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平等(精选5篇)
生命中的平等 篇1
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 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我认为只有对以往应试教育进行理智的分析, 对将来教育发展进行正确的预测, 才能更好地正视、把握新课标。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 进一步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两方面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应让课堂成为学生乐而忘返的乐园
语言是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注意精讲, 不宜过多占用时间, 主要应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一是在讲与练的时间分配上, 进行语言分析的时间最好不超过课时总量的2/5, 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二是注重练的方法, 提高练的效果, 培养实际能力。因为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外语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性和实践性是外语教学的实质所在, 而学生要想掌握这种交际能力, 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具备。所以, 最重要的途径, 还在于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进行有关训练。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 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快乐, 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翔于知识的高空。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 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成为好朋友, 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 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 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 让我们真正地与学生在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共同参与, 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结出创造之果。
外语毕竟不同于母语, 外语的词汇、语法、语序等都与母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 有些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就干脆放弃,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把语言讲活, 并不断更新形式。形式好比色彩, 色彩不断变化, 就会避免单调、沉闷。一个训练项目如果长期采用一种固定的形式, 就会使学生产生单调、乏味、枯燥的感觉, 久而久之, 学习兴趣就会消磨殆尽。教师若能将与所授知识内容有关的故事、人物传记、小幽默等穿插在课堂所授内容中, 把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 变单纯性地讲解为灵活多变的传授, 根据不同的课题, 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 则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潜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样的可以充分利用的素材。
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也要理智地预测教育随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拓。正视新课改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定能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 在课改新浪潮中纵横驰骋。
(唐山市第五中学)
还生命一个平等的价格 篇2
上个月,包头空难赔付标准创历史新高,不包括航意险,每位遇难者赔21.1万元(2004年11月29日《华夏时报》);而陕西铜川陈家山矿难赔付标准当时也创了历史新高,每位遇难矿工却仅赔4.464万元(2004年12月2日《东方早报》)。在存在意义上完全平等的生命,却在不同的灾难中被市场残酷地标出了不平等的价格!赔付同样的生命,两个“历史新高”竟相差近5倍,让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价格究竟如何界定?事实上,长期以来,矿难赔付如同矿工的生活一样,一直排斥于主流话语之外。此次山西盂县矿难破天荒将赔付标准定为20万元,深入地下的矿工与高高在上的民航乘客,他们的生命在价格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在经济学意义上,生命确有支付价格,也正因此,对遇难者的赔付才有了相对公平的标准和现实意义。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市场为生命标出“公平价格”的计算原则是:确定一个生命创造收入的能力和生命得以延续的年限,按适当的贴现率将未来可能创造的全部收入折合为当下的价格。按此原则,如果中国人均GDP为1000美元(综合考虑职业、职业年限、当地生活水平等),期望寿命为70岁,贴现率为5%,那么一名20岁的中国普通工人,其生命价格约为2万美元。按此标准衡量,包头空难遇难者获得的赔付接近公平价格,陈家山矿难遇难者获得的赔付则仅占公平价格的27%。而盂县矿难的“天价”赔付,事实上只不过是还原了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生命的公平价格。
