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路上论文

2024-07-25

科学在路上论文(共10篇)

科学在路上论文 篇1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提出: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 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也就是要让学生的科学学习力求有意义也要有意思。

反观我们当下的科学课堂, 有的教师只关注科学概念的学习,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这样的科学课俨然变成了说理课, 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理”有余而“趣”不足。有的教师却过分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而忽略了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这样的课又给人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的感觉。那么如何构建“有理有趣, 理趣相生”的科学理趣课堂呢?

《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的第二课, 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传播的效果,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探究大自然的情趣。下面, 我就《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的教学谈谈如何构建“有理有趣, 理趣相生”的科学理趣课堂。

一、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导入情景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自然、贴切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 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 从而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已有经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 加深对认知对象的理解。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导入情景。

案例一:

师: (出示:椰子) 提问:认识吗?长在大海边的椰子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回答:通过海水。 (PPT:水力传播)

师: (出示:蒲公英) 提问:这是哪种植物?它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回答:通过风。 (PPT:风力传播)

师:老师在说话, 同学们能听到吗? (能) 贴板书:声音传播, 你们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吗?板书:?

学生猜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固体传播;通过液体传播。

这样通过让学生将自然界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和声音的传播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 为接下来研究声音的传播介质打下基础, 在后续的活动中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异常的高涨。

二、实验材料选择讲究, 不盲目追求实验表面的活跃和热闹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 学生对于一些从没接触过的实验材料会表现得过于激动、兴奋和忘乎所以, 而忽略了实验的本质。导致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游离于科学本质之外。这样的实验材料趣味十足但理性不足。在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冷静地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追求实验表面的活跃和热闹。

案例二:

在探究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和比较不同的介质传声效果不同的两个实验中, 教师都提供了两个一次性杯子和一根棉线制作成的土电话, 让学生通过土电话通话听声音来探究。

只选择了“土电话”材料进行研究, 这样就避免了陌生材料带给学生的新鲜感。而且在苏教版《声音的传播》的教材上面就提供“土电话”材料, 学生对“土电话”这个实验材料也很熟悉, 有利于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多地思考与所探究项目有关的本质的问题。然后通过二次玩土电话, 引发学生发现不同介质的不同传声效果, 这是对传声介质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的进一步认识。从中我们体会到了有时候我们需要少一点“趣”多一点“理”, 让科学教学回归本质。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上的探究应该是学生的自主探究, 而不是学生跟着老师的脚步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辅助者, 而不是主角。所以科学课程的探究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的课堂才能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学生就能想自己所想, 做自己所做。因此, 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课堂。

案例三:

师: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 来研究声音到底能不能在空气、固体或者液体中传播?

师:老师给你提供的器材有抽气机、电铃、密封性能很好的塑料袋、大水杯和水、用一次性杯子制作的土电话, 看看, 用这些器材, 能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声音究竟可以通过什么传播?你们组特别想研究哪个就先设计哪个实验, 把实验的设想写在课堂学习单上。

请各小组一边讨论, 一边画出或者写出本组的实验设想。各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意见, 小组长负责汇总。

学生交流汇报:谁来说说你们组的设想?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 (第一个抽气的实验, 待会儿我们一起看录像, 先请同学们探究声音能不能在固体中和水中传播, 一边做, 一边把实验中你们发现什么、得出什么结论填写在课堂学习单上, 现在开始。

学生交流与汇报:哪个小组来说说, 你们做了什么?观察到什么?说明什么?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 发现声音能够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怎么知道声音还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呢?

(老师、同学说话, 我们都能听见,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真空电铃实验)

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老师将实验设计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将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所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 做好引路人。在学生设计实验时, 教师没有多余地干预, 也没有让学生按图索骥, 而是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实事证明学生完全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设计出很精彩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会了自主探索的方法, 并从中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无疑这样的求“理”过程也是有“趣”的。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课堂, 但是面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学习群体, 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堂更要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而富有情趣的科学活动, 能让学生饶有兴趣的参与到科学学习的探索过程中。而如何做到“理”与“趣”的和谐统一,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相信只要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科学教育辉煌的明天。

科学路上,数学不是绊脚石 篇2

For many young people who aspire to be scientists, the great bugbear1) is mathematics. Without advanced math, how can you do serious work in the sciences? Well, I have a professional secret to share: Many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today are mathematically no more than semiliterate.

During my decades of teaching biology at Harvard, I watched sadly as bright undergraduates turned away from the possibility of a scientific career, fearing that, without strong math skills, they would fail. This mistaken assumption has deprived science of an immeasurable amount of sorely needed talent.

I speak as an authority on this subject because I myself am an extreme case. Having spent my precollege years in relatively poor Southern schools, I didn’t take algebra until my freshman year at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I finally got around to2) calculus as a 32-year-old tenured3) professor at Harvard, where I sat uncomfortably in classes wit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ly a bit more than half my age. A couple of them were students in a course on evolutionary biology I was teaching. I swallowed my pride and learned calculus.

I was never more than a C student while catching up, but I was reassured by the discovery that superior mathematical ability is similar to fluency in foreign languages. I might have become fluent with more effort and sessions talking with the natives, but being swept up with field and laboratory research, I advanced only by a small amount.

Fortunately, exceptional mathematical fluency is required in only a few disciplines, such as particle physics, astrophys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 Far more important throughout the rest of science is the ability to form concepts, during which the researcher conjures4) images and processes by intuition.

Everyone sometimes daydreams like a scientist. Ramped up5) and disciplined, fantasies are the fountainhead of all creative thinking. Newton dreamed, Darwin dreamed, you dream. The images evoked are at first vague. They may shift in form and fade in and out. They grow a bit firmer when sketched as diagrams on pads of paper, and they take on life as real examples are sought and found.

Pioneers in science only rarely make discoveries by extracting ideas from pure mathematics. Most of the stereotypical photographs of scientists studying rows of equations on a blackboard are instructors explaining discoveries already made. Real progress comes in the field writing notes, at the office amid a litter of doodled paper, in the hallway struggling to explain something to a friend, or eating lunch alone. Eureka moments6) require hard work. And focus.

nlc202309040634

Ideas in science emerge most readily when some part of the world is studied for its own sake. They follow from thorough, well-organized knowledge of all that is known or can be imagined of real entities and processes within that fragment of existence. When something new is encountered, the follow-up steps usually require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move the analysis forward. If that step proves too technically difficult for the person who made the discovery, a mathematician or statistician can be added as a collaborator.

In the late 1970s, I sat down with the mathematical theorist George Oster to work out the principles of caste7)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social insects. I supplied the details of what had been discovered in nature and the lab, and he used theorems8) and hypotheses from his tool kit to capture these phenomena. Without such information, Mr. Oster might have developed a general theory, but he would not have had any way to deduce which of the possible permutations9) actually exist on earth.

Over the years, I have co-written many papers with mathematicians and statisticians, so I can offer the following principle with confidence. Call it Wilson’s Principle No. 1: It is far easier for scientists to acquire needed collaboration from mathematicians and statisticians than it is for mathematicians and statisticians to find scientists able to make use of their equations.

This imbalance is especially the case in biology, where factors in a real-life phenomenon are often misunderstood or never noticed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nnals10) of theoretical biology are clogged with mathematical models that either can be safely ignored or, when tested, fail. Possibly no more than 10% have any lasting value. Only those linked solidly to knowledge of real living systems have much chance of being used.

If your level of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is low, plan to raise it, but meanwhile, know that you can do outstanding scientific work with what you have. Think twice, though, about specializing in fields that require a close alternation of experiment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se include most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as well as a few specialties in molecular biology.

