相关影响

2024-07-29

相关影响(精选12篇)

相关影响 篇1

目前, 早产儿 (Preterm neonate) 是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1], 早产发生率在所有妊娠并发症中发生率是最高的, 在我国其发病率在5%~8%范围内, 世界上在5%~12%[2], 早产也是引起围生早产儿出现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随着目前围产医学以及新生早产儿的抢救与监护相关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和成熟, 早产儿的病死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但是由于仍存在较多的早产因素[3]。因此, 本研究拟分析引起新生儿早产的相关因素, 从而降低新生儿早产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早产儿病例临床资料均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黄冈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共5 437例, 其中早产444例, 占分娩数的8.2%, 共分娩早产儿共494例;其中单胎早产儿432例, 双胎早产儿28例, 三胎早产儿2例;孕产妇年龄为21岁~39岁, 平均年龄为 (26.7±5.3) 岁;初产妇为355例, 经产妇为89例。其中男性40例, 女性36例, 早产儿病死率为15.4%。

1.2 分娩方式

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自然分娩共248例, 占整个分娩孕妇人数的55.9%;剖宫产共196例, 占整个分娩孕妇人数的44.1%。

1.3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早产有关因素

回顾性分析孕产妇的临床资料, 详细记录各位孕产妇的具体年龄、胎产次、人工流产史、不良孕产史、产次、产前保健情况、职业、文化程度、不良习惯、营养状况等各种情况, 并仔细调查产妇妊娠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情况, 与其他正常分娩妇女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产相关疾病因素分析

引起早产的相关因素中依次为胎膜早破 (49.5%) 、妊高征 (17.6%) 、胎儿窘迫综合症 (14.0%) 、前置胎盘 (11.5%) 和多胎妊娠 (6.8%) 。胎膜早破、妊高征和前置胎盘多见于阴道分娩方式, 明显高于剖宫产 (P<0.05) , 见表1。

2.2 单因素分析共筛选与早产有关的因素

两组孕妇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孕前体质量指数、经济、不良事件史、首次产检时间、产检次数等方面进行比较, 有显著差异性 (P<0.05)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的结果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其中负性事件、经济收入低和职业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产前检查是保护因素, 其OR值分别为4.43、2.37、2.28和0.47。

3 讨论

早产的发病机制仍未研究透彻, 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多种因素的重叠作用导致了早产的发生和发展[4]。本研究结果显示胎膜早破、妊高征、胎儿窘迫综合症、前置胎盘、多胎妊娠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均是导致早产发生的前几位原因, 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5]。经研究发现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胎膜早破。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胎膜早破的发生, 当孕期妇女生殖道系统发生感染, 产生的细菌及内毒素, 可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显著的炎性反应, 进而促进蛋白水解酶物质的大量释放, 使得胎膜组织变的异常脆弱并极易发生破裂, 最终导致早产的发生。

虽然疾病因素直接导致了早产的发生, 但有关研究也发现:孕妇所处的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以及卫生保健等因素也直接促成早产的社会因素[6]。 (1) 孕期负性事件:孕妇在妊娠期间产生心理激动、愤怒和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 常可导致孕产妇子宫肌张力出现显著性增加, 在某些应激情况的刺激作用下, 还可以将孕产妇体内的溶酶体物质稳定性予以完全破坏, 释放大量的磷脂酶A成分, 最终引起早产的发生。因此尽可能为孕妇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 使得孕产妇始终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和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 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情绪产生; (2) 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孕产妇发生早产的危险性要增加数倍, 究其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收入较低, 孕妇为节约开支在医院进行产前保健的次数明显减少, 因而难以及时发现妊娠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 从而使得早产儿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此外由于经济方面缺乏必要的稳定性, 常直接影响孕妇心理状态引起孕产妇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7,8]; (3) 孕产妇的职业:孕产妇是农民的早产发生率是其他职业的数倍, 农民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一般较其他职业偏低, 而且其卫生保健的意识与其他职业孕产妇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农民一般劳动强度较大, 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能量, 在妊娠期晚期部分孕妇还可能从事相对较高的劳动, 极容易导致早产的发生。因此, 我们应当关注此类人群的孕产妇健康, 在妊娠保健教育、妊娠妇女管理等方面应当尽力加强工作力度, 从而保证妇保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开展[9]; (4) 孕产妇产检次数:产前检查是早产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其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较早及时发现孕产妇妊娠期的合并症和并发症, 为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治疗措施来预防和进行治疗赢得了时间[10,11]。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早产相关的疾病因素和社会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 437例产妇, 494例早产儿病例的临床资料, 筛选早产相关的疾病因素和社会因素。结果:引起早产的相关疾病因素中依次为胎膜早破 (49.5%) 、妊高征 (17.6%) 、胎儿窘迫综合症 (14.0%) 、前置胎盘 (11.5%) 和多胎妊娠 (6.8%) 。胎膜早破、妊高征和前置胎盘多见于阴道分娩方式, 明显高于剖宫产 (P<0.05) ;负性事件、经济收入低和职业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产前检查是保护因素, 其OR值分别为4.43、2.37、2.28和0.47。结论:针对新生儿早产相关的疾病因素和社会因素,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产,胎膜早破,妊娠

参考文献

[1]贾德勤, 高平明, 王星.胎龄<32周不成熟早产儿288例早产原因及临床结局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28 (20) :3435~3437

[2]吴丽萍, 张弘, 姜陵.226例早产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30 (2) :434~435

[3]何秋玲, 蓝如料.早产原因分析202例[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14 (19) :145~146

[4]杨孜.早期早产-引人瞩目的问题[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5 (4) :243~245

[5]李妹燕.93例早产原因及围生儿结局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1;23 (6) :868~870

[6]赵素萍.干预性早产原因构成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0;8 (19) :77~78

[7] Klein LL, Gibbs RS.Use of microbial cultures and antibiotics in theprevention of infection-associated preterm birth[J].Am J Obstet Gynecol, 2004;190 (6) :1493~1502

[8] Madarek EO, Najati N.The effect of glucocorticoid therapy in preventing earlyneonatal complications in preterm delivery[J].J Perinat Med, 2003;31 (5) :441~443

[9]钱芳波.影响早产的社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山东医药, 2008;48 (27) :133

[10]赵娟.医源性早产原因构成及围生结局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8 (8) :124~125

[11]吴青林, 杜会双.260例早产儿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19 (4) :35~36

相关影响 篇2

由于我国石化工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加入WTO将对我国石化工业形成极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对不同子行业差异较大。据了解,加入WTO后,原油和石化产品将不再受保护,而成品油还将有5年的保护期。

1、石油开采:影响甚微

自98年6月起,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时值国际油价大跌,国内原油开采企业利润骤减,在困境中它们不断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由于目前石油采用的是定额关税,每吨关税仅16元,所以加入WTO组织对于该行业影响较小,相反如未来国际油价上涨,则该类企业可以迅速提高获利能力。不过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国家会取消原油的进口限额,所以尽管未来可能存在价格下跌的可能,但限额的存在早已将低成本原油流入的大门关死。

2、石油化工:需努力降低成本

加入WTO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目前主要是关税的递减。目前我国平均关税是17%,如果按发展中国家进入WTO要减到9%的水平。现在化纤、化工市场已经丢了一半,再减关税竞争将更加激烈。

对于石化产品生产企业来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扬,国际厂家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在今年4月份明显出现上扬趋势。目前主要石化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逐渐缩小,一些主要品种已经基本没有了差距甚至出现价格倒挂。

