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心得体会(共12篇)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1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微机组 史 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这句话告诉教师要懂得无私奉献。人们通常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幼苗,只有园丁精心培育,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教导下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尊师爱教,知恩图报,这个民族就有希望,桃李芬芳、下自成蹊,这个民族就有未来。教师,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你身上,一头上拴着祖**亲殷切的期待,一头系着孩子嗷嗷待哺的渴求,用你的忠诚和智慧,维系着共和国不散的链结;用你的才华和力量,力擎着共和国绵延的伟业,用你浩气长存的底气,怒斥着乱收费的腐蚀,用你肝胆相照的坚韧,维系着共和国铁打江山的命脉。
一晃,我在讲台上已经辛勤工作了5年。想想5年前那个刚出茅庐的我,带着困惑和憧憬来到了江苏省泗阳中学。这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重点学校,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领导班子,有着雄厚的教师队伍有着过硬的硬件实施。在这样优秀的环境里,我认真研究教材,做到先听课后上课,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时刻记住先生说的话关心爱护每个学生。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我很快成长为合格的老师,能够胜任教师工作,也能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都要谢谢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是你把我从困惑中解救出来,是你告诉如何去做、什么是正确的,是你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是你给了我思想上的支持,是你给了我成功。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时刻铭记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耗尽甘霖、熬白银发的春蚕、红烛。人民赋予她崇高的使命,历史倾注她无限的希冀。家长期盼高素质的教育,带给子女无限美好的将来。祖国期盼她的儿女,个个奋发向上、朝气蓬勃。我以中国教师特有的执著。开发这属于跋涉者寂寞而又崇高的事业。我铆足劲,默默地匐行。让祖**亲骄傲这血凝的作品。
被时代委以重任的教师们,是精英,就要有开拓创新的魄力;是尖兵,就要有锐眼识骏马的勇气,是闯将,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第一个吃螃蟹的胆识,在你面前,即使有险滩暗礁,你羞于绕过而是直面趟过;即使有地雷阵暗堡群,你应像当年的董存瑞、黄继光那样,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去炸雷轰堡。这就是教师的风采,教师的精神,教师的品格,教师的斗志。人民需要向人民敞开胸襟坦荡无私敬业勤业的教师,民心如镜,鉴定着我们的教师功过是非;业绩如鉴,激励着我们的教师禅精竭虑。我深知,每一位21世纪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我要让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沿着我宽宽的肩膀,去征服宇宙间所有的峰巅。都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
二十世纪,以陶行知等一大批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教育家为培养新一代不求回报,心甘情愿。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应该是也必须是每位中国教师的榜样和楷模。托起共和国明天更加伟岸的身躯,是每位中国教师的光荣!那就请我们以黄河的雄浑、长城的威仪,并以祖**亲忠诚儿女的身份,捍卫着共和国不屈的尊严,记住,我们是站在蔚蓝地平线上,与五星红旗一起升起的------人民教师,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做一名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人民教师。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2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伴着稚嫩的童声朗诵和优美的旋律, 静宁县德顺小学四年级学生们迈着轻盈的舞步, 翩翩起舞。这是学校举办的“国学操”比赛中的一幕, 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奔放的热情、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成为这个春天校园里最美的风景。这是静宁县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生动典型。近年来, 静宁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静宁县教育局将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纳入中小学校作息时间统一执行, 大力推进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要求体育活动做到“一天一小时、一人一器具、一周一主题、一月一竞赛、一期一测评、一年一盛会”。各学校结合实际, 开展校园集体舞、国学操、拔河、爬山、零距离跑步、长跑、跳绳等活动, 做到“天天有活动, 班班有安排, 人人有项目”。每年举办一届中学生运动会, 目前已举办12届, 项目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投掷等, 达20余个。
在全市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上, 静宁县获得金牌数、奖牌总数, 男子团体总分、女子团体总分、团体总分六项第一。静宁县教育局被教育部评为“第三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走在长征路上 篇3
一切都源于70年前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胜利会师。那之后,作为军事史上的长征结束了,但作为更广泛意义上的长征刚刚开始。
70年间,不断有人重新踏上长征路。1981年7月,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来了,他携妻子和三个儿女一道,成为长征路上沿着红军足迹旅行的第一批美国人。1984年,76岁的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来了,陪同他来的是70岁的妻子夏洛特。一年后,《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在美国出版。
中国人,外国人,老年人,青年人,长征的道路似乎从不寂寞。今年的长征路更是显得格外热闹。
在以重走长征路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人中,有的已广为所知,比如崔永元的“我的长征”,比如“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但是更多的人寂寂无名,与“崔家军”和元勋子弟相比,他们更像游击队,或数十人组成一队,或三五结伴,或单枪匹马,路上相遇便打个招呼,然后又各自前行。
5位元勋子女坚持走完全程
有人称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陈宇为中国重走长征第一人。他从1977年第一次走长征,至今一共走了十次长征路,创造了一项难得的记录:“红一、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路线我都系统走过了”。
1977年的时候陈宇在川西当兵,所在部队就在夹金山脚下,躺在床上就能看见当年红军爬过的雪山。这一年,部队拉练,陈宇和战友举着红旗,背着枪,从金沙江一路走到甘肃,从此与长征结下不解之缘。1983年考上大学后,陈宇主动申请调到历史系,把长征作为研究的重点方向。
第十次也是最近一次重走长征路让陈宇的名气一下提高了许多。这次他不是一个人走,而是带领着一个特殊的群体——革命元勋子女——重新踏上了长征路。这个群体里包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任弼时之女任远征、朱德女婿刘铮、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左权之女左太北等三十余位将帅子女。
