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价值观培养

2024-11-07

中职生价值观培养(共12篇)

中职生价值观培养 篇1

敬业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倡导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是职业劳动者具备的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中职生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大军, 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树立并努力践行敬业价值观既决定着个人的职业成败, 更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 因此, 培养中职生敬业价值观成为中等专业学校肩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者重任的落脚点。近年来,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中职生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培养效果显著, 但是与企业对优秀劳动者的要求仍有较大的距离。因此, 培养中职生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敬业价值观仍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包括认识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价值观支配着人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同时一个人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也反映着其价值取向。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敬业价值观状况, 因此, 笔者从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状态调查入手, 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班主任及学生座谈、企业访谈等形式, 获得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影响敬业价值观培养的第一手材料, 分析其原因, 探索培养中职生敬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中职生敬业价值观的现状

调查显示:中职生学习生活总体向上, 但少数学生身上仍存在着一些与敬业价值观培养背道而驰的顽习, 主要体现:遵章守纪不够, 责任心缺乏, 学习勤奋不够, 专业情感不浓, 学习成绩差异显著, 不主动参加活动等。

二、原因分析

中职生生理、心理的因素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 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身体生长发育成熟接近成人, 但心理发展半成熟半幼稚。这一阶段他们身上表现突出的心理特点有:一是容易冲动, 行为不易预测, 逆反心理较强, 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二是主体意识日趋增强, 渴望摆脱约束、打破权威、获得自由, 把纪律当成束缚个性自由的东西, 不屑于学校的规章。三是既自大又自卑, 张扬个性的同时, 内心又有着深刻的自卑, 对未来生活期望值不高, 对成功的渴求不强。四是重义气, 集体主义观点狭隘, 容易陷入“小团体主义”、“哥们义气”的泥潭。这些是中职生违纪、责任心缺乏等一系列表现的生理、心理原因。

学校教育与中职生发展不协调因素学校教育, 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都还没有真正贴近中职生的实际, 与其发展不协调。

三、培养中职生敬业价值观的有效对策

立足中职生实际, 发挥中职生在敬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的过程是一个促使学生的内心心理需要与外在的社会规范进行对话与沟通的过程, 因此, 要立足中职生实际, 激发其主体功能, 变单纯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肯定并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实现学生的自我对话与自我教育。

立足中职生实际,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首先加强和改进德育课堂教育。德育课堂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变单向灌输为师生的相互沟通与对话, 使敬业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同时要以“职”字当头, 体现专业特色, 发挥各门学科的教育功能。

立足中职生实际, 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教育的促进作用。敬业价值观的内容根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不论是班主任进行的班级日常管理还是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都是培养中职生敬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贴近学生、以学生为本,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帮助、关心、学生, 使他们树立起敬业的价值观。

立足中职生实际,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促进学生价值行为的养成;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敬业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校园环境建设使“墙壁会说话”, 也有助于学生价值行为的养成。

立足中职生实际, 充分发挥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中职生敬业价值观的教育有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在学生的实训、实习中进行敬业价值观教育, 以身边优秀典型为榜样, 挖掘平凡事例中的不平凡闪光点,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勤奋努力、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

摘要:敬业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倡导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是职业劳动者具备的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培养中职生科学的敬业价值观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笔者从本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状态调查入手, 获得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影响敬业价值观培养的第一手材料, 分析其原因, 探索培养中职生敬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生,价值观,敬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职业道德与法律.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4]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5]曹砚辉.论当代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育与职业, 2014.10.

[6]于微.加强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 2014.10.

[7]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中职生价值观培养 篇2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一二级服装二班学生路兆敏,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生)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十八大精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分别从国家层面以及公民个人层面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将复杂的文化和理念提炼成通俗易懂的二十四个字,其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全国人民理解·学习进而付诸到行动去,扎根在内心深处,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和寄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所提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说简单是一种性格说复杂是一种人格·一种信仰。政治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生”答案最后一句,大家都不陌生,“努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那么现在“四有”体现在哪里?我们都做了什么呢?

用九个字来概括,有些职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无兴趣”即有些中职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热情。“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状态“无意义”有的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每天上上网,聊聊天,看看小说,信封所谓的中庸之道,得过且过无欲无求,便是自己的人生心跳甚至有些人践踏校园文化,蔑视传统文化,叫板法律法规。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中职生活吗?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对当代中职生来说,首先要学会如何学习与思考,学会用最少的时间,在最得益的环境,掌握最本质的东西。一个成功的人生路,尝尝是摆脱许多的诱惑。面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不断的冷静下来,升入思考,思考我们的人生价值,找寻我们的人生意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是一句呐喊的口号.“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不是橱窗里只待观赏的奢侈品,这应该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我们一路披荆斩棘的武器。

中职生应树立正确衣着价值观 篇3

案例背景及事件呈现

现在很多中职生在穿着打扮上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具体表现为:一是盲目赶潮流。他们不懂搭配,虽然衣服流行,但时常是不伦不类。二是要风度不要温度。他们普遍穿得少,即使在数九寒天,仍有不少学生穿着单薄,棉袄里面只穿一件低领T恤,宁可感冒也不愿加衣服。三是盲目追星。娱乐明星穿什么,他们就穿什么,不管是否符合自己身份。

有一位学生小蓝,身材姣好、长相甜美,但每天浓妆艳抹,打扮夸张。某天,她染了一头金发,带着一副夸张的耳环,涂着黑色的指甲油,穿着吊带衫,旁若无人地进了教室。班主任一看,立即指出:“你这打扮很另类啊!”小蓝毫不在意地说:“爱美之心人人有,穿得好看点、化点妆,自己心情好,别人也看着赏心悦目呀!”班主任说道:“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凡事都有个度,你还是学生,着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过度地打扮,别人看着不一定舒服,更谈不上赏心悦目了。”而小蓝对此却无所谓地耸了耸肩……

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的影响 不少中职生学习不认真,成绩也不好,受传统评价观的影响,常被别人漠视、讽刺、打击,从而在他们的心中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在学习上往往有一种自卑感。但是自尊心又促使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他们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以此来求得关注。

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 当今的大众流行文化往往已经商业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常常充斥着庸俗、低俗甚至是不健康的内容,当中扭曲的价值观、人生观会极易对中职生产生不良影响。而中职生受自身文化修养和社会经验的限制,缺乏分析判断力,往往不加取舍一味地模仿,以为这样才能跟得上潮流,彰显个性。

自身特点的影响 中职学校课业不重,学生开始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穿衣打扮的问题。另外,他们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想通过出众的装扮展示自身魅力,以为这样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博得异性的眼球,实际上是思想上不成熟和幼稚的表现。