目前国内石化产品的价格可以说是受国际价格的影响左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也初步具备了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加入WTO,石化产品的进口关税率应下调到6-8%,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国内石化生产厂家中规模小、产品单一的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产品链较长的大型石化企业影响较小。

3、石油炼制:生死攸关

加入WTO影响最大的石油炼制企业,目前国际炼油企业桶油炼制成本正在向每桶1美元靠拢,这与国内相比差距悬殊。如果不实行5年的保护期,我国的炼油业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即使如此,由于成品油市场将在5年后全部放开并且关税将相应下调,进口将不断增长,所以我国石油炼制企业的任务仍是非常艰巨的。目前国内炼厂规模较小,并且小炼厂数量众多,分流了国内紧张的原油资源,五年内炼油企业将努力改革挖潜、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向国外同类先进企业靠拢。

4、油品销售企业

相关影响 篇3

[关键词]婚姻;自由;幸福;欲望;限制离婚

事实证明,每一次婚姻制度的变动必然会引起社会家庭关系的或多或少的波动,自由离婚主义认为,当婚姻关系破裂时,按照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要求准予离婚。目前社会上出现了80、90后高发的闪婚闪离现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必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理智的看待离婚问题,离婚制度是必要的但是更应该理性地分析离婚自由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离婚非小事,离前需谨慎。

一、婚姻的起源与本质

在人类社会最初开始,两性关系混乱,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两性之间逐渐由杂乱的性交一般发展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婚姻制度。对于婚姻的起源,从性的角度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理论。一种是“契约论”认为婚姻的本质就是两性之间的为相互满足对方的性需求而促成的密切合作;另一种是“产权论”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同性之间为了争夺性资源而引发的相互侵犯。

笔者认为社会性是婚姻的根本,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家庭制度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婚姻的目的是通过婚姻形式规范两性之间结合的秩序。从历史来看。两种学说的观点各有合理的地方,婚姻并非只是性与爱,首先它也是一种责任的自然分配,夫妻双方通过婚姻这种形式将自身的责任固定下来,比如双方应该共同承担起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责任。其次,婚姻也是一种共同投资形式。夫妻通过婚姻这种“合作”形式,共同抚养孩子,最后实现养儿防老的愿望。所以婚姻从本质上来说并非只是倾向于满足人类的自然要求,其实它更是人类社会属性的需求。

二、三种主要的离婚制度

禁止婚姻主义是禁止一切离婚的主张,法律规定不允许离婚,坚持在配偶生存期间合法婚姻关系不能解除的立法原则。夫妻在生存期间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均不得离婚,但是婚姻中夫妻难免会产生冲突,甚至情况会发展到不能共同生活。

自由离婚主义是根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志即可离婚的制度,法律规定无需具备离婚理由,更不以过错作为离婚的必要条件,在婚姻关系破裂时,根据一方或双方要求便准予离婚的制度。

限制离婚主义是离婚必须符合法定的理由才允许离婚的制度。凡夫妻一方具有法定理由时,有权提出离婚,故又称过错离婚或有因离婚。法律允许离婚,但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

三、三种主要离婚制度的比较分析

禁止婚姻主义是禁止一切离婚的主张,无论当事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准许离婚。它是中世纪神学思想和教会禁欲主义的产物,认为“神作之合,人不可离异之”。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它是一个极端,是不人道的,正是因为它主张的禁欲主義,可能在社会强压下,而将人性深深压制,这就对社会的秩序稳定存在严重隐患,它违背了人性,扭曲了人权,终将被抛弃。

自由离婚主义及无过错离婚主义,以婚姻关系完全破裂为准予离婚的唯一理由。保障了自由权利的实现,解放了人性,更加符合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法律的稍微允许带来的可能是对人类欲望的成倍释放,人性的泛滥,人类过度追求自我可能对社会也是灾难性的。

限制离婚主义从表面上看没有禁止离婚制度那样严格禁锢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它并没有规定不让离婚,而是在满足法定条件下,准予离婚。并且规定的这些条件维护了家庭关系,规范了两性结合的秩序,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通过对三大离婚制度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从保障人权和规范两性结合秩序、维护社会安定的角度,中庸之道的限制离婚主义比自由有余而限制不足的自由离婚主义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比本质上是禁欲主义的禁止离婚主义更加符合保障人权的要求,有利于实现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幸福。

四、结论

法律应该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婚姻问题,而不能一味地去释放人类对自由的追求的那种欲望。限制离婚主义尊重了中庸思想中的适度、适中原则,符合婚姻的本质,在处理婚姻问题和社会秩序稳定方面更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个人的幸福应该建立在社会的稳定之上,只有社会稳定了,才能谈得上真正的个体幸福。

[文献参考]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03-107.

[2]付吉元.人性缺陷和文化控制人性——现代危机根源探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05.

[作者简介]张丁宝(1986—),男,河北文安人,山东科技大学法律硕士(法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问题研究 篇4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监测频次、评价标准不明确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既有小时值, 又有日均值, 并未设定确定的监测频次, 进而导致外界对结果的研判易出现误差和错误的认知。对于委托监测, 委托方要明确委托监测标准, 从而实现委托方与被委托方共同的标准认知。同时, 还要选择监测方法, 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的监测结果大相径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 应放置在周界浓度最高点, 一般设置在捂着嘴排放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围10 m的范围内。如果最高点超过10 m的周界, 可将监控点迁移至预计的浓度最高点上。但很多监测单位并没有按照上述方法进行, 导致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1.2 现场监测管理问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采样项目一般需要10人左右, 需要1个项目负责人选择监测点位、负责单位组织的沟通和现场组织等工作。监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3方面: (1) 准备好试剂、吸收液和滤膜等空白样品, 绘制标准曲线, 并清洗。烘干吸收瓶; (2) 监测仪器的维护、维修; (3) 校准仪器流量。

1.3 监测点位的布设和确定问题

在监测点位的选择上, 除了在公路交通方面的环评监测外, 其余监测点要与公路留有一定的距离。在野外开展监测工作时, 一般需自备电源。在开展监测工作时, 要避开绿色乔木和局部污染源。在监测地点的选择上, 要选择没有遮挡物的区域, 确保监测点不受到周围建筑物、空气流动的影响。

1.4 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问题

气象条件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的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应依据国家颁布的标准选择地点, 并将监测点位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2.1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特征分析

地球上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规模越大的活动和项目产生的影响越大。在长期的变化中, 大气环境的承载力也产生了变化。在原始社会中, 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最强;进入工业社会后, 大气的环境承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呈现出逐步变弱的趋势。

如果不改善大气环境, 则其承载力会持续变弱;如果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改善大气环境, 则大气环境的承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2.2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累积性特征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大气环境累积性特征是大气环境特征之一, 对外界环境影响因素的判定可为改善大气环境提供依据。大气环境承载力是可量度的, 量度的基础是阔值, 通过对阔值的研究可得到真实的大气承载力的度量。在开展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区域的累加影响效应, 即时间的累加和区域的累加, 不能只考虑区域环境的累加, 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判断结果。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累积性特征可知, 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叠加和不同时间段的累加共同构成了大气污染物空间、时间的累积判断。

2.3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而言, 指标法、承载力评价法等方法都为承载力的分析提供了工具和技术, 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 更要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在选择方法时, 必须考虑承载率, 其是指当前阶段大气环境的承载量与本地区环境承载阔之间的比值, 属于动态指标, 能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分析、评价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3 城市化进程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3.1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自开展工业革命以来,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工业革命的基础是能源, 能源的主体是煤炭, 煤炭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有害物质, 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国当前的雾霾现象就是大量燃烧煤炭的后果。因此, 实现洁净燃烧, 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燃煤造成的影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城市布局不合理

