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旅游

2024-08-09

黄山旅游(共12篇)

黄山旅游 篇1

1 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旅游上市公司进行研究, 如戴学锋、李锦爱和徐涛、刘立亭、王素洁和刘海英、于莉探讨了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唐霞、胡敏静探讨了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认为两者的关系并不显著;孙兆斌对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认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效率有积极影响, 而股权制衡度对公司效率具有消极影响;许陈生分析了我国旅游上市司股权结构和技术效率的关系认为, 股权集中度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 而股权制衡度、董事会持股比例和总经理持股比例对旅游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提高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原清兰 (2008) 指出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权特征, 旅游上市公司治理对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意义重大, 强调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高莉、张伟 (2008) 采用主成因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

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旅游上市公司, 对单个具体的旅游上市公司研究很少, 本文主要研究黄山旅游发展状况、经营能力和发展特征。

2 旅游上市公司发展的宏观分析

从1993年第一家旅游企业 (新锦江) 上市以来, 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旅游企业已达到32家。在国内, 很多学者一般将旅游上市公司分为:酒店类、景点类和综合类。从业绩表现上来看, 几类上市公司呈分化趋势:酒店类疲软;景点类平稳;综合类有潜力。但随着我国人们收入不断增长和中国旅游吸引力的不断增大, 有数据表明 (见表1) 不管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总的趋势都是上升的。

注:数据来源于旅游统计年鉴, 由于2010年未发布, 故缺少数据。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 笔者运用PEST要素分析法对中国旅游发展环境进行分析。PEST要素分析法将宏观外部环境要素概括为四类:政治因素 (Political) 、经济要素 (Economic) 、社会要素 (Social) 、技术要素 (Technological) 。

政治要素:中国之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 但在中国, 政府始终扮演主导角色, 旅游领域也不例外, 许多学者提倡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 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妥, 政府主导型模式孰好孰坏暂且不论, 但可以肯定说政府在中国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邓小平“黄山讲话”精神的鼓舞与指导下, 全国各地掀起了旅游潮, 旅游景点、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等涉及食、住、行、游、够、娱六大方面都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旅游作为先导产业甚至主导产业来发展, 各地都规划旅游发展计划, 这些足以证明政府对旅游的重视程度, 可见中国旅游发展背后有强大的政府后盾。

经济要素:2010年中国GDP为397983亿元, 在这大背景下, 不仅政府加快对旅游的投资, 而且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投资者, 加上中国金融业不断的发展, 解决旅游发展所需的资金途径较多。

社会要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上升, 旅游已不是富人独有休闲行为。2010年中国人均收入3620美元, 可见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加入旅游队伍中。从产品的供需角度来看,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种需求作为一个动力源不断推动中国旅游产业向前发展。再者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旅游宣传的加大, 入境旅游有较大的发展。

技术要素: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日新月异, 旅游业和信息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旅游业将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如, 旅游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加快, 旅游业和信息业向深度融合推进, 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旅游电子商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旅游行业必然引起旅游领域的科技革命, 实现旅游服务质的飞跃。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各种要素都有利于中国旅游的发展, 中国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旅游公司特别是上市旅游公司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

3 黄山旅游经营能力分析

3.1 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黄山旅游, 属于景点类旅游上市公司, 公司对外公开财务数据。为了得到客观的分析结果, 本文选取的数据均来源于新浪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3.2 财务指标的选取

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 本文指标的选取遵循4M原则, 即有意义、可测量性、可控性、实用性。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严格遵循了公认会计准则, 具有较高的分析性。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即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 从中选取9个财务指标, 分别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率、每股利润、主营利润增长、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

注:2010年年报没公布, 2010年的指标数据是根据半年报的数据计算而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黄山旅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较小, 理论界认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合适值分别为2和1, 说明黄山旅游的整体偿债能力较差。从营运能力来看, 应收账款周转率较大, 从而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 (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较小, 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较快, 有利于提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资产的周转率很不理想, 公司全部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从表中可知黄山旅游盈利能力很平稳, 这与黄山旅游收入来源有很大关系, 只要旅游人数稳定, 公司盈利就很平稳, 但盈利能力也很有限。近五年来, 主营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还有负数, 这与黄山旅游投资有关, 但总资产增长率呈正数, 说明黄山旅游一直处在发展状态。

3.3 黄山旅游经营优势分析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黄山旅游经营能力整体上表现良好, 任一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 笔者试图通过这两个方面分析黄山旅游经营优势所在。

(1) 外部环境。

从旅游产业宏观分析可知中国旅游整体环境很好、市场广阔、前景巨大, 黄山旅游作为市场的一分子必然在这优良的母体中吸取养分茁壮成长。但这些作为旅游公司共有的财产, 不具备可比性。众所周知, 黄山旅游作为景点类上市公司, 它的景点作为它的独有财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再者黄山资源独特性更是不可比拟、无人替代, 黄山是中国目前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的景区, 黄山地区聚合了2处世界遗产地、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国家级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56处。黄山旅游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收入、索道收入和景区内的宾馆、餐饮等收入, 而这些几乎都是旅游必需的, 只要旅游者人数稳定, 其收入也是比较稳定的。

(2) 内部管理。

黄山旅游上市公司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 成为景区内唯一代理经营景区旅游业务的机构, 因而称景区上市公司经营模式 (见图1) , 该模式中, 所有权代表是黄山景区管理委员会, 经营权归属黄山旅游, 景区管理委员会将经营权委托给黄山旅游, 由其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而景区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对景区实施管理权、开发的监督权和环境的保护权, 从而做到政企分开, 真正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分立、各尽其责, 实现景区公共资源的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

黄山旅游发展优势除了经营模式外, 股权分置改革对黄山旅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大量融通发展所需资金, 促进黄山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山旅游与2006年2月开始进行股份分置改革, 方案如下:流通A股股东每持有10股将获得非流通股东2.5股的对价安排。非流通股股东的做出承诺:公司唯一非流通股东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 在十二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者转让;在上述禁售期满后, 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出售股份, 出售数量占黄山旅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十二个月内不超过百分之五, 在二十四个月内不超过百分之十;自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3年内, 最低减持价格承诺为不低于每股8.00元。股权分置改革后, 限售A股减持后占的比例为43.5%, 相比改革前的65.4%的控制权大幅度减弱, 公司股权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 控股比例明显下降, 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逐步得以实现, 从而消除了股权流动性方面的差异, 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实现了同股同权和同股同利, 两类股东之间有了共同的利益目标和衡量标准, 大股东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并利用其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和能力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并且有利于选举出代表绝大多数股东利益的董事会, 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公司治理结构更加优化。

