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2024-08-26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共10篇)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1

呼吸功能锻炼方法

◆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指呼吸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腹部凹入的呼吸法。选用何种体位进行练习,应请医生根据所患疾病选择立位、坐位或平卧位。初学者以半卧位最合适。两膝半屈或在膝下垫一个小枕头,使腹肌放松,两手分别放在前胸和上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时,膈肌松弛,腹部的手有向上抬起的感觉,而胸部的手原位不动,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的手有下降感。

病人可每天进行练习,每次做5~15分钟,每次训练以5~7次为宜,逐渐养成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呼吸要深长而缓慢,尽量用鼻而不用口。训练腹式呼吸有助于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还可增加咳嗽、咳痰能力,缓解呼吸困难。

◆缩唇呼气法

缩唇呼气法就是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即在呼气时,胸部前倾,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要尽量做到深吸慢呼,缩唇程度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每分钟7~8次,每天锻炼两次,每次10~20分钟。

◆体位引流排痰技巧 体位引流排痰:

(1)目的:借重力作用使痰液顺体位引出,保持气道通畅;

(2)技巧:患者可取前倾或头低位,以5~15分钟为宜,引流时护士协助叩击背部有助于排痰,体弱及呼吸困难明显者不宜。有效咳嗽和排痰:

(1)目的:避免无效咳嗽,减少体力消耗。

(2)技巧:尽量坐起或上身向前倾斜缓慢深呼吸或采用缩唇呼吸两次,再最后一次深呼吸后,张嘴呼气期间用力做两次短而有力的咳嗽。不能坐起的患者咳嗽时应协助翻身置侧卧位,患者咳嗽时他人用手心屈呈凹形,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背部以助排痰。

◆横膈式呼吸法 横膈式呼吸:

(1)目的:增加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效率,使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

(2)技巧:放松双肩,将双手放在腹部肋弓下缘用鼻吸气,并将腹部向外凸顶住双手屏气呼吸,以保持肺泡张开,呼气时双手在肋弓下方轻轻施加压力用口缓慢呼出气体。控制性缓慢呼吸:

(1)目的:减少阻力和死腔通气,有利于气体在肺内均匀分布,改善通气血流的比例。

(2)技巧:行走,停下,深吸一口气,然后再行走,同时缓慢的呼气。

◆呼吸体操

呼吸体操:(1)单举呼吸:单手握拳并举起,举起时深吸气,放下时缓慢呼气(吸气:呼气=1:2或1:3)或做缩唇呼吸;(2)托天呼吸:双手握拳,有节奏地缓慢举起并放下,举起时吸气或呼气,放下时呼气或吸气;(3)蹲站呼吸:双手自然放松,做下蹲动作同时吸气,站立时缓慢呼气。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2

关键词:呼吸肌功能锻炼,COPD,缓解期

COPD是临床常见病症, 以老年患者多见, 易受气温变化、感染因素影响[1,2], 可造成患者出现气促、咳嗽、急性喘息等。针对缓解期的COPD治疗, 以康复锻炼防治为重要的治疗措施。本文以康复锻炼中呼吸肌锻炼干预85例COPD缓解期患者, 患者的呼吸疲劳、缺氧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 且呼吸功能及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5例COPD缓解期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且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观察、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确诊为COPD。82例患者中男58例, 女27例;年龄50~82 (62.3±6.5) 岁。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呼吸肌锻炼, 呼吸肌锻炼方法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指南》宣教片为标准[3,4],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锻炼指导, 主要内容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等。 (1) 缩唇呼吸, 缩唇呼吸主要是实施闭口经鼻吸气, 然后缩唇以吹口哨状缓慢呼吸4~6s, 缩唇紧松程度由患者自主调节, 一般适中即可。缩唇呼吸可以降低过快呼吸频率, 增加潮气量并盖上患者肺内气体交换, 达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 可以有效避免小气道关闭过早且有助于排出肺泡残气量。 (2)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适用于多种体位, 如卧位、坐位及立位等, 吸鼓呼缩, 一手放于腹部而一手放于胸前且胸部尽可能保持不动, 呼气时稍稍用力压腹部而尽量会所腹部, 吸气时对抗手的压力而将腹部鼓起, 吸气过程中, 主要是以鼻深吸气, 而呼气以缩唇缓慢呼气, 呼气的时间应比吸气长1~2倍, 整个腹式呼吸锻炼过程以5min/次为宜, 可循序渐进增加到10~15min/次, 锻炼以2~3次/d。 (3) 呼吸操, 分立式、坐式、卧式呼吸操。卧式呼吸操要求仰卧位后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 屈伸次数为6次左右, 屈肘时进行吸气而伸肘时呼气, 而后实施6次左右的平静深呼吸, 再实施两臂交替平伸6次左右, 伸举时吸气而动作复原后呼气, 然后双腿屈膝双臂上举而外展时深吸气而复原动作时呼气, 然后再实施缩唇深呼吸及腹式呼吸。坐式呼吸操以坐位双手握拳性肘关节屈伸动作, 遵循肘时进行吸气而伸肘时呼气原则, 而后实施双手抱单膝, 抱膝时吸气, 压胸时呼气, 锻炼6次左右;然后再实施双手搭同肩侧而上身左右旋转, 旋转时吸, 动作复原时呼气。立式呼吸操以立位进行双手叉腰呼吸, 然后一手搭同肩而一手平身旋转上身时吸气, 动作复原呼气;双手再放于肋骨边缘位置时进行吸气, 而压胸时呼气, 实施6次左右;再交替单腿抬高进行呼吸锻炼, 抬腿时吸气, 动作复原呼气, 然后实施缩唇腹式呼吸法锻炼。整个锻炼过程由护理人员指导及监督, 同时锻炼量以患者自觉稍累且没有呼吸困难的现象标准为准, 心理较安静时增加不超过20次/min, 呼吸增加低于5次/min, 严格避免锻炼量过度, 防止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锻炼后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及HAMD评分较锻炼前有显著改善 (P<0.05) ,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从COPD的缓解期来看, 其治疗理念多以巩固治疗为主, 是为了预防再次发作且进一步减轻症状的前提下, 尽力恢复患者的肺功能发生, 降低残障发生率。随我国老龄化速度增快, 且COPD发病率逐渐上升, 目前康复呼吸肌功能锻炼多有运用于COPD的缓解期治疗中, 有多数文献报道[5,6]证实利用康复呼吸肌功能锻炼COPD缓解期患者可减轻患者症状, 改善患者体质及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呼吸肌锻炼主要包括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呼吸操三类锻炼方法, 该些方法是集体育与医疗为一体的锻炼方式, 经长期坚持适量的锻炼可以使患者的呼吸肌变得强壮, 盖上患者的呼吸形式而有效提高患者呼吸效率, 对于排痰也有促进作用, 同时可以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应急能力得到调动, 增强体质, 促进肺功能恢复。