Newton invented calculus in order to give substance to his imagination. Darwin had little or no mathematical ability, but with the masses of information he had accumulated, he was able to conceive a process to which mathematics was later applied.

nlc202309040634

For aspiring scientists, a key first step is to find a subject that interests them deeply and focus on it. In doing so, they should keep in mind Wilson’s Principle No. 2: For every scientist, there exists a discipline for which his or her level of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is enough to achieve excellence.

对于很多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来说,数学是个大难题。离开了高等数学,你怎么能在科学领域开展需要认真思考的工作呢?不过,我有一个职业秘密要分享:当今世界上很多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在数学方面不过是半文盲罢了。

我在哈佛教授生物学的几十年间,曾遗憾地看到一些聪明的本科生放弃了从事科学工作的可能性,他们担心自己会因没有出色的数学技能而失败。这种错误的臆断使科学界痛失了无数亟需的人才。

在这方面我可是个权威,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学之前,我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南部学校上学,在我去亚拉巴马大学上大学一年级之前,我可没学过代数。我到32岁才终于开始学习微积分,那时我已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不自在地与本科生坐在一起上课。那些本科生的年龄仅仅是我的一半多一点儿,其中有几个还是我当时正在教授的进化生物学课上的学生。但我抛开了自尊,学会了微积分。

尽管我紧追猛赶,但我顶多也就是个C等生。不过令我安心的是,我发现出色的数学能力类似于流利的外语水平。如果我付出更多努力,花更多时间与母语人士交谈,我的外语可能会变得很流利,但是因为忙于实地研究和实验室研究,我只进步了一点点。

幸运的是,对数学能力有极高要求的仅仅是少数几个学科,如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信息论等。在科学的其他领域,更重要的是形成概念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利用直觉来想象出图像和过程。

人人都有像科学家那样做白日梦的时候。经过升华与约束的幻想是所有创造性思维的源头。牛顿做过梦,达尔文做过梦,你也做梦。脑海中被唤起的那些图像最初是模糊的,它们可能会变换形状,渐渐显形又渐渐消失。当你把它们画在纸上,形成图形时,它们就变得更明确一些;当你探寻并找到了真实的例证时,它们就开始有了生气。

科学先驱们的发现极少是通过从纯数学中提炼观点而得来的。那些展现科学家研究黑板上一行一行方程式的老套照片其实大都是老师在解释已有的发现。真正的科学进步源自实地考察所做的笔记中,源自到处堆着涂鸦纸张的办公室里,源自在走廊里努力向朋友解释某事时,源自独自吃午饭时。“灵感突发时刻”的到来需要你努力工作并且专注其中。

科学领域的观点最容易出现在为了世上某物本身而进行研究时。当人们对现存事物中的真正实体和过程的所有已知情况或可想象情况有了详尽和条理清晰的了解后,科学观点才会诞生。当某种新发现出现时,后续的步骤往往需要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推进分析。如果做出发现的人觉得这一步骤的技术难度太大,那可以增加一位数学家或统计学家作为其合作者。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数学理论家乔治·奥斯特一起研究社会性昆虫中的等级原则和劳动分工。我提供了自然界中和实验室内已经发现的细节,他则使用其“工具包”内的定理和假设来描述这些现象。如果没有我提供的那些信息,奥斯特先生或许可以提出一个笼统的理论,但他将无法推断出哪些可能的排列是地球上真正存在的。

多年来,我与数学家和统计学家合写过很多论文,所以我可以自信地给出以下定律,姑且称之为“威尔逊第一定律”:比起让数学家和统计学家找到能运用其方程式的科学家,让科学家从数学家和统计学家处得到其所需的合作要容易得多。

这种不平衡在生物学领域尤为显著,因为在这个领域,真实生活中某个现象的某些因素往往被误解,或者一开始就根本没被注意到。理论生物学的历史记载中充斥着要么可以完全忽略、要么经过验证是错误的数学模型,有长久价值的模型可能顶多只占10%。只有那些与真实生命系统的知识紧密相连的模型才有较大可能得到运用。

如果你的数学能力较低,那就做个计划提升一下。但同时你也要知道,运用现有的数学能力你同样可以完成杰出的科学工作。但是,如果你想专攻需要不断交替进行实验和定量分析的领域时,那就要三思了。这些领域包括物理学和化学的大多数专业,还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几个专业。

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以便为他的想象赋予实质内容。达尔文几乎或者说根本没有数学能力,但他却能凭借自己积累的大量信息构想出一个过程,数学被应用于此过程是后来的事了。

对于有抱负的科学家来说,关键的第一步是找到一个非常感兴趣的学科,并专攻该学科。在这样做时,他们应当牢记“威尔逊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位科学家来说,都有一个学科是其数学能力足以使之取得杰出成就的。

1.bugbear [?b?ɡ?be?(r)] n. 棘手的问题,难题;恐惧(或烦恼)的原因

2.get around to:抽出时间做(或考虑)某事

3.tenured [?tenj?(r)d] adj. 〈主美〉享有终身职位的

4.conjure [?k?nd??(r)] vt. 想象;提出

5.ramp up:增加,提高

6.Eureka moment:“尤里卡”(Eureka)原是古希腊语,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里洗澡,突然来了灵感,发现了他久未解决的计算浮力问题的办法,于是惊喜地叫了一声“尤里卡”。“尤里卡时刻”因此用来形容灵感突现、豁然开朗的时刻。

7.caste [kɑ?st] n. [昆]级(社会性昆虫中成熟个体如兵、工等的不同型)

8.theorem [?θ??r?m] n. [数]定理

9.permutation [?p??(r)mj??te??(?)n] n. [数]排列,置换

10.annals [??n(?)lz] n. [复]历史记载

科学在路上论文 篇3

一、培养幼儿兴趣, 激发探索欲望

在组织科学活动时, 我经常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 如变个小魔术、做个小实验、讲个小故事、猜个小谜语等等, 以此来引起幼儿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幼儿可以进行的科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是正规性的科学活动, 也可以是非正规性的科学活动, 甚至可以是偶发性科学活动,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通过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 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创造条件, 如设立自然角、科学区等, 除此之外, 我还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 带领他们散步、郊游、参观、观察, 这样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一些科学探索活动, 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积极地在活动中进行探索, 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 如:在我带领孩子们进行“物体是怎样移动”的科学活动中, 我先让孩子将形状各不相同的盒子、木头、铁块、粉笔等分别放在桌子上, 并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这些东西动起来?”然后让孩子自己自己动手去研究,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 一会用手折, 一会用拳打, 一会儿用嘴咬, 一会儿用手推, 然后, 我再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他们是怎样进行操作的, 又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 幼儿懂得用力大时东西滚得快, 移动得远, 相反的, 如果用力小时就慢而近, 用力很小时, 重的东西就不动的道理, 经过这次活动, 幼儿们明白了要移动物体需要力的作用, 这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 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又让他们在探索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因此, 我们在活动中要尽量为孩子们提供信息, 激发其科学情趣并营造出能让他们自由探索的、自然的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场所, 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科学教育生活化, 在实践中体验科学

