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孤独星球(共4篇)
寻找孤独星球 篇1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 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寻找的人们:他们寻找儿时的美好记忆, 寻找久违的情感, 寻找丢失的人格, 寻找泯灭的人性, 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旅程, 倾尽一生去寻找一个还未得到抑或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之, “寻找”已经成为人生的终极使命。台湾的话剧作品中尤其注重对“寻找”的表达, 也许是因为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给人们指引着方向, 也或许是人们对台湾本土文化传统的延续, 台湾作家会把“寻找”的意识不动声色地倾注到话剧作品的每一个角落, 如同那股温馨浓郁的情感, 会随着情节的推进带给每一位观众。本文将以《邮差》和《在那遥远的星球, 一粒沙》两部作品为例, 初步探寻蕴藏在台湾话剧中的那股“寻找”意识。
一、寻找精神的家园
“寻找”是人类千万次不断重复的动作, 也是他们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潜意识, 于是, 它也就成为文学艺术中不断出现的经典母题。其实“寻找”这个动作仅仅是表层的, 在表象的深处则是主体对所“寻找”的客体的潜意识欲望, 这种客体必然会改变寻找者的命运:如果找得到, 主体的命运会改变;如果找不到, 那么主体的人生轨迹也会随之改变, 所以非找不可, 甚至有时主观上并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要去寻找, 而在客观现实当中却在苦苦寻觅。
台湾戏剧表演家为我们奉上的大型话剧作品《邮差》用邮差林和平一生当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时刻,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一个关于幸福与承诺的故事, 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邮差林和平年少的时候, 就看着人们写信时字里行间寄托着满满的期待, 然后, 热切地憧憬着另一端的那个他能感受得到自己的心意。由于时空的阻隔, 他们不得不通过浸满情感的一封封信来找寻那份久违的爱。当然, 找到那份爱的人, 也许命运会因此而改变;如果找不到, 接下来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变。
林和平用片片飞鸿传送着人们彼此专属的味道, 他用自己的坚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 用自己的毅力传达着人们彼此深深的爱。作为邮差的他送的第一封信是哥哥追求女孩子的情书, 那时的林和平对送信还是仅仅停留在一颗糖果送一封信的状态;年少的林和平因为送丢了妈妈寄给爸爸的一封家书, 而导致父亲的离开, 也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愧疚, 于是万分自责的和平不愿再替人送信, 也是从那时起, 他不愿意再提及邮差这个职业, 以至于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一度被童年时的阴影所笼罩,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的旅程:寻找丢失的亲情, 寻找遗失的爱情, 寻找珍贵的友情, 找回人们对“邮差”这份职业的尊重。
林和平送过的最遥远的一封信是妻子写给女儿的遗书, 为了帮女儿找寻母爱, 作为父亲的他把这18封信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准时送到女儿的手上, 寄托着浓情蜜意的字字句句承载着天堂里的妈妈对女儿的思念与爱恋, 而林和平作为邮差送的最后一封信是一封既没有寄件人地址也没有收件人地址的信件———阿忠与阿芬的信, 林和平倾其一生找寻着这对曾经错过的恋人, 这封相隔千山万水却又近在咫尺的信也成了他一辈子的坚持。
年轻的林和平送的最为艰苦与无奈的信, 便是为陈妈妈送往大陆的家书。那时, 两岸之间无法正常交流与沟通, 林和平手捧着叠叠寄托着思乡情却无法寄出的信件, 遥望着祖国大陆, 与爱人小蝶一起, 期盼着在外漂泊的游子能够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当“两岸三通”的那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 陈妈妈却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去找寻她的亲人, 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立刻涌上心头。那一刻, 林和平终于明白邮差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单纯地把信送出, 更重要的是把鸿雁寄托的那份情感克服一切困难保护好珍藏好, 最终能够亲手把它送出。于是在送信的过程当中, 和平也千方百计地寻找着人生的价值, 寻找着“邮差”这份职业的真谛, 寻觅着大陆与台湾之间那条剪不断的乡恋与情丝。
纵观全剧, 人们会发现,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当中, 正是“邮差”这样一个平凡的职业, 让林和平辛劳一生也荣耀一世。在剧情进入尾声的时候, 林和平手捧奖杯和证书, 一个人走到台上, 面对电视机前全台湾的观众, 还不忘自己年轻时的心愿:找到阿忠与阿芬, 把当年遗失的两封情书亲手送到他们手上。这也正是作为邮差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邮差这个职业的最高境界:把每一封信送到需要它的人手里。虽然有所夸张, 但人物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现代人对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无限憧憬, 也正是从这种憧憬里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人对彼此之间纯洁情感的苦苦寻觅。
