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2024-08-21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精选11篇)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篇1

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系列公益活动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实践意义重大,社会价值积极,品牌价值宝贵,可以说是光明寻找光明,光明正大,引领光明,激发光明,希望永葆光明,永放光明。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以下简称寻美)四年来在偏僻边远乡村教学第一线寻找到50多位优秀老师。这些老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爱生若子,教育教学能力强,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以饱满的热情默默工作,教书育人,业绩突出。“寻美”活动说明党与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是对他们肯定与鼓励的,他们也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不仅如此,“寻美”活动更是对广大乡村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因为“最美乡村教师”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代表,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35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绩的肯定与鼓励。我相信,被表彰的最美乡村教师一定会珍惜荣誉,一定会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会更加美丽。一花引来百花开。最美乡村教师是广大乡村教师的代表,也是他们的标杆,在最美乡村教师的引领下,广大乡村教师学有榜样,见贤思齐,不断前进,个个美丽。乡村各级党委、政府、学校也将认真总结最美乡村教师的“美丽之处”以及“美丽经验”,以点带面推而广之,同时解决乡村教师的困难,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丽的教师将培养出美丽的学生,师生皆美,美美与共,那么我们的乡村教育将进入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的乡村校园将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美丽花园,成为最吸引孩子的地方,这对于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大有好处。学生是家长的命根子。老师好了,学校就能吸引学生,就能吸引家长,学校就成为乡村社会的文明灯塔,老师就成为乡村社会文明建设的掌灯人。光明唤醒光明,爱满人间,教育的真谛就得到体现。“寻美”活动宛如画龙点睛,把整个乡村教师队伍乃至乡村教育的活力与灵性激发出来了。

我欣喜地看到将近一半的最美乡村教师来自西部乡村,尤其是民族地区乡村。他们有骑着骆驼挨家挨户劝孩子上学的阿力甫夏,有十六载孤身独骑四万里家访的阿力太,有门巴孩子护梦人———美丽的格桑花———格桑德吉,有盲童之光———吉拉,有纳西古寨掌灯人———藏族校长王偏初,有“布依族山歌”———刘习聪,有“瑶寨红烛”———杨贤生,有背出一个学校的“背篓校长”———田玉才,有海岛园丁———李修雄,有撑船渡生的石兰松,有特殊孩子的“妈妈”——张美丽、张秀丽姐妹,有“天生丽水”的张桂梅、扎根边疆“达芳汗”,还有“会泽七子”80后教师团队。尤其值得歌颂的是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达祖小学现任校长林子闳老师和他的妈妈游静芬老师以及前任校长李南阳老师,他们均来自宝岛台湾,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深山湖畔的各族孩子。这是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的莫大肯定与鼓励。尽管天高山险路远谷深,他们能够感到中央的关怀,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振兴民族教育、对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意义非凡。建议结合“一带一路”的“新丝路”的建设,加大对边疆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寻美”比例的力度,把最美的丝带献给边疆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将成为新丝路上最靓丽的风景。这样,新丝路不仅是经贸之路,更是文明之路、教育之路。

“寻美”活动已经成为品牌,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交口称赞的品牌。“寻美”是寻找社会正能量的活动,是光明的美丽,美丽的光明。现在媒体对负面揭露太多,尤其是对教师队伍中的少数败类揭露太多。负面是要揭露的,但是受众看多了也会心里灰暗,对社会产生负面的感觉,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儿童、青少年。寻找教师队伍中“美丽”、捕捉社会中的亮点更是需要的。“寻美”活动无论对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对弘扬社会正确的价值观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对处于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青年人也有很好的导向性意义。教师队伍以及社会,光明还是占主流,他们也就像成长中的人一样,也要我们找到其闪光点,予以表扬,以正能量激励教师队伍以及社会在正道上朝着正方向走。还有“寻美”的标准公开,程序公开、透明、公正,光明正大,结果真实可信,经得起多方长时间的检验。没有虚假,没有腐败,没有潜规则,没有暗箱操作,没有故弄玄虚、夸大其词。这是我们这个“寻美”与某些选美不一样的地方。意义光明,程序光明,宣传朴实,这是我们这个品牌的特点与亮点,极其宝贵,务必珍惜。

