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

2024-10-10

动机性访谈(精选6篇)

动机性访谈 篇1

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及不规律服药的特点。高血压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缺乏高血压相关知识、保健行为差、服药依从性差[1]。如何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行为及高血压控制率是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动机性访谈是一种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从而引发行为改变的一种指导性、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2]。本研究采用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行为干预,旨在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10月,选取衡阳市某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80名,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入选标准:符合2004年WHO/ISH高血压判定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除继发性高血压[3];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精神或认知障碍、听力障碍者;不配合或拒绝本研究者。干预结束后,干预组失访5例,最终有效样本量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9~76(55.31±9.5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中18例,中专或高中5例,大专及以上3例;婚姻状况:有配偶25例,无配偶10例;合并其他慢性病:无14例,1种15例,两种及以上6例;住院次数:1次20例,2次11例,3次及以上4例。对照组失访8例,最终有效样本量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37~78(56.91±9.0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15例,中专或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4例;婚姻状况:有配偶26例,无配偶6例;合并其他慢性病:无13例,1种12例,两种及以上7例;住院次数:1次18例,2次10例,3次及以上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动机性访谈。访谈前,向患者解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并给患者发放《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危害、病因、临床表现、用药原则、药物不良反应、饮食护理及家庭急救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动机性访谈,每次15~20 min,共3次。

1.2.1 动机性访谈内容

(1)相关:让患者主动意识到服药依从的重要性及必要性;(2)风险:让患者认识到服药不依从对血压控制效果及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3)益处:帮助患者认识到服药依从的益处,尤其是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好处;(4)障碍:告知患者维持健康的服药依从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挫折,并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5)重复:每遇到不愿意改变服药不依从行为的患者,都应多次重复上述措施。1.2.2动机性访谈的任务(1)第一次访谈:患者处于行为改变的前意向和意向阶段,研究者应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患者对高血压服药知识的掌握程度、服药应从性差的原因以及过去的治疗经历,鼓励患者说出治疗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想法,并与患者探讨服药依从性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益处及服药依从性差的负面影响等;(2)第二次访谈:引导患者比较服药的风险和益处,分析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后果,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让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摆放位置和服用药物提醒标识等,并告知患者高血压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包括药物的种类、疗效、副作用及时间等;(3)第三次访谈:评估患者所处的行为改变阶段,第一、二次访谈的内容,及时肯定患者维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所带来的益处及患者所做的努力,与患者共同分析服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克服障碍,增强患者服药依从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督促患者维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1.2.3 出院后随访

患者出院后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服药依从的情况,以及在服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答,鼓励和督促患者继续维持健康的行为。每次10~15 min,共4次。

1.3 测评工具及评价指标

1.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居住情况、合并慢性疾病种类、住院次数、定期测血压及所服药物名称、服药种类、剂量及频率等

1.3.2 服药信心和服药意愿

采用RICHARD GRAY等[4]编写的依从性干预手册中患者服药信心及服药意愿评分进行测量。服药信心的问题为:“您觉得自己坚持正确服用抗心衰药物有多大的信心?”,评分为从“一点没有”到“非常有信心”,采用1~10级评分。服药依从意愿的问题为“您坚持按医嘱服药的想法有多大?”,评分从“一点都不想”到“非常想”,采用1~10级评分。

1.3.3 服药依从性

采用MORISKY[5]编制的用以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4个问题:您是否有时忘记服药?您是否偶尔不注意服药?当您自觉症状改善时,您是否曾停止服药?当您服药自觉症状改善效果不明显时,您是否曾停止服药?当4个问题回答均为“否”时,表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好,否则为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信心和意愿状况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信心和意愿的影响

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意愿和服药依从信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P<0.05);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意愿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患者的服药依从意愿在干预方法和干预时间上有一定的交互作用(P<0.05),见表1、2。

注:1)与干预前相比,P<0.05;2)与出院时相比,P<0.05

注:1)与干预前相比,P<0.05;2)与出院时相比,P<0.05

2.2 访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出院后1个月服药依从行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

注:覮χ2=9.600,P<0.01

3 讨论

3.1 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意愿和服药依从信心的影响

动机性访谈是由MILLER博士[6]于1983年在一项戒酒的研究中首先提出,随后被发展成系统的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危险行为的改变和健康行为的确立[7]。动机性访谈主张以患者为主体,护士要尊重患者的思想和情感,运用一系列沟通技巧和方法,营造友好的、支持性的氛围和治疗环境,唤起患者改变行为的愿望。其目的是通过强调患者目标、信念等与不良行为之间的冲突,改变患者对不良行为的认识,使患者充分意识到改变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行为改变的动机,促进行为从消极向积极的方向发展[2]。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普遍较差,陈茜等[8]调查发现74.4%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其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忙、事情多、就医不方便、药物效果不佳、药物副作用大、有意停止服药、主观感觉无症状而停药等[9]。本研究发现,动机性访谈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意愿和服药依从信心。其原因可能是动机性访谈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尊重患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沟通技巧和方法,营造友好的和谐的支持氛围和治疗环境,激发患者改变不良行为的意愿和内在动力,使患者相信自身有能力持续进行行为改变,提高患者维持良好行为的信心;同时通过引导患者对服药依从和服药不依从所带来的益处和负面影响进行比较,让患者意识到改变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了患者的内在动机和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效能,从而维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尽管在出院时的服药依从意愿及信心明显高于入院时,但出院1个月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意愿和信心低于出院时,基本回到入院时的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因服药不规律导致血压控制不佳而入院,感受到服药不规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精神负担,加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高血压健康教育,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并促使患者产生改变自身不良行为的动机,但出院后,由于患者主观症状和不舒适程度减轻,高血压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少,使患者对规律服药的重视程度下降,住院期间患者被动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并未能充分发掘其主观能动性,所以患者的服药依从意愿和信心下降。

3.2 动机性访谈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研究表明,尽管现有的降压药能使90.0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高血压人群经治疗后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其原因是患者的不能遵医规律服药[10]。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动机性访谈后,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说明动机性访谈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其原因可能是:(1)动机性访谈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和目标均由护患双方共同商定,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性;(2)与患者共同探讨以往治疗经历和目前住院所带来的主观感受和症状,分析服药不依从的负面影响以及服药依从带来的益处,并对服药依从和服药不依从进行对比,激发患者建立良好的服药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与患者探讨服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和障碍,协助患者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并充分发挥患者的主动性。因此,患者的服药依从行为得以提高。

