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衡点

2024-10-19

寻找平衡点(精选12篇)

寻找平衡点 篇1

相信不少校长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管理教师真的很难!尤其在公办学校, 由于教师是“国家干部”, 同时教师职业又带有“公务员”的性质, 导致校长对教师只有管理使用权, 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留权”, 当教师对校长有意见时, 校长还得好好哄着教师干工作。再者, 教师具有比较强烈的民主参与、自我管理意识, 因此当学校管理过多地渗透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时, 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就会自然产生。

看来, 如何管理好教师的确是一个令许多校长头痛的事情。那么, 在校长无法以一己之力去改变教师的那些特点 (国家干部身份、公务员性质) 的情况下, 是否意味着其对教师的管理就无能为力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在教师管理中存在众多矛盾和困难, 但对教师的管理也无外乎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两个方面, 因此问题的关键是, 校长如何寻找制度管理、人文管理的“平衡点”, 去更好地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形成合力, 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双赢。

一、制度管理的“平衡点”——管理者带头遵循规范

当前, 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制度管理都趋向于选择企业式的量化管理模式, 把学校计划、过程组织、控制决定做到条款化、数字化。然而学校不是生产产品的工厂, 而是育人的乐园, 这样的制度管理是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的。对教师的师德和职业行为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是必要的, 这有益于好的团队作风的形成, 但将这些要求和规定无限细化, 往往会物极必反。特别是把教师日常庞杂的工作量化、细化, 并附之以不等的分数, 这样不仅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反而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如果让教师的工作都围绕着考核指标转, 实际就是否定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把教师独特的工作, 简单化为单一机械的劳动了。再细化的制度管理都只能管住教师的身, 管不了教师的心, 教师工作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创建性, 不能单靠制度管理来约束教师, 可以说制度越细, 矛盾越多, 造成“管不断、理还乱”的恶性循环。

彼得·德鲁克给管理下过这样的意义:“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 而在于成果, 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这句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就是管理的好与坏、水平的高与低、处理问题的对与错不在于制定了多少制度, 不在于制度有多么严密, 而在于管理者有没有真正地深入实践, 付诸于行动。也就是说, 作为学校制度管理并不是通过制定的条款一一对照检查而知晓, 知晓了怎么办呢, 如何处罚?因为无论处罚与否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情感, 挫伤教师的工作激情。因此, 制度管理不一定要细化, 关键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一起照着做, 形成规范就行了。因此, 制度管理的“平衡点”就是管理者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带头遵循规范。

二、人文管理的“平衡点”——管理者以教师为本

制度弱化后, 许多学校管理者一定会提出疑问:在以前那么严的制度下都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 现在如果制度宽松了, 教师的心会不会散了?学校工作目标是否能按要求达到?学校正常工作是否能得到保证?笔者认为, 制度管理的抽象化并不是不管, 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最重要的是人文因素。学校的人文管理也是一种制度管理, 它是一种没有用文字阐明的规则, 这些未阐明的规则通常是以众多个体共同的感觉、知觉的形式存在的, 如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关心教师成长, 关心教师家庭疾苦, 尊重老教师等, 这都是一种无法文字化的制度, 它需要管理者在“行”中把握, 这就是笔者认为的人文管理。它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规范时应做到几个方面。

1. 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我们在教师管理中要学会完整地理解教师, 强化教师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学校是大家共同的家园, 让每一位教师的个人目标都能在学校的发展目标中找到切入点, 使之能在共同的利益下统一起来, 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让教师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这样教师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自我管理意识增强, 自主意识增大, 便能以主人翁精神进行教学和管理活动, 这就需要我们管理者首先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意识, 并自觉付之于行动, 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学会尊重、理解教师。

2. 了解并满足教师正常的心理需求。

满足个人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激励应是管理者常用的一种管理方法, 我们应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作为管理者应多顾及教师的利益, 关心每一名教师, 关注每一名教师的价值和奉献 (不论奉献大小) 。对青年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学习、提高、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帮他们在学生中、在社会上树立一定的威信;对于个性鲜明的教师, 我们要尊重张扬其个性, 理解他们的的行为, 发现其长处, 正确引导, 让其有发展的良好空间;对于中老年教师, 要尊重他们, 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肯定他们为学校发展作出的贡献。

3. 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做教师的贴心人。

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 激活其创造力和潜能。如何做到管而有度, 理而有序, 处事有情呢?我认为管理者应切实把为教师服务,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 如经常与教师交流谈心, 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了解教师家庭疾苦, 教师家里出现红白喜事, 重病等情况, 学校管理者主动、及时组织人员提供帮助, 并给予适当的慰问。教师家里有了不顺心的事, 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及时上门谈心, 出谋划策。对于教师福利待遇尽学校所能, 能争取的竭尽全力争取, 时刻想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为管理者要深谙其理, 教师管理的制度化、人性化, 都应归结在人心的凝聚上。如果管理者把诚信和关爱都融入到温暖的情感之中, 让每一位教师感觉到我们理解其工作的辛劳, 我们为他们所做的服务就是对他们勤奋工作的一种感激, 他就觉得你这位管理者有情有义、有人情味, 觉得你与他们心贴得近, 情结得深。这样管理者所需要的“你必须努力工作”就转化为“我要努力工作”。这时我们的“管理”还要去处处监督吗?教师在自然、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自然就会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寻找平衡点 篇2

钢琴技术是指为一定的音乐内容服务,用以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的。儿童钢琴教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既包含着音乐的学习,又要进行大量的技术训练。日本教育家滨押政雄强调“如果不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技术,就不可能使他们体验到优美的音乐美。技术练习是重要的,是为了获得音乐体验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钢琴教学必需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技术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音乐。但是,对儿童来说技术练习毕竟是枯燥的,许多钢琴教师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干脆任其自由,而有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强调却不见成效后,便怒声斥责“不行,再来一遍”“还是不行,你要这么弹(示范)”“这小节你去弹10遍”……加上家长也在旁边着急,两面夹击,孩子只有紧张和难过。对他们而言,弹琴变成了没完没了的机械反复;对长期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逐渐失去了兴趣,处于想学,又怕学;想不学,又不敢不学的处境中。

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怎样使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使个人对所爱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具有时刻向往的心情,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学琴之初,儿童往往兴趣高涨,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技术练习的增加,兴趣就一点点减弱。若在技术训练中能以兴趣为出发点,技术方面的障碍无疑会被冲淡得微不足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克服无味的技术练习,并喜欢上它,愿意主动积极的去征服呢?难道技术与兴趣真是一对矛盾体,无法相融吗?

一、听为先导,萌发兴趣

苏联伟大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指出“声音是钢琴家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在我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化在音色的探索上。” 可见钢琴的“任何演奏总是以制造声音为目的” 的。声音的质量是决定弹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比如:明亮清脆,抒情如歌的;坚强有力,充满光泽的;弱而不虚,强而不燥的等等。所以教师在钢琴技术教学中应要求孩子从练第一个音开始就要用心去听。

心理学家认为,低龄儿童的审美情感体验尚处在“悦耳悦目”较为低层次的水平上。生理愉悦是儿童最初的美感本能,所以,在学琴初期我们就要让准确美好的声音刺激他们的听觉,让孩子萌动对美好声音的向往,并意识到这种悦耳的声音是从眼前这架钢琴中流传出来的,他们就会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时,根据幼儿爱模仿这一特有的心理现象,教师就可以作出引导:“你看,我的手是这样让钢琴发出声音的;你听,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多美啊!”于是,孩子就会积极地模仿老师练起来。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我们需要培养—种有利于弹奏力量的运用与传送的正确动作。如果教师单纯地反复强调让孩子把指尖立起来,这种方法容易使孩子觉得注意“指尖站立”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如让他把声音弹得好听一些。教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让大家都听见你弹的声音,只要把指尖立起来一点就行了。”当教师发现孩子做得比较规范的时候,就可以继续加以肯定:“你听,你做到了。看看自己的小手,你是怎么弹出这么好听的声音的啊?”此时,我们练习技术的前提不是“手怎么放,手腕怎么提”,而是“为了使声音好听,我要这样弹”。

