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4-11-27

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共7篇)

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

推进x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村级文化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对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xx区4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达到了95%,发展农村文化在全区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xx区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年来,xx区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文化“四大工程”建设,不断深化“立足区情、下移重心,服务基层、快乐群众”的文化工作理念,全区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开通流动舞台车,成功举办市农家乐大篷车首场演出和两周年四百场演出活动,深入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近三年累计送戏415场、送电影3200场,惠及群众80万余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每两个月演一场戏的目标。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农村,服务农民,重点实施“种文化”工程,一大批农村文艺人才和农村特色文艺团队得到发现、扶持与培育,如云溪乡王车塘村恢复组建了十番锣鼓队和舞龙队,村民自编节目“三句半”上台表演;高家镇欧塘村村民组建了业余婺剧团,自编婺剧《杨炯断案》在当地演出,深受群众好评。

2、群众文艺汇演掀起新高潮。相继举办全区文学艺术作品系列大赛、全区戏曲大奖赛、全区军旅歌曲演唱赛、全区腰鼓表演赛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农民的积极参与。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群众文艺汇演,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教育自我的大舞台,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一台戏的目标。各地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樟潭街道乌溪桥村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喜庆党的十七大的生动场面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3、文艺创作取得新突破。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推进文艺创作与指导工作,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演群众看得懂的戏。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屋顶人家》、《xx水涟涟》、《创卫歌》、《中界线》、《道情唱廉政》、《大爱无边火中行——赞颂和谐卫士胡建嵩》、《计划生育人人夸》、《合作医疗好》等等,充分展示了xx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相继予以报道。

(二)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

充分利用农村老祠堂、闲置校舍、村级办公场所等资源,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使之成为群众施展文体才能的重要舞台。全区已建成面积100㎡以上村级文化活动室135个,占全行政村总数的26%。深入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送书下乡等工程,相继建起民工图书室、军民共建图书阅览室等。组织开展“市民齐捐书,建设新农村”活动,积极推广流动图书点模式,方便群众阅读。目前,全区建有农家书屋(村级图书流动点)42个,从2006年起已向农村配送了10.1万册图书,社会力量投资建造的“百姓书院”成为全区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的新亮点。农村广播联网率达100%,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7.6万户,入户率达到69%。群众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三)文保工作不断加强

2007年10月,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区共普查出各类线索51738条,种类165种,基本摸清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确定了一批重点线索,理清了传承脉络,建立了保护机制。有9个项目被公布为区首批“非遗”名录代表作,4个项目被列入市首批“非遗”名录,杨炯出巡、茶灯戏、全旺板龙等3个传统民间艺术被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代表作。

(四)特色文化打响品牌

各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如湖南镇的“孝文化”,全旺镇的“善文化”,莲花镇的“廉文化”,杜泽镇的“旧祠堂、新文化”、高家镇的“杨炯文化”、峡川镇的“古道文化”、灰坪乡的“红色文化”、举村乡的“茶灯戏文化”等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打响。特色文化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全区有东海明珠乡镇3个,xx金走廊乡镇1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个,市级特色文化村13个。

(五)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键。积极探索乡镇文化站工作激励机制,建立文化站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有效调动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培训,去年先后举办全区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农村业余文艺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物普查和十七大精神学习等培训班6期。同时,选送13名文化干部参加全省文化干部培

训班,全年累计培训250多人次,2007年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户38户。一大批农村文艺团队与文化艺人得到挖掘和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区有农村业余婺剧团3个,有563个文体演出团队8000多人活跃在乡村。

二、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薄弱。由于我区经济欠发达,加上文化体制的多变,造成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区文化馆正在建设之中,至今仍无区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仍存在“一站一人一桌”的现象,离国家、省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完成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二)经费紧张。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虽然区政府逐年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有限的区乡财力和农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基础,已难以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经费紧张成为困扰全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人才缺乏。现有的文化队伍,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等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区级文化部门人员少,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很难承担培训、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任;乡镇(街道)文化员大部分身兼数职,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化工作上;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在家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缺少从事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

三、对策建议

(一)以夯实基础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一馆一站一场所”建设。在完成区文化馆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区文化设施。抓住建设文化大省之契机,借力借势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进一步拓宽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努力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并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村级文化活动室给予配置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器材。

二是大力实施广电“百千万”工程。继续深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2008年建好百个村广播室,送千台电视机给困难群众,有万户家庭装有线广播。深化“文明网吧”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

(二)以快乐群众为目的,进一步推进群文活动开展

一是实施好文化“百千万”工程。以流动舞台车为载体,广泛开展“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年为农村送戏120场、公益电影3000场以上。搞好流动图书配送服务,今年新建农家书屋17个,为农村送图书2万册以上。

二是抓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围绕传统节庆日以及全区重大活动组织好各类文化活动,并做好相关文化服务和宣传工作,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文艺创作和辅导,选送文艺作品参展参演,促进文化对外交流。鼓励农村群众自编自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每个乡镇(街道)开展一次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演活动。

(三)以传承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区内文物资源,并对重要的、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文物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做好申报、公布等工作。继续抓好金仙岩摩崖石刻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相关工作。2008年重点抓好吴氏宗祠维修工作,并把此项工程列入年内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重点项目。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的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

二是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新公布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省级名录申报工作。

三是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继续加强对杨炯、杨继洲、吾丘衍、赵抃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研究,支持有关方面人士做好文化名人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依托内外力量,提炼和明确本区特色文化发展定位,提升xx文化发展内涵和品位,增强xx区文化凝聚力,提高软实力。

(四)以提升能力为根本,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和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等政策,积极完善基层文化队伍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区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充实乡镇(街道)文化员队伍,完善队伍结构,提升队伍能力。大力培养和挖掘农村文艺骨干,努力创建文化示范户,加强农村文艺人才的管理,充分发挥乡土艺人的典型示范作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2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地处荆山山脉深处。自2011年以来, 镇委、镇政府围绕县委“231”工作思路, 立足高寒山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滞后、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实际, 解放思想,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以中心镇所在地东园村为核心示范区, 满足新生代农民“下山进城”改变环境发展的愿望;以海拔千米阳太坪村为重要示范点, 满足老一代农民就地改变环境发展的愿望;以麻竹高速公路建设征迁为契机, 满足公路沿线拆迁户改变环境发展的愿望。大力推进山区山上、山下公路沿线农村新社区建设,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长坪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现状

