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展史概述

2024-08-08

世界发展史概述(通用9篇)

世界发展史概述 篇1

世界卫生资源配置发展概述

卫生资源配置(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HRA)是指政府或市场如何使卫生资源公平且有效率地在不同的领域、地区、部门、项目、人群中分配,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应包括卫生资源的增量与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两个方面。卫生资源的增量配置,又称为初配置,如当年计划投入的卫生经费等;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又称为存量再分配,是指通过对原有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改变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达到优化的目的[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科技广泛的应用、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等,对卫生服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疗费用不断上涨成为目前困扰各国的难题。因此,各国都在致力于各自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更注重资源分配、卫生保健费用的控制,总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2]。在世界范围内,卫生资源配置经历了从主观性强、公平性低、低效能到兼顾服务供给、需求与利用的公平高效的过程。

1)英国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制(NHS)的发展大约经过四个阶段[3]。从1948年NHS建立到1970年,其卫生资源地区间的分配缺乏客观标准和依据,卫生资源配置的格局取决于人为的主观因素。1971年NHS将Crossman公式引入其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1971~1995年的25年间,英国一直采用Crossman公式进行卫生资源配置。由于Crossman公式进行资源配置的效果与NHS的根本原则相悖,同时许多研究表明,英国地区间卫生服务的供给、费用分布的不公平现象严重且仍在加剧,改善NHS公平性的呼声越来越高。1975年,时任卫生部长的Barbara Castle下令组建了“资源配置工作组”(Resource Allocation Working Party, RAWP),研究并提出一个能够根据人群健康需要公平地分配NHS资源的公式,并利用这一公式进行资源配置。1991年4月英国开始了从根本上推翻传统的公费医疗供给体系的NHS改革,引进了依据市场原则的内部市场,下放决策权力。在资源配置的公式上不断考虑和调整了许多测算要素,提出了卫生服务利用、供给和卫生保健需要三者相互作用的模型(后称York模式)。

英国在制订卫生计划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计划的方法和卫生资源分配的技术,也十分重视制定计划的指导原则和目标。NHS总部计划司每年都修订和出版“计划与优先选择领域指导原则”,作为国家一级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另外,他们还十分重视优先选择、计划与资源分配的重点突出,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一些关键的领域上。

2)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卫生保健服务主要是按英国的模式发展,其卫生资源的分配公式也主要参考英国的方法,许多州都通过运用资源配置的公式来进行卫生资源的分配[4.5]。1989年,新南威尔士州开始采用了资源配置公式,作为地区间卫生经费分配的依据。八十年代后期,在借鉴英国RAWP公式[6]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基础上,新南威尔士州采用了相对健康需要指数公式作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式,以保证具有相同健康需要的人群具有同等的获得卫生保健的机会和同等的卫生资金分配机会。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其分配公式不断调整和修改,使其能够促进公平性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在制定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投入与产出分析,以追求实现健康投资的最佳收益目标。他们制定卫生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实现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健康收益达到最大化的目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益两个原则来体现。机会成本原则就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更好的项目和活动中,使机会成本达到最小

化。

3)瑞典

瑞典在近几十年来随着卫生改革的进程,制定卫生计划的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七十年代,瑞典通过长期规划来制定卫生计划,并据此来制定预算。进入八十年代后,其卫生计划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别在卫生服务计划和卫生计划制定方法上有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比如从过去的“以医疗为依据”变为“以居民需要为依据”,其目标是使“全人口良好的健康水平提高和获得公平的卫生保健服务”。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法被称为“斯德哥尔模式”,其与英国的York模式有很大的区别[7]。

其他国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故也开展了相应的卫生改革,提出不同的卫生资源配置方法。

4)中国

中国对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8]。1981年中美两国科学家在科技合作计划中对上海县卫生服务进行描述研究,随后许多省市相继开展卫生人力资源预测。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省也相继开展了卫生人力需求量的预测研究。而全面、系统地开展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是从九十年代中期, 199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1999年国家计生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掀起了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研究的高潮。现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主要包括卫生机构的设置、各级各类医院床位的配置、各类卫生人力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卫生事业经费等内容,它是指导各地各级政府开展区域卫生规划,检查、监督、评价各地卫生事业发展的依据。

在各国开展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方法研究中,较多使用的主要有以下11种[9-11]:1.人口比值法;2.卫生服务需要法;3.卫生服务需求法;4.服务目标法;5.趋势外推法;6.专家咨询法;7.医院规划模式法;8.灰色模型法;9.地图法;10.多元线性回归法;11.时间序列计算法(如ARIMA 模型等)。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倪建,黄高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进展.医学文选,2002,21(6):933-935

[3]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Review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Working

[4] Party Formula.Report by the NHS Management Board, 1986: 86

Mooney G.Vertical equity in health care resource allocation.Health Policy,1997,39(1):79~87

[5] Mooney G.Resource allocation and aboriginal health.Aust N Z J Public Health,1996, 20(1):9

[6] Jan S.Institu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priority setting: transactions cost perspective on PBMA Health Econ,2000,9(7):631~641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Care Systems in Transition Sweden, 1996:86

[8] 杨仁聪.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概况.医学文选,2006,25(2):351-353

[9]吕东彪,陈莹,万崇华.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现状卫生资源,2010,24(1):11-13

[10]冯毅,罗娅.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概述.社区医学杂志,2008,6(3):60-62

[11]吴国安,雷海潮,杨炳生等.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的方法学评述.中国卫生资源,2001,4(6):271-274

世界发展史概述 篇2

一、全球化与语言生态

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特征,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语言最适合本民族的需要,却不能同样充分满足世界各民族交际的需要。目前,联合国已经有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和阿拉伯语6种工作语言,德国和日本还想把自己的语言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联合国每增加一种工作语言,每年就要增加亿万美元的开支。欧盟在召开正式大会时要提供11种语言的翻译服务,大会文件要译成11种语言。目前欧共体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其经费的三分之一都花在各种国际会议和文本的翻译上。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就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南非和一些加勒比国家等共十余个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而把英语列为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第一外语来进行教学的有100多个国家。到20世纪末,全世界就已经有12至15亿人流利地使用英语了。据研究,英语还是国际航空的通用语言,全世界已经有180多个国家接受并使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推荐的英语航空术语。国际互联网80%以上的网页用英语制作,用英语存储的信息占整个信息的90%以上。英语也是公认的国际学术语言,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学者用英语发表学术论文。英语教学产业每年给英国带来70多亿英镑的有形和无形的收入。以经营托福、GRE、GMAT等英语考试为主业的美国的教育测试机构ETS,仅在2006年就在全世界180多个国家的9000多个考点赚取了8亿3600万美元的收入。英语还是美国和英国等强国从第三世界国家掠夺人才的有效工具。经济强国的这种人才掠夺,其危害并不亚于帝国主义侵略者使用炮舰对弱国财富的掠夺。丹麦学者Robe rt Phillip s on将此类现象叫做语言帝国主义。

与此同时,全球每14天消失一种语言。“根据2005年出版的第15版《世界语言志》,世界上共有6912种语言。英国语言学家Crys tal估计,在21世纪,全世界现有的语言中,80%的语言将面临消亡。美国阿拉斯加土著语言中心主任MichaelKrauss甚至认为,到2100年,世界上会消亡的语言可能多达90%。”

