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评价论文(通用12篇)
合理用药评价论文 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 提高莆田市第一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使药品真正安全、有效、经济地为患者服务, 同时为了解莆田市第一医院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后的用药情况和处方指标, 笔者用《处方管理办法》的处方评价方法, 对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进行用药情况调研。
1 材料与方法
1.1 处方指标
1.1.1 调查对象
对莆田市第一医院2008年1至12月门诊处方。
1.1.2 采样方法
每月抽取一日 (非节假日) , 随机抽取100张, 共1200张处方。
1.1.3 填写和统计方法
将随机抽取的方法按处方评价表1 (《处方管理办法》附件2) 逐张逐项填写。最后进行统计, 统计内容包括:处方用药总数 (A) ;平均用药品种数 (B) =A/100;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数 (C) ;抗菌药物使用率=C/100;使用注射剂的病例数 (E) ;注射剂使用率=E/100;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数 (G) ;处方中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G/A;处方中药品通用名总数 (I) ;处方中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J) =I/A;处方总金额 (K) ;平均每张处方金额 (L) =K/100。
1.2 患者关怀指标
1.2.1 调查对象
选择2008年11月17日、11月19日、11月21日普通内科门诊就医的患者各30例。
1.2.2 调查方法按处方评价表1 (《处方管理办法》附件2) 逐项进行, 内容包括就诊时间、发药交待时间、处方用药品种数、实发处方药品数、标签标示完整的药品数、患者是否了解全部处方药用法 (是/否) 。所有调查均在被调查医师、药师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就诊时间:为患者坐到大夫面前, 开始接诊到患者离开诊室的时间 (不包括化验或其他非治疗内检查时间) 。发药交待时间:为药师给患者交待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所花费的时间。标签标示完整:检查每个药品是否标有患者姓名、药名、剂量、用法用量并须附有底方。患者是否了解全部处方药用法:在患者拿到处方药物之后找患者了解是否知道正确使用这些药品, 若对其中一药不知, 则计入不了解用药情况。
1.2.3 填写和统计方法
人工统计患者平均就诊时间 (A) ;患者取药时药师平均发药交待时间 (B) ;处方用药品种总数 (C) ;按处方实际调配药品数 (D) ;按处方实际调配药品的百分率=D/C;标签标示完整的药品数 (F) ;药品标示完整的百分率=F/D;能正确回答全部处方药用法的比例数 (H) ;患者了解全部处方药用法的百分率=H/30。
2 结果
不同年龄段的年龄分布、用药品种数、注射剂应用、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见表1;调研指标汇总见表2。
3 讨论
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品。不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药政制度、制药工业、药品供应以及医师、药师和患者等。上述结果显示, 卫生部制定的上述核心指标能客观测评莆田市第一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3.1 平均用药品种数
结果显示,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的平均用药品种数与北京7家医院相似[1],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不多。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儿科最高, 儿童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 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对许多药物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 所以儿童的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医师和药师对于患儿的合理用药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由于医师在诊疗过程中, 顾虑到家长的焦虑心态, 多使用输液处方, 是造成用药品种数较多的原因。而老年人本身患各种疾病的比例较高, 所需药品种类较多。但是, 随着用药品种数的增多,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会增加, 应宣传尽可能单一用药或二联用药。
3.2 抗菌药物使用率
由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1%, 虽符合我国卫生部规定[2], 但较其他医院高。因儿科患者多是呼吸道感染、高热、急性胃肠炎等, 病情急, 抗菌药物的使用较频繁, 故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最高。但处方调查显示也存在滥用现象, 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者, 大多使用抗菌药物, 当然也与当前医疗环境有关。
3.3 注射剂使用率
从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注射剂平均使用率为26.2%, 其中儿科的针剂使用率为38.1%, 长期以来, 我国各医院儿童患者针剂使用率一直偏高, 这可能由于儿科患者发病急且多为呼吸道感染, 年龄太小, 口服不方便, 家长要求医师多使用针剂、输液, 以求快速达到治疗效果等因素有关。在老年人中 (>60岁) 应用针剂的比例>15~59岁年龄段的患者, 考虑到老年患者疾病多为慢性疾病, 接受针剂治疗较为不便, 而其生理功能的自身衰退, 易使接受针剂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多, 故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其应用率。
3.4 基本药物使用率
从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基本药物平均使用率为83.2% (福建省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 (2007年版) ) 。基本药物是指我国城乡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等不可缺少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毒副反应清楚、适合国情的首选药物。因此, 应加大医师使用基本药物的培训督导力度, 使医疗能有更高的质量, 使患者的钱花得更有所值。
3.5 药物通用名使用率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处方的书写必须使用药品通用名。由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96.5%。使用药品通用名能避免重复用药, 有助于正确用药、降低药费;有利于医院用药管理, 也便于医疗文书追溯和用药信息共享。应加强规范处方的书写, 严格督导临床医师使用药品通用名来开具处方, 提高处方透明度, 让患者看懂处方内容。
3.7 平均就诊时间
由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的平均就诊时间为7.7min, 与北京[1]、深圳医院相比[3], 患者就诊时间稍长一点。这与莆田市第一医院致力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改变“三长一短”、提高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3.8 平均发药交待时间
发药交待是指药剂人员在调剂工作中用语言或文字将所配发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及注意事项等明确地告诉患者, 这对于患者正确执行医嘱, 发挥药物的最佳效应, 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也是药师与患者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平均发药交待时间为20.1s, 相对较短。这主要在于莆田市第一医院目前门诊发药窗口主要还是以药品供应为主;其次, 每日工作量也制约药师的行为。
3.9 药品调配率
药剂人员调配处方, 必须经过核对, 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从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的药品调配率为100%, 说明药品供应能保障临床诊疗需求。这是药剂科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的结果。药剂科各药房设定专职人员管理、养护药品, 定期地反馈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和用药需求, 及时做好药品的购进工作。对于个别缺货品种及时通知临床科室, 并制定解决方案, 从而使得药品调配率达100%。
3.1 0 药品标示完整率
由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的药品标示完整率达99.1%。药剂科狠抓药学服务规范, 发出药品均需写明药品名称、患者姓名、用法用量, 全面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3.1 1 患者了解正确用药率
根据病情、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 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同时以适当的方法、剂量、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有效用药了。由调查结果可知, 莆田市第一医院门诊患者了解正确用药率为85.2%。没有达到100%原因可能有: (1) 药师与患者之间交流能力培训不够。 (2) 药师自身业务能力需提高。 (3) 在为患者发药时, 不但要口头交代, 还应该根据医师处方及具体药品特性增加标签说明, 以防患者遗忘。
从表1、2可知莆田市第一医院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率较高, 特别是儿科患者, 更应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患者关怀系列指标提示我们, 医师、药师与患者的交流关怀时间不够长, 患者知晓率不高, 应强化医师、药师对患者的关怀和服务意识。
此次调研提供莆田市第一医院的合理用药情况, 处方指标和患者关怀指标的影响因素为我们进行下一步干预措施提供了可行的方式、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莲珍, 王淑洁, 王青, 等.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查[J].中国药房, 2003, 14 (3) :156.