长坪镇位于南漳县西北部高寒贫困山区, 距县城42公里, 305省道穿境而过, 交通便利, 东达南漳、襄樊、武汉, 西通保康、房县、神农架, 素有“南漳西大门”之称。总面积258平方公里。镇内既有河谷, 也有高山, 海拔落差大 (最低300米, 最高1570米) , 气候比较恶劣 (全年无霜期只有210天) 。现辖村委会14个:黄潭洲、孔家畈、长岭、龙沟、东园、钟鼓坪、陡山、阳太坪、龙凤、赵岭、青林、标湖、朝阳、中岭, 65个村民小组, 乡村户4346户, 总人口16274人, 劳动力8732人, 常用耕地面积31118亩, 其中:水田面积2652亩、旱田28466亩。

长坪镇是南漳县农村新区试点镇, 东园村是山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省市示范村。长坪镇抓住长坪作为南漳“县级农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的机遇, 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试点带动的原则, 按照“1+6”的工作思路 (即长坪城镇为中心, 带动东园、黄潭洲、孔家畈、钟鼓坪、陡山、阳太坪等6个村向纵深发展) , 采取政策扶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等措施, 努力把长坪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型山区小城镇, 把东园村建成县级示范村, 把黄潭洲、孔家畈、钟鼓坪、陡山、阳太坪等5个村建成镇级示范村。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六新”:新定位、新布局、新设施、新服务、新市场新产业、新机制。建设的具体要求:按照“集中居住、节约用地”的要求, 强化规划管理, 规范社区住宅建设;按照“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要求, 强化硬件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按照“培育产业、引导就业”的要求, 积极培植主导产业,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1.1 东园村农村新社区建设

东园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规划面积100亩, 第一期工程已启动建设面积50亩, 占地5000平方米土特产交易大市场已经竣工, 计划建设宜居房屋75套, 首批75套住房主体工程已完工, 完成建设投资2000万元。405户已有320户新建了小洋楼, 30多户成为牲猪、山羊养殖大户, 新发展的200万袋代料食用菌也进入备料阶段。当前正在推进东园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宜居新村河堤水毁修复工程建设。目前, 已采购材质上乘的石料, 投入机械和人工进行浇筑河堤基底, 河堤主体工程已完工, 河堤防护拦杆正在紧张有序施工, 已完成工程量的95%。

长坪镇党委现已勾画出东园村新社区的“美好蓝图”, 二期工程将再建住房200余套, 并完善社区卫生、文化、体育、商贸等公用服务配套设施, 真正把东园新社区建成独具特色的山区幸福新家园 (见图1) 。

1.2 阳太坪农村新社区建设

阳太坪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规划面积40亩, 计划建设宜居房屋30套, 三友公司已投资500多万元, 完成了16套农村新社区新房主体工程, 16户农户已搬迁入住 (见图2) 。

1.3 高速省道沿线农村新社区建设

高速省道沿线农村新社区建设主要是黄潭洲、孔家畈、东园、钟鼓坪4个村。黄潭洲村建设沙湾和龙头沟两个农村新社区建设。钟鼓坪村建设顾家院子和大年坡两个农村新社区。全部建成三间两层结构。孔家畈、陡山等村农村新社区也在加紧建设 (见图3) 。

1.4 开展“洁万家”活动

全镇14个村开展“洁万家”活动, 沿河黄潭洲、孔家畈、东园、钟鼓坪4个村已配备100个垃圾筒, 全镇已配备1台垃圾车, 在钟鼓坪童家沟建立了垃圾场, 对垃圾进行集中焚烧填埋。

2 长坪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特点

2.1 毗邻中心集镇建社区, 实现新生代农民“下山进城”改变环境发展的梦想

山区搞农村新社区建设, 既要政府不负债, 又要农民买得起, 是必须破解的难题。长坪镇在建设东园村新社区过程中,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坚持“以镇为单位, 以镇郊村为依托”, 实行“政府统筹主导、村组主体开发, 引导镇郊集中、整体连片建设, 科学规划选址、尊重民意选型, 用活用足政策、多种渠道筹资, 功能配套完善、严格准入条件, 拓宽就业门路、共享幸福生活”的运作模式, 实现了“镇村两级不负债、集镇建设有形象、农民群众买得起、承建商人有钱赚”三方共赢的效果, 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之路 (见图4) 。

改变居住环境就是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把新社区当做“新城”建, 既能满足农民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 又能实现农民就近“进城”的梦想。

山区搞农村新社区建设, 地方财政薄弱, 农民自身的投入能力有限。如何在这种情况下, 既要政府不负债, 又要农民买得起?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 长坪镇党委、政府决定采取融资的方式破解社区建设资金难题。

按照“打造宜居新社区、建好长坪新城区、共享幸福新生活”这一目标定位, 镇党委、政府把东园村农村新社区建设与长坪镇集镇建设接轨, 统一纳入规划, 委托中铁十一局勘探设计院和随州规划设计院进行了规划设计, 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 在东园村109亩荒滩和农用地上, 建设兼有现代气息和乡土特色的新民居300套, 同时配套各种公共设施。建成后, 东园村新社区可吸纳下山农民2000人, 幼教中心可接收适龄儿童500人 (见图5) 。

鉴于镇、村无财力开发建设的实际, 东园村新社区采取了由承建商垫资、相关部门优惠减免费用、争取相关扶持政策等办法, 实施统一开发。

东园村新社区把公用服务设施建设与住房建设一起规划、一起设计、一起实施, 由承建商垫资承担其所开发的房屋规划范围内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承建商在建设一期75套住房的同时, 投资近200万元, 实施道路硬化、空间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水电增容、防洪保安、幼教中心、休闲广场、集贸市场等“九大工程”, 真正让购房户放心购买, 舒心入住。

