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2024-07-21

马斯洛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通用3篇)

马斯洛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篇1

马斯洛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沈阳市147中学

杨崇

2010年4月

摘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马斯洛理论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归属感,尊重,自尊,自我实现。批评教育的力度应该以不损害彼此间的信任为准,超过了这个基本限度,鞭策就等于鞭挞。

参考书目:《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正文:

马斯洛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而且,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才能发挥激励作用。

我觉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才能让我们更有效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如今,大多数的家庭不必为吃饭穿衣而发愁,家庭大都条件比较优越,生存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生活在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也不必为安全问题担忧(最近的校园安全问题毕竟是极少数)。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时,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产生了。这时的学生,渴望亲情、渴望友谊,渴望与他人建立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渴望隶属于某个团体并在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将尽一切努力去获得他的团体或家庭的接纳和认可。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情绪。家庭和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父母老师和同学是给予学生归属感的三个主体。简单来说,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做一个父母眼中的好宝贝,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兄弟,好姐妹都是梦寐以求的事。然而,由于一些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大多数的学生不能获得足够的关心和注意。例如,只要有比较就会有差异,和比人的孩子比起来,家长们总是能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足,因而经常鞭策孩子进步,而对于子女身上的一些优点则因为害怕孩子骄傲而较少提及。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无论有多优秀,总还存在比他更优秀的人。对于很多家长和老师来说对学生的要求多,恰当有效的鼓励少,鞭策孩子进步没有错,但是要在充分肯定孩子优点的基础上进行。批评教育的力度应该以不损害彼此间的信任为准,超过了这个基本限度,鞭策就等于鞭挞。青少年学生渴望得到归属感的愿望如此强烈而又不易察觉,他们对归属感的渴望往往超出了简单的对与错。

从这个角度来看,某些学生的行为就可以解释了。在学校中常有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守纪律的“非主流”学生,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例如上课时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一些相关或者不相关的问题,比如突然闹情绪拒绝听讲,爱接话不打招呼随便出入课堂等等。很多老师都遇见过这样的情况,老师的处理是有学问的。比较极端的做法,为了维护老师的权威,也是为了保护更多守纪律的同学不受到个别人的干扰,老师的处理直接有力,简单决定,坚决制止,下不为例。这种处理方式不是不能使用,但不宜多用。时间长了,有些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可能觉得老师处理太果断,“是不是不愿意在我身上多花时间和精力呢?”学生可能会这样想。学生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希望能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这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在很多家庭父亲母亲并没有承担起相应的教育义务,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不能获得应有的归属感,所以有些违反纪律的行为其实是想得到重视,只是方式不对而已。总是简单处理,就是治标不治本了,而且容易在学生心里留下新的芥蒂。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校长很朴实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做老师的要是实在地多为学生解决一些小事。小事情足以暖人心,正是针对学生缺乏归属感的结症下的一剂良药,也可能是唯一的一剂良药。回来以后我改变对待一些“停止学习”的学生的看法,把他们和其他学生平等看待,多对话,多表扬,给这些同学表达思想的机会,内容还包括一些看似跟学业不相干的话题,我发现这些学生对于自己的缺点不是没有认识到,大多缺少一个令他们信服的领路人,带他们步入生活的正轨。沟通的结果是在这些学困生的眼中我看到了更多的光芒。

尊重的需要处于更高的需求层次,包括自尊和对别人的尊敬,学生在校学习肯放弃一部分休闲娱乐的时间投入到辛苦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别人的尊敬也是一个重要的源动力。懂得尊敬别人的人一定也是渴望获得别人尊敬的人。这使我想起魏书生的一段话,他说对于一名教师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第一重要的是什么呢?首先要做好自己,正所谓身正为范。教师若要让学生学会尊敬别人以及获得别人的尊敬那么首先要做好我们自己,包括为人要正,以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学生是喜欢模仿和比较的,试想如果老师不能以身作则做好本职工作,就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近距离的反面典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待工作不很热情的老师自然是缺乏对学生的热爱和尊敬,从老师口中说出的倡议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响应。如此我们如何教育学生去尊敬别人呢,缺乏尊敬别人的心理体验的人也很难获得别人的尊敬,时间长了,对于获得别人尊敬也就不抱太大希望了。这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不求上进”。这绝不是老师教育的初衷和愿望。所以,老师的所做作为学生都看在眼里,正所谓“教学无小事”。