问题不在于长期以来生命价格不平等这一事实本身,而在于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对身份认同天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空难中逝去的生命更倾向被默认为社会精英,因此,包头空难中53名机上人员的名单及其身份赫然见诸报端,对他们的赔付不必考量其劳动能力;而矿难中逝去的生命处于社会最底层,常被忽略不计,因此,从陈家山矿难中我们只能看到166人这一抽象数字,对他们的赔付仅仅从其创造实际收入多少的角度考量。当身份认同成为一个商业社会里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生命价格偏离公平价格就成为一种必然。
班级管理中的“复合平等” 篇3
一、“复合平等”思想
1. 正义议题———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
正义是政治哲学探讨的重要议题,如何实现正义,应该有什么样的正义观,怎样实现正义是其探讨的主要问题。
如果拿男女拔河竞赛来解释不同的正义观,“程序性正义”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适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无论是什么竞赛,不管男士、女士在力量上有何差异,只要是竞赛,参赛者们就都去比赛。“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1]。在竞赛中可能规则上对女方不利,那需要在规则上给女方进行补偿(比如增加女方人数)。“持有正义”认为只要是一个人获取和转让的正义,那么他所得到的都是正义的。男女在力量上虽然有差异,但是他们拥有力量的前提是正义的,只要在拔河的过程中是正义的,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正义的。在沃尔泽看来,社会可以分成很多领域,他不否认各个领域存在着差异,并且承认各个领域存在的不平等。因此,沃尔泽提出“复合平等”,即在一个领域的拥有不能影响另一领域的分配。就拿性别这件事情来说,男女在性别上具有差异,不能因其这方面的差异而影响男女在求职等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
罗尔斯《正义论》是探讨正义的主要著作,其中探讨了正义的两大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及差别原则,这也是自由主义平等的两大原则,是一种“公平正义”。诺齐克的“持有正义”认为,只要是一个人获取和转让的正义,那么他所得到的都是正义的。罗尔斯用“无知之幕”来论证其观点,“无人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自己的阶级地位或社会身份;也无人知道在自然资质分配中的命运、能力、智商、力量等等”[2]。显然,无知之幕固然能够为正义提供论证,但是现实中真的会存在这种连自我都不明晰的状态吗?这也成为其后批判者批评的靶子。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怎么能证明最初的持有者是正义的,但到底怎样是正义的、怎样是平等的,并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
2. 复合平等的提出
沃尔泽在罗尔斯与诺齐克思想的基础上,看到了两者在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上,沃尔泽提出自己的主张:多元分配主义下的复合平等。沃尔泽说:“平等的根本含义是消极的,平等主义就其起源来说是一种废弃主义政见。它并不在于消灭全部差别,而是消灭特定的一套差别,以及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消灭不同的差别。它的目标总是明确的:贵族特权、资本主义财富、官僚权力、种族或性别优势。”[3]在他看来,真正的平等很难保证。绝对的平等根本不存在,在复杂的多元社会里,平等只能是相对的。即不能保证各个方面内部的绝对平等,却可以保证各个方面组成的诸领域实现复合平等。
沃尔泽认为,我们的社会共识要求“复合平等”,也就是说这样一种分配制度,它不试图使所有的益品平等化,而只是设法确保在一个‘范围’内的不平等(如财富)不会延伸到别的范围(如保健、政治权力)”[2]。“自由平等的有序社会”是罗尔斯思想核心所在。“乌托邦之社会理想”是诺齐克的思想寄托,而沃尔泽所精心构思的“复合平等”则是他发展正义理论所系的目标[4]。同一时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立场理解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经济上富有的人认为诺齐克的“持有正义”是公平的,而最不受惠者可能认为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是最佳的。复合平等意味着任何处于某个领域或掌握某种善的公民不剥夺其他人在其他领域的地位或得到其他善的权利[5]。易言之,一个社会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往往会因为经济上处于良好地位的人经常会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表现最突出的是政治地位。例如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制的社会,城市的经济能力显然比乡镇强得多,因此,在政治方面特别是选举权方面表现明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从“同票不同权”到“同票同权”,城乡选举票代表的人数从1:8到1:4再到1:1传达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定决心,这一重大改变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它也表明我国在复合平等的社会理想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国家是一个复杂因素的综合体,按照复合平等思想来说只要一个领域的差异不会影响到另一领域权利的享有上,就可以称为是平等的国家。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单位的班级,也需要这种复合平等。
二、班级管理中“复合平等”思想的缺失