农民“进城”后怎么办?这是东园村新社区建设首先考虑的问题。东村新社区未雨绸缪, 采取多种办法为“下山进城”农民寻求可靠的出路。具体是: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户租田租山, 培植一批烟叶、食用菌、中药材大户;引导首期购房的75户农民, 利用门面房开办小吃店、土特产店创收;利用长坪“口子镇”的区位优势, 组建了一个跨县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利用镇内白峪河、穿山河等山水资源优势, 发展农家乐、探险等休闲观光旅游业;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度, 实行定向输出、集团输出, 打造劳务品牌;发展鲜菜鲜菇等现代农业, 目前已在镇郊发展大棚蔬菜20亩;选择山场开阔、自然隔离较好的地点建设山羊、土鸡、土猪规模养殖场;着力培植农产品加工或手工艺品生产企业, 让下山农民就近打工。

2.2 高山随湾就片建社区, 满足老一代农民就地改变环境发展的愿望

针对老一代农民不愿下山的情况, 阳太坪村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引龙头、企业投资建新房, 农户林权换房产、林地流转兴产业, 农户经营零风险、产业受益四六分, 农民转换成农工、就业养老有保障”的公司农户双赢的产业主导型农村新社区建设之路。

2011年5月, 引进三友 (随州) 食品有限公司到该村投资发展袋料食用菌产业。鉴于阳太坪村山场面积大、栎木资源木质素高, 适合生产高品质食用菌的实际, 三友公司提出投资农民建新房置换农民山林经营权的产业发展思路, 在发展产业同时, 同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在广泛征求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 阳太坪村采用“三友公司全额投资建房、农户平均以225亩山场林权置换房屋产权 (差1亩山补差价200元) ”的办法, 本着基本不占耕地的原则, 科学规划选址建设农村新社区。截止目前, 三友公司已投资兴建16套农村新社区新房已竣工入住。兴建1个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功能比较完备的群众文化广场, 硬化道路1公里, 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为解决农民在家门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 阳太坪村在巩固烟叶产业的基础上, 依托三友公司龙头带动作用, 建设“十里菇棚长廊”。制定了“公司全额投入、农民分散生产、收益四六分成 (公司四成、农户六成) ”让利于民的优惠政策。吸收200多名阳太坪村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增收。

2.3 依托高速省道沿线建社区, 努力打造美丽家园风景线

今年长坪镇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除重点完善东园社区、阳太坪社区基础设施配套, 如堤坝除险正在加固, 道路马上硬化等, 还要紧紧抓住麻竹高速拆迁80多户机遇, 在途经黄潭洲、钟鼓坪两个村建设省道沿线小社区50多户。按照统一规划设计, 统一建筑风格, 统一装饰色调, 统一基础设施, 统一公共服务, 统一社会管理, 统一市场体系, 统一产业布局等“八统一”要求, 遵循“政府主导、村委会主帅、群众主体”的原则, 建设成为节能、环保、绿色、靓丽、便民新社区, 最终形成一道以集镇为中心, 以国省道沿线为依托的农村新社区靓丽风景线。

3 制约长坪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 山高路陡, 人口居住分散, 土地贫瘠, 加之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 目前长坪镇所面临的加快山区农村新社区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自然灾害频发。受地理位置影响, 长坪镇属于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灾害发生后, 往往导致农田被淹、作物被毁, 农民收入遭受重大影响, 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随时有被损毁的风险。例如去年8月, 长坪镇暴发了百年罕见的洪灾, 全镇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灾, 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农田水利和农村新社区设施遭到严重损坏, 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建设农村新社区的信心。

二是农民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 “小富则安”、“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依然存在, 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拼的精神, 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农村实用人才缺乏, 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 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弱, 发展农村新社区意识不强。

三是干部队伍老化突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老化问题在镇村两级不同程度地存在, 年轻的人才留不住, 部分村干部受教育程度较低, 能力不足, 无法形成人才梯次配备。镇政府机关人员26人, 其中:50岁以上9人, 40—50岁11人, 30—40岁3人, 30岁以下3人。村主职干部16人中, 35—40岁1人, 40—45岁2人, 45—50岁2人, 50岁以上11人, 没有35岁以下干部。发展农村新社区缺乏人才支撑。

4 长坪镇农村新社区建设措施和建议

把建设“农村新社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统筹“三农”工作全局来抓。继续坚持“1+6”工作思路, 努力把东园村建成省、市、县三级示范农村新社区, 其他黄潭洲、孔家畈、钟鼓坪、陡山、阳太坪5个村建成镇级示范农村新社区。

以长坪是县级农村新社区试点为契机, 多渠道引进老板借“外力”提形象, 多形式融资借“外资”搞建设。坚持把新社区与长坪中心镇作为一个整体, 系统研究、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见图6) 。

一是新定位。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统一装饰色调、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公共服务、统一社会管理、统一市场体系、统一产业布局等“八统一”要求, 建设成为节能、环保、绿色、靓丽、便民新社区。

二是新布局。长坪城镇规划区面积1.1平方公里, 全盘规划、顶层设计、整体设计, 以新思维推动新区发展, 把握好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的关系, 以新区建设推动老区更新。创新推进镇政府机关危房改造工程, 拟筹措资金300万元, 高标准新建长坪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建成长坪党建工作亮点镇的龙头。扎实推进东园农村新社区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 积极宣传, 政策倾斜, 成立专班, 倒排工期, 稳步推进长坪南北两个老街道进行改造, 吸引老板参与投资和个人自建相结合, 按照“八统一”要求, 修建两条绿色通道, 限制车辆通行, 方便学生上学和居民出行, 配套公益设施和健身器材, 形成“三纵五横”镇区大格局, 建成路路相通环镇路网。三纵:双桥至广场建成绿色通道 (沿河大道) , 305省道建成通车主干道 (民生路) , 堰塘洼老街道至长坪法庭建成绿色通道 (紫薇大道) ;五横:双桥段、农贸市场段、大白果树段、幼教中心段、德杰置业售楼部段。在沿河大道建成桂花一条街 (沿河植垂柳形成护堤林和风景林, 新社区门面前植桂花) , 南面老街道建成红枫一条街, 305省道建成香樟一条街, 北面老集镇靠后山建成紫薇一条街, 达到每天有绿色, 四季有景色。所有新路边形成路沿面铺彩砖, 植树绿化, 装灯亮化 (见图7) 。

