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课程

2024-07-11

国际课程(精选12篇)

国际课程 篇1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普遍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确立为重要的发展策略。而课程的国际化作为大学国际化的核心和实质,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从多学科视角出发,以学科教学人员为主要参与者,围绕国际化目标自下而上地实施课程变革的行动,近几年在少数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展开。本文旨在透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之一———2013 年正式发布,由国际化专家贝蒂·利斯克(Betty Leask)主持的,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实施的“课程国际化在行动”(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Action)项目,探讨当前国外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新进展。

一、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理论

国际化的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能力”。[1]各国现行模式主要包括[2]:(1)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使学生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意识到各国的相互联系及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2)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国际性内容,及时将最先进的文化和科技成果融入学科课程,通过紧跟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3)开设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如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国际战略等;(4)加强地区性或国别研究课程;(5)通过校际联盟建立国际交换课程网络,补充本校未能设置的课程。

对课程国际化的现行模式,许多专家提出过批判性意见。梅森特豪斯(Mestenhauser)指出“:仅仅增加一些可以通过灌输就能获得的国际知识的课程国际化范式是无效的。”[3]米勒(R. L. Miller)提出:“课程国际化无法靠对传统课程和计划就事论事的修修补补来实现,在课程国际化的推进上必须考虑这个事业的全貌。”[4]利斯克的研究表明,许多大学已体会到课程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核心和实质,因为“无论大学如何积极地在国际教育市场开疆拓土,国际化真正的实践是发生在‘教室’的教学中的”。尽管如此,她强调“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长表明高校正在被‘国际化’,但几乎没有证据显示课程已经有了更改……文化交流大多数还是偶然发生的”。[5]

可见,课程的国际化远非简单地开设几门有关国际问题和知识的课程,而是一个将国际要素、跨文化要素和全球要素整合进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并延伸至院校文化及生活之中的系统工程。课程的国际化既服务于国际学生,更着眼于国内学生;可以另起炉灶增设各种“国字头”的新课程,但更重要的却是让国际维度和跨文化视角扎根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对这方面的实质性探索,标志着课程的国际化进入新的行进轨道。

二、澳大利亚“课程国际化在行动”项目

“课程国际化在行动”项目[6,7]始于2010 年,由教育国际化专家贝蒂·利斯克主持,受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Australian Government Offic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全资资助。项目涉及澳大利亚15 所大学的众多学科参与,在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一)项目目标

课程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策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团队和教学协调人员在实际教学中掌控着学科课程的落实情况,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科课程的国际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研究表明,大量的教职员工并不清楚课程国际化对其所在学科意味着什么。[8]而那些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人也往往并不具备有效行动所需要的态度、技能和知识。[9]同时大量调查表明各国在课程国际化进程上举步艰难,进展缓慢,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如何跨越成为研究的热点。[10]

国际化本身的复杂性、学科间的差异以及如何使教学人员有效地参与国际化过程是课程国际化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利斯克将“课程国际化在行动”的项目目标归纳为两点。其一,在教学人员的直接参与下,探索并最终使课程国际化在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内涵逐渐明晰,使课程国际化的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其二,探求如何赋予不同大学、不同学科背景下工作的教师进行课程国际化实践的能力,并给予他们有效的支持。

(二)项目参与者及活动方式

项目参与者分为四类:利斯克为项目主持者,发起、组织、协调项目各环节,并总结整体项目;教育国际化领域多位知名学者,如汉斯·德·维特(Hans de Wit),法扎尔·里兹维(Fazal Rizvi),作为顾问和评估者为项目提供咨询意见、对各环节进行反馈和评估;各大学诸学科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管理者、国际化政策制定者、学科建设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各大学各学科教师参与者组成3到9 人的教师小组,成为项目的核心成员(教师自愿参加,并得到学校至少12 个月的研究许可)。参与者的多元化保证了该项目既能得到学界专家的理论支持和反馈,同时又充分洞察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的现实境遇。

项目涉及澳洲15 所大学,并与英、美等国进行并行研究合作。专家围绕课程国际化一般主题和针对特定学科的国际化专题,通过在各大学举办讲座、研讨会、主题演讲和报告会(共计58 场,参与人数1,700 多人),使课程国际化行动在15 所大学里展开。所涉及学科包括会计、应用科学、艺术、新闻、法律、医药、护理、公共关系、管理和社会科学。利斯克作为项目的主持者,除了参与上述讲座、报告与研讨,还通过非正式会议、回访、会谈、电话、邮件等方式跟进各校行动小组的进展,并及时与专家顾问团交流意见。其中她密切参与并考察了3 所大学在四个学科上的行动,包括会计、新闻、公共关系和护理,并将这四项行动作为典型案例成为其他行动的参照。利斯克根据各行动团队的反馈和实际需要,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设计了一系列研究工具(包括课程国际化调查问卷、课程国际化概念框架、阻滞与促进因素调查等),并在四个案例行动中进行了试用和修改,最终用以辅助各学科行动小组的工作。

(三)课程国际化行动中的“五阶段参与性过程框架”

利斯克在她的项目报告中重点描绘了该项目的成果之一———课程国际化行动中的“五阶段参与性过程框架”(如下页图1 所示)。她强调了该框架的“参与性行动研究”的特点,研究过程“直接涉及参与者自身的生活和教学经历,并形成对其进一步行动的有效推力”。[12]该项目中,各学科教学人员形成小组,对项目在其所在大学的部分拥有主导权,而学科负责人和课程国际化专家仅作为参与性行动研究的辅助者。据实践经验,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教学人员面对专家以外来主导者的身份介入行动时产生的阻抗情绪。教师小组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形成结论到采取行动都处于主导角色。当然,利斯克也指出,教学人员需要阅读课程国际化领域,尤其是与其所在学科有关的文献,以确保其能将理论与自身实践相联系。

1.评议与反思(Review and Reflect)

学科行动小组在该阶段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我们现有的课程在何种程度上是国际化的?”

可能包含的内容有:

确立、评议及反思本学科课程国际化的基本原理;

审视现有各科目在内容、教学安排、评估方式等方面与上述原理的相关性;

讨论学生关于该课程中国际因素的评价与反馈;

讨论和比较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反馈,如相关行业协会及其他业内机构;

评议学校层面课程国际化政策与本学科课程的关系;

讨论本学科在课程国际化上的进展和不足。

专家为该阶段编写了一份“课程国际化调查问卷”(见项目网站www.ioc.net.au)。参与者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使用问卷,也可对问卷改编后使用。实践表明,调查问卷能激发教学人员对现有课程进行反思和讨论,促使他们逐渐明确现有课程哪些部分符合国际化的目标,哪些地方有可作为的空间。探讨的范围有时会超越本学科课程,拓展到相关学科领域和学校整体层面。

2.想象(Imagine)

该阶段核心问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想法与做法?”

在这一阶段,行动小组可能会:

讨论所在学科现有课程范式的文化基础和性质,对已有观念、做法提出质疑;

探索新兴模式并思考它们所提供的可能性;

想象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及怎样学习才能在未来成为胜任的专业人员和合格的世界公民;

想象一些不同的做法,并探讨其可能性。

利斯克发现,这一过程在结合参与者的自身经历、知识和批判性反思时十分富有成效。回顾五阶段研究过程时,参与者也高度评价想象阶段的价值,比较一致地认为这一阶段明显促进了新思路、新方向和新的可能性的提出,同时对团队建设(即成员间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增进)也十分有益。

为引导该阶段的行动,整合并明晰影响学科课程国际化的各种因素,专家设计了“学科课程国际化概念框架”(如下页图2 所示)。该框架勾勒出各种因素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一所大学某一学科课程国际化所要面对的复杂背景和多重要求。也充分揭示了不同国家、大学和学科对课程国际化概念的多样理解背后的复杂成因。与广义的国际化一样,课程国际化同样没有唯一的道路。

学科内外部知识是课程国际化概念框架的核心。框架上半部分主要关乎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其一,未来社会,学生面临着成为专业人员与合格的世界公民的双重要求,那么本学科课程国际化应指向哪些跨国及跨文化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培养。其二,这些知识、技能与态度的习得需要课程中各科目、各环节、各方人员精心设计、相互协调,需要正式与非正式及隐性课程的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同时学生个人能力与背景互有差异,课程设计如何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有计划的发展并达成培养目标,又如何能为卓越的学生提供适当的伸展机会。其三,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里主要关注怎样让学生理解国际化指向的学习目标,并及时给予他们相应的反馈;学生应该能够完成哪些任务以表明其已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成果。

框架的下半部分是影响课程设计相关决定的一系列背景因素。其一,每所大学有不同的定位和风格,面临不同的任务,制定不同的政策。学校背景与课程的国际化直接相关。无论正式与非正式课程都受学校背景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塑就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二,当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既可能为国际化提供资源和推力,也可能局限其发展。同理,国家和地区背景也一样直接或间接地对国际化进程发生作用。其三,最外围的全球背景对课程国际化的影响最为宏观和深远。国际社会从来都不是权力和资源平等、利益均沾的大同世界。全球化在许多地方仍意味着差别、歧视,甚至是来自西方的压制性力量推行的西方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国际化对此都需谨慎面对。

3.修改与计划(Revise and Plan)

该阶段的焦点是“基于前两个阶段,你所教授的课程将有何改变?”

行动小组会:

确立本学科课程国际化的新目标;

思考实现目标时将面临的推动和阻滞因素;

与校内课程国际化专家、国际化积极倡导者和潜在积极分子建立联动关系;

关注可能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资源;

制订行动时间表并安排团队下一步分工。

研究者在此将参考一份“阻滞因素与促进因素调查”(a survey of blockers and enablers)工具。该工具是利斯克在学界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该项目众多参与者的意见设计而成,包含13 项促进因素和17 项阻滞因素。促进因素指在学校环境下任何促进和支持教学人员为学生开发和提供国际化课程的因素,包括学校政策、管理模式、人事制度、职业发展、奖励机制、领导因素、教师培训等。阻滞因素则是阻碍教学人员为学生开发和提供国际化课程的因素。各小组针对调查结果来制订相应的对策。

4.行动(Act)

该阶段的活动各学科有所不同,可能包括:

讨论并实施新的教学安排,为面对新安排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支持服务;

在非正式课程中尝试对应的新内容;

开设必修讲习班使学生为参与多元文化的团队任务做准备;

引进新的评估方式;

开设必要的新科目或在已有科目中增设新单元;

就学生在国际和跨文化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学习评价收集定性定量证据。

5.评估(Evaluate)

该阶段的焦点: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课程国际化的目标?

可能的活动:

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考虑现有数据中是否存在证据差距(gaps in the evidence),必要时收集事后证明数据(post-hoc evidence);

反思所采取的措施的影响;

考虑任何“干扰”因素,如是否有意外事件对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或消极影响;

总结已取得的成效并转化为对下一轮“评议与反思”的反馈;

讨论小组成员现有的研究角色和责任。

回顾研究进程,利斯克强调整个过程的行动研究性质。虽然五阶段行动框架可以归纳为五个步骤,但实践中绝不是一个公式化的过程。各阶段无法全然分开,常常交叉重叠,有时更会陷入“混乱无序”(chaotic)的状态。[14]根据研究实践,专家十分强调第二阶段,即想象阶段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研究人员的参与性、思想的生成性以及过程的挑战性。而课程国际化专家在行动推进中的关键角色则是在各阶段和一切必要的时候通过磋商和讨论的方式确保整个行动的顺利进行。

(四)项目其他成果

作为以多学科视角进行课程国际化实践的先行性研究,“课程国际化在行动”项目成果显著。“五阶段参与性过程框架”为类似的学科课程变革勾勒出清晰和可供效仿的行动路径。“课程国际化概念框架”清楚地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和学科的课程国际化受各种复杂背景的影响和制约。项目在会计、新闻、公共关系和护理四个学科上进行的案例研究,为管窥学科课程国际化实践的复杂样态提供了详实的标本。项目得出诸多颇有价值的洞见。

第一,课程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又循环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国际化维度的要求上得到改善。长期来看,它必将引起深远的影响,因为这种变革指向对现行课程范式的反思与革新,指向对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传统方式的挑战。然而,所有重大变化的发生都需假以时日,需要过程中的审慎态度、细致反思与监控。“课程国际化不是一张行动事项清单,可以一一勾选,逐个完结,随之便大功告成”。[15]它应当是一个周密计划、逐步推进、循环改良的过程,需要学科和学校层面强有力的领导、教学团队和学校员工的密切协作。课程国际化需要随着学科、学校、地区和国内外背景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个过程渐进且不断循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终点的。

第二,课程国际化的核心工作需要学科内部的教师团队来完成。该项目的行动框架足以凸显教师团队的主体作用。在许多核心环节(如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评估方式)上,对现行范式的反思和对新的可能与变革的探索,都以教学团队内部为起点。国际化专家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提出一些关键问题来促成讨论和反思的发生,但真正活跃有力的辩论,新思路、新观点的交锋,以及由此带来的实质性进展,需要以参与者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为必要条件。同时,课程国际化无法由个别教师来完成。学生的国际和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习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托学科课程的整体作用。因此所有教师对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的重要性应达成共识,并清楚自己作为教学团队的一员在其中的作用。

第三,该项目中,并非所有参与院校和学科的行动都顺利推进并富有成效,有些学校没能完成项目的全过程。总结得失,利斯克指出持续的策略性支持至关重要。要有效地进行学科课程国际化,相关方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确保学科教学人员在国际化目标面前有明确的团队意识和充足的团队时间。这一点十分关键,但却往往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有些学科每门课之间关系松散,教师难以自发地形成团队感;而由联系紧密的科目组成的学科,也因为教师流动性大、工作时间冲突等原因,无法保证团队在国际化变革中的必要工作时间。国际化专家与学科团队联合推进课程变革的优势之一,就是外来专家的参与在客观上敦促学科形成明确的教学团队,并为国际化预留必要的会议和工作时间。同样,经济和资源上的扶持也十分必要。此外,推进国际化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和各方对此项事业的认同和重视。

