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类中职生

2024-10-25

卫生类中职生(精选7篇)

卫生类中职生 篇1

自2000年至2010年, 教育部每两年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一次体质监测, 5次监测结果显示, 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体能、心肺功能、超重与肥胖、近视率这4个方面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1]。作为体育教师, 面对此情况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目前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存在哪些不足?中职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从卫生类中职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入手来探讨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1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 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 具体指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状态、适应能力5个方面。现在, 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但是人们的体质却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反而下降了。体育教师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生源体质下降, 教学越来越吃力, 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成绩也跟着下滑。这使笔者意识到, 以前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中职生。面对这种现状, 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才能增强中职生的体质。

2 目前体育课程现状

2.1 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对体育教学影响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 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影响, 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忽略了中职生的个性, 限制了中职生的独立性活动, 同时也忽视了对中职生体育能力的培养[2]。

2.2 现行中职阶段体育课程有些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

现阶段中职生体育教学大纲某些内容还是以强调传授运动知识与技能为中心, 大多数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和与专业相符的内容, 使中职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减无增[3]。

2.3 考核方法竞技化

中职生体育课成绩考核与评定基本上仿用竞技方式评价体育成绩的标准, 往往是中职生跑得越快、跳得越高、投得越远, 得分就越高,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率越高, 往往认为该校的体育工作抓得好[4]。显然, 这种评价标准已经偏离了体育教育的目的, 不能客观地反映中职生或学校的综合情况。

3 对比中找到问题

从以上分析来看, 中职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有很大关系, 如不适当调整体育课教学, 中职生体质可能会一直得不到改善。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区别、针对性不强让中职生锻炼不均衡。考核方法竞技化给中职生一种错误的假象, 以考试成绩为纲, 只注重考试项目, 应付考试考核。体育课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有效锻炼和积极性, 长此以往, 必然导致中职生体质下降。

4 建议与对策

4.1 转变教学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从中职生入校的第一节课开始, 就灌输给他们正确的指导思想:卫生类中职生体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体质, 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能力。针对学校专业特点, 使中职生明确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毕业后大多数中职生要上夜班、面对细菌和病毒,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抵抗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因此, 平时多参与体育锻炼, 争取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为日后工作做好准备。

4.2 鼓励中职生积极参与运动

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上课时中职生很懒, 不愿意运动[5]。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4.2.1 在第一堂课就向中职生说明“态度决定一切”

体育课就是锻炼, 锻炼就是运动, 运动就是玩。我们培养的不是运动员, 上体育课也不是为了比赛, 而是为了提高大家的身体素质, 所以只要大家认真配合教师参与练习, 平时表现良好, 不管考试结果如何, 最后都能通过。这样就使中职生明白, 不管自己以前怎么差都没关系, 只要以后积极参与就可以通过体育考试, 从而使中职生参与运动的决心更加坚定。

4.2.2 减负

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以《国家中职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为主, 再添加各种球类、体育游戏和拓展活动等教学内容, 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 把内容简单化, 动作分解更细, 使中职生更容易接受, 从而增强了中职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体会到了运动的快乐。比如跳远课可以穿插一些单脚跳的游戏, 这样既可以增强中职生的下肢力量,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2.3 让中职生当教师的教学助手

面对不同水平的中职生可以采取互帮互带的方法, 共同调动中职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给基础较好的中职生提供教师助手平台, 让中职生带中职生练习, 中职生教中职生, 一个乐于教, 一个乐于学, 容易沟通, 如果遇到问题再向教师请教, 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大家都动起来, 让中职生真正从运动中体会到“教”与“学”, 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 使得整个班更和谐、师生关系更融洽。

4.2.4 给中职生加分

可以采用加分制充分肯定中职生的成绩, 从而提高中职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对于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积极参与练习的中职生给予加分作为鼓励。特别是那些当教师助手的中职生, 一律在平时成绩或总评给予加分, 使这部分中职生的辛勤劳动得到认可, 提高中职生的积极性。

