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委员初步分析

2024-09-23

高校心理委员初步分析(精选6篇)

高校心理委员初步分析 篇1

摘要:心理委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心理委员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出一些问题。着重讨论了目前我院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心理委员,高职,队伍建设

班级心理委员是我国高校积极借鉴国外心理辅导经验,立足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需要,在班委会这一传统的、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委员指在高校中为班级同学、寝室同学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帮助的学生干部。自2004天津大学首次推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以来,心理委员凭借其信息获取的直接性、交流沟通的便捷性以及危机干预的及时性等优势逐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选拔不严、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欠缺、工作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等,亟待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一、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心理委员选拔不严且流动性大

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及个性品质是其后期培训效果和工作成效的重要保证。目前我院对于心理委员的选拔是按照一般班干部的选举方式产生,由于缺乏严格的筛选标准容易导致心理委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可能出现部分心理委员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同时,作为班委一员,流动性较大也是较突出的问题。不少心理委员经过培训后刚刚对自身工作职责有所了解,就又要面临班委的换届改选,新任的心理委员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化培训,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进而影响工作效果。

(二)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和定位不清

帮助心理委员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一直都是我院心理健康中心对心理委员培训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心理委员工作职责与定位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心理委员的工作难以达到设置这一职位的初衷。例如,有的心理委员错误地扩大了自身的职责范围,认为自己就是班上的心理咨询师。又比如,在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时,部分心理委员为了使活动更吸引人,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并未突出心理学特色,容易与其他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存有重复之嫌。

(三)培训方式单一且内容缺乏实用性

在与心理委员的日常交流中会发现,不少心理委员的困惑来自于不知道如何才能让班上学生有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找心理委员诉说。还有心理委员表示,即便有学生遇到困难时向他们求助,自己也不知该如何有效地安抚其情绪,这直接说明我们对于心理委员培训的实效性还有待加强。集中讲授和专题讲座是目前我们对心理委员培训最常采取的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受众面广且容易实施,但由于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的训练,致使一些心理委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仍常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二、加强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科学选拔及维护队伍的稳定

在心理委员选拔前,应首先做好二级院系辅导员工作,宣传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确保心理委员有主动服务同学的热情和责任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班级选举”确保当选的心理委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然后经由二级院系心理辅导员的考察,最后由心理健康中心利用专业的测试工具确认该心理委员心理状况良好且善于与人沟通,由此层层把关,最终确定每班的心理委员。此外,为维护心理委员队伍的稳定性,对于没有重大过失的心理委员可适当延长其任期。

(二)明确心理委员的定位与职责

根据詹启生博士对“心理委员”概念的界定,班级心理委员需扮演好“宣传员”“观察员”“咨询员”和“组织员”这四种角色。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也可以界定在“思想重在宣传、谈心重在倾听、咨询重在推荐、活动重在组织”这四个层面上。同时,笔者认为,心理委员的工作重点不是直接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发现、反映问题和协助解决问题。当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时要懂得量力而行,及时上报,真正做到“因自助而成长,因互助而快乐”。

(三)注重培训的多样化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导向性强,如单一采用讲授式培训易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心理委员的工作需要较多的情感卷入,因此除一般的技能培训外,自我成长亦非常重要,这部分可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从培训内容上讲,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心理委员的实际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同时,在培训中注重以完成任务为导向,让心理委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5,137.

[2]张丽琼.高校心理委员之有效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150-151.

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与管理探究 篇2

1严控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

在班级中增设心理委员,根据班级的学生人数设1 ~ 2名,纳入到学生干部的编制中,可以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群体中异常、突发情况,实现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工作方式。

1.1班级心理委员的应具备的条件

( 1) 在同学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2) 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

( 3) 对心理学感兴趣,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

( 4) 人格成长比较健全,情绪稳定;

( 5) 性格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 6) 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 7) 责任心强,乐于助人。

1.2心理委员的选拔程序

( 1) 在 “个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 “班级推荐”, 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进行考察;

( 2) 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 “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不合格的心理委员”的罢免工作;

( 3) 对心理委员的罢免实行三级否决制,即在班级多数成员、主管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这三个级别中任何一级认为某人已不适合担任此职务时,都可以对其进行罢免。 心理委员由于个人情况变化也可以随时向班委申请辞职。