教师对问题行为的处理与效果

班主任没有与小蓝正面冲突,而是找了个机会和她在校园里以边逛边聊的方式展开了谈话。一开始,班主任就给小蓝扣了一顶“高帽子”,夸她是班里最独立的同学,谈话氛围立刻融洽起来。班主任又趁热打铁地问及她对学校的感觉和兴趣爱好,最后自然地说:“老师真的很羡慕你们。你们年轻,充满活力,没有任何修饰就很漂亮。中职生依然还是学生,得体的穿着打扮才能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啊!”对于班主任的谆谆教导,小蓝似乎听进去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班主任惊喜地发现小蓝素面朝天地坐在教室里。

后来,班主任又组织学生做一次关于“中职生该如何穿着打扮”的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师生们对中职生穿着打扮的看法,并规范中职生的穿着打扮。这次调查,班主任刻意安排小蓝做组长。小蓝欣然受命,迅速成立调查小组,调查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不久,调查结果汇总上来。班会课上,班主任带领学生共同对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中职生都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表,更爱打扮了;大家关于中职生的衣着打扮在心目中都有清晰标准;绝大多数中职生对于自身应有的衣着打扮有着正确的对错意识,但也有某些中职生认识不清,甚至认识不正确。最后,班主任向大家发出倡议:①干净、整齐,符合学生的身份,是我们着装的第一选择;②发型以学生头、马尾辫为首要选择;③刻苦学习,提升内在修养,关注内在美,而非外在美。

这次班会过后,同学们的穿衣风格悄悄发生了转变,学生装开始流行。小蓝仍是时尚引领者,她将校服进行改良并巧妙搭配,穿出了不一样的效果,显得很阳光,更有学生味。她的打扮成了学生们竞相模仿的对象,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学生们的衣着审美观。

对策与建议

加强衣着审美观教育 衣着打扮可以反映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着装品味。学生的衣着打扮,不但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还要符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场合。娱乐明星大都打扮时尚、标新立异,那是因为身份、工作的需要。同样,中职生的身份是学生,所处的环境是校园,面对的是家长、老师和学生,所以穿着以简单、舒适、朴素即可。

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 现在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而不少中职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他们很少进行教育教法的钻研,教育观念往往落后。事实上,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中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拥有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各项技能,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中职教师应该经常充电,跟上教育的发展形势,这样才能适应中职教育的需求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校规范的树立 中职生得体的衣着打扮主要靠自律,但这种自律需要通过“他律”才能逐渐形成。所以,学校应制定并认真贯彻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让学生去遵守衣着规范,并加大检查力度;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在这方面的引导,从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逐步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去模仿、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衣着审美观。

中职生价值观培养 篇4

中职阶段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

人的职业理想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长大后自然形成的, 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实践的深入, 身心发展的成熟, 尤其是伴随成人感、独立性、自尊感等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对各种职业的了解, 在成人引导和社会教育影响下, 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的期望等, 将个体愿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形成的。职业理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心理想象和设计规划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时期 (出生~14岁) ;探索时期 (15~24岁) ;确定时期 (25~44岁) 。美国学者萨帕认为, 中职时期是职业探索初始阶段, 是个体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 学生会主动参与班级或社团的各项活动, 从中尝试、检验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并寻找自己较喜欢、觉得能胜任的职业范围, 探索自己可能的就业或创业方向。在这个时期, 如果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就会事半功倍。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德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强调:“立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 成功随着工作来, 这是一条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美国哈佛大学在研究中发现, 有清晰的近长期目标的人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生活得好, 事业有成;而目标模糊或没有目标的人则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生活一般或很不如意, 事业平淡或工作不稳定。唤醒学生的尊严感, 使学生学会关心, 关心自我与他人, 关心专业学习与劳作, 是学校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在中职阶段, 学校加强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 意义非凡。

第一,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本世纪中叶, 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教育学生胸怀祖国, 立志成才, 确立职业理想, 刻苦学习锻炼, 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 是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近十年来, 我国中职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中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少学生学习目的、职业前途不明,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习惯不良, 诚信、敬业、责任心缺乏, 实践能力不强。而兴趣、习惯、诚信、敬业、责任心、能力等恰恰是技能型人才最宝贵的素质, 也是影响人的一生成长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据笔者对2 191名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 对“职业指导课对你现在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的作用大吗?”的问题, 57%的学生表示很大或较大, 35.1%的学生表示一般, 7.9%的学生表示较小或无所谓。也就是说, 九成多学生关注职业指导课, 希望从这门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必须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突出实践教学, 注重养成作用, 强化生本教育, 要教育学生了解“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和“我该做什么”, 正确认识学习与工作、职业与人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树立较为远大的职业理想。这对于学生明确学习与工作的目的意义, 端正学习与工作的态度, 激发内在动机和兴趣, 调动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 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 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手段。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也是青少年学生的理想目标。中职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对于学生而言, 对其一生起作用、影响其一生的不是某种技术、知识和技能, 而是理想、信念、情感和价值观。为此, 学校应抓好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使其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 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美德建立自尊、自信;要调节学生的心态, 使其身心健康、情感和谐、意志坚强;要优化学生的个性, 使其自由意志获得体现, 各种需要、潜质、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手段。

而在现实中, 青少年学生职业理想的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 在小学, 80%以上的学生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初中, 有职业理想的人下降到50%, 到高中, 有职业理想的人不足20%。不少初、高中 (中职) 毕业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 (或就业) 时不知所措, 更多地听从他人的安排;有的上了高中 (中职) 或大学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高中 (中职) 或大学毕业了还弄不清自己该做什么。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 缺乏职业理想, 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兴趣缺乏, 动力不足, 对人生和职业前途感到困惑迷茫, 做事敷衍塞责, 没有责任感, 得过且过, 自控性、辨别是非和抗诱惑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 在做人做事上存在不少问题。造成这样的结果,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者对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导致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薄弱和缺失。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实际上是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符合学生成人成才的实际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 从小学就开始开展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而我国内地目前仅在高校和中职学校才开始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在小学、初中阶段, 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还是一项空白, 在中职学校, 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还很乏力。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 是价值观或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职业理想受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 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职业理想也不同。如果认为人生即享乐, 将人生看作纯粹的人的生理需要, 其职业理想即为能赚大钱, 满足物质消费需要;而如果持“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就会以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己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为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提供内在强大的精神动力。