可见,动机性访谈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意愿和信心,提高服药依从行为,从而提高血压控制率。但本研究干预时间较短,未能进一步探讨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行为的长期效果,长期的干预及其效果,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1年110月,抽取衡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高血压患者80名,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给予医院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动机性访谈。在干预前和出院1个月后分别进行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服药信心的调查。结果 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及服药信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及服药信心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动机性访谈能增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意愿和信心,提高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高血压,动机性访谈,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洪英,胡萍.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及健康知识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3):259-261.[1]HONG Y,HU P.Hypertension patients’compliance of medicineintake and their knowledge of hypertension[J].Chinese Rural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on,2011,31(3):259-261.Chinese

[2]KNIGHT KM,MCGOWAN L,DCIKENS C,et al.A systematicreview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physical health care set-tings[J].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6,11(4):319-332.

[3]曹雪群,王丽姿,邵静,等.动机性访谈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改变阶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0-22.[3]CAO XQ,WANG LZ,SHAO J,et al.Impact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the behavior change stag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hypertension[J].Chin J Nurs,2012,47(1):20-22.Chinese

[4]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ed Care,1986,24(1):67.

[5]RICHARD R.QUATRO Adherence therapy training and treat-ment manual:TMv28602.

[6]MILLER WR.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with problem drinkers[J].Behavioural Psychotherapy,1983,11(2):147-172.

[7]THOMPSON DR.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 useful approach toimprov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J].J Clin Nurs,2011,20(9/10):1236-1244.

[8]陈茜,郭菊红,袁丽.入院前居家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82-284.[8]CHEN Q,GUO JH.YUAN L.Drug complianc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10,37(2):282-284.Chinese

[9]叶晓青,林芳宇,陈维清.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94-496.[9]YE XQ,LIN FY,CHEN WQ.Study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compliance to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s[J].Modern PreventiveMedicine,2007,34(3):494-496.Chinese

[10]THUSITHA M,JIM W,JOHN K.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toidentify patients with poor adherence to blood pressure loweringmedi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8:745-756.

动机性访谈 篇2

关键词:动机性访谈,老年,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一种强调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帮助病人探索并解决内心矛盾而诱发其行为改变的指导性行为改变方法[1]。MI最早由Miller和Pollnick在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治疗乙醇依赖病人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访谈教育方法[2]。在访谈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主要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病人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矛盾情感,进而达到增强病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3]。MI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高血压病病人明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合理、不按时服药、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不定期监测血压等不良行为对血压控制不利,影响生活质量,但是,往往由于内在动机缺乏而不加以改变。2011年1月—2012年12月运用MI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促使病人行为改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病人。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4],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连续测血压3d,每天测3次,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诊断为高血压;(2)年龄≥60岁;(3)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4)病情稳定,意识清楚。排除标准:(1)老年痴呆、认知障碍、肢体活动障碍;(2)合并有其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如严重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将符合入选条件90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45例,1例中途退出,44例完成干预,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60岁~83岁(65.32岁±5.49岁);患高血压病的时间:<5年12例,5年~10年20例,>10年12例。对照组45例,3例中途退出,42例参与完成,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60岁~82岁(64.37岁±5.59岁);患高血压病的时间:<5年9例,5年~10年19例,>10年14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为病人制订高血压健康教育手册,内容为高血压病的概念、症状、综合治疗原则、并发症的预防及预后,如何正确服用降压药物并监测自己的血压,告知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讨论,咨询互动等形式,每月1次或2次,每次40 min左右,连续6个月。观察组应用MI技术进行健康教育。(1)MI实施方案。选择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资格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并接受MI访谈的原则、技术、策略等专门培训的人员。根据病人基线资料所处的行为改变阶段,理解水平、确定干预次数、干预持续时间、具体的干预内容和方案[5]。病人住院期间进行面对面访谈,出院后通过家庭访视、电话访谈继续进行行为干预,连续干预6个月,每次面谈在30min左右,电话访谈在10 min左右。第1个月、第2个月每月访谈3次或4次,第3个月~第5个月每月面谈2次,电话访谈2次,第6个月面谈、电话访谈各1次,具体实施根据情况调整。访谈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病人在饮食,运动、服药等方面都存在哪些不良行为,协助病人分析这些行为存在的原因及克服的障碍,并明确下一步行为改变的具体目标,干预人员每月召开2次例会,进行经验交流。(2)干预过程。根据行为改变的过程可分为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5个阶段[6],MI针对不同阶段病人不同的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技术与策略。(1)无意图期:访谈者利用MI技术与病人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顾虑,对病人病情和感受表示理解同情。(2)意图期:访谈者通过引导式交流,使病人意识到不良生活行为与血压的利弊关系,强化病人追求健康的意识,唤起其改变不良行为的动机;(3)准备阶段:访谈者有针对性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科学的建议,协助病人制订行为改变的计划;(4)行动改变:指导病人实施计划,通过阶段性评估和及时的效果反应,不断修正既定计划;访谈者侧重探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给病人带来的益处,增强病人行为改变的信心;(5)维持阶段:访谈者帮助病人充分利用社会、家庭资源,建立一个利于其长期坚持行为改变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病人长期坚持行为改变的决心。在整个访谈中适时巧妙运用访谈技巧及时给予反馈、肯定,运用开放式提问,在访谈中找出病人期望达成的健康目标与现存不健康行为之间的矛盾,以激发其行为改变的动机并及时总结和归纳。

1.2.2 评价方法

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6个月对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和血压的评定。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价,内容包括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压、掌握相关知识、心理调节6个方面。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mHg

3 讨论

高血压病健康知识教育已成为高血压病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采用传统的集中讲课教育已难以满足病人的自我管理的需要。所以,开展MI个体化教育高血压病病人是护理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显示,两组病人干预后血压均降低,但观察组血压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MI可使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改变高血压病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压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老年病人对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不仅需要有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也需要有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7]。MI干预与传统的集中化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照组干预后3个月各项自我管理能力监测结果优于干预前,但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易健忘、服药依从性差、漏服或重服,还有一部分病人治疗后没有明显的不适,思想上麻痹,有部分情绪低落,自我放纵而放弃正规治疗。因此,健康教育需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进行,MI克服集体教育的缺点,采取一对一与病人及家属交谈、系统指导等方法,有针对性解决老年个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个体化、专业化的系统教育,对出院后病人进行延续性、重复性的健康教育,强化老年人坚持合理生活方式的意识,有效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达到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成莲,崔丽霞,郑日昌,等.动机性会谈技术的评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583-586.