4.2.5 重视个体差异, 适当调整评价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 每个班都有小部分身体素质、技能和心理方面较差的中职生,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调整评价标准。比如800米的中长跑项目, 只要他们认真尽力跑完全程就给予他们通过;再如立定三级蛙跳项目, 跳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停留调整动作, 这在无形当中降低了难度, 使这部分中职生同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2.6 将教学场地、环境及人文关怀紧密联系

运动场地宽敞, 教学器材充足, 尽可能给中职生提供较好的设施条件, 把中职生吸引住, 就能调动中职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中获得运动的快乐。作为教师, 要做到言传身教, 同时也要时刻为中职生着想, 如夏天大太阳暴晒, 上课的场地应尽可能选择阴凉的地方。假如必须在暴晒场地进行练习, 那么尽量缩短练习时间, 增加间隔休息的时间。

综上所述, 卫生类中职体育教学课改途径是多样化的, 但无论采用何种课改, 都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激发和培养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中职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 才能让更多的中职生参与到运动中来, 才能让中职生喜欢运动, 进而增强中职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卢峰.浅谈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看中小学体育课堂改革[D].长沙:长沙市实验小学, 2011.

[3]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6) :798-800.

[4]李明雄.有关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几点见解[J].新教育, 2009 (Z1) :105-107.

[5]申海军, 吴苏延, 宗延伟, 等.对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 2006, 25 (2) :86-88.

卫生类中职生 篇2

关键词:中职;卫生类;班主任;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的,每个班级安排一名班主任,大部分班主任除了要进行教学工作外,还要进行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班主任要维持班级的正常秩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等,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是由班主任直接决定的。中职卫生类学校主要是针对医药卫生行业的,其中设置了许多和医药卫生有关的专业,比如护理、助产、药剂、医学检验等。在卫生类中等职业学校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同样起到关键的作用,中职卫生类学校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班主任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针对这些特点。下面结合我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说一说中职卫生类学校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单一。卫生类是中职学校中的传统项目,一般的中职卫生类学校都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办学历史长使这些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班主任管理工作方式的单一化。许多中职卫生类学校要求班主任通过严厉的方式治班,学生在班主任的高压下学习和生活,这种班主任管理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个性压抑,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班级的凝聚力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班主任管理松弛,致使班级形成不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级纪律不好,这种管理方式也影响了中职卫生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忽视学生心理。中职卫生类学校录取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的热情不高,这些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没有职业意识,不愿意主动地学习专业技能。中职卫生类学校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女生比较多,女生的情绪较容易波动,管理难度大。许多中职卫生类学校的班主任進行班级管理时不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对于所有的学生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比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往往采用宣读违纪处分的条律和规定,学生违反了纪律,通过扣除常规积分来处理,这些因素导致了班级管理效果较差,学生无法从内心认同班集体。

3、职业导向不足。中职卫生类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普通医药卫生人才,中职卫生类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的培养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但是常常被班主任所忽视。许多中职卫生类学校的班主任只注意对班级纪律的管理和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督促,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班主任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采用形式多样的管理方式。形式多样的管理方式可以为班级带来活力,保证管理的效率。有些学生自觉性较差,需要班主任对其严格要求,才能保证其在学习中用心投入,班主任对这些学习应该尽量严格要求。有些学生在压力下会产生不好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可以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进行管理,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其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有些学生由于遇到一些问题而产生自暴自弃的现象,班主任应该了解学生的问题产生原因,和学生多交谈、多疏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对于全班的管理,班主任可以利用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的方式。集中教育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每一次班会根据班级的需要选择一个主题,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和学生单独谈心进行。总之,多样的管理和教育方式能够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2、利用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学生的年龄在十六周岁到十九周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叛逆,心理状态也不稳定,而且中职卫生类学校女生较多,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应该学习心理学有关知识,在工作中利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指导。在平时工作中班主任应该细心地观察学生,和学生多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管理工作中,通过心理疏导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总之,利用学生的心理进行管理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3、引导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许多中职学生不喜欢学习,经常做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原因是由于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造成的。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应该利用班会时间,教学时间以及平时管理时间渗透职业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将来工作的作用,自己将来可能从事什么工作,现在应该作哪些必要的准备。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后,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会提高,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业会更加容易,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卫生类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班主任能够不断地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做到细心、用心,并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文韬.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05;

[2] 孙宪萍.试论新背景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

[3] 陈丹丹.浅谈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07;

[4] 蔡玉娜.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7,03.