[2]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2001:24.
[3]邹蔼珍, 缪建春, 张灼赞.门诊四大科室用药调查[J].中原医刊, 2005, 6 (12) :3-5.
合理用药评价论文 篇2
本季度随机抽查门诊电子处方1300张、住院电子医嘱250份,按照《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细则》[余医字(2007)04号]中的处方(医嘱)点评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按照《江西省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暂行)》“门诊部、诊所类的医疗机构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门诊处方超说明书适应症用
诊断为面神经炎,用脉平片+血府逐瘀口服液,超说明书适应症用。此外,存在重复用药(均含有当归)。诊断为腰腿痛,用维D钙咀嚼片或用骨肽注射液。腰腿痛原因复杂不能滥补钙,误用钙剂会延误治疗。腰腿痛不必使用骨肽。诊断为右关节肿痛,用裸花紫珠胶囊。该药用于治疗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诊断为小儿腹泻,用糜蛋白酶针雾化、氨溴索注射液。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用香丹针+塞庚啶片。诊断为脑外伤,用赖氨葡锌颗粒。诊断为肠炎,用维生素k3、布洛芬缓释胶囊、卡马西平。这些是无治疗学的药理基础。
2.住院医嘱超说明书适应症用
诊断为脑震荡、右側趾骨及坐骨骨折,多处软组织挫伤、左腓骨及右第四趾骨骨折或,左拇指手肌伸腱断裂,多处软组织挫伤或头部皮肤挫裂伤、左漆前交叉韧带损伤,多处软组织挫伤,椎间盘膨出症等,用骨肽针/长春西汀葡萄糖针/丹参针或丹参酮。诊断为右腘窝囊肿;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2g、长春西汀葡萄糖针,腘窝囊肿多数与关节内疾患密切相关,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游离体、半月板撕裂和前交叉韧带撕裂等均可能是导致腘窝囊肿发生的原因。非开放性创伤没必要用抗生素。
诊断为反流性胃炎、右下肺感染、脑动脉硬化、右胸锁骨关节炎;用尼莫地平针、奥美拉唑针、丹参酮,超说明书适应症用,无使用尼莫地平针、丹参酮的适应症。诊断为慢性胃炎;用头孢噻肟钠2g+克林霉素不符合治疗常规。超说明书适应症用丹参酮、长春西汀。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肺转移瘤、老年性脑萎缩、脱肛、前列腺肥大术后,用刺五加。诊断为中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用头孢噻肟钠4g+丹参酮+参芪五味子。丹参酮+参芪五味子,超说明书适应症用。
诊断为先兆流产。用头孢噻肟+甲硝唑针、沙丁胺醇片+硫酸镁针、开塞露。孕妇不宜使用“开塞露”尤其是先兆流产保胎的孕妇。此外,新修订的沙丁胺醇片说明书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说明书是法定的内容应引起注意。
诊断为腰2椎压缩性骨折、腰椎体骨性增生。用丹参酮针+骨肽针+鹿瓜多肽针。按照丹参酮针说明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及心肌梗塞,超说明书适应症用。骨肽针+鹿瓜多肽针适应症类似,属于重复用药。
二、按照《江西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确定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
头孢他啶使用问题为①是限制使用的二线抗菌药物,不做预防用药。②用于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1.门诊处方
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炎、蛇咬伤、右食指压榨伤等用头孢他啶针。头孢他啶是限制使用的二线抗菌药物,一般不做预防和首选用药。
诊断为水痘。用头孢他啶注射液1g bid。水痘是病毒感染,使用头孢他啶等抗菌治疗欠妥。诊断为右中指压榨伤;用头孢他啶针+环丙沙星针,不能随意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用头孢他啶针+依托红霉素颗粒+利巴韦林针。
2.住院医嘱
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用阿奇霉素针头孢他啶粉针+利巴韦林针。使用二种二线抗菌药,说明细菌感染可能性大,不必用利巴韦林。
诊断为右下肺感染。用阿奇霉素针+呋布西林钠。头孢他啶、阿奇霉素针是限制使用的二线抗菌药物,无上级医师签名。
三、按照《江西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试行)》“使用三级药物对病人治疗时,要有致病菌只对三级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如无报告,应由科室主任或具高级职称的医师签名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拉氧头孢钠使用问题为①是特殊使用三线抗菌药;②用于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③未做药敏使用。④住院使用未做药敏或无高级职称的医师签名。⑤不得门诊使用。
1.门诊处方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用拉氧头孢钠针+阿奇霉素针。
2.住院医嘱 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用拉氧头孢钠针。
四、其他 1.门诊处方 诊断为淋病;用头孢噻肟钠+甲硝唑针,淋病用药不符合卫生部《性病治疗推荐方案》,淋病性尿道炎、宫颈炎、直肠炎为头孢曲松250mg,一次肌注;或大观霉素2g(宫颈炎4g),一次肌注;或环丙沙星500mg,一次口服;或氧氟沙星400mg,一次口服;或头孢噻肟1g,一次肌注。
按照《江西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规范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原则上只能使用一线抗菌药物,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三天,使用的方式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
2.住院医嘱
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挫伤,脑挫裂伤并蛛网膜出血;用头孢噻肟钠2g、奥美拉唑针、酚磺乙胺针、肾上腺色腙针。对脑出血行止血治疗并无充分的理论依据。但对病前曾接受溶栓和抗凝治疗、发病24 h内就诊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适当的止血药物。另外,如果凝血指标异常如有出血和/或凝血时间延长者,则支持使用止血药物等治疗。
诊断为右输尿管多发性结石,左肾、左输尿管结石;用头孢噻肟钠2g、甲硝唑注射液,长疗程使用二联抗菌药(5.11-31号),应该做药敏试验。
诊断为右甲状腺瘤;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2g。手术后大剂量使用时间过长(5.14-22号),不符合卫生部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原则。
诊断为双下肺感染。用氨溴索针+溴己新片。二药作用类似,不必配伍使用。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热性惊厥。用呋布西林钠+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非出院带药)。作用机理相同,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甚至作用的位点也相同,很容易由于竞争性的拮抗作用而影响到各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不能起到抗菌作用增强的效果。从抗菌谱看,它们抗菌谱是有较大部分重叠的,所以联用对扩大抗菌谱的意义也不大,而且两种联用也使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大。基于以上原因,不应联用,也没必要联用。出院带药除外。
诊断为左顶部枕区出血、背部褥疮。用克林霉素针+头孢噻肟钠针4g+阿米卡星针;肾安针。背部褥疮没必要使用三联抗菌药;此外,使用肾安表明病人存在肾功能不良,应该考虑阿米卡星的肾毒性。
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咯血。用头孢他啶+阿奇霉素针;白尾蛇毒血凝酶针+酚磺乙胺(止血敏)+维生素k1+肾上腺色腙针+垂体后叶素针+云南白药。六联止血药使用,有的作用机理相同,存在重复用药。此外,所有的头孢菌素都有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高血压1级、冠心病。用长春西汀+丹参酮;尼莫地平片+贝那普利片+氨氯地平。尼莫地平属于第二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氨氯地平是长效1 ,4-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存在重复用药。
合理用药评价论文 篇3
【关键词】行政干预;药师素质;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特别是基层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尤为突出。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到经销商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合理用药、大处方、滥用抗生素现象很普遍。不合理用药现象急需整治。
我院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级别太高,多选用三代头孢甚至是四代头孢来作为预防性应用;2.预防用药全部在手术后给予;3.用药时间过长,不能做到及时停药,基本在患者出院时方停止使用抗菌药物。4.内科非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非常高,在80%以上,5.不做药敏试验或虽做但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6.不必要的联合用药;7.随意更换抗菌药物;8.β内酰胺类药物一日剂量一次给药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中的问题?: 2.不根据中药的辨证施治原则选择中药注射剂;2.存在重复用药现象;3.超剂量使用(超过说明书用量);4.不根据说明书选择溶媒等。
大量使用辅助治疗药物:我院大量使用的辅助治疗药物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小牛血提取物注射液等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合理用药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经济利益驱使、医师药品知识的了解不足、行政干预不力、药师主动性不够是主要原因。当然药师地位得不到认可,临床知识不足也是医院不认可药师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大量学习临床知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力争给临床提供更全面、更广泛、更新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将直接参与患者的合理用药治疗,改变过去仅仅在药房里调配药物的职业形象。临床药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临床药师的工作也将使患者和医生感受到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提高药学在医院的地位。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我认为医院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建立健全药事管理组织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程序。