城市功能可按照区域划分, 区域不同, 功能则不同, 而因不同的功能又造成了不同的大气污染, 形成了不同的大气环境评价值。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城市功能定位能优化城市大气环境, 比如工业区的布局问题, 处于不同风向的工业区的设置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应将其置于下风口的位置;在对马路和建筑工地等的管理中, 如果未采取有效措施, 都会加剧大气污染, 影响大气环境的质量。

3.3 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造成的影响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私家车数量迅猛增长, 这对城市的大气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 在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都安装有炉灶和采暖设施,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区的大气污染。

4 结束语

在具体的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中, 还存在很多技术性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环境监测单位和环境管理部门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 编制针对性高、操作性强的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 保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部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水平。因此, 针对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大气污染问题, 应从各个影响因素入手,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做到预防为主, 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工业化城市的布局等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监测频次不明确、评价标准不明确、无组织排放监测点位设置不合理, 现场监测实施、监测点位设置和气象条件的选择等相关问题。在对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 从动态性特征和累积性特征出发, 就其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监测频次,现场监测

参考文献

[1]杜静.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技术方法与案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3.

[2]谭民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 2.2—2008)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3]李艳琴, 刘艳艳, 李锋, 等.环评大气现状监测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6) .

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法律法规目录 篇5

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规划,迈出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历史性步伐,正确贯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将推动循环经济的具体落实,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可持续;将为实现“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是该套教材的其中一册,归纳整理了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业务必备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强调了其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对现行的主要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了说明,以帮助有关人员在今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正确执行国家有关法

律法规和政策。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

二、环境质量

三、环境容量

四、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一、环境评价的由来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沿革 第三节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体系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第二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和要求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及评价要求 第二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三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

一、规划编制部门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规划审批机关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三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一、分类管理的原则

二、有关分类管理的具体规定 第二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

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基本内容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要求 第三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报批

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时段

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

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时限和重新报批

四、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要求

五、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 第四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

一、建设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负责预审、审核、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的法律责任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 第一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确立和沿革 第二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质管理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人员的管理 第五节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法律责任第五章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一节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第二节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三节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的法律责任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 第一节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节 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三节 自然资源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第七章 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第一节 环境政

策 第二节 产业政策 第三节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附录„„

相关影响 篇6

摘要:颗粒分析是一项常规土工试验项目,但影响试验成果的因素众多,且各种因素影响程度不一样。本文结合对甲种密度计法颗粒分析试验,详细从实验设备和试验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颗粒分析試验成功的影响因素,希望对有关工程有所帮助。

关键词:颗粒分析试验;甲种密度计法;相关因素

颗粒分析试验是测定干土中各种粒组所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的方法借以明了颗粒大小分布情况供土的分类及概略判断土的工程性质及选料之用。然而,影响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的因素很多,如土性差异导致取样不均、试样用量不统一、密度计类型不同、试验温度不同、分散剂剂量不标准、读数误差、所得试验数据处理方法不同等,各种因素对颗粒分析试验成果影响程度不一样。因此,本文对影响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的因素进行探讨。

1 仪器设备的影响

甲种密度计法主要装备:量筒、标准分析筛(孔径0.070~0.5mm)、TM-85甲种密度计(刻度-5°~50°,最小分度值0.5°)。这三种仪器如并未经计量检定部门鉴定而直接使用,会影响结果。

1.1 TM-85甲种密度计的影响

密度计已经检定,弯液面校正值-0.2,平均修正值为-0.4°(0°~30°读数范围内),在处理软件中这两项合为刻度弯液面系数Cm=-0.6°,若不考虑此项修正,会令结果有偏差,如表1所示。密度计有误差超过±1.0°而检定不合格的,用这密度计进行试验且未作任何修正,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

1.2 标准分析筛的影响

目前试验设备厂家鱼龙混杂,有的厂家生产的分析筛未能通过计量检定部门检定。

根据我院经验建议选用金属丝编织网筛并送检合格后使用。

1.3 量筒的影响

规范要求量筒的内径约为60mm,容积1000mL,高度约为420mm,刻度精确至10mL。标准量筒0~1000mL刻度的高度为350mm,属细高型,而市面上1000mL的量筒多是粗矮型,刻度高多在300mm左右,量筒高度对土粒的有效沉降距离有影响:

L=L1+(L0-Vb/2A)(1)

式(1)中:L——土粒有效沉降距离,cm;

L1——自最低刻度至玻璃杆上各刻度的距离,cm;

L0——浮泡中心至最低刻度的距离,cm;

Vb——密度计浮泡体积,cm3;

A——1000mL量筒截面积,cm2。

式(1)又可简化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即:

L=a-b·R(2)

式(2)中:R——密度计读数;

a、b——常数。

由式(2)可知,量筒高度影响a值,所以在某些计算软件中,对量筒高度进行了考虑。我院试验中心部分量筒为刻度高度为330mm的非标准量筒(因为非专用量筒底部凹凸不平,0处难以测量,可采用100~1000mL刻度的距离乘以10/9,可得到0~1000mL刻度高),如果选用非标准量筒(刻度高为330mm),而未进行校正有微小差别(见表2)。

表2 非标准量筒校正与否对试验结果影响对比表

2 试验过程的影响

2.1 取样质量的影响

试样为风干试样,按规范要求,应测其风干含水率,根据风干含水率确定试验所需土样的质量m0。若不考虑风干含水率直接取30g土样进行试验,则会使结果偏离正常值(见表3)。

2.2 易溶盐的影响

土中易溶盐的含量超过0.5%时,颗粒分析试验时应该先洗盐。规范条文说明中也列举了一些数据对洗盐和未洗盐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是:洗盐前粉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洗盐后粉粒含量低、粘粒含量高。其数据中列举了某地区编号为146的土样,其粘性土含盐量达14.62%时对粘粒含量的影响为40.04%(洗盐前)、41.13%(洗盐后)。笔者认为,此数据与另一地区有一定差距,这与两地土质的矿物成分有关。笔者曾做过另一地区一含盐量为8%的粘性土的颗粒分析试验,其含盐量对粘粒含量的影响巨大,试验结果粘粒含量12.0%(洗盐前)、54.7%(洗盐后),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原因是易溶盐含量较高使细粒土在水中下沉的速度大大加快,使测量的粘粒含量偏小,因此盐渍土颗粒分析前必须进行洗盐处理。

当含盐量较小时,可不必洗盐,表5为一含盐量0.4%的试样洗盐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

2.3 浸泡时间的影响

将试样放入500mL的锥形瓶中,放入200mL水浸泡过夜,煮沸40min。此步骤使土颗粒充分分散,与未浸泡过夜,直接煮沸,冷却后进行试验结果对比(见表6)。

表6 浸泡时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对比表

2.4 温度的影响

密度计的刻制温度是20℃,颗粒下沉试验中的标准温度是20℃。温度的变化不仅影响密度计的读数及颗粒的下沉速度,同时将引起悬液体积的不均匀膨胀,而产生对流现象。此种对流会影响颗粒的匀速下沉,因此在读数过程中,应尽量控制温度变化在±2℃范围内,温度校正值在20℃左右每度相差0.3,温度计的精度是不容忽视的。

温度计精度至少要达到规范要求的0.5℃,建议选用精度为0.1℃,并经检定合格的精密温度计,要保证每次读数后立即量测温度,绝不能整个读数过程中只量测一次温度。

2.5 分散剂的影响

分散剂种类很多,根据土的pH值由低到高,可依次选用氨水、氢氧化钠、草酸钠、焦磷酸钠等。国标规定使用4%的六偏磷酸钠10mL,六偏磷酸钠适用于碱性土,这也与另一地区的土质相适应。

