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活动

2024-08-28

访谈活动(精选12篇)

访谈活动 篇1

访谈活动是平等的话语主体之间围绕特定的探究主题以话语体系的方式呈现的深度汇谈方式。访谈活动多见于媒体记者的专题采访、主持人的谈话类节目等, 也是科研工作者获取研究素材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后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访谈活动也是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之一。在教师培训工作领域, 我们尝试把访谈活动引入教师培训课程, 促进学习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

一、话语方式的变化:从独白走向对话

在教师培训课程中, 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维护, 首先体现在话语方式方面。近年来, 在教师培训课堂上, 逐渐趋向了由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由“一言堂”向“群言堂”的转变。授课教师往往设置一些互动环节, 通过“案例解析”“专题研讨”等方式, 给学员自主参与的空间。这无疑是极为可贵的变化。

然而, 在话语方式的转换过程中, 我们也有些许的遗憾:目前在教师培训课堂的互动交流方式上, 多呈现“短平快”的特征, 交流方式浅表化, 缺乏话语之间的粘连与呼应, 缺乏对话语情境的关切, 缺乏话语主体之间情意态度的涌流。这样的交流, 与其说是“对话”, 毋宁说是“问答”。

情境再现:

授课教师在讲授“有效教学”的涵义时, 先抛出一个问题, 与学员互动。

教师:哪位老师说一说, 您对“有效教学”是怎么理解的?

学员A:我觉得, 有效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果, 能够有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有效果。您回答得非常好。下一位老师……

学员B:我觉得, 有效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要高, 少一些拖沓、花哨的环节, 追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有效率。你回答得太棒了!还有哪位老师……喏, 这位老师说说吧。

在教学中, 这位授课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有效教学”的涵义, 而是先以互动交流的方式, 引导学员思考, 倾听和回应学员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从教学氛围来讲, 课堂教学是活跃的, 学员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 几个教师的回答也很有见地。但是, 我们也很明显地看出, 整个对话过程停留在浅表的层次, 话语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呼应。这个环节与其说是一种交流和探究, 不如说是教师为接下来抛出“标准答案”来热热场子。对于学员来讲, 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来说清楚“有效教学”是什么, 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更重要的是, 回应这一问题的价值, 不在于让学员明确“有效教学”的定义, 而在于促使学员真正反省思考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有哪些无效、低效的情形, 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自己教学行为的低效, 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深度汇谈和思考, 需要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做支撑, 需要对个体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关注。为了克服这种“问答式”话语方式的不足, 我们需要将“访谈式”话语方式引入教师培训课程, 实现由“问答”到“对话”的跨越。

二、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的涵义和基本理念

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 是围绕特定的探究主题, 以访谈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学习活动方式。

[案例]在小学班主任培训课程中, 授课教师赵老师的授课专题中有部分内容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目前的农村中小学课堂上有多少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孩子相比, 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格养成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有哪些差异?班主任老师应该如何做好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在与这些孩子的交往过程中, 又发生了哪些故事?透过这些故事, 我们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对于这些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问题, 一线教师更有发言权。赵老师脑海里产生一个想法:能不能像《艺术人生》里的朱军一样, 也搞一个小型的访谈活动, 请一个学员走上讲台做嘉宾, 谈一谈自己的“教育人生”?赵老师把自己的想法与培训班的班主任崔老师进行了交流, 请崔老师在班里物色一名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崔老师与学员交流后, 给赵老师推荐了学员李老师。赵老师把这次访谈活动的主题和主要话题告诉了李老师, 让李老师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课堂上, 赵老师转换了角色, 以“主持人”的身份与“嘉宾”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课堂上的其他老师也被这种访谈活动深深吸引, 纷纷参与到这一话题的交流研讨中来。

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 旨在以较为生动、愉悦的话语方式实现学习者之间的深度汇谈,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访谈活动试图改变“独白式”话语方式的刻板单一, 超越“问答式”话语方式的仓促浅表。同时, 访谈活动也需要警惕松散、拖沓以及娱乐化倾向。访谈活动应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1. 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访谈活动中, 参与者之间是平等的专业互助关系, 结成相互学习、平等交流的学习共同体。授课教师更多的是以“主持人”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 他也是作为学习者出现的。通过访谈, 他从中获得生动鲜活的实践性知识。访谈活动不同于其他的学习活动方式, 授课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 也不是学习活动的评判者, 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2. 尊重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与讲授式学习方式不同, 访谈活动作为一种交互性的学习活动, 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就是它不是从共性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出发, 把标准化的理论或操作方式传递给大家, 而是关注访谈活动的参与者 (主要是访谈“嘉宾”) 独特的教育历程、个体的生命体验, 并从中引发共同的思考和体悟。“我们”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我”组成的;而每一个独特的“我”的生命体验, 都折射和映现着“我们”共同的悲喜。

3. 关注学习者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 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过程或者课堂问答过程, 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 它是共同探询教师培训课程的生命意义的过程。访谈活动蕴涵着新的教师观和教师教育课程观。教师不再被视为工具和手段, 教师的发展本身成为目的。在访谈活动中, 每个学员都是独特的、活生生的, 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理解和生命历程的个体。访谈活动不仅关注学员对知识 (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 的需求和技能的需求, 也关注学员情感交流的需求。

4. 完整的话语体系

为满足学员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访谈活动以完整的话语体系做支撑, 多维度地呈现问题探究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 这样的话语体系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简约凝练的问题集合, 涵盖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教学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教育信念等。既有对问题情境、教学事例的描述, 也有对教育现象的专业解析, 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5. 与其他学习活动方式有机统一

在教师培训课程中, 访谈式教育培训活动一般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型出现的, 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 与讲座式、任务驱动式、问题探究式、活动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有机统一, 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多样化的学习历程, 有效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访谈活动的预设与实施, 都必须紧紧围绕授课专题的教学目标, 与其他学习活动方式有机统一。

三、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的实施

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最终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程序,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一次有效的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 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做保证:充裕的前期准备、访谈过程中双方的倾情投入、及时的总结和提炼。

1. 访谈活动的前期准备

(1) 访谈主题的选择。在一次授课专题中, 设计访谈活动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要不要进行访谈活动?如果需要, 围绕哪个主题进行?当我们关注一种学习活动方式的时候, 在倡导其优越性的同时, 可能还要充分估计它的局限与潜藏的风险。对于访谈活动,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去关注某一两个学员个体、关注某一个教育主题, 这种关注能否带来我们所预期的教育信息, 引发我们深刻的教育思考, 让在场的他者也从中受益?衡量一个主题是否适宜进行访谈活动, 主要依据话题的内容和功能。就内容而言, 访谈活动适合于实践性、情境性较强的主题, 这样的话题给予学员一个表达自己教学思考、展示自己教学经验、抒发自己教学情感的空间, 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就功能而言, 访谈活动一般都指向授课专题的核心话题, 是授课专题的重点、难点, 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纽结。