其次, 在针对肺功能检查中, 肺活量变低多见于肺组织损害, 或者患者发生神经肌肉病变、呼吸中枢抑制、肺或胸廓扩张受限、膈肌活动受限等, 通过以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呼吸操结合锻炼,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 可以增强肺部及胸廓扩张性, 从而使肺活量得到改善, 而FEV1/FVC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 、FEV1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PEF (呼气峰值流速) 均是反应时间肺活量的重要参数, 同时可以有效反应呼吸动力学情况, 而经本文结果可见, 呼吸肌锻炼后患者的此些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说明科学合理的呼吸肌锻炼措施有助于改善缓解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此外, 应中老年患者情感独特性, 因疾病因素多存有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从一定程度降低患者心理负性情绪, 由HAMD量表调查显示, COPD缓解患者经呼吸肌功能锻炼后, 评分有显著降低, 表明呼吸肌功能锻炼不仅能改善患者肺功能, 同时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波, 苗秀欣, 朱秀丽, 等.不同督导方式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7) :4115-4117.

[2]李蓉蓉, 张军, 鲜于云艳, 等.肺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5) :47-52.

[3]李建华, 张效予, 宋丰贵, 等.肺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0) :1317-1319.

[4]杜舒婷, 邢彬, 丁连明, 等.呼吸操及肌力训练联合支气管舒张药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 (2) :115-119.

[5]夏莘, 刘茜, 曾颖, 等.肺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4, 43 (5) :639, 640.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93-0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病程长,呼吸肌疲劳。出现病情急性期加剧时,可发生呼吸功能衰竭。因此,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护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1心理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讲解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让其了解单纯靠药物不能完全改善其病症,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使家属起到监督的作用,鼓励患者、提醒患者定时锻炼。2锻炼的目的

以增强呼吸肌特别是膈肌的耐力,扩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使胸廓最大限度的扩张,使肺下部的肺泡最大限度的收缩,参加气体交换,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3锻炼的方法

3.1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法就是用腹部呼吸的方法。吸氣时让腹部凸起,呼气时将腹部收缩凹入,在一吸一呼中能感受到较大的腹部起伏。可以采取直立位、坐位或半卧位。以放松腹肌,舒缩自如,全身肌肉都尽量放松。指导病人用鼻吸气,经口呼气,呼吸要缓慢、均匀,不可用力呼气。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鼓起;呼吸要缓慢、均匀。可用8秒吸气,8秒呼气,中间屏息1到时3秒,练习时间长后可逐渐延长时间。呼吸时以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度为宜。每次锻炼5-15分钟,做30分钟最好,以稍感出汗最好。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在卧位、坐位或立位以及行走时,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力求形成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呼吸方式。

3.2缩唇呼吸缩唇呼气法就是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即在呼气时,胸部前倾,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要尽量做到深吸慢呼,缩唇程度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每分钟7-8次,每天锻炼两次,每次10-20分钟。通过缩唇呼气,可延缓吸气气流压力的下降,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使肺内残作气更易于排出,增加肺泡换气改善肺泡的通气量。[1]

3.3全身呼吸体操指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加上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全身性呼吸体操可取卧位、坐位和立位,具体步骤如下:①长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吸气,口呼气。先练深长呼气,直到把气呼尽,然后自然吸气,呼与吸时间之比为2:1或3:1,以不头晕为度。②腹式呼吸。③动力呼吸,随着呼气和吸气,两臂放下和上举。④抱胸呼吸,两臂在胸前交叉压缩胸部,身体前倾,呼气;两臂逐渐上举,扩张胸部,吸气。⑤压腹呼吸。⑥再抱胸呼吸。⑦下蹲呼吸。⑧屈腰呼吸。以上每节各练习10-20次,每节30秒[1]。

综上所述,上面多种呼吸功能训练的方法都是增强肺功能,改善通气。所以,COPD的病人在夏季能耐受的情况下应用以上呼吸方法训练,不但可以提高运动耐力,减轻症状,增强质,还可以减少在冬春季节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参考文献

[1]韩广云.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七卷第四版.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 均符合COPD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56.21±3.31) 岁。均符合进行呼吸锻炼条件: (1) 必须是稳定期患者, 有稳定的维持用药、支持治疗; (2) 有合适的运动量和时间; (3) 患者居住所在均为附属医院社区管辖范围内。

