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现金流量平衡点

2024-07-03

净现金流量平衡点(通用7篇)

净现金流量平衡点 篇1

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一般是准确的, 财务人员编制得心应手, 非常顺利, 但间接法编制时, 很多财务人员经常编制不平衡, 不知错在哪里, 很是头疼, 有的将差额倒挤入其他, 拼凑数据来平衡,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白现金流量表的平衡原理。

一、现金流量表的平衡原理

现金流量表有两个平衡, 一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二是附注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二、主表的平衡关系

关于这两个公式的平衡原理, 我们首先来看财务报表的其他两张主表的平衡。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1)

期初资产= 期初负债+ 期初所有者权益 (2)

期末资产= 期末负债+ 期末所有者权益 (3)

(2) 式- (3) 式得:

期末资产- 期初资产= 期末负债- 期初负债+ 期末所有者权益- 期初所有者权益 (4)

即资产负债表的等式的期末期初差额 ( 以下简称差额) 也相等, 即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差额+ 除现金外的其他流动资产差额+ 非流动资产差额= 流动负债差额+ 非流动负债差额+ 所有者权益差额 (5)

移项得: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差额= 流动负债差额+ 非流动负债差额+ 除未分配利润外的所有者权益差额+ 未分配利润的差额- 除现金外的其他流动资产差额- 非流动资产差额 (6)

其中:盈余公积的期末期初差额+ 未分配利润的期末期初差额= 本年利润

上式归类后: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差额= 本年利润+ 流动负债差额+ 非流动负债差额+ 除未分配利润外的所有者权益差额+ 未分配利润的差额- 除现金外的其他流动资产差额- 非流动资产差额 (7)

本年利润=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 (8)

将 (8) 代入 (7) 中, 得:

按照现金流量表的分类,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按照将上述等式关系资产右边负债表、利润表所有项目梳理一遍, 按照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汇率变动的相关关系进行归类。

一般来说, 非流动资产及会计分录中与之对应的负债、损益类科目归于投资活动, 银行借款、债券和股权以及会计分录中与之对应的损益类科目属于筹资活动, 货币兑换损益属于汇率变动, 除此之外, 属于经营活动, 即包括扣除与长期资产类科目、筹资类科目有关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净利润。

具体来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与长期投资有关的影响损益的科目形成的利润 ( 如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长期资产的报废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损失、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变动) - 与筹资活动有关的影响损益的科目形成的利润 ( 如财务费用中的借款利息) - 与汇率变动有关的影响损益的科目形成的利润 ( 如货币汇兑损益和折算差额) }+{流动资产差额- 与投资活动有关的流动资产变动 (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用于在建工程的存货等) }-{流动负债差额流动资产差额- 与投资活动有关的流动负债变动 ( 如交易性金融负债) - 与筹资活动相关的流动负债变动 ( 如应付利息、应付股利)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与长期投资有关的影响损益的科目形成的利润 ( 如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长期资产的报废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损失、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的变动) + 与投资活动有关的流动资产变动 (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用于在建工程的存货等) + 非流动资产的变动- 与投资活动有关的流动负债变动 ( 如交易性金融负债) - 与投资活动有关的非流动负债变动 ( 如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与筹资活动有关的影响损益的科目形成的利润 ( 如财务费用下的借款利息、融资手续费) + 与筹资活动有关的流动负债科目变动 ( 如应付利息、应付股利) + 与筹资活动有关的非流动负债科目变动 ( 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 与筹资活动有关的所有者权益科目变动 ( 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变动)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其他综合差额的外币折算差额

三、现金流量表填列的注意事项

( 一) 按照上述平衡原理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应注意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期末期初差额、利润表项目的发生额应当全部过入现金流量表中, 做到不重不漏, 否则现金流量表不会平衡。也可以以科目余额表为依据, 将所有会计科目过入现金流量表中。

( 二) 注意计算时的各项目的正负符合, 如果区分不清, 可以参照上述平衡等式, 即资产、成本费用类项目是负 (-) 号, 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类项目是正 (+) 号。

( 三) 某些会计科目同时对应于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 或者同时对应于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 在填列时应该分开, 否则主表和附表不会平衡。如将存货用于在建工程, 在填制附表“存货的减少”时, 应将这部分剔除后再计算。又如购置固定资产时, 未支付的尾款和质量保证金等, 计入其他应付款时, 在填列附表“经营性项目的增加”时, 应将这部分剔除后再计算, 不能根据总账科目余额来填列。

参考文献

[1]冯凯, 邓先柏.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以A公司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16 (01) .

