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分析

2024-10-12

学生心理分析(精选12篇)

学生心理分析 篇1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

(一)问题的表现

目前,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调查和中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和生理问题。

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归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统计了近5年来所接收的6万多次的热线咨询内容,把各类问题作了分析,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42%,学习方面问题占27%,两项占了近70%,余下的是“自我”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咨询者来自重点学校的占45%以上,可是重点学校在所有中小学里的比例仅占5%,可见,重点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学生。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析如下:(1)师生关系的问题;(2)亲子关系的问题;(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这四个问题还可以细细分析,只要某一个环节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产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具体分为:(1)学习压力问题,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行为问题。(2)厌学问题,即厌学情绪突出。(3)学习困难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学习基础差的中学生占40%以上。(4)学习障碍问题,甚至出现极个别的“学校恐惧症”。例如,一进学校就头痛或肚子疼,一上某教师的课就恶心或拉稀。

再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具体分为:(1)自我评价问题,评价过高或过低,于是在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2)自我体验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3)自制力问题,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出耐挫力过弱。如果这三个方面问题联系在一起,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北京某校初一女学生,因母亲工作繁忙来不及为其做好饭菜又来不及做详细解释,只是让她匆匆吃了顿方便面,而这个女生自我认识较差,误认为母亲对她有看法,自我体验又不准,觉得失去母爱,再加上缺乏自制力,结果为吃一顿方便面而自杀,从而酿成极大的悲剧。

人际关系、学习和自我,三方面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并发症。有位在上小学时获得大奖的三好学生,其母在其上市重点中学后对她寄以很大的期望,希望她在班上保持在前10名,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排在第35名之后,母亲就以自杀相威胁。这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而且给她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她自己感到失去自信心之后,离家出走3天,险些造成严重事件。幸亏学校及时发现,及时寻找回来,对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才使她逐步摆脱心理阴影,最后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问题的起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这里具体又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助长了她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像离婚家庭子女失去正常教育,易产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一切,都同《意见》指出的“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都是产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根源。

其二,学生自身原因。除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是青少年期,这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这种观点表现在各派心理学家的思想上。例如,斯普兰格将这个时期比喻为“疾风怒涛”阶段;霍林斯基称这个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艾里克森提出,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避免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等等。我们不必照搬西方心理学家的这些观点,但是,青少年期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青少年心理发展,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之日趋成熟化。

总之,中小学生由于社会和个体发展阶段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要预防、解决这些问题,一条主要的途径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卫生的保健医生,也必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为了学生的健康成熟,教师不仅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教育,即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学生心理分析 篇2

一、案例描述

2019年9月。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天,我和刚升一年级的几位学生一起打扫校园卫生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小赛(化名)的哭声。小赛家就在学校的对面,在教学楼下面,透过学校围栏可以看到他的家。这天早上,外婆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哭闹着不肯进学校,校长拉他进来关上校门之后,他就跑到围栏这里,抓着栏杆,看着外婆家,跳着脚,哭喊着外婆,直到他外婆关上大门也没有停止。第一天的印象太深刻了,我记住了他。接下来的时间,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会哭闹。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分离性焦虑。

二、成因分析

焦虑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对未来的危险或不幸感到不安。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小学生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1.个人因素

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经过了解,知道小赛的爸爸曾经也有过焦虑,小赛读二年级的表哥在一年级上学期也有相同的情况。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会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分神,同别人交流时,与人的眼神交流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源于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如生理需要及安全感缺失引起的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分离焦虑让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过分担心。比如,他经常对他外婆说:“外婆你要好好的”和“外婆,你一个人在家把门关好”。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自卑的心理使得他缺乏勇气,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在与外婆交谈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得远,两人不常在一起。他小时候主要是妈妈带,与爸爸时间相处较少。三四岁的时候就非常黏妈妈,常常会因为和妈妈分离而哭闹。他的爸爸非常严厉,性格很急,不善于表达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教育往往是粗暴的。从亲子关系角度来看,小赛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较为疏远。

后来他的父母要外出打工,小赛只能哭闹,他妈妈没办法,只能将他带到外婆家。小赛过了一个多月之后,她妈妈不顾他的哭闹,最后还是外出打工了。外婆说他妈妈走后,小赛在家时常哭闹,连睡觉都在喊“妈妈”,甚至还听到他说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只有外婆了”这样的话来。与母亲的分离,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环境的不适应,使得他极度地依恋外婆。

3.环境因素

应激事件特别是与威胁和危险有关的应激事件也促发分离焦虑。有研究发现,环境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大,而且相同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由于是新学期开始,并且刚升一年级,开始学园生活,小赛不太适应学校的生活。在与他交流时,他告诉我,外婆说过,“学校老师很严厉,不听话会被批评;会有作业,不做完作业不能玩”。这些话语加深了他的焦虑情绪。

刚开学,小赛不能适应小学生活,不愿融入到集体中。在社交上,小赛表现出一种回避的态度。刚开学,我发现他不太愿意跟别的同学玩。下课时间通常是跑到三楼去找二年级的表哥玩,上课铃响了,还不太愿意放开捏着哥哥衣角的手。有时候,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涂鸦,或者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别人玩。在交谈时,他还说“只有哥哥才是我的好朋友”。

三、辅导方法

1.放松训练,心理暗示

在和小赛交流时,帮他做放松练习,躺在床上深呼吸。告诉他,当你忍不住想外婆的时候,可以深呼吸,缓解焦虑情绪。

同他一起说:“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很不错。”自己鼓励自己,加强心理暗示。

2.指导家长,加强情感引导

同外婆分析小赛出现哭闹的原因,帮家长认识自身的个性弱点,告诉外婆方法,改变孩子与家长的交感互动,特别是父亲的陪伴必不可少。明确告诉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支持,多对孩子表达爱意,比如多视频聊天、打电话,关心他,帮助他,让小赛有安全感。

