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幸福观培养

2024-09-13

中职生幸福观培养(共12篇)

中职生幸福观培养 篇1

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中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该本着“育人为先、德育为本”的教育原则, 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中职学生, 但是从目前的中职学校教学现状来看, 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目的, 实在令人堪忧。

一、中职生德育现状

中职生大多数是由于中考失利, 无缘进入高中的15~18岁的青少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这些学生还正处于叛逆期。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差的, 他们的文化课基础也相对薄弱。就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 大多数学生的自身素质还是好的, 他们懂得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家庭,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 走可出续发展道路, 在发展中,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平, 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 其综合素质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就相对差一些, 他们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批评、责骂,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自卑感一直伴随着他们。在面对挫折时, 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退缩, 缺乏积极应对挫折的态度, 无法在失败中树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将自己定位为失败者。在生活中不懂得感恩为何物, 不懂得文明礼貌为何物, 不懂得社会价值为何物。为此, 加强中职生的德育已经成为广大中职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中职生德育探索

(一) 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教师、学生、教材, 还包括校园的文化环境。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校园建设的主体, 是一个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场所, 一个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学校的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悟、理解道德文化的平台。例如,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树上挂上彩带, 在带上可以写上一些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在观赏中学到道德知识。另外, 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有利于社会主流思想、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例如, 学校可以利用早操时间播放一些中央领导人的经典讲话, 使社会主流发展思想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中,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精华与道德精髓, 例如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都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中职生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才会在中考中失利, 失去进入高中学习的机会。因此, 在中职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 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取其精华, 将那些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例如《弟子规》, 从开篇就在讲“孝”, 学生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加以配合相应的小故事, 学生才会对“孝”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以“孝”为行为指导, 真正做到“孝”。

(三) 注意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不仅仅是在“传道、授业、解惑”, 更是作为榜样的力量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素养, 更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以其自身的道德来感染学生, 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观念, 加强师德教育, 这是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充分了解师德教育的最新发展状态, 努力在工作、生活中自主学习, 提高自身的道德理论水平、道德实践水平等。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掘德育的实用性, 和学生一起观看一些道德榜样的案例, 让学生也感受到道德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是实实在在的, 是有实用性的, 我们可以将学到的道德付诸实践, 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所设置的德育课程中, 教师不要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课本上, 而要将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做到知书达理,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案, 加强专业的实践教育,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王素连.关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 2016 (14) :53-54, 57.

[2]杨学娟.现阶段中职生德育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 2016 (18) :14-15.

中职生幸福观培养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培养良好习惯,争做优秀中职生》。

同学们,学会做人是我们中职生的首要任务。可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在公交车上抢座不让座,马路上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路边乱丢果皮纸屑,乱吐痰,与人交谈满嘴脏话,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我不否认,在很多人眼里,这些行为习惯都微不足道.可是这些不良习惯却真实地反映出部分中职生的精神风貌,折射出其道德素质的低下。古人云:“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实上,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我们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常言道:“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社会现实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沾染上不良习惯会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隐患.现在,我们也常看到校园内一小部分同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恶习,陋习现象有重新抬头的现象,一些同学尊师重教思想淡化,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举止言谈粗俗,大庭广众之下脏话,粗话不断;不懂谦让互助,仪表仪容不整,有失规范;不讲卫生,吸烟、喝酒,考试作弊;男女同学之间没有保持正常的友谊关系,行为不端等等诸如此类现象,严重危害了学校的形象,破坏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加强我们中职生的养成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各位同学,文明习惯是同学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讲粗言烂语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同学们,作为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员,你是否有晚睡晚起,懒散自由的坏习惯呢?是否有随意迟到、旷课,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呢?这些坏习惯,如不加改变,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甚至影响我们的前途!

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校园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谐的校园需要同学们共同创造。在这里我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以我们文明的实际行动向家长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发展完美文明自我,共同努力吧!

中职生幸福观培养 篇3

人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关爱则是维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最稳固的纽带,实施关爱教育,有助于帮助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更多的爱心。所以,本研究将着眼于中职生现在的实际,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通过实施多种关爱教育活动,提升中职生的自信和自尊,增强幸福感,最终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关键词】关爱教育 中职生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28-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导致普通高中也跟着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愈来愈少,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小,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通过层层选拔淘汰之后剩下来的生源,其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下游水平,与高中生不同,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因为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不同而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因此他们往往有一种挫败感,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所以中职生幸福感会与高中生有明显的不同。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更多的爱心,育人先育心,从关爱做起,才可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及行动研究,探索关爱教育对提升中职生的幸福感的影响,反思中职生幸福感缺失的问题,通过实施关爱教育,帮助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幸福感,为社会提供更合格更有用的人才。

(三)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中职生是一批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大部分中职生是因为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不同而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因此他们的幸福感会与中学生、高职生和中职生有明显的不同。心理因素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不能更好的发现和改变中职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斗志,失去希望,对自己放任自流,甚至犯罪。根据现有的研究及本次科研的目的,我们以烟台工贸学校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幸福感进行对比,目的在于了解中职生的幸福感的现状,通过实施关爱教育,帮助中职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升幸福感,为社会提供更合格更有用的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烟台工贸学校的在校生为例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对比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要注意综合分析与反复验证。实验研究工作注意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着手,用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方法检测实验结果,紧紧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争取最佳的实践效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关于关爱教育的思想萌芽,近些年国内也曾经有过一些大大小小关于该问题的讨论,比如,鲁洁认为关爱是主体的人对客体对象的尊重、悦纳、喜爱、欣赏和关注以及无条件不遗余力的促进对方的进步和成长;赵春苗将“关爱”定义为一种道德关系,即在这种道德关系中主体做出的有利于客体进步和发展的行为;杜蕾认为关爱行为是一种理性的帮助、反映了个体对外在的一种积极状态,且“关爱”应是量力而行的、合理的;李敏认为,关爱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对客体的关照和喜爱或关心和爱护,即主体对客体的存在和价值的认可、尊重、欣赏、赞美以及主体为维护客体的价值和存在而作的种种努力。但遗憾的是深入、透彻系统的进行分析和研究还是不多。而且对于研究中职生关爱的则少之又少。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教育领域研究关爱教育的还是很多的,有许多教育实践活动也将关爱的思想融进其中。比如,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5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主要提出了“学会生存”──这一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学会关心”。1996年,日本第十五次中央教育审议会,将富有同情心和与他人协调的能力作为未来儿童所需要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者马丁也主张, 21世纪教育追求的教养基础应该用“3C”(关怀、关切、关联)代替“3R(读、写、算)。

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的分析,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伦理学说、弗洛伊德伦理学说、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爱教育思想。弗洛姆认为关爱作为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关爱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而不是外在的对象;关爱建立在关心、理解、尊重和负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味的占有和奉献。

著名的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透过对现代社会的研究和对现代人的心理分析,形成自己独特的关爱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应该是道德的核心,人的爱的需要,是产生伟大精神的源泉;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德育的主旋律。”他还说过:“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接触。”而关爱教育则是催生心灵花朵的阳光,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用爱给每一个学生铺就通向幸福未来的道路。

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Noddings.Nel)提出的"关爱教育新模式"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

四、当前中职学校管理现状与学生现状分析

学校本是教导学生学会关爱的重要场所,但目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爱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与技能训练。学生被限定在取得好的分数与技能的前提下积累资本,学生处于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争光的美丽而狭隘的光环下,残酷的竞争迫使学生产生自私和残忍的竞争观念,学生无以体会和感受到关爱的思想与理念,更无法以关爱的行为去对待自己与他人。

现在的中职生自满于现状,不思进取,有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得过且过。这怎么能行?对自己的将来没有目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岂不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整天昏昏沉沉,看似无忧无虑实则内心惶恐前途渺茫,何谈幸福感?这就是他们活生生的现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意识淡漠,崇尚武力。

校园里随时都有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敲诈勒索、打架等,其中打架,大多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展起来的,同学之间出言不逊,动辄打架,有些事件最后演变成刑事伤害

案件,而作为当事人对其行为是否违法却浑然不知。

2.厌学现象较为普遍。

有些学生上课不打开书本,做作业没有笔,上课有吃东西的,有照镜子的,有看小说的,有偷偷发短信的,有睡觉的,甚至个别同学上课不征得老师同意会走出去上厕所的……。

3.缺乏互助和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

在中职学校里,有很大部分学生与他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缺乏团队互助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口角相争,没完没了,严重者慢慢演变成群殴事件。

4.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移。

部分学生追逐享乐,耻于劳动,羞于勤奋,乐于标新立异,沉迷于网吧,陶醉于幻想之中,忽视现实问题。

5.缺乏必要的毅力及意志,情感反复。

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就萌发退意,即使同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后果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经再三说服教育,他就是不听劝阻,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嫌。

6.自我控制力差。

比如,上课讲话、吃东西,课间抽烟,深夜翻墙外出上网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是不知其利害,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7.逆反心理。

这是所有介于少年及年轻人之间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自以为是,听不进老师的批评,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甚至有的学生你越不让做,他越做给你看,气得你无话可说。长此以往人将不人国将不国,岂不哀哉?痛哉?

