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论文

2024-09-29

心理分析论文(共12篇)

心理分析论文 篇1

孕妇的心理会随着妊娠的进展而有不同的变化,虽然妊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仍是一生中尤其重要的事情,是一种挑战,是家庭生活的转折点,更是个体生活的转折点[1]。所以妊娠期心理保健对母儿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远古时代便对孕妇情绪影响胎儿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妇人秘科》指出“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新华网2007年报道,最新研究表明,怀孕哪怕才17周的孕妇如果承受压力也会影响胎儿。这是第1次确认胎儿从这么早就开始受母亲体内激素变化的影响。在英国《临床内分泌学》季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孕妇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功能和行为,母亲承受的压力还会影响孩子的发育,甚至导致智商降低。

1 孕妇常见的心理状态

孕妇出现心理失衡有其生理基础,孕妇怀孕期间,母体为了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全身各系统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其精神与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规律易被破坏,由此而引起了孕妇神经出现兴奋与抑制间的不协调,易出现兴奋和抑郁表现。另外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孕期分泌大量增多的孕酮和雌性激素也是导致情绪波动的一个原因[2]。

1.1 忧郁心理

有的孕妇怀孕以后,因为身体的不适,不能工作,在家无聊,不知孩子到底怎样,会引发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3]。

1.2 紧张心理

孕3个月前出现的紧张等情绪波动,主要是因为:有妊娠反应,身体上有很多不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了一些对胎儿不利的因素,吃药、装潢、用微波炉等,孕妇担心会引起胎儿畸形;经济条件不好,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等。孕3~7个月出现的情绪波动主要是因为在产检中发现有异常;丈夫对自己忽视,是不是怀孕丑了等诸多因素。孕7个月至临产主要是因为过多考虑用何种方式分娩,能不能顺利分娩,是否会难产或是很痛苦,生男孩还是女孩,因为这些过多的担心、害怕,孕妇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睡眠失调等异常心理状态[3]。

1.3 依赖心理有的孕妇怀孕后,在家人精心呵护下,自我

能力急剧降低,出现了平常能做的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不能胜任,一定要丈夫或是母亲、婆婆来完成。表现为依赖心理强,离开家人的照顾就不能生活等状况。

1.4 喜怒无常心理

有些妇女怀孕后,爱发脾气,尚不知孕妇发怒时,血液中的激素和有害化学物质浓度会剧增,使胎儿直接受害,在怀7~10周时,经常发怒,可能造成胎儿腭裂和兔唇。

1.5 强迫性观念、行为的发生

对于怀孕初期的事、经历,不能摆脱地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必要,但这种观念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对一些事情反复去思考,去确认。例如: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怀孕3个月时有没有做过这个事情,那个事情等,这些最易发生在孕前就有强迫和焦虑倾向的孕妇身上。

2 孕期异常心理状态对母儿的影响

2.1 胃肠功能失调

有的孕妇长时间忧虑、情绪紧张、焦虑会导致胃肠功能抑制或紊乱,造成孕妇食欲不振,没有胃口等状况,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2.2 血压增高

孕妇常处于紧张、焦虑时,会引起全身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增加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严重的会导致胎盘早剥、脑血管意外等。

2.3 胎儿畸形、流产、早产

孕早期如出现过度焦虑、抑郁、重大精神创伤,易致孕妇体内过多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免唇、腭裂等畸形。同时因为过度焦虑、抑郁容易诱发宫缩导致流产或是早产。

2.4 孕妇免疫力下降

过度焦虑、紧张容易造成孕妇抵抗力下降,遭受外界病毒、细菌入侵,患发疾病。

2.5 对婴儿今后的喂养、行为的影响

孕妇心理状态不佳,孩子出生后容易烦躁,爱哭闹,不好好吃东西,睡眠也不好,并且体型消瘦、好动、冲动,易患多动症,易致注意力不集中。2.6孕母心理状态对孩子个性形成的影响快乐的母亲孕育的孩子个性乐观、心情舒畅、性格、能力各方面很完善。孕妇过度焦虑和抑郁易致神经质或精神质两种人格特质,这两种是正常行为但反映的是不同的人格倾向,主要表现是: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事情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做奇特的事,并且不顾危险,追求完美主义。

3 孕期心理干预

3.1 要掌握妊娠、分娩的知识

要了解妊娠过程出现的某些生理现象,若一旦有这些生理现象的出现,能够正确对待,泰然处之,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慌。

3.2 充实生活,为所当为

怀孕是妇女几乎都要历经的人生过程,不必为此背上思想包袱。可以适当的承担家务,这样可以将对怀孕不适的心理状态转移出来。同时如果出现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时可以到户外走走,让大自然的刺激激起生活的价值感。如果不愿到户外去,就在家中听音乐,或是在家大声朗读儿童故事书,这样也可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但经过上述调节后,焦虑、抑郁仍严重的,建议及时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

3.3 行为模仿

怀孕的女性可以观察身边的同事、朋友,有无正在怀孕或是刚怀过孕的,将她们对孕期内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处理态度作为你模仿的对象,这样可以得到审视问题的新视角,会发现问题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严重,能让心情从阴郁中走出来。

3.4 积极心理暗示

孕妇可经常对自己及胎儿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说“我的宝宝好可爱”,“我的宝宝眼真大,真漂亮”,“我的宝宝真快乐,像鱼一样在游来游去”,“我真棒,让宝宝长得这么好”,“我真棒,怀孕期的什么事也难不倒我”等,这样的积极心理暗示,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带来成功的体验,也可以给腹中的宝宝带来愉快的感觉[4]。

3.5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孕妇在有心理压力时,能及时得到丈夫、密友、亲人的关心和支持,可增强其抗压能力,消解压力的能力也会增强。所以孕妇可把自己的烦恼向丈夫、密友倾诉达到释放烦恼的目的,获得他们的支持,增强应对妊娠的信心。

加强孕期心理保健工作是围生期保健要求的重要环节,也是《母婴保健法》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心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加强孕期心理保健工作对孕妇的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降低剖宫产率,降低产后出血率、早产率,对孕妇顺利度过妊娠及分娩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岀版社,2005.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全国妇女联合办公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妇幼精神卫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岀版社,2004.

[3]刘小敏.图说胎教280天.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岀版社,2006.

[4]邢禾,郭阳.孕产期夫妻心理调适.北京:中国妇女岀版社,2005.

心理分析论文 篇2

姓名:wjk(本人)性别:男 年龄:2

2生理特征:身材矮、青春期**意识萌动

性格特质:多愁善感,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自我观念差

家庭职业背景:农村农民

家庭感情:所谓“代沟”严重、少有交感互动

受教育经历:从初中到高中,是应试教育下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压力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压抑其他一切方面的学习、锻炼、培养、体验。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案例陈述

内容提要案主在大学里偷偷喜欢同班的女生M,一年多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白了,被拒绝后内心茫然失措,情绪多变,心情矛盾痛苦,影响了案主的日常学习生活。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但从不外露,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情书——我随便她怎么写,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三、分析治疗

理论模式:人本心理治疗法(Rogers)

基本概念:自我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个人在其成长生活的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交感互动时由所得经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一整套自我看法和评价体系。

理论假设:

1)人的本性是善良、理智、仁慈的。

2)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动机、需求)和潜能。

3)所以,要对人的本性、潜能抱有乐观的态度、十足的信心。深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挖掘、发展自己的潜质,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使案主独立自决,达到自我实现。

4)案主的问题(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她)拥有一个偏低的自我观念。不能接纳自我、袒露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拙劣,自我评价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掩饰、逃避、防卫,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囚徒困境。6)因为,自我概念决定人的心理(思想、知觉、意识、动机、需求、心情、情绪、态度、观念等)和行为(记忆、学习、社交、活动、适应、习惯等)。

治疗目标:协助案主去伪、存真、自我认识、自我重建(此乃治疗必经程序),以自我实现。使其独立自主、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他人、世界,使人格更为统合,提高生活耐挫力和环境适应力,培养自我成长、实现的能力。

——对案例的剖析治疗:

开始,我(假象的我)以倾听为主,让案主尽情放纵宣泄,我尽量表现出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怀,并表达同理心。基本上案主放开了自我,很坦白,这很不容易,敢于面对的勇气和坦然令人佩服。