一张满含香味的信纸, 一支羽翼丰满的鹅毛笔, 带着思念, 载满爱意, 在地球的一端写下最真挚的语言, 在地球的另一端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等待, 在期待, 然后满怀惊喜……台湾话剧《邮差》通过林和平的执着与爱心, 为我们传递着一份份温暖的深含爱意的浓情蜜意。
二、寻找梦想与爱
其实寻找是人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命需求,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永恒的精神动力。究其实质, 从现实角度来说, 生生不息的人类每天所从事所求索的一切, 无非是一种免于陷入困境的努力, 从终极意义而言, 无不具有源于寻找的生命冲动。于是, 当你沉浸在那种台湾话剧给我们营造的或迷离或沉重或愉悦或伤感的氛围当中的时候, 你就会感觉到其中处处充盈着的恰恰是那股挥之不去的“寻找”的气息, 让我们游走其中, 回味无穷。
文学中的“寻找”常常体现为在失落和幻灭中寻找以及这种寻找的一再幻灭。在浮士德看来, 生命的本质就是无限性。所谓无限性, 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无穷无尽的寻找和创造:他的生命就是他的寻找过程和创造过程;生命的意义并不在那个最终的结局上, 而在生命的过程中, 当生命把它所寻找所创造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出来时,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实现了。
台湾表演工作坊的作品《在那遥远的星球, 一粒沙》 (以下简称《在》)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执着地几近疯狂的母亲叶樱, 编制了一个美丽的梦, 固执地认为, 抛弃她和女儿的丈夫是被来自巴纳菲尔的外星人带走作为研究对象, 而她自己则将时间有两种的手表时间固定在了11点42分, 自己没日没夜地研究星象, 她坚信丈夫会在20年后的9月5日回来。在话剧《在》中, 每个人都是因为爱而受伤:小范是叶樱在夜市摆摊的好友, 他花钱买了个越南新娘, 口口声声说爱她, 但却限制新娘的自由, 最后她不得不逃跑;有钱人老钱, 生活上异常的富庶, 但却抛弃了身患重病的妻子, 他接受不了自己完美的妻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跑到台湾终日酒不离口, 把自己深深地埋在痛苦与自责之中。叶樱在20年前遭到丈夫的抛弃, 在女儿怪怪的眼里变得神经不正常, 于是两人经常争吵, 让她看清她们被爸爸抛弃的事实。巴纳菲尔是叶樱想象出来的地方, 也许真的存在, 在那儿, 有她爱的人。怪怪要拍毕业作品, 她决定把妈妈作为作品的主角, 找来男友一起创作, 小范、老钱也纷纷加入, 在拍摄的过程中, 小范满足了他想当演员的愿望, 老钱鼓足勇气说出了对妻子的忏悔, 而叶樱也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想法, 而怪怪更是与母亲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话剧《在》中渗透的“寻找”意识其实是对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认同性焦虑进行的自我确证, 他们根本性的焦虑也便是那种无家可归的疏离感、抛弃爱人的负罪感。这里的追寻也就是他们每个人在帮助别人找回自己、弥补内心缺失的过程中被确认从而获得心灵的慰籍。
剧中怪妈和怪怪要找的是被外星人带走的怪爸。怪妈因为怪爸大伟20年前的不告而别而变得恍惚疯狂, 她神经分裂、举止异常, 忽视女儿的教育, 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 她真正寻找的却是丈夫大伟的爱情。
怪怪毕业作品的创作最后和朋友想到了假装外星人把爸爸送回来, 她寻找的也许不是不辞而别的爸爸, 而是那个疼她爱她的妈妈, 她想要一份正常的母爱, 可以在她需要的时候在她身边给予无限关怀的正常妈妈, 当然她也渴望这样一个爸爸。
钱先生看似潇洒, 可他每日不停地酗酒却是因为抛弃妻子后心底里无限愧疚的表现, 在帮怪怪演出时情不自禁地那一句“小玲, 你可不可以原谅我”, 歇斯底里也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他心灵深处最最隐秘的感受。他所寻找的是妻子的宽恕、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小范看似一直寻找妻子, 寻找那个外人看起来很不值得寻找、不值得等待的妻子, 然而实际上他是在寻找尊严, 寻找一份被爱情掩埋的属于男人的尊严。老婆跑了, 丢掉了一个男人最起码的尊严, 后来帮助怪怪演戏来安慰母亲叶樱的举动更是一个实现梦想、找回尊严的过程。
戏中每一个人都在寻找, 寻找对于他们而言最珍贵的、最悔恨的、最美丽的那个梦。有的人找到了, 有的人放弃了, 有的人仍在继续, 也有的人迷茫了……
巴纳菲尔星球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不敢确定, 但她肯定确确实实地存在于剧中每一个人的心中, 是她们母女不断寻找的那份情、那个人;是朋友们慷慨帮助的信念和那份无法磨灭的生命尊严;也是他们生命里丢失的那份亲情与爱情。
巴纳菲尔不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宽容的世外桃源, 一个人们在不断寻找的美好梦想, 一剂能够慰藉受伤心灵的良药吗?
