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在路上(精选10篇)
孤独在路上 篇1
摘要:在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中, “精神孤独”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麦卡勒斯最主要的三部小说的解读分析, 从关注作品中少女形象成长过程、心理变化、精神体验的角度出发, 初步探讨“孤独”情结是如何在人的内心世界逐渐形成并发展直至成为常态, 从而试图获得对作品主题思想、作家创作意图以及所表现的人类精神孤独状态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孤独,成长
在二十世纪美国南方文学领域为数众多的女作家中, 为人为文都独树一帜的卡森·麦卡勒斯可以称得上是地位重要而个性鲜明的一位。从她的几部重要小说看来, “孤独”无疑是她所选择的以文学表现永恒人性的切入点。麦卡勒斯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表现人类精神隔绝之绝对性和永恒性的落寞氛围, 运用象征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讲述一个个充满悖谬的悲剧故事, 刻画一组组性格怪异、精神扭曲的人物形象, 由此有力地展现出现代社会成员日趋孤独异化的严峻现实, 深刻反映出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人们苦涩难言的内心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 以细腻的体察、特殊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的隐秘。本文旨在根据对麦卡勒斯最主要的三部小说《婚礼的成员》、《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的阅读分析, 从关注作品中少女形象逐步成长的角度出发, 探讨“孤独”情结是如何逐渐在人的内心世界播种、生根、发芽直至长存的。作为一位具有曲折传奇人生经历的女作家, 特立独行的卡森·麦卡勒斯自身就常年陷于病痛与孤独的折磨之中, 因此她作品中强烈的也是标志性的孤独感不能说没有沾染上作家本人对于孤独的亲身体验。在上文提及的三部小说中, 能够发现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一个孤独的少女形象的成长序列, 而她为孤独所困扰、不断做出冲破孤独的努力以及最终仍归于失败的心路历程几乎可以推广到麦卡勒斯其他所有作品中孤独的人物身上, 这就可以解释在她的小说中孤独感缘何而来又为何总是挥之不去。
为麦卡勒斯赢得最多肯定评价的长篇小说《婚礼的成员》开头这样写道:“一切从弗兰淇十二岁时那个绿色、疯狂的夏季开始。”从这个夏季开始, 小女孩弗兰淇第一次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立。“她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 在这世上无所归附。”弗兰淇是一个外形和装扮都像男孩的小女孩, 显得有几分古怪。“镜子里映像扭曲, 但弗兰淇知道自己的模样。”这个夏天, 正在长大的弗兰淇开始了第一次对自身的全面思考和审视, 而这次思考和审视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从她个体本身看来, 她不清楚“我是谁”从而无法将自己定义和归类。她之前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缺位, 和父亲之间则缺乏理解和沟通, 因此她自身的存在感显然不能靠家庭和亲情来维系。她既不屑与小镇上符合传统女性气质的那些大女孩子们相处, 也不甘愿让自己屈就与厨娘和小表弟共同组成的三人团体。从外部环境来看, 她也因为不知道“我要到哪里去”而苦恼。封闭沉闷无聊乏味的小镇生活令她烦躁不安, 外面世界的广阔天地和丰富生活似乎将她远远遗弃。她想离开却又不得其法, 只得在看不见的牢笼中左冲右突, 苦苦忍受被限定的命运。
每个人在自我意识迅速萌发觉醒的少年时代, 都会面临弗兰淇所遇到的这两个尖锐的问题, 并希望通过改变自身与环境、参与他人和世界来获得对自我的确认和在群体中的定位。弗兰淇发现自己无所归属的尴尬状态之后, 自然产生了失去身份的焦虑和困惑, 因此时常采取一些孩子气的破坏性举动来缓解不安、发泄情绪。她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成了被展览的怪物中的一员, 体会到被一切隔绝在外的孤独感, 因此急切地渴盼通过与其他的人物、地点和事件建立联系来证明自己和他人一样, 并不孤立。于是她在得知即将参加哥哥和新娘在冬山举行的婚礼之后, 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 立刻爱上了关于这个婚礼的一切。她想象和哥嫂组合成“我的我们”, 离开炎热的小镇去往想象中冰天雪地的他方, 并很快对这件事深信不疑。可这突如其来的激情只是她单方面的愿望, 无异于遥远的梦幻。所以当最后这个幻想被打破的时候, 弗兰淇仿佛瞬间失去了全部生存的意义, 一度离家出走并想以自杀结束生命, 同时结束不可忍耐的孤独感。
作为社会的人, 每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是从孩提开始便通过与别人的交往来确定自我。心理学家弗洛姆在著作《爱的艺术》中说道:“一个人一旦孤独, 就意味着他与外界的联系被割断, 使自己的能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 孤独者意味着他无力把握这个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关的人和事;反过来, 当这个人处于孤独状态时, 他就随时有可能被这个世界所淹没的危险, 而个人的能力是远不能和整个世界相抗衡的。”《婚礼的成员》中处于身心发展初期尚未定型的小弗兰淇第一次实实在在地尝到了被割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恍若置身真空之中的孤独滋味。她在寻求归属感这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时遭遇了挫折, 从而初步认识到成长也许就是需要一个人只身面对的孤独而痛苦的旅途。世界上其他所有人和事似乎都不能给予自己有效的承认与帮助, 寻求身份认同的方法也难以找到。现实给小弗兰淇上了严肃的一课, 求同梦想的破灭在她心中播下了孤独的种子, 而暂时接受现状的弗兰淇也停止了对孤独的激烈反抗, 开始以较为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孤独。但在小说结尾处, 小弗兰淇有了新伙伴玛丽和环游世界的新梦想, 可见她还没有完全丧失冲破孤独的希望, 仍然深深向往不平凡的生活、到达不了的地方以及有待确证的自我。她认为玛丽是她“最知心的朋友”, 并附和玛丽的爱好让自己感觉遇到了同类。从感到孤独、试图建立联系到联系崩塌、回复孤独再到全新的联系的建立, 小弗兰淇在与孤独作战这条循环往复的道路上展开了新一轮探索, 前途未卜。
这个没有结束的故事在《心是孤独的猎手》这部小说中似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只不过主角转换成了快满十四岁的女孩米克, “最知心的朋友”变成了镇上的哑巴辛格, 而环游世界的梦想则被称为音乐家的憧憬所取代。还是男孩打扮、与众不同的米克仍没有放弃对孤独的抵抗, 只是她的行动方式显得比弗兰淇要成熟理性一些。她看得到眼前的现实, 同时也坚持自己的理想, 于是她把个人日常活动明确地划分为“外屋”和“里屋”。“外屋”是她必须予以妥协的艰难凝滞的生活, 如帮助承担家务、忍受周围不合拍的人们。“里屋”则是她内心深处保留的小小空间, 里面有她钟爱的音乐和一个可以称得上知音的人——辛格。由于在现实中米克真正想成为的自己得不到家人和身边其他人的理解, 也缺乏实现自我的必要条件, 从而令她感到孤独。因此她选择用对小镇里沉默的圣者辛格的倾诉来获得解脱。由于辛格对人的善良温和, 米克和很多人一样, 将辛格划归了自己的阵营, 认为他是唯一懂得自己的人, 可以令自己获得某种认同而消除孤独感。但讽刺的是, 不会说话的辛格根本不是上帝, 从他给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其实并不理解任何一个向他倾诉的灵魂, 同时他自己也感到深深的无法对人言说的孤独。他的“知道”只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的假托, 是孤独的人脑海中自欺欺人却信以为真的幻象, 他和其他人的孤独并不因为共同存在就可以获得沟通。
米克却不清楚她所寻求的安慰是如此虚妄。心是孤独的猎手。因为孤独, 所以试图猎取理解;而又因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行性, 一无所获的猎人最后注定更加孤独。作者麦卡勒斯在这里无情地将交流这条摆脱孤独的路径堵死, 用一个宽厚的哑巴的形象作为象征, 来说明自说自话的言语的无效性。孤独只是一种极端个人化的心理体验, 就如同米克听到美妙音乐时内心真实的紧缩震颤只有自己了解一样。一颗孤寂的心从对另一个独异个体的倾诉中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拯救, 因为孤独某种程度上是源于不同, 而每个人的孤独本身又各自不同,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份“孤独的孤独”, 像个循环的诅咒般无解。当米克最后发现辛格自杀的悲惨场景时, 她心中的美好幻象彻底崩溃。她重新陷入孤独之中, 因为精神支柱瞬间倒塌了。辛格的死仿佛一个永远无人知道的谜一般不可理解, 带给米克的陌生感势必把她重新抛入深渊。所谓的理解原来根本没有存在过, 辛格的死带给米克打击, 让米克承认自己始终无法知道辛格在想什么、无法知道辛格是否真的懂了自己、也根本谈不上与辛格成为心灵相通的知己的事实。
