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能的发展现状

2024-06-26

世界核能的发展现状(精选6篇)

世界核能的发展现状 篇1

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世界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化石能源,但是随着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替代能源,而能满足能效高,技术上可行,环保,并且可再生这四个条件的能源并不多。不过有一种能源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核能。

截至2006年,全世界运转中的核反应堆435座,有29座以上在建设中。美国运转最多,为103座。法国次之,为59座。日本为55座(1座以上在建设中),俄罗斯为31座(7座以上在建设中)。拥有核能发电的30个国家中,由核能供电的份额变化较大。从法国高达占78%,到比利时占54%、韩国占39%、瑞士占37%、日本占30%、美国占19%、南非占4%和中国占2%。

现在核能发电站的扩建集中在亚洲:至2006年底建设中的29座就有15座在亚洲。最近建设的36座核反应堆已与电网联网的有26座在亚洲。印度核能发电所占比例现小于3%,但至2006年底,拥有建设中核电站的1/4,在建设中29座核电站中拥有7座。印度的计划更令人印象深到:到2022年将增长8倍,达到电力供应的10%;到2052年将增长75倍,达到电力供应的26%。75倍的增长意味着年均增长9.4%,与全球1970~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相同。

俄罗斯协同核原料大国占领制高点,有31座核反应堆在运转,5座在建设中,并有大的扩能计划。

澳大利亚的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俄罗斯的浓缩铀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协议意味着世界核能的龙头已经产生。

印度核能发电所占比例现小于3%,但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增长8倍,达到电力供应的10%;到2052年将增长75倍,达到电力供应的26%。

日本55座核反应堆在运转,1座在建设中,并计划使核能发电占电力份额从2006年30%提高到后10年内的超过40%。

韩国于2006年投运第20座核反应堆,核能发电已供应其电力的39%。欧洲总计有166座核反应堆在运转中,有6座在建设中。但有几个禁用核能的国家,如奥地利、意大利、丹麦和爱尔兰。并且有几个国家如德国和比利时也开始禁用核能。

芬兰、法国、保加利亚和乌克兰也有核能扩能计划。

英国拥有19座运转的核反应堆,其中许多已相当陈旧,可能将投资新的核电站。

美国有103座核反应堆,提供电力份额19%。美国核反应堆3/4已进行了技术更新。

中国的核工业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核电自八十年代初起步以来,在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前期准备工作、国产化、有关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通过6个核电项目11台机组的建设,现已形成基本配套的核动力、核燃料科研开发工业体系;积累了科研、设计、建设、运行等一整套宝贵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齐全,具有相当实力的科研、设计和工程建设队伍,建立了一批大型实验台架,进行了大量科研攻关和设计研究。通过在建项目的实施,掌握了较多的设计资料,积累了大型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经验,国产化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国现有4座核反应堆在建设中,并计划到2020年扩大近5倍,这将使核能发电占总电力4%。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日本福岛核危机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发生9.0级大地震,在地震和海啸双重大灾难后,12日带来了更大的危机———福岛核电站1号2号3号4号机组相继发生爆炸,并产生核泄漏。

1.最新数据:死亡 10489人 失踪 16621人

2.遗体难寻

日本福岛县警方25日说,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10公里范围内,不少地震和海啸遇难者遗体无法搜寻,确切人数尚未掌握。自卫队侦察机在11日地震后发现核电站周边区域不少城镇遭海啸袭击。然而,随后核电站泄漏事故使得搜救及善后人员无法前往这些区域寻找死者遗体。

3.海水辐射超标1250倍

东京电力公司26日说,继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厂房24日出现含高浓度放射物质的积水之后,1号、2号和4号机组厂房25日发现类似积水。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在积水中检测出多种放射物质。除碘-131和铯-137,其他物质通常密闭在燃料棒内,较少出现在反应堆内水里。由于积水遭受污染,核电站部分区域辐射水平上升,阻碍反应堆冷却作业。

4.核电站情况仍难预测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5日检测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积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是正常水平的1万倍,说明反应堆或乏燃料池内的部分燃料棒已损伤,并且受损的燃料棒极可能释放出核裂变物质。

东京电力公司原子能本部福岛事务所副所长小山广太25日表示,由于此次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非常复杂,目前很难确定事故何时才能处理完毕。公司暂时无法给出今后1个月或半年的工作日程表,此次事故处理可能长期化。

5.达6级“重大事故”水平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近日启用“紧急状态放射能影响快速预测系统”,以近期各地的放射能测定值为依据,对福岛核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扩散量的数值进行了推算。

结果显示,从事故发生的12日上午6时至24日零时止,福岛第一核电站外泄放射性碘的总量约为3万万亿~11万万亿贝克勒尔。这个数值已超过美国三里岛核事故(5级),相当于国际评价机制的6级“重大事故”水平。

3月18日,日本经产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将福岛核事故等级由4级提升为5级。但从目前的泄漏水平看,很有可能将对本次核泄漏事故的严重程度重新进行评估。一名官员说:“我们不排除把事件等级调高至6级的可能。”

6.放射物排放一直没中断

此外研究人员还证实福岛每天排放的碘131相当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排放量的73%。福岛核电站每天排放的铯137水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量的60%。周边国家也在慢慢受到影响,中国已有30多个省检测出不同程度的辐射。

历史上的核灾难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影响较大的人为核污染事件,有些造成的污染与伤痛至今遗留。

