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工作(共5篇)
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工作 篇1
国家科学技术部刘燕华副部长在全国科技兴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海洋的作用更加凸显。为此,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联合制定了《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八年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以推动我国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保障。
一、继续高举“科技兴海”大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沿海地区掀起了“科技兴海”的热潮,尤其是1994年在山东召开首次“全国科技兴海经验交流会”之后,科技兴海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十几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兴海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使各地方科技兴海工作有步骤、有目标地稳步向前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推进了高新技术的转换应用,培育了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并实践了多种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兴海模式,加快了海洋科技进入新阶段的步伐,促进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了新兴海洋产业,增加了就业人数,推动了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为解决陆地资源短缺问题,积极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以及保护海洋环境,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制定海洋发展战略规划,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海洋竞争。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积极投身世界海洋竞争,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众所周知,海洋的竞争,一靠综合国力,二靠科学技术。目前,开发利用海洋,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海洋经济,为促进东部率先实现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从规模扩张型向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需要不断推进海洋开发从浅海向深海的发展,加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推出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区域海洋产业布局。可以说,科技兴海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继续高举“科技兴海”大旗,对于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国家海洋权益与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面部署海洋科技工作,提升我国海洋技术水平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海洋竞争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高度重视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空间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海洋科技发展作了全面规划部署,把空间和海洋技术列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任务之一,把海洋技术作为重点前沿技术领域之一,这对于我国海洋技术发展来说,既是必要的推动,也是巨大的挑战。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幅度地提高了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出了“深化近浅海、开拓深远海”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并从不同方面对海洋科技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中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作为重点任务加以部署。二是加强海洋基础研究,安排了海水养殖等一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三是大力推动海洋技术的研究开发,在国家“863”计划中重新设立了海洋技术领域,本着“深化近浅海、开拓深远海”的原则,重点围绕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深海探测与作业、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四个方面,对海洋前沿高新技术作了统筹部署;先后组织实施了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区域性海洋监测系统技术、南海深水区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等多个项目,以及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东海边际气田水下生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二十多个重点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实施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和示范、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技术研究等一批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0多亿元。四是加强海洋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了海洋领域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站以及海洋基础信息等方面的建设,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研发的能力和水平。五是组织实施海洋行业科技专项,加强海洋领域行业基础性、公益性和应急性科技工作。通过“十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将为科技兴海工作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发挥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坚持“加快转化、引导产业、支撑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海洋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在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人员的支持下,经过海洋科技界的共同努力,我国海洋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及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已取得了大量技术成果,其中一部分已成熟,并走向产业化,为“科技兴海”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加上海洋技术产业化的特殊性,海洋科技成果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科技兴海”的平台,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技术创新和转化机制,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使科技成果真正成为生产力,更好地带动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推动科技兴海,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1.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推动“科技兴海”,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发挥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各级沿海科技主管部门要会同海洋行政等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与特点,研究制定推动本地区科技兴海的计划或规划以及有效的政策与措施,积极引导并促进金融和产业资本投入当地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环境,促进各具特色的海洋科技产业发展。