2明确高校心理委员的职责

2.1主要职责

( 1) 关注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识; 关注精神成长, 提高学生素质。

( 2)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班、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开发人体心理潜能,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 促使健康班级的形成,优化班级学习气氛,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2.2具体职责

( 1) 及时发现性格异常的同学;

( 2) 联系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及团体辅导;

( 3) 进行班级心理情况摸查;

( 4) 大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班同学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 5) 积极配合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开展工作;

( 6) 定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

( 7) 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8) 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 9) 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 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

2.3日常工作

( 1) 定期报告。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 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每月心理状态向班主任或辅导员、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进行报告;

( 2) 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班级的墙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每学期最少组织一次有特定主题的辅导活动,可主动联系老师和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共同举办,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4) 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 5) 在参加心理辅导培训的基础上,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 6) 组织班级同学参加院系、学校大型的心理健康活动;

( 7) 组织通知个别同学参与特殊群体辅导活动。

3加强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

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尤其是新生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没有专业背景,经验少,需要首先让心理委员在专业上成长,然后才能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的心理成长。心理委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做到保密和简单的初步评估是他们必须能做到的。如果心理培训跟不上,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势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心理委员根本起不到作用。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要分层次、有区别、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培训的课程有 《心理学基础知识》 《恋爱与性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心理咨询概论》 《团体辅导的体验与运用》 《心理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班级心理委员职责与工作方法》。通过培训,心理委员对自己的岗位有一定的了解,方便以后工作的开展。

4注重心理委员的管理

( 1) 学校心理中心定期为心理委员举办心理沙龙, 心理委员可以在交流中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

( 2) 心理中心成立心理协会,其成员可以在心理委员当中优先民主选举产生。

( 3) 在心理中心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心协宣传和组织各种心理活动,各班级心理委员优先参加。

( 4) 心理资料室的所有心理图书完全免费提供给心理委员阅读,丰富自己的心理知识。

( 5) 每年从心理委员当中选出工作表现优秀的评为 “十佳心灵使者”。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事迹,让其他心理委员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有利于学校两个建设: 一是心理健康的防控,建立一个辐射到每个班级的校园心理健康监控体系; 二是建立一个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体系。

摘要:在医学院校设立心理委员是必要的,严控心理委员的选拔、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加强心理委员的培训、注重心理委员的管理,从而让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高校研究生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探析 篇3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工作机制

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开展,研究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得到了相应改善。但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生多方面心理需求的实际状况。在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即在班级、宿舍或实验室设立心理委员,参与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机制和监控系统,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根据工作实际,江苏大学在2009级和2010级研究生中设立“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开始了在研究生中设立心理委员的工作实践。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是指经过系统培训的少数研究生自愿以学生身份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发挥心理支持、信息沟通、职业规划指导的作用,帮助、支持和引导身边同学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和择业就业中的困惑。

1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设置选拔

作为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成员,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通常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委员的设置和选拔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科学的方法,选出适合的人员,才能保证心理委员有效发挥作用。

(1)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职责。江苏大学设立的研究生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包括两方面:一是心理危机干预,提高全体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帮助和引导研究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大多数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但由于个体规划意识、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和发展潜力各不相同,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研究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设置。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区域较窄,主要以宿舍、实验室和工作室为主。各学院根据研究生规模来设置心理委员:研究生规模大、人数达200人以上的学院,主要以工作室和实验室为单位设置1~2名;研究生规模中等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设置1~2名;研究生规模小(30人以下)的学院,总体设置1~2名;少部分规模不大的文科学院,主要以宿舍为单位设置。

(3)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选拔。目前江苏大学研究生心理委员的产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那些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经自愿报名或辅导员推荐,产生心理委员。二是由班长或团支书兼任,他们具备人际关系和谐、团体合作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等特点,容易在研究生中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2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培训

心理委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鉴于目前国内高校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存在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和实用性等问题,江苏大学通过设置合理的培训内容,采用易于研究生学习的培训方式,编写专门教材对研究生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2.1 培训目标