常言道好花不常开,但也有百年老店。以后“寻美”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鲜”。(1)宁缺毋滥,确保货真价实;(2)敬请已经被表彰的最美乡村教师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与饱满的工作热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珍惜荣誉;(3)老子讲“不尚贤,使民不争”,固然消极,但也提醒我们防止“寻美”活动变成无序恶性竞争的“名利场”;(4)继续完善程序,建立过程与结果评价监督机制,保持正大光明的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摘要: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连续四年报道众多在偏僻边远乡村教学一线教师的先进事迹,其中很多获奖的最美乡村教师来自西部地区。目前,这一活动已成为品牌,得到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交口称赞。在以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建议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最美乡村教师”的寻找和报道力度。同时,也希望这一活动能够长期开展下去,以公开的标准、公正的程序,确保入选的乡村教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关键词:最美乡村教师公益活动,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评论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篇2

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最近观看了2013年 “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

最美乡村教师,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爱”。比如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乡村教师仲咸平老师,每天来回二十公里山路,十五年来骑坏了八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她对孩子承诺,哪怕天上下刀子、下钉子,也会到学校为他们上课。她在节目中也说到,“我从来都不挑学生,每个孩子我都不肯放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说我就有责任去把他们教好。”这些话深深触动着我,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但他们用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教师的形象,也是对最美乡村教师最好的诠释。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他用自己的执着写出了一个大大的“爱”字。这个故事,更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震撼,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以他们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努力工作,用大爱谱写自己的人生,才活的有价值,到老时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终生。他们的事迹将会鞭策我在以后教育教学中加倍努力工作,无怨无悔。

寻找最美的泉州乡村 篇3

1. 风光组

记录大泉州各个乡村美丽风光为基本内容的摄影形式,包括村容村貌,新村建设,自然风光等。迎合泉州市政府所倡导的“美丽乡村”主题,通过光影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泉州的乡村,回归自然。

作品单幅、组照(组照:4幅/组~6幅/组)均按一幅评选。(彩色、黑白不限。)

2. 人文组

重点反映大泉州地区各个乡村的风俗、民俗,人文生活。包括乡村生活、宜居、经济等。通过镜头记录下乡村深厚的文化,留住瞬间,留下永恒。

作品单幅、组照(组照:4幅/组~6幅/组)均按一幅评选。(彩色、黑白不限。)

3. 本次比赛入选作品可做为加入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的条件之一。

【奖项奖金设置】

1. 风光组(3.5万元)

一等奖(一名): 奖金10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画册1本;

二等奖(三名): 奖金5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画册1本;

三等奖(五名): 奖金2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画册1本;

优秀奖(30名):证书一册,画册1本;

2. 人文组(3.5万元)

一等奖(一名): 奖金10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画册1本;

二等奖(三名): 奖金5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画册1本;

三等奖(五名): 奖金2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画册1本;

优秀奖(30名):证书一册,画册1本;

【参赛规则及作品要求】

1. 参赛作品须是2012年1月1日以后,在大泉州范围内拍摄的作品,且未曾在其他摄影比赛中获得奖项。

2. 作品要求以原始大小作品参赛,图片大小达到3000×2000PIXEL、300dpi,上传照片需大于2M,并填写参赛作品登记表,需要如实填写作品作者、拍摄时间、标题等信息。

3. 鼓励摄影者用原始精品作品参赛,不限制非写实类照片进行源于真实的创作。参赛者要妥善保存参赛的原始文件,根据主办方需要适时予以提供。参赛作品不能查看拍摄时间的要以文字予以注明,包括作者、拍摄时间、地点(要求精确到乡镇村落)、作品标题(一个好的标题可以为摄影作品增色,希望摄影家们在标题方面进行更精心的创作)。

4. 作品投稿时间结束后,组委会将于2014年1月上旬确定所有入选作品,并进行投票评选。作品的评选,分为网络投票、短信投票和专家投票三种,分别占10%、10%、80%的比例。按得分从高到低,最终产生相应等级的奖项。

5. 闽南网为本届大赛的唯一报名途径,所有作品全部通过网络报名,全部入围作品将在网站上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确认。

6.首届“刺桐红”杯泉州美丽乡村大赛征稿专用投稿地址http://www.mnw.cn/mlxc/

7. 所有参赛获奖作品,使用权归主办方(暨组委会)所有,主办方有权用于展览、出版物、媒体网络宣传等,不再支付稿酬。

8. 首届“刺桐红”杯泉州美丽乡村摄影大赛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

如果疑问,请拨打闽南网办公电话咨询:0595-28679111。

【主办单位】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泉州市建设“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办公室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