4 黄山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4.1 投资重黄山轻外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 黄山旅游投资大部分都是在黄山市, 外地投资很少, 仅有四家下属公司属于外地, 分别为:长春净月潭游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徽商故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戏影视制作中心、华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4.2 营销手段趋于多样化和科学化

公司常用的对外营销途径主要是参加旅游博览会方式, 近年来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这种对外营销手段比较单一, 亟需丰富和改进, 因此不断推出多种多样的营销方式, 具体措施有:

(1) 筹划各种各样的主体活动, 先后成功举办了“清凉黄山, 古韵徽州”黄山暑期推介、“花好月圆山为盟”中国黄山青年集体婚礼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扩大了旅游市场份额。

(2) 投资电子商务。2005年公司与黄山皮蓬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网 (黄山途马) 。主要从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网上交易, 包括门票、索道票的网上预定和酒店的网上预定, 不仅增加了一条公司面向游客宣传黄山的重要途径, 同时还增加了公司的利润来源。

(3) 建立驻外办事处。公司为了启动远程客源市场, 已经建立了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办事处, 还建立了驻韩国的海外旅游办事处, 未来拟在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办事处。

4.3 旅游非相关的业务利润很少

黄山旅游的业务分为五种, 即:酒店业务、索道业务、园林业务、旅游服务业务和其它业务。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前四个业务, 旅游非相关领域利润极少 (见表3) , 但综观几年可知其它业务利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4 多元化经营战略

多元化可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 黄山旅游被誉为“中国第一只完整意义的旅游概念股”。笔者认为黄山旅游经营有关的行业包括酒店服务、酒店管理、旅行社、索道、景区开发;非相关行业有商贸、房地产和金融证券等。近年来黄山旅游提出“跳出景区、跳去旅游、跳出固定模式”, 在做强旅游主业的同时逐步加大对非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开发, 公司拥有黄山桃花溪旅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黄山旅游玉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两个全资子公司。随着近年来黄山市经济快速增长, 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未来房地产市场需求将日益趋旺, 房地产市场发展将更为迅猛。公司利用其较充足的现金流, 进军房地产业务, 这不仅符合公司所一直坚持的以旅游业为核心, 走适度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 而且将为公司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该项目的发展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戴学锋.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J].旅游学刊, 2000, (1) :15-21.

[2]李锦爱, 徐涛.旅游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分析[J].旅游科学, 2003, (2) :22-24.

[3]刘立亭.旅游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与评价[J].旅游学刊, 2005, (4) :92-96.

[4]王素洁, 刘海英.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11) :90-94.

[5]于莉.景点类旅游上市公司经营能力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2) :271-273.

[6]唐霞.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J].旅游科学, 2006, (2) :47-53.

[7]胡静敏.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J].南方金融, 2004, (8) :41.

[8]孙兆斌.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J].管理世界, 2006, (7) :115-126.

黄山旅游 篇2

黄山风景名胜区范围154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142平方千米,区内峰林的貌独特,座座山峰险峻雄峙,配以变幻莫测的烟云,使自然美景千变万化,构成奇、伟、幻、险的奇观,风景区内共有自然景点400余处。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中外,号称“天下第一奇山”。

齐异的峰林地貌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使黄山具有了罕见的地质结构,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剥蚀的加工修饰,塑成了它气势磅礴的峰林地貌。黄山素称有 “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主峰周围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7座,石林、石柱、怪岩数百处。黄山自中心向四周放射壮展布着众多的山涧沟谷,其中大谷36条,形成36源,汇入24溪。丰富的水资源也增添了黄山的魅力,全山有近百处瀑布和池潭,

资料

黄山植被覆盖率达83%。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生态稳定。自然分布有原生种质植物1450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木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8种。是中国南方的植物资源宝库。

黄山松是黄山一大奇观,列黄山“四绝”之首。全山百年以上的黄山松数以万计。它们形态奇异,或盘结于危岩,或挺立于峰p,已命名的就有近百株。其中迎客松是最负盛名,已成为黄山的象征。黄山的高山密林溪流中,还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其中鱼类有24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38种,脊椎动物300种。梅花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猕猴、青猴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黄山的文化遗产

黄山旅游 篇3

二级市场上,黄山旅游近期跟随大盘上行,已走出过去3年以来的下降通道,并展开了新一轮升势。目前该股短期及中期均线均呈多头排列,但受制于基本面和业绩,上行空间尚未打开,但未来随着高铁通车等因素出现,或吸引资金持续流入。策略上,可待股价略有回落后分批介入。

据悉,黄山旅游拟向不超过10位投资者发行不超4020万股,底价12.43元/股,募资不超5亿,扣除发行费用后:1.42亿用于玉屏索道改造,2.8亿用于北海宾馆改造,6700万偿还银行贷款。就玉屏索道改造而言,目前玉屏索道单向最大运力1000人次/小时,旺季下山游客需排队到晚上8-9点,甚至是10点,不仅导致索道客源流失(很多游客步行下山),而且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成为景区接待的最突出瓶颈。索道改造完成后,单向最高运力可达2400人次/小时,大幅提升景区接待能力,索道乘坐率也将小幅提升。按公司的测算,年平均收入1.98亿元,平均净利润1.22亿元。海通证券预计,索道改造将于2015年2季度完成。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关注北海宾馆改造。北海宾馆建造年代较早,设施较为陈旧,且部分结构和格局不合理。改造完成后,将达五星标准,建筑面积有所增加,餐饮等接待能力也有所提升。北海宾馆改造分为前楼和后楼,将采用分批改造的方式,确保一定的接待能力。海通证券预计,改造将对经营和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是分批次改造,影响相对有限。按公司测算,改造完成后,年平均收入7900万元,平均净利润2849万元。

未来较为确定性的预期则是高铁的通车,目前的信息显示,可以预计2015年6月京福高铁通车,每天经过黄山的高铁将达34趟。按计划,合福高铁2015年1月开始联调联试,5月开始运行试验,6月底具备开通条件。据媒体报道,日开通列车20对:福州—北京2对、福州—武夷山2对、福州—合肥3对、福州—天津1对、福州—青岛1对、厦门—合肥2对、厦门—北京1对、厦门—济南1对、合肥—黄山2对、南京—黄山2对、南京—武夷山1对、厦门—武夷山2对;按此计划,每天经过黄山的列车34趟。海通证券认为,后续仍有新增的可能性。