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尊,而由于受到家庭或社会的一些不好的影响某些学生的自尊来源于肤浅的认识,和一些盲目的自信。这样的自尊和自信有些不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更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某些学生很以自己的外貌为荣,有些同学以自己能说会道为傲,有些同学把父母显赫的地位当做资本,理所当然地接受某些同学的“众星捧月”。这与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解决这类问题不妨从下述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那就是从自我实现的层面。

“自我实现”处于需要层次的最高级。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作为教师有义务渗透给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是人生中非常有意义甚至是终极意义的事情。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注意不失时机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有了自我实现的愿望而不是一味的被动学习,知识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有利于激发人的内在动因,有利于发挥自我的独特个性,有利于自我矛盾的调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道理有些深奥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做老师的可以少将一些大道理,而对于学生正确积极地行为多加鼓励和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怎样做是对的。例如,有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的调整课程的内容。我是一名物理教师,有许多物理知识都和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很多有趣而又很实用的知识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教材介绍得有限,考纲要求的并不高,比如电动机,汽油机等等。班里有些学生对这些在他们看来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很感兴趣,他们平时成绩并不好,准备放弃考高中投奔心仪的职业技术学校。他们挑选内容有选择的学习是一个好的开始,表明他们已经准备靠自己的双手开创自己的未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我于是多搜集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去实验室亲自操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管理也比以前更加得心应手。我可以逐步的提出一些学习上的更高的要求,比平时更易于接受。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成长的需求出发,而不是单存用打造好的高标准模型来要求和规范学生。时代在变迁,教育需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应该基于于旧的“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马斯洛的理论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

马斯洛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篇2

一、官员任命原则

对于官员的任命, 韦伯提出, 官员们应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 (不是选举) ——在最合理的情况下, 通过考试获得的, 通过证书确认的专业业务资格, 在正常情况下, 只有证明接受专业培训者成绩合格, 才有资格参加一个团体的行政管理班子。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是通过考试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成为官员的资格才能获得任命, 而这种形式在我国古代就早有渊源。比如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国作为文官制度的发源地, 自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曾享誉全球, 被公认为是开创了世界文官制度的先河。它所具有的考试对象开放、标准统一、机遇均等、程序严密和竞争入选, 集中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特质。这与韦伯的观点恰好不谋而合。但是为什么如此优越的科举制度最终难逃被废的厄运呢?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到后期已经完全变质:首先是内容的僵化, 导致科举考试成为禁锢人思想的工具;其次, 在考试过程中, 徇私的现象愈演愈烈, 失去了其公平的本意。那么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 到底应该考核何种知识呢?怎样才能保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呢?我觉得这是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也应该要反思的问题。

对于知识, 韦伯首先肯定了知识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就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这是它所固有的特别合理的基本性质。除了受专业知识制约的巨大的实力地位外, 官僚体制还倾向于通过公务知识, 进一步提高其权利。笔者是这样理解的, 专业知识是基础, 而对官员而言更重要的是公务知识, 或者说是实践知识, 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管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公务知识能使官员获得晋升, 取得更大的成就。现在我国的公务员考试中考试的两个科目, 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写作主要就是针对应聘人员的公务知识进行考查, 说明国家对应试人员这方面才能的重视。笔者觉得除此之外, 还应该从内容上考虑如何设置真正能发现应试人员行政能力的知识的考核, 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 应该使考试真正成为挖掘人才的途径, 而不是培养机器人的工具, 避免重蹈科举制的覆辙。另外, 作为现代行政官员, 笔者认为除了具备这两种知识外, 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要培养公务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他们的依法行政水平。

对于第二个问题, 我想也惟有依靠秩序, 才能保证实现公平与公正。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 总结和吸收了中国近现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 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然而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 所以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执行过程中, 还应逐渐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堵塞管理上各种漏洞。

