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话

2024-11-07

四川客家话(精选7篇)

四川客家话 篇1

你见过古代的大学“文凭”是什么样吗?和现在的大学毕业证书有什么不同?2009年12月14日, 在四川客家文化论坛暨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上, 一张保存完好的清代咸丰年间的监照相当“抢眼”———这就是当时的“大学毕业证书”。随着这份监照同时亮相的还有一份户部执照, 证明这份监照的主人当年是花了88两白银才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

“这个监照是我们家祖辈上传下来的, 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张客家人吴维邦专程带到此次客家文化论坛上的监照, 因年代久远, 纸质已泛黄, 但上面的字迹和批示的朱砂仍清晰可见。“这些朱砂可都是皇帝的御笔哦, 要是想仿冒, 当时是要杀头的。”

记者注意到, 监照的主人叫吴文燦, 签证时间是“咸丰陆年陆月”, 并加盖了鲜红的官印。由于那时还没有照片, 只能用文字来对证书获得者进行描述:“年中面白无髯”。“这可是我们家祖传下来的宝贝。”吴维邦说, 这张监照是他93岁的伯父的“心头肉”, 平时就算最喜欢的小孙子碰一下, 都要遭到呵斥, 他也是第一次看见。

据说, 当年吴文燦考取进士的时候差几分, 国子监认为吴文燦是可造之材, 所以收入国子监读书, 等第二年再考, “有点像现在读补习班一样”。

不过, 要进国子监上学可也不是免费的。昨天展出的除了这份监照, 还有一份户部执照。可能是吴文燦“高考”的时候还差点分数, 所以也要交点“择校费”, 而户部执照就是交费的收据。至于花了多少钱, 由于年代久远, 户部执照上面的字迹已经看不太清楚。不过据史料记载, 清咸丰年间, “捐监”较为泛滥, 买个文凭的价格大约是88两白银。按照现在的白银价格计算, 买一张这样的“毕业证”大约要3000多元。

“由于客家文化在历史记录中并没有太多的正史, 所以这些来自民间的文物和文献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有帮助。”四川省社科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教授说。这次展出的文物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 共有100多件, 其中包括清末最早的四川地图、清代客家人迁徙四川时购买的地契等。 (摘自中广网)

惠阳客家话单字调实验研究报告 篇2

惠阳区 (原惠阳县) 位于广东省东江中游南侧, 为著名侨乡, 境内方言以客家话为主、间杂闽语和惠州话。惠阳客家话属粤台片下的新惠小片 (1) , 是主流客语代表之一, 音系系统为声母17个 (零声母在内) 、韵母56个, 声调6个, 其中阴平44, 阳平11, 上声31, 去声53, 阴入1, 阳入5。 (2) 惠阳客家话声调的主要特点是:平声分阴阳, 古次浊平声部分今读阴平;古清上声今读上声, 古次浊上声部分今读上声、部分今读阴平, 古全浊上声多数今读去声、少数今读阴平;去声不分阴阳;入声分阴阳, 古次浊入声字有规律地分为两类, 一类字“日袜肉木聂笠育棘六脉额”总是跟古清声母入声字走, 另一类字“月末捋绿麦逆玉篾入纳”总跟古全浊声母入声字走。

本报告从实验语音学角度, 测量分析惠阳客家话单字调的音高、时长等声学性质, 并和传统方言学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二、实验方法与实验过程

2.1实验方法

2.1.1标注方法和声调负载段的确定

标注分两层:音节层 (YJ) , 国际音标注音;声调层 (SD) , 六大调类依次分别记为:01、02、03、05、07、08。

林茂灿先生指出:单字调声调信息主要由音节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所携带, 浊辅音声母、介音、鼻音韵尾和元音韵尾跟声调信息无关。 (3) 方言中的声调负载段存在更为复杂的情况。本实验研究内容为惠阳客家话的单字调格局, 样本量较小, 故采用“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段”的方法标注声调负摇载摇段, 严格分离韵头韵尾。

2.1.2基频归一法的选择

基频归一的主要目的是将人耳对声调的感知描绘建立在定量描写基础上, 消除人际随机差异, 提取恒定参数。据朱晓农先生统计, 目前基频归一法主要有Z-SCORE、频域分析 (FOR) 、频域比例 (POR) 、对数半音差比 (LD) 、对数Z-SCORE (LZ-SCORE) 和对数频域比例 (LPOR) 等六种。通过实验对比, 朱先生认为LZ-SCORE最佳。 (4) 本文即采用LZ—SCORE (下文简写为LZ) 进行基频归一。

2.2实验过程

2.2.1实验准备

1. 字表

根据惠阳客家话“古全浊上声和次浊上声今都有一部分字读阴平” (5) , 结合《方言调查字表》 (6) 和发音人发音习惯制定下表一, 共72例字, 按调类排列, 每类12字。

2. 发音人

曾欣艳, 女, 马来西亚华人, 祖籍广东惠州, 1991年出生, 本科学历, 在家主要使用客家话, 会马来语、英语、闽语、普通话。

3. 实验仪器

东芝TOSHIBA-M323笔记本电脑;索尼Sony ECM-MS907话筒;TFW田野调查软件;Cool Edit Pro2.0;Praat5.1.43;Excel 2003。

2.2.2实验步骤

1.录音

地点:南师大办公室;时间:2011年11月20日。

采样率44010Hz, 单声道, 采样精度16bit.每个单字读两遍, 每遍停顿一秒左右。

2.剪辑

用Cool Edit Pro2.0筛选、降噪、整理声音样本, 得到72个合格单字调样本。

3.标注

用Praat生成文件并进行标注。音节层 (YJ) 以声波图上语音的始终为音节前后边界;声调层 (SD) 用.pitch和.pitchtie文件, 结合听感, 分离韵头韵尾, 具体指“降调基频终点是在宽带语图上基频直条有规律成比例的间隔结束处” (7) , 平调参照降调标准。