摘要:台湾的话剧作品里, 艺术家们会把“寻找”的意识不动声色地融入到话剧作品中, “寻找”是人类千万次不断重复的动作, 也是因为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特殊关系, 让台湾的文学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着对各种人生真谛的“寻觅”, 这也就成为台湾戏剧艺术家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潜在意识。本文将以《邮差》和《在那遥远的星球, 一粒沙》两部作品为例, 初步探寻蕴藏在台湾话剧中那股叫做“寻找”的潜在意识。
关键词:寻找,台湾话剧,邮差,在那遥远的星球, 一粒沙
参考文献
[1]杨经建.寻找:中外文学的叙事母题[J], 文史哲, 2006。
寻找孤独星球 篇2
那天的你,本该在自己的个人小天地里,利用晚自习认真复习,为明天老师可能举行的突袭检查做最后的冲刺,可是就在你复习到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从门外传来了像鸭子般的奇怪叫声,你一时好奇,就没有管住自己的腿,跑出去看了个究竟,原来是你的堂哥,在那里不知名状的学叫怪声。你立马疾步跑过去,带有一点点的质问语气问道:“方乐天,你在干吗?什么事让你这么激动?没看到我在卧室里复习吗?”方乐天一两道无所谓,一副毫不在意的神色,拖腔拖调的说道:“没看见,再说了,你不是有房门吗?我声音有多大,没看到我在看《名侦探柯南》?刚才,新一被灌下药了,我才稍稍提高了嗓门一点,怎么就影响到你了呢?还是你复习不够专心,不然怎么会听到房门外的声响?”这样强词夺理的话,你的耳朵哪里忍受得住,于是,你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上你高八度的嗓门,与你那十分会狡辩的堂哥,大吵了起来,当你想起自己那晚的职责时,时间已经悄悄的过去了二十分钟,而且你用急刹车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世界大战”时,你心境已经无法恢复到凝神静气的境界,所以也就无法很好地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中去了。于是,你索性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没精打采的你到学校时,没有想到老师真的突袭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你既紧张又无奈,心想:这下死定了,昨天光顾着和方乐天吵架了,竟不顾及时的`复习了,现在怎么办?只能听天由命了,还是求佛祖保佑了。考试就如打仗,无准备的仗必然失败,你在考试的过程中,对这条真理的认识已由肤浅转为深刻了。好几道题,由于没有复习到,所以束手无策,心下茫然,搜肠刮肚了好一会,也于事无补,只好无奈的选择放弃,于是,转向去攻那本属于我最拿手最爱解析的附加题,可是不知为何,无情的下课铃声刺耳的响了起来,有点沮丧的你只好把试卷交给了老师。骄傲到下午时,你看到了让你惊呆了的85分,让你一直都很自豪的心一下子重了好几十斤。那天放晚学,你的一直都轻快的脚步仿佛被一条铁链困住了双脚,双腿也好像灌注了铅似的,从不知道怕的你,那天真正尝到到了进家门时的害怕,害怕见到你老妈,可是,迎着你的就是你这时最怕见的老妈,那时你最不想提的问题就是问你考得怎样,可是老妈好像老早就知道底细一样,劈头就问:“江水蟾,你的数学考了多少分?”你低着头,像犯了大罪的犯人似的,用小得只有自己才听得见声音回了一个“85分”,老妈刚才还晴好的脸一下子阴转多云了,用那明显带有一点怨愤的声音对你说:“你才考了85分,现在才六年级,将来到了初中那还得了?”接着又开始了“对得起谁”思想感情教育,你听了本能的辩解:说是昨天由于堂哥捣乱,影响你的及时复习。可你老妈,好像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根本不听你的解释,还用责备语气说:考不好,还不找自身原因,就会将错推到别人身上。你只能跑到自己的卧室里,用汪汪的眼泪来表达你的冤屈,还不停的自言自语:为什么?为什么?只不过一场考试,老妈就如此生气,难道考不好就都是我的错?
