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舞狮文化解读论文

2024-10-17

赣南客家舞狮文化解读论文(精选4篇)

赣南客家舞狮文化解读论文 篇1

客家属于古代中原汉族的分支族群,为躲避西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而经历了5次往南部的大迁徙,迁至赣闽粤三地交界地带后逐渐定居下来,与当地居民杂处并婚姻互通,经历千余年发展变迁最终形成后来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因此,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在与土著文化长期不断碰撞交融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原汉族人自身所保留的中原文化和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又吸收融合了当地的畲苗瑶等各族文化。其中位于赣南部的客家人,是具有显著特征的民系之一,其不仅融入了吴、楚文化,同时长期受到居住的丘陵山地环境影响,形成极具特色的赣南客家文化,主要表现在其文化特征上与其他支系的客家人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包含民俗、人文、工艺、建筑、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饮食等方面[1,2]。本文将主要就“门榜”在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中的文化寓意进行研究解读。

1 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民俗文化

“厅屋组合式”和“围屋”被认为是赣南客家民居常见的两种类型,其中“厅屋组合式”民居属于赣南民居的主要建筑形态,在赣南客家人居住的各县市均有分布,这种民居实质上源自古代中原的庭院府第式民居,说明客家人在居住观念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1]。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屋”专指一幢房子,“房”则指一间房,“厅”为屋之中心,而“堂”是专指祠堂,“大屋场”是由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组合而成。“四扇三间”是属于“厅屋组合式”民居最基本的建构单元,也是赣南地区客家人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即厅为明间,室为次间的三间房,而附房如厨房、牲舍、厕所等则在主房一侧搭建或是另建[1]。较富裕人家或是家族人口较多则通常会延伸成前后两栋屋,每栋有三间或五间房,中间设一天井,前后两栋屋以腋廊连接,两栋屋的厅分别成为了前厅和后厅,如有需要,正屋两侧皆可扩建横屋,此种连接方式亦十分方便今后人口的增长继续扩大建筑规模的需求[5]。伴随宗族的兴旺发展,在原有“三堂两横”式基础上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甚至“三堂六横”,直至发展成“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那样的大屋场,中心往往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因此,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不仅沿袭了中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反映出客家人于异乡生息繁衍而逐渐形成的聚族而居,共同抵抗外侵的习性。

赣南客家民居传统上讲究宅居风水,每座宅居,不仅需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基确定朝向,还要选择吉日动土、奠基、安门、上梁,房屋宅地大多取座北朝南,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通常风水术盛行“龙、局、水”说,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因此勘察风水,首看龙脉走向,其决定后代人丁兴旺,因此龙要发脉雄壮,奔腾有势;水即指前方水势,不得直来直去,冲走财源[1]。为使水口回环,于是筑坝、植树等,因此有“水抱财”之说。“局”是指坟前的局面,山势格局好,林木茂密,郁郁苍苍,后代亦兴旺发达,因此客家人的建筑及村落,均非常注重山势和水口。

“门榜”是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可或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自家正厅门额题写“门榜”的习俗,所谓“门榜”俗称“门楣”、“堂号”,其文字大多是简约凝练、寓意深刻的四字韵语,也有三字格言,内容大多昭示姓氏郡望发祥地,或选祖先嘉德懿行,或是鞭策后人的警策铭记等[3]。如黄姓的“江夏渊源”,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孔姓的“尼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鼻祖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尼山(今曲阜市南辛镇),其儒家思想对整个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流芳百世[4],钟姓后人门榜的“知音遗范”援引的是其先人钟子期(春秋时期楚人)与俞伯牙共同演绎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绝唱[6];黄姓的“叔度高风”,反映了东汉人黄叔度的高风亮节,其品行犹如“汪洋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从古至今,赣南的客家人以先人可颂、可泣、可传、可范的事迹典故,用以标榜门户,光宗耀祖,并且已成为崇祖尚德、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传统习俗而世世代代继承下来。

2“门榜”在赣南客家文化中的哲学寓意解读

“门榜”虽仅三四字,然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家庭或家族可以运用它达到某种目的,以达到激唤崇祖、增强群体归属、教育后代,家族延续的功能。

