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理念

2024-10-24

心理分析理念(共12篇)

心理分析理念 篇1

营销是通过预测顾客或客户需要, 并把满足需求的商品流和服务流从制造商引向顾客, 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营销始于潜在的客户需要, 其目标是确定顾客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准确的营销理念是成功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一、携程网的营销理念:以客户为中心

营销理论认为, 吸引新客户所需的花费比与现有客户建立牢固关系使其重复购买的花费要多得多。消费者仅忠诚于那些赢得了消费者的忠诚并在每一次购买活动后强化这种忠诚的企业, 而携程网正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者。携程作为一家中介服务型网站, 其所处的服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而服务型企业能否成功, 关键在于客户对它的满意度。由于企业的主观理想和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携程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携程网对于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不仅体现在产品与服务的设计上, 更体现在其售后服务, 即对客户体验的跟踪与关怀方面。

1、网站产品与客户需求对应分析。

携程网创立于1999年, 那时的机票代售点多为实体店, 如果一个出行者想买低价票, 就必须打电话或亲自到代售点或航空公司去一家一家地进行比较, 这个过程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即使买到了低价票, 那么到达异地后, 还会遇到吃饭、住宿的问题。而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寻找酒店是很不容易的事, 甚至可能遇到麻烦。携程通过市场调研, 仔细分析了客户在出行前、出行时、到达异地后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潜在需求, 即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五大需求, 从方便出行者的角度出发, 以网络为平台, 开发出一系列出行服务产品及其洐生产品。

机票查询、在线购票、送票服务可以满足交通需求, 酒店查询预订、酒店实景图可以满足住宿需求, 而异地电子地图可以满足客户餐馆、购物、娱乐、异地乘车等多种需求, 如查询酒店周边的旅游景点、餐馆、娱乐场所以及行车路线。这些服务切实满足了出行者的实际需要, 为出行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经推出, 就赢得了会员的认可和满意, 并成为携程的核心服务产品。

2、售后服务体系的执著追求。

携程率先在业内推出酒店低价赔付的承诺, 保证客户以优惠的价格入住酒店。携程承诺, 若会员通过携程预订并入住酒店, 会员价高于该酒店当日相同房型前台价, 携程将在核实后进行相应积分或差价补偿。

携程对旅行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导等细节分别作出了具体标准, 并承诺所有团队旅游产品均严格遵照这些标准执行。此外, 携程还建立了自然灾害旅游体验保障金, 用以保障会员的旅游体验不受损害, 并承诺, 预订携程度假产品并出行, 如发生因旅游目的地自然灾害, 而导致旅游体验遭受实质性损害的状况, 携程将依照旅游体验受损程度, 给予会员一定比例甚至全额预订金额的补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老客户的满意度, 而且赢得了新客户的认可和依赖, 从而使新客户变成老客户, 使老客户成为忠诚客户。

二、具体营销行为实践分析

1、营销策略与产品对应分析。

首先, 在营销过程中, 携程网首先将客户在出行时的实际需求作为其营销的诉求点, 让客户了解到它的服务产品是为满足客户的出行需要而生产的, 其服务具有方便、快捷、可靠等特点;其次, 它非常重视对会员的服务质量。从营销实践来讲, 维护老客户所花费的费用要比争取新客户的费用低得多。先赢得首次体验携程服务的客户的认可, 再充分利用口碑营销, 由体验过携程服务的会员向其他人推荐。而推荐者可因其成功的推荐获得积分, 得到增值服务。这样既增加了新客户又维系了与老客户的关系;第三, 它根据目标客户的类型和分布, 领先于其他行业网站, 采用网络技术进行营销, 如竞价排名、优化搜索、互动式网络广告、交换链接等。由于它锁定的目标客户是商务人士、企业白领、公务员, 而这些人是网民的主体力量, 也是庞大的消费人群, 因此这一营销策略很快发挥了作用, 并取得显著效果, 注册会员数量激增, 业务量也随之大增。随着会员数量的激增, 有更多的航空公司、酒店也成为携程网的合作伙伴, 并且已稳步走向海外市场, 这就使携程网的营销链形成了良性循环;第四, 打造新的消费概念, 引领消费市场。

2、营销效果分析。

从营销效果来看, 携程旅行网目前已拥有超过1, 900万的会员, 这一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中;机票预订已覆盖各大航空公司的绝大多数航线;拥有遍布134个国家和地区5, 900多个城市的28, 000多家2~5星级会员酒店;在15个知名旅游城市拥有3, 000多家特约商户;客户满意率在同行业网站中保持领先, 被誉为互联网和传统旅游无缝结合的典范。

三、营销产品与网站资源分析

1、产品的市场性优势:

排他性、竞争力。携程拥有全国联网的机票预订、配送和各大机场的现场服务系统, 为会员提供国际和国内机票的查询预订服务;携程会员预订酒店, 可享受酒店门市2~7折的超低房价, 而且在大多数酒店拥有独家保留房, 旺季房源供应也有保障, 而这是其他同类网站所做不到的;携程出行线路均由携程分布在各地的实体旅行社承担, 并提供充足的星级酒店房型与灵活的交通工具自由搭配的个性化度假产品, 客户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 随心所欲地选择出行线路和方式。

2、产品的资源优势:

合作对象庞大、海量, 别人难以企及。目前, 携程的机票预订已覆盖各大航空公司的绝大多数航线;携程拥有国内领先的酒店信息平台, 可提供遍布134个国家和地区, 5, 900多个城市, 28, 000多家2~5星级酒店的信息查询和预订;携程提供千余条度假线路, 覆盖海内外200多个目的地的度假预订, 并提供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厦门、青岛、南京、武汉、沈阳十一大出发城市和自由行、海外团队游、自驾游、半自助游等多种度假方式。

3、产品的技术优势:

强大的数据库技术, 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 强大的专业服务能力, 领先的管理技术。携程网目前拥有1, 900多万会员, 每天提供巨量信息, 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库技术来支持;其服务涉及查询、预订、地图等多种方式, 必须具备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携程拥有亚洲一流的呼叫中心, 超过3, 000位专业人员24小时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建议, 深得客户好评。

携程将服务过程分割成多个环节, 以细化的指标控制不同环节, 并建立起一套测评体系。包括客户管理系统、房量管理系统、呼叫排队系统、订单处理系统、E-Booking机票预订系统、服务质量监控系统等。携程还以国际先进的六西格玛标准控制服务流程。六西格码是帮助企业集中于开发和提供近乎完美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高度规范化的过程。通过实施六西格玛, 携程各项服务指标均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也随之大幅提升。依靠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系统, 携程为会员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四、小结

“便捷、周全、可靠、亲切、专业、真诚”, 携程网秉持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通过规模化的资源优势为个人和团体客户提供与旅行相关的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与增值服务。营销是理念、策略、具体实践的有机整体, 各营销环节紧密联结才能实现营销目标。携程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营销理念, 通过客户需求分析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产品, 然后通过正确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行为将其服务产品传达给目标客户, 再借助其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强大的资源优势赢得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而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 使自己与同类网站区别开来, 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成为旅游服务类网站中的领先者。

参考文献

[1]佩罗特, 麦卡锡著, 梅清豪译.营销学基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孙立东.网络营销的应用对策分析.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6.