1.1建立药品品种遴选原则、制度,制定基本用药目录,对新申请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1.2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学习班、研讨会。教育医生和药剂师合理使用药,加强所有医务人员对常见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培训。
1.3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合理用药科室、医务人员,推广他们的经验。加大不合理用药的处罚力度。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2.1建立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负责的处方点评制度并有效开展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讨论分析公示。
2.2查阅门诊和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管理等工作。
3.制定药品处方集,规范医院用药。严格控制药品使用范围和剂量。
4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預警制度。 对药品使用总金额和数量排名前10位进行分析,是否超常规,是否合理,定期公示结果,指导医师用药。
5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促进合理用药。药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大量新药的面市,药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药学信息收集、整理,通过药讯、不良反应简报等提供临床人员参考,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保证。
卫生部相继颁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加强医院药事工作和临床用药管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特别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是建国以来医院药学最重要的药事管理文件,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剂科工作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提出了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明确了医院药学应走向临床,建立临床药师制,面向病人,提供与用药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在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方面发挥药学专业作用。对医院药学的正确发展、药师作用的发挥和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品很有指导作用,受到药学人员的欢迎,也反映出医院药事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建立医师、药师、护师、病人互补的临床用药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和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我们药师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
合理用药评价论文 篇4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们发现和合成了越来越多的药物, 用药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同时疾病谱的变化使病种也越来越复杂, 因此联合用药非常多见, 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而造成许多不良反应或危害, 甚至导致死亡。通过对我院2008年度的16 589张临床门急诊处方的合理用药进行检查分析, 发现在给药方案、药物剂型与剂量、给药途径、注射剂溶媒、重复用药、配伍禁忌和毒性相加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 应高度重视, 及时纠正, 强化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和普及, 促进全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度门急诊处方中随机抽取16 589张进行分析。
1.2 分析方法
依据药品说明书、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杂志文献以及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书籍, 对其中的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系统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
2 结 果
一些处方中用药存在不合理之处, 极少数处方还存在多处不合理现象。经检查统计发现存在用药不合理的处方851张占所查处方的5.12%, 其中抗生素使用不合理291例, 占不合理用药总数的34.19%。用药不合理主要反映在给药方案、剂型途径、用药剂量、给药方法、注射剂溶媒、重复用药、配伍禁忌和毒性相加等方面, 具体见表1。
2.1 给药方案
主要是在抗菌药物使用上, 首先每种抗菌药物都有其适应证以及适用范围。如对于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其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其次抗菌药物依照药效学特征可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大类。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应从药效学方面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给药方案。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等, 以β-内酰胺类为代表, 其特点为:无抗菌后效应, 半衰期很短, 无首次接触效应, 当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MIC) 时细菌很快生长, 达到MIC时, 可有效地杀灭细菌, 但当药物浓度超过MIC 90%时, 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药物的抗菌活性。因此这类药物临床药效的关键是维持、延长有效浓度时间。要求药物浓度>MIC 90%的时间至少达到给药间歇时间的40%~50%。必须按半衰期推荐的给药时间规则给药。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 其特点是具有首次接触效应 (FEE) 和较长的抗菌后效应 (PAE) 。目前普遍提倡日剂量为一次给药, 不必分成2次 (但儿童和老人需谨慎) 。既可增强抗菌效果, 又可避免毒性反应。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青霉素临床使用剂量盲目加大, 且日剂量未分3~4次使用。
2.2 重复给药
2.2.1 多名医师给同一患者开相同或含同一成分的药物, 或者提前续开处方, 导致人为因素的重复给药。
2.2.2 使用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如糖适平+美吡哒+美迪康。糖适平 (格列喹酮) 与美吡哒 (格列吡嗪) 均为第2代磺酰脲类药, 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 从而达到降糖作用。2药合用, 易引起低血糖, 故不能合用。
2.2.3 复方制剂:复方制剂是多种成分复合而成, 如常药降压片+氢氯噻嗪。常药降压片是由氢氯噻嗪+双肼苯达嗪+盐酸可乐定组成, 临床使用时不必再加用氢氯噻嗪。再如患者女, 36岁, 因发热 (体温40℃) 、头痛和咳嗽3d到某医院就诊。医师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肌肉注射, 病毒灵片、维C银翘片和感冒通片口服。注射、服用药物约30min后, 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头晕眼花等症状。分析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本身即为强效解热镇痛药, 而维C银翘片含有扑热息痛, 感冒通片含有双氯灭痛。3药合用作用过强, 退热过快, 以致患者出汗过快过多、血容量急剧下降而出现虚脱。此外, 临床上常见感冒灵片加泰诺糖浆口服、红霉素加四环素 (静脉滴注或口服) 、清开灵口服液加抗病毒口服液、多种维生素糖丸加金施尔康等, 也属于用药重复。
2.2.4 抗生素的不合理联合用药, 抗生素的应用应严格按照抗感染药物的临床使用管理规范指导临床合理使用, 高度重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处方医师应尽量进行药敏试验, 减少联合用药或用抗菌药的种类。如常有头孢霉素加阿莫西林 (静脉滴注、肌内注射或口服) 、红霉素加四环素 (静脉滴注或口服) 等不合理用药现象。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用药剂量
2.3.1 用药不足:
主要指剂量偏低, 如14岁健壮儿童阿莫西林干糖浆125mg, 每天2次, 明显达不到有效治疗剂量。因此抗菌药物使用剂量达不到最低抑菌浓度 (MIC) , 中成药使用不能按药品说明书的常用剂量服用, 及疗程太短而不足以彻底治愈疾病, 均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耗费更多医药资源, 或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等。
2.3.2 用药过分:
大致分4种情况: (1) 用药剂量过大; (2) 疗程过长; (3) 无病用药, 主要指长期使用以保健为目的的药品, 以及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4) 轻症用重药, 这里的“重”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指贵重药, 另一层含义指用药分量重, 治疗普通感冒也要主治药、辅助药形成系列, 预防药、对症药、保健药配套使用。
2.4 溶媒选择不合理