1. 科层制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单位,科层制为班级管理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科层制的班级管理主要表现在班级层级结构明显。班主任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其次由学生组成班干部,再次是各小组长和小队长,处于金字塔低端的就是没有任何职务的学生。这与古代社会官僚体制有很多的相似性。利用沃尔泽的理想来说,他想建立的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社会,用“先生”“女士”等词来进行称呼身边的人。即使是上级亦或是下级,这一理想建立在这样的一个信念上:社会关系不应该由阶级地位决定。同理,既然整个社会不应该由阶级地位而决定,班级更不应该以层级结构来划分。虽然这种科层制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但其惯用的等级森严、权力集中、命令服从等方式,陷入了过度科层制的管理误区[6]。科层制的班集体使得各成员各司其职,严格按照班级规约行事,在这个稳定的金字塔里很少出现越界行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安分守己,墨守成规。在这种集体下生活的学生很少质疑班级规约的平等性,缺乏对权威的质疑与思考。这种缺乏互动与交流的单一金字塔结构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很少因时变动。
2. 班级管理缺乏复合平等
对于多重领域的复合平等问题,沃尔泽所讨论的领域主要有:市场、公职、体闲时间、教育、神恩、政治权力等[6]。沃尔泽所论述的“复合平等”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等,也不是对弱势群体进行的补偿,而是一种评判方式出现的结果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能推演到别的领域。班委选举时我们经常会默认学习成绩好的能为班级做更好的贡献,选举班委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推举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曾遇到这样一条班规:“成绩在班级15%之上的才能竞选班委;30%以上的才能参与各类班级集体活动;50%以下的不得参与任何班级活动”。这条班规,无情地鞭笞了“成绩论天下”的教育。我们不能否认由于学生在天赋、能力、努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成绩出现高低之分,在沃尔泽看来这种差异的确存在并且承认其存在,他认为这种成绩差异的不平等不能影响其参与班级活动等领域的权利。沃尔泽复合平等的三个原则是:自由交换、应得和需要[7]。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分析班级管理:进行交换必定产生市场,在班级这个市场里存在着代表不同社会意义的物品,不同的分配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差异我们必须承认,但并非所有的物品都可进行交换(比如参与班级活动的权利)。所有这些物品都应该进入应得的范围,但到底有多少种物品和多大程度上占有物品是很难确定的。至少班级成员都应该具有进入应得这些权利之中。我们经常提到“按需分配”,需要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分配的领域,而需要也是一种分配原则。不同的物品产生不同的需要。班级管理中能进行分配的各个社会物品(比如座位排列、班委选举、成绩高低),分配的主体不一样,其分配方式和结果必定产生差异,这时就需要把“复合平等”考虑进去。不能因为成绩高低而影响班级活动的参与权利,也不能因为班委选举结果的差异影响在班级地位上的差异。
三、创建“复合平等”的班级
1. 建立各方面的边界
对于社会而言,主要的善是政治权力、金钱和知识;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主要的善是成绩、才艺、品德。自主分配要求划分清楚三者的界限,“成绩的归成绩的,才艺的归才艺的,品德的归品德的”。当然,这并不排除有些人占据三方面的优势,也不排除三方面做得都不好。这里所指的是这三方面必须有严格的界限,主要针对的是有些人成绩较好而在才艺和品德方面并无突出,我们经常会评选“三好学生”、“五好学生”,殊不知这些评选的结果经常会花落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身上,尤其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在成绩、才艺、品德方面并没有形成严格的边界。
建立各方面严格的界限,不仅会提供给教师在看待学生的不同视角,而且也能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两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用在这里未必恰当,但真正因材施教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全面发展,而应该是扬长避短的教育。所谓“扬长”也就是发现学生自身的特质来实现这一方面最好的发展。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在日常的观察中善于发现,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样样都好。各方面严格的边界会使得在各个方面形成一个金字塔,在这些金字塔的顶端未必是同一个人,也或许是错综复杂的金字塔系。
2. 重塑班级“金字塔”
沃尔泽的多元正义以“复合平等”而不是“简单平等”为目标。他认为资本、政治、权力和知识不可能被罗尔斯简单平等地分配,只要这些善是在自己领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配,即使出现差异的结果分配也是正当的[8]。易言之,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领域,在各项分配中,不能因领域X存在的差异而影响到Y领域的分配。同样,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互有差异,由于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和自身天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每个学生在成绩、才艺、品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不同领域的金字塔,每个学生都在班集体这个组织内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成绩方面会形成一个金字塔,在才艺和品德方面也存在着一个金字塔。一个才艺突出的学生可能处于学习方面的底端,但在才艺方面却处于顶端。当然也不排除在各个方面都处于顶端位置或者底端位置的现象。只要成绩、才艺等各金字塔享有同样的尊严和尊重,在一个金字塔内的失落感将会在另一个金字塔内得以弥补,自尊自信也会同样实现。因此,在各个金字塔中,他们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尊严。由此可见,之前提到的班规约定只建立了一个成绩的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里,看不到才艺、品德好的学生身影,却只能看到成绩好的学生的光彩,无法实现其他学生内心深处的尊严和价值的需求。多元正义的班级既不追求简单平等,也不追求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多元正义理想的班级结构由多元的金字塔组成。