三是新设施。规划配套有线电视线、自来水供水、排污水管网、水冲式公厕、垃圾处理站, 公益绿地面积不低于承建面积的10%至20%。

四是新服务。新建“1+8”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1个文化广场, 8个工作室:村党支部、村委会、社区服务站、农业发展公司、综治调解说事室、便民服务室、培训中心、农家超市) 。

五是新市场新产业。在规划新社区已建成1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农贸交易市场, 同时引导农民从事农产品经营。2011年7月引进的湖北省食用菌企业龙头老大随州三友公司, 随州三友公司今年在新社区投资1亿元建香菇交易大市场和胶囊菌种厂, 投资5000万元在钟鼓坪村建设水菇生产基地和阳太坪村二期宜居村庄及“十里香菇长廊”建设等项目, 发展袋料食用菌产业, 以产业带动农村新社区建设。投资引导农民就业从事食用菌产业生产, 形成农村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初步议定随州三友公司援助建设一处集休闲、健身、景观为一体的“三友广场”, 与沿河大道和长坪东园农村新社区相呼应, 形成观光旅游风景带。

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3

2007年,西安市在加快区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贯穿一条主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把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从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四区一基地”对口支持区县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上将一批重点中心城镇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并在全市城建资金中,专列用于小城镇和区县城市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二是确保2007年全市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高于2006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要有较大幅度增加。

——力促三个创新。一是综合改革创新。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投入办学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2007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专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配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权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遏制乡村新的债务发生。二是金融支持创新。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贷款难问题。鼓励在区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通过建立政府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三是保障措施创新。成立五大主导产业组织协调机构,发挥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成立“四区一基地”组织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对口支持区县加快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市、区(县)领导干部包抓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范围,切实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市上将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纳入市督查落实重点工作考核范围。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提升区县园区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经济实力为重点。二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三是以产业富村富民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四是以农村社会公共事业为重点。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

——实施十大工程。

1、区县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以加快11个产业园区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推进全市区县域经济发展。

2、小城镇建设工程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两个全国级和20个市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指导,全面实施试点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开展11个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小城镇经济开发示范项目的策划、包装、争取及实施工作。在西安周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壮大、竞争力强的小城镇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产业带动工程

按照西安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要求,一抓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抓龙头企业发展。三抓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工作。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成为省内、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名牌。

4、水气路田基础设施工程

着力抓好一批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落后面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重点抓好农村用水安全、农村道路、农村沼气、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试点、以工代赈、西骆峪水库除险加固水源工程和节水增效等国债项目建设;实施10 个灌区改造及旱塬区水源工程,启动周户37万亩黑河引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解决农村安全用水20万人,新建农村沼气用户8000户,新修农村公路120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

5、社会公共事业工程

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农村中小学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

6、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抓好重点市场建设。要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支持农产品集散地的农村市场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抓好粮、菜、果、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让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形成市有监测中心,区县有监测站,基地、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有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两级三层”网络。四是搭建形式多样的推介平台。要组织、策划好农产品广告宣传和推介工作,继续实施农产品质量万里行活动,利用媒体、网络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为我市农产品搭建销售推介平台,必要时还可组织筹办西安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加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解决好农产品市场销售难问题。

7、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蓝田县红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大绿”工程,启动林业坡地富民、泾渭湿地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三期、秦岭植物园和新农村村庄绿化建设工程。积极做好利用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秸杆综合利用和焚烧秸杆的监管,策划一批利用秸杆发电、肥料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抓好周至县瑞威再生能源秸杆发电、长安区德宽秸杆产业化开发基地建设项目。

8、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农民收入稳步持续增长。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对现有的73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资源整合,实施“农民绿证培训”、“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农民职称培训”、“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劳务品牌,提高我市劳务外在知名度。推行订单定向培训,“实行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广泛培育劳动力市场,继续扶持引导农村劳务服务中介组织的发育,使其就业服务覆盖城乡。健全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降低就业风险。要加强全市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重点抓好西安市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和区县农村劳动力服务专业市场建设。

9、农家乐建设工程

“农家乐”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派生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又一个亮点和渠道。加快制定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引导、明确标准,切实改变目前“农家乐”自发的、无序化的发展状况,加大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引导、鼓励城市三产服务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家乐”建设,向庄园化、规模化转变。要抓好试点,做好示范推广工作,提升我市“农家乐”的水平和档次,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环境卫生整治,增强“农家乐”对城市居民的持久吸引力,满足城市居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10、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4

为了全面总结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成功经验,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广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这一成功模式,加快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坚持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是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方案》,规划经过3年建设,使全乡小康示范户占到总户数的8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实现村村通油路,卫生、文化、通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在具体实施中,坚持项目投资拉动、群众参与建设的原则,整合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土地复垦、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十大项目”,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实施,截止目前建成集中安置点25个、小康住宅户2845户,占全乡总户数的5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完成土窑洞、林缘区搬迁及危旧房改造950户,铺油道路9条73公里,解决了415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条件。

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成效显著,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集中安置,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通过统一规划建设,把塬边、沟底、林缘区分散居住的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后,实现了水、电、路、讯“四通”,配套建设了沼气池、节能灶、集雨水窖、卫生厕所,建成了村级卫生所、农家书屋和“一村一场”工程,有效扩大了群众的受益面。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整合了资源,投入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产生了数倍的建设成果和社会效益,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仅实现基础建设“四通”,就节约资金4260万元;撤并中小学校3所,节约建设资金650万元;同时通过旧宅基地复垦,不仅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增加耕地2532亩。

二是发展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彻底改善基础条件,扎实推进“四个一”农业结构调整工程,新增果树经济林2600亩、5头以上养牛大户196户、劳务输转6300人,全乡从事农产品加工、贩运和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群众达到2685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1元,同比增长13.9%。