(1)知识拓展目标。通过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和亲身体验,促使心理委员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与一般技能,能鉴别和发现研究生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困扰,了解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具备危机干预的初级能力。(2)自身成长目标。心理委员应具有准确的自我形象,发展自我认知与自我觉察的能力。具备感受、理解、关心与支持他人的能力及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和巩固正面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3)自身角色定位。能够理解心理委员的基本理念,增强对心理委员角色的了解与认同,明确主要工作任务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2.2 培训模式

(1)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相结合。学年第一学期,集中力量做好研一心理委员的岗前培训;第二学期,做好研一和研二心理委员的后续培训;因面临毕业,故不安排研三心理委员后续培训。后续培训主要以研究生面临的压力展开,实用性强。(2)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由校级专业师资对心理委员进行集中培训,平时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分散式培训。由每个学院的心理辅导员对本院心理委员进行分散培训,可以更多地结合本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形式上也可以更灵活,如利用例会进行团体训练和案例学习等。(3)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心理委员单单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咨询的相关技巧,学会简单处理危机事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学习可以通过讲座、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则需要其他有效的方式,如团体辅导、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4)技能培训与自我成长相结合。专业教师不仅要帮助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技能,提高助人的效果,同时也要通过心理训练等方法帮助他们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

2.3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选择关系到培训目标与效果,直接影响到心理委员能否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开展研究生心理委员培训,选用的培训内容即《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材》的体系。(1)基础篇: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心理委员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要和心理委员自身成长与发展。(2)应用篇:针对研究生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不同心理问题,应用篇分为六大模块,包括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以及职业发展。(3)技巧篇:指导心理委员掌握与同学的沟通技巧、学会设计和组织班级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法。

2.4 效果评估

对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是考察培训效果,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为下一次系统培训提供资料。评估手段有如下三种:(1)个人体会。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他人的思想,检验心理委员对整个培训的满意程度。通过自我概念分析、自信心评估、同学互助评议等方法对学员的成长与提高进行评估。(2)分析个案。独立完成对个案的分析,检验心理委员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日常案例的处理能力。(3)笔试考核。培训结束进行笔试考核,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辅导技巧等方面必备知识。

3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使用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主要作用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层面,即维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预防不稳定因素;二是心理素质拓展层面,即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选拔和培训,心理委员已经能够正式上岗开始工作了。

3.1 工作内容

(1)自助与自我教育。心理委员要保护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处理在工作中积累的“情绪垃圾”,不断地提高心理素质和完善自我。(2)观察与反馈同学的心理状况。保持与周围同学的良好沟通,积极关注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心理辅导员汇报。(3)宣传与助人。制订有效性、多样化的活动方案,积极向本班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为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学校心理服务的信息。(4)参与校心理中心的日常工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普查、问卷发放和数据录入,也可参与相关的研究工作。

3.2 管理方式

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接受集中培训,考试通过后由校心理健康中心统一颁发聘书,并配一套较完备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优秀心理委员”,综合测评加分,对工作有突出表现的给予表彰。各学院心理辅导员通过工作报表、定期例会、培训等方式,对本院所有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进行管理。心理委员将所负责范围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及时地向心理辅导员汇报。

3.3 督导模式

当前心理委员工作实践中存在督导不够精准、有效,没有形成正规的督导制度等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便捷地实现督导,江苏大学采取了三级督导网络。一级是具备国家级督导资质的校级专业师资,二级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三级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研究生。三级督导分层次作用,实现了对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有效督导。

4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工作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委员的评价一般从个人发展的评价、工作范围的评价两方面入手。

(1)个人发展的评价。心理委员个人发展的评价内容包括心理知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心理知识的发展包括危机干预的知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心理咨询的知识、团队活动的知识等方面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包括组织能力、宣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咨询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人格发展包括心理健康水平、善于调控情绪、助人、奉献、悦纳自己、善待他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工作范围的评价。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心理援助资源的介绍,发现班内同学的心理困惑,干预班内同学的心理问题,向心理教师转介班内个案。

通过对心理委员个人发展和班级工作的评价,遴选出优秀心理委员,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促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大学实施近两年的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制度,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为研究生心理疾病的顶防和危机事件的干预赢得了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润杰等.基于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生顾问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

[2]张晓龙,陈英和.朋辈咨询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用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