陈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30余位元勋子女加上工作人员,整个团队实际上是72人,但是真正全程走下来的只有18位,其中包括5位元勋子女。7月19日从福建宁化出发时,记者有120多人,但坚持走下来的只有一位。
尽管活动有企业赞助,并且每到一地一般都有政府或军方的接待,但是路途的艰辛仍然非常人能够承受。陈宇说路上有一位记者,头和脸都肿了,“哭得一塌糊涂”。
身体因素是造成减员的最重要因素,在遵义有一位元勋子女甚至报了病危,抢救过来之后不得不返回北京。
不过,也有非身体因素减员的,“有些是吃不了苦;有的记挂着自己的生意,有的是回去返聘工作,怕岗位被别人代替了,有的要出国,需要回去办手续,还有的是子女要上学了。”陈宇说。
“这和当年长征一样,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到最后只剩6000人,其中也有非战斗减员。”
在出发之前,队伍就遇到大水,最后陈宇拍板说按计划出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几乎是“贴着台风”走的。“我们到韶关的时候,韶关一片汪洋,刚离开韶关,后面台风又来了。”
陈宇说,有时候车队刚过,后面的山就塌了。而最危险的是在金沙江边,当时他们坐的是吉普,“很多元勋子女都闭着眼睛不敢看,我们刚到中武山脚下一辆车就爆胎了,如果在山上爆胎就完了。”
历经艰辛,元勋子女实现了重访父辈足迹的愿望,也体会到了父辈的出生入死。在祭奠湘江的时候,陈宇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找来了一些菊花,让元勋子女们在湘江边洒花祭奠,“当时没有不掉眼泪的。彭德怀侄女彭钢告诉我,她觉得菊花都是红色的。”
当年,8万多中央红军经湘江一役,牺牲过半,鲜血染红了湘江水。
8月25日,陈宇率队伍抵达延安,历时37天,行程8000多公里。
不惜住猪圈的重走者
其实陈宇不赞成“重走”长征路的说法,他说最多叫“重访”长征,因为不管怎么走,总是与当年红军的路线有不吻合之处,“说重走长征是吹牛”。
按照陈宇的标准,刘光耀一行的走法更接近于“重走”长征路。他们几乎完全徒步,即使有好心人想搭载他们一程,如非特殊原因,比如当天一定要赶到某地宿营,他们仍会坚持步行。
与元勋子女们相比,刘光耀一行完全是“游击队”,他们通过网络自发联络到同道中人,定下5月初在井冈山集合,随后就出发了。当记者联系到刘光耀的时候,他已经在路上走了4个半月,到达了甘肃武山县。
刘光耀所在的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队员们的职业有军人、农民、养鱼专业户、银行职员、网络工程师,不一而足,而年龄则从20出头到70有余,跨度极大。
刘光耀今年56岁,是一名退伍转业军人,退伍前在长征老军官身边工作了30年,经常听他们讲故事。他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立志一定要走一遍长征路。他说,这是他作为一位老军人和共产党员的职责,“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大家更关注长征,把长征精神的旗帜扛下去。”
刘计算了一下,到达武山之前,他们已经爬过16座大山,20多条大河,50座红军攻破过的县城,毛泽东居住过的挂了牌的房子参观了80多处,无名烈士墓和无名烈士碑见到了100多处。在烈士碑前他们都要鞠躬、敬礼并献花。
他们组织上比较松散,大家一起出发,路上有快有慢,大家各走各的,到达一个目的地之后大家再集合,相互间方便照应。走到一个县,他们会到当地政府或邮局或派出所盖个章,作为留念。他们的平均速度是每天40公里。
由于没有任何赞助,他们只能自费行走,因而路上要艰苦得多。他自己将一天的消费控制在25元以内,住宿找最便宜的旅店,一般不超过10元,“都是那种百年老店,脏不说,蚊子、蟑螂多得很,一抖被子,哗哗往下掉。半夜里耗子钻到被子里去了。”
这不算最差的,他们还住过猪圈,“睡到半夜猪进来了”。在过草地的时候,方圆70公里无人烟,因为牛粪比草地干燥,他们溯尚在牛粪上。
吃的同样很差。在小饭馆吃饭,里面经常有苍蝇。在二郎山地区,他们吃过青玉米,在草地上吃过发霉的干粮,饿得实在走不动了,还吃过野菜。一路上,他们很少在饭店里喝茶水,基本上喝山沟里的水,到甘肃没有了溪水,才不得不到饭店找水喝。
“我们没法跟崔永元他们比,他们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刘说。
在这种情况下,20多岁的年轻人都落泪,刘就鼓励他们:“当年红军还不如我们呢!他们还要打仗呢!”不过还是有很多人撤了下来,在出发时,他们有400
多人,到了武山的时候,只剩下11人。
刘的队友“雪狐”是黑龙江一个县的宣传干部,40多岁。在艰辛之外,他有了很多感悟。他说,通过重走长征他看到了开放的重要性,“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是两个天地,而贵州和湖南交界处又是两个天地。”为此,他们一有机会就跟当地乡村的领导以及农民交谈,谈开放,谈外面的世界。
雪狐说,对于他们的行动,当地百姓95%是赞许的,有些地方甚至打着旗帜为他们送行。但也有少数人不理解,“有些人冷嘲热讽,问我们能拿多少钱,有的说你们是吃饱了没事干。”
不管评价怎样,雪狐坚持了下来,而且每到一个县城,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把新拍的照片发到网上,他有一个博客,名字就叫“雪狐的新长征”。
在武山县休整一天后,第二天他们将继续前进,先到陕西吴起,再折到甘肃会宁,“10月10日结束行程,”雪狐说。“我要是当年的红军,早放弃了”
李爱德的名字让人们联想到当年惟一一位走完长征路的外国人李德。这位38岁的英国人似乎重走长征上了瘾。
2002年至2003年,李爱德曾与英国小伙子马普安一道从江西于都出发,用384天的时间徒步重走了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程,事后出版了《两个人的长征》一书。
2005年11月19日开始,他又循着红二方面军的足迹开始了新的长征,至今已经在长征路上行走了10个月。这一次,马普安因伤病没有同行,取而代之的是人称“装备佬”的成都人杨肖,他是李爱德上次重走长征路的野外指导。
“两个人的长征”故事还在继续。如今,这个中外二人组合已经从四川阿坝州顺利越过草地,到达红原。到10月中旬左右,他们就将到达此行的终点——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乡。
李爱德身体高大,面容俊朗。他来中国已经8年,汉语已经相当流利,只是语调听起来还有点怪异。为什么走长征路?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过李爱德,很多人都认为他在发疯。历史学博士出身的他对这个问题很淡然,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他的长征是自由和纯粹的,他走长征的目的只是缘于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和喜爱。
“我不是再次重走长征路,而是要走完整个长征路。”李爱德说。他一路背着沉重的书籍在途中研读,和前一次的重走长征路相同,他也一直在寻访留在当地的老红军战士以及那些沿途曾见证过红军长征的人,希望将他们脑海中70年前那段鲜活历史记忆忠实地记录下来。
他们是现代化的“野战军”,每天背着数十斤重的装备,晚上就把背包打开,支起帐篷,钻进睡袋。谈起长征感受,他滔滔不绝,同时也很坦诚,“走乌蒙山回旋战的路线时,我真的在想,这可比四渡赤水难多了!四渡赤水时,山没这么高,跑得没有二,六军团快,也没有这个地区偏僻崎岖,我们过云南奎香只一次,可是红六军团的16师在师长周仁杰率领下,三进三出奎香,人格力量要特别强才行!我要是当年的红军,早放弃了,我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吃苦,虽然现在已经够苦的了……”
问他什么是长征精神,李爱德在电话那头笑而不答,他只说:“要去体验什么是长征精神,自己就上路走吧,不用成群结队攫取注意力。”
走着走着有些东西就生长在心里了
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9月初,中国科学院的14名青年科学工作者也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行程。这支队伍从北京坐火车至遵义,此后将要徒步从遵义经董公寺镇、泗渡,最后抵达娄山关。
队伍出发前,科学院的领导要求队员要“带着问题上路,带着答案凯旋”。女博士生冉恬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临行前一天,她在日记上写道:“为什么要去用自己的双脚丈量那段路程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
徒步第一天,队伍从遵义市区出发,到达高坪镇,全程21公里。冉恬回忆,一路上,他们的队伍非常引人注目。而且,他们的队服是鲜艳的红色,有人在路上冲我们喊:“看,红军!”大家都很开心。
夜色临近,在快抵达高坪镇的途中,队员们在路边的农家小院里见到了手摇的用来扬谷子的风车,这种风车能把颗粒饱满的稻谷与没长好的空谷壳分开。领队组的李强颇为感叹:几十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与敌人战斗的年代,在用这个做生产,几十年后,我们的农民还是在用这个,这么多年没有变化,作为我们这些身处中国科技最前端的年青人,究竟我们该怎样去帮助人民解决改善这种生存状态?作为中国科技的国家队,我们能给老区带来些什么东西?