2.1“门榜”是客家崇祖溯源思想的体现

客家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从南北朝到清末民初,1000多年间,先后自中原南迁到赣南的客家先民共有561个姓氏,追本溯源、认祖归根探寻家族的渊源成为孤独无助的客家人情感深处最强烈的意识,这时“门榜”起到了激唤崇祖意识、追溯祖源的作用。如陈、钟、赖、邬、庾姓的“颖川家声”昭示了以上几姓均望出颍川郡;邹姓的“南阳世第”标志着其来自古时南阳之地;黄姓写“江夏渊源”是指其姓源于古时江夏郡;罗姓的“豫章遗风”乃指古时豫章郡为罗姓祖籍。崇祖敬宗是客家人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门榜”纪念了本姓发祥之地,戒勉后代牢记自己家族的源头,使客居他乡远离故土的客家人犹如感到脚下的这块新居地就是祖居地,身边还有自己的亲人,更加坚定了在新居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信心和决心,令整个家族心存向往和信念,最终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门榜”又是一部精炼的族谱,短短三四字却常常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如“越国家声”,说的是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钟绍京助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剪除韦氏乱党,爵封越国公,“位登宰司,俾掌纶命”。后人钟贤和钟宠则分别于公元420年和552年由中原迁入赣南之地后,钟姓人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后又陆续零星迁至长江流域,逐渐播向更大范围。

2.2 通过“门榜”来标榜高贵门第或世袭家风

通过“门榜”来标榜高贵门第或世袭家风,使同宗群体产生强烈的荣耀感和归属感,不仅区别与其他姓氏家族,也提高了分支别居者的社会地位。如刘姓的“禄阁流光”、“校书世第”出自中国目录学之祖汉人刘向受命于汉成帝,于天禄阁校正《五经》之异同的故事,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后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张姓门榜之“金鉴千秋”、“相国遗风”、“曲江风度”指的均是唐时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张九龄上书《千秋金鉴录》,辅佑唐玄宗、位极人臣的史实;薛家的“十马高轩”,是因为明万历年间的薛同术、薛之屏两父子官至知州,即相当于太守,而太守古称五马;还有某些姓氏的“大夫第”、“司马第”等,则是显示其高贵门第的。而陈姓门榜所题的“义门传家”则是宣扬其传世家风,相传陈氏家族以“义”当先,异常团结,子孙兴旺,陈氏祠堂甚至曾繁衍发展至3000余人聚居了一个多世纪。一直以来,“门榜”就象是一只无形的手,把同宗同谱人的情感意识联接在一起,不管相隔多远,他们却是同根同源,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看见“门榜”均能道出点“本家”的世系渊源来,犹如回归故里,重逢亲人般受到热情款待,而远方的宗族来访,东道主也会倍感荣耀,来访的宗亲越多,也说明了他的家族兴旺、势力强大,尤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点对客家人尤为重要,因为那是一个阶级矛盾、土客矛盾、宗姓矛盾交织冲突的时代,家族势力大,也就意味着后盾强大,而不至于遭受土著或别的姓氏的欺凌。

2.3 利用“门榜”教育族人和后人,建立良好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古自今,赣南客家人各个姓氏宗族都很重视祖训家教,有些显示了艰苦创业、门风纯朴、品格高尚的“门榜”在教育垂训后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也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紫荆传芳”源于田姓三兄弟分家的典故,说的是分配家产后,剩下房后一紫荆,其于次日折分前已枯萎待毙,“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兄弟感慨,遂和睦相处,紫荆亦重新繁茂鲜活起来。“清白传家”叙述了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一生清白。曾有人夜怀十金,向他行贿,杨震不接受。行贿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断然拒绝,名扬古今。“三省传家”取之于《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此垂诫后人要向曾子那样严格要求自己。

2.4“门榜”蕴含对家族吉祥、兴盛的美好祈愿

例如“春秋鼎盛”、“桂馥兰馨”、“竹苞松茂”、“风华正茂”、“兰桂腾芳”以及“忠厚传家”、“耕读传家”、“树德门”、“紫气东来”、“平为福”、“和为贵”、“宝善居”、“勤俭居”等。

“门榜”作为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既是客家人崇祖溯源、繁荣昌盛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同时也是后人探究我国民族史、客家迁徙史、家族史的宝贵史实资料。客家人非常喜爱“门榜”,而且对当地民风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将门榜的这种积极作用加以利用,并且与赣南客家极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相融合,彰显客家人崇文重教、弘扬儒家仁善之德、激发人们群策群力、推荐身正行端、廉洁奉公、知恩图报做人、祈求家庭吉祥、国家兴盛之功能,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门榜”文化是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门榜”文字大多为昭示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的简约格言,隐含着激唤崇祖、增强群体归属、教育后代,家族延续的文化寓意,在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门榜”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生.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初探[D].西安:长安大学,2010:22-74.