在儿科门诊处方中, 常可见到青霉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甚至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这极不合理。因青霉素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在酸性与碱性溶液中都不稳定, 在酸性环境中水解生成青霉烯酸或青霉二酸, 在碱性溶液中, β-内酰胺环也会发生水解形成青霉噻唑酸。青霉素在酸性环境 (pH=3.5~5.5) 中不稳定, 可降解成6APA与血浆蛋白形成半抗原, 而引起过敏反应。一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理盐水中比较稳定, 可作为载体溶液使用。再如处方:林格氏液500ml, 头孢哌酮钠2.0g, 静脉注射, 每天2次。操作:用灭菌注射用水将头孢哌酮钠溶解后, 加入到林格液中。护士在配制液体时产生白色沉淀,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pH值为4.5~6.5, 头孢哌酮钠母核头孢烯4-位上有羧酸钠, 遇钙离子而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析出白色沉淀, 故其不宜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等含钙注射液配伍使用[1]。因而头孢哌酮钠尽量不要与含钙的大输液共同使用。此类不合理用药问题占抗菌素不合理应用的6.12%。
2.5 给药方法
主要是用药时间方面, 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不宜饭后或与食物同服, 应早晨空腹服用, 因其与食物同服时吸收速度明显减慢。又如氟桂利嗪晨间服用是不合理的, 因其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明显, 故宜晚上服用。
2.6 剂型和用药途径
同一种药物, 不同的剂型和用药途径, 吸收的速度和生物利用度不同, 产生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也不同。如氯霉素口服时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而肠道外用药, 如静脉滴注, 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几率则较低。同一种药物在口服时引起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 在静脉滴注时引起静脉炎、局部出血、肿胀、疼痛。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2.7 配伍禁忌
临床上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目的在于增加疗效, 减少药量,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而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 而使预期的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
2.7.1 药理性配伍禁忌:
如杀菌药青霉素与抑菌药复方新诺明合用, 可降低疗效。因为抑菌药使细菌处于停止生长繁殖状态, 而杀菌药恰恰是对繁殖期的细菌有着强大的杀菌作用。这样配伍使药物原有的作用减弱, 表现为拮抗作用。
2.7.2 理化性配伍禁忌:
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常显示为协同抗菌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重症感染。但2种药物静脉给药时, 常可发生配伍禁忌,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被β-内酰胺环反应灭活, 所以不可将2种混合注射, 2类药物联用时, 给药时间间隔应在1h以上, 以保护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活性。
2.7.3 中西药物的药理性配伍禁忌:
目前中西药物的配伍应用的机会越来越多, 但无经验可循, 使用不当会出现药物不同程度的理化改变, 降低疗效,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影响疾病的治疗。如山楂与磺胺类药物同时伍用, 易对肾脏产生毒副反应, 因为山楂中含有机酸, 易使磺胺类药物的代谢产物乙酰磺胺在酸性环境下析出结晶损害肾脏。再有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宜与龙骨壮骨冲剂等伍用, 因为这些中药中含有钙、镁等金属离子, 能与四环素结合生成不易被胃肠吸收的络合物而降低疗效。
2.8 不良反应相加
如头孢唑啉钠和胃炎胶囊联用所致的肾功能损害 (轻度) , 因头孢唑啉钠为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 具有一定肾脏毒性, 但口服给药毒性较少。联用其他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时, 则不良反应增强, 泌尿系疾病患者尤其如此。胃炎胶囊内含有庆大霉素, 不宜与头孢唑啉钠合用。此外, 维生素C片与复方新诺明片联用、头孢类注射液与氨基糖甙类注射液联用等也可使两药的肾耳毒性增强;呋喃唑酮片与酵母片联用可使血压升高;抗组织胺类药与具有中枢镇静作用的脑益嗪 (桂利嗪) 等联用可加强中枢抑制等。
3 讨 论
不合理用药必然导致不良的结果, 这些不良后果有些是单方面的, 有些是综合性的;有些程度较轻, 有些后果十分严重。归纳起来, 不合理用药导致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延误疾病治疗、浪费医药资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药源性疾病、酿成药疗事故。因此合理用药已成为临床药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推动合理用药, 使用药做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以大大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和大量药害事件的发生。
笔者通过对我院2008年度门急诊16 589张处方合理用药的审查, 分析出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 (1) 医师对药物的剂量、剂型、用法用量、理化性质, 药效学、药动学规律, 及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掌握不够; (2) 医院药学部门临床药学工作开展力度不够, 药学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沟通交流和宣传不到位; (3) 药物品种繁多, 新药更新较快, 医师对更新药物信息不及时; (4)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仍然比较突出, 占总数的34.12%。针对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和原因, 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统一医院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 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 促进临床科室和药剂科之间的沟通。 (2) 围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医院自己的协定处方系统。健全和完善医院基本用药目录和协定处方集。 (3) 强化处方和病历合理用药检查考核力度。 (4) 强化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与检查, 尽量按照药品的抗菌谱、药敏培养结果来指导用药, 做到用药有针对性, 不搞“大包围”。应尽量明确诊断、明确病因、明确致病菌, 按照药品的药理作用、适用范围使用。不随意扩大使用范围, 不滥用、泛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考核, 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 坚持合理用药。 (6) 加强药师的作用, 提升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水平, 以便更好地杜绝不合理用药现象。
参考文献
合理用药评价论文 篇5
1、对患者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来抓,业务副院长及医务科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亲自抓,常抓不懈。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医德教育,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特别是抓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规章教育及《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负责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的学习。
3、制定和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切实搞好抗菌药物分级使用。使医院干部职工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患者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思想,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作风训练,提高“三基”水平。尤其要提高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病情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合理用药水平。
4、在疾病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检查,做到有的放失,避免盲目检查。
5、医师对检查结果必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必要时要与所做检查的医师共同讨论后做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临床诊治。
6、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指导和引导患者就医,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经济、便利的诊治方案。在选择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效果好、毒副作用小、价格便宜,本院或当地易购的药品。
7、充分发挥本院质控组织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医嘱和处方等医疗文书进行检查,重点是检查项目是否合理、诊断是否及时准确、用药是否合理、安全、经济,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的执行情况。把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预防用药的合理性、联合用药的正确性、有无配伍禁忌、重复用药、过度用药、根据药敏用药作为重点。要对医师用药进行点评。
8、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医院对医师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不合理用药的要进行干预、通报、处罚。对此类现象严重的科室从重处罚,对“用药不合理”现象严重的医师停止处方权。
临床合理用药