第四,学校需要认真应对课程国际化所面临的一系列推动和阻滞因素。先于该项目的研究显示,主要阻滞因素包括学校、学科及个人三个层面。[16]学校层面上,缺少资金支持,教师晋升政策中没有针对教学人员参与课程国际化工作的奖励机制。学科层面上,学科间存在巨大差异。有些学科认为自身已具备充分的国际因素,因此无需改进,而有些学科由于先天的文化绑缚性,国际化视角难有突破。个人层面上,有些教师对国际化持抵制态度,而有些人则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相关工作。先前研究中的促进因素包括:将国际学术与服务纳入晋升和终身教职聘任政策、提供少量资金以启动和促进教职工参与国际化工作、建立学科、科际、校际课程国际化积极分子联盟等。[17]

该项目阻滞与促进因素的调查得出了新的、有价值的结论。结果显示,教学人员参与课程国际化最主要的促进因素为“个人自身的国际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参与课程国际化的主观意愿”。这一点充分证明了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的发动机和动力源,而有针对性的教师发展计划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其他促进因素集中在:院校对教师参与国际会议的支持和奖励;致力于课程国际化的领导;学校政策文件对国际化的意义表述全面,而非仅仅重视与之相关的经济利益;将支持教师课程国际化实践作为促进其职业发展政策的一部分;国际化政策对实际操作层面的支持与重视等。

阻滞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在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时缺乏将宏观的学校国际化愿景与微观的课程国际化相联系的明确表述与诉求;学校国际化政策的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策略支持以保证国际化政策对学生的学习经历发生影响。空泛的政策难免流于形式,因缺乏实施策略的保障而形同虚设。利斯克在四个案例学科的行动中发现,学科团队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从学科的视角出发,诠释校方的国际化政策以及学校毕业生素质目标中关于培养国际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如何使其内涵在学科内部以一定的方式(如学科培养目标)明晰起来,并最终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他阻滞因素包括:教师的工作负荷与时间安排没有考虑到学科内教师团队定期会议的需要;缺乏资金支持教师参与国际会议与交流;对学科课程国际化的实际操作缺乏支持;领导对国际化缺乏认可;学科差异和思维定式;教学人员缺乏在国际背景下与对应产业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上述内容概括了“课程国际化在行动项目”的整体情况,篇幅所限无法细述其研究工具和案例。该项目于2012 年底发布结项报告,2013 年权威期刊《国际教育研究》以专刊形式登载了项目中部分大学的研究报告。项目网站(www.ioc.net.au)集中体现了项目成果,包括课程国际化问卷、促进与阻滞因素调查、四个学科课程案例、专门学科的课程国际化文献等。

三、结语

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许多大学在政策上正从零散的做法积极向全面规划转变。不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教育国际化领域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正日趋凸显,使该领域呈现出愈加复杂的格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世界舞台上缺少先天的竞争优势。面对国际化带来的机遇,我们应积极有为,借国际化之大势推进本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前列,改变自身的后发地位;同时对国际化带来的风险,如“高等教育商业化程度的提高、外国学位工厂的增加、人才外流的威胁”等,[18]应有充分的警惕和审慎的应对。

近年学界出现了强调“国内国际化”或“本土国际化”的新潮流。这种理念与过去以留学生往来数量为表征的国际化不同,更加关注国内大学校园内,立足本国国情,面向所有师生,在课程、教学、科研、课外活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国际视角的开放和国际要素的融合。作为后发型非英语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必要采取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策略,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明确“本土国际化”的意义在当下至关重要。目前许多高校的国际化还停留在“国际办公室”里,留学生和各种交换合作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但学科与教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本土国际化”发展与留学教育相比滞后严重,已成为制约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探索高校自身学科课程的国际化应当是解决困境的主要出路。

第一,我国高校课程分类较细,口径不宽,缺乏国际通用性。过于注重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而忽略前沿性和国际比较内容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无法具备国际竞争力和适应性。参照不同国家的改革实践,围绕国际化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应该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第二,学科课程国际化一方面为没有出国机会的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化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国际素质,提升国家人才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国内课程的国际维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和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使出国留学的学生在起点上具备更强的国际教育参与能力,善于吸收、敏于思考、勇于批判与甄别,能将国内外所学相结合并为我所用,从而提高海外留学对人才培养的价值。

第三,课程国际化的过程客观上对高校国际化政策的成熟、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学校整体国际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提速高校国际化的实质发展。

摘要:课程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核心和实质,对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至关重要。由澳大利亚15所大学众多学科参与的“课程国际化在行动”项目于2013年正式发布。其目标为:在教学人员的直接参与下,使课程国际化在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内涵明晰化,并赋予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课程国际化实践的能力。项目获得“五阶段参与性过程框架”、“课程国际化概念框架”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课程国际化,澳大利亚,本土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陈学飞.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编.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22,18.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5.

[3][4][5]杨启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23,223,269.

[6][12][14]Leask,B.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 in the Disciplines——Imagining New Possibiliti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3,17(2):103~118.

[7][11][13][15]Leask,B.Fellowship Repor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Action[EB/OL].http://www.olt.gov.au/resource-internationalisation-curriculum-action-2012.pdf,2014-11-20.

[8]Stohl,M.We Have Met the Enemy and He Is Us:The Role of the Faculty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ming Decade[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3):359~372.

[9][18]简·奈特著,刘东风等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7,6,258.

[10][16]Childress,L.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iversity:Developing Faculty Engagement in Internationalization[M].New York:Peter Lang,2010.27~38.

[17]Clifford,V.Engaging the Disciplines in 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09,14(2):133~143.

国际课程 篇2

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授课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物流的概念、种类及物流的“七要素”

教学难点:物流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国际物流的特点与需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

二、导入新课

通过案例“海洋运输”引入国际物流的相关内容。

三、学习新课

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第一节:物流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的概念及其分类

1、物流的概念:物流的概念:是物的流动或实物流通的简称,是实现物质实体转移的过程。①美国定义: ②欧洲的定义: ③日本的定义: ④我国的定义: 物流是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通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2、各国物流定义的相同之处 ①物流是物质实体转移的活动 ②是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 ③是由诸项活动要素组成的 ④运输为主体

二、物流的“七要素”

1、流体:物流的对象,“物”,物质实体。①自然属性:②社会属性:③价值密度:

2、载体:流体借以流通的设施和设备(货物)

3、流向:是流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矢量

4、流量: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流向与流量不可分割 ①流量参照流向分类:自然、计划、市场和实际 ②根据流量本身特点:实际和理论流量

5、流程:通过载体的货物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基径的数量表现。

6、流速:单位时间流体转移的空间距离的大小。

7、流效:物流的效率和效益:用最少的成本完成转移,满足客户服务要求,体现效率和效益。

三、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运输:①实现物体空间位移、②降低运输费用

2、储存:①自愿库存的需要、②降低库存成本、③降低储存作业成本

3、装卸搬运:保护商品使用价值和节省物流费用,降低商品损耗

4、包装:重要的环节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

5、配送:二次运输终端运输。

6、流通加工:流通领域中的物流过程中的加工。为销售或运输及提高物流效率进行加工,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延续。

7、流通信息处理:为物流系统服务的子系统。①事务处理:②商流

第二节 国际物流的发展与特点

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1、国际物流含义:相对国内物流,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跨国界、流通范围扩大的物品实体流动,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世界贸易通过国际物流实现。

2、如何产生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产生国际物流。国际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不能包揽一切(石油)。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国内企业)产品交流进出口。

3、广义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物流:组织国际贸易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盈利目的)非国际贸易物流:展览、行李、援外物资(非盈利目的)

4、狭义国际物流: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两个不同国家,克服生产和消费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对商品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活动。

二、国际物流的发展过程

三、国际物流的特点 ①物流环境存在差异 ②物流系统广泛 ③游戏规则的国际性 ④更高的技术要求 ⑤标准化要求较高 ⑥较大风险性.四、国际物流的最新发展趋势

1、第三方物流占主导地位;

2、绿色物流是一大趋势;

3、单一业种向业态多元化发展;

4、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第三节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从一个国家看,对外商品交换 国际贸易:从国际看,各国对外贸易总和 以前:实物商品交换,现在:增加服务交换和技术(专利、商标使用权、技术使用转让)

二、国际贸易术语

1、国际贸易术语概述:在国际货物买卖、运输、交接过程中办进出口清关手续、安排运输与保险、支付税和费用。装卸、运输、自然灾害事故损失事情谁来办,费用谁承担,风险如何划分。

2、主要贸易术语:FOB、CFR、CIF、FCA、CPT、CIP

3、其他贸易术语

三、国际贸易与物流的关系

1、主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2、国际贸易促进物流国际化

3、国际贸易对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①质量、②效率、③安全、④经济 案例:中国远洋物流情况

四、课堂小结(约8min)

章节名称:第二章 国际物流组织与管理 授课对象:国际物流 1班、2班(06级本科)授课学时数:9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国际物流服务的特点

教学重点:国际物流战略及国际物流业务管理的内容 教学难点:船船代理、国际货代及第三方物流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作业安排:60页1-5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约10min)

二、导入新课(约8min)第一节 国际物流战略

一、国家视角的国际物流战略

1、国际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

2、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互相促进、制约,贸易通过物流实现的,根据贸易目标制定长远、全局物流战略。

3、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环境和竞争。为企业提供通向国际市场道路是国家制定物流战略基本目地。

二、区域性的国际物流战略:

1、区域:一个国家、行政区域地域范围。

2、禀赋差异: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存在禀赋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引起贸易导致物流

3、贸易政策不同:实现商品无障碍流动,国际物流发展战略上经济特区政策,加强基础建设和免关税,为商品流通提供顺畅的物流条件。

三、企业的国际物流战略

1、企业从采购、生产到产品销售过程的对物品的流动进行管理。现代物流概念军需物资供给。

2、发达国家重视物流,企业战略内容,生产基地外移世界加工厂,低成本缩短交货时间。

3、生产企业国际物流战略:针对海外的生产、销售网点,构筑实现JIT配送的物流系统,缩短制造周期和库存。

4、贸易公司:国际性特征、以货主的身份出现的,自己的信息网、与运输公司相近的功能,开展咨询业务。

第二节 国际物流管理目标

一、国际物流标准化管理

1、国际物流是实现物流业务国际化、效率化的基本需求。

2、国际标准: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规定的某些标准。

3、对国际化物流标准规定:

①物流模数: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尺寸基准

②托盘化包装:800*1200 1000*1200 1100*1200(mm)ISO规定的托盘标准是欧洲的。

③EDI标准:通过电子方式用标准化的格式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的数 据传输和交换。

二、国际物流基本业务管理

1、进出口业务:

(1)国际贸易合同磋商: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易条件协商,求得达成协议签订合同的具体过程。口头、书面和行为,合同磋商:交易条件(个别、一般)。(2)合同磋商程序:

询盘:买主或卖主向对方探询该商品成交条件或交易可能的业务行为,不具备法律效力,对价格、品质、规格、运输条件等咨询。

发盘:一方向对方提出各项交易条件,并愿意按照此条件与对方达成交易、订立合同的肯定表示。

还盘:受盘人对发盘内容不完全同意提出修改或变更,可认为受盘人发起新一轮发盘,一笔多次的发盘,还盘的反复,达到双方满意为止。接受:受盘人同意对方发盘或还盘的条件,达成交易、订立合同的肯定表示。接受与发盘都具有法律效应,各自承担应负的责任。(3)国际贸易合同签订:

买卖双方磋商,发盘、另一方对该项发盘表示接受,合同即告成立,签订书面正式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品名、品质、规格、数量、包装、单价和总价、装运、保险、支付和索赔、仲裁、不可抗力。(4)合同的履行(出口和进口合同履行)

出口合同:备货、报验、催证、审证、租船(CIF、CFR)、制单结汇 进口合同:开立信用证、派船接运货物与投保(FOB)、审单和付汇(银行对国外付款)、报关、验收货物、办理拨交手续、进口索赔。

2、商品检验:是国际贸易交易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国对进出口商品严格规定,进口商品未经检验不准销售和使用;出口商品未经检验合格不准出口。商品检验程序:报验、抽样、检验、签发证书。

3、商品通关:货物进出境时持有人或代理人必须向海关申报,进出口货物在海关监管之下

通关程序:申报资格、申报时间、申报单证、检验、征税、税额计算。

4、国际运输:根据货物的特性、运量、运费和货期确定运输方式。选择运输方式考虑因素:①各国的物流基础设施、②运输成本、③运输时间的经济性、④运输过程的可预测性(铁、公、空、海)

5、库存与仓储管理:

①库存与仓储货品管理:ABC商品管理 A类重要、B正常、C类一般。②库存与仓储设施:外贸仓库:缓冲作用、集散、分类、检验理货。③保税仓库:省去繁琐报关程序。

第三节 国际物流服务

一、国际物流服务及其特征

1、企业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

2、企业主要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更专业的企业完成。有单一功能的物流服务(船代、货代)、多功能的综合性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

船舶代理:船舶代理机构或代理人接受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承租人或船主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代表委托人办理与在港船舶有关的业务、提供有关服务或完成在港船舶的其他法律经济行为的代理行为。船舶代理人:接受委托人的授权,代理委托人办理与在港船舶有关业务或服务的法人和公民。

二、船舶代理

1、船舶代理关系及形式

长期代理:船公司经常停泊的港口。简化委托和财务往来结算手续。航次代理:船公司向代理人逐船逐航次办理委托。

第二方委托代理:委托方一般是指提出委托、并负责结算船舶港口费用的一方对于同一艘船舶要求代办有关业务其他委托人均为第二委托方。

2、船舶代理的主要业务: ①船舶进出港业务 ②出口货运业务 ③进口货运业务

三、国际货运代理

1、国际货运代理概述:FIATA:国际货物代理是根据客户的指示并为客户的利益而揽取货物运输的人,其本身不是承运人。可以依自身条件,从事与运输合同有关的活动,储货、报关、验收和收款等.我国定义: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或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网费用的行业,货物中间人。

