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类专业

2024-09-22

中职类专业(共12篇)

中职类专业 篇1

一、前言

作为制造业大国, 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比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制造业对机械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机械工程师更是炙手可热, 成为各企业争抢的重要人力资源。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线工人, 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目前, 中职机械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充分说明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亟需进行完善和改革。

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机械工艺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机械企业岗位对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一些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实践教学内容缺少变化, 缺少实践教学使用的教材。即使有实践教材, 内容通常脱离企业生产实际, 例如有的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依然停留在普车、普洗阶段的实训, 学生到企业后没有发现普通的车床, 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有的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没有计划, 教师随机安排实训内容, 让学生制作一个螺母或者锤子等, 学生实践技能无从提高。

2、“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

中职机械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师, 不仅需要扎实的机械专业理论知识, 更需要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唯有如此, 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实践,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 纵观当前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师队伍, 年轻老师占绝大多数, 年轻教师学习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工作富有责任心, 但缺少教学经验, 尤其是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 缺少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 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且机械实践教学环境往往比较嘈杂、工作强度大, 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指导学生实践, 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与理论教学不同, 实践教学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 实践教学中主要采取工作过程导向模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然而,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 这些成熟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我国中职机械教学结合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是任课教师不了解, 也不会运用这些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依然沿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的观察和记忆, 教师讲解完操作要领, 学生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模仿操作, 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将项目教学法用于实践教学, 但完全走了样, 教师给学生提几点要求, 然后学生各做各的, 课堂气氛沉闷、纪律涣散;有的中职机械专业场地和设备欠缺, 仅有一台数控加工中心, 学生一节实训也操作不了几分钟, 自然无法掌握操作技能。

4、实训基地缺失

实训基地是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 如果没有完善的实训场所, 无法组织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的中职院校受困于资金, 对实训设备和场所投入不足, 无法满足校内实训的需要;有的中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过于注重学生的人身安全, 不愿意学生走出校门, 到企业中进行定岗实训。有的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 建立了一些校外实训基地, 真正达成深入合作的不多, 很多企业出于保密或其他考虑, 仅仅允许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 不接受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学习。有的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 但主要是将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使用, 没有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

三、完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首先, 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强调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作用, 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传授“车工工艺学”时, 车床的构造可以放在实训室上, 学生理实一体, 课堂教学好。其次, 中职机械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先进的软件、机械模型、展示动画等, 将一些不容易进行操作的技术要领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示,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最后,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注重引入案例教学。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 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 通过案例为学生塑造真实的工作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企业加工生产实践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得真实的工作感受。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

建立一支实践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首先, 中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 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例如数控职业资格证、钳工资格证、车工资格证、模具设计资格证、机械工程师证等。从工资福利、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 对获得双师证的教师进行奖励。通过培训和学习的过程, 教师重新进行了专业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将亲身体验融入实践教学中, 提高教学质量。其次, 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中职院校要建立教师挂职锻炼的制度规定, 要求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 熟悉机械企业的生产流程, 了解机械专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 熟悉机械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将机械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作为案例, 让学生讨论和分析,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中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机械工程师等到学校进行授课, 给予其外聘教师的身份。通过他们将企业真实的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就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广泛地、全方位的合作, 具体包括对实训条件的优化、对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对师资队伍的重新配置等。在这一教学体中强调的是资源的共享性、教学的互补性、培养的联动性。资源的共享性主要是教学资源的共享, 如共同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以应用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教学的互补性是指学校和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上各自的优势, 如学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 企业应用能力培养和岗位技能培养上的优势, 使人才培养呈现出优势互补的态势。所谓培养的联动性, 学校与企业应该就培养计划、内容和目标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使机械人才培养既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也符合企业的定向岗位人才需要, 以真正实现双赢。

4、重视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考核是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中最敏感的环节, 对理实践教学双方起着指挥棒作用, 影响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设置的实践课程, 单独考核, 单独评分。附属于课程的实践, 实践成绩按一定比例 (根据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定) 计入课程成绩, 实践缺做或不合格, 应予以补做并达到合格, 否则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理论考试。当然, 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进行考核, 不应有一个标准的固定模式, 而是根据中职机械专业实践环节特点和要求, 可分别采取口笔试、现场提问、实际操作、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但重点应该是现场的实际操作考核, 检验学生对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总之, 目前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实践技能差、动手能力不足, 很难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中职机械专业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中职机械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也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 因此实践教学在中职机械专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 目前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存在, 主要原因是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鉴于此,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职机械,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勇军, 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9)

[2]郑文岭, 中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2 (21)

[3]刘勃, 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1)