[2]赖水随.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24-33.

[3]蔡丽蓉.赣南山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D].南昌:南昌大学,2008:24-33:45-47.

[4]朱璐璐,周黎.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探索客家“门榜”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9-81.

[5]陈睿.赣南客家民居探议[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4):130-132.

[6]郭粼,曾国光.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J].大众文艺,2009(24):111.

[7]潘文明.韶关古村落景观与建筑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的启示[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67-69.

赣南客家傩戏文化探析 篇2

一、由来和传承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赣南早期城乡均有傩戏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演变,城乡傩戏基本消亡,只有中村傩戏传承下来,有近500年的历史。

中村傩戏起初是在福主庙进行的。福主庙是一座由上、下两栋房屋组成的,类似宗祠的建筑。上栋的正面为神龛,神龛分左、中、右3间,正中一间安放着14尊木雕神像。神像自上而下排成4列:最上列正中为华光,左、右为钟馗、清源祖师;第二列为赖公、判官,左、右为天仙兵、地仙兵;第三、四列为杨泗将军、麒麟狮子兵,左、右是旗头。左、右两间供表演者游傩时放置傩面具。下栋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戏台,下层为走道。庙内可容千人看戏。这里的傩戏与庙会是紧密相关的。傩戏是属于庙会的,而庙会又利用傩戏来禳神。

相传傩戏传人有师传秘诀,否则不灵验。其秘诀就是师父教你如何“起水碗”,即在福主坛前打一碗静水,点香画符,念咒语:“紫竹云山,天地娥麟,尊神六位大将,钟馗、尊神,千兵万马,万万兵将,各位显光灵通。齐心合口,心叫心应,齐心合口,应口齐心,娥王灵灵显神通。”

二、剧目类别与演出程式

1)剧目类别。中村傩戏原有很多节目,如《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判官醉酒》《刘海戏金蟾》等。在巡回演出中,一般只演其中三个:《判官点书》《钟馗斩金鸡》《打冬易》;要停下吃饭,就加演《王卯醉酒》;在住宿的地方,7个节目全部要演。2)演出程式。傩戏演出程式是先人确定的,不能随便变更,即使是中途吃饭、住宿等,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走路也要照规定顺序:挑菩萨的在最前面,后面分别跟着挑香炉兼打锣、打鼓的,挑香烛的和挑粮米的。中村傩戏与庙会禳神密切相关。这里的禳神,就是把华光福主抬到附近村里去游,每到一村,周围群众早已提着装满了香烛、供品(鸡、鸭、鱼肉)、白米的竹篮站在门口恭迎,看见傩班到来,大家赶忙点燃爆竹,躬身相迎。傩班被迎入众厅之后,立即从戏箱内取出携带的木雕神像(独脚魔王、河仙兵、海仙兵、和合三仙、左旗头、右旗头),傩面具(飞天雕子、赖公、钟馗、王卯、姜太公、冬易仙、判官),以及米斗、兵旗、宝剑、香炉等,依照固定模式,摆放在厅堂上方的四方桌上,组成临时神坛。在场的群众则争先恐后地在坛前焚香点烛,上供礼拜。信众们刚刚把香烛点燃,傩班中的挑香人便会将其逐根熄灭,放入携带的箩筐中,仅留一对敬神。据说这些香烛须由他们带回福主庙,供全年使用。礼拜之后,傩班便依次表演傩戏。表演完《打保安》节目后,戴着钟馗面具的傩要到各个厅堂走一圈,有的群众也会请他去家里走一走,以示驱邪逐疫。傩戏班内供奉的祖师是“西川灌口清源妙道真君”和华光福主,凡出神或演出前后都要焚香祷告,请神和谢神。还要特别提到的那只福主老爷变的“飞天雕子”,它虽是木雕的,但凡是出神演出,都要把这“飞天雕子”带去,代表华光福主,被傩班视为神鸟供奉。每次出神前,傩戏传人要请神。请神词为:“弟子请神,口叫口应,随叫随应,齐心应口,千兵万马,万马兵将,锣鼓奏响,请神上马。”每到一村,进了屋场后,又要念请神词,只是最后一句,改为“请神下马”。傩戏班所到歇宿地,为防止妖魔邪鬼乘机捣乱,傩班一进坛场,便要端出一碗清水,手持雷令,在水面上画符念咒,名曰起水碗。据说起了水碗,就会有千千万万个阴兵守卫在旁边,谁也奈何不得。碗里的水第二天要干,不干就不吉利。