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根据学生富于想象、向往未来、渴望成才但又不知如何走好自己人生道路的特点, 学校可从实际出发, 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安排,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首先, 要让学生了解自己。通过班会、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及职业能力测试等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自己。其次, 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 可以通过查询、听报告、外出参观或实习锻炼等方式,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行业、企业、专业, 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再次, 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及职业进行选择, 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最后, 要让学生按计划自觉行动, 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奋斗, 这是实施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的是, 学业及职业的选择, 志存高远是可贵的, 但不根据自身条件、不结合社会需求进行选择, 所确立的职业理想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要教育学生把个人兴趣、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树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帮助学生练好内功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想象和设计, 涉及择业和立业两方面的内容。这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 根据多方面情况做出选择、调整和修正。在职业理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贯彻“德育为先, 能力本位, 全面发展”的原则, 既要做学生人生规划的导师, 又要做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员, 更要做学生思想成长的辅导员, 还要做学生职业创造的引路人。要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各学科教学的特点, 从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练好内功。这些内功主要包括: (1) 自主学习能力, 如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发展兴趣、个性表达、自学能力和习惯等; (2) 思想道德能力, 如追求真理、勤劳致富、乐于奉献、诚信、敬业、合作、责任心等; (3) 积极创造能力, 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探索、勤于劳作创造等; (4) 坚持实行能力, 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等。其中, 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 思想道德能力是核心, 积极创造能力是关键, 坚持实行能力是保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职业理想, 学生是主人, 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要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 尊重学生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要, 承认其差异, 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 结合个人的兴趣、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自主做出选择, 确立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超越性需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全面提高素质, 发展个性特长。

形成职业理想教育的整体合力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社会教育是重要条件, 只有三方协调统一, 形成整体合力, 效果才会好。为此, 教师要敬业爱生, 言传身教, 以自己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指导家长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 教给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 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 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对各行业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应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 树立典型, 弘扬职业道德精神, 使人们心中形成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勤劳可致富的信念, 自觉抵制不劳而获、唯利是图等错误观念。社会各行各业在选拔用人上要按德才兼备的标准执行,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净化社会环境。

摘要:职业理想是人的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阶段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当前, 在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应加强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将其作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工作重点抓紧落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指导他们做好生涯规划,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帮助其练好内功, 形成职业理想教育的整体合力。

关键词:职业理想,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海恩.关于“中学生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研究[EB/OL].[2012-11-19].http://gd2009.teacher.com.cn/VserLogcommoit.aspx?VserlogID=20917.

[2]郑和钧, 邓京华, 等.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钱景舫, 孙玫璐, 蒋文立.生涯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迟希新.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J].人民教育, 2009 (20) .

[5]边晓丹.80%高中生无职业理想哪个环节出了问题[N].杭州日报, 2010-06-29.

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思路论文 篇5

一、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路径

1.培养正确的媒介观念。

基于现今中职生易受鼓动、辨识能力差、趋于被动接受的媒介素养特点,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引导中职生认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利用好媒介为自己的求知和成长服务。为了使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应做好媒介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媒介”、“媒介信息有何意义价值”、“如何筛选有益的信息”。

2.利用媒介工具实践学习。

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利用媒介的能力,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选择并使用媒介工具进行学习。可制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目标课题,以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分头运用信息工具进行搜索、汇总,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正确筛选处理。最后通过全班讨论,以批判性的思维发现事物的本质,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提高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合作。

3.树立中职生传播信息的`责任意识。

当今社会有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大肆传播虚假、违法信息,而作为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能够有效地、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违法信息则要予以坚决反对。因此,培养中职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传播者,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开设相关道德与法律教育课程,让中职生了解法律法规,不盲从不跟风、在网络法规和社会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一名合格的信息传播者。

二、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问式展开探讨话题。

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允许他们通过媒介对问题答案进行检索和收集,引导学生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以及选择所使用媒介的原因和筛选信息时的决策过程和依据,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使用媒介的心得体会,并根据搜集过程中的情况对媒介做出评价,最后介绍一些实用经验帮助学生加强媒介使用能力。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养成搜索信息时注意全面性的习惯。

2.主题式信息调研任务。

以一周为一个任务周期向学生制定一个主题的信息调研任务。如向学生播放一段意义深刻的视频或一首最近流行的歌曲,或者诗歌、小说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来阅读分析并搜集相关信息,在一周结束后开展讨论会,指引学生就目前所获得的信息对这个主题展开意见探讨。如遇到有意见分歧的主题还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加强学生对主题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在信息调研过程中小组的参与积极性。在信息搜集阶段,指导学生有效分工合作更能加强他们情报搜集的能力。

3.实践式媒介学习。

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一个方面问题进行分组搜索和分析,并将最后的成果制作成杂志、视频、或音乐等媒介形式。将每一份已完成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并引导各小组间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交流,选出评价最高的作品授予适当奖励,同时指导学生对所有作品可改善提高的地方给予建议。

三、总结

如何培养中职生职业素质 篇6

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对其他素质起统领作用,决定中职生未来职业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1]。当前部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有效的时间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1.1 分析影响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因素

首先是来自家庭的因素。一些独生子女,全家人以他为中心,自私霸道,从来不会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将这些不良习惯带到集体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等事件。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在逐渐转变,在这些变化中,有些是积极的、进步的,而有些则是消极的和颓废的。正是这些消极颓废的东西,给社会道德带来严重冲击,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衡使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扭曲,因此,追逐名利、及时享乐、现实主义、不求进取、诚信危机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2]。

1.2 培养诚信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班主任应该经常组织本班学生开展有关诚信的主题班会,可以让全班学生参与,尤其是那些没有诚信意识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其中,慢慢地将这些观念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校方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经常组织学生收听法律讲座,使在懵懂的青春期的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思想道德素质,为培养职业素质做准备。

2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中职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弱,表现在对科学文化课没兴趣,厌学,不重视。针对这些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疏导他们的厌学情绪,引导他们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3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职业素质构成中的重点,中职生今后要通过职业活动获得稳定的收入,立足于社会,专业技能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大多要通过专业技能的运用展现出来。然而要提高专业素质需要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着手。

专业知识是为专业技能打基础的,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才能将其运用到工作中,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发挥最大的科技优势。然而专业课学习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零起点,只有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以学好。首先是在校期间,学习所学专业的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这段时间其实是很关键的时候,因为让学生把这些从来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从开始不懂到能懂到能接受到最后能运用,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把书本上那些难懂的抽象公式、概念、定律,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下工夫。

当学生能在实验课运用所传授给他们的理论后,就到了学好专业课的第二阶段,学生将会在高年级的时候走进实习的加工厂、医院、公司等,他们将首次“就业”,这是融会贯通之前所学的内容的好机会,他们将会在这段时间内获得首次就业的“敲门砖”。 实习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这个过渡,在全真的实习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以达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妥善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3]。

4 身体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安排体育课、各种比赛,督促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健全的心理主要表现为能力齐备,情感健康,意志坚强。有些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学生家庭情况特殊,从小父母离异,导致其冷漠孤僻,等等。教师应该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情况,要鼓励、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总之,中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基地,有责任、有义务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需要中职院校的教师用自己的耐心、爱心、真心去对待学生,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

[2]余伟彬.论当前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

文科爱好者,2009(5):53-53.