另外,海通证券认为黄山旅游的再融资表明公司有诉求,因此索道提价的概率将显著提升,未来1-2年,索道提价是值得期待的。

黄山旅游 篇4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时期、中世纪到大旅行时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行为模式、消费模式和旅游价值取向。火车在19世纪早期的出现使旅行变得比以往更便捷,并随收入提高,更多人渴望出国旅行,从而促成了全新旅游模式的产生。直到20世纪汽车产生,突破了地理限制,汽车的兴起有效拓展了乡村郊野的游观空间。到20世纪末,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显著发展。以后随着航空业的发展,跨国游的发展也日益增长, 例1950年跨国游(不包括1日游)总消费约2 520万左右,到1997年增到6.128亿,国际旅游收入从21亿美元增到4 437.7亿美元。旅游业也促进了交通技术的改进。今天旅游业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局面,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代表的21世纪,人们的选择机会会更多[1],如今太空旅游也在召唤人们前往,旅游的消费也在不断增长,大大促进了国内、国际的经济发展。

二、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因素分析

作为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潜在因素,由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所决定,而涉及的变量包括收入、税收、可支配时间、旅游产品价格等因素。拥有可支配收入,导致了潜在度假者度假行为的产生,人们的度假行为是多种动机共同促成的, 并受收入及家庭成员需求的制约。

1.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因素

随着人们对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渴望日益强烈,游客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游客已逐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已把旅游看成一种经济活动。旅游是游客的一种需求,也是为游客提供食宿和其他服务的一种供给,从而形成消费,创造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游览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

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因素包括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及汇率等,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从追求物质生活上升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从旅游中获得新的体验。

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可见,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由多因素决定,可表达为

在用经济模型预测旅游消费的增长,仅用收入是不能完全解释旅游量变化的。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收入变化和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一表述,即每一年的旅游消费函数组成了长期的旅游消费函数AB。例图中有三根分别是某三年的旅游消费,组合成长期的旅游消费函数AB。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会导致较高的度假消费。旅游消费与个人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而“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可自由支配收入是受食物价格、交通费和通货膨胀等变量影响的,还要考虑税收,利率的影响。同时要分析旅行成本 (交通成本、食宿成本、各种活动成本)。一方面经济变量决定了游客的出游能力,另一方面旅游地的物理属性和过去旅游经历的评价共同影响了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消费、旅游支出与旅游团的出游时间、停留天数,团的规模以及成员构成有密切联系。

总之,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要素有总收入、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旅行成本,货币汇率、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的通货膨胀等因素。目前,大力提倡旅游文化创新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大大促进了旅游需求及消费[2]。

2.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社会因素

收入增加刺激了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增长,同时,闲暇时间的增加,也是刺激旅游需求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带薪休假的增加,弹性工作制度的引入也使人们延长周末以获取较长时间休假成为可能,当然旅游的需求及消费也要有相应的收入水平才能实现。

人口因素对旅游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老年人、未婚、已婚但无子女的游客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也使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增长。

3.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心理因素

心理需求因素包括娱乐、放松、学习、购物、社会交往、自我实现、自我发现、实现个人梦想。

旅游作为产品不仅能让人暂时摆脱日常琐碎生活,还能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旅游不是有形商品,而是作为游客获得体验和实现梦想的途径,它的价值是无形的[1]。旅游往往不是一个自发的决定,它很可能是家人、朋友共同的决定,从而实现人的自尊、自重和自我实现。以上分析归纳至图2。

三、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

1.旅游的经济影响因素

旅游的经济价值在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旅游业当作脆弱经济体系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的一种手段,吸引投资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可将闲置土地再生变成繁华区域的手段。

旅游带来了经济收益,它包括了旅游消费给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税收,给旅游服务、旅游投资企业带来商业利润,帮助小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并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也给运输业带来了很大的利润。

游客数量越多,人均旅游消费越高,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游客停留时间和住宿性质是决定旅游收入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建立旅游纪念品商店,提供购物机会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游客净支出决定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为达到以上目标,必要的条件是目的地要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有较好的交通可达性及旅游设施。

2.旅游的环境影响因素

旅游业受到现代生活和生产方式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影响(例如超负荷发展耗尽了被关注地区的环境质量),间接威胁到那些地区旅游业的收益。为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应联合起来保护高质量的景观,许多旅游业经营者也已充分意识到加强景观建设对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性。很多旅游企业也不断在寻求与环境相协调的旅游设施,以提高现有景观的吸引力。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提高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扩大旅游的影响和吸引力。随时适合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产品的开发要基于消费者的需求,经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制定和规划产品功能,最大限度实现旅游者的消费预期,以羸得广阔的旅游市场,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

保护好旅游环境,不能完全依靠游客自身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要有行为守则帮助人们进步,还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保障措施,同时需要经营者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好的保护环境。要提倡生态旅游,一方面要尊重当地文化,另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期望,以求真实的市场推广和促销。

从管理技术上也要采取分流措施避免在主要旅游区发生过度承载的情况,同时,使更多地区享受旅游业带来的效益。为打造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假期和游客,要鼓励绿色政策,致力于保护环境。需要在品牌化经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抓住品牌的核心、特色和定位[3]。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旅游企业必须以满足旅游者 (顾客)需求为本。

3.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从宏观上看,旅游给人们带来乐趣,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使人们身心放松。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性质的看法是很重要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其中旅游者对接待情况的满意度影响对当地旅游服务的评价。游客的“示范效应”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当地人,形成文化的互相渗透。

旅游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手工艺品、服饰、建筑、美食等具体的表现出来。旅游会引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通过艺术形式的商品化开创了一个新的市场,为生产部门带来收入,同时,旅游业能迅速将传统设计转化为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营销手段。旅游业的出现为传统服饰生产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机会,直接将产品推向旅游市场,推出有地方图案的纪念性服装。旅游可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服饰的兴趣,从而影响人们的穿着。

如果旅游是社会变化的一个动因,对于旅游产业的建筑式样和建筑物,也反映了旅游者活动类型和变化过程,是旅游地社区吸引游客的表现形式。

在美食方面,旅游业不仅对传统食物提出了需求,同时也渴望新颖食物的不断创新。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理解。旅游客源地社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源泉。目的地除了现实的旅游资源外,对待游客的态度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游客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先来的游客会影响到后来的游客,旅游信息除通过营销渠道、媒体等方式传递,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实际的运作及游客的体验。对已到过目的地的游客,通过过去形成的体验,以及对吸引物,整体环境和价值的评价来间接地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愿[1]。

游客体验来自于一系列的旅游行为,它由游客的社会经济条件、认知水平以及对目的地的感知所共同决定,同时,目的地本身的交通、通讯、设施等实际条件也会影响游客的行为。在今天旅游体验受旅游需求、旅游消费、旅游服务及管理水平所影响。旅游产生的影响由图3可见。

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损耗最小化,促进经济发展,使消费者、经营者均满意。

四、旅游需求及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树立一个正面的旅游形象以吸引游客。形象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游客体验、促销信息、实际自然状况和服务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旅游区的管理不只是为了旅游促销,主要是要增长旅游体验,实现接待地收益最大化和损耗最小化。旅游区犹如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它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走向,同时,旅游本身也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消费活动,比其他的经济活动更引人注目。