密度计的刻度系以纯水为标准,悬液中加入分散剂后相对密度增大,故须进行校正,排除其影响,分散剂校正系数即20℃下加入分散剂的水溶液与纯水的读数之差,用CD表示,参考值为-0.4。此项若不考虑对结果影响见表7。

表7 CD修正与否对试验结果影响对比表

3 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了以上因素的影响外,秒表精确与否、人员读数误差等诸多因素也会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减少颗粒分析试验的误差,可以从仪器设备和试验过程着手,选择标准的密度计、分析筛和量筒,注意样品、易溶盐的质量,同时注意温度、浸泡时间和分散剂的影响,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曹晓娟.关于颗粒分析试验的误差分析和对策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4(02)

[2]赵玉花.正交设计确定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的影响因素[J].中国市政工程.2010(06)

影响黄金市场的因素相关分析 篇7

一、黄金与本币之间的功能转变

1. 黄金在古代和现代的作用

19世纪, 是黄金在人类世界上的发生功能转变的重要分水岭。在19世纪以前, 黄金受开采量的限制, 在世界各地都是皇家帝王的权势和财富象征, 或者宗教神灵的使用。而在19世纪, 工业革命以后, 矿产的探明和开发都有了革命性的提高, 黄金的产量也大大的增加。随着黄金产量的增加, 就为货币金本位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人类社会开始以黄金作为国际通用的货币硬通货。

2. 现代社会中黄金与美元的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 美元的地位开始因为美国政府的黄金储备和美国经济做为后盾而成为, 除黄金以外的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黄金开始与美元直接兑换, 而各国的货币也可以与美元互相兑换, 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硬通货币。这就是40-6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但是, 自60年代以后, 美国与越南的长期作战, 使美国政府的财政出现赤字, 与此同时欧洲的经济开始复苏, 欧洲各国开始抛售美元, 兑换黄金, 美国失去对黄金官价的掌控,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就此瓦解。黄金开始真正的走入自由。

3. 黄金市场的形成

黄金在脱离了美国的控制后, 经历了几年的自由浮动时期, 在1976年, 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通过了《牙买加协议》以及修订案, 对黄金的非货币化做出了解释, 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24小时都在运作的黄金市场。黄金可以很容易的并且迅速的变现和兑换成任何货币, 形成了黄金、货币、外汇的便捷兑换功能。

二、影响黄金市场的走势几个主要因素

1.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世界黄金产量

自2008年9月后, 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致使各国政府及私人都加大了对黄金的需求。而全球各主要黄金矿产公司缺公布说, 黄金产量2008年开始下降, 是自1996年以来的最低产量水平。需求增加, 产量却在减少, 必然导致黄金价格上升。而根据黄金业内的多方面估测, 近年金矿储量的数量在减少, 质量也在下降, 这是根本层面的导致黄金走势活跃的基础。

2. 受美国经济走势影响的黄金市场

美国国内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一场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及国内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投资银行纷纷倒闭破产, 民众失业指数升高, 导致美元的走弱。美元作为世界钱币, 可与任何货币直接兑换, 黄金也是以美元标价的, 美元与黄金的价格一直都是成反向变动, 所以美元走弱, 黄金价格就一定上升。

3. 世界政治对黄金市场的影响

战争也是影响黄金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 自1990年的伊拉克战争, 到今年的中东世界反政府武装的连锁反映, 从伊朗到利比亚, 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战火蔓延, 一波接一波的政局态势影响着国际黄金价格。美国对伊拉克及阿富汗的增兵, 以及欧盟对希腊政府的债务评估信用降级, 冰岛政府的破产, 迪拜的债务危机, 朝鲜半岛的对峙, 都是影响金价的重要政治事件。

三、世界各国储备变动对黄金市场的影响

1. 对黄金储备持减持态度的国家

在上世纪70年代后, 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前, 各国对减持和增持黄金储备是根据各国的自身情况而定的。比如, 产金国加拿大, 南非, 因为他们有金矿, 而保存黄金需要支付保管费, 且黄金不能生息, 所以他们对黄金就一直都持减持态度。而英国及瑞士政府, 都选择抛售不可生息的黄金, 而换取可以生息的外汇作为选择。

2. 对黄金储备持增持态度的国家

70年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使美国对黄金储备一直稳定在8000多吨。美国作为世界的头号强国, 世界各国都与美国发生经济贸易, 所以, 美元必须以黄金作为抵御经济风险的后盾。这也使得世界各国以及私人储备, 继续坚定增持黄金储备的信心。而中国, 在经济危机后, 出口额全线下降, 以及中国国内房价过高的房市泡沫危机, 还有经济危机导致的通胀压力, 也都迫使政府及私人投资选择了增持黄金, 中国政府从原来的600吨黄金储备, 增加到1054吨黄金储备, 排名世界第5位。

3. 近年的世界各国对黄金储备的态度

在经济危机爆发后, 国际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一直呈现放大走高态势, 而其中, 亚洲黄金市场十分活跃, 从国家到私人, 都在选择黄金做为躲避金融危机的保值产品, 成为国际黄金市场的一个亮点。同时, 世界各国日欧、美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也都改变态度, 选宽松货币态度, 都在支撑着黄金市场的走势。

结束语:

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 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余波依然未见消除, 欧盟各国的财政紧缩, 阿拉伯世界的石油供求,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摩擦等等都依然在影响着黄金市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也是经济危机的发源地, 经过2年的时间, 危机现象一直没有明显的改善, 工人失业率没有减缓的趋势, 因而导致了美元长期的贬值走弱的态势。后市, 黄金市场会依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产量的降低而持续上升。

摘要: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黄金在现代社会中, 成为各国的金本币, 在国际中是硬通货, 可以流通, 而形成了黄金市场。有市场就有买卖, 因而国家和个人都可以买卖黄金, 而对黄金市场造成影响。

关键词:黄金,市场,黄金市场

参考文献

[1]方超逸.国际黄金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方法[J].黄金, 2009

[2]李追阳, 恭薛峰.多角度看黄金价格走势[J].银行家, 2009

[3]刘明, 李娜.黄金价格与经济活动——兼论中央银行应增持黄金储备[J].山西财政大学学报, 2009

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相关因素 篇8

1 中药饮片质量对汤剂的影响

1.1 药材来源

中药品质的好坏, 决定于其有效成分在药动、植物体内的形成和积累与其药用植物种类、药用部位、生产技术、产地、采收季节、时间、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方面已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李杲谓:“凡诸草、木、昆虫, 产之有地;根、叶、花、实, 采之有时。失其地, 则性味少异;失其时, 则气味不全”。如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高达28%, 如已开花, 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 (甘草甜素) 的含量为6.5%, 开花前期为10.5%, 开花盛期为4.5%, 生长期为3.5%, 茎木类在秋, 冬两季采收, 皮类在春末夏初时采收, 杜仲、黄柏等可采用“环状剥皮技术”、叶类在开花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散发时采收, 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中药材的重要环节。另外, 寇宗爽也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 则药力具, 用之有据”。药理研究表明, 地道药材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如四川黄连、附子、云南三七、木香、宁夏枸杞等与一些引种中药有效成分存在差异, 均对中药汤剂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 用于汤剂调配的中药必须经过鉴定, 符合质量标准。