高校心理委员初步分析 篇4

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发展, 并对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也随着高校扩招、心理需求量的增加逐渐由专业人员进一步扩大到朋辈之间。其中, 心理委员是我国借鉴西方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所做的探索与尝试之一[1], 这支队伍日益成为弥补高校专业老师匮乏、推进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角色。实践表明, 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3], 但同时也突显出队伍不稳定、胜任力有待加强、工作难落实、积极预防工作欠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基层的顺利开展及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自编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在高校进行现状调查, 通过了解心理委员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校工作实际,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4,5], 构建推进心理委员工作实效的队伍管理体系, 并应用推广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 以期提高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与实效性, 并由此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试能力, 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重要的理论导向与实践意义。

2 研究目标

2.1 通过开展心理委员工作现状调查, 了解心理委员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2 建立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管理体制, 以推进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深入开展。

2.3 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 从积极预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出发点, 探索心理委员积极的工作方式。

3 研究结果

3.1 当前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心理委员的选拔制度有待加强

目前心理委员的选拔多由班主任任命、学生民主选票或学生自荐产生, 存在着由其他班委兼任、流动性大、标准不严、甚至出现形同虚设等现象。

3.1.2 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模糊

目前, 不少高校把心理委员的角色主要定位为“心理信息的反馈者”, 主要职责是收集心理信息, 并及时上报心理危机事件, 工作倾向于消极被动。而从积极心理预防上说, 心理委员同时还应是“心理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朋辈心理辅导员”。究其原因与心理委员所接受的培训与督导机会有限、班主任/辅导员的认识参差不齐等有关, 因而心理委员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局限于上报心理信息。

3.1.3 心理委员朋辈教育方式简单, 积极引导、预防不够

心理委员由于年龄与同学接近, 生活、学习经历相似、情感上易于沟通、思想观念结晶, 为朋辈心理教育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缺乏朋辈理论知识、技巧的缺乏, 心理信息收集上多采用观察和直接询问的方式, 这容易引起同学对心理委员专业性的质疑的戒备心, 很难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动态。此外, 在心理活动开展上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和号召力, 积极宣传引导不够。。

3.1.4 心理委员胜任力有待提高

目前, 各高校开始注重对心理委员的专业培训, 可是由于资金、人员配备等问题, 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次数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实践体验环节较少, 这不利于心理委员工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也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心理委员专业性的认可, 给心理委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难度。

3.2 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管理建议

针对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关键在于完善心理委员队伍管理制度, 提高心理委员胜任力。

3.2.1 要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任用期限等

选拔对象应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 具有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人际关系良好等特点, 为减少队伍的流动, 任用期限至少1年,

3.2.2 澄清心理委员职责, 明确心理委员角色

目前, 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倾向为“关注学生心理动态, 反馈心理信息及协助心理危机干预”, 从积极预防的角度说, 还应强化心理委员“宣传预防、积极引导、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职责。

3.2.3 建立并实施培训制度, 提高心理委员的胜任力

定期对新生心理委员进行系统培训, 同时对更换后的心理委员及时给予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及服务介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心理危机信息识别与干预、团体训练实践体验及朋辈辅导的助人技巧、沟通技巧等方面。

3.2.4 制定并实施心理委员激励机制

制定心理委员评优制度, 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进行年度评优与表彰, 对培训合格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授予学风等。

3.2.5 要创新工作方式,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平台

鼓励心理委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如QQ、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掌握心理信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剧, 团体训练、素质拓展等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自助、求助、他助”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此外, 为了强化心理委员的角色意识, 增强其归属感, 还可以利用学生心理团队的作用, 如在各学院成立以心理委员为核心成员的心育部, 由院级心育专干督导管理, 负责其评优、培训和工作安排, 加强心育部之间的工作交流与合作等, 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学生基层的积极作用, 为提高学生“心理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等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石芳华.朋辈心理咨询:高校普及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J].国电力教育, 2007 (7) :122-123, 132.[1]石芳华.朋辈心理咨询:高校普及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J].国电力教育, 2007 (7) :122-123, 132.

[2]王猛.高校学生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探索与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7.[2]王猛.高校学生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探索与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3]何思彤.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1) :51-54.[3]何思彤.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1) :51-54.

[4]张倩, 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 2003, 23 (3) :6-9.[4]张倩, 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 2003, 23 (3) :6-9.

