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杀“送达难”的探析——从电子送达入手(共1篇)
秒杀“送达难”的探析——从电子送达入手 篇1
秒杀“送达难”的探析
——从电子送达入手
【摘要】“送达难”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顽疾”,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与日益普及,现代化的送达方式--电子送达作为一种方便快捷,又节约成本的高效送达方式为法院工作提供崭新的方向。现如今,虽然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提出了电子送达这一新的送达方式,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着实践与理论的衔接问题,许多法院在实践中并不会首选电子送达这一送达方式,也说明了新规定与现实的脱节。本着解决当事人的诉累与提升法院工作效率的初衷,笔者试从电子送达的优势入手,分析电子送达的困境,从而找到电子送达方便的操作方法,让其能更多的运用在实践中。妥善解决电子送达在发展中的困难,使之有效的解决实践中“送达难”这一难题。(全文共4806字)【关键词】电子送达 送达难 现实困境
肖扬同志曾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提出:“公正与效率是二十一世纪法院的工作主题”。当前在法院的工作中,制约办案效率的问题之一是,司法文书送达难。为使送达工作方便、快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诉法)提出了电子送达这一新的送达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电子送达缺乏操作规范,法官们不会首选这种新兴的送达方式,这导致新规定“无用武之地”,也说明电子送达的实践之路还需要继续探索。
一、电子送达的基本形式及其优势
(一)电子送达的基本形式
就目前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电子送达:
1.电话与短信送达。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网络的普及,台式电话也退居次要地位,随之代替的是手机的使用,一般家庭已实现每人一部手机的基本配置,据工信部统计,截止至2014年1月底,中国 2
移动通讯用户达12.35亿,占全国人口的90.8%(用户密度),这为电话送达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
2.电子邮件送达。互联网的应用,使电子邮件成为人与人联系并传输文件的一种新方式。它的快捷与省钱,倍受人们的青睐。
3.传真送达。虽然传真并未像电话一样普及,但一些企业法人、国家机构等均有配置,当这些机构作为当事人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送达一些图文资料,简单、快捷。
4.微博、朋友圈送达。微博、朋友圈作为新兴的交往平台,人们每天会发表自己的“新鲜事”,也会看到朋友们的喜闻乐事,这样一种网络平台可以作为辅助送达的形式加以适用。
(二)电子送达的优势
对于其他送达方式,电子邮件送达的优势显而易见:
首先,提高办案效率。电子送达快捷高速,省去了办案人员出行找人的过程,大大节约的办案时间。
其次,降低诉讼成本。免去了邮寄送达的快递费用、公告送达的登报费用、直接送达的人力及交通费用,这些费用都不必再支付,与之对应的是电话费用的廉价、电子邮件的免费,这大大节约了司法资源。
最后,方便利民。利用电子送达方式,无论人身在何处,只有随身协带手机或者能有电脑在身边,只需轻按手机或者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收到法律文书,不用大费周张的跑到法院领取,减少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往返法院的负担。
二、民事电子送达的应然性分析
电子送达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以便民、利民为前提,以网络普及为基础应运而生,具有其应然性:
第一,案件数量的增加与司法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电子送达作为高效的送达手段,在法院案件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根据最高法相关报告,花费在送达程序上的司法资源占总数的40%左右。传统送达方式的费时费力无法适应当今案件数量不断激增的现实情况,也制约着高效司法的行动力。法院大多面临着案多人少的难道之中,还要把大量的精力花在送达、找人上,这对司法效率是一种严重的制约。
第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当今的社会中,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人们不断突破地域性,农民进城务工、白领涌入“北、上、广”,对流动人口进行直接送达存在着现实的困难,遇到当事人的经常居住地和户籍地不一致的情况,找到这些当事人的经常居住地也成为难事。
第三,部分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淡泊。当这些当事人作为实行时,往往对送达工作存在抵触和对抗情绪,不仅不愿领取法律文书,也拒不提供送达地址,更有甚者面对法官的上门送达不给开门,这都加深了送达工作的难度。
第四,法治发达国家的电子送达实践。当代社会已经迈入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信息传播渠道的普及化构成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顺应这一时代特征,法治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文书送达电子化的实践。
三、民事电子送达的现实困境
虽然新民诉法对电子送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其不能发挥解决送达难题的重要作用。
第一,缺乏操作规范。新民诉法只是笼统地提出了电子送达这一送达方式,但在实践中应怎样操作,各地法院都很难把握,只有在摸索中前行,有的法院以免与当事人发生不必要的争端,反而将电子送达束之高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电子送达能否成功推广适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送达的案件应用范围是否适当。虽然电信通讯业务、互联网络已普及全国,但也不免一些较落后的地区无法实现网全覆盖,人人有手机,这就要区别对待当事人,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电脑应用不熟练的当事人就要避免使用电子邮件等网络送达方式;对于接听电话不方便或者没有手机的当事人,就不要采用电话送达的方式。
第二,送达效力难以界定。在司法实践中若法官有证据证明其用发邮件的方式通知当事人领取起诉书副本的时间、地点,但当事人无故未前来领取,能否开始计算答辩与举证期限?若法官以手机短信的形式明确告知当事人开庭的时间、地点,但当事人却找理由推脱或者置之不理,能否按原告撤诉处理或对被告缺席判决?