三、中村傩戏音乐风格

中村傩戏的各个剧目都有各自的音乐,但其音乐结构很简单,有《赖公射月》调、《王卯醉酒》调、《判官点书》调、《打冬易洞》调、《太公钓鱼》调、《钟馗斩金鸡》调、《打保安》调等7种。表演时有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戏剧中称帮腔),或称和合腔。帮腔指在戏曲演出中,后台或场上的人员帮唱,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渲染舞台气氛,或叙述环境和剧中人的心情。最初见于南戏。今地方戏曲仍用帮腔者有川剧、湘剧、赣剧、潮剧、安徽青阳腔等,宁都采茶戏也常有帮腔。中村傩戏常借用戏曲帮腔来渲染气氛,运用很普遍。中村傩戏所使用的乐器一般是堂鼓一面,大锣一面。在舞傩中既可作乐器用,同时鼓声又可“惊破地狱”,锣声可“效狮子吼,以吓走邪鬼”。此外还有小鼓、钹、唢呐等。常用的锣鼓谱主要有《出台引子》《进台锣鼓》《宜黄路》《挑槌》《扎槌》《长锣》等。常用的唢呐曲有《公婆吹》《打马进城》等。

四、中村傩戏的艺术特点:

1)介于舞蹈与戏剧之间。例如在傩戏《太公钓鱼》,传说姜太公怀才不遇,在渭水以钓鱼为业,等待文王,希望有朝一日得到文王的重用。演出采用哑剧的表现手法:演员戴上姜太公面具,手持鱼竿上场,他东瞧瞧、西看看,似乎在寻找下钩的地方,然后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上分别下钩,并把钓上的鱼一只只放进随身携带的背篓中。忽然,他看到一条很大的鱼正在水中游来游去,于是赶忙下钩,可是晚了,鱼跑了,他感到非常惋惜。看看天色已经不早了,他收起鱼竿,卸下鱼篓,把鱼篓放入水中,荡去里面的泥土杂质,再称一称,足足有数十斤!于是,他心满意足地靠在一棵大树上打起了盹……演员表演得风趣幽默,把姜子牙的老态龙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2)傩戏传人介于祭司与演员之间。中村的傩戏传人不仅是傩戏的表演者,还是禳神的主要祭司。例如在《钟馗斩金鸡》表演中,演员脸戴黑色钟馗面具,右手持剑,向东、西、南、北、中五方,右脚跪地,左手做抓鸡状,右手剑向下斩三下,以示斩杀邪魔,驱除鬼魅,保佑地方平安。

3)表演形式介于艺术性与宗教性之间。例如在表演《打保安》时,剧目的内容是请神,请各方神灵和天兵天将,再就是请傩师中三十二代承传的祖师爷下界来,保佑地方平安、人寿年丰。演出时,妇女均须自动退场,只留下男户主面对神坛垂手而立。演员则如同民间道士一般,于坛前焚香稽首,逐个请神,所有在场男性都要下跪祈祷。祈祷后,演员向在场信众拱手作揖,祝贺“满堂得福”。至此,傩祭宣告结束。信众们各自撤下供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白米倒入傩戏班携带的箩筐中,同时从傩班的另一箩筐中再取回一点点白米,名曰换米。除此之外,每家户主还会给傩班送上一个红包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赣南客家美食文化双语传播研究 篇3