1.2 加工炮制

如明代《医学入门》在叙述桅子不同药用部位的功效时云:“用仁去心胸热, 用皮去肌表热, 寻常生用”。由此可见, 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生药材经加工炮制后, 可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净化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理化反应, 能分解毒性成分, 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度, 起到降低毒副作用和扩大药物用途增强疗效的作用。如麻黄茎发汗, 根止汗, 区别入药,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 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黄柏系清下焦湿热之药, 经酒制后作用向上, 兼能清上焦之热、扩大药物的用途。因此, 药剂人员应按照处方要求、严格炮制, 特别要掌握好火侯, 否则达不到预期目的了, 势必影响汤剂的疗效。

2 处方调配对汤剂疗效的影响

调配是一项技术, 是否符合方意, 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调配处方不仅要药味齐全, 而且要剂量准确, 还要掌握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在调配处方时, 必须掌握中药的常用量, 准确称取, 不充许或多或少或凭视力抓药。一般药品, 全剂量的误差应控制在±5%之内, 对毒剧药品用量应按药典规定进行核对, 调配时要求达到准确称量、分剂量, 对于极量与致死量接近, 用量很小的药物, 使用或称量时更要慎重, 入种子类的中药必须捣碎, 遇粗过厚的饮片, 一定严把关, 不得入方。因此, 对处方要进行全面分析, 准确称量, 精心调配以免影响汤剂效疗的发挥。

3 汤剂煎煮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的恰当与否, 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明代名医徐灵胎说:“煎药之法, 最宜深研,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李时珍说:“凡服汤药, 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 而煎药者, 卤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 则药亦功”。

3.1 煎药用具

一般以陶瓷制品为多, 其中以砂罐最好, 切不可用铜、铁等金属容器, 若用锡、铁锅煎者, 有的药物会发生沉淀, 降低溶解度, 甚至引起化学反应。

3.2 煎药用水

前人常用劳水、流水、米泔水等。现在原则上选用水质纯净的自来水、泉水。若用污染严重的河水、井水, 则不但不能保证煎出药液疗效, 反有药液成分发生改变的危险。也不可用开水煎炖, 以免破坏饮片的组织细胞, 阻止水分浸入饮片, 有效成分难以析出影响饮片的药效。煎用水亦根据药物多少而定, 一般以溢过药物3.33cm (约1寸) 左右为宜, 太多则药液稀释, 药力不够, 还延长了煎煮时间, 有些有效成分遭到破坏, 太少则易煎干、煎糊。

3.3 煎药方法

煎药先用自来水浸泡30min, 水量要高出药面2~3cm, 先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维持25min左右, 补益药可煮沸后再煎40min以上, 解表药25min即可, 一般药煎煮2次后, 合并煎液。对于矿类及其有毒药品易先煎40min以上, 挥发性药品易后下, 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等宜单煎。对于一些胶类药材需另炖烊化。

4 服用方法对汤剂疗效的影响

中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 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服药合理可使体内保持均衡、持续稳定的血药浓度,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一般药物在饭前一小时服用, 2次/d, 均宜温服, 解表药宜热服, 祛寒药宜热服, 清热解毒药以凉服为宜, 止吐药是寒吐者宜热服, 热吐者宜凉服, 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宜饭后服, 抗疟药宜发作前2h服;安神药宜睡前服;病危宜频服, 不拘时服以维持药效, 增强药力;滋补药宜空腹服。峻烈或有毒药物应小量开始、渐增, 得效即止, 勿过量, 以防中毒。此外,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来决定服法, 以达最佳疗效。

5 饮食、烟、酒、茶对汤剂疗效的影响

在服药其间饮食禁忌对疗效发挥也有一定的影响。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荷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 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中药汤剂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 由于疾病的关系, 在服药期间, 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烟草中含有环芳烃化合物、烟酸 (尼古丁) 、氢氰化物、其他生物碱和焦油等有害物质。烟碱可以诱导药物代谢酶, 故对伍用的药物有酶促作用, 吸烟对药物的药效学也有影响, 引起心率加快, 血压及心输出量增加。药物经酒制后, 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而增加疗效。然而大量饮酒, 可以造成洒精中毒, 从而影响很多药物的生物转化;长期饮酒可以诱导肝微粒体氧化酶, 促进药物代谢加快, 影响药物的疗效。茶叶中除含有茶碱外, 还有大量鞣质。鞣质与生物碱类药物和铁剂都可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而影响吸收。

6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汤剂疗效的影响

中药汤剂与西药联用若配伍不当可能降低药物疗效、增加毒副作用、加重或诱发并发症、影响体内酶代谢、诱发药源性疾病和药物相互拮抗。含有鞣质的中药汤剂如地榆、石榴皮、枣树皮、五倍子、诃子、狗脊不宜与多种抗生素同服。会生成盐酸沉淀物, 使之难以吸收, 降低生物利用度。含有机酸的中药汤剂如山楂、乌梅不宜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合用, 会发生中和反应。银杏、丹参、当归、番木瓜、大蒜和抗凝药合用, 使其失效导致出血。由此可见, 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 应该避免不合理中西药联用, 以确保中药汤剂安全、经济有效。

7 其他影响汤剂疗效的因素

除上述因素影响汤剂的疗效外, 患者因素, 中药汤剂贮存的温度、时间、包装材料, 药剂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责任心, 临床辨证准确、用量的掌握等都对中药汤剂疗效也有一定影响。

“营改增”相关行业税负影响研究 篇9

一、“营改增”的目的和意义

(一)在避免重复征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我国税收体制。 由于营业税不实行税款抵扣制度, 所以营业税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征税现象, 越是处于产业链底端的行业重复征税越明显, 所以劳务的价格就越高。 “营改增”后将原先实行营业税行业纳入到征收增值税行业, 就可以避免这些行业重复征税问题, 同时也完善了我国增值税税制, 这样就将所有的劳务都纳入到了增值税范围之中, 避免了以前对部分劳务征收营业税, 而对另外一些劳务征收增值税。

(二)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由于营业税对同一征税对象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所以对于征收营业税的行业就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 从而导致这些行业税负偏重,实施“营改增”可以避免重复征税现象,从而起到降低企业税负的效果。

(三)能够使得企业发展壮大。 由于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因此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存在重复征税企业税负随之增大, 这样为了维持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求企业盈利能力随之提高, 但盈利能力提高是有限度的。 “营改增”后可以消除重复征税问题, 企业规模变大不会导致企业由于重复征税问题引起企业税负增加, 因此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

二、“营改增”后行业税负影响情况

“营改增”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企业税负, 然而实施结果是否如愿还要进行针对性研究, 本文将主要针对目前已经实施“营改增”的行业进行一定研究, 本文主要以一般纳税人为研究对象。

(一)交通运输业 “营改增”后税负影响。 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前适用税率为3%,试行“营改增”后增值税税率为11%。 如果“营改增”后所属企业能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 企业税负可能会降低。而如果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在现行税制下税负可能会加大。 “营改增”之前交通运输业适用3%的税率, 而“营改增”后税率提升幅度过大是其税负不降反增的主要原因。 同时交通运输业存在进项税额抵扣难的问题, 也是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升的原因之一。

(二)部分现代服务业 “营改增”后税负影响。 服务业“营改增”之前适用5%的税率,“营改增”后服务业的税率呈现了多样化,税率变动较大,服务业本身行业范围覆盖面非常大, 服务业中原有子行业———租赁业税率有所分化,“营改增” 后租赁业中有形动产的租赁税率提升到17%,“营改增” 后在服务业中除了有形动产租赁的其他服务业税率为6%。 由于现代服务业税率差异较大导致“营改增”后税负变化较为复杂,可能存在税负降低的情况, 也有可能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 如果所在服务行业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较多,其税负可能会降低,反之可能会上升。 如鉴证咨询行业就可能会存在不降反升的情况,“营改增” 之前该行业实行5%的税率,“营改增” 之后该行业实行6%的税率, 而该行业成本主要为人力成本, 而人力成本无法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所以会导致该行业税负增加。