利用他们对美好声音的渴望,进行正确的弹奏方法的训练可以使孩子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似乎是顺便地注意了技术问题,而这种“注意指尖”的努力又是为了音乐美的需要而作出的。把正确的动作与正确的声音结合起来,就可以用声音推动他们兴趣的萌发。

二、因“趣”施教,形象“善譬”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尚处在具体形象阶段。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儿童的阅历很浅,我们应该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地了解学生,以便在教学时,与他们已从事过的活动或他们已认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使理性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在弹奏这样的节奏音型时,儿童常常会在每一个音上都给一个力,这样不仅破坏了旋律的进行,手指也会越弹越僵。正确的弹法应该是一个“滚动”的弹奏,使声音连贯均匀而且结实饱满。这种音型的技术难点是重量要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可是儿童无法理解什么叫转移,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来作解释。A喜欢打篮球:“三个音我们要让它滚起来。想一想,若要篮球滚起来,你会怎么做?”“推一下就行了。”“那么,我们来推一下第一个音,然后让它滚上去。你来试一试。”B会溜冰:“我给每组第一个音穿上溜冰鞋,你看,推一步,滑上去。”同时作出示范。孩子很快便领会了其中的感觉,非常积极地在琴上“溜”起来,“滚”起来。10次,20次,直到手指找到正确的弹奏感觉。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音乐感觉结合起来,因趣教学,儿童必然会兴趣盎然,不厌其烦地练习,并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此外,教师不仅要选取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对技术要求进行讲解,还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奇特的“泛灵性”倾向,即“拟人化”。他们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所以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技术要求,不仅可以生动鲜明地说明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黑白琴键下能跑出活泼的小兔子,凶恶的大灰狼;快乐的春游、敲锣、打鼓、分果果……当孩子弹得不流畅时,也许是换指没做好,也许是没有注意听,若 “再一遍”“再一遍”这样说孩子会越弹越慌,越慌越乱。不但解决不了技术问题,还增添了心理负担。教师若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就能驱散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春游》一曲:“咦,春游不是很顺利嘛,路上磕磕碰碰的,是哪块绊脚石在挡道啊?”孩子会指出弹错的地方。“我们先把这块绊脚石搬掉。”他们听了会乐意地去克服这个难点,自觉地进行练习。“让我听听,……恩,绊脚石小了些,再加把劲。”当学生能够完整弹奏的时候,自然会兴奋地叫道“石头没了。我还想再去春游。”我们把理性的技术通过人性化地描述,孩子更能接受,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做。

三、扩展领域,调整兴趣,我们发现,了解儿童的兴趣,根据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形象的描述,在遇到技术难点和需要做枯燥的技术练习时,有推波助澜积极催化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舒缓紧张情绪,勇敢地面对困难,还能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它尤其适合于钢琴学习的启蒙阶段。可是毕竟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有限,最初所谓的兴趣只是一种感性的冲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简单独立的技术问题。随着难度的提高,教师不可能将每种技术要求都作出确切形象的比喻。而且儿童心理特征是“来得容易去得快”,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如何在长时间里,始终让他们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呢?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激发。

钢琴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乐器,它涉及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调整儿童的兴趣点。比如,在学习《苏格兰舞》之前,向孩子描述一下苏格兰民族的风格;学习《兰花花的故事》之前把故事娓娓地讲给他们听;给《可爱的家》填上歌词,唱给孩子听,让他明白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用音乐将它们表现出来;学习了《唐璜》以后,向孩子介绍莫扎特精巧、轻松的风格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让儿童多听多看,接触各种音乐,扩展他们的兴趣领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其真正热爱钢琴。为追求音乐而不懈努力,将一个个技术难点看作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阶梯。

寻找生命的平衡点 篇3

生命陀螺一旦旋转,便难以停息。不得不承认,作为个体的生命,其能量是极为有限的。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你的脚步最终还是要在某一个极限处停下来。目标能否实现,不是由他人期待所决定,也不是由你个人意志所决定,而是由能力判定。你达到目标,是能力所及,你心愿未遂,是能力所不及。

尼采自诩是太阳,最终为天下笑。希特勒自诩能统治地球,最终自尽身亡。一个平凡的血肉之躯,何以能与太阳相比?愚蠢至极!一个普通的60亿分之一,又怎能将60亿人踩在脚底?狂妄至极!

那位登峰者在8000米处适时而止,实乃明智之举。8000米是他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他只能以殉难者的姿势倒下。在目标与能力之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这闪耀着登峰者理性的智慧光芒。

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谁都不甘平庸,谁也不愿落后。总是希望目标越高越好,总是期待表现越优越好。殊不知,站得越高,摔得越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我们每个人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能力“量体裁衣”。目标定得过高,可望不可及,最终换来的只能是一路负重身心疲惫。

“飞人”乔丹是NBA篮球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篮球场上纵横驰骋的乔丹感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毅然决定退出篮坛转攻棒球,结果因表现平平不得不重返篮坛,并带领公牛队一次又一次夺冠。之后,退出篮坛的乔丹又耐不住寂寞,40多岁的他重组公牛队再次返回篮球场。然而,老乔丹的表现令球迷大跌眼镜,最终败得很惨,隐退得也很难堪。乔丹是属于篮球的,不属于棒球。乔丹能够排在第一,但不能永远排在第一。30岁的乔丹是找到了生命的平衡点,40岁的乔丹却在这个平衡点处重重地摔了一跤。

“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山谷里野百合也有春天。”的确,对很多人而言,他们的追求总是与所得擦肩而过:忽视能做到的,追求不能得到的。

寻找平衡点 篇4

一、通胀压力、结构失衡、增速下滑的迭现

自2000年到2010年, 我国虽然宏观上曾经相继出现过通胀加大、结构失衡、增长速度下滑的问题, 但是似乎并没有同时凸显这三个问题的情况发生, 而是在一定时期内, 只有其中的某个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 如2006年主要表现为结构失衡, 2007年主要表现为通胀, 2008年主要表现为增速下滑, 但2011年似乎这三个问题同时以叠加的方式出现,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遇到这种情况。

1、通胀压力加大

2011年通胀压力加大已经成为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因而反通胀也就成为2011年在宏观经济层面的重要举措。但是对于通胀的形成原因, 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研究, 例如, 有人认为此次通胀是成本推进型的, 有人认为是需求拉动型的, 有人认为是外部输入性的, 等等。其实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通胀, 其背后都有货币这个推手, 可以说, 货币超量供应实际上是各种通胀的形成基础, 没有货币的超量供应, 就不可能有通胀的最终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 通胀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货币问题。

我国2011年的这次通胀的形成原因也正是如此。2009年初, 我国为了保增长, 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但问题是后来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状况远远超过了原有的设想和安排。2009年初的宽松货币政策规定:2009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是17%左右, 新增贷款是4—6万亿。从货币的这两个数据来看, 这已经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宽松的货币政策了。但即使就是这样宽松, 2009年还是打破了它, 2009年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状况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接近30%, 新增贷款接近10万亿, 显然, 货币政策失控了。在这种情况下, 国务院不得不在2010年初提出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的问题。因而, 虽然2010年我们还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与2009年的实际情况相比, 已经大大地收紧了: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定为17%左右, 将新增贷款最高限定为7.5万亿, 显然比2009年近30%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和近10万亿的新增贷款额降低了许多。但问题是, 2010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仍然没有实现预期设定的目标, 还是有所失控: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接近20%, 高于原定的17%左右, 新增贷款接近8万亿, 高于原定的7.5万亿。可见, 2009年和2010年的宽松货币政策, 实际上都没有被控制在预定的目标内, 都过于宽松了, 因而货币超发是客观存在的。

