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路上作文

2024-09-12

学习在路上作文(共9篇)

学习在路上作文 篇1

学习在路上作文

学习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人们在这条路上不停探索,奋不顾身。常言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将永不止步……

我通过中考前几个月的奋斗拼搏,在中考时获得了我自进入初中以来前所未有的好成绩。邻居,长辈的称赞使我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我开始变得有些飘飘然。为了犒赏我自己,我在暑假尽情玩乐,将学习的事置之一旁。

升入高中后,紧接而来的是入学第一次考试,由于暑假没有对知识及时巩固,知识的遗忘,临考的慌张,果不其然,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成了班中的倒数。这像一根针,将我心中自大虚荣的肥皂泡扎破了。至此以后,我更加用心投入学习。

在高中,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同学,他们有的博览群书,在为人处世时总带点文人风雅;有的善于交谈,言语温和,行为暖心有风度;有的精通音律,有的会一手漂亮的书法……毫无特长的我在他们面前难免自惭形秽,但更大激发了我向他们靠拢的决心和力量,成为一个比现在的自己更加优秀的人。

我想,学习的价值也许就在于能认识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值得自己交往,能解决许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学会拒绝和接受。学习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人,开始有了靠近他们的动力,学习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这条学习之路也是一条人生之路,路走得越远,思想境界也越高。但人生不能如诗也不能如是,有的,更多是山穷水尽,却极少有柳暗花明,但心中的挑花源,无疑是坚持走下去的唯一力量。学习也是一样,一定要给自己不断定下目标,在完成一个目标时,在向下一个目标追赶。对自己不断完成自己的目标而骄傲自豪,给自己一个向前推进的动力,从而越走越远。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无止境。学习,永远在路上。

学习在路上作文 篇2

这学期,我校举行了评选校园之星的活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我们六年级诞生了4颗闪亮的星星(播放PPT),其中有两颗是我们六1班的。

王慧敏、韦妍为什么这么优秀呢?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

今天,我们就当回小记者,现场学习,现场采访。

二、视频导入,初识采访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件大喜事——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许多记者前去采访他。请大家观看一段采访视频,(播放莫言接受媒体采访谈获奖视频)

在采访的过程中,两人的说话有什么特点?白岩松提问,莫言回答。

这就是采访,采访的对象是莫言,采访者是白岩松。

其实,一次完整的采访,需要先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了解采访者背景、带好采访工具、提前预约等。

三、实地演练,学习现场采访

1. 确定主题

我们今天现场采访的对象是王慧敏、韦妍两位校园小明星。

王慧敏和韦妍是我们的同班同学,大家在一起已经六年了,比较熟悉,“采访者背景”我们了解了。

耿老师事先联系了王慧敏,韦妍同学,请她们做好采访的准备,

“提前预约”耿老师为大家做了。

为了让采访获得成功,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拟定采访提纲了。

2. 拟定提纲

小组合作拟定提纲,至少提出三个你们这个组感兴趣的问题。

出示现场“校园之星采访单”:

3. 学习确定采访问题

二次看视频,关注白岩松的提问。

出示:白岩松的提问

这些提出的问题,就是记者事先拟定的采访提纲。

白岩松的提问有什么特点?(主题明确,适当追问)

首先针对两位不同的同学,小组内讨论分别确定三个最想了解的问题。

然后确定提问的同学,确定记录员。

四个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问题,确定“采访提纲”。

4. 现场采访

提示:每个组向采访对象提两个问题,组员及时记录;

如果出现相同的问题,就不再重复提出;

回答不清楚的,及时进行追问,保证采访的实效。

学生现场采访。

四、活动总结,畅谈采访感想

1. 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采访的技巧?

2. 通过采访,你对王慧敏、韦妍同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填写采访感受)

五、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说明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会采访,既是六年级语文中的一项重要的口语交际内容,又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有许多教师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我教学《学会采访》时,没有就方法学方法,就技能学技能,而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真实的现成资源,通过实地采访身边的同学,真真切切地学习采访,在真实的场景中逐步掌握采访的步骤和要领。通过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拥有了更多收获和真实体验,活动更具有效性。

1. 本节课产生的问题

a.视频采用电话采访,远不如运用学生真实采访录像来得那样真切。当时,我只是考虑让学生了解这样一件大喜事,没有深入思考与学生生活的差距。同时,从视频中莫言的回答里,提炼出记者所提的几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b.因为被采访的两位同学,她们的特点并不相同,产生的问题也并不相同。可是最后的采访问题却相当一致,完全看不出二者的不同。

学生的提问相当泛化,如果完全不是根据自己需要提问,完全没有抱着学习的需要提问,采访的效果就比较差。

正是采访单的设计,缺少目标设定,这样让学生游离在采访目标之外,造成问题散而乱。

c.活动的后续工作也很重要,教师需要适时指导。一是继续完成采访单的填写。二是能完成一篇采访日记。因为我相信,通过这次采访,同学们一定会对采访有新的认识,对同学有新的认识。

2. 本节课产生的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他们却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等,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但它又具有模糊性,更具有非直线性、累进性。语文教学需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同时语文学习倡导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将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很有必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也是它的价值是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则是它的核心,同样也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搜集材料,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为深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而老师指导的重点之一就在于打破课堂的界限,创设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境,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探讨,自由交流总结,能够让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注重探寻,启发诱导;教学活动组织小组合作,学科融合,这样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移动学习在路上 篇3

当你边玩3D游戏边熟悉CRM软件的操作,当你用Twitter和老师交流数学题的新解法,当你坐在车里打开手机报学几个新单词,当你躺在床上用电子书看最新上榜的管理教程,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悄悄加入移动学习的大军。