(2) 访谈嘉宾的选择。按照访谈嘉宾的来源, 访谈活动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反客为主型、社会参与型。在此主要阐述“师生互动型”访谈活动的操作方式。师生互动型访谈嘉宾应由对这一访谈主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切的教育感悟的教师担任, 这样才能实现访谈活动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嘉宾的选择可通过教师指定、学员自荐、他人推荐等方式产生。选择访谈嘉宾后, 授课教师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 帮助他克服畏难情绪和羞怯心理。同时, 授课教师要把访谈活动的背景、预期目标与访谈嘉宾进行沟通, 并共同拟定访谈提纲。

(3) 访谈环境的布置。访谈活动需要与访谈主题相适应的环境。授课教师应尽力创造“茶座式”的访谈空间, 使环境温馨雅致, 让参与者和倾听者都能感受到愉悦的交流氛围。另外, 可以根据研讨主题呈现相适应的背景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

2. 访谈活动的基本技巧

即使是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也未必能保证访谈活动的顺利进行。平日滔滔不绝的访谈嘉宾, 在走上台后会变得手足无措, 张口结舌。其实, 比他更紧张的是访谈活动的主持者, 因为他要为整个访谈活动乃至整个授课专题的成败负责。访谈活动的顺利进行, 需要必要的访谈技巧和基本的操作规范做支撑。

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 拉近同访谈对象的距离。在选择访谈对象时, 要优先选择落落大方、能迅速进入访谈状态的学员。另外, 创设问题情境, 使全体学员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聚焦到访谈话题中来,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访谈嘉宾的勇气和信心。访谈伊始, 主持人要注意营造一个缓冲区, 平复访谈嘉宾的紧张和羞怯。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 也可以播放与访谈主题相关的音像资料。比如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访谈活动中, 主持人用10分钟的时间播放了相关视频, 既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对这一访谈主题的思考, 也给访谈对象一个缓解紧张情绪的空间。

访谈活动作为教师培训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 其课程功能不在于传递普适性的教育知识, 而关注在于访谈对象具体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情感。在访谈活动中, 主持者要引导访谈活动回溯到具体的教学细节中去, 关注访谈对象真实的教学案例。访谈活动的成功, 最重要的不在于方法和技巧, 而在于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理解访谈对象。透过具体的教学现象, 看到课程背后人的情感、人的命运, 能够深切地理解一个个平凡卑微的生命个体命运的起伏和心灵的悲欢。作为一个主持人, 授课教师要做的主要不是发问和评判, 而是深切地体验访谈对象的感受。理解和共情, 比指导和评判更重要。

主持人适时适量的追问是把访谈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的重要手段。通过必要的追问, 访谈活动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 从教育现象出发, 探究现象背后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在提问过程中, 主持人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维, 通过指示性的语言, 诱导访谈嘉宾按照主持人的意图回答提问。二是不尊重访谈对象的个人隐私, 对一些敏感话题穷追不舍。三是不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分寸, 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

在访谈活动中, 主持人要创造条件, 让在场的其他学员也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 通过与访谈嘉宾或主持人的交流, 阐述自己的教育理解。另外, 主持人要注意把握访谈活动的时间和节奏, 避免访谈活动拖沓冗长, 也要避免影响其他教学活动的完成。作为授课专题中的一种教学环节, 一次访谈活动持续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3. 访谈活动的总结和提炼

访谈活动结束后, 授课教师应进行简短的总结和提炼。通过总结, 对访谈活动的精华和亮点做必要的梳理, 也引发对这一探究主题更深层次的思考。总结和提炼不是为访谈活动划一个圆满的句号, 它昭示着新的探究历程的起点。

访谈活动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其他学习方式一样, 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并不认为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优于其他教师培训模式, 更无意于取代其他方式。它的价值在于我们的教师培训方式因此而多了一种新的选择。每一次选择, 都意味着一种价值的皈依。

访谈活动 篇2

我领悟到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就是要不断的从思想上认真汲取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营养精华,提高自己的政策和理论水平,真正使自己在各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加倍努力地争取早日实现自己入党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深深感觉到我要做的还很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的入党动机要全面展开,要培养把党作为一信仰的觉悟,把为人民服务融合到我们的血肉中去,真正的做到有党的地方就有一双手,有党的地方就有温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事去做。

为人民服务既要有深远的社会理想,也要有具体的现实理想,谈话中也提到了如何做好先锋模范作用,意义深刻,发人深省。我入党的动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当作一个蜡烛来照耀社会,为社会、为人民做点贡献,只要照亮了别人,自己失去了又有何干!人生的意义莫过于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要端正入党动机,只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够的,要把党作为一种信仰,做到党在我心中,我就是党,党就是我的父母。一心一意依靠党组织,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同时,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思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坚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说话办事诚恳踏实,力求实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这些就是我行动指南,是我所想所做的信仰。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做到党在我心中,我党合一,事事从党的角度考虑问题、去做事,为党喜,为党优,为党去奋斗!

北极科考勇士访谈 篇3

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我们见到了正在计算机前忙碌的张工。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此次与他一同去北极参加科考的同事崔琳工程师。应我们的请求,两位北极科考勇士回顾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日日夜夜。

记者:请介绍一下此次北极科考的规模?

张文良:2003年7月15日至9月26日,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54名科研人员,同此次科考队组织人员、后勤工程技术保障人员、媒体人员、船员一行一百一十多人,乘坐“雪龙”号破冰船,进行了北极海洋、海冰和气象领域的考察研究。

记者:不少媒体报道,此次的北极科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能介绍一下吗?

崔琳:我们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经过艰难跋涉,于2003年8月25日9点30分,终于抵达北纬80°以北的北冰洋海域,这是中国北极科考队迄今为止所到达的最高纬度,是中国北极考察实现的历史性突破。跨入北纬80°,意味着我国完全有能力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北极综合考察,意味着我国成为从西北极进入北纬80°的6个国家之一,标志着我国已跨入北极科学考察强国之列。

记者:此次北极科考你们担负的工作是什么?

张文良: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派我们俩人到北极选择适当位置,建立长周期冰站,布放卫星跟踪浮标,进行连续自动观测。我们这次布设的浮标全称为“极区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是我国“863计划”的科研成果,在北极现有浮标中也属上乘。我们将它布放在北极冰面上,让它自由漂浮两年,由卫星跟踪定位,通过卫星传回包括风速、气温、气压、冰温和水下5米、25米、50米的水温和盐度等数据,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的参数。

记者:请介绍一下你们在北极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

张文良:我们在北极的工作环境相当恶劣,狂风、暴雪、大雾是“家常便饭”。每天要随着“雪龙”号破冰前行,常常要乘坐直升机在茫茫的冰原上空飞行,寻找大的、坚固的浮冰,趴在冰上打冰孔,布浮标,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还要时刻防范北极熊的入侵。

记者:在北极你们真的遇到北极熊了?