与此同时, 我国近些年形成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即国际收支顺差太大, 导致外汇过多地流入我国, 从而诱发了央行在外汇占款项目下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大的情况, 这也对货币超量供应和通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近些年的国际收支无论是贸易项目还是资本项目, 基本上都处于顺差过大的状态, 再加之我国的外汇政策是一种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外汇政策, 从而使得大量外汇滞留在我国, 形成了过多的外汇储备。按照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量应该保持在外债乘以三的数量水平下的经济学原理, 我国外汇储备现在应保持在9000亿美元左右, 但实际上, 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10年底已接近2.8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明显过多。过多的外汇储备引发了央行过多的外汇占款, 从而使得流动性必然过剩, 通胀压力自然会增大。

因此, 通胀压力在2011年将会逐渐显现出来。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这种压力的显现:2010年底, 我国的外汇供应量已高达72万亿之多, 达到GDP的200%左右, 而在2000年底,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仅为13万亿左右。应该说, 在保增长与调结构的条件下, 通胀肯定是会有所增加的, 甚至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通胀, 但通胀率不能太高, 太高了就会出问题, 因而反通胀理所当然要成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上的重要举措。

2、结构失衡压力加大

结构失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出口、投资、消费之间的结构失衡, 一个是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个人收入之间的结构失衡, 还有一个是各产业之间即产业结构的失衡。这三个层次的结构失衡是互为诱因并相互作用的, 它们的失衡必然使得我国经济难以平稳较快发展。

出口、投资、消费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失衡, 主要表现为出口及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过高。出口需要发展, 但它与投资和消费之间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如果出口占的比例过高, 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所形成的弊端已被人们所认识。同时,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还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因而确实需要投资, 但投资所占的比例又不能太高, 太高了就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同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一样, 具有很大的弊端。

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个人收入之间的结构失衡, 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与利润所占比例过高, 居民个人收入所占比例偏低。在居民个人收入偏低的条件下, 增长就只能依靠投资或者出口来拉动, 从而形成了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和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这两种增长方式不仅会诱发通胀和政府负债过高的主权债务危机, 而且在主要是政府投资的条件下, 还会诱发大量的腐败和对民营经济的挤压, 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社会公平和效率的提高。

产业之间的结构即产业结构失衡, 表现为短缺与剩余并存。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失衡除了原有的结构失衡之外, 近几年又增加了两种新形式的失衡:一个是我国在2009年以前实行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 将出口作为重要的设置生产能力的依据, 根据国际市场而配置和增加生产能力, 出口受阻后, 这部分生产能力虽然有些通过开发内需找到了市场, 但仍有一大部分生产能力过剩;另一个是我国自2009年后为了保增长而加大投资, 尤其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这引发了相关产业的超速发展, 结果是在基础设施规模开始回落后, 与原有的大规模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的生产能力就显得有些过剩, 同时, 有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

上述三种结构失衡, 其结果必然是我国经济难以较快平稳发展, 难以实现低通胀高就业, 因而调结构当然成为2011年和未来几年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举措。

3、增长速度下滑压力增大

对于我国未来几年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 人们虽然有共识, 但也有分歧。共识主要集中在对通胀压力加大及结构失衡压力加大的判断上。但对于2011年及未来几年会不会出现增长速度过速下滑, 人们似乎认识并不统一。例如, 有人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2011年及未来几年不会出现过速下滑, 尤其是认为根本不会出现下滑到8%以下的趋势, 因而这些同志认为, 保增长不应该在2011年及未来几年作为与反通胀和调结构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任务, 我们今后的重点应该是反通胀与调结构。

我个人不赞同这种观点。我认为2011年及未来几年,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压力仍然较大, 如果我们不能认真对待和调整的话, 甚至有可能会下滑到8%以下, 因而保增长与反通胀和调结构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主要原因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进入一种常态化的增长, 虽然我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掉入8%以下的增长速度后, 我们很快就把它拉回了8%以上, 但这种增长并不是一种常态化的增长, 而是政策作用的结果。大家知道, 自2000年到2010年, 我国经济增长实际上主要是依靠出口或者投资拉动的。2000年到2008年, 主要靠出口拉动, 我们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2009年到2010年, 主要靠投资拉动, 我们称之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这两种增长方式的弊端已经有目共睹, 因而我们现在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就是要抛弃这两种增长方式。

如果对我国2011年的经济增长趋向进行一些具体分析, 我们发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 我们发现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似乎现在都出现了乏力的趋势。

首先是出口不可能在2011年有太多的增长。我国出口的80%以上的份额是美国与欧盟, 而现在美国与欧盟都在调整“增长方式”, 其调整的重要结果是会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因而我国出口现在不可能再有太多的增长。

其次是投资, 尤其是新增投资拉动力不足。我国2009年以4万亿国家投资而拉动的包括社会投资在内的投资高达13万亿之多, 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这些投资项目在2011年就基本上进入投资结束期, 从而会出现投资拉动力递减的趋向, 因而如果没有投资的增加, 或者没有消费拉力的跟进, 就必然会引发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向。

最后是消费拉动力的减弱。我国现在消费对增长的拉动大约占到1/3的份额, 但问题是我国目前消费对增长的拉动, 主要是依靠房子、汽车、家电这三大核心消费拉动的, 但这三大核心消费在2011年似乎都会缺乏拉动力。

上述分析表明,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存在着增长速度下滑的压力。中国增长速度不能太快, 否则资源及环境受不了, 但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引发的就业压力, 也决定了我国的增长速度不能太低, 必须维系在8%左右。因此, 保增长也是我国2011年宏观上要出台的重要举措。

二、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有效组合

面对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三大压力, 我国必须要在宏观上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从经济学理论上看, 似乎单纯地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都好办, 人类社会已有很好的对策积累, 但似乎要同时完成这三项任务, 就显得非常艰难。我们能采取的政策就是在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出台的举措, 既有利于反通胀和保增长, 又有利于调结构。

1、有效组合宏观经济政策

反通胀的货币政策应该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但考虑到我们还有增长速度下滑和结构失衡的压力, 所以我们在2011年只能选择稳健性货币政策, 因为还要为保增长和调结构提供应有的流动性。既然是选择了稳健性的货币政策, 那么2011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和新增贷款就应该低于作为宽松货币政策的2010年,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应该控制在16%左右, 新增贷款应控制在7万亿左右。

反通胀的财政政策应该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但考虑到保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 我们2011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也就是政府还要适当地借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 在于保增长和调结构。如果增长速度下滑到8%以下的趋势发生时, 财政就需要借债来增加投资和公共消费, 以阻止增长速度的过速下滑。当然,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的是要对调整结构起到应有的作用, 虽然结构调整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 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也不能忽视。

由上述分析可见, 稳健性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组合, 是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最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不过,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风险也在增加,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使用空间已比前几年小多了。大家知道, 一个国家实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高上限是, 国家负债的余额不能超过本国当年GDP总量的60%, 如果超过了就会有巨大的国家主权债务危机。

因此, 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问题上, 我们也要慎重。我国现在的国家债务, 如果加上包括乡镇政府在内的所有地方政府的债务, 据推算已经达到我国现在GDP的60%左右。我国国家负债率过高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2009年保增长中开放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不少地方政府脱离自身的偿还能力, 大量举债搞并无经济效益的政绩工程, 对于这种地方债务风险所引起的国家负债太高的问题, 我们必须警惕。我国现在中央政府的负债似乎并不高, 大约只是占GDP的20%左右, 但是我国是中央集权式国家, 地方政府债务实际上也是中央政府债务。因此, 对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保增长与调结构的作用, 也要慎重使用。

2、转变增长方式

所谓转变增长方式, 是指从原有的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 转向消费支撑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是指消费对增长的贡献最少要在55%以上。我国现在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大约是30%左右, 例如, 2009年我国GDP是34万亿左右, 消费贡献了12.5万亿, 显然消费贡献太低。因此, 我们必须要启动消费, 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启动消费的重点是要增强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 尤其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的重点, 在于尽快提高他们的收入, 其办法有四:一是调整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关系, 政府要为中低收入者减税和退税, 同时还要为中低收入者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调整企业利润与劳动收入的相互关系, 使初次分配有利于有效地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三是有效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财产性收入, 因为仅仅靠劳动性收入, 中低收入者是不可能富起来的;四是要为中低收入者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尤其是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机会。