总之,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黄山旅游作文 篇5

第二天凌晨四点 ,我们匆匆忙忙起床,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观看黄山日出的最佳观看点,远远望见云海岸边一道道红霞,我们都以为是太阳出来了,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出现一红点,太阳真的出来了,万道霞光,我急忙叫爸爸拍下了日出的全过程,我当时被大自然这美丽的景色完全吸引住了,实在大美了!听导游说在黄山能看到日出一年之中仅有50多天,真是太难得了。

看完日出,我们去了一个叫白鹅岭索道站,旁边有一条全是阶梯的山路,通往始信峰景点有:小熊戏球、猴子观海。到了八点时,我们又返回到白鹅岭站,吃完早餐,乘坐云谷索道下山,又乘坐景点汽车出了黄山大门。换乘旅行社的车观看茶艺表演,爸爸还买了黄山西兰香红茶和黄山土特产,从商场出来已近中午时分,吃完中饭上车返回。

途中,惊喜的是接连看到天空中出现三道美丽的彩虹,今天运气真不错!早上观日出,下午见三次彩虹,可遇不可求。

旅游新主张:换房旅游 篇6

成功范例

主角:程缘旅游成员:个人换房旅游对象:网友

今年春节假期,程缘早早做好了三亚之行的准备,可住宿预算开支之大让她头疼。好在一次网上闲聊时,三亚的一个网友想来宜昌玩,向程缘提出是否可以试一试换房旅游的形式。于是两人谈妥,互借房子4天。程缘在三亚待了4天,原本担心网友会把她的爱巢弄得杂乱不堪,想不到网友还打理得挺好。

程缘现在正努力联系西安、成都的网友,哪里谈成先去哪里。程缘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友情提示,包括房子周边的车站、饭店、菜场,以及去著名景点的路线,当然,她也要求对方能给她同等“待遇”。

主角:张强旅游成员:一家三口换房旅游对象:大学同学

去年国庆节前,张强和从前一样在网上闲逛。是啊,如果有可能,应该给生活多制造些新鲜感。在这个越来越喜欢赶趟儿的城市,为什么不能让平常的日子多几种可能性呢?他思忖着,打开老同学陈伟从北京发来的E-mail。陈伟在信中说,他们一家想到武汉来玩玩,问张强愿不愿意进行一次“换房度假”?张强大喜,这不正是我想找的旅游新感觉吗?

在北京的6天里,白天,张强一家三口爬长城、游故宫、登香山、游北海。晚上,他们回到“家”里品尝自己做的可口饭菜,然后去前门大街散步,体验一把当“老北京”的感觉。长假结束时,一家三口给陈伟家做了一次大扫除。回到武汉,一进家门,张强便发现,自己屋子里一尘不染,窗台上的几盆花还挂着新鲜的水滴呢。

主角:叶先生旅游成员:一家三口换房旅游对象:亲友

今年“五一”,叶先生决定好好陪家人出去旅游一番,然而往景区宾馆打了一圈电话,发现住宿紧张。正烦恼间,叶先生听说欧洲流行换房旅游,立即兴奋起来,但四处打听后又有些失望。在信用比较缺失的情况下,陌生人之间的换房旅游在中国一时还难以展开。“不过,亲友之间信用问题不大,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呢?”叶先生打电话给青岛的表弟,想不到他也正有此意。

在青岛旅游的那几天,叶先生一家真是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他对妻子开玩笑说:“以前都是到表弟家做客人,想不到这回做主人了!”

六点好处

1.经济实惠。采用换房旅游的方式,可以省去住宿费,在经济上非常合算。

2.有家的温暖。只有爱家的人才能体会到家的可爱。家绝不只是一间简单的房子,换房旅游的房间住起来要比宾馆温馨得多。

3.家里事不用担心。一家子外出度假,家里却还有人“看门”,小偷不敢上门,宠物和花草也不必担心,一切都有人照管。

4.不受旅游旺季的限制。在旅游旺季,哪怕订不到房间时,换房旅游也可解决找不到住宿的问题。

5.避免人地两生。刚到异地,新奇的同时难免有些陌生感,换房旅游则会让你多一分安全的感觉。

6.更快更直接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同刚认识的邻居交谈交谈,可以为度假增添一些新的情趣。

四点提醒

1.诚信。换房旅游是一种最需要“将心比心”的活动,诚信是此项活动成功与否的前提,所以它最好是在朋友之间展开。

2.留有余地。尽管对方是你信任的朋友,但在决定了换房旅游之后,仍要把家里的贵重物品收拾保管好。同时,也别忘了提醒朋友做到这一点。

3.物归原处。在朋友家里,不要随便乱动东西,有些必须要用的东西(如家用电器、厨具)使用以后一定要记得放回原处。

黄山旅游 篇7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黄山旅游 篇8

关键词: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智慧旅游

一、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概述

1、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的定义

(1)数字旅游的定义

数字旅游的主要内涵是:以“3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它主要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监管与服务,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形象展示、产品销售等功能, 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综合性的服务。

(2)虚拟旅游定义

目前普遍认为:虚拟旅游是以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触摸屏、360度全景体验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为基础,区别于现实旅游,让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模拟真实旅游场景内容,感受到旅游风光的一种全新旅游体验活动。

(3)智慧旅游定义

一般认为智慧旅游是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数据挖掘、高性能信息处理、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旅游体验活动中的应用,为旅游业各主体包括旅游者、景区、 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旅游信息的一种新兴旅游形态。

2、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特点

(1)数字旅游的特点

数字性。数字旅游的技术支撑有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空间信息技术与网络/Internet、计算机技术等信息化技术。

整体性。数字旅游涵盖了政府、各级旅游企业、旅游者;同时数字旅游是以旅游信息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涉及旅游活动全部要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实时性。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时更新旅游信息、服务信息,为旅游政府、企业、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动态。

客观性。数字旅游基于GIS技术的数据信息等具有客观、公平性。

(2)虚拟旅游的特点

虚拟性。游客感受到的景点是由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合成的,人们只是通过互联网欣赏一个模拟的场景。

自主性。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和旅游方式。

经济性。虚拟旅游系统,让游客不受时间、天气等的影响,不用在吃、住、行等方面花费时间与金钱。

安全性。一是不存在游客旅游安全问题。二是旅游景点的文物、设施等不被旅游者破坏。

(3)智慧旅游的特点

智能性。智慧旅游的主要应用对象有智慧政府、智慧企业、智慧景区、智慧游客。这四者能充分说明智慧旅游的智能性。

及时性。游客通过智能客户端及时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并互动;同时,政府、企业、景区的旅游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个性化和人性化。智慧旅游能为每一个旅游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而且比较注重全程体验,充满人性化。