二、两分开原则

韦伯的两分开原则指出:企业的财富与私人的财富完全分开;办公室与住所完全分开。这从根本上把职务工作作为一个分离出来的领域同个人的生活范围分开, 把职位上的财物同官员的私有财产分开。这点与我国等亚洲国家所提倡的以单位为家的观念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在这些国家中, 如果一个人时刻记挂着工作上的事务, 经常在办公室加班至深夜, 甚至把铺盖搬到办公室, 以办公室为家, 那么他将成为大家的楷模, 得到别人的尊重。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 首先, 这样无限制的延长工作时间, 尽管是一种勤奋、敬业的表现, 实际上却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资源的浪费。因为个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 在正常的办公时间就会十分疲劳, 本来能够处理完的事务却完成不了, 留待下班时间, 这样周而复始, 不仅个人本身疲惫不堪, 身体不堪重负, 工作效率也是极端的低下, 更是对办公资源的浪费;其次, 某些人正是以单位为家, 在用人的时候, 用人唯亲, 举亲为贤, 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安插到各个部门, 也不管他们是否合格, 这是对社会的一种极大危害, 本该为大部分人服务的部门却变成为极少部分人互惠互利的便利之所。这种家族式观念同样也渗透到了企业组织里面, 祖辈的人经过艰辛打拼创下一番事业, 绝舍不得让给外人, 有的甚至只留给自己的直系子女, 却从不考虑其能力大小。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 也许就源于此吧!而比这更严重的后果是, 某些人正因为以单位为家, 单位里的东西都拿来个人使用, 而引起重大的经济问题, 这多半都是因为公私不分而引起的。

如果能做到公私分明, 上班时间谨记工作目标而不遗余力的去执行, 休息的时间珍惜自己的身体, 好好休息, 就能或多或少避免上述问题吧。

马斯洛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内因;高峰体验;健康型自我实现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10-03

1马斯洛“Z"理论

每当人们论及马斯洛的动机论时,很容易想到其早年提出的需求五阶层论,即: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依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却往往忽略其晚年提出的Z理论。而该Z理论对于当今诸多社会现象仍颇具解释力,譬如对于体育领域中竞技运动员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等自我超越行为,甚至对竞技体育运动员群体退役后的某些生存不适现象等均可做出释然性注脚。

不妨先来考察一下何谓Z理论。Z理论是马斯洛晚年提出的对其早期五层需求理论的一个延伸。在介绍“Z理论"前,有必要了解一下“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是一种曾流行于美国企业界的专制管理办法。该理论把人看成是被利用物,是无个体性的存在,因而是可以互换的,该理论还认为人是本能地厌恶工作,故须对他们采取逼迫、控制、指导、甚至惩罚等专制的管理方法才能促使他们完成工作任务。

而“Y理论”则是在抨击“X理论”并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五层次论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所蕴含的对人的认识与“X理论”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Y理论已不再将人看作物,而是将人看作积极生命体,从懵懂孩提时代到共同利益及共同需要满足的合作者进而到真正的自我、自我实现的各个阶段均为积极能动者,其人性的发展程度涵盖了从发育不全到丰满人格等各个水准,并强调了人的健康型自我发展需要的必要性。

在“Y理论”的健康型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马斯洛提出了“Z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健康型发展的需要满足前提下,人会进一步有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对现状不满后的进一步行为指向。马斯洛对超越下的定义为 “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着作用并和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一般人、大自然,以及宇宙发生关系"。也即:若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要还属于个人需要范畴的话,那么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更多地承担了众人所望,为集体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如此将超越性需要纳入需要阶层系统后,马斯洛便将其需要层次论丰富为如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难看出马斯洛对原先的五层次需求的最后一层“自我实现型需求”进一步作了细分并依次为:“健康型自我实现-超越型自我实现”。“Z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斯洛动机论的彻底形成。在过去,人们论及马斯洛的动机论时,往往只涉及其早期的需要五阶层论,这显然忽略了马斯洛思想的发展,因而也就未能把握该理论的全貌。