案主淋漓尽致地泄情诉苦,表面上是在说他因为胆小怯弱、害怕不自信而不敢向暗恋对象表白,用间接的方式表白被拒后自我压抑郁闷,茫茫然无所措,陷入痛苦困惑、无法自拔的困境,实质上,根本性的问题是:案主不敢接纳面对自己,总在逃避,竭力掩饰,有意无意地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对人对事缺乏主见(独立人格),自卑自贱、自怨自艾、自我想象。很明显,案主的自我观念有问题,从而导致了他内心和行为上的异常。在生活中,案主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敢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自信心不足,多愁善感,内心敏感,感情细腻丰富,情绪易波动,容易受别人及环境的影响。于是,待人处事上采取防卫方式,这是不能应付、解决内心困境的,只会使自己更加焦躁不安、忧郁悲观。案主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未免太过悲观和低贱了吧?他已经没有了对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别人眼中反照的自我,而不相信自己的认知、判断。

暗恋同班一个女孩,却迟迟不敢表白,其实不是他自己所谓的害羞或胆怯或害怕被拒或她有女朋友或她是自己班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自我评价很低,自认为自己很垃圾、不会有人喜欢,毫无自信可言。连自己都不爱,怎么敢去爱别人?不表白算了,可案主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她交谈交往,以增进彼此了解,相爱总得先从相知相处交感互动开始吧?可案主采取“无为”策略,只有逃避,不敢面对她和她直接交流想法。事实上,从中学以来,案主与所有人的交往本来就很少,虽然说不上青春期自闭症。因为自我感觉不好,怕一旦和人交往相熟,看到自己的缺点(当然还有优点)、丑陋阴暗的一面和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而被人否定、冷漠、鄙视、抛弃,总是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如别人,不会被人喜欢,干脆以沉默、封闭、低调、逃避、压抑、幻想、转移、反向、补偿、阿Q式自慰等防卫方式待人处事,以寻求内心的暂时的平衡和和解。案主说自己“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真的如此吗?他的评判标准科学合理吗?还有,有可比性吗?人都是世间唯一的灵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闪光点,当然也有缺点和不足,可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放大而产生“晕轮效应”,否则,久而久之,逐渐对自己形成不良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形成偏低的自我观念。恋爱可以使人加快社会化、成熟化,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恋爱的前提是爱自己,相信自己,悦纳别人,袒露心声(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人互动。案主的行为让人失望,想想看,一个没有自知力、自信心的人,谁会喜欢呢?

案主的困惑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因此,引导他大胆地面对自己,看清自己,还原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评价。让他看到一个真实客观、可爱不错的自我,开始自尊自爱自信起来,让案主自主自决、重建自我。

打开心扉,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自己、他人、外面的世界积极主动地互动,让案主感觉到,其实,生活很精彩!

四、疗效评估

由于采用的是人本治疗法,不像行为治疗法那么易测量易评估,但是大致来说,还是可以试着观测评鉴的。

这里仅从治疗的工作目标实现的程度上加以分析。

经过人本心理治疗,按主明显自信、开朗、快乐多了,开始重新体认以往的经验,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事,开始悦纳自己、别人、环境,行为表现上较成熟、较社会化、适应调谐能力增强,性格试着外倾,与人交往更开放更主动更自信更自然更开心更频繁了,独立、统合、健康的人格初具雏形,自我成长能力增强,逐步走向自我实现。

当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复杂易变的因素,以及含糊而弹性的评价指标(概念的可操作性不强),始终让人不能对本案的疗效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和期望。

另外,也很难确定当事人取得的疗效一定都是由于工作者的人本治疗贡献的。有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可以自然痊愈,也就是不治而愈。可能,是多种环境、条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点,真的很难鉴定,至少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还无法“搞定”。

五、工作感受

限于篇幅,我只谈遗憾、缺点、不足、局限性。

由于是自我治疗,带来很多问题,一些正规的治疗程序和方法无法尝试、训练、应用、实践和体味升华,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效内化。深为遗憾!

(一)、由于采用单一的人本治疗模式,导致以下一些问题不等:

i.只笼统解决了内心(主观世界)的根本的问题,怀疑在实际生活中,在与人互动的行为中,缺少相关环境要素的系统配合(配套机制)而疗效甚微。

ii.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道、懂道理是一回事,实际行动表现又是另一回事。似乎可以怀疑人本治疗的疗效。

iii.人本治疗模式对案主本身的勇气毅力、理性理智、认知思维能力、哲学气质等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这就带来了哪些人适合人本治疗的模式选择上的困难,以及进行人本治疗究竟有多大的全面持久彻底有效的疗效?

iv.如果采用多种治疗模式综合治疗,似乎更合乎生活实际,更能收到疗效,但是,这样子就没有自己的专业权威和体系特色了。这是一个悖论。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强调保密性,但这在实际操作中与目标任务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突、矛盾,此乃社会工作的伦理难题。

(三)、在做个案社会工作时感觉有时有些地方太过于程式化,(技术化、程序化、模式化),难免显得僵硬、做作、冗赘,让人感觉不自然。而心理学上的心理治疗看上去更单纯、间接、干脆、直接。老实说,心理异常及问题的治疗,个人认为只要运用常人的心理常识、生活常理适当加以开导开化就行了。当然,这对开导者的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

笔迹心理分析 篇3

为使《江门文艺》读者易于理解笔迹心理分析技术,本人特将分析的例子和分析技术过程写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登陆www.grapholo.gy.org.cn中国笔迹学院),供广大读者参考。现摘登三位有代表性的读者的笔迹分析。

例一:

(摘自湖北咸宁读者的笔迹)

笔迹特征体系和书写动作习惯:书写下笔轻,速度较快,形态柔和,行笔速度不快,用力较重,形态缓慢,转折速度不快、形态多圆润,收笔细柔,全篇点画线条书写不熟练、形态稚嫩,书写动作缓慢、柔和。

心理分析结论:其人是有恒型和自律型心理。性格方面,自律谨慎、细心周到、责任心强、言行一致、诚恳守信,思维较有条理性;能力表现方面,观察能力较强,观人或事有程序性,较仔细,注意能力一般,专注于学习,记忆能力一般,对知识理解记忆速度不快,理论能力不强,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强,不适宜从事理论化学、物理的研究。

例二:

(摘自广东读者的笔迹)

笔迹特征体系和书写动作习惯:书写下笔较重,速度不快,行笔速度较快,力度中等,形态舒缓,收笔重而有力。全篇点画线条形态亦刚亦柔,排列组合疏朗,连笔细柔,书写动作舒缓自然不做作。字的外部形状粗犷。

心理分析结论:其人是乐群性和细心型心理。性格方面,外刚内柔,外表看上去粗犷豪爽热情,内心却较细心周密,有条不紊,温和,善解人意,喜与人共处,生活方式喜自由自在不拘小节,不爱特意修饰边幅,思维反应快,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较强;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文科接受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强,在高考报专业时,应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例三:

(摘自广东东莞读者的笔迹)

笔迹特征体系和书写动作习惯:书写下笔轻,速度不快,行笔速度慢,用力适中,形态拘谨,转折无棱无角,收笔多轻柔。全篇点画线条形态外柔内刚,线条排列组合较向字体中间聚拢,书写动作温和而凝重。

警察警务实战心理分析和心理训练 篇4

一、警务实战训练心理分析

警务实战内容包括徒手控制、警械使用、武器使用等警务技能使用和战术运用。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实战技能和战术有深刻影响。警务实战心理是指民警在警务实战行动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

(一)运动感知觉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警务技能训练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反复模仿练习,熟练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模仿实际上就是肌肉和大脑建立警务技能运动感知觉的过程,最后形成肌肉运动觉的动力定型。运动感知觉直接影响着警务技能的训练效果。正常的情况下,当技术动作训练达到25次,机体就会自动建立起技术动作的运动感知觉。除了反复练习,语言提示、适当的训练强度、动作纠错以及训练引导都有助于运动感知觉的有效建立。动作运动感知觉的建立还受情绪状态影响。

(二)感觉适应性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民警首次使用警械武器,在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恐惧感和紧张感,为了克服民警对警械武器的恐惧感,在警务技能训练之前,就要让民警建立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以适应对警械武器的感觉,使民警能与警械武器融为一体,从而保证民警在任何紧张的警情状态下都能够对警械武器的使用运用自如,以达到警务实战的标准要求。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受情绪影响很大,可以通过调控警务技能训练中的情绪状态,来训练民警在紧张状态下、高心跳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以适应警务实战的特殊需要。

(三)认知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在盘查实战中,民警在查找通缉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需要记住犯罪嫌疑人特征、体态等,在进行盘问检查过程中,需要比对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以准确甄别犯罪嫌疑人。当民警检查物品和人身时,要能够把注意力扩散到被检查人的全身,以及配合盘问检查的其他民警身上,以确保安全。如果民警的注意力不能顾及到嫌疑人的变化,仅停留在物品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容易被袭击。民警在盘查实战过程中,要克服知觉的定势,做到对盘问检查信息的统一知觉,防止判断错误。