辛格的死和家境窘迫让米克的“里屋”完全闭锁在了遥远的某处, 她对孤独的努力反抗也到了尾声。她最终放弃了当音乐家和与人沟通的理想, 投身于“外屋”琐事之中, 为养家糊口承担了一份起初并不甘愿接受的工作。“她像是被骗了。只是没有人欺骗她。没有人可以泄愤。但她就是有这种感觉。被骗了。”其实无论是这份工作还是与辛格所谓的内心交流, 始终都是极度渴望排解孤独的米克自己在欺骗自己。面对残酷现实承认理解的不可得之后她停止探索的脚步不再寻求拯救, 而在感到孤独、试图用得到理解的方式反抗孤独和结局又恢复原状的历程结束时, 米克的孤独感受伴随着成长之痛只有加深而没有减少。但她已失去坚定的信念无力反抗, 只能在现实中麻木地沉沦, 做到不发声地忍耐, 直到习惯孤独。她不再奢望其他的人来聆听她的想法和美梦, 而是改变外表装束融入了之前不能容忍的普通女孩子们的行列, 用失去自我的代价换来表面的平静, 掩盖内心深处沉重如故的孤独。然而心灵的火焰终究无法完全熄灭, 被孤独包围暂停追捕理解与爱的猎手还在等待机会再次出击。“也许钢琴会有的, 不会出现波折。也许她很快会得到一个机会。”这是米克心中残存的最后一点连自己都怀疑的微薄希望。可不幸的是这样一种希望在爱密利亚小姐那里最终演变成彻底的绝望。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爱密利亚小姐在三十岁之前一直沿着单调的轨迹生活。她是个外表男性化的女人, 孤僻古怪却很能干, “靠了自己的一双手, 日子过得挺兴旺”。可是, “唯独与人, 爱密利亚小姐不知怎样相处”。早已习惯孤独的爱密利亚小姐与弗兰淇和米克在精神特质上一脉相承, 她不再试图通过建立联系和寻求理解的方式来对抗孤独, 但可以看到她其实并没有完全丧失对人与人之间脉脉温情的美好愿望。她帮小镇的人们免费看病, 特别是对孩子们温和体贴, 一方面是为了寻觅些事情来做以填充沉闷无聊的生活,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爱密利亚小姐诚挚善良的本性。所以在接下来的“机会”出现时, 她才会奋不顾身地全情投入, 再一次勇敢地为摆脱孤独的抗争全力以赴。而这一次, 她选择的方式是爱情。
然而爱密利亚小姐、李蒙表哥、马文·马西三个人之间纠结的恋爱关系从一开始就孕育着危机与不安。马文·马西爱上爱密利亚小姐之后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爱密利亚小姐为了李蒙表哥开办了咖啡馆并且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 李蒙表哥哪怕遭到巴掌和嘲笑也要时刻跟随着对他具有吸引力的马文·马西, 他们对各自爱情的付出不可谓不尽心尽力, 可惜的是他们的爱恋构成的循环圈就仿佛自然界猎手和猎物之间的食物链, 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他们都在各自的单行道上一厢情愿却又义无反顾地执著追寻, 而结果似乎从开头就已注定。正如作者在小说中关于爱者和被爱者的经典论述所揭示的那样, “往往, 被爱者仅仅是爱者心底平静地蓄积了好久的那种爱情的触发剂。每一个恋爱的人都多少知道这一点。他在灵魂深处感到他的爱恋是一种很孤独的感情。”而“被人爱的这种处境, 对于许多人来说, 都是无法忍受的。被爱者惧怕而且憎恨爱者, 这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爱者总是想把他的所爱者剥得连灵魂都裸露出来。”但“爱者疯狂地渴求与被爱者发生任何一种可能的关系, 纵使这种经验只能给他自身带来痛苦。”
单从爱密利亚小姐来看, 在爱者与被爱者的界限被严格划清的情形之下, 她选择了一种注定只能带来孤独和痛苦的方式来对抗自身的孤独。她对李蒙表哥的爱缺乏回馈, 而越是没有回应, 她就越是渴望得到。因此才不懈地行动, 期冀爱的降临。实际上, 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孤独的反抗相同, 都一直存在于人的内心, 李蒙表哥只是燃起爱密利亚小姐与孤独作战火焰的触发剂而已。“任何一次恋爱的价值与质量纯粹取决于恋爱者本身”, 也就是说, 其实爱密利亚小姐是在争取爱情的武器向包围自己的孤独发起挑战, 即要战胜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内心。这才是这场爱情战争真正的意义所在。但孤独的力量何其强大, 正如作品题目“伤心咖啡馆之歌”所预示的那样, 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咖啡馆只会是伤心之地。咖啡馆应该是人与人欢聚交流、沟通感情的场所, 它代表孤独的被驱散, 也曾在人们心目中重新确立了爱密利亚小姐的形象, 可以看作她自身价值的一部分证明。爱密利亚小姐的店铺从常年不允许人逗留到成为咖啡馆后几年中的生意兴隆再到一切结束后无法修复的闭锁荒废, 正是一个由习惯孤独到反抗孤独最后又回复孤独的封闭性循环结构, 而这个过程在米克和弗兰淇那里同样可以看到。
把麦卡勒斯的这三部小说接续起来, 就是一个孤独的囚徒负隅顽抗的悲剧, 是一个少女在向成年人转变的过程中, 在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上, 以建立联系、寻求理解、诉诸爱情的方式一次次做出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努力, 想从人与生俱来的深重孤独感中艰难突围的痛苦经历。从最初的小女孩到最终的成年女人, 与孤独抗争的力度不断加大, 斗争的实际行动成分也不断增加。可是主观个人的能动作用越是被强化, 面临的结局就具有毁灭性乃至令人绝望。自我归属幻灭了, 理解沟通不可得, 爱情求不到回应, 伴随着人的成长, 对人与人之间温情关系、理解与爱的渴求与努力最终宣告失败。初识孤独的小弗兰淇充恶……你只不过是一个伪君子……”。[3]如此激愤之词显示的无疑是女性对男权统治的抗争, 也表明了麦琪渴望打碎父权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枷锁, 颠覆生理意义上的女性地位, 追求女性精神上的自由的强烈愿望。而本文中自由不羁的流水, 无疑是麦琪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阐释。文章的一开始就描写了麦琪喜欢在河边游荡, 如痴如醉, 以至于她妈妈担心总有一天她会淹死在河里。麦琪很喜欢钓鱼, 但却经常恍惚地凝视着平静如镜的池水, 把钓鱼的事早抛到九霄云外了。在麦琪单独与斯蒂芬乘小船顺流而下时, 她茫然地凝视四周的流水, 深陷在自己的思绪中, 完全没有注意他们错过了目的地, 而已经漂流到很远的地方了。麦琪那自由奔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正像这弗洛斯河的流水一样不受束缚, 流水就如同麦琪的化身。面对流水, 麦琪觉得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 只剩下平和的心境, 她显然已经将河流当做其心灵的避风港, 汲取力量的源泉。男权社会中的麦琪渴望超越女性受压迫的身份,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但却无法挣脱强加在妇女身上的枷锁, 极其渴望像流水般自由自在。
4.麦琪在“水”中寻找和谐之路
艾略特憧憬两性和谐, 想要追求一种两性之间精神上的平等和相互理解, 一种回归自然的境界。而作品中摧毁旧世界的力量来自于“水”—小说的结尾的一场洪水。“水”寓意着救赎, 净化和新生。洪水突然袭来, 麦琪手足无措, 只能任凭洪水拉扯她的身体或将她冲到水面, 这多么像她幼年时的梦境和父亲口中常常念叨的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但片刻之后冷静下来, 她想到自己至亲的人, 便不顾一切划船返回家中, 因为她意识到家中自己至亲的人们可能会遇到危险, 需要援助, 也看到了和哥哥消除嫌隙的契机, 此刻麦琪头脑中充斥的只有这强烈的信念, 她毅然划船开启生死未卜的旅程驶向心中的目的地而全然不顾死神的临近。“麦琪隐约感到对哥哥的爱又强烈的涌现起来, 这种爱把后来的那一切冷酷、残忍的侮辱和误解的印象都消除了……”。[3]终于, 麦琪回到了家中, 种种冲突, 矛盾和对抗在兄妹重逢的那一刻, 都被浓浓的亲情取代, 留下的只有那根深蒂固的幼时在一起时的美好记忆。汤姆被麦琪那深切的爱所感动与震撼, 划船重新返回水面, 汤姆面对茫茫洪水以及身边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麦琪, 他感觉心头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那是有关人生的奥秘的启示。随着船身沉下又浮上, “兄妹俩已经在永不分离的拥抱中沉下去了……”, [3]最后兄妹俩面对死亡, 握手言和, 相互间的隔阂被洪水所冲破, 达到了融洽与和谐。洪水虽然夺走了麦琪的生命, 但却预示着她的另一种重生, 意味着她追求精神解放与自由的成功。汤姆最终谅解了麦琪, 而作品中他代表着父权制世界观, 所以这也体现了父权制社会对于女性追求自由与解放的尊重。兄妹俩在洪水过后被安葬在一起, 显示了两性的平等。不管是在洪水中兄妹俩的重归于好, 还是合葬体现的两性平等, 都反映出作者希望让两性携手共创和谐的, 健康发展的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
结语
这一作品中女主人公麦琪的命运与“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水”也成为麦琪性格, 意识和命运的象征, 是对麦琪希望突破女性地位的限制, 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阐释。爱略特在此作品中描写了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关系, 从而揭示了女性被压迫, 受限制的境地, 批判了父权制对女性自由发展的限制, 可见她对父权制世界观的反叛态度, 但她的反叛却夹杂着矛盾的态度, 带有尊崇和妥协的成分, 最终思考并探寻的是男女之间共存的和谐之路, 可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题中之意。纵观全文, 我们可以看到, “水”这一意象对于作者从女性视角和自然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社会, 试图建立一种和谐的相处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孤独在路上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再次参加我校的主题演讲。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书香伴我人生路”。