[2]Mille WR,Rose GS.Toeard a theory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Am Psychol,2009,64(6):527-537.

[3]Rollnick S,Butler CC,Kinnerslry P,et 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BMJ,2010,129(3):1900-1995.

[4]赵媛媛.运用跨理论模型对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阶段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1):77-79.

[5]陈小芳,汪国成,曾宇谷,等.跨理论模型在高血压患者低盐饮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6C):1638-1640.

[6]Miller W,Rollnick S.Motivaational interviewing:Prepa ring people for change[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2:315-324.

动机性访谈 篇3

1 MI的概念

MI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学教授Miller于1983年提出, 后由Miller和Rollnick在一项戒酒的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访谈方法[2]。核心精神为“协作、唤起、自主”。教育者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 探测病人内心情感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矛盾心理, 从而引发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 增加他们控制好血糖水平的信心。其适合人群广泛, 李蒙等[3]研究显示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青少年人群、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都适用,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MI已被国外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管理[4], 但其在国内糖尿病健康教育领域的相关应用还不多。

2 访谈方式、内容和技巧

2.1访谈方式根据干预计划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实施MI, 探测病人的矛盾情感。而非传统填鸭式教育, 如集体授课或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方法, 只注重病人的身体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访谈多进行3次~5次, 每次20min~90min, 大多为30min。随后有电话随访了解病人依从性并解答疑问, 多干预6个月。宋丹等[5]研究其对病人自我管理影响的Meta分析发现大多研究为6个月, 且长时间干预无效果, 进行单纯的MI。王驰等[6]研究其对病人血糖影响的Meta分析发现其与传统式教育结合, 干预为6个月。他们研究都显示MI优于传统式教育。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 需要终身治疗, 病人往往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 变得忧伤、焦虑、担心等。且有证据显示中国超过50%的糖尿病病人存在心理问题, 长期存在不良心理, 很容易引起胰岛细胞出现功能障碍, 进而导致和加重糖尿病。对糖尿病病人实行心理学引导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李蒙等[3]也认为MI以病人为中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能够发现病人的矛盾心理而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病人在友好的、支持性的干预环境下更能激发其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但目前MI在面谈时间、次数、间隔、评价方法不同, 实施者有专业护理人员和心理专家, 因此干预方式也不太相同。

2.2访谈内容应对糖尿病要点是“药、测、寻、静、淡、动、学”,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适当运动是关键, 药物治疗是前提, 健康教育是良药, 病情监测是保障。综合相关文献[7,8]实施者教育内容涉及血糖监测、心理治疗、2型糖尿病的定义、病因、治疗方案、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正确用药、高低血糖防治等。糖尿病病人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 如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病情、个人爱好等。因此访谈中我们要对其进行了解和评估, 因材施教, 激发每一位病人的学习兴趣和改变动机。

2.3 访谈原则和技巧

2.3.1 访谈原则按表达共情、发展冲突、回避阻抗、支持自我效能原则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 表达共情:也称同理心, 设身处地地理解、关心被访者。访谈者借助于知识和经验, 探测病人内心的情感、思维并表示理解。善于运用身体语言, 如点头、目光、面部表情等让病人意识到自己是被接受和关注的并获得满足感, 从而建立良好的氛围。 (2) 发展冲突:通过观察发现病人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 并引导病人发现自己行为的矛盾之处, 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如期待控制好血糖, 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嘴;引导病人正确面对行为改变的矛盾心理, 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回避阻抗:处理阻抗是交谈中的核心问题, 访谈者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沟通技巧, 巧妙地避免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阻抗是病人对自己负面情绪的回避和否认, 属于正常现象, 罗倩倩等[10]认为对病人抵抗情绪的理解, 可以帮助病人正确面对自己的矛盾情感, 增加自信心, 改变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 控制好血糖水平。 (4) 支持自我效能:在交谈的过程中, 增加病人控制好血糖的信心并成为自己的支持者。自我效能感具有情境性, 可以被激发和提高的。引导鼓励病人主动参与行为改变方案制订的全过程, 发挥其自主性[11]。

2.3.2 访谈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熟练地运用开放式提问、肯定、反馈式倾听、确立访谈目标、强化行为改变动机、总结等技巧, 取得他们的信任, 并耐心听取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例如, 开放式提问病人:“您在血糖控制的过程中的阻碍是什么?”在他们回答之后首先要及时的理解、肯定, 并给他们改善的建议。针对他们的诉说, 反馈式倾听指出其存在的矛盾, 帮助确立改变方案。合理地运用访谈技巧, 可以保证MI的实施效果[11]。

3 MI的实施步骤

MI整合了当代行为改变的研究理论, 莫淑元[7]认为它是一种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基础的促进病人自我改变其行为和调节心理问题的咨询方法。根据行为改变的过程分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5个时期, 干预者根据不同时期病人的反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

综合文献[3,4,5,6,7,8,9,10,11,12]总结出实施步骤: (1) 刚开始最重要的就是与病人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开放式提问技巧让病人诉说目前状况, 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个人情况, 如:目前血糖控制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饮食运动状况、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 总结出阻碍其控制血糖的主要问题。 (2) 通过和病人交谈,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表示愿意改变。在交谈的过程中让病人随意讲述, 教育者不给予过多的干预和引导[8]。陈述的过程就是病人自我总结、自我认知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实施者要表现出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促使他们改掉不良行为更好地控制血糖。 (3) 共同参与制订个体化、科学化且能够长期坚持的干预计划。还要衡量干预计划居家的可操作性, 因为肖晓玲等[13]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终身性疾病, 控制血糖需要病人在家里进行自我治疗。 (4) 访谈者与病人进行互动式讨论, 总结依从干预计划带来的益处, 并肯定病人取得的成绩增加其坚持下去的信心, 鼓励他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4 MI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

MI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可操作性, 在糖尿病教育领域, 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动机性访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既给病人带来快乐也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它可以将病人血糖水平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从而减少不良心理情绪的发生率[14]。