上述这些行为,不仅让授课老师茫然,更加大了班主任和学校的管理难度,防范、疏堵手段方法虽不断创新,整天在琢磨学生的所想所思及应采取的对策,但仍跟不上情势的发展,疲于奔命。

五、关键词的把握

什么是关爱教育?回答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是素质,有的说是道德,有的说是心理,还有的说是爱护与帮助。我以为以上几种说法就好比是一棵大树的树冠,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树的根本。心里不健康,道德标准不统一,道德不一则文化不一,而文化的实质就是诚信。宋代教育家 程颢言:“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所以,回答关爱教育这个问题,首先要树立已诚信为本的教育,诚信即为根。

作为心理学术语,“幸福感”是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对于中职生而言幸福感简言之就是得到社会的尊重、父母及家人的赞赏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可现实中他们往往大多数却得不到,这其中原因很多,简单说一个客体一个主体,客体即社会的大环境,包括:制度的不完善、文化的颓废、道德的缺失等等。主体即自身价值的提升。中职生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却是低就业质量:在产业升级不断提速的今天,他们缺少了发展的后劲,上升渠道不畅通,损伤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要让中职生真正“吃香”,让中职生增强幸福感,需要大环境的支持,即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中职教育,重视技术人才的氛围,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技术工人的收入分配指导进一步明确,增加中职生学成后的分配收入。

六、构建并实施关爱教育活动方案

(一)入学关爱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一样同属于高中段教育,但中职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特长和职业道德。我校通过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职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情况,了解本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学习方法和专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端正专业思想,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着为职校生踏上工作岗位服务的思想, 旅游导游教研组侯婕老师从“‘礼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尊重”的角度入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懂得了: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弱者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教养。新生们还了解了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个人礼仪、举止礼仪等,进一步加深了对常用的“五声十字”(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礼貌用语的认识。新生认识到文明礼貌,讲究礼仪是就业的入门钥匙。

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是实训实践课比重大。为保证职校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责请国家注册安全师梁兆波老师,利用课件从人身安全、财物安全、消防安全、个人卫生、宿舍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方面,向新生传授安全知识,使他们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群体意识,保证他们在交通、就寝、实训、饮食等方面的安全,顺利度过三年职校生活。

中职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专家夏红梅老师,从职业理想教育、专业概况介绍、职业潜能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撰写等五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为配合创业教育,学校邀请区农机公司董事长王涛做了《创新思维方式,创造前行企业》报告,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关爱教育中,所有的班主任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他们靠在班级里,扎根于同学中,今年,为实现“德能兼修”的培养目标,学校号召还全体班主任利用晨会时间,开展了“立德故事天天讲”活动,每天为学生讲一则“立德”小故事。

(二)成长关爱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又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所以,烟台工贸学校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首位,以“尚德、崇俭、自律、勤勉”“德能兼修、严爱共济”为校训校风,扎实推进校园德育建设,倡导学生以德立身、以能立足。今年,在教育部“立德树人,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定位,通过开展立德宣誓、诵读三字经、天天讲立德故事、听立德歌曲等活动,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校园氛围。

基于中职生的自卑,缺乏关爱等心理特点,我校每年会与吉斯集团青年志愿团联合举行“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公益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活动中,通过合作拼图、二人对话、讲述苹果树的故事;漫漫人生路、描绘理想绘画等游戏活动,加强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激情与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老师和家长手拉手,心连心,以平等、朴实、诚恳的心态彼此面对,同学们在感恩中对亲情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提升了付出、责任、爱心、信任等素质,体会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一步提升了幸福感。我校每年还会举行多种讲座形式,比如安全教育讲座、价值观讲座、心理健康讲座等等,引导学生的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健康是幸福的前提,没有了健康,又谈何幸福,为了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我校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逃生演练、远足、阳光体育等种种形式,强化了学生的体魄,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三)帮教关爱

烟台工贸学校对一些困难学生和家庭实行资助。对于困难家庭的学生在享受国家免学费的前提下,每人每年还享受国家助学金3000元,民政部门资助500元;孤儿每人每年2500元,残疾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学校对特别贫困的21名学生每月给予住宿生240元、走读生120元的生活补贴。2013级计算机班的姜超同学,患有遗传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生活不能自理,父亲残疾,母亲靠种地为生,父母为他治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家境十分困难,姜超同学就读烟台工贸学校以后,学校和师生给予了他从生活到学习到实训的全程关爱。姜超一入学,学校就为他申请了每年1500元的贫困生补助并且每月给予120元的午餐补贴;安排他母亲临时到学校食堂工作,把他所在的班级的文化课教室安排在一楼,并开辟“绿色通道”让姜超乘坐电梯上专业课。他的班主任邵巧老师拿出家里的轮椅,不但为他出行提供方便,也为背送他的同学减轻了负担,学校师生的关爱,使姜超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不仅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说话也幽默诙谐起来,而且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被评为三好学生,并获得了一等奖学金。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的中职生,学校、老师只有用心去爱护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提升中职生的自信和自尊,增强幸福感,最终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刘占江. 践行关爱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N]. 承德日报,2008-01-21006.

[2]刘春山,单朋华. 学校教育中关爱教育的缺失和建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8:48-50.

[3]王莉. 弗洛姆关爱教育思想的意义探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33-135.

[4]刘石洋. 关爱教育探索与实践[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6:126-127.

[5]杨珍. 用“关爱教育”诠释教育的爱[J].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04:46.

[6]崔庆玲,彭希林,刘善球. 德育之精魂——关爱教育说[J]. 学园,2011,03:87-90.

[7]李晓凤,王桃林. “关爱”在我国教育科学中的理解及文献述评研究[J]. 理论月刊,2011,10:88-92.

[8]狄佩丽. 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有效策略[J]. 职业,2014,03:117-118.

[9]樊丽花. 实施关爱教育培育爱国情操[J]. 上海教育,2005,Z1:64-65.

[10]田玉卿. 实施关爱教育 塑造美好心灵[J]. 中国教师,2006,02:52-53.

[11]彭园珍,阳珊环. 中职生德育中存在的缺陷及应对措施[J]. 文理导航(中旬),2011,07:90.