中职卫校护生卫生行为调查分析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桂林市卫生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调查问卷368份, 回收有效问卷36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2 研究方法

在广泛查阅相关卫生行为调查问卷的基础上[1,2,3], 自行设计中职护生卫生行为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起居、口腔、用眼、睡眠、饮食、公共卫生行为六大项目, 每一大项目下设5~18条不等的子项目。以班级为单位, 对我校2013级护理1~6班368名学生全部开展问卷调查。

1.3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办公软件, 采用PEMS 3.1 for Windows软件对不同类型护生卫生行为正确率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比较分析

卫生行为调查共设70个子项目, 正确赋值1分, 不正确赋值0分, 满分70分。在调查的6项卫生行为中, 公共卫生行为正确率最高, 达93.48%, 这与2013年4月起在全区发起的“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以及随后在桂林市发起的“美丽桂林, 清洁城乡”活动的全面开展和社会宣传及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 使得公民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密切相关。但也存在几项突出的卫生行为问题, 如用眼卫生的正确率最低, 仅为45.23%, 其次是口腔卫生和睡眠卫生, 其正确率均低于平均值 (67.12%) , 见表1。加强对护生用眼、口腔和睡眠卫生的指导和干预刻不容缓, 学校应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卫生行为养成教育干预方案。

针对不同变量, 对护生卫生行为正确率进行χ2检验, P值均大于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这与不同变量样本数相差较为悬殊有关。

2.2 单项统计分析

对6项卫生行为中每一项卫生行为下设的子项目的正确人数及正确率均进行了统计, 以了解护生在6项卫生行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分析原因, 为制订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2.2.1 起居卫生行为

共设有18个子项目, 满分18分。调查结果见表3。

(1) 护生普遍重视个人卫生。表现在368名护生在洗脸、刷牙、洗脚、剪指甲、洗澡、换内衣、个人用具专用等方面有良好习惯的人数比例均高于70%, 但勤晒被褥这一项上有良好习惯的人数比例明显偏低, 这与护生易患疥疮等皮肤病有较大关系。

(2) 运动不足。368名护生中, 有晨练习惯的仅占17.4%, 坚持每天锻炼的占23.1%, 而每次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的也仅有18.5%。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缺乏科学合理的运动, 这与护生在健康体质测试中50米跑、800米跑、1 000米跑、男生引体向上等单项测试成绩达标率均低于50%有关。

2.2.2 口腔卫生行为

共设有12个子项目, 满分12分。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口腔卫生知识缺乏, 对口腔健康重视不够。表现在56.0%的护生没有进食后漱口的习惯, 35.9%的护生刷牙时间不到3分钟, 93.5%的护生错误地使用横刷法刷牙, 牙痛时只有48.1%的护生会选择尽快就医, 而牙齿有洞时也只有30.4%的护生选择尽快就医, 定期到医院做口腔检查和洁牙的护生只有4.9%和4.1%, 见表4。

2.2.3 用眼卫生行为

共设7个子项目, 满分7分。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躺着看书或手机的护生占73.9%, 经常连续看书或手机超过1小时的护生占77.7%, 而经常在行进的车上看书或手机、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或手机、边走边看书或手机、写字时眼睛距离桌面的距离少于30厘米、课间不做放松眼部活动的护生也都接近半数, 见表5。护生用眼卫生不良问题普遍存在, 而护理操作需要很好的视力, 护生如果长期用眼卫生行为不良, 势必导致视力下降, 影响未来工作质量。