身为老师, 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 并且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的气息, 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地组织起活动。例如在金秋时节, 孩子们常常在身上藏一些瓜子, 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便由此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瓜子”这一个科学活动, 让孩子们各自从家里带一些瓜子到幼儿园, 而我便在网上收集了许多瓜子和生长植物的图片、实物, 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瓜子之余, 又让他们了解到瓜子是如何生长的, 以及各种瓜子的不同特点。这样幼儿们既吃的开心, 又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另外, 我们还要具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 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例如,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 有几个孩子抬着头, 用自己的小手指着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大吊车, 议论纷纷, 不一会儿, 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如何利用这辆大吊车, 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呢?我们就即刻组织幼儿走近大吊车, 让幼儿们仔细观察吊车的运作过程, 并让他们了解到吊车的作用, 知道大吊车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困难, 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又如, “保护冰宝宝”就是幼儿在生活中, 偶尔发现冰, 再产生认识冰、了解冰的特点所进行的一个活动。由于自然结冰在我们这一带很少见, 所以孩子们看到操场上洒落的满地的晶莹透亮的碎片时, 有的说是玻璃, 有的认为是冰, 那么要如何才可以让大自然的这一现象自然而又深刻地植根于幼儿的脑海?我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 让孩子们每人找一块冰宝宝, 并且想办法不让他们变小。幼儿想出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用手帕、餐巾纸包住的, 有藏在帽子里, 有找地方埋起来的, 但最终的结果让孩子们明白, 冰还是会化成水, 在孩子们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他们的发现总是源源不断, 幼儿对冰易碎、冷硬、融化等特点的掌握也是生动而又感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学习到了许多科学知识。

三、创设良好环境, 培育科学情操

在科学活动中, 我们既要关心幼儿, 对他们认真负责, 又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 从而束缚住他们, 例如在进行科学活动中, 我们不应当要求孩子们一定要按照我们的方法进行活动, 这样便压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又如在让幼儿自由活动的时候叮嘱孩子:玩的时候小心点, 当心弄坏了玩具, 试想:幼儿还没开始玩我们就让他们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他们怎么可能还有兴趣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呢?而只有让孩子们处于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他们才能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发现并提出问题, 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幼儿时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 他们的自我意识薄弱, 常常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句批评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之中, 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励他们, 如“大胆试试看”“你一定可以”, 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在这种氛围之中, 不仅有助于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还激发了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如在科学活动“种子的成长”中, 我为幼儿们提供了许多资料还有植物的种子, 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记录、仔细观察种子, 来了解种子的成长过程。种子怎样从泥土里出来的、怎样长大的、要多长时间给种子浇一次水, 让幼儿感受种子的成长过程。而我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孩子们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在探索活动中, 让他们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中, 通过动手动脑, 亲身体验, 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路上》在中国 篇4

1998年10月,我终于在西安全国书展上看到了《在路上》中文译本,应该说我还是满意的:大32开,纸张上乘,印刷精良,墨迹清晰,我提供的近二十幅黑白照片以及序言若干附录更增加了此书的文献/研究价值,或许这正是此书获得1999年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个原因吧不过,如果说要挑剔的话,封面格调同《在路上》国外版本相比过于“通俗化”了,虽然以美国国旗为背景很美国味上海一位学习艺术专业的年轻读者在给我的来信中谈到封面说,“此书最让人遗憾万分的是封面设计的太难看太太难看了,简直就像一部恶俗的西方艳情小说……一回家我就把封面撕下扔了,自己重做了一个”我理解他的过激之辞艺术鉴赏力因人而异,使我欣喜的是这位酷爱《在路上》的年轻读者对BG的看法,他之所以不喜欢这个封面,是因为他认为,封面上的几个我们通常在美国/西方电影画报上看到的那种放荡男女,并不能代表集体意义上的BG形象——简言之,他不认为如我国批评界长期以来所形容的那样,BG是“垮掉”了我决不是指责这个封面的设计者,如此设计未尝不可相反,如果把BG视为嬉皮运动的先驱,封面上的几个男女的嬉皮味还远远不够,许多读者都同我谈到这一点国外的BG作品收藏者学者在收到我赠送的这本书后的一致反响是“Not bad!”也就是认可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再版时的封面能给读者另一种新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漓江出版社再版《在路上》,改换了封面,新封面基调简洁,构思不乏新意位于下方的美国五十年代公路上标有“东部”East的路标很有时代特征,而老式汽车驾驶室里的克鲁亚克向外望的面容以及封面大部的空白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除了中文书名,还有英文书名及克鲁亚克英文名也颇必要,并不是增加了什么“洋味”而是很有亲切感。

有同行告诉我,国人对BG的兴趣正在升温,媒体上有关BG的报道,讨论专版逐渐增多,研究生以BG为论文选题者更大有人在,并说这与我多年来专注于BG研究与译介——出版了《在路上》全译本《金斯伯格诗选》,发表了若干论文文章不无关系;这自然是溢美之词,更多是对我的努力的肯定与鼓励吧众所周知,由于诸多历史因素,BG在中国从六十年代被译为“垮掉一代”开始可以说就声名狼藉,这种误读或误解不能不说与缺乏可堪信任的译本以及认真的研究有关;不懂原文的广大读者、研究者往往借助译本来了解域外文化、文学。我一直主张翻译与研究相结合,就此而言,还有许多事可做。

研究外国文学作品在异国的接受可以揭示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过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节译本《在路上》石荣等译,1962,12这个译本我始终没有见过,属于“文革”前的“内部参考”书,供一定级别的干部批判阅读这批因封面多为灰色或黄色而被称为黄皮书灰皮书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被“偷运”出来在青年读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社会各阶层青年学生)中流传阅读,影响不小就《在路上》而言,作品中BG伙伴对美国现存体制传统道德信仰的怀疑悲观绝望和反叛,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的青年中唤起共鸣是很可以理解的更大的震撼是《在路上》BG伙伴追求自由欢乐性爱的极端生活方式,在当时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对于一直接受正统教育的青年,反响极具矛盾性拒绝与向往因人而异美国批评家喜欢把六十年代中国在“革命大串联”路途上奔波的红卫兵和美国奉行“背包革命”(rucksack revolution )实践的嬉皮士——他们是BG,亦即嬉普士(hipster)的继承者——进行比较撇开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谈,我们的确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都是反叛的一代——红卫兵要破坏打倒的是一切封资修的东西,不管是老祖宗的还是洋人的;嬉普士和嬉皮士憎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军事一体化,与构成“美国梦”极端的物质主义格格不入在六十年代动荡的世界情势下(法国学生运动英国的“愤怒的青年”中国“文化大革命”美国BG/嬉皮士运动新左派等),BG在精神层面上则融合了西方超验主义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和东方宗教理念,因而更要复杂得多美国是一个“在车轮上”的国家,BG可以自由自在地自己开车或搭车浪迹天涯,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的行为;而中国反叛的一代则是集体行为,最后被下乡浪潮所消解,可正是在这种体验自由甚至饱尝痛苦磨难的经历使他们日渐成熟,感受到与BG相同的心境,进而在思想上同BG接近起来,这可以从“文革”时期和其后的地下先锋文学所反映的情绪中找到印证——须知,BG文学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也是处于民间边缘,一直“在地下”(Beneath the underground)一篇谈及中国新诗潮的文章有以下一段话:“1972年彭刚和芒克曾经两个人组织了一个先锋派,准备去流浪,‘随便翻墙进北京站赶火车就走了,身上只带了两块钱,心中充满了反叛的劲,对家庭,对社会美国有本书叫《在路上》,我们也是走到路上再说’”这可以被认为是受到《在路上》译本影响的结果

1984年,《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上海文艺出版社)收入了《在路上》第一部第一章,第二部第四、五、八章片断黄雨石、施咸荣译,当时正值我国介绍西方文学、文化作品热潮,读过这一译文的人一定不少。

1990年底,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在路上》(陶跃庆何晓丽译),有译者写的序言,很畅销,但严格说并非全译,好些段落没译,而且错译误译较多尽管如此,这一译本让更多读者了解到克鲁亚克其人其书,功不可没我受漓江出版社之约的《在路上》全译本于1998年出版,但译事在我1997年赴美前已完成,其中来由我在“译后记”已谈及。