1.1945年·日本 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轰炸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美军于1945年8月6日8时15分在日本广岛市区投 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掷了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当量为1.5万吨。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霎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广岛市顷刻沦为焦热的火海。据统计,悲剧发生之前广岛人口为34万多人,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建筑物有半数以上都被不同程度毁坏。8月9日上午11时02分,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此次悲剧造成长崎市二分之一的人口当日伤亡或失踪,建筑物有六成以上被毁,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2.1954年·美国 太平洋核试验诱发“比基尼事件”

1954年3月1日清晨,美军正在位于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上进行氢弹核试验。160公里外的公海上,日本“第5福龙丸”号渔船正在航行。两个小时后,“福龙丸”的船员发现船上散落了大量爆炸后的灰,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具有辐射性的“死亡之灰”。

事实上,1954年3月1日6时45分许,预测当量为600万吨的氢弹在比基尼环礁离地2米的空中爆炸。爆炸场景很快让观测人员傻眼了——氢弹所在的岛屿和附近两座小岛在爆炸的一瞬间消失了。美军的空中观测机发现,原先放置氢弹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宽近2公里、深达80米的大湖。事后,据美国科学家测算,这枚氢弹的爆炸当量高达1500万吨。由于没有估计到如此大的爆炸威力,美军并未及时通知附近的居民和在海上作业的各国渔船事先撤离,造成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其中,致命的永久核污染区近2万平方公里。3.1957年·前苏联 乌拉尔核废料罐爆炸

1957年9月29日,在前苏联的大型核工业聚集区乌拉尔地区,一个地下核废料存储罐突然发生爆炸,一片直径10公里的带有放射元素的烟云升空。1万多居民当即撤离污染区。由于当时天气极恶劣,狂风把放射性烟云刮到数百公里之外,结果造成南乌拉尔地区3000平方公里受到核污染,区内草木不生,成千上万人患辐射病。

4.1979年·美国 三里岛核事故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第2组反应堆操作室里,一片慌乱。两个小时后,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直到6天以后,堆芯温度才开始下降,氢爆炸的威胁消除,但反应堆也彻底陷于瘫痪。美国民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震惊,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更是惊恐不安,约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

5.1986年·前苏联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1970年,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北部基辅州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成,该核电站为乌克兰提供了10%的电力,由4座核反应堆组成。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开始的例行安全测试中,核电站工作人员为提高效率,违反了操作章程,将4号反应堆中的控制棒大量拔出。由于这些控制棒是调节反应堆堆芯的温度的,这一致命失误导致堆芯过热。凌晨1时23分,工作人员再次违章操作,按下了关闭核反应堆的紧急按钮。电源的突然中断,致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了工作,反应堆彻底失控了!堆芯内的水被强辐射立即分解成了氢和氧,由于氢和氧浓度过高,反应堆随即发生大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蒸发的核燃料迅速渗入到大气层中,在周围地区造成强烈的核辐射。

灾难发生后,围绕在核电站半径30公里地区居住的居民被紧急撤离,这一地区被辟为隔离区,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随后,政府又撤走了普里皮亚特地区 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居民逾13万人,使之成为被废弃的城市。

迄今为止,当地人仍然没有摆脱核污染。专家预测,消除这次核灾难造成的核污染,至少还需要一百年。

6.2011年3月12日 日本福岛核电站灾难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方外海发生矩震级规模9.0级大地震后所引起的一次核子事故,福岛第一核电厂因此次地震造成有堆芯熔毁危险的事故。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向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10千米内的居民发布紧急避难指示,要求他们紧急疏散,并要求3千米至10千米内居民处于准备状态。福岛县发出通报,紧急疏散辐射半径20千米范围内的居民,撤离规模为14000人左右。同时此事件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在沿海地区发生核电厂意外的事件,其相关的核污染对于整个太平洋及沿岸国家城市的影响仍待观察统计。

核能的战略地位

发展核能,必须从本质上,从思想认识上,看清核能的战略地位。

1.关于行业功能的特殊性和效益的完备性

核工业行业中,就核军工产业而言,其主要产品(三弹和两舰艇核动力)具有直接服务于军事目的的功能,体现的效益是增强国防力量的军事效益和提高国际地位的政治效益;就核电产业而论,其主要产品核电具有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的特殊功能,体现环境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其他核技术与产品来说,体现了提高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各行业乃至全民族和全社会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水平的社会效益。即,核工业行业的产业发展,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环境五大重要领域中,均可取得明显的效益。功能的特殊性和效益的完备性,体现了它的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是任何其他行业都无法替代的。

2.关于产品的特殊经济性

核电产业,由于投资额大,建设周期与投资回收期限均较长,近期看不到明显效益,其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将在已具相当规模的中远期未来才能明显发挥,因此,产业发展初期,需要资金的高额投入。就如我们投资教育一样,它的效益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如果以“核电比煤电贵”为理由反对发展核电,那么,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汽车比牛车、马车贵,可最终还是大量地生产和使用了汽车;飞机又比汽车贵得多,可人们还是大量地制造了使用了飞机,等等。人们应该转变“核电”的价值观念,确立“核电”的评价准则。