3. 建立复合平等的班级共同体
金字塔内的成员也好,多元金字塔内的每个金字塔也好,它都是班级共同体的一份子。后现代教育的思想主张“去中心化”,在班级管理中往往表现为班主任或班干部在层级上比其他成员更高,然而他也是整个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平等的地位。如果把整个共同体比作一个花朵,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花瓣(包括班主任),每个成员又都能成为中心。这个中心是多元的,在不同的方面会有不同的人绽放异彩。同时,这些中心又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员在其他方面的中心。在班级这个共同体中,不仅需要正义也需要爱。正义是在处理物质缺乏等问题,爱却可以包容这些差异。沃尔泽所提倡的“复合平等观”不仅充满着正义的义气,也兼具了包容差异的特点。因此,班级共同体中一方面体现了一方的差异不能导致另一方不平等的正义之感,同时又体现了实现充满爱的复合平等。
摘要:正义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在沃尔泽看来,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正义的观点只是简单的平等,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正义需要各领域的“复合平等”。社会正义如此,作为教育基本单位的班级也需要这样的正义观,而当前班级管理中普遍缺乏“复合平等”的思想,针对这一问题,应努力创建“复合平等”的班级。
关键词:正义,复合平等,班级管理,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刘瑜.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3]迈克尔·沃尔泽.“致谢”,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刁桐.论社会公正的相对性——沃尔泽复合平等理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7.
[5]高扬.沃尔泽分配正义研究[D].长沙:湘潭大学,2006.
[6]刘慧娟.班级管理共同体及其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7]龚群.沃尔泽的多元复合平等观——兼论与罗尔斯的简单平等观之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平等中的首席 篇4
【关键词】倾听;点拨;激发;决策
新课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生生互动中,教师也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此时无声胜有声”——做一个倾听者
在生生互动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学习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交流。生生互动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互动双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的焦点问题,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而对那么多独立的大脑,那么多睿智之思、惊人之言,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尊重他们的行为选择,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并重视与他们商量,彼此信任,彼此合作,对几种不同的理解要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只是在以学生自主的形式而掩盖教的内虚,教师难以胜任“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做一个激发者
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机智地对待课堂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千万不要让它们轻易滑过。
在《白鹭》这一课快结束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人们说它是在望,可它真的是在望吗?”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读句子,将其与“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这一句对比,知道第二句是个反问句,将其与第一句区分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能够把一个具体的句子置于整篇课文中去研究、分析,既联系课文内容,又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讨论促进了思考的深入,让学生领悟到解疑的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疑点,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做一个点拨者
目前,课堂上努力实现着“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蹲下去,课堂活起来,努力为学生营造创造思维的氛围,努力而又小心地维护着学生的尊严。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方面的原因,生生互动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及至失误,他们虽有许多奇思妙想,但不可否认,这些奇思妙想中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偏颇。每当这个时候,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其主导作用就得及时体现,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