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碑林区中医医院药事管理小组和医务科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使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须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药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时应告知患者,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使用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和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五、中、西药剂科应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对药品进行拆零调配,并加强管理,杜绝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中、西药剂科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批,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报告。
六、严格控制门诊大处方。
门诊处方注射剂为1日用量,口服及外用制剂为3~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一日用量;慢性病口服制剂处方用量可延长到15~30日用量,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门诊处方每张处方金额不得超过150元;如超过必须经过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的记录。违反上述规定的处方,药师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重新开具处方。如果医师拒绝重新开具处方,药师有权拒发,并向病人说明情况。
七、实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每月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抽查处方和病历,对不合格处方、不合格病历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每月点评和院内公示。合理用药指标如下:
(一)处方指标
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
5、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二)抗菌药物用药指标
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
6、抗菌药物 特殊品种使用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百分率
7、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
(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
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
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3、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具体指标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另行制定。
八、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
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从而确保抗菌药物等药品使用趋于合理。继续执行《关于控制药品占医疗业务收入比例的暂行规定》,各科室要把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简称药占比,下同)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全院控制药占比低于42%。
各科室药占比由财务科统计。药占比超额部分按金额的20%从处方医生的效益工资中扣除。
九、实行药品超常预警与动态监测制度
每月对医院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进行公示,对监测到的不合理用药积极进行干预。
每月对药品使用量前3名的医生中药占比超标的在院内公示。对第二次进入前3位的医生进行诫勉谈话,三次进入前3位的医生暂停处方权一月。
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
临床用药中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发现漏报或隐瞒不报者,扣当事医生一次50元。
合理用药“六步曲” 篇6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糖尿病病种不下50多种,其中90%的患者属2型糖尿病。不同个体的2型糖尿病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个体发生糖尿病以后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状况,伴有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治疗应科学、规范、个体化。患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师就诊,并遵循医嘱用药。
2早期用药务求“达标”
上世纪美、英两国分别有两项里程碑式的大型研究,实验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强化达标治疗,结果,强化治疗组不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而且在此后多年的后续随访观察中,早期强化达标的“记忆效应”仍持续存在,各种慢性并发症依然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现已取得共识,早期强化达标有助于保护及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逆转高血糖对胰岛及各脏器血管的毒性作用。因此治疗糖尿病,早期合理用药非常关键。
3联合用药事半功倍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胰岛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两种情况,联合用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减少单一用药量大产生的不良反应及继发性失效。
专业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用2~3种不同作用机理的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用药,但不提倡同类药物中的两种联合选用。
42型糖尿病也应积极使用胰岛素
2型糖尿病过去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如今已经不再运用这个名称,以免误导患者。因为任何口服降糖药有效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必须尚有部分功能,重症及久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大多已经“凋亡”衰竭,任何口服降糖药必然“力不从心”,甚至有弊无益。所以,凡是对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运用不能达标者,主张加用甚至改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来,有许多专家达成共识:对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若HbAlc>9%,即应立即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这样有助于修复残存的胰岛功能。
5患者切莫自行用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身感觉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或自行断药,或盲目加量,或换别的药服用,服药无规律。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擅自停药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甚至病情恶化。
另外,每种口服降糖药各有其作用特点,有些中、长效的降糖药对不能按时进食的工种(如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及老年人有引发低血糖的风险。宜选用“按需释放(胰岛素)”,“随食而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因此,奉劝糖尿病患者切莫自行换药。
6稳定血糖不能挂一漏万
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控制,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糖尿病除了高血糖外,不少患者还伴有其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多种代谢紊乱,即所谓“代谢综合征”。近年来,有权威专家提出了“糖胖病”、“糖脂病”、“糖心病”的说法,其要旨就是提醒人们2型糖尿病并不仅仅是高血糖的问题,而是伴随多种代谢性疾病的综合征。最新发布的一项《有效控制糖尿病全球共识》建议,血糖、血压与血脂等都应同时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才能真正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合理用药评价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抽查我院2011年6-12月门诊处方386张和各临床科室病历医嘱160份进行点评, 总结我院处方书写和用药存在的问题, 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估。以《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编药物学》、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资料为依据, 对不规范处方和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 促进处方的规范性与临床合理用药。
2 结果
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随机抽查的2011年6-12月门诊处方386张, 抗菌药处方127张,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32.90%;注射剂处方67张, 占处方比例17.36%;不合理处方92张, 占总处方数的23.83%;合理处方294张, 处方合格率为76.17%。住院部160份病历中不合理用药20份 (12.50%%,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7.5% (124/160) , I类切口使用率为65% (104/160) , 预防用药时间≥24h, 我院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偏低, 未达到规定指标30%的要求。门诊不合理处方分类统计、用药不适宜处方分类统计、不规范处方分类统计、超常处方分类统计结果, 分别见表1、表2、表3、表4。
3 实例分析与讨论
3.1 不规范处方
