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达

2024-05-16

送达(通用11篇)

送达 篇1

摘要:域外送达是国际民事诉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域外送达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关系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影响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且域外送达具有很强的国际性, 还与多国国内法程序有所联系, 但实践中, 域外送达的操作程序复杂、繁琐, 效率低。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生产迅猛发展, 与世界各国商业往来日益频繁, 涉外案件亦呈上升趋势, 中国的域外送达同样存在效率低下、成功率偏低的问题, 不仅导致许多涉外民商事诉讼案件审理的严重拖延和滞后, 而且浪费不少的司法资源。因此, 有必要对域外送达制度的性质进行分析, 以期对审理涉外案件的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送达,域外送达,涉外民事诉讼

送达, 是民事诉讼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进行任何一种诉讼程序, 司法文书都必须得以合法、及时、有效地送达给当事人。而送达这一诉讼程序在国际民事诉讼中地位尤显重要和特殊。与普通的民事诉讼相同, 当事人必须首先收到司法文书、知悉司法文书的内容, 才能确定自己如何行使诉讼权利及承担诉讼义务。如果送达不合法,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就有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其可以就此提出异议或者主张权利。涉外民事诉讼案件司法文书的送达, 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权益, 从另一方面讲, 一国法院在送达这一程序上若存在纰漏, 其他国家法院则往往会拒绝对判决予以承认与执行。正因为域外送达程序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涉外民商事案件的执行, 各国法律均对域外送达程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国际民事诉讼实践中, 域外送达程序无疑是冗长而繁杂的。

一、大陆法系:“公”权力

一个国家对于“送达”制度性质的界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总体而言对于大多数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 送达一般认为不能由私人来完成, 因为其被视为是“司法”或“公权力”的行为。“民法法系国家一般认为司法程序的送达是国家主权行为, 必须在他们国家领域内由他们自己的官员并根据该国的法律来进行。”①在这种观点下, 大陆法系国家涉外民商事案件的送达程序一般都是由法院或者专门负责司法送达的官员完成的, 而不允许外国法院对其本国国民直接进行送达。在有的国家, 例如法国、比利时等国, 送达是由执达员完成的。执达员虽然不属于法院工作人员, 但属于专门履行特定诉讼行为——送达文书的公共机构。

二、普通法系:“私人”行为

与大陆法系国家对送达制度的认识不同, 许多在大陆法系国家看来是属于“公权力”诉讼程序上的步骤, 如送达文书、调查取证等, 普通法系则看成是当事人或其律师的事情。这与普通法系采取的是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 认为当事人应该在民事诉讼中起到主导作用, 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只是作为公断人这一角色出现, 在本质上起着被动的作用。即使是协助外国法院进行的送达, 也被认为是属于“私”的性质, 不能与“国家 (州) 的特权”联系在一起。对送达的这一认识毫无疑问应以美国为代表。

三、我国关于域外送达性质的认定

具体分析而言, 民商事案件中的送达应由何者施行, 是由法院依据职权进行送达, 还是由当事人直接或依申请进行, 或者以何者为主, 是其审判方式是属于职权主义还是当事人主义的显著标志之一, 并进一步影响各国对送达的定性, 同时这也是各国在送达领域产生分歧的根源之一。举例来说, 就邮寄送达而言, 在《海牙送达公约》的缔约国中, 那些将送达看做司法机关依法执行职权行为的国家, 都反对外国直接向其国家境内的当事人邮寄送达, 否则就认为是侵犯了该国的司法主权。而那些将送达定性为“私”的性质的国家, 则并不反对其他国家向其国境内的当事人直接邮寄送达, 而且不要求互惠。但由于这些国家对送达的定性已给普通的当事人造成一种错觉, 即认为其他国家的送达制度与他们国家相同, 也允许直接向邮寄送达, 因此, 尽管《海牙送达公约》的许多缔约国对此提出了保留, 但仍存在普通法系国家的当事人直接向那些提出保留的国家进行邮寄送达的现象, 并一度成为送达领域各国斗争的焦点之一。

在我国, 到目前为止, 民事诉讼法的学者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民事诉讼中的定义, 即送达是指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 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②。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在中国, 送达一直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的重要职能, 体现着“公”权力在民事诉讼领域的运用。送达在性质上是人民法院的一项职权行为, 不同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对于域外送达, 同样也是这样认识的。如下述:“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域外送达是指一国司法机关依据有关国家的国内立法或国际条约的规定将诉讼和非诉讼文书送交给居住在国外的诉讼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加人的行为。送达诉讼和非诉讼文书是一种很重要的司法行为, 是一国的司法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国家司法主权的一种表现, 因此它具有严格的属地性。一方面, 一国的司法机关在未征得有关国家同意的情况下不能在该国境内向任何人 (包括其本国国民) 实施送达诉讼和非诉讼文书的行为;另一方面, 国内也不承认外国司法机关在没有法律规定和条约依据的情况下在国内所实施的诉讼和非诉讼行为。”这里对于域外送达的概念和性质的界定完全是从中国现行制度出发考虑的, 充分体现出送达在我国的司法职权性质。

国际民商事诉讼中的域外送达不仅关系到诉讼程序是否得以顺利进行, 也影响着对当事人权义的保护,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近年来, 我国域外送达效率低下, 成功率偏低, 造成许多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审理过程遭到严重的拖延和滞后, 极大浪费了司法资源。本文从域外送达制度的性质入手, 希望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域外送达的效率, 缩短民商事案件的审理周期。

注释

1Restatement (Third) Foreign Relations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471, comment b (1987)

2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522页;蔡彦敏主编:《民事诉讼法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178页;徐瑞柏、汤树华、蒋志培编著:《民事案件司法程序实务》, 新时代出版社1993年版, 第132页;刘璐、高言主编:《民事诉讼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 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第74页.

公告送达滥用原因与对策 篇2

一、违法、滥用公告送达的原因分柝

(一)客观原因

1 直接送达耗时耗力,挤占法官较大精力。部分案件中,送达的工作量却往往比审判等其他工作还要费力、费时。为了“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法官不得不降低标准实现送达任务。

2 送达不专业、不规范、不灵活,效果不好。文书送达工作,事关诉讼权利义务和胜败结果,法律要求相对严格,应当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处理。但从目前法院的司法实际来看,并无专业化处理。另外,现有公告方式难以达到通知效果。如法院采取在人民法院报上刊登法院公告的送达效果并不好,原因之一在于人民法院报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经常接触的报纸。

3 缺乏必要约束和惩罚机制。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诚信缺失,体系不健全,反映在送达中多表现为受送达人及协助人有故意躲避送达或拒收的情况,原告方也有诚信缺失行为:如原告为了剥夺被告的诉权,实现缺席判决,故意虚假提供被告送达地址。而我国法律对诉讼中违反诚信的行为缺乏规制和惩罚,给送达工作造成困难。

(二)主观原因

1 对公告送达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在当事人即使收不到的情况下。公告送达结果推定为送达成功,这是公告送达与其他送达方式相比最为明显的优势,同时也是一种缺陷。这一缺陷可能带来多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从当事人权利保护视角看,当事人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要行使权利,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已经受到起诉,因公告送达很难通知到受送达人,如果滥用公告送达可能对当事人的知情权、应诉权,继而对答辩权、举证权、质证权等一系列的权利造成损害。其次。从审判视角看,以公告送达的案件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公告送达导致抗辩平衡失控、证据未经质证,事实可信度大打折扣,判决难免形成一边倒的局面。第三,从判决公信力视角来看,由于受送达人诉讼权利被剥夺,导致产生不满情绪,势必造成执行难度增加。

2 公告送达毕竟是一种推定送达,且在司法实践中公告送达案件大多为缺席审理、缺席判决,直接影响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性,所以公告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送达方式。司法实践中,由于公告送达简单好用。效力明确,一些审判人员遇到送达困难时往往倾向于公告送达了结送达程序。

3 公告送达审查把关不严。公告送达适用条件之一是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下落不明”一般是指“离开住所地后没有音讯”,并非含义明确界限分明的法律名词,法律也未对此有特别规定予以解释。这就给法官灵活适用法律留下了一个较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由此导致法官操作尺度不一,不仅做不到慎用,甚至积极适用公告送达,主观随意性大,滥用不可避免。