2马斯洛“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理论对竞技体育的一点解释和分析

“超越”二字放逐体育领域,自然不难联想到竞技运动员对现有体育成绩的不断超越和刷新,甚至浮想到名目繁多的国际大赛中运动员们肩负为国争光使命而向未知体育成绩记录进一步探求和开掘的“更快,更高,更强”向人类潜能极限挑战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确,看如今竞技体育运动如火如荼般全世界风靡,其中运动员对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得不说为一至关重要的内因。

然而,对于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讲,这些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选手在其体育职业领域内为自我超越型需求的实现而不懈努力,但在人生其他方面却非同步如此,这难免会造成竞技运动员退役后的巨大空虚甚至在生存安全需要的满足上也问题重重。

本文仅就这两方面,依据马斯洛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理论来进行一番探讨。

2.1竞技体育运动蓬勃兴盛的内因性解释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之一的竞技体育活动更古便有之,其假借人的肢体之为进行宣泄或挑战的活动特征,能够天然诱发行为者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较其他类活动,更能自发地导致其活动者对超越的渴求和追诉。而在某种程度上,竞技体育的精髓和迷人之处便在于其对人身体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的超越性以及究竟能够超越至何地步的未知性上,此迷人之处也不断地吸引着竞技体育运动员们对现有体育成绩的无休止超越和探求。

如今的竞技体育事业无疑是成功的,各大赛事(小到地方性赛事大到全球性的锦标赛奥运会等)层出不穷,并持续旺盛,究其原因,固然是日益渗入体育领域的商业因素这一作为有力催促剂的外因使然,但究其内因,则是竞技运动员自身对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致使。无此内因,外因在事果上终归也会力不从心。即:没有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超越型自我实现的内在本体需要,纵使在如今商业功利主义对竞技体育的推促力携和滋养浇灌的大外部环境下,竞技体育也不会驰骋发展至如此火荼般地步,同时也正因此,竞技体育才可一直保持旺盛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而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其对体育成绩的超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职业的最本质性追求并进而演变成自身的几乎全部需要的诉求,继而使得人类对身体能力之极限的挑战脚步一直以来从未停止过。

由于超越型自我实现是着眼未来的一个未知的待定物,所以竞技体育大都充满了悬念,刺激着广大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勾惑其观赏欲望。对某项竞技体育运动来讲,其运动员对旧有成绩超越的未知程度越高,运动结果的未知性也就越高,观众观赏的愿望也就随之越强,这才方赐一机会给商业要素所去作用,在见利便趋的商业驾驭和操控下,该项竞技体育活动便越发地与市场不可分割。因此,所谓的商业运作这一外因,也发端于运动员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这一内因,正是竞技体育运动不断超越的这一内在驱动力吸引了商业功利主义的渗入,继而才会发生商业意志对竞技体育进行推助和提携,如此内外因结合共同造就今天竞技体育运动持续性昌盛发展并深入民心的大好局面,包括奥运会,也是其二者联姻共谋而成的产儿。所以,至此,不难理解为何几乎每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都会缔造出新的世界纪录,实在是运动主体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这一原动力使然,当然,运动主体的这一超越型实现的需求也无形中保证住了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内的各大赛事的牢固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正可谓“万物发端于心”。如此再来看,“更快,更高,更强”这一无穷超越型自我实现作为奥运精神风标还是不无道理的。

2.2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需求特点如前所述,竞技体育活动是一项易诱发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活动,较其他活动更能促使活动者对超越的渴求,但对职业运动员来讲,其以体育竞技活动为本职,或养生或糊口,故其竞技活动本身亦不失为基于生存安全的需要。由于竞技体育这种对超越的天然原始动力使得体育成绩不断被刷新,体坛新人也不断冒出,使得体坛旧人价值随即渐贬,从而其生存质量和未来生存保证便出现阴霾和不测,因此出于对其生存安全需求的满足,职业运动员们必须时刻保持超越劲头,此劲头绝非仅源于单纯体育运动所固有的超越型实现需要,更来源于运动者其自身生存安全的需要,所以,已有的竞技成绩不断被超越是运动员为同时满足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所共同致使。对于职业竞技运动员,尤其是对于那些位于运动成绩高端的知名职业竞技运动员来讲,其生存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二者更是联为一体,彼此交织。其超越型需求的每一次满足都意味着其运动成绩的再一次提高,其职业生涯的进一步辉煌,其生存安全性的进一步稳固。同样,反之,欲更好满足其生存安全之需求,必须将本职工作做好,而以竞技体育为本职的运动员们,则意味着须在所属领域更进一步地超越现有成绩以斩获佳绩,实现竞技成绩的再次飞跃和超越。