家长一定要耐心,帮助小赛正确认识导致其出现焦虑情绪的事情,教他正确管理情绪的知识,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小赛讲讲上学的趣事,鼓励他与其他同学玩耍,让孩子对上学充满向往,消除恐惧焦虑。

外婆要注意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完成作业、收拾物品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外婆过分依赖。

3.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认知会影响其情绪及行为,是治疗分离焦虑的最好方法。认知重建是指识别并帮助患者纠正在思维、自我形象、态度和信念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上课时,请他回答问题,回答出来后及时肯定,增加成就感;在他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后,在班上表扬他,并选举他为劳动委员,增强归属感;他很听外婆的话,能主动给老师打招呼,在班会课上表扬他有礼貌;在他情况好些后,选他为护旗手,升国旗。经过表扬和鼓励,强化他优秀的品质,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4.建立积极的师生及同伴互动,增强归属感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而出现不安全感。帮助他建立新的依恋关系,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在学校,对小赛多加关怀,了解其学习进度,关注其心理状态,多鼓励引导,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给班级同学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笑话小赛,反而要多关心他,帮助他,并且请一个细心的女孩关心他的情绪,一个开朗的男孩陪伴他玩游戏帮助他融入集体,感受同学的友爱。这样一个月下来,他有了新的朋友,笑容也多了起来,变得更加开朗勇敢。

四、评估反思

分离焦虑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情绪体验,一方面它会激发人们去彼此想念和珍惜,加深彼此的情谊,催生美好的诗句。另一方面,如果对它缺乏了解,不能正确的应对,就可能发展恶化,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职高财会专业学生心理分析 篇3

【关键词】职业高中;财会专业;心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财会专业人才,职高学校的学生面临多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竞争压力,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的辅导措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财会人才。

一、高职学生财会专业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自我定位过低,自卑心理明显

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评价给职高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现实压力,很多学生选择职高是因为高中升学无望,职高是无奈之选。因此,不少学生感到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从起点上就已经明显落后于同龄人。财会专业虽然是一个不错的专业,但是,与高等院校相比,缺乏学历上的优势。因此,不少学生有着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很难树立起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自信。

2.群体效应明显,心理状态不成熟

职高学生还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年龄更小。不少学生进入职高就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再加上长期远离家长,让这些学生都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自卑无助心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心理,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同病相怜的感觉,缺乏优秀学生和阳光心理同学的引领,学生更容易陷入群体无意识,形成不同的小团体,并且相互感染,做出各种不利于成长和发展的事情,给班级、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3.缺乏坚定的意志,承受能力不强

职高财会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不少学生抗挫折和承压能力不强,遇到一些问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样的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很多学生不是不够聪明,而是意志不坚定,不能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

4.只想仰望星空,无法脚踏实地

职高学生都有着较为远大的理想,比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更为迫切的成功欲望。但是,很多财会专业的学生不能脚踏实地,不能面对现实,无法从基本做起,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职高学生更希望改变现实,更希望证明自己,然而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让他们望而生畏,成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二、职高财会专业学生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引导学生做到自我定位,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很多人不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是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少人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前景,而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前途。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长项。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到自我定位,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学生有了自信也就有了奋斗动力和拼搏的勇气,也就有了改变现实的希望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和奋斗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规律。

例如,根据职高学生的基础和财会专业教育发展现实,分析学生地未来前景,对于有志于更高层次发展的学生,结合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鼓励他们做好专业对口升学,考入对应的高职院校,学习专科或者本科专业,将来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有着非常好的薪酬和发展前景。有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虽然不是很好,但有着较强的综合能力,就可以引导他们重点学好财会专业,考取会计证,快速进入社会,比普通高中和高校有着更有力的时间优势。社会也是很好的大学,企业也是最能发展能力的院校,市场就是展示自我能力的最佳舞台。社会需要的是能力,人才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经验和素养,只要把专业学好,不断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样,从专业切入,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手,让学生看到未来,帮助他们树立理想、目标和自信,激发他们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2.教师转变角色,创新教学模式

职业高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中教育,财会专业学习也有体现出最为重要的职业特色,服务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做好角色转变,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发展进步成长的重要帮手。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多职高财会专业的学生因为初中文化基础较差,再进行理论教学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应该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职高的学生他们更愿意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在操作中锻炼能力。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和学生走在一起,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鼓励,找到更多的自信和成就。

比如,财会专业教学中,在校训室或者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边实践边感知,掌握基本的财务工作程序,熟悉工作环境,学生非常感兴趣。通过分角色实践,让学生在不同的模拟岗位上从事不同的财会工作;直接请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实践指导,或者安排一定的见习训练,让学生能够从具体工作中找到感觉。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做好各方面的辅导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更快的进步。会计电算化是发展的未来趋势,很多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以此为基础,在上机课上让学生学习和锻炼,他们有着更多的优势,既能够培养他们的应用技能,又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立足职业本质,做好发展规划

职高学生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程度上是因为看不到光明,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清,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规划。职高财会专业做好学生心理辅导,需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特色,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既能够看到前景,又能够锻炼能力。还要根据财会专业发展需要,做好综合能力训练,让学生能够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全面,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时时看到自己的成长。这样的学生就会有自信,信心来自实力,只有专业过硬、能力超强,才能更加自信。

总之,职高财会专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存在问题,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积极进步,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全面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亚楠.职高学生心理问题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

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4

厌学心理产生因素多种多样, 有外部和内在因素, 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1外部因素

1.1 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 教师在学生德、智、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他不但给学生传授了理论知识, 也自觉不自觉地给学生传授了人生观、世界观, 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及学习目标。因此, 教师既要对专业知识深入掌握, 彻底了解;还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具备良好的师德。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否则, 一名教师缺乏了这些基本素质, 就很难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