关键词:赣南,客家美食,双语传播

一、研究现状

赣南作为客家人的摇篮、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到此参观、旅游、投资。在其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 美食文化尤其夺目, 具有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魅力。但是,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 赣南在宣传客家美食及美食文化方面却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求, 根据百度、谷歌的综合搜索结果显示, 赣南客家美食文化双语 (英/汉) 传播的价值、双语传播的途径与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赣南客家盛名的美食文化的宣传较为缺乏,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也缺少专项研究。

二、研究意义

赣南客家美食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重视其文化传播, 是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现代化手段。本研究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点, 打破常规, 用英/汉双语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传播, 是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实现赣南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手段之一。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时代, 进行赣南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双语传播价值的挖掘研究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中外友人走进中国, 走进赣南, 加深对客家文化的全面了解, 弘扬客家文化;有利于大赣州朝着国际化的大旅游城市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新的客家美食风潮及美食休闲产业的发展, 使客家美食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使客家美食在“舌尖上的世界”被津津乐道。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传播文化的媒介, 全球化视野下对赣南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双语传播价值的挖掘研究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机遇。这种着眼赣南、放眼世界的研究思路有着较深的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是文化传播的必然发展, 是当前科研的新趋势。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全面检索历年有关赣南客家美食与美食文化相关的资料、论文、论著, 研究全球化语境下赣南客家美食文化双语传播的社会意义、经济价值。

二是探讨赣南客家美食文化传承与双语传播的途径与传播效果。

三是调研、收集整理赣南客家传统美食与创新美食及其美食文化并用英/汉语论文传播。

四是调研、收集整理赣南客家特色美食与其美食文化并用英/汉语论文等形式传播。

五是调研赣州小炒鱼、金线吊葫芦、兴国“四星望月”等客家美食与客家美食文化的传说并以论文、影像等形式传播。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填补了客家文化资料库赣南客家美食文化传承与双语传播研究方面的空白。

本课题的研究把传统的客家美食文化与信息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动脉紧紧相连, 使客家文化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焕发生机。

本课题的研究为实现赣南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实现赣南经济腾飞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一条新渠道。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从全球化视野下进行赣南客家美食文化传承与双语传播价值的挖掘研究, 研究方法与路径如下:

文献研究法:通过高校丰富的藏书和网络学术资源, 搜集、整理现有的赣南客家美食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 掌握最新研究动态。

调查访谈法: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拍摄, 对相关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调查等, 收集素材。对赣南客家美食文化进行全面调研, 在赣州、赣县、大余、龙南等数家著名的客家餐馆亲自食用美食取证, 听取当地有关美食的传承文化、习俗等传说。把调研材料及已经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 对赣南客家美食分类成传统美食、特色美食、创新美食等, 把归类的材料整理成双语传播的资料归入本类课题科研资料库。

技术综合法:综合利用摄影、电脑等现代技术整理资料充实赣南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资料库。把调研的某些材料在“舌尖上的赣南”网上传播或上传给CCTV“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 建议中央电视台在下期“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有赣南客家美食一席之地。

六、赣南客家美食文化双语传播的途径

赣南客家美食文化双语传播的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赣南客家美食文化节。

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摇篮。赣南客家美食千奇百怪, 美味可口, 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可在赣州市或赣州周边县市举办客家美食文化节;在网络上用英/汉双语向全世界宣传客家美食与美食文化, 吸引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爱好者到赣州来品尝美食, 弘扬美食文化。

2.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世客会”) 。

“世客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客乡友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 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每隔两年在世界各地有关国家举行一届。“世客会”让海内外客属缘聚在一起, 共同追忆客家传奇。值得重视的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现在许多客属青少年后代多用英语交往, 为了使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用客家语/英语双语进行客家文化宣传尤为重要。

3. 国际旅游。

可开展以赣南客家美食为特色的国际旅游双语宣传。历代客家人迁徙留下的足迹及丰富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客家人聚居地开发的旅游的重要资源, 特色的客家民居、风味的客家美食、独特的美食文化都孕育着客家人的传奇故事。还可举行以赣南美食为主题特色的国际夏令营活动, 促进国内外青少年间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 Action[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007.