4 防范恶意不够:如有的当事人利用配偶外出的机会或者故意安排诉讼文书退回而进行欺诈式离婚等。依据法律之规定,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不能申请再审,无法救济。此种恶意诉讼严重破坏正常司法活动,侵犯配偶的诉讼权利,剥夺了对方配偶的婚姻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慎用公告送达,切实加强对恶意诉讼的防范。

(三)送迭制度枸架缺陷

1 当事人的送达积极性未调动和利用。实践中。当事人一般彼此都很熟悉,均有较强能力查找到对方,这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能力资源。但现行立法中,原告虽然有能力有愿望帮助法院,但立法却没有以权利义务形式让原告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

2 公告送达审查程序未建立。目前,公告送达由承办法官自己决定,并不需要特别的公开的和专门的监督。如果能够对是否选择选用公告送达制度,设置一项公开审查程序,对是否适用公告送达进行听证论证,将会充分体现司法的公正性和公告适用的合理性。

3 审查标准不严格。公告送达适用条件之一是下落不明,而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达到什么情况或条件才能构成下落不明,才具有适用公告方式的合理性。

二、改变公告送达的司法现状

(一)从强化送达能力入手,减轻审案法官送达压力,减少公告送达案件数量

目前法院送达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外包或外聘部分人员专事送达,以减少审案法官的送达工作压力。其次要因地制宜,不断提高送达水平。不断探索完善法院与邮政部门的合作方式,提高邮政部门专递服务质量。对于在农村居住的当事人的送达,因村委会干部具有较大的权威,也都拥有较强的联系能力,应当加以充分利用。另外,送达人员也要讲究送达方式方法,尽力消除当事人的误解及抵触心理,有效化解送达阻力,从而减少公告送达案件数量。

(二)从完善送达制度入手,合理分配权利义务,充分调动原告协助送达积极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原告及被告对自己送达地址权责规定,但却没有对原告提供被告送达地址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规定。目前的送达制度将送达主体仅限定在法院这单一主体上,忽视了原告等利害关系人对送达工作的协助意愿。在将来的送达制度中,应适当修正目前送达制度的完全职权主义模式,引入当事人责任与风险承担机制,将原告的送达主体地位、送达义务予以明确。使之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协助法院完成送达任务。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可视当事人的协助能力要求其承担协助确定送达地点、提供受送达人下落、协助邮寄送达等义务,并将原告是否积极履行送达协助义务作为法院决定案件流转进程快慢的一个考量因素。

(三)从司法政策完善入手,严格谨慎使用公告送达,突出公正优先性

从司法解释的内容来看,虽然明确了法院要求原告方协助送达的规定,但却不是义务,因送达不能的结果并未使原告方承担不利益,反而大部分原告因此而获益,促使部分原告为积极公告送达和缺席审判,故意向法院提供虚假地址,恶意提起诉讼。由此,应从司法政策上予以引导,遏制公告送达过度使用的趋势,加大对公告送达运用的限制。一是加强对原告是否履行协助义务的审查,防范原告主观故意不提供准确地址或怠于协助履行送达义务。二是强化公正优先性,建立严格的公告送达适用条件审查制度。严格谨慎运用公告送达制度。从严把握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从严认定“下落不明”,决不能一找不到人就采取公告送达。三是强化职权调查。在原告无法提供被告的准确地址的情况下,法院应主动运用职权调查被告下落,只有穷尽手段而不能的情况下,或有确切证据证明“下落不明”事由存在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公告送达方式。

(四)从司法实际需要入手,建立健全与公告送迭有关司法制度

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探讨 篇3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措施

送达审计是按执行审计地点分类的一种审计方式, 也称报送审计, 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 将审计需要的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计划、预算、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含电子文件) 等全部资料, 按时送交审计机关或审计机关指定的办公场所进行的审计。实行送达审计,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节约审计资源。目前,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采用这种审计方式。

一、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 国家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 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审计部门所发现的大案要案线索在反腐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反腐工作力度, 党中央对审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审计部门的任务随之加重,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困难也越发突出。为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采用送达审计的方式进行审计是目前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主要做法。

(一) 以送达审计为主, 就地审计为辅

实行送达审计, 一般都只能要求被审单位提供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跟审计有关的材料进行审计, 而对现金、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的核实等项目的审计, 无法在审计机关开展, 往往要到被审计单位或建设施工现场等进行调查取证。因此, 在审计实践中, 采用以送达审计为主、就地审计为辅的审计方式, 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整体功能。如在农村义务免费教育专项审计中, 对“两免一补”发放的真实性, 审计组对照学生花名册, 进行实地走访, 确保了惠民政策的落实;在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中, 到各有关单位查看工程款的支付情况等, 明确债务的真实性;在工程建设项目中, 到施工现场实地查看建设情况, 求证建设施工进度。

(二) 送达审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是制定了送达审计制度。目前有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结合自身送达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送达审计的有关规定, 从制度上规范送达审计, 细化送达审计的操作步骤和细节, 明确送达审计的范围和资料交接、保管等手续, 明确审计组、被审计对象的责任, 统一《送审资料移交清单》 (简称《清单》) 的样式和内容, 便于审计组统一操作与实施。

二是完善了承诺制度。除按常规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外, 还要求其承诺审计过程中有关人员及时配合审计工作, 对审计实施过程产生的疑问需要当事人到审计机关进行配合调查了解的时候, 当事人不得故意拖延或拒绝。同时, 审计组长也对送审资料保管安全和使用无损以承诺书形式向被审计单位作出承诺。

(三) 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的主要做法

被审计单位的资料送达后, 一般会做好资料的交接、保管、使用和保密工作。

(1) 规范交接手续。明确双方资料交接责任, 一般制有审计资料提交清单、退回清单、留存清单等。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通知书》的资料清单, 在规定的时间内, 将相关审计资料提交到指定的地点, 资料送达后, 审计组一般都会指定专人 (通常是主审) 负责接收, 认真核对会计资料名称、数量, 与被审计单位填制的《清单》逐一核对无误后, 交接双方在《清单》上签名, 如有应说明事项在《清单》内或另纸注明, 《清单》一式两份, 审计组和送审单位各执一份。

(2) 注重监督检查。在资料的使用过程中, 一经发现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有错误或缺损, 由责任人报告审计组长, 审计组长查明原因, 再由业务办公室成员开会讨论处理意见。

(3) 落实资料保管和保密责任。审计组对送审的资料负有保持完好和保密的责任, 审计组指派专人保管送审资料, 明确保管资料人为第一责任人, 在送达审计的全过程中负有对所有资料的保管和保密责任。当天审计结束后, 资料必须及时清点入柜锁好, 一旦出现人为泄密或资料缺失而影响审计工作, 由责任人负责。

二、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的优点

在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任务重与审计人员少、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实行送达审计, 既有利于灵活安排审计人员和工作时间, 优化整合审计资源, 又可以节省审计时间, 降低审计成本。

(一) 有利于审计资源的优化整合, 降低审计成本

(1) 实现审计人员和时间的优化配置。在常规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项目进入报告阶段后, 审计组员工作量相对较少, 一般除了主审需要起草报告, 其他组员则可以进行下一个审计项目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审计准备工作就绪后, 上一个项目的审计组长, 可以做这个审计项目的组员, 这样交叉安排审计组长和组员工作, 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在执行审计程序中等待审计结果的空余时间。同时, 采用送达审计, 有利于打破审计机关内部的分工界限,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应, 合理优化配置审计力量, 缓解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 也便于审计机关领导掌握审计工作进度, 及时协调和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节省审计机关的后勤开支, 降低审计成本。就地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每天往返于被审计单位, 相应增加了审计机关的用车负担。采用送达审计可减少往返被审计单位的次数, 缓解审计机关业务用车紧张的矛盾, 降低审计所用车辆磨损、油耗、司机费用等审计成本。另外, 还可以节约就地审计往返被审计单位路途上所占用的时间和每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打交道的时间。节约时间的同时, 又避开了很多不必要的影响,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 自行灵活安排审计时间, 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二) 有利于廉洁从审, 增强审计独立性

(1) 促进审计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送达审计一般都在审计机关进行, 可以减少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过多的联系环节, 也减少了与被审计单位的利益联系。可有效地回避和推辞被审计单位的宴请、赠送礼品等, 从源头上清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为审计人员廉洁从审、秉公办事, 营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2) 增强审计独立性。相对就地审计, 送达审计不需要被审计单位解决审计人员的用餐、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办公用品等实际问题, 使审计人员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 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干扰和其他不良环境的影响, 专心查账。同时, 在本机关审计, 无外人在场, 审计人员工作中遇有需要大家讨论研究的问题, 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个人意见和商讨问题, 有利于排除外界干扰, 进行自由探讨研究审计所发现的情况, 增强审计独立性。