二、世界语的发展及贡献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887年创立的。他用Esperanto署名,意为“希望者”。世界语的字母表由28个字母组成,其中6个有字上符号。每一个字母相应只有一个固定的声音,每一个声音也只有一个固定的字母。重音永远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全部语法由16条简短的规则组成,人们用半小时即可学会。语法绝无例外。人们可以用词缀来组成必需的一切种类的单词形式和派生词。学会这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比学会诸民族语,要快得多。世界语者主张保护母语,反对语言歧视,在国际交往中使用中立的国际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约翰·丹尼尔表示,世界语在推动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

国际世界语协会目前有团体会员62个,个人会员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定期出版的世界语期刊有100多种。20世纪初,世界语由留学日本和西欧的中国留学生引入中国,并得到蔡元培、鲁迅、胡愈之、巴金、陈独秀等人的赞同和支持。在他们的倡导下,世界语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世界语的工作,1950年创办了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于1951年3月在北京成立,1980年8月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此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每年均派团参加国际世界语大会。1982年12月,中国文化名人楚图南、胡愈之、巴金、谢冰心、叶圣陶、夏衍等发起成立了中国世界语之友会,有130多位知名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加入了这个组织。现在,中国外文局、中国网、中国报道杂志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都在使用世界语开展新闻报道工作。1986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于2004年再次在北京召开。目前,世界语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大致如下:1)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世界语对全世界进行广播,报道中国的基本情况。2)《中国报道》网络版用世界语全面报道中国。3)中国世界语出版社用世界语出版了《家》《寒夜》《红楼梦》《日出》《雷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聊斋的故事》《论语》《中国近代史话》《中国医药史话》《十一种语文国际贸易经济词典》《微生物遗传学词典》《汉世英法中医术语词典》《世界语汉语词典》等,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近40年来开设过世界语课或举办过世界语班的大专院校有近140所。其中有一些大学一直坚持开设世界语选修课。在欧盟,“欧洲议会以投票选举的方式决定是否将世界语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支持率已达43%。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们已离世界语所主张的语言平等的目标越来越接近。如果欧盟采用世界语作为工作语言,将为联合国在工作中使用世界语提供借鉴作用。”

三、结语

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的相互碰撞日益明显。主张语言文化的单一化,追求语言文化的片面强权是不切实际和有害的。我们应当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共存、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推动语言文化的平等和多样化。世界语在推动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avid Crystal.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刘汝山, 王美玲.全球化趋势与世界语言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李士俊.互联网、世界语与多元文化[J].世界, 2002.

世界发展史概述 篇3

2000年8月,大沥实验小学在大沥金融商贸区这片寸土寸金的宝地悄然诞生。大沥实验小学校园占地4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毗邻广州、佛山,接壤广佛、广云公路。学校由教学、德育、科研、后勤、医疗等部门组成,现有5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30人,教职工300余人。

学校以“创特色名校,育世纪英才”为办学宗旨,把“培养有世界眼光的有气质的现代人”作为育人目标,全面推进“气质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发展空间。学校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成立国际教育研究中心,长期聘请专业的外籍教师担任国际教育实验班班主任。每学年组织学生赴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地知名学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旨在培养有中国情怀的世界公民。学校教育科研成效突出,英语教育与香港同步,艺术教育特色鲜明,学生阳光自信、健康快乐。

学校先后被定为“香港——南海”教育交流基地、国际教育交流基地。2008年,学校成为南海区首批教育科研基地、首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2009年获评“佛山最具英语教育特色实验学校”;2010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中小学校长挂职锻炼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千校扶千校”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被定为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综合实践样本学校等;连续5年获12项广东省创新成果奖和广东省普通教育成果二等奖。2012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机构”、佛山市首批“教育科研示范学校”。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icu发展概述 篇4

1863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撰文:“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被认定为ICU的雏形。

国际危重病医学的起步

1923年,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室。1930年Kirschner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ICU混合型病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以及军队中逐步建立起创伤单位。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1942年开辟烧伤病房(BurnsUnit)。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室。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大量死亡,人工气道持续的手法通气及后期Engstrom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率由87%下降至40%以下,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设了ICU,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国际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72年,美国在28位医师的倡导下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

1980年在日本Nishimura和菲律宾的Gomez倡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WPACCM)

1982年欧洲成立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

中国危重病医学起步

1970年以后北京、天津的一些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

1982年在曾宪九教授的指导下,陈德昌教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科(危重病医学科)中国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2009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近年,各省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相继成立

二.重症医学现状分析

重症医学的主体结构

(1)训练有素的医师和护士(2)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系统

(3)正确的学术思想和高技术的治疗措施 国内外调研数据

欧洲ICU病房的结构及组成特点

Vincent等人利用EPIC数据库中的信息,对欧洲14国ICU的规模及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国家的ICU病房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大部分ICU病房小于6张床位,67%的ICU有指定的病房主任,72%的ICU病房有24h全天值班医生;在英国及南欧,ICU收治病情较重者,且住院时间较长。

1.ICU人员、床位配置分析

国内ICU普遍存在医生护士的编制不足,医生、护士、床位比例合理并达标的ICU仅占少部分。医务人员数量的缺编造成医务人员工作负荷过大,有可能影响到对危重病人的管理质量。

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综合ICU及专科ICU的床位使用率平均都在70%以上,床位使用率≥80%的医院比例数高,这也说明根据各医院的情况,部分ICU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危重病人的抢救需要,可适当增加床位数或进行扩建。

2.ICU管理模式

开放式 半开放式 封闭式

3.ICU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危重病医学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ICU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Closed-ICU的预后明显好于Open-ICU(reduces mortality),目前国内仍有少数医院ICU为开放式管理,科室内缺乏从事危重病学的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专业监护和抢救技术受限,不能达到加强治疗的目的,不利于对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抢救。

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的有能力对多器官功能进行延续的支持性治疗的重症医学专业医师,具有对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进行紧急或延续性支持治疗的能力,这是ICU发挥其救治危重病职能的关键。专职ICU医生,每日ICU查房和合理的护士-病人比例都可以影响ICU的发病率,死亡率,ICU天数和费用。重点建设危重医学科(综合性ICU),专职ICU医生管理病房,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将有限设备和人力资源集中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是发展医院危重病医学较好的模式。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医院管理重视情况不同,目前国内ICU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尚不完善,限制了ICU的监护抢救能力,调查也提示ICU在这些项目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ICU监护技术情况分析

专业队伍技术力量尚待提高,整个行业尚需提高专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缩小各级医院技术水平的差距。加强ICU系统专业培训,制定ICU医务人员技术准入制度,从事ICU的医护人员应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三.ICU发展展望

我国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一段缓慢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在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显著特点是各地医院纷纷组建ICU病房,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投身于这一行业。

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系统性、规范性的引导,使我国ICU的发展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

1、健全学科建设管理标准

2006年----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9年---《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 2009年---卫生部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重症医学科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章可循!