[12]谢荣彩. 关爱教育视角下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3.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4

目前, 中职学校在校生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中职学校已成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多年居高不下, 个别地方还呈上升趋势。中职生作为我国社会生产与建设领域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及培养已刻不容缓, 不容忽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中职生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1) 中职生身心正处在成长阶段, 易误入歧途。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18岁之间, 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 他们思想活跃, 但极不稳定, 好奇心强, 却易变化, 对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缺乏判断和抵御能力, 经不住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能够辨明是非。一些学生不讲理想和信念, 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和奉献, 只图享受;不要组织和纪律, 只有自我。另外, 随着年龄增长, 中职生独立性逐渐增强, 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有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容易冲动, 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 意志较脆弱, 经不起挫折, 常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 如吸烟、酗酒、斗殴等。由此可见中职生处于不成熟与成熟、不稳定与稳定的临界点, 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中职生整体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不强。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大多数家长认为上高中, 考一个好大学是唯一的成才之路, 只有无法继续升入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教育。因此, 中职学生的素质明显不高, 部分中职生的求学欲不强, 来到职校就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 随性而为, 放任自己, 甚至自暴自弃。中职生中违纪、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中国法制网统计, 中职生中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 有违法倾向的约占28%, 许多中职生强行索要、殴打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 丝毫不以为这是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3) 易受社会不良现实影响, 法律观念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但社会各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法制建设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难免滋生腐败及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 以权代法等现实问题。有部分学生认为, 权可以大于法, 有权有钱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 法律不能够惩恶扬善, 从而对其公平性和正义性不甚理解, 一些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任感, 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一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沉默, 要么选择暴力应对。

(4) 中职学校对于法律教育不够重视, 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目前, 大多数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教学, 法律课时一星期两节课, 一个学期上完, 由于课时量小, 法律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而且, 中职学校的法律课只是作为考查科目, 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 使得学生认为法律课无关紧要,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使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无怪乎中职学校的老师们总是抱怨“现在的中职生素质差, 特别难管”, 这多少与学校对于法制教育不够重视不无关系。由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欠缺, 导致中职生的法律观念模糊, 相当多的中职生不能区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认为违法就是犯罪, 犯罪就是违法。甚至有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 他们没有注意到法律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

(5) 中职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虽然, 中职生通过宣传学习, 有了一些模糊的法律意识, 从理论上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在现实中, 不知如何真正运用或采取法律措施, 通过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 如有的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 往往是头脑一热, 就采取一些过激, 甚至愚昧的方式, 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怀疑同学偷东西时, 而对他人进行非法搜身和查包, 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有时学生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有的学生在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三包”凭证,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却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等, 不胜枚举。足见中职生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 学校应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法制教育, 进入中职学校后, 面临一个相对较大, 也相对复杂的环境, 碰到一些社会现象, 他们心里会感到迷惘和困惑。此时, 学校除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外, 还必须抓住时机, 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的任务是既要教会学生立足社会的本领, 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3年, 学生有一个较长且比较稳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校应该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向法制教育倾斜, 安排足够的课时。比如可规定如果法律课不及格不能毕业, 同时可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 配备既懂教育又精通与中职生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通过系统的、正规的法律知识学习,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律素养, 知法才能守法,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2) 加强中职生的法律基础课教学。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学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职校教师不仅要将法律知识告诉给学生, 而且, 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所具有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教学时, 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罪, 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 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同时,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 特别是选取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相符, 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典型案例, 让其自我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要围绕目标, 注重引导和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教育他们对语文知识做到系统化地学习和积累。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是什么?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法宝是什么?那就是多“读”和多“写”。比如, 名篇经典一定要不打折扣诵读, 烂熟于心, 而且在写作中要有意识地运用, 让学习积累发挥作用, 在应用中巩固所读所诵。

一、多读

平常说要“博览群书”, 就是读书对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是很重要的, 自然对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知识的积累, 除了自己接触生活, 接触自然, 获得第一手知识之外, 更多的对生活, 对社会的认知是来自书本的。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 大多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力量。作家姚雪垠为了写长篇小说《李自成》, 日夜苦读明史, 做了很多资料卡片, 上万张的专题卡片堆积如小山。成功的饱学人士这样不遗余力苦读, 那么作为未来事业接班人的我们, 在求学的路上更应该在书海里畅游, 孜孜不倦汲取书本的营养。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心情, 和书中人物共心跳;读书可以欣赏世界各地风俗民情, 领略缤纷多彩的人情世故;读书可以理解宏观世界的玄妙与伟大, 更可体悟微观世界的生命体的律动。总之, 书本是一扇窗, 读它, 宇宙就在你的面前, 一切狭隘都将在书本面前销声遁形, 拂面春风必将带你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我们读的多了, 写作的素材自然就源源不断。实际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过程, 更是一个知识积累的

育, 明辨是非,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有的放矢, 预防和减少中职生违法、犯罪, 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 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中职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教学与实践。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如: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法庭, 组织开展辩论赛以及法律知识竞赛等。二是指导学生开展法律实践。经常性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 开展分析与讨论, 并设立法制宣传园地, 在校园内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法治节目。如每周组织学生观看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以及《经济与法》等法制类节目, 并让同学根据节目中的案例写出观后体会, 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鲜活生动的法律知识。

(4) 提高中职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作为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只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不能过激, 甚至是违法行为。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 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 改进教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多写

语文学习的“写”能力很重要, 在今天各种考试缤纷出现的大背景下, “写”尤其重要。“写”是“读”的延伸、巩固和转化。同时, 写作时候, 由于我们的认识毕竟有限, 一定会出现“卡壳”现象, 遇到这些疑难, 都可以透过读来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作文时, 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写、勤写。日常多写, 思维就活跃, 头脑是越用越灵。写什么?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所见所闻。写, 让我们进一步观察生活, 促使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实际, “写”是思想的梳理, 起到日常行为纠偏的功效。总之, “写”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更缜密。“读”和“写”都不可过于单方面强调,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读不写, 学生就成了书袋子, 读的营养不能转化为有效材料, 读的价值就失去了很多;只写不读也不行, 只写不读, 我们就感到词语的贫乏, 内容的无趣, 我们的文字就少色彩, 文章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味同嚼蜡的文章谁爱读呢?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只有“读”“写”结合, 才能最大化相互促进。实际上, 在“读”的过程中, 我们的视界更扩大了。“读”“写”有效结合, 我们写的本领就能大大提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读多写, 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素养一定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唐河县第三初级中学)

育方法, 不应歧视有问题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 及时消除个别学生的不良心理。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聘请法律顾问, 定期对教师进行法律讲座和法律问题大讨论, 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教学管理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发生的“摩擦”, 提供大家进行讨论、分析, 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从而在学校里营造一个“人人守法, 人人讲法”的法律氛围。

另外,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仅仅依靠学校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可以电话、书信等形式,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和思想动态, 积极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离校后, 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家庭教育;同时, 学校应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 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 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浅析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 篇5

重庆市统景职业中学

辜伦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文明礼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文明礼仪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就当前的中职生而言,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又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中职生这一群体中,存在文明礼仪观念淡薄,良好行为习惯缺失的现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改变现状,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中职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是十分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也是德育工作的载体。本文就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当前中职生的背景与现状

众所周知,当今的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初中阶段的“落伍者”、“双差生”、“问题学生”,他们是一个在初中阶段被学校和教师“边缘化”的群体。进入中职学校自认为是无奈的选择,是没有多少出息的,他们对未来悲观失望,对学习缺少信心,在学校有的同学出口成脏,对骂声、尖叫声、脏话声,声声入耳;占座不到、考试作弊脸不红心不跳;在教室、楼道和校园内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上课玩手机,发短信,随意接听电话;缺乏节约意识,浪费水电、粮食、买饭买菜、打水时随意插队;公共场所不讲卫生,乱扔乱扔纸屑、零食袋;休息期间,在宿舍打牌、唱歌,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我行我素,破坏和有意损坏公共财物,人为损坏消防栓门、厕所门,在课桌上乱刻乱画,制造课桌文化;不尊敬师长,上课不起立,随意辱骂老师,给老师和同学乱取外号;穿奇装异服,标新立异,头发不理、染发装酷、男生戴耳环、纹身刺青、穿拖鞋到校上课、女生戴首饰戒指、染指甲、染发、涂脂抹粉、穿高跟鞋、公众场合男女生亲妮„„

二、职生不良文明礼仪习惯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的因素

1、家庭不和睦影响。一些中职生所生活的家庭,父母因经济、性格等各种原因经常在家当着孩子的面打架、骂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一些不文明习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父母不良习惯影响。有些父母身上不良习惯众多,比如父亲说话喜欢说点脏话粗话,喜欢打牌抽烟喝酒;母亲喜欢穿着时髦,涂脂抹粉,烫发染发。“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啊!