二、关于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异同点比较

1、对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的相异点辨析

(1)提出背景不同

数字旅游是在戈尔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其概念也来源于“数字地球”。上个世纪90年代,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业迅速结合,虚拟旅游也应运而生。国外并无智慧旅游的提法,它是我国学者基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的。

(2)涉及主体不同

数字旅游的主体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各企业和旅游者为辅。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了政府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

在虚拟旅游活动中,游客通过虚拟旅游网站获得现实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旅游企业则将景区产品设计展示出来,让游客感受,并获取反馈意见,并做进一步的改善。

智慧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泛, 主体也多,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其主体包括了旅游政府部门、景区、企业、游客等。

(3)技术支持不同

数字旅游的关键技术包括有宽带网络和电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多元数据库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多种软件集成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等。

虚拟旅游的主要技术支持有以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触摸屏、360度全景体验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智慧旅游的技术基础包括云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Web2.0技术、三网融合技术)、3G、4G移动通讯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高速无线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

(4)研究层面不同

数字旅游服务可分为政府层面、旅游景区层面、旅游企业层面、消费者信息获取平台层面等。政府部门把握着一个地区的数字旅游发展方向,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旅游电子政务。

虚拟旅游的研究层面主要包括了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旅游企业建立虚拟旅游场景,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活动。

智慧旅游包括智慧政府、智慧景区、智慧企业、智慧游客四大部分。

(5)应用范围不同

数字旅游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消费者等,它是对旅游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一个初步构建,以旅游电子政务建设为主。

虚拟旅游让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饱览天下美景,把 “景点搬回家”,是对传统旅游的颠覆。它主要以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企业网站的建设为主。

智慧旅游是在数字旅游、虚拟旅游二者的基础上再发展的,是旅游信息化的发展高潮,涵盖旅游电子政务建设、 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网站建设等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

(6)旅游者旅游方式和所需费用不同

数字旅游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旅游的方式。游客可通过平台检索信息及相关资讯、预定门票、酒店等。

虚拟旅游足不出户但仿佛身临其境,不会有交通费、 住宿费、餐饮费、娱乐费等费用产生。

智慧旅游在这一层面与数字旅游比较相似,方便了旅游者活动,也会发生旅游费用。

(7)涉及旅游要素不同

数字旅游、智慧旅游都是现实旅游活动,必然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而虚拟旅游活动中,不会涉及到食、住、行、游等要素。

(8)对旅游环境影响不同

同理,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或多或少对旅游环境会造成一些影响;虚拟旅游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对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相似点研究

(1)终极目标相同

这三者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结果。虽各有侧重,但它们的发展终极目标都是为使旅游业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研究方式相近

三者的发展路径和研究方式极为相似。学术上都是从概念、内涵,再到建设框架体系及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意义和积极作用等开始研究。

(3)技术基础相似

都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

(4)都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

信息化使旅游者面临更多选择,网络技术和旅游平台都在影响旅游消费者的决策。

(5)都对旅游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者都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信息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1、政府应加强网络信息旅游的建设

政策方面,规范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网络方面的法规,同时积极支持旅游信息化发展。资金人才方面,我国的信息技术不先进,主要原因是研究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信息化研究的资金支持,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世界各地人才。 宣传方面,政府应该利用媒体等各种平台,积极宣传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2、以游客为中心整合旅游信息资源

智慧政府、企业、景区与智慧游客相互沟通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以游客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系统,满足游客各种需求,使旅游活动变得更加便利。

3、提升旅游景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鼓励景区管理部门对旅游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旅游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鼓励大型旅游信息服务运营商根据游客身份特征、经济条件、兴趣爱好、地理位置等自动编排并推送有关信息,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

4、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出更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黄山旅游 篇9

一、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分析

1. 观光旅游(sightseeing tour)

在《旅游服务基础术语》中规定,观光旅游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在观光过程中,可以陶冶性情、学习知识、锻炼体力和磨砺意志。

“观光”一词出自《易经》“观国之光”,即巡游其他地区以扩大见闻,了解实情。观光旅游是目前最基本的一种旅游形式,它是以观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社会风情、博物馆等景观和文化设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国外称之为“单纯的观景旅游”。

在进入小康社会之前,国民旅游目的主要是观光。一个人长期封闭在一个环境里(主要是城市),就产生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欲望。由于受到时间、收入、信息和交通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其选择就必然是有限的几个最精彩的地方,如故宫、长城、黄山、桂林、九寨沟、张家界、兵马俑、少林寺等等。这些地方都具备较高的知名度、较强的观赏性和较为良好的可进入性。

在观光旅游中,旅游者的目的性很强、很明确,他一定要看到某些具体、有特色的东西,如绵延的长城、遍布奇松怪石的黄山、如梦幻般仙境的桂林山水。正因为在那个时代里一生中能观光的机会屈指可数,因此每次出游前都是精心策划,游程中不辞艰辛,旅游结束时满载而归。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国民的旅游主要是以这种观光式的旅游为主,在整个旅游消费构成中,观光旅游带来的收入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2. 度假旅游(vacation tour)

度假旅游是“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是指旅游者在长期工作或劳动之余,以休假、疗养等方式来消除疲劳、增进健康的一类旅游方式,所以有人也习惯性的把它称之为休闲旅游。

人们选择度假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休闲度假,旅游者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旅途中,他们对景区不需要太多人多雕琢的东西,也不是因仰慕所谓的“大手笔”来看热闹,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让自己真正得到精神的调整。“这种旅游,本质上可以说根本不存在明确的目的地,只要达到改换环境、接触自然的要求,去哪儿都可以。”

3. 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的交融

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是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旅游形式。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度假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观光旅游相比,度假旅游具有很大的独特的个性。旅游教科书概括旅游是“求新求异”实际上是指观光旅游。从心理学的深度剖析旅游需求,观光旅游追求的是“刺激”,即通过“求新求异”获得刺激,从而获得与日常生活全然不同的体验。“刺激”越大,体验越深刻,旅游效果越大;而度假旅游的根源就是“刺激”过度影响身心平衡,因此,度假旅游追求的是“放松”,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放松”,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平衡。

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观光旅游开始兴起,而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度假旅游开始出现?众所周知,旅游发展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可自由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以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条件形成并逐渐成熟,休假制度使闲暇时间有了制度的保障,人们有能力暂时摆脱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通过“求新求异”感受多彩生活的乐趣。人均GDP增加后,旅游条件更加成熟,人们就渴望走得更远,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新、异”的“刺激”,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由于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引领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尤其是大城市居民早于农村居民首先在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时,而高度拥挤嘈杂污染的城市环境和工作的巨大压力造成了对城市居民过多的“刺激”,“刺激”过度的城市居民急需“放松”,度假旅游就是放松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因此度假旅游应运而生。