净现金流量平衡点 篇2

(一) 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税率为25%, 对于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其中小型微利企业, 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 工业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 (二) 其他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享受减免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必须同时满足如下四个条件:一是企业所属行业判定, 不能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的行业, 企业所属行业不同, 判定条件也不同;二是企业盈利水平判定, 也就是企业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得超过认定标准限制;三是企业从业人数判定, 即所属纳税年度内, 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平均或者相对固定的职工人数不得超过认定标准限制;四是企业资产总额判定, 这里的资产总额是指企业所拥有的所有资产, 等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总和, 这个总和不得超过认定标准限制。

(二) 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 (含应税劳务) 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但在实际当中, 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很难准确计算。因此, 我国也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 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 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 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 也就是进项税额, 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 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增值税税率分为四档: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 零税率及小规模纳税人3%。为了说明问题, 本文主要考虑基本税率17%和小规模纳税人3%的征收率。

(三) 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附加税, 城建税根据地区不同税率分为7% (市区) 、5% (县城镇) 和1%, 教育费附加税率是3%, 这两个附加税是用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作为基数乘以相应的税率, 算出应交的附加税金额。

二、基于税后现金流量平衡点的税收筹划

本文假设纳税企业是B企业, 主要缴纳增值税, 故所涉及的税种为增值税,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企业所得税。B企业供应商为A企业。此处, A与纳税企业B都有两种身份选择:一般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对应的增值税率假设为17%及征收率3%。纳税企业B的注册地点也考虑所有与城建税有关的情况, 即市区、县城或镇, 其对应的城建税为7%、5%、1% (由于不同地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因此各地不含税销售额依次递减) ;纳税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考虑两档情况, 25%的所得税率及小型微利企业的20%税率。分情况计算如下:

(一) A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纳税方B为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征收率3%

假设B企业在市区、县城或镇、其他地区的不含税销售额分别为X、Y、Z (X>Y>Z) (单位:人民币) 。将X、Y、Z以30万元人民币为界限再进行界定。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 当X>Y>Z>30万元时:

现金净流量=含税销售额-含税购进金额-增值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

X与Y的平衡点满足等式为:

即X与Y在满足0.7477X=0.7485Y, X=1.00067Y时, 为纳税企业B在市区与县城的平衡点。

Y与Z的平衡点满足等式为:

即Y与Z在满足0.7485Y=0.7491Z, Y=1.00053 Z时, 为纳税企业B在市区与县城的平衡点。

2. 当X>Y>30万元>Z时:

X与Y的平衡点满足等式不变, 平衡点依然是X=1.00067Y。

Y与Z的平衡点满足等式为:

即0.7485Y-1.4625A=0.7990Z-1.404A, Y=0.95429Z+0.07885A时, 为纳税企业B在市区与县城之间进行选择的平衡点。

3. 当X>30万元>Y>Z时:

X与Y的平衡点满足等式为:

即X与Y在满足0.7477X-1.4625A=0.7981Y-1.404A, X=0.93888Y+0.07891A时, 为纳税企业B在市区与县城的平衡点。

Y与Z的平衡点满足等式为:

即0.7981Y=0.7990Z, Y=1.01709Z时, 为纳税企业B在市区与县城之间进行选择的平衡点。

4. 当30万元>X>Y>Z时:

X与Y的平衡点满足等式为:

即X与Y在满足0.7976X=0.7981Y, X=1.01739Y时, 为纳税企业B在市区与县城的平衡点。

Y与Z的平衡点与上一种情况一致, 即Y=1.01709Z时, 为纳税企业B在市区与县城之间进行选择的平衡点。

以上分析即为当购货方A企业为一般纳税人, 纳税企业B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时的现金净流量平衡点分析。归纳如表1所示:

(二) 其他情况

采用同样的方法, 将购货方、纳税企业的不同身份分别考虑进去, 即 (2) 购货方A、纳税方B都为一般纳税人, (3) 购货方A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方B为一般纳税人, (4) 购货方A, 纳税方B均为小规模纳税人, 讨论X、Y、Z与30万元之间的关系。计算过程同情况 (1) , 本文不再赘言。

净现金流量平衡点 篇3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合计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合计的差额, 其中前者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的税费返还及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后者包括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以及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企业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为正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数, 则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创现能力强, 净利润质量高, 应收账款管理好。反之, 则表明企业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的现金不足以支付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现金支出。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除了应当满足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现金流出外, 还应当能够补偿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 以及支付利息和现金股利。这是由于仅依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使用后的处置收入无法使全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购置成本得到补偿, 而且无形资产的价值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仅依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支付银行借款和应付债券的利息以及所要分派的现金股利, 势必将会使企业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 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 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获现能力强弱时, 不能只关注其现金净流量金额是否为正数, 还应结合财务报表附注分析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能否补偿当期经营性非流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以及能否满足当期支付利息和分派现金股利的需求。以某上市公司为例, 本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781 769 190.91元, 上年为712 674 098.11元, 本年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额为82 837 340.33元, 无形资产摊销额为12 655 913.30元, 利息净支出为-14 321 203.90元, 应付现金股利为78 594 605.20元。从上述数据可见, 该公司本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了69 095 092.80元, 本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不仅能够满足经营活动支出的现金需求, 而且还能够弥补非付现长期资产的损耗并满足分派现金股利的需求, 经营活动的创现能力较强。

然而, 仅从某一期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就得出不好的结论, 可能会有失偏颇。因为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企业可能处于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阶段, 放宽信用政策, 如通过延长信用期间、降低信用标准等手段以增加赊销量, 势必会使企业当期的经营现金流入量较少, 但从长远来看, 放宽信用政策则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当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时, 报表使用者应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其是否正常, 但是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多期为负数的情况, 则可以认为该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已成为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实务中, 一些企业将属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项目虚增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 以粉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例如某ST上市公司将2002年度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其他单位借款5 700万元计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针对上述现象, 2003年末证监会特派办对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 要求其纠正上述错报事项。又如某ST上市公司2003年度实现净利润3 599万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 145万元, 经查实, 该公司将当年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利息收入1 805万元以及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收回合作款及收益2 260万元列入现金流量表中“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形成错报以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

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评析

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不同, 对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正负现象的分析评价较为复杂。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合计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合计的差额。前者包括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处置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等;后者包括购建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投资所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等。

对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进行合理评价, 通常应结合企业所处的生命发展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初创和发展阶段, 企业需要大量的现金, 一方面用来购买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物资, 另一方面用来对外投资以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 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都有或长或短的现金回收期, 在现金回收期间往往没有现金流入或只有很少的现金流入。因此, 在企业的初创和发展阶段, 一般可将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视为正常现象。进入成熟阶段后企业不宜进行大规模投资, 开始缓慢增长, 同时处于投资的回报期, 应有稳定的现金流入, 故这一阶段现金流入量理应大于现金流出量,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表现为正数。衰退阶段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特点与成熟阶段类似, 由于基本不再有现金流出, 所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一般也应表现为正数。

对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进行合理评价时, 应对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要来自于处置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且并非因其多余或闲置而对非长期资产进行处置, 而是企业为偿还债务或维持经营而变卖非长期资产, 诸如此类的正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也并非好现象。

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评析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合计与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合计的差额。前者包括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后者包括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和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应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需求, 对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正负, 不能一概而论, 也应结合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分析评价。

在企业的初创和发展阶段, 对现金的需求大, 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不强, 因此企业对现金流量的需求主要通过筹资活动来解决, 通常要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从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筹资活动来获取现金。由于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属于股权性筹资, 不需要面临还本压力, 且在初创和发展阶段一般采取不分配、低股利或满足生产经营需求后再分配的剩余股利政策, 所以这一阶段股权性筹资的现金流入量远大于现金流出量;采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负债筹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在还本之前也只需每期支付固定的利息。基于以上分析可见, 企业初创和发展阶段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表现为正数, 正数越大表明企业筹措资金的能力越强;在该阶段如果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将会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使企业错失投资机会。