3、父母离异的影响。当前的中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由于父亲或母亲忙于生计,家庭负担大,工作繁忙,很少过问和管理自己的子女言行。还有一部分继父或继母抱这样一种观念:孩子又不是我亲生的,少关为好,管好了以后也记不到我,说不定还会恨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孩子的不良言行和礼仪则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了孩子不讲文明礼仪习惯。

4、父母均外出打工,疏于管理。当前由于家庭的负担和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不少父母纷纷外出打工来补贴家庭经济,于是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年迈的婆婆爷爷外公外婆照管,但由于受传统、历史观念等原因的影响,又因为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多数婆婆爷爷外公外婆对自己的孙子孙女心疼还来不及,文明礼仪习惯教育自然就放松了,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婆婆爷爷外公外婆也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但由于自己的年老体弱,外加孩子自己不自觉,经常顶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作罢!

(二)社会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渲染。中职生的生活环境,经常能听到说粗话脏话、打骂声、吵闹声;随地吐痰、乱丢乱扔;公交车上随意拥挤、插队扰乱秩序、破坏公私购物等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一些歌星影星开专场演唱会穿着暴露、花哨,头发竖起讲究个性,全身的珠光宝气,姹紫嫣红,纹身刺青在演员身上也时有所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试想,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下,能讲文明,能讲礼仪吗?这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学校教三年,学生在社会上三天就学坏了,看来,这句话不无道理。

2、电影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的推波助澜。时下一些电影电视、报刊杂志,节目内容庸俗低劣,经常在电影电视节目中能听到随意给剧中人物取外号绰号,什么干肛豆、豌豆尖,骂女人臭三

八、臭婊子;综合类节目男女主持人打情骂俏、举止轻佻;影视剧内容充满暴力血腥、男女亲吻拥抱等镜头;流行报刊杂志中的封面人物,流行时髦,穿的服装是新颖奇特;一些网络歌曲粗俗低劣。如老鼠爱大米;网络上骂人的语言更是花样翻新,黄赌毒信息也时有所见。中职生不讲文明礼仪习惯,我们的部分宣传媒体也可谓是功不可没。

(三)学校的因素

1、学校、老师的歧视。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初中阶段的“落伍者”、“双差生”、“问题学生”,学校和老师只关注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中职生在某些初中学校和老师的眼中成了成绩差、品德败坏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多抱着顺其自然,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管理,学生不讲文明礼仪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2、个别老师的不良习惯。在某些中职学校,个别素质差的老师在讲课和批评学生过程中不乏有说脏话粗话,甚至有打骂学生的行为,存在着抽烟喝酒、讲究穿着打扮的现象,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不良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校园大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多数中职生的学习、语言、行为、习惯较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良后果很容易出现。

三、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不仅应将文明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纳入教学计划, 切实完善中职学校德育体系, 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 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文明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中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 不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 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 提高文明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文明礼仪问题虽不是一个新课题, 但在中职校普遍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方面, 却亟待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中职校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文明礼仪讲座, 开展多种形式的中职生文明礼仪活动, 进行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

(二)把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课堂

目前我国多数中职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 文明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文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文明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 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 但基本不涉及文明礼仪问题, 不进行相应的文明礼仪教育。结果, 文明礼仪教育普遍空缺, 部分学生甚至认为, 上职中与文明礼仪问题不沾边, 学好专业知识就行。事实上, 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 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 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因此中职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文明礼仪教育》课, 对中职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 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 既可以丰富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所以, 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三)树立文明礼仪榜样,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各班可指导学生组成文明礼仪调查小组,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发动学生网上查找文明礼仪故事,各班组织文明礼仪故事会,根据所学文明礼仪知识设计制作 “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和采访” 调查表,对学校文明情况和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在认真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反馈给学校,为创建文明校园献计献策。同时学校可评选表彰十位“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角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及时的鞭策和鼓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整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风尚。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发挥中职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明礼仪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文明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 不断积累交往经验, 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中职生的风范。例如: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开展“文明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 发挥文明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 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 弘扬文明礼貌之风, 使文明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 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 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推动学校的文明礼仪建设的目的。

(五)家庭、社会协同学校构建文明礼仪教育立体网络 中职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构建三位一体立体网络,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

1、良好的家庭教育。监护人尤其是家长要切实起到“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作用。比如父母注重自身的文明礼仪修养,不在孩子面前争论、骂人、说脏话粗话、打架,不打骂孩子,衣着得体,注重言行,乘车等公众场合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等,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就自然会养成。

2、社会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传统,在全社会展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文明礼仪素质,同时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要大力整治和审查节目内容,整治低俗作风,给中职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四、我校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成效

(一)开展文明礼仪活动,有效养成文明行为

一是开学初,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利用学校开展“统景职中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全体师生认真学习“穿着礼仪”、“行走礼仪”、“ 尊师重孝礼仪”、“上课礼仪”“课间礼仪”“ 同学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乘车礼仪”、“餐桌礼仪”,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二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常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班团活动课、板报、广播、作文、宣传栏、手抄报、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等形式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学会以礼待人、文明处事。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示范表演、文艺演出、礼仪长廊、文明礼貌用语征集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开展了“文明礼仪的班级环境”评比活动,营造文明礼仪的浓厚氛围,班级的角角落落,处处是温馨的文明用语和亲切的行为提示,细细的文明小溪涓涓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搞好“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小调查”和“文明行为习惯表现的调查”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不文明行为习惯”和“文明行为表现”两个调查。学生可以从校园和社会的范围内进行调查,并写出小调查报告。为了搞好调查,有的班级组织学生到镇政府广场、农贸市场等人流密集的地区进行调查。社会调查加强了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

(三)礼仪教育进课堂,有效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

我校初

一、高一年级学生,每周开一节《礼仪》课,配备专职礼仪教师上课。《礼仪》课纳入教学计划,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主题班会每周一节,学校在安排工作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主题班会教育工作计划。班会主题鲜明,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在班会上进行演说、辩论,班级进行有效的引导。主题班会成为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

(四)文明礼仪纳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

文明礼仪的内容及要求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中。学校制定的《学生操行量化考核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文明礼仪的考核内容。在校园内,任何一名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不文明行为,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并进行量化扣分。学校每名教师、中层干部都有规定的扣分任务。为了加强管理,学校还专门成立专职检查人员,对学生在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检查、教育并扣分。文明礼仪纳入量化考核后,学生的自觉性得到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问题都体现了文明礼仪。

通过以上措施和办法,我校在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我校毕业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也十分注重文明礼仪,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处理得当,行走坐卧、言谈举止大都符合文明礼仪,受到用工单位的好评。同时也受到社会的认可:每天从我校大门经过的行人对我校的文明礼仪教育也赞不绝口,对我校的教育成果充分肯定。

总之,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意义深远。对中职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是关于法律的意识,它既是一种社会概念,更是一个思想概念,其指向是人们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诠释,包括对法律内容和制度的了解,也包括对法律内容和制度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对自己行为从法律意义上的评价和理解。中职生法律意识就是中职生在法律这一领域的思想和思维的总和。法律意识是建构法治国家的灵魂,是培养人们守法自律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来源,它是人们综合素养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对中职生而言,法律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一、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一)法律知识来源不是学校教育

中职学校是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法律教育只是作为公共学科来开设,由于课时量小,学生的法律教育无法深入,学校法律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大。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新闻媒体而并非学校教育。

(二)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从法律的高度去认识

中职学生由于是中考失败者,追溯其中考失败的原因不难发现,他们在校期间具有很多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作为初级学校只从纪律的角度对其教育,并未从法律的高度对其提醒,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危害尚未认识,对自己不良行为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不很理解。