MI作为心理治疗技术之一, 相对较深入地挖掘病人深层次的内心感受, 所以对实施者培训显得尤为重要[12]。李蒙等[3]也认为MI对教育者要求较高。实施者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糖尿病教育知识、旺盛的精力,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注重病人的矛盾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及年龄差异, 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 (1) 访谈前要详细查阅资料, 了解病人个人的基本情况。 (2) 在访谈过程中, 访谈者避免使用以往的填鸭式教育, 要善于运用访谈技巧和其他身势语增进护患关系, 如多通过眼神、接触和动作等与病人沟通, 并表示理解、尊重、关心病人, 从而取得他们的信任, 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3) 利用MI鼓励病人自由表达, 合理运用访谈原则, 全方面地了解病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进而可以对病人进行具体评估。

5 在我国糖尿病病人中开展动机性访谈式教育的建议

糖尿病是一类与遗传、内分泌、免疫以及精神等多因素相关的疾病, 治疗方式为综合治疗, 需要长期的终身治疗, 其自我护理更是长期的、复杂的。很多病人掌握了不少糖尿病知识, 但在行为改变上未能达到知行合一[15]。并且莫淑元[7]认为2 型糖尿病由于治疗依从性差、饮食控制欠佳、生活质量水平下降和治疗花费多, 病人常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MI以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强调以病人为中心, 发挥病人的自主性, 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不注重病人心理的缺点。该方法要求护士尊重病人的思想和情感, 满足病人基本心理需求, 从而消除他们的抵抗和矛盾情感, 进而提高其依从性, 维持血糖水平。

李领侠等[16]认为目前的健康教育形式让多数病人对糖尿病的认知有所改变, 但治疗依从性差仍是普遍现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口多, 动机性访谈一对一的方式在我国不能完全普及, 牛林艳等[17]也认为我国医疗资源不足。“家庭、社区医院、大型专科医院”做为一个三级监测系统, 所以最好的保健医生是自己, 家庭自检很重要。肖晓玲等[13]也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与人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终身性疾病, 病人大多数时间要在家里进行自我治疗。在家期间无人看管, 再加上工作等原因, 人们的依从性就会下降。李菁等[18]认为有效的干预其干预时间和频率很重要,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家属、同伴等社会资源, 才能既提高病人依从性又能缓解医疗卫生事业的压力[17]。家属参与教育可帮助病人强化健康教育内容, 提醒、督促与鼓励病人, 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意饮食、坚持锻炼、坚持血糖监测等。有研究也认为其更有利于糖尿病病人血糖的控制, 对病人自护能力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还能让家属做到提早预防, 降低糖尿病患病率[5]。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方式在艾滋病、抑郁症及慢病管理中均取得了一定效果, 且为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7]。糖尿病看图对话TM工具以图画的形式表达糖尿病教育的内容, 更具有吸引力, 可以让病人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有利于病人理解、接受知识。李领侠等[16]也认为此工具在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和改善血糖控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实施动机性访谈时可结合此工具进行健康教育, 让MI的教育形式更加丰富。

在访谈过程中一切围绕病人展开, 注重病人的内心情感, 并利用好病人家属和社会资源, 运用手册记录, 电话、短信、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等方式给予病人提醒、监督, 加强对他们的随访, 提高病人依从性。

6 小结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个互动的、持续的过程, 在普及糖尿病知识的同时提高病人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19]。传统教育往往是填鸭式教育, 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 形式固定单一且病人对其积极性不高。教育者主要是给病人进行指导和提供信息, 没有将其进行转化, 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病人更难掌握。其忽略了教育者和病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 M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 以病人为中心, 发挥病人的自主性。但目前研究还不太成熟, 存在差异性。罗倩倩等[10]认为该方法产生的结果是复合型的, 还不能非常肯定其临床价值和作用。

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疾病是可防可治的, 积极预防, 管住嘴, 迈开步, 不抽烟, 少喝酒,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 就能明显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 减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研究出适合我国糖尿病病人的MI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十分必要, 在干预时间、次数、频率和评价方法上, 还有实施者培训等方面制订出统一方案。所以今后我们要延长干预时间并长期跟踪随访、扩大干预样本, 整体把握“知、信、行”的培养与实践策略, 使病人长期控制血糖水平, 减少其并发症。

动机性访谈 篇4

国外外语学习负动机研究始于Gorham &Christophel[1]的先导性研究,并且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2,3,4,5]。国内的英语学习负动机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十年里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7]。然而国内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研究还不多见。鉴于此,本文拟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引起此类学生群体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原因,旨在从研究对象上丰富当前的负动机研究,为克服高中英语课堂负动机现象提供建议。

二、文献综述

Chambers[8]将负动机现象引入外语课堂后,国外学界对负动机的探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Oxford[3]运用回溯写作法调查了美国大、中学生的外语学习负动机情况,发现负动机现象与师生关系、师生间的风格匹配与否、课堂活动设计等因素有关。D·rnyei[2]对匈牙利中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自信心受损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能力是诱发外语学习负动机的主要原因。亚洲学者多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方法对外语学习负动机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Falout et al.[9]发现日本中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主要诱因包括教师亲和力、语法- 翻译教学法、自信心等。Sakai & Kikuchi[4]发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考试成绩等是造成负动机的主要原因。教师相关因素、教材、自信心缺失等因素也在Hamada[10]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Kim & Seo[5]发现社会压力是导致韩国小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主要诱因。

国内对外语学习负动机的探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11,12,13]。这些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动机进行实证研究。遗憾的是,国内文献中鲜见对初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李池利[14]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负动机现象是教师和学生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当前负动机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有待丰富和发展:国内的负动机研究主要以定量为主,缺乏对负动机现象进行深入考察的质性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缺少对其他学习群体如初中生和高中生等的调查。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小组访谈法对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现象进行质性实证研究,旨在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丰富当前的负动机研究。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出现过负动机现象?