三是示范带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转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是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形成了工作合力。区、乡两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规划指导,对农民群众开展集中培训活动,有效发挥了群众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的作用。同时积极动员群众亲属互助、邻里相帮、干群共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配套投资量大、普遍缺乏项目支撑,实施难度大;主导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群众增收渠道单一,与硬件的发展水平不协调;群众的积极性虽被有效激发,但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仍然需要行政推动等。

二、“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计划

㈠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布局构想和全区以泾河川为主线、建设312国道沿线经济开发带的战略布局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整塬整川推进,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㈡建设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从各乡镇的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产业发展、农村管理等内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以规划统筹各项建设,防止低水平分散建设。

2、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民生保障为出发点,以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水、电、路、讯配套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从乡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地理等综合因素出发,制定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实施,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

4、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政府重点搞好引导、协调和服务,财政投入和整合项目重点用于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避免大包大揽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5、创新机制,建管并重。建立“国家扶持、部门配套、社会帮扶、农民自筹”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项目拼盘,资金整合,切实解决资金瓶颈。同时完善农村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长远效益。

㈢实施步骤、期限和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全区规划实施峡门城乡一体化型、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安国、白水、草峰5个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

1、峡门城乡一体化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1-2012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以建材项目为带动,以康居楼建设、旧村改造、劳务输转为抓手,建成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商贸服务三个基本功能区,建成康居楼20幢,安置农户781户,基本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群众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达到城区平均水平,道路、供排水、电讯网络、村级文化室和卫生所基本覆盖,基本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

⑶2011年建设内容:在唐庄村建设康居住宅楼10幢,安置农户325户;在东部15个村实施危旧房改造和土窑洞搬迁100户,对平华路沿线200户农户住宅进行改造;硬化贤太和峡门两个安置新区道路3.5公里;完善峡门集贸市场基础设施,方便群众和企业职工生产生活;建成图书阅览室3间60平方米,活动室3间90平方米;实施桂井至马山村道路铺砂工程,铺砂7.5公里,整修边沟7.5公里;在二沟村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使新建梯田达到4000亩;新建2个垃圾定点处理仓;新建一所唐庄村和白坡村共用的标准化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所;在全乡范围新建暖棚150座,新增暖棚养牛1000头,发展5头以上养牛大户30户,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0户。

⑷2012年建设内容:在吴坡村二社建设康居住宅楼3幢,安置吴坡二社群众90户;在白坡村新建小康住宅40户,建设五层康居楼1幢;在峡门村建设六层住宅楼5幢,高层住宅楼1幢,利用海螺生产余热集中供热,安置群众210户;实施9个村危旧房改造工程80户,完成“三清五改”100户;在贤太安置新区建成村文化室3间,并购置配套设施;埋设供水管道800米,打深井一眼,解决马山村120户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峡门村、贤太村和吴坡村各新建2个垃圾定点处理仓;新植优质乔化红富士300亩,使以葡萄、核桃、蜜桃为主的果园面积累计达到2500亩;在全乡范围新建暖棚100座,新增暖棚养牛800头,发展5头以上养牛大户30户,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10户。

2、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1-2012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按照先川区后山区,逐年推进的思路,到2012年全镇小康住宅户累计达到3510户,村容村貌基本达到新农村的标准;川区村实现村村通油路和通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主干道路路网总体形成;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旅游生态良好、人文环境优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⑶2011年建设内容:沿崆峒文化一条街两侧建设旅游小康示范户100户,其中寨子街村50户,太统村50户;在蒋家沟、韩家沟、西沟3村实施危旧房改造100户;实施平泾路铺油工

程14公里,实施官庄等3村村道硬化9.5公里,对贾咀、北岭2村通村道路30公里进行整修铺砂;改造北岭村人饮工程,建成太统、官庄、韩家沟人饮工程;实施太统村安置点72户通电工程;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完成榆树村600亩坡改梯工程;沿崆峒文化一条街、崆峒大道建成垃圾收集点10处,垃圾掩埋处理点2处。配套垃圾清运车2辆,装载机1台,移动垃圾收集箱10个;在蒋家沟村、太统村栽植柳树、国槐等风景树种5200株;在祁河、中河等8村各建成规范化农家书屋一处。

⑷2012建设内容:实施官庄、韩家沟等6村危旧房改造350户;对祁河村、中河村、高岭村3条43.4公里通村道路整修铺砂,完成甘沟村5公里村道铺油;实施中河、贾咀、西沟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在鸭儿沟村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坡改梯工程1000亩;实现寨子街、太统、鸭儿沟、榆树、蒋家沟、韩家沟6村宽带全面入户,建成村级信息化网络;在寨子街村、韩家沟村新建标准化篮球场2处。

3、安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实现全乡20个村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基层民主政治更加发展,社会和谐基础更加稳固,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在油坊、安国等6村川水地重点发展设施无公害蔬菜;在白林村刘家山社、王堡村东庄社重点发展特色辣椒、大蒜种植;在东沟、闫沟等5村山塬地重点发展以优质“贵妃”杏为主的林果产业;在余庄、岘梁等9村重点发展暖棚养牛产业,在翟湾村重点发展养猪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解决白林、闫沟等11个村安全饮水问题;对余庄、岘梁等5村15个社实施农电改造工程,解决412户1851名群众用电困难问题;实现油坊、安国等6个村社社通油路,实现白林、余庄等12村村村通油路,硬化乡村道路12条35公里,硬化村社道路20条41公里;实施基本农田综合开发,衬砌渠道30公里,沟渠疏浚8公里,低产田改造5443亩,梯田建设8000亩;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1500户,青贮池2600座,集雨水窖1500眼;在民居建设方面,新建白林、油坊—安国、上李新农村示范点3个150户;在白林、余庄、等14个村实施土窑洞搬迁及危旧房屋改造工程1593户,完成“三清五改”3000户。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建成全乡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广场。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0个;新建闫沟、大庄等7个村级活动场所;对安国卫生院进行改建,建成白林、油坊等18个村级卫生室;完成安国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建设和青龙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对范庄、余庄等村小学进行改造维修;建成全乡垃圾中转站,对安国街道进行集中整治,新建垃圾点2个,厕所2座;实现全乡20个村村村通宽带,配备微机、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全乡农户宽带入户率达到2%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45%以上,电视广播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4、白水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坚持产业为先,巩固果、菜产业发展建设成果,80%的村形成自己的主导特色产业,果、菜、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 34.3%以上;全镇80%以上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建住房全部进入规划区,改造户按照“三清五改”标准实施,基本消除土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80%村实现以村部为中心、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或铺油。