(3) 提升审计形象。审计工作场所脱离被审计单位, 可以让对方感觉到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增强国家审计的威慑力。同时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提高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更好地促进廉政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形象。

(三) 有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行

随着会计信息化、业务数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从中央到地方审计机关都积极推行的审计方式方法, 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都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运用。由于审计条件有限, 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计算机是台式的, 无法随身携带, 在就地审计方式下, 计算机审计无法得到实施, 而实行送达审计, 除要求被审计单位报送纸质资料外, 还有电子数据, 特别是对于会计年度中的有关数据, 由于无纸质资料可查, 又不能借用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 这就促使广大审计人员积极学习计算机审计知识, 努力提高自身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因此, 实行送达审计既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 又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四) 有利于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负担

以往就地审计多数在被审单位进行, 审计人员一般常驻下来, 直到项目审计结束, 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不仅要放下繁忙的工作接待审计人员, 并要派出人员专门配合审计人员工作, 还要安排审计人员的食宿和办公条件, 加重了基层单位的接待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而实行送达审计后, 被审计单位只提供相应的会计资料, 不需要为审计人员提供办公和住宿场所、交通和通讯工具、办公用品和工作用餐等, 减轻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负担, 也减少对被审计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三、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存在的不足

实行送达审计既有促进审计资源的优化整合, 又有增强审计独立性等优势, 但也存在审计技术方法单一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审计人员及时与被审单位沟通等劣势。在实施送达审计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实施审计的空间地点发生了变化, 送达审计存在以下不足:

(一) 技术方法受限制, 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

(1) 送达审计应用范围受限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审计项目类别繁多且愈加细化, 审计内容和对象涉及面也愈加广泛。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 还要审查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相关政策、做出重大经济决策、遵守廉政纪律等多方面的内容;环境审计不仅要审计环保专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还要对有关环保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环保措施技术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绩效审计不仅审计有关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还要重点评价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上述审计项目涉及面广、情况复杂, 不能只通过账面审查就能发现问题。在实施过程中, 对账目的审计只是其中小部分工作, 更多的审计工作则是大量的走访、求证和实地查看, 还需延伸审计多个单位或相关部门, 这些工作都无法通过采取送达审计完成。

(2) 审计方式单一, 影响审计质量。与现场审计相比, 送达审计节省了部分时间, 减少了因工作环境而受到的影响, 同时能灵活安排审计人员, 对于提高整个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当遇到较复杂的审计项目和问题时, 单一地从送审资料查找线索, 很难查出一些隐蔽较深的问题。送达审计的开展依附于被审计单位送来的账簿等资料, 只能从账面和会计凭证上去查, 查出的大多数是一般的、带普遍性的问题, 一些细节、隐蔽的问题常常被一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会计隐藏起来, 难以对问题进行查深查透。会计资料本身具有连续性, 有时除了需要审计范围内的会计年度财务资料外, 还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追溯以前年度或延伸本年度的有关财务资料及其他资料, 而送达审计不可能把除审计范围外的年度资料全部搬运到审计机关。在这种情况下, 对跟踪该笔账的审计工作只好暂时停止下来, 审计组不能及时追根溯源, 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3) 获取线索渠道狭窄, 增加审计风险。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线索有时候是在与被审计单位职工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的, 但目前审计工作只是得到被审单位的有关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重视, 其他绝大部分员工对审计工作不了解也不知情。除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贴出的《审计公示》为组织或个人提供反映情况的联系方式方法外, 其他的审计项目均未告知提供线索方式, 这会使有些想向审计组提供线索的人没有途径进行反映情况。

新时期的重大违纪问题具有手段越来越高明、行为越来越隐蔽、查处越来越不易等特点, 单从财务账证资料的审查上是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很多重大的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往往是由职工主动反映和提供的, 送达审计离开了被审计单位现场, 加上没有公告提供线索的方式方法, 也使审计组失去了获得更深层次线索的机会, 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揭露查处, 致使部分审计项目变成了“例行公事”, 日后一旦被审计项目引发问题也可能会把审计人员牵涉进去, 不仅影响了审计质量, 而且增加各种隐患和风险。

(4) 不能及时与被审单位人员沟通, 影响审计效率。虽然现在审计工作绝大部分都能得到被审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但仍然存在一些被审计单位人员对审计工作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 认为审计是“找茬子”, 对审计存在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 而送达审计使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接触少, 不利于消除误解、融洽关系。一旦接到某种举报线索, 审计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当事人到审计现场进行解释、取证的时候, 被审计单位因多种原因可能出现有些人员借故拖延或不配合, 这种不及时、不积极配合, 必然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进度, 降低审计工作效率。同时, 审查账务发现的是“死问题”, 对被审计单位的“活情况”缺少了解, 在未对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基础和具体情况做深入细致的审查情况下, 审计人员又未能与被审计单位及时相互沟通和交换意见, 容易导致审计查出的问题不够全面, 作出的评价不够客观, 得出的结果不一定很正确, 提出的建议也不一定很科学, 既影响了审计效果和权威性, 也达不到“审、帮、促”的目的。

(二) 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 影响人员调配

(1) 一线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内容除审计工作外还有大量的人事、财务和机关文书等工作, 真正的一线审计人员人数甚少, 同时绝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统计、档案工作均由一线审计人员兼职, 有时审计任务除了自定的上级机关指派的或需要抽调人员配合, 导致实行送达审计在人员调配上存在困难, 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进度也受到严重影响。

(2) 审计人员专业覆盖面窄。目前, 基层审计机关大多数审计人员是以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知识结构单一, 所学专业范围狭窄, 审计技术方法固化落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及专项调查审计等项目的审计重点和内容涵盖面广、难度大, 单单只具备财会知识已不能满足这些项目的审计工作要求。计算机、金融、法律、工程预 (决) 算和环境等专业人才匮乏。

(3) 审计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我国审计机关成立时间不算长, 从事审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尤其是审计队伍建设较落后的基层审计机关, 有少数人员是由教育、医疗等其他行业转入的, 没有正规培训和专业学习的经历, 专业水平较低。此外, 基层审计机关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结构老化的特点。审计机关成立之初, 人员一般是从其他单位抽调财务人员组合而成, 这些人员大多是六十年代出生, 大部分是大中专学历, 本科及以上学历甚少, 而新进人员缺乏审计实践经验, 短时间内审计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三) 审计经费不足, 难以落实送达审计后勤保障

(1) 机器设备有限, 影响取证工作。送达审计都是在审计机关进行, 相应的后勤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机关的负担。机器设备有限, 影响工作效率。就地审计取证过程的打印复印工作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相应的设备、纸张。实行送达审计后, 审计机关的打印复印工作量明显增加, 由于条件有限, 基层审计机关的打印复印设备有限, 多个科室要共用同一台复印机, 容易出现取证材料不能及时复印的情况。同时, 纸张需要量也大幅增加, 有时会出现纸张供应不及时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还容易造成机器设备的磨损, 使用寿命缩短, 更新频繁, 增加审计机关负担。

(2) 办公条件有限, 影响资料的保管。实行送达审计, 审计机关肩负起送审资料的安全完整责任。由于办公场所比较紧张, 审计组接收送审资料后一般都放在各科办公室里, 占用正常办公场地, 导致办公场所拥挤。特别是资金量较大、下属单位较多的被审计单位, 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很多, 很难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这些资料。很多时候都是堆在办公桌上或是周围的空地板上, 极易导致资料丢失和泄密。同时, 如果天气潮湿容易导致资料受潮、受损、遭虫咬等情况发生, 送审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得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人员对送审资料的保管风险。

四、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的完善措施

(一) 完善审计方式, 提高审计效率

(1) 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式, 正确处理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的关系。采用送达审计的项目通常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为审计重点, 对有些不宜单一实行送达审计的项目可实行就地审计或与送达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财政财务收支等情况审计可采用以送达审计为主, 就地审计为辅的方式进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税务和金融等单位的审计, 在必要时要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下属单位核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场进行察看和测量、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及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关问题的, 则采取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政府投资、专项跟踪调查等大量工作必须通过实地查看、现场丈量、多方调查、综合评估等多种方式才能完成的审计项目, 采用以就地审计为主, 送达审计为辅的方式进行。