仅仅到了第三天,队伍就已经“伤兵满营”——除了孟阳的膝伤、李宇飞的腕伤和任瑛脚底的水泡,总领队王健的脚底也磨起了水泡,而领队之一、遥感所的李强则闹起了肚子。
在终点娄山关,队员们意外遭遇了一位身着黄军装的老者。这是一位娄山关战斗遗址的义务讲解员,13年前,他从重庆来到这里,在以后的13年里,老人每天在关口爬上爬下,擦拭红军烈士纪念碑上的尘土,修剪遗址内的草木,绘声绘色地向人们重复70年前这个关口曾经发生的故事。
此时的冉恬,忽然觉得老人让她又一次体会到了信念的巨大力量。
回北京之后,有人说,冉恬你变了,但又说不出是哪个地方变了。冉恬自己说:“长征,的确给人挺大变化的。我不是党员,但是在那种氛围中,有些东西不由自主地就生长在心里了,在红军山给烈士献花圈的时候,我的确受到了一种感动。”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4
7月13日到7月19日,我参加了漳州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的培训。这次培训质量很高,本次培训班邀请了全国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专家为我们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如何当好班主任、未成年常见违法犯罪预防、班主任十五个怎么办、教育的艺术、学生成长密码等,全市共一百多名班主任参加了培训。大家学习热情高涨,收获颇多。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幸目睹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的迷人风采,还有幸聆听到了专家们数年来的经验总结。专家们妙语连珠、语言幽默,闪烁着智慧的光彩,他们精辟、独到的见解令人叹服,对班主任工作的钟情和热爱溢于言表,从他们的报告中,让我看到原来班主任也可以做得这么出色,这么成功,让学员们受益匪浅,深受鼓舞。这次骨干班主任培训对我来说,不仅学习理论,提升思想,更是心灵的洗涤。
兢兢业业铸师魂――全国十佳班主任田丽霞老师做的报告是《班主任十五个怎么办》,老师讲到高兴时激情高涨,说到动情时潸然泪下,念起学生作文来绘声绘色,讲起学生来眉飞色舞,他时不时要卖个关子,吸引着大家兴趣盎然的听下去,将报告会一次次推向高潮,博得我们全场连绵不断的掌声。
田老师以她平凡而生动的事例给大家展示如何更好的当好班主任。田老师身为一线班主任,理解班主任的苦衷与辛劳,一开场就与“并不是只有吃精心准备的早餐才叫幸福,精心去吃早餐也是幸福!”来探讨怎样看待班主任工作,目前很多老师都觉得当班主任累、烦、吃力不讨好,越干越没劲,都不想当。田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人的心态特别重要,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像向日葵天天向阳,过好每一天。
田老师侃侃而谈,讲了那么多,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田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她眼中的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优生差生她都能给予自己的爱。让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对班上死心眼的女生上,能因势利导,朝自己优势方面发展,最终也能在自己的行业上,成为佼佼者。反观我们自己,这些道理我们谁都懂,但我们又有几个人能不离不弃的去帮助有缺陷,成绩极差的学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遇到困难就没能去积极面对,更多是放弃。在自己漫漫的教学生涯路上,我们应该以田老师为楷模,鞭策自己,才不会愧对可爱的孩子们。
聪明智慧显才华――温州九中的方东海老师,是全国“知名班主任”,他讲的《学生成长密码》。方老师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在接手新班级,善于创建班级的凝聚力,首先他会做好新学期的班级计划,并认真带领大家一起去遵守。他的管理方式方法丰富,富有创意。他讲到气球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该遵守的原则就要遵守;走完所有格子的游戏让大家明白做事要大胆破常规;给班级取班号,拍集体照,体育比赛创意造型,让我耳目一新,给我灵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动动脑筋,办法总是有的。
另辟蹊径显卓越――听了全国心理健康特级教师耿喜玲的报告,她给我们做了《做一个学生喜欢,自己幸福的老师》的讲座,让我知道了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班主任,应该有必要具备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异常的鉴别及干预的能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的.困境,挽救一个孩子,成全一个家庭。作为班主任,以后得多去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学习总结得提升――这次培训很受启发,讲师们诙谐生动的讲述了他们各自几十年来班级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全面而具体,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让我感受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一、班级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和很多优秀的教师一样,方老师的班上也有详尽的班级公约。公约的每一个条例以及对违反者的惩戒措施都来自于学生,是大家都一致认同的。我想这样的规定即使很多,学生也愿意去遵守,他们会觉得遵守公约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在这里方老师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对于犯错的学生,即使惩罚,也要让他(她)不失尊严。比如学生迟到了,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写一篇作文,还是到操场上跑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仍能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他下次还怎么忍心再犯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化管理为核心理念。
二、管理班级要有耐心与爱心
从厦大附中姚校长不嫌弃腿有毛病的同学,五顾茅庐感动学生;从田老师悉心的引导耳朵听力有障碍女生找回自信;与及王文英老师如何管理问题大王老大的方式方法,让我明白教师职业的不易与辛苦,唯有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才能感化学生,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我更多是批评责备,埋怨别人,责怪家长,很难把差生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少一些埋怨,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关爱,多一份理解,多动一些脑筋。让更多的花朵开心地绽放!