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回首读书的日子,一路走来,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怀。懵懂岁月,熠熠闪光。在天真烂漫的儿时,童话为我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羡慕白雪公主的美丽与善良,渴望拥有东方阿拉丁的智慧,痛恨渔夫夫妇对金鱼的贪婪,钦佩身材奇小的大拇指的勇敢??真善美是我幼时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悠悠岁月,书墨飘香。在上学求知的日子里,书籍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手捧一本好书,在文字中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阳光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在书中细品李白的潇洒,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感受冰心的意切情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一个人只有在挫折中才能展示出惊人的毅力;一本《简·爱》让我感受到了善良、质朴和坚韧的品格;从《平凡的世界》中,我领悟到: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能热爱生活,生活对你就是公平的。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已是一名人民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塑造者,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前苏联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素养正取决于此。”
回首八年的从教之路,20岁登上三尺讲台,面对工作中一件件困惑的事情,是我的老朋友――书籍,给了我解决问题的“良药”,让我看到柳暗花明的“又一村”!这些年,漫游在教育书籍中,《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们相处,在课堂上如何调控,如何为孩子创造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爱心与教育》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鲜活,教育的诗意。“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悉心呵护”,这充满爱意的句子让我理解了教育的真谛;《赢在校园》指导我如何打造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实施成功的教育教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部让亿万家长和老师感动的心灵作品,向我们再次诠释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爱和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我要感谢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练,是读书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收获着幸福,是读书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是读书让我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精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们,热爱读书吧!学海无涯,征途漫漫,让我们以书香为伴,铸就精彩、智慧的人生!篇二:演讲稿:在路上
在路上
青春是一道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首用热情和智慧唱响的赞歌,更是一条用激情用行动用理想武装的成长之路。在路上,我们感受春天的和煦阳光,鸟语花香,温暖而甜蜜;我们体会夏天的艳阳高照,枝繁叶茂,热烈而昂扬;我们品尝秋天的草枯叶落,萧瑟凋敝,颓唐而凄惶;我们更要面对冬天的天寒地冻,雪虐风饕,悲痛而绝望。但是,无论哪种经历,都是我们无悔青春的写照,因为我们曾经洒了一路汗水,饮了一路风尘,嚼了一路艰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我们尝试过,拼搏过,热血过,我们不后悔!”
一路的起点固然是雄心壮志,可终点未必是金碧辉煌。内心深处的呼唤啊,把我们带向渴望已久的远方。
在路上,我们用真心,凝视绽放的自然。
天晴朗,看花儿朵朵开放;风清扬,听鸟儿阵阵欢唱。山青青,留下一串串跋涉的足迹;水蓝蓝,荡漾一片片闪亮的波光。看日出,炽热的红光浸润祖国的朝阳,激发热血;看云海,辽阔的苍茫呼应民族的栋梁,腾起雄壮。在路上,我们用意志,守望开花的梦想。第一道曙光,照进天窗,映出我们穿戴整齐的戎装,这就是旅途的开场。于是,纵使山高路远,寒风冷雨,崎岖泥泞,我们无畏阻挡。每一次都在绝望徘徊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通向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返航!燃烧着心中不灭的光,让所有远方为我们发烫,青春的路上我们要倔强,不退让!在路上,我们追梦,感恩,修身,养性,完成一次次自我超越与成长。
追梦,在路上。那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梦里,我们手持大学毕业文聘,激动地欢呼雀跃,梦里的我们优雅,高贵,伟大,辉煌。于是,憧憬着美好的梦想,我们蓄势已发,扬帆起航。在课上,当老师绘声绘色的演讲,交相辉映的是我们兴味盎然的点头,恍然大悟的微笑,真诚热烈的鼓掌;当老师细心指导小组讨论,相映成趣的是我们聚精会神的倾听,争先恐后的发言,热火朝天的思想碰撞。在自习室,你就会发现,一张张青春的脸上,认真而严肃的神情;一双双灵动的眼睛,专注而执著的目光;一支支激荡的疾笔,优雅而妙曼的舞动;更有学累的同学们酣然入睡的可爱,恬静,在梦里实现自己的小小愿望。期末考试来了,每个同学的心底都有一丝紧张担忧,跃跃欲试地冲动和念想,年轻而颤动的心啊又一次迎来了实践地洗礼和生命的挑战。we are ready!让最后的战役检测我们厉兵秣马的成果吧,我们要向全世界发出最耀眼的荣光。
空,大地,雨露,阳光,感恩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敬畏自然,感激生命!
修身,在路上。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伟大成就的根基与起点。五月的花海,阳光下的少年,要实现修身,需要丰富精神养料的灌溉和滋养。读书,灵魂的发现与成长。走近先贤哲人,聆听韵味悠长的思想回荡;翻开经典著作,细嗅沉淀饱满的知识清香;关注现实社会,吸收与时俱进的智慧精华。我们在一个个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里,接受熏陶和浸染,获得启迪和享受,慢慢地,就会突然发现,书籍已然为我们插上一双翅膀,可以在和煦的阳关下乘着时代的春风凌空展翅,掠羽高翔!。艺术,智性的飞舞与畅想。我喜欢每周末去学拉丁舞,我喜欢安神静气地练书法,我喜欢在涂鸦社团里交流,我喜欢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在艺术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高雅的生活情趣,脱俗的审美观念,我们用灵动的眼去观察,用敏锐的耳去倾听,用好奇的心去培养。体育,身体的强健与能量。在黎明晨曦时,器材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在夕阳黄昏下,篮球馆“咚咚”声与队员的叫喊正在交响;在清风明月里,体育场热闹欢腾,跑步的人流飞速增长。“娱乐身心,锻炼体质,活力四射”这既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的向往!养性,在路上。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意味着我们对人生追求和挑战的态度,意味着我们对人情世故和个人能力的把我和创造,养性,就是实现自我塑造之路的终极关怀。我们学着承受苦难。苦难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苦难才是真正的大学。面对苦难,我们迷茫过,彷徨过,痛苦过,但我们更坚强过,执着过,勇敢过,我们把苦难视作一种砥砺,我们更把苦难视作一种机遇。梦想的高度和苦难的程度成正比,苦难啊,它的前面是丑陋痛苦的魔鬼,令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可他转身的背面就是每个人追求已久的圣洁天使啊。我们学着对待流言。流言蜚 语就像风,并且是空穴来风,来也匆匆,去也无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猝然临死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们要学会从容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不论生活经历多少误解和委屈,我们总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我们学着只争朝夕。“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苦短,道路漫漫,我们需抓紧时间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在时间的长轴上,每一处风光都记录我们的身影,每一处风光都刻下我们的思绪,人生的丰富,精彩,充实,饱满随之而来,成功的喜悦,激动,满足,荣光更会不期而至。我们要让生命每一秒钟发出更多的热和光!
其实,在青春之路上,从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到傍晚的最后一抹霞光,再到深夜璀璨闪烁的星光,青春的使命之光在一直为我们引导航向。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朝气最富创造性最富生命力的群体,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种种重大使命落在我们肩上。我们要肩负起作为新一代青年的爱国使命,为祖国的荣誉而战,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发向上!在时代的大道上,静听时代的脉搏,踏准时代的鼓点,我们斗志昂扬!