1.2 方法

1.2.1

对COPD稳定期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呼吸锻炼计划, 进行呼吸锻炼教育培训, 直至其完全掌握并适应。嘱患者院外坚持呼吸锻炼, 定期回院复查。

1.2.2 患者呼吸锻炼前及锻炼6个月后, 分别监测其肺功能。

测患者肺活量 (VC) 、用力肺活量 (FVC)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 (FEV1)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 (FEV1/FVC) 、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 (MMEF) 、呼气峰值流速 (PEF) 。

1.2.3 呼吸功能训练

(1) 缩唇呼气法:用鼻吸气, 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 s~6 s, 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 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 cm的白纸为适度[2]。3次/d, 10 min~15 min/次。 (2) 腹式呼吸锻炼:患者取舒适体位, 全身放松, 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 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将左手放于上胸部, 右手平放于腹部, 让腹部肌肉放松进行膈肌呼吸锻炼。吸气时用膈肌吸气使腹部隆起, 同时右手随腹壁隆起而轻轻上抬;呼气时则相反, 右手轻压腹壁。吸气时膈肌下降, 腹部外凸, 呼气时膈肌上升, 腹部内凹。一般吸气2 s, 呼气4 s~6 s。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min左右, 2次/d, 10 min~15 min/次, 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 (3) 全身性呼吸体操:全身性呼吸体操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方法如下: (1) 单举呼吸:单手握拳并举起, 举起时深吸气, 放下时缓慢呼气或做缩唇呼吸; (2) 托天呼吸:双手握拳, 有节奏地缓慢举起并放下, 举起时吸气或呼气, 放下时呼气或吸气; (3) 蹲站呼吸:双手自然放松, 做下蹲动作同时吸气, 站立时缓慢呼气。锻炼时量力而行, 以患者自己感觉稍累而无呼吸困难为宜。 (4) 体能训练:定量散步、医疗行走、踏车试验、太极拳, 上肢拉力器训练, 重量0.5~2.0 kg, 连续拉10~20次。训练时, 要配合呼吸进行, 拉起吸气, 放松呼气。训练时间、次数、方法应据患者状况而定。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各种肺功能指标用±s表示, 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测定。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患者做吹哨式呼吸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 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 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 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 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 防止气道陷闭。

3.2 腹式呼吸可锻炼呼吸肌的功能。

呼气时, 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 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 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 膈肌收缩下降, 腹肌松弛, 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能使胸廓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 使肺下部的肺泡得以伸缩, 患者潮气量增大,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提高呼吸效能和动脉血氧饱和度, 从而减轻呼吸困难, 提高活动耐力, 改善肺通气功能。

3.3 全身性呼吸体操锻炼和体能训练。

通过长期锻炼, 使呼吸肌尤其是膈肌强壮有力, 增加通气量, 减少残气量, 使肺通气量增加, 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 改善呼吸类型, 提高呼吸效率, 增强患者体质和抵抗力, 阻止肺功能进一步下降;同时增加呼吸功能锻炼情趣。

经过呼吸肌功能锻炼, 患者肺功能锻炼后比锻炼前有所改善。呼吸锻炼作为肺康复治疗的方法之一, 是医疗体育的一种形式, 要求患者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 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坚持锻炼。科学、合理的呼吸肌功能锻炼确有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5

【摘 要】 目的:观察呼吸功能锻炼与饮食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慢阻肺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及呼吸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饮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呼吸症状评分、活动能力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总分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饮食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呼吸功能锻炼;饮食护理干预;慢阻肺;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33-01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该病治愈难度大、易反复发作、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患者可见咳嗽、气喘、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引发营养不良、呼吸肌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探讨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饮食护理干预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6岁,平均(61.25±3.52)岁;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4~77岁,平均(61.38±3.5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实施一般护理、环境管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并同时实施呼吸功能锻炼,具体方法如下:①缩唇呼吸法。叮嘱患者用鼻吸气,口唇缩为吹口哨状,呼气、收腹,并将胸部稍向前倾,呼吸流量以不吹熄距离口唇15~20cm的蜡烛为宜。②腹式呼吸法。患者取平卧位、坐位、立位,两膝保持半屈、腹肌保持放松状态,将两手放在上腹部及胸部,用鼻子缓慢吸气,腹部手有上抬感,胸部手不动。③降低氧耗。进行短距离行走。④有效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患者是进行体侧运动、扩胸运动、转体运动、哑铃操等。⑤减轻气喘。指导患者进行胸肌锻炼、提肩运动、肋间运动等。上述运动每天锻炼1次,每次1h。观察组在以上护理基础上联合饮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肺氣虚证者。给予化痰止咳、补肺气饮食,如瘦肉、大枣、蛋类、鸡肉、山药、陈皮等,不宜进食腥膻、辛辣刺激、生冷食物。②肺脾气虚证者。给予化痰止咳、补肺健脾食物,如猪肺、蛋类、大枣、薏苡仁、桂圆、人参、蜂蜜、陈皮、山药、白扁豆等,不宜食用难消化、油腻、生冷、海鲜、刺激性食物。③肺肾气虚证者。给予纳气平喘、补益肺肾、化痰的食物,如蛤蚧、核桃、黑芝麻、动物肾脏、猪肺、紫河车、羊脊髓、牛脊髓、阿胶、大枣、木耳、百合等,不宜食用耗气、生冷、刺激及过咸食物;④肺肾气阴两虚证者,给予患者止咳化痰、纳气平喘、气阴双补的食物,如荔枝、黑木耳、猪肺、蛤蚧、动物肾脏、甲鱼、百合、生地黄、陈皮、枸杞等食物,不宜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生冷、辛辣刺激及过咸食物。忌烟酒。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护理3个月后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1]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症状、疾病影响及活动能力等内容,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5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各项标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慢阻肺属于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本病特征为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呈渐进性、进行性发展,并合并气道高反应性。患者可见慢性咳嗽、气喘、咳痰、呼吸困难及肺功能减弱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以抗感染、止咳、解痉平喘、吸氧支持为常规治疗方法[3]。如果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给予患者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明显增加其呼吸潮气量,保持最大吸气量,充分扩张胸廓,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哮鸣音、喘息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还能对患者胸廓、胸肌、肩部、肋间肌、背肌进行锻炼,改善呼吸肌功能。联合饮食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现象,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轻其临床症状。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各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饮食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孝玲,梁伍今,刘兴山,等.呼吸功能锻炼及饮食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4,15(5):335-340.