4. 基频修改

在Praat5.1.43中生成.pitch文件, 参照宽带语图修改错误基频点, 根据改正后的.pitch文件生成.pitchtier文件, 参照窄带语图进一步修改。

5. 数据提取

利用脚本“提取音节或者声韵母的音高数据”, 在所有样本的声调层 (SD) 中, 各提取10个采样点的基频值, 保存至文本文档。

6. 数据处理

将原始基频数据导入Excel2003, 进行统计分析、归一化处理和作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摇摇

单字调系统的研究是方言声调系统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音高和时长是描述声调的重要参量。本部分主要从音高和时长两方面研究惠阳客家话单字调格局, 并和传统方言学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3.1时长研究

基于时长, 汉语方言的声调可分为舒声和促声。平、上、去三声发音舒缓, 时长相对较长, 归为舒声, 入声发音短促, 归为促调声类。本部分从时长入手, 研例字究惠阳客家话声调的舒促对立。

3.1.1单字调时长均值和标准差

表二给出单字调时长均值 (Mean) 和标准差 (Stand Deviation) , m为单字调样本时长数据均值, s为单字调样本时长数据的标准差, 单位毫秒。各调类样本量均为12, 样本已去除弯头和降尾尾

由表二知:阳平最长, 其次去声, 再次阴平、上声, 阴入和阳入最短。促声调的时长大大短于舒声调的时长, 惠阳客家话单字调存在舒促对立。

3.1.2单字调时长归一化

时长归一化公式如下:

其中, 绝对时长Di指各调类的调长均值;所有调类时长的均值mD等于164.729, Di和NDi的值见表三和图一一

由上图表, 惠阳客家话单字调时长模式可归纳为阳平>去声>阴平>上声>入声 (阴入和阳入的时长无明显差异, 在时长模式中无区分必要) 。舒、促调时长差异显著。

3.2音高研究

音高 (pitch) 指声音频率 (在言语中指声带的基频) 的知觉相关物。 (8) 音高是主观心理量, 基频 (F0) 是客观物理量, 在500Hz以下, 两者近似线性关系。此次实验采用去除弯头、降尾的“调型段”F0曲线来描写音高。

3.2.1单字调基频均值和标准差

3.2.1.1单字调基频数据和F0曲线图

表四给出单字调基频均值 (Mean) 和标准差 (Stand Deviation) 。m为单字调样本基频数据均值, s为单字调样本基频数据的标准差, 单位赫兹 (Hz) , 每个调类的样本数均为12。采样点是在去除弯头、降尾的“调型段”中, 平均采取10个点数据。

图二、三、四分别为单字调F0曲线图、单字舒声调F0曲线图和单字促声调F0曲线图。纵坐标为F0值, 单位赫兹;横坐标为采样点。

3.2.1.2单字调基频走势

观察图二中的F0曲线走势, 发现惠阳客家话中阴平、上声、阴入的曲线起点非常接近, 阳平、上声、去声的曲线终点非常接近;除阴平的曲线尾端略有上翘, 使曲线呈浅凹形, 其他调类的曲线主体均呈现为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有所区别。进一步观察图三、四:单字舒声调F0曲线图中,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曲线基频范围不同, 下降幅度也有所区别, 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去声、上声、阳平、阴平;单字促声调F0曲线图中, 阴入和阳入的基频范围有很大不同, 且阴入的下降幅度也大于阳入的下降幅度。各声调的基频范围在3.2.1.3中进一步说明。

3.2.1.3调系调域和调类调域

调系调域是指整个调系中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基频变化范围, 最低音为调域下限, 最高音为调域上限, 两者之差即为跨度。由表四可得:发音人基频最低点出现在阳平的第十个采样点, 最高点出现在去声的第一个采样点, 调系调域为 (258~196) Hz。

调类调域是指某一具体调类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基频变化范围。由上文中的表四和图二可知:

(1) 阴平调域为 (228~222) Hz, 跨度为6Hz。

(2) 阳平调域为 (209~196) Hz, 跨度为13Hz。

(3) 上声调域为 (227~200) Hz, 跨度为27Hz。

(4) 去声调域为 (258~205) Hz, 跨度为53Hz。

(5) 阴入调域为 (229~216) Hz, 跨度为13Hz。

(6) 阳入调域为 (254~247) Hz, 跨度为7Hz。

我们发现:在惠阳客家话的六个调类中, 除阴平外, 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等五个调类的基频曲线都呈现下降趋势, 阴平和阴入的调域又部分重叠。在多数调类调形相似、部分调域重叠的情况下, 跨度、调域和时长呈互补分布的状态经济而良好地起着区别调类的作用。摇摇摇摇

跨度方面, 都呈现下降趋势的五个调类中, 去声的跨度最大, 其次是上声, 再次是阳平和阴入, 最后是阳入, 跨度 (Hz) 的数值依次为53、27、13、7, 以近似1/2的关系递减。

调域方面, 阳平和阴入虽然跨度一致, 但阴入的调域明显高于阳平;从图二看, 阴平和阳平、阳入和阴入调形有所相似, 但阴平的调域明显高于阳平, 阳入的调域也明显高于阴入。

时长方面, 调域部分重叠的阴平和阴入由于时长不同, 听感上, 两者可以得到明显区别。

3.2.2单字调基频归一化和五度值转换

归一化即为模拟人耳感知过程, 通过归一化, 可以消除人际和语境的随机差异, 提取恒定参数。 (9) 本实验用LZ法进行基频归一处理, 公式如下:

其中, xi为采样点基频值, 见上表四;yi为基频的常用对数值, 见下表五;my和sy别是yi的均值和标准差。在计算均值和标准差时, 各声调舍去“采样点1”的数值;上声和去声下降跨度较大, 舍去“采样点10”的数值;入声舍去“采样点9”、“采样点10”的数值 (即阴影部分数值不参与计算) 。得到my=2.35, 样本数n=48, sy=0.03。作为参考, 列出yi的最大值max=2.41, 最小值min=2.29。将表五的对数值进行归一化后即可得到LZ值, 见下表六。

图五、六、七依次为根据表六所作的单字调LZ值曲线图、单字舒声调LZ值曲线图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和单字促声调LZ值曲线图。纵坐标为LZ值, 横坐标为采样点。

经过归一处理后, LZ值的范围是 (-1.78~1.67) , 根据LZ值的分布情况, 把五度区间定于 (-2, 2) , 每0.8为1度。对于临界点的数值, 则再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具体结果如下:

(1) 阴平:阴平的LZ值区间为 (-0.16, 0.12) , 跨度为0.28<0.8 (1度) , 曲线在3度范围内, 浅凹形, 五度值记为33。

(2) 阳平、上声和去声:阳平的LZ值区间为 (-0.96, -1.78) , 跨度为0.82;上声的LZ值区间为 (-1.53, 0.04) , 跨度为1.57;去声的LZ值区间为 (-1.23, 1.67) , 跨度为2.9。三个调类均为降拱, 且曲线终点比较接近, 但在下降幅度方面, 去声>上声>阳平。由图易得, 上声的五度值为31;由于阳平的曲线前部分 (采样点1~采样点3) 在1度和2度临界点附近, 虽然跨度0.82略大于0.8, 但曲线的其他部分 (主体) 均在1度范围内, 听感上也为低平调, 所以将阳平的五度值记为11;去声的曲线起点在5度范围内, 跨度为2.9, 曲线终点值-1.23在1度和2度的临界点附近, 且明显高于阳平的曲线终点值, 所以去声的五度值记为522

(3) 阴入:阴入的LZ值区间为 (-0.56, 0.16) , 曲线终点值-0.56在2度和3度临界点附近, 曲线主体在3度范围内, 跨度0.72<0.8, 是微降的中调。考虑到促声调时长较短, 阴入的五度值记为33

(4) 阳入:阳入的LZ值区间为 (1.13, 1.45) , 曲线终点值1.13在4度和5度临界点附近, 曲线主体在5度范围内, 跨度0.23<0.8, 是微降的高调。考虑到促声调时长较短, 阳入的五度值记为5。

表七为根据LZ值换算成五度值后的惠阳客家话单字调格局。

3.2.3和传统方言学的听感结果比较

传统方言学以听感记音, 用五度值描写惠阳客家话共有声调6个, 其中阴平44, 阳平11, 上声31, 去声53, 阴入1, 阳入5。 (10) 实验结果和听感描写基本一致, 存在少许差异。表八给出了实验值和传统值的对比, 最显著的差异是:阴入的传统值记为短促的低平调, 实验结果则是微降的中调, 由于促声调时长较短, 五度值记为3。

3.3总结

综上所述, 本次实验从音高和时长对惠阳客家话单字调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

(1) 惠阳客家话的单字调时长模式为阳平>去声>阴平>上声>入声, 存在舒促对立。

(2) 惠阳客家话单字调格局为:阴平33、阳平11、上声31、去声52、阴入3、阳入5。

(3) 惠阳客家话六个调类中, 除阴平外, 其他五个调类的基频曲线均呈下降趋势;阴平和阴入的频域部分重叠。在区别调类方面, 调域、跨度和时长以互补状态经济而良好地发挥着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日健.广东省惠阳客家话音系[J].方言, 1987 (3) .

[2]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J].方言, 1988 (4) .

[3]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J].方言, 1989 (2) .

[4]朱晓农.上海声调实验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5]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6]朱晓农.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7]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

[8]李如龙等.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M].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9]刘纶鑫主编.客赣方言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四川客家话 篇3

一、情节设置的张弛艺术

“张”和“弛”, 原是指治国之道, 《礼·杂记下》云:“张而不弛, 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 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宽严结合。我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视事物发展运动的张弛变化, 反复论述张弛辩证法, 并为中国历代文学家所把握并在审美实践中广泛运用, 形成了艺术辩证法。这里我们谈的张弛艺术,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 使故事情节的安排错落有致、惊险平和、紧张舒缓、壮烈幽静、相互映衬, 造成情节的曲折起伏, 气氛的鲜明对比, 节奏的不断变换, 在对立统一中获得跌宕之美, 和谐之美, 节奏之美的一种艺术手法。

〈青春无悔〉1991年6月写于梅州, 同年10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是继〈俏妹子联姻〉、〈樟田河传〉、〈彩色的大地〉、〈胭脂河〉等具有浓郁客家特色小说后的又一力作。作品取材于我国50年代的社会生活, 通过主人公杨洋与云云、月月、星星三姐妹的爱情和交往, 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比较盛行的“政治婚姻”的时代特色。在作品中, 杨洋与云云、月月与崔耀祖、星星与罗亭的爱情,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故事情节的构造中, 形成了几次“张弛”:

1、杨洋与云云的爱情, 是诱发情节的第一次张弛。

杨洋开始时并没有想到要爱云云, 工作组的何组长也没有想到要他们两人相好, 后来因为办社的工作局面打不开, 云云毅然牵牛带头入社, 使这项工作的局面洞开, 何组长高兴得合不拢嘴, 才千方百计地进行撮合, 要他们成亲, 但当何组长派人去调查, 发现云云的生母是地主时, 他又百般地阻挠, 并做杨洋母亲的工作, 要她出面干涉这桩婚事, 但杨洋已“不可救药”, 还是与云云结了婚, 不过婚后生活并不理想, 由于文化的差异, 杨洋总感到他所得到的并非是他所祈求的, 云云文化水平低, 缺乏高雅的情趣, 既不会调情献媚, 也不会挽手散步, 甚至不懂得接吻做爱等。他感到失落, 他要向着更高的理想攀登, 要继续争取恋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这也是后来当星星在他面前出现时产生移情别恋, 害上单相思的必然过程。

2、月月与崔耀祖的婚姻, 是推进情节的第二次张弛。

月月与崔耀祖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 崔耀祖因为受“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牵连, 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组织上认为, 崔耀祖已经是阶级敌人, 月月应同他划清界限, 便派剧团的指导员和人事科长去做说服工作, 要月月同崔耀祖离婚。月月出于无奈, 只好这样做, 但离婚没多久, 崔耀祖因为落实政策回到了剧团。组织上见他情绪不高, 躺倒不干, 担心剧团节目上不去, 便照顾他的情绪, 又派原来劝她离婚的干部去说服月月, 要她同崔复婚, 弄得月月莫明其妙, 非常生气, 厉声地指责说:“婚姻大事, 难道是做娃娃家?说分就分, 说合就合?我就不明白这什么领导样样都不放过, 连这一点权利都寸步不让, 管着它了就五谷丰登, 民富国强么?”月月由于比较自尊, 在受到爱情的打击之后, 她不愿再与崔耀祖这样的人恢复关系, 因此, 她狂热地追求杨洋, 毫不掩饰地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情;但她没有想到, 他只是同情她的遭遇, 怜悯她的不幸, 愤慨剧团领导对她的捉弄, 丝毫没有爱她的意思。他对她倾注的只是同情而不是爱情。

3、杨洋对星星的爱, 是结束情节的第三次张弛。

综前所述, 杨洋到李庄搞农业合作化, 看到村姑云云“实在太漂亮了”, 在缺乏深刻的了解和坚实的爱情基础上结合, 因而“见异”容易“思迁”。当星星出现在他面前时, 他不觉“一阵脸红”, 觉得两个姐姐与她相比“不禁黯然失色”, 甚至不想和妻子叙旧, 对妻子表示冷漠, 而非常思念星星, “说不出梦里多少次见到她”, 当两人在神龙镇不期而遇, 他喜出望外, “心灵中飘来一股幸福的祥云”, 于是同乘一只船出海, 同坐一张桌品尝海鲜, 同饮一瓶味美的醇酒, 同宿一个破烂不堪的旅店 (两房之间举手即可直通, 是店老板故意招来“露水夫妻”的手段)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 夜间两人“异床同梦”双双跌进在海, 两人紧紧相拥, 准备同归于尽, 惊醒过来方知是噩梦, 杨洋终于从莫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回到家里, 和自己奋力追求的爱人同床共枕, 重温当年热恋的痴情, 投身爱的大海。

二、人物性格刻画的细处摄神技巧

细处摄神, 指从细微之处摄取人与事物的神韵的一种技法。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 又说“动人春色不须多”, 都已涉及了这种技法的特点的功能。细处摄神有两种做含意:一是抓住事物与人物的本质特征, 用类似工笔画的笔墨做细致、形象的描摹;二是要善于以形写神,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语) , 前者强调描写的细腻性、具象性、生动性, 后者强调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典型性。

细处摄神是一种传统的创作技法, 它包括细节描写, 但它的范围比细节描写要宽, 小到绝句中的一个表现力强的词语, 大到长篇小说的一个片断, 都可以有细处摄神的用法, 它具有很大的表达功能和艺术魅力, 历来的作家都极为重视, 但真正用得成功是颇不容易的, 它的要求也比一般所说的细节描写要高, 一般细节描写, 做到生动形象就可以了, 而细处摄神则要求“摄神”, 如果“神”未写出, 只是生动形象, 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 能做到“神遇而不以目视”自然是至高境界了无疑了。中外许多现实主义大师的优秀作品, 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 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 吴敬梓写严监生的死, 鲁迅刻画阿Q饱受地主的精神奴役等都可说是“神来之笔”, 得力于这种“细处摄神”。

生活中存在许多动人的细节, 但并不能都写进作品中。屠格涅夫说:“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车尔尼夫斯基也说:“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 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它对作品的艺术性是有害的。”所以, 程贤章先生在刻画人物时, 把那些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细节选入作品, 放在突出部位,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请看作者与何组长 (后来是何市长) 的对话:

那天晚上, 他说有事找我商量, 依照过去惯例, 他到供销社买了一斤炒花生, 一斤纯正的米酒。喝酒的时候, 他忽然问我:“好像老马还是老恩说过这样的话——婚姻是政治的联盟。”

我是学中文的, 对这话自然知道是谁说的, 忙答:“这句话是恩格斯说的。”

老何喝了一口酒, 用眼睛斜视着我, 问:“你和云子结合, 算不算政治联盟?”

我漫不经心说:“我们是小人物, 真要结合, 去民政那里扯一张结婚证不就完事了?何必扯到老祖宗的经典上?”