心理分析理念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公路目前在总体上仍处于总量的增长和等级的提高阶段,公路的发展方式受到速度与数量的主导,现代理念与高速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对设计理念上存在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公路设计;误区

中图分类号:U412.1+1 文献标识码:A

重造价轻安全

影响公路规划和设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安全、环境、功能、用地和成本等,而且安全和环境在方案决策中具有较大的权重。如同其他多目标的决策一样,我们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在全面考虑各项子目标的基础上,谋求取得最大的潜在的综合社会效益而使社会损失减少到最小。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各目标权重却向造价和技术指标等方向偏移,安全和环境等要素则往往被忽略。在公路的设计中,其重点亦主要放在填挖平衡、控制用地和采用经济的结构形式等方面,安全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造成上述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理念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以外,各项影响因素的量化程度对此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明了目前在公路设计中包括安全、环境、运行、用地和造价等项要素的量化程度,其中造价是一个量化度最高的指标,而安全等则难以量化,因而在客观上给了在方案比选和设计中重造价轻安全的借口。安全设计的误区

一是认为只要满足了公路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公路就是安全的。对标准和规范的实质不求甚解,设计以满足规范要求为满足,忽略了线形突变、相关安全指标不配套等对交通安全的直接影响。

二是认为在各类公路交通事故中,驾驶员错误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因而公路设计者对此无能为力。对如何通过公路的设计减少司机的判断失误等未作深入的考虑。

三是认为安全设计是交通工程设计者的事,与路线、路基等其他内容无关。进而忽视诸如线形、视距、超高、路线交叉、视觉的诱导性和运行速度的连续性等对安全的影响。

四是在安全设施的设计过程中,尚未认识到防撞护栏等设施本身亦容易对车辆造成伤害,因此不分有无必要,在许多高速公路沿线一护到底。也不按路侧的危险程度分等级设防,导致部分路段防护过度。

正确的公路安全设计思路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预防,即首先应通过对公路的精心设计,使所提供的公路尽可能减少驾驶员的失误;第二个层次是容错,即尽量给意外出事车辆提供宽容的、安全的路侧条件,使其即使冲出路外也不致受到较大的伤害;第三个层次是防护,即因客观条件难以实施容错型设计时,应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撞或防止冲出路外的措施。人与环境的错位

3.1 路线的错位

随着公路向山区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高速公路,在山区仍然带有平原区的设计惯性,尽管降低了设计速度,但只要有可能,就追求平直的线形,逢山开路,遇沟筑堤,粗暴破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根基,粗暴切断完整的生态链。

3.2 公路的“美化”

前面所述的种种弊端正在随着生态理念的传入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理念的曲解和又一个误区。曾几何时,新建成的公路似乎成了一块心病,阻碍了“生态公路”和“绿色通道”等称号的达标。于是乎,大江南北掀起了绿化和“美化”的高潮。一种落后的、源于小农时代的意识和工业时代初期以工程为美的观念,正悄然支配着公路的“美化”与治理。

随着“公路美化”运动的到来,“景观路”、“文化路”在高速公路修建中应运而生,专门的公路景观设计公司也相继成立。这种现象的出现本也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被视为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但目前的“公路美化”运动的典型特征是惟视觉美而设计,为参观者或观众而美化,惟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公路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分工明确,公路设计者仅仅是设计组成公路的结构部分,在他们出于本能损害了自然环境之后,再由景观设计者在遭受创伤的风景上涂抹膏药,“锦上添花”。

于是,人工取代天然,把材料的价值与风景的质量视为同一,将位于自然环境中的公路当作城市街区和市政园林来做:落叶乔木被代之以“常青树”;乡土“杂灌”被剔除而代之以“四季有花”的异域灌木;“杂草”被代之以国外引进的草种;桥梁不在结构造型上下功夫,反而在涂饰和灯饰上极尽“美化”之能事;甚至有的将高速公路变成一个人造景观长廊,边坡壁画、路侧雕塑等艺术饰物充斥沿线。人化的边坡。

边坡是公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结合部,也是公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最具可用性的元素。然而大量的公路边坡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公路与自然分隔的屏障。挖方,采用刀砍斧削的手法,纵向是一成不变的坡率,竖向是我行我素的坡面;防护,或浆砌,或锚喷,或高挡支护。满铺或高挡一番之后,以为这便是将工程病害“治服”,一劳永逸。其实这是将最具生命力的自然资源糟蹋,使生物与土地分离,植物失去其生存空间,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视觉污染程度,只有在施工疏漏所留下的缝隙之处,才得见草木顽强地破壳而出,此情此景,哀莫大焉。刀切也好,满铺也好,高挡也好,无一不是人类突出自我、漠视环境的表现。

3.3 生硬的水沟

公路的排水沟和边沟本应成为自然水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公路系统中最具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公路的排水设施是见水必铺,见沟必砌。尽管有水仍会流,但其结果却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失去了自净能力,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整齐划一的砌石或混凝土满铺边沟,不但增添了视觉的污染源,同时又是卡陷车轮的陷阱。

改善公路环境和形象本是造福人民、功泽后代的事,但花上大量财力、物力的“公路美化”却忽略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乡区公路的美在于对大自然的尊重,在于路与自然的和谐,在于源于自然的生机盎然的绿色和浓荫,在于清新的水和空气。一些形式主义的、无长效的,特别是无改善生态环境实效的美化工程只是一种人与环境的错位。

景观路和生态路的造就需要从规划开始,并贯穿于定线和公路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景观设计者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复不可避免的被破坏了的部分,而且公路设计和景观设计本为一体,密不可分。成本观念的功利性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其建设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项目大干快上、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建设成本的升高引起了建设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如何降低成本被一些地方主管官员提到了议事日程,甚至被列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节俭办事的传统作风。然而,在追求低成本的同时,有的地方出现了重初期成本、轻综合效益的另一倾向。

在项目决策和方案比选阶段,成本在各决策目标中的权重被进一步加大,全寿命期成本概念被进一步削弱。降低初期成本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方案决策的主导,安全、环境、远期成本和社会因素等更难得到应有的体现。这样的结果,终将导致在可预见的将来因增加改扩建的投入和养护成本而增高工程的总费用。这种缺乏远见的做法所导致的结果能在伤痕累累的路面和开通不到几年即大规模改扩建的工地上看到。

由于一味地强调“少花钱,多办事”,再加上设计周期的不足和设计人员固化的设计模式,在公路设计中,问题已缩小为极简单和最老生常谈的一些词,即:交通量、设计速度、平纵面线形、路基、路面和经济常用的结构等,所谓设计创新变成了空谈。

通过对路线、路基和结构等的研究,通过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相信会对初期投资成本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对建设和管理成本的研究上,缺乏对全寿命期成本的把握,缺乏对资源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考虑。而如果缺少了后面两部分因素,仅以降低造价为目的的研究成果未必就是最优的选择。结语

人本需求的生态建筑理念分析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人本需求;终极目的;创作导向

【Abstract】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e and ecological building linkages and cros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analysis focused on eco-building,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from starting probing "ecological building" humane sense, from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aspects, to the maximum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to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should also be a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such a new perspective, and to explore "human ecology building the demand" as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and strive to be able to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Eco-building;Person of the demand;Ultimate purpose;Creation guide

1. 前言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生态建筑的定义为,以尊重生态为原则的、运用生态技术方法设计的建筑。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无设备污染,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由此可见,生态建筑的研究范畴对应的是生态研究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对象,确切地说,是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

(2)随着人类需求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规模、形态、空间要求都有质的飞跃,同时,人类对于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关注也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客观现实是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日益尖锐,城市建设和建筑环境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建筑技术在建筑界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发展,建筑师科学家和环境学家都在努力,试图创造真正的生态建筑,真正符合生态的要求。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的探讨生态建筑的概念和设计导向。

2. 对生态建筑提出多层次要求

毫无疑问,建筑本来就是人造物,作为由人的劳动创造的事物具有了很多认为的属性,并且这些属性是贯穿于建筑的创造、使用和评判,乃至毁灭的始终。首先,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是人从一般动物当中独立出来之后,所有劳动成果的共同属性,生态建筑也是如此,人类努力探索更好的生态建筑模式,归根结底都是功利性驱使。也就是说,人类在这一课题上的努力和探索乃至实验付出的代价都是为了使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有关于生态建筑的尝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那么,生态建筑的终极目的就变的非常明显直白——让人过的更好。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并且暂时排除技术的因素,再建筑设计理念上就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首先,人是消费空间的动物,这里指的空间是人造空间,不是自然空间。二者的区别在于,人造空间虽然包含在自然空间中,但必须是经过了改造和重新划分的。人类自从动物中脱胎出来就具备了改造和划分自然空间的能力,即使在建筑还未诞生的历史阶段,人们穴居的时候,能够在洞穴里引入篝火,那么就在洞穴这样的自然空间里引进了照明设备和取暖设备,也就对这个自然空间进行了人为的改造。建筑被创造出来就是提供空间让人类消费,人类对于建筑空间的消费是多种多样的,从卧室扩张到厨房,再扩张到客厅,乃至公共空间,正是这种欲望的不断扩张,从而推动了人类建筑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消费的角度来讨论建筑的发展,生态建筑概念就具有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消费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想要维持高水平的投资,必须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要能使得消费得到满足,必须要有循环的足够的消费对象的产生,生态建筑就是探寻在有限资源的状况下能够有循环的、足够的消费对象产生。