[3]郑晓丹,陈钟,纪晴.校外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口腔工艺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9):130-131.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卫生学校)

中职生价值观培养 篇7

一、影响制约中职德育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受当前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期望影响, 存在重文轻德的倾向。技能培养是“硬件”, 德育“软件”可有可无, 结果“软肋”真的软了, “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

(二)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中职德育教育教育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所谓的德育活动很难提起兴趣, 甚至反感。不能起到思想道德教育所应有的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的作用, 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三) 受生源不足等办学条件限制, 学校主观放松德育教育。

以上是影响制约中职德育教育的宏观环境因素, 从微观看, 中职德育教育的群体对象自有其特定的社会心态, 而他们的各种思想和素质状况, 又总是和他们身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及其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连。对这些“个性问题”的把握, 有助于我们确定德育的目标。

首先是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上的落差。职技类学校的学生, 不少是出于无奈才就读于职技类学校, 一般都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较弱, 而且自身潜力开发、自我实现的意识相当朦胧。

其次是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相对而言, 职技校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 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 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 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于无人指引、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 个性和能力的开发尚处于自在状态。

再次是中职学生社会关怀的不够。在当前社会舆论中, 中职学生就是学习不好、思想品德存在问题的“差等生”, 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社会偏见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据调查, 中职生这类失范行为发生的主因是学生正确道德价值观的缺失, 而造成这种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职生道德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德育教育现状, 最终促使学生丧失自觉的道德价值意识。

二、道德教育的对策:多管齐下, 重新建构中职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策略一:与时俱进, 建立广义的人才观

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 每一种才能都是社会的需要, 都有社会价值。职业学校学生, 虽在知识成绩上相对处于劣势, 但不等于不具智慧的能力, 许多学生往往具有课业以外的才华或特异能力, 具有潜在的能力价值, 同样是一块块有雕塑价值的好材料。因此, 树立“有教无类, 众皆人才”的观念, 全身心地发现、挖掘、启动、提升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从而恢复学生的自尊、自强、积极进取的热情, 这无疑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策略二: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完满发展, 实施人性化教育, 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人性化是个很大的课题, 我无能深究, 但是, 我觉得“爱”却是它的一个核心元素, 因为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 无论对个人和集体有着强烈的驱动力和凝聚力。中职学生, 往往认为自己“非社会宠儿”, 难成大器, 而自我菲薄, 自暴自弃, 因此, 需要用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灵。要把“爱生”作为教育操作的先导, 实行情感渗透, 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 了解他们的心身, 以高尚, 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励、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启迪自尊, 恢复自信, 进而引导他们从理智上升华情感, 信念, 确立人生追求。

实现人性化教育,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要紧的一条是师生之间, 必须坚持相互尊重, 双向交流,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 和谐发展。

策略三:丰富校园文化, 贴近生活, 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 是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它对中职学校来说尤为重要。

学校要尽力发掘整合学校文化资源, 设计全方位的学校文化, 开展百态纷呈, 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的学校文化, 能给学生的知识智慧才能创造丰厚的滋生土壤, 提供学生展示才能、风貌的空间和平台, 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 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又让他们充分张扬个性, 释放亮点, 燃烧激情, 从中认识自己潜在的能力价值, 感受成功与荣誉, 从而唤起他们的进取精神, 激发人生追求和使命感。

策略四:坚持严谨制度与恒续培养, 深化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处在青少年期, 生理、心理尚未成熟, 辨析能力差, 可塑性大, 良好的品质行为容易反复, 不易养成, 因此, 需要严要求, 促养成。

首先,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标准, 要建立一整套严格而科学的规章制度, 具体可行的措施办法, 构成完整有序的秩序。

其次, 要坚持反复抓, 抓反复, 重培养, 促养成。在宣传教育上不能怕重复, 怕老调重弹, 但是, 形式方法要有创新, 要生动活泼。

促养成, 重要的是落实践行, 督促检查, 切忌言而不行, 行而不果。通过反复的培养训练, 经常的督促检查, 定时的评比表彰, 全员的互动铸塑, 驱动学生自我约束, 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实现良好行为习性的定势和巩固, 形成严格有序的品行秩序。

总之, 中职生的道德价值观的重建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 但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时刻秉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纯粹道德理念, 多管齐下, 相信我们重新建构中职生的道德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一定会最终达成的。

参考文献

[1]张健:《教育面临的挑战》,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

中职生价值观培养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职业院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逐渐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与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 越来越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而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关键过渡时期, 对中职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和角色转换,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了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做事, 增强独立意识, 初步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拟通过研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方式对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探讨在校企合作中加强职业价值观和态度培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旨在提高中职生适应、合作、学习、社交、创新的能力, 树立其敬业、专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选择某职业中专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跟踪其实习过程, 深入研究顶岗实习过程对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实证研究, 通过过程记录 (实习日志) 、问卷调查、走访、访谈等形式, 在分析中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采用量的研究方法, 在实习前后采用“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调查问卷进行前测和后测, 实习结束后采用“中职生顶岗实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整理归纳各项数据;另一方面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 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全面剖析。共发放问卷360份, 回收问卷346份, 有效问卷342份。

研究工具

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 得出相关研究结果。

研究过程

全程跟踪360名中职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 时间为6个月, 按照学校要求, 每位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记录详细的实习日志。

研究内容和重点

顶岗实习过程对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主要涉及与工作有关的职业价值观的认识与评价、与个人有关的特征、对实习工作的满意度测评等方面。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与工作有关的职业价值观的认识与评价的总体情况

与工作有关的职业价值观是关于劳动尊严的价值观, 尊重劳动, 既要学会和欣赏所有形式的劳动, 也要认识到劳动无论是对个人的自我实现, 还是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都具有双重贡献。由表1~表6可知, 经历了6个月的实习, 中职生对工作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职业价值观有了较大改变, 变得更加注重客观现实。