简言之,竞技运动员的超越型需求不再仅是锦上添花般地更上一层楼而是如雪天需炭般地生存最基本要求。对于职业竞技运动员来讲,其对体育成绩的超越型需求从一开始便绑缚在其生存安全需要之上,而生存安全需要作为工作的动力已然足够强大,更不必说二者绑缚一起共同作为动力源了,因此竞技运动员的职业拼搏态度远超过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也就不足为奇,这种生存需求和超越需求二者的联袂需求使得运动员们自甘寂寞勤学苦练并乐此不疲奔赴竞技现场的内在动力根源。当然,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这一需求特点也为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恒稳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支撑。正是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二者的联袂无形中大力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极限挑战步伐的不断迈进,如此便也不再难解释为何竞技程度越高的体育项目,其可超越性越强,其纪录刷新的速度也越快。

2.3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绑合后所带来的困境已经知道,对于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讲,其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二者互渗是其需求状况的特点。可必须承认的是,生存安全需求是一种较初级层次的需求,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则是一种高层次需求,如今二者跨越中间若干需求步骤遥向牵手一起,是否会天然有些不适?这个疑问暂先任其潜伏,现来考察一个预备知识,即“高峰体验”。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马斯洛Z需求理论并更好地来分析刚才的问题。

何谓高峰体验?马斯洛在讲到超越型自我实现的同时提到行为者会体会到一种“高峰体验”。他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而复杂的体验。为说清该体验,马斯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来表达。其中有一条为“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高峰体验的他们更少分裂或者分离,更少自己与自己作战,对自己更加心平气和,体验的我与观察的我之间更加一致,目标更加集中,更加协调有机化,自身各部分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非常良好地运作,具有更加有效的协同作用,更少有内在的摩擦,行动起来更加轻松自如,往日刻不容缓、疲于奔命的苦差重负,现在做起来不再有老牛破车、苦苦挣扎之感,而是轻车熟路、势如破竹。优美的感情和优雅的风度现在浑然一体,伴随着充分发挥功能的得心应手,此时事事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可以看出马斯洛所提到的自己跟自己,或者说主观的自己和客观的自己握手言和是高峰体验的基础。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高峰体验与最佳状态显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高峰体验就是最佳状态本身(这里绝非仅指体育运动比赛中的那种最佳竞技状态)。而且这种高峰体验是非瞬间即逝的,是可持续的,如此美好,几乎尽善尽美,让人向往。

现在来反观一些职业竞技运动员(尤其是在中国),其在追求超越型实现的需要时并没有品尝到马斯洛所提到的“高峰体验”。就目前的中国,大批中流及底层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不断超越其自我竞技现状过程中非但没体会到所谓的“高峰体验”,相反,体育领域外生存技能的简陋,乃至运动过程中途被伤病困扰,退役后因文化水平偏下,生存技能贫乏甚至就业无着落倒是其最深刻的体验。而对那些极少数位于金字塔尖的成绩卓越的运动员来说,他们或许可以品尝所谓的高峰体验,但也仅仅局限于战胜对手的一瞬,或是站在高高的领奖台的那一刻,或许继续延续到其走下领奖台,但当某日退役走出职业光环时,其依旧面临空白和无力。马斯洛所描绘的高峰体验是持久的稳定的恒常的,是自我饱足而风韵的。所以,尽管超越型实现的需求是竞技体育精神乃至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成立的内在动力,但是很多情况下,竞技体育运动主体并没有逐步地尽善尽美地满足完成马斯洛需求层次链条上的每一个需求环节,从而走向真正最巅峰的全面性的自我超越型实现,最直接的证据是他并没有收获如马斯洛描述般的那种美妙而持久恒常的高峰体验。