在企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 一方面投资、扩展机会减少, 另一方面企业很难筹措到更多资金, 而偿付债务、分配股利和利润或支付利息依旧会使现金流出, 因此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常呈现为负数。此时应注意分析筹资活动流出的现金是来源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还是源于新的负债, 如果源于后者, 意味着企业已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不良循环中, 容易导致财务危机。当然, 企业成熟期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 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给股东回报的现金股利多, 属于好现象。在企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 若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恰好等于现金流出量, 则表明企业筹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偿付债务本息或分派现金股利;若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 则应作进一步分析, 可能是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创现能力弱使得企业现金流量不足, 只得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也可能是企业有了新的增长点, 未来的发展潜力被市场看好, 于是具有了筹集资金的能力。

在实务中, 界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发展周期阶段并非易事, 即便能够大致界定, 也存在特例。例如在外界看来正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 其内部很有可能正在积极地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因此表现出与其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对应的投资现金流出量。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仅依靠现金流量表中的数字就会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若结合企业的报表附注以及董事会报告等定期报告或临时报告进行分析, 便可避免上述偏差。

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篇4

一、项目投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项目投资是一种以特定项目为对象,直接与新建项目或更新改造项目有关的长期投资行为,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单纯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完整工业项目投资。项目计算期是指投资项目从投资建设开始到最终清理结束整个过程的全部时间。项目计算期分为“建设期”、“经营期”和“终结点”三个时间段;现金流量按照发生的时间,可将其划分为初始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点现金流量三种情况。某年净现金流量=该年现金流入量-该年现金流出量。因此净现金流量的公式可以按照三个时间段进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 建设期的净现金流量=-原始总投资(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投资)。其中:流动资金投资是指本年所需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与上年所需营运资金之间的差额;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投资等内容。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在项目投资中购入或建造新设备、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此时也可能包括投入旧资产的机会成本即因投入新项目而丧失了出售旧资产变现的那部分净现金流量。

2. 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经营付现成本-所得税,该公式在实际应用中不方便直接利用会计数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推导以便于计算。假设企业的总成本只由经营付现成本和折旧构成,则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所得税=净利+折旧。但是企业的总成本除了包含经营付现成本、折旧之外还可能含有摊销、利息等内容,此时关于该公式的推导就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折旧+摊销”比较合理。

3. 终结点的净现金流量=终结点的经营净现金流量+终结点回收额(收回流动资金投资+残值或变价收入+残值或变价收入净损失抵税-残值或变价收入净收益纳税)。其中:收回流动资金投资:在终结点上收回全部投入的流动资金;残值或变价收入:在终结点上资产残值的变现净收入;残值或变价收入净损失抵税、净收益纳税:终结点上资产净残值小于资产按税法计算的账面价值或法定净残值的那部分损失可以抵减企业所得税,否则净收益需要纳税。

二、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笔者将关于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汁算公式的几种观点进行归纳如下,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总结分析。

(一)不同观点下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1. 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公式一)

2. 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 (公式二)

3. 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公式三)

(二)不同观点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简化计算公式之间的区别

以上三个公式都考虑了所得税的影响,用的都是税后利润。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税后利润是用税后净利还是税后的息税前利润;二是对于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导致这两个区别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即对于借款利息费用是否作为现金流量考虑。基于净现金流量的全投资假设来考虑,无论使用借人资金还是自有资金(投人资本),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借人资金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投人资本同样要向投资者支付利润,既然在计算现金净流量时是采用税后利润,并没有考虑扣除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润,那么没有理由要扣除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因此,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利息费用不应当作为现金流量来考虑,可把利息视为零。这样来看上述三个公式哪个公式比较合理,到底选择哪个观点呢?