(四)沟通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沟通能力在战术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战术分工上让不同个性心理的民警担任适合的战术角色,增强战术配合的默契度。在警务战术训练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语言以外的非语言方式进行,诸如手语、眼神及微表情等。要把自我观察、分析、评价等自我意识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战友,紧密结合战术需要,甚至也要一并传递包括在警务行动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情感及态度给自己的战友。

(五)情绪状态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警务实战效果的负性情绪。例如,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一些民警表现出紧张、恐惧、担心,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双腿无力等,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严重影响训练效果。部分民警由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缺乏,以致训练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民警在训练中对训练的复杂性和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出现知觉与思维迟缓,过度兴奋也会导致思维混乱、动作变形,训练效果下降。

(六)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正在进行警务实战训练的民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应激事件,而应激事件会引起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多种变化。心理应激的情绪紧张状态往往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的激变。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有两方面的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能够使民警情急智生,使民警的正常身心功能处于警觉状态,提高机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效能;另一方面当民警的应激状态长期处于高强度水平或者超出个体承受能力,其结果就会导致民警个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紊乱,引起机体的免疫力减弱,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

二、心理训练融入警务实战训练的作用分析

心理训练能够训练民警充分发挥自主性,促进民警自我发展,通过心理训练,民警能够了解在实战环境下自己的真实表现,从而在今后的警务实战中能够更主动恰当地引导自己和调控自己,减少环境压力的影响,克服以往经验习惯的控制。心理训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的心理活动的强度

心理训练植入警务实战训练中,能够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中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提高民警对警务实战中危险的精确认知和敏感性,提高民警警务处置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民警警务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实战、高效率地完成警务,有助于民警缓解疲劳、减少倦怠和无能为力的不良精神状态,激发正性情绪。

(二)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

如果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能够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和清晰有序的思维过程,以及有效地控制行动的指向等,就能有效地完成实战任务,取得良好的成绩。当民警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时,在警务实战中就会产生诸如思维敏捷、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动作准确、动机水平恰当、自我意识良好、成就感和满足感明显等。

(三)增强民警对警务实战环境的适应能力

经常开展针对性的警务实战心理训练,能够使民警对警务实战的自然环境、执法氛围、社会舆论压力以及自身条件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当面临突发重大事件或者实战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出现变化时,能够快速采取措施,改变应对方式,及时调整自己,避免由于缺少适应性和灵活性而出现行动障碍或身心不良反应。

(四)增强民警对警务实战环境的耐受能力

当警务实战环境中出现持久强烈的刺激源或压力时,民警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抵抗力。例如,遭遇强烈攻击、警械武器装备时刻出现故障等突发的刺激时,经过有意识提高耐受力心理训练的民警往往能够坚强地承受并能正确面对,理智地处理发生的事情,选择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去应对,把阻力转变成动力。

(五)培养民警良好的警务实战心理战术意识

开展警务实战心理训练能够变换民警在警务实战训练中的地位,突破传统警务实战训练中民警处于刻板角色的局限性。传统警务实战教育训练往往采取团体作战形式,警务实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课堂安排以及将来要发生什么都已按照教学实施计划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出现其他变数不大,民警只需旁观或按计划进行即可。而实战状态中民警基本处于被动状态,环境如何变化、面临什么样的人和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等这些重要的安全因素存在很大变数。

三、警务实战训练中辅助心理训练方法

警务实战心理训练就是把技能动作与实战中的感知觉、思维、想象力等心理因素有机结合,促成多种技能战术的组合,更加完善警务实战训练,提高警务实战效果,培养民警良好的警务实战心理战术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警务实战中的心理训练:

(一)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利用头脑中呈现的动作过程的方法,使民警能够有效巩固并改进技术动作。表象训练关键是在受训民警脑海里形成完整表象,通过影像演示让民警观察正确示范动作,教官简单做重点引导,民警闭目想象动作,实地动作躯体模仿练习,教官集体纠正动作,模仿影像演示练习。民警训练时应注意力集中,头脑中呈现的表象必须是准确清晰的,并且是结合视觉和动感的综合表象,从而达到巩固、改进动作的训练目标。

(二)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民警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自我松弛,以达到能够自主控制身体和缓解紧张思维的方法。放松因人而异,方法很多,在警务实战训练中,应选择符合民警实战要求的放松方法。研究表明,当人在高度压力状态下会出现换气不足和过度的情况,这时胸部与肩膀就会有明显压力感,就会表现体内缺氧,呼吸急促,这些情况不利于警务实战。通过腹式呼吸等放松法,能减轻民警在实战对抗中产生的压力,缓解紧张,提升耐受能力。

(三)自信心训练

警务实战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行为活动,民警在警务实战过程中要树立必胜信心,充满力量,进行警务实战时能够敢打敢拼,勇往直前。信心也是一种智慧,能够在处于困境时不惊慌,积极主动创造条件,灵活机动运用警务技战术。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可以通过自己或战友的语言鼓励,通过民警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来提高自信心,反复练习和强化后,就会使情绪振奋起来,训练会获得好效果。

(四)情绪调整训练

突发危险警情或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时,如果民警心理负担加重会影响警务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在警务实战中保持情绪稳定,既能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又能从心理上战胜对手。通过在脑海中浮现思维想象实战现场可能发生的任何细节的闭目冥想方法能够使民警提前谋划,进行警情分析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做到战时心中有数、有备而战,从而避免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感知觉的失缺,促进情绪保持稳定以及根据情境能够灵活调整。

摘要:警务实战训练在提高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安全及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面对警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警务实战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面临新挑战,通过对警务实战训练中心理需求、心理训练作用分析以及辅助心理训练方法的阐述,以期促进警务实战训练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符合警务实战心理要求,提高警察警务实战心理水平和实战效果。

关键词:警务实战,心理分析,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明秀峰.实战模拟训练前的想象模拟训练[J].公安教育,2001,(05).

[2]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宋万年.警察体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心理分析论文 篇5

当然,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娶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另外,大明无论工作再忙,都应该保留着每天看书、学习的习惯。对抗浮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知识中寻找强大的力量。自身内心强大的人不易受环境的影响。

影视受众心理分析 篇6

陕西科技大学 栗晓枢 王秀峰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票房与收视率已被提到了空前高的地位。如何拍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片子,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关注。而分析影视受众的心理,对迎合受众、提高收视率和票房、占领影视市场,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心理研究 多元化 受众分析

一、引言

影视传播是一种大众的传播媒介,它的目的是在最大范围内取得观众的认可与好评,给商家带来最可观的利益。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票房与收视率已被提到了空前高的地位。如何拍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片子,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关注。而分析影视受众的心理,对迎合受众、提高收视率和票房、占领影视市场,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二、影视作品的文化类型

在影视文化方面,目前我国有三种文化并存,分别是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从某种程度说,这三种文化可以代表影视观看者的不同层次与水平。

(一)主导文化:曾在中国早期乃至现如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国家领导集团倡导的文化,它生产并再生产主导意识形态。这种类型影片的主要功能就是向观者书写正史,代表“时代的最强音”!

(二)大众文化:也可以称之为主流文化,顾名思义,它是顺应大众的眼光、普通老百姓的伦理思想观念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它可以说是大众欲望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大众心理压力的一种释放。正是因为这些种种的原因,这种文化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接受人群多、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

(三)精英文化:相对于以上两种文化来说,这种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文化,它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自觉意识和文化情趣。旨在强调形式的独特、哲理思考的深沉、历史阐述的个性化、人性分析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它是知识分子情绪感情的表达和宣泄,它寻找的是知音而不是观众。

通过对以上三种文化的分析,不难发现,大众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中占据着相当大的观众比例。简单易懂、清晰明了、感同身受的影视作品是最容易被大众所关注与接受的。

三、受众心理分析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但是,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为我们所留念。什么样的影视作品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什么样的电影电视剧等被人们长久怀念?受众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选择是从多方面来衡量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笔者将从以下的几方面来分析受众选择影片的心理:

1.相似经历引起共鸣

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渴望成功。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在人生漫漫的长路上会遇到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真心英雄》所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怎样才能成功”?这是每个人都思考过甚至经常思考的问题。而2010年热播的电视剧《张小五的春天》之所以能红红火火,就因为很多人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影子和人生之路。《张小五的春天》讲述的就是在主人公张小五三十岁生日到来的时候,收到了一串无奈的“礼物”:未婚夫另觅新欢舍她而去,公司周转不灵濒临倒闭,房东嫌她拖欠房租将她赶了出去,合作方拒付项目款远走他乡,家里亲戚为了讨债也对她穷追不舍……,故事的主人公虽然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是因为好的心态与好的性格,最终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从这部电视剧里,那些成功人士看到的张小五是自己的过去,那些正在奋斗的人士看到的张小五是自己的未来,大家都信奉“坚持就是胜利”、“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哲理。都坚信自己可以像张小五一样取得成功。偶尔有人会叹息自己没有张小五命好,但也同样会把自己摆进电视剧中,和剧中人物同喜同悲。

中国东方卫视制作的一款真人秀节目“中国达人秀”,在2010年开播以后迅速窜红电视荧屏。这个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因为很多受众能从中找到自己,或者找到自己的榜样,或者找到自己的前车之鉴。在“中国达人秀”中,以一曲《从头再来》而出名的落魄千万富翁高逸峰曾经让很多人感慨万千。高逸峰在最辉煌的时候,身价价值千万,由于经营不善,最终倾家荡产,他一夜白头。但是,他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与斗志,在妻子的鼓励下,从头做起,现在已成为了一个包子铺的小老板,虽不及过去风光,但是却生活得安逸满足。很多跌倒过的人决心像他一样爬起来“从头再来”,而很多没有跌倒过的人更是相信自己的起点比他要好上十倍百倍,像他一样获得幸福更是水到渠成。

同是东方国家的韩国,文化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和早期的中国一样,处于“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在家缝缝补补、照看老小、料理家务,听命于男性。在中国提出“女人能顶半边天”口号后,绝大部分的女性不再安于在家听命于控制,而是“走出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不再依附于男性,拥有了自己的工作与稳定的收入。在韩国,妇女也要翻身做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幸福。韩剧《传说中的七公主》表现的就是女儿王国的家庭故事。但是它想表现的却不仅仅只是琐碎的家庭故事,而是现代社会正在改变中的女性面貌。韩剧的编导敏锐的观察到:抓住大多数女性的这一特点之后,就等于保证了影片的收视率。如今的新女性,不仅是在外面将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在家里也是以贤妻良母的形象示人。在这一类的韩剧中,很多的中国观众可以在作品中寻找到自己的身影,在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揪心与期许的同时,会与自身的切身体会相结合,由此产生共鸣。熟悉的画面一幕幕的映入眼前:在工作中被人不解,在家庭中所受的不公……,寄托自己的情感于剧中的人物身上,既为剧中的人物而鸣不平,同时也是在无声的宣扬着自己的不满与委屈。中国妇女与韩国妇女的相似诉求,使得主打温情牌传递亲情又传递励志、奋斗精神的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妇女中深受欢迎,以至于电视韩潮历经多年而不衰。

2.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关注

在一次“两会”上,一委员发言:“上海是全世界的上海,上海的房价应该和国际接轨。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男人。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个发言揭示了目前中国买房难的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一部反映房奴、小三、爱情的电视剧《蜗居》,为什么能受到众多80后乃至是70、60后的拥趸。

《蜗居》讲述的就是一清纯女生如何为了亲情、房子等各种现实问题,最后无奈的沦落为有家室的成功男人的小三(情人)的故事。影片中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无形中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以及房奴心声:“如果30年还完贷款,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来了。”80年代人经历过改革开放,接受过经济社会先进的思想,被称之为当今中国崛起的一代。还有一种说法指出,80后本质是指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产生的一代人。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护和潜在竞争,是较前代人更加自我膨胀、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人。在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时,这一代人的出现让中国有了新的家庭结构。

目前,80后的大多数已迈入了买房、结婚、生子的年纪,日趋上涨的房价与不给力的工资让众多的80后无力背负这厚厚的房贷重壳。剧中人物小贝面对背叛他的女朋友海藻时的宽容与大度,赚足了不少女性观众的眼泪,“我已经爱你爱到骨头里”这句话,在现实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为了帮姐夫还钱同时为了自己心中的虚荣心等等各种原因,海藻一步步的沦落为了宋思明(省委秘书)的情妇。罗素说过,“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的诱惑太少。”在情感的忠诚度上面,再三贞九烈的女人,也抵不过一个花花公子的诱惑。虽然宋思明不算是一个花花公子,但是他的权势足以让刚出校园,在面对各种社会现实前低头的海藻屈服。80后的我们,年龄大的31、32,小的22、23,正在面临着人生的各种选择,或是走出校园准备步入社会,或是准备买房结婚,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正好反应了这一代人的人生困惑,在理想与现实中,是继续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即使在前进的道路荆棘遍地、困难重重,也在所不惜;还是屈服于现实社会的丑陋面貌、向其低头,委曲求全的过着自认为安稳舒适的生活?受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同时,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在为小贝痴情所感慨的同时宣泄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忿。如今的宋思明也就是当年的小贝,但是又有多少女孩能够坚守住当初的选择呢?世风日下,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情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当爱情、金钱、权势三者放在你的面前时,你会怎样选择?你还会单纯的只去选择不能填饱肚子、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爱情么?这样的拷问驱使着80后、其实也驱使着成功的宋思明们一集集、一遍遍地收看着这部电视剧。

3.永恒话题再掀热潮

婆媳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敏锐的编导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一部反映现代婆婆与儿媳冲突的电视剧《婆婆来了》热映播出。何琳本来是个单纯可爱的北京女孩。家境优越,每天没心没肺地瞎欢乐,直到她爱上了王传志。王传志来自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农村贫困家庭,高大英俊,可靠上进——何琳的梦想成真。传志住进了何琳父母给女儿陪嫁的三层小楼,幸福的生活一眼望不到尽头,直到——婆婆来了。文化的冲突、习惯的摩擦,让婆媳两人之间的问题连连出现,夹在中间男人便成了炮灰,左右为难。在现实的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在每个家庭中都是不可避免的。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门当户对固然很好,但并非每个相爱的人都可以达到家庭背景相当,在遇到差异较大的时候,怎样处理婆媳之间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现实的问题被摆在了面前,是针尖对麦芒,还是谦虚忍让和睦相处?在这部电视剧中,好一副浮生百态!在婆婆与儿媳观看的同时,分别设身处地的想想自己的过往的所做所为,也可以说是为婆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教材。

电视剧的受众是广泛的,并不只是仅限于女性观众,诚然,女性的情感比较感性,易被故事情节感动落泪、被剧中的人物的不平而愤恨。但是,倘若一部电视剧能够让男性观众也为之动容,让男性观者感觉在为自己说话的话,那么,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男性观众的收视率。《婆婆来了》这部电视剧将现代男性的家庭困扰问题直接的摆在了大家的面前,不少男性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心里仍在暗暗的感激自己多年敢怒不敢言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在外面为家里打拼已经身心疲惫,回到家里,面对母亲和妻子的矛盾,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谨小慎微的处理,不愿得罪任何一方。做一个男人难,做一个身兼孝顺父母且体贴妻子的好男人更是难上加难。

四、地域、文化遭遇拷问

相似的文化背景、经历更容易激起观者的共鸣,反之,则会产生差强人意的结果。2008年的一部台湾影片《海角七号》票房超过4亿新台币,创下台湾华语影史的最高票房纪录,拿下日本亚洲海洋影展首奖,并且荣获2008第二十八届夏威夷影展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但就是这么一部奖项颇多的影片在内地上映的时候却意外的遭遇了滑铁卢,苦涩难懂的闽南语让大陆的观众无法完全理解其隐藏在台词背后拳拳的温情,两地的文化差异让大陆的受众在观看的时候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情境中:在台湾观众看着为其伤心落泪时,大陆的观者完全不明缘由;在剧本设计的笑点中,观者不懂为何而发笑。如此种种的原因导致此片在大陆地区放映以惨淡的票房收场。

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中国的第六代导演——贾樟柯,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夺得当年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被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外拿奖无数的导演,在国内影片的票房却仍不尽人意。观看过其影片的观者大多会如此说是:影片太过于文艺化,关注的只是小部分人生活,无法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耐下心来进行欣赏。可以说,贾樟柯导演的影片就属于精英文化,但是,目前在中国,大众文化还是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着主导的位置。过于个人化、理想化的影片在这个以经济为主导的票房市场是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

五、结语

由以上的种种受众心理分析不难发现,观者的选择不是以其导演的知名度、票房的价值等作为首选条件,而是以其类似的个人经历、社会的热点问题、与之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首选。日本著名的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先生所创作的动画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在采访宫崎骏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我只是将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表现放在了我的动画片里。”动画如此,影视作品也亦是这个道理吧。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正是因为对影片的陌生,观者才会被其情节所深深地吸引。同时,也正是因为对影片情节的熟悉,而对剧中人物深深地理解。立足于当前的文化背景,立足于受众的心理需求,传媒作为一项产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1]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俊.影视造型的受众心理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3] 武月琴.当代影视剧手中文化心理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3.006