为什么没有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其职业的特点注定了这些职业竞技运动员们是越过了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之间的若干过渡型需求环节而直达高端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致使所谓的超越型自我实现是一种架空了的无牢固根基的表面实现,这一点远非马斯洛所提及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之实所在。即职业方向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决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职业之外的领域技能的极度匮乏终必导致其在离开该职业后面临惊惑和自卑,退役后生活各方面的真切需求扑面而来,可这时需求实现的本领却无从具备起。

那么这些职业竞技运动员越过了生存需求到超越型需求之间的何种需求类型呢?或许若干,但答案中一定有一条: “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求”。

“健康型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在提及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之前的一种前提必备之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依次为“健康型自我实现需求——超越型自我实现型需求”。即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建立在健康型自我实现的基础之上的,跨越了健康型自我实现需求的这一步骤,其后的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显得勉为其难,或许会得到一些貌似超越型自我实现的证据,(比如,获得优异运动成绩,刷新纪录等等)但由于该实现并非于需求自然演进过程中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水到渠成的需求,所以它缺乏了坚实的基础,所带来的欢愉也是短暂的,更奢谈如马斯洛所赞许的那种持久的高峰体验了。

在马斯洛看来,“健康型自我实现者主要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更凡俗的人,对人和物,他们以一种具体的、实际的、此时此地的、实用的方式来看待的。他们把握环境,引导环境,利用环境达到有用的目的。他们是‘实干家,是有效率、重实际的。”从在某种程度上,健康型自我实现是一种自我实现,是为自己而谋的,而超越型自我实现则更倾向于一种集体利益式实现,实现者背负着大众利益和希冀,目前体育领域内一问题便是大批职业运动员并没有满足其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求,便直接为集体,为国为民地奔赴超越型自我实现去了。很多竞技成绩顶尖的运动员们,反观他们的成长史,大多是跨越了自我需求满足的有序而完整过程,从年少时期便进行封闭式训练,疏离学业,脱离了“凡俗”正常人需求满足的道路,直接承负为集体乃至为国争光的重任,并为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克己努力,单纯为超越而超越的生存状况严重偏离“实际”,他们没有“把握环境,引导环境,利用环境”反而是被大环境所操控,或为达到顶峰超越而自甘被大环境操纵,该需求发展道路违背成长各阶段和谐发展的规律,严重偏离了健康型自我实现的方向。该跨越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跨越式发展到超越型自我实现,对于竞技运动员的身心发展明显弊大于利。或许最终能够达到超越的目标但在表面的光环下缺席的是本应配套而来的“高峰体验”。

从生存安全需求跨越包括健康型需求环节在内的若干需求环节直达超越型实现需求的这一单线路和直通道虽然能拔苗助长般速成好成绩,但从人性角度出发,一旦运动员退役后,脱离了该线路,面临真切的人生时,却发现生命中那些隐而未显的漏洞和缺憾一一横梗突兀眼前,无心也无力地应付这一切,个人需求很快回归到较初层次的生存安全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继而又产生了一个“需求逆流”的现象,即为了补齐健康型自我实现的这一环节,很多退役运动员选择进入大学进修或重新来过,至少可以拾捡当年落下的文化学习,该类需求逆流现象是体育领域内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可以弥补当年的缺漏,但人生的完整并非仅仅是组成部分的齐备而更在于各组成部分地有序组合,人为地破坏需求的阶梯性实现规律,已经对人生造成隐性伤害,对未来的负面影响深远而无奈,该弥补做法虽然直接但有效与否仍在待定中。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编著.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美〕马斯洛,等.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 〔美〕马斯洛.成明,编译.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5] 刘正周,著.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 http://www.stockbook.cn/php/thread-7650-1-1.html.

[7] http://www.hroot.com/viewhtml/html/9941.htm.

上一篇:社团联合会办公室面试题集下一篇: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与您相遇美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