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中职生

2024-10-01

医学类中职生(精选12篇)

医学类中职生 篇1

医学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各科之间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其中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其在人类探讨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着理论内容抽象、实践性较强、新知识与新技术更新快等学科特点。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只有初中起点, 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 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 内容繁杂, 系统性不强, 难以记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被动学习兴趣不高, 因而学习效果较差。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笔者主要针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谈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 容易混淆, 比较枯燥的特点。学好这门课程, 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 由被动变为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开始, 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需要感, 增强其求知欲。如以学生面部多发的痤疮为例, 引出化脓性球菌;从我国乙型肝炎及其危害入手引出肝炎病毒;由河南的艾滋病村开始, 介绍人免疫缺陷病毒;从儿童接种卡介苗、做结核菌素试验引出结核杆菌等。通过具体实例, 激发学生对本门课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

2 自主性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去我们认为老师讲得越细, 学生学起来越容易, 课堂效率越高, 其实这样做会养成学生不爱动脑筋的习惯, 学习上经常处于被动, 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弄懂。学生自学后, 老师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 对学生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述, 加强课堂的互动性, 这样学生不会感到课堂乏味, 反而会变得主动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 老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 对好学生不断表扬, 对后进学生需要督促、鼓励、辅导。使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 利用CAI课件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已威为必然趋势, 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效果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课件直观性好, 逻辑性强, 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 医学微生物种类很多, 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直观的图片, 真实形象的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 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增强记忆。CAI课件对一些知识难点, 采取动画画面, 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病毒的复制过程, 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这一过程变为生动的画面, 使同学们对病毒的增殖一目了然。

4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内容课堂上难以讲清楚, 只有通过实验。从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中得到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很多, 一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来做, 还有一部分实验。可以通过录像、结果示教等手段来完成。使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好一堂实验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 老师认真备好实验课,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前, 老师提前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第二, 调整实验内容, 开设综合性实验, 将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成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全过程的训练,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创新意识;第三, 重视实验课的考核, 强化考核环节。微生物实验的考核不能以实验报告、实验课平时表现来进行评定, 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微生物实验内容很多, 不可能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部内容的考核, 同学们可以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考核, 老师当场打分, 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积极主动, 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卫生职教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教老师必须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通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如:参加短期培训班, 进修班, 专家讲座等形式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 不断吸取养分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 共同交流, 开阔教学思路, 不断学习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 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

专业课教师除了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尽可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知识的学习, 努力使教师威为有良好道德品质, 勇于进取, 不断开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总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医学也在迅速发展, 医学微生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最为中心,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为培养出实用型合格医学人才而努力。

医学类中职生 篇2

刚开始听带课老师跟孩子们上课,认真学习她上课的方式和怎样管好课堂纪律。即使那样,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同时也佩服老师对付这些孩子们的方法。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纪律,一来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二来还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使课堂上不那么死板。听了几节之后我就开始试着讲课,一开始孩子们会乱成一团,不听你讲课,我用了老师的那些方法,可是发现后来慢慢的,他们开始接受你还有喜欢你,这是实习期最有高兴的事。也使越来越喜欢幼师这个职业。

转瞬之间实习就到了尾声,六个月的时间可长可短,却是最充实而有意义的半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实习期间,我在学习、工作、生活、思想上都成熟了很多,这一段实习时间里我积累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实习期间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医院实习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我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医学生实习自我鉴定我们在内、外、妇、儿各个科室里,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能较正确地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临床常用诊疗技能。本着三基、三严的精神,培养和提高了我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其次,通过本次实习,与人交际的

能力,我自认为上升了一个台阶。第一堂课前,我的心“嘭嘭”直跳。但一旦走上了讲台,恐惧心理莫名其妙地跑到了九霄云外去了,然后顺利地讲课。还有,就是当偶尔讲错时,我会拿“太紧张”当借口,这样会缓和尴尬的气氛。另外,我发现与我的指导教师交流的也很顺利,这除了认真、坦诚的态度外,也与实习一个月练出的“胆量”密不可分。

记得刚进入医院实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对医院的工作一无所知,幸好我的带教王老师脾气非常好,而且特别耐心,也有丰富的经验,让我比较快的适应医院的实习流程。

实习六个月是短暂的,按要求要轮完内、外、妇、儿以及耳鼻喉等科室,很多科室都只是短短几周的时间,其实实习也只能让我们初步了解医院工作的性质及流程,比如在儿科就要学着与小朋友沟通,在手术室就要加强自己的无菌观念,锻炼自己的胆魄,在耳鼻喉头颈外科就学会了耳鼻喉这些很专业的操

作,或许在今后的工作中都不会再碰到,但却是不可多得的见识,总而言之实习生活为我的人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所以我会好好积累倍加珍惜。

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们的收获很多很多,如果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的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们受益匪浅。实习期间的收获将为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在感谢临沂市人民医院培养我们点点滴滴收获时,我们将以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对卫生事业尽心尽责!

实习尽管辛苦忙碌,但却是对我人生的一大有益的尝试和磨练。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辛勤指导我的武老师,是他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教学知识,使我从稚嫩的教学走向了成熟的教学。同时,我也要向指导和勉励我的孙老师以及六中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热心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班级管理方面,我积极主动投身到班级各个方面中,小到自修课、眼保健操的监督工作,大到运动会、合唱、阳光体育,以及班队课的重要班级事务中去。对每项工作,事无巨细,都能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保证班级能够稳步前进。并且,在面对学生英语过关拖沓的问题时,能不辞辛劳的早起为他们把关,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与开导。医学生实习自我鉴定在两个星期的督促、劝解拖沓的学生过关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懒散的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来过关,并在期中考试中取得明显的进步。

医学专业生实习自我鉴定(一)为期十个月的实习生活转眼已经结束,时间过得真快。实习是我们将理论转化为能力,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并将终生受用,我下面对本次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实习的自我鉴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探讨 篇3