泉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泉州市摄影家协会

泉州市青年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

闽南网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摄影部

【活动时间】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篇4

这些反映最美群像的典型人物报道是如何契合了受众心理?是如何让人物真实、鲜活、可信、可亲、可学?是如何让这些“美丽心灵的力量”在充满情绪性宣泄和戾气怨言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本文从“最美群像”说起, 谈谈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

一、关注“小人物”, 普通人谱写出“最美”旋律

今天的典型人物, 不再是“高、大、全”和“十全十美”, 而是要把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社会准则中来看。“所谓重大典型人物, 并不一定是公众人物或位居高位, 普通人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 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贡献, 或一刹那的高尚行为, 都可以成为重大典型人物。[1]”这些“普通人”的典型来自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间, 贴近生活, 贴近百姓, 让普通受众感到平实、亲切, 具有很强的可学性, 也更能激发受众的共鸣。

由此, 新闻媒介在推出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的同时, 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豆腐教师”吴金城;从“最美司机”吴斌到90后“最美铁警”李博亚等, 在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之前, 他们是一群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 有着酸甜苦辣的生活感受。但他们或凭多年的坚持, 或以瞬间的选择, 诠释了什么是“最美”。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普通人的故事却是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 其社会意义可能比某个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更有价值, 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 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2]”

“最美群像”的身份虽然普通, 事迹虽不轰轰烈烈, 但却代表了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是平凡中见不凡, 普通中见崇高。他们的出现, 既是时代的呼唤, 又是时代的骄傲, 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核心价值观, 弥补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缺失。[3]”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 发掘和肯定“小人物”的美德与伟大精神, 注重传播“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理念, 使受众感到自身并非只能当一个“看客”, 而且可以成为一个行动者。这样才能使受众与典型人物产生共鸣, 完成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转变, 实现传播效果的不断累积、深化和扩大。

二、凸显人文关怀, “最美”中闪烁着人性光芒

典型人物报道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时代特征产生一种道德模范的作用, 发挥示范功能, 激励更多的人以典型为榜样。然而, 突发事件毕竟不是常态, 见义勇为也非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脱离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环境, 这些“最美群像”没有为国捐躯的功勋, 有的只是教师、医生、司机、农民等普通身份。无论聚光灯是否打在他们身上, 他们都是朴素而平凡的。

面对4车连撞后冲来的大客车,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迎上去推开了学生, 自己被车轮碾压而过;贵州民族大学生杨艾菁, 用价值200元的戒指在微博上“以物易物”为山区孩子换来教学楼;42岁的“弯腰哥”张伟, 身患强直性脊柱炎长达11年, 脊椎严重变形, 最严重时腰弯近90度, 行动极为不便, 但他毅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他们的事迹并非轰轰烈烈, 但其中关于悲悯、善良、坚持还有梦想的人性力量, 却分外打动人心。“当人们质疑社会道德是否面临滑坡时, 这些‘路人甲’选择的不是在他人陷入危难时冷眼旁观, 而是施以援手, 用善良和勇气谱出了人们心中的主流价值旋律, 传递足以撼动社会的正能量[4]”。

“这一群在刹那间因为勇气、大爱和无畏而铸成精神群雕的人们, 以他们挺拔而温情的身姿, 匡扶了略显倾斜的道德大厦, 重新找回了我们在心底无数次呼唤的‘真善美’。作为平民英雄, 他们瞬间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辉, 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底片上。[5]”这种普世的人性光芒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创新报道形式, 全媒体描绘“最美”脸谱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于6月11日正式启动。在100多天的时间里, 参与寻找的记者、编导多达数百人, 足迹遍布22个省、市、自治区, 行程十万多公里。主办方共收到全国各地的推荐函和来信2000多封, 微博粉丝达220万, 微博信息覆盖人数超过5000万。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讲述、共同关注等栏目共播发报道近百篇。光明日报开辟专栏, 共刊发报道近40篇。