不规范处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缺项。处方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常见的是患者住址、开具处方日期漏写。 (2) 临床诊断不规范。漏写或简写, 描述不清。临床诊断是药师审核用药适宜性与是否合理用药的依据, 医师应当准确书写、重视。 (3) 调剂人员未按要求签字, 划价、调配、核对、发药不签字, 单人值班不双签名。药房调剂人员签名表示对该处方负责, 包括用药合理性、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4) >5种药品。《处方管理办法》第6条第7项规定:每张处方应≤5种药品。我院处方中尤其是输液处方出现>5种药品很普遍。 (5) 药品剂型、规格、数量、单位书写不规范。如:“罗红霉素×2盒”, 有不同规格、不同剂型的罗红霉素, 具体用哪种, 给药房调剂人员制造了负担。如“阿莫西林×2盒”, 剂型不写, 未看用法就很难判定是口服用药还是注射剂。医师书写处方的规范性也可体现一个医师的整体水平, 细心与耐心的表现, 是否对本院药品的了解。 (6) 未使用药品通用名称, 维生素C片, 写成Vit C片;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写成TAT等均是不规范的写法。 (7) 用法用量书写不规范。如, 镇痛药“去痛片”或“氨酚曲马多片”、胃肠解痉药“阿托品片”, 在用法上写“必要时服用”。甚至无“用法”二字。有的用法写“按说明书服用”。 (8) 处方涂改不签名。药房出现药品短缺时, 医师需要更换药品时, 出现在原药品上划掉以示不要, 并不签名。《处方管理办法》第6条第3项规定:字迹清楚, 不得涂改;如需修改, 应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9) >7d用量的处方。
3.2 用药不适宜处方分析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是分析不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本次点评用药不适宜处方占处方总数的6.99%。存在的问题如下。
3.2.1 用法、用量不适宜:
如医师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胶囊2粒, 每天2次。阿莫西林是时间依赖性药, 每天3次才可达到有效杀菌浓度, 每天2次用法不妥。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体内抗菌活性研究表明, 要达到最大抗菌作用, 应使T>最低抑菌浓度 (MIC) 为给药间隔40%~50%以上[1]。再如, 一成人患者, 医师开具注射用头孢噻肟2g静脉滴注, 每天1次。头孢噻肟每天1次无法满足抗菌要求, 反而易引起耐药菌产生。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MIC的时间, 使其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60%的时间, 或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时间必须>40%~50%, 方可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应每天给药2~3次。有些医师为了节约时间, 减少输液次数, 超剂量用药, 不顾疗效, 将抗菌药物给药频率每天2次改为上午或下午3h内一次性使用, 中间隔开2组液体。这种给药方法达不到稳态血药浓度, 前12h浓度过高, 后12h血药浓度过低的现象。不但不能很好的治疗感染性疾病, 反而诱导细菌的耐药, 增加不良反应。某些口服药的用法, 根据其特点应注明具体用药时间, 如餐前或餐后, 嚼服或吞服, 而医师常疏漏。
3.2.2 适应证不适宜:
抽查中发现, 临床诊断为肾炎, 而处方开具的有泮托拉唑肠溶片、胃肠复元膏;某患者诊断为高血压、关节酸痛, 医师开具罗红霉素软胶囊;上呼吸道感染, 医师开具头孢克肟分散片。住院医嘱处方发现, 小外伤、皮肤软组织挫伤患者, 医师开具注射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据相关资料报道, 目前国家对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 使抗菌药物的使用得到了规划, 而某些营养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提升。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在临床广泛使用, 其用药额度远高于质子泵口服制剂及其他类治疗消化性溃疡药, 这可能与其无指征用药所引起的滥用有关;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的使用绝大多数是以预防为目的, 无适应证预防用药情况非常普遍。纯属滥用抗生素。
3.2.3 选药不适宜: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多不针对病原菌及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抗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特点选用抗菌药物。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咽炎、扁桃体炎, 不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导原则》, 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 有的为了省皮试麻烦, 直接使用氨曲南。如确诊有细菌感染, 首选药物应该是青霉素类, 第1代头孢菌素, 其次是大环内酯类。
3.2.4 重复给药:
这类现象主要表现在多种中成药联用上, 中成药成分比较复杂, 易出现不同药物, 含有成分相同的现象。一患者, 医师给予开具一处方:板蓝根冲剂与复方双花片, 2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均是板蓝根。板蓝根超量会蓄积中毒, 引起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损害, 如上消化道出血, 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3.2.5 联合用药不适宜:
临床上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如联合用药不当, 出现配伍禁忌或药物相互作用, 药理作用就会减弱。如儿科处方中比较多见的是阿莫西林颗粒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同时服用, 致后者疗效降低;小儿腹泻患者, 医师开具阿莫西林颗粒与蒙脱石散同时服用, 蒙脱石散主要成分为八面体蒙脱石的多层结构微粒, 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 同时对药物也有吸附作用, 不宜同时服用, 应间隔2h用药。
3.2.6 药品剂型、给药途径不适宜:
妇科门诊常见不适宜的用药处方, 如甲硝唑片或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 均是不科学的, 甲硝唑片或制霉菌素片在阴道里药物崩解条件达不到, 易引起阴道黏膜损伤, 应选用适宜的剂型, 如栓剂。如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治疗胃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 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3.2.7 溶媒选用不当:
根据药物理化性质选择适宜的溶媒是合理、安全用药的一项重要措施, 溶媒选择不当, 药物会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或效价降低等配伍禁忌[2]。如发现注射用培氟沙星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培氟沙星说明书中详细说明不宜使用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 以免产生沉淀。中药制剂一般主张严格按说明书选择溶媒, 但有些处方还存在一些选用溶媒不当的现象。
3.3 超常处方分析
(1) 无适应证用药;无适应证用药主要是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出现较多, 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原体以病毒感染多见, 占90%以上。医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严格遵循《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观念不端正, 认为不用抗菌药物就会延误病情, 引起医疗纠纷, 习惯性用抗菌药物, 依赖性太强, 成为目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无适应证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3]。 (2) 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无正当理由为患者开具>2种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医师对药物的相加作用理解错误, 认为2种作用相同的药物同时使用, 作用会增加, 未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一面。如一患者智齿冠周炎, 医师开具罗红霉素软胶囊和红霉素肠溶片;又如皮炎患者同时开具地塞米松软膏和氟轻松软膏、地塞米松片;某患者同时使用2种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这样>2种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同时使用会出现药物的毒性反应, 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4 结论
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 规范了医师的处方行为, 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审核处方的适宜性, 进行用药交代, 指导患者用药安全, 既是药师的职责, 又是医院药学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应强化处方的规范性和合理用药的管理,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 消除处方审核双签名中存在的流于形式的现象, 切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 加强医院处方的管理, 规范处方书写的质量,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方法 抽查我院2011年6-12月门诊处方389张和临床科室病历医嘱160份进行点评, 从处方书写规范性、用药合理性方面综合性评估, 进行处方分析。结果 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32.90%, 注射剂占处方比例17.36%, 处方合格率为76.17%;临床科室160份病历医嘱处方不合理处方占12.50%,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7.5%, 使用率偏高。结论应强化处方的规范性和合理用药的管理, 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处方点评,综合性评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王爱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2.