2.2.4 睡眠卫生行为

共设4个子项目, 满分4分。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睡眠卫生重视程度不高。除78.8%的护生有睡午觉的习惯外, 睡眠时间不足9个小时、晚睡、对自己睡眠质量不满意的护生也都接近一半, 见表6。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护生白天的精神状态, 影响其学习效果。

2.2.5 饮食卫生行为

共设19个子项目, 满分19分。调查结果显示:护生饭前便后洗手、关注餐具卫生等个人饮食卫生习惯较好;水果摄入不足的护生占54.1%, 蔬菜摄入不足的占77.4%, 早餐质量不佳的占70.1%, 经常吃零食的占66.0%, 30.4%的护生晚餐不够清淡, 见表7。

2.2.6 公共卫生行为

共设10个子项目, 满分10分。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公共卫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好, 这与开展“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美丽桂林, 清洁城乡”活动有关。但乱扔杂物的护生占15.8%, 有喝酒行为的护生占15.2%, 见表8。这与学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发现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相符。

3 讨论

中职护生父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以小学、初中学历居多 (368名护生中母亲是初中或小学学历的有341人, 占92.7%;父亲是初中或小学学历的有321人, 占87.2%) , 卫生行为方面的家庭教育较为缺乏, 因此急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最早应用于吸烟行为干预的行为转变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Prochaska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4], 该理论认为, 人的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渐进和连续的过程, 可分为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5个阶段。据此理论, 我们制订了4个不同阶段护生卫生行为干预方案。

3.1 无意图期和意图期

首先, 通过自行设计的卫生行为问卷调查了解护生卫生行为现状;然后, 通过卫生保健知识系列专题讲座帮助护生掌握正确的卫生知识, 使护生初步形成卫生意识。

3.2 准备期

制订护生卫生行为干预方案, 组织护生利用“头脑风暴法”审视自身存在的不良卫生行为, 通过召开“我的健康我做主”主题班会、开设“卫生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标语、举办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学校制订的卫生行为干预方案, 营造“人人讲卫生”的积极氛围, 激发护生改变不良卫生行为的强烈愿望, 为下一步采取行动做好铺垫。

3.3 行动期

完善学生会各项检查、考评制度。在学校、班主任、学生会、志愿者和班级成员的多重监督下, 以行为矫正为主, 通过每周阅读、填写《卫生行为自我监控手册》进行自我监控, 结合“世界睡眠日”、“世界卫生日”、“中国学生营养日”等开展宣教及各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针对护生卫生行为中的薄弱环节, 着重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3.3.1 巩固护生良好的起居及公共卫生行为

依托全区城乡清洁工程的良好平台, 制订美丽校园活动方案, 开展“劳动卫生标兵”、“洁美班级”、“文明寝室”、“环保卫生宣传员”、“环保卫生监督员”等系列评选活动, 不断巩固和强化护生良好的起居及公共卫生行为。

3.3.2 提倡合理用眼和科学睡眠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 中职护生都有手机且几乎都能上网。因此, 中职护生走路、睡觉、坐车、上课看手机及聊天和玩游戏的时间大大延长, 使得眼睛过度疲劳、睡眠时间不足, 既不利于学习又危害身心健康。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宣教力度, 让护生做眼保健操, 利用学生会对护生加强监管, 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 如区域屏蔽手机信号, 从内到外加强管理教育。

3.3.3 因地因人制宜, 培养护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2013级护生普遍存在晨练、运动次数及运动时间不足, 身体素质偏低的问题, 考虑到我校运动场地有限的实际, 管理部门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制订护生健身项目及方案。如增加班级晨跑活动;从激发运动兴趣入手, 大力推广踢毽子、跳绳、抛绣球等受场地限制较小的趣味体育活动项目;开展运球接力、集体跳绳等参与面广的趣味体育竞技活动。带动全体护生参与, 体会运动的快乐, 感受运动的益处, 把护生带到体育运动中去, 使护生逐渐找到自己喜爱并能坚持的运动项目, 并逐步养成科学运动的良好习惯。