乡村教师典型人物的故事还通过新媒体手段广泛传播。活动启动的同时, 在央视网、光明网开通了官方网站为400多名参评乡村教师搭建了专题推荐页面, 同时开展了诗歌、歌曲、摄影征集等活动。活动还在CNTV、新浪、腾讯、搜狐、网易5家门户网站开设了官方微博, 微博粉丝数量达200多万, 覆盖人数4000万。最新的微博产品——微访谈也被运用到活动的宣传推广中来, 优秀乡村教师以及采访乡村教师的记者受邀走进演播室, 共进行了14期微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的持续性、规模化的新媒体平台, 我国首个为乡村教师搭建的公益类网站“乡村教师网”也于9月8日在北京发布上线。

电视、网络、报纸等全媒介手段联动报道, 形成地毯式覆盖, 形成宣传强势, 引发广泛关注, 增强了宣传效果, 使最美形象在网上网下广受关注、深入人心。全媒体互动的报道形式成为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 积极弘扬主流价值观、践行社会责任的有益实践和成功范例。

四、力挺正能量, 传播真善美

去年以来, 类似小悦悦的事件一次次刺激人们的良心、“扶不扶老人”的集体疑问更让道德的底线浮沉不定, 不少人开始为道德失范而忧虑。

判断道德是“滑坡”还是“爬坡”, 要看整体、看本质。“从极个别不道德现象的出现, 到这么多‘最美群像’网上被追捧、被赞扬, 我们看到了社会道德、良心和价值观的回归, 这才是道德的真正力量。[6]”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曲文勇说, “从‘最美叔叔’、‘最美女孩’到‘最美女教师’, 一大批典型人物涌现并非偶然, 他们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充分显现, 他们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仁爱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

典型人物的社会道德价值, 更多的是一种激活、一种唤醒。榜样的力量恰恰不是他们的惊天动地, 往往是他们的平淡如水。恰恰是这些朴素、平凡, 最容易在全社会广泛散播。爱心没有大小、微重之分, 平凡人的举动更易为更多人学习和效仿, 也可以成为人们面对“小善”和“小恶”的抉择时, 最真实和最具说服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2]郑先聪.重大典型人物报道的“骨”与“肉”[J].中国记者, 2012 (2) .

[3]赖国洪.从“最美现象”看典型人物报道[J].新闻实践, 2012 (4) .

[4]程迪.“最美”群像, 传递社会正能量[N].新华每日电讯, 2012-7-21.

[5]燕志华.“最美”群像凸显网络向善力量[OL].http://opinion.people.com.cn/h/2011/0828/c159301-2752728568.html.

[6]从“最美草根”受热捧看道德力量的回归[OL].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11-08/26/c_121911180.htm.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篇5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

刘习聪,新发民族小学特岗教师。新发布依族乡第一位外省籍教师。出自农村家庭的他,深知农村孩子求学和生活的不易。毕业后,来阿到这里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为学生和学校募集了价值近30万元的款物。帮助联系资助了300多贫困学生。为学校修建了饮水专线,使五十年历史的学校有了水源。家访过教过的588名学生。深受当地村民爱戴。村里的布依族老人还把他在村子里做的事情编成了布依族山歌。

60年前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篇6

为救济挨饿的孩子,她曾饿晕在课堂上

毕水金老人今年74岁了。1950年4月1日傍晚,10岁的他和小伙伴在家门口第一次见到了来学校报到的史瑞芬。“史老师把介绍信给村长看,村长高兴地告诉我们,穷孩子以后有学上了。我心里觉得,史老师跟以前村里的私塾先生很不一样。”

清水塘村在当地穷得出名,当时又正值春荒,乡亲们吃不饱肚子,哪有心思上学。史瑞芬给村民们动员了几天,仅有18个学生家长答应报名。尽管人数不多,但史瑞芬依旧满怀信心地告诉大家:“就算只有一个学生,我也要教下去。”

毕水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课时的情形。“村里的孩子野惯了,到了教室到处乱跑,还有人站在板凳上吵闹。史老师发火了,大家才坐好,过了一会,又有人钻到桌子底下玩了。史老师气得出门就哭了。”

1951年,《苏南日报》记者梅汝恺的著名长篇通讯《我在清水村》中,也有史瑞芬关于第一堂课的描述。“第一堂课就失败了,我办学的信心也动摇了,产生了厌恶情绪。”

然而,学生李息妹因为两天没吃饭,饿得晕倒在教室的事情,让史瑞芬改变了想法。“这些孩子能吃苦耐劳,眼下最饥饿的时候,他们还能坚持上学。他们自制力虽然差,但对知识很渴望。”史瑞芬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孩子再次饿晕在教室里。