对于第一个公式展开来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息税前利润-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当年利息X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可见借款利息的影响完全存在。

对于第二个公式展开来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当年利息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该公式虽然剔除了借款利息的影响,但是并不全面,利息的抵税作用还存在。

综上,既然利息费用不应当作为现金流量来考虑,就应把利息视为零,那么公式三比较合理。

三、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简化计算公式的验证及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应采用税后的息税前利润,且不应考虑利息对现金流量的影响,那么在经营期内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即为第三个公式,该公式是较合理且易于理解的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下面通过一个实例,利用归纳的计算公式的几种形式来进行相应的分析。

例:某工业项目需要原始投资1 2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 000万元,开办费投资5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200万元。建设期为1年,建设期发生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资本化利息支出1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办费投资于建设起点投入,流动资金于完工时,即第1年末投入。该项目寿命期为10年,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期满有100万元净残值,开办费于投产当年一次摊销完毕。从经营期第1年起连续4年每年归还借款利息50万元,流动资金于终结点一次回收。投产后每年获息税前利润分别为120万元、220万元、270万元、320万元、260万元、300万元、350万元、400万元、450万元和5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按简化公式计算项目各年税后净现金流量。

根据上例计算如下指标:

1.项目计算期n=l+10=ll(年)

2.固定资产原值=1 000+100=1 100(万元)

3.固定资产年折旧=(1 100-100)/10=100(万元)

4.终结点回收额=200+100=300(万元)

5.建设期净现金流量:

6. 经营期及终结点净现金流量:

(1)按公式一计算如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的折旧+当年的摊销=(当年息税前利润-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2)按公式二计算如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

(3)按公式三计算如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众所周知,在项目投资决策中,正确计算净现金流量是非常重要的,而利息费用是影响其计算正确性的一项内容,如不准确,可能会引起投资决策的失误。

本例中可以计算出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该项目的税后息税前利润合计为:90+165+202.5+240+195+225+262.5+300+337.5+375=2 392.5 (万元);净利润合计:52.5+127.5+165+202.5+195+225+262.5+300+337.5+375=2 242.5(万元);不同计算公式净现金流量的计算结果合计分别为:

三种情况下净现金流量的合计结果与项目的税后的息税前利润以及净利润的差额分别为:(1)2 342.5-2 392.5=-50(万元);2 342.5-2 242.5=100 (万元);(2)2 542.5-2 392.5=150(万元);2 542.5-2 242.5=300 (万元);(3)2 492.5-2 392.5=100 (万元);2492.5-2 242.5=250(万元)

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从差异的结果来看,第三个公式比较合理。该结果比税后的息税前利润相差100万元,这显然是建设期支付的资本化利息造成的差异。首先这种比较符合全投资假设,即不考虑借款利息。视借款利息为零,因此用税后的息税前利润比较合理;其次资本化利息是算入固定资产原值中的,用于计算折旧,因此该差异是合理的。该结果比净利润相差250万元,这是建设期的100万元的资本化利息和经营期1到4年借款利息考虑税后的影响形成的:200 (1-25%)=150(万元)。

经过以上分析和验证,笔者倾向于选择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为:

1.建设期某年净现金流量=-当年原始总投资

2.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净现金流量平衡点 篇5

一、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原因

企业利润表上的净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编制的, 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收支相抵后的盈亏情况。但是净利润这一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偿债或支付能力, 在一些企业, 虽然利润表上的经营业绩很高, 但实际上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 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一些企业, 虽然利润表上的经营业绩不高, 却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在一定的情况下, 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更能够代表企业实际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因此受到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欢迎。

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和分类

间接法编制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以净利润为起点, 调整不涉及现金的项目的增减变动计算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了将净利润用间接法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15个调整项目, 分为四类进行分析:调整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损益;调整已计入利润表但并未发生现金支出的项目和调整与当期净损益无直接关系的营运资本净变动;一些特殊的交易事项。本文就是研究采用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方法。

三、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具体编制方法

(一) 第一类调整项目

第一类调整项目主要包括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益。这些活动虽然可以引起现金收支, 但并非是由于经营活动引起的现金收支, 而是由于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 所以应该予以调整。具体为:

1.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 (减:收益) 。

FRP=FRS-FVn-FCC-FT

式中FPP为固定资产出售的净损益, FRS为固定资产出售收入, FVn为账面净值, FCC为清理费用, FT为相关税费等。

IRP=IRS-IVn-IT

式中IRP无形资产出售的净损益, IRS为无形资产的出售收入, IVn账面净值, IT为相关税费。

OF1=OVn-ORr

式中OF1为报废固定资产损失, OVn为其净值, ORr为其残值收入。

这些支出属于投资活动发生的现金收支, 应根据“营业外收支”、“其他业务收支”等账户分析填列。

2.财务费用。根据“财务费用”科目金额扣除由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发生的财务费用以及汇率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额, 如向银行借款支付的利息支出、汇兑损益、金融机构手续费等等, 而不能扣除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财务费用。

