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功能锻炼

2024-07-26

自主性功能锻炼(精选7篇)

自主性功能锻炼 篇1

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28例, 采用平衡针灸配合自主功能锻炼治疗, 并以单纯平衡针灸治疗的患者作对照,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 (VAS) 分级情况等, 探讨综合疗法用于肩周炎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56例, 均因疼痛、肩周关节活动受限就诊, 且符合李平华主编的《肩周炎》 (1995年) [1]临床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男性12例, 女性16例, 年龄45~62岁, 平均 (57.2±6.1) 岁, 平均病程为 (1.2±0.3) 年。治疗组男性14例, 女性14例, 年龄42~63岁, 平均 (57.0±6.4) 岁, 平均病程为 (1.3±0.3)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病程及基础VAS评分分级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平衡针灸治疗, 即选择肩痛穴为主穴, 无菌针刺, 采用直刺法及提插泻法, 刺入深度1.5寸;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自主功能锻炼治疗, 即交替进行上肢自主抬举运动和前臂屈伸运动, 锻炼8min, 休息5min, 3组/次, 3次/天。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4年) [2]进行肩周炎临床疗效判定,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疼痛及肩周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情况等;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VAS评分量表[3]评分, 以0分为无, l~4分为轻度, 5~7分为中度, ≥8分为重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2.9%,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分级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评级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评级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评级情况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表3。

(n)

(n)

3 讨论

肩周炎作为临床骨科常见损伤性疾病之一, 是指因外部创伤、坐姿错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病变, 以肩部疼痛与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证候群[4,5]。国内外研究证实[6,7], 肩周炎发生发展与肩关节损伤、无菌性炎症及颈神经病变等密切相关。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 肩周炎属中医“肩痹”范畴, 病机为外感风邪, 与外伤劳损及气虚血阻有关。平衡针灸是一种新型针灸治疗方法, 其可有效促进炎性介质吸收, 松解粘连组织, 改善受损神经[8,9], 同时提高组织疼痛耐受度。而自主功能锻炼中上肢自主抬举运动和前臂屈伸运动对于血液循环及局部炎症消除具有确切作用[10,11], 能缓解局部组织黏连, 促进病变部位代谢及营养状态, 进而修复肩周关节活动能力,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2.9%,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评级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评级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 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评级情况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平衡针灸配合自主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平衡针灸治疗, 可更有效缓解疼痛, 恢复肩周关节活动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平衡针灸配合自主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56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平衡针灸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主功能锻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 (VAS) 分级情况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 92.9%,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评级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评级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评级情况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平衡针灸配合自主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平衡针灸治疗, 可有效缓解疼痛, 恢复肩周关节活动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肩周炎,平衡针灸,自主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庞素芳.平衡针灸治疗屑周炎38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 7 (5) :491-49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187.

[3]王文远.肩周炎一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教材出版社, 1990:120.

[4]唐华伟.中药内服配合自主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34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 7 (6) :476-477.

[5]魏长友.按摩结合自主性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7) :298-299.

[6]唐华伟.自主功能锻炼在肩周炎康复中的作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0 (5) :38-39.

[7]张峰.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100例临床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 2012, 44 (3) :221-222.

[8]黄列英, 王素芳, 李宏斌.针刺加推拿治疗肩周炎80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02, 23 (11) :1023-1024.

[9]王文远, 毛效军, 张利芳, 等.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8895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 (4) :297-298.

[10]黄仕斌.阻滞后辅用推拿治疗肩周炎67例体会[J].柳州医学, 2006, 19 (2) :92-97.

[11]向进.温针灸配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17) :119-120.