春荒越来越严重,村里的孩子许多生了病,出现了辍学的学生。

今年81岁的毕金锁,也是史老师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史老师看到村里孩子挨饿,心里着急,跑到村民家,请他们把孩子白天交给她照顾。不过,她自己也吃不饱。后来,她只吃红花草,把粮食省给学生们吃。”

此外,史瑞芬还带领孩子们到田里挖野菜,减轻家长负担。春荒的这个学期,史瑞芬告诉来蹲点的《苏南日报》记者梅汝恺:“前4个月,我只吃掉大米4斗。”

1950年4月份上半个月,史瑞芬每天都只吃两顿稀饭。4月中旬到5月中旬这一个月,为了救济挨饿的孩子,她整整一个月未吃一粒米,全是吃的红花草、树皮和野草。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史瑞芬饿得晕倒在黑板下面,吓得孩子们大哭。幸亏村民及时赶来,把她救醒过来。

办夜校教农民学文化

挨过了春荒,暑假结束后,学生已增加到55人。

清水塘村长找到了史瑞芬,向这位热心的女教师提出了一个想法。在《我在清水村》一文中,史瑞芬讲述了自己为农民开办冬学夜校的点滴。“今年是丰收年,农民生产劲头也很足,只是大家不识字,懂的道理实在太少。村长跟我说,好多上级政策农民们听不懂,因此,让我来办个农民学习班。晚上闲下来,大家聚在一起,学学文化,读读报,讲讲形势。大家想学习,我就不能不教。”

开办农民学习班的想法虽然好,可是具体实施起来却不容易。首先是办学经费,农民们学习用的纸笔和灯油都需要钱。村民们家里穷,史瑞芬就开动脑筋,亲自带头打鱼换钱。她还发动几个年轻农户,去她的老家贩小猪赚钱,终于凑齐了办学经费。其次是时间问题。学校当时只有史瑞芬一个老师,白天她要教4个班学生,每天又有大量的课外作业,本来就已经很忙。但是为了让农民们识字学文化,史瑞芬每周抽出两三个晚上,教农民学文化、学政策。

夜校办了没多久,县里就号召各村办冬学,在青壮年农民和妇女中做扫除文盲的工作。于是,村上的农民学习班改为冬学班,史瑞芬的任务更重了,每天夜里都要上课。从此,一到晚上,毕家祠堂里的汽灯一亮,不光是清水塘的村民,就是附近几里路的农民,都会汇集到清水塘这座破祠堂里来。

史瑞芬不仅教大家识字,还把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其他地方的土地改革中的许多故事融合到课堂上。农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参加冬学的农民队伍不断壮大,由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100多人。

为了防治村里水稻田的螟虫灾害,史瑞芬从报纸上收集各种治螟知识,和村民们一起捉虫。有夫妻不和吵架的,都爱找史瑞芬做中间人评个理;村里的嫁娶活动,大家都忘不了邀请史老师做个见证。史瑞芬虽然只在清水塘当了4年教师,但是对于村民们来说,史老师就是亲人。

受到毛主席接见

因为冬学搞得出色,史瑞芬被苏南行政公署评为“特等冬学模范教师”。1951年8月,她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

在1951年11月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闭幕仪式上,史瑞芬等全国劳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并和毛主席同桌共进晚餐。席间,毛主席亲切地对史瑞芬说:“哦,你就是史瑞芬,我是从报纸上知道你的,你辛苦了!”

史瑞芬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她向毛主席诉说了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和现在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幸福。毛主席听后说:“现在是人民的中国了,教师永远不会失业了。你是教师的代表,有了你们,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

1952年,毛主席颁发任命通知书,“任命史瑞芬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通过新闻单位的宣传,史瑞芬的事迹传遍全国。

1954年3月,史瑞芬被送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班学习,离开了清水塘小学。1956年1月在华师大学习结束后,史瑞芬调任江苏省教育工会执行委员。1957年至1968年,史瑞芬先后任省教育工会副主席、南京市栖霞区十月人民公社甘家巷小学校长。“文革”中,史瑞芬多次受到冲击,健康出现很大问题。1977年12月29日,史瑞芬病故于戴埠老家,年仅54岁。

60多年过去了,史瑞芬从来没有被清水塘的乡亲们忘记。直到今天,村里的老人仍然不忘把史瑞芬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60年前,清水塘有个最好的老师,名叫史瑞芬。”