(2) 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实践证明, 运用审计署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软件的数据筛选与分析的强大功能, 抓住重点问题和重点环节, 对缩短审计时间, 提高审计效率起到显著效果。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一是要加强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加大经费投入, 及时购买和更新计算机和审计软、硬件。同时, 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如Excel、AO系统、数据库、联网审计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 积极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二是可加强与上级审计机关沟通联系, 邀请上级机关领导和专家来单位进行审计业务指导和培训, 也可安排审计人员定期与上级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或与其他同级审计机关沟通交流, 借鉴他人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 以提高审计业务水平。

(3) 拓宽渠道, 获取更多审计线索。审计线索越全面, 反映的问题就越深刻, 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一是在审计进点时张贴出《审计公示》和《审计告知书》, 为外界提供反映情况的联系方式方法, 同时告知审计的“八不准”纪律, 树立审计公正形象。二是通过网络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让所有想提供线索的知情人员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实名或匿名反映情况, 既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 又扩大审计影响力。三是注重改进工作技巧。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注意沟通技巧、交流的态度和语气, 消减其工作中对审计的抵触情绪和不必要的误会, 获取干部职工的信任和认可, 从而得到更多审计线索。

(二)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 灵活配备审计人员

(1) 优化审计队伍, 增强审计实力。一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应从单一的财务会计专业向工程建设、计算机、农业等多方面转变。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居多, 但有些采用送达审计和就地审计结合或以就地审计为主的审计项目都涉及到财政金融、社会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这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应逐步转变观念, 重点招揽部分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充实审计队伍。同时, 注重对年轻干部职工的培养, 积极吸纳高学历人才, 为单位注入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努力培养一支新型审计队伍。

二是努力实现审计人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审计工作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突破和延伸, 对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要求也日趋综合化。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会和审计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大经费投入, 努力创造条件, 尽可能地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提供学习机会, 可通过参加业务培训班、座谈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交流, 也可鼓励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相互学习, 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专业特长安排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人员队伍的特点, 灵活分工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财政财务收支等情况的审计, 需要重点在审计机关查阅财务会计资料的工作安排主要由财务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的人员负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专项跟踪调查等审计, 需要实地查看、现场丈量、多方调查、现场核实的审计工作则安排由非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负责。

(三) 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送达审计后勤保障

人、财、物的保障是基层审计机关实行送达审计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大办公经费投入, 确保必要的办公条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打印机、复印机等机器设备的购买, 及时补充办公用纸, 有条件的可以每个科室配备一台打印机和复印机, 或规定最多两个科室共用一台机器设备, 从而减轻机器设备的磨损, 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保证了工作效率。

二是改善送审资料的保管条件。除了规范送审资料的交接手续、落实保管责任外, 还要高度重视送审资料的保管条件。一方面, 加大办公场所的建设和资料柜的采购投入, 建立专门的送审资料保管室, 划分好区域放置资料保管柜, 把各科室的送审资料集中到一处,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防止资料的丢失, 便于安全管理。有条件的可在各科室建立专门的资料保管室, 不仅能确保资料的安全完整, 而且更不易泄密。另一方面, 要注重送审资料的保管环境, 保管资料的场所和柜子都应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虫等功能, 切实保障资料的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报送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完善路径》,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年第3期。

[2]唐永康:《送达审计方式研究》, 《现代审计》2012年第1期。

[3]郑聪:《浅析送达审计的利与弊》, 《广东审计》2000年第12期。

[4]赵乐、王胜男:《“送达审计”减负增效便利基层》, 《吉林日报》2014年11月27日。

民事电子送达方式 篇4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法院收案数量的不断增长, 法院送达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本文从法理与实践角度分析了民事电子送达方式应用的应然性、局限性以及关于民事电子送达方式的适用建议。

关键词:民事送达;送达方式;电子送达

一、民事送达的定义与概况

民事诉讼中的送达,是指法院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

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五种送达方式,即直接送达、委托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颁布,使得送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丰富和完善起来。

但立法上的逐步完善,仍旧没能使送达难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消失。

那么在实践中送达到底都具体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在送达中作哪些改进?

二、民事电子送达应用的应然性

“送达难”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传统送达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随着网络化、电子化时代的到来,电子送达具有便捷、高效、灵活的特性,其作为一种送达方式已具有应然性。

具体来讲,电子送达,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利用网络等高科技电子方法将法律文书送达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一种送达方式。

电子送达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网络公告、电报、电传、电话和传真等方式,即利用网络来送达法律文书。

电子送达方式与以往传统方式相比较,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电子送达物质资源的低投入。

电子送达虽然在网络建设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但是网络及其他电子信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好之后,其运行成本就比较低廉,而且这些设备可重复再利用。

二是,电子送达人力资源的低投入。

电子送达不需要法官亲自去受送达人的住所,其在办公室就可以完成整个送达行为,因而减少了法院为送达法律文书而投入的人力资源。

三是,电子送达的快速化。

不仅法官在送达法律文书时,速度快。

而且受送达人收到法律文书时间几乎与送达时间是同步的;四是,电子送达的有效化。

采用传统送达方式往往因受送达人的地址变化而无法送达,特别是当今人口流动性强。

而电子送达不存在因当事人的住址发生变化或离开住址而无法送达的问题。

三、民事电子送达应用的局限性

在肯定民事电子送达的应然性的同时, 也需要注意到民事电子送达的下述局限性:

(1)强司法效率与弱程序保障之间的冲突性。

电子送达的缺陷在于, 可能会对程序保障构成威胁。

根据 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没有送达是再审事由之一, 如果因为当事人没有接到送达的传票等法律文书, 而引起再审, 电子送达的改革实践就违背初衷了。

另外, 一些技术问题、操作问题可能会制造程序漏洞。

他人代替回复、电子邮箱自动回复,他人代替接听电话、他人代为接收传真而当事人实际上并未看到电子送达的法律文书情况是存在的。

在这些情况下, 电子送达弱程序保障的局限性就凸现出来。

(2)难测电子通讯、通信技术的延伸度的局限性。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话、手机、互联网络的普及, 为电子送达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体上看, 电子送达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是可以推行的,但在农村则未必。

如果对不适合进行电子送达的对象进行了电子送达, 就会构成严重的程序不合法。

此间判断与取舍的难度, 也是电子送达的局限性之一。

(3)对不同程序要求难以做到统一适用。

首先与简易程序相比,进入普通程序的案件的程序保障应该更为充分,在送达方面尤应如此。

同样的.要求也存在于按照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进行审理的案件。

那么能否将目前简易程序中的电子送达扩延至所有一审程序, 甚至二审和再审程序, 还有待周密考量。

另外, 判决书、裁定书与调解书的电子送达是否应有所区别呢?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调解书签收生效。

目前电子签名技术的普及度还很低,可操作性、便捷性还很弱,那么对于调解书这一重要法律文书进行电子送达还存在很大障碍。

四、民事电子送达的适用建议

(1)送达确认。

笔者认为关于电子送达的确认问题, 可采取以下方式:①当事人出庭或者提交书面答辩状, 即表明其确认送达;②当事人以其他方式 ( 包括电子邮件方式) 表明其已经收到送达文件, 即视为确认送达;③采用电子签名的方式确认送达;④要求网络提供商提供证明;⑤设置功能性回执确认送达。

(2)范围适当。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如下判断来确定是否采用电子送达方式。

第一、案件有无律师代理。

法院可与辖区内的律师事务所达成电子送达的共识, 有律师代理的案件可以通过律师事务所的网络平台向律师送达。

无律师代理的案件则需要斟酌考虑;第二、案件是否涉及网络纠纷。

网络纠纷当事人一般熟悉电子邮件及其他电子通讯方式、电子通信方式,一般可以采取电子送达。

第三、案件适用的诉讼程序是一审还是二审或再审程序。

按一审程序审理或者是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可考虑进行电子送达。

二审、再审案件则需要斟酌。

(3)程序保障。

采用怎样的送达方式, 由谁送达,这是最基本的问题。

有合适的程序操作员,才可能有保障运行的程序 。

在电子送达规则应该明确实施电子送达的主体, 最好创设与书记员一样的单独序列的专司送达的司法职务序列——送达员。

专职送达员队伍的产生是电子送达程序保障的基础。

除娴熟的电子通讯、通信技术外, 这支队伍会形成特有的职业感觉和职业素养以及最为重要的职业尊严和职业责任感。

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案件去考虑不同的送达方式, 会根据不同的情形去考虑多种电子送达方式的组合。