高校心理委员初步分析 篇5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是指受过相关心理知识培训的学生, 在班级中肩负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等职责的职务。[1]它是在各高校恶性心理事件不断发生的背景下设立的。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班级学生的总体心理状态, 但由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作为新生的事物, 在考核、评价缺少量化指标, 存在考评没有促进工作开展的问题。[2]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目前比较科学合理的一套绩效评估系统, 本文希望通过该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对班级心理委员绩效进行评估, 让班级心理委员在考核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使其提高工作能力, 以后的工作更加有效果。本文研究从360度绩效考核法的角度出发, 探究如何从360度绩效考核的角度来研究和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 提出构建班级心理委员360度绩效考核模型的研究构想, 为深入发展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提供新的思考和有益尝试。

二、360度绩效考核法简介

360度绩效考核法, 又称“360度反馈 (360°Feedback) ”或“全方位考核法”, 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360度绩效考核是指由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仁同事甚至顾客等全方位的各个角度来了解个人的绩效。通过这种理想的绩效评估, 被评估者不仅可以从自己、上司、部属、同事甚至顾客处获得多种角度的反馈, 也可从这些不同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 使以后的职业发展更为顺畅。360度绩效考核由英特尔公司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 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94年在《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受欢迎的32家企业”中有22家采用了360度绩效考核。在1996年《财富》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70%以上采用了该体系。近年来, 入选《财富》的企业有88%使用该体系。该体系被应用于企业、公关等领域。用于对企业人员、技术人员、公务员等的管理, 360绩效反馈系统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评中的一种重要工具。[3]360度绩效考核打破了由上级考核下属的传统考核制度, 可以避免传统考核中考核者极容易发生的“光环效应”、“居中趋势”、“偏紧或偏松”、“个人偏见”和“考核盲点”等现象。因为360度绩效考核可以反映出不同考核者对于同一被考核者不同的看法, 加上一个员工想要影响多个人是困难的, 所以管理层获得的信息更准确, 同时防止被考核者急功近利的行为 (如仅仅致力于与薪金密切相关的业绩指标) , 较为全面的反馈信息有助于被考核者多方面能力的提升。360度绩效反馈法实际上是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自主性和对工作的控制, 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 对组织会更忠诚,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三、基于360度绩效考核法的研究构想

班级心理委员绩效考核是班级心理委员管理的重要一环, 使绩效考核应达到促进工作绩效, 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从360度绩效考核法对班级心理委员考评进行研究,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对其进行考核, 能够进一步开发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工作能力, 提高工作绩效, 并同时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 其研究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360度绩效考核模型。

在充分了解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职责、胜任特征基础上, 笔者认为应从自己、班干部、同学、班主任/辅导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5个方面构建班级心理委员360度绩效考核框架, 具体模型见图一。 (1) 自己评价。自己评价是指心理委员针对自己在工作期间的绩效表现, 或根据绩效表现评估其能力和了解其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长处, 使其以后更好的完成心理委员工作。 (2) 班干部评价。班干部评价是指班干部对心理委员的绩效进行单方面的评价, 来达到绩效评估的目的。因为班干部之间沟通多, 彼此接触的时间长, 对心理委员的评价反而会更加的真实、客观。 (3) 同学评价。同学评价是指在班级中未担任任何职务的同学对心理委员的评价, 同学是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对象和最直接接触者, 评价能有效地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进行评价。 (4) 班主任/辅导员评价。班主任/辅导员的评价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价,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评价方式, 即绩效评价是由班主任/辅导员来执行, 班主任根据评价方法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展开评价, 同时也可以善用绩效评估的结果, 来指导心理委员发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5) 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评价。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日常对班级心理委员业务知识指导, 接受工作汇报, 对各方面情况有较充分的掌握, 从而可以较好地掌握评价事实依据。

2. 调研和评价工具制定。

在班级心理委员360度绩效考核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调研, 系统客观地收集信息。通过多途径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来初步确定360度绩效考核法不同层面的不同内容。编制适合360度绩效考核模型的心理委员评价问卷, 在各高校选取样本进行测试, 目的在于了解360度绩效考核心理委员的可行性和评价维度, 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接下来进一步确定班级心理委员考核指标以及权重。