1.2 教师的正确教学方法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注重先进合理的教育方法。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 只知枯燥无味的单向理论灌输,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培养不了学生爱学好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产生不了好的教育效果,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厌恶。

1.3 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存教育制度存有不合理现象。现行应试性教育体制侧重于理论灌输, 与实践脱节, 与社会脱节, 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呆板, 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和题海式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1.4 学习时间的漫长性和学习任务的繁重性

在我国,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花费时间长达十几年, 学习任务枯燥又繁重。长时间的学校教育, 繁重的学习任务, 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1.5 学校和班级学习环境的影响

由社会心理学可知, 集体与个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一个学校、班级在学校领导和班级老师的管理下, 在学生长期的努力下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 那么,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学生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反之, 如果学校或班级的学习风气懒散、消极, 那么,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 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懒散、消极的学习习惯, 从而为厌学心理的产生提供滋生的土壤。

1.6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父母对学生的道德和行为起着言传身教和指导纠正的作用。如果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作繁忙、生活辛苦等对学生疏于关心和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状况不管不问、敷衍了事, 而学生由于贪玩、自制力薄弱等原因, 又没有得到指导和纠正, 从而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1.7 不良朋友的影响

学生在与朋友的交往中,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相互影响。学生交友不慎, 会在朋友的影响和带动下, 产生贪玩、旷课、逃学、吃喝玩乐等不良习惯。

2内在因素

事物的产生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 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学生厌学的内在因素如下:

2.1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 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使得学生没有产生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又没有得到及时指导和纠正, 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2.2 学生的心理挫折

对于学生而言, 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 总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坎坷, 当学生对一些挫折不能及时处理时, 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情绪, 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

2.3 个人不良的思想、习惯

由于各种因素如外部环境、不良朋友的影响, 学生产生了贪玩、吃喝、享乐、逃学等不良习惯和行为, 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观、道德观、认识观, 对学习失去兴趣。

3学生厌学心理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以上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分析, 我们可以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

3.1 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教育素质, 对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够透彻地掌握, 对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教学经验及技巧,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直觉性思维, 能够寓教于乐, 把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通常学生对于实验性、实践性课程兴趣很高, 通过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自己动手, 使得学生能够容易地掌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其效果远胜于单纯的理论灌输。其次, 实验性、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体合作能力。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3.3 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的培养

对学校领导和班级老师而言, 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

3.4 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改革

对社会和学校来说, 应对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进行改革, 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适当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3.5 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 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及学习进展, 当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心理上产生困扰时, 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发现, 及时沟通, 避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综上所述, 从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内外要素出发, 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摘要: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它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妨碍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且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良影响。不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关注并解决这个问题。尝试分析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外因素, 并据此分析有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厌学,兴趣,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学生心理分析 篇5

一、案例介绍

我班有一名邵姓学生,父母离异,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二年级时迷上游戏,为了逃避妈妈的唠叨,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一玩就是几小时,晚上也不分时间地玩,上课无精打采,作业跟不上,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到三年级已经是有点放弃的念头。但是他特别喜欢画画,下课画,上课画,做作业也画,练习本上,作业本上、书本上,到处他随意涂的画。开始我有点生气,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有时还说几句刺激他一话,可效果并不理想。多次把他叫到办公室耐心地说教,不但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反而使他产生了逆反情绪,觉得老师有意针对他,和他过不去。

二、案例分析:

父母的分开,对幼小的他造成极大的伤害。虽然父母仍然非常的爱他,但和他父亲一起生活,却使他觉得很孤单:村中的顽皮小孩还要讥笑他,大人的同情、异样的目光更使他受不了。学习上由于缺乏动力,没有有效的监督,又由于教师的疏忽,没有及时掌握情况,从而使学习缺乏内驱力。反过来,又要受到教师责备,更使他简单的以力学习无味,而沉湎于打游戏机、画画,甚至喜欢上了不需要多与别人接触的活动,完全封闭了自己,平时问他话,很少接腔,爱理不理。

三、辅导方法:

从他的爱好入手,在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有意地给安排画画的时间,我就让其负责帮助同学们的画画,协助其他同学完成美术作业。同时,把他推荐到学校美术课外小组学习。另外,只要课堂教学需要画图,都请他帮忙完成。画画的时间增加了,画画的次数增加了,让他树立了信心,点燃了学习的激情。

随着接触的深入,他已经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所觉醒,我顺势让他做些基础性的题目,鼓励他,同时也成立合作小组让他担任付组长,让组长与其他同学都参与到帮助他的队伍中。

四、辅导效果:

进入期中复习,也开始记起了笔记,做做练习,开始进入状态,虽然有时还要贪玩一下,但上课还是挺认真的。

五、辅导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人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反,在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兴趣是暂时的兴趣,需要一旦满足,兴趣立即消失。稳定的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在实践活动中,社会需求为人所反映并成为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兴趣。

兴趣具有迁移的特性。兴趣的迁移是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使之对它也发生兴趣。兴趣迁移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二是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通点;三是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兴趣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

研究学生心理,深思学生发展 篇6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此而得到高度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新的生长点。为推动此项工作,教育部于2012年12月7日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还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一个正确的轨道顺利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品味和深思。

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各自独有的一种状态,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定位在固定的点上。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能合乎标准,个体偶尔出现的不健康症状,并不意味着心理就不健康,教育者应当以这样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