2、完善准入制度

重症医学科科室建设需标准化,加强和规范我国各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质量管理;提高整体医疗救治水平,建立专职ICU医师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教材,培训基地,师资队伍;规范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完善管理模式;改革我国传统的ICU人员配置方式,加强多学科的相互合作;专职ICU医师在危重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应担负主导作用,当然需要其他学科的合作。

3、健全危重病救治网络建设

国际商业发展态势概述 篇5

近几年来,全球商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新型业态和新投资领域 不断出现,投资额度有较大增长,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而我国商业市场仍处 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分析总结国际商业发展的态 势和特点,借鉴其先进经验,对于大连创建东北亚区域商贸中心意义重大。8

2.1.1零售业态多样化

西方零售业经过几次流通革命,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货公司和超市两种业态为 骨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零售经营体系,也必 然要求商业业态的多样化与之相适应。同时,海外扩张也成为跨国商贸集团的重 要发展战略,收购则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2.1.2经营国际化、连锁化

商业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有三个标志,一是企业的经济活动不限于本国,有很 大比重在国外市场进行;二是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与国际市场相一致;三 是国内流通领域充分实现对外开放。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全部采取连锁经营 的方式,将经营范围扩展到国外市场,同时,各国又在较大程度上向国外开放本 国市场。

2.1.3组织结构集中化、规模化

随着西方零售业的巨型化、规模化,其组织结构呈现集中化趋势,获得了良 好的规模效益。大型商业企业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通过集中批量采购,从供方 得到价格优惠,还通过各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 益。

2.2纽约、伦敦、东京商贸城市的发展经验

众所周知,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是国际公认的、重要的、国际性的中心城市,它们在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商贸、金融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本文将对这三大“世界城市”的经济发 展情况加以比较分析,发现其作为商贸中心城市的共性,以此作为大连在创建东 北亚区域商贸中心过程中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2.2.1美国的纽约

纽约(New York)作为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不仅是美国的经济中

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金融中心。纽约市位于美国东部、大西洋西岸,哈 德逊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市,面积94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800多万(2000年)。同 时,纽约也是美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市内多数河流都通向大西洋,港口规模巨大,设备优良,终年不冻。地下铁道全长1000多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捷的9 地铁交通系统。另外,纽约拥有3个大型国际机场,其中著名的肯尼迪国际机场 承担着全国50%的进出口货物空运业务和35%的国际客运业务。可以说,纽约的 国际化、区域化、专业化特征极为明显。

2.2.1.1国际化方面

纽约集中了很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财富500强的12%)、国际金融机构和 国际经济与政治组织(联合国),是国际资本集散中心。同时,全美10大商业银

行中的6家,5大保险公司中的3家,20大零售商业公司中的10家的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区是纽约市的精华所在,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 部设在曼哈顿,其南端的华尔街一带高楼林立,是世界和美国的金融中心。著名 的自由女神像、联合国总部、时代广场、中央公园、第五大道商业区、洛克菲勒 中心、百老汇剧院区、唐人街等都在这里,国际化氛围浓厚。

2.2.1.2区域化方面

纽约也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了大都市绵延区,拥有现代 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商业、科技、咨询、通讯等在内的商务服务十分发达,具有方便快捷的区际和区内快速交通系统。这里有约1000千米的地下铁道、14 条铁路线、200多条水运航线、3个现代化航空港和稠密的公路网。其中,长岛上 的肯尼迪国际机场占地2050公顷,有5条长4450米、宽45米的高级跑道,是世界 上设施最先进、客流量最大的现代化航空港之一。

2.2.1.3专业化方面

纽约是美国的工业中心之一,服装、印刷、化妆品等行业均居全国首位,机 器制造、军火生产、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纽约还是美国 文化、艺术、音乐和出版中心,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学研究机 构和艺术中心,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和一些有影响的报刊、通讯社的总部都设在 这里。另外,纽约市教育事业也很发达,有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其 他大专院校,这些专业化的设施和高等院校为商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金和宝 贵人才。

2.2.2英国的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贸易金融中心之一。伦敦位于英格兰10 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大伦敦大体包括伦 敦城、内伦敦、外伦敦和郊区,依据城市特点,又可以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 伦敦、南区、港口区和郊区。整个大伦敦市面积为158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00 万(2005年)。

2.2.2.1批发零售企业众多

2004年,英国国家统计局的商业调查显示:共有19725家批发企业和26720 家零售企业在伦敦进行过增值税登记,其中,伦敦零售企业数量占了伦敦企业总 数的10.4%,批发企业数量占了7.7%。而全英国有14%的零售企业和19%的批发 企业位于伦敦。(见表2-1)。

表2-1 2004年伦敦进行增值税登记的企业数量

地区批发零售企

总数

零售企业占伦敦

企业总数的比例

批发企业占伦敦

企业总数的比例

内伦敦9360 12990 132025 9.8%7.1%

外伦敦10050 13480 114365 11.8%8.8%

伦敦

金融城

315 250 10010 2.5%3.1%

大伦敦

合计

19725 26720 256400 10.4%7.7%

2.2.2.2商业区十分繁华

西区历来是伦敦最繁华的区域,也是英国最大的零售中心。这里商品数量

最多,种类最齐全,著名的庞德街、牛津街和摄政街三条商业街就坐落在西区。据统计,西区零售中心的营业面积近160万平方米,堪称伦敦之最,超过伦敦第 二大零售中心面积的5倍多,零售业的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居伦敦之首。年零售 额约达45亿英镑,远远超过消费额占第二位的Bluewater。

2.2.2.3金融服务业发达

金融服务业是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英国GDP总量的5.5%,就业

人员超过100万。英国大部分的金融服务业都在伦敦,其贸易顺差也是全球最大 的,2003年达253亿美元。长期以来,伦敦金融服务业表现异常卓越,因为这里11 拥有数量最多的外国银行、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量、全球最大的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和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等。

2.2.3日本的东京

东京(Tokyo)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被公认为与纽约、伦敦并列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之一。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总面积2162平方公里,人口约1229万(2003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2.3.1便利的交通

东京的交通很便利,地铁线如蛛网一般通往东京的各个区和邻近的县市,并 与通往市外的各条私铁线路相衔接。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和新干线共同组成 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东京交通网,通向全国及世界各地。值得一提的是,东京人出 行一般以公共交通为主,公共交通承担着70%的出行,在公共交通中,东京的地 下交通承担着全市80%的流量,为世界之最。然而,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客流量 与现有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东京的地铁公司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增设新的地 铁路线、推进现有地铁路线复数化、将交通容易出现堵塞的路段改造为立体交叉 等。同时,在电车站或地铁站内,一般每隔不到50米都有乘坐各条路线的指示标 牌,大部分路线之间换乘十分方便。车站出口,设有公共汽车站和出租汽车站,整个公交系统连成了一张服务网,为保障东京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2.3.3发达的商贸

东京的商业和贸易十分发达,是世界重要的商贸城市,对内对外商务活动频 繁。东京的主要购物区分布在山手线的各主要站周围,百货店比较集中的地区有 池袋、新宿和原宿、涉谷、新桥、东京站附近的银座和日本桥,这些地区构成主 要的购物区。东京银座堪称世界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素有“东京心脏”之称,银 座大道两边,高级商店和名牌老铺鳞次栉比,巨大的橱窗和奇特的广告惹人注目。同时,东京还有以电器界著名的秋叶原、以旧书市著名的神保町、以水产批发著 名的筑地中央批发市场、以便宜货著称的上野糖横町、以东京证券市场的所在地 著称的兜町,可以说东京的商贸业发达程度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水平。