最美乡村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篇7

一、扎根乡村, 投身于乡村教育

1、表明态度, 落实行动

纵观乡村教师, 那些服务多年的老教师, 他们把毕生的心血奉献乡村教育, 培养一代代学生。甚至在他们的感化下, 他们学生也加入这一行列;那些年轻的乡村教师, 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以及决心表明他们要服务乡村教育一线。这些乡村教师, 都有着比平常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房子破了, 他们四处筹集资金, 帮助孩子们建新校舍。没有纸笔, 他们做买卖赚钱, 为孩子们买文具, 为了更好的和学生交流, 他们不辞辛苦的学习当地语言以及教学生普通话。他们在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不图回报, 只为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没有路, 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 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 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 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 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2. 无怨无悔, 甘心奉献

他们投身乡村教育, 是自己的选择。没有谁要强迫他们, 尤其是那些年轻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他们看到山里的孩子, 内心感到震颤, 他们决心要让学生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那个志愿者团队的工作是最好的体现, 他们让学生接触外面的世界, 让学生看到希望。而他们却放弃了在外面安逸的工作生活环境。甘愿默默奉献, 在自己能力范围帮助学生, 这些教师做任何事情都是出于内心对学生的爱。

二、舍弃小我, 成就学生的大我

1. 唤醒心灵, 点燃梦想

老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他们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毫不保留的教给自己的学生。这些最美乡村教师不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 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教给学生做人的知识,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学生。邓丽老师用快乐感染着自己的学生, 走进学生, 为学生创造快乐教学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这些老师比普通老师更让人们尊敬、感动、敬佩。他们是学生理想的点燃者, 激发者, 指引者。”深深山里的红烛”刘效农老师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唤醒学生的理想并鼓励学生实现梦想, 现在他的大多数学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实现了, 并还在传承着。

2、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有的扎根在边远山区, 有的坚守在大漠之上,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他们不在乎优越的待遇, 不羡慕都市的繁华, 甘愿把毕生心血献给教育事业, 献给三尺讲台。他们并不完美, 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是为了学生, 为了教育, 他们把自己内心的“小我”压到最小, 把学校这个“大家”看得很重, 他们的形象并不高大, 但他们的精神和境界却令人敬仰。这就是最美乡村教师这个称号的可爱之处;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感动所有人的地方,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着, 守护着, 给学生传递知识, 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他们想尽办法解决学生的困难, 用他们并不宽阔的肩膀, 挑着各种本不属于他们的重担。是他们用爱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 将一株株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 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成为学生们的精神支柱。

三、奉献学生, 具有大爱的精神

由于乡村基础教育的落后和薄弱, 这些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不仅是本职工作层面。还有工作以外的事情要干, 帮助学生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 克服一切在常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工作着。奉献着, 没有一句怨言, 有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学生生活得更快乐, 在他们心中, 装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学生, 在他们身上让学生读懂了信念、坚强、勇敢。不向困难低头, 无私奉献, 甘为人梯, 一切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他们是无私的, 是高尚的, 是伟大的, 拥有最纯洁的心灵, 在短短人生数十载, 他们心中都装着学生, 想着别人, 他们都有一颗崇高的心, 他们都有为人类做贡献的大愿望。为了学生, 他们不怕累不觉苦, 为了学生, 他们可以放弃优越的生活, 为了学生, 他们可以牺牲自己。几十年的艰苦付出, 不是为了被谁称赞, 不是为了取得荣誉, 更不是为了获得报酬, 默默地付出, 默默地承受。无声的伟大比有声的伟大更令人敬佩, 他们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学生, 想学生之所想, 及学生之所急。无私的把爱带给学生, 默默无闻, 做着他们该做的事, 无怨无悔, 甘愿做学生前进的奠基石, 具有大爱的精神。

摘要:乡村教师即为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师, 这些教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即扎根乡村, 投身乡村教育,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不图回报, 执着坚守, 舍弃小我, 成就学生的大我。具有大爱精神, 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关键词:乡村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长吉.农村教师_改造乡村教师的灵魂[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1) , 4-5