记得有位教师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时,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时间充裕而又层次分明的“二次攻读”,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首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第一次”攻读:学生默读课文,看从中能明白什么,并作标注,然后再组织交流体会。学生一般都能讲出萧伯纳的风趣幽默,著作之多,都能自由自在地“以我笔写我心”,显现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但如果只是“到此一游”后“背起行囊回家”,则教学就会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为避免这种情况,该教师以“我们再来看课题时,称萧伯纳为‘大’作家,仅仅是因为他写的作品多吗”这一问题切入,为学生展开“回马枪”式的二度“攻势”吹响了号角。真是妙“问”生花啊!经过再次潜心读书,再次交流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纷纷谈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认为“‘大’字是告诉我们,他的胸怀宽大”,有的认为“‘大’让我们感到他的大智若愚”……该教师始终不忘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责,看准时机巧拨妙点,为学生的纵深探究作了“定位”和“导航”,引导其再进行一番“多角度、有创意”的快意纵横,也让课堂风云再起。
教师的一个问题就能使互动的难点处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生生对话中不可缺少教师的点拨。
四、“心中自有青山在”——做一个决策者
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休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做一个决策者为学生明确地解答。如果可以把两方的观点各取其长、合而为一,教师可以综合两者意见,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如果只有一方观点比较正确的,教师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让错误的一方接受;如果双方观点都不对,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作为学生互动的决策者,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但不是要教师没有自己的观点,完全顺从学生的观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思想模糊时发出“我个人认为”的清晰洪亮的声音。
细节中的不平等 篇5
暑期回到川中某小城,住在法院附近,便经常过去旁听案件。一周之内连续开庭的两个案件,让人心生感慨。
一个是诈骗案,被告人是两个20来岁的农村青年,采取打电话到打工子弟家里,先后骗取数十名被害人十余万元。一个是受贿案,被告人系该区前国税局长,被控在办公楼修建工程中收受施工方7.5万元贿赂。
两个案子都有律师,也都有不少亲属前来旁听。纯粹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两个案子定罪都没有问题,争议只在于数额多寡,以及与此关联的量刑幅度。然而种种细节显示,尽管同样作为刑事被告人,“农民”与“官员”在法庭上的待遇,依然有着不小的差别。
首先看看“不言自明”的形式差别。俩农村娃受审,身穿囚衣,直挺挺站了几个小时;没有审判长许可,步子都不敢挪动一下。前国税局长受审,不仅不用穿囚衣,而且一进法庭就坐在椅子上——似乎本来是法警的席位,从头到尾就没站起来。
不过,形式上的差别待遇还是小事,而且法律上似乎也并无禁令。但“农民”与“官员”的最大差距,可能还体现在证据处理和法律判断方面。
在第一个案件中,检方指控诈骗十几万元,依据是被告人家中搜出的几张银行卡,账户交易记录显示,前后共有十几万元汇入并被迅速取走。但被告人辩称,其中九万元属于其师傅——另一名尚未归案的嫌疑人——诈骗所得,自己只是在“出师”后借用这些银行卡诈骗而已。
第二个案件中,被告人承认收受施工方8万元,行贿方的证言也能印证。有意思的是,由于被告人有一车库长期由行贿人免费使用,控方主动以租金名义将受贿金额扣减5000元,仅指控7.5万元。至于行贿人是否有此意思表示,笔者未曾看到相应证据。
笔者并无刑辩之专长,仅凭课堂上的区区积累,大概可以判断:第一,诈骗案的9万元,应当适用“孤证不能定案”规则,不予认定为犯罪事实。第二,受贿案的5000元,如果行贿人仅有“感谢照顾”的意思,从未表示属于支付车库租金,则控方也不应主动扣除。
巧合的是,两个案件的辩护律师之中都有同一个人。私下聊天之中,笔者问及对案件结果的预测。律师的回答很有意思:对于诈骗案的9万元,控辩审三方都觉得证据过于薄弱,但是肯定会予以认定。笔者又追问一个问题:如果诈骗案的9万元出现在受贿案中,基于同样的证据,法官不予认定的可能性是否大很多?律师的回答是肯定的。
职务犯罪案件因为证据问题导致无罪或从轻处理的比率,远远高于普通刑事案件,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何以如此?
原因之一,也许在于金钱的力量。不可否认,相比普通农民,贪官们更有能力、也更有渠道聘请更为优秀的律师。律师的介入,一则可以为被告人辩护,二则可以适当监督法检两家,避免过于明目张胆的枉法行为。当然,金钱的效力不仅限于律师,它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直接“开路”。
原因之二,也许在于贪官的社会关系。为官之人,总不免拉几条裙带,或巴结几个领导,或关照几个下属。如果一朝落难,虽然少有人两肋插刀,但是顺水人情总要做做,于是打招呼者总不在少数。
原因之三,可能在于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省”,也就是自我约束、自我限制。一方面,面对一个前官员,即便无人打招呼,法官和检察官也不敢太出格,毕竟“在道上混的人”,都知道每一个官员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生命中的平等】推荐阅读:
爱情 不平等中的平等07-06
课堂提问中的平等性09-28
性别在工作中的不平等05-30
何谓“平等”,何以“自由”——关于平等与自由的随想09-23
平等成长07-21
自由平等07-21
平等合作10-20
平等就业05-13
民族平等05-28
教育平等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