3. 促进班级心理委员能力提升。

360度绩效考核法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 考核结果反馈给班级心理委员, 有利于班级心理委员从自身、同学、老师的角度了解自身的工作情况, 了解自身的长处, 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 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另外根据全校的班级心理委员绩效考核统计结果, 分析全校性的班级心理委员群体在能力欠缺方面, 这样就可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度对全校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的各类培训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4. 评价360度绩效考核效果。

通过班级心理委员情况追踪调查或采用试验班级、对照班的方法, 在对心理委员进行绩效考核后, 会将考核信息对心理委员进行一个及时的反馈, 让心理委员利用反馈信息帮助其以后的工作, 从而来验证和证实360度绩效考核方法对班级心理委员考核的效果和效度。

班级心理委员是在班级里承担着预防、发现、治疗同学心理问题的责任的专业班干部, 其工作绩效的好坏关系到班级学生的整体利益。因此一套能够及时反馈信息, 帮助心理委员成长的绩效考核制度非常重要, 它能保持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更具胜任力。360度绩效考核法是一套评价绩效的好方法, 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绩效考核是否适用好用, 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从360度绩效考核法的角度出发, 探索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绩效评价方法, 提高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能力, 为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班级心理委员,360度绩效考核,研究构想

参考文献

[1][]包陶迅, 丁芬盛, 叶芳.校园心理设计与组织[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62-63.

[2]李海州, 杨盈.丁芳盛.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实证研究[J].浙江海洋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1, 28 (4) :51-56.

高校心理委员初步分析 篇6

1 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1.1 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在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问题上, 已有研究认为, 心理委员承担着志愿者、同行者、学习者、示范者和宣传者5个角色[1,2]。志愿者是指心理委员要具有高度负责、乐于助人的品质, 有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望和热情, 能够自觉自愿地帮助同学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心理困扰。同行者是指心理委员在帮助身陷困境的同伴认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同伴共同学习、领悟、体验、分享和反思的过程。学习者是指心理委员通过接受专业培训, 掌握助人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心理自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示范者是指心理委员往往都是心理健康、乐于助人、责任心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宣传者是指心理委员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使同学们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提高心理素质, 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有的学者还提出心理委员扮演着4种角色, 即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心理活动组织者以及学生与老师的心理信息传递员[3]。

1.2 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已有研究认为, 心理委员所担负的工作职责[1,4]主要包括: (1) 在班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 (2) 积极开展朋辈心理咨询, 主动帮助同学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扰; (3)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及院系安排部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 定期排查班级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 及时进行干预, 若有必要应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 (4)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助人技巧。总结起来就是关注、倾听、宣传、报告4个方面。所谓关注, 是指关注同学们的情绪、行为变化及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不稳定的因素;所谓倾听, 主要是指倾听同学们的忧愁和烦恼;所谓宣传, 是指在同学们当中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谓报告, 是指要及时将不良状况向辅导员或心理专家反映, 以便于他们为出现心理困惑的同学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另外, 有的学者把心理委员工作职责总的概括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和朋辈辅导员[5]。

2 心理委员在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数心理委员对工作职责认识不清、角色不明确

当前学校普遍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但这些工作职责空泛的内容较多, 定性的、可以考量的内容较少, 导致心理委员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难以把握分寸, 搞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 如多数心理委员简单地认为其主要工作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此外, 心理委员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 如有的心理委员认为自己是混入学生内部、专向老师打小报告的“奸细”, 是同学们的“心理垃圾桶”等[6]。

2.2 多数心理委员对工作不认可, 职务形同虚设

据调查, 心理委员普遍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满意, 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认为心理委员的工作大都浮于表面化、形式化, 没有实质性地深入开展工作。与班级其他班委相比, 心理委员的工作比较清闲, 基本没什么事做, 主要承担的工作还是协助学校及学院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 心理委员流动性也较大, 工作不能保持连续性, 很多心理委员工作时间1 a不到。

2.3 心理委员在履行心理排查工作时的问题

调查发现, 心理委员在履行心理排查工作时出现很多问题, 如有些心理委员在进行心理排查工作时保密工作不到位, 工作方式不到位, 甚至有的心理委员直接将心理排查表交给排查对象填写;部分心理委员因担心被自己上报的学生对自己有意见, 因而去征求上报学生的意见, 这些做法对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心理负担, 也使得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难展开。