在路上,我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且行且畅享;在路上,我们披荆斩棘,拼搏奋斗,且行且顽强;在路上,我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且行且张狂;在路上,我们用青春拥抱时代,用激情点燃梦想。篇三:行走在路上(读书演讲稿)行走在路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地看了好些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有《名师教学思想和经典课堂》系列、《教学艺术论》、《牵到河边的马》等等,从老一代的于永正、贾志敏到新生代的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这些名师的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从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些大师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先生。
欣赏他的课,他的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在他的课堂上,你仿佛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叫绝。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
欣赏他的语文观。他这样诠释语文:“謫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语文是精神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是感性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语文是儿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民族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生活的。“诗意语文,我的朝圣之路!”当王菘舟执着地呐喊时,他告诉我们:“磨”课千遍也不厌倦。每节语文课的导入与结尾,他都要修改n次。他常常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正是这样的行动,王老师的生命才不断走向了圆满。
我原来认为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至少是一个不讨厌学习的人。没有成家以前,看书是我的最大爱好。为人妻为人母后,看书的时间相应就少了,不过一年也订阅了近十种的书刊,夜晚,柔和的灯光下,我会拿着一本故事书,和儿子一起看,指着书上的画面,一页页地念给他听。儿子学英语了,我也跟着学;听录音、查词典,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每周一次的英语带班早读,我还能客串两下领读呢。儿子学绘画了,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书。教学类的书,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但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我觉得自己很是惭愧。很多时候,卑微的虚荣心和难以抑制的惰性让自己难以深入地学习和思考,还常常找借口自我原 谅。相比较而言,看消遣类的书倒是花了很多时间,教育方面的书籍,我总是率性所至,囫囵吞枣,常常是没有看完便束之高阁。想想王老师,真是汗颜!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今天,当我们欣赏名师课堂上游刃有余、韵味无穷时,背后正是一路辛苦的奔跑与一份梦想的坚守!让我们在名师的引领下,怀揣希望的梦想,用读书来磨砺自己的底气,以一种淡然的心态,从容的行走方式,让我们的教学生命不断绽放“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的美丽风景???篇四:读书,使我们成长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六三班的学生代表:李艳杰。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读书,使我们成长。
书,是陪伴我们一生的必需品。你喜爱的书就像一扇窗,使你看到外面的世界;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座通向美好人生的桥,使你顺利到达人生的彼岸;你喜爱的书就像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伴你前行,伴你欢笑悲戚。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位善于聆听的朋友,为你描绘一幅美好的画卷。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使人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有文明行为、有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使人愚钝,使人自私残暴。
同学们,书可以让我们成为知识上的富翁,精神上的巨人。让我们一起热爱读书吧!谢谢大家。篇五:读书伴我成长演讲稿
读书伴我成长演讲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人类的文化粮食,更是传播文明的天使。从古到今,多少文人能士历经磨难寒窗苦读圣贤书,最后功成名就,其名流传千古不朽。
而如今,身为90后的我,虽还不能做到像他们头悬梁,锥刺骨般刻苦,但是我热爱文学,酷爱读书。读书已成为我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更是陪伴我一同成长的亲密伙伴。每当我神游书海,总觉神清气爽。并且漫步书林。什么格林童话,唐诗宋词,文学作品,都是我阅读的对象。随着年龄的渐长,我走进了名著的世界。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从《呼啸山庄》到《茶花女》。每每看到心仪的书,总是爱不释手,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美味的面包。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一本好书,一段精彩的文字,都能让我的心情完全融入其中,情绪也随书中一起起伏跌落。曾暗暗为琼瑶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泪洒衣襟,为金庸笔下的大侠剑客摇旗呐喊,为简爱深深祝福,为小奥利弗悲愤不已......一直以来,我都深深地体会到读书带给我的震撼与感慨.有人说,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有人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而我,则认为,读书能使你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多彩。我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想让自己文采斐然。所以我贪婪、大量地汲取书中的养料。在浩瀚的书海里,我尤其喜欢唐诗宋词这朵迷恋的浪花...... 小轩窗前,曾感伤过苏东坡的生死两茫茫; 梅雨时节,品味过李清照的梧桐细雨;
夕阳西下,也曾与马致远倚剑走天涯;
烛光投影,却有深深的沐浴在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中......
一首首的古典的诗词,散发出一种被时间浸过的清幽的奇香,引领我緃古越今,思想走遍千山万水。无论是杏花春雨的多情,还是塞北秋风的萧索,亦或是大漠孤烟的苍凉,滚滚长江的豪壮。一个人旅行在诗词的世界里,或哭过,或笑过,或恨过,或爱过,更深深陶醉过。一颗心畅游书海,变得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再爬书山,心中依然充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漫步在清晨的校园,若仔细听过朗朗的读书声,便会发现它恰似一首美妙的曲子,每字每句都是流动的音乐,都是飞扬的快乐。读者快乐,听者亦快乐。大哲学家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的确如此,读书使我懂得辨明是非,善解人意。若没有亲历书海一次,是永远无法体会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与精神上的满足。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读书永远伴随我们,见证我们的成长,它是我们的良师密友,也是照亮我们前行路的指明灯。
沈琳琳:科研路上的孤独与坚持 篇3
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50篇,EI检索80篇。据Google Scholar,论文总被引用次数2032,H指数20。担任《ISRN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on Multimedia》《Pattern Recognition》《Image & Vision Computing》和《Computer Vision & Image Understanding》等国际重要期刊的审稿人。
现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深圳市高层次“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曾获2008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012年深圳市自然科学奖、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15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2010年国际期刊《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最多他引论文奖。2015、2016连续2年被爱思维尔出版社评为计算机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
专家简介:
2016年3月,AlphaGo和李世石的世纪大战点燃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和讨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专有词汇一时间倾泻而来,它们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沈琳琳介绍说,人工智能是一个愿景和目标,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范畴下的一种工具,深度学习则是机器学习里面一个分支,强调的是所使用的模型。交谈中,沈琳琳无不流露出对这个新兴领域的喜爱。而他主攻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就属于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缘“Gabor小波”
20世纪初,一个名叫Dennis Gabor的人提出了“Gabor函数”的概念,从此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使用该函数的小波,即Gabor小波。那时,Gabor小波还只是一维的,也并没有应用于识别领域;后来经过发展,它提升为二维。直到1994年,英国剑桥大学约翰·道格曼使Gabor小波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用Gabor函数跟猫的视觉皮层的响应函数做比较,观察猫在看东西时皮层是如何兴奋的,以及神经元兴奋响应的函数。研究后他发现,二者很像,这说明用Gabor小波函数分析图像是有生理基础的,于是他开发了第一个虹膜扫描及辨识的算法,并申请了专利。
“Gabor小波应用的很成功!”2002年,沈琳琳受英国政府海外研究奖学金资助远赴诺丁汉大学攻读博士,主要从事人脸识别研究,那时他用到最多的方法就是Gabor小波函数,“用这种方法来提取特征,人脸识别准确率很高”。初获成功点燃了沈琳琳的兴趣,他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Gabor小波性能很好,但问题同样存在——计算量比较复杂,特征维度很高——计算效率低。“当时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一个方法,通过特征选取,把不重要的去掉,使特征维度缩短,从而加快提取的速度,最终达到又准又快。”他对采用Gabor特征的二维人脸识别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对不同方法的思想、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分析,通过互信息和Boosting算法对小波的位置、中心频率以及方向进行选择,最后只采用其中关键的数百个特征进行识别,从而在准确性降低很少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识别系统的效率。研究成果“A review on Gabor wavelets for face recognition”发表于《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杂志,目前据Google统计被引用次数已达362次;研究成果“MutualBoost learning for selecting Gabor features for face recognition”发表在《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目前据Google统计被引用次数已达101次。
