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云海

2024-10-20

黄山云海(共3篇)

黄山云海 篇1

一、山水画之静

前几年我常常闭门作画, 很少外出写生, 每每自得其乐, 孤芳自赏, 近两年读研期间, 受到导师的影响, 开始走向生活, 受林泉山云之惑, 陶醉于丘壑之间。观山、悟山、画山, 自己很快就“悠然见南山”了, 山间之美、山间之纯、山间之动、山间之静、山间之境, 每每使我醉于其中, 乐不思蜀。黄山山峰由于地域和气候原因, 山峰之间又长出了无数姿态奇特苍劲的松树, 再加上亭阁、索道、小桥、房屋等这些静的因素, 使黄山雄伟壮丽, 气势非凡。黄山山峰起伏有致、层次井然、柔中有刚, 恰如巨人静坐, 在静中又蕴含了内力和张力。在创作中我一直把握黄山山体这一感觉。黄山山体坚硬的花岗岩, 它的动势、结构纹理, 都体现了黄山奇峻之势, 就黄山山峰来讲, 它的形态和纹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技法范本, 并且黄山山体不论是构图布局还是笔墨的运用, 在山水画中都极易转化。这正是山水画家们极力寻找的静体。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静中求动的艺术, 中国画历来主张静中参悟, 但有些画家作画的心态是不可取的, 急于求成的浮躁之心, 为了功利而创作, 频于应酬的生活方式, 它们使画家心烦意躁、事倍功半。心静才能致远, 这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多年的研习, 才能达到“静”的境界。“静”最早源于道家哲学。“最早提出‘静’说是老子。他的‘涤除玄鉴’的命题, 可以说是‘虚静’的源头。《周易》中提出‘虚壹而静’的主张, 《管子》也认为虚静恬淡、专心致志, 才能达到较高的认识”。 (2) 观物、观我、入定也是历代禅、道两家所遵循的一种修行方式。佛门道家思想主张性静, 作画也需要一个静的心态。所谓静, 不是一种对待事物冷漠的情绪, 也不是空无一切寂静, 而是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中让自己的思想归入一种精神的世外桃园, 把内心的轻松和心态的沉着融合到创作过程中, 宁静而致远, 实属不易。“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空山不见人, 但闻鸟语声。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 他的山水画可谓“静”到了极点。他早年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此翁不恋扶久名, 日做茅亭看远山。”这正是对他精神思想的写照, 而且他主要画黄山, 他的皴法多来自黄山, 他用简单精炼的几何形体表现黄山奇松怪石, 线条瘦劲, 犹如折断的铁丝, 石多树少, 画风冷寂, 体现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作为明朝的遗民。渐江作品中的“静”, 是发自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是渐江精神深处对人生、社会看法的折射。黄山的景致对他的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他把自己的心境与黄山结合在一起, 从中间寻找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 寂中求音, 动归于静的一种崇高的境界。黄山在他笔下气质冷然, 线条柔中有刚、棉里藏针, 他画黄山很少画云, 但又有云雾飘逸之感, 精力内含。作品显得十分洁净, 给人非常强烈的“静”与“冷”的感觉, 渐江的作品是中国山水画史中一个独秀的高峰。

二、山水画之动

黄山另一奇观是云海, 查示标《黄山云海歌》云:“黄山云海天下闻, 三十六峰长氤氲。……我画黄山山不知, 重沾霖雨定何时……。”正是反映了黄山云海千变万化所形成的种种奇观。黄山云海是善变的。云雾在山间穿行, 云起云涌, 随风飘移, 翻滚涌动, 波涛澎湃, 犹如水墨在相互融合渗化, 真可谓变幻莫测。很早以前就听说黄山云海很美, 很有气势, 去了三次黄山, 只看到一次盛传已久的云海, 那种情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像极了一副美妙的水墨山水, 站在山顶腾云驾雾, 如仙似神, 特别是在黎明或天将黑的时候更为感人。我在天都峰上看见过云海, 虽然规模不是很大, 但是那种情景还是非常动人的, 悬崖峭壁, 风起云涌, 随风而动, 云雾急速翻滚, 惊涛拍岸, 气势非凡。动是黄山云海的精神所归。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以烟云为神采, 得烟云而秀媚”。又说:“山无烟云, 如春无草。”可见在山水画中, 烟云是不可少的。云在山水画中, 大致有两方面作用:一是造境, 一幅山水画不可能把整幅画都画满, 需有落墨部分和留白部分, 落墨部分通常为山石树木为主, 此为虚、为静;空白部分则“以云为总”, 主要以云水天为主, 此为虚、为动;二是造势, 山是静的, 云是动的, 以云势助山势, 以动带静, 则山势更加险峻高大。从布局上讲, 一是起到“虚则实之”的作用.“千岩万壑相凑大忙处, 以云闲之”。中国画历来讲究“计白当黑”的说法。比如:黄山云海更能体现以上几点, 云绕山, 山依云;云动如波涛汹涌, 黄山的云不仅善变、善动, 而且经常出现大规模云海, 非常壮观, 犹如大海般的波涛翻滚, 带动黄山丘壑飘移在天地之间。对山水画来讲, 黄海云山不仅在“造境”上, 还是在“造势”上都非常容易安排入画, 特别是黄山的云往往给众多画家带来灵感。陈国勇先生是画黄山的典型, 他的云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他的画总是漫山遍野的云, 陈国勇多次登黄山, 观云、悟云、画云, 他笔下的云永远都是流动的, 而且用笔恣意, 用墨豪爽, 云起云涌于天地之间。陈先生说:“我观察中国南方之山, 搅活群山的是烟云, 山中云烟变幻无穷, 意态万千。云活则山活。让流云、卧云、飞云、横云在笔墨飞舞中显现, 达到笔生墨韵, 气势磅礴的意境, 山水画精气与神韵的统一”我想陈先生画云的灵感可能来自黄山吧, 陈先生善画云, 满山遍野, 让云成为画中制动因素、生动之源, 能让人产生审美的联想, 心随云动, 画面效果生活而诡异, 产生奇妙的魔幻之境。黄山云海之所以感人我想是因为它的善变、善动。这难道不是山水画家极力寻找的动体吗?