与个体有关的职业价值观的总体情况

与个体有关的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诚信、服务意识和创业意识的。调查结果如表7~表10所示。由此可知, 经历实习后, 中职生的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及创业意识都有所提高, 中职生对职业的描述明显少了理想化的色彩, 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具体, 职业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

对实习工作满意程度测评

从实习工作满意程度测评图 (如下页图1所示) 中可以看出, 总的来说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较高, 8项得分均在满意以上, 满意度最高的为人际关系, 最低的为收入, 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关系、学校服务、工作、企业管理、精神生活、饮食、娱乐、收入。

注:评分范围从1~10, 1代表很不满意, 5代表满意, 10代表很满意

问题与建议

通过顶岗实习, 中职生从学校到企业完成了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和角色的转换,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在实践中运用, 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在工作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做事, 增强独立意识, 初步培养了工作价值观。同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部分顶岗实习学生存在以下问题: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缺乏责任心, 行为习惯差, 自由散漫, 劳动纪律不强, 组织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团队精神, 合作意识不强;考虑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换位思考意识;对企业硬性管理制度和处罚措施接受不了;价值取向存在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想法, 比如要求工资高、待遇好、环境好、管理人性化等。实习过程对每个中职生而言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需要经历培训、学习、调整、适应、再调整、再适应等一系列过程, 其中所暴露的问题引发我们作进一步思考。

对工作的整体认识和评价由理想化到趋于现实、合理, 但创业意识明显降低, 对本位工作的学习热情不高

对于“请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职业” (如表10所示) 的问题, 在顶岗实习前, 学生的回答明显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所看重的因素有:具有挑战性, 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公司知名度高, 文明程度高, 工作关系融洽, 工作环境舒适, 工资高, 安全要有保障等;在创业方面部分学生表示要自己当老板, 做一名优秀的商人, 开创自己的事业。而在实习后, 学生所看重的因素变为:要求工作和专业对口, 公司要提供晋升机会, 公司要有先进文化理念, 工资要合理, 工作具有挑战性, 工作要符合安全标准;创业意识和想法几乎难以找到。调查中发现, 实习中期有学生认为工作每天都一样, 枯燥无味。学生经过一段实习后认为实习工作无非就是一种机械的、枯燥无味、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时, 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就会受到影响, 进而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怠工、得过且过、混日子等现象。顶岗实习是一种本位工作学习, 不同于学校的学习。工作简单、重复, 正是本位工作学习的突出特征,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亦是如此, 对此不应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要教育学生切不可眼高手低, 要明白任何一个工种都需要从基层做起, 要做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基层员工, 然后再去考虑自己怎样做一个对实习单位贡献更大的人。在实习岗位中, 学生应主动反思和应用所学理论, 使简单的技能达到熟练化程度, 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和目标, 同时也是自我能力水平提升的标志。

真切感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让个体融入其中

作为社会组织, 学校与企业有着不同的组织文化, 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 顶岗实习本身是一种本位工作的学习过程, 是个体逐步接受并认同企业价值观的过程。在实习中, 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经营理念, 体验企业的文化氛围, 这是与在学校学习最大的不同。通过实习, 学生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开始逐步地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 并按照员工手册中的18项基本功努力做事,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学会适应公司严格的管理和规章制度, 遵守劳动纪律, 培养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企业追求的是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这依赖于严格的制度和管理。顶岗实习是真顶岗、顶真岗, 是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的过程。在实习中, 学生不仅要感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还要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基本要求, 听从安排, 服从管理, 具有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学生在校思想很单纯、幼稚, 对企业缺乏了解, 缺乏吃苦耐劳的锻炼。刚开始对实习充满憧憬, 既紧张又兴奋, 但工作没几天, 就有不少学生不适应。长时间的工作, 站立式的工作方式, 使不少学生抱怨又苦又累, 身体不适。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中的硬性处罚, 领班、组长的“不近人情”的管理方式, 更使学生难以忍受。企业管理更多的是刚性规范和硬性处罚制度, 执行力度大, 落实具体规范, 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普遍性问题。很多学生习惯了轻松的学校生活, 养成了依赖心理和自律不严的习惯。上岗实习后, 学生的身份即转为公司员工, 角色的迅速转变使学生感觉很不适应, 精神压力很大。所以学生必须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 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勇敢地面对现实, 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全面掌握岗位要求和企业管理规定, 明确职责, 严格按照岗位要求进行操作。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技术能力, 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要接受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当面临困难、问题时, 不能总想依赖别人的帮助, 要调节情绪、端正心态, 多与教师、同学交流, 主动查找问题的症结, 寻求解决方法。在工作中要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的良好品质。

学会尊重、沟通和宽容,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习意味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不可能再像学校环境那么单纯, 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也不像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那么简单明朗, 容易相处。因此, 要引导学生重视人际交往, 掌握团结合作的原则, 处理好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从“实习工作满意程度测评表”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实习的最深刻感受且满意度最高的方面均来自人际关系。这些学生大都处于十七八岁的年龄, 多数来自农村, 正处于渴望走向社会、逐步成人化的时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建立起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 对实习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多数学生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 在实习期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也有部分学生始终做得不好。实习使每一位学生正确地认识了自己, 特别是自己的不足, 如行为习惯、性格特征、身体素质、知识结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缺陷。实习中凡是行为习惯差、自由散漫、性格怪僻、缺乏人际交流技巧的学生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个别学生不满意就与领班吵架, 不高兴就不去上班, 身体差的学生不是今天感冒就是明天不舒服, 不会沟通的学生同事关系紧张, 心情郁闷。有个别学生抱怨“不知怎样与人相处, 上级领导不平易近人, 老员工看不起新员工特别是实习生, 不知咋办”;有学生建议“举行体验式活动, 提高与他人交往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可见, 平时在学校教育中, 除了教育学生学知识、掌握技能外, 还应重视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积极打造和构建帮助学生成长的环境和平台,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明确

大多数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动力不足, 在校学习重技能而忽视英语、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通过实习检验, 充分暴露出中职生知识上的严重不足, 工作岗位的要求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 并开始做出积极的调整。调查显示, 学生对毕业后的打算, 前测是找份工作, 自食其力, 而后测转变为继续选择求学, 可见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今后, 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将相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及评价指标中充分体现出来。例如, 在财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引入价值观教育, 使职业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 重点培养学生细致、严谨、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结语

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既掌握技术和技能, 又具备诚实正直、团结合作、尊重劳动、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顾全大局品格且具有健全人格魅力的新型人才, 价值观教育恰恰有助于我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价值观代表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是我们追求的动机和目的;价值观激发情感, 给予我们思想和理解的动力, 是构成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价值观教育内容丰富, 包括职业价值观教育、创业教育、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 其中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 将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入职业教育, 才能实现持久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8) .