3.改善能源结构、保护资源与环境的特殊使命

在世界范围内,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发展核能(核电、核热)是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核电和水电都是清洁安全的能源,而水电又是可再生能源。立足未来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着想,提高能源产量,改善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90年代煤炭约占76%),珍惜化石燃料资源,保护环境免遭严重污染、维系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额每年达1000亿元),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当前全国铁路约40%以上的运力在运输煤炭),提高经济质量和生活质量等特殊使命自然落在核电和水电身上。但因水力资源总量有限(并非地域分布不均衡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困难),而使上述特殊使命最终不得不落在核电肩上。现 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核能发展前景

核能利用是解决能源问题必由之路,它在能源中的比例将逐步加大,从而改善能源结构,并有希望在将来彻底解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然而,核能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进程,按其科技难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前景展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热中子反应堆,第二阶段是快中子增殖堆,第三阶段是可控聚变堆。这三阶段需要互相衔接和交叉,逐步进入实用,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核电,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下列优点:

(1)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浓集的能源。1t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t标准煤。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时开发利用,便有能力替代和后续有机燃料。更进一步说,地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应产生核能。1t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00万t标准煤,氘即重水中的“重氢”,普通水中有七千分之一的重水,故地球上存在约40万亿t氘。所以聚变反应堆成功以后,能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将不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

(2)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的后果是足堪忧虑的。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原则上是回收处理储存,不往环境排放,排往环境的只是处理回收后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对环境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3)核电站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正确设计、高质量建造和按规范运行的核电站,其安全是有保证的。

(4)核电的经济性能与火电竞争。电厂每kw·h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3部分组成的。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但燃料费低于火电厂,火电厂的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4O%~6O%,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O%左右。总的算起来,核电厂的发电成本是能与火电相竞争的。

(5)发展核电有利于减轻交通系统对燃料运输的负担。1座100万kW 的燃煤火电机组每天需烧煤约1万t,1年约需300万t,而1座lOOkW 的核电机组每年仅需核燃料30 t,可见核燃料运输量仅是煤运输量的十万分之一,大大减轻交通运输负担。

(6)以核燃料代替煤和石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煤和石油都是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宝贵原料,能用它们创造出多种产品。它们在地球上的储藏量是很有限的;作为原料,它们要比仅作为燃料的价值高得多。所以,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来说,也应逐步以核燃料代替有机燃料。

总之,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有助于缓解电力增长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矛盾;发展核电对带动高科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 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展,促进经济增长,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重要意义.田开武 2011/4/9

世界核能的发展现状 篇2

关键词:伊朗,核能,历史记忆

21世纪以来,伊朗核问题成为美伊矛盾的集中反映。美国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向伊朗施压,与欧盟等国联合对其实施制裁。从伊朗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内贾德的“强硬”,还是鲁哈尼的“谈判”,伊朗应对国际社会压力的策略虽然有所调整,但其坚持走核技术路线的方针始终未变。伊朗执意发展核能固然有保护生态环境、寻找替代能源等原因,但其因迫切希望民族复兴的强国之梦而发展核能却更能令世人信服。历史记忆因素进一步坚定了伊朗发展核能的决心。

一、辉煌的帝国历史催生地区大国情结

伊朗的国民意识中潜藏着一份自豪的历史记忆:伊朗是一个具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建立过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为本地区各民族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波斯帝国全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 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

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衰落后,屡遭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的统治。在近代,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及其拥有的战略资源,伊朗又成为英、俄、美等大国角逐的场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的军力更是逐渐形成对伊朗的包围之势。动荡的历史和屡毁屡兴的文明造就了伊朗人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感。伊朗人心中的强盛记忆与如今伊朗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形成巨大反差。面对失去的辉煌,伊朗人希望复兴。德黑兰政治、经济分析家赛义德·莱拉兹直言“我们有种渴望再度成为超级大国的怀旧情结,中国发展核技术的雄心与这种愿望有直接关系”[1]。对于伊朗而言,发展核能是其确立地区大国地位的必然选择,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是其敢于抗衡美国和以色列的坚强后盾。

二、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记忆

(一)被阿拉伯国家孤立

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后,伊朗坚持输出伊斯兰什叶派的意识形态,认为伊斯兰在其外交政策中高于一切,并将其置于一切国家利益之上;同时称周围一大批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为“反动腐朽政权”,引起邻国的恐慌。埃及、沙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之断交。此后,伊拉克挑起两伊战争,并且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但国际社会对伊朗同情者寥寥。在1982年伊朗军队进入伊拉克领土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却视伊朗为“祸水”,把伊拉克当作挡住“祸水”西移的屏障,因而倾囊支持伊拉克,直至伊朗吞下停火的苦果[2]。

如今,伊朗人对于地区上的孤立处境仍记忆犹新,以波斯民族为主体的伊朗仍是中东民族中的少数派,阿拉伯民族与非阿拉伯民族的矛盾仍然是中东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与以色列关系紧张

中东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就是穆斯林世界与以色列的宿怨,伊朗在其中的表现非常突出。从巴列维王朝拒绝承认以色列,到霍梅尼时期把美国、以色列称为两个“大撒旦”。“9·11”事件以后,伊以关系更加恶化。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曾表示“以色列的建立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伊斯兰世界已不能忍受其存在,必须将以色列从这个地区清除出去”[3]。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指责伊朗,称其是地区的一个威胁,呼吁世界阻止伊朗的核计划。

三、与美国关系的历史记忆

美伊关系是伊朗对外关系中的头疼问题。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不倾向于东方,也不倾向于西方,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掌握了全国政权,使美国势力范围减少、战略要地和资源丧失。伊朗迅速与美国交恶。美国担心伊斯兰革命在世界其他国家蔓延,利用阿拉伯世界对波斯人的戒心,唆使伊拉克发动入侵伊朗的战争,让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打仗,以收渔人之利[4]。扣押美国外交官52人达444天之久的人质事件更是直接使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