我曾经沿着克鲁亚克及其伙伴当年“在路上”的足迹从美国东海岸乘坐灰狗巴士最后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一路上我自然特别留意《在路上》提到过的地方,更特意在丹佛、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停留,寻访小说中当年迪安、萨尔等人所在之地,比如丹佛的拉马里街,旧金山迪安与萨尔相逢的房屋等。如《在路上》所描写,五十年代的美国公路已很畅通发达,但当时的单行道one way road现在几乎已全被多行道的高速公路所代替。行驰在这种公路上,但见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尤其是在晚上,目力所及,前面的车辆灯光闪烁,一直延伸到远方,往往使我联想到小说中迪安、萨尔等人疯狂驱车行驶在公路上的惊险情景。小说所写的路边小旅馆、饭店现在已很难看见,代之以汽车旅馆或小餐馆。现在,要想如《在路上》上所写的那样在路边挥手搭车的情况肯定很少了。美国朋友告诉我,比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路上》提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在路途上认识并且由此产生的一些非凡奇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但好些美国年轻人在旅途中仍喜欢带上《在路上》,并不是为了寻求奇遇之类的刺激,而是要体验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正是BG所留下的精神遗产之一,也是《在路上》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如此感召力的一个原因吧不妨摘引一段我前面提到的那位上海青年1999年给我的来信,“感谢你把这本书译成这么激动人心的文字把它带到我们中间,你是否知道在现在中国,有一大群地下青年,操着电琴,在笨嘴拙舌但又无比努力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和失望……”信上所提到的“地下青年”实际上是“民间青年”的代用语,也是BG用语。指那些远离主流文学/文化的“边缘人”亦即嬉普士,克鲁亚克的一本小说便取名为《地下人》The Subterraneans,1958。“地下”在这儿当然没有“反动”、“秘密”之类的政治含义,更不是同政府、体制对立,它指的是自发性,区别于我们通常习惯的那种集体性和组织化的行为。什么是这些青年的“理想和失望”呢?社会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很热烈。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目前并非事事完美,青年人天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敏感,容易激动也容易失望去寻求心理学意义上的“情感释放”。这位读者接着写道:“也许他们只能处于地下也许哪天他们浮出水面时却不知觉地变了味道也许他们像西方的嬉皮、朋克、迷惘的、垮掉的一样张开嗓子,说出自己的主张,谁知道呢﹖”不同于充满艰涩抽象术语的那种专业文学评论这位读者对《在路上》的阅读感受何等真挚。

值得一提的BG与爵士摇滚音乐,包括朋克黑人布鲁斯的关系克鲁亚克在其《现代散文理念与技巧》(BELIEF & TECHNIQUE FOR MODERN PROSE)中有若干条与爵士摇滚音乐直接有关:顺从一切,开放倾听(Submissive to everything,open,listening);你所感受到的自会找到它自己的形式(Something that you feel will find its own form);写出你的内心里不断感受到的一切(Write what you want bottomless from bottom of the mind);写出狂乱的无序的纯粹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越疯狂越好(Composing wild,undisciplined,pure,coming in from under,crazier the better)金斯伯格也一向主张“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绪”(First thought,best thought)显然,这些正是视自发性、即兴性为第一要素的爵士摇滚音乐所认同的创作原则。当今中国,名目繁多的民间、地下爵士摇滚音乐乐队一直很火,活跃于都市酒吧、音乐厅,已形成一大文化景观。在一个物质、享乐主义至上的社会,中国这些青年人同BG,美国及西方爵士摇滚音乐的联接点,或者说默契在于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探索,自由表达情感的欲望,而这正是《在路上》所要奉献给读者的。

谈谈《在路上》手稿应该不算是题外话。众所周知,《在路上》是克鲁亚克“自发性写作”(spontaneous writing)的典范,其写作过程早已成为文坛佳话;手稿本身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文本早在3月23日《纽约时报》就向读者展示了《在路上》被圈成长卷的手稿照片:9英寸宽,119英尺8英寸长,是克鲁亚克用二十天功夫在类似电报纸,也许是建筑用绘图纸上打字而成从长卷手稿看来,纸缝是他后来用胶布粘贴上的;沿着纸的右侧有一铅笔划过的淡淡的线,表明他把纸裁剪过以便放入打字机岁月的流逝已使纸张颜色变暗,开始部分也已破损克鲁亚克喜欢把长卷像一条大道似的展开让朋友们看长卷(手稿)的最后一段已不见踪影,克鲁亚克说是被BG伙伴卢辛·卡尔(Lucien Carr)的狗咬掉的1957年《在路上》几经周折终于出版六十年代中期手稿由克鲁亚克的经纪人斯特林·洛德(Sterling Lord)保存在其格林威治村的办公室内克鲁亚克1967年逝世后,曾经在1993年手稿送交纽约公共图书馆伯格珍藏《在路上》手稿所有权属于克鲁亚克居住在克鲁亚克故乡马萨诸塞州洛威尔市的第三任妻子斯特拉·萨帕斯(Stella Sampas)1990年斯特拉去世把手稿留给其弟安索尼·萨帕塔卡库斯1999年萨帕塔卡库斯去世后其侄子托尼被指定为遗产执行人,与他的叔叔约翰·萨帕斯以及萨帕塔卡库斯的女友南茜共同拥有手稿。

谈到拍卖手稿的原因,托尼说拍卖不是为了谋取高利,因为他很清楚手稿是一件稀世珍宝,可他得交付自从接手遗产后沉重的税收。拍卖前,据行家估计价值达可达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美元之巨,同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手稿属于一个档次。消息传出后,尽管抗议者有之,但仍按原计划如期拍卖,以二百二十万美元敲定,落入印地安娜州波里斯市的可尔兹(Kolts)足球队老板吉姆·艾塞(jim Irsay)之手,打破了1989年卡夫卡的未完成长篇小说《审判》(The Trial)以一百万英磅,即一百九十万美元名列文学作品拍卖榜首的记录,再一次体现了《在路上》不可代替的文学价值艾塞打算如何处置手稿是世界上所有BG学者及热爱克鲁亚克作品的人最关注的问题艾塞说他将会先在印地安娜州展出《在路上》手稿,然后沿着克鲁亚克及其伙伴们当年横跨美国大陆的足迹进行一次“在路上”巡回展,并最终将手稿放在印地安那大学,供研究者使用同时,《在路上》手稿拍卖引起的空前轰动之时还传出了有关许多消息,经过多年挫折《在路上》的电影脚本多次易人不久前己由腊塞尔·班克斯(Russell Banks)完成,大导演科波拉已认可全世界的BG迷有望在荧幕上看到神往已久的BG伙伴“在路上”了此外,一部克鲁亚克传记片《BG天使》(Beat Angel)也已完成。

虽然《在路上》出版已将近半个世纪,可联系到美国及西方最近以及即将出版的诸多有关克鲁亚克、金斯伯格、卡塞迪、科索等的评论、传记性新书,有声书籍、光盘,谁还能怀疑BG热不会持续下去呢﹖出版过金斯伯格《嚎叫》的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 Store)老板诗人弗林格蒂多年前就说过,“干吗说什么BG的复兴?他们压根儿就没离开过”BG作家反抗束缚,蔑视物质至上主义,追求精神灵魂意义上自由充实,虽说他们反叛现实的那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未必值得效仿,可是这种BG理念也不能简单否定,因为,在当今美国和西方同BG发端时的五十年代比较,精神迷惘,信念丧失并没有缓解,更不必说消亡在这种情势下,经历过沉默的五十年代,动荡的六十年代的年长者怀念BG,在战后经济繁荣时出生长大的“baby一代”以及在中学大学的课程上读过早已进入主流的BG作家作品的更为年轻的一代,对BG作品及BG理念产生如此共鸣并不奇怪,这也正是克鲁亚克、金斯伯格等其他BG作家作品一直被广泛阅读,还有后BG文学目前势头正猛的原因吧。