[2]卢德斯.R.奎苏姆宾, 卓依.德.利奥.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余祖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中职生德育的培养 篇9

一、中职生德育现状

中职生大多数是由于中考失利, 无缘进入高中的15~18岁的青少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这些学生还正处于叛逆期。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差的, 他们的文化课基础也相对薄弱。就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 大多数学生的自身素质还是好的, 他们懂得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家庭,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 走可出续发展道路, 在发展中,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平, 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 其综合素质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就相对差一些, 他们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批评、责骂,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自卑感一直伴随着他们。在面对挫折时, 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退缩, 缺乏积极应对挫折的态度, 无法在失败中树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将自己定位为失败者。在生活中不懂得感恩为何物, 不懂得文明礼貌为何物, 不懂得社会价值为何物。为此, 加强中职生的德育已经成为广大中职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中职生德育探索

(一) 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教师、学生、教材, 还包括校园的文化环境。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校园建设的主体, 是一个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场所, 一个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学校的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悟、理解道德文化的平台。例如,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树上挂上彩带, 在带上可以写上一些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在观赏中学到道德知识。另外, 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有利于社会主流思想、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例如, 学校可以利用早操时间播放一些中央领导人的经典讲话, 使社会主流发展思想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中,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精华与道德精髓, 例如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都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中职生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才会在中考中失利, 失去进入高中学习的机会。因此, 在中职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 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取其精华, 将那些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例如《弟子规》, 从开篇就在讲“孝”, 学生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加以配合相应的小故事, 学生才会对“孝”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以“孝”为行为指导, 真正做到“孝”。

(三) 注意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不仅仅是在“传道、授业、解惑”, 更是作为榜样的力量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素养, 更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以其自身的道德来感染学生, 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观念, 加强师德教育, 这是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充分了解师德教育的最新发展状态, 努力在工作、生活中自主学习, 提高自身的道德理论水平、道德实践水平等。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掘德育的实用性, 和学生一起观看一些道德榜样的案例, 让学生也感受到道德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是实实在在的, 是有实用性的, 我们可以将学到的道德付诸实践, 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所设置的德育课程中, 教师不要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课本上, 而要将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做到知书达理,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案, 加强专业的实践教育,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王素连.关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 2016 (14) :53-54, 57.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10

目前, 中职学校在校生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中职学校已成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多年居高不下, 个别地方还呈上升趋势。中职生作为我国社会生产与建设领域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及培养已刻不容缓, 不容忽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中职生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1) 中职生身心正处在成长阶段, 易误入歧途。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18岁之间, 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 他们思想活跃, 但极不稳定, 好奇心强, 却易变化, 对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缺乏判断和抵御能力, 经不住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能够辨明是非。一些学生不讲理想和信念, 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和奉献, 只图享受;不要组织和纪律, 只有自我。另外, 随着年龄增长, 中职生独立性逐渐增强, 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有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容易冲动, 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 意志较脆弱, 经不起挫折, 常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 如吸烟、酗酒、斗殴等。由此可见中职生处于不成熟与成熟、不稳定与稳定的临界点, 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中职生整体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不强。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大多数家长认为上高中, 考一个好大学是唯一的成才之路, 只有无法继续升入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教育。因此, 中职学生的素质明显不高, 部分中职生的求学欲不强, 来到职校就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 随性而为, 放任自己, 甚至自暴自弃。中职生中违纪、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中国法制网统计, 中职生中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 有违法倾向的约占28%, 许多中职生强行索要、殴打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 丝毫不以为这是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3) 易受社会不良现实影响, 法律观念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但社会各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法制建设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难免滋生腐败及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 以权代法等现实问题。有部分学生认为, 权可以大于法, 有权有钱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 法律不能够惩恶扬善, 从而对其公平性和正义性不甚理解, 一些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任感, 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一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沉默, 要么选择暴力应对。

(4) 中职学校对于法律教育不够重视, 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目前, 大多数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教学, 法律课时一星期两节课, 一个学期上完, 由于课时量小, 法律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而且, 中职学校的法律课只是作为考查科目, 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 使得学生认为法律课无关紧要,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使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无怪乎中职学校的老师们总是抱怨“现在的中职生素质差, 特别难管”, 这多少与学校对于法制教育不够重视不无关系。由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欠缺, 导致中职生的法律观念模糊, 相当多的中职生不能区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认为违法就是犯罪, 犯罪就是违法。甚至有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 他们没有注意到法律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

(5) 中职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虽然, 中职生通过宣传学习, 有了一些模糊的法律意识, 从理论上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在现实中, 不知如何真正运用或采取法律措施, 通过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 如有的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 往往是头脑一热, 就采取一些过激, 甚至愚昧的方式, 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怀疑同学偷东西时, 而对他人进行非法搜身和查包, 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有时学生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有的学生在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三包”凭证,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却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等, 不胜枚举。足见中职生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 学校应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法制教育, 进入中职学校后, 面临一个相对较大, 也相对复杂的环境, 碰到一些社会现象, 他们心里会感到迷惘和困惑。此时, 学校除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外, 还必须抓住时机, 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的任务是既要教会学生立足社会的本领, 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3年, 学生有一个较长且比较稳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校应该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向法制教育倾斜, 安排足够的课时。比如可规定如果法律课不及格不能毕业, 同时可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 配备既懂教育又精通与中职生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通过系统的、正规的法律知识学习,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律素养, 知法才能守法,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2) 加强中职生的法律基础课教学。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学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职校教师不仅要将法律知识告诉给学生, 而且, 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所具有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教学时, 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罪, 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 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同时,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 特别是选取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相符, 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典型案例, 让其自我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要围绕目标, 注重引导和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教育他们对语文知识做到系统化地学习和积累。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是什么?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法宝是什么?那就是多“读”和多“写”。比如, 名篇经典一定要不打折扣诵读, 烂熟于心, 而且在写作中要有意识地运用, 让学习积累发挥作用, 在应用中巩固所读所诵。