【关键词】医学生 伦理素养 养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生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医生从事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是对社会和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医学生来言,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解决目前医疗事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措施。其中医学伦理素养是医生职业操守的核心内容,因此,医学教育机构应强化医学生的伦理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1.医学伦理素养现状堪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已经转变为服务者和消费者,病人在医患关系中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医生不仅在医疗技术水平上受到病人的重视,其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素养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一些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现状却不尽人意,有些人收取药品回扣,有些医生服务意识冷漠,医患沟通不良以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储备人才,应通过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要任务。要让未来的医学从业者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掌握熟练技能,同时又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

2. 医学伦理教育中的问题

2.1教育认识不足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教师往往对医学专业课程特别重视,而对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忽视,或者另有人负责,这便使伦理教学不能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教育全过程。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缺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在实践实习中,带教老师更多的也是关注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开展各种专业讲座,加深不同领域的前沿医学知识,但是关于医学生的专业职业操守、思想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相关的则很少。随着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带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和相关责任,因此也出现了部分老师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2.2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化,部分医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做出与医生职业道德相背离的行为。工作散漫、见死不救、区别对待病人、责任性不强、出现医疗差错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这很大程度的损害了医务人员良好的形象。社会环境和部分从业医生的不良行为对医学生的培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认知上产生动摇。

3.培养医学伦理素养的措施

3.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文化可以塑造人,环境可以培养人。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全面治理医德环境,激发出医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启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他们爱岗敬业、严守医德。在校园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积极优美的文化生活和环境会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注重医德教育的渗透,可以充实医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形成医学教育机构丰富的底蕴和人文特色。

3.2增强医学生的自我意识

构建职业操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和优良品质。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医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实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在医学护理的实践中脚踏实地的进行自我评估,提高自觉性,并且持之以恒。培养职业精神,应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自觉自发的投入医学实践。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珍爱和重视生命,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学习期间更应该加强自我的人文修养,提高主体意识,不断培养自己尊重生命、爱岗敬业的人文品质。

3.3提高教师的职业榜样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树立正确的模范典型,积极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建立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德教育的关键之处。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内在品质和思想水平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和带动作用。

4结语

对于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需要注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从教育环境、自我意识、榜样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分析,要真正完善医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医学教育机构应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操守的培养,关注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发展的医务工作人员,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尹秀云.医学生之医学伦理素养教育剖辨[J].医学与哲学,2006,27(1):39-40,47.

[2]向鸿梅,马春梅,李树森等.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02-704.

医学类中职生 篇4

一、调查问卷设计

此次调研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主,同时辅以资料查阅。针对不同调研对象,课题组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调研问卷。调研对象主要分为三大类:在校学生、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实习医院。

针对学生的问卷设计, 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及就业观两个模块进行调研。在日常行为习惯模块,主要就学生迟到课堂表现、参加集体活动、文明礼貌等11个问题进行设计;在就业观模块,主要就学生的工作薪资期望、毕业后选择的城市等问题进行设计。我校2013级护理、助产等四个专业的部分学生参与了此次问卷调研活动。此次发放调研问卷255份,回收232份,其中有效调研问卷220份,达94.8%。

针对教师的调研问卷,主要从学生课堂纪律、道德品质及社会能力三个模块进行问题设计, 其中课堂纪律模块从学生迟到、旷课、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性、学习态度、教室卫生情况等七个方面进行内容设计;道德品质模块涉及礼仪礼貌、诚实诚信、助人为乐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设计;社会能力模块涉及自我约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设计, 调研对象主要是我校2013级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发放调研问卷32份,回收32份,达100%。

针对医院实习单位, 问卷涉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十四个指标,如工作责任心、实习积极性、敬岗爱业、社交礼仪、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素质综合评价等方面。实习单位涉及广西区内市、县等各级医院,其中有柳州市中医院、宜州人民医院、融水县人民医院、三江县人民医院等25个实习点,发放调研问卷25份,回收25份。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行为习惯方面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学习习惯方面,75%的学生有过上课迟到现象,31.2%的学生有过旷课经历,91%的学生有过上课玩手机的情况,58%的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课堂发言,而仅有18%的学生上课经常发言,67.8%的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卫生习惯方面 ,62%的教室卫生不尽如人意,学生有随手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的行为;另外,从学生和老师个别访谈中了解到,学生有翻墙外出的行为,有的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密切,甚至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二)思想道德方面

78%的教师对学生基本礼仪礼貌方面持“基本满意 ”态度,认为学生平时见到教师大多会礼貌性问好,但是反映学生在教室及宿舍喜欢说粗话,喜欢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在“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方面认可度不高,尤其是“诚信意识”不满意度高达71%, 反映学生喜欢编造各种理由请假,考试有作弊动机,抄袭作业现象比较严重,24%的学生有考试作弊行为,91%的学生有欺骗过家长和老师的经历。在“团结协助” 方面 ,48%的学生不喜欢参加学校或者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职业素质方面

实习医院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综合评价”满意度不高,80%的实习医院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为“一般满意”,20%的实习医总体评价为“基本满意”;对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进取精神”、“自我学习能力”方面“不满意”评价率比较高,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找各种理由请假,上班期间随意性接听电话;与带教老师沟通较少,工作主动性不够,被动接受带教老师的安排,甚至许多基本专业的临床知识,如小儿剂量的算法等都不会,不愿意主动学习。在“职业认同感”方面,78%的学生选择学医是因为就业前景好, 仅12%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兴趣,10%的学生是父母的要求。大部分实习单位对学生“职业认同感”为“一般满意 ”, 认为学生对医护这个职业需要的态度尚未完全具备。

(四)就业观方面

调研显示, 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选择到县城以上的城市工作,仅有5%的学生选择愿意到本地乡、镇、村工作,在毕业薪资待遇方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现状,大部分期望比较高的薪金; 在就业地区选择原因方面, 没有学生选择“回报家乡”,83%的学生选择的原因是“工作待遇好”、“工作条件好,工作稳定”。

三、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由以上调研结果可以了解到, 目前医学类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主要是由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造成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社会原因