在学校,一些教师在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时,常把学生暂时的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混淆。学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出现了异常,人应该只有在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时,才能说明心理是正常的。如“最近一两周感觉有点焦虑”,但在结果分析时却将其看做是特质性。事实上,早有大量研究表明,轻微的焦虑感能促使个体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该注意区分暂时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尽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正常心理问题和异常心理问题,前者指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年龄特点的心理行为特征,是一种常态。人的心理与生理一样,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心理上绝对正常的人,就像一个生理上绝对健康的人,我们很难找到从小到大一辈子身体绝对没有问题的人,心理也是一样。后者是相对正常心理而言的,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各种预防与治疗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主要是根据大多数人的行为表现为依据而确定的,其落脚点在于寻找共性,例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等。也就是说,与其他考生相比这个考生考得怎么样?比较的范围可小到班级、学校,大到整个地区、国家,完全按照“常模参照”来判断可能会容易出现偏差。比如大多数中国人使用右手吃饭,少数人吃饭用左手,这少部分人就是不正常的吗?现代社会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由于现代社会对创造性的迫切需要,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意义毋庸置疑。由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依照“常模参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按照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来发展,这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以致培养不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另一方面,过多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可能会使心理健康无法确定统一标准。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现行的部分学校,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实际上并没有专业人员,有些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心理咨询室就是虚设,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由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足,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导致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法开展,预防与治疗就难以在学生身上体现。国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在学校接受一天的教育,还不及他上学路上10分钟受到的教育效果显著。这点说明,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更重要。

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开展辅导性活动。家庭教育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性途径。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小学生需要得到父母、长辈的尊重、爱护,同时要避免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正确的爱会使孩子的生活充满安全、欢乐和信心,会为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良好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因此在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大事。面对当前人类的心理危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要始终铭记:心理健康乃生活幸福之源。全民心理健康,全民心理素质水平高,乃人才兴国之源,人才强国之本。只有从这样一个高度认识心理健康,才有可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钢琴教学与学生心理分析 篇7

关键词:钢琴,学生,心理

众所周知, 人在社会上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在自我心理和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支配下实现的。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往往是社会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对于钢琴演奏这种高度艺术化的社会活动而言, 它不仅要求演奏者具有扎实、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技巧, 同样也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个人气质、坚强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稳健的心理素质, 能够适时地处理与调整好演奏时的心理状态。

一、对学生的学习与演奏的心理分析

(一)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钢琴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科学而复杂的工程, 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态, 和谐的情绪, 在钢琴学习中, 弹奏者要发挥其动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的高度协调和相关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练习, 逐步熟练和完善复杂的动作, 形成一种“动力定型”, 即形成并掌握各种演奏技能和技巧。

钢琴练习从开始到形成演奏技巧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开始阶段

这阶段, 练习者在心理上与实际操作与表现出紧张忙乱, 动作不协调, 知觉范围窄, 主要靠视觉控制, 顾此失彼, 易出现多余动作, 难以掌握和找到自己的错误。因此, 在这个阶段对练习者不能过分要求。

2、技能协调阶段

这个阶段要把分解的局部动作逐渐联合好, 紧张的程度有所减弱, 虽然结合不紧密, 动作的相互矛盾相应减少, 注意力增强, 知道范围扩大, 发现错误的能力增强。能在动作中或在动作进行中发现自己的对错。

3、技能熟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 弹奏的系列动作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甚至在脱离视觉控制下, 只依靠动觉控制也顺利地进行弹奏, 开始形成系列化的协调动作。

4、技巧阶段

在这个阶段, 弹奏的系列动作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开始巩固扎实, 靠听觉和动作的控制调节。相关协调各个动作能连锁反应的方式在琴上弹奏, 自动化动作形成, 注意力增强, 记忆清晰, 动作准确协调, 自然弹奏得心应手。

(二) 学生学习与演奏中的不同心理表现

钢琴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许多钢琴学习者在这一漫长的时间里都有患得患失的心理, 产生许多不利于学习的不良情绪, 主要表现在:

1、自卑恐慌。

接触钢琴较晚的学习者尤其明显, 由于手指硬化, 失去了学琴的最佳机会, 增加了学琴的困难, 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 产生自卑和对钢琴学习的畏惧感, 从而非常容易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和勇气, 产生自卑自弃, 导致演奏失败。信心不足和畏难情绪是学生学习和演奏的最大心理障碍。

2、急于求成。

学生在认识到钢琴学习的重要性之后, 但由于学习进步较晚, 就容易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冒进心理。总想在短时间里迅速掌握钢琴演奏的技术, 这种渴望速成的心理违背了钢琴学习的基本规律, 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 钢琴弹奏技术的掌握和熟练运用需要长期的艰苦学习和细致磨练。这种急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演奏者的心理障碍。

演奏者在钢琴的演奏活动中, 身体和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会经常出现停顿、错误、无音乐表现等问题, 没有真正把演奏才能、精力、音乐思维、音乐记忆、个性美学及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统一起来, 这会大大影响演奏的实际效果。另外, 钢琴演奏技术的长期不过关, 基本上是由于演奏者的心理障碍造成的, 如演奏开始大脑空白、怯场、想超水平演奏、过分注意听从的反应、怕出错, 一旦出现错误就突然失去继续演奏的信心、状态和演奏欲望, 还有过分紧张引起的精神不集中等心理现象。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演奏者的个性因素、技艺因素和表演环境因素。其中, 个性因素反映了学生的性格和素质差异, 不同的个性会对相同的事物出现不同的反应倾向;技艺因素反映演奏者对作品掌握的熟练程度, 也就是技术不过关, 造成信心不足;表演环境因素主要是指表演场地、观众和演出气氛与表演心理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主要是在不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听众的情况下表演, 在新的条件下受干扰等等。要求演奏者在任何场合作好必要的心理调节。

二、在教学中的心理培养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作用, 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心理训练和素质培养, 掌握和指导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提高学习效率。

(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要采取合适的手段,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 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极重要的因素。让学生形成“爱学、能学、会学”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他们爱学;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使他们能学;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会学。因此在钢琴教学中, 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可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原动力, 学习兴趣的高低, 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还影响其潜在的素质的开发和技能的深层次发挥。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然而, 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兴趣需要诱发与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来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如用精彩的示范和生动的讲解感染学生, 把教学和音乐结合起来, 运用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以此提高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2、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调节自己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进而达成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有产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最终才能实现学习目标。