(2)引起这些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部某县重点高中30 名高二学生。其中男、女生各15 名;11 名来自农村,10 名来自城镇,9 名来自城市;年龄最小的15 岁,最大的18岁,平均年龄16.67 岁;学习英语最长年限为13 年,最短年限为5 年,英语学习平均年限9.33 年;中考英语成绩最低65 分,最高118 分,平均106.03 分。

3.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小组访谈法收集数据。笔者首先征得受试的英语教师同意,并向他们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同时出于平衡受试性别、英语水平、家庭背景等的考虑,在自愿参加访谈的学生中选取了30 名学生。笔者将受试分为3人一组,对他们的学习经历进行了访谈:(1)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历过负动机现象;(2) 导致负动机现象的原因。半结构式访谈的优点在于其能够灵活处理访谈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信息,能够为访谈对象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谈话氛围[15]。访谈全程用汉语进行,每一组访谈持续30 分钟左右,并对每组访谈进行了录音。

4.数据分析

笔者首先将访谈数据转录入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然后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16]来处理数据,包括数据编码前的反复阅读、初次编码、二次编码、主题发展、数据阐释与结论等步骤。初次编码后,再对转录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推敲和观察以发现初次编码中各个主题的共同点,进而提炼出更高层次的主题框架。为了进一步保证编码的准确性,笔者和另外一位有着10 年英语教学经验的研究者随机选取了10%的写作数据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一致性达到87%,并且就不一致的部分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编码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以回答本研究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受试英语学习负动机情况

数据分析显示,访谈对象均表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历过负动机现象。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吻合:负动机普遍存在于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14]。本结论也进一步印证了国外相关研究结果[2,4,10],说明负动机现象是国内外高中外语课堂中的共同特征。

2.受试英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素

数据分析显示(表1),影响受试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因素包括不愉快的学习经历、学习策略缺失、学习观念负面影响、学习内容与任务难度、考试以及成绩因素、教师性格与教学能力等。其中前三个因素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相关,说明与学习者相关的内部因素在高中生负动机中最具影响力。这一结果体现了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群体与其他外语学习群体的共性、验证了内部因素在负动机中的重要性[6]。

(1)不愉快的学习经历

数据显示受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过不愉快的学习经历,这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动力。“有段时间我天天默写单词、做语法练习,可是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这时候真是不想学习英语了”(S18)。这一结果说明英语学习中的挫折可能导致了学生自信心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减弱,从而减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17]。这可能与高中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有关。他们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18],从而容易失去英语学习的信心。

(2)学习策略缺失

学习策略缺失是受试提到的另一条重要的负动机诱因。“我每天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背单词、做习题。虽然不喜欢这种方式,但是也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S10)。学习策略的缺失可能会使得学习者无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只能一味地死记硬背,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从而诱发负动机。这一结论与周慈波、王文斌[7]的调查结果相吻合,但是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得到佐证,体现了我国高中生自身的专有特点,丰富了现有文献。这可能与我国基础阶段英语课堂教学有关。中小学英语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主,缺少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19]。一旦无法有效运用策略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和挫败心理,进而影响其英语学习的动力。

(3)学习观念负面影响

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是,本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负面态度是导致学习者动力下降的重要原因。S11 谈到,“我就是不明白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外语”。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和独尊心理降低了其对目的语的学习兴趣[6],也说明了负动机的文化特性[2]。学习者外语学习观念会对其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当认识到学习该门外语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时,便会增强其学习该门外语的动力,反之则会减少兴趣,甚至失去动力。如S16 所言,“除了考试,我真是看不到英语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可能与这些学生来自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关。这些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有限,英语水平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也没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可能影响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社会重要性的认识[18]。

(4)学习内容与任务难度

学习内容是影响受试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学习就是题海战术,真心不喜欢”(S6)。繁多的作业可能会引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厌烦心理[13]。“英语学习就是这样,单词、语法以及做题,感觉好无趣。我只想学好发音和口语”(S12)。学习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可能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削弱其学习动力[11]。词汇和语法学习的难度也是受试出现负动机的重要诱因。“单词好难记,好不容易记住,没过几天就忘光了”(S9)。“语法题老是错,看到语法就怕”(S8)。

(5)考试以及成绩因素

考试以及成绩负面影响是受试提到的另外一个负动机重要诱因。S9 说:“父母只是告诉我英语对高考、对未来有多么重要,老师也是如此。有时候真的压力好大”。对于高中生来说,英语考试,尤其是高考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在近年来升学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剧增等教育竞争环境下,英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只能是被动地学习,结果就使得他们心理压力巨大。而一旦在考试中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时,他们便会失去信心,甚至失去英语学习的动力[4]。“每次看到惨不忍睹的分数就想逃避”(S16)。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若这种压力处理不当、疏导不佳,就可能导致厌学情绪、进而诱发负动机[5]。

(6)教师性格与教学能力

数据分析显示,教师相关因素如教师性格与教学风格是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重要诱因。“尤其是考得不好的时候,最怕被英语老师叫去谈话。每次都是各种训斥,各种大道理。知道她是为我好,可就是感觉不舒服”(S23)。面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高中生往往由于心智不够成熟[18],不能够理性对待,从而影响了其英语学习的热情[8]。“我的英语老师只顾讲他自己的,好像不在乎我们听不听、有没有听懂。英语课,感觉好无奈”(S26)。有些英语教师缺乏激情、工作倦怠[3],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一结论验证了Sakai & Kikuchi[4]等人的研究。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师资水平有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本研究针对当前负动机研究中缺少针对高中生的研究的问题,对来自中西部某偏远地区的30名高中生进行了质性研究,发现:负动机现象普遍存在于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他们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因素包括不愉快的学习经历、学习策略缺失、学习观念负面影响、学习内容与任务难度、考试以及成绩因素、教师性格与教学能力等六个方面;其中前三个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相关,说明与学习者相关的内部因素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有重要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了学习策略缺失和学习观念负面影响是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重要诱因。