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果产业重点优化果园、树种结构,果园面积稳定现有水平,力争挂果园面积达到60%,果品总产量达到1.3万吨,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14%;蔬菜生产以全区建设“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为契机,重点实施国道312辅线沿线设施蔬菜带和崆索路果菜套种示范带,年发展设施蔬菜1000亩,保护地蔬菜1000亩,发展以胡萝卜、芹菜为主的复种菜6000亩,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蔬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5%;畜牧产业要继续走“以大户带小户,以基地带农户”滚动发展的路子,重点抓好黎明养殖场、强盛肉牛育肥场、兴盛生态农业园等规模养殖场建设,扩大和延伸养殖链条,畜牧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5.3%。积极创造条件,培育组建种养方面专业合作社5个,专业协会5个,提高协会覆盖面,为农民群众相互交流提供平台,带动果菜产业的长足发展。

在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全镇劳动年龄内劳力年参加科技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5天,每3年参加一次系统就业培训,户均达到1名科技明白人。同时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要致富、靠劳动”的新思维,通过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组织劳务输转等措施,户均输转1个劳务,形成果菜产业为主导,二、三产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地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坚持统一放线、分户建设,新建与改造并举的发展路子,新建小康住宅小区10个,完成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成宽裕型小康屋500户;配套“一池三改”项目,全镇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完成道路绿化工程50公里以上,完成村庄绿化1-2个;完成村道硬化30公里,道路铺砂100公里;新建村级卫生所12处。

在文明村镇创建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挖掘民间文化,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镇机关及驻镇各单位全部接通宽带,杆线到户,川区村80%以上、山原区60%以上农户接通数字电视;每村建成群众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一处,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积极开展“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加强村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营造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农村新风尚,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向新阶段,全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户占到总户数的95%以上。

5、草峰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按照先塬面后山区的思路,逐年推进,到2015年底,草峰镇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基本建成,全镇小康住宅累计达到3500户,村容村貌基本达到新农村的标准;镇内主干道路路网总体形成,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解决1240户群众饮水问题,实现村村通安全饮水,入户率达85%以上,群众安全用水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在民居工程建设方面,在安家、张寨、赵家等17村建成小康屋1310户,在张寨、九龙等21村实施危旧房改造1260户,在郭刘、祈段、范河三村实施纯窑户搬迁386户,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道路铺油硬化工程。铺油硬化道路55.9公里,修建排水渠32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水塔3座,铺设供水主管道12公里;新建高压线路1km,安装100kVA变压器1台,完成通电工程369户;在梯田建设方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26807亩;新建集雨水窖1930眼。

三、保障措施

㈠强化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实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涉及的部门多,必须强化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中的龙头作用,做到与村镇规划、村庄规划和项目布点结合,防止乱修乱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有限资金的积聚带动作用。同时要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逐步撤并小型村,搬迁偏远村,优化村庄布局,缩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线路、降低规划难度、提高项目效益,切实加快项目进度。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水、电、路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激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㈡加大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紧紧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认真筛选论证符合国家投资导向的项目,多渠道向上争取国省投资,以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同时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将农村各类项目统筹安排,把小项目捆绑成大项目,建立专项资金,集中解决“一乡一村”和“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同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力度,区、乡两级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予以配套,进一步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增加投入,逐步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确保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㈣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自力更生,用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范工作方案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全区选取五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五个示范村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为下一步把全区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样板和示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第八次全委扩大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解决农村“七难”问题(增收难、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为重点,以村级规划建设、“三建四改”(“三建”就是建特色优势产业、建信息平台、建公共设施;“四改”就是改路、改水、改房、改环境)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实现“六个提高”(“六个提高”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的目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区全面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在村级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建设出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

——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先易后难,切实抓好示范村建设,发挥出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做到有要求不强求、有目标不达标、有任务不摊派。

三、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我区实际,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应统筹安排,明确定位,各具特色,规划先行,逐村推进;实行“12212”推进工程,即:按区委、区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意见的要求,今年重点实施1个示范村(即xx镇双溪村)建设,分别规划和启动4个示范村建设(即xx片区农民安置新村、xx生态区农民安置新村、xx镇xx村、xx镇xx村);2007年重点实施2个示范村建设、2008年重点实施2个示范村建设,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五个示范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文化素质提高,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其余12个推进村的建设。

(一)围绕改善生活条件,着力打造新环境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以解决困扰农民生活的增收难和行路难、住房、生活和饮水质量差等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生

产、生活环境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加快实现村社人行路面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人居环境。

1、按照统一的标准做好示范村规划设计工作,尽快完成示范村总体规划编制,并按总体规划编制详细规划,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建设工作。

2、加强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1)道路设施。首先按照村级道路硬化的额度,投入村道硬化建设,畅通示范村与镇主干道的连接;二是加快建设好布局合理的社道;三是户与户之间加快建设好0.8-1.5米宽的中大路。

(2)住房建设。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一是鼓励和引导条件较好的农户,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划修建住房;二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对现有住房进行房屋立面改造;三是重点改善农村低保户、困难户的住房及危房。

(3)饮水安全。改善示范村居民饮用水条件,实现示范村人畜饮水安全。

(4)沼气池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按统一标准进行修建。

(5)建立和完善示范村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调整教育、商贸网点,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供电、电视、电信等配套设施。