1.入学门槛低

由于近几年来中等卫生学校招生没有分数线的限制,只要有初中毕业证,身体健康都可以读卫校,导致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且中职生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缺乏一定的自律性,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等习以为常,酗酒、打架斗殴时有发生,严重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世界观随之改变。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爱憎不明、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社会风气越演越重, 使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部分中职学生受到侵蚀, 在不知不觉中偏移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使他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自我意识膨胀,利己思想抬头,从而限制他们对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追求。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与错位

由于职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因而学 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偏重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训,尽管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应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相应职业道德课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就业指导》、《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职业素养教育成效微乎其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大部分职业道德课程的课时不能得到正常保障,或被删被减,或因为各种原因取消;二是由于教师时间精力有限,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满足于传统课堂教育,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说教教学,理论多,实践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真正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较少,大部分职业道德课程都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有些学校的职业道德课程主要安排一些课时不满工作量的其他教师任教,缺乏专业指导。四是中职生认为到学校是为了学技能的,所以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基础课,对考试等只是应付了事。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素质与家庭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我校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广西偏远农村,家里子女多,家长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加上经济贫穷和思想落后,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二是部分独生子女因家长溺爱娇惯,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三是部分学生来自留守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学校,孩子得不到关爱与温暖容易产生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类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已经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家庭及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体系, 加大力度进行隐性职业素养教学模式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职业素养。

摘要:隐性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对我校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旨在为医学类中职学校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方面进行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医学生法医学心得体会 篇5

上完课后我对法医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法医学(forensicmedicine)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理论和技能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用于侦察犯罪和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证据。法医学是应用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解决立法、侦查、审判实践中涉及的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法医学是一门应用医学,又相当于法学的一个分支。医学为制定法律提供依据,为侦查、审判提供科学证据,因此法医学是联结医学与法学的一门交叉科学。现代法医学分基础法医学和应用法医学两部分:前者研究法医学的原理和基础:后者则运用法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司法、立法和行政上的有关问题。

这包括受理杀人、伤害交通事故、亲子鉴定等案件的鉴定,为侦查、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为制定死亡判定、脏器移植、现代生殖技术以及解决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法律提供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一贯坚持“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从而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法医学鉴定结论作为各种诉讼活动中重要的科学证据,在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等案件的侦查、审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对非正常死亡的尸体检验来发现传染病,进行中毒和灾害事故的防治及行政处理。法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活体、尸体)和物。法医学的研究方法有医学的、生物学的、化学的和物理学的四类。而其涉及的内容有死亡与尸体现象检验,各种机械性窒息的发生机制、征象、后果和检验方法,机械性损伤的分类、形成机制,各种猝死与自杀、他杀引起的突然死亡,医疗事故的鉴定、医疗工作中的刑事和民事责任,法医人类学的个人识别等。

老师还讲到了猝死的定义以及猝死的多种发病原因,让我对猝死有了很深刻的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猝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在心血管系统发现病变,即便局部解剖病灶不在心脏或大血管。大量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宫外孕破裂、咯血、呕血和肺动脉栓塞,比如,合并存在心脏病和动脉瘤而引起血管系统猝死。还给我们结合实例讲了不同机制下的猝死原因,并谈到法医在检验死因的重要性,其中有关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猝死的诱因。尽管提到的死因众多,但大多数死因继发心血管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突然的、出乎意料的.死亡时间阶段的不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死因找不到,或者没有代表性。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和休克常常死前症状延迟1小时以上。猝死的典型原因,诸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冠状动脉起始部的异常,不常被发现。猝死通常发生在成年男性患者,在家里、休息时,剧烈活动时很少发生。最近的研究提示,习惯性的精力消耗能消除精力释放时发生猝死的危险。心肌肥大是突然死于冠脉病的常见现象。

医学类中职生 篇6

【摘 要】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上海医高专2011级70名乡医班临床医学生在进入内科临床实习阶段时,分析、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状况,制定教学实验方案,明确了临床实习期人格因素方面具有的可塑性。

【关键词】专科医学生    医学职业人格     培养

“学医先学做人”,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是醫务人员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 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研究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它有利于医学院校高度重视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一、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 II)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验。16PF在国际上颇具影响,明确已有法、意、日、中等多国修订本。该问卷是世界上公认的、广为应用而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其16个人格因素分别是:乐群性、 智慧性、稳定性、 影响性、活泼性、有恒性、交际性、情感性、怀疑性、想象性、世故性、忧虑性、变革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二、对象与方法

研究选择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专科医学生(乡村医师)为对象,其中男生20人,女生50人,在其进入内科临床实习阶段,按1∶1配对,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模拟及督导式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授教式带教,选用“卡特尔16PF” 测试量表,对试点学生进行培养前后的人格特征测试,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16种因素在培养前是后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三、结果与分析

1.对照、实验组学生16种人格因素均值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且两组基线相一致,分别是:乐群性(P:0.400)、智慧性(P:0.777)、稳定性(P:0.401)、影响性(P:0.435)、活泼性(P:0.928)、有恒性(P:0.686)、交际性(P:0.710)、情感性(P:0.759)、怀疑性(P:0.610)、想象性(P:0.402)、世故性(P:0.816)、忧虑性(P:0.235)、变革性(P:0.191)、独立性(P:0.730)、自律性(P:0.250)、紧张性(P:0.843)。

表1 实验组干预前后结果

(A1——实验组干预前 A2——实验组干预后)