栗晓枢,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与新媒体动画。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分析与心理调控 篇7

一、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分析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心理素质包括对自我弹奏的信心、弹奏时情绪的控制、情感的合理宣泄、弹奏时意志力的强弱等内容,其中的任何一项心理素质表现出问题,都可以造成钢琴演奏者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最终导致钢琴演奏失败。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拥有自信对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都是极为重要的,而钢琴演奏者的自信主要来源于自身的高超演奏技艺和超强的乐感把握。虽然,钢琴演奏是一门技艺性较高的艺术,表演中要有高超的弹奏技艺,但是钢琴演奏也是一种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钢琴演奏本身就会受到演奏者心理情感活动的影响。加之,钢琴演奏者由于演奏技巧运用不熟练,缺乏高超的演奏技艺,本身就会缺乏一定的自信,进而影响到钢琴演奏。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钢琴演奏者是至关重要的,某种意义上决定着钢琴演奏能否成功。为顺利完成钢琴演奏,超长发挥出应有的水准,必须培养钢琴演奏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钢琴演奏者临场的心理调控能力。

二、钢琴演奏者的心理调控策略

(一)增强钢琴演奏者的自信

钢琴演奏者在日常学习中应不断进行训练,通过系统的技巧练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艺,加强对乐感的把握,以增强自信。在日常训练上,侧重于钢琴弹奏技巧练习和审美训练。其中的审美训练,有助于提高钢琴演奏者对钢琴艺术的理解、感悟能力,便于钢琴演奏用心的领悟到钢琴曲的情感表现,强化自身演奏时的情感表达,这是利于增强钢琴演奏者乐感的。

(二)培养钢琴演奏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培养钢琴演奏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应为其提供较多的登台表演机会,增强钢琴演奏者的表演欲和表演能力,有助于帮助钢琴演奏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此外,在日常练习中,周围的亲人、朋友应给予钢琴学习者极大的信心鼓励,实施鼓励性的教育,不要破坏他们刚刚形成的自信心。当然,一味的鼓励性教育会让钢琴学习者看不到自身的缺陷,盲目自信,所以,要适当的采用批评性教育。当钢琴演奏者在表演中出现失误后,要劝说失误是难免的,培养钢琴演奏者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自身的失误,不要耿耿于怀,争取下次进步。

(三)提高钢琴演奏者的心理调控能力

在临场表演前,一些钢琴演奏者经常表现出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需要钢琴演奏者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控以消除这些不良情绪,避免钢琴表演受这些不良情绪的不好影响。

第一,在登台表演前,钢琴演奏者应花费一定时间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心理准备,便于消除恐惧、大脑空白等紧张情绪。

第二,每一次钢琴表演都是自我展示的一次机会,应当给与重视,但是不要把演奏看的过分严重,只要表现出应有的水准就好,这样才能放松心理,使心理处于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在钢琴演奏者收放自如,不知不觉间全身心的投入到钢琴演奏中去,达到忘我的境界。

第三,钢琴演奏中,演奏者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分心音乐之外的事情,全情投入其中。即使出现弹奏失误,表演者也要淡定应对,顾全大局,不要因小失大,影响钢琴演奏的整体效果,要淡定的继续接下来的演奏,确保钢琴演奏的完整性。

第四,登台表演前,钢琴演奏者要熟悉周围的表演环境,了解演奏厅的声学特点、灯光亮度等,避免因不适应表演环境而引发失误。同时,了解表演环境有利于增强钢琴演奏者的安全感,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节下表演更利于消除紧张不安等情绪。

第五,钢琴演奏者在表演前不要过度的消耗体力,保持精神状态良好,避免演奏中精神萎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此外,进行表演前练习时,尽量控制好次数和练习时间,要保持演奏的新鲜感,便于使演奏者在演奏中迸发出演奏激情,超长发挥应有的演奏水平。但是,演奏者切记不可有“临时抱佛脚”的想法,要在日常练习中夯实演奏技巧,攻克技术难关,这样才能为成功的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心理分析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住院正常足月分娩并决定在本院行产后检查的产妇268例, 年龄18~42岁, 平均28岁。孕34~41周。初产妇232例, 经产妇36例, 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如骨盆、胎位等;均无明显的高危因素与伴发疾病。将该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78例和对照组90例, 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均为单胎头位, 无妊娠合并症, 并发症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 产妇入院后由产科医师进行监测, 观察产妇的生理状况及各种妊娠反应,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模式。加强护患沟通, 通过温馨关怀的语言进行有关知识的宣教, 使他们理解妇产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章制度, 使其懂得防微杜渐, 自觉遵守, 减少各种自身因素造成的事故。针对孕产妇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障碍问题, 尤其是产后忧郁和产后抑郁症的高发生率。开展各种形式对孕妇和家属宣传围产保健及围产期心理、生理卫生知识, 提供咨询与指导, 减少其心理障碍, 缓解产妇情绪, 防止意外的发生。病房保持安静、整洁、温馨, 开展有关孕产妇方面的活动, 使产妇的身心放松。带领产妇参观待产室、产房, 告知产妇自出现规律宫缩, 有专门的助产士全程陪伴, 给予产妇心理上的支持, 对产妇的心理需求进行记录。

1.3 评价项目

与产妇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及问卷调查, 分析其心理特点。记录每例产妇的分娩方式 (如自然分娩、剖宫产) , 产后出血例数, 产后抑郁情况以及产妇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其中产后抑郁采用院采用Edinburgh艾氏产后抑郁量表 (EPDS) 来进行评分[2], 分别在产后40 d发放产妇满意度调查量表和抑郁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心理特点分析

产妇的心理特征主要有①紧张、焦虑:由于产妇大多为第一次生产, 对生育知识缺乏了解, 担心自己能否顺利生产, 还有些产妇受传统重男轻女的影响;②恐惧:宫缩痛、难产、担心胎儿安危等因素都会造成产妇的恐惧心理。此外, 怀孕多胎未成活的产妇还会产生悲观心理。

2.2 两组产妇心理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产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产妇的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 与产力、产道、胎儿都有很大的关系, 但由于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认识, 存在着紧张、恐惧等心理, 从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产妇的结局[3]。从产妇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 护理因素贯穿始终,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 产妇分娩的成功与产妇的精神因素有更大的关系, 有时甚至起关键性的作用[4]。传统的护理模式只注重患者的生理因素, 而相对忽略的心理因素, 缺少对产妇的关心, 缺少人文关怀。本文结果表明,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产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能给产妇以生理与心理上的支持和慰藉, 通过相关产前、产后知识的宣教, 让其了解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 减轻她们的恐惧心理。同时, 妇产科助产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增强护理责任心, 加强产时保健服务, 提高产科的服务质量[5]。综上所述,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对于降低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 提高产妇的满意率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方法 将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8例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178例和对照组9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患者为中心心理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产妇的母儿结局。结果 产科分娩期妇女的心理特点主要有紧张、焦虑、忧虑等。观察组的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产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模式对改善产妇的的结局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产科,护理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解晨, 李振香, 祝筠.现代护理管理临床实务全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175.

[2]李福娟.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1) :61-62.

[3]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1.

[4]钟银彩.产科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0) :12-13.