[2]谭元亨.客家文化史[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3]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4]狄祥华.AFood-lover’sJourneyAroundChina.[M].外文出版社, 2007.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篇4

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赣南客家围屋、赣南客家饮食文化、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祠文化。

赣南客家围屋颇具特色, 特别是以龙南为代表的赣南客家围屋以及“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饮食文化既有客家先民在中原生活的饮食文化印记, 又受到了迁徙土著居民饮食的影响, 丰富多彩, 独具魅力。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既表现了客家人的心灵手巧, 又体现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更以其古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瞩目。同时, 赣南留存了不少唐宋以来的历史遗迹, 如郁孤台、赣州宋城、通天岩等, 都是不错的历史旅游景点。姓氏宗祠文化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 客家地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祠堂。

二、对赣南客家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 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

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创新型旅游产品却少得可怜, 旅游产品的相似和雷同随处可见, 还有许多具有极高开发价值的民俗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只有提高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 才能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民俗性旅游产品具有不可复制性, 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其“具有特色”的这一特征, 鲜明的特色往往能使旅游者产生很深刻的印象, 同时, 开发的产品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 只有适应旅游市场、满足旅游者意望的产品才能长久地存活, 才能有较好的经济能力。

(二) 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

民俗旅游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 旨在使游客亲自体验和参与异乡的生活空间, 因此, 客家民俗旅游必须使游客参加各种民俗活动, 如采茶戏、做擂茶等,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走马观花地像欣赏文物古迹一样, 只有从中体验到不同于现代都市化的生活, 才能从中感受到兴趣和愉悦。比如在吃客家菜时, 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 尝试着让游客自己加不同的材料, 或者观看客家婚俗的时候让其充当新郎或者新娘, 亲自体验客家人的生活。此外, 在向游客介绍客家旅游景点特色活动时, 不能一味地枯燥的说教, 必须生动形象地的讲解民俗的来历、主要内容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才能让游客的印象更加深刻, 也能使他们更加愉快。

(三) 打造精品美食

有旅游景点的地方就有美食, 有美食的地方就会催生旅游景点。美食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记住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旅游景点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都会尝遍当地的美食, 这也可以作为打造赣南客家文化旅游的一大手段。但是作为“红色故都、世界橙乡、客家摇篮”的赣州如何为吃客们准备一份“舌尖上的赣州”, 让观光者感受到客家民风食俗的乐趣呢?从而让广大游客对赣州流连忘返, 整体提升对赣南客家旅游的好印象。我认为, 可以通过大量地培养客家菜的主厨, 通过制作地道精美的客家菜, 把客家菜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 以追求美味的客家菜为主, 让食客们体味地道正宗的客家菜。当然, 我们也要追求在美食上的创新, 可以在制作上、口味上、材料上、菜谱上等在绿色饮食的原则下适当地进行一些改动, 不管是卖相上还是口味上都让食客有不一样的感觉, 甚至可以开创一种能让游客参与进来的体验型客家菜。

(四) 多渠道筹集资金

赣南客家旅游得不到快速的发展,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旅游开发资金的不足, 这与江西经济水平在全国排名是中下游水平有关。旅游开发的经费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但是必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市场为导向, 还要有专家的指导, 并且不能从中谋私。政府可以通过向中央申请相关款项和鼓励本市市民捐款来建设客家民俗旅游景点路线;采取多种措施协调旅游相关部门, 充分整合各种资金渠道以吸纳资金;也可以按照政府、公司、散户的模式, 通过股权认证分红等办法筹纳资金, 以此来解决赣南客家旅游资金问题的不足。当然还可以通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申请成功的话, 还可以获得世界遗产资金补助, 获得更多的旅游开发资金, 也加快了对客家旅游资源景点的保护。如2008 年福建土楼“申遗”的成功, 加大了福建土楼的世界知名度, 也使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综上所述, 通过文化营销方式, 充分挖掘赣南客家文化底蕴, 深化文化内涵, 积极开发文化产品和文化衍生产品, 打造客家文化品牌, 发挥客家品牌的价值, 可以带动其它品牌的发展。同时, 挖掘客家人文景区资源, 大力发扬客家传统文化, 可以建设和谐赣州, 推动赣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赣南客家文化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而被世人所关注。但由于赣南客家文化开发较晚,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赣南客家民俗与当地区域人文环境相结合, 以市场为指标, 立足资源及产品的文化性, 开发与保护相协调, 凭借创新想法打造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独特性的民俗旅游产品。使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市场形成更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赣南旅游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上一篇:创业咖啡下一篇:参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