第三,简单而严格的法律规定限制电子送达的有效实现。司法实践中,电话、短信往往只成为一种通知领取法律文书的方式而不是一种送达方式,即电子送达。新民诉法还规定,需要“经受送达人同意”,才能适用电子送达,较大的限制了电子送达的适用与推行,不利于电子送达的推广与发展。
第四,送达回执的电子固化难实现。在传统的送达方式中,由当事人签字的书面回执、邮寄送达的邮单、以及公告送达的报纸都可以附卷订册,以保持诉讼程序的完整性,但电子送达是以电子数据呈现,无法体现在纸面上,即便能将电子邮件打印,这一做法也值得商榷,这样不仅浪费了纸张,也相当于在完成工作之后再进行一项无用功。
第五,电子送达的真实性难以证实。社会在发展,各种骗术也“与时俱进”地繁衍生息,打着法院旗号,通过电话、网络招摇撞骗的行为时有发生,让民众难辨真假,也让百姓深恶痛绝。电子送达的虚拟性,在网络空间中如遇黑客恶意篡改诉讼文书,当事人无法发现,若造成诉讼不能,此法律后果又由谁来“买单”。因此,这些社会的负面现象使法院电子送达的真实性无法得以保障。妥善的解决电子送达的真实性是亟待解决的应用问题。
四、电子送达的发展方向
电子送达,因其本身优势特性以及其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将逐步取代传统送达方式,成为人民法院的主要送达方式。但因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法律的不健全、技术的落后,这些都制约着电子送达的发展。妥善地解决以上问题,才能让电子送达焕发生机,成为新时代的重要送达方式。
(一)健全法律规范,出台实施细则,为电子送达提供法律依据 首先,我国新民诉法虽已就电子送达做出规定,但其规定却过于
严格与简单,不具有操作性,不利于电子送达的发展。其次,送达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便于当事人行使诉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电子送达的实施细则也应围绕着这一立法目的和价值进行规定。鉴于此,笔者就电子送达的法律规范实施细则提出如下建议:
1.电子送达的适用应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当事人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对于电子送达一以贯之,也不合理。对于熟悉网络使用的当事人可以提出建议;对于具有代理律师的当事人可以要求适用。当事人在立案时可以选择传统方式或者电子方式进行送达。
2.填写电子送达选择、确认单。对于选择电子送达方式的当事人,应要求其填写送达的账号、号码,表明送达工作是“经受送达人同意”。
3.告知电子送达的法律后果。电子送达作为一种送达方式,其应具备与传统送达方式一样的效力,若有证据证明已完成电子送达,那么,当事人拒不出庭就应按撤诉或者缺席判决进行处理。但对于明确通知领取诉讼文书时间、地点的情况不应扩大适用,除非已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让当事人知悉诉讼文书内容,这种单纯通知领取不应类推适用电子送达的规定。
4.对电子送达的实现作出列举式的规定。对于电子送达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大多法院为避免出错而选择不去尝试,故要求对电子送达的具体操作方式作出列举式的规定。具体而言,电话送达应当明确受送达人并告知受送达人案件当事人情况、诉讼请求、抗辩理由、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人民法院电子送达联系方式等;传真送达应当明
确受送达人并传送相应的法律文书,并确认受送达人本人收悉;电子邮件送达应当明确受送达人并确认受送达人本人已经收悉;其他电子送达方式参照执行。
(二)避免“经受送达人同意”的机械适用
在诉讼过程中,对于原告“经受送达人同意”的电子送达便于得到配合,但对于那些有意逃避诉讼且原告在与其沟通时只有电话号码,或者网络邮箱的被告人,机械地适用“经受送达人同意”,就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使法律规定形同虚设,损害司法权威。此规定的设置是为了保障受送达人的权益,却在应用中难免损害另一方的权益,对“经受送达人同意”的机械适用应予以取消。
(三)建立电子送达平台,保障电子送达的安全运行