博士期间,沈琳琳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励。毕业后,他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医学院担任Research Fellow。诺丁汉大学因核磁共振仪而闻名。2003年,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教授保罗·劳特伯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彼得·曼斯菲尔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贡献重大,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沈琳琳也自然投入到大脑核磁共振(MRI)图像处理和基于MRI图像的大脑疾病分析研究工作中,参与多个基于Gabor小波的医学图像处理项目。所谓的“核磁共振成像”就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是前期工作,而沈琳琳所要做的是后期处理,“拿到核磁共振的图像后,我需要做一些图像处理,医生再在这基础上比较正常和患某种疾病的大脑的异同,分析疾病的原理。”
从二维到三维
提到图像处理,一定离不开“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一个大领域,可识别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图像、语音等。“图像的来源很广泛,如摄像头拍照、医学X光扫描等,但不论设备是什么,最后得出的都是图像”。得到图像后,下一步就要开始理解图像。如何理解?这涉及到“人是如何看图像的”。早期,犯罪嫌疑人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印,由法官凭借肉眼判断两个指纹是否为同一人。这是最原始的识别。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愈发可以解放人力,简言之,沈琳琳的研究内容就是设计一个“机器”取代人眼,从而把图像内容识别出来。这需要他学习人类观察事物的方法,掌握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纵观全局,这其实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沈琳琳的任务就是中间过程中的转化连接。endprint
后来,他在对Gabor小波抽取信号特征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核方法、信息理论和支持向量机,构建了高效而鲁棒的人脸、掌纹、指纹以及硬币识别系统。
“我想把所做的研究与实际产业进一步结合,在英国只是做纯粹的研究,产业结合没有太多的机会,而且文化不同,结合的难度也比较大。”于是,在2006年沈琳琳结束海外漂泊,回国加入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一个人在国外,远离亲人又面临着文化差异,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沈琳琳坚持了过来。回国后,他依旧举步艰难。由于错过了申请硕士生导师的时间,沈琳琳没有自己的学生,做事情都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写申请书,一个人做研究,一个人敲代码,“开头很难”,话语间仍能体会他当时的艰辛与酸楚。“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坚持”,因为始终如一的信仰,沈琳琳咬牙度过了最难的开创期。
在深圳大学,沈琳琳延续了在国外的研究内容,希望对一些固有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比如有遮挡、光照暗,人脸识别就会受到影响,准确率低”。他的第一个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过完备感知模型和稀疏表示的有遮挡人脸识别研究”意在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个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字典计算量比较大,不容易找出解”,对此他申请了第二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过完备字典自适应优化理论及应用研究”。就这样,沈琳琳受“问题驱动”意识影响,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当时Gabor小波还主要用于二维图像,“在二维图像上效果那么好,能不能用到三维图像上?”于是沈琳琳开拓性地将三维Gabor小波应用于三维大脑核磁共振图像配准以及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领域。他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Gabor小波的配准性能评判方法,即通过对配准后三维MRI图像的局部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客观地给出性能指标。方法能广泛应用于配准算法的选择、参数选取,最终推动基于三维MRI图像的大脑疾病分析技术的进步。研究成果发表在当时影响因子为4.3的JCR 1区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上。后期,他又通过三维Gabor小波和高光谱数据的卷积,抽取影像每个像元在空间-光谱联合空间内的局部变化特性。实验发现,“多个不同小波抽取的特征在融合后,能够很好地代表象元在三维空间内的局部信号变化”。后续工作对三维Gabor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在保持高准确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系统效率。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影响因子为3.5的JCR 1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梦想照进现实
随着工业合作的深入发展,沈琳琳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实现产业化愿景。2011年,沈琳琳收到一份邀请。这是一家生产医用显微镜和硬件的公司,其产品主要销售给医院用做疾病诊断,比如验血——加入抗原、抗体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的反应,以判断是否可能出现某种疾病。过去,整个过程都依靠人工使用显微镜,这样就造成检测员工作量很大,准确率和效率也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此,他们就提出能否有一个软件自动把反应类型分类。
“他们有需求,我们就合作”,沈琳琳接受了这个挑战。殊不知,那时世界上做这类研究的人还很少,因为做细胞图像有一个特点——没有数据做不了研究。沈琳琳因为和公司合作,就有了获取图像数据的来源,这样,他才能顺利地做下去。
两年后,检验成果的时刻终于来到。IEEE国际图像处理会议(ICIP)组织了一场“国际荧光细胞图像分类大赛”,沈琳琳延续先前工作,在词袋框架下对基于灰度排序的局部特征字典进行了研究,通过聚类对密集采样获得的局部纹理特征字典进行学习,将在该字典上的表示用直方图统计代表整体图像,最后和空间金字塔方法相结合用于对显微镜观察到的HEp-2细胞荧光图像进行自动分类。比赛最后,沈琳琳的算法击败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和意大利著名大学的13支参赛团队,以最高的准确率获得冠军。研究成果也发表于模式识别领域知名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 。
渐渐地,沈琳琳的工作走上正轨,他也有了自己的学生。说起他的第一个研究生,沈琳琳记忆颇深。“他是专科生升本科生,基础不是很好”,但通过3年的努力,最后拿到了一家互联网名企公司的录取单。拥有这样傲人的成绩,除了学生自身的刻苦,沈琳琳也功不可没。作为老师,他总是更多的投入精力和时间去训练学生,通过带他们做科研、做项目提升技术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养其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不是把技术简单的告诉他,而是教会他如何获得这个技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表达与沟通也是他看重的能力。传道授业,沈琳琳可谓是用心良苦。
回忆起当年在上海交大读硕士,沈琳琳感概道,“那时还没有数据库,网络也不发达,查论文很麻烦,只能去图书馆打印”。后来读博士,一切就都变得方便,他有机会接近最新技术,同国际学者交流接触。以至于到如今,沈琳琳更加珍惜这个时代所创造的机会,可以让像他一样有追求有激情的科研者践行自己的科学梦。未来,沈琳琳期盼有一个更大的突破——和公司达成合作,产品能有更多人使用。
孤独在路上 篇4
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时期有痛苦、磨难、失落、受挫或者失败的经历, 那段时期是如此令人不安又是如此旷久弥长, 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灵魂的黑夜”。纵观《心是孤独的猎手》全篇, 一直都被孤独的意念紧紧纠缠。它讲述的是以聋哑人辛格为核心和四个各不相同的小人物之间的故事, 这四个人物分别是丧妻的咖啡店老板比夫·布兰农, 酷爱音乐的房东小姑娘米克·凯利, 黑人医生梅迪·柯普兰和工人运动积极分子杰克·布朗特,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然而却不被人所理解, 他们万分地孤独, 常常被孤独的阴影所笼罩;聋哑人辛格和他的好朋友斯皮罗相依为命,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因为他们听不见也不会说话, 过着仿佛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斯皮罗却疯了, 被送往疯人院, 辛格只有一人过着孤独难耐的日子, 可幸的是还有朋友的精神寄托;而那四个与世格格不入的小人物也逐渐在辛格这里找到他们自己的精神寄托, 以此来回避内心, 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链子。阿尔伯特·加谬的《西西弗斯神话》中有一句话用来说明现代人的绝望心境:“在真正意义上, 只有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自杀。”在斯皮罗死后, 似乎是一种对身份缺失的恐慌, 对生活动力枯竭的绝望, 辛格选择了自杀, 至此, 贯穿全文的那条无形链子也就彻底断裂了。而那四人失去精神寄托, 又回到了他们原先的隔绝状态。
与安逸舒适的时光对比, 痛苦和迷惑的经历反而更可能使人了解自己的灵魂深处, 黑夜是一场精神磨难, 仿若置身于悬崖边, 如果你竭尽全力要摆脱黑夜, 你可能就无法领悟它给你的启示, 但若你能泰然自若地在悬崖边感悟黑夜的馈赠, 你将收获非凡的人生经历。麦卡勒斯并非一个悲观主义者, 尽管她一生数次陷入精神崩溃并尝试自杀, 但她的一生同样也在进行着与死神的艰难搏斗, 与病魔抗争了20多年, 她热爱生活, 热爱家人和朋友, 麦卡勒斯喜欢做一个爱者, 并怀着一颗极度敏感的心去感悟世界。她反复进行着孤独意念的思考,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直觉似的生命哲学, 而这套生命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她力图挣脱出灵魂的黑夜的结果。小说中的人物过着孤独痛苦的日子, 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到不安, 对目前的生活提出疑问, 可是他们心中的那份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那种新的突破和渴望给了我们希望, 因为这种孤独意识使他们有了对绝望的反抗, 有了对人类的挚爱, 对人生的挚爱, 对人生真谛的不懈探求。
早在1941年麦卡勒斯就坦然接受了她的生活将永远孤独的事实, 可是她还是会有意无意地竭尽全力去消解孤独。小说中的人物借助酒精、音乐和信仰来排解他们心中无尽的孤独。工人运动积极分子杰克总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 他很迷恋酒, 也很贪杯, 他是一个激进的工人运动分子, 亲眼目睹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 阶级间的对立和不平的事实让他厌烦, 他想建立真实的制度, 可是却得不到他人的理解, 隔绝由此无情地产生。因感到沮丧和失落, 他试图寻找补偿, 他渴望同伴, 常常独自流连于比夫的小酒馆。正是凭借酒精带来的快乐和麻醉, 杰克暂时忘记了烦恼, 沉溺在内心是清醒的仿若“世人皆醉我独醒”中, 而压抑已久的孤独得到消解。音乐没有国界, 它有利于消除孤独、愁闷等忧伤情绪, 同时也拯救了小姑娘米克的灵魂, 米克的一生都与音乐绑在一起。信仰是个人的精神堡垒, 它赋予了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强者的孤独会因自身信仰的卓尔不群而获得独立人格, 获得人生的创造力。杰克为劳苦大众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工作条件鸣不平, 黑人医生梅迪终身致力于黑人的解放事业, 他们带着热烈的信仰通过对孤独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 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束缚的反抗。小说中的人物或通过借助酒精麻醉自己, 或通过音乐暂时忘却孤独, 或沉溺于信仰来寄托孤独的情感, 从而消解孤独。