2. 加强海洋技术装备研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加速海洋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化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技术成果有很多无法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影响了海洋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因此,在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研制过程中,必须遵循海洋技术产品与装备研制的特殊性与自身规律,加强规范化研制和海上试验工作,并缩短研制周期。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借鉴海洋工程领域的经验,制定并发布了《“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海洋仪器设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和《规范化海上试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承担单位在海洋高技术仪器与装备研制中加以执行,以进一步促进海洋技术仪器与装备研制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
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升海洋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各沿海地区要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兴海技术转让中心等中介机构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转让机制;加强海洋技术中试基地和海洋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海洋技术成果成熟配套与产业化应用。科技部将根据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与部署,加强海洋技术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63”计划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同时在具备条件的企业中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4. 积极推动企业在海洋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型海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各地方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推动海洋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科技部将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委托有实力和研发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大型海洋装备的开发与研制,缩短成果转化环节;积极利用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渠道,加大对中小型海洋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催生并推动中小型海洋科技企业的发展;在沿海国家高新技术园区推动海洋高新技术园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切实落实自主海洋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自主海洋技术产品的采购力度等。
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工作 篇2
申论科技范文:大力推进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保证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实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的措施。
一、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事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其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的力度。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国务院已经提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主要内容有:(一)是财税和金融政策;(二)是产业政策;(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
三、增加科技投资,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今年中央财政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工作 篇3
《通知》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然选择,对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要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际前沿和行业重大共性关键问题,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推进,统筹各环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协同互动创新,在精深加工、副產物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基础理论和重大共性技术装备上实现重大突破。
《通知》强调,要加快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后减损水平。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技术传承创新,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传统食品开发,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型品牌企业。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坚持成熟技术筛选、技术配套集成与推广一体化设计、产业化推进,开展成熟技术筛选推广;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努力推进标准化进程和品牌培育,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同步推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标准创制应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类型多样、核心竞争力强、影响范围广的农产品加工品牌。
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工作 篇4
1 海洋强国的内涵和发展模式
目前,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海洋强国是指有能力利用海洋获得比较多的国家利益, 从而成为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国家。[1]获得海洋利益是世界各国海洋战略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 在不同历史时期, 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走向海洋离不开战争, 建设海洋强国都是为了控制海洋, 这是共性, 可以称为战争模式。其中, 建设强大海军是实现这种模式的核心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世界历史进入新时代,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特征, 出现了可以采取和平模式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环境。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因此, 有可能吸取历史经验, 避开大国崛起的战争模式, 顺应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把以海军为核心的海上力量发展起来, 走和平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海洋强国的主要标志有:海洋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海洋资源得到科学、持续地开发利用, 海洋经济发达, 产值占GDP的10%以上;海防力量强大, 能有效维护国家权益;海洋大国地位明显, 在国际海洋事务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2 海洋科技的战略地位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每前进一步, 都是由海洋科技的发展带动的。从海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 一批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发展都是直接由高新技术的进步而驱动的。从世界范围看, 一个国家海洋实力是强是弱, 关键在于其海洋科技水平是高还是低。[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海洋将成为21世纪竞争的焦点。海洋领域内的竞争, 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海洋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于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海洋技术, 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 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规划”等, 把发展海洋科技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来对待。