一、多读

平常说要“博览群书”, 就是读书对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是很重要的, 自然对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知识的积累, 除了自己接触生活, 接触自然, 获得第一手知识之外, 更多的对生活, 对社会的认知是来自书本的。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 大多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力量。作家姚雪垠为了写长篇小说《李自成》, 日夜苦读明史, 做了很多资料卡片, 上万张的专题卡片堆积如小山。成功的饱学人士这样不遗余力苦读, 那么作为未来事业接班人的我们, 在求学的路上更应该在书海里畅游, 孜孜不倦汲取书本的营养。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心情, 和书中人物共心跳;读书可以欣赏世界各地风俗民情, 领略缤纷多彩的人情世故;读书可以理解宏观世界的玄妙与伟大, 更可体悟微观世界的生命体的律动。总之, 书本是一扇窗, 读它, 宇宙就在你的面前, 一切狭隘都将在书本面前销声遁形, 拂面春风必将带你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我们读的多了, 写作的素材自然就源源不断。实际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过程, 更是一个知识积累的

育, 明辨是非,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有的放矢, 预防和减少中职生违法、犯罪, 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 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中职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教学与实践。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如: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法庭, 组织开展辩论赛以及法律知识竞赛等。二是指导学生开展法律实践。经常性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 开展分析与讨论, 并设立法制宣传园地, 在校园内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法治节目。如每周组织学生观看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以及《经济与法》等法制类节目, 并让同学根据节目中的案例写出观后体会, 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鲜活生动的法律知识。

(4) 提高中职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作为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只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不能过激, 甚至是违法行为。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 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 改进教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多写

语文学习的“写”能力很重要, 在今天各种考试缤纷出现的大背景下, “写”尤其重要。“写”是“读”的延伸、巩固和转化。同时, 写作时候, 由于我们的认识毕竟有限, 一定会出现“卡壳”现象, 遇到这些疑难, 都可以透过读来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作文时, 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写、勤写。日常多写, 思维就活跃, 头脑是越用越灵。写什么?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所见所闻。写, 让我们进一步观察生活, 促使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实际, “写”是思想的梳理, 起到日常行为纠偏的功效。总之, “写”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更缜密。“读”和“写”都不可过于单方面强调,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读不写, 学生就成了书袋子, 读的营养不能转化为有效材料, 读的价值就失去了很多;只写不读也不行, 只写不读, 我们就感到词语的贫乏, 内容的无趣, 我们的文字就少色彩, 文章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味同嚼蜡的文章谁爱读呢?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只有“读”“写”结合, 才能最大化相互促进。实际上, 在“读”的过程中, 我们的视界更扩大了。“读”“写”有效结合, 我们写的本领就能大大提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读多写, 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素养一定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唐河县第三初级中学)

育方法, 不应歧视有问题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 及时消除个别学生的不良心理。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聘请法律顾问, 定期对教师进行法律讲座和法律问题大讨论, 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教学管理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发生的“摩擦”, 提供大家进行讨论、分析, 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从而在学校里营造一个“人人守法, 人人讲法”的法律氛围。

另外,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仅仅依靠学校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可以电话、书信等形式,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和思想动态, 积极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离校后, 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家庭教育;同时, 学校应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 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 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培养中职生自信的途径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自信心;原因;途径

一、自信心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高尔基曾经说:“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它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自信心是一种自我评价、自我肯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优秀的心理素质。

自信能够使人们不畏惧困难与挫折,勇于接受各种挑战,克服各种障碍,从而走向成功,因此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成功的第一要素;自信能够使人极大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成为有用之才;自信能够使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向上,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自信是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需要;自信心能够使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比较准确的估计,从而制订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方向,愿意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任务,以勇敢、果断的态度面对困难,从而取得最后的成功;能否拥有自信心还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需要。具有自信心的人拥有高度的成就动机,拥有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强烈的责任心。

二、中职生缺乏自信的表现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他们中普遍存在着自信心缺乏的现象,他们往往有自卑感,自我评价很低,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学生;他们抗挫能力很差,稍微遇到些困难就退缩,甚至遇到一点儿失败就觉得自己太笨,太蠢,什么都不行,全面否定自己的能力,形成“自我无能感”。中职生不自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习方面。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反应倾向。学习自信心是以自身的学习能力为认识评价的对象的,本质上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正确估计与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胆怯、害羞,性格非常内向,一般表现为缺乏热情、主动,课堂上从不或很少主動举手发言,即使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神情也非常紧张,不敢抬头,脸红、坐立不安、说话不流利、结结巴巴,或者根本说不出话来;不敢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同学的小组或集体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

2.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自信心的中职生人际关系紧张,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也不敢于主动敞开心扉,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般表现为不敢主动地与其他同学交往,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躲躲闪闪,即使与人说话都低着头,常常害羞、内向、胆怯和焦虑,行动上畏缩,退避。平时比较沉默,少和人接触、很少有知心朋友。他们在课外不活跃,害怕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在活动中表现不佳而被他人讥笑,他们做事怯懦、优柔寡断,处事的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偏低,总是一个人独处,其实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寂寞。

三、中职生缺乏自信的原因

造成中职生缺乏自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评价较低。自我评价是指在对自己身心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形成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从而具有自卑感。自卑心理就是还没有开始做某件事时就已经断定自己不行的情绪,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中职生因为在初中时学习基础就很差,没有能够进入高中,本身就觉得自卑,感觉自己学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行,产生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而饱偿了过多的失败,一次次的失败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自卑心理,以至于产生恶性循环。在学习、生活中他们失去了追求成功的信心,所以成绩差的学生常有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

2.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照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式,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认知倾向。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就总会顺着定式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中职生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不自信的学生就形成了“我不能”、“我不行”、“我做不到”等固有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在他们的头脑中固定了下来,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四、中职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缺乏自信,但他们并不是无药可救的,自信心是可以培养的,作为学校教育者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都成为满怀自信的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1.正确评价自我。一个人自信心的形成是与其自我评价密不可分的,拥有自信的人能够肯定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集中精力去发挥自己的优点,从内心树立起信心,给自己一种信念:“我有能力去做,没有东西可以难倒我。”所以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关键。具有自信心的学生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不仅能正确对待眼前的挫折,更能从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而每一次成功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总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学会积极地自我暗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过一次著名的暗示实验。他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随便指出几个同学,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同学经过观察和测试,是智商特别高,特别聪明的孩子。教师经过心理学家的“权威性的谎话”暗示,对这些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暗示给学生:“你能行”。一年以后,这几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而其实那些孩子只是教授随便指的。可见教师给学生的正面暗示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它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培养、鼓励学生集中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产生“只要努力,我也能成功”,“我不比别人差”,“我是最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的自我暗示。

3.坚持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他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上,而教师往往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就要好一些,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要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应该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表扬、鼓励、赏识他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投入,用极大的耐心、宽容心和同情心积极引导他们,从而使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信心倍增。