通过对孤独的消解, 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具有一种深沉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孤独是他们生命的本质, 在小说中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些孤独的人, 因为他们以巨大的思想张力透视着整个世界和人生。在孤独意识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实践中, 他们摆脱不了纷繁的事务性琐事, 却保持一种清醒的意识, 一种怀疑的精神。黑人医生梅迪的追求是高尚的,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黑人事业, 他的追求来自于他清醒的认识和对种族的深厚感情。他是个清醒的智者, 自己的困难和经历, 以及对周围的观察, 使他意识到种族主义是黑人苦难的根源。他的孤独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自己人民的麻木, 二是种族主义的存在, 换言之, 也正是由于他敢于对那个不公的社会提出质疑才会有如此清醒的意识, 而这种意识也是他孤独的根源, 这让他深刻感受到了世界和人生的荒凉, 可这孤独让他感受到的荒凉的同时又赋予了他开展自我拯救的精神力量。这样看来, 孤独意识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思议的审美意义。单单看孤独这一个词语, 人们可以联想到一系列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一个形单影只的人是孤独的, 又或是让人想起人类那无尽的心灵世界。在孤独这种冰冷的意象色彩中, 小说中的意向语言被表现得出神入化, 因为那是用整个生命精神酿成的, 传达出了真实的寂寞情感和孤独意识, 哪怕是在阴沉幽冷的孤独意识中也孕育着揪人的热量。无疑, 孤独是美的, 是一种沉郁的美, 一种哲理的美, 一种隽永的美。这种美, 让人心灵战栗而又发人深省, 曲折绮丽而又轻柔飘忽, 成功地传达出了一种象征与朦胧的艺术美。对于比夫、米克、梅迪和杰克来说, 辛格的死是一个谜, 是一个沉痛的精神打击, 在与心灵的对应当中, 孤独意识展现了散文诗特有的艺术之美。麦卡勒斯对失去精神寄托的四个人物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小说结尾处梅迪说:“我相信现世的公正……相信对我们的公正, 对我们黑人的公正。”对杰克的描述:“无论如何, 他在前进。这一切都会重新开始……他心中有希望, 也许他的旅程轨迹很快就会呈现。”还有关于小米克的:“如果一件事有意义, 就肯定有用……没错!没问题!有用。”我们也可以在比夫身上看到一线光辉:“当他最终回到屋里时, 清醒地调整了自己, 准备迎接早晨的太阳。”小说的最后使人感到一股深藏在心灵深处的生命潜流在奔突, 在明与暗、过去与未来、生与死之际, 从而显现出人类心灵的深度、生命的力度, 也透露出人们不懈地探求人生意义的思想光芒, 以及追求卓越艺术美的光芒。
孤独给人带来了痛苦, 是生命中最深刻、最黑暗、最迷惘的时刻, 仿若灵魂的黑夜;但它同样也赋予了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就像一个在悬崖边舞蹈的灵魂痴迷地创作他自身追求完美的舞步, 正是那种精神力量赋予了他巨大的人生创造的力量, 才能在边缘地带显现出生命的奇葩。麦卡勒斯说她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精彩的孤独的区域, 里面只有简单的小说和内心思考, 随同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爱、痛苦、绝望, 以及最后那焕发希望的“生命的活力”。麦卡勒斯在人生的黑夜中将孤独的心灵体验化作人生的基本经验, 并贯穿在小说创作中, 将人类孤独意识建构在文本中, 由此来倾诉生命的孤独情怀, 将个人的孤独上升到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哲学高度, 为我们提供或淡泊或悲怆或舒缓的艺术审美感受。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 一生都处在生死边缘和孤独纠缠之中。一方面, 孤独的意念挥之不去, 另一方面, 她又与这种意念不懈地抗争。其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通过透视心灵来反映社会是作品最大的亮色。对精神隔绝心理和孤独心理的思考成为该作品的重要主题, 同时作者也力图通过创作探寻到其存在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孤独意义
参考文献
[1]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2]张爽.卡森·麦卡勒斯小说创作心理与人物心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07.
[3]卡森·麦卡勒斯著.陈笑黎译.心是孤独的猎手[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孤独在路上 篇5
曾经我以为,亲密的爱人会陪我时刻,伴我前后。
可是现实告诉我,爱人他也会累,爱人也会疲惫!
疲惫到我不忍心让他陪。
曾经我以为,至亲的骨肉会一直跟在我身后,我一回头就能看见他们依赖的目光,于是我便不在孤单!
可是时间告诉我:
孩子们已经长大,终究要飞出家门,独自拼搏!
曾经我以为
心灵的默契,精神的共鸣,会让知音永远陪着我,隔着手机屏幕,陪着我每时每刻。
可是黑夜告诉我,那样的朋友,我看得见,却摸不着,就像天上的星星,为数不多!
我在黑夜里孤独的走着,只有路灯陪着我。
我告诉自己:
人生路上,我孤独但不寂寞!
爱人虽不能陪我,可他的爱里有我!
孩子们虽不能陪我,但他们的牵挂里有我!
知音虽不能陪我,我却知道,他的梦里一直有我!
永远在路上 篇6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更迭, 以会计准则 (包括企业和政府) 为核心的相关会计政策的制订、发布、修改、完善持续不断进行着。面对这些政策文件和改革潮流, 很多会计人 (尤其是基层的会计人员) 都感叹:旧的还未融会贯通, 新的又接踵而来。犹如站在一片灿烂绽放、五彩缤纷的花海前, 虽美不胜收, 但也难免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会计人, 不仅要炼就一双紧盯政策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 同时也需要政策制订部门厘清新旧政策的适用范围和衔接办法, 该废止的及时予以废止, 该失效的及时宣布失效, 该统一口径的及时作出明确, 让贯彻落实政策少一点迷惘。
从事会计工作者, 除了要掌握各项会计政策和制度外, 还不得不参加形式多样的会计考试, 这不仅是丰富自己财务知识、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也是提高工资待遇、获取职务晋升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谁也没有想到工作后自己会不自觉的加入到考证一族的大军中, 但这就是一个会计人的宿命。话说你好不容易拿了一个证, 想歇歇吧, 看看周围的人, 看看同学、朋友、同事, 再对照工作实际, 好像还不够, 不够份量, 考吧, 太累;不考吧, 真不行。这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会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 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如何, 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随着会计行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会计从业人数不断上升, 会计信息的需求越发广泛。作为一名会计人, 无论是面对会计制度的演变和更迭, 还是应对会计考试拾级而上, 都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亮”。
会计人要保持乐观心态。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难免会使会计人有时在会计政策、制度的选择和把握上产生一头雾水之感, 让会计人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和财务报告编制上感到棘手, 但这一系列变革的宗旨, 还是为了规范企业 (或者政府)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只要牢记和把握这一宗旨, 就容易时刻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 积极从容应对各种情况。
会计人要锻炼敏锐嗅角。对于会计制度的频繁更迭, 会计人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善于洞察新准则、新制度的变化点, 紧紧把握新旧准则和制度的不同之处, 梳理出变化重点、难点, 认真加以学习研究, 并可借助相关讲义、培训资料, 力求加以融会贯通, 争取以更高的效率掌握政策内涵, 以求尽快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贯彻应用。
会计人要坚持一丝不苟。会计政策和制度面广量多, 况且会计工作还涉及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等事宜。会计人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坚持求真务实, 不怕繁锁, 精益求精。要和单位同事之间严格分工, 明确职责, 加强协作, 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 配合相关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优化工作流程, 防止出现差错。
重建家园在路上 篇7
地动天不塌, 大灾有大爱, 重建家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周年之际, 总有些记忆值得定格:10万大军奔赴灾区, 打响一场举建设行业之力的安置房之战, 全国各地援建队伍的种种细节, 感动人心。
如今的灾区在经历山崩地裂、撕心裂肺以后, 生活在继续。春天的气息里, 阳光下孩子的微笑便是一切的希望与美好……
灾区涅磐重生
有人说, 灾难是历史的伤疤。一年前, 在灾难的现场, 是山崩地裂的满目沧桑。一年来, 在曾经受灾的现场, 体现出灾区人民坚强站起来的伟大力量。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 倒下的房屋如何像大树一样生长, 凝固的笑容如何像繁花一样绽放?这一切因为:广袤的灾区大地上, 伤痛已凝聚成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巨大力量。
绵竹的暖春气息2009年绵竹的春天, 不仅能看到整齐的街道, 旺长的花草, 还有街道两旁墙壁上贴着的鲜活年画, 年画或讲民间故事、或是历史传说, 人物栩栩如生、身姿形态各异, 个个饱含笑意, 让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一股暖春的气息……
绵竹是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 全市完好的房屋只有8.3%, 其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50多万人失去了家园。绵竹剑南镇的景观大道板房社区, 有板房约2万间, 这里安置的都是绵竹市区房屋受损的居民, 最多时达5万人, 是汶川地震后最大的一个板房区。
地震给绵竹人带来了灾难和伤害, 但在承受了大地震的考验之后, 绵竹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多彩的年画、火红的花朵、乐观的心态, 表达了他们对幸福安康的憧憬, 也寄托着他们向往平安吉祥的未来。
映秀的板房生活现在的震中映秀如同一块调色板, 三分之二是水蓝色, 三分之一是土灰色。水蓝是温馨的板房, 土灰是触目的废墟;水蓝紧连着土灰, 板房就在废墟边上。震后的映秀人, 每天就这样在单调的“调色板”里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生活的色彩并不单调, 板房映秀已在废墟边上展示出勃勃生机。
映秀的板房, 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公共区、生活区、商贸区。公共区位于漩口中学遗址旁边, 两面皆是废墟, 是当地和废墟结合得最紧密的板房区, 主要包括政府、医院、银行、学校等单位, 被称为“心脏区域”。
“心脏区域”的生活并不轻松, 映秀镇副镇长吴拥军对此深有感触:走出板房, 第一眼看到的仍是废墟, 第二眼看到的则是远山上的翠绿。