走在路上 篇5
— 读《我的教育行走》有感
李镇西老师名字如雷贯耳,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李镇西老师了解不是很多,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行走》,可以看出李老师是热爱教育的人,正如李老师所说:“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就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李老师收获了双重幸福。
《我的教育行走》是李老师在国内外行走与思考时所撰写的文化散文,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切的民族和教育的忧患意识。一读到这本书,想起曾经读过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是这种游记散文的形式,且行且思,将历史、文化融入旅行当中。但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同的是,李老师的足迹是和教育分不开的,面对自然,面对历史,面对哲人,他谨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做一个永不止步的思想者。
打开书,李老师引领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是一名幸福的旅行者。有着厚重历史的皖南古村落,如梦如幻的海滨城市,独具特色的名山。李老师笔下的自然风景跳动着灵动的光芒,折射着历史的痕迹。武夷山曹墩村,这个富足、宁静的村庄。读着书中的文字,自己仿佛置身其中,更是唤起了对儿时的记忆,“村口,水车的影子隐隐约约,哗哗的水声表明它依旧在执着而又孤芳自赏地悠悠转动着。一条小溪在每一户人家的门前默默流过,偶尔从门里透出的灯光直射溪底。”“老宅门前,三三两两地坐着或蹲着些长者,嘴上的烟卷忽闪忽闪的,映出一张张纯朴的脸庞,而一群一群农家孩子则不时在村子里追逐着,打闹着。星光下的村子生动而安详,此起彼伏的,是三两声慵懒的狗吠和英气风发的蛙鸣……”久居城市,对这样的情景是多么的向往,向往那份祥和,向往那份宁静。在李老师的书中很多这样的情景,骑着自行车,带上喜欢读的书,依山傍水,陶醉其中是多么惬意!
“成都今天的美丽,每天都让我沉醉其中”,面对自己的故乡,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成都辉煌的历史,成都的美景、成都的美食、成都的美女,成都厚重的文化魅力,成都人的自得其乐。李老师在这座城市中看到了希望,人民生活幸福的希望,教育的希望,并为这个希望努力耕耘着。“这些高楼大厦正在镶嵌的绿色或蓝色玻璃
幕墙,是这座古老城市的年轻面容,现在,这一张张年轻的面容正骄傲地俯瞰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又一个春天!”
跟随老师旅行,也是在与哲人对话。每到一处,李老师首先要探访的是人文景观。五人墓、林昭、朱自清、史可法、谭嗣同、胡耀邦、叶圣陶、陶行知、晏阳初、张太雷、瞿秋白。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次次震撼我们的心灵。在与哲人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了李老师的率真和耿直,三百年前,五人墓的五义士事不关己却为义声援,“宁为玉碎,永不低头”的林昭,“浩然正气的史可法”,以古鉴今,反思当下,我们感到汗颜,特别是面对陶行知先生,一篇《愧对先生》更是真情流露。面对先生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对照当代中国的种种教育弊端,我们仿佛看见李老师那泣血之悲痛,记住了文中陶行知先生曾写过这一段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她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她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她没有打着她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是啊,我们真是愧对先生啊!作为一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本来丰富多彩的教育行为变了样,我们关注作业、分数,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漠视了学生想对我们表达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疏离了我们,我们也逐渐疏离了学生。学生是一个有情感的独立个体的人,牢记这一点,像李老师一样,谨记先生的教诲,做一个新教育的践行着。
走在路上 篇6
一串蓝色的风铃
只知道,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家里客厅的门口上方已挂着一串风铃了,蓝色的,一种温馨的主色调,给人以浪漫、幸福。从来没有想到是它陪我走过十几个春夏秋冬,风铃里蕴含了我太多的酸甜苦辣,记载着我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印象中,它总是在有一丝风掠过的时候唱着叮叮当当不知疲倦的歌,再后来,我爱上了蓝色,它成了我生命的颜色,一点莫名其妙,没有任何理由。
一种美好的寓意
在我咿呀学语的时候,奶奶总是抱着我喂我饭吃,每当我不听话时,她总是逗我看风铃,然后我会张大嘴巴……后来,奶奶走了,天真的我抬头仰望风铃,却不知倾诉我的悲伤,已泣不成声的爸爸对我说:“奶奶去了一个很远很远但很美丽的地方,去给她最最疼爱的孙女带好东西去了。”他说,“等你的双手可以触碰到风铃的时候奶奶就会回来了。”抬头看看那串风铃,好高,好遥远,我什么时候可以触碰到它呢!
零八年地震,仿佛大地都在无规则地颤抖,看着电视上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我告诉妈妈我也要去抗震救灾,妈妈说我还小,等我的双手可以触碰到风铃的时候我就可以去了,永远忘不了妈妈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是时候该长大了。”我想。
一份纯真的希望
后来,我的双手可以触碰到风铃了,而奶奶却没有再回来,我长大了吗?是的,我长大了!从小到大,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我要快快触碰风铃,那时的生活肯定特别幸福。然而长大后我才发现,其实这不只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责任。
无数次想过要放弃的我,无数次选择逃避的我,我又想起了家中的风铃,它给予我自信,使我重拾希望。而现在,坐在中考考场,我仿佛听到风铃又在为我歌唱,我笑了,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中,我长大了,我笑了,我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在今日实现,因为我长大了!