3.3.4提倡科学饮食, 提高饮食质量

除加大饮食卫生宣教力度外, 食堂饭菜应努力做到多样化, 提升色、香、味, 吸引护生在卫生、安全有保障的学校食堂就餐。早餐也应多样化, 保证蛋、奶供应, 价格要适中。对贫困生可采取资助政策, 早餐免费提供一个煮鸡蛋和一杯牛奶。

3.4 维持期

将各项活动、评比常规化, 利用《卫生行为自我监控手册》持续督导、反馈。另外, 要加强护生卫生宣教能力的培养, 使其在进行卫生宣教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卫生知识, 增强自己的卫生意识, 使良好的卫生行为成为自己的习惯。以志愿者活动和假期作业的形式组织护生对社区居民、家庭成员或左邻右舍进行卫生宣教, 定期开展卫生宣教经验交流和成果评比活动, 帮助、指导护生不断提高卫生宣教能力。

参考文献

[1]路桂菊.2009年淄博市博山区农村中小学生卫生习惯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11, 17 (12) :1109-1111.

[2]徐珊, 廖海涛, 韦义萍.在校护生日常用眼卫生习惯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7) :133-134.

[3]赵瑞兰, 李玉堂, 张立敏.北京市顺义区976名小学生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19) :2239-2240.

卫生类中职生 篇4

关键词:中职,医疗服务信息化,医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国际卫生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正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金卫工程”的实施, 我国的医院正在往医疗服务信息化努力并大力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医疗服务信息化提高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 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 条件较好的大型医院已经实现了全院信息化管理, 全院信息化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全院信息化指医院建设有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一般由管理信息系统 (HIS) 、临床信息系统 (CIS) 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三个方面组成 (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 信息技术是医院信息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医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好的使用医院信息系统。

二、中职卫生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卫生类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包含计算机软件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等内容, 而随着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 医疗卫生行业还需要的是也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卫生类学生来说, 不仅仅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 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因此, 为了适应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迫切要求, 学校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 针对卫生类学生, 重新制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内容, 精选教材,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使学生学到扎实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具备实用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

三、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设计

3.1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中职信息技术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理论和实践性相互结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 加强学生的持续发展, 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中职卫生类的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要让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具备实用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能力, 特别还要根据学生以后的岗位需要,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掌握相关医院信息系统的相关操作知识。

3.2基于岗位需求, 深入研究, 精选教材,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卫生部在印发的《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所以学校在教材上应该选择紧跟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在笔者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后, 笔者认为教材可以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 主编刘艳梅, 该教材上篇是信息技术基础, 下篇是卫生信息学应用基础。上篇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 下篇是医药卫生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上、下两篇均是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重在操作。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中职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卫生类学生的工作岗位特点, 主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可对原有的课程标准进行重心调整, 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 制定如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全学期18个教学周设计, 两学期上课, 第一学期每周3学时排课, 第二学期每周3学时排课。《信息技术基础》56学时, 《医学信息》32学时, 共88学时。

3.3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授课中可以采用传统举例法、对比法、图解法, 也可以采用以实践为主的问题驱动法, 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 (1) 举例法。例如在学生学习word文字格式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通过样例来让他们对格式有表象的认识。 (2) 问题驱动法。问题驱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前设计好课程开始时的一些先导问题, 这些问题尽量覆盖了课程内容的重点或者难点, 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我探究, 摸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3)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把医疗卫生行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 交给学生研究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要让每一案例尽量覆盖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要求, 并且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提供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多操作技能方法, 而且, 通过案例涵盖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满足课程改革需要

课程改革的关键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中职卫生类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 大多对医学信息技术了解不够, 因此要想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医学信息技术这方面的知识。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除了加强学习本专业的学习外, 还应该去医院或其他医疗行业单位进行学习, 了解医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结出现今医疗卫生行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 把课本的理论转换成创新实践, 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领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卫生类中职生 篇5