老何把手里的酒杯一搁, 手中正抓着的一把花生米朝嘴里一甩, 居然变戏法一般, 那花生米一粒不拉的全在他嘴里了, 他望着我摇着头说:“你这话不对, 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对谁也不准特殊。”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问:“莫不是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老何严肃地说:“我派人调查了云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这才发现她的生母是地主。”

……

短短的一段对话, 老何注重阶级立场、个人前途的传统思想以及“蔚蓝色的一代”青年杨洋的单纯、对爱情生活的态度跃然纸上。

再看神龙镇杨洋与星星同住在一个破烂不堪、两人的住房只有一板之隔且一举手即可相通的旅馆, 半夜星星梦中受到蜘蛛惊吓, 两人紧紧相拥过后, 星星温情相劝, 杨洋冷静了下来:

再不胡思乱想。逢场作戏只是无际无边的一道彩虹, 瞬息间就消失。再说, 这也违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真是落地有声!主人公杨洋却从梦想中醒来, 认识到自己“逢场作戏”的言行已经“超出纪律的约束”, “违反了新中国社会制度的道德规范”, 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是50年代的青年严于律己, 善于克制和自省, 具有不同凡响的“无悔”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塑造崔耀祖、罗亭等时, 同样采取了这种细处摄神技巧:

在剧团里, 月月嫁的崔先生确有几分才气。改编历史剧, 新编现代剧, 他都才华横溢。但在情欲上他是一只猪、一只牲口。只要是女人, 不管年岁大小, 长相美丑, 他都有办法千方百计骗到床上压在她的身上。玩腻了, 便拂袖而去, 连手也不洗, 若无其事视之为陌生人。

作者对崔耀祖的性格刻画是何其深刻!

三、岭南客家地域文化的表现浓墨重彩

“岭南文化”所指的“岭南”, 是地域性概念, 它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北隔五岭, 南隔大海。五岭包括大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 是岭南地区最主要的山脉, 也是广东最高的山脉, 海拔1902米。古时要爬上这么高的山脉谈何容易!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 岭南几乎与中原地区隔世。但岭南境内则有山地、丘陵、平原及台地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岭南地区的平原所在, 而广东南部有长达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旧时的海上交通和内河运输十分便利, 这也就形成了岭南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勤劳、勇敢、思想开放、勇于开拓、敢于冒险。

程贤章是广东梅州人,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被誉为客都。1400多年前陆续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 他们的足迹遍及南方各省乃至全球。他们有相同的生活习惯, 相近的性格特点, 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语言词汇, 他们走到哪里, 就将中文化带到哪里。洪秀全、黄遵宪、孙中山、叶剑英等即是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成了革命根据地或革命的摇篮。在程贤章的小说创作, 特别是《青春无悔》之后出现的《神仙、老虎、狗》及《云彩国》等作品中, 攻防结合的客家围龙屋、宽窄合体的斜襟竹纱女装、深情机智的客家山歌对唱、禁吃蛇鼠猫而又菜谱名目繁多的食俗、谁家杀猪都会给左邻右舍送去一碗煮熟的猪血下水和大人吃宴请可以打菜包带回给小孩的礼俗, 几乎成了识别客家人的外部标志, 也透露出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之后依然勤劳、勇敢、机智和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和美的崇尚。至于“以耕读为本”和“男人百艺好随身”的习俗风尚, 更是对中原华夏文明的积极弘扬, 也是海内外客家人英才辈出的根源。

在《青春无悔》的创作中, 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叙述语言, 都饱含激情、浓墨重彩地表现这种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社会生活:

打谷场上, 草垛下面, 我和云云依傍着草垛席地而坐。

天上一湾新月, 树枝轻轻摇曳, 没有狗叫, 没有夜莺, 村庄在夜色中熟睡, 世界在静谧中死去。我们两个, 手里捧着一颗在青梨, 你咬一口, 我吃一块, 轮流拿着把它吃完。

我说:“这样吃水果, 城里人绝对不可以。”

云云问:“为什么?”

我答:“口水不卫生呵!”

云云笑了, 露出了一排雪白的牙齿, 在朦胧的月光下, 越发像一串珍珠。没想她张嘴就随口念道:“有情唔怕口水渣, 食落肚里香桂花。”

“才女!”我听了, 不禁拍手叫绝地赞美她, 真恨不得捧着她那迷人的脸孔, 亲一亲。就在我刚把手伸出去, 她像知道我要干什么似的, 一扭脖子, 用手一推, 低声说:“你正经一点!”

我被子她这一推, 果然正经了一点, 随手从草地上拾起一颗梨, 一咬, 有点苦味, 便递给她:“你看, 这梨子生虫!”

她接过梨子在月影下端详了一会, 张口就又小声吟唱了一首山歌:

“买梨莫买蜂叨梨, 心中有病无人知。

只为分梨 (离) 故亲切, 谁知亲切两分离。”

两人同看马戏时杨洋死死盯着她, 她唱道:

“变做男人样那歹, 翻来翻去来看亻厓 (我) ;

放个大方给你看, 以后相思莫怨亻厓。

交条人情天口甘难, 断条人情一时间;

甜酒变酸就容易, 酸酒变甜难上难。”

简洁的山歌对唱, 唤起了人们无限的情思。

程贤章说:“写和时代同步的作品是作家最为犯难最棘手的高难动作”。的确, 要用客家话来建立客家文学新语言体例, 表现浓郁的客家地方文化色彩并非易事, 程先生在这方面已有了新的开拓和瞩目的成就。作家直面人生, 探索新的理想人格, 新的人文精神, 激情澎湃, 乡情浓郁, 风格独特, 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和好评。