自主性功能锻炼 篇2

首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认识教材,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一切的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活动, 才能转化成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应当增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会接受教育和对自身发展的过程进行自我调控, 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人, 才能完成这个特殊的认识、转化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工作的本质, 就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和获得主动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去实施有目的、有系统的指导和“点拨”, 发掘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潜能, 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其次, 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前提是培养自主锻炼意识, 自主锻炼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 适时地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去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以达到增进健康、保护身体机能并愉悦身心的目的。也就是说, 体育意识是决定是否主动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导因素。

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要完成这一任务, 仅仅依靠每周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依据这一现状, 我产生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锻炼习惯的想法, 主要措施为:

1.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对体育意识较强的、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 重点帮助其合理制订锻炼计划, 教授正确的锻炼方法, 教会其自我评价, 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于体育意识较差的学生, 以提高其体育意识, 使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掌握1-2项运动技术, 以提高自练、自娱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伤弱病的学生, 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增强健身意识, 科学锻炼养护、保健为主要目标。在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自主锻炼的内容和时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允许学生在自主锻炼时间内, 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锻炼方法, 教师统筹安排并给予技术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去活动, 自己去锻炼。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去活动, 如何更好地去锻炼, 加深其知识、原理、技术的理解与感受。同时, 不断培养其独立自我锻炼的能力、自我设计与评价能力、自主学习与调控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

2. 建立多样性的考核制度。

中学体育传统的单一考试, 不能体现每个学生的水平。实施“自主锻炼”教学方法后, 让每一个学生选择其最感兴趣的、最擅长的项目进行锻炼和考试。如在一学期中, 选学篮球的学生进行一分制罚球、半场对角上篮、发球三项考试。分值占总分的30%。此外, 建立多层次的考试制度。多层次的考试制度形象一点说, 就是不仅要考学生的能力, 还要兼顾学生进步的幅度和平时参加锻炼的态度。如此, 使学生不会由于身体素质或体育基础差而灰心丧气, 失去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也不会由于某些学生自身素质或体育基础好, 觉得自己不学不练也能考高分, 从而不认真锻炼。因此, 除了在平时考核中对进步显著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加分外, 还设立“积极锻炼分”, 从出勤、出操、上课情况及课外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给予综合打分。

3.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 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往与交流, 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感情, 教师要真心地去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和体贴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 做学生的朋友, 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从而形成师生活动多边性, 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边合作的关系,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4. 改善教学环境, 形成体育氛围。

加强体育的宣传引导, 利用多媒体发挥室内体育课堂作用, 如观看精彩比赛、学习技术动作、认识体育明星等, 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和锻炼欲望,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激情。

中学生自主锻炼行为的研究 篇3

近几年,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生自主锻炼的风气日趋热烈, 成为现代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体育新课标的两个基本理念, 是学校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 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主锻炼是指学生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觉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是对学生锻炼的自学性、锻炼的目标性、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综合衡量, 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而体育文化的传递, 单靠教师的传授, 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起学生自我的积极性, 培养起自学能力, 传扬体育文化, 推动体育活动的发展。

中学生自主锻炼的问题一直是体育教育人员关注的课题。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一直以来中学生因受他们学习压力、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他们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性, 以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 致使他们中大部分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差。为此, 本人对中学生自主锻炼的行为作了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罗定市随机选取在校中学生共800人, 学校涵盖职业技术学校、重点中学、一般重点和普通中学。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 共发出问卷800份, 收回有效问卷772份, 有效率占发放问卷的93%, 男、女生有效问卷分别为502份、283份, 有效问卷分别为65%、47.3%。

1.2.2 对比分析法:

通过调查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为本文提供数据依据。

1.2.3 文献资料法:

搜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掌握前沿动态。

1.2.4 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建立数据库, 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学生自主锻炼行为的特征:

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或每周参加锻炼1~2次, 我们认为已经基本上具有了自主锻炼的行为习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罗定市中学生每天参加锻炼的总人数比例为12.63%, 每周参加锻炼1~2次锻炼的总人数比例为59.41%, 合计为72.04%。这表明, 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自主锻炼的行为习惯。究其原因: (1) 中学生为青少年, 大多喜欢体育活动。 (2) 中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较强, 认识到进行锻炼的重要性。 (3) 学校体育设备完善, 学生体育普及程度高。