中国旅游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正在验证这个规律。改革开放之后,最先发展的是入境旅游,主要产品形式是观光旅游。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开始兴起,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观光旅游业开始大发展,旅游业发展大好形势引起各个省市的重点关注,国内已经有20多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城市居民,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除了观光旅游发展更加深入以外,多种形式的休闲度假旅游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旅游业重要的一支力量。

二、过度阶段的旅游消费特征

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说发展到了度假旅游阶段之后,观光旅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作为现在的中国旅游市场来说,正处在一个由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休闲型旅游转轨或过度的时期,对于刚刚步入小康的人们来说,过去游历较少,所以对观光旅游很感兴趣,观光旅游仍有很可观的市场;但是以休闲和度假为目的的旅游也已经崛起,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正处在一个齐头并进的局面。在我国,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将在长时期内并存,观光旅游产品与度假旅游产品是不同的旅游产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替代的关系,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都可以发展到极致。

对于处在多种旅游形式交融阶段的旅游消费者来说,他们在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 旅游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一般性的观光旅游将会逐步减少,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除了通过观光旅游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外,还会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

许多拥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区除了利用本身资源优势搞好观光旅游外,还结合本地特点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例如森林采摘旅游、沙漠探险旅游等,都别开生面,饶有特色。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不少地区,不但具有较富吸引力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很有特色。例如我国一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充分利用我国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展示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吸引了很多旅游者。一些有特色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将越来越为国内外游客所喜爱。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化层次不断提高。

2. 旅游消费的个性化

旅游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消费模式,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许多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开始注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内涵。像登山、探险、采摘、温泉、民族服饰与歌舞、具有传统特色的风味饮食都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使游客在旅游消费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消费项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自得其乐的度假旅游者在极为普通的一片森林、一泓清泉、一块草原、一条山沟游憩,对于他们来说,每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度假休闲之地。

3. 旅游服务消费多样化

在这种观光旅游与度假休闲旅游并存的形式下,旅游者对于旅游服务的消费选择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导游服务的弱化。对于度假旅游者来说,休闲就是彻底的放松。在许多情况下,游客也不需要导游喋喋不休的解说,不想增加大脑记忆和思想的负担,因此传统导游带团式的服务逐渐被弱化。

(2) 自选服务增加。度假服务完全不同于传统团队程式化的服务。从游览、停留、餐饮,到住宿、购物,不同休闲旅游者会有各不相同的要求。游客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服务项目。比如在餐饮方面,餐饮有时已经不再是只是一种团队餐,而是有点菜、个人套餐、快餐和野炊等多种选择。

(3) 个性化服务的强化。个性化服务比自选服务的内容要广泛。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服务要求,这也是在目前阶段旅游者消费方面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以前传统死板的服务项目,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的要求,他们不会在意这种可以满足自己个性化服务需要而作出的支出。

4. 对“通俗景观”的选择

“通俗景观”,是指那些根本名不见经传、甚至都还没有好好开发的景点。许多城市近郊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人潮似涌,其原因就是人们呼朋唤友,出门换换环境聚一聚,图个轻松快乐和情感交流。这些目的地,实际上就是大自然,就是农村,就是青山绿水,就是田园风光。山东、四川等城市的“农家乐”旅游搞得热火朝天,就是离开城市,把吃饭、喝茶、打牌、摆龙门阵这些本来在城市里就有的日常活动搬到了农民家里。

5. 散客旅游消费逐渐增加,家庭消费成为主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经验的丰富,传统的团队程式化旅游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一些旅游者,散客旅游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度假旅游活动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团队大旅游形式已经不适应度假旅游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多的是家庭、朋友式的出游为主。在现在的旅游消费构成中,这部分散客旅游消费已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6. 滞留性旅游为主,重游率较高

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是以往的快餐式旅游消费,以数量的多少代替质量要求,而是以享受性的休闲度假活动为主要功能,以某一目的地做基本的停留点,展开对周边地区的消费活动。他们在旅游形式上已经实现了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巡游到现在下马观花式的滞留性旅游方式的改变

对于旅游者来说,对已经熟悉而改变不大的人文景观再次光顾的兴趣不大;而对容易到达的自然景观,由于从中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纷繁与变化,又能放松身心,因此重游的机会较大,度假休闲旅游者的重游率也相对来说较高一些。

总之,我国旅游正处于从单纯观光向度假、休闲并进的过度时期,而旅游消费也已经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必须要客观、科学的分析这一时期旅游者的消费特征,采取恰当的方法、措施,保证我国旅游业平稳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基础术语

[2]王大悟:论小康社会的旅游转型[J].旅游科学, 2004 (, 6)

[3]田里:旅游度假区的市场定位与开发方向[J].思想战线, 1998, (6)

[4]任国才: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N].中国旅游报, 2004

[5]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

黄山旅游 篇10

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农民旅游意识增强, 更多的农民开始积极参与旅游活动。据统计, 农民旅游出游人次在2007年已经达到9.98亿人次, 占当年中国过夜旅游人次的62%, 旅游总花费2220.23亿元, 占当年中国旅游国内收入的29%。我国有近9亿农民, 人口基数庞大, 是未来国内旅游市场主要拓展的空间。

由于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差异, 农村旅游者在出游人口特征、信息获取渠道、产品偏好、出游花费、出游方式选择上和城市旅游者可能存在差异。把握这种差异, 可以让旅游营销人员、旅游服务人员针对城市和农村的旅游者, 分别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接待方式。

现有研究主要偏重于对国内旅游者的旅游特征, 或分别研究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的旅游特征, 对两者旅游特征差异的对比研究不足, 特别是缺乏定量分析。因此, 很难判断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旅游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否真正存在。鉴于这种情况, 笔者以游客调查表为基础, 通过统计检验, 分析了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在旅游特征上的异同, 内容涉及出游人口特征、信息获取渠道、产品偏好、出游花费、出游方式选择。

二、研究设计与调研过程

本次研究数据来自于笔者发放的游客调查表。一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79份, 有效问卷439份, 有效率为91.6%;其中城市旅游者样本383, 占87.2%, 农村旅游者样本56, 占12.8%。本次研究运用SPSS13.0版本统计软件, 对游客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卡方分析, 从而对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的旅游决策、旅游偏好、旅游满意度进行差异判断。卡方分析是用于检验两个名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统计分析方法。P值表示检验的显著程度, P值越小, 说明显著程度越高。本次卡方检验中所设定的显著程度为0.05。