因素 均值 标准差 P 因素 均值 标准差 P

乐群性 A1 10.14 4.942 0.029 怀疑性 A1 10.154 5.6144 0.131

B1 14.63 3.381 B1 6.977 4.6917

智慧性 A1 7.369 3.2384 0.489 想象性 A1 15.469 6.7420 0.277

B1 8.338 3.7748 B1 12.669 6.0902

稳定性 A1 11.569 7.2115 0.014 世故性 A1 11.100 3.3427 0.400

B1 18.054 5.0044 B1 12.88 5.6077

影响性 A1 12.992 7.6504 0.814 忧虑性 A1 17.677 6.5030 0.019

B1 13.623 5.7466 B1 11.431 6.1976

活泼性 A1 13.392 8.3052 0.008 变革性 A1 7.860 3.4487 0.249

B1 20.669 3.4984 B1 10.310 5.5193

有恒性 A1 9.680 5.3601 0.271 独立性 A1 12.000 5.7762 0.443

B1 12.830 6.9457 B1 10.130 4.8364

交际性 A1 11.931 7.2310 0.001 自律性 A1 11.41 4.525 0.665

B1 19.862 3.1106 B1 10.35 6.122

情感性 A1 10.42 5.394 0.826 紧张性 A1 15.362 5.0498 0.007

B1 10.89 5.558 B1 9.669 4.7073

﹡P<0.05

2.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卡特尔16PF测试平均分值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模拟及督导式教学后,在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交际性、忧虑性及紧张性上差异明显。

四、讨论

根据实验前后卡特尔16PF测试结果发现,参加教学实验的两组学生的16种因素标准分均值都处于正常范围,但二者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干预后,部分人格因素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前后在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交际性、忧虑性及紧张性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干预组学生实验后表现得更为热情、成熟、活泼、健谈及自信。明确了临床实习期人格因素方面具有可塑性,在内科实习期间加入对临床医学生人格的培养,对塑造高品质医学职业人格有促进作用,从而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医学职业人格。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的卫生事业将成为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鉴于我们培养的乡村医生是面向农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在乡村医生培养方案中要强化岗位意识,培养以人为本的职业综合素质,强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与本科医学院校相比,专科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更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医学职业人格的专业人员,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对专科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1.要将医学职业人格知识贯穿于专科医学教育教学计划中。2.切实保障医学职业人格素质教育实施的实践过程性。人文医学职业人格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其过程性, 通过过程体验,领悟医学职业人格精神, 激发人文职业道德需求。主要是通过精心策划某一学科的教学过程, 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 具体体现课程的人文职业性,从而实现医学职业人格精神的直接教育或间接影响;通过辩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方式的教学, 以课堂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尊重、体现和诱导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和情感, 激发学生的职责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 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授教式教学的超越, 帮助学生将人文职业道德精神内化为健康职业人格素质。3.对学生的评价要突破单纯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评价倾向, 以彰显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健康职业人格精神。尤其要对职业人格素质教育的具体评价做出明确规划, 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科学认知、丰富情感、磨炼意志、亲近美善以及学会做人和做事。

总之,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医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医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的夙愿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1-24.

[2]敖小兰,石竹屏.心理学中人格评估法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02).

[3]张淑美,曲惠青,赵雪云,等.对医学生应注意“六种”意识的培养——医疗职业人格研究之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23.

医学类中职生 篇7

关键词:一技之长,中职院校,医学生

在现阶段的就业市场中社会医疗单位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学生专业技术的要求明显提高, 更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融入其中。简单来说, 就业市场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学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崭露头角。本文就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谈几点拙见。

一、当前中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

1.在当前的中职医学院校中, 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提升学生的医学综合能力, 往往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认为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点多了, 掌握的也就多了。其实这种教学思想是错误的,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不好的学生, 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高, 对于庞杂的医学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吸收掌握, 再加上教师授课的方法单一、枯燥, 致使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厌学心理, 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2.现阶段的大部分中职院校, 其实践教学内容空洞, 学校的相关教学设施陈旧落后, 致使教师不能很好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 再加之学校缺乏中职医学生实习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 致使学生只有理论性的学习, 缺少实际的操作,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3.近几年来, 由于社会对医疗人才的需求量庞大, 中职医疗院校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随着中职院校的高速扩展, 中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学理论陈旧、教材版本落后, 缺乏科学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不成正比。这都导致医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学习, 致使中职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二、“一技之长”教学理论在中职医学院校中的重要性

1.“一技之长”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范畴, 同时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表现。在当今的社会中, 社会上的求职人员大都是依靠自身的一技之长去竞聘工作岗位,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一技之长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虽然现在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这并不和学生的一技之长相矛盾, 一技之长是学生在全面发展上的个性发展, 是学生专业技术侧重提升的一种表现, 有利于学生医学综合成绩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 当今社会各行业所呈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和残酷。中职医学生要想在当今激烈残酷的就业市场中崭露头角, 那么掌握一技之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一技之长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难点。但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一技之长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和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专一方向的知识点教学, 使学生在自己充满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究, 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知识点学习探究中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索和求知, 使学生在不断的主动探索求知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具体方法

1.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对中职医学生进行教学时, 采用高效的医学教学方法, 并运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践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充分提升自身的医学类专业知识。

2.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都存在护理生毕业就能够就业的观念, 认为医学类的专业是当前社会上的热门专业, 只要毕业就能够就业, 这种观念的产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消极的学习态度, 不利于学生一技之长能力的提升。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现阶段社会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 使学生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总之, 在一技之长理念下进行中职医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就业大环境, 运用一技之长教学理念对中职医学生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燕华, 贾雯.浅析就业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职业指导[J].商场现代化, 2016 (2) .