“互联网应用的第三次浪潮是E-learning。”思科总裁约翰·钱伯斯曾断言。没错,借助卫星电视、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兴起的E-learning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学习的面貌。随着厚厚的大部头词典被塞进小小文曲星里以及校园网络的铺设,学生们越来越习惯一个用电子工具学习的时代。而重视效率的企业也开始将E-learning作为培育人力资源、降低成本的手段。2004年,网络培训在全球市场达到23l亿美元——全美有92%的大型企业开始尝试使用网络培训,其中60%的企业已经将网络培训作为企业实施培训的主要辅助工具。

然而现在,钱伯斯预言中的“E-learning”似乎应该改成“M-1earning”。按照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Desmond Keegan的说法,远程学习有三个阶段,从D-learning(Distance L earning,特点是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到E 1earning,再到M learning(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所谓移动学习,主要指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相对不确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在这个学术味道浓厚的帽子下面,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学校教育的挑战者

K12是一家为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生提供经认可的网络教育服务的提供商,在美国内外提供全日制的网络课程。对于这家美国在线教育服务商,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K-12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要比那些传统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表现更好。

当IM、SNS、视频通信等工具纷纷移植到手机上,网络教育凭借移动学习独特的优势,进一步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挑战者。如果学生突然冒出一个新问题时,他不仅可以立刻通过手机向老师请教,还能在微博客上把自己的认识与同学们即时分享;如果他正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还可以用视频电话让对方看到自己画的四面体或圆柱。

在国内,新东方堪称最成功的面授教育企业之一,拥有200万总数的学生规模。然而其网上注册用户数是面授用户的2,5倍即500万。董事长俞敏洪告诉记者,新东方面授年增长比例大概是15~20%,在线用户的增长比例则在50%以上,而今年4月中旬上线的新东方英语手机报在短短数月中,已经达到将近60万的用户。“这个迹象表明了用手机来对学习充电的方法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俞敏洪分析, “未来用手持设备在关键的时刻学习东西可能会变成中国孩子的一个习惯。”

“手机报现在是移动学习战略的起步,未来一定不止于一个手机报。”新东方在线副总经理赵勇对记者表示。“现在我们在构建移动资源站点,会把更丰富的互动性的内容、测试、点评、视频、文字、音频内容全部放在互联网上。我们跟手机的硬件厂商已经有过尝试,像诺基亚有两款机型,就有开发好的预制终端,通过这个终端可以很方便的访问新东方的内容。”

当嗅觉灵敏的新东方在商业领域探索时,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将移动学习引入传统的教育体系里。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移动学习网,主要基于手机应用提供校园网络课程的下载与浏览,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厦门软件学院共建了厦门软件学院3G校园网……中国的移动学习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传统教育的面貌,一步步走向产业的成熟。企业培训尚待挖掘

2006年,IBM在“第二人生”游戏里买下12个小岛,然后通过3D课程训练他们的营销人员。在虚拟商业环境中,学员们进行着与真实场景相似的竞争。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互动模拟课程应用于企业内训,尤其是那些实际操作机会有限的岗位,比如航空公司的乘务员。

这种别开生面的培训模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企业网络培训的生命力。据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统计,美国已经有超过60%的企业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员工培训。思科公司采用网络培训已为其节约了40%至60%的直接培训成本。在国内,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联想、华为、上海贝尔、南孚电池等许多知名企业都开始将网络学习作为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

不过,让企业把培训课堂搬到手机上似乎还不是那么容易。毕竟企业的管理流程和系统软件都更为复杂,在目前基础网络尚待升级、手机终端鱼龙混杂的情况下,要让培训既科学又安全还要体验良好,某个企业或行业的力量还是太单薄。“3G真正成熟以后,新东方手机报可能会成为企业内部的培训方式。但是基于目前彩信的平台,要来承载特别系统和复杂的长期的培训,这个平台现在做不到。”赵勇坦承。看来为企业量身打造的移动学习还有待时日。属于每个人的大学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人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这是英国学者怀特海的大学理想。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学仍是一个用四年左右寄宿的驿站,而不是陪伴终生的发现乐园。更何况,这个驿站还有不低的门槛。

2007年末,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商亚马逊推出无线阅读器Kindle,上市之后短短几天便一度断货。亚马逊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eff Bezos表示:“我们谋划电子阅读机已经有三年时间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Kindle从你的手中消失,彻底改变你原来的阅读方式,比如你可以躺在床上,坐在火车上,只要你想起一本书,不到60秒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它。”这个掌上图书馆将为普通人打开专业知识宝库的大门,让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给自己充电。

政府机构也将移动学习作为消除鸿沟的手段。欧盟委员会正在运作的“M-learning”项目,以开发出廉价、方便、易用的移动学习技术为目标,帮助那些16到24岁的年轻人或穷困潦倒的人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终身学习。

《永远在路上》学习心得 篇4

近日根据党组织的统一安排,我自行观看学习了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我看到了落马官员的忏悔和反思,也看到了我党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的决心和力度。