动机性访谈 篇5

历史景点 (Historic Sites)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且具有真实历史发生之特性 (Schuyler, 1970) [1], 可让游客置身其中来追忆过去以及了解历史。历史对旅游产业而言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Cameron&Gatewood, 2000) [2]。历史景点见证历史演进过程, 是过去人类留下的足迹, 因此, 世界各国对历史景点是相当重视的。我国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的发展从未间断, 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景点因其丰富的文化资源, 常吸引大量的旅游人群, 也带来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旅游者在旅游中购买的, 具有旅游目的地“地方特色”的商品, 称之为旅游纪念品。它是旅游商品的核心组成部分, 包括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等[3]。旅游纪念品是否具有某种“地方特色”以及能否满足游客的某种文化诉求, 对其销售成功与否及能否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 游客的购买动机、行为将直接决定旅游纪念品的产品属性。历史景点作为旅游业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纪念品的发展将不容忽视。然而, 我国历史景点的旅游购物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旅游业相比, 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 我们面临这样的现实:设计者抱怨无法推广自己的创意成果;生产者、销售者抱怨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旅游者也常常抱怨买不到称心如意的纪念品;旅行社则抱怨没什么可推荐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行业的各个环节出现严重脱节[4]。同时, 历史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 质量差, 同质化严重, 缺乏实用性、主题及地方历史特色。因此, 对旅游纪念品产品属性、购买动机及行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旅游市场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 已显露出其极具潜力, 稳步增长的广阔前景[5]。Caribbean Media Exchange总经理曾经提出, 青年旅游是一块潜力巨大并且增长最快的市场, 各国的旅游业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增加该领域的推广与开发。他还指出, 全球每年青年旅游者的市值大概有1360亿美元, 占全球国际旅游收入的18%, 但很少有人去开发。[6]青年旅游所创造的旅游价值占据整个旅游业非常大的比重。此外,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也指出, 青年旅游者具有环保意识, 比普通游客逗留时间更长, 且更注重与所旅游地民众的交流互动, 朝着更负责任、可持续性更强的旅游目标去发展。与此同时, 青年旅游市场有广阔的待开发领域, 如海外游学、度假打工、夏令营、探险等。因此, 大力开拓和研究青年旅游者市场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来看, 针对历史景点和特别群体的购买行为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文以青年旅游者为例, 通过深度访谈寻找旅游者在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的产品属性、购买动机及行为结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不仅有利于设计者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 也有利于生产者、销售者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的选择, 从而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二、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呈现较大增长趋势。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在满足了基本温饱问题之后, 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旅游活动随之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 旅游纪念品这个潜在行业也悄然而至。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和旅游者的购买行为特征研究便得到一些学者的大力重视。笔者从旅游纪念品的自身属性、旅游者的购买动机以及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特征几方面对国内外旅游纪念品进行综述。

(一) 国外有关旅游纪念品研究

Turner&Reisinger (2001) 从人口统计面向探讨对纪念品的属性偏好, 研究中发现将具有潜力的纪念品予以分类, 并了解旅客对纪念品的偏好是具有重要性[8];Kim&Littrell (2001) 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旅客购买纪念品给自己或赠予他人, 研究中指出游客对于纪念品的购买行为, 会因为先前的旅游经验和纪念品产品属性所影响[9];Kristen K.Swanson, Patricia E.Horridge (2006) 研究探讨了何种旅游动机会影响旅客购买纪念品的类型[10]。Maggie ASplet, Malcolm Cooper (2000) 检视了新西兰传统服饰类纪念品设计概念的真实性 (authenticity) , 研究中显示设计的真实性会影响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11]。

(二) 国内纪念品相关研究

从旅游纪念品对游客的意义分析, 旅游纪念品是指旅游者用于纪念、馈赠和收藏的旅游商品[12];从旅游纪念品自身的内涵来看, 旅游纪念品是指在旅游中购买的具有旅游目的地地方特色、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旅游特色纪念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 它能反映旅游地的特色, 是该旅游地独有的、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独占性的旅游纪念品, 具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礼品价值等基本价值[13];从旅游纪念品的功能角度进行分析, 将其定义为能使人回忆某地、某事、某次旅游或经历的东西, 即对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有纪念意义的实物商品。基于此, 旅游纪念品应该代表某一地区或旅游景点的文化品格, 甚至成为象征, 因此它具有一般商品无法具备或很少具备的文化性、纪念性、独特性、礼品性、艺术性、时尚性等特征或属性[14]。

栗中斌、方百寿 (2001) 以中国旅游商品的发展历程为背景, 通过介绍旅游商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及国际状况, 归纳出故宫旅游商品的现状并提出旅游商品的特色及相关对策[15]。叶德辉 (2012) 研究分析了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 存在同质化、粗制滥造、缺乏创新等问题, 立足于地域特色文化, 设计出多样化、有价值的旅游纪念品, 增加产品的研发力度,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16];吴宗琼、刘琼如 (2008) 透过游客纪念品购买型态的差异, 解析旅游纪念品的购买行为模式[17]。周静云、彭丽 (2011) 深入探讨了国内旅游纪念品行业的现状, 提出了旅游纪念品的营销策略, 以期促进我国旅游纪念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8]。刘冬、刘志林 (2010) 通过分析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提出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改进措施, 对于推动旅游纪念品的产业化, 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戚超、罗晓光 (2005) 分析了黑龙江省旅游特色纪念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行为过程, 并且设计和生产旅游特色纪念品[20]。许世虎、康蓝月 (2007) 提出品牌是一种差异、认知、承诺和保证, 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培养企业的品牌意识, 为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培养更多的人才[21]。

综上所述, 国外学者对纪念品的研究文献较少, 也只是集中对纪念品自身的研究, 研究的范围也比较窄。国内学者对旅游纪念品的研究较多, 在产品属性、购买动机, 以及购买行为上,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总的来说, 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购买的专门研究文章非常少, 这一部分亟待发展。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就目前来看, 有关旅游纪念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自身, 同时也只是停留在对一般景点纪念品的研究上。本文以旅游业中青年旅游者市场为调研对象, 针对历史景点的旅游纪念品选取一些不同职业身份的青年人群进行了深度访谈。从2012年2月到4月, 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每一位青年者进行访谈, 这样对访谈流程和结构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也让受访者积极参与。本次的访谈问题均是开放型的,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 (1) 是否有过购买旅游纪念品的经历, 以及历史景点纪念品的哪些产品属性重要? (2) 历史景点纪念品购买动机都有哪些? (3) 历史景点纪念品购买行为特征是怎样的?在明确了访谈目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受访者各抒己见, 尽可能地发挥, 每个访谈大约在1.5~2小时之间, 所有的访谈均进行录音且事后进行撰写, 少数不明确的信息进行电话确认, 对撰写后的文本资料反复进行阅读、归类、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炼出历史纪念品的产品属性、购买动机及购买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对纪念品自身属性理解