2004年, 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新海洋政策报告《21世纪海洋蓝图》, 报告提出200多项建议, 为21世纪美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布什政府很快对这些建议作出反应, 发布行政命令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对落实《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措施。之后, 又于2007年发布了《规划美国今后十年海洋科学事业: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和实施战略》, 对美国今后十年的海洋科学事业进行了规划。
海洋是英国的能量之源、立国之本, 保护并利用海洋就是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2000年,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 (NERC) 和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 (USTB) 提出今后5-10年海洋科技发展战略, 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预报两方面的科技计划。
从1968年开始, 日本先后推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海洋研究开发长期规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这些规划都是以推进海洋高科技发展为目的, 确保日本在海洋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 增强日本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创造高附加值的经济利润, 提高经济效益。
1996年韩国海洋水产部成立以后, 开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海洋科技。 2004年, 韩国制定“海洋科学技术 (MT) 开发计划”, 重点在于确定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的综合开发方向, 并力图创造新的海洋价值。该计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 韩国的海洋科技水平将达到发达国家80%的水平, 2030年前后则完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除了制定规划、计划以外, 海洋科技竞争还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在竞争的同时, 增强区域集团化, 加强国际合作;二是到海外设立研究机构, 以此获得他国技术;三是强化科技管理, 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四是增加研究开发经费;五是激烈争夺人才。
3 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总体态势
海洋科技正在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沿海国家都给以高度重视。海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矿物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等不断创新, 并与陆上空间技术密切融合、有机集成, 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 在海洋经济、海洋安全和海洋持续利用中发挥越来越强的整体性技术支撑作用。[4]
3.1 海洋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单项功能技术准确、实时、连续, 多项功能技术高效整合、系统集成。海洋监测技术不同仪器、手段上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快速整合, 使单项功能技术向长期、自动、实时、连续方向发展, 多项功能技术平台向高效整合、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海洋卫星遥感是海洋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全球约有30余颗与海洋有关的卫星在轨运行。2002年和2007年, 中国也先后发射了一颗海洋卫星, 后续的海洋卫星也列入了近期的发射计划, 包括HY-2以及可以为海洋服务的资料系列、环境系列等卫星。
海洋浮标技术发展迅速, 目前实施的ARGO计划、ORION计划和ESONET计划中的海洋浮标使用广泛。中国与ARGO连接工作的浮标90个, 其中有2个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中。水下自航观测平台 (包括AUV和Glider) 取得迅猛进展, 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12个国家在研发, 超过66种AUV在运行。在目前的国外大型海洋观测计划和军事应用中已逐步成为重要的观测平台。以SeaSoar为代表的船载拖曳剖面测量系统则继续在大洋调查和区域性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也已初步完成系统研制。
水声技术是海洋探测重要手段, 发达海洋国家的声学测流、声层析、多波束测深、地层剖面、旁侧声纳、合成孔径声纳成像技术都已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中国在此方面有很大差距。到2006年, 中国也突破了各类声纳的关键技术, 并完成了种类声纳的工程样机的研制, 性能达到90年代末期国际水平。
3.2 海洋矿物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已逐步形成走航探测、深潜探测、航天遥感和计算机处理等多技术系统融合集成体系。中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2004年完成研制设计, “十一五”期间将进行海上试验及应用。深海运载技术, 目前国外采用仿生技术等解决外形低阻问题, 研发了新型材料。同时高精度定位技术和水下目标跟踪技术、海上惯性导航技术等是目前世界海洋界致力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海底探测高精度运动稳定平台技术、非线性差频探测与信号处理技术、高分辨率海底侧扫系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高灵敏度传感器技术、原位参数测量和采样技术、远距离水声通讯技术等是深海勘查开发技术重要研发课题和方向。
3.3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
目前, 海洋油气开发国家在新油田开发, 老油田延长生产周期等方面不断发展新的勘探、钻井和集输技术, 作业范围不断延伸。中国正在进行高温高压钻井、数控成像测井、水下多相流油井自动开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3.4 天然气水合物已成为新能源的研发热点
美国2000年制定了五年的发展计划, 2002年开始与日本、加拿大联手在MALLIK地区进行开采试验。印度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研发计划。挪威、墨西哥、韩国等也有调研。中国研发工作也有较好进展。2006年自主研制的深水浅孔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器研发成功, 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在南海北部成功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3.5 海洋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 应用基因、细胞和酶工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 探索有利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养殖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 天然产物利用, 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 一些技术领域已有产业化趋势。转基因鱼研究自中国20世纪80年代首次成功试验以来, 各国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起了领跑作用。美国、日本等在海洋活性物质分离提取, 化学结构修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天然产物开发总体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海洋有机物生物降解机理、方法和能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好进展。海洋生物材料研发不断进步。
3.6 部署海上监视系统, 防范来自海上恐怖袭击
美国自“911”后加强了海上安全防范管理体系, 整合开发了海洋运输系统作业全程跟踪的实时智能信息技术系统。澳大利亚在其海岸增设了海岸监测系统。日本2006年建立了水中安全监视系统。中国2006年研制成功一套水下反恐监控系统, 并应用于奥运会安保。
4 我国海洋领域需引起重视的若干科技战略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迅速。但是, 面临世界上海洋的激烈竞争,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海洋科技实力上的差距没有缩小。目前, 我国海洋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 有必要对我国海洋科技领域中一些战略性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4.1 海洋环境信息不能满足国家安全的保障需求