(三)中职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低

中职学生对法律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他们不愿自觉遵守法律或者说他们没有守法的自觉性,如私拿他人信件,他们把生活中的法律当作玩笑来开。究其原因为:一方面是社会教育缺失。社会中不守法的现象较多,而这些不守法的行为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不守法行为的存在,并且自己也加入其中。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了中职学生对法律的自觉性,他们模仿一些不自觉守法的行为,并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个性;另一方面,由于对社会上不守法行为的司空见惯,他们头脑里的那点法律知识逐渐淡薄,对法律存在个人侥幸心理。许多中职生认为只要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得很隐蔽,不被人发现,就不会被追究。这种危险的侥幸心理会使其以身试法,冒险去做违法犯罪的事。另外,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也是中职学生守法缺少自觉性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学校的法制教育只侧重于法律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教师只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告诫学生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能做,但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消极守法,而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自觉守法。

(四)对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

为了对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情况作一个深入的了解,为法律教育作铺垫,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涉及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方面十个判断题和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程度等十个选择题,共计20道题;调查学生取200人。调查结果显示为100分的占4.7%;90分以上(不含100分)占8.3%;80分-90分占比14.62%,70分-80分占比12.37%,60分-70分占比28.01%;不及格同学占比32%,分析情况可得出如下结论:中职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不少,但对法律的掌握不深,对法律的运用少,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据中国法制网统计,中职生中,有违法倾向(强行索要、殴打他人等)约占27%,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0%,其他不良行为的约占13%,问题学生中女生约占15%,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与社会人员往来密切。分析此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需要对中职生加强法律教育。

二、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一)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的工作。

法律意识培养属于思想道德建设范畴,中职生还属于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来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职学生需要法律意识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它们的身份很特殊,从年龄上看,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从知识经历上看,他们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的法制教育,只是零星的了解;从心理素质上看,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还显得脆弱;从社会关系上看,他们是家庭的宠儿,却是中考失败者,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职生更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法律水平。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法治建设

我国倡导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中职学生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他们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识必将对社会带来影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必将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法治环境带来危害。尽管我国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已经普及,但是由于文化素质较差、自我约束力较差、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等特点,不少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的法律教育才能适应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

(四)中职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弱

在中职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只是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在法律基础课上,中职学生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基于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特点,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时,却不能保持冷静,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还有的同学则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钱,甚至被骗走抵押金;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凭证,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就只能自认倒霉。因此,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是中职法律教育的大事,然而运用法律属于行为学范畴,必将受到其意识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更是迫在眉睫。

三、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法律教育的理论分析

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职校生法律教育也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简单的几年中职学习是无法完成这一系统的工程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延伸,培养学生学法的意识。如果我们将课堂法律教育作一个梳理,不难发现,法律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传授法律理论政策,进行实践分析,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从理论上分析就是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法律活动的开展结合,法律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渗透,校内教育向校外教育延伸。

(二)在尊重法律中培养法律意识。

我国法律的制定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法律的社会形象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在中职法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应让学生建立起对法律的尊重,只有尊重了,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法律教育,才会明确有可为有可不为,才能运用法律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才会从意识上感受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和运用法律的重要性。

(1)教师要心中有“法”。法律教育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法律指导员,也是学生的法律方向。教师心中有“法”能从言传身教上去感染学生;教师心中有“法”,就能在法律教育中认真对待法律教育,就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犯法,加深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具体条文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心。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法现象,并且有些不法现象,学生司空见惯,这反映了我国法制的不健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教师要从国家和现实情况入手,从依法治国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现象,剖析这些现象中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问题,让学生树立起对法律的信心。只有这样,学生对法律的公正公平才会充满信心,才能真正体会到法律的神圣,才能培养起他们对法律的尊重。

(三)发挥法律教育优势,注重法律的社会延伸

1.重视职校法律教育基础课。法律教育是中职学校向学生渗透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健全的法律意识必须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这一基础的构建需要中职学校法律教师在进行法律教育时,要将法律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因此,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2.提高法律教育水平。

①管理层要提高法律教育认识。提高法律教育水平离不开法律基础教育课,但这需要硬环境,简单说就是中职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要重视法律基础课,要认识到法律基础课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认识下,保证师资力量,提供充足的法律教育经费,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量。

②关注教材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在更新,我们在选用教材时也要注意更新。中职法律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它比其他教材更需要更新,只有时时更新,才不会让法律教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生活。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要以新版教材为主,避免讲述过时的或废止的法律条文,以免使学生误入歧途。

③教学中要注重与生活紧密相连。法律教师长期从教过程中,有时往往一个法律案例讲了多遍,这一方面容易淡化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另一方面,以前的案例也不一定能跟上今天的法律教育。因此,法律教师在选用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更新,注重法律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精选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加以正确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法律的社会延伸。法律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注重法律教育的社会延伸在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中职学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法律的延伸,主要是借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力量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宣传板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律宣传教育。

(四)注重法律教育方法

1.方法是成功的前提。方法是导向成效的前提,因此,法律教育方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法律教育理论性强,教育过程显得枯燥,要从提高学生兴趣的角度改革教法,使学生在无意间感受法律,形成法律意识。

2.在制度的落实中渗透法律教育。每一所学校针对教育教学都有很多规章制度,如果能将法律教育渗秀到这些制度的拟订和执行中,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的规章制度拟订既要求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又要求体现法律精神,因此,在规章制度的拟订和执行中,因势利导地进行法律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制度的正确性、合法性和必要性,使法律教育融入规章制度之中。

3.在学科教育中引入法律教育。法律教育内容集中但课时不足,这就需要寻求其他的教育渠道。笔者认为,将法律教育有机渗入其他的学科教育中,将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学科教育相对分散,在其中引入法律教育,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法律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侧重于技术教育,每一个技术环节的实践运用都涉及相关法律,这些最能接近学生的理解,易于让学生接受。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法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间学校的必修课,中职学校更是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是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预实践。如果我们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法律教育,效果肯定是可观的,因为校园网、校内广播、宣传板报和横幅等各种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是作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而存在的,它们必将在学生那里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法律教育,可设法律宣传月、法律教育专版等。

5.注重法律养成教育。法律养成教育能将学生的法律意识变为自觉行为,而这些自觉的行为中也强化着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据中职学生的实践情况,学校可以养成教育作为切入口,强化法律教育。可以从学生的不良行为入手,剖析学生的思想,提高法律意识;可从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实践运用,提高法律意识等。

6.建立法律教育资源库。建立资源库目的是吸纳各方面的资源,其中包括校园环境中的法律教育资源,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教育资源,实践活动中的法律教育资源,社会活动中的法律教育资源。

结语

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中职法律教育的问题,它是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和我国的法治建设问题,其意义重大。在中职法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发散思维,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

参考文献:

[1]朱景文,李正斌.关于法律意识与法的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外法学.1994,(6).

[2]郝铁川.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依法治国[J].中国法学,2002,(2).

[3]蔡道通.现代性:中国法治化的生成支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刘旺洪.法律意识现代化之模式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5].陈旭.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3,(1).

论中职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篇7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骨干,培养

中职生的年龄在15~20岁之间,即中职学习阶段是中职生是从未成年过渡到成年的阶段。中职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一定的体育比赛项目,表现欲望比较强烈。而且,中职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课余活动时间相当充裕。利用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在训练及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体育骨干。体育教学及训练课中仅靠教师一个人去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体育骨干的培养,让他们积极地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为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使教师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其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离不开学生体育骨干。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例如:篮球、排球、足球比赛,校运动会及趣味体育比赛等,这些活动从编排到裁判,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要求学生体育骨干参与,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各方面能力,以保证活动组织工作圆满地完成。

1 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意义

1.1 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

培养中职生体育骨干,充分发挥其在中职生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可带动广大学生积极投入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去,形成学校体育风气,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实践表明,学生体育骨干在全面开展中职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现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是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体育骨干的教育与培养应该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爱、拼搏向上、艰苦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智与体育素养。

1.3 实现终身体育的需要

中职学习阶段是培养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是中职学生保持和发展自身健康的需要。中职学校体育教育要以奠定终身体育为基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使其受益终身。中职学生在此时期学习系统体育知识、体育锻炼方法,而体育骨干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做好能力的储备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内容及方法