2、国际货运代理业务范围:直接或通过分支机构、雇佣其他机构、其海外机构为客户服务。发货人、收货人、海关、承运人班轮、航空公司和工商企业。

3、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具有代理人和当事人的两种情况的责任。法律责任复杂,活动范围本质超过国境没有国际公约明确活动范围,导致法律冲突。各国对*业务范围规定不同,责任范围大小分为:

第一仅对自己的错误和疏忽负责;第二不仅对自己错误和疏忽负责、承 担承运人责任和造成第三人损失时的责任;第三取决与合同条款规定、选择运输工具等。

四、国际第三方物流

1、服务内容与特点:物流专业化重要形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结果。①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 ②提供合同导向一系列服务 ③个性化物流服务 ④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2、效益原理: ①规模效益源泉 ②系统协调效益 ③专业化效益 ④群体效益

3、客户服务水平确定:

(1)客户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的关系(2)客户服务与利润(3)确定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

4、经营管理 ①以合作双赢为宗旨 ②根据客户要求提供物流服务 ③加强物流信息的管理 ④建立国际物流网络体系 ⑤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四、课堂小结(约8min)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章节名称:第三章 国际物流网络

授课对象:国际物流学1班、2班(06级本科)授课学时数:9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国际物流网络的构成 教学重点:各类国际物流节点及分类 教学难点:国际物流网络接口无缝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作业安排:94页1、3、4、5、8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约10min)

二、导入新课(约8min)通过案例“计算机网络”引入物流网络的概念。

三、学习新课(约150min)第一节

国际物流节点

物流节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处---结节点。节点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结果,在物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物流枢纽、物流基地(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线路上活动靠节点组织和联系。

1、国际物流节点定义和作用

2、国际物流节点的功能

3、国际物流节点的类型

4、口岸

5、港口

6、外贸仓库

第二节 国际物流连线

连接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线,铁路线、公路线等,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间有许多连线,不同运输线路,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节点是存货流动的暂时停滞,为了更有效移动。

一、国际远洋航线及海上通道 航路:水域中可供船舶航行的一定径路

航线:在不同航路中,达到最大经济效益所选定的运营航路称为航线

1、海上航线的分类:

①按船舶经营方式不同:定期航线、不定期航线。②按照航程远近:远洋、近洋和沿海航线。

2、世界大洋及国际运河与海峡: ①大洋通道 ②运河通道 ③海峡通道

3、世界主要大洋航线:①太平洋航线、②大西洋航线、③印度洋航线

4、世界集装箱干线

5、我国主要海运航线

二、国际航空线路

国际航空站、世界主要航空线、西欧北美北大西洋航空线、西欧中东远东、远东北美太平洋航线。

三、国际铁路运输与大陆桥:

1、国际货运主要铁路干线:西伯利亚大铁路、加拿大连接连接两大洋的 铁路、美国连接两大洋的铁路、中东-欧洲铁路。

2、大陆桥与小陆桥:把海与海连接起来的横贯大陆的铁路 进行国际集装箱海陆联运的一种运输方式。西伯利亚大陆桥、新亚大陆桥、北美大陆桥。

第三节 国际物流网络构成

实体产品物流网络:通过点和线网络,货物在线上移动在节点储存。信息流动网络: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汇总。

信息网络与产品流动网络的主要区别:产品大多是沿着分销渠道顺流而“下”,流向消费者,而信息多是(不完全是)沿着分销渠道逆流而上(流向原料产地)。

1、物流网络的概念与内涵

2、国际物流网络构成

3、国际物流网络特性:1)运输网络幅员经济、2)线路通过经济、3)载运工具能力经济、4)车(船、机)队的规模经济、5)港站(枢纽)处理能力经济。

4、国际物流信息网: ①是实体网络的重要支撑 ②信息流在国际物流中的作用 ③)国际物流信息平台

5、国际物流网络接口无缝化:存在各种转化,环节与环节,企业与企业之间转化,耗费大量时间,为实现快速反应,这些转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格化,节省时间,只有实现接口无缝才能实现。1)接口无缝化基本原理

2)接口无缝化方法:①无缝载体、②直拨、③接口信息及管理、④接口 使用与管理

6、国际物流网络建设

引入我国远洋运输到欧洲和美洲的案例。课堂小结(约8min)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章节名称:第四章 国际货物运输

授课对象:国际物流学1班、2班(06级本科)授课学时数:1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程序 教学重点:国际货物运输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机构和运输方式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作业安排:151页3、4、6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约10min)

二、导入新课(约8min)通过案例“马士基海洋运输的案例”引入轨迹货物运输的概念

三、学习新课(约150min)第一节:国际货物运输概述

一、国际货物运输的作用与意义

1、国际货物运输是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保证

2、国际货物运输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3、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的核心活动

4、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无形国际贸易)是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货物运输的特点

1、是政策性很强的涉外活动。

2、路线长、中间环节多

3、涉及部门多,运输过程复杂多变

4、时间性强、风险较大。

三、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机构

1、交通运输部门;为社会提供运输服务,以承运人身份出现、货物运输实际承担者

2、外贸部门或进出口商:履行国际贸易合同办理进出口商品运输手续,货主,托运人或收货人

3、运输代理人:代办各种运输业务,按劳取酬。

四、国际货物运输方式

1、海洋运输

2、铁路运输

3、航空运输

4、邮政运输

5、公路运输

6、集装箱媒介的多式联合运输

第二节 国际海洋运输

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基础知识

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特点

2、海上货物运输船舶

二、班轮运输

船舶在固定航线上和港口按事先公布的船期表往返航行,按事先公布的运费率收取运费。

1、班轮运输的特点

2、班轮公会

3、班轮运费的计算

4、班轮运输的货运程序及货运单证 ①揽货: ②订舱:

③装货联单:下货纸,1联:留底联,编制载货清单;2联:S/O 装货单,托运人向海关办理货物出口报关的单证,海关在此单上加盖放行图章后,货物才允许装船出口(关单);3联:M/R 收货单。大副签署证明船方收到该票货物并已装船的凭证。(大副收据)将装货单和收货单交还托运人,确认订舱递交托运单、承运人签章确认、给托运人装货联单。双方运输关系成立。

④托运人:办海关、检验手续,同意后货物准予装船出口。⑤船公司:装货清单汇总,增加和取消货载。

⑥大副:编制积载计划,交代理人分送理货、装卸公司按计划装船。货物积载图。

⑦托运人:办好报关手续后,向船方交货,进行货物装船。

⑧理货员:核对理货计数单的数字,在装货单签字,装货单和收货单交大副。

⑨大副:留装货单、返收货单给理货员交托运人,去船公司换提单。⑩船公司:货物装船完毕,编制出口载货清单M/F。是我国申请退税、海关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单证之一。装货离港前,载货清单送船长签字后,向海关办理船舶出口手续,数份载货清单随船同行。通知卸货港

5、海运提单:海运提单(B/L)证明海上货运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重要的业务单证,重要法律文件,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具有特色的运输单据。提单作用:(1)货物已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船的货物收据。(2)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3)是承运人凭以交付货物的物权凭证。

关于提单的公约:1924年《海牙规则》31年生效、1968年《维斯比规则》77年生效 联合使用、1978年《汉堡规则》92年11生效。从《海牙规则》到《汉堡规则》提单的内容发生质的变化,对当事各方的保护更加合理适应不断发展航运技术的要求,我国《海商法》93年。

三、租船运输

1、租船运输的特点

2、租船方式:定程、定期、光船租船。

3、租船合同:是船舶所有人与租船人按照契约自由的原则达成的协议。船舶提供租船人使用、船舶出租人收取报酬。(1)租船合同范本(2)定程租船合同的主要条款(3)定期租船合同的主要条款

四、海上货物运输事故的处理

1、海上货物运输事故及责任划分

2、海上货物运输事故索赔与理赔

3、索赔的依据和单证

4、索赔的一般程序

第三节 国际铁路运输

一、国际铁路联运:

货物在两个国家铁路运送中,使用一份运送票据,以连带责任办理货物的全程运送,由一个国家铁路向另一个国家的铁路移交货物时,无须发货人和收货人参加.1、国际铁路联运发展概况: 国际货约(资本主义国家)

国际货协(苏联)有退出,运作制度沿用。

2、国际铁路联运的基本条件(1)联运的范围

(2)国际铁路联运业务种类

3、国际铁路联运进出口货物运输(1)国际铁路联运出口货物运输(2)国际铁路联运进口货物运输

二、对香港地区的铁路货物运输:

全程两部分组成、凭各地外运公司签发“承运货物收据”,到银行结汇

1、对香港地区的铁路货物运输的特点:到深圳北站、深外运为代理租车、过轨香港中旅起票到九龙。租车方式、两票运输。不用联运运单、用“承运货物收据”。

2、对香港地区的铁路货物运输的一般程序 ①到铁路办理到深北的手续、填国铁货运单 ②委托深外运办理接货、报关、查验、过轨手续 ③深外运对运输单证核对、抄报香港中旅接车 ④货到深、票据交接、铁路过轨计划、报关

⑤中旅向港段报关,过罗湖到九龙交中旅卸货交收货人

3、对香港地区的铁路货物运输主要单证 ①国内铁路货运单 合同性质

②供港货物委托书。向发货人核算运输费用的凭证 ③出口货物报关单 向海关申报出口的凭证 ④起运电报

⑤承运货物收据。银行结汇、提货凭证

第四节 国际航空货物运输

一、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组织:

1、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ICAO

2、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IATA

3、国际货运代理人协会 FIATA

二、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方式

1、班机运输

2、包机运输

3、集中托运

4、航空快递

三、航空运单:

以托运人名义填制,运输契约凭证,航空运输中最重要的文件。

1、航空运单的性质和作用:

①运输契约凭证;②承运人接收货物的文件;③运费结算凭证和运费收据;④办理报关的必备单证;⑤保险证书;⑥是承运人组织货物运输的依据。

2、航空运单的种类:①航空总运单、②航空分运单。

四、国际航空货物运费计算

1、计费重量确定;

2、航空货物运价;

3、起码运费;

4、有关航空运价和运费的其他规定。

第五节 国际集装箱运输

一、集装箱运输的基本概念:

1、集装箱的定义:货柜、强度硬度、大型载货容器。

2、集装箱种类

3、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与传统比较: 1)提高装卸效率、劳动强度减轻 2)简化手续、周转快、3)减少货损货差 4)节约包装费用

二、集装箱货物运输

(一)集装箱货物的装箱方式、交接方式和地点

1、集装箱货物的装箱方式 FCL整、LCL拼箱

2、集装箱货物的交接方式

3、集装箱货物的交接地点 堆场、货运站

(二)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关系人

(三)集装箱货运程序

1、集装箱出口程序;

2、集装箱进口程序。

三、集装箱货物运费的计算

1、采用与普通杂货班轮基本运费相同方法

2、实行包箱费率

第六节 国际多式联合运输

一、基本概念

1、国际多式联运的基本概念:集装箱为基础新型运输方式、综合连贯式运输、单一模式组成联合。成立的条件:(1)必须有多式联运合同、(2)使用一份包括全程的多式联运单据、(3)至少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连贯运输、(4)国际间货物运输、(5)由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总责、(6)全程单一的运费费率。

2、优越性

二、业务程序:

接收托运申请;空箱发放、提取;出口报关;货物装箱及交接;订舱及安排货物运送;办理货物运输保险;签发多式联运提单、组织全程运输;货物运输中的海关业务;货物到达支付。

三、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

1、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性质

2、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类型

1)以船舶运输为主的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

2)无船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承运人、场站经营型、代理人

3、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范围

1)统一责任:对货主负不分区段的运输的统一原则 2)分段责任:赔偿是分别按区段的相对法规的限额 3)修正统一责任制

四、课堂小结(约8min)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章节名称:第五章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授课对象:国际物流学1班、2班(06级本科)授课学时数:9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投保流程及保险索赔实务

教学重点: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在国际物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险别及其条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作业安排:182页1、2、6、7、8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约10min)

二、导入新课(约8min)通过案例“保险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引入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概念

三、学习新课(约150min)第一节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概述

一、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含义及性质

含义: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按一定的金额投保一定的险别,交纳保险费,保险人承保后,对于被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承保责任范围内风险而受到的损失给予经济补偿。

性质:商业保险;财产保险;运输途中的货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因运输方式不同分:海洋货物、陆上货物、航空货物、邮包货物运输保险,最早是海上货物,上述货物保险承保责任不同,但保障的防卫相似,不是对所有风险都给予承保、也不是一切损失都给予补偿。

1、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人承保的险种(海上、外来)1)海上风险(海难)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自然灾害:自然力量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灾害 意外事故:突发的或不可抗拒原因造成事故

2)外来风险:由于海上风险以外的其他外来原因引起的风险。外来原因:事先难以预料的,致使货物受损的某些外部因素。一般外来:偷窃、雨淋、破碎、串味、受潮、锈损、钩损。特殊外来:政策、法令、行政措施、军事特殊原因

2、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人承保的损失

海上损失:海损和其他损失,保险人承保是海损。运输途中货物损坏和灭失。损失程度 1)全部损失

2)部分损失(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

3、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人承保的费用:施救费用、救助费用、特别费用、额外费用。

第二节 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

海洋运输货物保险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人保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市场的做法,分别订有海陆空和邮包等运输方式的货物保险条款及附加条款,总称《中国保险条款》C.I.C,海洋货物保险险别有;基本险和附加险.基本险可独立投保,附加险不可.一、基本险:平安险、水渍险和一切险

(一)基本检的责任范围

1、平安险:单独海损不赔。

2、水渍险:单独海损包括在内,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

3、一切险:包括上述责任外,运输途中一般外来干涉风险造成损失。

(二)基本险的除外责任

(三)基本险的责任期间:是保险公司承保责任时间的开始和终止。国际市场做法,中人保规定:基本险保险责任期讫期限为“仓到仓”条款。

二、附加险

1、一般附加险:所承保的是:由于一般外来风险所造成的全部或者部分损失。在平安险或水渍险基础增加一般附加险,一切险不存在再保一般附加险。11个险别。

2、特殊附加险:所承保的是:特别外来风险所造成的全部或者部分损失。特殊附加险不包括在任何基本险中。须另投保,8个险别。

三、专门保险险别:在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中包括:属于基本险

1、海运冷藏货物保险

2、散装桐油保险

3、活牲畜、家禽运输保险

第三节 我国陆运、空运与邮包运输保险在海运货物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海运保险的险别和承保责任范围不同。