2.1 进行自主锻炼的性别特征

统计表明, 中学生自主锻炼行为在性别上是有差别的。调查结果显示, 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男生人数占所调查男生总数的15.84%, 每周参加锻炼1~2次的男生人数占男生总数的76.24%, 均高于女生的人数比例。女生每天参与锻炼的比例仅为8.82%, 而每周参与锻炼1~2次的比例为39.41%。

从表2可见, 女生自主锻炼参与率低于男生。男生比女生更为热衷于体育锻炼, 可能是因为性格差异所致, 男生多为外向好动型, 而女生则大多数属于内向文静型。这种性格差异导致男女生的兴趣不一致, 男生喜爱体育锻炼等室外活动, 而女生多数喜欢看书、画画等室内活动。同时, 从调查中还能发现, 在主观上女生对体育缺乏兴趣的比例大大高于男生。

2.2 进行自主锻炼行为的中学生整体, 在各年级中的人数分布

从表3看出:具有自主锻炼行为的中学生群体, 在中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中, 低年级参与率普遍比高年级高。每天参与锻炼的人数比例, 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为17.74%和14.52%, 而三年级仅为5.83%;每周参加锻炼1~2次的人数比例, 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为78.23%和67.74%, 而三年级的人数只有33.33%, 不及一、二年级的一半。我们可以可以从表中数据看出, 随着年级的增加, 定期参与自主锻炼的人数逐渐减少。这说明, 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及“重文轻体”思想的影响而放弃体育锻炼。

2.3 进行自主锻炼的时段特征

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自主锻炼时间, 主要集中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 (男159人, 占78.71%, 女113人, 占66.47%) , 选择在这个时段的同学认为, 体育锻炼能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因早上学校有集中做早操, 发现早上锻炼的人也不多。午间活动人数更少, 应与多数学生的规律性生活习惯有关。可见, 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学生自主锻炼的最佳时段。

2.4 进行自主锻炼的地点特征

从调查结果来看, 中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主要场所多选择在学校体育场和户外球场, 将近50%的学生选择在学校体育场所进行锻炼。除此之外, 还选择在公园、家里和其他地点。这一方面说明学校的体育设施较为完善, 供学生选择锻炼的项目总类多;另一方面则说明可供学生选择锻炼的活动范围小, 城镇社区的公共健身设施数量不多, 大部分学生只能局限在学校区域进行锻炼。

2.5 中学生喜爱的自主锻炼选项

被调查学生喜欢的锻炼选项都是在我国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 并比较集中在各类球类项目上, 说明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以群体参与形式进行的、并有一定对抗性的项目更容易产生兴趣。从表6可以看出, 男女生喜爱的自主锻炼选项有所不同, 但都集中在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是我国的优势项目, 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而且, 在学生群体中开展非常普及。篮球、足球在男生中比较普及, 由于电视如转播国内外篮球、足球联赛, 使得这两项球类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并成为男生进行锻炼的主要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 长跑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了学生们喜爱的锻炼选项。其原因在于, 长跑是一项只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锻炼方式, 而且不需要选择专门的训练场所, 小区、公园随处可进行锻炼。

2.6 进行自主锻炼的活动形式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 与朋友、同学一起锻炼是中学生的首选形式, 反映出学生注重参加集体活动。主要原因有: (1) 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 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2)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中, 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一般来讲, 男生较女生更喜欢交往活动; (3) 在我国现阶段男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广泛于女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通过对以上几方面调查结果的分析知, 目前中学生自主锻炼的总体情况为:

:参与自主锻炼的人数为大多数, 其中男生比女生参与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这反映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所提高, 每天进行自主锻炼和每周进行1~2次锻炼的人数占绝大多数 (59.41%) 。中学生受性别、年级的影响, 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年级倾向性, 高年级的学生参与自主锻炼的比例较低年级学生大幅减少, 因学习压力被迫放弃锻炼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从参与项目上看, 男生与女生的选择有所不同, 但都集中在中国传统的优势球类项目上;男生更喜欢激烈的对抗性运动, 如篮球、足球;女生则倾向于羽毛球、健美操等对抗性不强的运动项目。