2.2.3.2繁荣的经济

日本东京作为全球经济实力第一的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既是日本重要的经

济中心,也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这里,它们大多分12 布在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等地。东京同它南面的横滨和东面的千叶地区共同 构成了闻名日本的京滨叶工业区,这里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化工、电子、皮革、电机、纤维、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仪器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成为 了东京商贸业发展的主要依托。

表2-1东京、纽约、伦敦三城市GDP对比

单位:万亿美元东京纽约伦敦

2004年GDP 5148 3570 2947

当年世界排名1 2

32005年GDP 7848 4070 2847

当年世界排名1 2

42.3国内外重要商贸中心发展经验对大连的启示

鉴于纽约、伦敦、东京世界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 城市在无形产业、金融及消费服务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在全球服务领域占 优,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点,希望为大连创建东北亚区域商贸中心提供参考。

2.3.1物质基础雄厚: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第二、第三产业

商贸中心发达的商品流通业、巨大的商品交换规模、便捷完善的交通通讯条 件和其他服务设施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现代商贸中心城市与古代商 业中心仅仅作为物资集散地不同,一般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城市支柱,是在经济的高度化、社会化和工业化基础之上形成的。同时,从第二产业对第三 产业的影响来看,世界商贸中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了城市第二产业的发 展,第二产业的壮大,可以有效地推动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会展、金融等为重 点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使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迅速同步聚焦,活跃市 场,刺激消费,为加快发展商贸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2.3.2支撑产业发达:繁荣的商品流通业和显著的品牌效应

在这些商贸中心城市中,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比较高,而且第三产业中商贸 业的产值比较重和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比较高,商业聚集程度高,商品流通和交换 规模大,它们大都利用连锁、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 式,加快对传统商业服务业的改造步伐,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同时,支持和引

导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运用品牌、商品和管理等优势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联合重组,13 推动连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因此,参照纽约、伦敦、东京的发展经验,要想 成为区域商贸中心,必须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开放度,吸引更多的外资来参与商 贸中心的建设。

2.3.3配套载体齐全:健全的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的资金运转机制

商贸中心较强的聚散功能和流通中介功能是依靠市场实现的,因而纽约、伦 敦、东京三大世界商贸中心城市一般都有比较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而且有实力 雄厚的现代化大型商贸企业和著名的商业街区,如:纽约的第五大道、伦敦牛津 街、东京新宿大街等。同时,区域经贸中心,也是大银行、证券公司、股票交易 所、保险公司等大金融机构的云集之地,有效的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形成根 据货币供求状况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重新分配资金的机制。因而使资金在部门 间、地区间、经济单位间流动,也是打破封闭、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 发展的有力工具。

2.3.4发展战略合理:广阔的腹地范围和完善的社会服务业

生物制药的发展概述 篇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生物制药的发展历史,指出了如今生物制药的一些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对近年来生物制药领域里的一些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对目前的生物制药领域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物制药 发展历史 现状 趋势

前言

生物制药主要是指运用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从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自然界的生物材料中提取原料或者人工合成与其相同成分的原料制作出的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的医药用品。本文将简单的介绍生物制药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并对此现状做出简单的分析及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未来发展的小建议[1]。

1.生物制药的发展历史

1.1生物制药的世界发展历史

生物制药可以说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生物制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药品的发明: 1986年,第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允许上市, 此药物是用来防止肾移植排斥的,于同一年第一个基因重组的疫苗即乙肝疫苗和第一个抗肿瘤生物技术的药物干扰素也开始上市。1987年,第一个用动物细胞表达的基因工程产品开始上市。1989年,生物技术药物EPO 被允许上市。1990年的人源抗体制备技术的创立,让世界惊叹。1994年,第一个基因重组嵌合抗体匆匆上市。1997年,第一个肿瘤治疗的治疗性抗体上市,同年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组织工程软骨也开始上市。1998年,既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反义寡核苷酸药物上市,此药品是给AIDS 病人治疗由于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视网膜炎,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 Neupogen 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中的重要研究,这一年甚至出现了第一次分离培养了人胚胎干细胞,极大推动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就,代表着对人类基因组的初步探索成功。2002年,第一个治疗性人源抗体获准上市。2004年,中国允许了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的重组人腺病毒[2]。

这些药物的开发与研究使生物制药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为生物制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2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史

1.2.1我国的发展历史

生物制药最早在我国出现的时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随后的计划经济之中相对滞后,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始重视起来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取得了飞快的进步。并且在国家发布的政策的支持下,使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迅猛,并且逐渐缩短了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如此,我国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技术上的发展也越来越少,甚至开始改善传统的生物制药技术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不差的成绩。并且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药产品也在不断增加。不仅打破了一部分国外的技术封锁,缩小了与其他发达国家在生物制药领域方面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可以进行独立专业研究的工程人员,为未来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3]。

1.2.2发展中的弊端与不足

但是我国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弊端与不足,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是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大部分生产设备严重依赖于从国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依然比较少并且缺乏对所获得的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专利申报的意识使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遭受打击。资金投入少创新能力较弱,并且研究单位的研发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工作做的不够好,许多研究成果转化不成产品,产业没有形成集群的优势,这种情况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进口药品在百姓眼中相比国产更加放心这种思想也破坏了我国大部分生物制药市场,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但这也是面双刃剑,在与我国企业竞争的同时也刺激着本地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创新[4]。

2.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

2.1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还未开拓完全,虽然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上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持久的追赶。目前我国已经在干细胞、生物芯片等领域赶上了国际一流水平,并且整个行业的产业产值也在逐年增加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医药企业。但面对国外的生物制药市场的残酷竞争,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对此,我国的政府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战略的规划,加大了相关技术领域的投资,建立了许多的扶持政策。国内众多传统的医药公司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加入生物制药新技术的改革,相关研发与生产的对接工作也在不断加强。

由于世界的生物制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而正好那时我国已经走出十年文革,开始了改革开放,因此不仅在政策上我们赶上了生物制药行业的末端,而且改革开放解放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再迷茫,研究生物制药这一新兴领域的起步相比于其他传统行业的起点来说要高得多,全球最新的产品,在经过我国产业的学习与创新几年后,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也有能力去自主研发和生产,甚至能做到更好。在这个科学技术革命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重要时期,先发展生物制药的国家与后发展的国家的起步的技术水平不会相差太大,后起步的国家也可能赶超先发展的国家,甚至率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还是看国家的重视程度和政策的支持情况。当前,我国已经把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来建设。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定将缩小与发达国家生物制药技术上的差距[5]。

2.2世界目前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大多的生物制药产业已经进入了投资的收获期,通过生物制药技术生产的药品也已经开始了许多的应用,不仅能够运用到了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常药品等各个方面,更在新药研发、研制、生产和改善传统的生物制药技术做出了巨大的推动。现在很多的药品也已经运用到了临床试验中,我想过不了几年,这样的态势便会愈演愈烈。现在世界发展的现状,生物制药产业已经成为了十分活跃、发展也最为快速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的发展状态被誉为21世纪的钻石产业也不为过。

3.生物制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因技术在未来的制药产业中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特定基因组的治疗药物会成为接下来发展的重点。基因药物技术的突破已经不仅仅是产业、经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必将上升到国家民族战略层次的任务。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方向极有可能是针对基因组方面的特定性治疗药物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比较的薄弱甚至未知的领域很多,所以必须尽快取得技术突破,创造出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拥有最为先进的生产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此要加强研究与产业化的对接工作、加大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相关技术人员、国内的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增加技术水平、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要有所突破。