一、陆运货物保险

1、基本险:陆运险与陆运一切险

2、专门险:陆运冷藏货物险

3、附加险:陆运货物战争险(火车)

二、航空运输货物保险

1、基本险:航空运输险和航空运输一切险

2、附加险:航空运输货物战争险

三、邮包运输保险

1、基本险:邮包险和邮包一切险

2、附加险:邮包战争险

第四节 伦敦保险业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

一、《协议货物条款》ICC 6种险别:ICC(A)、ICC(B)、ICC(C)、战争险、罢工险和恶意损害险。

二、ICC保险条款的保险责任期间(略)ICC与C.I.C,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五节 我国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实务

一、投保

1、投保险别的选择

2、投保金额的确定和保费的计算

3、投保业务手续

4、保险费的支付

5、保险费的退费

二、取得保险单证(略)

三、保险索赔

1、保险索赔的具体情况

(1)出口:进口方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索赔申请,中人保在国外有委托检验和理赔代理人;检验:检验货物损失;理赔:取得检验报告,单证等向出单公司索赔,授权内就地给付赔款。

(2)进口:我国进口方可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申请。有残损短缺,通知保险会同商检部门合检,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出具短缺报告,同时追偿责任,保险公司即予赔款。货物质量问题保险公司不赔,商检出证明,外贸公司向发货人提出索赔。

2、索赔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对受损货物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2)保险人赔付,被保险人向责任方提出异议,保留追偿权利。申请延长索赔时效。

3、索赔时效:两年,超过规定时间,保险公司不再受理。

4、委付:推定全损情况,双方赔偿的一种办法。保险标的的残余部分所有权转移给保险公司,同意后向被保险人支付全部保险金额的赔偿。

5、代位权:保险人赔偿保险损失后,有权取得被保险人的地位,追偿价款

6、免赔率:一定比率内的货损货差不负责赔偿。

四、赔偿金额的计算

1、对全损赔偿的计算:

定值保险:货物全部损失,保险金额为准,给予全额赔付; 不定值:实际价值为赔款计算依据。

2、对单独海损的计算:数量、质量损失计算,不定值保险按CIF计算.第六节 买卖合同中的保险条款

保险条款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体内容与贸易术语有密切关系,由谁负责(CIF条件下卖方负责).保险条款选择:中人保:1981/1/1 保险险别的确定:投保一切险 保险金额的确定:发票总额110% 议定保险条款注意:按什么保险条款投保、投保险别、谁负责投保、投保加成率、保险单签单日期不能迟于装运日期、保险单据形式。课堂小结(约8min)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章节名称:第六章 国际货物储存 授课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国际货物仓储业务的运作过程及保税仓库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仓储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教学难点:国际仓储在国际物流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作业安排:213页2、4、7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约10min)

二、导入新课(约8min)通过案例“国际货物进出口与税收的作用”引入保税仓储的概念

三、学习新课(约150min)第一节 仓储概述

一、仓储的概念: 仓:存放物品的场所和建筑物,存放和保护物品的功能。储:收存备用,收存、保管、交付使用 仓储在特点的场所储存物品的行为。

二、仓储活动的意义和性质

(一)意义:商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决定的时间、空间数量不同步

1、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保持物资原有使用价值和合理使用物资的重要手段。

3、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仓储活动的性质

1、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一环

2、具有生产三要素

3、仓储活动的生产特殊性

(三)仓储的功能

1、存储功能:保管、集中、拆装、混装

2、物品搬运功能;

3、信息传递功能;

4、增值功能。

(四)仓储的种类

1、按经营主体分类(自有仓库、公共仓库、第三方仓储)

2、按仓储对象分:普通、特殊。

3、按仓储功能分类、储存、物流中心配送仓储。

4、按储存物品的处理方式分类:保管式、加工式。

(五)仓储组织与管理

1、仓储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宏观、微观

2、仓储管理任务:仓储资源配置最大化;高效率、低成本组织仓储生产;职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仓库和物品安全。

3、仓储管理任务:仓储库的选址和建筑、机械作业的选择与配置、仓库业务管理、仓库的库存管理。

第二节 国际仓储业务

一、收货

1、直接装运

2、直拨(越仓)

3、制订收货计划

4、预收货

5、收货准备

二、商品的入库

根据入库凭证接收商品入库储存,进行卸货、搬运、清点、检质办理入库手续,入库主要任务:

(1)检查货物与凭证是否相符,数、质(2)出现问题如何处理(记录、汇报)(3)办理进仓手续和凭证

(一)入库前的准备工作

(二)入库的操作程序

(三)商品入库的检验

三、商品的储存保管

(一)商品保管的任务与原则:

1、制定储存规划(场地、布置)

2、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锈、霉、虫)

3、仓库物品信息 数量、质量

(二)在库管理:

1、分区分类:商品特性、货主、流向、危险

2、货位编号的方法:各存储场所编号、库房货位编号、货场货位编号、货架货位编号。

3、仓储商品数量管理:货物保管账卡的登记、货物的盘点。

四、商品的出库

1、出库前准备工作:出仓业务通告;核对提货单、货物、账卡,单货相符;理货;销账卡。

2、商品刷唛:目的港、收发货人出产国、件数

3、商品出库的程序:核单、复核、包装、点交、登账、清理

4、货物出库方式:自提、委托、仓储企业第三节

保税仓库

一、保税仓库概述

1、保税仓库产生(对外开放)

2、保税仓库作用和特点

二、保税仓库允许存放的货物

1、缓办纳税手续的进口货物

2、来料加工后复出的货物

3、需要做进口处置的货物

4、不内销转口过境的货物

5、适用出口货物

三、保税仓库的类型

1、专业性(外贸经营权企业、海关批、自管自用)

2、共用(法人资格海关批综合性、不进出口)

3、保税工厂(海关监管下生产来料加工)

4、海关监管仓库(未提货、无证到货、手续不齐、违法)

四、海关监管保税仓库的有关制度

1、专人负责,前5天货物收、付、存上报

2、不能对货物加工,须海关监管下

3、加锁、派人监管

4、转口手续、运抵后办理入库手续

5、转内销要办理手续,交关税,海关放行

6、船舶保税油料和维修部件,免征税

7、来料加工海关确定免税或补税

8、存储期1年,可延1年。

9、货物短少的处理。课堂小结(约8min)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章节名称:第七章 国际货物通关实务 授课学时数:9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进出口货物应征关税及税费的计算 教学重点:国家对于进出口货物的各项管理制度 教学难点:进出口货物的通关程序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作业安排:256页2、3、4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约10min)

二、导入新课(约8min)通过案例“海关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引入关税的概念

三、学习新课(约150min)第一节 进出口货物的国家管理制度

通关:进出境运输工具、发货人所有人向海关申请办理进出口手续、海关对其呈交的单证申请进出口货物审核、查验、征缴税费、批准放行。进口通关:货物进入关境到海关放行

出口通关:向海关申报、货物运抵监管到运离关境止。

一、货物进出口经营管理

货物进出口经营管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宏观经济目标、政策、国际条约履行义务,制定法律法规对货物进出口采取鼓励、禁止或限制。经营管理、许可管理、检验检疫管理。

1、进出口经营权管理

2、进出口经营范围管理

3、进出口货物的国营贸易管理

4、进出口货物指定经营管理

二、进出口货物许可管理

非关税措施、管理进出口手段:进出口证件审批和管理制度的程序,各类许可为条件的行政管理手续。(一)进口货物许可管理

1、禁止:国家禁止进口商品,不得经营:三类

2、限制进口

3、自由进口

(二)出口货物许可管理

1、禁止:国家禁止进口商品,不得经营:两类

2、限制出口

3、自由出口

三、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管理

(一)检验检疫的基本内容

1、进出口商品检验依据《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2、进出境动植物检疫依据《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3、国境卫生监督是根据《卫生检疫法》

(二)检验检疫的范围(商、包、工具、药品)

(三)入境报检手续

(四)出境报检手续

(五)报检时限和地点:入境前或时、指定

(六)特殊商品进出境检验检疫:食品、药品、血液制品、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的检验。

四、特殊进出口货物管理(略)

第二节 进出口货物通关的基本程序通关程序:进出口货物发货人、运输工具负责人、物品所有人等按照海关规定,办理进出境海关手续和步骤。按时间分三个阶段:

(1)前期阶段:办理货物备案手续的过程

(2)进出境阶段:向海关办理申报、查验、缴纳税费,办理手续,提取或装运货物

(3)后续阶段:按照规定办理进出口货物核销、销案等手续过程。一、一般进出口货物通关的基本程序 特征:缴纳税费、提交许可证、办结海关手续

1、进出口申报

2、配合查验

3、缴纳税费:税款缴款书,在规定时间到银行办理税费交付手续。

4、海关放行和货物结关

二、保税货物通关的基本程序

保税货物: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复运出境的货物。经海关批准、监管货物、应复运出境。报关程序:

1、备案申请保税:保税区、保税仓库、来料加工

2、海关批准保税的货物,暂缓纳税,不进入纳税环节

3、报核申请结案:企业报核、海关受理、实施核销、结关销案。

三、特定减免税货物通关的基本程序

(一)减免税申请

1、特定地区减免税货物进口申请:备案登记、进口申请

2、特定企业减免税货物进口申请、备案登记、进口申请

3、特定用途减免税申请

(二)进出口报关

1、还提交《进出口货物免税证明》

2、进出口许可证、豁免进出口许可证件

3、填制特定免税货物进口报关单,备案号。

(三)申请解除监管

1、海关监管期内销的

2、进口货物转让享受进口减免税优惠的企业

3、将特定减免税货物退运出境的。

4、企业要求放弃特定减免税货物的。

四、暂准进出境货物通关的基本程序

(一)适用《ATA单证册》报关暂准进出境货物

1、进境申报

2、出境申报

3、过境申报

4、担保和许可证件

5、《ATA单证册》申报文件

6、结关核销

(二)不使用《ATA单证册》的展览品

1、进出境展览品的范围

2、展览品的暂准进出境期限

3、展览品的进出境申报

4、进出境展览品的核销结关

(三)集装箱箱体

1、境内生产或购买国外的

2、境外集装箱箱体暂准进境

(四)暂时进出口货物

1、暂时进出口货物的适用范围

2、暂时进出口货物的期限

3、进出境申报

4、核销结关

五、其他进出境货物通关的基本程序

(一)转关运输货物

1、进口货物转关

2、出口货物转关

(二)过境货物

1、进境货物报关手续

2、过境货物复出境手续

3、对过境货物的特殊规定

(三)转运货物

1、转运货物的条件

2、转运货物的报关手续

3、对转运货物的特殊规定

(四)通运货物

(五)无代价抵偿货物

(六)出料加工货物

第三节 海关关税及其他税费的计算

一、进出口关税概述:关税是国家对进出口货物、物品所征收的进出境环节的流转税。关税征收的主体是国家,海关代表国家向纳税义务人征收。征收对象是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进口和出口关税。

1、进口关税:海关以进境货物和物品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关税。从价税:以货物价格作为计税标准,税额占货物价格%为税率,税额和税

率正比例,从价应征税额=货物完税价格*从价税税率 从量税:以货物计量单位(重量、数量容量为计税标准)从量税应征税额=货物数量*单位税额

复合税:一个税目中的商品同时使用从价、从量两种标准计税 复合税应征税额=货物完税价格*从价税税率+货物数量*单位税额 进口税:正税和附加税 正税:法定进口税率征收关税

附加税:特定需要对进口货物征收正税外另行征收进口税

2、出口关税:以出境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关税,一般不征收出口税,少数商品。调节过激无序出口、重要资源和原料出口

出口关税从价税:应征出口关税税额=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出口关税税率

二、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1、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2、特殊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3、出口货物完税价格的审定

4、进出口货物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的计算

三、进出口税费的计算

海关征收的关税、进出口环节税、滞纳金、滞报金一律以人民币计征。外币计算的:海关计征税费,采用当月适用的汇率计算。计算税款前:完税价格折算成人民币。

1、进出口关税税款的计算:

税则归类:应税货物归入恰当的税目税号 按原产地规则:确定应税货物的税率 确定实际进出口量:

按完税价格审定规定:确定应税货物的完税价格 按汇率使用原则:外币折算成人民币

按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应征税款

2、进口环节税的计算(1)消费税:少数消费品4种 计算公式:

①从价定率征收的消费税计算: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 ②从量定额征收的消费税计算:应纳税额=消费品数量*单位税额 ③复合征税:上述两种之和(2)增值税:

应纳增值税额=(完税+关税+消费税额)*增值税率

(3)船舶吨税:海关在设关口岸,对进出、停靠我国港口的国家航行船舶征收的使用税

3、滞纳金的计算

4、滞报金的计算

四、进出口税费的缴纳方式与退补

1、缴纳方式:进出口地纳税为主,海关批准采取属地纳税方式。交款方式:指定银行、电子交付税费

2、强制执行:

(1)强制扣缴:海关通知金融机构强制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2)变价抵扣:没存款或不足,未放行的应税货物依法变卖抵税,若放行拍卖其它财产抵税。

3、税款的退补

(1)退税:缴纳税款后,由海关依法退还误征、溢征和其他应该退还的款项的行为(8种情况)

37(2)补税:进出口货物放行后,①海关发现少征或漏征税款的,应自缴纳税款或者货物放行之日起1年内向纳税义务人补征税款。②纳税人违规少征或漏征,3年内追征税款,发现之日少征或漏征税款0.5‰滞纳金.第四节 报关单证的填制