3.1.2 被调查学生主要是利用学校体育场所和户外场地进行体育锻炼。

与朋友、同学一起锻炼是中学生的首选形式, 但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其参加的体育锻炼绝大多数是自发的。

3.2 建议

通过对中学生自主锻炼行为的初步调查, 我认为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 顺应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更新, 为实现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工作, 加强对中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任务。

3.2.1 激发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动机, 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动机和对体育的兴趣, 是培养他们锻炼习惯的前提。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 爱好是一种行动的积极表现, 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 以致形成了自主锻炼的习惯, 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3.2.2 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必须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来支撑, 如果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 很快兴趣就会消失, 爱好也不会长久。

所以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时, 要给他们传授良好的运动技能和技术, 以促进学生能长久自主锻炼。

3.3 对三年级继续加强体育课

在三年级继续加强体育课, 对促进三年级学生继续参加体育锻炼, 对培养和巩固学生的锻炼习惯有重要作用。而且高年级体育课是必需的, 进行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 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4 建立学生自己的民间体育组织

这种组织可以叫“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 项目包括篮球、足球、健美等, 一般邀请有专长的教师作指导, 学生自学自愿参加组织的活动, 并通过寻求赞助等形式组织比赛, 积极性很高, 如果这种形式能普及, 它对促进学生参加自主锻炼,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会有很好的作用。

3.5 学校与家长、社会互动

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应在培育学生自主的同时, 以一种丰富多彩的方式来推进, 学校与家长互动, 重在引导和鼓励。学校与家长们应当尽量让学生明白工作与健康的关系, 让他们从生动的案例中懂得“生命在于运动”、“自己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等道理, 进而培育他们锻炼的主动性。另外, 学校与社会也应该为学生锻炼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 如学校体育设施、比赛场地等;也有必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 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体育才华的舞台, 可适当将这些锻炼成果纳入学习指标上来。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自主锻炼行为进行调查研究, 旨在系统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课外自主锻炼的基本情况、自主锻炼行为等特征以及学校场馆设施配备及利用情况, 找出差距与不足, 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求解决中学生自主锻炼问题提供一些详细的、更有针对性的资料, 为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 推动中学体育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自主锻炼,特征

参考文献

[1]陆文翠.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7 (Z4) .

[2]王进, 赵臣, 高乃春.中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兴趣影响因素的探索[J].体育学科, 2008第28卷第7期.

[3]赵国.浅论中学生体育课的参与兴趣[J].科教文汇, 2008, 09:下月旬.

[4]郑国华.从历史的角度探视体育在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功能[D].广西师范大学, 2004.

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篇4

股骨颈骨折是髋部常见的骨折之一。若股骨颈断了,人体就少了一根强大的支柱,由此引出的生活质量下降就不难想象了。股骨颈骨折可发生在股骨颈的不同部位,如头下骨折、经颈骨折、基底骨折。头下骨折时局部血供破坏严重,最易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不愈合,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痛苦,因此骨折后的康复治疗有助于骨折愈合及预防股骨头坏死。此损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在滑倒、跌倒时,下肢外旋使股骨受到扭转暴力而折断。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此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年轻人则喜欢刺激性强的运动,他们的股骨颈骨折多是由于暴力性损伤所致,如高处坠落伤、车祸等。临床表现有患髋疼痛,活动障碍,短缩外旋畸形,检查时可见大转子上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要消除病因治愈创伤,还应该注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返社会及工作岗位。功能锻炼的发展对术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8月,我科共收治8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33例,女51例;年龄65岁~80岁,平均年龄72.5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性别及年龄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 健康教育:包括集体上课、开展讲座、发放资料和个人咨询; (2) 指导:心理护理、疼痛的护理、观察病情、预防感染、运动指导、生活方面。