张文良:在此次北极科考中期的一天夜里,有3只北极熊真的来到离“雪龙”号不远的一个作业点。也许是黄色的帐篷和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茫茫的雪地十分显眼,它们直奔帐篷,东嗅嗅西看看。虽然我们都期盼着此次北极科考能看见北极熊的踪影,但北极熊真的来到眼前,我们却十分紧张。我们用汽笛声、枪声、飞机的轰鸣声赶走了它们,算是进行了一场有惊无险的战斗吧。

记者:在北极科考,最令你们不习惯的是什么?

崔琳:在北极科考期间,吃饭、睡觉我们都能照常进行,但天天面对没有夜晚一直白昼的景色,让我们感到不习惯。

记者:请介绍一下你们在北极科考中有趣的生活。

张文良:在北极工作的闲暇时间里,我们在雪地上举行足球赛、篝火晚会、联欢会,拍摄北极的风光,在雪地放风筝,用冰砖砌长城,感受乐趣还陶冶了情趣。科考队员与其他国家和谐地交往,增强了友谊。还有,北冰洋3 800米深处四万年前的海泥,像宝贝似的在我们手中传递,在我们的脸上涂抹,着实让我们过了一把“美容瘾”。

访谈活动 篇4

为表彰在2008年中国信息通信产业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推动和促进信息通信产业快速的发展, 我社将举行每年一届的“高端访谈”栏目的评选活动, 2008年我刊“高端访谈”栏目走进12家通信企业, 通过深入访谈报道把12家企业及其高层领导详实展现在读者面前。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 读者们通过中国新通信网站 (www.chinadata.com.cn) 的在线调查、邮寄、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发来了自己的选票, 经过统计, 现将2008年《中国新通信》杂志“高端访谈”企业人物评选结果公布如下:

获奖统计结果

杰出技术领军人物奖

司徒卫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中国区首席技术官, 研究院负责人

樊晓兵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承载网产品总经理

最受读者关注奖

徐智群访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执行副总裁、首席技术官

访谈活动策划方案 篇5

为集中力量,办出特色,确保栏目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女性版栏目设置只安排一个,即“汉风女性访谈”。

一、人员安排

主编:Melody

副主编:米虫太太疏雨园荷

访谈一组责任编辑:飞雪依梦

访谈一组编辑:博羁

访谈二组责任编辑:心语如诗

访谈二组编辑:云淡风轻小美女梁辰

访谈三组责任编辑:秋水伊人

访谈三组编辑:风行树上

访谈四组责任编辑:爱如梦

访谈四组编辑:长裙雨孩

访谈五组责任编辑:蓝百合

访谈五组编辑:云屏兰韵

访谈六组责任编辑:淡淡香橙味

访谈六组编辑:粉黛无施

二、岗位职责

主编:负责女性版全面工作。包括版面设计、访谈计划制作、访谈记录审核、发刊等。

副主编:每人负责三个访谈组的工作。主要是参与、督促访谈组尽快完成访谈任务,初审访谈记录等。负责对外宣传工作。对主编负责。

责任编辑:负责落实具体访谈工作。包括制作访谈方案、联系访谈人,组织访谈,整理访谈记录,上报访谈记录等。负责对外宣传工作。对副主编负责。

编辑:协助责任编辑完成访谈工作,也可单独完成访谈工作。对责任编辑负责。

美编:负责版面设计。要根据栏目的风格和内容重新设计版面,增减相关内容。对主编负责。

三、工作流程

1、主编提出访谈计划(每期安排15人)。

2、召开编务会,讨论可行性并布置任务(每组每期负责访谈3人)。

3、由各访谈组分头开展访谈工作,形成访谈记录,报主编审核。工作时限为2周。

4、设计栏目封面。

5、汇总发刊(每半月出刊一次)。

四、关于访谈计划

“汉风访谈女性”栏目以女性博客为主。

访谈人物条件:

1、在各种组织中小有影响的人物;

2、博客制作水平较高,文质兼优、图文并茂;

3、博客点击量较高;

访谈人物范围:

1、新汉风杂志负责人及成员;

2、各群博主要负责人;

3、各圈圈主及资深博客。

五、关于访谈方案

访谈方案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访谈对象;

2、访谈人;

3、访谈提纲(访谈思路和访谈问题)。

在做访谈方案前,要对访谈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本人情况、工作情况等等。访谈方案做好后,要先与副主编和主编沟通,确认后方可执行。

六、关于访谈记录

访谈后,要形成访谈记录,在女性版发表。访谈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访谈对象;

2、访谈时间;

3、访谈人;

4、访谈内容。

也可以在访谈记录前加“访谈简介”或“访谈心得”。

七、工作时间安排

1、召开编务会,布置访谈任务;

2、访谈时间为2周;

3、发刊时间为1周;

五分钟访谈 篇6

《V-MARKETING成功营销》:在您眼中,社交网络是否具有营销功能?

Chrysi:首先我认为我比较了解社交网站的复杂现状,作为一个积极的Facebook用户,我对“整个游戏”感到很适应,我与一些一度失去联络的朋友重新联系上了。自这一个月以来,通过社交网络营销,我们的电影评论网站spill.com,也确实看到了回报——用户注册量不断提升,网站流量也在增加。所以我想分享下進行社交网络营销首先需要采取的五个步骤。

《V-MARKETING成功营销》:这五个首先应采取的步骤是什么?

Chrysi:它们依次是:1、不要推销,而是参与。通常,品牌都贪婪地将社交网络看成是一种快速接触到目标消费者的方式。请留意这些注意力飘浮不定、挑剔的公众吧,你需要参与到社区当中,并且对之有所贡献,如果你期望从网络社区获得什么回报的话;2、清楚谁会是你的受众,并且让他们开始了解你,你本人,而非你的公司;3、安之若素,随他们评论吧。在所有的现代营销中,你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你永远不可能控制信息的传递。你应该把这些网站当成是一个聆听、学习、对话的机会,并且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完善产品;4、这是项马拉松比赛,而不是冲刺跑。成功社交网络营销是一项长期策略,不能一蹴而就;5、拓展你的接触面。“只要我建立了社交网络,人们就会自动加入”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你会被消费者遗忘的,只有不断互动才会被他人接受。另外,考虑在你的主页上加进一些特色吧,Widgets(桌面工具软件)无疑是最热门的。关键在于制作一些人们真的想看到的、有娱乐性或者实用性的东西,这样人们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转发给别的朋友。

Chrysi Philalithes MIVA全球营销及公共传播执行副总裁,资深营销人。

访谈二:移动营销经验谈

《V-MARKETING成功营销》:您认为移动营销的关键何在?

Lars:成功的移动营销关键之一是:理解如何创造并维系你的移动受众群。鉴于我们曾经为品牌以及内容持有商创造“适用”的移动网站之经验,我们将重心放在一些最有成效的实践经验上,确保网站可以吸引受众的重复访问。

《V-MARKETING成功营销》:请您列举一些最有效的移动营销途径?