一、报关单填制的一般要求

1、真实、单证相符、单货相符

2、不同合同项下的货物不能填报同一份报关单、同一批货物中不同贸易方式不能同一份报关申报

3、每5项税号货物/张,一份报关单由4张报关单组成,20项税号货物/份

4、每个栏目中文及代码

5、数据准确、整洁,改错加校对章

二、报关单填制的注意事项

1、理解”贸易方式、征免性质、用途“的含义与区别、正确填报

2、理解”成交方式、运费、保费“的互相联系,正确填报

3、理解”经营单位、发货单位“的互相联系,正确填报

4、理解”装货港、起运国“的相互关系、正确填报

三、关税计算举例

从价进口税、从量进口税、复合进口税、出口关税、增值税款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约8min)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章节名称:第八章 全球供应链

授课对象:国际物流学1班、2班(06级本科)授课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影响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点:全球供应链的概念

教学难点:全球化采购、生产和配送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作业安排:270页1-5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约10min)

二、导入新课(约8min)通过案例“外资在中国投资情况”引入全球供应链的概念

三、学习新课(约150min)第一节 全球供应链概述

一、全球供应链的概念

1、围绕核心企业、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控制,原材料、生产、最终产品-》销售网络-》消费者。将供应、制造、分销、零售-》客户网链结构,是增值链。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2、供应链成员遍布全球。资料的获得、生产组织、销售及信息的获得全球范围内实现的,企业要竞争在全球内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市场、技术、成本政治经济要素驱动,海外扩张。全球采购生产、全球销售。美国日本

二、全球供应链产生的驱动力

1、国际市场驱动力

①海外竞争者压力:抢占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饱和、产品更新换代、发展。外国进军本国市场有压力,汽车产业。

②海外消费者提供机遇:消费者需求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机遇,是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直接动因,手机市场。

2、技术力量驱动力

①技术在全球转移扩散:具备生产和科研能力,跨国公司利用当地生产和技术资源,世界建研发机构,产品更接近当地市场需求。

②技术扩散的优势:利用当地高素质人才;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从研发向工厂转移,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全球成本驱动力

①成本是海外投资的决策要素、廉价劳动力资源是驱动海外建厂的决定因素。

②缩短供应链成员的距离,降低运输成本、贴近市场,台湾、新加坡、韩国。

③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吸引力。

4、政治和经济驱动力

①国家之间自由贸易协议,进口和加工方便。

②贸易保护措施:到企业考虑在出口国投资建厂,突破贸易壁垒。英特尔公司芯片加工在欧洲、日本汽车生产地在欧洲。

第二节 全球化采购

一、企业的全球化采购

1、全球化采购的概念

采购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成本角度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费用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全球采购是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

2、全球化采购发展的驱动力

(1)跨国公司生产基地的全球化分布。(2)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同步全球化。

(3)多式联运的发展和国际航线的形成,使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采购成为可能。

二、全球化采购的优势

1、扩大比价范围,降低采购成本

2、实现生产企业为订单而采购

3、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

4、采购过程公开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

三、全球化采购的货币支付问题 采购付款:①货到付款、②预先付款

1、货币支付:

信用证:银行开设的有条件承诺付款的书面证明,不是支付手段、是支付承诺,真正支付通过汇票完成。信用证的种类:(1)可撤销信用证与不可撤销信用证(2)保兑信用证与非保兑信用证(3)即期信用证与远期信用证

(4)循环贷款信用证与非循环贷款信用证(5)可转让信用证与不可转让信用证(6)背对信用证

2、货币汇率变动对采购成本的影响 汇率变化对采购方的影响至少4种可能: 供应商货币支付:该国货币↑采购方成本↑ 供应商货币支付:该国货币↓采购方成本↓ 用美元支付:美元贬值、供应商受损失 用美元支付:美元升值、供应商受益

第三节 全球化生产

一、全球化生产的特点

1.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

(1)单个企业全球化生产向纵深推进,数量和地域上极大扩展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无国界规划动态过程。

(2)借助于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多种联系,以价值链为纽带的跨国生产体系逐步建立过程。2.生产全球化以增值链为纽带

跨国公司及分支机构基础上,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跨国生产体系逐步建立,运输、信息发展使其在全球:优化资源配制进行生产。公司生存靠自身资源不行、全球子公司、联盟组成紧密网络、市场需求快速反应、产品或服务。

①采购、生产、研发、配送 ②销售售后服务。3.全球化生产的形式

①其他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优惠政策,在当地投资建厂,组织生产。②全球化外包:把产业外移东南亚或中国、非核心业务低成本费用外包给更专业的公司完成,从本国扩展全世界。

二、全球化生产的优势:

①可以更好地接近市场、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 ②获取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③避开东道国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④降低运输、储存、装卸等物流费用、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⑤取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⑥可获得东道国的优惠政策(东道国和母国)第四节 全球化配送

一、全球化配送的重要性

1.国际市场需求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2.需求小批量、供应及时性;

3.产品质量、价格竞争-》物流服务等无形竞争; 4.分散配送向集约化配送;

5.与国内相比:涉及范围广泛、空间大,利润空间大、管理难度大。

二、国际配送中心的作用

1、担负着组织配送海外生产用原材料、向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任务。是进行商品、物资等集散的场所。大-》国家地区:新加坡、香港。小-》港口、保税仓库。

2、简化国际物流通道、节约物流成本,跨国公司对国际物流整个流程的控制。

3、具体的作用:

①通过信息情报网,迅速准确掌握流通中的库存,减少积压和分布不均。②有利于形成快速、有效发送体系,保证客户服务水平同时降低成本。③集中大批量运输;多品种配售,减少中间环节。

④满足客户需求、缩短订单时间和费用、许多商品统一加工和包装、节约包装材料、成本↓

三、全球化配送存在的问题

①距离长、导致时间长、较高的存货水平。②距离长、配套服务有难度、市场变化反应滞后 ③跨国配送、通关、商检,影响效率。

④涉及许多国家、物流的成本和价格受国际汇率变动影响。

第五节 全球供应链壁垒

影响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 2.政治和法律因素 3.经济因素 4.市场因素 5.基础设施因素 6.人力资源因素 7.信息资源因素 8.货币因素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6.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41-01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目前在高校属于比较新的一门课程,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该课程的开设体现出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经过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认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并提出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的尝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门课程不够重视,极大地影响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进一步研究。鉴于该门课程为新课程,在很多高校开设的时间不长,因此大部分的高校将该门课程列为考查课程,学分上也区别于国际贸易其他课程,这对本门课程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发展已经由货物贸易转向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由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特点不同,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自然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加大对此的研究。但目前教学与科研的现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其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做新的评估和新的定位。

(二)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中的重要的课程,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知识相比具有新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对该课程的认识还相当陌生,没有对课程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对于一些非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此课程非本专业课程,如果不从事对外贸易的工作,则学了也没用,因此导致学生们对此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不高,课堂上课没有效率

(三)在教学内容上多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用性教学。《国际服务贸易》应该是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教学中很多老师仅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在一些贸易实务理论上缺乏相应的模拟操作,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师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国贸老师上惯了传统的国贸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对服务贸易的了解不多,因而无法承担该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而且,部分教师缺乏定期专业培训,缺少授课能力。种种原因导致该门课程的师资问题很突出。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一,明确该本课程讲授的重点与难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国际多边服务贸易框架,主要的对外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对外服务贸易问题。难点则是国际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理论的应用问题,由于国际贸易统计方式的不同导致的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的国际对比的准确性问题;主要的服务贸易类别。

第二,实行以主动型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型学习指的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通过在教学中实行“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推动学生在行动中开始思考,从而实现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鉴于教学条件,笔者认为该模式中最重要的形式是案例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的思索,并进而如同“精神助产士”般推动学生获知结果,使用的案例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搜集,如《国际贸易》杂志、中央二套的《全球资讯榜》等。教师要注意采用案例教学,应了解所教课程的内容,并根据主要理论和知识点,针对性地搜集和撰写案例,将主要概念和所设计的问题紧密联系,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发现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以双语教学为引导,渐进式获取知识。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基本涉及第三产业的贸易内容,因而容易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习,如国际旅游、国际运输贸易等,让学生理解,该课程与大家是息息相关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张嘴,结合所有的国际贸易知识,积累商务背景知识,网站的经济报道,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规定学生每周阅读一定量的英文材料。

第四,重视实践教学,引入模拟教学。首先可以参照国际贸易实务的软件操作,开发软件产品,在所模拟的环境下进行相关的内容设置,合理恰当的设计模拟教学的内容;此外,注意对实验室的建设。模拟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实验室,对课程的学习和内容的掌握有重要的作用,应对此加大建设。

第五,改进教学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本门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配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此外,对于教学手段,结合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互联网的发展,可以配备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对教学的手段进行更新,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如旅游、运输等,可以通过展示风光图片等刻画该部门贸易的特殊性,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邀请校内外专家听课评估,促进本课程授课教师的水平提高。如通过邀请校外知名专家进行点评,召开学术讲座,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选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师授课的水平;又如,进行教案的改革,特别是强调教学和科研相融合,共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提高,只有当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有了很好的统一之后,才会有高水平的科研与高质量的教学,才会去思索本学科发展前沿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对此有所建树并作出贡献,通过教学促科研,通过科研促教学应该是双关齐下。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作者简介:陈秀莲(1973— ),女,汉,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与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唯实.《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发展·月刊,2009,3.

掀开国际课程的神秘面纱 篇4

国际课程中最受欢迎和认可的就是国际文凭组织 (IBO) 提供的课程, 就是我们常说的国际文凭 (IB) 课程。IB课程中独立的信息技术课开设在高二和高三年级, 它把信息技术类的知识划分到两门课程中, 即着重和大学计算机科学或计算机软件专业相衔接的“计算机科学”课以及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全球社会中的信息科技”课。其中, “计算机科学”课走的是专业化的道路, 覆盖了大学计算机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 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开展教学。而“全球社会中的信息科技”课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强调反思技术应用给人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因此, 这门课被划分到了人文科学组, 更多地按照文科化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我国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 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专业化还是普适化、着重面向精英还是面向大众、培养信息素养还是专业知识的困惑与争论。IB课程的这种设置方式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这两门课程也都特色鲜明, “全球社会中的信息科技”课不论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到考试题目都一以贯之地在强调信息技术的“三位一体”:信息技术的知识、应用和伦理要融合在一起来思考。比如下面这样一道考试样例:糖尿病人需要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血糖水平, 这些数据需要病人和医生共同操作, 现在用信息技术工具改进这一环节, 病人使用网络将自己的血糖数据上传, 医生通过在线数据库了解病人的血糖数据, 专业公司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数据管理。接下来, 学生将从三个方面作出回答。第一个方面是从信息处理角度解释该系统如何一步一步进行工作, 第二个方面是从信息评价的角度给出该解决方案的评价范例, 第三个方面是从信息伦理角度描述该系统中主要利益相关人所涉及的道德问题。

从这道考试题目不难看出“全球社会中的信息科技”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它一般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 在情境中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去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并随时思索、考察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另一门偏向专业方向的“计算机科学”课将在2014年执行新的课程大纲, 其中的一些变化颇耐人寻味。例如, 课程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组调整到了“实验科学”组, 调整后的“计算机科学”课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科学同属一组。这反映了计算机科学课在未来会更加强调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估方案, “实验”的味道无疑会加重。

国际化论坛课程体会 篇5

在校庆及小学期期间,学校成功举办了国际化论坛,为大家请来了很多专家教授,复杂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由于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始能够更深入地研究一些复杂自然系统。因此,复杂过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们很有幸能够参加复杂过程信息化讲座,让我们对学科前沿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九位知名学者做大会报告,这九位学者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英国的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其中一位为美国工程院院士(Babatunde A.Ogunnaike教授),两位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Biao Huang教授和Jing Jiang教授)。对于各位教授,我课下也查阅了他们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粗略地看了看大教授们的经历和科研成果,也和国内的相关老师作比较,查找相关项目多多了解。

自己学的是信息却也未曾深入了解过,信息学正在复杂过程的信号测量、信息传输、系统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又深入了解了化工过程、生物医学过程、核电站等方面的知识。首先不得不说,这几天的讲座完全是全英文,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打击。这几天的研讨会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容错控制、自抗扰控制、贝叶斯估计等,这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了,基础知识牢固与否也是很大的挑战。所有的内容能听懂五分之二吧,但是看着每一位教授的精心准备我们也应该认真听讲,也看得出每一个学者对于科学的严谨和认真态度,这才是一个搞科研的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更让我们这些学生对自身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先进控制方面,之前自己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实际应用还不是那么了解,通过专家的讲解和介绍项目我也学到了很多。先进控制就是对那些不同于常规控制,它是那些具有比常规控制更好的控制效果的控制策略的统称。通过实施先进控制,可以改善过程动态控制的性能,使之能更接近其优化目标值,最终达到增强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目的,以达到最优化。

最后说说自己对本次国际化课程的体会,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实践,在学术交流、国际视野开拓、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学校国际化平台的搭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全校师生都有了较深的感受,对国际化教育有了直接和深入的认识,对推动我校的国际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的地方经验 篇6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教育面临着重大挑战。我们的教育要给予学生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态度、能力以及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是否形成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并能正确分析国际以及全球性问题?等等。

基于此,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相关课程的改革,以此来培养学生参与、了解国际事务的能力,形成一种放眼全球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狭隘保守、封闭的世界观。中国也越来越重视国际理解教育,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提升广东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并且要“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有广东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深圳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正进入广泛深入的世界文化接触中,很多不同文化的碰撞相伴而生,迫切需要从人文素质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去参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竞争。基于上述考虑,深圳市宝安区在2012年自主开发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通过三年的实践,取得系列的经验与成效。

一、运用SWOT分析法,对课程开发的基础条件和现状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SWOT分析方法原本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步骤为:强势—弱势—机会—威胁。