及时准确地掌握和预测海洋环境信息, 可确保海上军事活动的安全, 充分发挥装备性能, 甚至利用环境信息可出奇制胜。[5]因此健全的海洋环境信息和保障能力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现代化的海洋战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亟待早日建设, 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缺乏长期、连续和实时的海洋环境观测资料; (2) 缺乏完善的军民海洋基础数据共享机制; (3) “寓军于民、军民共建”的海洋环境和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 尚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的保证, 缺少长期的业务化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 (4) 缺少深海科技设备的试验条件, 影响深海大洋科学研究的深 入, 不利于国家安全对海洋战场环境信息提取的要求; (5) 海洋环境信息观测和数据传输等方面关键技术设备, 目前存在着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4.2 近海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就整体而言, 我国沿海的环境质量尚属良好, 但近岸海域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4.3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支撑基础十分薄弱
目前, 我国海洋渔业提供的产品已占全国动物性食物供给量的1/5。但是应对渔业的增产增收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产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 近海捕捞渔船数量过大, 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 近海富营养化现象危及海洋生物资源繁衍、生存; (3) 海水养殖良种匮乏、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4) 水产品质量安全及加工技术落后; (5) 基础性、公益性渔业调查研究与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4.4 没有足够重视海洋在灾害性气候预测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我国在灾害性气候预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对海洋在灾害气候预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气界和海洋界缺乏有效的联合; (2) 迄今我国尚无系统的、长期的海-气相互作用科学研究计划; (3) 亟待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网络, 提供时空连续海气资料; (4) 亟待建设和改善海洋气候预测系统。
4.5 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开发面临严峻挑战
从长远发展看, 我国海洋油气勘查开发必须面对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黄海、东海和南海南部深水区蕴藏着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但由于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 影响了我国的勘探开发; (2)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正走向海外, 关键问题是应加强国内的政策协调和规划布局, 避免自我竞争, 积极推动合作勘探开发; (3) 我国在深水勘探开发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有很大差距, 亟待加强深水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吸收和研究创新。
4.6 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缺乏长远规划
深海资源的研究和勘查开发是一项不亚于航天事业的, 需要大量采用高新技术的探索性工作, 具有高难度、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目前已发现并具有 (或潜在) 商业开采价值的海底战略性资源主要有: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天然气水合物、热液硫化物和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基因等资源。我国在深海战略资源研究、勘探开发方面面临着严峻形势: (1) 我国目前拟圈定的富钴结壳重点调查区, 面临着被划入日本和一些太平洋岛屿国家的200海里之外大陆架申请范围内的威胁; (2) 我国对于热液硫化物和深海基因资源开发研究的实力不强; (3) 对我国周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和分布只有初步了解; (4) 缺少大洋装备的试验基地, 影响深海资源研究和开发技术的发展。
4.7 维护海洋权益的科技支撑严重不足
在周边海域的权益斗争中, 我国继续面临着部分岛屿主权被侵占、海洋渔业和油气等资源被掠夺、海域划界争议悬而未决等问题。除了政治、法律的主张和依据之外, 我们尚缺乏以充分海洋科技基础资料作为权利主张的依据。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 我国无论是海洋自然科学领域, 还是与之相关联的国际海洋法律领域的能力和水平, 都存在着明显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海洋科技成果的支撑, 我国对国际海域上新出现的或潜在的战略性利益尚无足够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这些领域中利益得失的准确分析评估和科学决策, 不利于在国际政治外交斗争中最大化地维护我国的权益。
4.8 现有海洋观测能力严重制约海洋事业的发展
海洋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海洋观测能力相适应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海洋观测, 对于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开发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科学发展,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海洋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海洋观测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法规政策和日常的管理机 构, “寓军于民, 军民共建”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2) 国家有关涉海部门缺乏统一组织协调, 海洋观测资源和观测数据不能共享, 造成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 (3) 海洋观测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海洋观测能力和基础条件十分薄弱, 海洋观测技术落后, 主要仪器设备依赖进口; (4) 现有观测大多局限于近海, 深海大洋观测极少, 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5 推进科技兴海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建议
21世纪前后, 美国和英国等海洋强国及日本、印度等周边国家, 都普遍调整其海洋政策和科技政策, 以新的海洋综合管理理念来研究、认识、利用和保护海洋, 强调要重视现代科技发展对政府决策和相关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综合分析我国海洋科技领域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努力实现海洋科技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科技和教育是牵引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双驾马车。纵观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 科教兴则国家兴, 科教强则国家强。提高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因此, 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 必须努力实现海洋科技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2) 加强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努力实现资源、数据、信息共享。我国海洋工作起步较晚, 各方面科技力量分属不同部门, 投入经费受部门的要求不同, 较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受海洋基础性调查的限制, 很难提出大的科学问题, 难于取得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因此, 对于常规性的海洋调查与观测能力建设, 可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统筹起来, 并逐步实现观测数据、样品、信息等的共享。在此基础上, 国家有关部委可针对科学问题有计划地实施专题和强化调查与观测, 逐步提升我国对海洋的基本调查与观测能力。