从访谈结果中可以看出, 在会买纪念品的旅游者中, 63.6%会选择性价比高、精美的、有收藏和纪念价值并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27.3%的人会选择具有历史意义的代表景点特色的实用的纪念品, 如砚台、毛笔、石雕茶壶;仅9.1%的人购买是为了作纪念, 或是能在朋友面前炫耀。由此可以看出, 旅游者选择纪念品时, 不仅考虑纪念品的外观设计、内涵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纪念价值功能, 还会考虑纪念品的实用性、性价比和它所具有的当地历史文化内涵。

在受访者对纪念品的美观性、实用性、独特性、回忆性、趣味性、多样性、代表当地、质量、价值特性与客制化十种特色重要程度的统计中, 66.7%的受访者认为重要, 认为很重要和部分重要都只占11.1%, 因此,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这些特色是重要的。总体来看, 游客心目中对这些特色的重程度大体排序为回忆性>趣味性>独特性>美观性>代表当地>实用性>质量>价值特性>多样性>客制化。根据这个排序, 可以看出回忆性是人们共同认为是最重要的。除了以上所提及的特色之外, 有近一半的人认为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价格要公道, 性价比要高, 而且做工要精致。因为这些被访谈者都是一些青年群体, 收入不高, 充满压力, 消费水平低, 所以对价格很敏感。

(二) 对纪念品购买原因或动机分析

1. 为自己购买

从访谈结果来看, 纪念品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及其具有的收藏价值, 吸引着大多数游客购买。还有些人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会景点的美好, 让纪念品来记住这种美好。此外, 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购买商品时就显得缺乏理性。例如, 在团体旅游的时候, 一些游客会由于其中的有些人买了, 自己就会不加思考是否需要, 缺乏一定的理性消费。从内在心理体验上看, 有几种:一是对纪念品属性的偏好;一种是对历史文化的诉求;另外, 把纪念品作为一种媒介物记录这段心理历程, 作为以后很美好的回忆。

2. 为他人购买

纪念品能够作为很特别的礼物馈赠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根据访谈结果, 83.3%的游客会因为要分送给亲朋好友而购买纪念品, 仅有11.1%的旅游者认为不会因此而去购买旅游纪念品。由此可见, 绝大多数的人们还是会愿意购买纪念品分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样也能够与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 分享自己在此次旅游时的各种快乐,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三) 对纪念品购买行为或意愿分析

本次受访的这些青年旅游者, 有61.1%会选择购买, 27.8%可能会买, 只有11.1%的不会购买。会选择购买和有可能购买的人数占88.9%, 因此, 大多数人参观历史景点时会购买纪念品。

问卷访谈结果还显示, 人们在被问到, 自己是否有购买或贩卖纪念品特殊经验可以提供分享的时候, 55.6%的受访者曾经有类似的经历。例如, 一些人认为曾经自己买过草编的龙, 觉得很好看, 但是质量不怎么好。还有一些人认为在购买纪念品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不要买那些看着好却不值得收藏的, 要不然以后家里会成为废品站。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很少购买纪念品, 这是因为自身的缘故, 因为买的时候一般比较冲动, 导致买回来之后常常会觉得后悔。

五、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 本次访谈分别从青年旅游者对历史景点纪念品产品属性、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每一种产品属性和购买动机都会影响到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和发展的策略, 因此, 纪念品的生产制造商要对其全面考虑, 整体把握, 努力改进, 迎合广大游客们的购物需求, 提高总体满意度水平, 进而扩大纪念品的销售渠道。这样有利于加快我国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形成一条专业的产业链, 对我国相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与发展策略

大部分受访者愿意购买历史景点的纪念品, 这说明了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需求很大。然而, 旅游纪念品的价格问题己经成为影响旅游者购物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适合大众的价格中低档的纪念品很受市场欢迎, 但并不意味着质量中低档, 纪念品的回忆性即纪念意义也是大众排在首位的考虑要素。

旅游购物的发展实际上主要不取决于政策, 而取决于市场发育程度。国际上好的旅游纪念品背后有足够专业的服务体系支撑, 比如说包装、运输, 甚至在有的城市可以做到24小时供货, 满足外来游客的不时之需。台湾等地成功开发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启示是, 一是通过大型民营资金的注入, 形成旅游纪念品的选择、开发、创意、包装、营销等一条龙经营;二是通过提升生产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等, 发展一批名店、名街或集市, 从而带动这一产业的滚动式发展。

在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与发展策略上还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出发: (1) 历史景点纪念品的设计要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和相关典故。 (2)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一定要紧扣“绿色环保”主题。 (3) 提高购物环境、商贩的个人文化素养, 以及管理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 (4) 弱化旅游纪念品的商业性, 增加艺术美感, 凸显艺术性和纪念价值。 (5) 树立历史景点景区旅游纪念品品牌意识。 (6) 以鲜明个性和文化品位凸显地方特色。 (7) 充分考虑游客审美标准和购物走向。 (8) 建立纪念品设计与销售的“金字塔”结构。笔者认为, 这也是国内旅游纪念品人均消费很低, 而欧美消费如此惊人之高的原因。因此, 相关部门及生产供应商应该要从以上几方面对旅游纪念品进行设计、开发、发展管理等, 这样有利于扩大纪念品的销售市场, 提高旅游收入,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原因或动机小结

游客购买历史景点纪念品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目的性, 因某种动机的驱动才会让游客产生对历史景点纪念品的购买意愿。对本次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提炼出青年游客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纪念、回忆旅游经历动机; (2) 求新求异动机; (3) 丰富自己收藏的动机; (4) 馈赠动机; (5) 追求历史文化心理诉求动机; (6) 从众心理; (7) 获得被羡慕、尊重动机; (8) 个人特定动机; (9) 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动机; (10) 自己使用动机; (11) 享受动机; (12) 攀比、炫耀动机。实际上, 大部分游客的购买行为同时都具备了多种购买动机。多种购买动机的综合已成为当今游客购买纪念品的主要趋势, 动机的综合化便要求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多样化, 才能满足不同购买动机游客的需求, 这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提出了不小的挑战[22]。

(三) 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的购买行为或意愿

对于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 绝大多数会选择购买, 说明了旅游者的购买动机非常强烈, 购买需求也非常旺盛。但同时, 旅游者购买的实际意愿在历次调查中都很低。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供需脱节, 要扩大旅游纪念品市场, 必须从了解纪念品的属性和旅游者的需求入手。