近年来,SWOT分析已广泛被应用在许多领域中,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它能帮助研究主体进行内外分析,然后进行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的分析,从而使主体了解本身的内在环境因素、与自己有关的外在环境因素、应该走向何处以及怎样发展等问题。这里,拟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探讨宝安区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发挥现有的优势,把握机会,更好地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二、进行了较为合理的顶层设计与制度设计,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区教育局指定了专门部门负责该地方课程的开发、实施、推广和监督工作,并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了32所“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进行相关教育教研实验,初步形成了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制度。

1.课程领导和委员会制度

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领导担任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领导,并明确具体分管责任部门,确保教材编写、开发和实施的有关工作落到实处。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以区教育业务部门为中心,吸纳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组建课程开发和实施委员会,一方面对教师如何开发和实施课程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课程开发和实施成果的汇报与交流。

2.培训制度

宝安区采取区域推进为主的形式,遵循开拓性、主体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广泛聘请国内外专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开展师生培训。如,举办国家、省、市级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和论坛、系列教育国际化主题校长学习日、专家讲座、教研活动、教案评比、课堂大赛等形式,加大了对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相关学校的校长和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培训等进行有效的行政统筹是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有效持续推进的有力保障。

3.实验学校实践与跟踪指导制度

课程开发和实施期间,为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先选择一批学校为实验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委员会成员定期深入实验学校,进入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实验课堂,了解课程以及主题学习的开展情况,做好记录,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实施该课程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专家团队、研究团队、教师等资源的多方参与,使课程的开发有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宝安区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虽然经过多次讨论、编写和修改,但毕竟区内人才资源有限,人力资源较为薄弱,必须聚合所有的课程相关资源,才能确保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效性。同时,只有课程资源保持持续、不断的参与,才能确保课程在动态的开发和实施中形成。

1.专家参与建设

区教育局邀请了上海华东师大、广东华南师大、暨南大学等相关专家和校长代表,多次召开了“宝安区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论证研讨会”,借鉴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编写出版《国际理解教育系列读本》的经验,结合我区教育实际现状,对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论证和修改。我们发现,参加论证研讨会的专家和校长代表提出的意见,对区域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的修改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他们的意见中肯深入,为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实施该课程指明了方向。

2.研究团队参与建设

在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区教科所专家负责引导和培训,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监督学校落实。同时,有关实验学校对地方课程具体的开发和实施也为教研部门提供了真实的研究案例,避免了教研部门在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导上的理论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区教研部门本土的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感性认识和课程开发实施理论。

3.教师参与建设

教师是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的主要力量和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效果,要充分依靠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宝安区发动全区优秀教师资源,开发了具有个性的课程教案。

“很荣幸成为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人之一,我刚刚研究生毕业一年,这个经历对我是个很大的锻炼,虽然整个暑假我都在查找资料、编书,没怎么休息,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我觉得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自己也充电了。”(教师A)

“因为我前年参加过市里组织的海外培训,所以区里也让我加入了编写成员组。结合查找的资料,我把自己在国外的见闻和思考也编写到我负责的那一部分里去了,还有一些照片,希望学生能喜欢。区里举办了一个教育国际化专题网页,把我们编写的教材和图片的电子稿都上传到了网上,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很方便。”(教师B)

四、全方位的渗透推进,使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呈现动态生成的良好局面

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有效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必选策略。不少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都构建了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将国际理解教育元素渗透到校园建设、学校文化、管理理念等多个方面。专门渠道是指充分使用国际理解地方课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非专门渠道是指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另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地共同开发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以某中学为例,该校是区内32所“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之一,他们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一系列的活动,总结了自己的一套做法和心得。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很多。在我们学校,主要有三种:第一主要是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并定期组织国际理解教育专题教研活动和示范课展示活动。第二是通过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理解与尊重、开放与创新的现代意识与国际视野。比如,2012年2月27日,海湾中学正式启动了教育国际化主题活动周。伯乐信国际语言学校老师Grace和我分别向全校师生做了动员讲话。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学校开展了外教英语展示课、学生手抄报展、英语才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海湾学子营造了一个多元、开放、互动、自主的国际教育氛围。第三是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争取各方支持,逐步选派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到海外进修培训。利用区位优势,与香港等地学校建立友好姊妹学校关系。通过‘教育国际化专题网站、‘视像中国项目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以远程实时互动的形式,开展定期的教育教学合作交流与互动,实现学校互访、教师互访、学生互访、网络合作与交流。”(校长B)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教育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开发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应该拓宽国际理解教育交流渠道,搭建广阔的舞台。宝安区已经充分意识到利用教育国际化论坛、国际教育会议,与国(境)外进行交流、合作、互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刘洪文.全球化背景下外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4:3.

《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篇7

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由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在各高校的教学大纲中, 《国际结算》一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其主要研究进出口贸易及非贸易的结算工具、结算方式、融资方式以及相关的国际惯例和国际公约等内容, 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 《国际结算》课程涉及大量直接以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形式出现的业务文件, 如票据、单据、信用证等,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 而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无法提供专业英语方面的指导。传统的中文授课方式虽能使学生了解国际结算的基本内容, 但无法让学生习惯用英语来思维和操作,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因此在《国际结算》课程中有必要实施双语教学, 这不仅能使教学内容与国际业务规范相结合, 而且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 提高对相关英文业务文件的读解和制作的能力。

二、《国际结算》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 一是要获取学科知识, 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培养和提高外语思维和运用能力, 最终实现母语和英语或其他外语在所需环境下的自由转换。任何忽视其中一种目标的教学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而在《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将专业教学当成语言教学的教学误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首先要明确《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目标, 即《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应以国际惯例和国际公约为准则, 强调结算流程的掌握, 注重结算实务操作, 着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利用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条件, 便利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大量专业英语。其间, 语言只作为传播专业知识的载体, 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这一目标可能一时无法完全实现, 但它应是正确的发展方向。此外,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材和教辅材料的选择、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应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

2、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辅材料

《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缺乏原版引进教材, 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国内学者编写的, 部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较之中文教材明显降低, 较多强调专业外语的学习, 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 在选择一本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的同时, 还可适当选择一些优秀的中文教材作为辅助教材, 便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当然, 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应鼓励学生专注于英文资料, 尽量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

3、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国际结算》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其内容相当丰富。但由于教学资源等一系列原因, 国际结算的课时并不充裕。各高校国际结算课程的课时安排普遍在30课时, 再加上双语教学存在语言问题, 课时更为紧张。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系统地完成《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工作,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教师就应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做到内容精练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在国际结算的知识体系中, 结算工具、结算方式、融资方式的主要内容;各结算业务的主要流程;不同结算工具、结算方式、融资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其他内容, 如票据、单证的基本要式以及与结算相关的国际惯例、规则等可让学生自学了解, 教师只需进一步强调并讲解其关键和较难理解的部分即可。教学的难点可从学生学习绩效的角度另以考虑。

4、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各高校对双语教学的分层主要有简单的英文渗透、中英文交叉渗透以及以英文为主的三种教学方式。在《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如何具体运用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而定。从《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第二和第三种方式更符合教学目标, 其中第三种方式更好。同时在具体运用时还可采用科学、丰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课前可安排一些思考题、案例让学生预习相关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或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讲授, 此外, 还可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来辅助教学。

三、《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 双语教学的难度和强度要普遍高于普通授课, 因此, 为了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 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素质、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在备课前, 应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兴趣等进行调查, 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积极借鉴其他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提高教学效果。

对学生而言, 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虽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 但由于国际结算本身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英语, 遣词造句都有一定规定, 固对学生而言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需做好预、复习准备。在充分接触专业英语的同时, 还应积极查询并阅读相关的中文资料, 以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费钟琳: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教学研究, 2008 (1) .

[2]钟小立:《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5) .

美国高中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国际文凭课程,美国高中,国际课程,公立学校,美国大学先修课程

引进国际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目前国际课程的引入和实施基本处于学校自主发展的阶段。[1]在众多国际课程中,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课程)被认为是世界一流教育的典范。[2]国际文凭课程是由总部设在日内瓦的非营利性机构——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创设,它为3~19岁的孩子提供四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截至2014年4月,全球有146个国家的3,741所学校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117.1万名学生正在接受国际文凭课程的教育。[3]在国际文凭课程体系中,1968年推出的高中阶段的大学预科项目(Diploma Program,简称DP课程)影响最大,在大学预科项目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国际文凭组织分别于1991年、1997年和2011年推出了小学项目(Primary Year Program,简称PYP课程)、初中项目(Middle Years Program,简称MYP课程)和职业课程(Career-related Certificate,简称CC课程)。因此,透过课程体系中最为成熟、开设时间最长的大学预科项目能更好地理解国际先进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发展出现了两大奇迹。第一,是国际文凭组织的总部设在瑞士,课程与评价中心设在威尔士的加迪夫,然而却在美国得到最好的发展。截至2014年4月,美国有1,506所国际文凭学校,2占全球国际文凭学校的40.25%,其中开设大学预科项目的美国高中有810所。[4]第二,通常,国际文凭课程被认为是私立的精英教育,唯独在美国一大批公立学校积极引入和开设国际文凭课程。2008年,在所有开设国际文凭课程的学校中,公立学校的比例达到92%。事实上,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之后,近年来也遭遇到巨大的争议,透过这些争议并找出这两大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对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高中开设国际文凭课程, 进行一流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发展路径

美国拥有数量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因此,美国自然成为国际文凭组织最早推广国际文凭课程的国家之一。早在1967年,纽约市的联合国国际学校(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chool)就成为全球第一批的国际文凭课程的试点学校。此后,国际文凭课程得到了美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简称AP课程)总负责人哈兰·汉森(Harlan Hanson)的全力支持。汉森意识到国际文凭课程在提供国际教育的同时,将有助于促进美国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尽管国际文凭课程与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均是大学预科课程,但两者并不存在竞争的关系。事实上,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实施为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高中的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

作为一项起源于欧洲的课程,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最初的发展十分缓慢。据早期的推动者埃里克·彼得森(Alec Peterson)回忆,最初他们试图说服著名的私立寄宿制精英高中,如菲利普斯·安多夫学院(Phillips Academy Andover)和菲利普斯·艾克赛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引入国际文凭课程,但学校管理者认为,他们的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已经达到了一流,每年都能为常青藤大学输送大批学生,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变革。[6]

此后,洛克兰德社区学院(Rockland Community College)的院长西蒙·埃斯科(Seymour Eskow)极力推动美国的社区学院引入国际文凭课程,[7]但是这一路径也不成功。当初的设想是社区学院除了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外,还有很大比例的学生通过转换学分进入大学学习。国际文凭课程作为大学预科课程,社区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国际文凭课程来完成美国大学前两年文理基础课程的学习。但遗憾的是,社区学院学生普遍的学业水平达不到国际文凭课程的标准,这一计划最终流产。

令人意外的是,国际文凭课程最终顺应了美国公立教育改革的形势,与美国的公立学校完美结合,成为公立学校教学改进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为美国公立高中教育敲响了警钟,并提出国际文凭课程是高质量教育的模范。[8]有研究表明,70%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的学校希望借此契机来提高学术水平。[9]自1976年纽约市的弗朗西斯·路易斯高中(Francis Lewis High School)成为美国第一所开设国际文凭课程的公立学校以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尤其是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 开始积极引入国际文凭课程。

二、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发展的特点

(一)国际文凭学校的数量增长迅猛,但地域 之间不均衡

尽管2004年在国际文凭组织的战略规划中提出了“有计划增长”的理念,但美国国际文凭学校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控制。从地域分布来看, 截至2013年9月,美国55%的国际文凭学校集中在8个州:加州、佛罗里达、弗吉尼亚、纽约州、北卡罗来纳、佐治亚、科罗拉多和得克萨斯。其中加州有86所开设国际文凭课程的高中,而佛罗里达有78所。这8个州的国际文凭学校形成了很好的群聚效应,达到了国际文凭学校发展的临界数量 (critical mass),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内国际文凭学校的办学成本,减少了教师培训的费用。与此相反,美国中西部欠发达州,如北达科他州和南达科他州至今尚没有国际文凭学校。

美国各个州针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政策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的多样。在明尼苏达和得克萨斯,州政府拨专款用于支持国际文凭课程建设,同时资助国际文凭教师培训。而在新泽西和阿拉巴马,这两个州均有17所国际文凭学校,但州政府没有出台任何与国际文凭课程相关的教育政策。目前,全美有21个州出台了针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政策,有11个州支持国际文凭课程的教师培训,有14个州把引入国际文凭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有26个州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国际文凭课程,有16个州将国际文凭课程的考试成绩纳入到州政府对学校的评价系统。

(二)美国部分顶尖高中开设国际文凭课程

在201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的高中综合排名中,排名前50位的高中有7所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10]它们分别是国际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斯坦顿大学预科学校(Stanton College Preparatory School)、环球国际文凭学校(Baccalaureate School for Global Education)、哈肯萨克伯根学院(Bergen Academies Hackensack)、青年高中(Yonkers High School)、圣地亚哥国际研究高中(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n Diego High School)和南边高中(South Side High School)。其中,国际学院和环球国际文凭学校所有学生都学习国际文凭课程,而其余5所高中同时提供了国际文凭课程和美国大学先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从中可以看出优秀学生对国际文凭课程的认可。

(三)美国公立学校积极引入国际文凭课程, 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美国一大批公立学校引入国际文凭课程,希望能提升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吸引更多中上阶层家庭的子女就学。著名的私立精英高中培德中学(Peddie School)校长约翰·格林(John Green)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谈到:“国际文凭课程绝对是一流的课程体系,但它对学校的要求比较苛刻。很多美国私立精英高中的课程体系本来已经非常完备, 它自身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很难纳入国际文凭课程的课时安排,所以私立高中并不热衷引入国际文凭课程。相反,美国公立高中的课程水平相对较低,引入国际文凭课程成为公立学校改革的重要途径。”1

尽管国际文凭课程在其他国家通常被认为是私立的精英教育,但国际文凭组织美洲办公室(IB Americas)和美国联邦政府积极努力,使得一批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开设的公立学校成为了国际文凭学校。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10月拨款117万美元,在亚利桑那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等6所以低收入家庭学生为主的中学试点国际文凭课程。[11]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有277所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的高中得到了联邦政府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Title 1资助,学校可以使用这笔经费实施国际文凭课程。[12]