虽然与许多的世界上生物制药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还不够成熟甚至说比较稚嫩,但是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在不懈的努力,并给出支持,不仅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还在资金补助等等各各方面给予关怀,所以我相信,中国的生物制药之路能够走的很远很长。对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说,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的未来趋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我也坚信中国的生物制药将越来越好[6]。

4.分析及建议

在我看来,要发展好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并结合国情来制定战略和生物制药的方向,不断的创新创造,结合我国的优势所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政府的支持与投入也必不可少。例如我国的中草药的开发,在生物制药方面,我觉得就很有前景,我们可以发展我们自身的产品,这样一来,既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产业,也研发出了自己独特的生物制药产业。并且将推动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走出自己的路,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

参考文献

[1]武泽轩.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述[J].科学技术创新,2017,(26):101-10 [2]胡显文,陈惠鹏,汤仲明,马清钧.生物现状的现状和未来

雷达技术发展概述 篇7

1 雷达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规律

雷达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 先后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新军事革命、冷战军备竞赛等不同历史因素的促进与考研, 雷达技术的理论、体制、方法、应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体上来说, 雷达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 当时雷达典型技术特点为电子管、非相参, 探测目标以飞机为主;第二个阶段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防空作战对雷达的精确引导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的全相参微波雷达逐渐替代了非相参技术体制的微波雷达, 技术特征主要是半导体、全相参;第三阶段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 为满足现代空战对雷达高精度、多目标跟踪能力、高抗干扰能力、高可靠性、高分辨率的要求, 开始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全固态。相控阵技术, 从而有效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下低空高速目标的要求;第四个阶段开始于本世纪初期, 雷达技术主要向多功能、自适应、目标识别等方面发展, 以应对隐身目标、高空高速、低空低速目标的出现。

2 雷达技术的宏观发展趋势

⑴雷达反隐身技术。隐身目标也被称为“低可观测性目标”, 主要通过降低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 进而降低被探测到的概率。目前常用的降低飞行器雷达反射截面的方法主要包括采用蒙皮、非金属框架等吸波结构来吸收雷达波减少反射;在飞行器上涂覆吸波材料, 减少雷达反射;从新设计飞行器的外形来改变入射波的散射方向。因此, 随着隐身目标的出现, 反隐身技术成为雷达技术的一个宏观发展趋势, 目前常用的应对措施包括提高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灵敏度和使用某些技术增大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可能采用的技术有:改变雷达发射波的极化方向, 增大隐身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采用宽带、超宽带雷达来应对超低频段目标隐身;采用超视距雷达、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借助隐身目标具有频率局限性的缺陷, 采用单基地雷达组网技术;选取较低的工作频率, 扩大雷达频段等。

⑵相控阵雷达技术。相控阵体制容易得到较大的功率孔径积, 可实现功率的最佳空间分布, 目标驻留时间可变, 波束灵活无惯性, 可以缩短系统反应时间, 提高数据率, 增强抗干扰性, 目前广泛应用于很多战术雷达和战略预警雷达中, 例如意大利的RAT-31S、法国的TRS-2230、美国的W-2000、TPS-70都采用了平面阵相扫天线。与相控阵雷达雷达有关的主要技术包括:收发组件技术、相控阵宽带技术、相控阵极化技术、相控阵共形技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相控阵低副瓣技术、相控阵极低副瓣技术等。随着硅功率晶体管、砷化镓的发展, 生产成本的降低, 有源相控阵在工作可靠性、波束控制灵活性以及功率利用率等方面的优点, 预计在今后的一个时期, 有源相控阵将是雷达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⑶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探测到目标并确定目标的方位与速度无疑是重要的, 但在现在战场上有时还需要识别目标, 弄清是何种飞机, 所以雷达目标识别技术也将是雷达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常用的目标识别技术包括:谐波识别法、根据目标回波进行相参处理的方法进行识别、根据目标频率响应进行识别、根据目标极化特性进行识别、利用毫米波雷达进行识别、利用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谱进行识别。关于雷达目标识别技术, 国内外一些在研课题包括:多探测器融合、高速小型化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人工智能信号处理技术、识别系统的恒定性等。

⑷雷达抗干扰技术。电子干扰一直是雷达面临的重大威胁, 目前电子战主要由电子干扰、电子支援措施、电子反干扰三部分组成, 目前常用的雷达抗干扰技术为反电子干扰技术 (CESM) , 技术上讲主要是低识别概率技术和低截获概率技术, 主要方法为延误和阻止电子干扰截获接收机截获和识别信号, 近年来, 无源检测反干扰技术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雷达技术的发展也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纬度探测到高纬度探测的演变。相信随着半导体技术、光电技术、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雷达技术将产生新的飞跃。

摘要:雷达技术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 也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纬度探测到高纬度探测的演变。本文中, 笔者将综述雷达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规律, 并从雷达反隐身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雷达目标识别技术、雷达抗干扰技术等方面探讨雷达技术的宏观发展趋势。

关键词:雷达技术,识别,隐身

参考文献

[1]李均阁.雷达技术发展综述及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未来趋势[J].甘肃科技, 2012, (18) .

[2]赵朋亮.舰载雷达技术的发展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17) .

低音提琴发展史概述 篇8

古维奥尔琴最早出现在 15 世纪,在 18 世纪的欧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从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全部古维奥尔提琴家族乐器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乐器的指板品,还有一种乐器不仅具备上面的特征,而且还出现了处于垂直状态的独立支柱,这就是——古维奥尔大提琴。关于古维奥尔大提琴的名称,并非是我们现在所指的大提琴,在当时仅仅指的是次中音维奥尔提琴,这样我们把它称作为次中音古维奥尔大提琴,这种乐器在当时曾是古维奥尔提琴家族的重要角色,而他在独奏表演技术方面也是最尖端的,特别是它具备有六根琴弦,但有的时候也增补第七根琴弦,即低音组的 A2。次中音古大提琴的定弦是按三度和四度排列的。后来,随着古大提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和对音域进一步扩宽的需求,在 16 世纪的古提琴家族中出现了另一位成员——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

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这一乐器的出现,不仅记载着当时演奏者和制作者方面的劳动成就,而且它同其他乐器一样都具有非常精确的结构和比例,它和次中音古维奥尔大提琴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它的琴身要比次中音古维奥尔大提琴超出 18 厘米到 20 厘米,并且配有六根琴弦和六﹑七个弦品枕,这几个弦品枕嵌在琴颈周围和指板的上面,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的定弦要比次中音古维奥尔大提琴低。

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出现之后,很快就参与到室内乐领域,在奇玛的《A 大调奏鸣曲》和他以后所写的奏鸣曲及组曲作品中,经常把这一乐器运用在其中。在巴洛克音乐时代,很多的作曲家也同样把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运用到三重奏鸣曲中。在 16 世纪末,由于当时弓弦乐器的应用音域是非常狭窄的,基于为了追求获得更好低音效果的这一思想,而将这种思想和数字低音手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而使低音音乐声部获得了独立﹑悦耳又富于表达力的效果,并且渐渐地在室内乐音乐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有的作曲家为了在低音声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它的音色和表现力,这样,就决定了在古提琴家族出现重要