(三)建筑业“营改增”后税负影响。 建筑业“营改增”前适用3%营业税税率,“营改增” 后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该行业税负相比“营改增”前税负有所增加。 3%的营业税税率较11%的增值税税率明显很低。“营改增”后税率增幅太大是导致其税负变高的原因之一, 但众所周知, 增值税是可以税款抵扣的,单一的税率变化不足以使得税负激增,最主要原因还是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而销项税额按11%计算,这就使得税率增加更为明显,从而导致该行业税负增大。由于该行业上游企业大多数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也给抵扣带来了一定困难。存量固定资产无法抵扣也是该行业税负增加的原因之一,该行业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较长。

(四)电信业“营改增”后税负影响。 “营改增”前电信业实行3%的营业税税率,“营改增” 后如果提供的是基础电信服务, 税率由原先实行3%的营业税税率变为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如果企业提供增值电信服务,由原来的3%的营业税税率改为6%的增值税税率。 我国基础电信服务主要是指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电信服务,即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互联网接入公司提供的电信服务。 而增值电信服务主要是向三大运营商买入产品再销售的一些公司。 对于基础运营商而言其税负可能出现明显增加的情况, 而提供增值电信服务的公司税负可能会出现下降。 主要还是基础运营商税率增加幅度大, 同时可抵扣成本不足。

三、影响“营改增”前后税负差异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知,“营改增” 前后税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税率水平, 而关键要素是该行业成本构成以及该行业所处产业链条的环节。

(一)行业成本构成影响因素。 笔者就单位的成本构成问题对“营改增” 前后税负变化影响做了一定研究,建立了一个简单成本影响税负水平的模型,该模型如下:

参数假设如下:B为成本率,成本率可以此公式表示B=营业成本/营业收入;I=可抵扣成本率,可抵扣成本率可表述为I=营业成本中可以抵扣的成本/营业成本;Y为营业收入;C为营业成本;I1为营业税税率;I2为营改增后增值税率。

在以上这些参数假设中可以解出B和I之间的线性关系, 即可知该行业成本构成对 “营改增” 前后税负影响, 也就是总成本中可抵扣成本占比达到某一数值时,“营改增” 后会减少企业税负,反之则会增加企业税负。由于每个行业成本构成不同, 有的企业成本大多数都符合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可以抵扣的范围, 这些企业成本的可抵扣率就会很高,因此这些企业“营改增”后企业税负明显降低,反之有些企业的整个成本构成中, 如果符合条件的可抵扣成本很低, 即可抵扣成本率太低,这些企业“营改增”后企业税负会明显上升。

(二)企业处于产业链的环节影响因素。 所有的企业都是产业链上的某一环, 处于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构成了产业链。 比如建筑企业的上游企业材料供应商会影响建筑企业的税负, 如果上游企业都是些小的零售商, 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如果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直接会影响其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最终影响其税负。这种情况不只在建筑行业存在, 其他行业也存在这种现象。

(三)税率影响因素。 税率是税法的核心要素之一, 税率的大小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税负水平。 我国之前的营业税税率除了娱乐业只有3%和5% 两档税率,总的来说税率较低。 “营改增”后这些企业实行三档增值税税率, 有的为6%,有的为11%,有的直接升为17%,税率上升比较明显,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营改增”后税负大幅度增加。 所以税率是影响“营改增”后有些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之一。

四、小结

胃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新进展 篇10

1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研究现状

1.1 临床因素

1.1.1 性别

Stephens等[2]认为女性胃癌患者预后普遍好于男性患者;日本学者Sato等[3]提出在部分地区女性预后较差主要是因这些地区男、女性胃癌普查存在不公平, 并指出, 如果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女性会比男性有较好的预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性别对于胃癌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1.1.2 年龄

有关年龄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目前并无统一意见。有报道称在肿瘤彻底根治前提下, 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预后并无差异[4]。杨维良等[5]对35岁以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 青年患者中以弥漫型肿瘤占大多数, 手术根治率低, 预后比老年患者低。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学因素后, 年龄对胃癌预后影响极小。

1.1.3 部位

众多研究表明胃近端1/3部位的肿瘤预后要比中远端1/3肿瘤预后差。Wanebo等[6]发现远端及中部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20%, 然而近端胃癌患者仅为10%;Tytgat等[7]研究发现胃上部癌患者总体预后比中下部癌差, 与Wanebo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但也有研究显示胃癌部位对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少没有影响[8]。

1.1.4 大小

近年来部分研究认为肿瘤大小可作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并且认为应该将肿瘤直径列入患者预后评估系统当中[9]。杨海平等[10]指出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预后普遍比<5 cm的差, 即肿瘤越大预后越差。因为肿瘤直径较大患者多已属晚期, 该类患者行手术治疗多为姑息性, 因此预后较差, 所以笔者认为肿瘤大小可作为评估胃癌预后好坏的指标之一。

1.2 病理因素

1.2.1 组织学类型

胃癌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反映了不同的生物特性, 能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崔涌等[11]研究发现, 管状腺癌5年生存率为25.5%, 未分化型癌为20.0%, 黏液腺癌19.5%, 乳头状腺癌为32.8%, 低分化腺癌19.7%;并且笔者等的研究发现, 胃癌组织学类型与癌转移密切相关, 如印戒细胞癌腹膜种植者达到39.5%, 乳头状腺癌肝转移率达到66.5%。

1.2.2 浸润深度

随着肿瘤浸润的不断深入, 患者5年生存率则逐渐下降。有研究发现当患者胃壁浆膜浸润后, 发现腹腔内脱落癌细胞检出率可高达97%, 若行手术治疗也属于姑息手术, 患者预后差[12]。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可得出, 尽管在早期胃癌患者中肿瘤浸润深度可能不会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但浸润引起的癌细胞转移却能够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1.2.3 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淋巴结转移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淋巴结转移分期越高则预后越差。淋巴结转移率是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即使检出淋巴结数量较少时, 其仍然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效指标[13]。但目前对于淋巴结转移率的分级仍无统一的标准, 制定一套简单实用的分级标准对于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重大。胃癌远处转移也是一项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但凡出现远处转移患者多已属胃癌晚期, 预后普遍差。

1.2.4 TNM分期

1988年国际抗癌联盟制订出的胃癌病理分期, 即TNM分期, 是用来预测患者预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通常认为Ⅲ期和Ⅳ期患者预后较差, 多在术后2年内死亡[14]。目前国内外报道均认为TNM分期能够准确、有效地评估胃癌患者预后, 并有助于给患者制订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15]。

2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主要因素的最新进展

2.1 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

2.1.1 癌基因 (C-erb B2)

C-erb B2编码的p185蛋白仅出现在癌细胞膜上, 因此C-erb B2可作为胃黏膜细胞恶变的一个分子病理学标记, 有研究发现C-erb B2的扩增和过度表达能够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及生存率, 通常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

2.1.2 肿瘤抑制基因

多肿瘤抑制基因p16的基因产物p16蛋白具有多肿瘤抑制作用, 能够抑制细胞增殖。Serrano等[16]研究发现p16缺失及其m RNA的不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助于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