比如, 如果当事人没有真正接收到法律文书, 由网络服务商的证明只能制造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

相形之下, 人性化的电话沟通与提示更能体现程序保障的真意。

不仅考虑到法院的方便, 也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与感受。

参考文献:

[1]何军兵.低碳经济下的电子送达方式正当性研究.低碳经济

[2]宋朝武.民事电子送达问题研究.法制改革,(6)

论离婚案件中的公告送达 篇5

一、何为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在公共场所张贴和报刊、电视台、网络上登载公告等办法,通告受送达人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受领法律文书或参加诉讼事项的送达方式。简单地说,是把要送达的诉讼文书用公告的形式向被送达人传送,经过法定期间即推定已送达给被送达人的法律过程。公告送达是推定送达,是为了保护权利人根据公平原则而设定的法定送达方式。公告送达和其它送达方式一样,能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能使被送达人形成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公告送达毕竟是一种推定,审判实践中,大多庭审为缺席审理、缺席判决。一方当事人的缺位,必然导致诉辩双方的失衡,法官难以充分了解案情,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审理结果的公正。

二、离婚案件公告送达的弊端

擅用公告送达方式,容易使审判人员忽略查找环节,对户籍所在地在外地的当事人是否回娘家居住的事实无从知晓,从而对本院对案件是否有管辖权认识模糊,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因为民诉法虽规定对下落不明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是如果能够认定被告回娘家居住已超过一年以上,则应适用管辖通用原则,即案件应由被告现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些离婚案件的原告明知被告的地址,但出于某种原因或为达到离婚的目的,故意不提供,甚至以下落不明为由请求法院予以公告送达。同时,一些基层组织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经认真调查就出具证明或者碍于情面出具虚假证明。且受送达人往往难以及时了解到公告事项而未能参加诉讼,这极有可能造成受送达人在诉讼中,在婚姻、财产、抚养问题上处于不利位置,使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中不公正、不公平判决的可能性增大。如果离婚的判决确有错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不得申请再审,即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零九条的规定,也仅能就离婚案件中的财产分割问题申请再审,被告对除了财产分割之外的问题连申请再审这个最后的救济途径都没有。

影响当事人实体权利,易激发社会矛盾。离婚案件中公告送达方式的滥用,导致在缺乏必要的审查和抗辩下所作的判决影响被告在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方面的正当权益。严重时甚至引起被告上访、缠访现象,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升级。

三、对策研究

(1)慎重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尽量不使用公告送达的方式。严格遵守《民事诉讼法》第84条的规定,只有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适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和邮寄送达等方式均无法送达时,才能适用公告方式送达。尤其是在被告失踪案件里,要求原告尽可能提供被告失踪的证据予以证明。

(2)选择最有利的公告送达方式,力争能最大限度地把诉讼文书实际传送给被送达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8条规定:“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对公告送达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法官根据这条规定往往选择法院的公告栏张贴主报纸上刊登公告,而忽略张贴于被送达人原住所地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比报纸刊登公告更为有效,这样可以使知道受送达人消息亲属邻居转告公告情况。审判实践中,好象适用报纸公告比适用张贴公告更为有效,笔者认为这种认识违背了公告送达的目的,极为有害,且增加了诉讼成本。

(3)审判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公告送达的目的和意义,强化程序公正意识,切实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和司法为民责任心,进一步明确审判人员在案件审理中的具体职责,加大内部监督检查和错案追究力度,杜绝违规公告送达。

(4)加大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力度。案件审判人员要主动到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特别是到受送达人的父母等亲属处进行调查走访,确保被公告送达人真正是“下落不明,或者用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加大欺骗公告离婚处罚力度。对于恶意隐瞒事实真相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当事人,加大依法惩处的力度,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制裁。如果一方当事人通过不正当方式骗取法院离婚判决,法院查实后可决定启动再审程序。

浅谈如何规避送达审计风险 篇6

实践证明, 审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审计创新。就目前的审计方式而言, 在长时间习惯于就地审计的情况下开展送达审计, 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近年来, 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工作时间, 各级审计机关采取送达方式进行审计的项目也逐渐增加。虽然与就地审计相比送达审计存在不利于多种审计方法综合运用, 不便于查阅会计资料以外的资料等弊端, 但我认为, 只要准备充分、方法得当、分析细致、处理果断, 完全可以更大程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几年来的审计工作经验, 总结针对送达审计“四细四戒”与大家共勉:

一、细化调查, 戒敷衍

与就地审计相比, 送达审计更要做深入细致的审前调查。在详细彻底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财务核算、经济业务等各方面情况的同时, 还应对其内控制度进行全面了解, 并对其“三性”进行评价, 以便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其内控薄弱环节的审计力度。除此之外, 在审前调查阶段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房屋、汽车等大额固定资产进行核对, 以便明确审计思路。总而言之, 在审前调查阶段要初步把握住被审计项目存在的几方面主要问题, 为提高正式审计效率打好基础。

二、细酌重点, 戒草率

审计重点的确定, 与审计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细致周密的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有效选择审计重点的基础。只有借助审前调查的结果, 反复斟酌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运行状况, 编制的实施方案才会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指导性, 才更能突出审计重点, 提高审计效益。将审前调查中初步发现的重点问题、疑点线索以及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情况等都融会到审计实施方案中, 确定正式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使实施方案既有整体情况, 又有重点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三、细取资料, 戒盲目

在以往的工作中, 常常会出现审计组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时, 就口头说出要求被审计单位的送达资料名称。这种盲目的做法是送达审计中的大忌。我们一定要根据准备阶段已确定的审计重点, 列出所需送达审计资料的明细, 这是审查阶段的前提保障, 更是送达审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除此之外, 送达审计中做好会计资料的交接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当被审计单位报送审计所需的各种资料时, 审计组必须指派专人接收并仔细清点各种资料的具体数量, 编制一式两份的交接清单, 由交接双方签字认可以明确责任, 双方各执一份作为以后资料移交的证据。

四、细审详查, 戒片面

相关的审计资料送达后, 虽然询问一些需核实的问题与就地审计相比稍有不便, 但也有节省工作时间、排除外界干扰等优势。有了前几个环节的充分准备, 进入审查阶段后我们已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根据已确定的重点, 找出疑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周密的分析, 发现违法违纪问题自然水到渠成。

需要说明的是, 送达审计并不排斥就地审计,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两种审计方法结合起来。完成送达审计的最后阶段, 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 通过会计资料审查无法获取充分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和有疑点的内容, 需要进行现场核实或证实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把两种审计方式结合起来, 带着疑点到被审计单位再进行一次就地审计, 以彻底解决审计中的困惑和疑虑, 将问题查深查透。

摘要:近年来, 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工作时间, 各级审计机关采取送达方式进行审计的项目也逐渐增加。虽然与就地审计相比送达审计存在不利于多种审计方法综合运用, 不便于查阅会计资料以外的资料等弊端, 但我认为, 只要准备充分、方法得当、分析细致、处理果断, 完全可以更大程度的规避审计风险,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仲裁送达制度的完善研究 篇7

关键词:仲裁,送达方式,送达制度

我国仲裁中的送达是指仲裁机构按照相关的程序和方式, 将仲裁材料送交给有关仲裁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与人, 并且产生一定法律效力的行为。它实质上是专门机关的告知行为, 形式上为向收件人交付某种仲裁文件。

一、我国仲裁送达制度的境内外比较分析

(一) 与国际仲裁送达制度比较

首先, 仲裁机构被普遍认为是我国仲裁送达的主体。国际仲裁的送达主体更加广泛, 除了包括一般的仲裁机构, 还包括了仲裁庭和当事人本人。其次, 仲裁送达方式一般有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以及公证送达。其中直接送达是最为普遍的送达方式, 而委托送达和公证送达, 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配合以及高昂的费用承担, 我国只有少数仲裁机构采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送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各种书面形式, 二是当事人约定的方式。

(二) 与港澳台仲裁送达制度比较

内地对港澳地区当事人的送达方式主要有委托送达, 直接送达, 邮寄送达, 向其在内地的代表机构或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或直接委托司法部授权的各位香港律师送达几种方式。其中委托送达包括内地与港澳地区法院之间的相互委托送达和通过律师机构、有关组织的转委托送达。