学生体育骨干培养的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培养体育技、战术骨干,比赛中可发挥他们裁判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组织体育比赛的各方面能力等。在选择内容上,应以校为本,根据学校的实际,培养对学校有用的学生体育骨干。通常,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组织小型体育比赛的能力、裁判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在教学和训练中的体育骨干比较普遍。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方法很多,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特点和传统,应结合培养体育骨干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是以老生带新生方式进行,即通过学生会老干部的工作经验传授,使得体育骨干的水平得以传承。教师通过教学、现场比赛、讲座等方式培养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学生体育骨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2.1 在小型体育比赛中培养体育骨干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每年举办很多学生的体育比赛,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棋牌类比赛等,每种比赛都需要大量的裁判工作人员,而这些裁判工作都由教师来完成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教师日常开展的是大量的教学工作,分身无术。所以,必须培养大量的学生裁判工作人员参与组织比赛。

2.1.1 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体育骨干裁判能力

众所周知,体育比赛裁判工作是关键。校园里开展的各项体育比赛都有明文规则,并称之为裁判理论知识。在比赛过程中执行规则称之为实践裁判知识。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体育骨干的裁判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理论与实践2方面的裁判能力,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通常,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会在赛前开展理论知识培训,从各班抽调优秀的体育骨干进行培养,然后让他们到现场运用所培训的知识。在比赛初期,教师在比赛中对学生裁判员进行指导,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学生裁判工作能力不断提升,使他们能独当一面,成为优秀的裁判员。

2.1.2 在实际比赛中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

开展校园体育比赛,除了裁判工作是关键工作以外,组织工作也很重要。组织工作包括:通知、分组、抽签、编排、裁判分配、公布比赛成绩等。这些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对其不但要考虑周全,还得细心及时,发现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的活动编排知识,还要向他们强调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对每一件事的考虑要深入到细节,做好事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最后,还要教他们做好解释工作,通过解释,处理比赛中出现的问题。

2.2 在教学及训练课中培养体育骨干

2.2.1 体育课前的培训

在体育教学中,要想真正使体育骨干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必须要在课前做好体育骨干的培训工作。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可以定期、不定期或结合教师的备课进行。首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树立做好工作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要求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教会他们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便于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再次,注意培养体育骨干的独立工作能力,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带领并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前体育干部的工作很多。例如,在上课前应问老师上什么课,在哪块场地集合,需要哪些体育器材。而学生因病、伤,女生因“例假”不能正常上课等也应由体育干部或学生自己主动地向授课教师说明。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妥善安排,使体育课有条不紊地进行。

上课前的说明工作很重要。体育教师要向体育小组长简要说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组织教法以及保护帮助等。只有做好了课前说明,体育小组长才能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全体同学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说明了情况,教师才能同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2.2 课堂中大胆使用体育骨干

上体育课时,可由体育委员或小组长负责集和整理队伍,也就是说体育课基本部分之前的准备工作,可由体育委员或小组长来完成;在基本部分学习中,分组练习时,按照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可由体育委员或体育小组长负责指挥开展活动,调动队伍和保护帮助等工作,并且及时向教师报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结束部分中,也可由小组长轮值指挥学生们进行放松活动,归还器材等。只有充分信任,大胆地使用体育骨干,并且给予肯定,才能使他们真正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无数事实证明,被称为“小老师”的体育骨干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体育老师无法代替的。与此同时,这些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很有可能成为体育运动的后备人才和主力军。

2.2.3 发扬教学民主,提倡自我评价,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要做到发扬教学民主,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向班干部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同时也应向其他学生了解体育小组长在学练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不断地改进、提高本职的教学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自我评价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3 注重体育骨干的评比与激励

中职学生好胜心较强,对学生尤其对体育骨干进行比较评价,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对体育骨干的竞赛评比既可在班与班之间进行,也可在小组之间进行;既可进行组织能力评比,也可进行贯彻执行课堂常规的评比等。评比时,目的要明确,要有计划性、组织性和原则性。通过对体育小组长的评比,可鼓舞各小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各组同学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

3.1 健全评比奖励机制

适宜的激励能使学生产生通过努力实现教学训练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即只有当个体努力、教学训练目标和个体需要三者融合在一起时,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由于学生积极性的高低是不断变化的,某一种激励方式的效果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所以教师还要善于不断地采取新的激励方式,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学生刚进校时,我们激励学生以成为运动队的一员为荣,并激发他们主动参加运动训练;学生正式入队后,我们又鼓励学生力争在各种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成绩和名次,为学校争光,为自己的人生添彩;在接近毕业时,我们又把学生的训练态度和比赛成绩与就业分配挂钩。这样的环环相扣,使得学生参加训练的激情持久不衰。

3.2 结合就业问题激励体育骨干

就业问题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教练员应争取让学校作出相关规定,就业时在同一专业的学生中优先推荐体育骨干,以此来激励体育骨干的内在需求,推动运动队的发展。

总之,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系统是由不同的环节组合起来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工作,不断地提高学生组织工作的能力,合理地使用体育骨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校园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申向军.论大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20(12).

[2]陈秀玲.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中学生体育骨干[J].体育学刊,2000(5).

中职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策略 篇8

一、个性特长的内涵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 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表现在外就是他的言语、行为、情感等方式, 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而特长的意思是特别擅长的专门技艺或研究领域, 俗称“专长”。而个性特长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以及特别擅长的技能和特有的工作经验。个性特长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 其中, 先天遗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但起不到决定的作用, 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主要靠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因此, 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在古代, 我国孔子便开始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例如, 他将自己所带的优秀学生分为了四类:“德行高尚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中、仲者;擅长‘言语’的有宰我、子贡;‘政事’干练的有冉有、季路;‘文学’超群的有子游、子夏等。他也指出了一些学生的缺点, 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而言, 学生个性亦是千差万别的。因此, 需要充分认识中职生个性特长培养的重要意义, 并在实践中建构出有效地培养策略。

二、中职生个性特长培养的意义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 知识创新在整个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知识的创新与高素质的个性人才有着紧密联系。一个具备优良个性的个体是服务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条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有的工作需要耐心细致, 有的工作需要勇敢大胆, 有的工作需要机制灵活, 有的工作需要沉着果断。因此, 这种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就给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现代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高瞻远瞩, 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作为着力点, 因势利导地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所以, 关注中职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正是时代给予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召唤。

2. 学生发展的需要。

人的个性是其成长、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心理发展最为曲折、充满矛盾的时期, 学生的个性尚未定型。而在现实中, 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现出较明显“自我中心”的意识倾向, 行为上随心所欲, 人际关系上不合群, 依赖心理严重, 意志薄弱, 吃不了苦;有的还表现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或过分自我膨胀, 或是过分贬低自己, 或是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等等。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是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更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 这个阶段的他们, 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做事的时候, 喜欢体现自己的不同, 喜欢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在这个时候, 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心理的研究, 实行因材施教, 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加以培养, 并且挖掘其潜能。

3. 教师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作为教师, 若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更好地完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重任, 就必须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使自己能够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上进行地游刃有余。反之, 如果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和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在一个层次上, 便最终会导致教师教育的失败, 甚至背负着“误人子弟”的恶名。因而, 教师需要提高要求, 发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在巩固原有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补充新的知识, 提高技能。对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 还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总之,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教师自身发展是紧密地共同体, 二者相辅相成。

三、中职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策略

1. 完善评价体系是基础策略。

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 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样所产生的结果就是, 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 而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 当前的学生评价应该建立起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 通过此种评价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 评价者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 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 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得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体能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及保护、音乐、自然等八方面”。制定出有效地学生评价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此种评价应该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不能因某方面的优点和特长而掩盖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也不能因一方面的偏缺而抹杀了学生的进步和整体的提高。其次, 需要完善评价指标这一体系。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实现基本的共性和个体富有个性化的要素考核相结合。第三, 对于那部分有个体差异学生应该采用分级考核、分步实施的方法, 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的肯定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 进而激发他的热情和自信心。而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和阶段目标实现所带来的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从而更好地树立自信心, 不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2. 开展活动课程是主体策略。