(2)把建筑作为一种消费品,不可避免地要对消费品的质量进行研究和改善,并且还要对消费品的生产进行考虑。在经济学中,贯穿其中的是消费心理学;在建筑活动中,贯穿其中的应该是建筑环境心理学。随着人对于自身的关注日益细致以至于上升到了科学的高度,人们对于和自身发生密切联系的事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这种对于周围事物的关注是必要的,所有和人相联系的事物中,尺度范围最大的是环境,并且人和环境之间的特殊性还在于二者从来没有分开过,建筑空间作为环境的部分对于人类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人们对建筑环境的依赖和改造都显得理所当然,因为建筑对于人而言,意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3. 人的综合需求使“生态建筑”理念更加丰满

(1)人具有自身一系列的特性和需求,当人们从这些需求出发创造出供自身消费使用的建筑物时,在排除了技术条件的因素下,首先会对建筑物产生一种幻想,这种单向意愿趋于完美和理想化,所以,从生态的意义上说,建筑被创造出来开始投入使用的那一刻开始,人和建筑这一系统就形成了,并且在系统内部开始了相互的联系和信息循环。要使这个系统内部达到和谐,必须使各个个体之间相互适应,相辅相成地发展。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建筑物属于创造客体,它与自己的创造主体(人) 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必须要求客体( 建筑) 本身要很大程度上满足主体(人)的需求,尽管这些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涵盖了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多个复杂的层面。endprint

(2)例如: 高层建筑的建设上,生态的概念是不完全的,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完全的。首先,生态建筑必须符合相应的生态、低碳概念。诸如: 运用生态技术方法设计; 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最大限度地无设备污染; 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将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等。目前的高层建筑设计即使实现了其中的一点或者几点,但是在人性化意义上却很容易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3)例如: 人们进入高层建筑物的方式——从地面到达相当的高度本身是一件并不“生态”的事情( 耗能、存在安全隐患) ,人类并没有上升到那样的高度的本质必要,所以说,高层建筑除了节约用地之外,在人性化意义上,并没有显示出生态的意义。

(4)人类对建筑的情感最明显地表现在人居环境心理上,安全感、归宿感、归属感、私秘性、崇尚自然、邻里效应、接近疏远心理、色彩印象等都对建筑提出了情感要求,因此,倘若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建筑在人性化意义上讲是并不生态的,因为它没有能够使人和建筑之间达到和谐,也许在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生物个体对环境的逐渐适应而进化这样一个环节,但是建筑不同于自然环境,它本身就是人的目的劳动使然。也就是说,生态概念对于人创造建筑的要求更加严格,技术上如此,人性化意义上也是如此。

4. 四维概念引入生态建筑的“生命”过程

4.1 建筑应该是一个“四维”的概念,除了三维空间以外,还应该纳入时间这一维度,也就是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的生命来自于建筑师理性与情感的亲合。其中,建筑师的理性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这些特定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不同于建筑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但是它们对建立在理性主义

4.2 基础上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建筑师的理性在生态建筑的研究和探索上也存在以下特点: (1) 注重科学性,讲究功能的便利与效率; (2)注重技术性,讲究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性能特点; (3) 注重经济性、逻辑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可见,人与建筑之间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都离不开建筑师的理性。

4.3 而对于建筑活动中情感的作用和把握是对于建筑理性思维的必要补充,因为人的精神本身就是理性和非理性共同存在的,所以人所创造出来的建筑也必然是矛盾和复杂的综合体,作为人的精神中非理性成分之一的情感,“由高度灵敏的非理性意识从现实情景、事件中抽象出来”并运用在建筑创作中,情感可以转化为想象力,并且与建筑创作时的心境、激情紧密相连,情感的作用从广义上贯穿建筑创作的始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建筑作品也具有了情感,当建筑的情感与人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建筑在人性化意义上的生态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人类的建筑赋予了建筑的生命,反过来,的生命又由人类去体验和经历。

4.4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人性化生态建筑绝对不是排除了生态科学和生态技术的空谈理论或者提倡玄虚甚至享乐主义的感性思维,而是从建筑的根本目的出发,探寻真正的生态建筑正确而丰满的意义涵盖,由此倡导在进行生态建筑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正确地把握生态的深层次内涵和追求目标。

5. 结语

不管从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思维的进步上来说,必须要承认,对人的需求能够方便的满足,是生态建筑发展的最终回归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的主要特征和努力方向,必然地,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社会的进步,生态建筑的技术和指标体系都会发生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但是生态建筑的人本需求却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将会以持续的生命力一直引领生态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 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 美) 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等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M].北京: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公路设计理念误区分析 篇4

关键词:公路设计,误区

1 重造价轻安全

影响公路规划和设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安全、环境、功能、用地和成本等, 而且安全和环境在方案决策中具有较大的权重。如同其他多目标的决策一样, 我们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在全面考虑各项子目标的基础上, 谋求取得最大的潜在的综合社会效益而使社会损失减少到最小。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 各目标权重却向造价和技术指标等方向偏移, 安全和环境等要素则往往被忽略。在公路的设计中, 其重点亦主要放在填挖平衡、控制用地和采用经济的结构形式等方面, 安全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造成上述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理念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以外, 各项影响因素的量化程度对此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明了目前在公路设计中包括安全、环境、运行、用地和造价等项要素的量化程度, 其中造价是一个量化度最高的指标, 而安全等则难以量化, 因而在客观上给了在方案比选和设计中重造价轻安全的借口。

2 安全设计的误区

一是认为只要满足了公路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公路就是安全的。对标准和规范的实质不求甚解, 设计以满足规范要求为满足, 忽略了线形突变、相关安全指标不配套等对交通安全的直接影响。

二是认为在各类公路交通事故中, 驾驶员错误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因而公路设计者对此无能为力。对如何通过公路的设计减少司机的判断失误等未作深入的考虑。

三是认为安全设计是交通工程设计者的事, 与路线、路基等其他内容无关。进而忽视诸如线形、视距、超高、路线交叉、视觉的诱导性和运行速度的连续性等对安全的影响。

四是在安全设施的设计过程中, 尚未认识到防撞护栏等设施本身亦容易对车辆造成伤害, 因此不分有无必要, 在许多高速公路沿线一护到底。也不按路侧的危险程度分等级设防, 导致部分路段防护过度。

正确的公路安全设计思路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预防, 即首先应通过对公路的精心设计, 使所提供的公路尽可能减少驾驶员的失误;第二个层次是容错, 即尽量给意外出事车辆提供宽容的、安全的路侧条件, 使其即使冲出路外也不致受到较大的伤害;第三个层次是防护, 即因客观条件难以实施容错型设计时, 应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严重程度, 采取相应的防撞或防止冲出路外的措施。

3 人与环境的错位

3.1 路线的错位

随着公路向山区发展, 对环境的破坏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高速公路, 在山区仍然带有平原区的设计惯性, 尽管降低了设计速度, 但只要有可能, 就追求平直的线形, 逢山开路, 遇沟筑堤, 粗暴破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根基, 粗暴切断完整的生态链。

3.2 公路的“美化”

前面所述的种种弊端正在随着生态理念的传入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理念的曲解和又一个误区。曾几何时, 新建成的公路似乎成了一块心病, 阻碍了“生态公路”和“绿色通道”等称号的达标。于是乎, 大江南北掀起了绿化和“美化”的高潮。一种落后的、源于小农时代的意识和工业时代初期以工程为美的观念, 正悄然支配着公路的“美化”与治理。

随着“公路美化”运动的到来, “景观路”、“文化路”在高速公路修建中应运而生, 专门的公路景观设计公司也相继成立。这种现象的出现本也无可厚非, 甚至可以被视为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 但目前的“公路美化”运动的典型特征是惟视觉美而设计, 为参观者或观众而美化, 惟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公路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分工明确, 公路设计者仅仅是设计组成公路的结构部分, 在他们出于本能损害了自然环境之后, 再由景观设计者在遭受创伤的风景上涂抹膏药, “锦上添花”。