内地对台湾地区当事人的送达方式包括:1.送达当事人委托的内地仲裁代理人;2.向其在内地的代表机构或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3.通过委托民间组织“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送达;4.邮寄送达。通过以上的比较不难发现, 一是国际仲裁中的送达制度因其广泛的主体、有序的仲裁内容以及灵活的方式使国际仲裁更加的高效便捷, 从而更加便利仲裁当事人。二是内地送达比内地向港澳台送达仲裁文件的方式更为广泛, 但是有些方式又不如后者灵活;虽然内地与港澳台之间的仲裁送达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但是涉及两岸三地送达制度的法律法规或者协议屈指可数。由于政治方面的因素, 内地对港澳仲裁文件的送达制度还是比台湾要相对完善一些。

二、制约我国仲裁送达制度的瓶颈

(一) 送达程序不规范

送达人员在交付仲裁文件时没有认真审查签收人的身份, 是代收的, 未注明代收人与收件人的关系, 更没有按规定要求代收人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在回执上填写该证件的号码, 还有些签收不是按规定要求使用钢笔或炭素笔, 而是用圆珠笔或铅笔签收。

(二) 送达成本高昂

以邮寄送达为例, 一般需采用双挂号形式, 成本高。此外, 送达占用了过多的审判力量, 致使仲裁机构办案力量不足、经费紧张也是导致送达成本高昂的因素。

(三) 送达方式不合理

以留置送达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单位代表到场”, 但是“有关基层组织或单位代表”却无到场见证的义务, 以至于有时候送达人员干脆不去“麻烦”有关基层组织和单位, 直接记明留置送达了事, 影响了仲裁的严肃性和仲裁机构的威严性。

三、我国仲裁送达制度完善的建议

(一) 规范送达程序

送达人员在执行送达时, 应认真负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无特殊原因不得延期送达;将仲裁文件交付收件人时, 应审查签收人的身份;是代收的, 应按规定要求代收人出示有效身份证件, 并且认真填写好送达回执;投递签收要按规定使用钢笔或炭素笔书写。仲裁文书邮件要投送三次以上, 当天 (班) 没有妥投的邮件, 每次需贴改退批条、盖日戳, 不得简单退回, 改退批条上应有送达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签名, 记录投递时间、投递频次, 未妥投邮件需要在改退批条上标注原因。[1]

(二) 提高送达效率

首先, 仲裁机构自身要加强管理和培训。制定错误问责制, 以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 辅助人员在填写送达信息时应细致认真, 以便邮递员寻找当事人。承办办案秘书要做好当事人的地址确认工作, 并尽可能要求当事人填写手机号码和其他联系方式。还要明确告知当事人若有送达地址变化的情况, 有义务以书面方式告知仲裁机构。[2]

其次, 仲裁机构还应主动与邮政部门加强联系, 对送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邮政部门。

另外, 我国可学习国际仲裁送达的制度, 扩大签收人的范围, 即在当事人不在住所的情况下, 送给受送达人住所中适龄适智且经授权的人, 不必局限于同住的成年家属;对于法人及其他组织, 可先向负责收件的人员送达, 送达不能时可向任何工作人员、受雇人员送达。

(三) 完善送达方式

我国可借鉴国际仲裁送达制度的规定, 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原则, 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送达方式。另外, 针对“送达难”的问题, 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最后一个为人所知”, 这是非常符合我国目前送达实际情况的, 这一主张的完整表述为:“仲裁开始后, 除非当事人另有协议, 任何书面通讯, 如经当面递交收件人, 或者投递到收件人的营业地、住所、惯常居所或邮政通信地址, 或经合理查询仍不能找到前述任一地点, 而以挂号信或能提供作过投递企图的记录的其他方式投递到收件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住所、惯常居所或邮政通信地址, 即应视为已于前述方式投递之日收到”。[3]

参考文献

[1]于兴国.发挥“法院专递”优势, 提高送达和审判效率[EB/OL].h tp://www.dffy.com/sifashijian/sw/201106/23493.html, 2011-06-07.

[2]林方健.规范民事送达行为的法律思考[J].福建法学, 2004 (3) .

用人单位,你会送达解聘通知吗 篇8

一、仅口头宣布辞退劳动者, 存在法律风险

【案例】

李先生入职某机电中心, 签有一份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 其中约定试用期2个月;李先生在机电中心工作一个月后, 机电中心以李先生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违反规章制度为由向李先生口头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李先生认为该单位属于违法解除, 故诉至法院, 要求机电中心支付其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审理过程中, 机电中心辩称李先生在试用期期间严重违反机电中心的规章制度, 但其公司无法提交证据证明, 且开除员工是公司的管理自由, 故其公司无须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机电中心作为负有管理责任的用人单位一方, 应当就与李先生解除劳动合同的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在机电中心未提交有效证据证明李先生存在公司所述解除事由且未履行合法解除程序的情形下,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最后, 法院判决机电中心支付李先生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

【分析】

一般来讲, 判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与否, 应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考虑。

从解除实体来看,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第四十二条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同时法律规定, 因用人单位作出辞退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 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鉴于此,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事由, 同时对于解除事由负有举证责任, 证明其解除事由符合法律规定, 否则将面临不利的法律后果。

从解除程序来看, 首先,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应将解除事由告知劳动者, 同时用人单位应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采取有效的方式送达劳动者。如果解除通知做出的程序违法, 直接导致违法解除的后果。同样, 解除通知送达的程序若存在瑕疵, 将致使解除不发生法律效力。本案中, 用人单位口头行使了解除权, 未将解除事由书面确定下来, 由于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对于解除事由及其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 若用人单位无法证明, 则会面临违法解除的法律风险。综上, 建议用人单位在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并且尽可能落实到纸面, 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寄往非劳动者确认的地址, 解除行为不成立

【案例】

24岁的小乔是燕莎商城内一家日韩品牌服装店的导购, 工作中兢兢业业, 吃苦耐劳, 也深得老板赏识。后来, 由于一场小病, 小乔向公司请了假在家休息。一个多月后, 小乔再次回到工作岗位, 被公司告知已经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多次和公司协商未果, 小乔将公司诉至法院, 要求确认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存续, 并支付其生活费。

庭审中, 公司辩称小乔多次无故旷工, 并未向公司提交病假条, 其公司已经通过邮寄方式将一份开除通知邮寄至其户籍所在地, 书面通知小乔解除劳动合同。小乔主张自己并未收到公司邮寄的开除通知, 其一直居住在北京, 亦在劳动合同中填写确认了自己的现住址, 并非自己的户籍所在地。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公司邮寄的地址是小乔的户籍地, 而小乔在劳动合同中已经明确载明的其联系地址为在京的住址, 同时, 公司未能提供上述邮件的签收人信息。现小乔表示其户籍地没有家庭成员居住, 其也从未收到过上述邮件。根据小乔提供的医疗费单据可以显示其在此期间在京看病治疗。综上, 法院认定, 公司向小乔送达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在公司未合法送达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的情况下, 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不产生解除劳动合同的效力。法院确认小乔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存续。

【分析】

本案涉及的就是解除通知送达问题。由于公司并未按照小乔在劳动合同中填写的住址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 而仅仅向其户籍所在地邮寄, 公司没有证据证明解除通知被签收, 同时小乔提交的证据亦显示其在此期间在京看病治疗, 综上, 公司送达行为并不符合法律规定, 进而解除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

由于劳动合同书中, 劳动者已经书面确认了联系地址, 在此情况下, 用人单位仍私自向劳动者的其他地址邮寄送达相关手续, 如果在劳动者本人未签收的情况下, 则邮寄的文件对劳动者不会发生效力, 也就导致解除行为对劳动者不发生法律效力。

三、未穷尽直接送达手续而径行登报送达, 解除违法

【案例】

王强与其所在的建设公司发生矛盾后, 一直未到岗上班。建设公司也未支付王强工资, 为主张工资待遇, 王强将建设公司诉至法院, 然而在庭审中, 建设公司却拿出了一份报纸, 称公司已经通过刊登公告的形式向王强公告送达解除通知, 双方的劳动合同已经解除, 王强的诉讼请求没有任何依据。