走在“阳光”的课改路上 篇7
一、挖掘特色内涵打造阳光校园
王吴小学以“享阳光教育, 赢幸福人生”为阳光校园特色建设办学理念, 我们希望让教师在阳光的校园里快乐工作、收获幸福, 让学生在校园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把“让自己阳光, 给别人阳光”作为阳光校园核心价值观, 引领全校师生积极向上, 蓬勃发展, 努力实现“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市化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围绕阳光校园特色理念, 顶层设计确定路径, 项目活动具体开展, 特色学校整体呈现。
二、落实课改理念聚焦阳光课堂
1. 聚焦理念, 有理可依
依据新课程理念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我们提炼明确了“快乐、发展、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 制定了“阳光课堂”标准, 形成了“学、究、导、练”四步教学法, 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引导、练习反馈。“快乐”是基础, “发展”是过程, “高效”是目的。通过阳光课堂, 着力树立“厚德奉献、和谐共进”的阳光教师形象, 全面培养“乐学善思、自信文明”的阳光少年。
2. 聚焦课堂, 有模可依
自主学习——乐于发现问题——“我想问”。通过预习卡让学生提出问题。
合作探究——敢于交流问题——“我回答”。设置四人小组活动模式, 互帮互助, 解决问题。
点拨引导——勇于提升问题——“我要问”。在个人、小组的学习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结合重点、难点、易错点质疑, 提出新问题。
练习反馈——善于解决问题——“我能行”。关注学生自信心培养、学习态度、参与意识, 让学生说出我的收获, 鼓励学生认真听讲, 大胆表现, 自信表达。
3. 聚焦教研, 有例可依
每周研究教材教法, 确定本月预习卡内容, 开展互助合作小组活动, 集中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集体备课反思交流等。研究确立了三级课堂基础标准, 依次是:一级——体现4+1教学流程;二级——熟练使用预习卡;三级——关注学生学习态度, 体现分层教学。此外, 还依托区乡联片教研培养学科带头人。
4. 聚焦读书, 强化内涵
对一个教师而言, 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全校教师共读一本书;创立教师“心灵家园”读书室;每周例会教师进行读书分享, 会上校长带头发言, 提出“阳光语录”, 共同分享读书感悟。
三、研发校本课程促进阳光发展
围绕阳光校园, 确立学校特色项目, 开发读书、艺术、体育“三个一, 齐步走”。
1. 书——晨诵、午读、暮省即为读书。
每天早到校进行“每日一练”, 铃声提示学生写字、读书, 预备铃后播放名曲。每月开展读书汇报交流, 要求学生绘制读书之旅, 以班交流, 全校展示。每周“美读时刻”活动, 师生分享小故事, 开展好书推介。
2. 韵——体育与艺术的旋律、律动合为音韵。学生每人至少有一项艺术爱好、一项体育特长, 全校开展呼啦圈、中长跑、绳毽等健身运动, 以年级确定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 丰富了校本课程, 创建了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有效弥补了校本课程的不足。
3. 地方课程落实到位, 安全、法制、《民族常识》、《中华大家庭》、综合实践课等都能按要求开展;校本课程逐步完善, 分段开发了不同校本教材:低段《小学生礼仪》、中段《爱护我们的家园》、高段《中国传统节日》, 教材确定后, 对课程的规范实施正在进行, 并且不断完善课程评价要求。
走在坎坷的路上 篇8
关于联户的话题,在曲合尔一队的冬窝子里再次展开了。曲合尔一队位于玛曲县西北部,属于欧拉乡,既临着黄河,又靠着阿尼玛卿山,与青海交界,算是黄河拐完了大U形弯后最后即将流出甘肃境内的部分。草场也涵盖了从河滩到山地等各种类型。
“其实你们一开始来找我们谈,我们还是很戒备的,以为你们是要来给我们搬迁。政府希望我们沿着公路盖房子,这样交通方便,也好看。但是我们不光图方便,最重要的是水源问题,我们的房子最后还是顺着溪流盖起来的,这样每家每户去取水都方便,不会很远。”尕考说。
政策制定者往往只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这不仅发生在尕考他们队现在的冬窝子砖房的地点选择上,在承包和联户的矛盾上也同样存在。“我们的联户,别看好处这么多,但是上头还是不允许的,他们睁一眼闭一眼我们才能这样坚持下来。”尕考说。
这种对联户的微妙态度在我们访问县里的中层干部时也能体会得到。深入到实际中的中层干部们,对联户与承包的观点还是很明确的,认为牧民们自己选择了联合的道路,自然有其合理性,只要不跟上面的政策执行产生严重冲突,还是本着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但一到官方场合,坚持承包到户还是必须要坚决执行的。
“我们不是说不承包,我们也承包了,每家每户都知道自己家有多少人的草场,因为草场的质量不一样,不能按着一人就是多少亩来分,只能是一人份的草场大概能养多少牲畜,我们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我们的牲畜限制数量和联户的。”尕考解释道。
这样基于承包而形成的联户对牧民们来说,跟大集体时候的“公社化”完全不同,不光是承认了每家草场,并根据这个来设定牲畜限度,也同样允许牧民自由进出。采访中,我们也遇到过先是联户后来退出自家单干的牧民,这样的牧户往往是草场面积较大牲畜数量较少的。虽然在连护体内部有一定的关于牲畜数量和草场面积的补偿规定,比如尕考他们的曲合尔一队制定的,每头牛50元的补偿标准,但对这些少畜户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公。“就像采日玛乡的依芝说的那样,他们牲畜多的人家就可以多多占用草场,给的那点补偿连娃娃读书钱的一半都到不了,我还不如把草场收回来租给别人昵。”他们队是19户联户的,他家一共有700亩草场,却只有40头牛,因为劳动力不足,牲畜数量一直都发展不起来。按着他们联户体里的规定,700亩草场是可以养120头牛的,因为没达到标准,每年他可以拿到700元的补偿,但这让他觉得不公平。“那些养了200头牛的人家凭什么只出这么一点钱就可以用我家的草场?去年我家从联户里分出来了,多余的草场租出去,一年10000元,不是比以前要好了很多吗?”