(二)围绕强化物质基础,着力发展新经济

以区内二、三产业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模式,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一是要实施优势发展战略,根据五个示范村的不同特点,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在示范村做大做强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白色产业、以苗木花卉种植为主的彩色产业和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的绿色产业,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具规模,三年见成效”。二是要发展壮大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起覆盖农业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要充分利用盘溪农贸市场的优势,发展好订单农业。三要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在有条件的村鼓励、支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四要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大力推广“奶牛(猪)—沼—草果花木”

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充分发挥示范村各自的优势,培育做强2-3个农业支柱产业,切实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三)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塑造新农民

按照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生产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塑造新时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建设力量。同时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区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四)围绕提高文明素养,着力展现新风貌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解决“七难”问题为突破口,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基础,以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为先导,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要求,扎实有效开展“四改”工作(改路、改水、改房、改环境),加快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同时,加强村级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一楼四室”(综合楼、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治安调解室)的建设;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加强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让农民就医、让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有保障;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反对封建迷信,革除传统陋习,形成遵章守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精神支撑。

(五)围绕强化政治保证,着力构建新机制

把以“三建四改六提高”、村级规划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

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要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切入点,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加强执政能力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建设,着力提高涉农街镇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区委、区政府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xxx任组长,区政府区长xxx任第一副组长,区人大主任xxx、区委副书记xx、区政府常务副区长xxx、区委组织部部长xxx、区委宣传部部长xxx、区委政法委书记xxx、区政府副区长xxx、区政协副主席xxx任副组长。

(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借鉴“六件大事”的运作模式,下设“一办五组”,“一办”即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副区长担任,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工作人员,搭建工作机构,负责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负责建立合理的目标责任制和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负责处理好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各项日常事务,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五个工作组分别是:

一、组织组,由组织部门牵头,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参加;

二、宣传组,由宣传部门牵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相关部门参加;

三、交通建设组,由交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房屋建设组,由建委牵头,规划分局、国土分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五、产业结构调整组,由区农林水利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三)落实专项资金,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工作。一是各相关单位要积极争取市级及以上专项资金,捆绑农业综合开发、地质灾害整治、以工代赈、农业及水利、能源建设等专项资金用于“三建四改六提高”和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区财政要整合、筹集各项涉农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村的各项建设。三是各示范村要认真组织农民以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各示范村所在街镇也要安排适当的资金投入示范村建设。

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宁国市西津街道办事处凤形山村地处宁国市西郊,自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我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结合城郊村实际,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坚持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06年我村被确定为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并先后成功接待了国家发改委、周边县市等多次参观考察,得到了充分肯定。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城郊村作为承接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必须因地制宜,牢牢把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机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要紧紧抓住城郊村的区位、交通、信息、人流、物流以及人才等优势,打好“五张牌”。一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品蔬菜、优质水果种植,培育养殖大户,推进农业的综合开发,当好城市的“菜篮子”。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城市建设及工业开发区建设,都给近郊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要抢抓这一机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三是主动发展工业经济。城郊村地处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凸显,成为中小企业竞向投资的沃土。要在服从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加大招商引企力度,全力优化服务环境,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四是要全力发展旅游经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作压力的逐步增大,近郊旅游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城郊村要抓住这一契机,要立足村情实际,挖掘旅游潜力,着力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新的有效载体。五是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盘

活力村级资产,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采取公开招标、公开竟拍、合作开发等有效方式,用足用活村组预留地资源,发挥“酵母”作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第二,要抢抓城市拓展机遇。城郊村作为城市拓展的重点区域,要抓住这一机遇,全力改善村庄环境。一是要精心抓好中心村建设。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结合村级服务半径,本着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有利于盘活村级资源,有利于呼应城市拓展战略的原则,认真制定村级建设规划。尤其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居住习惯,开辟农民集中居住区,指导农民统一建房。同时,完善集中居住区的总体功能,硬化区间道路,建设公共绿地,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民公寓房建设,更好的节约和利用土地资源。二是要切实做好偏远村组的村庄整治工作。对于边远村民组要在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以硬化村庄道路、建设环卫设施为重点加强村庄整治。特别是要打破目前城郊村普遍存在的农民无序建房,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的突出问题。同时,要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探索建立村庄环境保洁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城郊村直接面临征地、拆迁、安置等实际问题,各类矛盾错综复杂。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主动应对新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一是要规范户籍管理制度。要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在维护户籍管理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符合城郊村实际的户籍管理制度,减少因户籍管理混乱带来分配上的各种矛盾,努力实现城郊村各项分配公

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合法。二是完善各项权属登记。要按照《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各类承包经营权,完善宅基地、自留地相关登记,避免因权属不清带来的各种矛盾。三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真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四是深入开展关爱互助活动。要结合城郊村贫富悬殊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开展“扶弱济困献爱心”活动,使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都能感受组织温暖,共享改革成果,推进社会公平。

第四,要增强村民就业能力。由于城郊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如何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能力,是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对城郊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开展再就业培训。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依托“阳光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有效载体,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失地农民转产转岗能力,引导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第五,要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城郊农民素质相对较高,民主法律意识相对较强,管理服务的任务更重,必然对村级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切实抓好村班子建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严格执行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相关制度,坚持村务党务公开、联组包户等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推动

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篇7

总体上看,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坚强的, 农村党员队伍是有战斗力的。但农村基层党建也暴露出了农村基层组织薄弱、党员队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都说明基层是党建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抓住了基层, 就抓住了加强党建工作的关键, 就突破了党建工作从谋划到落实的薄弱环节, 就夯实了我们党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的基础。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许多薄弱环节

(一) 党组织地位和作用弱化。

有的基层党组开展的活动较少, 对党员疏于教育管理, 平时一盘散沙, 关键时刻站不出来, 顶不上去;有时成为落后群众的代言人, 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煽动者和组织者;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战斗力, 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歪风邪气作斗争, 造成有的农村地区正气不倡, 邪气横行, 群众不信任党的组织, 基层党组织没有了群众基础;有的党组织多年不发展党员, 导致后备干部缺乏, 选拔基层干部是在“矮子中选高个”, 基层干部没有号召力、影响力, 说话群众不听, 做事群众不信;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党性不强, 不讲原则讲关系, 不讲公正讲条件, 上级安排的工作, 合自己意的就执行, 不满意的千方百计地软磨硬拖;有的村党支部忽视了乡镇党委的领导和乡政府的指导, 使一些农民党员对党支部的依赖度下降, 有困难、有问题不请示、不汇报, 我行我素, 影响了村党支部的整体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 组织建设没有落到实处。