永远在路上 篇5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更迭, 以会计准则 (包括企业和政府) 为核心的相关会计政策的制订、发布、修改、完善持续不断进行着。面对这些政策文件和改革潮流, 很多会计人 (尤其是基层的会计人员) 都感叹:旧的还未融会贯通, 新的又接踵而来。犹如站在一片灿烂绽放、五彩缤纷的花海前, 虽美不胜收, 但也难免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会计人, 不仅要炼就一双紧盯政策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 同时也需要政策制订部门厘清新旧政策的适用范围和衔接办法, 该废止的及时予以废止, 该失效的及时宣布失效, 该统一口径的及时作出明确, 让贯彻落实政策少一点迷惘。

从事会计工作者, 除了要掌握各项会计政策和制度外, 还不得不参加形式多样的会计考试, 这不仅是丰富自己财务知识、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也是提高工资待遇、获取职务晋升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谁也没有想到工作后自己会不自觉的加入到考证一族的大军中, 但这就是一个会计人的宿命。话说你好不容易拿了一个证, 想歇歇吧, 看看周围的人, 看看同学、朋友、同事, 再对照工作实际, 好像还不够, 不够份量, 考吧, 太累;不考吧, 真不行。这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会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 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如何, 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随着会计行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会计从业人数不断上升, 会计信息的需求越发广泛。作为一名会计人, 无论是面对会计制度的演变和更迭, 还是应对会计考试拾级而上, 都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亮”。

会计人要保持乐观心态。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难免会使会计人有时在会计政策、制度的选择和把握上产生一头雾水之感, 让会计人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和财务报告编制上感到棘手, 但这一系列变革的宗旨, 还是为了规范企业 (或者政府)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只要牢记和把握这一宗旨, 就容易时刻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 积极从容应对各种情况。

会计人要锻炼敏锐嗅角。对于会计制度的频繁更迭, 会计人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善于洞察新准则、新制度的变化点, 紧紧把握新旧准则和制度的不同之处, 梳理出变化重点、难点, 认真加以学习研究, 并可借助相关讲义、培训资料, 力求加以融会贯通, 争取以更高的效率掌握政策内涵, 以求尽快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贯彻应用。

会计人要坚持一丝不苟。会计政策和制度面广量多, 况且会计工作还涉及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等事宜。会计人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坚持求真务实, 不怕繁锁, 精益求精。要和单位同事之间严格分工, 明确职责, 加强协作, 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 配合相关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优化工作流程, 防止出现差错。

重建家园在路上 篇6

地动天不塌, 大灾有大爱, 重建家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周年之际, 总有些记忆值得定格:10万大军奔赴灾区, 打响一场举建设行业之力的安置房之战, 全国各地援建队伍的种种细节, 感动人心。

如今的灾区在经历山崩地裂、撕心裂肺以后, 生活在继续。春天的气息里, 阳光下孩子的微笑便是一切的希望与美好……

灾区涅磐重生

有人说, 灾难是历史的伤疤。一年前, 在灾难的现场, 是山崩地裂的满目沧桑。一年来, 在曾经受灾的现场, 体现出灾区人民坚强站起来的伟大力量。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 倒下的房屋如何像大树一样生长, 凝固的笑容如何像繁花一样绽放?这一切因为:广袤的灾区大地上, 伤痛已凝聚成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巨大力量。

绵竹的暖春气息2009年绵竹的春天, 不仅能看到整齐的街道, 旺长的花草, 还有街道两旁墙壁上贴着的鲜活年画, 年画或讲民间故事、或是历史传说, 人物栩栩如生、身姿形态各异, 个个饱含笑意, 让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一股暖春的气息……

绵竹是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 全市完好的房屋只有8.3%, 其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50多万人失去了家园。绵竹剑南镇的景观大道板房社区, 有板房约2万间, 这里安置的都是绵竹市区房屋受损的居民, 最多时达5万人, 是汶川地震后最大的一个板房区。

地震给绵竹人带来了灾难和伤害, 但在承受了大地震的考验之后, 绵竹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多彩的年画、火红的花朵、乐观的心态, 表达了他们对幸福安康的憧憬, 也寄托着他们向往平安吉祥的未来。

映秀的板房生活现在的震中映秀如同一块调色板, 三分之二是水蓝色, 三分之一是土灰色。水蓝是温馨的板房, 土灰是触目的废墟;水蓝紧连着土灰, 板房就在废墟边上。震后的映秀人, 每天就这样在单调的“调色板”里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生活的色彩并不单调, 板房映秀已在废墟边上展示出勃勃生机。

映秀的板房, 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公共区、生活区、商贸区。公共区位于漩口中学遗址旁边, 两面皆是废墟, 是当地和废墟结合得最紧密的板房区, 主要包括政府、医院、银行、学校等单位, 被称为“心脏区域”。

“心脏区域”的生活并不轻松, 映秀镇副镇长吴拥军对此深有感触:走出板房, 第一眼看到的仍是废墟, 第二眼看到的则是远山上的翠绿。

板房区的生活总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行走其间, 很少能看到特别喧嚣的场面, 但穿行来往的人却并不少。中滩堡村村民杨威威说, 现在生活总算安定了, 大家都在为以后憋劲。

杨威威家共有两间板房, 一间自住, 另外一间拿来做了小旅馆。自住的那间板房陈设非常简单, 除了一台电视、两个衣柜, 便是一架双人床, 床下堆满了脸盆等各种杂物, “新房子修好了, 肯定还要置办新的家具, 现在正存着钱呢!”和其他板房居民的生活差不多, 杨威威每天的生活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时间打理现有的生意——家庭旅馆。一部分时间往往是外出打探或者和家人、亲朋商量未来可能的发展之路。杨威威来自镇边上农村, 家里早已商量好土地要继续种, 还要开个杂货店、小旅馆, 有闲劳力就出去打工挣钱。

据了解, 映秀镇共搭建板房2800多间, 安置5000多人。板房区生活配套设施相当完备, 照明、排水、通信等全部入户。根据重建时间表, 这些板房至少还要使用一年多时间, 新的映秀镇主要是在废墟原址上重建。

建设新家园

汶川地震发生当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迅速反应, 立即成立了建设部抗震救灾指挥部, 由姜伟新部长任指挥长, 黄卫副部长任副指挥长, 部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工作小组, 同时组织专家组赶赴抗震一线, 全力部署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会议”, 专题研究布置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问题。

安置房“大决战”汶川大地震后, 国务院作出为地震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的部署后, 各有关省 (区、市) 建设部门紧急动员, 迅速行动, 10万建设大军奔赴灾区, 一场举建设行业之力的抗震救灾“大决战”迅速而有序展开。

在这场特殊的考验面前, 援建队伍以敢于拼搏、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 完成了国务院交给的68.1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

地震发生后, 频繁的余震使道路经常因塌方而堵塞, 给援建工作造成巨大困难。山东省援建北川县, 到达援建点要绕行成都、马尔康、茂县进入北川, 路途长达1000公里;广东省援建汶川县, 进入施工点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和梦笔山, 沿途飞石不断;河北省援建任务分布在平武县的23个乡镇115个安置点上, 施工材料要用中小型运输车辆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是四次倒运到施工现场;海南省的援建任务高度分散, 433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邛崃市、金堂县共286个点上;湖北省援建的汉源县施工环境恶劣, 安置点多在海拔1000多米的萝卜岗上, 赶上下雨, 泥泞的山路使材料运输十分艰难;吉林省在黑水的施工地点平均海拔3000多米, 悬崖峭壁无路可走的现象随处可见;宁夏援建甘肃天水的500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5县93个乡镇330个援建点上, 地形复杂、山路崎岖。