联户中确实涉及到了个人牧户与整体权利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要在这种分分合合中最终摸索出最适合的路。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除非政府强行要我们单户放牧,否则绝对不分,这是出于对整体的考虑。”尕考说。在他看来,无论是牧草质量还是邻里关系,他们大队比周边其他小联户和单户的都明显要好。甚至牧民们还大概估算过,如果全部分到单户,就算在现在牛羊数量的基础上再限制一些,草场肯定也是不好的。在周边就有这样的案例,一家分了20米宽5公里长的草场,从山顶到黄河边,牛羊一天来回一趟,就把牧草都踩踏坏了。如果划分草场的时候不是这种长条形的话水源问题又无法解决。所以,对于联户的好处和必要性,曲合尔大队整体充满信心。
其实同样的困惑在整个首曲湿地上普遍存在。我们在采日玛乡见到,现在几乎每个队都缺水,不光牲畜,就连人吃水都有了困难,而这种困难本来是不应发生,或不会这么严重的。在曼日玛大面积的草场上,除了黄河沿岸之外,还有几处泉水和溪流,却因为草场承包的关系,都被划给了某个队甚至某户人家。虽然也有大队像尕考他们一样在内部进行了联户,却仅限于自己队的草场上,而无法跨村跨队地利用水源。结果缺水的牧民只有交牲畜饮水费或是赶着畜群长途跋涉到黄河边去。有的队冬场上有水夏场没水,为了迁就水源,只能尽可能缩短在夏场的时间,甚至一年中10个月都呆在冬场上。这也让牧草几乎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给草场造成了额外压力,致使原本就处在退化过程中的草场出现更严重的沙化退化。
就像尕考说的,“绝不分草场,这是出于整体的考虑。”曼日玛乡的牧民们则是更进一步地要求应该扩大联户规模:“我们要联户,不仅在大队范围内,最好能跨队、跨乡,全地区都连起来!”只是,大队内的联户已经不易,要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还要从整体角度把握和控制牲畜数量,草场压力,所以至今,更大范围的联户还只停留在期望阶段。
在曲合尔一队,联户后,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局部草场的压力,但并不是可以毫无限制地发展下去的。通过尕考他们老人会与各家各户达成了限制牲畜的协议:联户后,各家牲畜数量不得超过标准,比如每人(承包草场时分到草场的人)不得超过40头牦牛,多养1头牛罚200元,按一头牛等于四只羊来折算,各家可以自主决定牛羊的比例。没达到标准的人家,可以选择让牲畜超出的人家补偿。“现在整个情况是牲畜数量刚刚好,超过标准的人很少,否则全村人不答应。”村民们对这个规定都愿意接受。联户成了控制牲畜数量的自发机制。不仅从限制牲畜数量、草场的使用等方面做了细致严格的规定,更在经历了几次雪灾之后,提出了保留公益草场的办法。
在草原上,因为完全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规避风险,牧民们传统上都会保留出一块应急草场,就像储备粮一样,用围栏围起来不放牧,只等着灾害来临时候应急。
在尕考的记忆里,牲畜承包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草还很高,雨水好的季节,牧草都能达到马镫,至少有六七十厘米,那时候一场雪下来,就算没膝深也不会酿成灾害,高草会从雪里露出来,牲畜依然吃得到。但最近这些年,草场越来越差了,二三十厘米的降雪在以前根本不算什么,到了今天却能成为大雪灾,而以往传统上的抗灾草场经过草场承包之后,也已经分给了几户牧民。
经历过几次雪灾,村民们在一起商讨,既然草场已经整个联合起来了,为什么不能再恢复以往的抗灾草场呢7几乎没有异议地,这个决定很快通过了,4000亩草场也从冬季草场上划出,就在黄河边,离他们的冬窝子不远,单独用围栏围起来,成了曲合尔大队应对灾害的“储备粮”。
但是,什么时候,谁才能使用这块草场呢?如果遇到平常年份不需要专为了抗灾而动用这块草场的话,又怎么处理?4000亩好草场面积可不小,几乎等于中等家庭5户人家的草场面积,关于这块公益草场的使用规定也在老人会和牧民的讨论中初步定了下来:除了特殊年份遇到灾害之外,家里有困难比如劳动力不足等,不能转场到深山里的夏季草场去,可以申请把羊放到公益草场里,每50只羊交一只羊的使用费。这些作为使用费交上来的羊则作为大队的集体财产由牧民们一家一户轮流看管。如果谁家有灾难,家里人生病,娃娃要上学有困难等,集体会从这笔公共财产里拿出一部分资助他们,也会按年给一些孤寡老人们支付生活费。这看似简单的公益草场,看似简单的规定,却把整个队团结在了一起,也解决了部分的社会保障问题。
外人看来这种有效的管理措施与保障体系,尕考却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传统上一直就是这样的,在草原上放牧,大家必须互相帮助。我们公益草场所有收入都是集体的,就应该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走在路上作文 篇9
“让我们数着星星一起老去,让我们肩并着肩笑看风雨……”,每当我听到这首《一起老去》,我就能想象到我和最要好的人开开心心一起老去时的场景。那定是我人生最美的风景,我想。可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呢?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道路。或许有些人曾陪着你走过一段平凡亦或是坎坷的路,但是那些人终会离去,你也不必为他们的中途退场而感到难过,因为,即使是你的父母,也不可能陪你到永远。而你终也会习惯形形色色的人交替站在你身边,但请你记住,人生本就是一场孤单的旅行我们终将独自老去。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人生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那人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人生不光全是那样,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风景,那些风景有美的也有丑的。
要是你看见了美丽的风景,请你不要沉迷于其中,因为更美的还在后面;要是你看见了丑陋的风景,也请你不要惊慌逃离,因为即使是丑的东西,也有它美的一面。并且,你必须要以坚定的信念走完这条怀着你最初单纯梦想的路,当你走到了路的尽头时,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这一路上的风景,那些美的丑的连在一起,将会成为你最珍贵的回忆。如今的我们正走在一段名叫“初中”的路上,路途的风景越是接近这段路的尽头就越是迷人,只要你的意志不够坚定,就很有可能被“风景”给吸引。
所以,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走完这段充满诱惑的路。在这段叫做“初中”的路上,我们也许会碰见一些顺路的人,我们会与他们相伴而行,但是在走完这段路后,我们就会分离,不过就算是那样也没关系,只要我们曾经珍惜过彼此,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便是足矣。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不管我们将来能否一起老去,就让现在的我们更加珍惜彼此,这亦是我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
走在放学路上 篇10
时间倒回到一个小时前,我正在做
“怎么还不写作业,就知道玩电脑!”“下星期就要考试了,还不赶快去看书!”“整天除了玩,就是玩。你就不想考高中了是吧!”父母的唠叨声,随风进入我的耳朵,成了一个个并不动听的音符。
“够了!”我爆发了,“你们就知道说我!不知道给你们说了多少次,我这是在完成作业!既然不能理解孩子,你们又有什么资格做父母!”
话音刚落,我的脸上就感到一整火辣辣的疼,耳朵也嗡嗡的响。父亲的手,还停留在半空中,他一脸的不知所措。我瞪着他,身夺门而出,打理的甩上门,才流出了忍了许久的眼泪……
夏天了,夜晚的风还是很凉,看看表,已经了。脸还觉得麻酥酥的,身上也还穿着睡衣。突然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起来,是父亲的短信――
在哪?
依然简洁的语言。我把手机电池拿了出来。记得这个是我和父亲一起去买的,他毫不犹豫给我买了
4――因为我喜欢。
父亲,现在应该在着急吧。母亲,现在应该在给亲人们打电话吧。刚才,我是不是太过分了。
这时,远处前方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而熟悉的身影――是父亲!
“我……”面对父亲,我无言以对。
“别再说那些没用的了,回家吧。”
“嗯,回家!”