2 目的

保持和恢复关节运动的幅度,防止关节僵硬。只有骨和关节不断地运动才能保持活动自如,骨关节损伤后如保持不动,渗血、渗液发生机化,骨、关节、关节囊、韧带粘连僵硬,当肌肉组织完全不活动时,24 h开始萎缩,肌肉强度每日下降3%,力量每周下降8%。骨骼因活动承受重量而新陈代谢,反之新陈代谢停止,骨的生成停止,骨仍不断地破坏,钙的排泄率大于沉降率,使钙流失,骨质脱钙。

3 原则

尽早付之实施,给予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支持。

4 护理

4.1 护理评估

(1) 一般情况:健康史、年龄、体重、生活自理能力; (2) 身体状况:全身状况: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重要脏器功能是否完好,身体活动障碍程度;局部状况:损伤部位、程度,固定部位,牢固程度,有无伤口; (3) 心理状况:对功能锻炼的积极性,家属支持程度等。

4.2 护理问题

(1) 焦虑与恐惧,与缺乏相关知识有关; (2) 有损伤的危险,与被动活动有关; (3) 有骨质脱钙的危险,与被动活动有关; (4) 有关节僵硬的危险,与被动活动有关; (5) 有肌肉萎缩的危险,与被动活动有关。

4.3 护理措施

(1) 心理护理:骨科患者卧床时间长,恢复时间长,担心预后等因素,多有心理障碍,护士要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鼓励患者功能锻炼。 (2) 分阶段护理:早期(伤后1周~2周):主要任务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运动重点是患肢肌肉收缩锻炼,固定范围以外的部位在不影响患肢固定的情况下进行锻炼;中期(伤后2周~3周):主要任务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运动重点是患肢骨折的远近关节运动;晚期(伤后6周~8周):主要任务是促使功能全面恢复,运动以重点关节为主的全身锻炼,此期是功能锻炼的关键阶段[2]。

5 功能锻炼的方法

5.1 被动运动

完全依靠医务人员、家属的力量进行运动或健侧肢体的带动。具体方法有:理疗、按摩、推拿、针灸、借助器械等,被动活动力量要柔和,不要过累,防止损伤,以患者不痛或轻痛为度。

5.2 主动锻炼

依靠患者自身力量进行锻炼,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活动能力的患者。对患者多鼓励、多指导,使其积极配合。

5.3 助力运动

依靠器械帮助,使用前对器械进行检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4 肌肉锻炼的形式

(1) 等长收缩:在保持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进行肌肉的舒缩运动,是肌肉锻炼的初期阶段。 (2) 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肌肉长度改变。 (3)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进行最大用力收缩。 (4) 具体方法:卧床期间进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和踝、足趾的屈伸活动;不可取侧位,不可使患肢内收,避免骨折移位。手术治疗的患者卧床2周~3周后可起坐,6周后下地扶拐不负重行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周可酌情下地活动。术后8周:a)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屈伸练习,髋关节内收外旋练习,注意屈髋角度逐渐增加,但应小于90°,保持术侧髋关节外展位。b)知道下床方法,即先移至健侧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扶住助行器站立。c)上床时按相反顺序进行。4周后根据功能恢复情况,也可扶双拐下地练习步行,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术后8周~3个月,重点训练髋关节伸展,直腿抬高和单腿平衡练习。每日10~15次,每次1 min~2 min,直至患肢能单腿站立。术后使用双拐6周后改用单拐,嘱患者活动量不能过大,坚持锻炼,方法正确,保持术侧髋关节外展位,屈髋小于90°。3个月后,如无疼痛、跛行,可弃拐走,可从事日常家务劳动。做到三不:不盘腿、不负重、不侧卧。四避免:避免重体力活动和奔跑等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的项目;避免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从坐位上站起;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的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取物,接电话等;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的路面上行走。 (5) 掌握原则:遵循动静结合,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6) 患者出院前的指导:功能锻炼的顺序可遵循站→立→坐→蹲的原则,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按时门诊复查。