《永远在路上》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落马官员现身说法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曾经执掌公权的人如何被自己的欲望侵蚀,将公权变为自己的私权,逐渐走向贪污腐化的深渊。剖析这些落马官员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他们大多出身贫寒,依靠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一步步从基层的岗位走上权利的顶峰。他们都曾经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魄力的青年才俊,是工作单位的中流砥柱。但随着职位的提升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思想上开始发生变化。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追求物质享受,从起初的吃饭喝酒发展到收受贿赂。在物质诱惑的日侵月蚀下,这些落马官员为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公然违纪违法,却还心存侥幸,通过种种方式掩盖事实。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管收受贿赂的方式如何隐蔽都难逃法律的制裁。在党中央强力反腐的坚定决心和“一查到底”的高压态势下,这些贪腐官员哪怕已经退休或者潜逃海外,最终仍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些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宣示着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捍卫党纪、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人的腐败案件让我深刻认识到,党员干部一旦思想上忽视廉洁从政的重要性,对腐败的危害丧失了应有的警觉,走向违纪违法,就是一种必然。对于每个人,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时刻都不能放松。而对于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保障。反腐倡廉除了外部监督,还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强化党内监督。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工作条例》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利有制约,程序公开透明,才能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党员干部手握公权,更不能任意妄为,心中有纪,心中有戒。时刻牢记权力来源于人民,极心无二虑,尽忠不徇私。如此才能杜绝贪污腐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我作为青年党员更应该防微杜渐,毋以恶小而为之。不管在什么地方,处于什么位置,都要时刻对自己严格要求。牢记入党誓词,忠于党,忠于人民。恪守自己的职责,尊重制度的权威,而不是领导的权力,坚守党员的底线。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向我们展示了:遏制腐败蔓延,用好巡视监督利器,形成高压威慑的“利剑出鞘”;“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应成为腐败分子和腐败资金的‘避风港’,不应成为他们的‘避罪天堂’”再现反腐败国际合作“永远在路上”的“天网追逃”;可见从作风建设到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惟有把“纪律挺在前面”,才会不断形成清风正气的大势,只有“踏石留印”抓常、抓细、抓长,才能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不断压缩歪风邪气的空间。

《永远在路上》收看学习情况汇报 篇5

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反腐,力度有目共睹。党中央把管党治党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以下是聘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远在路上》收看学习情况汇报

10月17日,很多网友开始了一场特殊的“追剧”。由中纪委和央视联合制作的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

反腐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会降温?这个“反腐之问”时时出现于网上,并伴随着各种江湖版的猜测解读。“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名也许是一种答案。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在xxx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还看到了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

比如人性弱点。xx说起他的腐败动因,特别提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员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当权力和诱惑都足够大,单纯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尽管人性弱点,绝不是贪官腐败的借口,但从反腐的角度讲,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人性共通,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错犯罪的“本能”。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xx关于“站台”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简单一句话,道尽现实的复杂,反腐的困境。尽管权力的“笼子”在收紧,但永远都可能有疏漏。

从这些贪官的讲述来看,腐败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无非给商人站台、亲朋“搭权力便车”等,这就意味着制度还不够严密,反腐还极有必要“永远在路上”。

那些曾经位高权重、始终容光焕发的官员,如今镜头前一副尘满面、鬓如霜的样子。这些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败的风险和可能的落寞结局,演绎得非常到位。从教育的层面说,可能比发文件、开会宣讲的千言万语更有直接效果。《永远在路上》还在继续,也许从这些“巨贪”的演绎中,可以进一步反思过去的问题所在,探寻未来的希望所在。

《永远在路上》收看学习情况汇报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中纪委推出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意义深远。整部专题片恢弘大气、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片中***、蒋洁敏、周本顺等“大老虎”受审的画面出现时,真切地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正风反腐的空前力度。观看专题片后我感悟到: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思想防线寸步不能退,纪律规矩寸步不可逾,要以案为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以案为鉴,严守纪律规矩。“我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有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片中周本顺生动描述的背后,是一番悔恨之情,更是一种警示之意。通过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及办案人员、专家学者的分析,不难看出,他们的堕落主要原因是权欲膨胀、金钱诱惑、道德沦丧、信仰缺失。而当看到李春城面对镜头声泪俱下的忏悔“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时,我们不禁要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些典型案例带给我们的警示教育作用是深刻的,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案为鉴,反思自身,吸取教训,做到修德、拒腐、律己。要不断加强德的厉练,注重德的修养,以良好的道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要把腐败分子的忏悔心声作为警钟,长鸣于耳畔,把腐败分子的悔恨之言作为警醒,长记于心间,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防微杜渐。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必须带头遵守纪律规矩,做到律己正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专题片中***、白培恩、周本顺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都曾有过坚定的理想信念,都为党的事业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但最终还是忘了初心,背弃了少年华发时许下的入党誓词,放弃了理想信念的坚守,背离了初衷和信仰,结果思想上放松了警惕,触碰了腐败的“高压线”,悔之晚矣。是什么让这些曾经根正苗红的干部滑下腐败的深渊?是什么让坚定的马列主义者陷入迷信的怪圈?是理想信念的动摇,是贪念私欲的膨胀,让他们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党性,成为人民的罪人。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重温党的历史,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强化党章意识、忠诚意识、纪律意识、廉洁意识,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不忘初心,思纪而行、量纪而为,保持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和浩然正气。砥砺前行,重拳惩治腐败。“我真心诚意地认罪悔罪,真心诚意地接受法律对我的惩处”。专题片中高官们的一句句悔过何其惨痛和沉重!他们的落马,也更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来维护政治的清明。作为区县一级纪委,必须要与上级纪委保持同频共震,跟着干、照着办,踩着不变的步伐,坚持立场不动摇、目标不改变、重点不转移、职能不发散,始终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责主业,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定不移纠正“四风”和惩治腐败。作为一名纪委书记,更须牢记这一历史使命,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及中纪委和省市纪委的各项部署要求,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以“六大纪律”为戒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全面践行“四种形态”,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结合西湖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基层党风廉政巡察,认真查纠“四风”,紧盯问题线索,从严查处违纪行为,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提升基层群众的反腐获得感,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为深入推进“勤廉西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永远在路上》收看学习情况汇报

在传播日益分众化、对象化的新媒体时代,一部传统的电视专题片缘何能集聚起如此广泛的注意力,成为舆论热议话题?仔细推究,除了作品本身采访扎实、案例典型、故事鲜活,呈现了多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及以上官员现身说法等因素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专题片以“零容忍”态度正风肃纪、惩治贪腐为主题线索,契合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击中了反对腐败的社会心理。