[2] 张湛.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的典型实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 :183-184.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及不合理用药 篇8
儿童时期, 是人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 儿童的各脏器功能及各大系统 (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系统等) 都未发育完善, 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另外, 儿童对药物的排泄速度及代谢均异于成人, 与成人相比, 儿童更加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临床用药治疗中, 医师必须熟悉各种儿童药物的作用、性质、剂量、用药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合理用药原则, 避免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1]。为了探讨儿科不合理用药现象及合理用药原则, 本文特针对如何合理安全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分析, 现综述如下。
1 儿科合理用药的原则[2]
1.1 合理药物选择
在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前, 医师必须要先准确诊断患儿的病情, 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避免用药后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对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一般来说, 临床诊断中, 医师要首先诊断患儿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才能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 给予患儿合适的药物治疗。在儿科中, 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病毒性腮腺炎、麻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水痘及病毒性肠炎等, 这些疾病的体征及症状均不相同, 治疗中要有所针对才能取得治疗效果。关于细菌性感染, 医师应该要掌握治疗细菌性感染药物的用药途径、剂量、适应证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保证用药合理性。
1.2 合适剂型选择
目前, 我国儿科药物剂型改革主要遵循以下的方向: (1) 研制口服制剂:原则上, 小儿给药中, 如果能够通过口服给药的, 就尽量避免注射给药;因此, 尽量研制口服制剂, 用于替代注射剂。 (2) 开发口服制剂:针对儿童的身体状况及药物吸收情况, 开发适合儿童服用的多种口服制剂, 并且多次研究改善口感, 提高儿童服药依从性。 (3) 研制缓释制剂:通过研制缓释制剂, 能够将患儿的服药天数及服药次数减少, 从而使小儿的用药依从性提高。
1.3 合适给药方式选择
临床药物治疗中, 一般要针对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药物本身性质及药物治疗目的等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因为, 正确合理的给药方式能够将药物的作用及药物吸收发挥得更好, 给药中要注意下述事项: (1) 如果患儿能够通过鼻饲给药或者可以口服药物, 最安全的给药方式为经胃肠道给药;但是, 有些药物通过肌内注射比口服能够更快吸收, 因此临床给药中, 医师要注意这一点。 (2) 一般来说, 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可能会对患儿的周围组织造成损害, 并且皮下注射给药可能会导致药物吸收不良。因此, 这种给药方式不适用于新生儿。 (3) 如果临床治疗药物为地西泮溶液, 那给药时可以选取直肠灌注, 通过直肠灌注给药比通过肌内注射给药, 患儿能够更快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 因此小儿惊厥治疗中, 这种给药方式能够更好地更迅速地控制患儿的病情。 (4) 由于儿童的皮肤结构与成人有差异, 给药时选择皮肤黏膜用药, 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很快被吸收, 但该种给药方式也有可能导致患儿中毒, 因此体外用药时要谨慎。
1.4 合适剂量选择
在临床用药治疗中, 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剂量。由于临床药物中, 大多数未规定儿童用药剂量, 因此, 给药时常用的药物换算方法大多根据成人用药剂量进行换算, 换算时会将患儿的体质量、年龄或者体表面积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这些换算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临床用药中, 更应该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 同时结合临床经验, 选用合适的剂量。如果需要给予患儿联合用药治疗, 也要针对具体情况, 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2 儿科不合理用药[3]
2.1 不合理的药物选择
在疾病治疗中, 药物治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 但药物治疗有可能导致出现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 这些均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在我国, 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由于不合理用药, 导致患儿出现各种药物不良反应, 如耳毒性药物, 严重的会致聋。因此, 临床药物治疗中, 一定要保证合理用药,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保证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2.2 不合理的药物剂型
纵观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药品, 虽然种类繁多, 但仅有不到10%的儿童专用药物剂型。从我国患病儿童的比例来看, 在患病总人数中, 患病儿童的比例大约为20%, 完全不能满足儿科临床治疗的药物需求。儿科临床治疗中, 如果给予患儿成人药品治疗, 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割剂量, 并且分割药物很容易破坏药物剂型, 还会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药物在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也发生改变, 严重影响药物疗效, 情况更严重的, 甚至还会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3 不合理的给药方式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 往往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 (1) 由于静脉输液的给药效果好, 并且药效快, 这些都优于肌内注射及口服, 再加上医师对静脉滴注对患儿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临床给药中往往将静脉滴注作为患儿治疗的首选给药方式。 (2) 由于静脉滴注给药效果好, 患儿家长往往会要求医师通过静脉滴注给药, 助长这种现象的发生。给予儿童, 尤其是婴幼儿静脉滴注, 不但会产生严重的疼痛感, 还有可能会导致发生静脉炎及急性肺水肿, 与其他给药方式比较, 静脉滴注的医疗成本更高。
3 结 语
儿科用药是一个值得我们加深研究及探讨的领域, 因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儿童保健临床服务应该要受到全民的关注;临床用药中, 医师一定要关注儿科药物的性质、用药禁忌、用药剂量、给药方式等, 熟悉掌握儿科药物的相关知识;同时, 临床治疗中, 还要结合儿童的临床诊断结果给予儿童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避免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敬运龙.儿科合理用药浅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合理用药) , 2009, 7 (4) :135-136.
[2]任冠华.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 2009, 17 (6) :183-184.
不合理用药——禁忌证用药 篇9
新修订的加替沙星说明书已明确, 该药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病例资料报告显示, 修改说明书后, 仍不断有关于糖尿病患者使用加替沙星并发生血糖异常不良反应的报告。
典型病例:患者, 男, 69岁, 患糖尿病, 在胰岛素控制下血糖平稳。因肺部感染给予加替沙星0.4g静脉滴注, 3日后空腹血糖升高达15.3~16.2mmol/L。考虑与加替沙星有关, 停药且胰岛素加量, 血糖缓慢下降。
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分析与合理用药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 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其中小儿外科处方1308张, 病历968份, 小儿内科处方1692张, 病历1032份。
1.2 评定方法
合理用药标准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中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为标准进行分析和评定。
2结果
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中,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其中剂量应用错误处方15张, 病历5份;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处方24张, 病历12份;联合用药不当处方30例, 病历18份;抗生素滥用处方33张, 病历18份。具体用药误区表现详见表1。
3讨论
3.1 用药误区分析
3.1.1 用药剂量错误
药物的剂量与临床治疗效果有关, 剂量过大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剂量过小则起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将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内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审方过程中发现, 药物剂量的使用误区常见的有:①剂量过大:雷尼替丁属于H2受体阻断剂, 其药理作用为强效抑制胃酸分泌, 可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正确使用剂量为:成人一次0.15 g, 2次/d, 但如果剂量过大, 如达到一次0.3 g, 则会引起胃出血, 增加肝功能损害, 反而加重胃溃疡[2]。②剂量不足:阿苯达唑为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 正确用量为:每次0.4 g, 一次顿服, 每片阿苯达唑片的剂量为0.2 g, 但如果用量为每次0.2 g, 2次/d, 则会造成患者一次用量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3.1.2 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
有些药物对时效性及用药方法有严格的要求, 如不能正确用药, 则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误区有:①用药方法错误:酵母片的正确服用方法为嚼碎服用, 不宜吞服, 因为酵母片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 如不嚼碎则会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 影响药物作用;②素在儿科应用较多, 但不可滥用, 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方式。用于严重感染并发中毒性休克的患儿, 应大剂量短疗程用药, 同时有效有效足量的抗生素, 并密切注意注意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轻率使用, 尤其是水痘患儿应禁用。
3.1.3 联合用药不当
联合用药是临床重要的用药方法, 在增加疗效的同时, 还可以降低单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临床用药中存在较多联合用药不当的现象, 常见的有:①配伍禁忌:如奥美拉唑40 mg不得溶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为偏碱性, 在酸性环境中会生成棕红色沉淀, 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5~4.5, 是酸性溶液, 所以奥美拉唑不得与含酸性药物配伍使用;②重复用药:例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出现心律失常时, 在应用维拉帕米的同时服用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 3种药物同属于钙离子拮抗药, 同时应用和容易出现心悸、心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3]。
3.1.4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滥用是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应引起重视。①抗菌药物不对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 但临床上却遇到上呼吸道感染即应用抗菌药物, 不光不会起到治疗作用, 反而使机体产生耐药性;②抗菌药物档次过高: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类药物, 只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时, 不得用于术前预防性用药;③违反联用抗菌药物联用原则:如美洛西林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罗红霉素为抑菌剂, 繁殖期杀菌剂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 但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明显的抗菌作用, 而抑菌剂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 减弱了美洛西林钠的抗菌作用。
3.2 合理用药的对策
基于以上常见的用药误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加强监督
将合理使用药物纳入医院质控管理项目, 制订合理使用药物制度, 定期检查, 及时反馈, 掌握药物使用情况。
3.2.2 加强培训
通过发放用药指南, 举办药物合理使用讲座等方式, 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 熟悉各种药物的主要适应证、药代动力学、主要不良反应等。
3.2.3 加强沟通
加强医师与患者、药剂科及护理等部门的沟通, 有特殊要求的药物应主动向患者解释交代, 说明用药注意事项及服药饮食禁忌等;遇有疑问的药物, 及时向药剂科咨询, 问清楚后再给患者使用。
总之,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的儿科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住院病历, 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儿科常见的用药误区, 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结果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 常见的用药误区表现在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联合用药不当出现配伍禁忌或重复用药、抗生素滥用等。结论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洪兰.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0, 9.5 (26) :148-149.