参考文献

[1]、陈琼芝《巴金自叙》, 北京团结出版社。

[2]、林焕平主编《程贤章作品评论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川客家话 篇4

据古书记载,灯彩民俗体育起源于汉初,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而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就是在舞龙灯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善起来的。勤劳淳朴的客家人,在庄稼丰收之后和佳节来临之时,就会用灯彩作为表演道具展开一系列的体育表演,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2.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方式

赣南客家的灯彩种类繁多,表演内容更是千变万化,为了更好的对灯彩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了解,本文根据其舞蹈的表演形式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只舞不唱,另一类只唱不舞。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是指一种动态的舞蹈表演,表演的时候用鼓乐伴奏,而不需要演员伴唱。为了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给表演者足够的表演空间,这类活动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双手举灯舞和背灯舞两类,这是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而进行的简单分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其中最具有代表的表演就是龙灯,在大型的龙灯表演时,村落的每家每户就要选出一名身强体壮的人,由七七四十九个人高举着龙灯在村中里巡游,祭奠先祖和龙王,祈求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万事和顺。除了龙灯之外,还有狮灯、船灯、罗汉灯等等。

3.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特点

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不仅表演的种类繁多,表演形式特征也独具特色,是其他地区只可模仿、无法超越的体育表演,集灯、舞、歌、戏于一身,形成了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艺术风格。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特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赣南客家的灯具表演形象逼真、制作精美,灯具的体育表演名称好多都是以灯具命名的,比如,以罗汉灯命名的罗汉灯舞,以花篮灯命名的花篮灯舞。灯具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好多灯具制造者花上一天的时间,只能做出灯具的雏形,尤其是大型活动上所需的灯具,有时需要好多手工业从事人员同时制作才能完成。

3.2表演音乐悦耳动听。赣南客家人的音乐表演都是根据我国的传统音乐演变过来的,他们虽然没有去著名的音乐学院学习过音乐,没有专门的音乐大家进行表演培训,却能够根据灯彩表演的需要,演奏出节奏感强、变化有致的乐曲。比如,舞姿粗犷豪放时就用节奏明快的音乐;舞姿细致柔美时就用轻快活泼的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灯歌、灯调。

3.3表演舞姿优美。赣南客家的舞蹈表演根据男女的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男子的表演一般都是动作粗犷豪迈、简练大方,女子的表演则是轻快活泼、明丽柔美。在表演中,男子的动作以踏、摆、蹲、转为主,其间还会穿插一些武术表演,既可以突出龙、狮的凶猛、威武之态,又能给人以阳刚之美;与男子的表演动作不同的是,女子以跳、卧、扭为主要动作,大都从事一些茶篮灯、花灯的表演,动作轻快、柔美,给人以女性的阴柔之美。

3.4表演造型壮观、队形多变。赣南客家的舞蹈表演,大多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爱好设计的,因为赣南客家人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山区的景色宏伟壮观,给人以磅礴大气之感,所以设计出的表演造型壮观漂亮,队形变幻莫测。再加上赣南客家人淳朴好客的特点,舞蹈服饰简单大方、明艳动人,配合着优美的舞姿,很容易展现艺术魅力,让人沉醉其中。

虽然灯彩文化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但是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异常快速的时代,赣南客家人还是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赋予灯彩民俗体育表演新的特征。充分挖掘灯彩的文化价值来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各种渠道走出赣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结束语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尤其重要的是,赣南客家以民俗体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几代人的智慧结晶,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如何做到正确的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好文化遗产周围的环境,是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条件,采取科学有效的研究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需要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发展;加强正确的引导办法,提高人民大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文化遗产周围环境的生态保护,使得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

摘要:赣南素来就有“客家灯彩之乡”的美誉,而灯彩是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龙灯、狮灯、马灯等十几个种类,是民俗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赣南客家的民俗体育,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赣南灯彩为例展现了对我国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客家灯彩

参考文献

[1]于红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村落民俗体育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15.

[2]梁海雄,谭克理,陈永辉.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2):60-63,102.

[3]钟俊昆,田有煌.盘古信仰:从上古神话到客家文化空间——以江西于都县盘古信仰为考察重点[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20-22.

福建土楼客家传奇 篇5

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 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分布广、保存完好而著称。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 龙岩永定等地。总数达30000多座,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 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福建土楼故又称“客家土楼”。2008年7月6日, 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8月30日, 福建土楼 (永定·南靖) 景区荣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 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 地势险峻, 人烟稀少, 一度野兽出没, 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 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 布局合理, 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 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 按一定比例将未经烧焙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 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是一种自成体系, 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 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 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 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 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 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 北方战祸频频, 天灾肆虐, 当地民众大举南迁, 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 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 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 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 坚实牢固, “三防” (防风、防水、防震) 性能好, 有的还能防火 (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 , 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 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 皆安然无恙。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镇的“环极楼”, 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 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 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 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 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 呈梯形状, 向心力强, 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 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永定“资历”最深的方形土楼“馥馨楼”, 2012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 另开一小门, 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 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福建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 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 楼内均有天井, 可储半年以上粮食, 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 易于防盗和防匪 (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 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 既可防潮保暖, 又可隔热纳凉, 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 将烟囱砌入土墙内, 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 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 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 认为路有“路煞”, 溪有“溪煞”, 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 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 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 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 用以“制煞”。圆楼无角, 据说“煞气”能滑走, 所以为避“煞”, 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 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福建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 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永定客家土楼或以方位命名, 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 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 如“振福楼”, 乃苏振泰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 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 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 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 “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 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 如“松竹楼”和“五十楼”, 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 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 如“福侨楼”, 为江氏华侨所建, 意为华侨福宅, “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 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 “如升楼”, 坐东朝西, 喻如日之升, 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 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 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因此, 一部土楼史, 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 就地取材, 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 化平凡为神奇, 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20世纪60年代后, 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 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万座形态各异的土楼, 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永定土楼有23000 (方、园) 多座, 土楼麇集于湖坑、高头、下洋、古竹等乡镇,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 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 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 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 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 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漫谈赣南客家灯彩 篇6