[2]高莉梅.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11.

[3]邵燕儿,周磊.呼吸功能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2015,30(5):370-371.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6

【关键词】胸部物理治疗;呼吸功能;重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70-01

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机械吸引、体位引流、胸部扣击、有效咳嗽、深呼吸等,它能够使患者通气获得改善,促进呼吸肌收缩扩张,进而将气道分泌物有效排除,提升肺的顺应性的同时使细菌侵袭力降低。在重症患者呼吸功能护理中应用胸部物理治疗,能够维持患者足够肺容量,并抑制呼吸道感染发病,最终有效提升护理水平和质量。本研究对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重症患者,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应用,收获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260例重症患者,将其随即平均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0例重症患者:57例女患者,73例男患者;患者年龄范围36~81岁,平均年龄(53.4±6.8)岁;64例患者为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27例患者为肺不张、肺部感染,39例患者为肺叶切除术。对照组130例重症患者:69例女患者,61例男患者;患者年龄范围38~85岁,平均年龄为(54.7±7.2)岁;30例患者为重症肌无力术后,22例患者为多发性肋骨骨折,31例患者为纵膈肿瘤术后,47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呼吸功能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呼吸功能护理的基础上开展胸部物理治疗。胸部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①深呼吸:医护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正确呼吸,吸气时腹部慢慢抬高,然后慢慢呼吸时腹部收缩,呼气和吸气用时之比应当是1:2。②胸部叩背:护理人员或家属并拢手指成杯状,运用手腕力量依据由外而内、从上至下顺序叩击背部,同时避开脊柱和肩胛骨。③胸部震颤法:护理人员或家属重叠手掌后,将手掌放置在预引流胸廓部位,患者吸气时放开手掌,患者呼气时手掌施一定压力紧贴胸部并轻柔上下抖动,该操作通常在叩背后进行。④有效咳嗽:患者吸气时声门关闭并屏气,胸内压力达到最高后将声门打开,收缩腹部以产生爆破性气流。⑤体位引流:运用重力排出支气管、肺内分泌物。患者肺上叶为病变部位时,可保持半坐位,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前后左右摇动。患者肺中叶为病变部位时,可保持侧卧45~90°,护理人员或家属应提升床脚高度,并将软枕放置在患者腰、背、两腿之间。患者肺下叶为病变部位时,可保持俯卧位或侧卧90°,护理人员或家属应提升床脚高度,每天进行两次、一次5~20分钟。胸部物理治疗指导方法包括:通过实际操作或图示讲解进行示范,指导患者和家属开展胸部物理治疗,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胸部物理治疗的意义和目的,实现胸部物理治疗技巧和方法的掌握,让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获得提升。测试患者和家属的胸部物理治疗掌握情况,检验他们是否正确掌握指导内容,并根据测试结果加强胸部物理治疗要求和注意事项的指导。

1.3疗效观察指标 显效:咳痰、咳嗽等动作可自主进行,不存在呼吸困难、气急、胸闷、体温下降、肺部体征,肺部感染率降低。有效:咳嗽等动作可自主进行,呼吸困难、气急、胸闷等症状得到改善,肺部体征有所恢复。无效:难以正常咳痰,呼吸道蓄积大量分泌物,气急、胸闷等症状改善不明显,肺部体征未恢复。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中运用SPSS17.0软件,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01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显效,改善患者占比77.6%;22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有效,占比16.8%;7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无效,占比5.6%。对照组63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显效,占比49.3%;38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有效,占比28.8%;28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无效,占比21.9%。对照组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8.1%,观察组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4.4%,观察组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功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

3讨论

在胸部物理治疗中叩背能够使分泌物脱离支气管壁,后经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转移,并在体位引流、有效咳嗽后排出,进而避免发生感染、窒息、呼吸道阻塞。在重症患者呼吸功能护理中应用胸部物理治疗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强化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有效开展心理护理,使患者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和减轻,进而更加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②强化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当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告知胸部物理治疗的注意事项、操作方法、治疗意义,进而引导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配合。③配合合理吸痰和呼吸道湿滑:术后痰液不易咳出或痰液粘稠时,可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可采用地塞米松5毫克、庆大霉素16万IU、生理盐水40毫升刺激气管,以引发患者咳嗽,需要时可进行吸痰。④并发症预防:在开展胸部物理治疗过程中,应依据病情进行肺部体征和体温变化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记录。

本研究结果表明,开展胸部物理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开展常规呼吸护理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1%,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可见胸部物理治疗能够使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降低肺部感染率、肺部并发症发生,进而有效提升重症患者呼吸功能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治愈和恢复,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潘瑶.胸部物理治疗在肺移植手术患者呼吸功能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2012,02:22-23+18.