医学类中职生 篇8

我国于1999年11月起开始实行执业资格考试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此后医学院校毕业生需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可获得行医资格, 这对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性考试, 是评价申请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管理, 目前实行的是通科医师资格考试, 考试分为医学综合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常规操作的掌握情况;医学综合理论考试包括基础医学、专业、公共卫生3个部分, 主要考查考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的情况。医学综合理论考试全部是选择题, 试题类型分为A型题 (最佳选择题, 又分为A1、A2、A3、A4型) 和B型题 (配伍型) , 考试比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基础联系临床[1]。

按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 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 必须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5年, 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都是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 并与临床实践联系比较密切, 必须重视复习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 要选用考试大纲指定的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辅导材料作为复习应试的参考。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4类, 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 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4类。考试科目包括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4个方面。考试科目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 考试时将各个科目的试题综合编制, 而非学科内容的综合。

实践技能考试采用多站式方式进行, 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 根据考试内容分为若干考站, 考生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考试。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考试。

2 提高中职医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方法

2.1 学习专业基础课后开始实行月考, 以巩固理论知识

由于中职医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 理解能力也较本科生差, 故在医学生入校不久开始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时, 就应强调这些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引起医学生的高度重视, 而不应等到学习临床课时才强调。这样不仅为今后临床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且也为今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基础课一直到临床课的学习过程中, 要求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对医学生实行统一月考, 教师应紧密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 分析历年考试重点、难点, 再结合本月所授课程的章节内容来出月考题, 月考题的题型也应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每次考完后, 教师应及时认真批改试卷, 了解医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使医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有关考点, 以便为今后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强化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在专业课中实行实践技能单独考核

以往评价中职医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往往是只考查中职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即闭卷形式的理论考试, 而忽略了中职医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医学生死记硬背, 从而削弱了医学生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便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2]。加强实践技能操作考核能明显促进中职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提升, 并显著提高中职医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基本技能考试的通过率, 故应重视并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建立健全客观、有效的实践技能操作考核评价体系, 使“教”和“学”的重点都能紧紧围绕提高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这一中心环节, 这不仅满足了当今医疗市场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也是执业医师资格准入制度下医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求[3]。

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本技能考核的内容及形式, 结合我校农村医学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农村医学专业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急诊医学的实践技能考核指标体系, 各指标均有科学、详尽的评价标准及相应分值。专业教师讲到上述几门课程时, 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必须进行实践技能单独考核, 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的30%。此外, 我校临床教师毕业于不同院校, 其技能操作手法不同, 这势必会影响医学生的操作考核成绩。因此, 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规范示教操作、统一的操作考核标准、聘请大医院的有关专家到场指导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技能考核的监考水平。

2.3 加强考前强化训练

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实习结束后回校应集中一个月时间进行考前辅导, 具体措施如下。

(1) 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 精心梳理考试内容, 精讲重点内容, 有效帮助医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2) 强化讲解考试大纲要求和历年考试重点、难点, 帮助医学生在短期内了解大纲要求, 掌握考试主要内容。

(3) 按实践技能考试要求, 对常考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同时根据考试形式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组织实践技能培训, 强化训练并举行模拟考试, 以弥补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实践锻炼的不足。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条件和水平差别较大, 有些医院的带教教师不足, 经验不够, 带教教师本身操作就不正规, 带教时间不长, 医学生操作机会不多或缺乏必要的设备条件和适当的病例, 都会影响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降低实习质量。因而, 进行补充性强化训练, 不仅是临床教学的需要, 也有利于提高医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4]。

(4) 回校辅导期间, 每周举行一次专业理论模拟考试, 分为4个科目, 包括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考前冲刺以考点结合考题的形式, 帮助学生了解考查形式、解题技巧和易考查的知识点, 以期在短时间内提高应试能力。

综上所述, 要想提高中职医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必须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理论学习, 重视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做好考前的辅导工作。

摘要:在对当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就为提高中职医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必须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理论学习, 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 做好考前的辅导工作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医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汪勤俭, 贺加.中美医师资格考试的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1) :57-58.

[2]黄跃芬, 陈瑄瑄, 王郑衿, 等.检体诊断学体检技能培训与考核方法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1) :2638-2639.

[3]武庚, 武杨, 赵富生.以临床技能中心为依托, 注重临床技能培训[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 31 (4) :91-92.

医学类中职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读于我校的中职医学生600人, 年龄17~20岁。其中, 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护理专业学生150人为实验组;未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护理 (150人) 、针灸推拿 (150人) 、药剂 (150人) 专业学生共450人为对照组。

1.2 方法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3]。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专业、班级、年龄、性别等;AIDS一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心理接受度及其他相关知识;共5大类20项。采用个别问卷方式、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 现场发卷, 当场收卷, 并汇总评价各项指标, 从而比较其知晓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取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AIDS一般知识

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596份, 回收率99.3%, 其中实验组150份, 对照组446份。对AIDS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的回答正确率:实验组为98.7%, 对照组为48.5%,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对AIDS能否预防、传染、治愈的回答正确率:实验组为100%, 对照组 (护理专业:98.9%;针灸推拿专业:97.2%;药剂专业:98.6%) 为98.2%,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对AIDS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

两组医学生对AIDS主要传播途径的认知度均较高, 但对照组对“共用牙刷或剃须刀”“静脉药瘾”“共同进餐”等传播途径认识不足。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3 对AIDS预防措施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实验组医学生均能较好地了解AIDS预防措施, 对照组医学生对“不共用牙刷或剃须刀”的认知度较低。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医学生更了解AIDS预防知识,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2.4 对艾滋病其他相关知识的了解调查

我国艾滋病形象大使:55.9%的医学生知道, 44.1%的医学生不知道。第一个艾滋病患者是哪个国家的:36.1%的医学生知道, 63.9%的医学生不知道。世界艾滋病防治日时间:24.2%的医学生知道, 75.8%的医学生不知道。你对艾滋病的了解是否来自传染病护理课程学习:25.2%的医学生是通过传染病护理课程学习了解的, 74.8%的医学生不是通过传染病护理课程学习了解的。我国对艾滋病的宣教力度大吗:24.2%的医学生认为大, 36.8%的医学生认为不大, 53.0%的医学生不知道。其中, 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实验组医学生基本回答正确, 未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对照组医学生大多选择不知道或否, 见表3。

2.5 对AIDS的心理接受度

中职医学生对自己或者身边朋友若患AIDS后的反应与应对:89.9%的医学生表示可以正确面对且积极接受治疗, 10.1%的医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应对。对于是否愿意成为一名援艾志愿者:3.6%的医学生选择愿意, 96.4%的医学生选择不愿意, 且从未考虑过 (见表4) 。