面对这样的施工条件, 为了保证工期, 各援建队伍想方设法, 迎难而上, 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在第一期援建任务下达时, 大多数职工吃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外面下大雨, 里边下小雨, 天晴时气温高达38摄氏度以上, 居住条件比灾区群众还要艰苦。许多同志每天超强度、满负荷工作, 苦累紧咬牙关, 轻伤不下火线。

在过渡安置房建设最紧张的时候, 白天炽热的太阳底下, 工人们挥汗如雨, 很多人的皮肤被灼伤。晚上挑灯夜战, 成群的蚊子叮咬, 让人难以忍受。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搬进过渡安置房, 不少援建单位组建了突击队、抢险队、服务队, 不少地区的施工队伍坚持“大雨小干、小雨大干, 不下雨拼命干”, 不分昼夜, 艰苦奋战。

重庆市以敢于“亮剑”的精神, 以“提前, 提前, 再提前”的紧迫感, 保一流质量, 创最快速度, 圆满提前完成了援建任务, 第一批移交使用。上海市援建队伍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最危急的时候, 毫不畏惧、处惊不乱, 抓住仅有的几个好天气, 紧张有序地施工, 赢得了宝贵的工期。

辽宁省接到援建任务后行动迅速, 在德阳地区第一个派出工作组, 第一个将全部地块的规划和市政设计图纸报送当地建设主管部门, 第一个制定印发了过渡安置房单体质量验收标准。

江苏省抱着“抢出一天工期, 早送一天温暖”的信念, 施工人员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 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援建队伍的拼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 在施工现场每一个指挥部的过渡安置房里, 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 表达了灾区群众对援建单位的感激之情。他们付出了艰辛, 用自己的汗水赢得了不穿军装的“铁军”称号。

建设系统的凝聚力这次抗震救灾中, 有26个省 (区、市) 承担了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 涉及的地区多、行业多、单位多、人员多, 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社会工程。很多人说, 是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这一特殊的平台, 使建设系统20多个省、几百个单位汇聚到一起, 为了共同的目标, 协同配合、并肩作战, 密切了联系, 增进了感情,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凝聚力大大增强, 在地震灾区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大意义。

北京市对规模较大的安置房小区规划设计了主干道和次干道, 住宅组团和商业、公共服务区合理组合搭配, 使其基本具备城市社区的功能, 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上海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考虑了防雨设计、公共照明、厨房通风排烟, 公共卫生间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天津市为保证灾民能住得“安逸”, 在钢架式过渡安置房内特地安装了吊顶, 既保温隔热, 又舒适美观。河南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山区潮湿多雨等实际情况, 在配套设施上体现人性化思想。周口市还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为当地村民修建了一条300米长的灌溉水渠, 保证了下游60余亩水田的用水。

福建省在配备床、窗帘、隔帘等日用品的同时, 还为屋檐加设防雨篷, 为集中供水点加设防晒网。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计议, 舍得投入, 基本解决了渗水问题。山西省援建点甚至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 设立了小区监控室。深圳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平面布局合理, 配有消防水池、取水点、消防栓等设施, 满足了消防要求。青岛市以灾区长远建设发展为目标, 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 人性化设计、人性化施工。宁夏自治区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精心规划, 精心设计, 确保了过渡安置房结构安全可靠适用。

各地援建再提速

北京援建创优质工程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消息称, 北京市2009年对口援建什邡市恢复重建工作目标已经明确。按照部署, 北京市将在援建项目建设的“加快”和“提前”上狠下功夫, 重点做好产业合作、智力援助等5项工作。

援建项目建设方面, 2009年9月1日前, 6所援建的中小学校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福利中心二期、妇幼保健院于5月中旬交付使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年底前全部完工;什邡市受灾最重的红白镇作为示范点先行实施规划方案, 八角镇等其他重灾镇的规划方案稳步推进。

创建优质工程方面, 认真把好前期工作质量关、建筑材料质量关、工程施工质量关, 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推进产业合作方面, 协助什邡市做好3.1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在园区规划、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加快落实招商引资项目, 力争3年完成引资45亿元的目标, 对接什邡现有汽车零部件、化工、食品饮品等企业, 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援。

资金监管方面, 切实加强对援建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的监管, 坚持做到建设项目的全程跟踪审计。

江西小金速度在江西援建小金县的十大示范工程中, 江西小金服务中心一期工程2008年7月26日开工, 同年11月21日便投入使用, 仅用了118天。

小金县城新城区等全县详规于去年9月全部完成, 比计划提前3个月。民生工程中, 截至2009年4月22日, 农房重建竣工率88%左右, 在阿坝州重灾区名列第一, 全面完成农房损房维修加固任务, 比计划提前了48天。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没有‘江西小金速度’可不行。”江西援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陈俊卿称, 今年的援建工作已全面展开, 十大示范工程中的小金县文体中心、广电中心、居民休闲公园、两河口会议会址、美汗公路、城关二小、县人民医院将在国庆前提前完工, 剩下的江西路也将在年底前基本建成。

江西省对口援建小金县灾后重建总金额为13.2亿元。去年短短半年多时间, 对口援建工作取得显著阶段性成绩, 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江西小金速度”。

在小金这样的革命老区, 急需招商引资“造血”。2008年10月, 江西对口援建小金现场指挥部和小金受援指挥部共同策划组织, 成功地在南昌召开招商引资说明会, 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 签订了2.1亿元的项目投资协议。

链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力投入灾后重建

在路上 篇7

打工时间过得飞快, 也渐渐抚平了心灵上的伤口, 我不但开阔了视野, 还有了小小的积蓄。在一次和母亲的通话中, 当得知家里的苹果树发展很好, 产量增加了, 可就是满树的苹果卖不出去。我隐隐感觉到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来了, 毅然踏上了返乡路。经过调查分析, 我发现苹果不好卖, 卖不上价的原因:一是苹果质量一般, 二是消息闭塞, 没有大的收购商来收货。于是我便和父母商量办起自己的苹果采摘园, 父母很支持。方向定了, 便四处考察, 学习先进的采摘园管理经验和寒富苹果栽培技术;2008年秋, 在父母的帮助下, 我终于成立了沈阳市第一家采摘园——沈阳市晶晶寒富苹果采摘园, 开始了创业之路。

采摘园成立一年多, 我家的苹果收入就翻了番, 正当我为如何壮大产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而困惑时, 镇政府通知我参加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培训学习, 我先后参加了辽宁省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辽宁省农民创业培训和沈阳“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培训中不仅学到了寒富苹果生产新技术, 而且学到了创业理念、技巧、特别听了曹军教授讲授的“如何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课程和往期学员郎大春做的创办合作社的经验介绍。我眼前一亮, 这不正是带动乡亲们一道发展苹果产业共同致富的好路子吗?于是我决定创办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 带领乡亲们共同创业。起初, 没人肯入合作社, 因为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不起眼的黄毛丫头, 大伙不相信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 我一方面请父母给苹果大户做工作, 另一方面联系苹果收购商。苹果上市前, 又组织大家将苹果清选分等, 省去了收购商选果的麻烦, 当年苹果卖的非常好, 父老乡亲看到了实惠, 思想也转变了。年末, “辽中县沈宏寒富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2014年7月沈阳绿色田园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创立了。

合作社成立不久, 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曹军教授、白忠义副教授等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 按照合作社法规制定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制定了“科技为先、质量为纲、服务至上”的经营方针, 明确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科技创新、开拓市场”的发展方向, 确定了“五统一” (统一技术、统一施药、统一检测、统一收获、统一销售) 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完善了管理规章制度。