6 结果

本文通过对8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组进行护理,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20例,半髋关节置换手术64例。结果显示:进行功能锻炼的试验组与仅进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康复率明显提高。

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2个月,功能评估结果:优41例,良39例,可4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恢复。

7 讨论

功能锻炼对患者来说是艰苦的,因此要持之以恒。出院后定期随访,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调动其康复的积极性,只有主动配合并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制定的康复方案进行锻炼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与此同时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试验例数较少,观察项目有限,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静, 陈新胜, 毕素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对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 11 (3) :83-84.

培养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探讨 篇5

关键词:中学生,自主锻炼,体育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 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需求。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只知道按教师的布置、安排进行练习, 离开了体育教师就变得无所适从, 这种现象表明目前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比较差, 还不能用科学方法指导自己的锻炼活动, 真正的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思想、自主锻炼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形成。

二、现状与分析

(一) 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已连续10年下滑, 有的指标甚至已经连续20年下滑, 1985年以来, 中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有所增加, 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等体质指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 每年参加高考体检完全合格的学生比率逐年下降, 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另据国家体育总局组织进行的历时3年的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工作表明, 我国国民体质不容乐观, 因此, 在体育课上, 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增强学生体质,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 形成体育意识, 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能够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 实现终身体育。

(二) 体育活动时间的局限。

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增强体质, 而学校体育课每周两学时仅80~90分钟, 所以仅靠体育课来增强体质和培养体育意识显而易见是不行的。体育课变单一的“军事操练式的技术教学”为“多种能力的科学化教学”已势在必行, 学生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而身体素质则是通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完成的, 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掌握得再好, 却不能通过自身运动能力来完成, 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因此, 体育教学课堂上, 适当增加“自主锻炼”时间, 学生可以自选练习项目, 教师教授给学生练习的方法, 教师不对学生施加过多约束, 让学生尽情地玩, 尽心地练,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和发展技能, 达到“欲图体育之有效, 非动其主观, 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的目的, 为终身体育能力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 教学内容、手段的刻板。

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以专业技术为主, 教学手段以教师统筹安排为主, 但是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平淡的、死板的、被动的体育课的学习, 而更热衷于开放的、活跃的、主动参与的体育锻炼。针对这些情况,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实施“自主锻炼”教学方法, 适当增加“自主锻炼”时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地活动, 主动地参与锻炼, 教师尽可能少使用“统一练习”这几个字眼, 适时点拨, 全面调控, 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凌乱, 课堂效果力求处于最佳, 使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得到加强, 最终使学生不但在校具有强健的体魄、全面的素质, 而且养成在走出校门后的终身生活中去自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 从而使国民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途径

(一) 明确自主锻炼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全民健身教育的需要, 也是奥运战略目标的需要, 特别是在我国,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身体素质较差、吃苦耐劳精神差;长大成人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 对身体健康的要求高, 这就更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存在的“娇、骄、躁”等不良习惯, 培养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惧困难的精神, 而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要让学生明白“身体是知识的载体”的道理。

(二) 丰富与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做到“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引导学生课内、课外的经常性锻炼, 健身理论和运动实践紧密结合, 课内实践技术教学与课外自我锻炼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导学”、“导悟”、“导练”、“导规”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和组织, 使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练习中悟出科学、自主锻炼的方法, 另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自练、自评和互相帮助的学习环境, 通过接触———模仿———自练———熟练———创新5个层次的设置,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建立“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新的教学模式, 变被动练习为主动练习, 最终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1]