3.投资损益。主要根据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的金额扣除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填列, 应该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减去投资收益, 如果是投资损失, 应该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

(二) 第二类调整项目

第二类调整项目主要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1.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八大减值准备分别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科目中列示, 是企业基于稳健性原则计提的, 企业并没有发生现金的支出, 因此应该调增净利润。

2.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这三个项目, 是通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三个科目列示的, 可以相应分别通过“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成本”等账户进行填列。

(三) 第三类调整项目

第三类调整项目主要包括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存货、经营性应收项目、经营性应付项目列示。

1.待摊费用。企业的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 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1年以内 (含1年) 的各项费用。待摊费用的发生不影响企业的净利润, 但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如果企业摊销以前年度的待摊费用小于本期企业的待摊费用, 表明企业的待摊费用增加, 表明企业的现金流量减少而净利润并无变化。因此, 应调减净利润;反之, 应调增净利润。

2.预提费用。预提费用是指企业预提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应付未付的费用。属于当期的费用尚未支付, 尽管计入当期损益, 但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如果企业计提的预提费用低于当年度转销的预提费用, 会引起企业现金流量的减少而企业的净利润不变, 所以应调减企业的净利润;反之, 如果当年计提的预提费用高于当年转销的预提费用, 说明企业的净利润减少而现金流量不受影响, 因此应调增企业的净利润。

3.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存在, 企业当期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小于当期的应交所得税金额, 其差额没有发生现金的流出, 因此在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时应该调减这一差额;由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存在, 企业当期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大于当期的应交所得税金额, 所以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调增这一差额得到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四) 第四类调整项目

第四类调整项目是涉及存货的一些交易。

1.企业发生了一笔赊购业务, 则应借记存货类科目, 贷记应付款项类科目, 实际上由于涉及应付款项类科目没有发生现金的支出, 所以企业应该调增净利润;而由于存货科目的增加所以企业应该调减净利润, 两者相抵后对企业的净利润并无影响。

2.企业用存货购买了固定资产, 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存货”科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的规定, 固定资产的增加属于投资活动, 并不属于经营活动。因此, 在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在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时, “存货”项目的调整不应当包括这一部分调整数。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编制是现金流量表附注的一个重点, 其基本原理可概括如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调整项目。调整后的金额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 由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过程比较复杂, 因此需要对编制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 为了保持与直接法下编制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结果一致, 在编制过程中对一些金额较小的业务, 可以合并到相关科目中去, 以使附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于正表部分经营活动现金净增加额。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净现金流量平衡点 篇6

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目前使用的是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 采用的手段是编制调整分录, 将权责发生制记录的经济业务转换为收付实现制反映。但是, 由于现金流量表是在期末编制, 调整分录的综合性很强, 账户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涉及到多个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项目, 有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项目又涉及多个调整分录。这样, 调整过程非常繁琐和复杂, 其难度很大, 出错的可能性也大。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一) 不利于审查、核对和更正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不是按照账务处理程序完成的, 因此不利于会计人员进行对账和查账。另外, 调整分录在期末时编制, 日常无法查询、核对现金流量。

(二) 不利于人员的分工

企业会计人员职权划分很细, 日常业务均为分散处理, 各自拥有部分明细科目权限。然而,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调整分录彼此牵连, 而且调整方式又具有多样性, 所以必须由专门会计人员完成。这样造成日常处理与期末处理时的人员发生变动, 缺乏连贯性, 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 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要求编制调整分录的会计人员不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还必须熟悉全年的会计业务, 并且准确掌握各科目的明细科目增减变动情况。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比, 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账户法的编制程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有必要改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其目的是变繁琐为简单, 变孤立为循环, 变事后为事中, 使其完全融于日常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笔者在此提出现金流量表的另一编制方法——账户法, 即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账户, 以记账凭证为依据, 逐笔登记现金流量各项目, 于期末进行结账, 并编制现金流量表。具体方法如下:

(一) 设置科目

按照现金流量项目的分类, 设置“经营活动现金”、“投资活动现金”和“筹资活动现金”三个一级科目, 在一级科目下, 按经济内容设置明细科目。另外, 为了反映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在各明细科目下再设四个项目: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这里的银行存款是指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存在金融机构里有特定用途的资金;现金等价物是指期限短 (从购买日起, 三个月内到期) 、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二) 设置账户

首先是总账的设置。对三个一级科目分别开设总账, 即“经营活动现金”总账、“投资活动现金”总账和“筹资活动现金”总账。总账的格式采用三栏式。其次是明细账的设置。对每个明细科目均开设明细账, 明细账采用多栏式结构, 设置的专栏一般有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凡是现金流入的项目, 在借方设置专栏, 凡是现金流出的项目, 在贷方设置专栏。此外, 还需设置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总账, 以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三) 编制记账凭证

采用账户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增设了现金流量科目, 因此将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中的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用现金流量科目代替。如企业销售产品一批, 销售价款30万元 (不含收取的增值税) , 价款已收。账务处理为:

借:经营活动现金——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银行存款) 351000

(四) 登记账簿

按现金流量科目编制分录之后, 会计人员将现金流量科目的金额登记入现金流量总账户和明细账户中, 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的, 由出纳登记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其余科目的登记方法不变。

(五) 结账

在一定时期终了时, 即在月末、季末或年末, 为了编制会计报表, 需要进行结账。同样, 需要对现金流量账户结账, 并据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其方法是:结出现金流量账户本期发生额;编制结转分录, 将现金流量各明细账的发生额结转到现金、银行存款等总账, 结平现金流量账户。由此可见, 现金流量账户期末无余额, 是虚账户, 其经济内容仅仅反映本期的发生额, 与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不同, 这些属于实账户。

(六) 编制现金流量表

结账之后就可以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明细科目是按现金流量表项目设置的, 因此, 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直接将明细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登记对应的项目。

三、账户法编制的优点

采用现金流量账户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具有以下优点:

(一) 具有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

账户法设置了科目和账户, 以记账凭证为依据, 逐笔登记账簿, 期末结账, 编制报表, 使三张报表的编制原理和步骤完全一致。

(二) 简化了编制方法, 减少了工作量

账户法下现金流量账簿与其他账簿同步登记, 只是增加了明细账的登记、结账的工作, 但比起编制调整分录来, 工作难度少得多。

(三) 提高了现金流量表的准确性

账户法下现金流量表的基础工作均在日常账务处理过程中完成, 由会计人员针对每一笔涉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业务进行分类核算, 计入相关的现金流量明细账户, 发生错记账户的可能性很小。

(四) 便于审查、核对和更正

账户法下, 由于每一项业务记录是独立的, 而且账务处理程序是完善的, 能够账证核对、账账核对, 有助于会计人员进行对账和查账。另外, 记账工作在日常完成, 便于会计人员随时对账。

参考文献

经营净现金流量多步式调节探讨 篇7

一、多步式调节经营现金流量

(一)单步式调节

单步式调节是用净利润加上所有调节项目金额直接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具体调节项目包括:(1)资产减值准备;(2)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3)无形资产摊销;(4)长期待摊费用摊销;(5)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6)固定资产报废损失;(7)公允价值变动损失;(8)财务费用;(9)投资损失;(10)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11)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12)存货的减少;(13)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14)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15)其他。

单步式调节,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实际上就是通过上述15个调节项目同时调节范围、调节口径。调节范围是从利润中剔除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收益,计算经营活动收益;调节口径是将利润计算所依据的权责发生制调节为现金流量计算所依据的收付实现制,将经营活动收益调节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但是,单步式调节虽然包含了调节范围、调节口径的内容,但两者的内容交错混合在一起的。以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年报为例,单步式调节如表1所示。