3 讨论

(1) 调查结果显示, 中职医学生中除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外, 其他学生对AIDS关于“共用牙刷或剃须刀”“静脉药瘾”及母婴传播途径的了解较少。因此, 应在校内各专业普及传染病课程教育, 让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甲型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常见、多发传染病防控知识。

(2) 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是否愿意成为一名援艾志愿者:96.4%的医学生选择不愿意, 且从未考虑过。这种淡漠和缺乏爱心的态度主要源于:中职医学院校以培养医药职业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 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 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与医学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技能操作教学和学习上, 忽略了德育教育, 导致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医学生缺乏对患者的同情、友善之心, 更欠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授医学生专业技能时, 还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让医学生意识到预防传染病不仅是国家、政府的工作, 还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与职责。

4 总结

总之, 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的认知情况, 关键在于医学生是否学习过相关课程知识。因此, 在中职医学院校开设传染病课程, 对医学生掌握传染病知识和提高传染病预防意识尤为重要。此外, 在加强职业技术教学的同时, 还要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中职医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医学人才, 肩负着重大使命, 其服务于人民医疗健康。因此, 抓好中职医学生德育工作, 是提高我国未来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对国家、社会更为有用的技术医德并存的优秀中职医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道斌, 高琪佩, 谭俊, 等.广州今年新增逾1 000例艾滋病感染有中学生被包养染病[N].南方都市报, 2014-11-28 (3) .

[2]马肃平.艾滋病威胁大学校园大学生感染率惊人[N].南方周报, 2015-08-29 (2) .

医学类中职生 篇10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概述:

问卷共20个问题, 每题采用5分制, 5个选项“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分别对应1到5分。问卷得分越高, 学习倦怠水平越严重。调查中, 发放问卷255份, 回收率100%, 筛选出250份有效问卷, 其中医学生占52.4%, 非医学生占47.6%。

根据调查结果, 两类学生的学习倦怠平均分为2.59, 倦怠水平处于中低水平;三个维度倦怠水平的高低, 依次为“情绪低落” (2.75) 、“行为不当” (2.56) 和“成就感低” (2.39) 。

二、结果分析与反思

两类学生群体在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上的水平, 非医学生均高于医学生, 其中两者“行为不当”的差异最大。同时, 两类学生各自在三个维度的水平, 高低依次均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下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两类学生的倦怠水平。

(一) 性别因素

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 无论是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 女生的倦怠水平都比男生高, 且在“行为不当”的差异最大。对于同性别的学生,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而三个维度中倦怠水平最高的, 医学类女生是“行为不当”, 而医学类男生及非医类学生均是“情绪低落”。

(二) 年级因素

纵观各年级学生的情况,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较高, 尤其是大二年级的;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总体上随学龄的增加逐步上升, 且大四医学生的水平已与非医学生相当。

分析各年级学生三个维度的情况可知, 大五医学生的“行为不当”是三个维度中最高的, 且均高于其他学生的各维度;其他学生的三个维度中, “情绪低落”水平均最高;所有学生的“成就感低”, 整体上随学龄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变化主要受“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的影响。

(三) 成绩因素

不同学习成绩层次学生的倦怠情况, 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与成绩负相关, 即成绩越好, 倦怠水平越低;而非医学生中成绩中游的倦怠水平最高, 成绩上游的倦怠水平最低。

两类学生各维度的水平, 也随成绩做类似的变化。除成绩下游的学生外, 非医学生的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而从三个维度来看, 不同成绩层次的两类学生, “情绪低落”均高于其他维度。成绩处于上游的学生中,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高于医学生的主要原因是, 两者在“行为不当”上相对有较大差距。

(四) 家庭背景因素

来自类似家庭背景的两类学生之间,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均高于医学生;就三个维度而言, 除乡镇学生的“情绪低落”外, 非医学生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医学生。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 来自乡镇的医学生, 在医学生中学习倦怠水平最高, 且“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的水平也是最高的;来自农村的非医学生, 在非医学生中学习倦怠水平最高, 且“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水平也最高。而医学生的“行为不当”和非医学生的“成就感低”, 分别与家庭环境的城市化程度呈正、负相关。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之间, 各类学生的“成就感低”水平最低, 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而“情绪低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是来自乡镇的学生。

三、降低倦怠水平的几点建议

学习倦怠是一种个人心理状态的综合表现, 因此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和主观态度, 均会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不同性别、年级、成绩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 在专业的认同感、兴趣及学习驱动力上,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各类环境的影响。因此,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 改善学生家庭环境, 是降低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 改善学校整体育人环境

“泡菜理论”向人们揭示了环境育人的深刻道理, 强调了优化校园环境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位置。校园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 其中大学文化是核心要素。[5]大学教育管理者必须着眼于学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现象, 营造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的良好校风, 建设严谨笃学、全面教导的优良教风, 塑造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硬件设施在环境育人中的重要性, 在于能赋予学生直观上的环境印象。由于医学院校常以医学生为主体、重点, 较注重对医学类教学设施的投入, 因此在相对被冷落的氛围下,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更易高于医学生。因此, 医学院校在学习硬环境的投入方面, 应充分考虑非医类专业的需要, 创造、加强非医类专业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二)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力。

高校教师合理、灵活、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民主的学习环境, 形成浓厚的学术环境,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因缺乏对校园生活的新鲜感而产生的倦怠。因此, 教师应灵活地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合理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参与修订并严格执行各类学习、考试制度。

人文关怀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 通过构建平等、互助、和谐的人文环境, 了解、关心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教师的人文关怀, 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 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 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能根据学生的性别、年级、成绩水平、家庭背景等特点, 给予不同的关怀,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其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正附加值。

(三) 合理设置课程, 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合理设置理论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指导等课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增强社会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应是能够打好基础、拓宽知识、加强能力、因材施教, 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社会适应力。[6]

在医学院校, 大多已形成较系统的医学教学课程, 有效的医学生实践指导课程和平台;而非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通常相对滞后, 且非医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因此, 医学院校必须在建立医学生实践平台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资源, 为非医学生在四年中设置实践课程。