一些基层党组织在组织阵地建设上只注重形式, 不注重内容实质, 致使组织阵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和哗众取宠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党员缺乏发展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和处理农村各种复杂的能力, 更缺乏创新意识;有些干部不会正确思想政治工作, 粗暴简单、强迫命令, 甚至违法违纪、欺压群众;有些村级党组织对农村的党建工作很不重视, 存在着重经济亲党建的倾向;加之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 引起群众强烈的不满而导致党组织影响力下降。

(三) 一些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党建经费投入过少。

目前, 一些地方的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不少村财政收入没有稳定来源, 收入渠道狭窄, 有的村主要靠土地开发征地款收入, 有的村靠计生等违规罚款维持, 有的村靠过去的积累支撑, 还有一些村受各方面条件限制, 基本上没有收入, 成为空壳村。大部分村子的财政收入除了发放村干部的报酬、征订党报党刊外, 所剩无几, 难于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由于很多行政村经济实力差, 党建投入经费缺乏, 党建工作很难开展。部分农村的基层干部报酬过低, 存在经费短缺, 没钱干事, 有心无力;报酬过低, 后顾有忧, 无心亦无力的状况, 严重影响基层党建的开展和推进。

(四) 农村党员整体文化程度低、结构老化。

很多农村党员文化程度低, 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很少, 较多的还是初中文化。党员年龄结构偏向老化, 老党员虽然办事稳妥, 但缺乏开拓创新意识, 观念陈旧。缺乏致富本领, 领头作用乏力,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很难领会和接受,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难适应。从实际的情况看, 在农民党员中, 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不多, 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这些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身能力等的制约, 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 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 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 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 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没有发挥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其他群众难以起到带头作用。

(五) 部分地方党群关系不协调。

一是有的农村党员干部不能有效化解农村中的各种矛盾, 不善于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 面对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往往一筹莫展。二是服务宗旨不强, 服务意识淡薄。一些村干部摆不正自己的公仆位置, 服务群众的意识差, 看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不是以群众利益为重, 而是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 有利则干, 无利则推, 对待实际工作推诿、拖拉的多, 解决问题的少。尤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时候, 不能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 时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少数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缺乏耐心, 不能够从农民群众工作中缺乏耐心, 不能够从农民群众重亲情、倚宗教、文化低的实际出发, 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工作方法简单甚至粗暴, 常常是通不通三分钟群众稍有异议, 就采取强迫命令方式, 有时还利用宗教家法等违法过激手段,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

二、加强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 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和工作的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建设是搞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 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建设。

巩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一要加强教育, 增强党性, 提高党员干部的思考政治觉悟。上级党组织和党的培训机构要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整体规划, 制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年度计划, 同时要抓好落实。要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政策, 理解党的纲领和宗旨, 坚定党的理想和信念。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 从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入手, 围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真正为人们掌好权、用好权;二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的教育的新路子, 坚持正面教育, 注重实效, 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成为讲学习、重实效、与时俱进的执政力量。要科学设置培训的内容, 重点加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实用技术以及依法办事、民主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要问题是选好配好村党支部书记。要抓好选好村级党组织的带头人这一关键, 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 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复原退伍军人、打工返乡农民中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并着力培养。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热爱农村工作的年轻人担任村级组织的带头人。

(二) 整合资源, 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新格局。

要打破城乡资源分割, 按照城乡党建“一盘棋”的要求, 充分利用城市党组织的优势资源, 开展城乡党员互动式教育和交流, 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一要坚持以城带乡这个基本前提。与农村相比, 城市机关部门, 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经济条件较好, 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力量较强、掌握的资源较为丰富、体制较为健全。要坚持以城带乡、促使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将城市成熟有效的党建经验和措施, 因地制宜地引向农村;二要建立以城带乡的培训基地。要优选一批辐射影响大、带富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和产业协会, 作为城乡党员培训基地, 由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能人大户、民营企业家等担任讲师团, 为党员创业服务, 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培训格局;三要加强组织落实。推进统筹城乡党建工作, 必须强化责任考核机制, 由县乡两级建立“一把手”抓党建工作, 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考核体系, 提高各级各层面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四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党建阵地的投入, 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解决农村党建设施落后、配置不齐、功能不全等问题。

(三) 拓展思路, 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进步。

首先, 拓展新思路。抓党建要摆脱“偏离经济建设抓党建, 就党建抓党建”等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 明确“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 紧密结合经济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干部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找准突破口, 积极探索创新。其次, 办法要多。一是在活动方式上, 要改变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自我体系、自我封闭、上下不沟通, 横向不联系的陈旧活动方式, 既要拓宽思想, 开阔视野, 加强上下的纵向联系, 做到上下沟通、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二是在工作手段上, 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管理中来, 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超前性、科学性、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科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基层工作新路子;三是创新督查机制, 要将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抽样督查与全面督查、专项督查与重点督查结合起来, 强化督查力度, 切实改变少数单位把党建工作作为“软任务”, 随便应付了事的状况;四是创建多维激励机制, 突破单一的物资激励或精神激励的模式, 将物资激励与精神激励、近期激励与长远激励、直接激励与间接激励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各部门抓党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办实事好事的举措来聚民心,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口碑如何, 就要看是否为农民群众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工作是否取得了实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求真务实的自觉性, 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针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把党建活动与群众的切身利益, 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 赋予党建活动新的内涵, 力求解决具体问题, 取得看得见的变化, 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基层党建活动要求精勿滥, 求实避虚, 主题鲜明, 内容鲜活, 贴近群众, 让群众在农村基层党建各项活动中得到实惠, 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 工作实绩得到群众好评, 党组织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参考文献

[1]王乃波著.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M]。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1

[2]光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路径选择[J]唯实, 2009.8-9

上一篇:五步教学法实现高效课堂下一篇:客运站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动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