(3) 发挥科教单位学科和智力优势, 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体系。海洋科教单位有着相当厚实的知识和技术储备, 但高校在海洋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根本原因是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尚不健全。长期以来, 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 建议以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载体, 体现要素互补优势, 优化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上、中、下游三阶段的权益配置, 突出高校技术源头的作用和企业的规模化能力, 真正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技术转移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带动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4) 加强我国运用海洋技术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 还要加强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科技领先型国家”, 通过了《知识产权与通讯综合改革法案》和以专利制度改革为目标的《21世纪战略计划》, 建立了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制度, 并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强行推广其美国价值标准;日本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 出台了《知识产权基本法》。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支持、帮助和引导其本国企业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提升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和水平。将专利与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捆绑在一起, 排挤国外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就我国企业同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竞争而言, 我国基础性、原创性发明专利还很缺乏, 海洋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基础性、原创性发明专利的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因此, 建议在海洋领域加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 以此推动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5) 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家海洋观测10年计划。加强国家对海洋观测的顶层设计, 尽快制订中国海洋科学观测10年计划。在整合、统一调配和安排部署国内现有资源基础上, 适当加大投入, 加强海洋观测系统建设, 并建立海洋科技数据和资源共享等制度, 为我国海洋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6) 整合海洋科研力量。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 以整体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着手建立大洋装备试验基地, 推动大洋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3]王诗成.蓝色的挑战—海洋国家利益战略思考[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171-186.
[4]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报告专题研究组.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报告[R].2006:231-258.
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工作 篇5
项目50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0多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各2个、省名牌产品15个、省著名商标9个;国家重点新产品8项,省高新技术产品24项。2005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3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制鞋业和石油机械业被列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发展星火支柱产业。二是知识产权效应凸显。我县是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县,2005年申请各类专利166件。石油机械产业形成了液压动力钳、钻井井口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成为江苏省重点培植的产业集群、全国油田井口装置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特达、信得等21家石油机械企业通过美国石油学会API认证,产品出口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液压油管钳、环型防喷器等产品占全国出口份额的20以上。三是平台建设步伐较快。建成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技术中心2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技术中心27个。启动建设以县开发区为载体的建湖科技创业基地,森达、克胜等40家科技型企业进区发展。今年5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县开发区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望成为吸纳尖端科技人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四是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107家企业与19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00多项,先后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34项。轻通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杉木小径材制造单板层积材及应用技术的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克胜集团投入2000万元,买断华东理工大学研发的国家863项目“新烟碱类杀虫剂I技术”。日月照明公司投资近300万元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氮化镓半导体元器件,并与复旦大学共同投资开发绿色节能型科技产品,为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今后一阶段,我们将以这次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为契机,以建设创新型县份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教兴县战略,把加快自主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实力。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狠抓关键环节,全力保障科技创新大投入。注重发挥政府投入导向作用。在安排财政支出时,优先保证科技三项费用的拨付,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占有率高、拉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重点扶持,着力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的匹配比例,并拨付专款奖励省重点技术改造、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项目贷款贴息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企业投入主体作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5,重点骨干企业不低于2,一般中小企业不低于1,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注重发挥社会投入吸聚作用。坚持“多条腿走路”,吸纳各类资本投入科技项目。一方面,把吸引外资作为主攻点,充分发挥我县的人文、产业等比较优势,全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以大开放促进大投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民间资本的投资潜力,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并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从项目推荐、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知识产权抵押质押等环节入手,吸引金融资金,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以上。
【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工作】推荐阅读:
大力推进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06-02
大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社会管理创新10-08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9-10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06-18
大力推进屏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05-10
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大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10-03
渝中区“五抓五促进”,大力推进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07-12
大力推进庭审直播 全面深化司法公开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