Lars:最有成效的移动营销实践包括:网站重定向器(Site Redirector):对于移动网站来说,最重要的是利用自己现有互联网网站的力量。我们发现,如果现有网站拥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域名,将这个相同的域名应用于移动网络是获得更高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站重定向器”技术能够识别由移动装置生成的URL,它能够捕获消费者的兴趣所在,并且令移动网址迅速被用户找到。相比于重新构建一个新域名,移动网址使用与互联网相同的域名会令用户头脑中形成稳定的记忆,令市场营销信息更清晰。搜索营销最优化:令你的品牌在主要的搜索引擎上出现并且被正确索引,无论是在无线还是移动网络上,这是对品牌的网络营销策略最根本的尊重。移动搜索能找到你的网址——这很重要。交叉营销(互联网、电子邮件、平面):利用多种媒体推广移动网站是提升流量的一个重要步骤。关键词购买:就如SEO对于网络一样,在所有的在线以及移动搜索引擎中购买相关的关键词将会帮助你更快更有效地达到建立受众群的目标。

访谈活动 篇7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策划,问题

电视访谈节目是节目主持人和节目邀请嘉宾以一个即兴的互动话题或者是个人经历展开讨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作为节目主体。电视访谈节目以其谈话内容的丰富性、谈话形式的多样性、谈话氛围的真切性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当前电视访谈节目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瓶颈”阶段, 访谈节目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模仿痕迹,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电视访谈节目需要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为基础, 因此, 需要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 丰富电视访谈节目的内容, 提高电视访谈节目的质量。

1 当前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 人们对于节目形式的认识和了解“如数家珍”。然而电视访谈节目缺乏创新, 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访谈话题范围小

访谈内容是电视访谈节目的主体, 访谈内容主要是通过访谈话题扩展和延伸出来的。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中, 尽管每一期的访谈人物不同, 但是选择的访谈话题却大致相同。一般都偏重关注热点问题, 甚至于一些八卦新闻, 没有注重访谈内容的教育指导意义, 无法从大的视角关注社会, 而且会尽量避开敏感话题的讨论[1]。

1.2 访谈虚假表演成分多

访谈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沟通交流, 但在当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中缺乏真实感, 表演成分过多。主持人完全流于形式, 采访对像习惯于空话、套话, 甚至会在节目策划录制时, 会人为操纵控制访谈内容, 安排一些“话托”, 提前安排好有冲突的环节, 存在着欺骗观众的现象, 使得访谈节目失去了真实的意义。

1.3 访谈形式盲目跟风

当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大多选择在黄金时间段播出, 导致电视访谈节目“霸占荧屏”, 观众对于节目选择也会无所适从。如果有某一档电视访谈节目取得了成功, 马上就会有大量的类似形式的访谈节目纷纷涌现, 这种简单“复制粘贴”的盲目跟风形式也大大压缩了访谈节目的空间。

1.4 访谈气氛平淡沉闷

电视访谈节目中对于采访对像的访问过程都较为平淡, 抓不住主题思想, 很多采访点都让观众感觉小题大做、无病呻吟。同时, 忽视了访谈节目中另一大主要因素——现场观众, 观众在访谈过程中都是聆听, 没有发挥观众的参与和监督的重要作用, 访谈氛围平淡沉闷。

2 如何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

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开始, 而后像《高端访谈》《鲁豫有约》《可凡倾听》《艺术人生》等电视访谈节目形式遍地开花,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有很多, 从天时、地利到人和, 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对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工作。以下, 将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提出相关建议。

2.1 更广泛地选题, 更独特的视角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访谈话题以及所扩展的内容是访谈节目的核心环节。因此,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要进一步拓宽访谈的话题范围, 提出更加独特新颖的观点。在对访谈内容主旨的选择过程中, 话题要尽量贴近大众的生活, 使节目能够更加“接地气”, 不能像发表官方言论一样[2]。比如说, 像“残疾儿童的上学梦”“空巢老人的生活”“医保制度的改革”等都可以作为访谈的话题内容。同时, 电视访谈节目在策划过程中也要突出内容的个性化, 比如说, 对于名人的访谈, 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认识和了解, 像知名的运动员, 可以将视角转移到其背后的训练方式、赛场上看不见的心理状态等,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谈论取得的成就。

2.2 真心诚意地策划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策划的初衷就在于通过零距离的访谈交流真实地展现访谈对象, 但是如果以弄虚作假、表演作秀的方式访谈, 无疑背离了访谈节目的初衷。因此, 在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过程中, 要注重节目真实性的体现, 而不以谎言、面具来掩盖或者维护访谈节目的形象。比如说, 像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丽曾在节目中坦承曾吸毒和戒毒, 她的真诚并没有影响电视访谈节目的收视和质量, 而且通过真诚地和采访对象、观众交流奥普拉温弗丽还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2.3 丰富策划节目形式

电视访谈节目形式的丰富对于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对节目的策划, 创新和丰富节目形式。一方面, 要巧妙设置节目场景, 凸显节目的主题, 摒弃过去传统的演播室、沙发、茶几的访谈场景, 比如说湖边、茶坊、画室等都可以作为访谈场景地点的设置, 像美食访谈节目就可以将场景设置在厨房[3]。另一方面, 要创新访谈节目的表现形式, 带动观众的参与热情, 活跃访谈氛围。比如说, 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图片视频上墙、观众现场提问、电话连线等方式将观众的问题、意见、祝福等选取作为互动话题, 提高观众的参与节目积极性, 活跃访谈节目氛围。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电视访谈节目作为直接沟通交流方式和以轻松舒适的谈话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受到观众的喜爱。当前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受到真人秀等其他节目形式的强大冲击, 电视访谈节目的转型成为必然。因此, 必须要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策划形式, 丰富电视访谈节目内容, 打造更为真实、更有新意、更加优质的电视访谈节目。

参考文献

[1]张扬军.访谈随想——论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主持[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2) :93-94.