本次调查游客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的出游人口特征差异分析

在问卷中, 出游人口特征主要有: (1) 性别; (2) 年龄; (3) 文化程度; (4) 月收入; (5) 职业。分别对这些变量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其概率P值如表2所示。

由于年龄、月收入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0.0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即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年龄结构、月收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城乡旅游者的年龄交叉列联表的分析表明, 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出游人数最多的年龄区间是26~45岁, 城市旅游者在这个年龄区间占53.5%, 农村旅游者在这个年龄区间占65.5%。城乡旅游者的月收入交叉列联表表明, 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其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 说明中国的旅游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

由于性别、文化程度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0.05, 因此拒绝原假设, 即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性别、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的性别交叉列联表表明, 城市旅游者出游男性比例为48.5%, 女性比例为51.5%, 男女比例大致相当;而农村旅游者当中70.9%为男性, 占绝大部分比例, 两者具有显著差异。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的学历结构交叉列联表表明, 城市旅游者当中本科和大专占多数, 为62.8%, 而农村旅游者当中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居多, 占62.9%, 具有显著差异。

注:由于城乡职业性质本身不同, 这里没有对城乡旅游者职业差异进行分析

(二)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信息渠道来源差异

在问卷中, 旅游信息渠道被分为6类: (1) 亲朋好友; (2) 旅行社; (3) 书报杂志; (4) 电视广播; (5) 网络; (6) 其他渠道。分别对城乡旅游者与6种旅游信息渠道之间联系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见表3。

由于书报杂志和网络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0.05, 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书报杂志和网络这两个信息来源渠道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交叉频数表的研究可以发现, 农村旅游者在通过书报杂志和网络获取旅游信息方面比例大幅度落后于城市旅游者, 从而验证了上述检验结果。农村旅游者最依赖的信息渠道是旅行社、亲朋好友推荐;城市旅游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亲朋好友推荐和网络。

(三)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旅游产品偏好差异

在问卷中, 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产品被分为5类: (1) 自然景区和文化遗址; (2) 温泉海滨乡村度假; (3) 主题娱乐公园; (4) 特种旅游 (如蹦极、攀岩、漂流等) ; (5) 其他。分别对城乡旅游者与5种旅游产品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见表4。

由于温泉海滨乡村度假旅游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0.05, 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温泉海滨乡村度假的偏好上存在差异。通过对交叉频数表的研究可以发现, 农村旅游者的温泉海滨乡村度假偏好大幅度落后于城市旅游者, 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从整体来看, 不管是乡村旅游者还是城市旅游者, 他们选择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的比例仍然占绝对比例。

(四)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旅游方式选择差异

出游方式选择有散客出游和旅行社团队旅游, 对城乡旅游者的旅游方式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其概率P值为0.001, 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旅游方式选择上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 城市旅游者选择团队出游的仅占33.5%, 而选择散客出游的已经占到66.5%, 达到2/3, 散客化趋势十分明显;而农村旅游者仍然有57.1%, 即60%左右选择旅行社团队出游。

(五)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年旅游花费差异

对城乡旅游者的年旅游花费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其概率P值为0.12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年旅游花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对交叉频数表的研究可以发现, 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年旅游花费在1000~5000元的占绝大多数, 其次是5000~10000元, 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六)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的旅游服务满意度评价差异

在问卷中, 旅游服务满意度被分为6类: (1) 住宿满意度; (2) 餐饮满意度; (3) 交通满意度; (4) 景点满意度; (5) 旅游纪念品满意度。分别对城乡旅游者与5种旅游信息渠道之间联系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见表5。

由于所有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均大于0.0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即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服务的满意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对交叉列联表的研究 (表6) , 可以发现: (1) 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满意度最高的是交通和旅游景点; (2) 满意度最低的是旅游纪念品; (3) 对住宿和餐饮, 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绝大部分评价为一般。

四、研究结论及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在出游人口特征、信息获取渠道、产品偏好、出游花费、出游方式选择、旅游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非参数检验, 得出以下结论:

(1) 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年龄结构、月收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显著。城市旅游者出游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农村旅游者男性出游占绝大部分;从文化程度来看, 城市旅游者平均文化程度高于农村旅游者 (大部分高中以下) 。 (2) 在旅游信息获取方面, 城市旅游者通过网络和书报杂志的比例明显多于农村旅游者, 但从总体来看, 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旅行社和朋友推荐。 (3) 在旅游产品选择上, 城市旅游者的度假旅游意识领先于农村旅游者。但不管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他们最青睐的旅游产品仍然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 (4) 在出游方式选择上, 城市旅游者散客化趋势比较明显;农村旅游者依靠旅行社团队出游仍占据主流。 (5) 在旅游花费上, 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年旅游花费在1000-5000元的占绝大多数。 (6) 在行业服务满意度方面, 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认为满意的服务是交通和旅游景点, 认为一般的服务是住宿和餐饮, 不满意的是旅游纪念品。

本次研究的结论对旅游营销和服务接待的实践意义主要有: (1) 由于农村旅游者更依赖旅行社, 而城市旅游者散客化趋势比较明显。因此, 有条件的旅行社可以考虑进入广大的农村市场。主要目标为26~45岁的男性市场。 (2) 旅游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 针对城市旅游者应逐步加强网络、书报等形式, 对农村旅游者要重视利用亲朋关系的口碑效应。 (3) 不论是农村市场还是城市市场, 现阶段中国人最喜欢的旅游形式仍然是观光旅游。旅游企业要考虑的是在观光旅游本质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形式的升级, 而不是盲目开发度假产品。 (4) 在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 国内游客满意度最低的是旅游纪念品, 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2]国家旅游局.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8[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3]薛薇.2004: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4]曹新向, 安传艳, 李永文.我国农民旅游研究评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周超飞:旅游超市卖旅游 篇11

9年职业生涯,硕果累累,周超飞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一名普通打工者,走向了成熟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对性格的改变

职业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周超飞说十年前,他还是个羞涩的小伙子,与别人交谈也结结巴巴。那时候,他刚入社会,在红极一时的东星集团从事导游工作。而导游是一个外向型的职业,少不了要与别人沟通洽谈,这正中周超飞的软肋。“没办法,只得逼着自己去改变。”

万事开头难。从最开始的磨磨蹭蹭,面带羞涩,到现在的口齿清晰,挥洒自如。周超飞说,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矫正来改变的。逼着自己与客户沟通,阅读不同的书籍,观察客户的喜好和心理,周超飞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训练自己,充实自己。当勇气锻炼到的一定程度,恰巧知识也储备充足的时候,就能自信的与人沟通。

周超飞是学旅游科班出身的,1994年进入湖北大学旅游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东星集团工作,一干就是9年。“我的职业生涯第一个完美转身是在东星完成的。”从一名导游做到东星集团分子公司的总经理,周超飞用9年时间华丽蝶变。