[2]江方正. 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在严重腹腔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01:19-21.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7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随机选择2008年以前在我院做手术的高龄食管癌患者6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0例, 平均年龄 (66.44±6.29) 岁;另外, 随机选择2008年8月~2010年6月在我院做手术62例高龄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 男性43例, 女性19例, 平均年龄 (67.18±5.98) 岁。2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具体见表1。

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呼吸功能锻炼, 如深呼吸、吹气球、呼吸操等, 观察组行负荷腹式呼吸功能锻炼。

2.1 锻炼方法

2.1.1 术前加压腹式呼吸训练

让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 双手分别放在上腹部和前胸部, 放松腹部肌肉, 同时在上腹部放置自制沙袋1个, 以增加腹压。用鼻吸气, 使上腹部对抗沙袋的压力将腹部徐徐隆起, 用缩唇式呼气, 使腹部缓缓下沉, 吸气、呼气时间比按1:2或1:3的比例进行。锻炼时间从5分钟起, 以后逐渐延长时间, 直至可在放置沙袋的情况下平稳呼吸2小时;呼吸频率由快至慢, 最终至每分钟14次左右。沙袋由轻至重, 由2 kg逐渐增加至患者不能耐受为限[2]。

2.1.2 术后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功能锻炼器

以三球仪呼吸功能锻炼器为例, 使用三球仪时, 患者先坐好, 一手拿着三球仪, 另一手扶着含在口中的螺旋管匀速缓慢深吸气, 吸气时进入三球仪的空气将3个小室里的球向上推, 当吸气停止后, 球会落下回到最初的位置, 这样一次呼吸动作就完成了。每日锻炼3~4次, 每次10~15分钟, 以患者不感疲劳为准。三球仪呼吸功能锻炼器与深呼吸训练的区别在于:使用三球仪呼吸功能锻炼器时患者可以看到锻炼器内的小球每次被吸起的数量和在顶端停留的时间, 并能增加患者深吸气的力量和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及趣味性, 有益于增强患者坚持锻炼的信心。

2.1.3 有效咳嗽训练

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声门紧闭, 使膈肌抬高以增加胸内压, 肋间肌收缩, 然后咳嗽, 声门打开, 使气体或痰液冲出[1]。每日3~4次, 每次练习10~15分钟, 配合雾化吸入, 效果更好。

2.1.4 呼吸功能锻炼的时间

一般于患者术前1~2周开始锻炼, 对行贲门癌扩大根治术、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前锻炼可适当延长;术后24~48小时内在术前充分训练的基础上早期行呼吸功能锻炼, 直至患者康复。

2.2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呼吸功能锻炼后的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次数的变化;记录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例数、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术后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采用u检验;术后肺部并发症比较应用χ2检验, 呼吸次数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应用t检验。

3 结果

3.1 2组患者经呼吸功能锻炼后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次数比较

观察组行负荷腹式呼吸功能锻炼后呼吸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2。

3.2 2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3。

3.3 2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4。

4 讨论

(1) 围术期采用自制沙袋加压下行负荷腹式呼吸锻炼的目的在于改变患者的呼吸方式, 使腹式呼吸能更有效地补偿胸部病变时胸式呼吸的不足[3]。采用沙袋加压腹式呼吸功能锻炼可使吸气肌、呼气肌均主动参与收缩, 尤其是呼气肌的主动参与更能锻炼和增强膈肌、腹肌、肋间肌的活动, 可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 使患者以最经济省力的呼吸方式, 获得最有效的肺泡通气和气体交换。结果显示, 观察组呼吸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效改善了高龄食管癌患者的肺功能, 提高了高龄食管癌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2) 开胸手术患者受本身原有疾病的影响, 加上麻醉、手术的打击,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呼吸功能下降。观察结果表明, 正确的呼吸功能锻炼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4]。而传统的锻炼方法、动作的准确性和效果都难以掌握, 患者因疼痛很难坚持早期进行的呼吸功能锻炼, 而呼吸功能锻炼器的使用及加压腹式呼吸的训练弥补了这些不足, 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康复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作用。另外, 我们也发现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 呼吸功能锻炼后肺功能的改善程度也存在差异, 这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是施教者。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教会他们呼吸功能锻炼的程序、技巧和正确的呼吸动作, 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呼吸功能锻炼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正确指导, 从而使进行锻炼的每位患者呼吸动作准确, 达到锻炼的目的[2]。

(4) 呼吸功能锻炼时要注意吸气速度不能太快, 吸气和呼气比例应保持在1:2或1:3;锻炼要循序渐进, 切忌操之过急, 以防出现呼吸肌疲劳或症状加重等不良反应, 并要持之以恒, 才能收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维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刘志, 吴凯, 刘长庭,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呼吸训练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3) :312~313.

[3]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9 (7) :504~505.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失语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MRI及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经过标准汉语失语检查法 (ABC法) 口语检测确诊为运动性失语[3]。其中男43例, 女31例。年龄48~83岁, 平均 (68.8±10.3) 岁。病程自4~52 d, 平均 (15.3±7.6) 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患者44例和对照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脑梗死失语常规护理处置, 基本上涵盖偏瘫相关护理干预, 吞咽功能锻炼、伸舌训练、发音锻炼、问答训练等, 观察组患者给予笔者所在医院自创三维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法进行护理干预, 在康复功能锻炼开始之前, 通过对患者失语程度及ABC法评价患者语量、发音困难、复述能力进行评估, 分析出患者个人语言功能三维度丧失具体情况, 然后给予有偏重的三维度康复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唇舌发音锻炼

指导患者通过先进性口型对位, 然后通过声音支配的方法锻炼唇舌发音的能力, 可以通过镜子让患者自我观察发音前口型是否对准, 然后给予声音示范, 让患者开始模仿, 并录制下后让患者不断进行自我纠正, 从容易锻炼的韵母开始, 到声母、单字、短词、短句、长句逐步过渡[4]。一般患者每日锻炼3次, 每次30 min, 对于发音困难的患者, 每日可进行5次, 注意在锻炼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信心和鼓励。