心理分析与采访策略 篇9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 采访性侵案件受害人能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真实性, 有利于揭露性侵案件真相, 但事实上对性侵案件的受害人进行采访具有很大的难度。由于新闻采访活动的结果具有公开性的特点, 被害人往往担心情况泄露后不得不承担外部的巨大压力, 因此不愿意接受采访, 或出于不同考虑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对事实真相遮遮掩掩。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 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 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 注重方法和技巧, 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 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从而使采访得以成功。

性侵案件受害人的心理反应

一般来讲, 性侵案件被害人不会像其他案件被害人那样把所知的情况和盘托出, 因为她们受害后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重大心理障碍。记者针对受害人开展采访活动时, 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这个微妙的变化, 那么, 必然导致调查访问的失败以致影响对事件真相的把握。为了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访问对策, 使受害人同记者合作, 有必要对她们复杂的心理进行剖析。外国学者Doerner将性暴力被害人由被侵犯至恢复期的心理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冲击期、退缩期及重建期。 (2)

冲击阶段。这个阶段常发生在遭受性侵犯以后最初的几个小时内, 性侵案件被害人主要被震惊、悲戚的情绪所笼罩。被害人多采取否定态度, 在情绪上会显得混乱、恐惧、无助、愧疚及自觉无价值, 更常有暴力、愤怒及报复心理。如果此情绪未获得及时控制, 被害人可能有进一步自毁行为出现, 例如自杀或者自残等。这一阶段, 受害人不适宜接受记者的采访, 记者可通过采访侦查人员及其他案件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

退缩阶段。当性侵事件发生一段时间之后, 被害人开始从震惊中适应下来, 会出现暂时性的表面平静。但很多时候, 冲击期和退缩期反复交替出现, 而经历这个时期之后, 被害人会逐渐适应, 对事件反应的强烈程度会逐渐减低。主要症状是被害人明显地掩饰自己的感情, 表现出冷漠、呆滞、行为迟缓。退缩期中的被害人如同生活在梦魇里, 情绪反应的范围很广, 从恐惧、自责、耻辱、焦虑到愤怒以致报复, 无一不有。而恐惧感和自我责备最为显著。她们对肉体侵害最为恐惧, 深信在反抗中很可能惨遭屠戮。这些恐惧的感觉有时在强奸发生以后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一阶段仍然不是最佳采访时机, 记者可通过多方接触, 依据事件及侦查人员对案情的了解情况, 根据案情需要, 向受害人及其亲友表明采访目的, 向受害人提出采访要求。

重建阶段。性侵行为使得被害人的工作和生活遭受了极大侵扰, 有的为了甩掉被强奸这个不好听的名声被迫搬家, 有些在室内遭受强暴的妇女发展到了不敢单独待在屋里, 而有些在室外遭到侵犯的妇女竟不敢走出室外, 女工夜里上下班需要接送, 农妇听到风吹庄稼的声音也会心惊肉跳, 特别是被强暴以后对性的恐惧也极为常见, 未婚女性在心中编织的婚姻的美好乐园被毒化, 已婚妇女的正常性生活在很长时间里也不能恢复。

被害人从被侵犯中复原, 需要很多的支持条件及个人勇气, 才能帮助她渡过难关及迎接新的挑战。这一阶段, 受害人相对来说比较适宜接受记者采访。在采访活动开始之前, 记者一定要让受害人及受害人亲友明白采访目的, 以解除受害人的抵触心理, 更好地配合采访。

Doerner的恢复周期理论是根据个案研究经验归纳而成的反应模式, 但在个别情况及个别人的不同处境下, 会有不同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和复原进度, 记者在调查采访活动中, 要准确判断受害人心理反应特点, 依据不同特点开展调查访问活动, 同时还要具备灵活得当的采访策略。

采访策略

在对受害人开展采访活动中, 根据受害人心理反应不同阶段的特点, 灵活运用一定的采访策略, 适时打消其心理障碍, 才能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消除其恐惧感。众所周知, 性侵案件是以暴力或暴力胁迫为作案手段的。由暴力或暴力胁迫带来的恐惧症是记者同受害人信息交流的最大障碍。被强奸者往往认为, 她们的不幸是由男性造成的, 反过来歧视她们的还是男性。由此她们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即憎恶与此无关的一切男性, 每一个男人都被认为是潜在的强奸犯。正像有的女性遭到男性的欺骗以后就得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偏激结论一样。在这一方面, 公安机关在调查强奸案件过程中往往选用年龄大一些的女性侦查员向受害人开展询问。她们同属于女性, 对女性的心理会把握得更准确些, 甚至可以利用同属女性的优势, 帮她们擦拭眼泪, 或者进行身体抚摩接触等, 流露出的关心与同情更容易被被害人所接受, 从而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在男性侦查员的选择方面, 往往选择外貌和善而不乏刚毅的侦查员, 以和善的语言、真切的同情使被害人逐渐对他们产生信任, 男性侦查员刚毅的气质又有一种正义感, 可以增强被害人要求惩罚凶犯的勇气。

记者开展采访活动中, 可以借鉴公安机关选用侦查人员的策略, 选择相对合适的人选对受害人开展调查采访, 或者是在已赢得受害人信任的侦查人员陪同下开展访问活动。在采访过程中, 要注意使用亲切、温暖的语言, 切忌态度冷漠、不耐烦, 更不能流露出不尊重受害人的表情、声音和动作。因为此时被害人的心理比一般妇女要敏感得多, 稍有不当, 便会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心理障碍, 以致难以沟通。

消除其焦虑心理。性侵事件发生后, 多数受害人会存在害怕事情公开、泄露隐私而存在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 有的怕将来找不到对象, 有的怕得不到丈夫和男友的同情, 有的怕被家庭成员歧视难以树立起自己的形象等, 导致情绪不稳、顾虑重重, 产生一种焦虑心理, 不安定的刻板运动代替了放松与从容状态, 易激怒, 脾气暴躁, 这种焦虑感往往导致被害妇女失去心理平衡, 有些受害人会否认被强奸的事实, 宁肯自己受创的心灵悄悄流血, 也不愿背上“被强奸”这沉重的十字架, 有些受害人还会把强奸解释为恋爱双方的越轨行为, 或者把强奸谎报为通奸。因此, 在对受害人开展采访活动之前, 记者可以根据情况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营造有利于受害人的人际氛围。记者要在对被害人表示关怀和同情的同时, 做好其丈夫、男友及其家庭成员的工作, 向受害人及其亲友强调采访意义, 使对方明确采访活动的目的和受害人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 从而营造比较缓和的气氛, 减轻被害人的自责和耻辱感, 使她们冷漠的心理逐渐缓解, 恢复正常的心理反应。

二是营造舒适、和缓的采访氛围。记者在与受害人接触过程中, 可在正式采访之前, 与受害人一起工作、生活片刻, 消除其面对陌生人的紧张心理;在交流中, 先避开正题, 挑选对方最熟悉、最感兴趣、最易回答的事物和问题为话题, 依据受害人的反应特点, 闲聊片刻, 逐步消除受害人焦虑心理, 再相机行事, 转到正题, 使采访活动一步步走向预期发展方向。

三是提高问题的设计技巧。记者采访时, 所提问题不能仅仅关注性侵案件本身, 更要关注受害人的身心及今后发展问题。如本文开头所提贵州习水部分官员涉嫌性侵幼女案, 记者在采访受害人的过程中, 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个案件发生半年多了, 你现在感觉如何?”“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现在最恨谁?”“听说下周就要开庭审判了, 你觉得那些欺负你的坏男人应该怎么判?”“长大了, 你想做什么?”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可以看出, 受害人处于前文提到的“重建阶段”, 记者的问题也注重对受害人身心的关注和今后生活的关心, 有利于同受害人的交流。

更为重要的是, 在采访受害人过程中, 最好能够一次采访成功, 切忌多次反复询问。因为每一次询问都会引起受害人对受辱经历的回忆, 形成对自身的恶性刺激, 产生厌倦心理, 不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强:《贵州习水县多名公职人员涉嫌嫖宿年幼女生》, 《中国青年报》, 2009-04-03。

谈产妇临产心理分析 篇10

分娩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但对于产妇的确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原, 特别是对于初产妇来说, 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 也可以产生精神上的, 产妇的一系列精神心理因素, 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助产士应该耐心安慰产妇, 保持体力, 解释分娩是生理过程, 加强孕妇信心, 以平衡心态顺利完成分娩的全过程。

1、精神安慰产妇的精神状态能影

响宫缩和产程进展, 初产妇产程长, 易发生焦虑紧张和急躁情绪, 大喊大叫, 应安慰产妇并耐心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 听轻松愉快的音乐, 介绍顺利分娩的例子, 讲解分娩对自身及宝宝的好处, 增加孕妇对分娩的信心。

2、宫缩时指导宫缩时指导孕妇进

行有效的深呼吸, 使躯体放松, 或用手轻轻揉下腹部, 若腰骶部胀痛, 用手拳压迫腰骶部, 常能减轻不适感。

3、饮食与活动为保证精力和体力

充沛, 鼓励产妇少量多次进食, 吃高热量, 易消化食物, 注意摄入足够水分, 必要时可静脉补液, 支持, 以维持产妇体力, 宫缩不强未破膜者, 可在病室内走动, 有助于加速产程进展。

4、指导第二产程用力指导产妇屏

气, 正确运用腹压是第二产程的关键, 教会孕妇如何吸气、屏气、用力、换气, 宫缩间歇时, 产妇呼气便使全身肌肉放松, 宫缩时再作屏气动作, 加速产程进展。

5、支持开展家庭式产房, 允许丈

夫、家人或有经验的人负责陪伴分娩, 使产妇精神状态良好, 体力充沛, 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研究表明陪伴分娩能缩短产程, 减低剖宫产率, 减少围产期母儿病率等。