专题片第一集《人心向背》中披露了一些贪腐细节,可说是触目惊心。xx任云南省委书记期间,放任妻子借招商引资、地产开发等项目搞权钱交易,结果光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xx一边对河北干部提出廉洁“四清”等要求,一边却热衷结交各路“朋友”,以出面站台等方式肆意敛财、为子牟利,同时个人生活奢靡享乐,竟然还配有专职照看宠物的保姆。凡此种种,直观展现了腐败毒瘤的巨大危害,也再次揭示了“贪似火,无制则燎原”的朴素道理。

“我自己腐败了,但是我非常期盼中央能够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执政实践当中,思想变化了,走到这一步,这一生的追求真的是南辕北辙”„„从xx、xx到李春城,作为党一手培养起来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们在落马后所作的忏悔不可谓不真诚。然而,无论怎样反思,都无法弥补人生留下的遗憾,更无法挽回给党的事业带来的损失。事实表明,领导干部一旦在理想信仰的关口失守,一旦放松对自己及身边人的要求,就有极大可能被腐败细胞吞噬,沦落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惩治贪腐毫不手软,正风肃纪久久为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力反腐、刚性执纪,证明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绝不是空话,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但现实中,仍有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三观”损毁、价值错乱、行为失范。有的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嘴上讲的是理想信仰,实际上却是“双面人”;有的人贪图安逸享受、怕苦怕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有半点委屈就打“退堂鼓”;有的人以公帑入私囊,为一己之私不惜多贪多占,屡屡触碰党纪国法的“红线”。这些人不妨看一看郭伯雄、徐才厚、苏荣等人落马后的幡然悔悟,相信会有很深的触动。

党员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6

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次总结大会上,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重建家园在路上 篇7

地动天不塌, 大灾有大爱, 重建家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周年之际, 总有些记忆值得定格:10万大军奔赴灾区, 打响一场举建设行业之力的安置房之战, 全国各地援建队伍的种种细节, 感动人心。

如今的灾区在经历山崩地裂、撕心裂肺以后, 生活在继续。春天的气息里, 阳光下孩子的微笑便是一切的希望与美好……

灾区涅磐重生

有人说, 灾难是历史的伤疤。一年前, 在灾难的现场, 是山崩地裂的满目沧桑。一年来, 在曾经受灾的现场, 体现出灾区人民坚强站起来的伟大力量。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 倒下的房屋如何像大树一样生长, 凝固的笑容如何像繁花一样绽放?这一切因为:广袤的灾区大地上, 伤痛已凝聚成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巨大力量。

绵竹的暖春气息2009年绵竹的春天, 不仅能看到整齐的街道, 旺长的花草, 还有街道两旁墙壁上贴着的鲜活年画, 年画或讲民间故事、或是历史传说, 人物栩栩如生、身姿形态各异, 个个饱含笑意, 让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一股暖春的气息……

绵竹是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 全市完好的房屋只有8.3%, 其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50多万人失去了家园。绵竹剑南镇的景观大道板房社区, 有板房约2万间, 这里安置的都是绵竹市区房屋受损的居民, 最多时达5万人, 是汶川地震后最大的一个板房区。

地震给绵竹人带来了灾难和伤害, 但在承受了大地震的考验之后, 绵竹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多彩的年画、火红的花朵、乐观的心态, 表达了他们对幸福安康的憧憬, 也寄托着他们向往平安吉祥的未来。

映秀的板房生活现在的震中映秀如同一块调色板, 三分之二是水蓝色, 三分之一是土灰色。水蓝是温馨的板房, 土灰是触目的废墟;水蓝紧连着土灰, 板房就在废墟边上。震后的映秀人, 每天就这样在单调的“调色板”里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生活的色彩并不单调, 板房映秀已在废墟边上展示出勃勃生机。

映秀的板房, 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公共区、生活区、商贸区。公共区位于漩口中学遗址旁边, 两面皆是废墟, 是当地和废墟结合得最紧密的板房区, 主要包括政府、医院、银行、学校等单位, 被称为“心脏区域”。

“心脏区域”的生活并不轻松, 映秀镇副镇长吴拥军对此深有感触:走出板房, 第一眼看到的仍是废墟, 第二眼看到的则是远山上的翠绿。

板房区的生活总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行走其间, 很少能看到特别喧嚣的场面, 但穿行来往的人却并不少。中滩堡村村民杨威威说, 现在生活总算安定了, 大家都在为以后憋劲。

杨威威家共有两间板房, 一间自住, 另外一间拿来做了小旅馆。自住的那间板房陈设非常简单, 除了一台电视、两个衣柜, 便是一架双人床, 床下堆满了脸盆等各种杂物, “新房子修好了, 肯定还要置办新的家具, 现在正存着钱呢!”和其他板房居民的生活差不多, 杨威威每天的生活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时间打理现有的生意——家庭旅馆。一部分时间往往是外出打探或者和家人、亲朋商量未来可能的发展之路。杨威威来自镇边上农村, 家里早已商量好土地要继续种, 还要开个杂货店、小旅馆, 有闲劳力就出去打工挣钱。

据了解, 映秀镇共搭建板房2800多间, 安置5000多人。板房区生活配套设施相当完备, 照明、排水、通信等全部入户。根据重建时间表, 这些板房至少还要使用一年多时间, 新的映秀镇主要是在废墟原址上重建。

建设新家园

汶川地震发生当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迅速反应, 立即成立了建设部抗震救灾指挥部, 由姜伟新部长任指挥长, 黄卫副部长任副指挥长, 部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工作小组, 同时组织专家组赶赴抗震一线, 全力部署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会议”, 专题研究布置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问题。

安置房“大决战”汶川大地震后, 国务院作出为地震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的部署后, 各有关省 (区、市) 建设部门紧急动员, 迅速行动, 10万建设大军奔赴灾区, 一场举建设行业之力的抗震救灾“大决战”迅速而有序展开。