近年来, 我国旅游者购买纪念品的满意度水平普遍不高。根据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有关数据计算, 41.7%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旅游购物表示反感。同样, 2006年上海和广州等地的旅游购物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两地得分普遍偏低。上海旅游购物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各要素满意度测评中最低的一项, 广州旅游购物满意度评价中过半受访者不满意。游客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旅游购物时间过长 (16.58%) 和商品价格贵 (14.8%) 两个方面[23]。旅游购物受购物环境、商品供给情况、导游导购以及其他游客的影响较大。由于历史景点是旅游场所的一个分支, 旅游者对这些纪念品的满意度水平也不高。多数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属于随机购买, 不会在出游前对商品的价格、特色进行调查。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 以节制个人欲望为美德, 购物比较慎重。同时旅游纪念品的单一趋同性, 以及购物的一次性, 所以在冲动购物之后会出现价格、产品的比较, 常出现后悔心理。

此外, 由于旅游纪念品属于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许多中小企业都可以进入, 因此出现了小摊点、小铺面的经营方式, 市场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 势必导致各种伪劣产品出现, 使旅游纪念品的形象受损;另外, 由于旅游纪念品从业者的起点低、经营方式分散、市场缺乏自律和监管等方面原因, 导致旅游纪念品从业者的整体服务质量下降, 给游客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在著名历史景区, 购物回扣通常占购物总额的30%~40%, 有的高达50%。面对如此不规范的旅游纪念品市场, 游客的购买意愿也随之降低[22]。

因此, 绝大多数受访者比较看重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 还有多数提到了纪念品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以前的研究很少提到这几点。在由内在需求产生的动机中, 追求新异性在之前的研究也很少提到。笔者认为这些购买动机大多是由于历史景点本身的属性特征所致。历史景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仍是一个需要探讨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课题, 它对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访谈的这些新发现, 对于研究和设计开发历史景点纪念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致谢:对所有参加访谈的各位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导师张璟教授对文章结构、学术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亦表示衷心的感谢!

动机性访谈 篇6

诗文汀:我一开始是研究医学的, 之后学习艺术。博伊斯社会性雕塑的地位是与科学, 艺术, 和政治密切相关的。我的兴趣点在于对有机体、系统和结构等过程的分析和判断, 并决定运用方法来扩大光学媒介, 及对于现代主义态度在批判和理论上的转变。

ABO:你是否认为政治上的开放, 20世纪70年代艺术部分上是一种对社会背景的批判式操控, 或者甚至是对人类学统一的重建?

诗文汀:20世纪70年代艺术意味着对任何集团组织的质疑和批判, 如空间、展示、艺术原创性、权威人才和审美标准, 当然包括在再现和参与方面的性别变革。

ABO:艺术是否对主题甚或是集体起到了解放的作用, 并使其从中受益?

诗文汀:既不为主体的解放, 也不为集体——在其最好的感观意义上, 它是作为一种来自非政治的自治机构和中立性艺术团体的艺术解放。

诗文汀196/VI/8190x125cm 1973

ABO:艺术是发展对世界认识的新过程吗, 或者它只是判断艺术家/创新者的身份吗?

诗文汀:可以肯定, 但不仅主张创造的作用, 而且调查文化、科学、经济和社会知识、及全球化的霸权。

ABO:对于人们而言, 你的作品往往是容易被看懂的, 这是一个艺术的民主因素吗?

诗文汀:这个结果出于我对人和媒介材料的兴趣, 以及其信息调查和政治交流之间的联系。

ABO:你的作品也因你作为一名女

性艺术家的身份而成为一种研究, 这是艺术的一种斗争吗?

诗文汀:不是——而是一种策略、反抗和坚忍。

ABO:我认为在你的艺术研究中会有伟大的德国浪漫主义, 是否从这一传统中有任何的突破?

诗文汀:我不认为我的研究是在特定的背景和传统之中。

ABO:尽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许多艺术家有着客观性、中立性和目的性语言的一致结合, 接近于英语研究的领先地位, 你注重主观性的再现, 这在你的作品中是否有任何自传性的表达?

诗文汀:可以肯定, 但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意义:摄影允许作为非线性叙述的自传性谋略, 但是作为一个意想不到的、令人惊讶的对过去和未来的相互联系。例如, 在1990年创作的系列作品《午夜的太阳》中, 我发现金色肖像的意义——1973年的系列作品——近27年后。在没有其他媒体可以使用时, 于未来语境之下循环和实现相似材料媒介的运用。

ABO:你坚持形象逼真、脸部特写、身体再现, 这在自我与世界之间是一个有争议的形象吗?或者这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自恋表现?

诗文汀:不, 他们不是。画面的统筹意味着是一个融合、普遍、大型平面与在文化语境之中表现政治形象的另一个特大表现。它之所以是巨大的, 因为借鉴了大型形式广告的策略、电影特写镜头和政治公共意象, 并在绘画、艺术史和电影之中创立了具象表现的大型样式等等。一般对我而言, “自恋”的解释是性别歧视和反女权主义的, 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个人的公众形象是一个参与性的政治战略。

ABO:艺术, 你的艺术, 是一个悲恸的构想, 是人类团结的缺失, 是陷入日常生活的局部结果。因此, 你认为它可以被作为一个乐观的姿态来面对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吗?

诗文汀Weltlinie 190x125cm 1999

诗文汀:我不这么认为。它不是悲恸的构想, 而是一种陈述, 或者是一种更好的反抗构想。艺术家的决定是传播媒介力量的一个模范表现。

ABO:艺术是一种战争宣言反对语言习俗, 还是一种更好的肯定新的社会行为呢?

诗文汀:二者都不

是。就我而言, 艺术具有规定和实践的批评权力。艺术在理论争论的范围之内能够作为一种干涉来配合, 例如, 吉奥乔·阿甘本的《例外状态》和《神圣的人》、德里达的《无赖》、安东尼奥·内格里与迈克尔·哈特的《大众》和《帝国》、斯拉沃热·齐泽克的《伊拉克:借来的壶》以及苏珊·桑塔格的《关于他人的痛苦》。

ABO:艺术——风格样式的专政——决定和强迫着艺术创作者的想象, 或者是发展为一个和平的战略、价值的肯定和差异的并存吗?

诗文汀:我们生活在极端文化、社会和政治变革之中。我们应该反映和关注全球性的冲突, 解构其有效的权力结构, 尤其是9.11之后那些新的战争体制。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下一篇:定长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