进入21世纪,美国不断指责伊朗,美伊关系恶化到了冰点。2002年,美国布什总统指责伊拉克、伊朗、朝鲜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9·11”事件以后,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又以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步步向中东渗透和蚕食,形成对伊朗包围之势。美国“反对‘邪恶轴心’的强硬路线同具有恐吓性的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伊朗和朝鲜加速其核计划的刺激物”[5]。在自身安全局势危急的情况下,面对异常强大的美国,伊朗通过掌握核技术以形成威慑来保障自身安全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美国通过在国际社会孤立伊朗、将伊朗排斥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拉拢和培养亲美的政治势力、重金开展舆论攻势、通过代理人战争破坏伊朗政局稳定、挑起民族宗教矛盾与事端等措施,试图更迭伊朗现政权,促使伊朗反美情绪不断沉积。美伊关系发生逆转,伊朗核活动开始问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伊朗核问题的出现是伊朗由亲美政权到抗美政权更迭的结果,也是美国在核扩散问题上持双重标准的体现。

四、伊朗发展核能的历程

伊朗发展核能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发展之初是在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帮助下进行的。伊核问题化始于伊斯兰革命以后,根本原因在于美伊关系恶化。半个多世纪的核能发展史使得伊朗人发展核能的意识非常坚决,民众的基础非常深厚。伊朗发展核能的历史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快速发展期。二战后,伊朗与美国关系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点。“盟友”美国率先支持伊朗的核计划,于1957年与伊朗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1967年,美国首先为德黑兰大学提供了一个5兆瓦研究反应堆,德黑兰核研究中心(TNRC)负责运行。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府宣布将从海湾地区撤出后,伊朗便成为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双柱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Twin Pillars Policy,即伊朗和沙特)[6]。此时的伊朗与美国关系甚佳,加之石油带来的巨大财富,其控制地区事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着手筹划宏大的核计划,并且明确表示其核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拥有核武器。1970年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1974年,伊朗原子能组织(AEOI)成立。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核计划暂时停滞期。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派掌握政权,选择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调“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并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与西方国家决裂,注重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伊朗与美欧等西方国家关系恶化,核合作终止。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此后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巴列维时期的核设施基本成为废墟。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3年初为核计划恢复重建阶段。进入90年代,随着国力的恢复,伊朗开始重新启动核计划,先后同印度、中国、阿根廷、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开展核合作。其中,与俄罗斯的合作成为伊朗发展核能的重点。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炼出核电站燃料铀。

世界核能的发展现状 篇3

切尔诺贝利的悲剧会重演吗

今天,切尔诺贝利的真相还并不明朗,已经披露的事实让人们对核电站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于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6分爆炸。多年后,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这一灾难是轻微的,直接死于核辐射的只有62人,而死于辐射诱发癌症的约为4000人。

但是,英国两名研究人员200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切尔诺贝利灾难的长期影响,可能导致另外66000人死于癌症。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于2006年4月18日发表的报告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导致27万人患癌,因此而死亡的人数达93000人。

今天,人们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进行了总结,认为有几方面的教训值得汲取。例如,该核电站的设计有缺陷,管理更是粗疏,而且在发生事故后相关部门刻意隐瞒,从而加剧了事故对人、生物和环境的危害。除了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之外,放射性尘埃污染了英国约34%的土地。这些地方包括英国的374个农场,覆盖了750平方公里,以及20万头羊。在整个欧洲,约有39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受到污染。

今天,尽管人们相信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不会有隐瞒,而且日本方面也加强了事后的应急和处理,但此次事故提出了一些与切尔诺贝利事件并不相同的新挑战。其一,在核能利用上被视为拥有世界上最高安全标准的日本发生了核电站泄漏,这已经证明核电站并非万无一失。因为,人类还无法预报和战胜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同时无法避免战争。这些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随时都可能引起核电站爆炸并造成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损害。

另一方面,核电站的修建不能有丝毫纰漏,否则灾难就会覆水难收,而且绵延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泄漏后,有6.7吨放射性物质外泄,并且蔓延扩散到出事点普里皮亚季数百公里的地方。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辐射量,相当于美国1945年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辐射量的200倍。这些放射性物质中最重要的元素有两种,即放射性碘与放射性铯,仅后者的半衰期就高达30年。

此外,核电站尽管被视为是清洁的能源,但是经过燃烧的乏燃料(又称辐照核燃料)如果处理不好则可造成核污染。一台百万千瓦的反应堆,每年产生的乏燃料约为22吨。这些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是一种庞大的潜在危害。

因此,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泄漏事件的确是一个转折点,它提醒人们,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和地区,修建核电站并非明智的选择。

核电站为什么大多建在海边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核电站有450个,其中,美国、法国和日本占据前三名,分别有103个、59个和55个。全世界的核电站大多都建设在海边,这是为什么呢?