2.4 心理委员无法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

研究发现, 学生对心理委员工作普遍不认可, 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大多持否定、怀疑的态度。如果出现心理困扰, 一般不会去寻求心理委员的帮助, 而当心理委员主动关心他们时, 反而引起学生的警惕和戒备。据调查, 大部分心理委员表示自己曾经帮助过的有心理困扰的同学都是自己比较熟悉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 但咨询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原因是缺乏有关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进行朋辈心理咨询时, 主要还是讲大道理, 不能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来帮助同学。

2.5 心理委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多数心理委员表示曾参加过学校有关心理委员的培训, 但培训次数不多, 感觉培训的效果也不理想。据心理委员反映, 刚开始心理委员对培训兴趣很高, 但培训之后发现培训无法学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 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起来。此外, 学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太多, 培训次数也少, 因此心理委员对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3 讨论

3.1 心理委员的工作定位应是面向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当前, 过分关注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而忽视心理委员的主要角色是学生这个问题。心理委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也需要完成学业, 他们时间不多, 精力有限, 能力不足, 知识匮乏, 能做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帮助。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不是帮助一切应该帮助的人, 而是帮助那些可以帮助的人[7]。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是普及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8],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只占一小部分。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 大多数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性问题,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9]。因此, 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重点不是直接解决心理问题, 而是发现和反映问题或协助解决问题。从大部分心理委员反映开展主题班会效果较好的情况来看, 也证实了这一点。

3.2 心理委员不是朋辈辅导员, 无法承担心理咨询职责 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多数心理委员经过简短培训后让其开展工作难度较大。因此, 他们无法承担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心理委员的职责与定位不应是“小小心理咨询师”或“朋辈辅导员”, 他们的工作重点并不在于个别的心理咨询或辅导, 而在于推动班级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且以发展性的心理需求为主, 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则通常以个别的心理咨询或辅导为工作重点, 通常要帮助大学生同龄人解决一些轻度障碍性的心理咨询问题, 因而面临更大的工作风险, 需要有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担当。与朋辈咨询相比, 心理委员相对淡化心理咨询功能, 而突出针对团体心理的知识宣讲和普及、氛围营造、信息获取等功能, 可以降低其犯专业过失的风险[10]。

3.3 应慎重考虑让心理委员承担心理排查工作 多数心理委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学习, 他们的心理知识和能力有限, 在进行心理排查工作时, 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心理排查的标准。在心理排查工作的保密性原则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有的心理委员在心理排查工作中没有做好保密工作, 结果让排查对象知道, 而同学们对心理问题大多比较敏感, 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来讲, 更加忌讳别人说自己心理有问题。因此心理委员在进行心理排查工作时, 如果工作方式不到位, 保密工作不到位, 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反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建议高校最好不要安排心理委员负责心理排查工作, 而应由相应的教师来担当。

3.4 心理委员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工作需进一步深入 当前, 有关心理委员的工作体制还不健全, 相关的管理考核、培训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该制定明确合理、切实可行的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这些工作职责应该是定性的、可以考量的, 而不是空泛的、定性的。目前, 大部分普通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 缺乏心理学的师资, 开展培训工作的多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员, 由于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与定位不准确, 而过多地将咨询工作下移至心理委员的工作中[10]。在培训方面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应注重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 让心理委员切实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 使心理委员的工作深入下去。

在强调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时, 同时也应看到心理委员的主要角色是学生这个问题。既然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就不可能承担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对于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完全否定, 合理定位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和工作职责, 是充分发挥心理委员作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徐浩.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5) :11-12.

[2]李笑燃.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8 (2) :32-35.

[3]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教育与职业, 2009, 535 (4) :36-38.

[4]周璠.浅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其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6) :43-44.

[5]薛艺, 刘霞, 李寅.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北京教育:德育, 2008, 1 (2) :52-53.

[6]朱美燕.浅谈危机干预中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教育探索, 2010, 228 (6) :137-138.

[7]葛健, 覃爱苗, 刘来君.关于班级心理委员的思考.今日南国, 2010, 154 (4) :181-183.

[8]思彤, 宋德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作用,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吉林教育, 2008, 34 (12) :54.

[9]李莉.某理工科院校280例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8) :950-951.

上一篇:产褥期产妇护理下一篇:商业银行价值管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