“孤独星球”上的中国“足迹” 篇3
它的每一次发声,总能让旅行者们竖起耳朵,连城市研究者也不例外。
从1984年起,《孤独星球》英文版中国旅行指南记录下了中国城市那些细枝末节的变化。
从1984年开始,《孤独星球》就用它们变换的封面记录着一个变化的中国
当《孤独星球》发声时,所有的旅行者都会竖起耳朵,连城市研究者也不例外。
拥有40年出版历史的《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被称为“旅行指南出版的领军者”,这个覆盖了我们星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旅行指南,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版《孤独星球》英文版中国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 China,简称LP China),直到现在,总共出了13个版本。从那时起,中国城市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被记录在了一本本厚实的旅行指南里。
8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开放对外国游客的自由行,对于旅行者来说,这还是一块少有人涉足的神秘土地,还是那个“正在沉睡的巨人”。那时,中国正值城市建设起步期,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让中国城市建设者雄心勃勃地做着当时的“中国梦”。
从1984年开始,《孤独星球》就用它们变换的封面记录着一个变化的中国。第一版LP China的封面,是一个在碧绿的稻田里插秧的农妇。这个扎着小辫、穿着藏蓝色棉布上衣、卷着裤腿的中国农民形象,仿佛代表了《孤独星球》创作者当时的中国印象。有人调侃LP China的封面:短短30年沧海桑田,中国人的穿着早已从蓝布衫进化到了比基尼。
除了中国人的形象,你还能从LP China的封面上看到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桂林山水等中国的风景名胜。最新的LP China于今年5月出版,封面仍然带着鲜明的中国色彩——依旧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
中国城市发展的节奏,充分地反映在了LP China推荐的城市地标上
过去的30年是中国城市突飞猛进的30年。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报告称,从1993年到2012年的20年间,全球28个发展最快的城市经济区中就有27座城市来自中国。
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标志,是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根据《2012年中国摩天城市报告》,截至2012年,中国内地一共有54座城市在兴建摩天大楼,现有摩天大楼470座,在建摩天大楼332座,规划摩天大楼516座,投资总额估值17062亿元。从深圳国贸大厦、上海金茂大厦到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它们的建筑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跨越到21世纪,早已成为LP China必推的城市景点。
城市发展也意味着新地标的崛起。30年前去北京,LP China会推荐你参观天安门和紫禁城;30年后,LP China会告诉你,“鸟巢”和“大裤衩”已经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同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上海世博园成为继外滩、法租界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后LP China又一力荐的上海城市旅行景点。中国城市发展的节奏,充分地反映在了LP China推荐的城市景点上。
古建筑的消失,让老北京人惋惜不已
在记录城市发展的同时,LP China也注意到了老建筑的消失。从80年代至今,胡同作为见证京城历史变迁的舞台,一直是LP China主打的北京旅行景点。2012年年底,北京市关于拆除钟鼓楼地区附近胡同的议题重新被摆上了台面,而这里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世界在消失前最值得去的地方”。在1994年的LP China中,北京有3000多条胡同,到了2013年,LP China的记录只剩下1000多条——其中很多是后来重新修建的。
拆除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北京古城墙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市就以妨碍交通为名对古城墙进行拆除,尽管北京已复建永定门,复建北京城池的行动还是相当困难。对此,LP China写道:“它们(古城墙)的破坏是致命性的,因为它们曾经是代表北京身份的一部分,北京城的地理规划很大一部分以古城墙为中心。”LP China称,古城墙的消失让5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惋惜不已。
十几年前的中国,你得“经历重重考验才能找到一间不超过25美元的房间”,而今,青年旅社已遍地开花
对于背包客来说,要想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找到青年旅舍,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80年代初,在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随处可见的国际青年旅舍联盟(IYHF)的会员旅舍在中国罕见踪迹。上世纪90年代初,LP China写道:“西方人眼中的青旅在中国几乎不存在……大部分情况下,中国唯一的‘青旅’就是国营酒店里的宿舍。即使有这样的宿舍,前台服务员也不一定愿意告诉你。”
进入21世纪,“青旅”在中国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旅行者能在北京、香港、澳门和广东部分地区使用IYHF会员卡。但在十几年前的中国,“要找到一间不超过25美元的房间,你得经历重重考验”(LP China 2002年版)。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招待所,对外国旅行者来说也还是个陌生的领地。