钢琴演奏的技艺, 需要长期反复的磨练, 而钢琴演奏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更需要有深厚的艺术学养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在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坚定不移的学习意志, 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使其学习处于自觉意识的有效控制下, 以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3、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 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至影响到学习的最终效果, 学生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 其实就是掌握了一种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是能力形成的理性基础。很多著名的教育家经常强调:“要把学习的基本方法, 作为各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很好的掌握”。

在钢琴教学中, 科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合理的练习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正确的视奏方法之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将整个练习过程作为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对象的良好习惯, 以便进一步把握音乐艺术的规律及练习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善于发挥、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4、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钢琴弹奏技艺性很强,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发挥他们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脱离学生的个体情况, 学生就很难理解和授受, 更谈不到消化吸收了。因此, 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及相关措施, 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而动态地掌握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存在和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随机选择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教材, 对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做出具体的分析, 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予以及时解决。

5、利用与发挥学生个人的优势和特长, 扬长补短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学中注意扬长补短, 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扬长是建立自信和强化意志的基础;补短是充实技巧上和艺术上的不足, 是确保全面发展的保证。

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脑”的优势, 强调“脑”对“手”的作用, 弥补“手”的不足。在内容上多讲授要点、要领和规律, 强调掌握问题本质;在方法上多运用对比、归纳、启发、总结的方法, 促进其主动思考, 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合理诱导。比如有的学生属于内向型的, 他们往往心思细腻, 但情感又比较脆弱, 自卑感比较强, 会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因此心里会时常紧张焦虑, 对于这类学生在教学中应以鼓励开导为主, 要实事求是、小心谨慎地指出其不足。有的学生就比较外向, 往往自信心很足, 自我感觉相当良好, 比较争强好胜, 这就容易导致自我满足, 自以为是。对这种学生教师应严格要求, 对于其所犯错误应直言不讳, 促使其形成并保持住积极稳健的学习态度。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是人对自我思想情感的控制及调节, 对主观和客观干扰的排除, 以及时空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基本功训练, 让学生掌握全面、扎实的专业技巧, 这是学习钢琴的一个根本目的和重要前提。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全面而熟练的演奏技巧, 在实际的演奏时就不会出现技术障碍和思想负担。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 提高其心理自控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心理学知识, 学会培养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支配自己的学习和演奏活动。

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和方法, 力求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和谐主动的精神状态。

2、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作为教师要经常牵头或提议举办各种钢琴演奏观摩会或小型的钢琴比赛, 尽力创造浓厚的表演与竞争氛围。在学生登台表演前, 老师要给予其适当的鼓励与心理暗示, 以缓解紧张情绪, 并激发学生的演奏欲望。

3、培养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

镇定自若、持续不断的钢琴演奏状态需要机动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保证乐曲演奏的自始至终保持连贯性、稳定性及完整性。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来源于丰富的演奏经验, 这是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逐渐积累的结果。学生在演奏时要有清晰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 有适度的分寸感, 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中去。要加强艺术实践, 经常在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进行演奏, 使自己适应各种实际需要。

4、培养正确的思维观念

在练习与演奏家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绩, 努力去争取成功而不是消极地避免失败, 增强信心, 让成功的喜悦、愉快的心理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 能够感染学生, 能强化学生的心理动力,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方法系统研究、积极引导、对症下药,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造就一代人才。学生要明确, 学习钢琴的不仅仅是掌握音乐和钢琴演奏技巧的过程, 还是不断完善自身使自己成为有用人才的过程。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应对策略

一、案例描述

我自己班的小涛是一名遇事有主见而且很坚持自己的想法的男同学, 脾气有些暴躁 (从侧面了解) , 语言跳跃性很强, 同学关系不错, 很能把大家逗乐了, 总之是那种很特别的人, 特别到你想要揍他。比如:在开学初, 刚来到这个班, 他已经是大名鼎鼎了, 因为他留着长头发, 爱嚼口香糖, 还和原来的班主任吵架, 和女生谈恋爱, 甚至为这个女生和别人大大出手, 下星期学校要检查仪容仪表, 他拒绝理发, 并且振振有辞, 说的其他男生都不想理发, 结果就变成大家看老师如何对待他, 然后再决定理发, 很有趣的现象, 看起来也挺麻烦, 最后仪容仪表检查我们班扣分较多, 显然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德育处也要求给小涛严重警告处分, 以免其他的同学效仿

二、应对策略

我请求德育处给我一段时间处理, 先不要下处分, 我不想和小涛成为敌对状态, 那样事情以后会更难解决。德育处同意了我的要求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拉近距离

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 当学生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我应该出面帮助解决, 当仪容仪表检查结果出来后, 在班会课让班干部念了一下, 发现很多不理头发的男生不好意思看我, 而小涛也不象以前那样的活跃和开玩笑, 我没有就这个场面去批评和教育, 我觉这样会让他们认为是因为班级扣分而批评他们, 我们没有就这个事情展开, 而是说其他的事情, 看着同学们尤其小涛有些疑惑的表情, 我想我的第一步达到了。

之后的有一天, 有个课任老师告诉我小涛帮她和另一个老师打了两桶纯净水, 还主动问问题, 不起眼的小事, 在他身上就值得注意了, 在那周的班会上我并没有直接的表扬他, 而是讲了中国男足的前任教练米卢, 男生都很感兴趣, 大家积极告诉我中国男足如何不好, 哈, 但我说的是米卢带的帽子有一行字, 问同学们有谁知道, 大家都要摇头, 那句话是:“态度决定一切”, 然后我告诉他们和课任老师的相处的态度决定你们成绩的好坏, 大家都点头认可, 这时我说:“最近这周和课任老师相处最好的同学据我了解是小涛”大家都很吃惊, 因为大家都觉的我和他应该是死对头, 哈, 小涛那家伙更吃惊!我想我第二步达到了。