的另一位“成员”——古低音提琴。

在所有的乐器学著作中基本上都指出,古低音提琴是在 16 世纪末形成的,然而,古低音提琴这一乐器的最早形象却是由著名的威尼斯画家巴罗·维罗涅兹(1528-1588)在 1563 年他的一幅油画作品中所描绘,这幅油画作品中描绘了威尼斯当时

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们的形象,他们演奏着不同的乐器,其中有一位坐着并神态安详的演奏家在演奏着这一庞大的古低音提琴。这幅油画是最早有古低音提琴形象的作品,这一作品显而易见地证明了,古低音提琴乐器的出现其次应归功于 16 世纪中叶。C ·蒙特威尔蒂在他的歌剧《奥费伊》作品中,首次实现了把古低音提琴加入到歌剧乐队之中,1609 年由威尼斯出版了这部作品,在这部作品总谱有关乐队编制上面,清楚地标明了使用两把古低音提琴。

现代低音提琴的样式是在 18 世纪中叶出现的。正如敏锐的德国乐器学家 K ·扎科斯观察发现,低音提琴是从大提琴家族中分离出来而成为“投诚者”。低音提琴同其他一些特殊的提琴乐器一样,同样保持着传统的特征,例如:具有扁平的后部反响板,并且上部微斜,还有缓倾斜的“肩”,徐缓而圆头的角等等,这些都是纯正提琴的全部特点,按照结构规格,低音提琴的基本结构特征定弦与特殊的大提琴一样,但优点是它的琴身比特殊的大提琴琴身长出 6—15cm,同时在颈部和指板结构中也加入了很重要的修改。由于此时已有了钢,提琴家族乐器由此而采用了钢制的琴弦,低音提琴的琴弦配备由六根转变成三根琴弦或四根琴弦,弦品也消失了,发音孔改为“F”形状,更接近于其他提琴的样式,低音提琴的一系列变化,准确地说是由提琴家族乐器制作技术完全解决所起到的作用。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述 篇9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征是集聚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自北京、上海率先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来,其他城市纷纷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加快园区建设,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尽管园区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做出宏观的扫描,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为今后的园区建设提供一些针对性建议。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创意产业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即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目前,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各地根据其产业优势和发展需要分别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分类。北京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82个行业小类和6个行业中类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上海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划分为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资讯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五大重点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统计中的38个中类行业,55个小类行业。杭州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划分为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8个行业,涉及92个国民经济代码小类。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影视文化类、电信软件类、工艺时尚类、设计服务类、展演出版类、咨询策划类和科研教育类八大类,21中类,涉及80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取得较大成就。2008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稳步增长,涌现出一批增长速度快、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应对有力的创意企业,这些创意产业的骨干企业在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平均达到79.23%,平均利润率达到31%,成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坚力量。2009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率达到17%,远高于7.1%的GDP增长水平。就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行业来说,2008年,中国电影产量达到406部,跻身世界前三名;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同比增长8.88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出版物印刷业销售产值976.9亿元,企业利润总额已达50.2亿元;网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3.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76.6%,同时还为电信、IT等行业带来高达478.4亿元的直接收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包括文化创意方面的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支持的企业、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以及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公司等。这些相互接驳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集群发展,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条,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一个关键性特征就是内部个体、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机构间的互动、互补,通过给予产业区内个体和企业广泛的尝试机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赋予产业区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自上海、北京两地最早发展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来,各地纷纷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多样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综述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着,各地依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纷纷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创意企业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本文选取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明显资源特色优势,并且政府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10座城市为例,分析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这10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天津、青岛,它们也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10座城市。

(一)园区发展总体概况

自2005年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起步增长步入稳定快速增长的新阶段。2007年9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标志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0.1%增长到2008年的11%。2009年1至9月份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91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1.8%,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同比增长37.2%。北京在“十一五”规划中拟定了35个文化创意集聚区。截至目前,北京市已通过认定挂牌的集聚区有21个,代表性园区有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这些园区汇集了近万家文化企业,所形成的收入和税收以及带动的就业占据全市文化产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并呈现出向周边辐射的态势,从主城区拓展到了13个区县,吸引一大批龙头企业相继入驻。从产业规模看,据初步统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近800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3.7%。2006年首批认定的10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

驻企业4687家。2006年园区企业营业收入为478.5亿元,利润为48.8亿元,上缴税金18.5亿元。

北京798艺术园区

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

目前叫798艺术区的这片厂区,是原电子工业部所属706、707、718、751、797、798等6个厂的区域范围。从50年代末到1964年,这个区域曾经叫做“718联合厂”,全称为“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上说的6个厂是联合厂的分厂。1964年,这6个厂开始独立经营,由联合厂一家一下改变为6个厂,直到2001年。2001年,除了751厂以外的5个厂与华融资产公司(控股)与751厂联合组成七星华电集团,统一管理这片区域。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中国(怀柔)影视基地

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东邻密云,南接顺义,西临101国道2公里,距北京45公里,距首都机场25公里,京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以中影集团电影数字生产基地为核心,将其周边1公里左右范围作为集聚产业发展的核心区,范围包括杨宋镇建设区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核心区外围是影视基地辐射区,范围包括庙城镇、雁栖镇、怀北镇、怀柔镇的部分区域和怀柔新城一部分区域。

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

位于德胜科技园区内、总体投资近3500万元。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结合首都的资源特点及功能定位提出的工作理念。DRC(设计资源协作)以政府宏观政策为指导,以北京科技研发与设计创新综合实力为依托,以企业和设计机构为服务对象,通过优化配置首都丰富的科技与设计资源,构筑市场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和设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促进设计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北京市十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早的上海市,已经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最迅速、总体实力最强、产业形态相对成熟的城市之一。2006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逆市上扬”,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为3413.55亿元,总增加值为1048.75亿元,比2007年增长18.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66%。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城市创新活力的新增长点。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恰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产业领域涉及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时尚消费创意等几大类。从2006年起,上海市政府共认定4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截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达81个,代表性园区有田子坊、8号桥、、莫干山路50号等,总建筑面积250万平方米左右,入驻企业超过4000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累计吸引了近7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建设。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它4个国家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之一,已初步形成了以网络游戏、动漫、手机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为保持文化创意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像抓汽车产业一样抓动漫产业”。截止2008年底,广东全省已建、在建和规划待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67个,入驻企业4000多家,园区数量

和入驻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其中广州市占据了34个,如滨水创意产业带、荔湾广州设计港、天河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从化动漫产业园等。这些园区大致可分创意设计(含动漫设计)、展示交易、旅游休闲和工艺制造四大类,其中,创意设计类(含动漫设计)占主导地位。

1933老场坊

位于上海市溧阳路611号,由宰牲场改造而成。“老场坊”建于1933年,由英国建筑大师巴尔弗斯设计,由沪上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建筑面积达2.63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宰牛场,也被称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远东第一宰牲场。这位英国建筑师当时在全世界共设计了3座风格相近的宰牲场。如今,在纽约和伦敦的两座建筑已经拆毁,上海这座就成为仅存的“硕果”,保存再利用成为一个创意的空间。

田子坊

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泰康路依据打浦桥地区的功能定位开始实施特色街的工程

上海8号桥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卢湾区建国中路8-10号,占地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园区由20世纪70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