但如果翻开今年出版的LP China,你会发现,青年旅舍在中国早已遍地开花。十几年前,LP China为来到杭州的旅行者推荐了12家宾馆;十几年后,LP China推荐更多的是当地特色的青旅。在中国,国际青年之家(HI,前身为IYHF)和其他私人运营的青旅已成为预算有限的旅行者的福音。现在的青年旅舍,员工大多为会说英语且熟悉当地文化和交通的年轻人,旅行者能在青旅蹭Wi-Fi、看DVD、喝咖啡、泡酒吧、打乒乓球、租借自行车,甚至玩三国杀——这在80年代的中国是很难想象的。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放,让青旅、民宿、酒店等针对旅行者的建筑大肆兴起,城市面貌因此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LP China记载,1994年,三亚大东海边只有大东海大酒店和南中国大酒店,鹿回头半岛也只有一间鹿回头宾馆;如今,大东海边度假屋、青年旅舍、星级酒店等应有尽有。旅游设施的完善,让三亚成为中国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
当年,手拿一份猪柳蛋汉堡是很时髦的事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快餐文化”在中国也悄然兴起。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开设在内地的第一家餐厅,3年后,麦当劳也落户深圳。在LP China眼中,麦当劳是90年代初北京最知名的餐馆之一,是“有钱人生日聚会、朋友聚餐的好去处”。1994年版的LP China甚至写到,在街上手拿一份猪柳蛋汉堡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十几年前,麦当劳的进驻还被国际媒体广为炒作,而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家新的西式快餐店在中国开张。
LP China同时见证着中国城市交通方式的多样化。80年代初的广州,公共交通仅占总出行比例的10%,如今这个比例已超过60%。当时,LP China推荐在广州或从广州始发的交通方式包括骑车游沙面、公交环市游、坐船去香港等;现在,LP China推荐的交通方式又增加了高铁和地铁。
事实上,你还能从LP China看出一个城市的社会变迁。
1997年以前,LP China的中国城市地图并不包括香港,而1998年的版本首次把香港和澳门纳入了城市地图,尽管澳门一年后才回归。开放自由行十年以来,香港成为最受内地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去年到访香港的内地人接近3500万人次。LP China称,1998年,旅行者在香港还可以做到每天只消费250元港币。现在,内地游客在香港的平均消费已经过万元港币。
在中国控托尼·惠勒眼中,中国的污染变严重了,但随地吐痰的现象少了
今年7月,托尼·惠勒(《孤独星球》创办人——编者注)和妻子莫琳来到北京,为中文版《孤独星球》旅行指南做宣传。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托尼·惠勒说中国的变化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快:“我在中国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方,常常会想它10年前是什么样子,20年前是什么样子,而10年后是什么样子,20年后又是什么样子。”也正因为如此,《孤独星球》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LP China开始,几乎每两年就推出新版上市——中国城市走的是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最近两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游客三大目的地之一。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2012年中国接待了5800万人次的外国游客,这让中国在全球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榜单上位居第三,排在法国和美国之后。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利布·里法伊说,到201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托尼·惠勒说,40年前出版《孤独星球》时,几乎没有人去中国旅行,也很少有中国人出外旅行,现在的中国早已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当然,中国城市的诸多问题也让一些旅行者抓狂。2008年,荷兰旅行作家J.马尔腾·楚思德在3个月的中国之行后写了名字冗长到惊人的书,名为《迷失在中国:真实怪故事之如何解读世界上最神秘的国家,或如何学会从容地吃生鱿鱼》。在书中,J.马尔腾·楚思德对中国的饮食习惯、砍价风俗、污染问题等大加吐槽。
但至少,托尼·惠勒是个坚定的中国控。面对J.马尔腾·楚思德对中国喋喋不休的抱怨,托尼·惠勒在他的博客Tony Wheeler's Travel上反驳道:“他一直在抱怨中国污染严重、出租车司机贪钱、人们随地吐痰。是,中国的污染变严重了,但我不认为现在的出租车司机像以前一样贪钱,随地吐痰的现象也少了很多。”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书笔记 篇4
孤独无助的江冰蟾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我是个活泼多动的孩子,生下来就爱动,做什么事都不能静下心。上学后,依然如此,虽然我的成绩很好,但一上课我就坐不住,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不是在下面乱翻书就是在书上乱画,甚至还“引诱”同桌以及前后位的同学说小话,老师多次提醒我甚至批评我,可我就是改不掉,时间一长,严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最后大家都不愿意和我做同桌。课间做游戏时,我也喜欢发号施令,强迫一起玩的同学服从我的命令,开始大家还愿意和我玩,慢慢地,因为我的霸道他们再也不和我一起玩了。
那段时间,我的心里真的很难受,同学们不再羡慕我的成绩,也不再和我做游戏,我不再是那个耀眼的“明星”。下课了,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看着同学们快乐地玩耍嬉戏,眼红得要命,也难过的要命,有时眼泪都想流下来。后来,老师和妈妈教育我,要想被别人接受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要多为别人考虑,不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我听了她们的话,慢慢地,我的朋友也逐渐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