二、临产时心理分析及护理

第一产程时, 助产人员与产妇密切接触, 在进行护理过程中, 通过亲切交谈, 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 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 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用通俗的语言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 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这样可以加深双方的感情, 消除产妇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 使其精神愉快, 情绪稳定。对吵闹不安者, 要更加热情, 细心、耐心地照护与安慰, 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指导其做深呼吸, 并帮助其按摩下腹部及腰腹部, 以减轻症状, 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 以分散其注意力, 促进产程。

在第二产程中, 助产人员要和颜悦色, 忙而不乱, 熟练果断, 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 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 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宫缩间歇时, 全身肌肉放松, 安静休息, 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 给产妇信心, 以取得密切配合, 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 当产妇知道自己所生孩子无论理想与否, 均可引起情绪激动。表现为沮丧或兴奋, 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 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此时, 一方面给予宫缩剂加强宫缩, 预防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 嘱其不要过分激动, 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三、注意焦虑对产妇产程的心理影响

1、焦虑对分娩的不良影响

产妇临近生产, 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异常心理状态, 焦虑是其中最常见的状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反应, 是个体对所面临的威胁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 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 并借一定的生物学机制影响具体的生理平衡。临床认为可能与下丘脑垂体神经分泌系统有关。焦虑可使子宫收缩力下降, 强烈的宫缩痛加重产妇的焦虑和恐惧, 分娩时的叫喊使体力消耗大, 引起产妇过度疲劳而导致产程延长, 新生儿窒息率升高。近年来认为焦虑可降低催产素的作用, 影响分娩过程。

2、产妇产生焦虑的原因

据报道, 疼痛不仅使产妇依赖性增强, 而且能引起机体内环境的紊乱, 如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活跃, 肾上腺素过度分泌, 水盐代谢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等, 同时产妇易出现焦虑和恐惧。由于主观上较高的优生愿望与客观医学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 易使产妇对分娩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焦虑与恐惧。焦虑与恐惧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使内环境紊乱, 内环境的紊乱可影响宫缩, 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 产程延长, 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等。

3、如何帮助产妇克服焦虑的途径

“迟到大王”的心理分析 篇11

中学生晓凡是“迟到大王”。比如他预定7点起床,即便到了6点59分,他也会眼睁睁看着闹钟走过那一分钟,然后火急火燎地洗漱穿衣出门,再在书包里反复查找诸如什么《作文素材大全》《新英汉字典》《数学题解》之类的参考书是否带了,如果忘带,还要返回家里去取。因为这样,他上学经常会迟到几分钟。

在上学的路上,晓凡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迟到找借口,为此还颇费脑筋。人太多挤不上公交车、交通事故导致路上塞车、妈妈生病了要照顾之类的借口他已经用得太多了。有一天他的理由是:做了一晚上噩梦,所以早上起不了床。还有一天是:电梯坏了,关在里面出不来。每次听到这些不一般的理由,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忍不住相视一笑。

除了上学,晓凡跟朋友约会参加一些公共活动也经常迟到。他迟迟不出门,临近约定的时间就发短信:对不起,我这边的事情还没完,马上就到。晓凡说的“马上”,有时候是半个钟头,有时候是一个钟头,让大家等得断肠。尽管这样,晓凡还是认为“马上”是一个很好用的词,因为它有无限的不确定性,又能给在等待的朋友一种心理安慰,让他们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出现。

晓凡觉得,自己心里总有些拿不起放不下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把所有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他也知道这样不大好,看到老师、同学或朋友不高兴的脸色,他也很心虚,但总是改不掉。

心理分析

经常迟到其实是一种心理强迫。不少人上学或上班、约会都会迟到,偶尔迟到无可厚非,倘若迟到成了家常便饭,就可能是心理强迫症。

不难发现,那些爱迟到的人似乎总是迟到。远程的约会,他要迟到;在他家旁碰面,他还是可能迟到;连你早早到他家,坐在客厅里等,只见他东摸摸、西磨磨,到头来仍然无法准时出发。

总是迟到的人心里总认为时间还多、还有一些时间、大概正好可以赶上、不会迟到太久、别的人也不可能准时……最后则是:急也没有用,反正已经迟了!因而迟到就成了习惯。

晓凡之所以有迟到强迫心理,很可能是因为对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倦怠。如果他对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兴趣大、热情高,即使路程再远也会克服困难保证准点,而如果缺乏热情和兴趣,却又不擅长表达不满,就容易出现经常迟到这种无意识现象,这种心理机制在精神分析学中称之为“被动攻击”,也就是用被动消极的方式来象征性地表达不满。至于找借口,则只是想借此来避免尴尬和惩罚,他还意识不到自己迟到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心理冲突,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自我合理化”。

而晓凡之所以约会迟到,一来是习惯性心理,二来,他可能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衡量朋友与自己的关系到底有多铁,朋友们是否愿意为自己牺牲时间。当然,他也有焦虑,这种焦虑让他约会时都会担心学习或其他活动有没有顺利完成,这些内心无法解决的情绪,在脑中形成一种抵抗脑波,间接地指挥他逃离即将面对的一切。

心理处方

对于晓凡这类人来说,首先要追究自己为什么总是迟到。如果是学习压力过于繁重,就最好给自己的学习提提速,以保证晚间有6~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如果是想让朋友无条件等待迟到的自己,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等待者的位子上,想想自己被迫等待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是太在乎细节,就要多做心理调节,让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学习资料忘带了就不带了,头发有点脏了就再忍一忍。长此以往,克服了焦虑情绪,迟到便会减少。

另一方面,用规律化生活调整迟到心理,也是很有效的策略。晓凡应该尝试发掘一些早到的好处。比如提前10 分钟到学校,清理一下书包、课桌,把昨晚做过的作业再浏览检查一下,把一天需要做的事情理顺。尝试改变所有跟迟到有关的心理惯性。比如要学会循序渐进调整生活状态,每天的学习生活要仔细规划逐样完成,然后在睡前“清空”大脑,每天做到让自己的上床时间提前半个小时。

此外,以下几点小习惯,也可以使生活更加规律化,从而调整自己长期以来的迟到心理。

1.准备一本备忘录并且带在身边,将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记在上面。口头承诺很容易忘记,而记录在本子上的承诺,能更好地兑现。

2.为迟到设置“路障”。提前做好出门准备,比最初的计划提前10~15分钟。

3.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试着去除松散无度的生活习惯,将每天的时间进行良好的规划,每天的时刻表都应该核对好,看自己做到了几条。

4.学会换位思考,提前到达约会地点等别人,体会让别人等待时的焦虑。

5.带手表,经常看时间,增强时间观念。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分析 篇12

一、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是由多种消极因素造成的, 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形成而言也莫过如此。

1.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人的利欲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主体因素来看,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在商业领域中, 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涨的物质需要, 人们往往会挖空心思去追求最大的利益。马克思在《资产论》中引用的一段西方名言极好地说明了人们追求最大利益的心态:“有适当的利润, 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 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之五十, 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 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 就会使人不怕犯罪, 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因此, 在此种心态驱使下, 行为人为了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就会不择手段, 包括使用行贿与受贿手段来满足自己的利欲。

从主体外因素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发育过程中, 有关市场运行规则、管理制度、特别是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 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为商业贿赂犯罪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同时, 有些已有的法律规章制度在执行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 行政干预在一些经济领域中还起着主要作用, 加之透明度低, 监管不力, 造成“权力寻租”。如土地使用权批租、工程项目发包, 信贷资金融通, 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共消费品的购买等等, 市场机制未发挥主导作用, 不少是在行政权限中。

2.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逐步形成的过程是由于个体心理消极选择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同一个时间不能感知一切对象, 而只能感知其中少数对象。只有符合个体需要的和个体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影响才被列入被反映对象, 其他与之相竞争的影响和无关的影响则处于被拒绝 (避开、抑制) 的地位。上述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选择性, 它包含着对外界特定事物的主观解释和反应, 表现出个人的内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指向。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心理选择性的规律。

根据社会化的要求, 心理选择可分为积极选择和消极选择。凡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是积极的, 凡是对违反社会要求的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是消极的。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正是消极选择、恶性循环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消极因素的选择;对社会形势认知的错误选择;对投机钻营者选择等。