对于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较单一、理论和实践相离等问题, 医学院校应在优化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增加交叉学科的理论教育, 普及沟通技巧、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人文知识, 加强职业教育,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非医学生而言, 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管理协调等实践能力。

(四) 督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经济条件、期望、关爱等方面, 其中合理的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家庭期望往往是父母把自己的梦想与愿望追加到子女的身上, 对其进行形象和角色定位而形成的。父母根据自己的期望, 会为子女设定各阶段目标, 进行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 从而影响子女的行为、目标和理想信念等。因此, 合理的期望,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其学习, 助其成长;盲目的期望, 不仅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负担, 还会给学生、家长带来失落感, 进而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担。

因此, 教师应多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 了解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情况, 介绍学生所读专业的特点、就业前景, 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帮助学生从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 督导家长多与学生交流, 多了解学生学习成绩之外的各方面情况, 遵循家庭期望和教育的适度原则, 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 从而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综上所述, 医学院校中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 其中两类学生“情绪低落”维度水平均最高。为降低医学院校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 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类别, 从营造学校内外部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 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措施。

摘要:本文以温州医学院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调查两者学习倦怠的现状;从多角度对比分析两类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根据调查分析结果, 本文从学校环境、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及家庭环境等方面, 提出了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倦怠,医学生,非医学生,医学院校

参考文献

[1]Koeske G F, Koeske R D.Student“Burnout”as a Mediator of the Stress-Outcome Relationship[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1, 32 (4) :415-431.

[2]杨丽娴, 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6 (2) :54-58.

[3]Jennings M L.Medical Student Burnout: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J].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 2009, 30 (4) :253-269.

[4]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 2006, 29 (1) :47-51.

[5]居安平, 傅祖浩.环境育人与泡菜理论[J].科学与管理, 2007, (1) :66-67.

浅谈医学生医德教育 篇11

[關键词]党建 医学生 医德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把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学校医德教育现状

笔者对在校医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情况进行了一次讨论和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2003~2005级三个年级的学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60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80%。调查主要从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对医疗腐败的看法、对学院医德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明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程度不一。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知明确,认为一名受人尊敬、医术精良的好医生除了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需要在追求医学精髓的道路上勤奋好学,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掌握医学技能。有的学生则认为好医生的标准主要是技术过硬、医术精深,觉得谈医德医风不实际并且不重要。上述调查说明多数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医德医风的概念和内涵,但有一部分医学生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着偏差。

2.医学生对药品临床促销、收受“红包”、乱收费等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红包”历来是医德医风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大部分医学生表示不认同“红包”现象,但有些学生则表示收“红包”可以稳定病人的心理,是对医生高付出、低收入的补偿,是你情我愿的事,不存在道德和法制上的事。而对于近年来更为突出的药品临床促销问题,学生的看法与对“红包”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部分学生在对待这些问题上比较注重个人价值和利益,有些甚至表现出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

3.医学生对学校医德医风教育现状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校期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医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医学生了解医德知识,遵守医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但对于新时期的医学生来说这还远远不够,通过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升医学生医德教育收效还甚微。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缺乏层次性,采取“一刀切”上大课、开大会的教育方式,不但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结果适得其反。一些医学生对医德医风漠不关心。再加上学校课程设置极度地偏重于纯医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德医风教育重视也不够。

二、学校以学生党建为抓手,增效学生医德教育的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指明

了方向。高等学校学生党建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对于壮大党员队伍、加强党的战斗力、改善党员结构、提高党员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这不仅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和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一个优秀的医学生不一定是一个优秀党员,但一个合格的学生党员必须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因此,以学生党建为抓手,增效学生的医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以党建为抓手,增效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措施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一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等内在变化,而这些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应该从学生拿到入学通知书开始至学生毕业实习阶段都要长抓不懈。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突击性的教育和训练成效不大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医德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对医务工作者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所以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学道德教育非常重要。而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笔者提出以医学生党建工作贯穿医德教育始终,通过对始业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过程中的医德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阶段的医德教育、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等三个方面的系统教育,紧紧围绕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既有稳固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医务工作者,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加强和改进以学生党建为核心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发挥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培养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医德新风,全心全意地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医学类中职生 篇12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人既有生物属性、心理特性, 又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因此, 医学比任何别的学科更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服务于人是医学的最终价值目标。我们不能象对待其他自然物一样, 单纯地用简单的、抽象的、细致的科学语言和技术手段去研究人的各种机制和健康。医学以人为服务对象, 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1]。人的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现象, 从生理层次到心理层次再到社会层次, 从人的权利、尊严、健康需求再到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 无不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要关注的环节, 都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 都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滋润培育。医生给病人治病除了吃药打针手术等理化方法外, 还将认真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为病人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病人从医生那里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 并同时获得心理的慰藉和改善。医生对病人的协助, 尤其是情感上的鼓励, 可以使病人获得信心, 得到支持, 直至恢复健康。这是医生潜在人文品质的表现, 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支持, 是其康复的巨大力量。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 大凡思想圣洁, 德高望重之医学家, 无不具有丰富的医学人文修养[2]。这是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医学所持的基本观点的反映。他们的行为就是医学的文化价值——真、善、美的反映, 体现着至爱至深的大医精诚的品格。病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处处感受着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沐浴。他们接诊病人时, 从顶至踵都散发着慈善家和艺术家的品格[2], 使医学的作用和意义充分发挥尽致。所以, 我们说,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 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及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 是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 把医学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982年, 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的报告中, 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平衡课程, 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日本也针对医生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 实施“全人的医学教育”, 解决医学的观念问题和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讲, 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 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 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 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研究的相关机构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医学教育家们不断呼吁要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规划人文社会医学的核心课程与体系, 建设人文社会医学的重点学科与基地, 加强师资培养,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从既往的经验来看, 医学这样一种偏重于应用型的学科, 失去了人文社会医学的指导、规范, 一味骑着技术的骏马向前冲, 势必脱缰。医学若要实现其为人的宗旨, 需要其中的每一个组成分子——医生、医学科研人员、护士、医技人员、医学院校师生的点点滴滴的不懈努力。让医学技术始终如一地发挥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长远关爱的作用, 同时体现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2 将人文精神注入医学教育之中