经审理查明, 建设公司在报纸上刊登解除劳动合同公告之前, 并未通过其他方式向王强送达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 而建设公司可以先采取直接联系王强协商解除事宜, 或者向王强确认的联系地址邮寄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 在建设公司并未穷尽送达程序的前提下, 直接采取公告送达是存在送达程序瑕疵的, 最后, 法院判决建设公司的解除行为违法, 建设公司应按照王强的工资待遇支付其工资。

【分析】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往往涉及送达问题, 在无法直接送达劳动者的情况下, 是否采取合理的送达程序, 往往关乎着解除劳动合同程序是否合法。

本案中, 用人单位可以事先采取打电话、发短信、邮寄等方式向劳动者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 在用人单位并未采取可能采取的送达方式情况下, 直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 尽管刊登公告确实使得解除通知发生了法律效力, 但不符合法定程序, 故法院认定建设公司的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存在程序瑕疵, 解除属于违法解除。

如何提高停电公告通知送达率 篇9

1 当前我国停电公告通知送达率低的原因分析

停电发生前或者停电发生后, 用户知道停电的原因是用户享有的权利, 所以只有及时把停电公告通知到达到用户, 让用户知道停电和停电的原因是供电公司应尽的义务, 如果供电公司的送达率低, 很容易在用户和供电公司之间引起各种各样的纠纷, 影响到和谐的供电关系。当前我国的停电公告通知的主要形式是发停电公告通知单, 或者是电话通知, 形式单一, 送达率低。这导致了用户因为没有及时收到停电公告通知, 没做停电准备而影响到用户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 使用户和供电公司之间小摩擦不断, 引起供电关系的紧张。其主要原因如下:

1.1 电力公司没有摆脱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电力公司是源于国家的供电部门, 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力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 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职工的思想却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思想, 思想仍然停留在国有企业“高高在上”的思想层面上, 导致在停电之前, 不重视停电公告通知。思想上的轻视导致了行动的缓慢, 如该今天送到的通知, 到明天才送达到, 造成送达率的低下。

1.2 停电通知的内容不明确

有的电力公司虽然及时的发出了停电公告通知, 但是由于内容不详尽, 导致没有传达到各具体用户。停电公告通知的内容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停电原因、时间、停电用户的具体范围、以及应对措施。停电时间和原因一般都能体现在通知当中, 但是停电的具体范围和应对措施往往不是很明确, 尤其是应对措施, 笔者查阅了一些停电通知, 都没有应对措施。

1.3 停电公告通知的形式很单一

现在多数地区的停电公告通知基本上是以通知单的形式, 张贴在用户的小区, 或者发给企业的生产办公室, 一部分地区也存在着电话通知的形式。无论是停电公告通知单还是电话, 在信息多渠道发展的今天都显得过于单一, 一些先进的通知方式都没有利用起来, 如邮件通知、QQ通知、新闻媒体公告通知等等。停电公告通知的单一也是造成送达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提停电公告通知送达率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的推向前进, 国有企业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 今后推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所以加强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国企改革的重点, 在这样的形势下, 树立用户就是上帝的理念, 加强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提高停电公告通知的送达率是电力企业赢得用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2.1 要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

电力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 摒弃以前的“电老大”思想, 要把用户看成企业的“上帝”, 树立一种为“上帝”服务的意识。这种服务意识体现在停电公告通知当中就是要及时把通知送达到用户, 做到不拖泥带水, 使用户能够及时的收到停电公告通知, 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既是电力公司应尽的义务, 也是维护用户合法权利的一种体现。

2.2 完善停电公告通知的内容

各个供电公司要明确停电公告的内容格式, 停电公告通知的内容要包括停电的原因:因线路施工、电费不足等原因;停电的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停电范围:XXX小区、XX街道、XXX户;应对措施:购买其它照明设备、发电机、或者提醒缴纳电费。面对停电, 用户往往应对很仓促, 有些关键的环节想不到, 这种现象经常会发生在一些企业当中, 如一个企业面临紧迫的生产任务, 这时候突然的停电往往会打断它的生产节奏, 电力公司在通知中可以建议其多网用电, 购买发电机等措施, 让企业有所准备, 这样既能达到停电的目的, 又不耽误企业的生产, 可谓一举两得, 确保停电公告通知能够及时准确送达, 提高送达率。

2.3 采取多渠道的停电公告通知方式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信息传播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但是当前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是以网络、媒体等为主力的电子信息椽笔方式。当前, 我国的停电公告通知还是依赖于传统的通知单或者电话的形式, 电子信息传播方式如:短信、邮件、QQ等通知形式没有完全利用起来, 而开展多渠道的全方位的停电公告通知是提高停电通知公告送达率的有效手段。

短信停电公告通知的形式。短信是当前我国生活中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据北京晚报统计仅2008年仅除夕一天, 北京拜年短信的发送量就达到了5.33亿条。其中, “连蹦带跳”的彩信发送量高达600余万条, 比去年增长近2倍。[1]大的短信发送量, 可见短信在现在中国的信息传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采用发短信形式通知用电户, 有通知快, 送达准确等特点, 如养殖业、高危行业, 用电很关键。用短息的方式及时的通知用户, 可以有效的减少因停电造成的生产损失, 提高送达率。

供电网站要建立实时停电电子公告牌。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尤其是青年人更是对网络情有独钟, 供电公司要利用好网络的这以信息传播方式, 更好的为停电公告通知的送达服务。笔者认为现在在供电公司的网站上建立停电公告牌, 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 停电公告牌刊登24小时或者是48小时区内停电信息,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的查询到当天的停电信息, 也可以快速核实一些停电信息, 方便网民上网查询, 也可以让用户反映区域内非正常停电事故, 让供电公司能快速修复供电。

大规模区域停电的媒体公告。因维修、自然灾害、生产建设而需要大规模停电的, 供电公司要提前几天在当地知名电视台、报纸上进行公告, 借助大型媒体的力量进行停电公告通知, 能及时使停电信息传达到用户那里。至于提前几天笔者认为是7天比较合适, 这符合《电力法》的规定和电力企业优质服务的要求;对大规模停电的定义界定, 笔者认为停电区域涉及人口5000人以上, 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200万的可以称之为大规模停电。

QQ在线通知。现在无论是办公还是娱乐, QQ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沟通联系的重要工具, 2008年6月qq同时在线突破4000万, 注册用户接近8亿, 可见QQ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供电公司也要充分利用好QQ信息传播方式, 采用QQ通知的形式, 提高停电公告通知的送达率, 不过这种方式有点不正式, 但是却很有效。笔者建议这种通知方式只作为一种附带方式, 只适用于上述通知方式没有回应的情况下, 或者是因用户帐户余额不足可能停电的情况下。

总之, 及时了解停电的具体情况是用户的一项权利, 供电公司要多方位的采取措施维护用户的这项权利, 提高停电公告通知的送达率, 让用户在停电时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 减少因停电带来的诸多影响, 同时也提高了优质服务水平和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半小时送达 中式快餐行业新标杆 篇10

在这种市场强烈反应的驱动下,餐饮业长期存在的“延时慢递”现状有望在近期得到改变。近日,中式餐饮业领航企业丽华快餐高调宣布:自十一月起,针对北京四环以内所有订单的外卖用户,丽华快餐将推出“半小时送达制”的高品质服务。在这一体系中,丽华快餐对自身保证送餐服务品质做出了更为细致的承诺与要求:在一份起送的基础上,其时间规定为四环内半小时送达,四、五环之间45分钟送达。而与此同时,丽华快餐立足行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展开的全线整合新策略全线拉开。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丽华快餐此次的谋定后动,将成为快餐行业服务的新标杆。

“中国的快餐产业服务链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尤其小单量的散户订餐更是如此,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丽华快餐如何保证送餐服务速度的提升?”针对目前中国餐饮业的现状记者提出了疑问。对此,丽华快餐市场部总监李振深入分析了丽华此次倡导的服务完善优势所在:“首先,我们有完善的送餐网络,北京22家分公司完全覆盖北京城八区;其次,丽华快餐相对集中化的生产,实现快餐生产工业化,主荤集中加工,最大程度的缓解了分公司的后勤生产压力,保障分公司节约时间专注送餐;再次,先进高效的客服中心能够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客服中心能够同时在线接听120部电话,北京任何区域的订餐电话都统一接到呼叫中心进行就近分配,由分公司会在第一时间打印订单完成配送快速配送。另外,丽华采用先进的订餐网络系统也是保证半小时送达的重要手段。