随后很多事情他都努力想让自己象大人和我打交道, 能做到请假, 即使向老师说明情况, 甚至很多他和女朋友的事情也和聊起来, 有一次, 他很恼火的向我请假, 看情绪不佳, 让他坐下来聊聊, 他气愤的说想和女朋友分手, 我当时想, 如果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分手, 不就给班的同学起到了个好的示范作用吗, 但转念一想不对, 这孩子总觉的自己缺爱, 这种分手并非慎重, 也不是有责任的表现, 而且他很会再谈或和好, 所以我明确的告诉他, 我不希望看到他和那个女孩分手, 这是一种逃避责任, 不是男人所为, 当然他还小, 但他自己可认为自己是堂堂男子汉了, 很快他们又和好了, 当然不是仅仅因为我的话和好的, 但我和小涛的相互信任达到了新的高度, 以至于我要求他理发很容易就会做到, 但是我给他讲了, 你理发是为自己和班里其他同学的感受, 不是为了和老师的情谊, 他似乎也明白,

2、搞好家校配合。

纵观他的这些出格行为的养成, 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从他父母那里了解到他的生日, 在那一天给他一个口头小祝福, 切记要显的不经意的说出来, 我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 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 以增强他的耐挫力。经过一段时间, 他逐渐懂事了:父母下班, 他能端茶送水;爷爷奶奶生病, 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应经常反思, 改进不足, 提高家教水平, 不能“只养不教”。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 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 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 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90后”学生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机会很少, 他们在追求切实或不切实的目标时, 对可能遇到的问题缺乏心理准备。因此, 当他们真正面对困难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接受挫折教育的洗礼, 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 就很难经受住挫折的考验。为此, 我与家长达成共识, 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对小涛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也提醒家长不要过分呵护孩子, 不要全包全揽, 要让孩子获得战胜生活困难的体验,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以达到家校共教的目的。

3、正确行使惩戒教育

现在, 有些孩子对于批评的抵触情绪比较大, 有的家长甚至无法与子女进行日常沟通, 小涛就是一个典型。在学校, 学生一旦犯错, 如果说服教育不行, 好像就再无他法。“惩者, 以正其心也”, 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 惩戒是为了让学生知道, 犯错误应该承担责任。学校和老师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知道哪些“高压线”不能触, 让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在特定的情形中进行反思, 让他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惩戒, 把握一个怎样的“度”。

三、实施效果

小涛现在很受同学们喜爱, 他们觉他总是花样百出的逗他们开心, 但只局限于课间和上课的休息时间, 他自己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变化, 晚上学习到深夜, 精神可佳, 课任老师对他越来越喜爱, 虽然偶尔还是会有一些小的问题, 但趋势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四、个案感悟

学生心理分析 篇9

“老师, 我最近觉得在高职读书没什么意思, 我爸说得没错, 一个大专生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呢, 我还不如退学去学门手艺, 反正我也赚不了什么大钱, 做不了什么大事……”

———来自陈某的短信

我院X级会计专业学生陈某, 自小家庭生活拮据。 因养虾亏损的父亲总把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陈某身上, 认为只有她念好书才能改变家里贫困的面貌。 但自陈某高考失利后, 父亲就经常冷言相对, 每当她提及自己的理想, 父亲就会用“你一个大专生能有什么出息”来回应她。 每次听到父亲这样的反馈, 陈某只能默不作声, 心中的自卑感和内疚感愈加严重。

自陈某进入我院就读会计专业以来, 她本想将大学作为人生的新起点, 试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拾自信心, 但是她发现越是对自己要求严格, 就越害怕各项考试, 尤其是马上迎来的会计从业考试。 她担心万一考不过从业证, 父亲就会愈发地打击她, 周围的同学就会负面评价她。 近来, 她的身心状况越来越差, 考试焦虑、睡眠障碍、自我否定等负面状态快要把她吞噬, 快要击溃她心中残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于是, 就有了开篇的那条短信。

二、工作思路

通过初步交流, 我发现陈某的主要问题是因父亲的打击而引发的自卑心理, 因外界评价而错误归因的问题。 借助以往的工作经验, 我决定通过“改变认知”、“改进评价”和“创设环境”三个途径克服陈某的自卑心理。

三、案例做法

1.面对面谈心, 运用心理咨询技术。

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 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途径[1]。 结合心理学专业背景, 我在与陈某谈心谈话的过程中, 运用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术引导陈某宣泄情绪, 找到自卑感的来源;运用一些方法让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情感, 例如接纳法、归因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谈心谈话后, 我给陈某布置心理作业, 如睡前练习腹式呼吸法缓解考前焦虑, 每天记录睡眠日记克服睡眠障碍。

2.建立同辈联盟, 帮助学生互助成长。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效果显著的学校心理健康的新形式[2], 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恰当地运用朋辈心理互助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情感、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等心理问题。 在引导陈某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 我邀请陈某身边的室友和朋友共同成立朋辈互助组, 教会她们如何向陈某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 给予正面的个人评价, 旨在帮助陈某借用朋辈的信息正确认识自己, 从他人的眼里看见最好的自己。

3.与家长沟通, 切断自卑的问题根源。

高职院校的自卑心理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导致学生形成自卑心理的因素虽然因人而异, 但相关的研究表明主要包括社会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家庭因素及学业压力等[3]。 针对本案例中的陈某, 家庭因素已经成为自卑心理的关键因素。 为了促使陈某的身心健康得以持续且健康的发展, 家长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导过程。 在与其父亲的沟通中, 我强调了家庭教育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同时告诉家长有关期待效应的原理, 使其明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会影响她们对自己的定位。 最终, 陈某父亲承诺今后会学着用正向的语言评价陈某, 会看见她的努力和点滴进步。