于是, 人工取代天然, 把材料的价值与风景的质量视为同一, 将位于自然环境中的公路当作城市街区和市政园林来做:落叶乔木被代之以“常青树”;乡土“杂灌”被剔除而代之以“四季有花”的异域灌木;“杂草”被代之以国外引进的草种;桥梁不在结构造型上下功夫, 反而在涂饰和灯饰上极尽“美化”之能事;甚至有的将高速公路变成一个人造景观长廊, 边坡壁画、路侧雕塑等艺术饰物充斥沿线。人化的边坡。

边坡是公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结合部, 也是公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最具可用性的元素。然而大量的公路边坡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公路与自然分隔的屏障。挖方, 采用刀砍斧削的手法, 纵向是一成不变的坡率, 竖向是我行我素的坡面;防护, 或浆砌, 或锚喷, 或高挡支护。满铺或高挡一番之后, 以为这便是将工程病害“治服”, 一劳永逸。其实这是将最具生命力的自然资源糟蹋, 使生物与土地分离, 植物失去其生存空间, 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视觉污染程度, 只有在施工疏漏所留下的缝隙之处, 才得见草木顽强地破壳而出, 此情此景, 哀莫大焉。刀切也好, 满铺也好, 高挡也好, 无一不是人类突出自我、漠视环境的表现。

3.3 生硬的水沟

公路的排水沟和边沟本应成为自然水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公路系统中最具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但不知从何时开始, 公路的排水设施是见水必铺, 见沟必砌。尽管有水仍会流, 但其结果却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 失去了自净能力, 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整齐划一的砌石或混凝土满铺边沟, 不但增添了视觉的污染源, 同时又是卡陷车轮的陷阱。

改善公路环境和形象本是造福人民、功泽后代的事, 但花上大量财力、物力的“公路美化”却忽略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乡区公路的美在于对大自然的尊重, 在于路与自然的和谐, 在于源于自然的生机盎然的绿色和浓荫, 在于清新的水和空气。一些形式主义的、无长效的, 特别是无改善生态环境实效的美化工程只是一种人与环境的错位。

景观路和生态路的造就需要从规划开始, 并贯穿于定线和公路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景观设计者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复不可避免的被破坏了的部分, 而且公路设计和景观设计本为一体, 密不可分。

4 成本观念的功利性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 其建设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项目大干快上、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建设成本的升高引起了建设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如何降低成本被一些地方主管官员提到了议事日程, 甚至被列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些, 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节俭办事的传统作风。然而, 在追求低成本的同时, 有的地方出现了重初期成本、轻综合效益的另一倾向。

在项目决策和方案比选阶段, 成本在各决策目标中的权重被进一步加大, 全寿命期成本概念被进一步削弱。降低初期成本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方案决策的主导, 安全、环境、远期成本和社会因素等更难得到应有的体现。这样的结果, 终将导致在可预见的将来因增加改扩建的投入和养护成本而增高工程的总费用。这种缺乏远见的做法所导致的结果能在伤痕累累的路面和开通不到几年即大规模改扩建的工地上看到。

由于一味地强调“少花钱, 多办事”, 再加上设计周期的不足和设计人员固化的设计模式, 在公路设计中, 问题已缩小为极简单和最老生常谈的一些词, 即:交通量、设计速度、平纵面线形、路基、路面和经济常用的结构等, 所谓设计创新变成了空谈。

通过对路线、路基和结构等的研究, 通过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 相信会对初期投资成本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对建设和管理成本的研究上, 缺乏对全寿命期成本的把握, 缺乏对资源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考虑。而如果缺少了后面两部分因素, 仅以降低造价为目的的研究成果未必就是最优的选择。

5 结语

现代公路设计理念分析论文 篇5

1.1线形连续

在现代公路设计过程中,线形连续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公路路线设计标准中,已经将连续性设计概念引入设计标准当中。目前关于线形连续的研究侧重于速度、安全、驾驶员工作量等方面。在行车过程中,道路线形变化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影响体现在行车速度上。在评价线形连续性过程中,运用运行速度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路线连续性设计工作中,常用方法是运行车速之间的一致性、设计车速与运行车速的一致性。开展评价工作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以提高评价工作水平。

1.2灵活设计

灵活设计要求在充分掌握、理解现有设计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在不降低路线行车安全的基础上,合理选用技术标准,灵活采用设计指标,能根据不同路线特征,不同路段工程要求,运用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具体来说,为落实灵活设计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设计要点:灵活采用设计技术标准和指标,如果路线受地质、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可进行特殊设计;根据公路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建设要求等,分段设计行车速度;路线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安全、环保要求等各项指标,进行路线的灵活布置,并灵活选择公路路线设计指标;在特殊路段设计时,对车速、路面宽度、曲线设计、纵横坡、超高等指标,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验证工作;路线安全检查时,要运用车速进行,检查设计参数和指标在路线设计中的运用效果,从而促进设计水平提高。

1.3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是公路设计的核心内容,其目的为车辆行驶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应该从线形、路面、路侧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公路路线安全水平。线形设计时,要确保公路整体线形的连续性,连续路段衔接顺适。降低路段间的速度差,确保车辆行驶安全。路面设计时,要选择适宜的横断面,并确保良好的路面状况,保证路面适宜的宽度,有效防止混凝土开裂、路面沉陷、车辙等路面破坏现象的发生,以确保路面平顺,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路侧设计时,应该坚持宽容设计理念,为驾驶员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创造更为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例如,确保路侧净区宽度,设计宽浅边沟或盖板沟形式;放缓边坡,有利于驶入路侧的车辆安全返回;设置标志栏杆、防撞墩等,在连续长、大纵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有利于保障行车安全。

1.4创新设计

路线设计时,除了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保证车辆行驶安全,进行设计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线性设计与环境相协调方面,对公路沿线的景观、环境进行美化,为驾驶员创造舒适的行车环境。具体来说,进行创新设计时,要把握以下设计要点。做好沿线不同色彩和景观的搭配与协调;视野应该开阔,做好借景工作和细部美化处理工作,重视沿线环境保护,落实生态设计理念,为驾驶员安全行车创造良好条件。

2采用运行车速进行线形检验分析

2.1运行车速的概念

运行车速是指车辆的行驶速度,具体指在良好气候条件和正常交通状况下,驾驶员驾驶车辆沿着道路行驶的速度。由于受到路况、车辆、驾驶技术等因素制约,运行车速处在不断变化中,它是一个随机变量。为确保行车安全,必须确定合理的运行速度,避免出现超速行驶情况。

2.2线形检验的方法

该方法的思路是:根据前期可行性研究确定的公路计算行车速度标准,用计算行车速度指导线形初始设计,在该基础上增加利用运行车速进行设计检验阶段,然后根据检验结果。具体设计流程为:初始设计→划分分析路段→预测运行速度→检验线形连续性→进行线形指标修正与设计→绘制双向运行速度图→完成线形设计。在运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上述工作流程,确保该方法得到更好地运用。

2.3显著特点与优势

传统路线设计过程中,选用设计速度作为设计标准,整个设计路段上采用一个固定速度。但在行车中,驾驶员会根据路况的不同,尤其是线形几何条件的不同,不断调整行车速度,容易导致实际行驶速度与线形设计速度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采用运行速度检验,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确保行车安全,在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运行速度对平面和纵面技术指标改进和完善,更好满足行车速度要求。该方法的显著优势和特点表现为:用运行车速作为设计检验时的车速标准,确保线形各几何元素满足汽车行驶需要;用运行车速评价相邻路段车速差,保证汽车在连续路段行驶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减轻驾驶员负担,有利于行车安全;该方法与实际行车状况相符合,满足车辆安全通行需要。在设计工作中应该重视该方法的运用。

3工程实例分析

某公路工程全长112km,为双向8车道公路,设计时速80km/h,公路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丘陵、平原。为提高设计水平,路线设计时,设计单位落实现代公路设计理念,并运用运行车速进行线形检验。

3.1设计理念

该路线设计时,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要求,确保了公路工程线形连续,同时根据路段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并做好线形、路面、路侧设计工作,确保行车安全;同时重视创新设计理念的运用,使路线设计与沿线景观相协调,促进设计任务的顺利完成。