合作社正常运转后, 我拿出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标准化、;绿色化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方面。针对大多数社员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实际情况, 邀请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润珍、刘慧纯老师来基地进行理论讲座及现场指导。培训内容涉及寒富苹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到目前, 已经举办各类培训班36次, 参加人员近2000人次。组织社员到熊岳等地参观学习, 实现了从课堂教授式向实地指导式的培训方式转变, 通过生产现场指导示范, 即调动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又提高了培训效率, 使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快速全面的推广。

合作社不仅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也得到了县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县农经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多次到基地进行指导, 潘家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100多万元。通过科学管理, 合作社的寒富苹果在品种、质量、价格方面都远远超过以前, 经济效益是普通农户的1.5倍, 每10亩果园纯年均利润可增加达7万元左右, 成为合作社成员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 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成为辽中县的典范, 为全县寒富苹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我先后被评为辽中县青年致富带头人, 辽中县三八红旗手, 沈阳市三八红旗手, 辽中县政协委员, 并被确定为沈阳市科技局“青年科技示范户”。

通过六年多的努力, 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257户, 分布辽中县4个乡镇, 带动农户200余户, 生产规模达2700亩, 年产寒富苹果1800吨;注册了“沈宏”商标, 申请认证了绿色食品标识;获得了辽宁省名特优果品大赛三等奖;在2010年辽宁省举办的“辽宁省驻满洲里招商洽谈会”上合外商还签订了出口协议;2011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辽中寒富) 指定生产基地, 2011年在沈阳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辽宁 (沈阳) 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雨润杯”优质农产品奖;2012年在辽中县苹果协会担任理事, 2013年在沈阳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辽宁 (沈阳) 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扩大了合作社的知名度。还将继续发展规模, 在现有的果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观光旅游果园。

志高,在路上 篇8

02/ 志高中央空调产品引发客商浓厚兴趣

03/2 层高的志高展位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04/ 志高工作人员与外商朋友亲切交流

当暖通行业众多品牌还沉浸在刚结束的第25届中国制冷展之际,志高则携旗下的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冰洗产品、 红酒柜、小家电等5大板块集体亮相115届广交会。

作为家族的主力成员,志高中央空调最尖端的CMV-X全直流变频多联机等核心产品的现场展示,引发了观众,特别是外商观众的关注小高潮。

驻足、观望、咨询、技术交流甚至现场签单……志高中央空调的魅力究竟何在?

广交会上的“骨灰级”展商连续13年参展

如果你是一位每年都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 广交会)的读者,你一定会发现在这连续13年期间,都有志高的身影。延续到今年,已经是志高13年来第25次参展了。而对于志高中央空调而言,这次的参展是在完成目标牵引未来·333工程首轮积淀后的重拳出击。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志高中央空调热衷于广交会,其原因何在?对此,志高暖通营销本部总经理杨骏平给出了答案。

他表示,对于志高中央空调内外销并举的市场开拓战略而言,借助广交会这个综合性国际贸易平台可以进行有效的商务洽谈、品牌推广及客情维护,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互联网浪潮和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越多的发展机会,也面临着越多的生存挑战。现在的情况是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争相辉映,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同台竞技, 志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用心,不断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以更专业化的品质和更优秀的全程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才能保持在业内长期领先的优势。

内外销并举外销势头发展迅猛

“每年的春季广交会我都会参加,每次到志高的展位都有种归家的亲切感,志高一年比一年发展得好,看着它不断成长壮大,我从心底为之感到高兴和骄傲,这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几年和志高的合作很愉快,公司整体表现出来的软、硬实力,对产品品质的零容忍态度和售前售后服务的用心体贴,对技术研发的努力追求等各方面让我很放心。”在广交会期间,与志高中央空调保持着5年合作关系的某外商如是说。而他的感慨更大程度上代表了很多志高中央空调合作伙伴的心声。

从2002年依托集团力量进军中央空调领域,到2011年重组成立新公司——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引入行业优秀人才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在销售模式上实现2条腿走路,内销外销齐头并进。

变革后的志高中央空调犹如涅槃重生的浴火凤凰,3年来一直在崛起和腾飞。

而众多国内外的样板工程正是其崛起和腾飞的佐证。 2011年志高中央空调成为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空调独家供应商,成功中标中央国家机关空调集中采购项目,成为与格力、美的并驾齐驱的3大指定品牌之一;2012年,志高新CMV直流变频中央空调发力市场,树立包括漯阜铁路、 房地产领域千万工程项目、南京国家电网、台儿庄人民医院、Black Diamond Hotel、Business centre in Atyrau、Lagos Mohamed Murata International Airport等数十个国内外样板工程;2013年志高中央空调出口业务接单量同比增长30% 以上,各大区均有增长,出货量增长近20%,OEM业务单月出货量突破过亿大关,全年内外销总出货量达12亿元,一举奠定志高中央空调国产家电“实力派”地位。

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对于国内品牌来说,海外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此,杨骏平对海外市场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目前在国内市场,品牌之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而不管是发展成熟的美国、西欧市场,还是发展中的海外市场,对志高中央空调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IPLV7.4创能效新高

在广交会志高189 m2的展位上,除了其庞大家族成员家用空调、冰洗产品、红酒柜、小家电之外,在中央空调类别上,CMV-X全直流变频多联机无疑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一款产品。

作为集志高中央空调多年科技创新成果,在强大的研发技术系统孕育出的一款精工产品,CMV-X全直流变频多联机一亮相便引来不少客商的咨询访问。而外商纷纷将议论的焦点汇聚在了一起——IPLV达到7.4的超高能效比。

的确,IPLV7.4也正是志高CMV-X全直流变频多联机引以为傲的核心卖点。

在台北 在上海 在路上 篇9

究竟怎样的人才可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由衷的欣赏?

她就是:陈譓伃,不过大多数人都习惯叫她的英文名Chloe Chen。

陈譓伃在上海的办公室隐藏在韵味十足的门店里。拉开白色的雕花木门,简单却舒适的陈设足以看出主人的品位:一张维多利亚风格的书桌上放着一台白色的手提电脑,陈列架上摆着她设计的鞋子,一瓶红酒、两个高脚杯、一摞书和一些小装饰,墙角的两个小茶几上各插了一束鲜花。

红茶袅袅,这位被《Taipei Times》和欧洲Luxe TV认为是当今亚洲最炙手可热的设计新秀,淡定而知足地笑谈设计路上的孜孜追求。

从包包到鞋子

“从小爸爸就会让孩子们接触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我们喜欢就一直学下去,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学到一个阶段就停止。”因为这独特的教育方式,书法、钢琴、绘画、芭蕾……陈譓伃从小就一一学了个遍,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她热爱美好事物的性格。

有些东西似乎是冥冥之中就已注定,陈譓伃在中学时候已经尝试自己做各种精美的包包,她的同学都有幸成为了第一批“设计”的受益者,这些独一无二的单品也成为同学们争相收藏的礼物。大学陈譓伃学的也并非设计,而是选择了需要无限创意的广告专业。妈妈的旧衣服在陈譓伃积极创新的时期派上了用场,这些“破烂”往往能在她的手下化腐朽为神奇,改头换面成一件件独特的洋装。

直到大学毕业,真正需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陈譓伃才确定自己真的很喜欢设计。

陈譓伃的服装店就这样开张了。她从其他地方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衣服配饰放在店中,并试着自己设计各式服装。她发现在国外能找到喜欢的衣服,却难以找到满意的鞋子。作为一个为鞋子而疯狂的女性设计师,陈譓伃深知女性对于鞋子所有的幻想,于是陈譓伃开始尝试自己设计鞋子。