关键词:农科类中职生,不良择业心态对策

我校是一所地处桂西民族边疆地区农学类学校, 在校学生以农村学生居多。笔者在就业部门工作多年, 通过对这些90后中职农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 发现在他们就业过程呈现出很多不良的心态。

一、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的不良就业心态

(一) 向往城市, 不愿意回农村基层工作, 陈旧就业观念制约了自己的择业

在我校报读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 那里交通不便利, 自然条件较差, 农业很落后, 学生的父母大多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农村极为落后的现实, 加上父母等亲戚朋友陈旧就业观念的影响, 使得这些中职农学生认为中专毕业回到农村基层工作, 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因此, 很多农学类毕业的中职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 很多人为了留在城市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而选择别的专业岗位。

(二) 自卑、迷茫、虚荣和攀比的心理影响自己择业的心理

目前,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整体工作环境差、待遇低, 缺乏成就感, 在国家贫困县连片的桂西地区尤为严重, 这使得一部分中职农学生形成低人一等的不良心态, 进而在现实中表现出怨天尤人, 意志消沉, 既不愿意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又害怕竞争, 甚至连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都充耳不闻, 一味地“听天由命”。农学类毕业生盲目自卑反映了部分毕业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缺乏理性的理解和对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科学认识, 对自己前途缺乏必要自信。

(三) 缺乏吃苦耐劳、实干的精神

尽管这些90后的农学生生活在农村, 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 亲人的过分溺爱, 他们很多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校期间, 他们中很一大批总是想着如何偷懒, 少做点事, 致使其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他们平时还总是憧憬将来工作多么得轻松, 想象未来是多么得美好, 因而在择业时, 眼高手低现象比较严重。

(四)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这些来自偏远山区的90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较差, 农学类专业知识相对又较难, 很大一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积极性严重缺乏。虽然学校开设了很多实践实习课, 但他们大多贪玩, 上网就是聊天、玩游戏, 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临近毕业, 就业要不让父母做主, 全权由父母亲戚包办, 要不投机取巧找教师“帮忙”, 要不就消极等着拿毕业证“听天由命”。

二、纠正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不良心态的对策

(一) 政府和学校要积极搭建农学类中职生就业平台, 为农学类中职生自信自强创建良好的外部氛围

地方政府要鼓励农学类中职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 创建和完善农学类中职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的环境。学校要和各种农业公司搭建更多校企培训就业一条龙渠道, 拓宽学生参与东盟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实习的领域。

(二) 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

通过传递一些必要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给家长, 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结合学生本人特点和家长需求对家长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 消除家长对学生的就业心态的不良影响。

(三) 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 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规划指导相结合, 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首先, 学校应请本校毕业创业成功的学生或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功人士在学校举行讲座, 讲述他们的奋斗史, 成功经验, 让学生倍受鼓舞, 燃烧起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激情, 同时对自己专业有所了解进而本能地激起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 教师平时在和个别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发现个别学生兴趣爱好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 提高农学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 以便在择业中建立自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因此, 农学类中职生在校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首先, 增加实践环节, 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农学类中职生课程设置在符合教育部规定基础上,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参与中感知社会和生活;适当增加选修课, 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 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加学生的见识,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其次, 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对科技实验操作过程、科学新发现、科技创新的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 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对农业科学进行探索创新。最后, 走出校园建立训练实习基地, 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样, 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

(五) 利用第二课堂, 发展学生的兴趣, 明确学生择业目标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 首先, 成立专业社团, 开展专业性技能训练。如“畜牧兽医中心”“芒果社”“白毛茶协会”等社团。在专业教师有效指导下,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寓专业知识学习于娱乐活动之中。其次, 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假期组织“三下乡”活动, 带领学生到农村、到生产基地、农业企业进行考察、见习, 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之, 通过实践, 既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使他们切实地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从而更加坚定择业目标。

(六) 就业前, 加强农学类中职生的心理辅导, 使其学会自我调适

学生从顶岗实习到走向社会工作,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一种美好的心境,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 因此, 有的放矢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 教会他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就会使得他们在择业和就业遇到困难时, 不那么容易被打败, 能够迎着困难向前进。

总而言之, 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可以有效地纠正农学类中职生的就业心态, 从而较好地引导农学类中职生的学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欢, 雷萍.中职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几点思考.吉林技术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何军峰, 黄红球.农科毕业生的不良择业心态及纠正.高等农业教育, 2001 (11) .