[2]李林林.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访谈活动 篇8

关键词:访谈,平凡人,接地气,人性美,媒体社会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视访谈类节目作为大众媒介的有效手段之一, 构建了大众话语空间, 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最优化, 发挥着不可忽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以自然轻松, 互动性强, 情感交流充分, 整个过程开放灵活、多向流动等优势深得观众喜爱。国内知名电视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中的访谈对象大多是让观众通过节目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大上”名人, 从而达到吸引观众、引领观众的目的, 名人效应是这些节目的优势所在。然而在区级有线电视台, 访谈对象既不是社会名流, 也非公众人物, 大多数是本乡本土的普通老百姓, 那么如何在“有限”电视台的平台上, 彰显访谈节目的“无限”魅力, 更好的弘扬人性光芒, 弘扬时代主旋律,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电视文化传播效果, 从而打造一档接地气, 受欢迎的访谈节目?笔者作为访谈主持人, 结合实践经验, 试述心得。

一、主持人参与节目各个环节, 从而保证节目的完整性

纵观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电视节目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高素质的主持人, 是节目赢得收视率的重要保障。提高节目主持人素质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主持人参与节目的采编和策划, 使主持人真正地渗透到节目中去, 从而提高节目质量。由于区级电视台人员设备所限, 不可能做到一档节目一个团队, 要想保证节目质量, 主持人绝对不能仅限于了解嘉宾的背景资料和主持工作, 还要参与到前期采访、了解外围情况, 撰稿、策划等各个环节, 甚至在没有太多信息来源的情况下, 要靠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去感知和捕捉题材的亮点, 从而理清主线, 保证节目的完整。《印迹》创栏之初, 笔者就主动参与到整个栏目的策划和论证工作中, 充分分析地域特点以及目前台里的具体情况, 最后将栏目定位在“草根”。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节目长久的节目源, 也使观众有一种亲近感, 熟悉感, 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节目定位成熟的同时, 片名的拟定、片头制作、音乐选择等都渗透了主持人对节目的深刻理解, 以期达到完美效果。在日常的《印迹》节目制作过程中, 我同时担任着策划、主持、配音、文稿撰写以及部分后期剪辑工作, 即在节目进行的每一个环节, 都能够随时达到对全局的宏观把握以及对各个环节的微观控制。长此以往, 我对节目主持有更强的驾驭能力,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二、彰显草根人文精神, 上接天线, 下接地气

(一) 、不求轰轰烈烈, 但求润物无声

《印迹》选题广泛, 覆盖面广, 嘉宾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包括西青籍名人、基层村干部, 企业家、教师、学生、百岁老人、孝亲模范乃至残疾朋友等等, 虽然身份不一, 但是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人性美的光芒, 他们在日常的平凡中呈现着不甘平庸的生命华彩。节目中没有惊天动地, 没有语出惊人, 只是剖析他们真诚而朴实地对待生活, 诠释他们的生命意义, 感悟他们的生命张力, 这些触动着观众内心最柔软地方, 直击心灵, 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使节目在润物无声中发挥着舆论的正向引领作用。

(二) 小中见大, 汇聚正能量

我常常将每位嘉宾比作一株无名小花, 他们在角落中绽放自己, 呈现着生命的尊严。因此, 体现弘扬草根精神也成为节目的重要内容。嘉宾陈洪来是精武镇小南河村的村民, 他古道热肠, 俭朴热忱。然而,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好人也是不在少数的, 在电视报道中也司空见惯。假如访谈没有新意, 就不会有亮点吸引观众。那么如何挖掘嘉宾亮点呢?在前期采访的时候, 发现这样一个插曲, 他接到一个电话, 从通话内容听得出这是外地电话, 并且听得出对方一直在说感谢的话。后来, 经了解得知电话另一方是一位湖北人, 来天津寻亲未果, 无钱回家。陈洪来慷慨资助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外地人500元钱。对这个小插曲我敏锐捕捉, 深度开凿, 是这样访谈的:

主持人:通常碰到这样的一个外地人,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骗子。

陈洪来:我知道有这样的人, 不能这么想。一般人没到了一定的份儿上, 不会求人。既然他求到了我, 我就得帮他。

主持人:经常这样帮助一个陌生人吗?

陈洪来:不少, 凡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去帮, 谁让我碰到了, 我不帮的话心里过意不去。

主持人:过意不去是什么感觉?

陈洪来:心里很不舒服。我想我遇到困难, 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所以我就怎么对待别人。把别人当事, 别人才拿你当事儿。

主持人:想没想过您帮助的外地人可能就没有回报?

陈洪来:不想得到什么。人跟人之间是缘分, 好几个我帮的外地人现在都是朋友, 逢年过节还打电话问候我, 他们说我是天津好人。

主持人:天津好人, 您喜欢这个称呼?

陈洪来:喜欢。外地人对天津有个好印象就足够了。要是每个人都有一点爱心, 咱天津形象不就越来越好……

在访谈中从一个简单的小插曲, 丝丝入扣的访谈, 逐步深入嘉宾的心灵, 不仅体现一位“天津好人”朴实热情的一面, 更能让观众朋友感受到, 在这个草根好人的心里, 始终植根一个真理: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虽然嘉宾话语朴实, 但却真实、生动地向观众朋友, 讲述了一个草根将爱的火把点燃照亮别人的故事, 不但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更升华了节目主旨。

三、擅用细节, 开题巧妙

进入访谈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 开题要巧妙, 应根据访谈对象、访谈话题的不同而匠心独运。话题轻松的访谈, 以闲聊方式进入主题;主题性较强的, 以近期引人注目的新闻进入话题。曾经采访一位17岁男孩, 他14岁的时候母亲因脑梗成为植物人, 父亲在半年内又因为一次意外右腿高位截肢, 还有一名智力残疾的哥哥。花季年龄的他经历着同龄孩子没有的遭遇, 但是他坚强的支撑着这个家, 并且获得了感动西青人物。通过资料, 了解到这个孩子不善言辞。还注意到十几个对他事迹的视频报道中, 孩子表现超乎常人的平静甚至麻木, 用一些简单的套话应答着记者。我想, 在这个孩子心中可能已经无数次地被揭开伤口, 不然不会这样。他是一个孩子, 他是一个花季少年, 不能把表现孩子的坚强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在那天的访谈中, 我将孩子的遭遇仅做了最简单的介绍, 而把重点放在他如何看待成长, 如何看待得失, 如何安排好目前生活, 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中。例如, 提出这样的问题:三年前的你, 现在在做什么?和三年前的自己相比,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访谈中, 一个个问题紧紧围绕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得失, 紧紧抓住少年的心理, 展开了彼此心与心的交流。他的情感得以宣泄, 欣喜之时, 溢于言表, 伤心处, 潸然泪下, 无奈时, 坚强隐忍, 特别是在谈到对未来的向往时, 男孩眼中闪烁着同龄孩子一样的亮光。少年主动袒露面对命运从抱怨自卑到乐观面对, 再到勇敢承担的心理路程, 笔者和观众也一起感受了男孩心中的力量:那就是对于生活的热爱。我想, 这才是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亮点。

另外, 许多嘉宾是第一次进演播室, 非常紧张。这个时候如果让嘉宾怎样, 只会把更大压力传递给嘉宾。这时, 我一般利用资料中了解到的细节, 以善意的玩笑开场, 转移他的注意力, 让他放松下来, 使节目顺利进行。

四、语言平实, 态度真诚, 拉近距离, 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真诚才能取胜。显然,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主持人在嘉宾面前只有放下架子, 释放出温暖的信号, 对方才能打开心扉。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发挥余热的80岁老医生, 自退休之后一直在社区为居民义诊。这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仁心医者, 耳音不好, 不善言谈, 采访他是比较有难度的, 这位老人, 以下这段采访是这样完成的:

主持人:爷爷, 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老人:看着病人在我这出去的时候开开心心的。

主持人:您最不喜欢的是什么?