在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增强他们消费能力的同时, 还要推动高收入者的消费, 尽量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使他们的消费能力转变为现实消费, 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在收入有较大差距的条件下, 消费实际上只能是有差别的消费, 我们只能因势利导, 是高收入者的消费朝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

3、调整结构

调整结构要调整三个层次的结构, 但是又从何入手呢?我们认为, 要首先从调整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个人收入之间的结构入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出口、投资、消费之间的结构, 进而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这三者之间的结构, 重点在于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相应降低财政收入与企业利润的比例。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全面调整现在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将民富作为首要的任务和调整目标。只有民富, 才有启动内需, 尤其是启动消费的可能, 从而使出口、消费、投资之间的结构得以调整, 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对策有三:一是对现有产业的整合, 包括现有产业的提升和结构调整, 实现现有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例如调高现有产业的增值能力、技术含量、外部经济性、公共信任度等;二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例如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 这是新的产业结构的新增长点, 不过, 因为它们对技术创新及经营创新具有高度依赖性, 因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关键是技术与体制创新;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包括消费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服务、精神服务等, 服务业对于创造就业机会和结构调整有重大作用。

4、深化改革

从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角度来看, 深化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反垄断和放松政府管制, 让市场经济真正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因为, 只有反垄断和放松政府管制, 才能为社会资本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经济增长就不再依靠货币投放和政府投资, 从而消除通胀与结构失衡的基础, 使经济增长形成“内生性”的增长动力, 即依靠效率和创新而实现增长。我国现在宏观上的通胀、结构失衡、增长乏力, 实际上最终都是体制性原因, 即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和政府拥有太多的资源配置权, 表现为央企的垄断和政府的过度管制。因此, 我们必须要反垄断和放松政府管制。

反垄断和放松政府管制是利益结构与权力结构的重新配置, 因而阻力必然是很大的, 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抗, 而且他们的反抗往往又会以意识形态为“挡箭牌”。因此, 反垄断和放松政府管制并不容易, 最终需要有政治体制的改革。

寻找平衡点 篇5

异地恋:距离不是难题,心的距离才是利器;时间不是苦药,爱的时间才是真谛。若你拥有一份异地恋,不必焦虑,也不要心急,只需相信:真爱经得起考 验,也需要考验。若你失去一份异地恋,不必难过,也不要伤心,只需明白:你失去的叫爱情,并不叫真爱。真正的爱情求之不来,挥之不去。

如果曾经有一个人为了你而等待,不管是三年还是三个月,请不要那样轻率地选择拒绝。这世间的缘分并不像空气那样廉价,再平凡不过的相遇与相识。在亲情以外,没有谁人能够轻易而又不求回报地为一个人付出一段寂寞的等待。即使没有欣喜的结果,也一度温暖过冷若冰霜的心灵。

爱情和面包中,你真的需要寻找一种平衡,两个人在一起投入是什么?金钱,太物质、也太表面,每个人付出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你和一个人在 一起一天、十天、一年、一辈子,你付出的时间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每个人能做到的就是,珍惜眼前的人、经历,哪怕是一点点的小挫折。

有一种人他信任你、接纳你、关心你、理解你、在乎你、维护你,包容你他会为你毫无保留的付出,他能分享你的快乐,承接你的痛苦。你的冷暖他记在心 里,你的安危他放在心上,他不允许别人对你有一丝一毫的侵犯、伤害、侮辱、中伤。因为真正的爱情,离不开默默地奉献精心地守护,是真心地给予真心地付出。

假如有一天能真牵你的手,我愿意把全部的眷恋,都放进手心,让你细细地触摸。或许在你对我伸出手的那一瞬,我就拥有了世界上所有的关怀与热忱。好想 有一天,你微笑着轻轻地对我伸出手,挡去所有忧伤,所有独寂。让我安心地牵着你的手。我深知,假如能够如此地牵念你、爱你,将是我一生中心底里的幸福。

女人这一生最看重的永远是婚姻,她会把婚姻的成功当做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其实,很多姑娘并不是不敢裸婚,只是害怕柴米油盐浸透了浪漫,爱情在贫贱面 前无处 容身。一个男人可以不够有钱,但一定要给你爱的女人信心。女人可以吃苦受穷,但前提必须是:那个男人对她的爱,值得让她去熬煎。

距离是1份考卷,测量相爱的誓言。我们是彼此相爱过,那是段快乐惬意的日子,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坚贞也最不可靠的东西。时间过了 爱情淡了,相爱的人也就散了。即使没有王子,我仍是公主;咖啡仍旧香醇,生活依然美好;就算给我再大的城堡,也不做感情的奴隶;就算没有王子,我仍然是骄 傲的公主。

天下女男,若求的只是一个玩伴、恋人,那尽管敷衍。按年龄身高体重月薪去寻。你若求得是风雨同舟,求的是心心相印,求的是秉烛夜谈,求的是夫唱妇 随,求的是恩爱夫妻共白首,就不要以为爱是一见钟情门当户对就可以天长地久的事情。如不曾经历千回百转,你不会懂得,中途那般多的枝枝蔓蔓。

只谈过一次恋爱是幸福的,就像从没吃过苹果的人,吃了一个味道香甜的苹果;谈了多次恋爱也是幸福的,就像吃过了多种苹果的人,终于明白了哪种苹果最 适合自己口味。没有失恋是幸福的,就像走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却一次也未被刺伤过;失恋也是幸福的,就像在荆棘林中伤痕累累后,发现了通往林外的道路。

吃醋是因为我喜欢你,生气是因为我在乎你,发呆是因为我想你,伤心只是因为我不想失去你。是不是等我离开了,你才会感动?如果真的到了那样的一天,我还是希望你有一点点的难过,一点点的失落,一点点的想我,只要有一点点关于我的记忆就好,真的只要一点点就好。

有一种人他信任你、接纳你、关心你、理解你、在乎你、维护你,包容你、他会为你毫无保留的付出,他能分享你的快乐,承接你的痛苦。你的冷暖他记在心 里,你的安危他放在心上,他不允许别人对你有一丝一毫的侵犯、伤害、侮辱、中伤。因为真正的爱情,离不开默默地奉献精心地守护,是真心地给予真心地付出。

在人际关系中寻找平衡点 篇6

Deborah Hutton: No. No. You can’t. Look, it’s interesting. You’re talking about sort of 4)prioritizing, reminds me of a thing my dentist said to me years ago. “Only 5)floss the teeth you want to keep”. Right? So you think, well what does that mean? It means if you don’t give it any love and attention, it’s just not going to be there for you. So, yes, it’s about prioritizing. It’s about really valuing those people in your life, and not taking them for granted, and really thinking about them as well as a really important part, not just yourself, because that’s what relationships are. They form part of our foundation, which gives us enormous strength and love.

Host: Yeah, so, which applies to every relationship. And Noni, I might just ask you about the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tner. How do you find the time? What can you do to make sure that you do 6)nurture that relationship?

Noni Boon: Well, I think if something’s important to you, you make the time, and it’s about making the time, so planning and prioritizing and actually just booking-in the time that you spend with your partner. I think that’s 7)crucial. Host: Yeah, a lot of people have “date night”. I guess that it’s a good thing to do.

Noni: Yeah. Tuesday night, half price movies, making that a regular thing that you do. And then, also with family it’s making sure that, say for example, on a Sunday that the whole family gets together and you have Sunday lunch together, so that you control…

Deborah: You can plug it in, plug it in to the diary.

Noni: Yeah. Book it in. Book it in.

Host: Okay.

Noni: Yeah. And 8)diarize it.

Host: One of the things, too, that you wanted to talk about, Noni, was to adult children still living at home. Tell us about that.