活动课程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主要在于课外活动。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苗子’, 也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 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教师提出“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的论断。而在当下, 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活动课程对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作用。因为, 活动课程的作用是普通的教学所不能及的, 其表现出了较多的优势, 如灵活性强, 不受班级的束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选择和发挥, 从而不断地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长足发展。在无锡市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也制定了活动课程平台, 如表1所示:

活动课程之所以能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活动是人作为个体的根本存在形式。对于学生而言, 个性特长的发展离不开活动, 个性特长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是以活动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基础的。因此,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 我们需要积极建构活动课程平台, 尽力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在至少一个活动课程上发展和塑造自己的个性特长。

3. 加强社团建设是提升策略。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的阶段, 在这个年龄阶段, 学生除了追求学业外, 还追求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 通过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而成的各种学生社团便是一个重要的个性特长教育载体。学生社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阵地;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广大同学施展兴趣特长的大舞台。社团活动能具体到每一位学生, 视学生个体的素质高低而事实的相应的“个性化”教育。如在无锡市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校团委负责对全校学生社团进行总体指导, 从而引导各个社团开展活动。目前学校社团覆盖全体学生, 社团类别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类、科技创新类和体育健身类等三个大类。如表2所示。

这些社团几乎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校园生活平台, 成为学生个性自主发展和塑造的主要阵地。

对于学生社团, 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办法, 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指导教师要切实发挥指导作用, 分类引导, 争创特色;把对学生社团的严格管理和尊重学生社团的自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特长。总之, 学生社团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上能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学校必须要加强社团建设, 做好社团运转, 为培养出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而努力。

中职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它不仅仅是只要以上三个策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引导和矫正, 它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上进行引导教育;同时, 还需要联合家长、企业等协同开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颜兴源.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特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

[2]孙雪梅.浅谈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J].辽宁教育研究.2000.

[3]盛建森.关于发展性学生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

[4]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付海平.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科学.1996.

中职生适应性培养浅析 篇9

适应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或者改变自己的原有状态, 以获得所需的间接满足的过程。适应能力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必备的素质。周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任何人都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各种变化。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对于刚迈入中职学校校门的学生来讲, 入学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适应, 能以稳定、乐观、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 这也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为一名中专生, 选择到中职学校, 尽快适应学校的节奏和氛围, 是学生必须面对的。

一、中职生不适应的表现

告别昔日的同学和老师, 你走进了一所全新的中职学校;中考过后你是否怀疑过自己, 是否在选择中职学校时也彷徨和迷茫了许久?“开学没几天, 但我却感觉很疲惫, 压力很大。一切让我万般困惑, 心中总有些说不出的滋味。”“我无法适应这儿全新的生活, 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程……, 一切都很陌生, 所以感觉很难在这自在地学习。”心理学家们将一只小猫先放进一间背景全是竖线条的生活空间里, 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一段时间, 然后又将它放入一间背景全是横线条的生活空间里, 结果这只小猫却东倒西歪, 站不稳了。

同学们, 到一个新的环境, 有些迷茫, 有些困惑是正常的,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找出不适应的原因, 学会适应。人的适应性实际上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反映, 是人作为主体对社会环境的应对, 但部分新生却并不具备这种适应性。

二、造成中职新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一) 心理失落

多年的调查表明, 中职生产生心理失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中考失利, 失去目标而带来的精神苦闷;由于他们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感, 如面对陌生的环境, 新生容易思念以前的同学、朋友, 想家、想念亲友等。

(二) 心理失望

新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产生心理失望的主要原因, 如有些新生因没有被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录取, 而带着一种失望和沮丧的情绪走进学校。失落和失望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使他们对新的学习生活感到不适应, 由此产生了郁闷和困惑。

(三) 角色的变化带来心理压力

中专学生的职业方向基本确定, 大部分学生都将直接走入社会, 这与以往的学习方式差异特别大, 学生困惑。

三、调整心态, 转变个人的角色

(一) 熟悉学校环境, 做到心中有数

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环境, 作为中职生也不例外。学生一入学, 老师就会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 乘车的路线, 周边的标志性建筑, 消除大家对环境的的陌生感。同时学校会组织所有的学生参观学校和校史馆, 让大家从感官上先熟悉学校和校园环境。新学生会在学长的讲解中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 学生对学校的过去和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也会从心底对学校产生好感, 并期待自己在这里会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对自己和学校都充满信心, 自然也会下定决心, 努力学好专业,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为学校未来的骄傲。

(二) 熟悉学校的各项管理, 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自己适应新环境

新生一入学, 学校就有步骤、有计划地召开学生和家长会议。传播学校的文化, 宣讲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 让家长和学生一进入校园, 就能感受到学校特有的氛围和管理环节, 这样家长就会清楚学校的基本要求, 从而发挥自身的监督和敦促作用, 让自己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管理要求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感觉到学校管理的规范和严格, 从心里自觉接受学校的管理, 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 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和要求, 自愿成为一名自律、上进的中职生。在入学第一周反复通过各种形式, 强化宣传、学习和理解学校学生管理制度, 使学生明确日常行为管理的各项具体要求, 大到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 涉及毕业证获得的条件、资格证书取得的具体要求;学校的奖惩制度;学校的常规性大型活动安排等;小到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着装、发式、言谈、卫生清扫、就餐等方方面面的细节, 都会及时向学生解读, 有利于使学生了解这些规定, 并从心底接受学校的教育, 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

(三) 向学长请教

“学长是很好的老师。”新生从自身的角度积极主动向学长了解学校, 了解在校学习的相关准备, 尤其要向学长讨教如何以阳光心态适应学习和生活。希望每一位中职生都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迎接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中职生职商的培养 篇10

一、中职生“职商”培养的重要性

职商的培养, 说白了就是为学生找到感兴趣的职业方向,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父母认为必须 (38%) 或有必要 (55%) 让孩子了解不同行业, 发现职业兴趣。同时, 调查也揭露了令人担忧的事实。对于未来的职业没有考虑 (25%) 或者比较迷茫 (29%) 。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缺乏培养孩子技能的途径。

对中职生来说, 他们的毕业是直接面向就业的, 但我发现, 他们在入学选择专业的时候, 也是非常迷茫的, 80%来自于招生老师的介绍, 10%来自于亲人从事相关职业, 10%来自于媒体或道听途说。可见, 在培养中职生的职商方面,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商

(一) 学校方面

首先, 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 需要为学生提供职商培养的平台, 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课程, 专业教师讲授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前景、职场经历等相关内容。同时, 职业学校需要加强专业实训场地建设, 为学生提供模拟职场的环境, 让学生更好地做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的几个月里不强制分专业,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专业, 从而找到感兴趣的专业, 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按照兴趣学习。

其次, 学校可以从企业和社会各行业聘请专业导师, 让他们现场授课, 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商教育引导。

最后, 学校为学生创尽可能多的顶岗实习机会, 让他们进入相关企业, 走上一线, 真真切切地去体验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 真实地感受他们未来的职场是个什么样子。

(二) 家庭方面

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如果条件许可, 父母可以带孩子进入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同时, 父母也可以把自己本身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子女, 让他们的职商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起来。父母应该关注早期职业规划, 调查显示, 28%的父母认为应该在10至13岁开始职商培养, 45%的父母认为应该在14至18岁开始。可见, 父母对孩子的职商培养越来越重视。

(三) 学生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特别是当学习的目标和未来的发展不再是虚无缥缈, 而成了一个具体可见的形态时, 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极大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在选择未来从事职业方向时, 80%的学生希望选择赚钱和兴趣兼顾的职业。学生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 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来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尽早地投入职业生涯规划中去,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商, 为自己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 更好地开展自己的事业, 职业生涯顺利地发展, 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 而不仅仅留恋于一时的得与失, 为自己的未来职场发展增添筹码。

中职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面向就业, 成为国家优秀的技术工人, 但是在职场中, 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不单单考虑薪资待遇, 还要从工作环境、企业的文化氛围、法律法规是否完善等多方面考虑。中职生在职业规划中, 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技术, 要做就做最好的技术人员。同时, 与时俱进, 在工作的同时, 及时给自己充电, 赶上技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综合多方面考虑, 考虑得越早, 越成熟, 越全面, 越有利于今后职场的发展, 反之, 则会成为职场生涯的障碍。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越来越需要成熟的熟练技术工人, 所以中职生大有可为。但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 我们还不是一个技术强国。我们的制造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 我们能制造出玩具, 却制造不出高精尖的武器。作为未来的一个技术工人, 中职生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的技术传承, 而应该在技术上承前启后, 在技术上有所创新, 不断革新。