老人:最不喜欢的是整体闲着, 不能给病人看病。

主持人:您为什么义务诊病?

老人:我生活有保障, 不缺那些钱, 钱还有够吗?

主持人:您准备还义诊多少年?

老人:只要活着就看病。多活几天, 为大家做点有意义的事。

主持人:大爷, 您觉得什么样的医生算是合格的?

老人:只看病, 不能看钱。医术高, 医德更好, 病人才能信任你……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 问题简单明了, 作答言简意赅, 使观感受到一位仁心医者的朴素情怀。

五、结语

焦点访谈 篇9

在周六的下午, 范某和张某告诉妈妈出去玩一会儿, 也没说去哪里玩。妈妈也了解自己的孩子, 没有多问。他们把附近能玩的地方都玩了, 能逛的地方也都逛了。后来, 实在是没地方玩了, 他们就决定去裕西公园过一夜, 尝尝晚上不回家是什么滋味。

天渐渐黑了, 两个人兴高采烈地在公园里品尝着“新鲜”。到晚上吃饭的时间了, 他们的爸爸妈妈左等不见孩子回家, 右等也不见孩子回家, 很担心, 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附近的同学家都找了, 都没有;留营小区里找了, 也不见两个人的踪影。晚上9点多了, 无奈之下, 他们的爸爸妈妈给班主任了打电话。老师接了电话后, 也是心急如焚, 赶紧给同学们打了电话。同学们都是在睡梦中醒来接老师的电话。老师打完电话后, 又急忙向范某和张某的爸妈打了电话, 提供一些可寻找的地方。

那时已进入“大雪”节气, 白天上学我都是穿着厚厚的棉袄, 晚上的气温可想而知会有多冷了。夜深了, 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他们又冷又饿又害怕, 想回家, 又怕路上不安全。范某问道:“我们现在怎么办?”“不知道。”“有家里电话吗?”“忘了。”他们就在公园里继续“尝鲜”。

与此同时, 他们的爸爸妈妈急得泪流满面, 害怕儿子遇上了坏人, 便马不停蹄地找, 想到的地方都找了。110也帮着找了, 还是没有找到!

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呢?谁都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他们却全然不知, 继续在公园里面“尝鲜”。

第二天早上, 他们平安地回家了。家长急忙告诉老师, 老师才松了口气。

爸爸妈妈并没有责罚他们, 而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他们的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对的, 遵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

周一的班会课上, 班主任又严厉地批评了他们, 让同学们说说他俩错在哪里, 并写了作文《评“夜不归宿”》。老师觉得这还不够, 接着又让同学们写了《爸妈的爱》、《感恩父母》。老师做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 旷课、夜不归宿……第二十三条: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 不得歧视。老师的教育既正确又深入。

金振声教授访谈 篇10

《南方建筑》编辑部:金教授, 请您回顾一下任建筑学系系主任的上世纪80年代, 系里的一些大事件, 或者对您印象比较深的事件。

金振声教授:我年纪大了, 近年来身体不太好, 就简单谈几件当时系里的外事活动, 20世纪80年代初恰逢改革开放, 我有幸参加了几次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1.1981年参加教育部“土木建筑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建筑教育, 这次考察团的级别很高, 共去了8名各大院校教授, 团长是同济大学副校长王达时教授, 8名团员中有6名是土木专业的教授, 建筑专业只有2名, 一位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汪坦教授, 另一位是我。能在老八校中被选上, 我感到非常荣幸, 也很不容易。这次考察团重点考察美国土木、建筑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及美国工程界对美国土木、建筑教育的评价。参观了纽约市立学院, 还参观了几个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 包括SOM, 印象很深刻的是这些事务所都已经电脑普及化了, 这一点我们落后了十几年。

2.1983年7~8月, 改革开放后建筑学系第一个香港考察团有金振声、陆元鼎、罗宝钿等几位老师, 这几位老师因做深圳的园岭居住小区设计, 我作为设计组顾问, 从深圳取道去香港考察。

3.第二次到香港考察, 在1984年6月, 应华南工学院香港校友会主席蔡建中先生之邀请, 我、黎显瑞、肖裕琴等8人及学校电化教研室等共12人赴港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 与在港校友就城市规划、高层建筑等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为给建筑系的教学、研究增加资料积累, 蔡建中提出由母校电化教研室派员赴港摄制一部高层建筑的教学资料片。其后, 由赵伯仁、叶荣贵等老师负责, 《香港建筑风采》 (1、2、3、4辑) (1984~1985) 、《中国大酒店》 (1984) 拍摄完成并由华工音像出版社出版。

4.第三次到香港考察, 在1986年3月, 建筑学系系主任张锡麟副教授、金振声教授应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黎锦超的邀请, 赴港作为期半个月的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受港大之邀参与这次活动的还有清华大学李道增教授、同济大学戴复东教授以及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刘宝仲教授等。此次会议交流了各地的民居建筑, 以及各个大学的办学特点。

5.1983年10月~1984年1月, 建筑系与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室内设计讲座 (以旅游宾馆为主) 短期培训项目。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讲师全部来自香港的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及大学教师, 包括张肇康、刘秀成、李沛文、刘少瑜、徐佩伦、徐志樑、黄赐巨、王无邪、韩秉华、钟华楠等知名人士。老师们都利用周六从香港赶过广州来上课, 携带讲义及大量幻灯片, 工作认真负责。培训班共开设了10次讲座, 我们系负责接待的是蔡伟明老师。课程还专门安排了一次作业和一次展览及评图。香港讲师还带了一批学生到东莞结合他们在当地承接的实际项目开展设计, 所有费用均由教师承担。该室内设计培训班是国内较早开办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 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1990年10月1~8日, 中国建筑教育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会议由香港大学建筑系发起与支持, 意在协助国内老八所高等建筑院校等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建筑系, 取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RIBA) 对学位资格的认可。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内代表有梅季魁教授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李道增教授 (清华大学) 、荆其敏教授 (天津大学) 、鲍家声教授 (东南大学) 、郑时龄副教授 (同济大学) 、金振声教授 (华南工学院) 、刘宝仲教授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曹文江讲师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观察员) 、夏义民副教授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学会张钦楠秘书长、人才开发司副司长秦兰仪教授以及新华社香港分社代表王国力副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派出代表6名, 香港建筑师学会 (HKIA) 、香港大学建筑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的负责人及部分教师、建筑师出席了会议。