Noni: Yes, well, just stepping back from mothering adult children and getting them to help out around the house so that it’s not taking your time, but it’s actually giving you a bit more time. So…

寻找平衡点 篇7

飞思卡尔半导体专为上网本而设计的综合解决方案进军快速增长的上网本市场, 借助飞思卡尔的解决方案, 售价不到200美元的上网本带有8.9英寸显示屏, 电池续航时间可达8小时。

飞思卡尔解决方案基于内置ARM CortexA8技术的新i.MX515处理器, 包括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软件、组件和资源, 以帮助OEM快速开发和部署极具竞争力的上网本产品。

基于i.MX515处理器的综合上网本参考设计目前已上市。该参考设计专为适应Pegatron而创建, 它内置i.MX515处理器、Canonical的Ubuntu操作系统、一个来自飞思卡尔的新电源管理IC、SGTL5000超低功率音频编解码器、Adobe Flash Lite软件、以及Adobe的用于移动电话和器件的Flash播放器。

"我们看到上网本市场的巨大商机, 因为消费者要求更经济高效、性能更佳的解决方案, "飞思卡尔高级副总裁兼网络和多媒体部总经理Lisa Su表示, "我们的上网本解决方案将让OEM能够开发引人注目的产品, 不但拥有像手机一样的电池寿命, 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我们相信, i.MX515处理器和相关支持解决方案的联合, 将极大地加快这个令人兴奋的新领域的演进步伐。"

"正如我们在2008年暑期旺季所看到的那样, 由于消费者对实惠而紧凑的上网本需求旺盛, 上网本市场呈爆炸式增长。用户可以用上网本开展一些常规任务, 如社交或网上购物, "ABI Research首席分析师Philip Solis表示, "上网本市场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 对于像飞思卡尔这样的公司来说, 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随着针对上网本的先进平台越来越多地投放市场, 上网本的价格还将进一步降低, 市场也将继续扩大。"

为上网本市场解放ARM技术

飞思卡尔新i.MX515集成了ARM Cortex-A8内核并使用65纳米处理技术制造, 提供高达2100 Dhrystone MIPS, 性能可从600MHz扩展至1GHz。i.MX515处理器包含一些先进电源管理功能, 如基于硬件的专用视频加速块, 能够延长电池寿命, 不再需要风扇和散热片。

通过将高度集成的器件和低成本印刷电路板融合在一起, 飞思卡尔解决方案实现了非常低的物料单成本。此外, 由于具有一个同时支持DDR2和移动DDR1的储存器接口, i.MX515还实现了成本效率。尽管移动DDR1是大多数功率敏感型移动互联网设备的理想选择, 但DDR2更适合上网本, 因为它能够以低得多的成本实现低功率。尽管i.MX515能同时支持两者, 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很多竞争Cortex-A8平台仅提供移动DDR1, 从而限制了设计人员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的选择。

i.MX51是同时提供OpenVG和OpenGL图形内核的仅有的几个处理器之一, 因此实现了2D和3D图形以及Flash和SVG, 增强了用户体验。为Adobe Player创建的视频是目前互联网上领先的视频格式之一。通过与Adobe合作, 飞思卡尔计划让Adobe软件运行在该处理器的专用OpenVG图形块上, 以此延长电池寿命, 让上网本网络浏览体验具有像传统PC一样丰富内容和响应性。

来自飞思卡尔的新上网本电源管理技术

寻找平衡点 篇8

语文素养和高考成绩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个问题曾经和现在,一直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笔者的意见是:两者无显性的正相关。如果使之成“正比例”,需要具备多种条件。

一、高考对语文素养的考查

语文素养包含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知识素养主要靠大量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进行积累,包含表层常识、文学感知、文化认知等不同维度。对高中生来说,文化认知是知识素养的核心。例如,阅读《红楼梦》,知道有“黛玉葬花”这件事。学会“黛”字的写法,知道林黛玉是“病美人”,属于表层常识。背诵《葬花词》,能说出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属于文学感知。知晓曹雪芹写这个情节,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感应”和文学创作中的“移情说”有关系,借以表达礼教约束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意境。所以,安娜·卡列尼娜不葬花、包法利夫人不葬花、朱丽叶不葬花、简爱也不葬花,唯有黛玉葬花——这属于文化认知。近年来语文高考,多次强调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例如2014年北京卷就出过这样的试题:《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请考生在“薛宝钗”“林黛玉”“妙玉”“史湘云”等人物中做选择。命题人把与文感知识和文化认知有关的“素养”都说了,只留下表层常识让学生选择。对于后两种素养高的考生来说,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在这类题目里面,综合知识素养高的学生不具有得分优势(当然也不存在劣势)。这类题目还包含:汉字的读音和写法、成语的使用、文学常识的考查等。尤其文学常识的考查,看过几百首杜诗的学生,从实践中深切体验到“杜诗有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没读过杜诗的学生可以通过复习,牢记“杜诗沉郁顿挫”“李白飘逸清新”,考试也可以选出正确答案,因为不需要理解判断,做题速度可能更快。

再说能力素养,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听说,目前高考不考。读的能力包含“有意记忆、情感交互、理性探究、审美品鉴”等多个层级;写的能力包含文学创作、实用文体写作、应试作文等多项内容。笔者的一名学生,公开发表文章10多篇,小说出版物50多万字,在北京大学主办的全国作文创新大赛里,获得决赛二等奖。对鲁迅、莫言、外国经典的理解和热爱高于同龄人。会写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能读大部头。她的读写能力,师生、专家都非常认可,是公认的“才女”。但是每次语文考试只能得105分左右,有时还不及格。在我们深入谈话中,学生自己分析原因:第一,看到作文题目会想很多,想多就“跑题”。语言表达上,无法适应应试作文的“套路”。所以,作文分数高的时候接近满分,低的时候不到30分。第二,阅读速度极快,阅读思考的指向是“审美和文化”。高考命题思路、答案设置和阅卷标准更偏重于知识的“概括”、知识点的全面覆盖等,所以诗歌鉴赏、阅读理解也是在碰运气。这个同学的问题绝不是个例,在全国各地的名校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二、素养与成绩的博弈

为什么会出现素养高而成绩低,或者成绩高而素养低的情况?这里有个不可回避的原因,许多一线教育人员没有底气或者觉得没有必要提:在语文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考查上,高考命题与阅卷的改革滞后于语文教学的改革。这是由它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高考面向全体,考试内容突出工具性和应用,而非人文性和审美;考试标准必须有所谓的“套路”“采分点”,便于批改,以确保“形式公平”。因此,看书多、有能力的学生往往未必考高分,或者远远高于其他人,深层原因就在这里。当代一些知名作家,“挑战”高考题,往往铩羽而归;古代很多大文豪考试落榜,而且不止一次,原因有相似的地方。

那么,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这种形势可能还要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有没有素养和成绩成“正相关”的学生,满足开篇所说的“具备多种条件”?

根据“象限分析法”,围绕“素养”和“成绩”,可以把学生分为四类:一类是既没成绩,又没素养;二类是成绩高,素养低,也就是完全把语文当成工具学科或应试学科来学习;三类是上文提到的,素养高,成绩低;四类就是“正相关”,素养与成绩都比较高。第四类学生具备哪些条件呢?首先是天分,不论教育如何改革,社会如何进步,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天分存在差异,天分高的人在学习中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其次是家教,这里不多谈。再次是强烈的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机。最后是持之以恒的素养积淀和应试训练。有了这四方面的保证,学生最终才会达到融会贯通,“分身有术”的境界,在应试与素养之间游刃有余地“角色转换”。

这就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出了一个难题:在我们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究竟是要分数?还是要素养?抑或是二者兼顾?以高考为目的,片面追求成绩,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非常大,这种做法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被社会各界批判得体无完肤。只要素养,成绩顺其自然,又不能满足考生的升学需求,在大环境下很难持续。所以,很多学校、教师都打起了“兼顾”的大旗。然而,由于素养是长期的、隐性的,成绩是短期的、可测的,所谓“兼顾”往往就变成“扯大旗作虎皮”,置“素养”于“鸡肋”的地位,骨子里是更加“凶猛”的应试。这也是教育改革始终不能令大家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业与学历挂钩,学历与考试挂钩,而高考、招生改革又跟不上时代发展。一方面“一考定终身”,考试内容很难倾向于个性化素养;另一方面又要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唯成绩论”。顶层设计落后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式公平”倒逼学校、教师、家长、考生南辕北辙、表里不一。目前,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深化招生考试改革,着眼于“内涵公平”,将有助于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兼顾素养与成绩的理念和策略