莫干山路50号

是上海最具规模和质量的当代艺术社区,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地有画廊、设计公司、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迁入,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M50是莫干山路50号的简称,原来是上海春明粗纺厂,位于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占地面积35.45亩,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1000平方米。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庭企业一信和纱厂。解放后更名为信和棉纺厂、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

2002年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2004年更名为“春明艺术产业园”。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命名为M50创意园。

深圳市很早就提出了“文化立市”、“创意深圳”的口号,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在巩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地位的基础上,加大对影视动漫制作、印刷、传媒、文化旅游业的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正逐步走向高端化。截至2008年9月,深圳市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个,其中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等。深圳市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仅3家由政府管理,其他均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营运管理,民营企业已成为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主导力量。

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

园区位处深圳CBD核心区,由原田面工业区旧厂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1.5万平米,建筑面积5万平米,项目总体分两期开发建设,先后于2007年5月和2008年12月开业运营。由目前国内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链整合与运营服务商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独立投资运营。园区定位为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园,打造具有创意设计、研发、制作、交易、展览、交流、培训、孵化、评估及公共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园区。

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

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位于罗湖区,共占地面积42,000平方米。是中国唯一一家完全依托广播电视媒体市场运作化的国家级动漫画、游戏产业基地。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 的建成,五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国家最佳动画产业基地”。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依托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强大的整体资源优势及条件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引进国际培训机构、投资建设公共服务性技术平台,吸引国内有原创、有实力的动漫游戏企业,促进中国的企业生产出更有竞争力的原创品牌。

杭州市在2007年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并于2009年5月颁布实施《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这标志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高于全市GDP增速6.6%,对GDP增加的贡献率为13.2%。其中八大重点行业实现增加值351.05%亿元,同比增长19.39%,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5%,比2007年提高0.6%。杭州市目前已创建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9家,正在规划建设15家,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有11家被列入浙江省集聚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这些园区的建成使用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集聚企业500多家,合同引进资金10多亿元。

LOFT49

位于杭州杭印路49号。古老的拱辰桥边,运河缓缓流过,运河岸上的梧桐疏枝,在冬阳下面,像一幅淡雅的风景画。站在杭州拱墅区政府办公楼上,看得到运河对岸,一批老企业厂房都沿运河陈列,距运河稍后的一片黑顶房子,就是“LOFT49”所在地。这个区域曾经聚集了杭一棉、杭州第一毛纺厂等10多家原来的大型国营工厂,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曾机器轰鸣。与许多大城市一样,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功能的转变,这个区域衰落

了。如今,这个聚集了近20家艺术和设计公司的创意区,像是这个外观朴素的区域开出的一朵奇异之花。

凤凰·创意国际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创意路1号。它由原来的转塘双流水泥厂改造而成,总占地面积323亩。该项目将打造成为集创意产业办公、创意产品展览展示、时尚消费与休闲等为一体的时尚新地标和创意产业制高点。

丝连166

“丝联166”创意产业园区是由原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的旧厂房部分改造而成,该厂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占地2万平米,是省内第一个锯齿形厂房,是杭州发展工业特殊历史时期的标志之一,去年底已被认定为杭州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丝联166”依托运河历史文化和铁路遗址公园等现有资源,融合科技与艺术,打造一个集休闲观光、收藏出售于一体的创意基地。斑驳的红砖瓦墙,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墙壁还保留着各个时代的标语。马路上穿着制服的工人与打扮时尚前卫的参观者相映成趣,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在这里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

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2006年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发展建筑设计、广播影视、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设计、动漫游戏、广告设计、时尚设计、表演艺术、出版发行、工业设计十大行业。仅2009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大口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9.88亿,占GDP的9%;小口径文化产业增加值61.66亿元,占GDP的3.5%。四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始终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全市目前已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41个,拥有数个国家级的动漫基地和园区,已连续两年扶持文化产业项目53个共约1891.8万元。代表性园区有创意东八区、南京1865等,其中创意东8区荣获2007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奖。

创意东八区

创意东八区是南京市“十一·五”规划都市型产业园区十大重点推进项目之一,也是南京市发展壮大创意产业的开篇之作。2006年初,1期在南京市经委、白下区政府的合力支

持下,是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顺天实业公司联合打造的江苏首家都市型产业园区和省级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评为“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也是南京市发展都市型产业园区十大重点推进项目之一。

园区位于白下区月牙湖畔,风景秀丽,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园区进行统一的规划、改造、招商及运营管理;建成后形成占地6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创意园区,计划吸纳150-200家创意企业,实现5000人以上的知识型人才就业

南京1865

南京1865创意园区位于南京东南部秦淮河畔的晨光集团,前身是清朝洋务运动期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有着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誉。1865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两江总督李鸿章移署金陵。为了强固国力,壮兵利器,投巨额银两,将苏州洋炮局迁来南京,在城南扫帚巷一带拆民房圈地,建造厂房数十间,其中有机器正厂、左厂和右厂、炎铜厂、木工大厂等,成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这里的一切建筑都被涂上浓厚的“兵工厂”色彩。

2009年成都市正式印发实施《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并提出到2012年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成都市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七大行业。从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

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市已建成或在建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13个,代表性园区有画意村、红星路35号、浓村国际艺术村等。

画意村

画意村位于三圣街办万福村荷塘月色景区内,总占地35余亩,通过流转土地和利用闲置荒坡,由政府出资修建了24幢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乡村别墅,每幢别墅建筑面积180-200平方米,别墅的使用功能主要以绘画艺术为主,并兼顾办学培训。目前,已有22名知名画家先后入驻画意村并在此创作,有的画家已经创作出高水平作品。入驻的22名画家中分别来自成都市区、乐山、眉山及安徽等地的各大专艺术院校、各专业书画院,其绘画类别为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画派风格人物、山水、花鸟等俱全。所入驻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占有一定的比例,入驻画家总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较强

红星路35号

根据国家“开发中国西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导思想,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文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斥资,对位于成都市红星路一段35号的原军区7234印刷厂厂房进行改造,以空间折点为理念,打造出中国西部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星路35号”。

浓村国际艺术村

位于成都武侯大道的浓园国际艺术村是一片孕育艺术的自由的精神土壤,这里的幽静与平和仿佛一个世外桃源。创作本身不仅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同时也需要一个孕

育艺术创作的环境,如果说,艺术家的造诣来自于作品的不断进步,那么浓园所唤起的正是创作者艺术生命的自我生长

除上述几个城市外,天津、青岛、重庆、西安、长沙、苏州、昆明、大连、石家庄、沈阳、济南等城市近年来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二)园区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从形成的原动力及其功能方面来看,主要分为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及环境导向型六种。1.政策导向型园区

政策导向型园区是指政府规划建设或大力推动并进行统一管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方式。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会通过政策调控、城市规划、关系协调等措施,营造有利于集群化的生态环境、经营氛围和产业链条。政府导向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般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政策支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定的园区发展方向。政府利用中心城区闲置的旧厂房或旧仓库加以改造,或新建一块区域进行规划,集中发展某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招商引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人驻,最终形成集聚区。但这类园区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劣势,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园区会导致市场的调节作用较难发挥,管理者与企业缺少对话,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相继规划和建造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北京市规划了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杭州市政府规划建设了“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昆明市也着力打造1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艺术家主导型园区