3.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是在不切实际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逐步形成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应, 是激发人的积极性、推动其意志活动的动力。从人的需要的特征来看, 人的需要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旧的需要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但人的需要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条件即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经济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贫富悬殊拉大, 客观现实不能满足一些人的需要时, 便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扭曲心理。在商业交易的过程中, 犯罪人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和其他利益密切接触, 不可避免地要与“大款”打交道, 在虚荣心理、嫉妒心理、攀比心理等扭曲心理的交配下, 对非法利益贪婪的欲望逐渐强烈。在初犯时, 这些犯罪人占有欲望是由客观环境刺激或他人的教唆引起的, 但经过多次的犯罪活动而没有被发觉, 他们获得了心理快慰和成功的体验之后, 其贪婪的欲望逐步得到了强化, 如此以来, 犯罪人的贪婪之心急剧膨胀, 贪婪心理越来越巩固。由此可见, 在商业贿赂犯罪中, 一些人在寻求高层次的需求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个人经济状况的关系, 个人需求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关系, 不顾个人的客观条件追求物质享受, 往往挺而走险, 以身试法, 沦为罪犯。

4. 不正之风诱发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 掩盖了商业贿赂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观点认为, 外界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反复刺激个体的不良心理, 就容易诱发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又依赖于这一环境而恶性转化。大量事实已经证明, 不正之风诱发和掩护了商业贿赂犯罪, 商业贿赂犯罪又利用了不正之风。如有的犯罪分子声称“我用手中钱买你手中权, 你用手中权还我更多钱”。这实际上就是所谓“权力寻租”。根据“权力寻租”理论, 掌握有权力的一方想必会寻找机会通过出租自己的权力获取好处, 而拥有金钱却没有权力的一方则自然而然地会用自己的金钱换取 (租取) 权力。在没有科学有效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权力制度制约的前提下, 这就不可避免出现权钱交易。此种现象发生在商业交易领域, 商业贿赂心理必然形成。

5. 作案成功强化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

在商业贿赂犯罪心理支配下, 商业贿赂犯罪行为完成之后, 作案得逞后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表现在物质方面和精神需求面均得到了满足, 犯罪人又通过肆意挥霍和享受不法利益, 深深体会到了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无空“快感”, 这种情况对行贿和受贿的犯罪人双方来讲都是如此, 在己方获得巨大非法利益的同时, 都丝毫没有给其对方带来任何损失, 反而同样也带来了无尽的利益, 所以, 双方犯罪人在犯罪心理方面, 不像暴力犯罪等那样, 心中不存在犯罪的罪恶感, 反而感觉自己的犯罪行为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自己是在遵守“规则”办事。因此, 犯罪的双方在心理上感到非常坦然。在此种心理背景下, 犯罪人为寻求更大利益, 进一步强化了其贪婪的犯罪心理, 从而又不断出现新的犯罪动机, 肆无忌惮进行新的犯罪行为。

二、商业贿赂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

商业贿赂的心理根源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但心理不是机械地由现实的社会消极因素剌激直接引起的, 而是要经过其大脑思想, 受其业已形成的心理意识所发动、调节和控制的。由于各个商业贿赂犯罪主体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不同, 因而其犯罪心理轨迹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心理特征有以下表现:

1. 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心理学理论认为, 人生观、世界观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动力结构, 又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决定其心理结构的发展, 它可以影响认识的正确性, 制约情绪情感的变化, 决定主体的意志品质, 调节主体的行为习惯, 甚至还决定个性的发展趋势。商业贿赂犯罪主体都有一定职务上的方便条件, 理应为国家、集体和人民服务, 但经不住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追求金钱、追求消费、贪图享受, 其根源是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由此产生错误的信念, 引发犯罪动机的产生, 实施商业贿赂犯罪行为。

2. 贪婪心理

贪婪是趋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 是商业贿赂犯罪的共同心理, 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在初犯时, 商业贿赂主体占有欲望是由客观环境刺激或他人的教唆引起的。但经过多次的犯罪活动而没有被发觉, 他们获得了心理快感和成功的体验之后, 其贪婪的欲望逐步得到强化, 如此一来, 犯罪人的贪婪之心急剧膨胀, 贪婪心理越来越巩固。

3. 投机侥幸心理

商业贿赂主体往往深谙为人处世之道, 善于投机钻营, 见风使舵, 善于心计。一方面, 他们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衣食无忧、生活安逸, 内心不愿意因犯罪而丢掉公职, 但又有兼得“鱼与熊掌“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 他们总觉得自己作案手段高明巧妙, 奉行“一对一”、“二人转”、“三人在场不作案”的信条, 自己不说别人不讲, 就能蒙混过组织的监督, 就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4. 冒险心理

商业贿赂主体在贪婪心理、投机侥幸心理的驱使下, 为了得到更多的非法利益, 逐步发展到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 将单位内外的各项规章制度抛于脑后, 不惜铤而走险, 表现为尽最大“努力”去抓住每一个商业贿赂的机遇;而且在其可能实施的商业贿赂的机遇还未来临时, 提前挖空心思去创造各种机遇以便进行商业贿赂, 从而对各种非法利益最大化。

5. 攀比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凡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从事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行为, 均受其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的认知活动支配。个体活动中对周围事物的预测、判断, 选择等行为均以其对该事物的认知为基础, 而且认知的产生、方向, 却又受过去的经历, 当前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三个因素的影响。商业贿赂主体看到同级别的人或不如自己的人过得比自己舒服, 住房比自己好, 便产生了不平衡的攀比心理, 盲目消极攀比, 认为“别人能捞, 我为啥不捞“。最初, 他们往往不具备非法谋利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当尝到甜头时便深陷其中, 为了自己所谓美好的未来, 大肆谋取私利。

6. 双赢心理

在商业贿赂犯罪中, 商业贿赂主体双方都没有利益受损, 而均为最大利益获得者的心理支配下, 秘密地进行着肮脏的交易。无论是处于行贿的一方, 还是受贿的一方, 双赢心理是商业贿赂犯罪双方的显著特点。

应指出的是, 商业贿赂犯罪的心理复杂多变的,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现实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往往是多种心理必然的结果。

三、商业贿赂犯罪的主要行为特征

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是其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商业贿赂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预谋性

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的知识水平越高, 智力越发达, 那么人的心理结构就越完善, 相应的行为就越能达到目的。商业贿赂违法犯罪主体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的违法经营者, 违法犯罪对象大都为掌握实权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 在实施犯罪前反复策划, 精心预谋, 利用管理上和制度上的漏洞进行, 是一种典型的智能犯罪。

2. 隐蔽性

商业贿赂是一种人所共知的违法犯罪行为, 但为了掩盖事实, 逃避追究, 贿赂过程往往十分隐秘, 基本上是以行贿双方“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同时, 由于受贿方和行贿方都能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行贿方通常不会主动向司法机关举报。

3. 狡猾性。

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津的惩罚, 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直接给予对方现金或实物, 双方常假借各种名目掩盖犯罪痕迹。如为对方设定债权、转让股权, 假借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信息费、顾问费、服务费、赞助费、外出考察, 以及境外旅游、考察等的各种名义, 给予对方单位或个人贿赂, 甚至进行性贿赂等等。

4. 群伙性

在商业贿赂违法犯罪活动中, 行贿人为了达到目的, 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单位中, 往往要疏通各个环节, 涉及各个部门, 因而呈现群伙性特征。例如, 在医药卫生行业商业贿赂犯罪中, 突出的表现是查处的案件窝案、窜案较多。由于不成文的暗回扣规则, 往往一个单位 (医院、工厂、公司) 查处一个犯罪, 拨出萝卜带出泥、一端一窝, 一挖一串, 一人吃暗扣, 大家来平分, 你有份我亦有份, “一把手吃多些, 一般头头分得少一点, 形成了贿赂全链条和群伙。群伙犯罪互相照应, 互相包庇, 共同牟利。

5. 后果严重性

近年来, 商业贿赂违法犯罪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 只要有商业活动, 就存在商业贿赂行业, 并带有明显的领域和行为特点。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存在、蔓延将对我国经济, 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商业贿赂犯罪背离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 破坏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交易成本, 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影响我国的投资环境。

摘要: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人的利欲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消极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心理消极选择的结果;是个体不切实际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逐步形成的;不正之风诱发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作案成功强化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其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贪婪、投机侥幸、冒险、攀比、双赢等心理。其行为具有预谋性、隐蔽性、狡猾性、群伙性、后果严重性等特征。

关键词:商业贿赂,犯罪心理,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谢望原:商业贿赂:原因与对策[j].刑事法学, 2007 (8)

[2]李建军:对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思考[j].公安研究, 2007 (6)

[3]罗大华许相明: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及其预防措施[c].中国犯罪学会2007年论文

上一篇:甘草的栽培管理技术等下一篇:农村美术教学浅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