一、客家灯彩的起源

“灯彩”源于东汉时代的“宫灯”、“花灯”, 原本是一种照明用的器具, 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唐宋时期, 花灯的制作进入盛世, 从民间家庭自扎自玩的手工艺品变为了可以用来交易的商品, 杭州等地还出现了专门的花灯买卖市场——“灯市”。明清时期, 由于封建帝王十分重视元宵节, 故彩灯的品种和样式有了新的发展, 并以地域划分形成广东佛山灯彩、广东潮汕灯彩、江苏灯彩、浙江灯彩、北京灯彩、福建闽南灯彩等诸多代表。《西湖游览志?熙朝乐事》更是对明朝杭州节前灯市规模和彩灯类别及种类进行了详细描述:在腊月后春节前, 从寿安坊下至众安桥, 谓之灯市, 出售各色花灯。人物类灯有老子、美人、钟馗打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等;花草类灯有栀子、葡萄、杨梅、橘柿等;禽虫类灯有鹿、鹤、龟等。奇巧的则有琉璃灯、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罩等各种花色。

从秦汉开始, 客家先民们为躲避战火, 陆陆续续携家带口, 不远千里从中原地区来到南方开垦荒地筑室定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 客家先民们为祈求家口平安、丰登大熟, 时常举灯以消灾避难, 经年累月渐渐在赣南客家民间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 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说法。南唐时期 (公元953年间) , 赣南客家灯彩就已开始在民间盛行, 距今已历千余年。究其原因, 却与其方言土语以及色彩爱好有关。另外一个原因是, 灯彩色彩红彤亮堂, 鲜艳华丽, 是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象征, 于是灯彩便在民间愈演愈盛, 经过长期的传承、延续及发展, 形成了赣南客家人独特的民间艺术项目,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客家灯彩常见的种类及寓意

因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作联系紧密, 通俗易懂, 客家灯彩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受到了普通百姓的喜爱。民间歌谣云:“灯彩纸扎随意变, 海阔天空万物全, 扎物似物凭巧手, 以假乱真难分辨”, 可见灯彩的品种繁多, 寓意深刻。每逢佳节、喜庆和丰收之后, 勤劳淳朴的客家人总要舞起龙灯、鲤鱼灯、摆字灯等各种民间灯彩, 进村入寨, 即表达欢乐祥和、美好祝福的同时, 又向神明进行祈祷, 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较为常见的种类及所表达的寓意主要有:

1. 祈祷祈福类

(1) 龙灯:是赣南客家灯彩中地位最高、最具代表性灯彩, 有“灯王”之称, 但凡龙灯一出面, 其它灯种都要让路。舞龙灯, 就是为了闹新年, 龙灯一般在年后农历正月初一至元霄节前后表演, 以祭祀天地、龙王、祖宗, 表达对神明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灯的制作是用竹篾编扎成龙的头、身, 表面糊上绵纸或蒙上纱布, 用彩色纸和颜料贴绘成龙形, 并贴上金银纸箔。身部多用为长圆形竹篓, 竹篓缚在一根长约五尺的木棍上端, 篓与篓之间依靠龙衣串连, 或在表面糊纸布单独成节, 组成龙身。龙的长度以组成龙身的节数多少而定, 一般有“三节龙”、“五节龙”、“七节龙”、“九节龙”, 还有多达几十节上百节。表演者手持龙的头、尾、身部的木棍而舞, 龙有几节, 就由几人表演。

(2) 罗汉灯:客家灯会不仅具有强烈的娱乐性, 而且独具祈福功能, 罗汉灯就是其中的代表。表演中由一百二十人操持神仙、鬼怪、动物、花卉等形状的灯具, 以花神与仙女作烘托, 表现观音娘娘频频向人间撒下滴滴甘露, 造福人间。在舞灯的同时, 配以唱词曰:“一唱观音坐莲台, 莲花朵朵绕台开。观音慈悲普渡众生哟, 人间观音排灯排。二唱观音坐莲台, 莲灯盏盏放光彩。柳枝挥洒甘露水哟, 风调雨顺万福来。观音菩萨坐莲台, 人间处处鲜花开, 鼓乐暄天唱灯歌哟, 万民共抒太平怀。”

(3) 麒麟送子灯和甑盖灯:这是赣南客家地区石城民间婚俗所有的灯。女子婚后第二年的元宵日, 亲友送灯来祝贺她早生贵子。是夜, 新娘坐在椅上, 头戴甑盖, 众人用丝瓜络打, 散出许多丝瓜子, 象征子孙满堂。

(4) 摆字灯:摆字灯是客家灯彩的一种游戏形式, 以变换队形和摆出文字为特征, 造型别致, 情趣高雅, 深受城乡人民喜爱。过去玩摆字灯的人可以身穿长衫玩, 农村人因而称之为“读书人玩的灯”。摆字灯舞灯过程中, 舞者变化着队形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吉祥字样, 表达了村民们对新年的良好祝愿。