会议主要关注四年学制与五年学制在教学培养目标、要求、内容、学位与毕业后工作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中国高等建筑院校学生的学前教育、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和建筑师资格认可等问题, 通过中、英、港三方介绍各自的建筑教育情况、评估与对建筑师资格的认可, 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和认可;其次, 通过老八所高校建筑教育的交流介绍, 促进了相互学习;会议建议从1991年起由国内老八所高校建筑系每年轮流负责主持召开一次“建筑教育研讨会”, 讨论有关建筑教育问题。

主编访谈录 篇11

许文老师是《父母必读》杂志的创办者之一,也是第一任主编,是见证这本杂志走上辉煌之路的人。近80岁高龄的老人,每当和我们谈起当年的故事,都有说不完的话。那些琐碎的细节,宏大的手笔,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冀,无数机构和权威专家的鼎力支持,以及读者和舆论如泉源般的回报,都深藏在她的心里。

1979年8月,我在当年北京出版社旧址所在的校场胡同口,碰见了刚刚参加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一次关于研究儿童教育问题会议的鲁刚(时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他让我马上去找一下当时《北京日报》的副总编辑徐惟诚,因为他在会上听到徐惟诚提到了一本苏联出版的书《父母必读》,也就是后来我们出版的《家庭育儿百科》,同时他建议我们考虑出中国版的《父母必读》。

那个夏天,正是10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时候。10年动乱,使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了,也影响到许多家庭。因此,很多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下凸显了出来。

我在接受了出版这本书的任务之后,又想到,—本书总要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而社会生活是日新月异的,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在受着生活变动的影响,出—本书并不能适应父母的需求,应该考虑书刊结合的出版形式。这一想法马上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

于是,在书的编写过程中,《父母必读》杂志也开始筹备。很快,北京市妇联帮我们筹建了专家组,有家庭教育、社会、体育、生理卫生、心理……很多方面的专家。我们又通过共青团中央请到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为杂志题写刊名。很快,宋先生让人把写满了“父母必读”的2个16开纸送到了我们手里。

1980年4月,第一本《父母必读》杂志正式出版,当时是32开的小刊本,第一次印刷了10万册,马上销售一空,于是连续加印,—共印刷了3次。同时,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都是用口袋装回编辑部的。当时我们认真回复了每一封信。

1982年,杂志改为16开本,由新华书店发行改为邮局发行,按月出版。到1985年12月我从杂志社退休期间,一共出版了54期,发行量约1600万,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回想我这一生当中,要讲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时光,就是在《父母必读》杂志工作的这6年。因为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一本专门讲怎样做父母的刊物,是我们创办了她,我们为了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父母必读》杂志创办至今35年,正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现在是更好的时代,但是无论哪个时代,她永远都是父母需要的!

杜迺芳:我们给你的是—种思想方法

杜迺芳老师是目前6位主编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历经杂志变革最多的一位:从黑白转为全彩印刷,与法国育儿大刊合作版权,出版育儿译丛,筹建品牌部,开创“童书排行榜”,搭建“父母必读育儿网”……很多“父母必读”的大事记都与她密切相关。她对前几任主编的办刊理念有着很好的传承,但她也在一路的变革中形成了自己对“父母必读”这4个字的独特理解。

37岁那年,我从北京出版社的其他部门调至《父母必读》杂志工作。18年间,我觉得对我改变最大的,应该是思想方法。当时我到杂志社工作时,孩子已经7岁,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和很多育儿方面的大专家接触后,我的一些育儿观也发生了改变。这本杂志—直在做的,其实就是在强调一种育儿思想方法:从关心孩子到关心家庭,从关心父母的育儿方式到关心父母自身成长,其实归结到最后,是关心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

和法国育儿杂志进行版权合作之后,我们引入了不少国内暂时还达不到的前沿研究内容,以及一些深入探讨的话题。但我感觉,还有一种育儿思想方法被我们和优质的内容一起带入了国内,就是如何看待养育这个过程。中国人的育儿目的性特别强,但是法国人就能很自然地把养育一个孩子作为生命的一个阶段,所以能放松地对待它。在我们眼里看来是一件特别大的事,在他们那儿不算什么,因此杂志的文风也很轻松、幽默。这些对育儿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也都一直延展在我们的杂志里。

面对现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育儿信息和《父母必读》杂志的关系,我的看法是网络上的信息要求人们马上给予反应,需要自己去辨识、去判断,而《父母必读》杂志给父母的,是一种基本的判断,—种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个和那些纯粹的信息是不—样的。纯粹的信息现在到处都是,但是真正有质量的分析,和有一定说服力、有一定的道理的东西,是《父母必读》杂志应该去给予的。我们给出的,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当父母掌握这样的方法,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它去分析、去解决,而不是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就给你一个具体的办法。我觉得这样的思想方法对于父母来说,甚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

在海量育儿信息中没有的思想方法,才是“父母必读”独特的价值,也真正需要父母“必读”。

徐凡:始终坚持送达父母最需要的帮助

徐凡老师和《父母必读》杂志的关系可以写一部有趣的传记小说:还在北京大学读心理学时她就是她的读者,之后她以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身份为她撰稿:她为她放弃了儿童心理领域的专业研究,成为她的编者:她当主编后没多久又成为包括这本杂志在内的几家杂志的管理人: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后,她是院长。身份的多次转变,却改变不了她与她“一见钟情”的初衷:要为父母送达他们最需要的育儿帮助。

一旦成为父母,我们就承担着把一个孩子带入成人社会的这个全部过程,责任非常之大,关系到未来的很多事情,关系到这个孩子幸福不幸福,关系到你自己和整个家庭幸福不幸福。因此,这本杂志所做的内容,真的是必读!很多人都是在偶尔看到《父母必读》杂志后,才突然醒悟,要是早点看到,该少走多少弯路啊!杂志里有些内容会帮助家庭减少冲突,增加和谐的氛围。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读了之后,育儿或者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就不出问题,每个家庭都需要—个摸索的过程,但是有《父母必读》杂志的陪伴,可以帮助父母在前行的道路中多些平缓,少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冲撞。早一点儿读,就早有准备,无论是知识、物质还是情感上的。整个的养育过程中,父母都会得到很多的支持。因为我们在做的,就是全方位地陪伴父母,陪伴养育生活。

养育其实是一个跨界的课题,需要医学、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种研究的综合应用,还需要用心去研究我们的养育生活发展趋势。所以,主持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就是在整合很多外部的专业研究机构、专业的人才、专家,一起来研究和养育直接相关的具体问题,为父母提供更具体、更贴心的支持和帮助。

今天,我依然相信优质的内容非常重要。虽然现在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的信息铺天盖地,但纷杂的信息也良莠不齐。通过人们的比较和实践,鉴别能力会上升,人们还是会倾向于找到他信赖的内容。谁发布的声音里更值得信赖,谁就会一直受到青睐。所以,当现在的“父母必读”升级为全媒体的时候,也正是因为有优质的内容的基因,迅速赢得了年轻父母的认可。

教师轮岗——专家访谈 篇12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

朱永新: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因素。师资质量是推进教育公平至关重要的“软件”。全国各地近几年推行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有效地推进了城乡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资源配置方面的均衡发展;但是, 师资却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城乡均衡配置, 也成为制约农村与边远地区教育质量的“瓶颈”。现在的择校热, 其实本质上是“择师热”, 因为谁站在讲台前, 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校长和教师的轮岗, 是有效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 也是化解择校难题的重要路径。2014年9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对加快推进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具体方法与时间安排等, 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的校长、好的教师,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应该说, 这项文件为下一个阶段校长教师交流, 提供了指导性、操作性的政策依据。但是, 应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目前全国各地县 (区) 域内城乡校长、教师在学历、职级、待遇方面差距, 仍然较大。要真正流动起来, 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与教师交流的政策, 需要我们因地制宜, 制定更加具体、更加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教育教育》:具体操作上应该怎么做?