(三)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部门对体育的重视, 体育成绩所占的学分比例加大, 这对一部分学生, 特别是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心理压力就更大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愿上体育课, 不喜欢达标考核, 讨厌那些枯燥的身体素质训练, 而教师的严格要求又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对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 应跟他们多谈心, 多正面鼓励, 让他们及时消除心理障碍, 在组织练习时可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 帮助他们树立掌握动作的信心, 对有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教师应耐心地多讲解、多示范, 认真给他们检查纠错, 直到学生掌握为止。根据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等特点, 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批评训导为辅, 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渐渐喜欢参加体育运动, 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总之, 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他们, 以耐心去帮助感染他们, 创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

(四) 构建学生课外体育的平台。

学校应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并且提供场地、器材等进行体育锻炼的硬件设施, 创设和谐、愉快的体育锻炼的环境, 为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创造条件, 构建课内外体育锻炼的平台, 为学生复习、巩固课内所学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通道, 有利于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 养成锻炼的习惯。另外, 学校和体育教师还应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理论课观看国内外重要的体育竞赛、精彩体育录像;设立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成果宣传栏;加强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 懂得科学锻炼的原理、方法;为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满足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体育课教学中实施“自主锻炼”教学手段是有必要的, 无论是从增强学生体质来说, 还是从全民健身角度讲, 都是行之有效的。作为体育教师,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自主锻炼创设条件, 营造气氛, 加强指导, 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自主锻炼行动, 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围绕发展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为中心目标, 从学生入校就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 并作为教学重点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在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 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为全民健身运动培养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杰.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岱宗学刊, 2007, 12 (11) :4

[2].鞠永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4

[3].黄远翔.对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8

自主性功能锻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 均符合COPD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56.21±3.31) 岁。均符合进行呼吸锻炼条件: (1) 必须是稳定期患者, 有稳定的维持用药、支持治疗; (2) 有合适的运动量和时间; (3) 患者居住所在均为附属医院社区管辖范围内。

1.2 方法

1.2.1

对COPD稳定期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呼吸锻炼计划, 进行呼吸锻炼教育培训, 直至其完全掌握并适应。嘱患者院外坚持呼吸锻炼, 定期回院复查。

1.2.2 患者呼吸锻炼前及锻炼6个月后, 分别监测其肺功能。

测患者肺活量 (VC) 、用力肺活量 (FVC)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 (FEV1)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 (FEV1/FVC) 、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 (MMEF) 、呼气峰值流速 (PEF) 。

1.2.3 呼吸功能训练

(1) 缩唇呼气法:用鼻吸气, 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 s~6 s, 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 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 cm的白纸为适度[2]。3次/d, 10 min~15 min/次。 (2) 腹式呼吸锻炼:患者取舒适体位, 全身放松, 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 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将左手放于上胸部, 右手平放于腹部, 让腹部肌肉放松进行膈肌呼吸锻炼。吸气时用膈肌吸气使腹部隆起, 同时右手随腹壁隆起而轻轻上抬;呼气时则相反, 右手轻压腹壁。吸气时膈肌下降, 腹部外凸, 呼气时膈肌上升, 腹部内凹。一般吸气2 s, 呼气4 s~6 s。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min左右, 2次/d, 10 min~15 min/次, 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 (3) 全身性呼吸体操:全身性呼吸体操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方法如下: (1) 单举呼吸:单手握拳并举起, 举起时深吸气, 放下时缓慢呼气或做缩唇呼吸; (2) 托天呼吸:双手握拳, 有节奏地缓慢举起并放下, 举起时吸气或呼气, 放下时呼气或吸气; (3) 蹲站呼吸:双手自然放松, 做下蹲动作同时吸气, 站立时缓慢呼气。锻炼时量力而行, 以患者自己感觉稍累而无呼吸困难为宜。 (4) 体能训练:定量散步、医疗行走、踏车试验、太极拳, 上肢拉力器训练, 重量0.5~2.0 kg, 连续拉10~20次。训练时, 要配合呼吸进行, 拉起吸气, 放松呼气。训练时间、次数、方法应据患者状况而定。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各种肺功能指标用±s表示, 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测定。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患者做吹哨式呼吸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 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 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 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 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 防止气道陷闭。