1.2.2 发音肌肉锻炼

训练方法自基础肌肉锻炼开始渐渐发展到整体肌群训练, 先进行舌部的伸缩、展卷及口腔内壁环绕抵壁运动, 再实施闭口、鼓腮、咀嚼等发音器官训练, 使其口腔肌肉渐渐恢复灵活。锻炼时还可辅以吹气、深呼吸等进行同步训练, 使患者口腔整体灵活性及发声相关肌肉的肌组织及神经支配功能恢复。一般患者每日锻炼5次, 每次10 min, 对于语量过低的患者每日可进行10次。

1.2.3 跟读反应锻炼

嘱患者面对镜子、应用复读机实施跟读发音, 最开始只需朗读单个拼音字母, 而后开始朗读单字, 进而发展到短词、成语、短语、句子, 直至段落, 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反复地纠正发音及发音肌群的协调, 使患者的发音能力逐步恢复正常。而后, 为患者实施图片认读训练, 并且在其生活自理锻炼的过程中不断与其进行口语沟通, 使其社交能力逐渐恢复。一般患者每日进行锻炼3次, 每次20 min, 对于复述能力较差的患者每日可进行5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失语程度改善、语言能力恢复情况。语言能力恢复情况对两组ABC法计分中各亚项在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进行对比, 各亚项包括流利性, 信息量, 复述, 色命名, 词命名, 是否, 听辨认, 反应命, 执行指令等方面[5]。失语程度主要分为完全失语和不完全失语, 其中完全失语是指完全无法复述和自发言语, 不完全失语为复述及自发言语存在障碍, 根据语量、短语数、复述能力及对话能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 其中轻度为语量在51~99字每分钟, 可复述长句, 略感说话费力, 中度为语量在50字/min之内, 短语句3个以内, 说话含糊不清, 可复述部分短句, 重度患者能复述部分字词, 但仅能说几个字、词作为回应[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ABC法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各亚项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2 治疗后ABC法评分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ABC法评分各亚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2.3 失语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失语程度治疗前差异不显著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失语改善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后失语是颅内支配语言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直接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即体现在表达和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丧失[7]。研究指出, Broca区域受损系运动性失语的主要本质原因, 本病患者其语法运用能力及口语表达顺畅能力丧失[8]。另有学者指出, 不仅是Broca区域受损可诱发失语, 皮质下白质、脑室周白质、岛叶、顶叶等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也可诱发语言功能显著受损[9,10]。当前, 脑梗死后失语病患原则上必须实施后续的康复训练, 而且必须尽早锻炼, 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语言中枢的神经功能的功能, 锻炼起始时间与康复效果有显著的关联因素, 越能够尽早投入康复治疗, 患者其失语症状越有更大的几率完全或更大程度低恢复[11]。临床研究指出, 科学完善的语言训练能够使颅内未受损语言中枢的神经元受到生长刺激, 进而代偿性地执行语言功能[12]。同时, 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口腔及声带处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的代谢速率, 使高级中枢的技能得到显著的恢复, 尤其能够避免咽、喉、舌等器官组织发生用进废退性质的生理功能丧失, 同时辅以视觉及听觉及视觉的反馈锻炼, 使其神经感受器协同恢复, 最终实现正常口语功能的行使, 并具备接近正常人的语言反应能力[13]。

在分析目前国内外主要康复功能锻炼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对于失语程度评价可反馈的患者主要失语具体问题评估能力进行了康复功能锻炼的整合, 通过对患者口舌发音能力的锻炼提高患者的发音能力, 已解决患者发音困难的问题, 以口型匹对、发音示范、自我纠正的方法充分地发挥了患者的主动性, 通过配合心理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发音能力[14]。然后通过对患者语量的评估针对性给予患者发音肌肉的锻炼, 降低了患者在失语阶段发生发音肌肉萎缩的情况, 并增强了患者对发音肌肉的控制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语量, 通过跟读和情景模拟的形式增强了患者的跟读复述能力[15]。通过对患者常见的失语三维度问题表现给予的三维度针对性训练不仅个性化的提供了不同患者的针对性功能康复锻炼问题, 同时有效的节约了康复过程中的精力投入, 临床康复效果更为有效[16,17]。

通过对比观察可见, 通过三维语言功能康复锻炼后患者的失语程度较常规护理干预有了明显的改善, 患者在ABC法各亚项的改善也明显由于常规锻炼患者, 由此可见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失语程度, 提高患者语言能力恢复情况,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简单, 操作条理,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法对脑梗死失语患者应用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74例脑梗死失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临床处置和护理, 观察组44例在常规临床处置的同时还实施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 主要包括唇舌发音锻炼、发音肌肉锻炼及跟读反应锻炼,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失语程度改善及治疗前ABC法评分各项差异。结果:两组患者ABC评分各亚项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各亚项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失语程度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失语程度优化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失语程度, 提高患者语言能力恢复情况,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简单, 操作条理,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的指导 篇9

【关键词】四肢;骨折;各期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11-02

四肢骨折指上、下肢骨折。上肢常见的骨折有锁骨、肱骨外上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肱骨外髁、尺桡骨干、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桡骨远端骨折等;下肢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股骨颈、股骨粗隆间、股骨干、股骨髁上、髌骨、胫骨平台、胫腓骨、踝部、距骨、跟骨及跖趾骨等。