3.2设计效果

在上述公路工程设计中,通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指导路线设计,并运用运行车速进行线形检验。不仅顺利完成了设计任务,还提高了路线设计水平。确保路线行车的安全与舒适,为车辆行驶提供了便利,设计运行车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也为驾驶员安全、舒适行车创造了良好条件,得到了驾驶员的一致好评,类似公路工程路线设计可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4结语

心理分析理念 篇6

随着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发展,一种新的理念即宿舍化管理浮出水面。宿舍被形象地称为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其教育功能日渐凸现。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如何在宿舍区内建立完善的党组织,利用学生宿舍这一重要阵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高校宿舍化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据统计,学生在宿舍的时间比其他任何场所都要多,因此,学生宿舍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宿舍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它是体现学生精神、思想状况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维护校园稳定的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小环境。

二、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的必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因此,是否建立了正确的自主思想意识将直接决定学生是否真正适应大学的转变,也直接决定学校是否培养了合格的适应社会竞争的大学生。

学生宿舍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窗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公共道德风尚、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

三、党团工作进宿舍的必然性

当代大学生存在一些诸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欠缺、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学分制的推广和不断完善,学生学习的分散性、流动性随之加大,班级意识淡化,寝室意识增强,逐步形成以宿舍为中心,以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为基础结合的小集体。实行学分制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肯定是在宿舍比学习班内高得多。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的一致性与成员之间交换意见、相互接触的频率成正比。所以,宿舍管理将成为学生管理的重点,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重心可以向宿舍倾斜。

如果以宿舍为基地,学校再规定统一的政治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集体活动便能开展,可以组织政治学习、安排党团活动及其思想教育活动。这样,学生党团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就可以得到解决。

总之,新形势下,学生的管理工作由班级走向宿舍是必然选择,因此,如何从班级向宿舍管理转变、完善宿舍管理相关制度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作者单位: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理财理念意识的形成分析 篇7

致富之道在于有法、有心、有度。懂得如何运用,如何开发,如何生产,如何储蓄,财富就会源源不绝。这就是理财。

所谓理财,顾名思义就是对财产的经营。它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习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理财做得好首先就要有一个全盘的规划。明确目标,善于理财,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学校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校发展这么快,和校领导的大理财观,每位员工的良好的理财意识和节约意识是分不开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学校理财的主体,要理好学校的财,就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去经营。

学校领导应重视理财文化的建设和理财理念的建设,用自身行为去倡导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做表率。学校各级管理层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理财的成效和理财文化的风格,建立优秀的财务管理队伍,带动管理者及师生员工树立科学理财、节俭办学的理财理念,形成规范的良好气氛。

2 掌握正确理财方法

理财,其方法很多,那么作为单位理财,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手段,即开源、节流和管理。开源,顾名思义就是:开辟源头减少流失。也就是开辟增加收入的途径,让钱能生钱。节流,就是节约开支,避免浪费。

开源和节流是理财不可或缺的理念。

管理,则是保障,监管到位才能使开源有道、节流有方、花钱有理。

同时,笔者对单位理财又做了一个归纳,就是 “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即以管钱为中心,以开源为起点,以节约为重点,以管理为基点。下面分四个方面和大家探讨。

2. 1 广开财源是理财的前题

财源也就是收入,加强财源建设,是当今理财提出的新模式。那么,作为学校的财源一共有内、外两块。也就是说,对内,我们要不断挖掘潜力,提高造血功能,培植乡镇财源。对于学校来说同理,虽然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但这部分钱仅仅是过日子的,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国家尚未做到按需分配,这就要求我们应积极想办法广开思路,为学校“开源”。

一是利用现有的政策、规定,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筹集更多财政资金,满足学校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

二是 “以点带面、多元并举”建设多元化学校: 优化处室与个人职能与职责,完善制度建设、标准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效益,使处室与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让系部有更多自主权,把系部办活; 充分挖掘成人教育、培训中心潜能;灵活运用政策,把握每个项目的收益、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实行合作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 “理实一体、校院一体”的办学特色。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为学校创收。

三是加大教、科研支持力度。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以发展专项为依托,给予足够支持,争取更多专项经费,从而增加学校附加收入。

2. 2 有效节流,打井深水

有了生财的出路,挣来的钱也要花的有名目。 《易·系辞下》中就曾提到“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想要打深这口井最好的办法就是量入为出、节约理财。

( 1) 量入为出: 把握现有资源、专业融通、加大预算管理作用,合理安排钱财的使用,给予系部更大的支持与政策,利用专业特色自主创收、有足够的空间使之活起来。

( 2) 节约理财: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节约是理财的有效途径,也是经营中的重要环节。秦朝丞相李斯曾言:“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勿以善小而不为,于细微处见精神。”

学校推行的数字化校园就是一项节约的方法,如果结合学校今年校长提出的绿色校园,真正做到数字校园、无纸化办公,那么学校共300 台打印机,每年油墨、纸张等耗材的消耗费用在30 万元左右,这等钱无形中就节约了下来。

积羽成舟,滴水成河。由小到大见微知著,积累起来将会创造多大的财富。这不禁让我想起李商隐的感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见,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陪伴一生的素质,一种以校为家的责任、一种优秀的习惯。

学校提出绿色理念,打造 “绿色校园”。又对节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低碳、绿色、高效、智能……将为学校下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3 高效保障,永筑堤坝

我们依靠开源和节流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管,资金才会有所保障。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钱是怎么花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收入。没有这些基本信息,就很难制定预算,并合理安排钱财的使用,搞不清楚什么地方该花钱,也就不能在花费上做出合理的改变。

而对于学校,加强监管是保障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强化 “预算调控意识”,把握现有资源、加大预算调控作用,做到先 “预”、再 “算”和后 “花”的能力,就是让我们的钱在花出去之前就打好算盘。

把握每个办学项目的收益、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实行合作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 “理实一体、校院一体”的办学特色。

把握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发现资金陷阱、防止违法行为、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 完善机制,使手中的钱,收有凭、支有据,维护学校利益,积累丰富的办学经验,让学校发展有所保障。

2. 4 理财文化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前面我们已谈到理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文化。正确的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优秀的文化却能引领人。任何一种文化理念都有自己的根基,否则它就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对理财理念来讲,主要是怎么让理财理念上升到一定高度,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使当家理财思想、主人翁意识、勤俭持家思想,在我校教职员工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一些落后的不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积极的自觉的习惯,从而激发我们的热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意义,这就是理财的文化之根、动力之源。理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应把它纳入学校厚重文化建设体系中去,构建我们学校自己的理财文化观念,通过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营养,不断总结理财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塑造良好的理财文化,并以此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

3 检验理财效果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贷浑浑如泉源”。掌握及实施了一系列的理财方法,更让我们欣喜的就是享受理财给我们带来的甜美的果实。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校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年实现一次新跨越,完成了由普通专科到全省专科名校的升华;学校收入增加了3 倍、校园面积扩大3 倍,体育馆,图书馆,善教楼,模拟中心…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校园树木成行,郁郁葱葱。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才能决定出路。所有的这一切跨越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力保障,那么在没有一分外债的前提下,我们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不单单是学校正确执行了财务资金的管理与投入,更重要的是理财的观念早早渗透到了学校的管理文化当中,才有了今天足以令同行们艳羡的大学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理财之道,蜿蜒若溪,选择理财,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学会理财,就拥有了更多的生活出路; 科学理财,财为我用,创新理财,走向成功。

摘要: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经济脉搏快速跳动的今天,人们的理财、投资理念逐步走向成熟,股票、基金、债券、储蓄、外汇、保险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个人理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理财按其主体分类,分为政府理财、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文章探讨了公司理财,即学校理财。我们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一分子,学校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怎样理好学校的财?怎样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文章提出一个论题:让理财成为理念。

关键词:高校,理财,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红光.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5(1).