“对于临时订餐比如大型活动餐,丽华有没有一个成熟的配送机制?”记者随即问道。“这一点我们并不担心。由于团体活动、集会演出等不确定因素产生的临时订单,丽华早已有成熟的配送模式。丽华的活动餐配送能力是中式餐饮里面是最强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日供2万份热链产品,在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的同时,一小时内保证准时送达各就餐点; 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一小时内提供了近2万份快餐,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庆安保的后勤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丽华快餐‘最快供餐8秒钟’创造了中式餐饮的奇迹。2010年的17届江苏省运动会,我们按照要求在1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提供了1万8千多份快餐;丽华诸多的行业亮点在显示快餐服务链升级的同时,也彰显了丽华在活动餐方面的强大实力”。

论我国民事电子送达的建立与完善 篇11

一、我国关于电子送达的立法现状

电子送达, 是指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及其附件的形式告知当事人或者将有关的诉讼材料发送给当事人, 在对方接收到电话通知或者没有证据表明当事人未收到该材料提出再次发送的请求时视为已经送达的一种方式。①尽管电子送达方式在新民诉法颁布之前中没有直接立法予以确认, 但在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运用, 并且有相关的司法解释的出台。

在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原告起诉后, 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捎口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随时传唤双方当事人、证人。由此可以看出, 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进行的送达是我国法院所认可的送达方式。鉴于最高法司法解释的权威和效力, 此种“电子送达”方式也得到了实践。

在2006年8月22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第十条规定:除本规定上述送达方式外,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收悉的其他适当方式向受送达人送达。由此, 传真、电子邮件等电子送达方式便成为涉外送达的一种法定送达方式。此外, 在2006年10月1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推行民事案件速裁制度的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 速裁的案件, 可以采取捎口信、打电话、发传真、电子邮件、短信等简便的方式传唤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及征求意见等。采取前述简便方式发送开庭通知, 未经当事人确认或者没有其他证据足以证明当事人确已收到的, 人民法院不得将其作为按撤诉处理和缺席判决的依据。在2007年4月24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诉讼涉及送达的若干问题解答 (二) >的通知》中规定, 当事人在送达地址确认书中明确, 法院可以电子邮件或者传真送达诉讼文书的, 送达人员可以按照当事人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传真号码送达诉讼文书。有效发出并确认收悉后, 由送达人员在送达回证上记明相关情况即视为送达。

此可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关于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规定》等司法解释, 都为电子送达的实践做了法律支撑。

关于电子送达以直接立法的形式写入《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千呼万唤使出来,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 将《民事诉讼法》增加一条, 作为第八十七条:“经受送达人同意, 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 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采用前款方式送达的, 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这标志着我国法院在送达领域的方式更加多样, 关于送达的立法也逐渐完善,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行电子送达的意义

(一) 有利于民事诉讼效率价值的实现

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曾说:“正义的第二种涵义——也许是最普通的涵义——是效率。”著名的英国法谚也说:“迟到的正义非正义。”效率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价值逐步得到法律人的重视。它既是正义的实现途径, 同时也与正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我们追求的正义, 应该是一种有效率的正义。众所周知, 一直以来, 送达工作是影响审判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 目前法院所主要采用的直接送达和邮寄送达方式耗时耗力且成本高。为增加民事送达的新途径, 方便当事人诉讼, 2011年9月,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在全市8个法院正式启动司法文书电子送达试点项目。至2012年10月, 作为试点之一的九龙坡区法院已启用了最先进的3.0版送达系统, 通过2个月的运行, 成功送达案件594件, 成功送达电子文书1675份。②这不仅减轻当事人诉累, 提高办案效率, 同时, 在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适应了民事诉讼送达制度在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托夫勒认为, 信息化时代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 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 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 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 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当前中国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常住人口中也有不少人的居住地也经常变换, 他们不愿意法院工作人员到其工作单位上门送达, 又没有时间到法院取开庭传票、通知类材料等, 致使法院“送达难”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采取了电子送达的方式。电子送达方式是送达信息化、电子化的体现, 在信息化时代, 电子送达的高效和便捷是传统送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三、电子送达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送达系统可能会耗费更多的司法资源

电子送达系统的运用所带来的司法效率的提高, 固然提高了送达的成功率, 然而, 在宏观层面上却可能耗费更多的司法资源。首先是电子送达系统建立的成本投入是巨大的, 其次电子送达系统是需要维护和更新的,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基础。而很多法院尤其是偏远地区人民法院的司法资源是很匮乏的, 将财政投入放在司法环境的提高要比投入在电子送达方面更具实际意义。然而期待大规模运用电子送达系统带来规模效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又会造成机构人员的相应调整, 而各部门设备的分别配备又依赖于信息网络、人员技术和制作规范等一些问题的妥当解决。

(二) 电子送达方式不能确保当事人充分行使权利

直接送达是最能体现诉讼公正价值的送达方式, 过分强调送达效率, 甚至抛弃了正当程序, 就违背了程序保障的原理, 妨碍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首先从电子送达系统本身的角度看, 电子送达系统固然精确快捷, 但是系统出现故障时会造成发送邮件的发送失败或丢失, 甚至系统显示发送成功当事人打开是空白页面的情况, 从而影响诉讼文书的送达情况。其次电子送达系统可能会遭受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 通过破坏电子送达系统扰乱司法秩序。最关键的一点, 当事人可能没无法用传真接受或者没有电子邮箱, 即使有电子邮箱, 如果当事人在邮箱主页面看到了送达文书但是就是不打开下载, 法院又如何确定送达与否呢?这些都能导致当事人诉讼权利受到侵害。“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就会产生一种情况, 当事人形式上被电子送达了, 实质上对诉讼程序不知情, 甚至有可能被缺席判决承担了不利的诉讼结果, 当事人不服会导致上诉, 本来可以一审就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两次审理, 又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四、完善我国电子送达的建议

为使法院裁判具有正当性, 必须对诉讼当事人等做出有效的程序告知。在意程序利益为重心构建正当送达时, 还需要合理地平衡诉讼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冲突。③笔者认为在立法上应将电子送达的适用条件与范围明确化, 并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首先, 立案法官在为当事人立案时先做筛选排, 对不适合电子送达的当事人予以排除, 以避免文书不能及时送达。同时, 所有采用电子送达的案件, 必须以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同意接受为前提, 立案时可以要求当事人填写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确认书, 在确认接收信息手机号码后, 再采用电子送达, 以此杜绝“司法电信诈骗”, 这样就保障了电子送达实际价值的实现。

其次, 应当明确电子送达的适用范围。第一, 综合考虑案件性质。例如网络纠纷当事人一般熟悉电子邮件及其他电子通讯方式、电子通信方式, 可以采取电子送达。非网络纠纷案件则需要斟酌考虑。④第二, 与其他送达方式相联系。电子送达的完成需借助于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输技术。目前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尚不能保证电子送达系统的高安全系数。电子送达作为传统六种送达方式的补充, 如果能用其他送达方式更加高效地完成送达则应选用其他方式, 选用电子送达方式应以公正优于效率为价值目标。

再次, 建立实名制的送达系统, 法院系统统一送达号码。通过向案件当事人发送写有下载网址、系统登录密码、电子签名码的短信, 当事人收到信息后只需登录网址, 输入相关信息即可下载查阅。通过实名制和法院系统统一的送达号码能够提高当事人辨别真伪的能力。如果当事人下载成功, 系统就会自动生成送达信息, 若超过一定期限当事人未下载查阅文书, 那么则应该将案件及时改为传统送达。

最后, 关于电子送达的结果可以从书面材料和案情进展两方面证明。在电子邮件和传真等发出后, 可以要求受送达人在收到诉讼材料后予以回复以确认收到, 并以此作为送达的确认。并且将电子邮件和传真内容打印作为案卷材料。如果当事人没有确认送达情况但是受送达人按照送达文书的要求出庭应诉, 或者对送达文书内容进行引用或反驳等, 这些行为都课成为受送达人实际收到诉讼文书的证明。

注释

1参见宋朝武.《电子司法的实践运用与制度碰撞》, 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

2参见法制网.《重庆九龙坡法院落实司法为民推进电子文书送达》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2-10/17/content_3908251.htm?node=20908.

3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关键问题》, 2010年6月出版:105页.

上一篇:隶属函数法下一篇:医疗资源配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