在这场特殊的考验面前, 援建队伍以敢于拼搏、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 完成了国务院交给的68.1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

地震发生后, 频繁的余震使道路经常因塌方而堵塞, 给援建工作造成巨大困难。山东省援建北川县, 到达援建点要绕行成都、马尔康、茂县进入北川, 路途长达1000公里;广东省援建汶川县, 进入施工点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和梦笔山, 沿途飞石不断;河北省援建任务分布在平武县的23个乡镇115个安置点上, 施工材料要用中小型运输车辆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是四次倒运到施工现场;海南省的援建任务高度分散, 433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邛崃市、金堂县共286个点上;湖北省援建的汉源县施工环境恶劣, 安置点多在海拔1000多米的萝卜岗上, 赶上下雨, 泥泞的山路使材料运输十分艰难;吉林省在黑水的施工地点平均海拔3000多米, 悬崖峭壁无路可走的现象随处可见;宁夏援建甘肃天水的500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5县93个乡镇330个援建点上, 地形复杂、山路崎岖。

面对这样的施工条件, 为了保证工期, 各援建队伍想方设法, 迎难而上, 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在第一期援建任务下达时, 大多数职工吃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外面下大雨, 里边下小雨, 天晴时气温高达38摄氏度以上, 居住条件比灾区群众还要艰苦。许多同志每天超强度、满负荷工作, 苦累紧咬牙关, 轻伤不下火线。

在过渡安置房建设最紧张的时候, 白天炽热的太阳底下, 工人们挥汗如雨, 很多人的皮肤被灼伤。晚上挑灯夜战, 成群的蚊子叮咬, 让人难以忍受。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搬进过渡安置房, 不少援建单位组建了突击队、抢险队、服务队, 不少地区的施工队伍坚持“大雨小干、小雨大干, 不下雨拼命干”, 不分昼夜, 艰苦奋战。

重庆市以敢于“亮剑”的精神, 以“提前, 提前, 再提前”的紧迫感, 保一流质量, 创最快速度, 圆满提前完成了援建任务, 第一批移交使用。上海市援建队伍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最危急的时候, 毫不畏惧、处惊不乱, 抓住仅有的几个好天气, 紧张有序地施工, 赢得了宝贵的工期。

辽宁省接到援建任务后行动迅速, 在德阳地区第一个派出工作组, 第一个将全部地块的规划和市政设计图纸报送当地建设主管部门, 第一个制定印发了过渡安置房单体质量验收标准。

江苏省抱着“抢出一天工期, 早送一天温暖”的信念, 施工人员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 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援建队伍的拼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 在施工现场每一个指挥部的过渡安置房里, 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 表达了灾区群众对援建单位的感激之情。他们付出了艰辛, 用自己的汗水赢得了不穿军装的“铁军”称号。

建设系统的凝聚力这次抗震救灾中, 有26个省 (区、市) 承担了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 涉及的地区多、行业多、单位多、人员多, 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社会工程。很多人说, 是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这一特殊的平台, 使建设系统20多个省、几百个单位汇聚到一起, 为了共同的目标, 协同配合、并肩作战, 密切了联系, 增进了感情,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凝聚力大大增强, 在地震灾区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大意义。

北京市对规模较大的安置房小区规划设计了主干道和次干道, 住宅组团和商业、公共服务区合理组合搭配, 使其基本具备城市社区的功能, 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上海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考虑了防雨设计、公共照明、厨房通风排烟, 公共卫生间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天津市为保证灾民能住得“安逸”, 在钢架式过渡安置房内特地安装了吊顶, 既保温隔热, 又舒适美观。河南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山区潮湿多雨等实际情况, 在配套设施上体现人性化思想。周口市还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为当地村民修建了一条300米长的灌溉水渠, 保证了下游60余亩水田的用水。

福建省在配备床、窗帘、隔帘等日用品的同时, 还为屋檐加设防雨篷, 为集中供水点加设防晒网。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计议, 舍得投入, 基本解决了渗水问题。山西省援建点甚至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 设立了小区监控室。深圳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平面布局合理, 配有消防水池、取水点、消防栓等设施, 满足了消防要求。青岛市以灾区长远建设发展为目标, 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 人性化设计、人性化施工。宁夏自治区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精心规划, 精心设计, 确保了过渡安置房结构安全可靠适用。

各地援建再提速

北京援建创优质工程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消息称, 北京市2009年对口援建什邡市恢复重建工作目标已经明确。按照部署, 北京市将在援建项目建设的“加快”和“提前”上狠下功夫, 重点做好产业合作、智力援助等5项工作。

援建项目建设方面, 2009年9月1日前, 6所援建的中小学校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福利中心二期、妇幼保健院于5月中旬交付使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年底前全部完工;什邡市受灾最重的红白镇作为示范点先行实施规划方案, 八角镇等其他重灾镇的规划方案稳步推进。

创建优质工程方面, 认真把好前期工作质量关、建筑材料质量关、工程施工质量关, 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推进产业合作方面, 协助什邡市做好3.1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在园区规划、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加快落实招商引资项目, 力争3年完成引资45亿元的目标, 对接什邡现有汽车零部件、化工、食品饮品等企业, 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援。

资金监管方面, 切实加强对援建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的监管, 坚持做到建设项目的全程跟踪审计。

江西小金速度在江西援建小金县的十大示范工程中, 江西小金服务中心一期工程2008年7月26日开工, 同年11月21日便投入使用, 仅用了118天。

小金县城新城区等全县详规于去年9月全部完成, 比计划提前3个月。民生工程中, 截至2009年4月22日, 农房重建竣工率88%左右, 在阿坝州重灾区名列第一, 全面完成农房损房维修加固任务, 比计划提前了48天。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没有‘江西小金速度’可不行。”江西援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陈俊卿称, 今年的援建工作已全面展开, 十大示范工程中的小金县文体中心、广电中心、居民休闲公园、两河口会议会址、美汗公路、城关二小、县人民医院将在国庆前提前完工, 剩下的江西路也将在年底前基本建成。