(四)与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共生发展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是由美国的大学理事会 (College Board)于1955年推出,而国际文凭课程创始于1968年。两种课程都为高中最后两年设置的综合的大学预科课程,学生的成绩合格之后能换取一定的大学学分。

相对而言,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更加灵活。截至2014年4月,美国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高中超过14,000所,而开设国际文凭课程的高中有810所。美国大学先修课程中的单门课程可以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学习,而国际文凭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只能在一所学校完成。但这两种课程都很好地适应了美国高中教育的发展。

三、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发展过程中遇 到的争议

从2003年国际文凭课程正式得到联邦政府资助以来,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反对热潮。一些媒体抨击国际文凭课程不适合美国,个别比较激进的学区甚至出现了示威游行。美国国内对国际文凭课程的争议主要表现在:

第一,联邦政府资助国际文凭课程被认为是联邦政府对地方教育的干预。美国是实行地方分权的国家,联邦政府大力支持国际文凭课程势必遭到保守人士的抨击,容易引发部分学区对此的争议。

第二,开设国际文凭课程费用昂贵,挤占了公共资源。一所学校申请国际文凭课程认证的费用大概在1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学校国际文凭教师和课程协调员外出专业学习的费用。学校在通过国际文凭组织认证之后,每年还必须缴纳年费。[13]开设国际文凭课程势必要挤占学区的经费,这是遭致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国际文凭课程被认为是“非美国化的课程”,它所倡导的世界新秩序观与美国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美国民间著名的反对国际文凭课程网站“国际文凭课程的真相”(www.truthaboutib.com), 聚集了大批教师、家长,部分地区的家长掀起了反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浪潮。

第四,国际文凭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业压力。有研究表明,修习国际文凭课程的学生对自身都有很高的期望值,他们希望在国际文凭考试中取得高分,为将来大学的录取奠定好的基础。同时,国际文凭课程本身也确实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学业的压力。不少家长和教师都质疑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否值得。[14]

第五,国际文凭组织与联合国的微妙关系对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推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996年,国际文凭课程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的“和平文化项目”之一,2001年国际文凭组织加入《地球宪章》(Earth Charter),这些都成为美国国内保守主义攻击国际文凭课程的重要理由。尽管美国于2002年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正如美国学者迪威斯所抨击的,国际文凭课程是联合国侵蚀美国教育的重要手段。《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也发表社论称,联合国项目试图在美国扎根。[15]舆论的导向加剧了美国民众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排斥。

四、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迅速得到发展 的原因

国际文凭课程所受到的诟病并不能改变它在全美迅速发展的事实。正如时任国际文凭组织主席乔治·沃克(George Walker)所言:“受到抨击正足以说明国际文凭课程对美国教育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16]

(一)分权的教育体制

国际文凭课程在全球发展的一个特征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越集中的国家,越难引入;而教育管理体制越分权的国家,发展越迅猛。美国联邦政府对课程和考试标准没有严格控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入学考试,各个学区对中学课程拥有决策权,这给国际文凭课程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美国学者斯潘和彼得森看来,“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得以大范围引入和实施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美国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州政府享受管理教育的权力。美国的联邦政府没有对课程和学业标准做出过全国统一的要求”。[17]

与此相比,法国和新西兰作为集权制的国家, 国际文凭课程的推广至今受到很大的限制。法国至今只有11所高中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新西兰只有12所高中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在英国,由于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国际文凭课程很难融入英国的小学和初中,因此,英国开设小学项目的只有14所学校,开设初中项目的只有10所学校,而开设大学预科课程的高中有168所。

(二)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7年美国竞争法案》(American Competes Act 2007)拨款1.22亿美元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培训7万名能够胜任数学、科学和急需语言学科方面的教师,以此来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大学先修课程和国际文凭课程的机会。联邦政府的美国“竞争力奖学金”(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Grant) 对通过国际文凭课程考试的大学1、2年级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大学先修课程一样,联邦政府还为低收入家庭参加国际文凭课程考试的学生提供考试费用减免。据国际文凭组织统计,美国是全球6个政府层面资助国际文凭课程的国家之一。

(三)大学招生部门的偏爱与认可

美国大学招生有一条公认的标准,凡是选择就读学校提供的最具挑战性的课程,在录取时都可以加分。因此,大学先修课程和国际文凭课程的计分高于荣誉课程(honors),荣誉课程又高于大学预科课程(college-preps),大学预科课程高于普通课程(general)。[18]在招生政策的引导下,很多顶尖的优质高中纷纷做出响应,争取开设更多的大学先修课程。

国际文凭课程对学生所进行的严格的学术训练为学生在今后大学的发展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19]国际文凭组织所授予的文凭已经被世界120多个国家的大学所承认,选择大学预科项目中高水平档次科目的学分可以转化为大学学分,美国大约700多所大学认可国际文凭课程的成绩。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甚至规定,凡是通过大学预科项目考试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大学2年级课程。

(四)国际文凭组织自身积极的拓展

国际文凭美洲办公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游说各级政府、教育组织、协会、利益群体。在首都华盛顿,专职游说的人员就有15人。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杰弗瑞·比尔德(Jeffrey Beard)在2006年到2013年期间担任国际文凭组织的主席。

(五)与美国通识教育的传统相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内对高中并没有为大学输送合格毕业生的批评不绝于耳。在这方面, 一直热衷于推动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的布洛克·卡里斯(Blouke Carus)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与时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马文·古德伯格(Marivin Goldberger)的一段对话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美国大学素有通识教育的传统。通识教育如果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扎根,仅靠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卡里斯断言,作为全美最好的理工科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只有5%能通过国际文凭考试。古德伯格并不反对这一观点,的确,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天都在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课程学习忙碌,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外语、写作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因此, 国际文凭课程也深受人文教育支持者的青睐。[20]

(六)顺应了美国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为了提升全球未来竞争能力,过去10年美国对教育的国际化尤为关注。国际文凭课程的使命陈述是通过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来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它的教育宗旨始终把国际化放在首位,提倡文化融合。正是如此,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五、国际文凭课程对我国高中教育改革 的启示

(一)我国的课程改革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 文凭课程的先进理念

与国际文凭课程相比,中国高中教育主要的差距还是体现在课程理念上。国际文凭课程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课程体系,它代表了未来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高中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办学特色,很多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充分选择、多样化的课程。所开设的校本课程很少能涉及跨学科的综合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知识贫乏,综合能力不强的状况。虽然当前我国高中大面积引入国际文凭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对于更多的学校来讲,现阶段应该思考如何把国际文凭课程的精髓和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进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国内部分优质高中试点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课程作为大学先修课程的一种,它所体现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值得学习。毕竟“大学先修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不是专业化的课程”。[21]

(二)重视高中阶段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

国际文凭课程作为一种大学先修课程,为高端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精心设计的课程,为优秀人才在高中阶段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这一趋势已经逐渐引起了国内部分优质公立示范性高中的重视,已经有15所公立高中1引入了国际文凭课程。国际文凭课程要求学生有比较高的学习强度,这需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毫无疑问,我国高中学生的学习强度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但机械的应试训练、缺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的个性缺乏发展的空间。

(三)面对迅速发展的国际文凭课程,中国大 学的招生体系应关注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

不少中国大学已经把教育国际化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从招收国际学生的角度而言,国内的一流大学应该适时出台针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招生政策。目前,全球有1,800多所大学已经承认国际文凭课程,但从国际文凭组织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国内只有武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和上海莱佛士设计学院在录取时承认国际文凭课程。[22]武汉大学暂时还没有出台针对国际文凭课程的具体招生政策,只是有过持国际文凭课程考试成绩的学生与大学沟通被成功录取的先例。

(四)国际文凭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共识。“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愈加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培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公民。国际文凭课程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并成为联邦政府的资助项目。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国内高中引入国际文凭课程的速度明显加快,每年都有若干所公办和民办高中引入国际文凭课程,2 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政策有关,国际文凭课程在中国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五)国际文凭课程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关照

国际文凭组织在2004年发布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国际文凭课程今后发展的两个方向是:有计划地控制国际文凭学校的增长速度; 同时扩大接受国际文凭教育学生的范围。[23]美国政府为部分公立学校开设国际文凭课程提供资助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给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学生提供了学习国际文凭课程的机会。目前国际文凭课程在我国的学费比较高昂,学习者主要是经济条件富裕家庭的学生,今后学校可以考虑加大与国际文凭组织的合作力度,以多种方式资助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

(六)国际文凭学校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是常态

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篇9

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国际金融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加入WTO以来,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加快, 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在此时代背景下, 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2001年9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1]4号) 中指出, 对于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 三年内高等院校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占所开课程的5%-10%。为此, 国内很多高等院校, 尤其是财经类院校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建设, 并纷纷将其列入双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批试点课程。

二、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 由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

作为一门应用型经济理论学科,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同时实现一国的内外部均衡。在理论方面, 我国的国际金融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性和移植性, 因为很多内容都是在借鉴和参考西方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许多理论观点都需要从国外引进, 并不断更新、消化和吸收;在实务方面, 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很多国际金融专业实践都需要用外语来操作, 熟练使用外语工具是完成实务操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因此,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外语工具, 才能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2. 当今时代的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金融创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时代的发展要求国际金融教学必须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活动, 因为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品种总是在不断完善和更新着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然而, 国内现有的教材普遍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 没有及时将最前沿的新内容补充进来, 而欧美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较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更新速度较快。但目前国内欧美教材中译本的固有缺陷也使其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使用欧美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3.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目前, 我国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的涉外活动越来越多,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金融界最缺乏的就是既能熟练操作国际经贸金融实务, 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金融人才。针对这一现实, 在教学中必须对以单纯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将外语 (主要指英语) 工具贯穿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将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好地为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双语教学则是一门包含了诸多学问的高深艺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用双语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工作, 同时还要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这就对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及其专业背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要兼顾专业和外语两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 英语教师虽然发音纯正, 英语水平很高, 但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不能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所以无法胜任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而专业课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扎实, 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往往不达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训练。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教育体系, 现实的困境使得我国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2.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除了掌握前期的相关专业知识外, 学生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才能保证双语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双语教学是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学习英语, 因此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很大。即使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对于英文原版教材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也不能与中文教材相比。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双语课不但不能起到提高英语水平的作用, 还会降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阅读原版教材和相关文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严重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因此, 学生的英语能力问题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3. 缺乏统一合适的双语课教材。

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教材供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使用, 各高校有的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有的选用自编教材。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较快, 能使学生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论,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符合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且英语表达原汁原味, 但缺陷是价格较贵, 且教学计划和内容与中国国情结合不够紧密。自编教材往往更适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教学状况, 能弥补原版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但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出国培训或专门的写作训练, 有些教材内容甚至是通过“金山快译”等翻译软件翻译成英语的, 这样的“汉化英语”不仅不地道, 而且还容易出现一些语病和歧义。

4. 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 本课程授课方法单调,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级上课并采用“英译汉”的单一教学方法, 将双语课上成了专业外语课。这不但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 课程考核太注重期末考核, 而忽视了平时考核。

四、对策建议

1. 大力开展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如提高双语教学学时的系数, 在职称评定和年度评优方面进行适当倾斜, 以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外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第二, 直接从国内双语教学开展较好的重点院校或从国外高校引进人才, 通过人才的带动效应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第三, 组织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轮流出国进修和深造, 或聘请国外专家对校内双语课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以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

2. 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适时开展双语教学。

各相关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如通过组织学生收看、收听英语节目和广播, 开展英语演讲、朗诵比赛, 组织英语文艺演出、文化节等活动, 学校广播站加强英语广播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水平。另外, 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而言, 国际金融双语课比较适合大三、大四的财经类本科生, 因为此时很多人都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 英语水平较入学时有了很大提高, 而且高年级学生已经修完了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基础课, 这些为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加强双语课教材研发和教学实践。

优质的双语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原版教材虽然优势明显, 但并非完全适合中国学生, 本土优秀的双语教材是较好选择, 能有效反映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对外金融发展状况, 且其思路、架构、语言都让学生倍感熟悉和亲切, 减少双语课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为加强本土双语教材建设, 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并配备一支具有较强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进行教材研发和双语课教学实践。

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别可采取分班授课的方式, 对英语成绩较好的班级可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另外, 针对不同的内容, 也应有选择地确定中英文授课的比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引导式教学为主,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可以采用国外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presentation方式, 即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发言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增加提问, 举行课堂辩论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要改变仅注重期末考核的传统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考核所占比重, 平时考核应占70%, 期末考核仅占30%。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 对平时积极用英语回答问题或提出新见解的学生可考虑加分。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的形式。

参考文献

《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篇10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及国际金融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专业方向不同, 在《国际结算》的授课过程中2个专业的偏向略有不同。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 着重将他们定位于贸易商的角色, 即结算业务中客户的角色;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 着重将他们定位于银行的角色, 在结算业务中发挥为需要完成资金转移的客户提供服务的作用。但是无论何种定位, “国际”的特性使得这些业务均为跨国业务, 不仅实践性强, 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国际结算的过程中涉及大量英文, 包括大量的纯英文函电、金融票据、商业单据、合同、信用证和各类业务申请单证等。同时, 因为国际结算的专业性强, 所涉及的英文词汇有些即使是平日里同学们大学英语里就认识的, 但未必是其通常解释, 有其国际结算领域的专业解释和译法。所以说, 《国际结算》课程适合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其课程自身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双语教学, 可以把国际结算的业务知识和其涉及的专业英语有机地融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结算领域的相关国际规范和惯例保持一致, 使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 就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2《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

2.1.1 教师

毋庸置疑,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双语教学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综合考验。作为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产物, 许多非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 虽然英语基本功较为扎实, 多数读、写能力强, 但听、说能力弱。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完备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能用恰当的学生能够听懂的英文表达专业内容。实际上, 作为国际结算的授课老师, 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将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绝大多数国际结算专业教师的英文水平往往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 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驾驭。所以说, 合格的双语教师的匮缺是目前双语教学中最大的瓶颈。