板房区的生活总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行走其间, 很少能看到特别喧嚣的场面, 但穿行来往的人却并不少。中滩堡村村民杨威威说, 现在生活总算安定了, 大家都在为以后憋劲。
杨威威家共有两间板房, 一间自住, 另外一间拿来做了小旅馆。自住的那间板房陈设非常简单, 除了一台电视、两个衣柜, 便是一架双人床, 床下堆满了脸盆等各种杂物, “新房子修好了, 肯定还要置办新的家具, 现在正存着钱呢!”和其他板房居民的生活差不多, 杨威威每天的生活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时间打理现有的生意——家庭旅馆。一部分时间往往是外出打探或者和家人、亲朋商量未来可能的发展之路。杨威威来自镇边上农村, 家里早已商量好土地要继续种, 还要开个杂货店、小旅馆, 有闲劳力就出去打工挣钱。
据了解, 映秀镇共搭建板房2800多间, 安置5000多人。板房区生活配套设施相当完备, 照明、排水、通信等全部入户。根据重建时间表, 这些板房至少还要使用一年多时间, 新的映秀镇主要是在废墟原址上重建。
建设新家园
汶川地震发生当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迅速反应, 立即成立了建设部抗震救灾指挥部, 由姜伟新部长任指挥长, 黄卫副部长任副指挥长, 部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工作小组, 同时组织专家组赶赴抗震一线, 全力部署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会议”, 专题研究布置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问题。
安置房“大决战”汶川大地震后, 国务院作出为地震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的部署后, 各有关省 (区、市) 建设部门紧急动员, 迅速行动, 10万建设大军奔赴灾区, 一场举建设行业之力的抗震救灾“大决战”迅速而有序展开。
在这场特殊的考验面前, 援建队伍以敢于拼搏、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 完成了国务院交给的68.1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
地震发生后, 频繁的余震使道路经常因塌方而堵塞, 给援建工作造成巨大困难。山东省援建北川县, 到达援建点要绕行成都、马尔康、茂县进入北川, 路途长达1000公里;广东省援建汶川县, 进入施工点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和梦笔山, 沿途飞石不断;河北省援建任务分布在平武县的23个乡镇115个安置点上, 施工材料要用中小型运输车辆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是四次倒运到施工现场;海南省的援建任务高度分散, 433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邛崃市、金堂县共286个点上;湖北省援建的汉源县施工环境恶劣, 安置点多在海拔1000多米的萝卜岗上, 赶上下雨, 泥泞的山路使材料运输十分艰难;吉林省在黑水的施工地点平均海拔3000多米, 悬崖峭壁无路可走的现象随处可见;宁夏援建甘肃天水的500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5县93个乡镇330个援建点上, 地形复杂、山路崎岖。
面对这样的施工条件, 为了保证工期, 各援建队伍想方设法, 迎难而上, 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在第一期援建任务下达时, 大多数职工吃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外面下大雨, 里边下小雨, 天晴时气温高达38摄氏度以上, 居住条件比灾区群众还要艰苦。许多同志每天超强度、满负荷工作, 苦累紧咬牙关, 轻伤不下火线。
在过渡安置房建设最紧张的时候, 白天炽热的太阳底下, 工人们挥汗如雨, 很多人的皮肤被灼伤。晚上挑灯夜战, 成群的蚊子叮咬, 让人难以忍受。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搬进过渡安置房, 不少援建单位组建了突击队、抢险队、服务队, 不少地区的施工队伍坚持“大雨小干、小雨大干, 不下雨拼命干”, 不分昼夜, 艰苦奋战。
重庆市以敢于“亮剑”的精神, 以“提前, 提前, 再提前”的紧迫感, 保一流质量, 创最快速度, 圆满提前完成了援建任务, 第一批移交使用。上海市援建队伍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最危急的时候, 毫不畏惧、处惊不乱, 抓住仅有的几个好天气, 紧张有序地施工, 赢得了宝贵的工期。
辽宁省接到援建任务后行动迅速, 在德阳地区第一个派出工作组, 第一个将全部地块的规划和市政设计图纸报送当地建设主管部门, 第一个制定印发了过渡安置房单体质量验收标准。
江苏省抱着“抢出一天工期, 早送一天温暖”的信念, 施工人员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 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援建队伍的拼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 在施工现场每一个指挥部的过渡安置房里, 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 表达了灾区群众对援建单位的感激之情。他们付出了艰辛, 用自己的汗水赢得了不穿军装的“铁军”称号。
建设系统的凝聚力这次抗震救灾中, 有26个省 (区、市) 承担了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 涉及的地区多、行业多、单位多、人员多, 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社会工程。很多人说, 是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这一特殊的平台, 使建设系统20多个省、几百个单位汇聚到一起, 为了共同的目标, 协同配合、并肩作战, 密切了联系, 增进了感情,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凝聚力大大增强, 在地震灾区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大意义。
北京市对规模较大的安置房小区规划设计了主干道和次干道, 住宅组团和商业、公共服务区合理组合搭配, 使其基本具备城市社区的功能, 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上海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考虑了防雨设计、公共照明、厨房通风排烟, 公共卫生间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天津市为保证灾民能住得“安逸”, 在钢架式过渡安置房内特地安装了吊顶, 既保温隔热, 又舒适美观。河南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山区潮湿多雨等实际情况, 在配套设施上体现人性化思想。周口市还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为当地村民修建了一条300米长的灌溉水渠, 保证了下游60余亩水田的用水。
福建省在配备床、窗帘、隔帘等日用品的同时, 还为屋檐加设防雨篷, 为集中供水点加设防晒网。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计议, 舍得投入, 基本解决了渗水问题。山西省援建点甚至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 设立了小区监控室。深圳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平面布局合理, 配有消防水池、取水点、消防栓等设施, 满足了消防要求。青岛市以灾区长远建设发展为目标, 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 人性化设计、人性化施工。宁夏自治区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精心规划, 精心设计, 确保了过渡安置房结构安全可靠适用。
各地援建再提速
北京援建创优质工程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消息称, 北京市2009年对口援建什邡市恢复重建工作目标已经明确。按照部署, 北京市将在援建项目建设的“加快”和“提前”上狠下功夫, 重点做好产业合作、智力援助等5项工作。
援建项目建设方面, 2009年9月1日前, 6所援建的中小学校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福利中心二期、妇幼保健院于5月中旬交付使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年底前全部完工;什邡市受灾最重的红白镇作为示范点先行实施规划方案, 八角镇等其他重灾镇的规划方案稳步推进。
创建优质工程方面, 认真把好前期工作质量关、建筑材料质量关、工程施工质量关, 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推进产业合作方面, 协助什邡市做好3.1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在园区规划、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加快落实招商引资项目, 力争3年完成引资45亿元的目标, 对接什邡现有汽车零部件、化工、食品饮品等企业, 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援。
资金监管方面, 切实加强对援建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的监管, 坚持做到建设项目的全程跟踪审计。
江西小金速度在江西援建小金县的十大示范工程中, 江西小金服务中心一期工程2008年7月26日开工, 同年11月21日便投入使用, 仅用了118天。
小金县城新城区等全县详规于去年9月全部完成, 比计划提前3个月。民生工程中, 截至2009年4月22日, 农房重建竣工率88%左右, 在阿坝州重灾区名列第一, 全面完成农房损房维修加固任务, 比计划提前了48天。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没有‘江西小金速度’可不行。”江西援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陈俊卿称, 今年的援建工作已全面展开, 十大示范工程中的小金县文体中心、广电中心、居民休闲公园、两河口会议会址、美汗公路、城关二小、县人民医院将在国庆前提前完工, 剩下的江西路也将在年底前基本建成。
江西省对口援建小金县灾后重建总金额为13.2亿元。去年短短半年多时间, 对口援建工作取得显著阶段性成绩, 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江西小金速度”。
在小金这样的革命老区, 急需招商引资“造血”。2008年10月, 江西对口援建小金现场指挥部和小金受援指挥部共同策划组织, 成功地在南昌召开招商引资说明会, 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 签订了2.1亿元的项目投资协议。
链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力投入灾后重建
在路上 篇8
打工时间过得飞快, 也渐渐抚平了心灵上的伤口, 我不但开阔了视野, 还有了小小的积蓄。在一次和母亲的通话中, 当得知家里的苹果树发展很好, 产量增加了, 可就是满树的苹果卖不出去。我隐隐感觉到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来了, 毅然踏上了返乡路。经过调查分析, 我发现苹果不好卖, 卖不上价的原因:一是苹果质量一般, 二是消息闭塞, 没有大的收购商来收货。于是我便和父母商量办起自己的苹果采摘园, 父母很支持。方向定了, 便四处考察, 学习先进的采摘园管理经验和寒富苹果栽培技术;2008年秋, 在父母的帮助下, 我终于成立了沈阳市第一家采摘园——沈阳市晶晶寒富苹果采摘园, 开始了创业之路。
采摘园成立一年多, 我家的苹果收入就翻了番, 正当我为如何壮大产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而困惑时, 镇政府通知我参加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培训学习, 我先后参加了辽宁省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辽宁省农民创业培训和沈阳“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培训中不仅学到了寒富苹果生产新技术, 而且学到了创业理念、技巧、特别听了曹军教授讲授的“如何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课程和往期学员郎大春做的创办合作社的经验介绍。我眼前一亮, 这不正是带动乡亲们一道发展苹果产业共同致富的好路子吗?于是我决定创办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 带领乡亲们共同创业。起初, 没人肯入合作社, 因为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不起眼的黄毛丫头, 大伙不相信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 我一方面请父母给苹果大户做工作, 另一方面联系苹果收购商。苹果上市前, 又组织大家将苹果清选分等, 省去了收购商选果的麻烦, 当年苹果卖的非常好, 父老乡亲看到了实惠, 思想也转变了。年末, “辽中县沈宏寒富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2014年7月沈阳绿色田园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创立了。