卫生类中职生 篇6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医改的深入, 中职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 中职学校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生源质量下降。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能力较差, 学习兴趣缺乏, 对于卫校学生而言, 学习专业医学知识困难更大。此外, 由于社会上对中职生存有偏见, 使他们自我评价较低, 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现象。本文通过调查中职护生核心自我评价现状, 探讨其与学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柳州市某卫生学校一年级护生, 采取集体无记名施测方式, 由任课教师以统一的指导语做出说明, 让护生明白问卷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96份, 回收率98.7%。其中有效问卷291份, 有效回收率为97.0%。被试者均为女生。

1.2 测量工具

采用Judge编制, 由杜建政等于2007年修订、编制的中文版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CSES) 。该量表由10题组成, 采用5点量表评分, 选项依次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 分别选择数字1~5表示, 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一个选项。分数越高说明被试者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已有研究表明,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内部一致性为0.83, 分半信度为0.84, 间隔3个月重测信度为0.81。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2 结果处理与分析

2.1 结果处理

根据统计学原理, 因子总分≥±s为高分者, 因子总分≤-s为低分者, -s<因子总分<+s为中等得分者。本次调查中护生核心自我评价各因子分高、中、低者见表1。

2.2 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 中职护生核心自我评价各因子分处于高水平和低水平的人数较少, 处于中等水平的人数最多。这与社会上对中职生的一般印象和评价有一定差异, 但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趋势相一致。通常在社会评价中, 中职生能力差, 自我评价较低, 甚至自暴自弃。但近几年,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及新医改给中职护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再加上护士这一职业“白衣天使”的良好社会形象, 使得护生对自身和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信心。但与此同时, 他们局限于自身实际条件, 如学历仅为中专, 知识基础薄弱, 家庭环境不太理想等, 又使他们信心不足。因此, 大部分护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处于中等水平。若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控力以及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 提高其核心自我评价水平, 就能有效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满意度, 从而达到德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

3 核心自我评价的心理作用机制

现有研究表明, 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相关性。Rosopa和Schroeder研究发现, 核心自我评价在智力与学业成绩之间具有调节作用。这说明在同等智力水平下, 拥有较高核心自我评价的学生将获得更好的成绩。国内学者对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研究发现, 两者存在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少出现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反之,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低的学生则通常伴随学习倦怠现象。核心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 但是作用明显。现有研究成果达成共识的心理作用机制有以下4种。

3.1 动机机制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高的人具有更强的自信和自我掌控能力, 在实际任务中能找到与自己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目标, 因而产生更高水平的任务动机并获得更高的任务成绩[2]。他们具有较强的上进心, 即便在遇到消极情况时也会坚守目标, 这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低的人在遇到消极情况时的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 那些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高的人对任务反馈有更积极的评价, 不会设置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来保护自己, 可防止学习动机的缺失。

3.2 图式机制

图式作为指引人们加工自我和外界信息的认知结构, 是人格特质影响人们对外界信息加工的主要途径。国内研究证实:“那些处于极端外向 (内向) 的个体对外向 (内向) 的词语更为敏感, 成绩也更好。”[3]该结果与Kelly的人格构建理论相一致。图式机制说明个体对自身的构念影响着对信息的加工偏向, 人们总是带着自身的偏好来处理外界信息。拥有较高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图示, 从而影响其后续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活动。