2.1.2 学生

作为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产物, 我们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英语听、说能力远远弱于读、写能力的不平衡状态。虽然有小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较强, 既能够听懂老师用英语授课, 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通过自身的努力, 能看懂教材和多媒体教案的内容, 但教师上课时直接英语授课的内容, 能正确理解的占比少之又少, 更无法用英语直接口头表达他们的想法。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 造成有些学生虽然对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心知肚明, 但是用英文表达却差强人意, 错误率明显增加甚至完全无法用英语表达。这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薄弱的现实造成了双语教学中英文比例众口难调的局面。

2.2 教材

目前, 没有合适的国际结算双语教材是该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又一大瓶颈。就国际结算领域而言, 国外大学专门设置此课程并不多见。在国外, 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经常提供涉及国际支付与融资的培训、讲解与介绍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长期以来, 在国际上, 国际商会通过系列出版物向全世界发布的有关国际结算的各种规则和惯例以及与国际结算有关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结算的相关当事人规范实务工作程序、调节各国间贸易支付关系、调解和裁决国际支付过程中所产生的争议和纠纷的主要依据。正因如此, 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大都分布在各银行的培训资料及各种国际规则、惯例和公约中, 现在国际结算英文方面的书籍比较少, 知识体系全面且完善的国际结算原版教材是极度匮乏的。这也就意外着, 纵然直接引用原版教材有诸多利弊, 但就国际结算而言, 我们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原版教材。目前, 国内编写的国际结算英文教材, 在其内容上, 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 都比中文教材明显偏低。许多国际结算中文教材中作为重点讲述的内容, 因极难获得与之呼应的英文资料, 在英文教材中被直接删除或一带而过。这对国际结算双语授课极为不利, 学生掌握不到国际结算的精髓, 这就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2.3 分寸

2.3.1 授课课时安排

抛开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授课内容相当广泛且有诸多繁琐细节要强调和讲授的课程。国际结算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内容, 也涵盖了国际金融的内容。国际结算课程通常包含有票据、单据、传统结算方式、新兴结算方式以及融资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讲解的内容多, 重点多, 操作性的实务环节多, 还涉及繁琐的国际规则和惯例。通常该课程即使采用中文授课, 课时都较为紧张。如果改为双语教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两种语言间正确的对应关系, 又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在中英文的互译上。双语教学使得课程的安排更为紧张, 这就会使双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 国际结算在双语教学下, 如何安排合适的总课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安排各项内容所占课时的比例, 是一项需要长期摸索和推敲的工作。

2.3.2 中英文授课比例安排

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把握中英文授课的比例是一个难题。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中文和英文授课的总比例多少较为合适;二是哪些内容适合用英语教学, 哪些内容适合用中文教学。现在, 有些高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时过分强调英语授课, 导致两种不良结果。一是由于大量英语授课, 授课教师不自觉地过份依赖多媒体, 甚至变成了在课堂上对着多媒体课件直接英译汉, 使得专业课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英语课, 导致本末倒置、英语喧宾夺主。二是由于英文内容过多, 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挫伤,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对双语课程产生畏惧心理, 使得双语教学收效甚微,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 如果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英文授课, 而忽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或者把双语教学简单地等同为翻译式教学, 这样的双语教学模式应该说是完全无法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的。

3 提升《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教师

对于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而言, 既要熟悉国际通行的国际结算实务操作、规则和惯例, 拥有良好的专业基础, 还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拥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能力。因此, 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备课时, 需要阅读大量的国际结算相关英文资料, 在充分理解英文原版资料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力争用尽可能简洁的英语表述专业知识,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掌控和驾驭,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授课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英语口语培训,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出国学习, 以强化对英语的掌控能力。授课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双语教学的系统培训, 学习一些双语教学的专门技能,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提升双语教学的水平。

3.2 学生

英语水平的提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一定要肯下苦功夫、日积月累, 英语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因此, 对学生而言, 为了学好一门课程, 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水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国际结算所涉及的英语有限, 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专业特有的, 有固定的专门用法和译法, 对所有同学而言都是新词汇, 所以, 学生的英语基础稍差, 比如学生存在语法知识薄弱、词汇量不大等弱项, 诚然学习过程中肯定存在难度, 但其对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的影响要小于其对大学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的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 英语基础即使不是很过硬的学生, 但只要愿意配合着老师的进度不断地积累专业单词和句型, 也能学好国际结算双语课程, 这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籍此帮助他们克服对双语课程的畏惧心理。只有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做到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当然, 除了对学生强调跟着教师授课进度复习的重要性, 还同时要求学生在双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毕竟课堂上有大量的书面和口头的英语表达, 事先预习, 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对知识的吸收率。同时, 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组织的网站、国际规则和惯例, 通过查找、阅读相关中文和英文文献, 让学生扩大视野, 增加词汇量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 确保中英文之间正确的对应关系。

3.3 教材和教辅材料

如前所说, 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缺乏原版英文教材, 目前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也不尽如人意。因此, 从长远来看, 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编写一本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际结算双语教材。高校可以组织优秀的专家学者, 在借鉴国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比如国际商会系列出版物以及有关法律、规则、惯例和国际公约等, 撰写既能让学生学到国际结算实用知识, 又能被学生掌握的通俗易懂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的编撰是艰辛且漫长的过程, 在编写过程中, 要考虑到内容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要努力把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动向写进教材, 做到与时俱进。笔者认为, 整体而言, 由许南、张雅编著的《国际结算》英文版和其中文版教材, 尤其英文版, 是目前国际结算双语教材中, 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和全面的一本教材。

至于教辅材料, 网络资源应该说是当今社会的首选。国际商会、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国际保理联合会、国际福费廷协会以及各国银行的网站, 它们能提供英文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业务流程以及案例介绍等。它们提供的资料不仅权威, 而且内容简单易懂、形式生动有趣, 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绝好帮手。当然, 学生也可以通过国内银行和专业网站查阅中文以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国际组织的网站往往有多种语言页面可供选择, 一般包括中文, 前文推荐的教材也有中文版本。有中文的弊端是, 学生较容易偷懒依赖中文, 甚至只看中文不愿意看英文, 毕竟阅读英文教材和文献要吃力许多。教师就此点要不断督促和鼓励学生, 克服惰性, 只有英文阅读量越大, 专业词汇才能积累越多, 也才能使外文阅读越来越容易。但是也不能只看英文, 完全不看中文, 还是要参考一定的中文资料, 从而保证对英文专业词汇的正确翻译。

3.4 教学安排

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细节较多, 要讲解的内容就多。因为采用双语教学, 部分难以理解的内容又必须用英文和中文各讲述一遍, 就更增加了讲解的时间。而如果课时量不变, 教师只能减少授课的内容, 或是降低授课的难度, 这显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因此, 鉴于双语课程的难度, 可以在原中文教学的课时基础上适当增加总课时量。

在中英文授课的比例上, 有一条原则必须坚持, 决不能因为追求所谓外语或双语的形式而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学者指出双语教学应尽量使用英语讲授, 英文的比例要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但笔者认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无论哪个教学环节, 都应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中英文的使用比例, 有些内容必须用英语阐述, 有些则用汉语才能讲解透彻。在内容难度不大的情况下, 多使用英语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双语学习的状态。比如有些国际结算专用术语, 学生第一次接触时, 应尽量用英语讲解其定义等知识, 再告知学生其中文呼应的译法, 因为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些术语的英语会更便于他们记忆。在此, 笔者强调必须告知学生这些术语在国际结算领域的中文说法, 因为有些术语看上去就是一些日常的普通英文单词, 但其中文翻译却是专业性很强的非其通常含义的专门词汇, 这时, 让学生建立中英文之间的正确匹配和呼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 比如关于信用证的关键知识, 要讲解清楚内容、操作、惯例、业务细节、注意事项等内容时, 仅仅使用英语是无法达到讲全讲透的效果的, 此时必须增加中文的使用频率,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这时显然做不到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另外, 多媒体课件或板书可以用英语表达, 但对于要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中可以有相应的中文翻译和解释, 以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国际结算的教学中, 往往会辅以大量的案例, 笔者认为, 案例分析可以不拘泥于到底是中文还是英文的语言选择。案例的本意是用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此时语言不是最需要关注的因素, 能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才是要达到的目的。

摘要:国际结算课程授课内容操作性强, 涉及细节多, 内容庞大且繁琐, 在双语授课无形中又加大了授课的难度。文章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 分析了国际结算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并从3方面归纳总结了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国际结算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结算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坤.《国际结算》课程双语实践教学探索[J].成功:教育, 2011 (24) .

[2]费钟琳.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教学研究, 2008 (1) .

[3]辛立秋.地方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 .

[4]王建福.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7) .

浅析中职国际贸易课程的创新教学 篇11

一、适应市场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传统的外贸经营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中小型企业急需拥有相关互联网营销知识的贸易人才。但是,根据近两年一些中小企业的用人信息反馈,有的毕业生拥有较丰富的外贸知识,却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对外贸易的各环节业务的衔接和处理策略,适应工作较慢,有的毕业生所掌握的外贸知识和操作策略已经陈旧过时,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实例操作。

二、设置情境,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课堂讲授方式,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作为讲授某一理论不足的辅助手段;或者以讲授理论为主,用或几个案例加以论证;或者以讲授案例为主,通过对或几个案倒,综合归纳所要说明的理论不足。这种案例最好是小型的,案例中涉及的不足比较单一,不需要学生事先对案例进行阅读。二是案例讨论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这种方式,一般应选择内容全面的大型案例。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由于这种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阶段适当安排几次案例讨论课,安排过多。学生在讨论前认真准备,讨论中踊跃发言,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将教学模块制做成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国际贸易实务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笔业务从成交到交易完成,涉及很多环节,很多相关机构,例如:船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商检公司等。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有关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有个感性认识,收集了各相关业务机构的各种实物材料,包括单证、图片等,丰富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并制作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模块的内容,业务流程涉及的机构,这些机构的作用,到这些机构办理什么业务、怎样办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兴趣高,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课堂气氛始终轻松愉快。通过学习,学生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有关部门、机构比较熟悉,对这些机构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到这些机构办理相关业务比较了解,从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四、注重实务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如前所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极强,它要求学生理解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条款的内容,而且会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签订合同的条款;能看懂信用证,熟悉各种相关单证的内容,而且要会制作。为此,在教学安排中,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空白合同,教师持有一套完整的真实贸易背景资料(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提单、保险单、汇票、装箱单、报关单、检验证书和产地证书等),教师每讲完合同条款下的模块,要求学生会签订合同的相应条款。例如,讲完国际货物保险条款,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这笔业务应选择投保什么险别,假如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之后,要求学生会签订合同的保险条款,学生则可在合同保险条款空白处填上“All Risks and WarRisks”,之后让学生见识真实合同的保险条款及保险单,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这样每学完教学模块内容,学生就会深思这个模块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处于什么位置,对照空白合同相应条款进行模拟练习,如有疑问及时向教师咨询,师生共同探讨,以提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措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重视人文教育,改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当对考试进行准确定位和恰当使用,特别是抓好命题、考试方式、评分及考试结果等环节,努力克服考试种种弊端,使考试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因此,国际贸易课程的考试应该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淡化期终考试,强化平时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正确运用考试这一手段来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考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作用。

国际课程 篇12

一、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的教学方式

每一阶段的教学我们都应该注意知识点的链接,在国际贸易法中对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学习之前,我们应理解国际贸易支付法律的具体内容。因为保证函的提单诈骗和信用证的支付手段有紧密联系,因此可以先通过对提单的含义、内容性质的学习,再加入倒签提单与预借提单的内容。

倒签提单的含义是在货物已经装运到船上后,托运人有权向货物承运人取得由承运人签订的符合信用证规范的确定日期装运的已经装运提单,提单中所记录的装运日期必须要在实际装运上船的日期之前。预借提单指的是在信用证规定的时间内还没有将无货装运上船时,托运人为了保证提单上的签发时间和信用证上规定的时间相吻合,有权向承运人获取在货物装运前签订已经装运的提单,简单来说就是记录的装运时间要在实际装运日期之前[1]。

倒签提单与预借提单在是国际贸易信用证支付手段的背景下形成的,信用证通常会规定好货物装运上船的日期。因为在国际贸易签订的买卖合同中,货物的交换时间守时是合同的必要条件,货物装运上船的也直接影响交货日期。银行的协定付时要求提单与信用证两者间的内容相符,并规定卖方的交货提单上的装运时间要在信用证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能够完整结汇,托运人一般情况下都会向承运人出具保证函。请求承运人签订在信用证规定期限内的装运提单,同时向承运人保证如果在日后因为延期交货等因素被收货人索要赔偿时,卖方承担这笔赔偿责任。在预借提单与倒签提单的情况下,卖方向承运人出具的保证函是恶意保证函,不产生任何的法律效力。在日后承运人赔偿收货人索要金额时,承运人再根据保证函向卖方索要这些赔偿时,是不受到法律保护的。所以,在遇到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如期装运货物的情况下,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修改信用证,以避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2]。

二、共同海损的教学方式

共同海损的教学中我们仍然要注意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应该在承运人规章制度以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章节的内容讲解后,进行对共同海损的学习。引导学生去理解共同海损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涉及的范围和与单独海损相比较其优势在哪。我们还应通过国际贸易实务清楚地认识到,共同海损是用来规定保险人责任的,我们首先应该确定风险的类型,属于一般外来风险或是特殊外来风险,来自意外事故还是自然灾害; 其次确定损失类型,属于单独海损或是共同海损; 最后确定保险种类,进而判断保险人的责任。

三、保险人与承运人责任承担的教学方式

保险人与承运人的责任承担教学内容应该在国际货物运输法、货物买卖法、货物运输保险内容之后。在对保险人与承运人责任这一方面内容的教学时,我们不应直接地进行外贸管制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学习,可以先通过一些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实务例子训练,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国际贸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处理能力。

上一篇:电力企业员工保险管理下一篇:客家围屋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