[2]槐颖.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应用于高校财政经费投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

导游服务新理念价值分析 篇8

现代旅游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环节,其中能够在这条旅游消费链中提供完整系统的服务只有导游。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过程中多种服务中的一种,然而又是诸种旅游接待服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服务,导游服务在旅行社、旅游者、旅游接待单位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导游在提供服务时除了要遵守导游服务原则外还要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即“热心、爱心、细心、耐心和真心”的服务理念,以良好的“形象大使”风貌展现给游客,这样才会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1 导游服务“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价值体现

1.1 热心

当好一名导游,不仅在于导游必须具有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本地及邻近省、市、地区的旅游景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了如指掌,对国内外的主要名胜有所了解,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还必须具有高尚热情的服务精神来感动客人,同时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每位游客的心理需求,投其所好,争取做到让客人感觉到旅游是一种享受,是一次有意义的休闲,文化消费活动。如果遇到不好的旅游团,不要马上没有热情,服务态度有所转变,甚至是控制不住情绪与游客发生不愉快,这是带团最忌讳的心理状态和后果。导游要运用关切的语言使人开心、放心,并乐意为游客服务。例如,“请大家一定记住,有事尽管向我提出,不要客气”,游客会感觉导游易于接近,心理感到满足,使团队的气氛开朗活跃。带好旅游团要永不放弃,调整好心态努力去做,才能创造好的服务业绩。对于满足游客的个别要求确实有困难,但导游尽心尽力去做了,虽然问题的解决只有50%的希望,而导游却做了100%的努力,相信绝大多数游客是会理解的,他们也会对你心存感激。

1.2 爱心

旅行社是感情密集型企业,其服务宗旨就是一个“爱”字。即关爱与呵护正在过短期旅游生活的旅游者。如果每一位导游都具有良好的素质,那能把旅游者当作亲人、恩人和朋友,都能从旅游者的角度去感受旅游者的需要,并能与旅行社的合作企业良好合作,那么他(她)的服务就一定会让旅游者满意。在一个旅游团里爱心是黏合一切的核心。导游对游客要本着“平等交往”原则提供导游服务,与游客交往时,应努力给游客以良好的印象,不能突出某些游客而造成其他游客的不满,或只顾一部分积极配合与支持工作的游客,而不关照另一部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导游要没有偏见,一视同仁,对那些没有支持工作的游客同样做出很好的安排,并微笑着说:“你们可能对这项活动不太感兴趣,肯定对其它项目更加喜欢。”实践证明,由于导游用这样的态度处理事情,游客觉得受到尊重,没有被歧视和冷落,心里会产生一种感动。

1.3 细心

导游从游客的言行举止和表情变化判断游客情绪状态,帮助游客维持积极情绪,发现游客出现消极情绪后应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消除或进行调整。如在带团过程中发现有人神情疲惫,脸色不好,导游就要上前询问,问他们哪儿不舒服,是否太累,以示关切。在语言上,导游要表现得很亲切。了解实情后应作必要的处理:或带他们去医院,或让他们休息、或请他们在参观游览时量力而行,以免他们过于劳累或病情加重。发现用餐客人有感冒者,及时送上杯姜茶等等。中国幅员辽阔,气温差异大,要叮嘱游客注意冷暖,避免感冒;对年老体弱或个子矮的,上下车要重点搀扶,防止摔跤;经常与机场保持联系,核定航班时间,如遇误机,则与有关方面协调,妥善安排客人活动或住宿。

1.4 耐心

导游带团要应对不同的游客,满足每位游客的不同需求似乎是困难的,特别是有时候遇上个爱挑剔的游客,导游需要十足的耐心,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努力,以诚相待,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游客,帮助他们,获得他们的理解。有些年纪较大的游客在游览中较罗嗦对于他们就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同时对游客提出的意见与要求要冷静仔细地分析看是否“合理而可能”,对能解决的问题应尽力而为之,想为游客所想,急为游客所急,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客观、耐心地向游客解释清楚,取得游客的理解。

1.5 真心

一个旅游团中的游客需求是五花八门的,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满足愉快圆满的旅游生活。而这种愉快圆满的旅游生活的基本点就出自于导游员的真诚待人,对旅游者不马虎了事,真心为旅游者服务。即使每位导游员的导技各有千秋,但是只要精诚所至,游客心里自然会清楚和明白的。相反,有些导游员表面功夫极佳,而内心深处却老是想着其他诱人的香饵,其结果只能招来游客的反感和蔑视,其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如部分导游员做虚假宣传,任意夸大旅游消费场所和旅游产品的功能和质量,误导游客购买伪、劣、假冒产品的,超计划为游客安排购物,擅自增减旅游服务项目,有的还宣传封建迷信,造成极坏影响等等。导游与游客交往,要“言必信,行必果”,对人不信口开河,待人不口是心非,处事不草率从事,那种信口开河、言之无物、模棱两可华而不实的作风只能引起游客的反感。在游客的心目中,这种导游是不可靠的,是不能信赖的,言必信,行必果是取得游客信赖的重要方面。导游员要真诚待人,就要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辛苦我一人,方便众游客。这样,游客才会相信你、理解你、尊重你、接受你的指挥和要求。

2 结束语

如何营造更趋人性化的适度服务与提供务实周到的服务是业界探求不止的课题。“以人为本”的亲情化、灵活服务是彰显特色的新理念,传统服务要不断有变化,在服务上要有新思路,不断有所创新,总之,我们要在站在游客的立场上,努力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本着一切为了游客的精神服务于广大游客,做到尽量让游客满意,各导游员通过培训和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与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根据自己的优势或特长、爱好,形成自己独特的导游服务风格,这样,我们的导游服务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王连义.导游技巧与艺术[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严关怀,林杰.做个好导游[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蒋炳辉.导游员带团200个怎么办[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现代足球实战训练理念的特征分析 篇9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足球教材、理论书籍和学术研究的相关成果, 搜集整理了足球运动水平较高国家有关训练方面的书籍、资料以及国外专家来华讲学的讲义等。

1.2 观察与数理统计法

观看了2002年世界杯决赛阶段中国队的三场比赛, 2004、2007年两届亚洲杯, 2006年世界杯部分比赛, 2007年女足世界杯2008年东亚男足、女足足球锦标赛, 2004年至2007年欧冠赛等, 并对部分比赛进行统计分析。

1.3 逻辑分析法

运用类比、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 符合现代足球实战需要训练理念的理论基础

足球属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 比赛表现出与其它球类项目所不同的比赛特征, 如对抗、快速、多变等, 因此, 训练必须符合实战是第一位的[1]。有目的的比赛是从实际出发和结合实战的最好方法。国际足联的《足球教练员培训教程》中对“符合实战训练”进行了专门的阐述, “要达到积极训练的目的, 训练必须尽可能地与比赛的情景一致, 最大限度地与比赛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因素越近越好”, 分析和研究国外优秀足球教练员的训练, 发现其特点在于他们能够注意运用足球运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训练, 力争做到实用、并结合比赛实际。

要做到训练与实战结合我们应认清两个问题: (1) 不能用比赛完全代替训练。比赛可以发现问题, 但并不能完全解决球队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2) 训练是比赛情境的重复, 脱离比赛实际的训练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练员在设计训练方法、手段时应紧密结合实战情境, 通过尽可能多的重复刺激, 使球队或运动员打破不正确的技术和战术动作定式, 形成正确的技、战术定型。

3 对符合现代足球实战需要训练理念的特征分析

训练理念是人类进行训练实践的指南。没有正确、先进的训练理念, 其训练实践便是一种低级、落后的重复活动。因此, 构建先进的训练理念是现代足球不断创新、发展、提高的前提, 也是改变我国足球落后局面的根本出路[2]。

3.1 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

技术是比赛中运动员完成各种动作的表现。技术动作是概念化的技术表现形式, 是指具体行为的性质、表现形式、运动节奏、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速度、动作时间、动作力量、节奏等。技术动作与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3]。在训练过程中, 足球基本技术的训练更强调对抗性、实战性, 同时, 要强调简单、精确、实用。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的能力。

3.2 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不可分割

从足球运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看到, 训练与比赛中的体能问题已上升为现代竞技足球中突出的问题。足球比赛是技、战术和体能紧密结合的统一体, 体能必须与技、战术水平同步, 只有技、战术达到一定水平, 运动员体能水平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同样, 只有在强体能的保证下, 技、战术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得以正常地发挥[4]。在足球体能训练中, 仅仅坚持超负荷的体能训练, 而忽视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的同步提高, 是不符合足球运动特点及规律的。

欧、美足球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 每一项运动都与足球运动的技术与竞赛特点紧密相连, 训练内容的每一项都结合了足球技、战术内容, 比如足球场上的跑动、急停、变向、启动、射门等。在技、战术训练中发展体能, 在体能训练中巩固技术, 两者有机结合是推动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心智训练的贯穿性理念