3.3 能力机制

Chamorro和Fumham从自评和测量的角度把智力划分为测验智力 (IQ) 和自评智力 (SAI) , 他们的研究表明, SAI在IQ与学业成绩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而核心自我评价与SAI存在正相关性。相比智力水平较低的人来说, 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在生活各方面表现较好, 因此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也相应较高。这说明核心自我评价与智力有一定的重叠成分, 是对个体某方面或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反映。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业绩、薪酬、学习成就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3.4 应对机制

基于Lazarus的“评价—应对”理论, 个体对不同事件有不同的反应:对消极事件的反应是应对过程, 对积极事件的反应是获益过程。有研究表明,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高的个体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控制事件的发展, 因此更少采取回避性的应对策略, 而是通过积极应答中性或积极事件获得超越事件本身优势的好处, 主动吸纳和转化已有的优势资源与成功经验, 甚至不需要经常经历逆境就能更好地把握身边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核心自我评价帮助人们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4 总结与展望

已有研究表明, 核心自我评价个体满意度、绩效、学业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 笔者认为, 在教育中可以将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一个中间变量, 通过提高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促进其提升自我满足感和学习效果, 达到教育的目的。尤其在中职德育中, 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传统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 德育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 使教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Joyce E Bono, Timothy A Judge.Core Self-evaluation, A Review of the Trait and its Role in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3 (17) :5-18.

[2]黎建斌, 聂衍刚.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12) :1848-1857.

卫生类中职生 篇7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明确培养目标,选用合适的教材,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培养目标

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卫生类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医疗行业工作,要求掌握医疗行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的相关技能。卫生类中职学生应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并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为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选用合适的教材

中职学生多数为初中毕业生、中考落榜生,大都属于低分段,文化课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来自山区和农村的学生,没有条件经常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更是了解得很少。因此,在选用教材时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浅显易懂、形象直观为主,避免多理论知识研究,应侧重于实践和技能训练。

3遵循有效教学的原则

3.1引导原则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在医疗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强调计算机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实效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卫生类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以够用、实用为原则,降低理论的难度和深度。

3.3参与原则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教与学的有效进行。

4实行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遵循教材内容,在准确把握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基础上,灵活运用一些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进行讲授,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4.1演示教学法

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内容时,选用演示教学法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比如,在向学生讲授计算机基本结构时,教师若单纯运用课件展示计算机各个部分的构成,学生看到的只是图片,虽然在视觉上有新鲜感,但最终的效果不如实物展示好。将一台计算机主机拆分,用实物向学生介绍主机内容结构,并一一讲解各个零件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主机的好奇心,还能使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该知识内容。

4.2练习教学法

课堂练习是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若教师只顾自己演讲,不顾学生课堂反映,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回顾知识、演练知识,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也是无效的。特别是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大量操作练习,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大打折扣了。在教师指导下,针对已学知识设定练习,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从而夯实技能、技巧。

4.3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提供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常用电子表格对患者情况进行登记存档。在课堂上,教师提供一份空白患者登记表和一批患者资料,让学生扮演医务人员,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要求将患者资料记录在案。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作为完成教学目标的桥梁,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4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解决问题,得到练习,从而获取新知识,教师则在必要时起引导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将新知识巧妙地设计在任务中,让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选择内容不宜偏深偏难,太难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失去信心,自主学习无法顺利进行;太容易则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任务最好是源于课本范例,难度适中,学生容易接受。

4.5形象教学法

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容易分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将理论知识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出来,调动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病毒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有关病毒破坏系统的视频。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更加直观、形象地传授该章教学内容。

4.6兴趣导向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学生自觉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既要激发,又要引导。如何引导,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应针对不同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才能使学生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并切实改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先将一个已经完善的图、文、声、像、影并茂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目标———若想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必须掌握哪些操作技能。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课程教学的目的。

5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富创造性,应与时代发展相同步。教学中,要遵循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水平出发,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中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卫生类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属于专业课,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是计算机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卫生类,中职学校,计算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秋娣,常夙恒.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J].才智,2010,34.

上一篇:辨析教学下一篇:完善我国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