艺术家主导型园区是指艺术家自动聚集和自动孵化后形成某个产业集聚后由政府或开放商统一管理,政府对已经形成的园区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指导管理,把握好艺术生产社会标准效益,引导园区有效发展。这是创意产业园区最早的开发方式,得益于艺术家们专业知识的储备,园区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开发中被深度挖掘并凸显出来。艺术家开发力度十分有限,而且没有房地产开发和市场运作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实际运作中的帮助。但这类园区的弊端在于政府或开发商介入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原有的生态平衡,高涨的房租等导致一些入驻企业的退出,或与创意产业无关企业的进入。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上海M50、成都蓝顶艺术中心、深圳大芬村等都是此类园区。北京的798艺术区是由民间艺术家自发形成的。1995年-2001年期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租用了798工厂的闲置车间作为大型雕塑创作的场所,798艺术区由此揭开序幕。随后,798艺术区渐渐吸引了大批艺术家。2002年前后是艺术家进驻798艺术区的高峰时段,许多著名艺术家纷纷在此创建艺术工作室,使艺术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798艺术区作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象征,大大提升了北京的城市形象。3.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开发商导向型园区是指由开发商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般由资本雄厚的民营企业或

私营企业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操作方便、适用面广,而且节省人力物力、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市场调节作用,比起艺术家主导型的更易产生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开发模式往往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很少考虑社会效果和文化效果。开发商迫于资金压力会引进一些非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政府的规划和专家的指导。南京1912街区、创意东8区、上海8号桥、杭州乐富•智汇园等都是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杭州乐富•智汇园是由一家房地产商将标准厂房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整体形象包装,吸引创意设计类企业入驻,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4.资源依赖型园区

资源依赖型园区是指根据资源富集情况来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其中一类是依赖周边高校的学术、科研、人才资源,依托高校建立文化创意和产业园区,借助高校的学术、科研资源,将其迅速转化为创意产业资源。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园、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深圳大学3号艺栈等都是依托周边高校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依托大学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内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园中园,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另一类是依赖附近业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享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利用公共技术和孵化服务平台。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及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园等,都是通过在原有高新科技产业园的基础上中加入一种新的要素或依托原有资源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打造新的产业链条,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效应。5.成本导向型园区

成本导向型园区是指创意企业或个人最初基于节约成本或资源共享而自发汇聚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者以行业内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集聚一批中小企业发挥规模效应。这类园区一般集中在距离城市中心较为偏远的地区,既有适合创意产业创作的空间,也有低廉的房租。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一般是基于成本导向的考虑:共享基础设施以节约成本,贴近客户以节约交易成本,互相交流以节约研发成本,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也会带来成本的下降。但是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质化程度较高,易造成重复建设,形成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成都的浓园国际艺术村、北村艺术村、苏州的动漫产业园区都是成本导向型园区。以杭州的LOFT49为例,2002年美国DI设计库中国公司最先发现并租住,吸引其入驻的重要原因是其低廉的租金,此后这里吸引了大批设计类企业,自发形成一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6.环境导向型园区

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配套设施,悠久的历史文化,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及宽松、自由、活跃的环境,这些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条件。一些被遗忘的老厂房和旧仓库也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曾经创造过辉煌,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生力量”,改造旧的厂房和仓库能够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是目前我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创意人才一般追求自由、宽松的环境。美国经济学家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认为,一个能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地区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即城市环境开放的、多样化的、有活力的地区在建构、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更具优势。

当然,上述六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模式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当条件成熟时可能会发生模式转换和混合。例如艺术家由于创作灵感形成的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被政府或开发商接管,由于租金上涨和创作环境改变,艺术家们出于成本的考虑或环境因素被迫离开原有园区,寻找成本导向型或环境导向型园区。但是,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弊端,政府、开发商或艺术家主导的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应当探索建立新型的官产学结合的“铁三角”模式,努力搭建互利共赢的、具有良性循环功能的和园区自身特点的“食物链”和“生态环”。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QUT)的创意产业园区(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CIP)是一个典范。CIP是澳大利亚第一个由政府与教育界共同为发展创意产业而合作的项目,投资六千万澳币(其中一千五百万澳币由昆士兰省政府资助),耗时三年建造,于2004年五月正式启用。这是一个由产官学共同合作而形成的园区,不仅试图培育澳洲的创意产业人才,同时运用其学术资源与官方关系影响着澳洲在创意产业发展上的走向。

(三)园区发展特点

纵观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几年来的发展,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不少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总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园区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自2005年以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猛发展,数量不断增加。仅上述10座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300家,而达到这一数字不过用了四五年时间。全国各地大兴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风,这一方面说明全国各地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下大力气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短时间内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和集群效应。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不少地方政府过于重视有形的园区建设,可能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无形支持。

二是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政府给予直接和间接的投资外,各种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纷纷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杭州市政府规划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其中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西溪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园产权性质为国有,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为集体投资,创意良渚基地为民营资本投资,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及下沙大学科技园为国有、民营合资型。

三是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资金和资源能力有限,往往被产业园区低廉的租金和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所吸引进而入驻园区。据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对上海市首批挂牌的75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1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34家,占总数的30.91%,私营企业47家,占总数的42.73%,而国有企业仅4家,占总数的3.64%。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活力和创意,在创意企业中占据很小的比例,而民企和私企规模小、灵活性好,聚集了较多的创意类人才。可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提供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人才、发明和市场需求,由此把相关的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同一个空间。这样不但降低了开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形成许多新的生产力组合,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各地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产业园区只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之一,但目前其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创意创意产业的发展,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它在促进园区内部产生集群效应,具有外部竞争性。但相对来说,这是一种静态的竞争力。它们与园区外部及其他行业的互动性较差,促进效果有限,而且很难与周围社区居民产生交互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范畴是极为丰富的,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单一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多种模式共存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选择。其次,不少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大多数产业园区遵循政府导向的模式,盲目跟风建设,缺乏领军式的企业,缺乏特色。纵观各地已建或将建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形态相似,势必造成集群的资源分散和产业的恶性竞争,最终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现状是只要一谈到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动漫和数字娱乐,各地的动漫产业园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各类动漫基地多达42个,而真正产生集聚效果的不多。

最后,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内集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局限于地理空间意义上的集聚,而非产业集聚,没有形成完整地产业链。同时,不少开发商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迫于盈利的压力,放宽园区的进入门槛,允许一些非创意类企业进驻,这将导致园区内文化创意生态环境被破坏,起不到产业集聚发展的效果。

针对上述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我们从两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来讲,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植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园区建设和准入制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通过政府授权挂牌的形式可以有效保证真正的创意企业入驻,而淘汰那些非创意企业,维护产业园区内的生态平衡。其次,政府应当完善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我国的创意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独立生存能力不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政府应当在税收、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适当优惠和扶持。

从微观操作层面来讲,第一是要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对园区的功能和特色有明确的定位。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往往集聚了数十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的定位必须坚持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这样才能有利于各园区的健康发展。第二是加强园区内中介机构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绝非单纯地理和空间意义上的集合,而应的是互相联系、竞争合作的网络,中介机构是园区内

企业之间形成竞合网络的纽带。通过中介组织可以使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增多,从而形成良好的竞合网络,吸引更过企业的入驻,推动园区不断发展。第三是构筑园区内完整的产业链。园区内部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中介组织最大限度的整合共享资源,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并产业链条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实现园区整体外部竞争力和产业实力的提高。

上一篇:签订协议上讲话下一篇: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