4.创设外部条件, 助其重拾自信心。

改善外部环境是德育视野下提高高职生自信心的重要渠道[4]。 创设改善自信心的外部环境,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高自尊, 改进学生的自我评价。 根据陈某的情况, 我鼓励她参加班委竞选; 提供办公室值班工作, 促使陈某重获价值感和责任感;鼓励她报名参加各项技能比赛等。

四、案例效果

某晚, 我收到了陈某的短信:“我为自己活着, 每天都是最好的安排! 今天我没有失眠, 老师, 晚安哦。 ”

我看到陈某正走在遇见最好自己的路上, 现在的她不再失眠, 不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她成为我们班级中率先考出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学生之一, 成为学年成绩排名前10的学霸;她竞选副班成功, 我看到了她台上的风采与自信。 眼下的陈某活在当下, 正在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自我、向上且向善的好青年。

五、案例反思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 高职学生人数已占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 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案例是高职学生因外因而造成自卑的典型, 在分析陈某自卑的内外因过程中, 我尝试总结了若干适用于解决高职学生自卑问题的工作方法。

1.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在以往的教育中, 家长、教师乃是整个社会总是以学习成绩定义学生。 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往往需要面对因成绩失败而产生的负面评价, 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以自暴自弃断送自己的前程, 选择低头不语面对自己的成长, 选择消极情绪折磨自己的身心健康。 针对上述情况, 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破除错误信念, 促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 摆正对自己的定位。

2.成立外部支持联盟, 给予正向的信息反馈。

家庭、 学校和社会是导致学生形成自卑心理的三个重要外因。 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高自尊的个体, 辅导员在处理学生 (尤其是高职学生) 的自卑问题时, 需要及时改善学生的外部环境, 例如引导家长正确评价子女, 指导周围学生人人都做自信的镜子, 呼吁整个社会重视高职学生的价值和作用。

3.给每一个自卑的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

为了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自卑限制, 辅导员可以提供助班的工作, 鼓励学生参与班委竞选, 参加学校社团, 参与社会实践, 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小成功与小喜悦中真正重建自信。

辅导员需要告诉学生:“你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闪亮的星星, 独一无二;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去展现生命的精彩, 散发生命的幽香。 ”

参考文献

[1]黄金飞.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实践与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 2014 (11) :106-107.

[2]李韦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3]梁栋, 许庆鹏.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浅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3 (1) :65-66.

学生心理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样调查学生1124名, 其中男947名 (84.3%) , 女177名 (15.7%) ;年龄15~26岁, 中位年龄19.7岁;本科生42名 (3.7%) , 大专生274名 (24.4%) , 中专生253名 (22.5%) , 高中生501名 (44.6%) , 初中生54名 (4.8%) 。1124名新生入学1个月左右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为其建立心理档案, 根据在校6个月的时间的记录情况分为患病组351名和非患病组773名。患病组包括:上呼吸道感染280名 (79.8%) , 胃肠功能紊乱36名 (10.3%) , 皮肤病7名 (2.0%) , 牙痛4名 (1.1%) , 口腔溃疡7名 (2.0%) , 鼻炎10名 (2.8%) , 偏头痛7名 (2.0%) 。

1.2 方法

本文采用吴文源教授修订的SCL-90从总分和9个因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SCL-90主要运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 其具有内容广, 反映症状全面, 能准确地描述被试者的自觉症状, 具有很高的效度, 并具有国内常模。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总体情况

1124名新生中, 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数目超过43个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的共212人, 占总人数的18.86%。

2.2 学生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及精神病性4个因子分值高于全国青年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3 患病组与非患病组学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

患病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值高于非患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2组强迫症状、抑郁2个因子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P<0.01

注:与非患病组比较, *P<0.01, #P<0.05

3 讨论

从学生的总体结果来看, 约18.86%的学生可筛查阳性症状, 其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并需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服务工作。从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较来看, 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及精神病性4个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新入学学生多数刚进入学校不久, 未适应学校的生活,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不适应,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 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问题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1]。由于特殊的职业要求、封闭的生活环境、严格的管理、紧张的训练、学习压力等, 均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影响, 均会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如何避免或消除心理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障碍, 增进心身健康, 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环境, 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 就成为迫切的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2]。

本结果还显示, 2组的学生除在强迫症状和抑郁2个因子分值差异不显著外, 患病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上均高于非患病组。因此, 如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差, 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不良情绪可导致躯体、心理的异常反应, 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状态。但人的反应能力是有限的, 如机体能得到重新调整, 则机体不致出现病变;如不能及时调整, 不良情绪强度仍不减退, 就会出现进一步病理状况。心理健康与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3]。降低学生的患病率, 需加强精神卫生方面的关爱。学生需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吸取新知识, 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以提高自身素质。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 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防患于未然, 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总之, 正确的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挫折、适应环境、学习人际沟通等, 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秀花, 赵茜茜, 苑杰.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 2013, 10 (5) :119-121.

[2] 李志宏, 陈明星, 田雨鑫.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2) :121-124, 127.