3.2 腹式呼吸可锻炼呼吸肌的功能。

呼气时, 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 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 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 膈肌收缩下降, 腹肌松弛, 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能使胸廓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 使肺下部的肺泡得以伸缩, 患者潮气量增大,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提高呼吸效能和动脉血氧饱和度, 从而减轻呼吸困难, 提高活动耐力, 改善肺通气功能。

3.3 全身性呼吸体操锻炼和体能训练。

通过长期锻炼, 使呼吸肌尤其是膈肌强壮有力, 增加通气量, 减少残气量, 使肺通气量增加, 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 改善呼吸类型, 提高呼吸效率, 增强患者体质和抵抗力, 阻止肺功能进一步下降;同时增加呼吸功能锻炼情趣。

经过呼吸肌功能锻炼, 患者肺功能锻炼后比锻炼前有所改善。呼吸锻炼作为肺康复治疗的方法之一, 是医疗体育的一种形式, 要求患者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 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坚持锻炼。科学、合理的呼吸肌功能锻炼确有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

自主性功能锻炼 篇7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师总是在尽心地呵斥,竭力地传授,从没把学生的感受放到心上。试问:体育锻炼的主人是谁?谁是课堂的主体? 谁是体育锻炼舞台的主角?这种“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必然阻碍教学的有效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锻炼的精神都被抹杀了。因此,教师要从思想的根源进行改变,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不是被动接受的容纳器,他们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训练项目。例如,有的学生胆小腼腆,羞于展示自己,就让他们多参加一些能够提升胆量的运动项目,比如跳山羊、单双杠等。有的学生孤独不合群,针对这样的特点就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性项目,比如球类活动、拔河比赛、接力棒比赛等,这样有利于他们融入到群体中,不再感到孤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想方设法让他们快速进入到自主锻炼的氛围之中,从而真正体现学生是以“主角”的身份踏入体育锻炼的舞台。同时,注重“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公正地看待自己。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单一课程的实施者、传道者, 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根据课前设计好的运动项目逐一上演,使千差万别的学生如出一辙。而新的教学理念告诫我们,体育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服务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要善于调控,使学生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态去学习,体会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伙伴式师生关系,让那种“依附式”教学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让合作创造性的教学模式闪亮登场。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支持和指导,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有一种亲和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一旦对其有了兴趣,就会千方百计地参与,主动地去探究、摸索、尝试、掌握,从而养成一种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快速跑”这个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是枯燥乏味的内容。记得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塑料袋,然后问:你能让这个塑料袋紧紧地贴在你的胸前吗?一个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动了起来,寻找可行的方法。最后, 全体学生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快速跑训练任务。可见,小小的袋子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再如,在上培养学生灵敏素质课时,有的学生不感兴趣,精神不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按照原计划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可以给学生一个智力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同学们,我们都有两只手,你能把其中的一只手放到另一只手摸不到的地方吗? 这个问题一下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霎时动了起来,比画着,想尽快找到答案。但努力之后,最终没有找到答案。有些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部位?我说:有,一定有, 只要我们全心投入本课的学习,开拓思维,积极探索,下课时就会找到答案。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着学生自主地寻找、探索,不经意地就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训练任务。

三、创设良好的训练情境

体育训练课,老师的示范动作是少不了的,而老师的示范有时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训练情境的创设要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其效果也不容忽视。曾经有位教师,在训练学生耐久跑时,他生了病。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他不顾自己的身体, 陪着学生跑到终点。跑到终点时,他咳嗽不止,还呛出了血。他以身作则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学生。在田径运动会上,他班有一个学生报名参加了长跑,但在临跑时突然感到头痛。为了不影响本班的比赛成绩,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跑到了终点并拿了第一名。有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毅力,他的回答朴实惊人: “老师那么大的年龄都能带病坚持上课,我小小年纪为何不行?”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拼搏意识,毅然拿下了长跑比赛第一名。

上一篇:小学美术学科下一篇:写作课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