2.1.3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nm23等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低与胃癌细胞转移、浸润及患者预后紧密相关[17]。

2.1.4 肿瘤转移促进基因

Herrtich等[18]发现在晚期已发生转移的胃癌患者中CD44V6的检出率普遍高于早、中期胃癌患者以及不伴转移的患者, 提示CD44V6是胃癌细胞转移的标志之一, 与患者预后密切关联。

2.2 阴性淋巴结数

过去都认为阴性淋巴结对于胃癌患者预后无明显联系, 但最近几年来, 对阴性淋巴结数目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Schwarz等[19]报道称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阴性淋巴结多少有明显关系。近年来许多研究也证实, 阴性淋巴结数目的增加能够导致淋巴结微转移残留机率降低, 这说明了阴性淋巴结数目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有紧密联系[20]。

2.3 肿瘤的N分期

有报道证实在评价胃癌患者术后生存差别方面, 第7版胃癌N分期明显优于第6版[21]。第7版UICC TNM分期将N分期做了重要调整, 第7版胃癌TNM分期中的N分期将转移淋巴结数目作了更为详细的细分, 使有不同淋巴结转移程度的术后患者的预后差别更为明显, 评价胃癌患者的预后更为精确。

2.4 肿瘤的T分期

新版TNM分期将第6版中T2所指的肿瘤浸润达固有基层至浆膜下, 在第7版中被分成T2和T3。学者总结韩国首尔国立大学9998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评价, 发现无论淋巴结转移情况如何, 只要属于第7版胃癌TNM分期中T2、T3分期的患者, 其术后5年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新版TNM分期更有利于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

3 结语

胃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他的发生及发展是多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也涉及到很多方面。目前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主要依靠肿瘤的分期, 其中TNM分期被认为是预测患者预后最有效的指标之一, 再结合患者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等病理学特征。此外, 许多已经被证实可用于胃癌的预后评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也将逐渐应用到临床当中。可以预见, 随着对胃癌发生、发展、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在准确预测胃癌患者预后以及治疗胃癌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

摘要:胃癌患者由于早期缺乏特征性症状, 因此我国临床诊断的胃癌病例大多数已为中晚期。自1880年Billroth首例胃切除手术成功以来,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 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已成为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 但是总体来说胃癌患者的预后仍是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有报道显示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通常仅为10%20%, 因此胃癌治疗的疗效及其预后仍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胃癌患者预后跟多种影响因素有关,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等一般因素和肿瘤组织类型、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因素。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类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结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关影响 篇11

关键词: 护士    职业认同    研究现状    影响因素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老年化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的护理教育主要注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由于护理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临床护士职业认同处于较低水平,临床工作中容易缺乏工作热情,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也会下降,离职率较高,直接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国外对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展较早,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国内对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本文就护士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1.护士职业认同的定义

职业认同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是职业角色的自我承认,是职业人发展的内在重要激励因素,发自内心地接受该职业,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国内外学者目前对如何界定“护士职业认同”这一概念没有一个统一定义。

Leddy等[1]认为,护士职业认同是指护士对护理职业的自我肯定,在角色实践中感到自己是可以胜任的,并能清楚地描述自己对职业的承诺与职业理想。Joakim等[2]把护士职业认同描述为人际互动现象,主要包括护士的自我感觉经历和他人对护士的看法两个方面。国内有学者[3]认为护士职业认同是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信念和拥有的护理及相关专业知识。

2.护士职业认同的发展过程

2.1专业教育阶段。护生的职业认同的形成最早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主要由学校理论学习阶段和医院临床实习阶段组成。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最初对护理工作的认知主要是期望并能帮助他人,随着学习的深入,有研究表明[4]课程的设置、学生对课程的选修、对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合作性学习及教师的个人素质都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较大影响。医院临床实习阶段被认为是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护生刚刚接触临床,对护理工作热情很高,责任心较强。如果科室的整体氛围、临床带教老师及其他护士的互动交流较好,则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医院文化、工作价值内化,容易形成护士职业认同。

2.2职业提升期。该阶段护士开始真正思考护士职业认同问题,对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评估自身和同事的职业行为中的职业特质。通过学历提高及参加学术活动和进修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这一阶段的护士与科室的其他成员已经建立了紧密的人际关系,自信心和存在感进一步加强。

2.3专家期。临床工作10至15年后,护士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充分认识到职业发展的需要,开始重新规划职业认同的结构。为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而探究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参与指导新入职的护理人员;参加行业协会和团体,提升护理的整体形象。

3.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1社会因素。护理工作在许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被轻视的现象。在我国,临床上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的数量严重不足,而在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护士从事着繁重且具有很高风险的工作。媒体多次报道护士的护理工作不被患者认可,出言辱骂甚至是人身伤害的案例,对护士的积极性造成严重伤害,给护士职业认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公众对护理工作的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从事护理工作的期待和热情,对在职护士更是严重影响她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导致护士在降低对自己的职业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影响护理质量。与同等学力的其他工作相比较,护士的付出多而收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导致素质较高的人才不愿加入护理队伍及离职现象不断增加,对我国的护理专业发展和队伍稳定极为不利。

3.2工作环境因素。个体的职业认同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环境要求个体适应环境,从而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学校、组织和社会中,个体也希望从环境中得到支持和帮助。护士在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中,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及有经验的护士能促进护士职业认同的发展。Fagerberg[5]认为,工作环境对注册护士的职业和技能认同非常重要,它可以推动或阻碍护士职业认同的发展。因此,为护理专业或个人发展提供充足资源,对提高护理质量有很大帮助。

3.3学校教育因素。我国护理教育很大部分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在校教育阶段更加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而护理职业认同的培养问题往往重视不足。蔡春风等[6]指出,学校教育对护士的职业认同影响较大,认为课程设置、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学生时期的归属感、合作性学习及师生关系都可以对学生的专业态度产生影响。学生在校期间越长,她们的职业认同水平越接近她们的护理教师。

3.4个体因素。护士个人的年龄、学历与职称等个人特征对护士认同都有影响。一般认为,年龄越大职业认同水平越低;职称水平呈现两头高中间底的趋势;学历水平越高职业认同水平越低。

4.护士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

目前护士职业认同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认同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界定,没有形成“护士职业认同”概念内涵的公认观点。其次,针对护士职业认同评定的客观、量化性的工具还不多,大多数研究采用的都是自己编制的量表和问卷,缺乏统一标准。再次,目前的研究针对女性护理人员的较多,对男性护理人员的研究很少见。

参考文献:

[1]Leddy S,Pepper JM.Conceptual bases of professional nursing[M].3rded.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3:1.

[2]Joakim Ohlen,Kerstin S.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he nurse:concep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J].J Adv Nurs,1998,28(4):720-727.

[3]王秀清,郑春丽,王丽敏.护士职业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调控[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5):534-536.

[4]Colden J,Smith R.Active Loac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pessional Identities[J].J Curriculem Studies,2005,31(6):17.

[5]Fagerberg I,Kihlgern M.Experiencing a nuers identity:The meaning of identinty to Swedish registered nurses 2years after graduation[J].J Adv Nurs,2001,34(1):137-145.