朱永新:教师与校长的交流要有清晰的制度规定。交流方式上, 可以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或对口结对的一体化等形式, 在集团内部或对口学校之间相对固定交流, 用统一标准评估教育质量。教师和校长流动轮岗, 需要人事制度的保障。可以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 委任学校对教师进行日常教学事务的管理。这样, 可以有效规避与《教师法》十七条中教师与学校聘任关系的冲突, 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 应该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这项工作。教师校长的流动, 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校长教师自觉自愿参与交流, 交流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 才能取得实效。要统筹各类学校发展需要与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 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 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结合, 政策引导为主, 行政手段为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已经是箭在弦上, 蓄势待发。不是想不想做, 要不要做的问题, 而是怎样做好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师流动轮岗以后, 校长有长远眼光继续抓紧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解决城市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的周转住房与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农村校长、教师到城市学校的工作适应问题?等等。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 虽然国内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之间差异非常之大, 很难简单复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韩立福:教师轮岗面临实际阻力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意味着什么?

韩立福:意味着当前教育部门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又进了一步。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 教育公平的第一层次“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是具有法律保证的。而教育公平的第二层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可以说是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区域上看, 优质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显得很薄弱。从城乡方面看, 城镇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乡村。从城市或区县内部来看, 总是存在某几所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占据了当地的大部分优质资源。而这一点也是现在“择校热”的根本原因。但从实际来看, 这一政策的制定并不是很完善, 有些地方仅止于理论上的可行, 与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脱节,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阻力。

《教育教育》:哪些方面会阻碍它的实施?

韩立福:教师轮岗制使校园文化难以稳定。一所好的学校需要有其特别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包括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这是一所学校凝聚力的体现。但这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更多的校长、教师往往刚在一所学校稳定下来, 没过几年就又要换一所学校。

教师轮岗制给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带来难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 每所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也必然会考虑他们的风格是否与本学校相匹配。在学校管理中也会考虑到老师们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点, 将他们合理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如果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且不谈轮换过来的老师的性格、气质、能力是否符合这个学校的要求, 就单纯地认识这个老师的特点, 再把他能合理地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 就需要很长时间;而很有可能学校与教师双方刚刚适应, 开始配合默契, 教师又要轮换到其他学校去了。这样必将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还会给学校带来哪些问题?

韩立福:教师轮岗制将使学校管理层不那么热衷于教师人才的培养。教师的流动性增大使得学校为教师的培养的成本增加。以一个新教师培养为例一般学校聘用一个新教师, 通过培养, 大约花费一年时间正好能使他拿到中级职称;而这时工作刚走上正轨的教师, 恐怕再过几年就要到别的学校去了, 学校对他的投入等于为其他学校做了嫁衣。相信大部分学校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 都不会选择继续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 挖掘培养新教师, 而等着从其他学校轮换优秀教师过来。教师轮岗制不利于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甚至滋生腐败。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每所学校让谁去轮岗必将成为一个难题。这不仅将对管理层的决策造成麻烦, 同时会影响同学校老师之间、老师与管理层之间的人际关系。试想一下如果一所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要轮换到条件不好的地方, 而现实是谁都不愿意去条件不好的学校工作, 那么老师之间必将为不去条件差的学校形成竞争关系更有可能会因某些不正当竞争而滋生腐败。

储朝晖:教师轮岗中的政府责任

《教育教育》:教育部门在教师轮岗中的角色是什么?

储朝晖:教师流动既可以遵循市场规则也可以依照体制内管理制度。对于市场化的教师流动, 政府和学校无权直接干预, 这是教师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按照体制内管理制度进行的教师流动, 是政府可以发挥直接作用的流动形式, 教师轮岗当属此类, 教师轮岗政策最重要的推动主体是政府。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 它不是选拔教育, 而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在职责履行与工作方式上类似国家公务员, 所以, 其人事关系的变动权不属于学校, 而属于政府部门。也就是说, 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的改进以及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 政府拥有在整体上调配教师的权力。

《教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怎么做?

储朝晖:就一般的情况来说, 同一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存在着竞争, 学校管理者不会轻易放弃优质资源, 这导致优秀教师很难流动到其他学校。即使政府强力推动, 也会造成学校管理者、上级部门以及教师之间的多重利益博弈。如果教师流动采取轮岗的方式, 教师资源属于某个地区的整个教育系统, 学校之间的诸侯割据与利益分割问题就会得以解决。轮岗的顺利实施, 不仅需要教师的理解和配合, 还需要政府的协调与保障。在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过程中, 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尤为重要。教师轮岗涉及多个部门的合作, 不仅涉及一些配套政策的支持。比如, 轮岗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交通食宿等问题, 还涉及社会支持氛围的营造, 比如, 家长与学生的认可, 既得利益者的妥协, 而且需要政府调动一些资金来保障教师轮岗政策的运行。从目前情况看, 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 能够为教师轮岗提供服务与保障。

《教育教育》:教育部门在教师轮岗中的责任是什么?

储朝晖:由于我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对缓慢,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利益固化现象比较严重。当教师轮岗政策与历史形成的教育利益格局相叠加时, 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就凸显了。利益博弈在教师轮岗政策运行中在所难免, 作为具有综合协调和管理调动能力的政府, 需要担当责任。既要面对历史沉疴, 还要着眼教育理想;既要坚持原则, 还要理性妥协。

政府应该主导建立规范的轮岗流程。规范的教师轮岗流程既要限定相关权力的行使范围, 又要制定合理的轮岗实施细则。权力的行使应公开透明, 避免“权力寻租”和“暗箱操作”。从已有经验看, 采用电脑随机派位的办法可以排除人为干扰, 能有效地安排教师轮岗。但是, 完全依照电脑随机派位, 会妨碍教师自主性的发挥, 会漠视薄弱学校的迫切需求。为保证教师轮岗公正性与规范性, 电脑派位之前, 教育行政部门要准确评估区域内各学校状况, 以及轮岗教师的特殊情况和意愿。

上一篇:希腊雕塑下一篇:心脏过早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