心理和智力训练是足球训练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指出的是, 欧洲的许多优秀教练并不刻意采取专门的心理和智力手段来进行训练, 而恰恰是在技、战术训练中同时贯彻和实行。每项技术和战术训练任务都包含有心理和智力的训练因素。心理和智力训练是要求运动员在每节课后都要认真地思考当天的练习内容以及是如何运用的, 使运动员对练习的内容有所记忆和理解, 及时消化, 加深对所练习内容的理解。

3.4 高速度、高强度、强对抗, 紧密联系比赛实际是符合实战训练的核心

现代足球比赛, 时间与空间的争夺更加凶狠激烈, 球员身体对抗不断加剧;注重有节奏地加快攻防转换速度, 快攻反击次数增多, 快攻得分率提高;以速度争取主动, 以争取时间用速度来控制空间, 赢得胜利, 已是现代足球比赛对抗的又一特点和发展趋势[5]。

要想取得更好的实战训练效果, 必须紧密联系比赛。对抗训练要最大限度地包括比赛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因素, 让运动员从紧密联系比赛实际的训练方法中掌握比赛和比赛技能的基本知识。

3.5 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强调针对性

训练计划是实现训练目标的基本蓝图, 是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训练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体现了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对足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发展程度。训练内容是符合比赛实战需要训练重要的部分;比赛反映了训练效果, 在训练时要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使他们富有激情是非常重要的[6]。

在欧洲, 足球训练计划非常周密, 无论是全年计划、阶段计划、周计划还是课计划都非常详细。如阿贾克斯俱乐部12周的体能训练计划紧紧围绕比赛需要的素质进行, 一周的体能训练计划有三次在足球绿荫场上进行。曼彻斯特联队著名教练福格森的课训练计划, “韩国足球教父”希丁克的每阶段的日训练计划都表现出符合实战的针对性。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和逻辑法, 对各种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表明:现代足球的训练理念是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心智训练的贯穿性;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不可分割;高速度、高强度、强对抗, 紧密联系比赛实际是符合实战训练的核心;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强调针对性。

关键词:现代足球,实战训练,理念,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

[2]莱斯.里德.球队基本建设[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95~298.

[4]茅棚.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

[5]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与理念分析 篇10

一、创新教学理念

这是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教学理念是实践的前提和依据, 并且指导着实践, 为实践提供方向。近年来, 随着声乐教学在高校课程中地位的不断提高, 各个高校需要将培养出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型人才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民族声乐系在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首先需要在两个理念上进行创新。

第一, 强化主体理念。传统的教学包括声乐学科的教学, 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的教学目标。现代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将学生提到主动地位上来, 民族声乐的教学也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题进行展开, 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发展情况等, 有针对性的、灵活性的进行声乐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各种活动的展开。[1]另外, 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具有审美功能, 因此高校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审美教育, 以让学生能够了解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 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 强化传承理念。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高校的民族声乐的教学中, 必须将其中的精髓继承下来。具体表现在:不仅注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民族声乐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和具体特征, 另外还要让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各种形式以及各种民族乐器有个大概的了解, 同时还要了解民族声乐的基本语言和特点。因而在民族声乐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应该适当地将民族音乐的文化和乐器的文化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修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 丰富其教学手段,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增强学生声乐学习的综合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民族声乐文化的认同感, 这也是学习民族声乐的一大目标所在。

二、完善教学内容

这是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改革重点的一方面。完善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教材内容和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这需要各个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 根据民族声乐这个专业的特点以及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目标, 适当地对其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的体系进行安排和调整。传统的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倾向, 即重实践轻理论, 这会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平衡, 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必须协调好技能和理论、专业和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完善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课程的选择上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我国的各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 将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融入到民族声乐的课程教学中, 能够为丰富其教学内容,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另外, 世界各个民族也存在很多优秀的音乐文化, 这些文化都可以成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营养, 高校的民族声乐课程就可以选用和借鉴世界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学生们课外学习的内容, 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总之, 高校民族声乐课程的选择应该以体现民族性为主, 体现世界性为辅。这些需要高校的民族声乐的教师们树立起多元化的教育观念, 比如可以将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史等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必修课程, 以此奠定学生深厚的音乐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文化的专业素质;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关于民族音乐文化语言和语法上的课程, 从任何有关民族声乐文化的课程设置上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声乐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本校内部的教研组进行自主研究以编写出内部的民族声乐的教材, 这不仅有利于将本校的教学现状考虑进去, 而且能够体现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二是课程的安排上需要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民族声乐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声乐演唱方面的才能, 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 必须将理论性的教学和实践课程结合起来, 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的锻炼。对此, 高校在民族声乐课程的设置上, 首先需要对其进行优化, 可以采用“增”“减”“改”“并”的方法。“增”就是增设课程, 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演唱、弹奏等的平台和机会, 以丰富学生声乐表演的经验;“减”就是将与民族声乐课程联系不大、对学生没有太明显的帮助、或者是多余的理论课进行适当的删减;“改”指的就是对已有的课程的内容和性质进行适当地调整, 课程的调整有利于民族声乐各个课程之间的渗透和融合, 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并学会融会贯通。“并”就是将互相联系密切、或者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合并起来, 合理有效的课程合并避免了学科内容的重复,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对民族声乐人才的需要, 因此高校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这是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是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修养的必要途径。传统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缺少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不足, 这就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落后的原因所在。准确地来讲, 不存在教学模式好坏之分, 只有适合不适合之说。因为各个高校的教学主体、对象、目标、方式、规模等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上可以根据多样性和灵活性进行自主选择, 当然其前提必须要能够实现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人才的目标。

一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如研究式、讨论式和启发式。针对这些教学方法,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小组之间在课堂上可以互相讨论, 然后进行合唱、合奏。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第二, 可以引进观摩式教学的实践。这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高校的民族音乐系可以定期地举办观摩会、公开课、示范课, 这不仅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从而能够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 要加强实践教学。这是声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归宿。[2]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在强化学生表演技能的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创新才能, 这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拓展, 也是其教学的终极目标。[3]高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性的教学:第一, 丰富实践的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去社会上进行演唱和表演, 在锻炼学生舞台表现能力的同时, 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岗位奠定基础;第二, 进行集中实践。可以在每个学期为学生安排一次民族声乐的实践活, 在放松学生的同时, 加强了学生声乐实践的能力。第三, 进行示范实践, 其产生的影响是教师的教学无法代替的。可以定期地邀请经验丰富的民族声乐的老师或者是著名的民族声乐家, 为学生进行现场的亲身示范,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兴趣。第四, 注重自主实践。这是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演唱比赛、音乐活动等形式的方式, 在丰富学生表演经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识, 不断加强民族声乐的实践。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要实现其教学的目标, 培养综合性的音乐人才, 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作出改革和创新, 这也是当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重要的教学任务。各大高校由于在教学目标、对象、主体等方面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理论和实践的改革的模式也一定是存在差异的, 但是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 因此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需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 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 从而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声乐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丽艳.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理性思考[J].文化学刊, 2009, 05.

[2]王颖.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与理念分析[J].音乐天地, 2012, 03.