那么问题来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究竟该怎么办?许多思虑深远的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具体到语文学科上,笔者也主张兼顾素养与成绩,但二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更不是“挂羊头卖狗肉”,而是相互影响、有所侧重的辩证关系。即:以培养人的素养为终极目的,将应试作为培养人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使成绩的提高成为素养充分发展的自然结果。换言之,我们要从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按照学科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尽可能趋近于第四类学生。

具体的做法是:对于素养和成绩都不理想的同学,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对于成绩较好、素养较差的同学,重在拓宽他们的视野;对于素养较高、成绩较差的同学,做好规范和应试技能方面的培养;对于第四类同学,激发他们更高远的人生追求。这样一种思路,通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素养和成绩由“博弈”走向平衡,能够体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

寻找平衡点 篇9

1. 转变观念, 达成共识。

中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远程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是互为一体的。因为知识转化为能力, 必通过实践, 知识、能力转化为素质更要通过实践。大家深刻认识到, 在远程教育模式下, 实践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而应更重视和加强, 从校领导到师生员工应形成共识。在这一基础上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统领有关实践教学研究指导事务, 例如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方面, 成立各专业毕业设计领导小组, 聘任教师组成论文写作指导小组和答辩委员会。同时,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 加大了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设施, 如增设了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和双向视频教室, 并以合作共建的方式与州农行、市法院等十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行校企联合办学, 订单培训, 互惠双赢, 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还可解决师资的困难。

2. 抓好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鼓励教师挖掘自身潜力, 上好实践课。学校要严格执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既考察其理论表述能力, 还要考核动手能力;既要注意从生产一线聘请熟练技师任兼职教师, 又要加强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训。此外, 还可选拔青年教师到企业单位学习, 鼓励现有教师参加网络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职称考试, 取得相应资质。总之要多渠道造就一支既有扎实专业知识, 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并乐于为学生服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多方协调充实完善教学计划, 合理设置实践实训课程, 加大实验实训力度。

要强调教师的正确指导。只有指导到位, 规范操作, 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监控, 才能完成 (下转315页) (上接306页) 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分散, 多居山区, 工学家学矛盾突出, 如管理松懈, 就易出现放野马的现象。如会计模拟实习, 从各种业务发生开始就应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4. 据实选题, 是杜绝“抄袭”的良方, 也是培养应用能力, 出成果的策略。

教师从开始就应牢牢把住“结合实际”的方向,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主客观条件的课题, 才有切身体验, 材料充实, 厚积薄发, 提出创新的思路。如园艺专业李洪文同学关于“野生金雀花繁苗及丰产栽培试验研究”的选题, 既解决了生产难题, 取得很好的实用效果, 又获得优秀论文的成绩。

5. 实践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学中干, 干中学。

实践活动要常规化、多样化, 如讲座、调查、见习、座谈、模拟、实地操作, 组织技能竞赛、网上互动、实习交流、论文答辩等, 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6.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寻找平衡点 篇10

关键词:核心证据,平衡问题,用数据说话

仔细研读教材 (苏教版选修四专题3第三单元) 无论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分析”还是“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均无提到“盐类水解的程度是微弱的”, 而更多出现的字眼是“某某情况下, 水解程度越大”、“通过改变某某条件, 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盐类的水解”。教材对盐类水解的描述固然没有科学性错误, 但因用放大局部的视角集中强调水解而给尚缺少化学系统观念的学生造成了“水解综合症”———不分场合都考虑水解问题, 误认为水解反应是主导。于是出现上述现象便显得不足为奇了。如何避免学生走入思维误区, 在刚接触盐类水解时就牢固树立主次意识呢?笔者认为, 只有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解综合症”。于是笔者尝试用呈现水解平衡常数的方法, 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如在讨论NH4Cl溶液因NH4+离子水解而呈酸性后, 学生已初步树立了“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的定性概念, 紧接着追问:“水解程度有多大呢?有什么参数可以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平衡常数来解释, 于是带着学生一起推导:

而NH3·H2O葑NH4++OH-

于是Kb=5.65×10-10 CO32-+H2O葑HCO3-+OH-

这一数据的出现可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水解程度微弱, NH4Cl溶液中以NH4+离子、Cl-离子为主”的概念。经跟踪观察, 发现学生在此后关于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系列问题上基本不出差错, 让笔者体会到“用数据说话”的可信度, 也深刻体会到如何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化学知识本质的重要性。“用数据说话”的方法在对“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反应实质的探析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卷第10题描述如下:在一定条件下, 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CO32-+H2O葑HCO3-+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稀释溶液, 水解平衡常数增大;B、通入CO2, 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C、升高温度, c (HCO3-) /c (CO32-) 减小;D、加入NaOH固体, 溶液pH减小。此题用淘汰法很快能得出B选项为正确答案。但在讲解时发现, 学生对B选项的争议颇为激烈, 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通入CO2后, 形成的H2CO3易与OH-反应, 结果c (OH-) 下降, 平衡右移。观点二, 根据“多元弱酸可与其正盐反应生成酸式盐”的原理, 且Na2CO3溶液中的主要微粒是Na+离子和CO32-离子, H2CO3应与CO32-离子反应, 结果c (CO32-) 下降, 平衡左移。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 互不相让, 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通入CO2气体对CO32-离子水解平衡的影响, 决定于CO2溶于水形成的H2CO3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实质。于是, 笔者把这一问题在教研组内讨论, 发现意见不统一, 再把问题发到网上讨论, 发现高中化学教师对两种观点的支持率不分上下, 可见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析很有必要。

究竟将CO2气体通入Na2CO3溶液中, 对CO32-离子的水解是促进还是抑制的呢?必须找到核心证据才有说服力。笔者尝试用平衡常数来说明问题:

若K1>K2, 说明观点一正确;反之, 则说明观点二成立。

在25℃时, Kw=10-14, Ka2=5.6×10-11

可求得Kb=1.8×10-2

通过上述计算, 说明将CO2气体通入Na2CO3溶液, 以H2CO3与OH-离子反应为主, 即可说明对CO32-离子的水解是促进的。笔者将上述推导过程向学生呈现, 结果学生欣然接受。

寻找平衡点 篇11

相比之下,香港也曾是英商的乐土,随着华商地位稳步上升,回归前后几大地产寡头重塑社会生态,政商关系处于寻找平衡点的艰难进程中。

上海:“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

政商关系存在多个维度。在上海,与备受呵护的大型国企、跨国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受到的政府支持力度较为薄弱。但是匿名的非一对一的请托服务,其实更合乎公众对现代版政商关系的口味。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也许正隐含于面向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之中。

老上海的政商关系

在1949年之前,老上海的政商关系有什么样的特点?

L :近代上海一市三治,并行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种制度。在漫长的租界时代,租界管理者的核心使命就是保护以西方移民、传教士、商人为核心的自治体系,政商关系体现为典型的“殖民地”版本。

“华洋杂处”及战乱频仍的环境,锻造了上海华界的政商关系。华界管理者起初以租界为师,渐有青出于蓝、改天换地的表现。华界政府与随着战乱不断涌入的华人绅商,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开启了和平发展的上海版“黄金十年”。可惜日寇入侵,“大上海计划”无疾而终,企业纷纷与政府“结伴逃难”、内迁后方。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上海,之后宏观经济失控,导致政商关系再次演变为“结伴逃难”的历程。从“黄金十年”到两度“结伴逃难”,构成了老上海政商关系先扬后抑的底色。

1949年之后,政商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L :虽欲弃旧迎新,但传统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1949年之后,城市管理机构起初对独立工商企业还有容忍、管理甚至服务的态度。比如说,在陈毅治下,1950年代初期的上海曾有过短暂的允许私营经济发展、鼓励创业的阶段。随着计划经济和政治运动的深入,1967~1979年间,以“革命委员会”为代表的组织机构,致力于打造全社会动员体制,战略性的稀缺资源分配并不通过市场渠道,而是完全采取调配形式,工商企业成了政府安排生产计划的车间,政商关系存续的土壤荡然无存。

涉外政商关系一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政商关系与之前有何差异?