我和父亲并排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的那道伤痕一点点的愈合。这时是吹起了夏的暖风。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我走在父亲的身边,温暖一点点的回来了。
走在“自觉求变”的路上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求变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是魏书生先生的谆谆教诲。古有“穷则思变”之说,我说,人应该“未穷先变”,不断自我革新,尤其是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中,我们为人师者易趋于功利主义,得失心太强,过于追求浮华的完美,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客观差异,不容学生出错,特别是在课堂出错。
我们应竭力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心绪,多一份自然亲和,带着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那种平和的心态,坚信学生“人人都能行”,承认、尊重、欣赏学生差异,允许失败并一次次鼓励他们勇敢“站”起来。每位学生一定都会因此或早或迟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会说话、学会走路”般的激动与欣喜。
一、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人生视作一段漫长而美丽的旅行,那么,好书便是我们一路上不可或缺的好旅伴。我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没看过几本像样的书。几年前,受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启发,时常于每天睡觉前,拿起书报翻看大概一小时左右(平时,在学校事物较多,一般没有读书的良好心境)。渐渐地,不看上几篇文章就是睡不着了!少睡几分钟,多读一页纸,因为内心的充实,也便觉得值!
不过,读教育理论书籍,还是带着几分自我强迫的意味。我原先在乡镇工作,去年通过招聘才加盟滨海县实验小学。实小是个能让教师享受成长的乐园,加盟不久,我便成了学校“博文”书友会的一员,专业类书比先前读得更多了: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教会我面对现实要多改变自己;朱永新教授的《享受与幸福》告诉我要拥抱教育,体验快乐,做新教育坚定的践行者,我们便会挥洒诗意的人生,《有效教学》指点我教学不能华而不实,不能陶醉于表面的热热闹闹……
二、让反思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
自我反思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倡导新教育实验,其中“六大行动”中的“师生共写日记”这一条相当好!如果我们能坚持写教育随笔,每天写上那么1千字,一年下来便近40万字,这不就成了一本著作吗?早在2002年,朱永新教授就开办了著名的“成功保险公司”。记得某期《扬子晚报》上也曾有篇对朱教授的专访,他再次强调:教师坚持这样做10年,若是成不了教育专家,他愿意赔款500万!
“心动不如行动”。于是,以自己参与研究的“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课题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掣实践,我逐渐对自身的教学状况不停地进行反思,“我手写我感”,让自己的思想在键盘上跳舞,在记录案例基础上,致力于追求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积极重构。
1.凸现一个“趣”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练习的内容相比课文而言,时常枯燥得多,如果教者不开动脑筋,课堂便索然无味,学生在漠然甚至被迫的心境中学习,练习的成效自然不理想。
2.注重一个“联”字,设法让练习回归学生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了追求“大语文”的境界,长期以来,我一贯注意体现课外作业的开放性要求。比如让学生适时、适度地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网络在我们所处地区尚未普及,电视仍然是连接世界、开阔视野的主要媒介。虽然进度偏慢,我有点心焦,但赶上了雅典奥运圣火在北京传递的好日子,教学因之而进发灵感,我又窃喜于心。因为有了课外的积累,所以大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学生们高涨的情绪中、真挚的话语中,我真切地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积淀不止“怎样”等几个疑问词。
由此看来,练习不再是单调而枯燥的,而是具有生命的、鲜活的。“鲜活”的感觉真好!我们的小学语文界教师一直非常活跃,不乏创新典范,比如李吉林的情境语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组块教学……
走在智慧媒体的路上 篇12
什么是智慧媒体?智慧媒体将呈现这样的特性:通过利用个人或对象的环境、行为、联网、偏好的信息,参与到客户需求中,并提前将最适合的内容、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客户,其中情境感知计算可提升客户、合作伙伴、企业员工的用户体验。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取与重新组合,为人们提供有效、即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须的“智慧媒体”。
是的,报业发展至今,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报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各种统计数据显示,传统纸媒广告份额在去年持续下降,同时在遭受来自各种新兴媒体业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快速掠夺。报业自身的生态环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除了传统广告、发行业务,我们还有什么运营增长点能与之抗衡?
针对过去的一年整个报业行业的发展趋势,笔者也尝试着将各位报业同仁的努力与转型实践行动做了收集、分类与归纳,首先与大家做一个分享。
其一,有资本的单位几乎都开始启动多元化战略,通俗一些讲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发展其他产业来平衡整个报业集团的营收。
其二,积极迎接新媒体及其技术,绝大多数都市报和发达地区的地市报都开通了微博、微信、移动APP等各种新媒体通道,全媒体新闻生产方式进入高峰期。
第三,积极开展与第三方机构、厂商、行业的合作,努力提升栏目品牌的影响力、读者粘性、读编互动性,换一个流行的词汇就是接地气。
但是,我相信所有人,尤其是主管经营的领导内心都清楚,报社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报纸,这种新闻传播的载体,距离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智慧媒体所提及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我们现有的生产与营销运作方式,还没有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报社必须具有大数据的思想
几乎每次与报业同仁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什么是大数据,报业有大数据么?用比较通俗的话来描述,大数据要求我们把身边的所有可接触数据都存下来,存久了就会发现其中的价值,并且越用越有价值。
有些报社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存储数据,几十年的见报数据及纸报数字化工程,图片库工程,所构建的内容信息仓库几乎是近60年整个社会的档案馆。当大家沾沾自喜自己所拥有的独享信息资源时,一位叫吉姆·格雷(Jim Gray)的人提出了新摩尔数定律,每18个月全球信息数据会翻一番。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存的这点据很快就会变为沙漠中的一粒沙。这还真不是耸人听闻,据IDC统计,全球在2010年正式进入ZB时代。什么是ZB?正好是全世界海滩上沙子数量的总和(也不知道外国人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各位互联网巨头眼里,我们报社所存储的这些数据并不算什么。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感觉要泄气了。实际上,我们所讲的报业大数据,最主要的不是说报社会成为大数据的拥有者(可能有几个媒体单位会例外,比如新华社,再比如中央电视台),而是说我们面对接下来的报业转型必须具有大数据的思想。
什么是大数据的思想?在一些专门讲大数据的书中有很多案例,比如沃尔玛的蛋挞,再比如谷歌的流感预警,这些故事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从日常所积累的大数据中挖掘不被我们所关注的数据价值和价值规律。
其实,早在15年前,中国移动,国内仅有的几个真正的大数据拥有者,已经在用这个思想去改进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了,包括几乎所有专业的金融证券机构,都在进行大数据或准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他们一直都在充分运用这些思想并构建起相关的技术,去实现我们所说的基于客户的分析与营销活动。
如果大家已经习惯在淘宝中购物,我要告诉你,其实你的每一步操作,有意无意的,都会被淘宝所监控,转化为他的大数据,然后会在你所购物的界面上出现大量的相关推荐,这些都是很具体、很有效的大数据思想的应用。
我们报业现在所缺乏的,首先就是这种思想的普及,以及相关技术应用的普及。报纸这种信息载体,天然就缺乏大数据应用环境,至今我们还要依靠新闻热线呼叫中心这种最昂贵的互动手段来维持与读者的沟通,至今我们整个信息生产与运营的工作流程中,还缺乏大数据分析技术所带来的价值,仅有少数报社在每月广告、发行经营活动决策中使用一些数据分析工具与产品,这些都是造成面临强大地将数据分析武装到牙齿的互联网行业冲击我们报业市场时几乎束手无策的最根本的原因。
构建大数据客户库是决胜未来的必杀技
“新媒体格局下媒体的竞争力首先是品牌的比拼,其次是数据库的比拼!”这是某知名报社一把手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媒体竞争格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报社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
品牌影响力的市场格局,各家报社通过近50年的努力已经完成,而接下来则是数据库竞争力的重要形成阶段。不论是加强现有传统纸媒广告营收,努力提高报纸发行,还是积极开展新兴媒体探索,培养新媒体时代的新读者群,或是广泛展开各种活动营销、展会、服务、教育,或者发展高端会员开展更高层次的客户运营战略,所有这一切,最终都归结于构建一个统一的、构架于所有业务之上的大数据客户库。媒体搏杀已然进入到大数据时代!