[2]李杰.从临床用药误区谈合理用药.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6.16 (6) :457-459.
合理用药防心梗 篇11
心肌梗塞时,在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壁上会发生斑块硬化及小颗粒附着,使血管管腔狭窄,粗糙不平。尤其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极易使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栓块,使血管腔更加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即形成临床上的心绞痛,称为冠心病。当血栓块积少成多形成大的栓块时,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阻塞,使缺血心肌血循环断流,使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即心肌梗塞,简称心梗。常继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肌破裂而猝死。
在心梗期间或临床痊愈之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依然存在,因此随时还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再次发生心肌梗塞。所以凡患过心梗的病人,在一年内应尽量减少疲劳、避免精神紧张,做到保暖,一定要减轻心脏负担。为达到上述目的,尤其要坚持按时服用扩张冠状动脉和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
老年人用药禁忌与合理用药 篇12
1 患病类型及特点
1.1 患病类型
老年人患病主要包括5类: (1) 发生在各年龄段的疾病, 如感冒、胃炎、心律失常等; (2) 中年起病并延续到老年的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 老年人易患的疾病, 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痛风等; (4) 老年期起病, 为老年人特有的疾病, 如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白内障及老年性痴呆等; (5) 极少数老年人也可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 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等;
1.2 老年人患病特点
(1) 起病隐袭, 症状多变, 老年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免疫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均降低, 易发各种疾病, 且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2)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 机体适应能力下降, 故一旦发病, 病情难控, 迅速恶化; (3) 老年患者多种疾病集于一身的现象极为常见; (4) 意识障碍诊断困难; (5) 此起彼伏, 并发症多[2]。
2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2.1 肾损害药物
老年人的肾功能仅为年轻人的一半, 因此应用抗生素易引起肾脏的损害, 特别应避免应用四环素、万古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应用青霉素类、链霉素、甲硝唑等药物时, 要注意剂量不宜过大, 应用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乙胺丁醇以及巴比妥类药物时需慎用, 必需使用时, 则应减量或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2.2 神经系统药物
老年人大脑质量减轻, 脑血流量减少, 中枢神经系统耐受性降低, 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特别敏感, 如地西泮, 服用此类药物需注意减量, 每天仅需服用正常剂量的50%。
2.3 降压药物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服用降压药物剂量不宜过大, 否则会引起低血压。另外晨起血压一般都呈生理性或病理性上升趋势, 因此抗高血压药清晨服用效果较好。
2.4 肝损害药物
肝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毒的重要器官。老年人由于肝脏的代谢及排毒功能明显降低, 使用药物更易加重肝损害。另外有些药物直接损害肝细胞, 可引起类似肝炎的症状, 进而引起肝细胞合成白蛋白能力降低, 血浆白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也降低, 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 药效增强, 如盐酸普萘洛尔, 由于肝脏分解功能差, 增加普萘洛尔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而易引起脑缺血, 出现头昏、昏迷等症状, 因此老年人在应用盐酸普萘洛尔时要注意减量或延长间隔时间。
2.5 联用药物
老年患者由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经常服用多种药物, 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如胍乙啶、麻黄碱和丙咪嗪联合使用, 可使胍乙啶完全失去降压作用;中西药同服也会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 导致严重后果, 如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与复方利血平片不能同服, 因前2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 可使动脉收缩, 升高血压, 影响降压效果。另外老年男性患者多有前列腺增生、排尿不畅等疾病, 较大剂量应用抗胆碱药物, 如阿托品、盐酸苯海索和巴比妥类药物等, 可抑制排尿括约肌, 导致尿潴留, 因此必须小剂量开始, 逐步增加, 以不影响排尿为宜。
3 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导
针对老年人患病特点和用药禁忌, 做到老年人用药安全、有效, 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用药指导,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 药师要深入临床了解老年人用药情况, 从多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用药指导, 包括药物的注意事项、效果、不良反应等, 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避免≥2种药物同时应用;②药物治疗要适当, 多数老年人患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以血压控制在130~140/85~90mm Hg (1mm Hg=0.133kPa) 为宜, 若更低则会影响脑血管及冠状动脉灌注, 甚至可诱发脑血栓的形成;③根据患者的情况坚持少花钱、治好病的原则, 优先选用疗效相近而价格较低的药物;④老年人轻微不适可通过生活调理缓解, 不可滥用保健药、营养药等。 (2) 合理选用抗生素, 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降低院内感染率, 而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与抗生素使用频率息息相关, 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的产生与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关[3], 因此药师要与临床医师一起制定用药规范, 严格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联用, 以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3) 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药师应不断加强学习, 及时更新药物知识, 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知, 尽心尽职地为老年人提供药学服务, 做好用药咨询和宣传工作, 认真研究老年人用药禁忌, 根据病情、血药浓度、抗生素特性协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确保老年人安全、合理、经济用药。
关键词:老年人,药师,用药禁忌,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邱碧月.浅谈老年药代动力学的特点[J].海峡药学杂志, 1999, 11 (2) :105.
[2]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