正确选址是确保核电安全的第一关。

核电站建在什么地点最合适,这不单是建设者们需要反复严格论证、绞尽脑汁去思考的事情,也是社会公众对核电站安全的关注之所在。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全世界有400多座核电站,每天将强大的电力送达各家各户,人们坦然享受着它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然而,这一事故给世人们带来的极大震惊仍久久不散。

防患于未然。安全与否,预防很重要。核电站的选址就是预防的第一关,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考虑万一出事故的时候,造成的损失要最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最小。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证明,在满足人烟稀少、物产不丰、远离大城市等条件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得满足工程建设的自然条件,如所选的地点须有大量的水源,用来带走电站排出的余热和提供生活用水;必须有良好的大气扩散条件,使电站排出的带有放射性的气体能容易消散;必须地质稳定和不致受其他自然灾害袭击破坏,等等。而产生的電力主要输送到城市,因此又不能离城市太远。

如果要求上面的这些条件同时得到充分满足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每座核电站建设之前,都要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做好选址工作。像大亚湾核电站的选址前后就花了三年多时间,踏遍纵横300公里的土地,反复进行各方面的比较,最后才确定目前所处的这个各种条件都比较好的地点。

由于海水特有的高浓度盐分和多离子成分,能迅速对所有核裂变产物分散、稀释,又不会渗漏到人们可能饮用或间接饮用的河流与地下水系、农田、生活环境区域,故对人类生活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内陆水库、河流是淡水,一方面对核物质容纳的功能无法与海水相比,最重要的是河流会向两边渗透,地下水被机井抽取,河水要灌溉农田,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关于核电站选址的技术经济、安全、环境和社会四原则,要求厂址深部必须没有断裂带通过,而且要求核电站数千米范围内没有活动断裂,厂址周围100千米海域、50千米内陆,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厂址区600年来也没有发生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从核安全的角度来看,核电站选址必须考虑到公众和环境免受放射性事故释放所引起的过量辐射影响,同时,要考虑到突发的自然事件或人为事件对核电厂的影响,所以,核电站必须选在人口密度低,易隔离的地区。另外,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要产生巨大热量,所以核电站的选址必须靠近水源,最好是靠海,这也是大型核电站都建在海边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靠海还可以解决大件设备运输问题。从上述要求来看,内陆地区核电选址更要慎重,因为内陆地区的水源全部为淡水,并且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直接向周边城市供应生活用水,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核电站,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核电年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但我国目前这一比重却不到2%。我国自1991年第1座核电站---秦山一期并网发电以来,有6座核电站共11台机组906.8万千瓦先后投入商业运行,8台机组790万千瓦在建(岭澳二期、秦山二期扩建、红沿河一期)。

除已建和在建工程外,在沿海地区开展前期工作已较充分的厂址有5000多万千瓦。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投产2300万千瓦核电站。新增核电站的选址,将从广东、浙江、山东、江苏、辽宁和福建6个沿海省优先选择,目前已经在这几个省市确定了13个优先选择的厂址。

核能真的完了吗

即便核事故发生之后,欧美各国除表示要加强核能安全检查外,基本没有动摇继续发展核能的立场。尽管与全球气候变化频频引发的环境灾害相比,在当今科技水平下发生核电站事故的概率很低,但问题是,一旦有事故,对民众的心理冲击实在太大。所以继续发展核能,要过的关键一关是走出“核能恐惧症”。

今年3月9日,欧盟发布《低碳发展路线图》,放言要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力度。其中,作为清洁能源重要代表的核能备受强调。但11日,日本东北部就发生了9.0级地震,在海啸冲击下,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辐射泄漏,此事的影响波及世界各国。自3月中旬开始,日本、美国、德国、瑞典和中国等建成或在建核电站的国家都宣布将全面核查核能安全,并且暂缓或停建核能项目;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围绕核能发展再现激烈争议,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执一词。

站在世界能源发展的十字路口,核能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只有客观地检视核能在世界能源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对它的功过及未来作出理性评判。

各国发展核能的立场基本没有动摇。核能作为能源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核能国家是美国,共建有104座各式核电站,其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20%左右。世界上其他主要耗能大国也都非常重视发展核能,日本共有55座核电站,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一半左右;德国共有17座核电站,占总发电量的23%。中国是核能发展的后起之秀,目前已建成核电站13座,在建的有28座。

在此次日本核事故之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核能基本已经形成共识,认为核能是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发布不久的欧盟《低碳发展路线图》报告中,提出了到2050年降低80%碳排放的目标,认为没有核能的发展,将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核电占欧盟总发电量的1/3,占全部“零碳排放发电量”的2/3。

就在日本发生核事故之时,美国国会正激辩下一年度的总体预算,白宫提交的有关新能源和低碳发展的预算是引起最大争议的项目之一。尽管国会准备削减这项预算中大部分的支出项目,但唯独完整地保留了核能发展的相关项目。

即便核事故发生之后,欧美各国除表示要加强核能安全检查外,基本没有动摇继续发展核能的立场。

“NIMBY”和“核电站恐惧症”。在反对发展核能的声音中,不难听到一种被简称为“NIMBY”的诉求。这种诉求在世界电力发展之初便已出现,它影响着各类发电站的修建,不只是核电站。“NIMBY”翻译成中文就是“不要建在我的地盘”(即“邻避”)——无论什么类型的发电站或电厂,也不论建发电站能带来多大好处,都不要建在“我这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我们可以称之为“电站恐惧症”。在各种类型的发电站中,核电站的风险似乎最大,可能造成的危害最严重,所以反对的声音最响最激烈,而且民众反对的程度与“我这儿”距离核电站的远近基本成正比。