福斯特曾经说过:“自信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自信心被誉为“精神世界的一朵鲜花”,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心理品质。自信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使人富有进取精神,对人的成长和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就让我们教师为我们的学生托起自信的太阳,协助他们走向成功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德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邱炳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M].科学出版社

论中职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骨干,培养

中职生的年龄在15~20岁之间,即中职学习阶段是中职生是从未成年过渡到成年的阶段。中职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一定的体育比赛项目,表现欲望比较强烈。而且,中职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课余活动时间相当充裕。利用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在训练及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体育骨干。体育教学及训练课中仅靠教师一个人去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体育骨干的培养,让他们积极地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为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使教师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其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离不开学生体育骨干。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例如:篮球、排球、足球比赛,校运动会及趣味体育比赛等,这些活动从编排到裁判,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要求学生体育骨干参与,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各方面能力,以保证活动组织工作圆满地完成。

1 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意义

1.1 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

培养中职生体育骨干,充分发挥其在中职生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可带动广大学生积极投入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去,形成学校体育风气,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实践表明,学生体育骨干在全面开展中职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现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是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体育骨干的教育与培养应该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爱、拼搏向上、艰苦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智与体育素养。

1.3 实现终身体育的需要

中职学习阶段是培养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是中职学生保持和发展自身健康的需要。中职学校体育教育要以奠定终身体育为基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使其受益终身。中职学生在此时期学习系统体育知识、体育锻炼方法,而体育骨干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做好能力的储备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内容及方法

学生体育骨干培养的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培养体育技、战术骨干,比赛中可发挥他们裁判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组织体育比赛的各方面能力等。在选择内容上,应以校为本,根据学校的实际,培养对学校有用的学生体育骨干。通常,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组织小型体育比赛的能力、裁判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在教学和训练中的体育骨干比较普遍。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方法很多,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特点和传统,应结合培养体育骨干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是以老生带新生方式进行,即通过学生会老干部的工作经验传授,使得体育骨干的水平得以传承。教师通过教学、现场比赛、讲座等方式培养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学生体育骨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2.1 在小型体育比赛中培养体育骨干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每年举办很多学生的体育比赛,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棋牌类比赛等,每种比赛都需要大量的裁判工作人员,而这些裁判工作都由教师来完成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教师日常开展的是大量的教学工作,分身无术。所以,必须培养大量的学生裁判工作人员参与组织比赛。

2.1.1 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体育骨干裁判能力

众所周知,体育比赛裁判工作是关键。校园里开展的各项体育比赛都有明文规则,并称之为裁判理论知识。在比赛过程中执行规则称之为实践裁判知识。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体育骨干的裁判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理论与实践2方面的裁判能力,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通常,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会在赛前开展理论知识培训,从各班抽调优秀的体育骨干进行培养,然后让他们到现场运用所培训的知识。在比赛初期,教师在比赛中对学生裁判员进行指导,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学生裁判工作能力不断提升,使他们能独当一面,成为优秀的裁判员。

2.1.2 在实际比赛中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

开展校园体育比赛,除了裁判工作是关键工作以外,组织工作也很重要。组织工作包括:通知、分组、抽签、编排、裁判分配、公布比赛成绩等。这些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对其不但要考虑周全,还得细心及时,发现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的活动编排知识,还要向他们强调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对每一件事的考虑要深入到细节,做好事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最后,还要教他们做好解释工作,通过解释,处理比赛中出现的问题。

2.2 在教学及训练课中培养体育骨干

2.2.1 体育课前的培训

在体育教学中,要想真正使体育骨干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必须要在课前做好体育骨干的培训工作。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可以定期、不定期或结合教师的备课进行。首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树立做好工作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要求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教会他们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便于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再次,注意培养体育骨干的独立工作能力,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带领并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前体育干部的工作很多。例如,在上课前应问老师上什么课,在哪块场地集合,需要哪些体育器材。而学生因病、伤,女生因“例假”不能正常上课等也应由体育干部或学生自己主动地向授课教师说明。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妥善安排,使体育课有条不紊地进行。

上课前的说明工作很重要。体育教师要向体育小组长简要说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组织教法以及保护帮助等。只有做好了课前说明,体育小组长才能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全体同学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说明了情况,教师才能同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2.2 课堂中大胆使用体育骨干

上体育课时,可由体育委员或小组长负责集和整理队伍,也就是说体育课基本部分之前的准备工作,可由体育委员或小组长来完成;在基本部分学习中,分组练习时,按照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可由体育委员或体育小组长负责指挥开展活动,调动队伍和保护帮助等工作,并且及时向教师报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结束部分中,也可由小组长轮值指挥学生们进行放松活动,归还器材等。只有充分信任,大胆地使用体育骨干,并且给予肯定,才能使他们真正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无数事实证明,被称为“小老师”的体育骨干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体育老师无法代替的。与此同时,这些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很有可能成为体育运动的后备人才和主力军。

2.2.3 发扬教学民主,提倡自我评价,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要做到发扬教学民主,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向班干部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同时也应向其他学生了解体育小组长在学练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不断地改进、提高本职的教学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自我评价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3 注重体育骨干的评比与激励

中职学生好胜心较强,对学生尤其对体育骨干进行比较评价,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对体育骨干的竞赛评比既可在班与班之间进行,也可在小组之间进行;既可进行组织能力评比,也可进行贯彻执行课堂常规的评比等。评比时,目的要明确,要有计划性、组织性和原则性。通过对体育小组长的评比,可鼓舞各小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各组同学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

3.1 健全评比奖励机制

适宜的激励能使学生产生通过努力实现教学训练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即只有当个体努力、教学训练目标和个体需要三者融合在一起时,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由于学生积极性的高低是不断变化的,某一种激励方式的效果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所以教师还要善于不断地采取新的激励方式,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学生刚进校时,我们激励学生以成为运动队的一员为荣,并激发他们主动参加运动训练;学生正式入队后,我们又鼓励学生力争在各种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成绩和名次,为学校争光,为自己的人生添彩;在接近毕业时,我们又把学生的训练态度和比赛成绩与就业分配挂钩。这样的环环相扣,使得学生参加训练的激情持久不衰。

3.2 结合就业问题激励体育骨干

就业问题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教练员应争取让学校作出相关规定,就业时在同一专业的学生中优先推荐体育骨干,以此来激励体育骨干的内在需求,推动运动队的发展。

总之,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系统是由不同的环节组合起来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工作,不断地提高学生组织工作的能力,合理地使用体育骨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校园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申向军.论大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20(12).

[2]陈秀玲.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中学生体育骨干[J].体育学刊,2000(5).

上一篇:已有经验下一篇: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