由于医学教育任务繁重, 带有极强的专业性甚至是职业性的特点, 且专业课程较难掌握, 人文课程相对缺乏, 加之许多医学院校单科办学, 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 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狭窄, 导致医学生的视野与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比较起来较为单一, 文史哲知识比较缺乏。这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一些人功利主义的短视观点, 认为竞争如此巨大的社会, 需要的就是“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 有无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无关紧要。但现实的情况却是, 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滋润, 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不高, 使得一部分医学生只有廉价的抱负和骄傲, 他们只想胜过自己的同学, 只要胜过周围的同学了, 他们就引以为自豪。他们很少把自己与历史人物相比较, 很少有名垂青史的大志向。从小学到大学, 为了升学, 他们被迫加入到无止境的考试与各种竞争之中, 认为只要考入大学就有了前途, 就有了对老师、家长的交待。学校培养学生理性与人格的任务, 往往因为要求学生记诵太多琐碎的题目而被疏忽了, 导致学生的性格与情感变得有些疏离、冷漠。在许多人看来, 学校仅仅是升学的地方, 而不是孕育生活智慧与心智的殿堂。

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教育的使命就是培育人文素质, 培育合理的人文精神[4]。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一个好的医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本领, 同时也要接受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要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也就是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晓。文史哲知识的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多种文化的学习中, 获得人文精神力量的支撑, 最后内化为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道德情操, 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5]”, 从而逐渐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因此, 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是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

3.1 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

有关研究表明,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 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 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 以美国、德国为多, 达20%—25%, 英国、日本约为10%—15%[6]。对比来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偏低, 这对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十分不利。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不是两极对立, 而是相辅相成, 医学人文是医学科学、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因此, 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社科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上, 增设人文类选修课, 如社会学、行为学、史学等, 增加与医学交叉形式的边缘学科课程, 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学逻辑学等, 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 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但要注意避免出现形式主义, 如盲目追求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 课程讲授只是进行概念性介绍等。因为人文精神培育决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几个历史事件、几本名著的名称, 而是教育学生把一种科学方法、坚韧不拔的毅力、较高的文化陶冶内化于心中, 外在表现为一种能力, 一种人生的态度, 全面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使之成为既有竞争意识, 又有协同合作精神, 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 又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3.2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能够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疾病, 而且还能够诊治患者心理上的疾患, 通过心理疏导, 稳定情绪, 讲授医学知识, 介绍病情, 准确的医治等措施取得良好的医患关系, 增强病人医治的信心, 使各项治疗顺利进行。要达到上述目的, 医生必须心智健全, 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心理相容能力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因此, 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措施来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正视现实, 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尊重他人, 宽待他人, 培养宽厚的性格, 顽强的意志, 以满足现代医学服务的要求。

3.3 开展诗歌欣赏和诗歌创作活动

把诗歌引进校园, 也就把一种美好、感性的生活融入了青春的生命之中。美国的哈佛大学就邀请世界著名诗人常驻校园, 这些诗人经常给哈佛的学生以感悟人生的教育, 歌颂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雨露滋润。在今天这个诗歌没落的年代, 哈佛大学的学生极为难得地获得了浪漫情怀的培育, 这已经不是用一个“难能可贵”就能表达出来的意义了。在某种程度上, 也折射出为什么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一直独领风骚于世界各个领域, 为什么哈佛大学的独特魅力经久不衰。有些东西的意义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够得以彰显。当然, 医学生所需要的人文精神不只是外在的一些诸如诗歌之类的形式, 而是指内化于学生心中、增强道德、培养个性、丰富人生的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可以扩大医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并从中体悟新的思维方式, 使他们的情趣更为宽泛, 意志更加坚强, 品行更加高尚。

3.4 强化身体素质的训练

身体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手段, 对其他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作用。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 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动资源,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医学生的身体强健与否, 直接关系到在校学习的质量及日后能否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 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 是硬件。没有健康的身体, 人的道德、知识、理想等这些软件, 就没有可靠的硬件作为载体, 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当代医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 大多娇生惯养, 缺乏锻炼, 弱不禁风, 还不乏“胖敦儿”、“豆芽”型的体质, 难以应对艰苦的学习生活。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压力需要健康的身心作保障。因此, 要求他们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已迫在眉睫。体育运动对医学生的成长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来达到提高医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3.5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专业实践, 那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3]。人文精神的培育, 不是知识教育, 而是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获得与提升, 需要通过生活逐渐去体验、感悟、实践。只有通过实践, 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在涵义, 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 从而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学校应当进一步地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教育思维, 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当前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结合起来。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广泛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心理, 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目前, 人们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老年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就满足了人们对医学发展的需求。未来社会里, 将有近二分之一的医学生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基层, 特别是贫困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通过参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使医学生了解民众疾苦,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 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 思考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端正对社会的看法, 确定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 知不足而后学有所指, 从而贴近社会、贴近民众, 为弱者服务, 达到“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 与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效果相比较, 前者更富深刻性、持久性和丰富性。

孔子曾言:“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 不仅意味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 而且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因此, 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 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6], 培育医学人文精神,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关心人的生活环境, 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 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8]”。

参考文献

[1]赵锦华.论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 (4) :294~296.

[2]王德彦.论医学的文化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6) :37~41.

[3]郭永松, 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 2000; (5) :51~54.

[4]樊浩.人文精神培育及其价值合理性[J].江苏教育研究, 2001; (5) :4~9.

[5]汪一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 2004; (2) :19~21.

[6]李鲁, 郭永松, 施卫星等.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科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6) :25~28.

[7]杨耀武, 陈富林.对医学行为的再认识——兼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医院管理, 2003;23 (3) :63~64.

上一篇:舞台灯光技术下一篇:引导学生写科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