原本只是为了爱好开始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陈譓伃发现自己设计的鞋子因为漂亮的款式深受顾客们的喜爱,可精益求精的她却不满意,认为自己缺乏专门的鞋子设计知识,在舒适度上应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于是她只身前往纽约FIT设计学院学习皮料设计。

有一次在纽约,陈譓伃穿着自己设计的鞋子在逛街,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走过来,原来是好莱坞的巨星卡梅隆·迪亚兹,因为陈譓伃脚上的鞋子非常吸引她,她想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得到。陈譓伃就很开心地告诉她那是我自己设计的。后来回到台湾,朋友都说陈譓伃真的有点傻,因为她完全可以记下卡梅隆的地址,然后寄一双给她。虽然事后陈譓伃也觉得有点遗憾,但更多的是高兴自己的设计得到了肯定。

一年的刻苦学习之后,她带着成熟的设计技巧和纽约这座时尚都市的熏陶回到了台北开始专门的鞋子设计之路。

追求经典的鞋款

陈譓伃把自己设计的第一个女鞋品牌命名为Honey Daniels,因为这个名字最能代表她的品牌形象:“甜美,性感,并且独一无二”。令她吃惊的是,她的设计在台湾娱乐圈中迅速受到追捧,在电影,MTV以及平面媒体中频频亮相。到了2007年,陈譓伃本人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她的品牌,于是她决定重新以自己的英文名Chloe Chen为品牌命名。

蔡依林、杨丞琳、江美琪等明星不管是赶通告还是逛街都喜欢穿Chloe Chen漂亮又舒适的鞋子,徐若瑄在拍摄《人鱼朵朵》的时候更是自掏腰包买了好几双这里的鞋子作道具。这个设计师同名品牌迅速红遍两岸时尚之地。

Chloe Chen的鞋子之所以能吸引顾客,还得归功于两大法宝:一是设计结合了优雅复古和舒适度,二是鞋子是纯手工制作。一双鞋子从原料到成品上架至少穿越了欧洲和亚洲。鞋子面料均来自法国或者意大利,然后和设计图纸一并运到韩国,经过韩国工匠精心的的手工制作,最后才得以和顾客在货架上见面。而且每家门店只有35码到38码各一双,售完之后如果顾客需要的话得特别定做,那就得焦急地等上2~3个星期!

陈譓伃不是那种追逐一时流行的设计师,在她的理念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品位才是重要的。在08年秋冬新品中,她首次运用了一种新的面料,看上去像蛇皮,但实际上是布料,质地柔软,在不同的光线下会产生不同的光泽和亮度。或用在鞋跟或用在翻边处,特别的质地可谓正中“时尚女魔头”的下怀。

这样创新的设计每季只有2~3款,一年下来都只有10多个新款,但是有些顾客会在别人的推荐下,要求定做以前的款式。这也是Chloe Chen的鞋子常年不打折的原因——因为她的设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从来没有“过季”。

旅行中的收获

陈譓伃每年都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而且偏爱充满惊喜和发现的自助游。到目前为止,她的足迹已经踏遍了二十多个国家。

在旅游的过程中,陈譓伃甚少住进相同的酒店,独特的时尚精品酒店才能赢得她的钟爱,这些酒店迥异的风格总是让她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

旅行中收获的灵感,陈譓伃都会即兴画下草图。每每结束一趟旅行,就会有很多画好的设计图被带回台湾。这些灵感的来源都被她统称为“奇怪的东西”。因为它们大多数都和鞋子无关,可能是一件衣服、一座建筑甚至是一个老婆婆身上奇怪的颜色搭配。

曾经,她看到一件由软软的小羊皮制作的皮衣,但是这样一件柔软的皮衣却搭配了一根非常摇滚的粗拉链,这种碰撞和反差一下子就抓住了她的眼球。回去之后,她立即设计了一款也是由柔软的皮制作而成,但是有一根粗粗的拉链从脚跟处一直拉到顶的皮靴,这样从前面看和从后面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她认为这种款式的设计不仅展示了女性的柔美,同时也表现出了性感的一面,这让她非常满意。

提到上一次的旅行,陈譓伃突然就兴奋地露出了孩童般的“小粉丝”样儿。因为她在意大利遇到了时尚教父乔治·阿玛尼先生——既是一流的设计师,又是成功的商人。提到这,陈譓伃更是羡慕不已,因为她自己天生对生意的不感冒,当日本的商人提出要把她的鞋子引进日本专卖时,她却因为商业上繁复的程序而婉言谢绝了。不过她这“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仍然得到了偶像的肯定,因为设计本身就应该纯粹。

迷恋时间的沉淀

和周杰伦一起合开古董店算是陈譓伃人生中一段有趣的经历。

很早的时候陈譓伃就开始迷恋那些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在台湾,她就是开古董车的,恰好周杰伦也非常喜欢古董车,在一个圈子里面认识了,居然发现大家都很迷古董家具,索性决定合开一家古董店。

不过他们俩经营古董店的水准却远比不上“小天王”和“美女设计师”在音乐和设计上的造诣。古董店开了三年,由于顾客多是欣赏而不能够负担昂贵的费用,所以市场销售不是很好。古董也逐渐转变为电影中的配角。最后碰到一家风格和这些古董不谋而合的酒吧装修,古董几乎都被买走了。不过其中最精品的,陈譓伃没舍得卖掉,全部用来装修自己的房子和门店。

陈譓伃对古董家具的喜爱在上海的品牌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店堂里的古董家具和吊灯让它看上去颇像是电影里名媛的闺房,而将店铺选址在上海的一栋老式洋房里,似乎也与其简单复古的设计风格不谋而合。店铺内的古董家具大部分来自法国,有部分是在中国定制的维多利亚式仿古家具,摆放在店中央的桌子就是店主精心从泰国的古董店中淘来的。将一双双低调华丽而又简单复古的鞋子摆放在上面,不得不暗自称赞它们真的属于彼此。

我们在路上 篇10

记不得何时何地看过一篇文章, 内容几乎都忘记了, 只记住一句话:我们在路上。似乎有一种超凡的魔力, 让我时不时会想起它, 故尔选它做了标题。

小时候看西游, 不明白孙悟空法号为什么叫行者。现在想来, 大约他保唐僧西天取经, 降妖除怪,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才取回真经, 修成正果, 而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的缘故吧。由此想到, 只要我们在路上, 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西方圣土。

我们在路上, 是说我们在向着正确的道路努力前行。“十一五”以来, 我们按照“坚持服务发展创新, 力争全国上游水平”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全省档案工作者披荆斩棘, 攻坚克难, 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档案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座座新馆拔地而起, 一张张残卷变得完整如新, 一卷卷档案使馆藏更加丰富;档案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农村档案工作亮点频现, 民营企业档案建设稳步发展, 科技事业单位档案检查执法严谨, 重点项目档案验收一丝不苟;档案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服务民生已成为档案部门一个响亮的口号, 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已成雏形;档案事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档、依法行政深入人心, 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目标考核更加规范, 档案信息化建设已在发力, 档案宣传教育科研也逐步得到加强。

我们在路上, 是说我们要继续奋力前行。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 提交了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 明确了“三个体系”、“一个保障”的工作任务和目标;2011年科学发展、服务中心的八项任务也已制定。

方向已经明确, 尚须奋力前行。我们清楚, 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 和兄弟省市相比, 我们还有差距, 在前进的道路上, 我们还须加速、加速、再加速, 赶超、赶超、再赶超。美国棒球明星佩奇说过一句聪明的话:别回头, 不然你就会被撵上呢!咱也仿一句:别放慢脚步, 不然你就会撵不上呢!

上一篇:留学过三关下一篇:制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