三、山水画动与静的关系

山水画中包含了“动”与“静”两大因素, 山体树木为静, 水云为动。他们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在自然界中也许不相干, 但在哲学与美学中, 动与静却是一体的,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这是美学与哲学成功的典范。如果仔细观察黄海云山, 就会发现云与山它们是相依存的, 群山静立于云海之中, 似乎投于云海的怀抱, 云烟围绕在群山周围, 似乎在带动群山在不断地移动。如果用山水画的“造境”与“造势”来看的话, 更能体悟到这一点, 云在山水画中除了“造境”更重要的是“造势”, 陆俨少用长而有力的线条画云和水, 就是为了静中求动;陈国勇在山石上反复敷色, 则是为了动中求静。山体树木在山水画中除了起到“镇压”作用, 更重要的是使动“归”于“静”。“米氏云山”的灵芝状的烟云就是为了静中求动, 然而南宋刘、李、马、夏的山水画, 笔墨不论怎样的刚劲苍猛, 但最后却必须归于大自然的“静”。把静与动、繁与简辩证统一在画中, 云卷云舒, 波涛汹涌, 危崖险滩都能动中求静, 有大气象存于大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辑要》[M].周积寅.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p441.

[2]《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虚静心态》[M].解荣昌.《艺海》2009.10.

[3]《林泉高致》.郭熙.沈子丞.《历代绘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p64.

[4]《山水纯》.韩纯全.沈子丞.《历代绘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p133.

[5]《为陈国勇定位》.程征.陈国勇《陈国勇画集》.北京:[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p5.

黄山云海 篇2

天上忽然出现了一匹战马。只见它昂首东望,四脚并立,好像在等待着能有一匹战马和它一起奔跑,一起比赛一样,可是战马并不等待大家,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它就逐渐消失了。

忽然,天空又出现了一只高大的雄鹰,它立在枝头梳理自己那整齐而又多彩绚丽的羽毛。枝头还有一个窝,里面好像还有几只小雕呢!上面还坐着一只母雕。渐渐地雄雕不见了,小雕和母雕也不知那儿去了。

不过一会儿,从远处出现了潮水,它气势汹涌,像钱塘江大潮一样,它好像发出了一阵阵山崩地裂般的声音出来,好像天空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它是多么得汹涌澎湃,还没到近处,它就不见了。

黄山云海作文 篇3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许多游客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而我却被美丽的云海吸引住了。导游说黄山的云海在雨过天睛时最漂亮。我们很幸运,正好赶上了这个好天气。

我们坐着缆车在空中缓慢行驶着,窗外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这些云雾在微风中飘荡,一会儿遮住了山峰,一会儿又散开来。下了缆车,我们开始徒步登山,第一站到了西海排云亭,导游在前面喊:“大家快来看,这里能看到云海啦!”我们赶紧过去,那白茫茫的一片全是白云,一团团、一簇簇的,像棉花糖,更像是一望无际的白色海洋,大家都激动得尖叫起来!拍好照片,我们又经过了几个景点,来到了黄山的第二高峰——光明顶,这里的云海更厚、更白、更美丽。爸爸带我上了天台,看见几朵大蘑菇云,和天上的白云连接在一起,真是云天一线。站在高处,俯视群山,它们仿佛都围上了一条条白围巾,美丽极了!

人们都说黄山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中午刚过,天就变阴了,下山时美丽的云海不见了,只能看见若隐若现的雾。它们像调皮的孩子,看似就在前方,等你走到那里时就看不见摸不着了。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下一篇:事业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