常人卧床21天后,体力和工作能力即可降低20%~25%,至少需3周功能锻炼后才能恢复原来的水平。所以,早期功能锻炼是极其必要的。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在不影响骨折对位和愈合的条件下,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尽早开展功能性活动。本文浅谈我院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因人而宜,因症施护,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疗效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为我院收集的2010年3月~2012年5月病例。男86例,女14例,年龄9~74岁,平均年龄48.9岁。

上肢骨折25例,肱骨干骨折6例,尺桡骨骨折20例;下肢骨折75例,股骨干骨折21例,胫腓骨骨折53例。开放性骨折37例,闭合性骨折63例;新鲜骨折85例,陈旧骨折15例;感染性骨折5例,骨不连6例;伴有肱动脉及胫前动脉损伤2例,针对骨折患者的不同时期,指导其进行功能锻。

2、护理措施

2.1 第一期

2.1.1 护理方法 上肢骨折整复固定后,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未固定关节做轻度背伸屈动作,鼓励病人作握拳、伸指动作。上臂骨折可进行握拳、伸指动作及腕关节屈伸活动。下肢骨折整复固定后,即鼓励病人作脚趾自主活动,踝关节背屈活动及股四头肌收缩活动。髌骨按摩,每日活动3~4次。牵引的病人,嘱其手拉吊环,做抬臀动作,初期每天活动3~4次,每次5~10分钟。

2.1.2 饮食指导此时由于创伤对胃肠道的刺激,短期内出现肠蠕动减慢、腹胀、食欲不振等。因此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介于正常饮食和半流食之间的软食,如:新鲜蔬菜加瘦肉末做成的软面食、豆制品、蛋类、鸡面片汤等,忌辛辣、油腻食品。

2.2 第二期

2.2.1 护理方法 骨折后3~4周,内外骨痂形成,骨折端初步稳定。此期除进行肌肉收缩外,可自主伸屈关节。上肢骨折,鼓励病人多做拳头握紧一松开动作,并作自主性关节屈伸活动。由一个开始,继而几个关节协同鍛炼。并可放下悬吊带,自主抬举上臂。下肢骨折,鼓励病人练习患肢足部轻度蹬床及直腿抬举动作。小夹板固定的病人,鼓励并协助病人扶双拐下床,做患肢逐步负重训练。

2.2.2 饮食指导 此时的饮食应由开始的清淡改为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用于增加全身营养,满足骨痂生长的需求,如:排骨汤、瘦肉、炖水鱼、动物肝脏、乳制品等。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引起,钙的重吸收又加重了骨质疏松,因此还应加补高钙饮食,如:豆类、海带、虾皮、芝麻等,同时可以服用多维钙片,以利钙的重吸收。

2.3 第三期

2.3.1 护理方法 骨折后5~6周,周围软组织恢复正常,肌肉有力,骨痂较多,较稳定。鼓励并协助病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活动范围、强度和次数,但应注意限制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方向和范围。

2.3.2 饮食指导 这时的饮食应以滋补为主,除正常饮食外还应加补猪、羊骨汤等;食疗可用枸杞、骨碎补炖牛排骨,汤肉共进。也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虎骨木瓜酒等。由于骨折后需卧床3~12周,宜出现便秘,因此还应注意多食富含粗纤维素的食物和水果,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500ml,按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每日3次,促进排便、防止便秘。

2.4 第四期 骨折后7~10周,有临床愈合征象。此期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动作,使各关节得到全面锻炼。下肢扶双拐者,应逐步改成单拐,继而弃拐行走。并逐步增加坐床摆腿、摇膝、扶床蹲立动作。

3、护理体会

3.1 四肢骨折后,适当的功能锻炼能促进肿胀消退,加速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在临床上许多病人常依赖于医生的治疗而不愿意进行功能锻炼,故应耐心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目的、作用、方法和步骤,使患者对功能锻炼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积极配合。

3.2 严格限制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动作,如前臂旋转活动,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上1/3骨折的内收活动等,防止骨折移位。

3.3 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时间。同时,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劳、不加重骨折部位疼痛为度。

3.4 下肢骨折患者肢体负重锻炼时,应注意保护病人,防止滑倒、碰伤、扭伤等。

3.5 健肢的训练尤其重要,能促进全身功能改善,并在患者扶拐下地时不至于因健肢无力而摔伤等。

3.6 做好出院指导。告诉病人出院后锻炼方法,鼓励病人因地制宜坚持锻炼,直至功能完全恢复。

4、注意事项

呼吸功能锻炼的应用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脑损伤伴肢体功能障碍需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 其中, 男39例, 女11例, 年龄22~72岁。以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脑损伤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5例, 女13例, 年龄20~71岁。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方法、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1.2.1对照组:执行神经外科护理常规及常规功能恢复锻炼方法[3]。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品管圈 (QCC) 活动方法。

1.2.2.1成立QCC活动小组:QCC小组成员共9人, 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 主管护师2人, 护师3人, 护士3人, 推选圈长1名, 辅导员1名, 圈员7名。聘请我院康复运动医学科医师为咨询顾问。活动主题为提高颅脑损伤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

1.2.2.2目标设定:根据查检表, 品管小组进行了实施前的柏拉图分析, 据柏拉图分析, 得出颅脑损伤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低的原因, 主要以患者及家属执行力差、沟通不到位、宣教不到位、肢体功能锻炼流程不完善为主, 占78%, 依柏拉图80/20法则, 将提高患者及家属执行力、加强沟通、强化宣教力度、完善肢体功能锻炼流程列为本期活动的改善重点。通过计算, 目标值=现况值43.75%+ (1-现况值43.75%) ×改善重点78%+×圈改善能力86%=81.48%, 拟定颅脑损伤肢体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由43.75%提升到81.48%, 升幅为37.73%。