电子送达存在着送达回执难以固化、数据真实性无法保证的困扰,这就需要建立电子送达平台以保障电子送达的安全运行。新民诉法实施以后,有的法院率先引进电子送达平台,以保障电子送达的适用,但这种“百花齐放”的送达平台在操作中的良莠不齐,难保程序的公正性,因此,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开发电子送达系统软件,建立统一的电子送达平台。司法文书电子送达平台的建立,可以很好的解决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与案件当事人、代理律师间相互传送电子文书时的便捷性、安全性、效率性问题。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系统的应用将减少法院在文书送达方面的投入成本、缩短文书送达的时间、减少文书送而不达的风险,整体上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同时,使用电子文书送达系统,使案件当事人及代理律师对司法文书的日常管理更加方
便、有效,规避了使用纸质文书存在的易丢失、易损坏等问题。
该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
第一,保存送达内容。对于传统送达方式的纸制送达回证,需要附卷以保证程序的完整性,但电子送达平台将替代性地完成好程序完整问题,将电子送达过程完整的体现在此系统中,可以与纸制卷宗一一对应,保证程序完整性。
第二,不得任意修改和删除。送达内容一经法院电子送达系统平台发送,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任意修改和删除,以此来保证法院电子送达程序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三,实时提醒。司法文书在法院及当事人和律师间传送过程中,系统提供短信提醒功能、邮件提醒功能,让司法文书在发送至电子送达平台后能实时的提醒当事人登录查看,并提供登录验证码。
第四,传送安全。文书传送过程中,对传送的文件进行加密处理,以防网络黑客的恶意篡改,保证文书传送的安全;在文书签收时支持签收回执功能、签收行为的认证功能,保证文书送达后的确认安全,防止对签收行为的抵赖。
第五,备份功能。再严密的系统也难保不会被攻击,将已往的内容进行备份,以保证文件的安全与完整,也是该平台应有的功能。
(四)完备设施,为电子送达提供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是实现电子送达的基础。对于电子送达的方式:电话、传真、邮件等,这些方式具体应用时对现有的办公设施提出挑战,不仅要配备相应的通讯设备:电话、传真机、电脑与网络等,还要依照
不同的通讯设备配置送达凭证的保存设备,如电话送达需要录音,传真、电子邮件等送达应当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
五、结语
电子送达作为新兴的的送达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替代传统的送达方式成为主要送达方式。但由于当下法律规范的欠缺,电子送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粗浅地提出一些操作方法与改良措施,以希望能为电子送达早日正规、普遍地应用在司法实践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朝武:《民事电子送达问题研究》,载《法学家》2008年第6期。[2]吴才屏:《电子邮件送达的可行性研究》,载中国法院网.2012.11.27 [3]邓淦蓉:《建议对电子邮件送达方式进行立法完善》载http://gz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7138,于2014年5月20日访问。
[4]《浅谈电子送达的现实困难与解决措施》载http:///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876473&PostID=26486566,于2014年5月20日访问。
【秒杀“送达难”的探析——从电子送达入手】推荐阅读:
法院电子送达平台12-17
送达05-16
送达工作论文10-14
送达委托书05-23
湖州中院规范公告送达意见06-29
检察院文书远程送达07-29
解除合同通知书送达09-08
辞退通知书如何送达10-25
协助查询存款通知书(送达银行)10-05
西藏: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考生手中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