金额单位:元

单步式调节的数据对照关系如表2所示。

(二)多步式调节

多步骤调节是借助经营活动收益、经营活动现金收益等中间指标,将净利润逐步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照先调范围、再调口径的步骤可以将单步骤调节的15个项目分为以下3类:(1)非经营活动收益这类项目不属于经营活动损益,属于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损益,应当从净利润中剔除,从而得出经营活动收益。具体项目包括: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损益;以上几项属于投资活动损益的项目。财务费用项,属于筹资活动损益的项目。其他项,若利润中包括债务重组和非货币资产交换而带来的营业外收支,也应剔除。(2)非付现费用。这类项目是已计入利润但不支付现金的费用,应将其加回,从而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收益。具体项目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以上几项为已计入利润但不支付现金的费用,应将其加回。递延所得税资产,比较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的差额,如果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表明在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基础上增加了所得税费用,但并未增加现金支付的所得税,应调节增加现金;反之,如果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则应调节减少现金。递延所得税负债,比较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的差额,如果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表明在当其应交所得税的基础上增加了所得税费用,但是并未增加现金支付的所得税,应调节增加现金;反之,如果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则应调节减少现金。(3)营运资金变动。这类项目变动影响营运资金的变动,从而影响现金的变动,应当根据其变化方向调节现金流量。从而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存货、经营性应收项目属于经营性非现金流动资产,经营性非现金资产增加、营运资金增加,现金则减少;经营性非现金资产减少、营运资金减少,现金则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属于经营性流动负债,经营性流动负债增加、营运资金减少,现金则增加;经营性流动负债减少、营运资金增加,现金则减少。具体项目包括:存货;经营性应收项目,经营性营收项目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经营性应付项目,经营性应付项目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金额单位:元

多步骤调节的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收益。公式为:

净利润-非经营活动收益=经营活动收益

第二步:将经营活动收益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收益。公式为:

经营活动收益+非付现费用=经营活动现金收益

第三步:将经营活动现金收益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公式为:

经营活动现金收益-营运资金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以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年报为例,多步式调节如表3所示。多步式调节的数据对照关系如表4所示。

(三)扩展

若按照以下设定的支付顺序考虑,可以进一步分析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质量。假定经营活动取得的净现金流量的支付顺序依次为:利息支出、股利支出、投资活动净支出、偿还债务,可以分别得出付息后现金流量;付息、派利后现金流量;付息、派利、投资活动后现金流量;以及本期现金净增加额。从本期现金增加净额当中剔除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即为实体现金流量,亦称自由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也等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对于公司价值判断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指标。仍以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年报数据为例说明如表5。

金额单位:元

金额单位:元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将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格式改为如表6所示。

二、析出指标

(一)多步式调节析出的指标

多步式调节析出指标如下:(1)经营活动收益。它是在对应经营、投资、筹资三类活动将净利润分类的基础上,用净利润扣除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损益后的余额。将它与净利润比较计算经营收益指数,从而透过经营活动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来了解公司的收益质量。经营收益指数越大,表明收益质量越好。(2)经营现金收益,亦称营运资金投资前现金收益。它是经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收益,用经营活动收益加回资产减值准备、折旧等非付现费用计算。如果经营现金收益为负,说明公司创造现金的能力太弱,对营运资金的扩充没有贡献,更无力付息、派利、投资和偿债,利润质量很差。

金额单位:元

(二)扩展部分析出的指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是现金流量表分析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评价公司的动态偿债能力和财务弹性。基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扩展指标对于评价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质量、判断公司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假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正以下指标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1)付息后现金流量。它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利息支出后的余额。一旦该指标为零、甚至为负,则表明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仅能维持支付借款利息甚至不足以支付借款利息。(2)付息、派利后现金流量。它是付息后现金流量减去支付的股利后的余额。该指标的大小,表明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可用于满足投资活动需要的多寡,如果该指标很小,公司的投资需求就不得不靠外部融资来满足。(3)付息、派利、投资后现金流量。它是付息、派利后现金流量减去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后的余额。如果该指标为正,表明公司正常运作无需外部筹资;如果该指标为负,则表明公司满足投资需求必须从外部筹集的资金额度,该金额越大,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大。(4)实体现金流量。它是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后的余额,也可用本期现金增加净额减去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计算。公司长期的实体现金流量的预测值是判断公司价值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程隆云:《财务报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财务分析报表下一篇:讨论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