江西省对口援建小金县灾后重建总金额为13.2亿元。去年短短半年多时间, 对口援建工作取得显著阶段性成绩, 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江西小金速度”。

在小金这样的革命老区, 急需招商引资“造血”。2008年10月, 江西对口援建小金现场指挥部和小金受援指挥部共同策划组织, 成功地在南昌召开招商引资说明会, 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 签订了2.1亿元的项目投资协议。

链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力投入灾后重建

学习在路上作文 篇8

一、重视积累的好习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兴趣的培养,都要从积累中来。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积累,而“语文主题学习”正为语文知识积累提供了便利。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同类素材融会贯通,要求学生人人准备语文素材笔记本,不论字、词、句、段,还是诗词、佳句、优美文段,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就记录下来,并注意分类汇编。为了鼓励他们,我们还安排了定期展览、评比,并且让学生把各自的精华本相互传阅,相互借鉴学习。后来不光摘抄了,我们还引导他们在摘抄内容后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少则几个词、几句话,多则一个片段、一小篇文章。或者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大家阅读。时间长了,他们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有感而发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不仅荟萃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兴趣,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二、熟读成诵的习惯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古时要求学子要熟背“四书五经”,“胸中藏有诗百篇”。如今要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除此以外,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以此来不断充实他们的语言库存,并让其从中领悟和体味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直至背诵,坚持不懈,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以思维导图为索引,回顾、贯穿、整合、提升的习惯

引导学生画出相同主题、同一作者或诠释某种表达规律的作品的思维导图,做到单元课文、主题学习丛书及歌曲、名言、名著等课内外比较阅读,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使教学过程成为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融语文学习与人生教育于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母爱和父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小学时学过的《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丛书中的《母亲的目光》《母亲的“存折”》《母亲的羽衣》《妈妈的味道》《母爱夜无眠》,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情歌唱《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白发亲娘》《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妈妈我爱你》,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广泛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背影》《柔软的父爱》《父爱的高度》《父亲给我的世界》《父亲是我一生的时钟》等文章。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学习都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受母爱的细腻与温柔、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为此,我布置了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洗脚,谈谈你的感受;记住父母的生日,不忘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通过开发和整合课内外学习活动资源,课内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课外迁移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感知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老师学生家长同阅读、共提高的习惯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个体人性上,还是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只是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等的阅读气氛能够开出创造之花,反之,则会压抑个性,只能制造出装知识的袋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许多文章和名著如《爱的教育》《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让家长自由选读,也可给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家长的参与,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进行阅读理解和感悟体验,并利用闲暇时间写出心得、随笔、告子书,然后开展“读经典谈感悟”“开讲堂当讲师”“写感受表真情”“办小报促交流”等活动,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学习在路上作文 篇9

1作者:李杰芳作者简介:李杰芳,三水中学教师,工作室学员

12月9-10日,我有幸参加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育专题报告会,聆听了李俊兴、吴旋州、郭玉良、陈晓峰、郭文红、李镇西等老师的精彩讲座,获益良多。下面就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收获。

为自己工作,做工作的主人。

当我们的学生学习思想涣散、不思进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语重深长地说:“孩子,你到底是为谁而学?学到的知识是属于你自己的,别人是不能拿走的……”凡此种种,责任教育,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可是,对于我们教师,是否曾经扪心自问:“我是为谁工作?”在报告会中,李俊兴老师提醒了我——为自己工作。多么朴实的话语,却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反思。

当满满的作业、厚厚的试卷摆在你面前等待批改的时候,当纷沓而至的备课、计划、反思、总结、学校活动轮番轰炸的时候,当一个个“问题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当个别父母对你的工作没有理解,只有责备的时候,当衡量老师水平部分领导只看分数而漠视你的努力的时候,当教师被公众舆论推到风口浪尖,被视为随意收礼,体罚学生,不负责任,工资过高的时候,你是否觉得教师这份工作真的很累,很辛苦,身疲心累高风险?作为教师,你是为谁工作?是为学生,还是为家长,还是为领导,还是为社会舆论而工作?如果你真是以此为由,那么你终将成为工作的奴隶,上班时来什么活就干什么,缺乏计划性、主动性,当事情的结果未能使各方满意时,我们便垂头丧气,驻足不前,一片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丧失热情,开始埋怨,独自伤悲,工作受人支配,情绪为人左右,那么也许这辈子“成功”真的也就与你无缘。

李俊兴老师提醒了我,应该做工作的主人,为自己工作,需要我们照镜子(了解),找梯子(提升),想法子(反思),上台子(展示)和搭架子(助人)。

是的,为自己工作,不需要别人督促,不论身在哪个部门,都是自己的部门,自己主宰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规划自己的工作,自己想办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有对自己工作的目的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自发的态度,进取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工作中去。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为自己工作,忠诚是为自己,敬业是为自己,勤恳是为自己,服从是为自己,到最后,收获最多的也是自己。

为自己工作,也让我联想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成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我们工作的原因,其实也可以对应到这些类别里面。但是,如果工作仅仅为了薪水,那只是人们最低层次的需求,而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和要求,这是该理论认为的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工资是我们工作得到的回报,除此之外,我们在工作中还能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经验,这些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是我们应该孜孜追求的。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称心的工作,在工作中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规划,并努力地践行,这样才会使我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正如李俊兴老师所言,“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想有点儿收获,有点儿作为。没有人去一个单位就是为了被解聘,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职业倦怠?”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对人生的态度,为自己工作,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有价值的自己,最优秀的自己,最快乐的自己,最幸福的自己。