L :改革开放之后,政商关系伴随着双方主体的再次清晰,而重新启动、成型。上海政商关系出现了第三个历史性的大手笔版本:“中国特色”版。核心内容与其他内地城市类似:政府官员积极招商引资,为企业打造良好经济环境;地方官员好比地方“总CEO”,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想法,致力于大拆大建。上海的特点是更加低调务实,吏治比较规范,贪腐问题比内地其他城市相对少些。

这个最新版本,帮助国人加深了对“政商关系”这个概念的理解。政商关系在宏观逻辑上,是政府与企业界的互动;而在微观具体上,则是政府官员与工商界人士的来往、合作。维护公共利益、增进人民福利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如果“政—商—官”关系制约不力、失去平衡,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权利寻租、官员得利,变乱也会随之而来。

上海始终是大型国有金融与产业资本的堡垒,地方政府与大型国企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方面上海既有做得到位、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好榜样,也有造成大笔资产流失的社保案。后者导致一批官商落马,“外滩源”等项目搁浅,上海国资整合进度也受到影响。

在涉外领域,上海的政商关系成色如何?

L :除了与大型国企的特定关联,随着当代上海高速发展,政商关系还可以从三个角度观察:涉外(全球五百强);房地产业;小微企业。

围绕外商特别是“全球五百强”,为了打造区域总部、全球总部经济,上海培植了内地一流水准的政商关系。以浦东新区为例,外商投资成功率居全国之首,已经有294家《财富》五百强企业落户,投资项目917个。如此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上海和各区政府热忱的服务,同时也与这个城市拥有与外商打交道的历史经验、软性知识有关。

房地产业:

“地主 — 管家 — 长工”模式

房地产业的政商关系有何行业的特殊性?

L :在“中国特色”之中,还有“行业特色”。看待房地产业的政商关系,依据之前的架构,特别适用于“地主—管家—长工”的解读模型。政府是“地主”,掌握城市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不定期拿出一些土地进行招标,价高者得;开发商是大小“长工”,拍到“地主”的地块之后进行开发。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出面办事的是“管家”。这个人既可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也可能是“常在河边走,难免要湿鞋。”

虽然上海也有房地局原副局长殷国元、陶校兴等弊案,以及闵行区梅陇镇原“镇长助理”阙敬德所涉匪夷所思的“楼歪歪”事件,但上海房地产业管理的大局并没有失控。与土地批租制度对房价的推高作用相比,贪腐问题的严重性在民间被夸大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持久的支持,并非出于官员的私心。

在特定的“地主—管家—长工”模式中,谁的权益最容易受损?

L :最倒霉的,并不是能够跟政府讨价还价的正宗开发商。传统管理需要面对面谈判,“管家”在此类环节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相比之下,最没有话语权的一方会率先吃药。通常,每次调控、降温,率先“头部着地”的都是房产中介商,因为他们是这个产业链条中的弱势群体。照顾他们的利益既不重要,也不紧急。所以在房地产业,中介、代理机构与开发商相比,是“长工中的长工”。

卖家、买家也有点像是案板上的肉,既可以说是“改善型需求”,也可以说是“有投机性质”。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政府通过公积金等杠杆,一直努力维持楼市的稳定。根本原因在于,楼市行情倒逼土地市场,“管家”要看护好“地主”的利益。如果在调控中,地方政府折腾过甚,国有资产已经不知损失几何了。

待改进:支持小微企业力度

相对于外商、房地产业,上海面向小微企业的政商关系是否足够“到位”?

L :这是上海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部分原因是,传统管理倾向于通过面对面谈判来达成结果。在决策模式尚未转型之前,小微企业由于难以推举谈判代表、缺乏观点领袖,只能由经济学家来大声疾呼其重要性。

在当今的上海,虽然非资源垄断型市场的规模还在,但是考虑到高昂房价、严密税收和转移支付的不足,多数民营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出现了严重困难,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逐步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但就普通小微企业的待遇和综合环境而言,上海的竞争力、吸引力还是难以与浙江、广东等相比。

君子之交淡如水。面对小微企业的“匿名”、非请托性质的服务,反而更有现代政商关系的味道。企业不是傻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积极作为的政府,最终会有良性回报。

政府有力扶持小微企业的标志是什么?

L :创业与创新,是衡量政商关系的试金石。以盛大为代表的浦东一批高科技企业,在新区政府、市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发展,在全国市场以及资本市场获得成功,由小微企业而逐步发展壮大,这样的成功案例是真正的城市名片。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担心与提防,同样也存在于政府与小微企业的合作之中。小微企业不一定是微利企业,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投资基金凭借官方背景大发上市财,跟“干的是卖白菜的活,操的是卖白粉的心”的众多小微企业,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些代理人公司如果不受节制,政府扶持让位于“官员认可”,对创业、创新力量会是持续的打击。上海要实现经济顺利转型,必须在制度建设上吸取先进市场经验,在针对小微企业的公共管理领域先行先试,找到规模化培植小微企业成长的制度突破口。

nlc202309030021

香港:政商关系不会步向腐败化

从香港开埠始,英商一直受港英政府庇佑,香港可说是英商的乐土。直至1970年代后期中英香港主权谈判开始,香港的政商关系开始起了微妙的变化。地产大亨们把握住回归过渡期的特殊机遇,渐渐形成地产霸权。香港回归后,在政商关系重新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港府显得进退失据,引起市民的一些非议。

殖民地时期的政商关系

殖民地时期的香港政商关系是怎样的呢?

W: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源于鸦片战争。英国发动这场战争,声称是悍卫英商在中国的合法经商权益。而选择香港作殖民地,也是出于远洋贸易的考虑。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不存在“官商勾结”,因为从开埠那一刻开始,就是“政商一体”。香港的第一任总督砵甸乍同时兼任驻华商务总监。当时,香港这个殖民地自始至终都是英政府为英商谋取经济利益而存在的,殖民政权的决策考虑,一直包含着汇丰和太古等英商的利益。殖民政府的运作特色,就是由行政局主导,而行政局是由总督、英资财团洋行大班、赛马会等组成,而一些高层官员更具财团背景。例如1981年获委任财政司司长的彭励治,正是太古洋行的大班;1992年彭定康到港后重组行政局,两位获得连任的高官,就是汇丰大班浦伟士和太古代表邓莲如。

那是不是说港英时代的英商地位相等于“国企”?

W:虽然在对华经济利益上,官方与英商是在同一阵线,但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官方和商人也长期处于对立的张力之中,政府与富豪保持了有礼貌的距离,保留了独立的管治意志。这种对立的存在,可说是英政府与商人间的权力及利益博奕:英政府既希望商人能为国家经济做出最大的贡献,但也不希望商人坐大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另外,由于英国国会议员是由民选产生,议员们并非一面倒只关心国家中央的利益,对一些违反普世价值观的决策,他们并不太买帐。在香港殖民时期的历史上,港英政府也曾出台过一些严重违反人权的法案,但往往在英国国会审议时被否决。虽然港英时代奉行的是重商和亲商政策,但商界对政治的影响力,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从开埠直至1970年代中期,只要在行事合乎普世价值观,及不挑战政府权威的情况下,香港绝对是英商谋利的一片乐土。

1970年代中期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了,是香港政商关系起变化的关键吗?

W:英商在港的各种经营优势,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无需依靠行贿维持。因此,廉署的成立对他们与政府的关系没太大的影响。反腐工作,截断了英资以外的商人依靠不法途径获得便利的可能,变相让英资公司的经营特权更为稳固。另外,由于对公司内部贪腐行为的大力打压,让原本因贪腐而流失的盈利回归公司手中,反腐工作对商家都起了增强内部效率及盈利能力的效果。由此可见,廉署的成立对英资公司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真正让香港政商关系产生变化的,是19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中英主权谈判。

地产霸权的形成

中英主权谈判,如何对香港的政商关系产生影响呢?