“职商”的培养, 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不仅从早期的职业兴趣了解不同行业, 而且还要结合自身的条件, 综合多种因素, 在进入职业生涯之前要注重“职商”的培养, 同时在职业生涯中, 通过不同的工作经历、丰富的阅历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商, 完善职商。

这样, 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 让中职生不断获得自信, 工作过程中, 能够坦然面对职场, 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在面对职场中的困难时, 能够从容面对。让自己有一个精彩纷呈的职业生涯。说易行难,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职商”的培养,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和个人的经历、职业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很多企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承受不了工资的上涨, 而逐渐向其他地方转移。但过一段时间又有转回来。才发现只有中国能够提供熟练的工人, 而且工人的职业素质很好。可见, 一个职商很高的职场人是很受企业青睐的。

摘要:“职商”这个词对很多的职场人士并不陌生, 但何时开始职商的培养却少有人关注, 中职生带着一脸的懵懂从义务教育阶段踏进职校大门, 从那刻起, 就应该着手培养他们的职商。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生,职商培养

参考文献

浅析中职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教学工作;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为中考落榜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中职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开展实践活动,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人们对某一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就能想着它、念着它、探求它,天长日久,必然会积累起与这方面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诚然,在中职教育中,将精炼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认同、理解,这确实需要针对中职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多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让其在第一时间有所收获。在中考失败的阴影下,任何一点收获都能唤起学生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相统一。在完备的校园实训场,学生得以实践锻炼;在多样的现场观摩中,学生得以亲临感触。

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时,要帮助他们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磨炼学习意志,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水平,增强学生的信心,我校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技能大赛活动,同时还推荐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种技能大赛。如: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今年4月份举办了“‘徕卡杯’第二届砌筑工技能大赛”;在刚刚闭幕的省级测量大赛中,我校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学生工种操作技能得到了强化,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二、挖掘身边典范,增强中职生学习意识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的第三轮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特点:强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生活中的素材、身边的典范往往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显然,这样的典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效果。校园中总有一批学生能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安静中洋溢着热情,沉默中彰显着睿智。

然而,还有一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面对他们,教师倘若照本宣科,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挖掘他们身边的典范,增强其学习意识,进一步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师生情感,营造中职生学习氛围

1.爱护学生

针对中职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中职院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采取机智、风趣、幽默等方式,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的实例:

有个学生因文化知识较差而不自信,课堂上总爱发出怪声音。如果此时公开批评,会让他失去尊严,于是笔者想办法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试着让他参与。一开始,他反应不积极,但后来慢慢也参与了。通过课下深入谈心了解到,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他在家庭和同学中间很少被重视,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不自信与自卑的心理。这样的学生比较多,教师应当多给予教育和爱护。

柏拉图曾将爱视为一切道德和精神进步的基础,甚至是一种非常特殊而又普遍的本性。一个对教育充满激情的教师,无疑会把学生视为活泼而丰富的创造者。教师之所以爱学生,不是因为他想要这么做,更不是因为他应该这么做,而是当师生通过接触、了解和不断交流后,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悦纳其学生的内心体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想到自己学生的存在就产生的愉悦或关注。

2.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堂发言,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真挚地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既见师长又遇知音的兴奋心情,从而从心理愉悦中萌发出一种学习的动力来。教师要多用鼓励和表扬的评价方法,鼓励和表扬是消除学生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兴趣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教师只有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平等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教师坚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中职生教学工作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振园.当代教育学[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论中职生服务精神的培养 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疗纠纷逐年增多, 医德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 因技术原因引发的纠纷仅占医患纠纷总数的20%, 其余80%的医患纠纷, 都是由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发的[1]。“医者仁心”“无恒德者, 不可以作医”。这些古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医德为先。面对全社会对医德的诉求, 中职卫生学校必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重视中职生服务精神的培养。

1 服务精神和医德的关系

服务精神是在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被誉为21世纪新人文精神的核心。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者内心的一种本能和习惯, 可以通过培养、教育形成[2]。

服务精神是医德的应有之义。没有服务精神的医德, 无以体现“德”, 离开服务精神谈医德, 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服务精神是医德的灵魂。医德可以用制度呈现, 而服务精神却源自内心。首先, 服务动机具有非功利性。就服务精神本质而言, 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回报, 而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其次, 服务意识具有自觉性。服务并非只在工作指令下完成, 而是服务者自觉付出爱心, 奉献社会, 从而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和满足感。

服务精神是医德的基石。服务精神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而医德仅属于职业道德范畴。从教育对象看, 学生首先是社会人, 其次才是职业人。所以, 对于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越过服务精神这一重要环节。

2 培养中职生服务精神, 实现“5个对接”

2.1 对接德育工作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中职生德育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7月, 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将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奉献社会精神教育纳入对中职生道德教育的范畴。爱国、团结、勤劳、奉献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价值的时代精神和奉献精神中无不渗透着服务精神。

2.2 对接专业属性要求

与工、农、商科中职学校相比, 中职卫生学校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专业特殊性上。医学类各专业的研究对象虽有不同, 但服务对象都是社会中平等的个体。中职生必须具有服务精神, 树立服务意识。

2.3 对接就业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改方案的实施, 医疗机构靠技术、设备、药品获取利润的时代即将过去, 靠服务获取利润的时代即将来临[2]。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 将会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力。届时, 服务精神将会直接转化为财富。中职卫生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引下, 对学生服务精神的培养不失为与就业市场的良好对接。

2.4 对接社会各界医德诉求

就医难、医患矛盾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中职卫生学校如果能在培养学生服务精神方面有所作为, 就等于对接社会各界的医德诉求。

2.5 对接学校发展

中职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必然会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这样又会促进学校的招生工作, 使中职卫生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3 营造4种环境, 培养学生服务精神

学生在智力、思想、道德、审美、创造性、情感、公民意识等方面是否完善, 是由学生跟周围世界的交往与联系是否完善决定的[3]。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需要营造4种环境, 发挥环境的“塑身”作用。

3.1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品质

课堂始终是道德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正确指引学生, 躬亲示范感染学生, 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与他人交流思想, 逐渐形成尊重他人、宽容、奉献等优良品质, 使其正确认识到“给”和“取”的关系, 最终形成服务意识。例如, 惠州卫校将“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主动育人”列入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发挥机制约束作用, 取得良好成效。评价结果表明, 9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既教书, 又育人”。

3.2 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发挥良性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培养塑造、凝聚激励等基本功能。例如, 惠州卫校寓学生服务精神的培养于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之中, 利用东坡亭、东坡雕塑、南丁格尔雕塑等弘扬优秀文化和职业精神, 以物化人,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编印相关读本, 讲解医学名人的先进事迹, 以情感人, 逐渐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服务精神。

3.3 营造广泛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体验服务感受

服务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通过大量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具有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高尚品德, 树立自觉服务他人的意识。例如, 惠州卫校近年来开展义诊、义务献血、义务劳动、义演、义务献爱心和义务宣传健康知识的“六义”社会实践活动,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如今, 争先参加“六义”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 全校学生参加过至少3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3.4 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 促进学生形成服务精神

中职卫生学校与实习单位联手, 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 将服务与岗位相结合, 促进学生形成服务精神。例如, 惠州卫校将学生医学服务精神的培养纳入实习考评体系, 取得良好效果。我校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好评, 其中一名学生还荣获了“2000年度感动惠州人物提名奖”。

参考文献

[1]孙乃强.政府在行动:医疗纠纷的政府反思[J].中国卫生产业, 2006, 3:32~34.

[2]张丽平, 马郑萍.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9, 22 (2) :1643~1644.

上一篇:手术室细节下一篇:农村传统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