[2]张瑞芳.教师职业新特征[J].中国教师, 2004 (9) , 7-8

[3]乡村教师.百度百科[OL].baike.baidu.com/view/809656.htm.2012-8-15

[4]刘玉梅.清末民初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2006 (6) , 6-7

[5]寻找最美乡村教师[OL/EB].zmxcjs.cntv.cn/2012-10-13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篇8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活动启动4年来, 共寻找到最美乡村教师30多名, 特别关注教师60多名, 最美乡村教师支教团体3个。石兰松、王金花、曾维奋、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等一批最美乡村教师, 示范并带领着中国乡村教师奉献在中国乡村教育的一线, 他们的高尚品德感染着周围人和整个社会。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认为, 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 我们国家目前13多亿人口, 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地区, 而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今天广大农村的6600万中小学生, 将来能够有越来越多融入社会流动的大潮, 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最初的知识源于乡村教师。这群在最底层、最偏僻、最穷困农村驻守的老师们, 点燃了农村的希望之火, 为中国梦实现集聚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来源:人民网)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篇9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9月9日正式揭晓“最美乡村教师”名单, 活动颁奖典礼于9月10日晚在央视播出。

据介绍, 阿力太 (新疆) 、仲威平 (黑龙江) 、格桑德吉 (西藏) 、廖乐年 (广东) 、廖占富与张兴琼 (四川) 、吉思妞 (云南) 、王金花 (海南) 、杨元松 (贵州) 、刘坤贤 (重庆) 、潘立华 (安徽) 以及由7位“80后”乡村教师组成的团体“会泽七子” (云南) 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同时, 还有19名乡村教师被推选为“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教师节这天, “最美乡村教师”们收到一份“厚礼”———54家合作伙伴累计捐款239万元, 善款将以电脑、课桌、整修校园、奖学金等形式直接帮扶乡村学校。这些礼单只是整个“幸福礼单”的一部分, 蒙牛与利乐中国、纷美、SAP、康美包等合作伙伴一起, 还将对全国近40所乡村学校进行帮扶。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篇10

曹瑾老师把工作看成事业, 把事业视作生命, 将全部精力和心血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专门利用周末回家, 向父亲请教教学经验。学生不懂的题, 她可以反复讲四五遍, 直到学生真正明白为止。班上34名学生中, 有27名是留守儿童, 她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 被学生称为“知心姐姐”……

叔本华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除非有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的, 除非有知识;所有的知识是空虚的, 除非有热望;所有的热望是盲目的, 除非有爱。”曹瑾老师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 爱学生胜过爱自己。她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让更多的孩子带着尊严走出大山, 实现自己的梦想, 看一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为了不耽误学生毕业, 早就感到身体不适的曹瑾老师带病坚持工作, 直至学生毕业才去检查身体。2011年7月, 曹瑾老师病情恶化, 再次晕倒, 被送往医院检查后, 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晚期, 可是她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与病魔顽强抗争, 时刻关注学校和学生, 并决定捐献眼角膜等器官。2011年8月26日, 曹瑾去世, 将生命定格在人生最美丽的季节。

如何看待被拐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篇11

应尊重被拐女教师想平静生活的选择权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801

郭喜林

郜艷敏被拐卖的身世,是她心中永远的疮疤。所以,当有人提出要依法追究收买她的家人法律责任时,她不同意将已经年过七旬的公公依法抓走。这是法与情之间的强烈碰撞与反差。同时,说明收买他的家人没有在她的精神上进行过摧残与折磨,说明郜艳敏与这个家庭成员产生了感情,说明郜艳敏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说明她不愿意让亲情分离,不愿意使现在的家庭被拆散。因为家庭是支撑她继续与学校孩子们在一起的精神支柱。而且,她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献给那些大山里喜欢读书的孩子们。而这种双重感情的叠加,使郜艳敏发自内心地要求——我想平静生活。如果她现在的丈夫对她不好,她可能会选择带着孩子离开那里。因为公安部门依法打拐可以使她摆脱困境。但是,她现在不想离开那里。而且,她不仅是为了家庭,也是为了学校那些依依不舍的孩子。

不少网友和公安人员仅仅考虑的是打拐方面的法理问题,却忽略了多方面的情理问题。我们打拐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使受害人摆脱被卖的精神摧残与痛苦吗,不就是为了解除受害人长期遭受的不公正人格与尊严吗?

我们并不否认法律需要有刚性的规定,但是法律也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尊重公民的感情选择,法律需要以人为本,法律需要有血有肉的真实感情,而不是让法律成为冷血动物。如果因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而引发人间悲剧,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因此,面对郜艳敏的诉求,尊重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上一篇:感知现状下一篇:具体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