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调查分析 篇11

研究表明,自卑倾向是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并影响学业成绩的第三大因素,仅次于学业压力和社会不良影响。自卑也会对个体的成就目标和学业求助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个体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以合作求生存的社会环境。

自卑感过重的人,常会感到紧张焦虑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本研究以湖南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探讨高职学生自卑心理问题。分析和解决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无疑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有重要意义。同时希望大家能对高职学生这个群体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能理解他们,能正确的对待他们。

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并不是指客观上看来自己不如别人,而是人主观上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值得别人对自己好,自己一文不值。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本次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从湖南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抽取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763人,实得有效问卷747份,回收率达97.1%,其中男生464人,女生283人,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基本反映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数分布的特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测量工具

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采用531记分制,测验得分越高,表示自卑感越强,得分越低,表示自卑感越弱。在量表前要求被试填写基本资料。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对747名有效被试的答卷进行条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检验,证明该测验各条目与总项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1)。

表1自卑心理类型与得分对照表

注:类型I:环境变化造成自卑;类型Ⅱ: 动机与期望过高引起自卑;类型Ⅲ:过早断定不行造成自卑;类型IV: 性格怯懦造成自卑。

3.测量方法

选定该目标高校,利用晚自习采取随机抽取班级集体发放问卷的形式,统一实施指导语,以保证被试愉悦而规范地完成测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81.26%的自卑是由于动机与期望过高而引起;7.76 %的学生是由于环境变化造成自卑;9.37%的人由于过早断定自己不行造成自卑;仅有12人(1.61%)是因为性格怯懦造成自卑。05级、06级和07级学生在这四种自卑心理中的分布基本持平 (表2) 。

表2自卑心理测量统计

从表2可知,年级对高职学生自卑感强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说明不管是新生、老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主要是对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不满意,认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前途渺茫。

类型Ⅰ,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类型Ⅱ,男生所占比例稍高于女生;类型Ⅲ,男生略低于女生;类型Ⅳ,女生所占比例与男生差不多(表3)。

表3自卑心理男、女生之对比

从表3可见,女学生自卑感体验与男学生无显著差异。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进步,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逐渐被“男女平等”观念所覆盖。

类型Ⅰ,服装、模具、水电、导游等专业的学生不相上下,其他专业的学生表现不很明显;类型Ⅱ,水电和旅游专业学生比例比其他专业学生高出较多,服装和模具专业基本持平,而其他专业比例较低;类型Ⅲ,服装和模具专业比例稍微高些,其他的专业比例较低,导游专业的比例很低,水电专业学生的比例为零;类型Ⅳ,各专业比例差不多(表4) 。

表4自卑心理不同专业学生之对比

从表4可见,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如服装、模具、水电和导游的学生在类型Ⅰ和类型Ⅱ的比例反而比其他前景不乐观的计算机专业高;而类型Ⅲ,水电专业的学生比例为零,这可能和这些学生主要是水电系统的子弟有关;类型Ⅳ的12名学生,他们告诉我们说是家长逼着他们选的,自己对选择什么专业没有主见。

类型Ⅰ和类型Ⅲ自卑心理,城市学生比例高出农村学生较多;而类型Ⅱ和类型Ⅳ中,农村学生比例比城市学生高(表5) 。

表5自卑心理城市和乡村学生之对比

从表5可见,城市学生认为湘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来到学校后产生了失落感,显得没有农村学生那么自信,但是在自主选择专业方面显得比农村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多了。

类型Ⅰ和类型Ⅲ,学生干部比例比普通学生高;而类型Ⅱ和类型Ⅳ,普通学生比例比学生干部高许多,尤其是在类型Ⅳ,学生干部没有这种心理现象,而普通学生的人数有12人 (表6) 。

表6自卑心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对比

从表6可见,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要自信和有主见一些。

三、自卑心理形成原因的讨论

1. 社会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对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培养目标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歧视高职教育和高职生的现象。在一部分人眼里,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三流教育”。部分用人单位也认为,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及本科生,在职业技能上不比职中(高)生强,在职业操守及其可塑性方面不及职中(高)生好,从而导致在就业方面的歧视。同时,当前社会上一些对我院的歧视和负面的评价更是给一些高职生的心灵带来浓重的阴影。

2.家庭方面

很多家长把孩子接受高职教育看成是上不了所谓“正规”大学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一些家长更是对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这一事实不满,认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是个失败者,从而产生自卑,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家长的这种自卑感加重了高职学生的压力。由于家庭内部的这种特殊的伦理关系,家长或亲属的自卑对正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

3.学校方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然而在基础教育体制中,却忽视和无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成绩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单一的评价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调控能力也差,容易产生诸如自卑、抑郁、脆弱、焦虑、嫉妒、攻击等人格方面的缺陷。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习高度紧张,生活节奏极快,这些问题被暂时地掩蔽下来,进了大学校园,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这些学生面对着崭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这些问题就会因各种因素的诱发,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些学生进入我院进行学习阶段,由于我院组建时间不长,投入与建设方面还有着不到位的地方,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令高职生不满意的方面,从而令一些高职生产生失望、沮丧、犹豫、彷徨、逃避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另外,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个多种文化交汇、碰撞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碰撞和融合。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导致高职生的自卑心理出现。

4. 学生自身方面

高职生成才的欲望很强烈,但自我定位和自我期望值往往偏高,加之心理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非常激烈,强度大、富于冲动性,认知上有偏差,情绪上不稳定,意志力相对薄弱,行为上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弱的问题就显露了出来。他们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

四、对策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不给他们鼓励、肯定,而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作用。因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战胜自卑的关键。

自卑心理的辅导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或理论所能解决的,它需要综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等多种方法。对待不同的患者,方法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教育工作者要教学生学会爱自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接纳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从而对自己有信心,真正彻底地摆脱自卑。

读懂学生:中职学生心理研究 篇12

编者的话:

读懂职校学生心理,是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阶梯,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读懂职校学生心理,就是要读懂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蕴和实质,以积极为价值取向和发展主线,树立“为积极而教、与阳光同行”信念,用心培育积极心态、培植积极心智、培养积极心灵,增加积极心流、增进积极心语、增强积极心力,做积极职业教育实践的“有心人”和开拓者,加快实现消极职业教育向积极职业教育的转型转变。

2016年1月25日,在江苏理工学院召开了主题为“读懂职校生心理,做积极职教实践者”的积极职业教育论坛,共有23位专家、代表做专题报告或主旨发言。本刊选登部分专家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上一篇:大部门体制下一篇:中国古代建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