合作社成立不久, 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曹军教授、白忠义副教授等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 按照合作社法规制定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制定了“科技为先、质量为纲、服务至上”的经营方针, 明确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科技创新、开拓市场”的发展方向, 确定了“五统一” (统一技术、统一施药、统一检测、统一收获、统一销售) 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完善了管理规章制度。
合作社正常运转后, 我拿出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标准化、;绿色化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方面。针对大多数社员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实际情况, 邀请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润珍、刘慧纯老师来基地进行理论讲座及现场指导。培训内容涉及寒富苹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到目前, 已经举办各类培训班36次, 参加人员近2000人次。组织社员到熊岳等地参观学习, 实现了从课堂教授式向实地指导式的培训方式转变, 通过生产现场指导示范, 即调动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又提高了培训效率, 使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快速全面的推广。
合作社不仅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也得到了县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县农经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多次到基地进行指导, 潘家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100多万元。通过科学管理, 合作社的寒富苹果在品种、质量、价格方面都远远超过以前, 经济效益是普通农户的1.5倍, 每10亩果园纯年均利润可增加达7万元左右, 成为合作社成员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 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成为辽中县的典范, 为全县寒富苹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我先后被评为辽中县青年致富带头人, 辽中县三八红旗手, 沈阳市三八红旗手, 辽中县政协委员, 并被确定为沈阳市科技局“青年科技示范户”。
通过六年多的努力, 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257户, 分布辽中县4个乡镇, 带动农户200余户, 生产规模达2700亩, 年产寒富苹果1800吨;注册了“沈宏”商标, 申请认证了绿色食品标识;获得了辽宁省名特优果品大赛三等奖;在2010年辽宁省举办的“辽宁省驻满洲里招商洽谈会”上合外商还签订了出口协议;2011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辽中寒富) 指定生产基地, 2011年在沈阳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辽宁 (沈阳) 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雨润杯”优质农产品奖;2012年在辽中县苹果协会担任理事, 2013年在沈阳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辽宁 (沈阳) 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扩大了合作社的知名度。还将继续发展规模, 在现有的果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观光旅游果园。
志高,在路上 篇9
02/ 志高中央空调产品引发客商浓厚兴趣
03/2 层高的志高展位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04/ 志高工作人员与外商朋友亲切交流
当暖通行业众多品牌还沉浸在刚结束的第25届中国制冷展之际,志高则携旗下的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冰洗产品、 红酒柜、小家电等5大板块集体亮相115届广交会。
作为家族的主力成员,志高中央空调最尖端的CMV-X全直流变频多联机等核心产品的现场展示,引发了观众,特别是外商观众的关注小高潮。
驻足、观望、咨询、技术交流甚至现场签单……志高中央空调的魅力究竟何在?
广交会上的“骨灰级”展商连续13年参展
如果你是一位每年都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 广交会)的读者,你一定会发现在这连续13年期间,都有志高的身影。延续到今年,已经是志高13年来第25次参展了。而对于志高中央空调而言,这次的参展是在完成目标牵引未来·333工程首轮积淀后的重拳出击。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志高中央空调热衷于广交会,其原因何在?对此,志高暖通营销本部总经理杨骏平给出了答案。
他表示,对于志高中央空调内外销并举的市场开拓战略而言,借助广交会这个综合性国际贸易平台可以进行有效的商务洽谈、品牌推广及客情维护,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互联网浪潮和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越多的发展机会,也面临着越多的生存挑战。现在的情况是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争相辉映,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同台竞技, 志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用心,不断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以更专业化的品质和更优秀的全程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才能保持在业内长期领先的优势。
内外销并举外销势头发展迅猛
“每年的春季广交会我都会参加,每次到志高的展位都有种归家的亲切感,志高一年比一年发展得好,看着它不断成长壮大,我从心底为之感到高兴和骄傲,这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几年和志高的合作很愉快,公司整体表现出来的软、硬实力,对产品品质的零容忍态度和售前售后服务的用心体贴,对技术研发的努力追求等各方面让我很放心。”在广交会期间,与志高中央空调保持着5年合作关系的某外商如是说。而他的感慨更大程度上代表了很多志高中央空调合作伙伴的心声。
从2002年依托集团力量进军中央空调领域,到2011年重组成立新公司——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引入行业优秀人才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在销售模式上实现2条腿走路,内销外销齐头并进。
变革后的志高中央空调犹如涅槃重生的浴火凤凰,3年来一直在崛起和腾飞。
而众多国内外的样板工程正是其崛起和腾飞的佐证。 2011年志高中央空调成为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空调独家供应商,成功中标中央国家机关空调集中采购项目,成为与格力、美的并驾齐驱的3大指定品牌之一;2012年,志高新CMV直流变频中央空调发力市场,树立包括漯阜铁路、 房地产领域千万工程项目、南京国家电网、台儿庄人民医院、Black Diamond Hotel、Business centre in Atyrau、Lagos Mohamed Murata International Airport等数十个国内外样板工程;2013年志高中央空调出口业务接单量同比增长30% 以上,各大区均有增长,出货量增长近20%,OEM业务单月出货量突破过亿大关,全年内外销总出货量达12亿元,一举奠定志高中央空调国产家电“实力派”地位。
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对于国内品牌来说,海外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此,杨骏平对海外市场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目前在国内市场,品牌之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而不管是发展成熟的美国、西欧市场,还是发展中的海外市场,对志高中央空调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IPLV7.4创能效新高
在广交会志高189 m2的展位上,除了其庞大家族成员家用空调、冰洗产品、红酒柜、小家电之外,在中央空调类别上,CMV-X全直流变频多联机无疑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一款产品。
作为集志高中央空调多年科技创新成果,在强大的研发技术系统孕育出的一款精工产品,CMV-X全直流变频多联机一亮相便引来不少客商的咨询访问。而外商纷纷将议论的焦点汇聚在了一起——IPLV达到7.4的超高能效比。
的确,IPLV7.4也正是志高CMV-X全直流变频多联机引以为傲的核心卖点。
我们在路上 篇10
记不得何时何地看过一篇文章, 内容几乎都忘记了, 只记住一句话:我们在路上。似乎有一种超凡的魔力, 让我时不时会想起它, 故尔选它做了标题。
小时候看西游, 不明白孙悟空法号为什么叫行者。现在想来, 大约他保唐僧西天取经, 降妖除怪,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才取回真经, 修成正果, 而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的缘故吧。由此想到, 只要我们在路上, 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西方圣土。
我们在路上, 是说我们在向着正确的道路努力前行。“十一五”以来, 我们按照“坚持服务发展创新, 力争全国上游水平”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全省档案工作者披荆斩棘, 攻坚克难, 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档案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座座新馆拔地而起, 一张张残卷变得完整如新, 一卷卷档案使馆藏更加丰富;档案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农村档案工作亮点频现, 民营企业档案建设稳步发展, 科技事业单位档案检查执法严谨, 重点项目档案验收一丝不苟;档案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服务民生已成为档案部门一个响亮的口号, 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已成雏形;档案事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档、依法行政深入人心, 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目标考核更加规范, 档案信息化建设已在发力, 档案宣传教育科研也逐步得到加强。
我们在路上, 是说我们要继续奋力前行。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 提交了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 明确了“三个体系”、“一个保障”的工作任务和目标;2011年科学发展、服务中心的八项任务也已制定。
方向已经明确, 尚须奋力前行。我们清楚, 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 和兄弟省市相比, 我们还有差距, 在前进的道路上, 我们还须加速、加速、再加速, 赶超、赶超、再赶超。美国棒球明星佩奇说过一句聪明的话:别回头, 不然你就会被撵上呢!咱也仿一句:别放慢脚步, 不然你就会撵不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