尽管与全球气候变化频频引发的环境灾害相比,当今科技水平下发生核电站事故的概率很低,但问题是,一旦有事故,对民众的心理冲击实在太大。所以继续发展核能,要过的关键一关是与恐惧心理有关的“民意关”。

不能否认核能“功大于过”的事实。核能是一种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其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温室气体,因此大部分主要的碳排放国家或地区,都将核能视作中长期有效替代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客观地说,核能总体上功大于过。

第一,如果人类不发展核能,必将加剧国际能源争夺,引起能源价格攀升,甚至造成国与国冲突,综合损失将远大于某次核电站事故带来的损失。

第二,以太阳能等替代石化能源尚需时日,而核能可以作为过渡,为阻止气候持续变暖赢得时间;而如果不能延缓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也将比核电站事故损失大得多。

第三,发展核能有助于提高能源供应的本土化程度,改善用能大国的能源供应稳定性和独立性。重视核能,是一个国家从政治、经济、安全等多角度综合考虑的结果,包括考虑当今世界低碳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核电站事故后果严重,我们必须更加严密周全地研究核电站设计、运行管理、应急抢险等全过程安全,不断改进技术,务求保险再保险。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特别是周边地区居民的心理感受,取信于民。也必须針对此次日本核事故中暴露出来的废弃核燃料安全处置等问题,拿出可靠方案。我们不能简单否定核能,否认核能功大于过的事实。否则,一次核事故,不仅将成为核能发展之痛,也将成为世界整体发展之痛。

辩论赛___核能发展弊端 篇4

第一:核能是绿色能源吗?

也许你会认为核能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是你错了!其实事实完全相反。用于核电的原料之一是铀,铀浓缩设施需要依靠煤炭提供电力的工厂。这些工厂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的二氧化碳。此外铀浓缩过程还会排放大量氯氟烃,氯氟烃除了导致臭氧层变得稀薄以外,还是比二氧化碳强度高一万到两万倍的温室气体。此外由于核能发电热效率较低,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中,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而且,在核发电过程中,每年又要向空气和水中持续排放超过上千万居里的放射性同位素。尽管核工业坚持说,某些放射性物质从生物角度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事实远非如此。

第二:核能是高效能源吗?

核工业的真正经济价值从来就没有被认真地分析过,这其中包括铀浓缩的成本,发生核事故后的巨大经济索赔,拆卸到期反应堆成本,现有核反应堆的维护,核原料和废料的运输和将放射性核废料储存25万年的所需费用。这些总和比获得的商业价值高10倍乃至百倍千倍!核电的真实成本,是其燃料成本的上百倍。人类目前只是被核电站其燃料成本的低廉所迷惑!

第三:核能的利用安全吗?

1988 年联合国发表了一项报告,警告说,如果打起核大战,地球上的50 亿人将有40 亿人在当时死伤或在战后饿死。我们都知道 由于发电的核原料在制造过程中设计敏感技术---铀浓缩,不排除有些国家打着和平利用铀浓缩的幌子来发展自己的用于战争的核技术,因为每一座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每年就可产生200公斤的钚。钚是核武器所需的燃料。5公斤钚就可以制造一枚原子弹。而一个反应堆每年可以产生200公斤的钚。因此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拥有一个核电站的国家每年可以制造40颗原子弹。“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地区性的核危机开始频频爆发,先是南亚地区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进行多次核试验,之后不久在中东地区,伊朗核问题也被正式捅上了台面,西方国家纷纷指责伊朗以和平研究为幌子研制核武器。就在国际社会为伊朗核问题一筹莫展的同时,原本就已经让人头大的朝鲜核问题再次出现反复,全球防扩散机制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核技术不仅是用于军事上才会威胁到人类安全,核技术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

其实历史上,核泄漏事件曾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受污染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1979年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1977年,斯洛伐克境内的核电站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1957年前苏联核事故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

地上····

除了可怕的核泄漏之外,在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核废料,极少有人知道它处理的难度,这也是造成公众对核电站抱无所谓态度的主要原因。核废料不同于废电池,统一收集密闭封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核废料中不能被完全用尽的核物质仍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剧烈的特点。即使贮存过百万年,其残留物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一千万倍以上。然而不幸的是,当今处理核废料主流方式任然为封存填埋,要寻找一处安全、永久存放核废料的地点。这个地点要求物理环境特别稳定,长久地不受水和空气的侵蚀,并能经受住地震、火山、爆炸的冲击。但数百年后,这些存放地点会不会发生破坏是无法预料的。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将会给当地环境带来毁灭性影响。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核电站在运行时不能出半点差池。问题是” 人有失手,马有乱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诸多努力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尽可能地减少或推迟,但是做到绝对杜绝人为失误是不可能的。我们对所有安全措施的严守都只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近似的而非彻底的安全。为了人类的未来,应该严格限制人类使用核能。

第四:发展核电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正在考虑永久放弃核能源转而制定了一个新的风电发展长远规划,到2050年占总用电量的50%。法国是世界上核电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但是其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已决定淘汰核电,并制订了一个时间表逐步实现能源无核化!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目标是要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表达出对于发展新能源的热情:“我们将利用太阳、风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

第五: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

人类现如今核能利用的主要方向是核能发电。但在我方看来,全球“禁核”照样能实现完整的能源供应。

风电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装机容量每年增长超过30%。

全球可再生的风能资源是整个世界预期电力需求的2倍。而且目前国际上已经能做到,风能度电成本低于核能,第六:这不仅仅是个能源问题,中国的能源开发重点不应该是核能!