2. 喜庆娱乐类

(1) 鲤鱼灯:鲤鱼灯是赣南真正原生态的民间灯彩之一。鲤鱼灯又名“五鲤跳龙门”, 从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发展而来的民间舞蹈。鲤鱼灯分别由五条鲤鱼状彩灯组成, 五条鲤鱼中的雄鲤鱼稍大些, 青色, 其余四尾雌鲤是红色。鲤鱼骨架用竹片扎成, 裹以绸布, 首尾都能摆动, 可以手持表演, 鲤鱼模型内装电池灯, 组成五尾鲤鱼灯。另设禹门 (也叫龙门) , 用广东汉乐《百家春》、《得胜会》等八音锣鼓吹伴奏进行表演, 舞蹈抒情优美, 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与乐观主义的精神, 表现了春光明媚、碧波荡漾、鱼群欢跃的胜景。现在, 鲤鱼灯舞表演的人数已随场地的大小而调整人数, 最多可以有100多条鲤鱼同时表演, 表演者也多为年轻人。

(2) 蛇灯:这种灯规模较大, 凡村中男丁, 每人须备一块五尺长的木板或条凳, 上扎三盏灯, 表演时首尾相接, 少则二、三十人, 多则四、五百人。结队游村, 串田畴、过山坳、占河滩、卷谷笪, 夜晚观之, 如龙蛇舒卷, 气势磅礴。

(3) 宫灯:张灯结彩所用, 纯属为了装饰环境、点染气氛, 显示富丽堂皇。常张挂在街道、彩门、厅堂等处。清乾隆《石城县志》记载:“元宵节前后, 城市挨户悬挂灯在门两旁, 星桥辉煌若画。”这类灯的名称甚多, 如大红吊灯、排灯、八仙灯、宝盖大红灯、走马灯、静瓶堂灯等。

3. 歌舞表演类

(1) 跑旱船: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是赣南客家民间灯彩表演艺术形式之一。跑旱船中的主要道具“旱船”用竹篾、木片、彩纸、草绳等物扎成“船”的形状, 人在“船”中手提“船梆”结合舞蹈进行表演。近几年来, 跑旱船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发展, 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摩托车、自行车装饰成“旱船”, 由人驾车, 结队前进, 在前进中跑出、表演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图案, 形成各种各样的套路。跑“旱船”时, 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 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唢呐伴奏、气氛热烈, 情绪活跃, 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2) 茶篮灯:是赣南客家灯彩中独树一帜, 纯属为歌舞表演所用。它以一男丑角手捧宝伞灯, 四旦角手捧茶篮灯, 在唢呐、锣、钹等民乐的伴奏下, 载歌载舞。传说是赣南名山通天岩盛产岩茶, 岩茶进贡后皇帝龙颜大悦, 赐赠御制的黄罗宝伞。县令携茶农夹道迎接, 当县令接过黄罗宝伞时, 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茶农们也跟着歌舞起来, 从此后年年春节沿续下去。

(3) 厢灯:厢灯可谓灯中有戏, 它以八仙桌之大小, 扎就戏文中的人物故事, 聚以数十台, 展示于厅堂, 做好于街坊、村道, 多在冬闲季节进行。

作为客家文化中的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赣南客家灯彩以其丰富内容和表演特色闻名于世, 在我国文化艺术宝库记载中实属少见, 对它的挖掘传承、整理、保护和开拓, 对研究客家的民俗、民风和信仰等有着很高的价值。灯彩, 这个华夏龙图腾与火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被客家人送上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摘要:赣南客家灯彩是赣南客家人的一项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凝聚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从南唐 (公元953年) 发展至今, 演绎了千余年的辉煌, 是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从客家灯彩的起源、种类和寓意、发展三个方面对赣南客家灯彩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客家灯彩,起源,种类,寓意,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城县志编辑委员会.石城县志[M].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2]黄晓芸, 黄文华.赣南客家灯彩艺术浅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4.

“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 篇7

我循声来到了村中古榕树边,只见足有百余个游客呈月牙状半围着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位老人中等身材,脸色红润,看起来精神矍铄,宽大的额头上头发背梳过去,油光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起来特别和善。他穿着橘黄色对襟套服,左胸前印着“永定客家旅游公司”的绿色标识,左手拿着小竹板,右手拿着大竹板,兴致勃勃地边唱边敲。噢!他就是“传说”中的永定客家土楼“山歌大王”——李天生爷爷。

趁着李爷爷休息的空当,我径直走上前去,主动向李天生爷爷说明想学客家山歌的来意。李天生爷爷待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儿架子,当他得知了我的来意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往事:“我从小在客家农村跟一些放牛老人学唱山歌,出名后于1956年冬上北京参加全国首届农村文艺调演,在中南海为毛主席演唱客家山歌《金丰大山不寻常》。后来,我又在大型交响诗《土楼回响》中担任了乐曲的山歌竹板歌演唱演员,还为央视电视剧《下南洋》配唱主题曲呢……”说起往事来,李爷爷脸上洋溢着笑容,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似乎变得年轻了许多。

说得兴起,李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备用的竹板,现场要教我怎样来打竹板。我按照李爷爷教的手法,顾得左手,忘了右手,打得手忙脚乱,惹得李爷爷哈哈大笑。李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好孩子,爷爷老喽,现在学唱客家山歌的人少之又少,难得你喜欢,这副竹板爷爷就送给你,希望你能认真学习。”我高兴地说:“谢谢李爷爷,我一定会认真学的,您放心吧!”李爷爷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去为游客们演唱客家山歌了。

告别了李天生爷爷,我手里拿着他送的那一副竹板,觉得沉甸甸的。这分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希冀。

(指导教师:江剑锷)

教师点评

小作者通过外貌、神态、语言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位精神矍铄、关爱后辈、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客家老人的形象。文章也让读者对客家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这么大文化影响的客家山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刘亚男)

上一篇:镜面污染物下一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