要学会巧妙地渗透赏识教育。

李俊兴老师还认为,专业化的班主任应该是面对班主任工作能做得对、做得好、做得巧,“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科学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巧”,“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好,自为之”。而我需要转变的是如何在教育中把事情做巧,特别是如何巧妙地渗透赏识教育。

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有很多也各有其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正如李老师所说,“在这个统一教材、统一评价制度的地方,教什么不需要我们考虑太多,怎么教却需要费心思量。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在报告会上,他提到在学校部门管理中采用了填空式的“石门+好+()=?”模式,最后产生了教研处的“石门好课堂”,有德育处的“石门好活动”,有总务处的“石门好味道”,有办公室的“石门好风光”,有教务处的“石门好服务”,各显特色。李老师巧妙地用一个“好”字,从赏识的角度对老师们作了积极的正面的引导,首先让老师们以肯定和赞赏眼光看待部门建设,继而寻找本部门的特色,想象有什么闪光点,最后,形成一系列的彰显魅力、展现风采的办公室文化。

经过课后对李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我更发现了,不但在学校管理上,他在班级管理中还试用过选择式的“这是一个______的宿舍?A、伟大 B、团结C、不违纪 D、无与伦比”的管理形式,也曾经让学生们以“我是班上最……的同学,理由是……”造句,以《8班,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为题让孩子写作等等,由此看出,无论是管理学校,还是班级管理,我们都不难发现李俊兴老师在科学做事,他巧引妙导,用积极的鼓励避开人们消极的不良情绪,从正面加以引导,巧妙地用发现美、崇尚美的眼睛去管理部门、去教书育人。而在班级管理中,这样一种发现美、崇尚美的做法,其实也是在向学生渗透一种赏识教育。李老师善抓动机,循循善诱,尊重和赏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使学生产生自信,增强动力,激发潜质,不断取得进步,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这样匠心独运的做法无疑是比单纯的说教更让人记忆深刻,更有意义,更起效果。

灌输思想观点时一种有效的途径是以结构化思维模式自上而下进行。

报告会上,李俊兴老师就三年级小学生记忆10个反义词(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的事例,介绍了分组记忆、情景再造的结构化思维模式。在结构化思维模式下,他创造性地实现了班会序列化。其中,最为吸引我的是“人格教育课”,他分设了8个主题:人因梦想而伟大(理想教育)、人因负责而伟大(诚信教育)、都是你的错(人际教育)、是否之间(行为教育)、石门情深(爱校教育)、中国少年说(爱国教育)、名生的成长途径(目标教育)、片言只语话别离(感恩教育)。每个主题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人人都是石中名片”,这便是该项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自上而下,衍生出8个主题,利于记忆,利于理解,有系统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这对于我日后开展班会课有很大的启发性。

回首过去,我的班会课都只是单一的、随机的思想教育课,班会课之间没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学生也只能见树木,不能见森林。聆听了报告会后,我认为,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班会课都应该各有一条主线,同一学期内的班会课都应该围绕这条主线,形成系列的班会课,上下一贯,结构严谨。因此,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研究一节班会课的课内结构,还要善于研究班会课之间的结构,要让学生既能见树木,又能见森林。

第四,爱与智慧并存,重视自身专业化发展。

在报告会上,郭文红老师和李镇西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和孩子之间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再一次让我感受到,教育是爱的事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无论是多么特殊的学生,还是多么离奇的事件,正是对孩子的爱,赋予了郭文红老师超出常人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默默坚守着爱的承诺,履行着爱的责任,没有抱怨,没有犹豫,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全心关注学生的感受与成长。

还记得,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正是因为有了爱,于是就有了李镇西老师与学生一起斗鸡、郊游、捉迷藏、打水仗、包抄手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换位思考,思学生所思,乐学生所乐,忧学生所忧,如此这般地爱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师与生之间便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依恋感。

爱心,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但是并不是全部的素质。教育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等。这在陈晓峰老师看来,要求我们班主任要用专业化引领教育教学工作;这在郭文红老师看来,推动学生转变的最大动力,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智慧,教师要自觉学习,共同成长。他们都纷纷表示,教师的智慧主要源自自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对教师发展极其重要,教师专业化需要通过专门训练、终身学习和教学实践逐步来获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那么,该如何加强自身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认为,今后我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第一,坚持阅读。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资源,而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知识是日新月异的,这就需要我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第二,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参加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讲座、报告会,请名师、专家指导等等。第三,坚持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习惯进行审视、筛选,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反思,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理念,甚至是个性化的理论体系。

我想,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单凭一腔热情和满怀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心态的调整、做事的巧妙、思维模式的改变、专业化的发展,都需要我在学习中、在实践中、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终身的职业,需要我终身学习,终身修炼。

在路上2作者:梁鹏程作者简介:梁鹏程,北外附校三水外国语学校教师,工作室学员

在工作中,我常这样问自己:“”每天这么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为此我经常感到困惑,困惑的是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却说不出选择的理由。前些天,通过刘永要工作室这个平台,我有幸聆听了为期两天的来自全国各地极具教育情怀的几位名师的讲座。几位名师的教育成长故事让我感悟颇多,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重新认识。

回味这场活动,我对李俊兴老师的印象最深的。下面我根据李俊兴老师的几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思考。

李俊兴老师说,“为自己工作”,让我想起了四年前大学毕业时,进过工厂,呆过培训机构,后来才应聘到学校当老师。初上讲台,当时不能说是满怀什么教育梦想,只能说是为了能够保住一份工作,心里也一心只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做到不让领导有意见。所以,我告诉自己,我不能虚度光阴,我要让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刚接过班主任工作时,很多事情我发现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象的简单,学生问题五花八门,让我束手无策。于是我开始对教师这个职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甚至出现了离职改行的念头,但最后每次要做决定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还是离不开三尺讲台。就这样,我开始静下心来,开始尝试认真地去做好当时不喜欢的班主任工作。三年的班主任生活,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也是很多人不理解,也很难体会得到的。这种艰辛只有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得到,而且感受的最深刻。