法律实效与相关概念及影响因素 篇12

一、相关概念及其比较

(一) 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一定的空间、时间、对象和事项四纬度中的国家强制力, 表示法律自身存在的约束力, 属于思想的、静态的应然范畴。而法律实效是描述法律在实际生活中所达到的状况, 属于现实的、动态的实然范畴。首先, 法律效力是实现法律实效的基石, 法律如果无效力, 也无法实现法的功能与目的, 谈何法律实效;其次, 法律的制定目的就是追求实际的效力, 无法律实效, 法律效力即被架空。实效是效力的一个条件, 法律须由应然转化为实然, 才称有效力;再次, 二者是起源与总结的关系, 法律效力是法律运行的准备阶段, 法律实效是前者的演化模式, 是法律运行的实现阶段。法律创制是对现实权利义务的第一次分配的话, 法律实施是对已分配权利义务的第二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立法者意图的表达, 经过第二次分配, 才能实现意图。衡量和判定一个国家法制状况的优劣, 同样要考虑创制的法律是否在运行过程中发挥了效力, 实现了立法目的, 实现的状况程度如何。民众反对无法的状态, 同样也反对有法而无实效的状态。

(二) 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过程, 主要有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环节。法律实施是实现立法目的、实现法律功能的必由之路。法律实施与法律实效的区别在于, 前者侧重的是过程及人的活动, 而后者侧重于实施的状态、结果。在对法律实施进行评价时, 法律实效会成为评价实施状况的标准, 只有通过对实施后的状况、结果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法律实施的状况。但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并非只有法律实效, 还包含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

(三) 法律效果。

法律效果指法律通过实施而实现自己的社会目的、价值或社会功能及实现程度。法律效果的内容是多样的, 包含了法律实效, 既包括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也包括法产生实效后达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效果;既包括法律所保护的利益的实现, 也包括法律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秩序等价值的实现。法律实效仅是法律效果的一部分,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法律实效不存在正面、负面或零之分, 只有在转化实现与不转化实现之间游荡。而法律效果, 却存在正面效果、负面效果和零效果之分。在某些情况下, 某些法律虽然有其实效, 但却没有实现应有的法律效果, 法律实施的结果与立法的初衷和最终的社会目的相差甚远, 甚至阻碍了立法者的利益获取, 此时法律效果可能就处于负面或零的状态。

二、影响法律实效的因素

法的力量源泉是它的实施。如果法的规定不能在人们的组织活动中、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的话, 那么法就什么也不是。影响法的实效的因素有:

(一) 立法与法律环境因素。

生活中很多地方不由法律来调整, 相较于其他社会规范, 法律的特征是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而立法者在立法时应该考虑与其他社会规范间协调关系, 考虑立法时所处的法律环境 (如道德与习惯) 。

人们之所以选择法律作为主要的社会控制手段, 最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规范传递着民众长期以来接受并遵照的普遍价值观念和利益要求, 这与道德作用于社会所生的效力密切联系。在与道德的关系上, 制定法与社会认同的伦理价值相吻合, 才能得到普遍有效的承认、执行。当法律与社会公认的伦理价值相逆时, 必然会受到来自道德方面的反对与抵制, 法律无法正常实施或达到实施效果, 最终成为无意义的外壳。在立法时, 不考虑道德对人们的作用力, 则易产生两者的对立, 削弱法律实效的实现;将道德规范融合在法理中, 那么法律的实际效力将会得到双重保障, 能加强法律实效的实现。

习惯是不同阶级或群体所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习惯遵守时间长了后, 人们相互间就会形成一个习惯共同体, 共同体内奉行着同样的行为模式。当外力 (如法律) 介入, 并与共同体所奉守的习惯相冲突时, 人们就会自发地、本能地进行形式不同的反抗, 以排除外力干扰。我国的民间习惯根植于本土, 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农村) , 且它将继续存在, 随着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不断地重新塑造和改变自身。只要人类生生不息、只要社会的各种其他条件还会变化, 将不断产生新的习惯, 并将作为国家制度及其他社会政令运作的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背景。既然无法摆脱, 那么能选择的方式就是协调。

(二) 制定法本身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的条件有两个: (1) 制定良好的法律; (2) 制定好的法律得到良好的实施。制定法本身就是影响法律实效的因素, 那么符合什么样的条件的制定法会对法律实效有积极作用呢?

1、制定法实现了法的价值。

自然法学派认为, 法律与法是不同的, 法律是法或真实或虚假的表现形式。当法律能够实现法的价值时, 就认为法律为法真实的表现形式;反之, 则为假。因为代表正义、公正等价值的法, 也代表了长久以来民众对法的理想, 对法实然作用的追求, 也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的目标。这是一种对人类的法律生活及法律意义和发展前景的终极关怀, 是人类为法律的未来发展提出的殷切希望, 而这种终极关怀都源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深关切, 法律不应背离这种理想。

2、制定法本身应当是明确的、可操作的。

法律自其制定出时就应该是明确的, 以确定的行为模式规制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 使人们在处理事务时有确定的指引和可靠的结果预测。法律的明确性要求法律规定具体、明确、肯定、完整, 包括违反义务规定时应怎样承担责任。法律的明确性还要求, 法律用语和立法技术的大众化:法律作为一种行动指南, 如果不为人知且也无法为人所知的话, 就会成为一纸空话。使用模糊、晦涩难懂的语言, 法律就会脱离群众, 成为法学家的专属玩物, 也无法成为具有实现效力的社会规范。

(三) 主体因素。

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实施运作过程中, 而各种主体对法律实现的效力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1、立法环节。

立法是项专门性的技术工作, 必须要求具有优良法律素质的主体才能胜任。目前, 我国的立法体系庞杂, 有纵向、横向不同立法主体。立法主体首先要有全局意识, 在创制法律时必须保持法律体系的统一、协调好各立法主体的关系, 法律间不应存在抵触、不一致的情形。其次, 要求立法主体须孜孜不倦地追求法的理想、法的价值。再次, 立法主体要有前瞻性。法律必须巧妙地将过去、现在连结起来, 同时又不可忽视未来的迫切需要。

2、执法环节。

据调查, 我国有70%的法律、法规由行政部门执行, 因此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就代表着对执法主体的要求。首先, 在行政机关及成员中树立起法律权威, 严格依法行政, 不因行政事务的繁琐而不遵守法律程序, 须确保法律适用的公平、合理。其次, 在行政主体中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尊重依法行政自由原则, 但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不可把个人的权威意志强加法律之上。再次, 在行政人员中树立起权利、民主意识, 防止运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 以权力来侵害公民权利。

3、司法环节。

近年来, 我国司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但法官在适用法律时拥有的自由裁量权, 使得对司法人员的要求更进一步。目前, 我国的司法腐败已是个很紧迫的问题, 严重影响着法律实效的实现。司法人员应提高专业素质, 同时加强道德建设, 抵制金钱诱惑, 摆脱关系网的牵制, 杜绝职权滥用、玩忽职守、贪污腐败等情况出现。

4、守法环节。

法律的实施运作是一项全社会集体参与的事业, 法律实效的实现是守法主体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结果。守法低层状态是出于对制裁的惧怕而消极守法;守法中层状态是出于心理惯性而守法;守法的高层状态是守法主体以法的主人之姿来守法。守法意味着公民能主动地以法律为准绳, 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与行为的指南, 自觉维护法的尊严和权威。因而, 当守法成了公民的自觉第一性选择时, 法之权威、法律实效就将得以实现。

法律实效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社会现实和法律条文之间, 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注重条文, 而不注意实施情况, 只能说是条文的、形式的、表面的研究, 而不是活动的、功能的研究。通过对法律实效的研究, 可以找出法律实施中的不足与错误, 推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化。

摘要:法律实效与法律效力、法律实施、法律效果皆有不同, 影响法律实效的因素主要有立法及法律环境因素, 制定法本身的因素和整体因素。对法律实效等的研究, 可找出法律实施的不足, 推动我国法治进程。

上一篇: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平行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