在东星集团,周超飞成功的收购了深圳东方国旅,并在广州成立首个营业部。2008年,周超飞被委派在钟祥风景名胜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

2009年,重庆百事通旅游在武汉成立分公司,作为本土职业经理人,周超飞被引进到了百事通,开疆辟土,开始新的征程。

旅游超市新模式

“最初就是被百事通新型的旅游模式所吸引。”三年前,对于整个旅游市场来说,百事通“旅游超市”的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打破了传统的旅游业既设计产品线路,又做产品+销售的模式,而是让有实力的供应商专门设计优质的旅游产品,然后全部放在百事通旅游超市这个平台上展出。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将门店开遍大街小巷,每一个人都可以走进门店购买自己想要的旅游线路。

从传统的旅游模式一下子过渡到新型的旅游模式,周超飞说,这个过程有阵痛和不适应,但是自己还年轻,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欧美发达国家旅游业已形成了旅游产品设计和销售分离的协作模式,市场潜力巨大。这种模式是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分工协作,细分市场。”

将批零体系进行分离,专注于销售渠道的拓展和旅游零售,做旅游行业的连锁卖场。同时,为供应商、门市、消费者三者之间建立了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和诚信机制,从而跨越了因门市挂靠、承包经营给旅行社发展造成的屏障。这种统一管理,给旅游行业长久的无序经营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百事通采取销售终端和财务结算一体化的模式,保证了资金的正常运转,现款现结,提高了供应商的积极性,并专注于做好游客的服务。

黄山旅游 篇12

“伊春春夏秋冬景色各异, 多姿多彩。春季杜鹃盛开, 如霞似锦;夏季悠山美树, 紫雾青溪;秋季层林尽染, 霜叶如花;冬季银装素裹、雪玉冰清。”目前伊春旅游业以夏季最为火爆, 常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而到了其它季节, 旅游者人数非常少, 旅游团队更是寥寥无几, 分析原因主要有:政府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宣传范围不广、旅行社开发线路不多、不细等问题, 这里仅从旅游社角度进行分析:

春天, 当万物还在沉睡之时, 大平台上的杜鹃花就开了, 漫山遍野, 煞是好看,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近可俯视花海, 远可瞻其苍穹, 身心都会沉醉于此, 对于省内游客, 旅行社可以安排一日游或二日游, 以观赏初春杜鹃花为主要旅游目的, 可以选择性的增加特色风味餐, 让游客在欣赏美景后可以享受美食的诱惑, 将美景、美食、美感融入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对于省外游客及国外游客, 旅行社要设计时间较长的旅行计划, 将伊春的山, 水, 石、花、相结合, 让游客更深入体验伊春初春的美景, 同时可以在线路中安排一些旅游活动鼓励游客参予, 例如征集最美杜鹃花摄影照片, 以吸引普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并利用网络, 媒体等形式将摄影照片与全国人民分享, 即可以提高伊春春季旅游的知名度又可以增加旅游者人数, 从而扩大伊春旅游市场。

夏天, 伊春旅游人数最多的季节, 但旅游线路多以常规观光游为主, 特色不突出, 个性不突出, 重复旅游率低, 这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年龄, 不同职业, 不同消费层次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旅游线路, 例如, 学生团, 以观赏山水, 学习森林树种与组织集体活动为主, 让学生在学、乐、赏中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减压团, 伊春素有林都氧吧之称, 在伊春每立方厘米的空气当中负氧离子含量就达到2.7万个, 夏季更是高达3.6万个, 负氧离子含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长期工作在都市里的白领们, 生活节奏快, 生活压力大, 经常到森林中多吸收负氧离子能加强和调整大脑皮层的功能, 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作用;负氧离子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解除其痉挛, 缓解压力, 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 因此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减压团突出的特点是放松, 在旅游团线路中可以设计一些森林瑜伽体验, 森林沐浴SPA、大自然派对等奇特的比较适合都市白领的旅游项目, 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忘掉烦恼, 解除压力, 达到全方位的放松, 充分享受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秋天, 当南方的群山还是一片郁郁葱葱之时, 伊春境内的森林已变得五颜六色, 风情万种, 色彩斑斓。辽阔高远的天空澄蓝澄蓝, 蓝得像染了色似的, 明净得出奇, 连太阳光都显得几分白炽。在这里你会感觉心灵被净化。空气中散发出带着松香的清新气味, 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大片树叶的沙沙响声,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张五彩缤纷的立体画。旅行社可以抓住这一系列旅游资源, 开发新型旅游项目, 例如, “车在画中游”主题, 吸引省内有车族游客, 开展自驾游活动, 发团时间以周末为主, 因为秋天伊春的五花山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景区景点就能展现出来的, 而是随处可见的景色一气呵成的, 可能是一个角度, 一个转弯, 美景就在不经意间跳入视线, 所以传统的定点式旅游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行社可以针对推出自驾游形式将安排的房, 餐, 旅游活动项目拆分为零点服务并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组合, 让游客驾着自已的爱车享受具有异域风情的奇妙之旅。“徒步穿越五花山”主题, 以吸引当地及对徒步探险感兴趣的游客为主, 可以选择一条平时人们经过较少的路线, 以原生态探险为主体, 在美景中发现探索的乐趣, 找寻人类最初的对自然的渴望。

冬天, 伊春的旅游资源和东北的其它旅游城市相类似都以冰雪为主, 此时的旅游活动对周边的旅游者吸引力相对较少, 因此对于这类旅游者, 旅行社设计的旅游产品要以特色为主, 例如:基于库尔滨水库的雾淞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看柳树结银花, 松树开银菊, 当游客来到这里仿佛进入大自然的艺术殿堂, 感受如诗, 如梦幻般的美景。因为水库雾淞是火山岩地质奇观, 所以即使是周边地区也很难欣赏到如此美景, 旅游吸引力较大。对于较远旅游客源地的游客, 在日常生活中与雪的接触较少, 因此在设计旅游产品时以赏冰玩雪为主, 让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 可以在旅游线路中让游客穿上具有东北特色的大袄, 带上厚实的狗皮帽子在冰冻的大河上玩狗拉爬犁、抽冰嘎, 即能保暖又能让游客最真切的体验雪的乐趣。

伊春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为旅游社要从各个角度发掘旅游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 特色性, 综合性的旅游线路, 当然如果想增加伊春客源人数, 拓宽伊春旅游市场, 发展伊春旅游经济, 仅仅依靠几条旅行线路, 几家旅行社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当地政府、相关旅游部门及社会各界人事的共同配合, 旅游业的发展将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求人们不断探索和讨论。

摘要:针对伊春地区旅游社应如何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宽旅游市场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定期产检下一篇:大数据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