现在想想,我当时坚持下来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现在我成功了,因为我确确实实比四年前对待班级管理多了一些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个是我的潜意识里面,可能我还是很喜欢当老师,当班主任的,我在这里也收获了自己的快乐。

启发:无论什么时候,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做好自己。因为走过的路长了,回头时会发现,留下的痕迹,得到的收获,都是自己的。李俊兴老师说,“对学生关爱才是一个好老师”。我没能完全记录下李老师对学生关爱的解读。但我深刻领略到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学生具体需要什么,家长需要什么,社会又需要什么。同时反思自己,我们能给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如何帮扶一个学生?我们用怎么样的方法?

李老师分享了他如何关爱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个性化教育的认知的四个阶段,即学情调查——分类教育——个性教育——反馈调整。李老师介绍了每个阶段的措施和实施办法,意图通过关注学生学习流程并以数据调查为依托,加强学生个性化学习诊断,同时通过导师强化,使教师角色变转调控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何为关爱”。对学生的关爱不是简单的生活包办,而是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调查研究,帮扶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清晰明确的意图和目的。反观我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我对学生关爱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缺乏调查研究,缺乏科学管理的方法。特别是像李老师这样的学习管理。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课堂评价应该有所不同。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找到成为好学生的感觉。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启发:关爱学生是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找到变成好学生的感觉,而不是去伤害他。

李老师说“学生的几个最佳发展期”:1.刚入学第一周;2.大考前后;3.表彰会后;4.家长会前后;5.模拟填报志愿前后。这几个发展期的关键词为:规范、心态、方法、动力、目标、合力。在分析这个最佳发展期时,李老师强调,管理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当时,让我想起了刘永要老师班会课公开课的片段,当时刘老师在班会课设置了一个环节,那就是让听课的老师写写对“有为”的理解。当时我写下了我的理解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李老师讲的这句话和我所理解的“有为”有些不谋而合,但是再仔细分析,原来还是大有区别的。我对有为的理解只有前半部分和李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后半部分我仅仅强调结果,做正确的事情。而李老师重视过程方法的正确性,只有方向和方法正确才能真的做出正确的事情。可见,名师不愧是名师,对问题思考的深度、高度和角度确实不一样。

启发: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方式,才能做正确的事情。与名师的差距,就在于名师重视过程与方法。

李老师还分享了很多管理经验,比如说李老师的管理方法:温和、坚定;核心问题讲清楚,有标准;老师不做学生的蜡烛;包容学生度过难关时需要时间上陪伴,态度上包容,方法上科学;关注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学生是最好的评课专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而是答非所问等等,这些无不让我对李老师产生无比的敬佩,也让我慢慢地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独有的一种魅力。

如果要问这一次培训的收获,我只能说它带给了我情感上的前所未有的触动。尤其是李镇西老师分享的那些感人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因为过去三年,我也有很多和李老师一样的故事。学生毕业后我们经常联系,我们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兄弟。这让我在学生毕业后也还享有做班主任的幸福。平日里,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我们之间浓厚的感情。我很庆幸,我常常能收到他们毕业后给我写来的信。细细品读他们的 来信,我感受到了为师的幸福。由于他们每一个同学的来信都很长,在此只和大家分享一位同学的来信。这个同学在高中时还不太愿意主动找我谈话呢!写给鹏程:一封学生的信

转眼间我们高三七班(体育)已经分散差不多六个月的时间了,也开始了各自的大学生活,各自都追着自己的梦想而奔跑。我也不停地努力为出国而着想!

回想过去我们还一直埋怨时间过得好慢,也不知道怎么了,我们分开了,曾经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为大学而奔跑,现在的我真的超级怀念!我们就像 A TEAM:那个矮矮胖胖的肥仔程就是我们的军师带领我们飞,他真的是个好老师,是我遇到最好的班主任,总被我们欺负,他种种行为我们都恨不得打他一顿却十分爱他!十分敬佩!加尊敬!我们这个班级出了名捣蛋,霹雳哗啦谁都降服不了,也只有他能了,或者是金爷!MR.KING!想想都害怕,这个肥仔鹏真的我们都不知如何说他,教学呢?真的只要跟着他步伐就能学懂,他做老师真的就像我们的父母,跟他聊天,比父母都更玩得开!

想到当初在选体育的时候,我后悔选了体育,可现在我觉得我没选错,体育给我带来的真的是普通文理科生无法带来的享受!曾经爸爸问我你每个学期读一万多的学校来受罪值吗?值!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那种感觉;那么累还要继续!我们要继续因为我们不服输!在从刚开始时每天的锻炼,每天乳酸堆积到楼梯下不了,腹肌痛的挺不直腰到现在我们身强力壮,虽然现在八块变成一块了,可值得!那时我们都在拼命的练:为了体育高考能考到好成绩。我们经历的所有回忆都是美好-无价的。高三如果不拼何时拼?我们那年体育高考遇到百年一遇的下雪,天气原因却阻止不了我们体考的开始,我们穿着田径服奋斗着,脸上被雨水撒到湿。相信那时的你们都穿着羽绒保暖,可我们仍然在赛场上奔跑着!这就是我们体育生!我荣幸自己是体育生!

自从来了七班,认识很多有趣的人,这帮伙伴陪着我一起长大,我们一起锻炼一起忍着辛苦不喊累,兄弟们遇见你们是我成长中最幸福的时候。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经历没好好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我会对那经历说三个字:快重来!如果上天非要我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上一篇:SMAs复合材料层板大变形分析计算下一篇:农产品宣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