1.2.2.3分析导致患者肢体康复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的原因:品管圈活动成员共同参与, 利用头脑风暴法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48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 (MBI) 评定) 及锻炼的依从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针对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的情况, 列出主要原因: (1) 护士对肢体功能锻炼正确方法的掌握情况差; (2) 专科肢体功能锻炼没有统一的标准; (3) 对患者或家属肢体功能锻炼的指导缺乏连续性、规范性; (4) 护士缺少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性。

1.2.2.4实施对策: (1) 在我院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 组织圈员系统学习颅脑损伤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 并经康复医师考核合格后才可以参与圈内活动。 (2) 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 制定康复功能锻炼标准手册和制定宣教流程, 并录制成视频, 在患者锻炼时先观看视频, 以保证锻炼的正确性。 (3) 具体规范功能锻炼的内容: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②关节的被动活动坚持原则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有近端到远端, 幅度由大到小, 循序渐进;③肌力在3级以上时进行肢体的主动训练;④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让患者练习对掌、对指、手转球、抓握、系纽扣, 翻报纸等动作锻炼手的精细动作。主要采用适应和代偿的方法训练患者洗手、洗脸、洗衣、写字。保证先从简单动作做起, 逐步训练精细动作。 (4) 利用圈会及时反馈功能锻炼的情况:每周组织圈员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情况检查一次, 并对不足之处进行讨论, 提出解决方案, 另外还要对功能锻炼宣教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 (5) 取得患者家庭的支持:改善颅脑损伤患者和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 (MBI) [4]进行评定: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时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 (MBI) 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MBI包含修饰、洗澡、进食、如厕、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下楼梯、床椅转移、平地行走10项内容, 各项目所得分之和为总分, 满分100分, 分值分5个等级, 1~5级, 级数越高代表独立能力程度越高。

1.3.2功能锻炼依从性评价:于功能锻炼4周后评价依从性, 分为3级[5]:完全依从指患者按时按量锻炼, 完成规定动作;部分依从指患者需要家属或者医护人员督促、劝说才能完成规定动作;不依从指患者自行减少规定动作或不锻炼。

2结果

2.1开展QCC活动后试验组的依从性显著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2.2开展QCC活动后试验组自理能力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讨论

3.1本次品管圈活动成果本次品管圈活动结束后, 按照品管圈方法的公式, 计算出目标达成率= (改善后78.79-改善前43.75) / (目标值81.48-改善前43.75) ×100%=92.87%, 接近目标值;说明此次品管圈活动所采取的措施有效。进步率=[ (改善后数据78.79-改善前数据43.75) ÷改善前数据43.75]×100%=82.38%。经过此次活动,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有明显提高, 由改善前的43.75%提升至改善后的78.79%。全体圈员采用自制评分表, 对凝聚力、归属感、QCC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责任感、创造力、沟通能力等六项内容进行评分, 每项分值1-10分。发现团队凝聚力、QCC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责任感有了明显的提升, 沟通协调能力、归属感和创造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次品管圈活动实践后, 将实践中证明的有效提高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的措施进行整理汇总, 最终制订了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作业标准参考书: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肢体功能锻炼的手册、肢体功能锻炼的流程。

3.2品管圈开展的背景颅脑损伤患者大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常规的心理护理和技术指导对患者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 但锻炼没有目标, 患者缺乏动力。患者家属由于知识不足, 在协助患者锻炼时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和管理难度。而护士对患者的肢体锻炼缺乏成套规范的操作, 对患者的锻炼和指导缺乏规范性;护士相关知识缺乏, 工作主动性差, 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如何帮助患者进行规范的肢体功能锻炼, 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满意的治疗效果并最终摆脱病残的折磨, 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3.3品管圈活动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开展护理品管圈活动, 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士业务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6], 我们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颅脑损伤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中, 利用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聘请我院专业康复医师做指导, 制定规范的肢体功能锻炼标准, 组织护士学习并考核合格, 使护士熟练掌握肢体功能锻炼的技能。QCC活动由全科护士共同参与和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 圈员都学会了使用品管圈工具来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护理问题[7]。QCC活动小组按照活动步骤, 有计划的对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主动训练, 而主动、被动运动能够使肌力得到恢复, 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 预防关节的挛缩。研究结果也进一步显示, 实施QCC活动后,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有研究显示国外提高患者依从性的策略包括加强医患沟通、持续督导、合理的改善流程和降低费用等[8]。圈员在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的同时, 也对其家庭成员进行了相关的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提高了家属对功能锻炼的认知程度, 并指导家属给患者以鼓励和支持, 督促其完成功能锻炼项目, 帮助患者通过积极的锻炼尽快回归到社会。由于品管圈活动注重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和宣教指导, 因此有效提高了患者锻炼的依从性。

4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从而减少住院天数, 减少并发症,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颅脑损伤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48名, 利用品管圈活动对患肢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干预, 并与2013年5月2014年4月住院的颅脑损伤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50名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锻炼的依从性。结果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锻炼的依从性,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与恢复, 从而减少住院天数,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品管圈,颅脑损伤,肢体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潘海燕, 颜波儿.品管圈活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0) :2154-2155.

[2]张雪琴, 沈钺.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J].天津护理, 2011, 19 (3) :176-177.

[3]王芳.早期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3) :101-102.

[4]王曙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36-139.

[5]阙纤沣.综合性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6) :70-71.

[6]李全磊, 颜美琼.肿瘤患者选择留置PICC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5) :40-42.

[7]蔡春媚, 陈焕弟, 钟金龄, 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胰腺炎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4, 8:187-188.

上一篇:青岛滨海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介绍下一篇:我最喜爱的季节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