心理分析理念 篇11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出版集团;企业概述;发展理念

近几年,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版集团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批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已经或正在筹划登陆资本市场,新闻出版产业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站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总命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身明确的发展理念,将是我国出版集团践行文化使命的关键所在。正如2007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所提出的问题:“转制之后,我们文化企业的目标是什麼?使命又是什麼?”这一提问至今依然萦绕在出版集团的掌舵人心中。本文尝试用内容分析法从整体上客观地了解当下国内出版集团的发展理念和诉求,同时着重了解上市与非上市出版集团在发展理念上的异同,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未来出版集团的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一、研究思路

内容分析法指的是,对于文献内容进行系统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其目的是要分析清楚文献中有关主题本质性的事实及其关联的发展趋势。国外藉由内容分析法对机构或企业发展理念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其普遍将机构或企业网站的使命陈述(missionstatement)作为分析单位。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我国出版集团的发展理念陈述,然而,目前我国出版集团网站中几乎都没有设列使命陈述一项,更多是以公司概况、集团概况、公司宗旨、关于我们等形式(统称企业概述)出现。通过初步调查发现,企业概述在内容上基本包含且不限于使命陈述。因此,鉴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分析单元设定为国内出版集团网站中的企业概述,并设计相应的主题词编码对其展开统计分析。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的31家出版集团为基础,逐一浏览这些出版集团的官方网站,依据企业是否建有官方网站,网站中是否含有企业概述栏目,概述中是否含有发展理念陈述等标准,最终确定24家出版集团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其中6家上市类出版集团,18家非上市类出版集团。(如表1所示)

三、统计分析

1发展理念主题词挖掘及编码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自然编码和内容分析的相关技术,归纳出国内出版集团网站上的发展理念陈述主要有8个核心主题词,分别是政治、文化、制度、市场竞争、资本运营、国际化、数字化与本土化,每个核心主题词下有数量不等的次级主题词。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对各主题词进行了编码定义,如表2所示。

2发展理念主题词频率统计

根据上述主题词及编码,对国内出版集团网站的发展理念陈述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到的总体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总体比率”指某项主题词编码在企业概述中出现的频率。另外,该表还列出所有次级编码词出现的频率。从总体比率一栏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主题词在出版集团的企业概述中出现的频率有明显不同,整体而言,市场竞争与文化出现的频率最高,资本运营次之,其后是政治、制度、国际化,本土化与数字化居末。

3核心主题词出现频率组间比较

通过对上市出版集团与非上市出版集团的分组统计,我们发现两组研究对象在核心主题词出现频率上差异较大的依次是数字化、资本运营和国际化,其中数字化主题词上的频率差别达到42%;而差异较小的则依次为政治、市场竞争、本土化、制度和文化,其中政治主题上的频率差别仅为8%。

4次级主题词出现频率组间比较

在次级主题词层面,我们将关注视角更多地集中在一级主题词出现频率较为接近的类别。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制度层面,从图2可以看出,在管理机制方面,非上市类出版集团出现相关表述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上市出版集团,而在人才保障方面,两者又呈现出相反情况。

在文化层面,上市类与非上市类出版集团的“优秀文化”一词出现频率非常接近,而在知识产权方面,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图3所示。其中18家非上市类出版集团的企业概述中,甚至没有一家提及这方面的内容。

四、讨论

一般认为,网站企业概况中的表述大都只是一些空洞且雷同的语言,无法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但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从网站企业概述中能够归纳出版集团发展理念的基本构成,而且不同的出版集团在企业概述中体现的发展理念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对上市类与非上市类出版集团进行区分以后,组间差异得以显现。

从主题词层面的比较看,上市与非上市出版集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本运营、数字化与国际化方面。结合近几年出版集团发展的相关背景可知,出版集团经过上市融资之后,具有更强的资本运营动机,这就需要寻求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战略投资空间。正如中国出版集团前总裁聂震宁所言,“虽然传统出版产品的经营,产业对于资本的依赖不是很强,但产业的升级与规模的扩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扩展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张和产业内部的竞争态势,必须借助于资本的力量,只有资本的力量才可能帮助产业规模呈几何级数地迅速增长。”

生态住宅的内涵和发展理念分析 篇12

1 生态住宅的内涵

对生态住宅的探索源于20 世纪60年代, 当时美籍建筑师保罗·索莱里首次提出将“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 提出“生态建筑学”, 旨在减少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即通过更节俭、高效、智能化的城市设计, 对城市文明、污染、能源资源枯竭和生活质量等问题作出积极回应[1]。

生态住宅, 又称健康住宅、绿色住宅, 其宗旨是可持续发展, 协调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间的发展, 不仅只注重住宅区环境的绿化, 在设计上更考虑绿化植物间的融合性、层次感, 重视对资源能源的节约, 同时, 也考虑业主关于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 打造最宜人宜居的环境。下面将生态住宅的内涵分为几点进行阐述:

1.1 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住宅建设的设计、建筑中, 是生态住宅的核心

生态住宅的建设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强调保护环境、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循环利用、节约资源能源, 遵循生态平衡原则, 打造健康、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住宅[2]。

1.2 “以人为本”是建设生态住宅的指导思想

生态住宅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合体, 主旨始终是为人服务, 为人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 从而展开设计。

1.3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何来生态?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利用自然通风、阳光对房屋降温、改善空气质量、采暖和照明, 减少使用空调, 节约能耗;栽种植被, 清新空气, 绿化环境;利用自然水渠改善空气质量, 美化环境, 并循环利用。

1.4 整体设计

对生态住宅的设计要综合地域、地质、地形、气候、人文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布局, 层层考虑, 这直接影响着生态住宅的性能。

2 发展生态住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生态住宅的思想已在我国各地域逐渐兴起, 人们积极探索如何打造出这样一个让人住了会连连称赞、不想离去的生态住宅,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生态住宅的设计上虽然有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现实的市场条件, 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什么是生态住宅, 缺少统一标准

自“生态住宅”这一新概念出现, 房地产商为跟紧时代脚步, 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中站稳脚跟, 开始积极探索建设生态住宅, 但由于生态住宅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判定标准, 人们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房子称得上是“生态住宅”, 房地产商们也似乎都只领悟到了生态住宅的表层含义, 只单单的绿化环境, 并没有真正地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进建筑的设计中, 就打出“生态住宅”牌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入住, 说小了这是一种商业炒作, 说大了这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欺骗[3]。因此, 应尽快制定“生态住宅”统一标准, 明确生态住宅的评定标准, 这对规范房地产商恶性竞争, 保护消费者权益十分重要。

2.2 生态住宅造价过高

我国目前的生态住宅很少, 极大的原因是为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层层设计、层层需要多重的市场定位、层层需要多人把关考虑, 人力、物力、财力都会有很大的支出, 造价高, 售价就会高, 变得只有富人才有实力居住, 缺乏公平性, 而且, 房地产商也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因此国家应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 减税、免税等, 调动房地产商的积极性, 推动生态住宅的积极发展。

3 生态住宅的发展理念

相比普通住宅, 生态住宅的售价高, 但后期的运营成本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低、对环境的污染及破坏程度低, 因此生态住宅的经济效益较高。就我国当前生态住宅市场的缺陷和相应扶持政策的缺失等情况来看, 生态住宅大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规模化建设的大中城市住宅小区为突入点发展, 这类住宅占地小, 人口密度大, 人均绿地面积小, 适宜打造大众型的生态住宅;二是以别墅区或农村为突入点发展, 这类住宅占地大、人口相对不集中, 有较多的空间可进行生态住宅的设计规划。生态住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是人们心中对大自然的回归, 是未来房产发展大势。下面将其发展理念进行阐述:

3.1 系统性

生态住宅要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前提, 整合住宅全寿命的所有环节 (策划、设计、施工、运行、物业) , 整合影响生态住宅的地址、人文等所有因素, 整体设计, 形成复合生态系统, 技术交叉、体制综合、资源循环, 使生态住宅的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3.2 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尽可能地满足业主居住健康、舒适的需求, 融合、升华业主的自然、道德和思想境界, 让业主感觉从踏进小区的第一步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

3.3 废弃物再利用

合理设计、处理废弃物, 回收利用, 降低环境污染。如集中统一收集厨房废弃物, 通过技术发酵后降解, 并用作花肥, 既减少垃圾排放又节约买花肥的成本, 更减少了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污染。

3.4 使用环保性能的建材和设备

规划建设生态住宅时, 要尽可能使用通过降解可再生的绿色建材, 购置绿色设备, 使居住环境无污染、无辐射, 同时, 适当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提高生态住宅的使用性能。

4 结论

总而言之, 生态住宅毕竟是新兴产物, 不能一步到位, 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改善,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人们环保观念的加强,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住宅模式一定会是未来房产大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使城市居住人口数量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逐渐密集化、废弃物排放更加恶劣, 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 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诸多的社会问题。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现世纪人们面对的最迫切的课题, 为贯彻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生态住宅”应运而生。本文以分析生态住宅的内涵为出发点, 对生态住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发展理念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生态住宅,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丛.我国绿色住宅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1-5.

[2]徐友全, 张世洋, 刘丽.绿色住宅三维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3, 27 (5) ;54-58.

上一篇:育才树人下一篇:固液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