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重工业发展的中期,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消耗处于快速上升上时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不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这是无可非议的。美国新任能源部长 朱棣文上台第一个讲话就讲了,说是我们美国的很多产品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我们在节能减排上做了大量的投入,你中国之所以低,你是因为没有投,因此我要代表美国人民收你能源税。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写过一本书《无畏的希望》,其中有两句话很深刻:“ 一个控制不了能源的国家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未来”、“增加美国竞争力最后一个关键的投资是能源基础设施” 其一,拉起低碳经济大旗,可以有效的打击政治对手。在美国看来,其主要政治竞争对手一是俄罗斯,二是中国,三是潜在的印度。其二,拉起低碳经济大旗,可以在“世界金融中心”失去作用的情况下,以能源排

污许可费和新能源技术作为向发展中国家的提款机!

总之种种迹象都表明,核能开发弊大于利!现如今对核能的开发也是一种赌博!就以核电站为例,我们赌的是在现有设计方案完全正确,施工队伍完全按照标准施工,核电站寿命40年内电站工作人员无丝毫马虎,无大的自然灾害,无恐怖袭击,无军事打击!而我们的赌注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啊。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小概率事件几乎不会发生!

据美国国家科学学院所公布的报告指出,绝大多数联邦政府用以制造核子弹的地点将不可能完全清理干净,造成这些土地再也无法为大众使用。报告中说:“在许多地方,无论是具幅射性或不具幅射性的危险废料都将继续存留。遗害人类与环境达数万或数十万年之久。这些对人类与环境所造成难以承受的危 害,将很难彻底地把它们清除,不论是现在或是可预见的未来。

而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这份由能源部委托所汇整的报告则更进一步强调,政府可以试着宣布部分地区永久禁止入内,但却缺乏科技、金钱和管理技术来防止污染向外蔓延。此外,部分污染物已“移出”核弹工厂的界线,其它地方也将出现同样的现象。

毕竟搭建围墙把这个地方围住是一回事,如何能永远地维持净空则又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政府对这些土地使用的掌控已出现松动。

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布什政府也曾经提出过“无核世界”的口号。奥巴马再次提出建立“无核世界”的问题。

通过“去核”最终走向“无核世界”并非幻想

4月8日,美俄两国领导人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取代已经到期的美苏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两国把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分别削减到1550枚,被部署的战略运载手段也相应减少。朱明权指出,如果单纯从数量上进行分析,这自然是一个削减力度颇大的条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人曾经问过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人类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各国会使用什么样的武器?爱因斯坦回答:“第三次世界大战具体用什么武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使用的肯定是石块和木棒――因为人类文明已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战争当中毁灭掉了。”

这个故事曾广为流传,虽然它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爱因斯坦等这些开启了“核时代”的科学家们的确为核武器“忧心忡忡”。在学界,学者们把爱因斯坦的此种“忧虑”比作“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

核能的国际法规制 篇5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事故、核危机要求人类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核能源, 文章将从国际法的视角对核能的使用问题进行规范, 使核能造福于人类。

1 正确认识核能

传统能源危机促进了核能的发展, 然而核能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危害是并行的。如果发生意外事件, 如日本强震引发的核泄漏、核辐射, 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核能的利与害, 做到扬其长, 避其短。

核能是一种新兴能源, 核电厂就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 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代替了火力发电锅炉。当然, 核能也可用于医学、化工或军事等领域。核电与其他常规能源如石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比较, 具有如下优点[1]:

◇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 不产生二氧化碳, 不会加重地球温室效应。

◇核能发电所使用的原材料——铀, 地球储备丰富, 并且用途单一, 没有原料危机的担忧。核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 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

◇核能发电的成本中, 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 核能发电的成本不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 所以核电较其他发电方法稳定。

◇核能发电产生的能量巨大, 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这是风能和太阳能所无法比拟的。

核电因为具有以上优势, 所以很多国家大规模兴建核电站, 但是它的缺点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核能发电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和大量的废热, 处理是否得当是关键问题, 它关乎于人类的健康与环境安全。

◇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 电力公司承担风险较高。一旦发生意外或不可抗力, 电力公司会考虑经济回报, 而不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核事故。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强震引起核机组爆炸、引发核泄漏和核辐射中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核电厂的建造成本高, 对地质依赖高, 选址很困难, 要求地质情况好, 少发地震, 水文条件好, 需要大量冷却水。日本福岛核电站机组发生冷却系统失灵, 导致爆炸, 地震引发海啸导致不能及时冷却, 是其主要原因。

◇安全要求高, 如遇重大意外灾害, 可能会造成大规模影响。例如, 日本核电, 因为地震而发生核泄漏、核污染, 对周围的土壤、环境、生态将会影响几十年或者上百年。

2 国际法上对核能利用的法律规定

核能作为新兴能源、安全能源, 造福于人类的同时, 也会因为使用不当或是意外事件的发生, 造成放射性物质的大量外泄, 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健康带来巨大而持久的危害。基于此, 国际社会专门成立组织和制定规则来引导各国正确使用核能, 对不当使用核能进行法律规制, 追究法律责任。

2.1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2]。

机构宗旨:谋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荣的贡献, 确保由其本身, 或经其请求, 或在其监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只要是成员国必须受宗旨的约束。