在大家准备动手构建报业自己的大数据时,很多人又会产生疑问?我们应该怎样去构建大数据体系呢?我们是否需要较大的项目投资?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大数据运营极其充分的金融、电信行业的大数据发展史中可以找到答案,从他们近15年的技术发展及项目投入中,我们可以寻求借鉴。
记得有一句流行语,“我们正处于最糟糕的时代”,是的,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革命几乎将报业推倒了产业的最低谷。同时,我们正处于最好的时代,当我们也需要搞大数据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像金融、电信行业在15年前那样投入千万级的预算才能驾驭足够我们所需要的数据,这正是云计算的普及所带给我们的机遇。
接下来,当我们着手进行百万级甚至百万内的项目规划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好应该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获得期最佳收益与效果。
作为一个经典的大数据项目,其主要过程会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聚合、归类、脱敏、分析……等多个步骤,如果我们也像金融、电信行业一样有大预算的魄力,实际上是可以将其15年漫长的项目过程浓缩在二三内完成,实际上少数具有领先性的报业同仁已经在开始类似的项目,直接规划并实施较完整的大数据系统。
而作为大多数处于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或内部转型关键期的报社,笔者更倾向于采取小步快跑的项目实现方式,根据自身条件,分阶段建设,分阶段获得收益。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尝试,首先完成统一客户数据库的构建,以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运营体系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数报社的广告、发行、呼叫中心和网站等综合营销部门在各自运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海量的内容资源、优质的品牌和强大的消费引导力。在实际工作中,各系统的客户资源分散分布,没有形成合力。客户资料在广告、发行、呼叫中心和网站中都有记录,每个系统的记录侧重点不同,都为各自部门服务,而客户资源之间缺乏相互的关联,不能综合有效利用,造成了客户资源的浪费。
通过实施统一客户数据库建设项目,可以快速提升现有数据的利用级别和效率,实现四个方面价值:首先,可以将原来分散在纸报、网站、线下活动等各业务线的客户数据统一管理,为实现客户资源利用打下良好基础;第二,通过纸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读者的统一管理,可以实现读者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顺利迁移;第三,通过数据仓库产生的各种统计、报表、挖掘结果可以帮助各业务线完善流程,为领导提供经营规划的依据。最后,还可以结合报社已有的优势资源和规划布局,在统一的客户数据仓库基础上分析、挖掘数据、开展数据库营销等增值业务。
目前已经有数家用户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类似的客户数据库的梳理与整合,通过这关键一步,构建起有效的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标准,随后可以快速与短信、邮件、微博、微信、移动APP等营销方式做整合,实现基于客户分析的营销。
这,就是一种小步快跑的大数据项目实施方式。
数据让信息传播越来越具备智慧
在有效构建基于内容资产管理和客户资产管理两大数据管理体系后,将进入大数据项目的最关键步骤,开始基于客户行为记录存储、管理与分析的阶段,上升到客户行为记录阶段才真正算步入大数据的门槛。
在该阶段,我们可以应用更多、更丰富的数据采集工具,对包括网站、移动APP、微博、微信中各种用户、粉丝、读者的各种阅读行为、评论行为进行有效的收集,还包括很多线下的活动参与记录、报料投诉行为记录、公益活动参与记录等。
在这个阶段,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最新技术会体现出其优势。例如现在在新媒体中阅读时都可以用较低的代价收集用户的完整访问行为记录,从而可以分析出网站各频道、微信菜单布局是否合理,哪些读者喜欢哪些内容,哪些栏目甚至无人问津,从而随时对其进行调整与优化。
再比如通过报纸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的结合而开展活动营销,不仅能收集到活动参与人数等基本信息,还可以获得客户如何获得活动信息、客户是否有效参与活动等信息,还可以直接对客户进行问卷调查等互动。这些数据的有效收集,可以对活动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提高相关客户数据属性价值,提高对活动合作厂商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通过对客户行为数据的充分分析与挖掘,将使所构建的客户数据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能使所存储的内容数据库找到需要他们的读者,通过将经过数字化后的历史报样数据及反解碎片化的数据存储与客户兴趣、爱好及需求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对位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客户对媒体的认可度与依赖性。
在当前海量信息充斥的时代,读者并非不需要信息,而是更需要信息服务。读者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从海量的信息中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价值信息,或在自己所需要的时刻能快速获得信息,这些都需要更“智慧”的媒体根据用户行为习惯、所处给场景等信息去理解客户的需求,并在合适的场景和时间将合适的信息提供合适客户,这就是智慧媒体所最具魅力的地方。
所有这些“智慧”的表现,都需要拥有对内容数据信息、对客户信息更高级的管理与应用能力,是传统媒体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础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走在乡野路上散文07-03
走在高三的路上作文08-28
我走在逐梦路上征文10-28
以走在路上为题的作文11-03
走在路上优秀作文500字12-13
走在高一的路上作文600字09-24
大多数人走在易放弃的路上05-13
道路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走在路上06-08
走在青春的路上的作文600字06-29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作文500字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