从主权谈判开始,英资公司开始有序撤出,务求最大程度上保护在香港的既得利益。在回归的过渡期,中英双方互相监视,所以政策再没有向哪一方倾斜。

英资的撤出,让原本被他们占据的商业资源及机会释放出来。英方因忙于安排撤出,在1980及1990年代对香港本地商业势力的扩张采取了放任态度。再加上1980及1990年代是香港地产业的最兴盛时期,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势下,港资地产企业快速坐大,进而形成政府也难以撼动的地产霸权。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香港由从前英资公司乐土,变成本地商人及创业者的乐园。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地产霸权”,势力到底有多大?

W:根据港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10年,“地产”占香港GDP约为5.2%。若计及广义的地产业,其中,与租金有关的“楼宇业权”,占11.1%。此外,“建造”(占3.3%)和“专业及商用服务”(占5.8%)中,也有部分涉及地产。

根据《香港经济日报》的调查,港府拥有的土地储备是320万平方米,但五大地产商——新鸿基、恒基、新世界、长江实业、信和加起来的土地储备,共有1272万平方米,是政府拥有的三倍。

在香港,地产大亨就像在玩大富翁游戏,其势力渗透在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香港电灯到中华煤气,再到两家专营巴士公司,以及百佳和惠康两家超市连锁公司,背后都有李嘉诚、李兆基、郭氏兄弟、郑裕彤等家族的身影。对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香港社会而言,商人主导经济发展、左右政府施政绝非新鲜事物,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结果。

政商关系令人担心

回归后,香港市民对政商关系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有多么严重呢?

W:去年,香港城市大学曾做过“市民对政商关系观感”的全港性随机抽样电话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受访者被问及“你认为商界领袖对现时港府的施政有多大的影响力”,回答“影响力非常大”者,为33.0%。

而询问受访者“现时港府与商界领袖之间,有没有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高达八成受访者,认定官商之间存在利益输送问题,情况令人关注。

针对认定官商互输利益的人士,再追问“港府与商界领袖利益输送的问题有多严重”,感到“问题严重”者为66.3%,其中断言“很严重”者为22.3%。

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港府已愈来愈无法抑制商界领袖之间争夺利益的情况”,表示同意者为69.9%,不同意者为15.6%。

调查数据清楚显示,市民既意识到商人的政治影响力日大,又日渐怀疑政府失去驾驭全局的能力,政府施政陷于寸步难行的艰难境地。

到底是香港的政商关系变质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让市民产生偏见?

W:从分析地产霸权形成背景可以知道,地产霸权并不是因为“官商勾结”而生成的。事实是,地产大亨们把握了回归过渡期的特殊时机,膨胀至政府也难以压制的地步。对比回归过渡期前,英资与港英政府的“官商勾结”实况,现在的政商关系,只是大商贾牵制政府。

普通市民对“政商关系”严重不满,主要是因为心态及传媒生态的变化引起。殖民时期,市民认为殖民地政权、政经利益交缠一体的特权是“天经地义”的,抱逆来顺受的心态。殖民时期,港督与富豪共宴,甚至到富豪家中拜访,是常态,也被视为“不用上新闻版面”的香港生活一部分,港英政府不会受到媒体的批评。而今天的媒体生态,敢于对特首及高官揭弊,加上民意对官员操守的要求提高,其实这正是香港的进步。

而更重要的一点,在面对回归后与港英时期截然不同的政商关系格局,港府往往显得有点把握不了分寸,因而招人非议。

体制与文化的博奕

香港廉政公署日前拘捕了新鸿基地产高层,以及香港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怀疑他们涉嫌贪污,震惊了整个香港政商界。这是否意味着香港的政商关系正步向腐败化?

W:官员与商界领袖被传媒揭黑及受廉署调查,不应被解读为香港政商关系腐败化;相反,应该庆幸香港的政商关系,仍然有效地为现有体制及传媒所监督。

无论哪一种文化或体制,都无法完全杜绝投机取巧。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合理的体制,能保证不因投机取巧的行为发生而失控。

在殖民时期,无论政策多向英商倾斜,也不至于发生“国企”与民争利的尖锐问题;无论英商在香港享有多少心照不宣的特权,也从未出现商业资源被官二代垄断的失控情况;即使香港很多政府项目都是由英资公司承接,由于投标过程的公开透明,项目性价比仍能保持合理,而不会出现内地动车上装的15寸液晶电视,采购一台竟要13472.99元那种明目张胆的渔利行为。如果缺乏一个重视公义的体制,即使自己人当家作主,也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

香港回归后,市民担心内地的官场文化会逐渐同化香港政界,这种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继续保留香港的现有体制,言论及新闻自由保持不变,香港的政商关系,终究会慢慢往好的方向稳定发展。

寻找平衡点 篇12

前不久南通市有效教学现场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刘桥小学轰轰烈烈地召开, 我们都在思考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 怎么才能做到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是指导行为的准则, 但是俗语有云,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平衡的砝码呢?

二、误区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秘密就是情感教学的纽带。”记得那是在和孩子一起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们一起品读:“他挖了八小时, 十二小时, 二十四小时, 三十六小时……”孩子在读的过程中的反应不是眼中流露出一种情感的波动, 而是一种漠然, 这种漠然是一种平静。我有些动怒:孩子们在伟大的父爱面前怎么能如此冷漠?但我还是压抑住自己的情绪:“我们一起来聊聊吧!”话音刚落, 孩子们的表情立刻显出了生气 (人文性在课堂中还该表现为让孩子能够切身感受到文中所描写的情感, 是一种平等的对望) , “你觉得父亲的挖掘是一种怎样的挖掘?”“我觉得那是一种绝望的挖掘!”“我觉得那是一种辛苦的挖掘!”“我觉得那是一种孤独的挖掘!”孩子的思绪像爆了油的米花, 遍地作响。“那带着你们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所以在那天的家庭作业中我加上了这样一条:真诚地对爸爸说一句话;感恩地为爸爸做一件事。孩子们欣然接受, 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文的力量。我觉得孩子的发展情况检验着他的成长, “人格的魅力”是一个很好的杠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三、质疑

可是, 在一次语文测验中, 我发现孩子并没有因为我课堂中的努力而有所转变, 而且在基础知识部分出现失分较多的现象, 作文也空洞乏味。怎么了?难道我的想法错了?在一本教学杂志中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 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 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 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 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 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

四、开朗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 又有语言内涵, 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 所以语文教学应讲求文道统一, 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如果单一地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就会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提出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 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 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 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 小学语文教育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又要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坚持贯彻人文精神, 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即采用科学的潜移默化式的方法, 而不是强迫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以各自的“生活世界”为根基去理解, 并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提升语言交往技能与人格的品质, 而不是简单识记与机械记忆。一旦我们把人文性追求的要素开中药铺似的一一列出, 逐条落实, 按部就班, 那就会使得人文的教育面目全非。工具性与人文性双方是相互依赖的, 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

在思想上得以转变和形成新的认识后,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还注意将遣词造句的教学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少年王冕》讲述了画家王冕成才的历程,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教本, 把故事读懂很简单, 但是让学生把王冕身上的那种勤奋不放弃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感所得, 并且能够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所指导或影响, 那才是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预先给孩子设了一个情感上的“陷阱”:通过朗读, 孩子首先深深地了解到王冕的家境贫寒, 所以从十岁起就沦为放牛娃, 然后在课前我又适时让孩子去了解王冕的生平———是个著名的画家, 从家境贫寒的放牛娃到著名的画家这种身份的转变是惊人的, 也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所迫切想了解的。“王冕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几乎使每个孩子都一头扎进了这个故事中。在孩子读到王冕的不放弃时, 我适时地加进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或词语是表达不放弃的精神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在强化了孩子对不放弃的精神感悟的同时, 也不动声色地进行了词语的积累。在读到王冕擅长画荷花时, 我在黑板上随手画下了几朵荷花:“你都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荷花?”画面的刺激让孩子兴趣盎然。在王冕的故事中, 他们不经意间进行了语言的学习, 还切身地感受到:“天底下没有学不会的事!”

上一篇:财务经理下一篇:电机管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