机构职能:协助关于原子能用于和平目的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促进科学和技术情报的交换;鼓励科学家和专家的交换及训练;制定并执行保障监督措施, 以确保由机构本身或通过机构所提供的裂变物质和其他材料、劳务、装备及情报不致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 并经当事国的请求, 对该国在原子能方面的任何活动实施保障监督;与联合国系统的有关主管机构协商或合作, 制定保护健康和尽量减少生命和财产危险的安全标准, 并规定这些标准的应用范围。

该机构的宗旨和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有关核能利用方面的法律规范。日本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9.0级地震, 引发海啸, 强震和海啸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 日本政府在核事故发生后及时向IAEA通报情况, 并接受原子能机构对核事故处理的建议。IAEA调查团于5月24日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交换意见, 开始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进行调查。

2.2 核事故适用的国际条约

《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3], 该公约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下制定的, 其主旨是进一步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通过在缔约国之间尽早提供有关核事故的情报, 以使可能超越国界的辐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该公约规定一旦一国发生核事故, 有关国家和机构有知情权, 事故发生国有通报义务。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3], 该公约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下制定的, 其宗旨是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建立一个有利于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迅速提供援助以尽量减轻其放射性后果的国际援助机制。此公约规定在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下, 缔约国有义务进行合作、迅速提供援助, 以尽量减少其后果和影响。

《核安全公约》[3], 该公约宗旨是提高核设施安全, 以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核事故危害的鼓励性国际公约。《核安全公约》的目的是通过加强缔约国自身核设施的安全和国际合作, 在适当情况下包括与核安全有关的技术合作, 实现和保持世界范围的高水平的核安全;保护个人、社会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伤害, 防止发生具有辐射后果的事故, 一旦发生此类事故, 则减轻其后果。

《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3], 该公约的目的是通过加强缔约国的管理和国际合作, 包括适当情况开展与安全有关的技术合作, 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和保持高安全水平的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确保在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的一切阶段都有预防潜在危害的有效措施, 保护个人、社会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防止有辐射后果的事故发生, 一旦发生尽可能地减轻其后果。该公约适用于民用核反应堆运行产生的乏燃料的管理安全以及民事应用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安全, 但为后处理而在其设施中保存的乏燃料除外。

《核损害民事责任维也纳公约》[3], 该公约是一项有关核损害第三方责任的国际公约。明确责任方 (核设施的经营者) 的归责原则, 厘清核设备的供应者或造成事故的操作人员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以及赔偿责任期和赔偿保障机制。对超出核设施经营者能力部分国家应给予补偿, 以最大程度保护受害者的权利。

《核损害补充赔偿公约》[3], 该公约是一项保护因核事故而导致核损害的受害者的国际公约。该公约的主要目的是藉以建立一个补充和加强国家立法所规定的核损害赔偿措施的世界范围的责任体制, 以提高核损害的赔偿额。

3 结语

核能作为未来能源, 将被广泛应用, 如何发挥核能的优点, 有效地防范核能利用过程带来的风险, 明确责任并及时处置发生的核安全事故, 法律规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制约手段。核能释放巨大能量的特点, 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不局限于使用国, 所以从国际法的视角, 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防范条约, 规定法律责任, 对受害者进行法律救济, 是今后人类要完成的使命。

摘要:核能作为清洁、安全的新型能源, 它运行成本低, 对环境污染少, 并且能量巨大, 供应能力强, 可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用电的需要。但是核能的不当使用, 会造成核事故, 进而引发核危机, 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巨大而持久的危害。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能的使用进行监管, 其宗旨和规则是世界各国正确利用核能的指挥棒。该机构先后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等核事故损害赔偿国际公约, 从国际法的视角构建了对核事故的法律责任体系。

关键词:核能,核事故,国际公约

参考文献

[1]游娜娜.浅论核能利用的国际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 2009 (11) :348.

[2]薛洪涛.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核能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 2007.

我国核能发电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6

一、“涨价”可能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根据俄罗斯专家的预测,未来5年,与核电建设相关的设备和主要原料等价格将上涨200%。由于核电厂融资成本高和工期长的特点,考虑价差和利息等影响必然造成建成价和资金风险高的后果。因此在推进我国核电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拓展核电发展的融资渠道和规避资金风险。

二、核事故对水资源的影响不容忽视,放射性液体的泄漏、放射性物质的沉降都会导致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升高,使水体原有功能丧失。日本福岛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通过液态途径进入海洋环境中,福岛周围多地县市的饮用水中也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我国预选的内陆核电厂址,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一些河流还属于下游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一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将对内陆水资源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在内陆核电水资源应急响应方面尚属空白,亟待建立相应的响应机制。

三、我国的核电技术储备力量不足,应该积极引进技术,开发新一代核电技术,如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等。同时要加强核电科学相关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我国核电的综合竞争力。

四、我国核电起步较晚,且由于过去20年全世界核电低潮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我国核能人力资源的缺乏,为满足核电的需求,特别是在2020年能够实现核电的战略目标,迫切需求大批核电人才,这就要求国家相关单位加快核电人才的培养。

另外,核电厂选址与人口分布、放射性流出物对生态环境的累积效应、地震和气候变化形势下的超设计基准洪水问题、内陆核电厂用水与淡水资源管理矛盾、放射性核素在内陆地下水中的迁移、内陆居民核安全知识的普及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内陆核电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从能源经济方面看来,发展核电不能盲目。要使核能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起作用。发展核能发电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如核电站布局、核电技术、核电人才以及环保问题等。

上一篇: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下一篇:服装设计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