[4]赵永成,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

中职类专业 篇2

杨保国

南阳信息工程学校 河南 南阳 474450 摘要:对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规划安排、形式、实训 的过程管理和综合能力培养,结合本校实践性活动开展,提出几个结合,探索中职实践活动开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关键词:统筹安排 实践形式 反馈 素质能力 结合 软、硬件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五大”的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国职业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新形势发展,企业岗位需求,各职业学校近些年都在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技能训练,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笔者结合近几年本人教学实践及我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和外出参观兄弟学校办学经验和培训,有些感悟和想法,供大学交流指正。

一、实践性教学活动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

实验实习教学是学生专业技能形成的决定因素,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项课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如实验实习,课程作业。另一类中集中性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见习、综合性实习,毕业作业等。由于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初级技术人才,是属于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如何通过实践性活动形成学生专业技能是问题的关键。机械类专业中职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及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现场操作应用技能及机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就业岗位需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结合学生就业状况,本校实训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根据职业技术技能形的阶段性,渐进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实践到理论再应用于实践,要考虑与专业理论的配合,又要有利用前后技能形成中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还要考虑实践技能的难易和学生现状。把三年的学习技能状况及需要的实训进行排列,各单科教师结合本学科进行专业技能分解进行实践性教学;小型的单科能力实训一般都是模块化、项目化、岗位化;进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一年级基本技能,二年级专业技能,三年级综合技能,考取相应证书,参与生产环节,通过若干个集中性实习,来全面形整体技能,最后顶岗实习,完成学生到学员过渡等。

二、实践形式多样化

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次数,单一的训练方式容易产疲劳,学生兴趣下降影响实训效果。所以在实践性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活动地位,使其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有所得、有所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及学校实习条件采用课堂案例实训、项目式教学、启发式、实验、实习、见习、模拟操作等,要以一体化教学实训模式为主体开展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师与学生互动,边教边学边做,学中做、做中学在实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专业动手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训的过程管理及反馈处理

实践性活动的计划、目的、能力形成、准备实施、检查考核,反馈要全过程参与管理,要把工作做实,不要只注重结果,关键在过程。例如,车工实训中,学生操作车床是否规范安全、刀具刃磨如何、工艺过程是否合理,质量如何控制,效率如何等等。如果光看结果,也仅仅看到工件是否合格,而不能看到其能力形成和知识的应用。通过训练斥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得到纠正。也使教师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从

-2- 便安排下一活动。

四、综合素质能力提高

机械加工类专业是一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环节中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从而根据所学、所掌握的技能去解决问题,能够学习他人之优点来提高自己,例如到校外实习或见习,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了解产品加工方式和过程,而且从与工厂和工人、技术管理人员的接触、观察能够感受到工厂的管理、文化、创新,工人的精神面貌等认识。企业是如何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它的竞争力在哪里?企业如何运营赢利的等。以“车间工厂”为教学管理模式,根据技能培训的要求,制定学生实践训练中的项目加工方案,使学生所培训的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学会自我管理督促、自我鉴定衡量,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使学生的技能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如普车的一校内实习,采用模拟工厂化进行,指导教师作为负责人,把学生分成几组,如:工艺组进行工艺分析、工艺制订;加工组进行实际加工生;产质量检验组,进行产品合格检查;设备维护组、安全生产员,效能优化组等,这样一是每个人都有任务、有责任,二是对实训产品进行跟踪工艺、加工、检验,效能安全等,查出问题,共同讨论,优化方案,提高效率。定人、定岗、定时、定任务,循环进行,相互轮岗,相互提高,达到宽基础,多应用提高综合能力。

五、实训活动的几个结合

1、理论强调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以“够用、必需、实用”为主,注重理论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实训活动要与实训作品展示、实践活动竞赛相结合

-3- 通过活动形成一种学习实用技术氛围,通过作品展示,提高学生自信、自强、奋发向上,调动学生积极性。

3、实训活动要与学校日常生活相结合

例:焊工实习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制作阅报栏,形状别致的垃圾桶。氩弧焊实习时,可利用一些废料制作一些小工艺品,像笔筒、杯子、等。数控车卖训可使学生加工一套国际象棋等使学生兴起大增,动力十足!

4、实训活动与文化素质能力相结合

例:实习结束后,开一次实习作品展示会,让实习班级学生主办。海报、宣传单制作,由本班计算机学得好的制作,实习作品讲解由普通话比较标准的进行,文稿由语文水平可以的写。如果开设有公关礼仪课程,可以由学生集体研究公关方案,然后分工进行动员,进行公关使教职工、学生及校外一些人员来参观,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交到学校实训部门进行信息反馈等。

5、实训活动与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安全教育相结合

通过实习,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规范操作、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理念,并落实在工作实训中。树立安全第一,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保证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六、要加强学校实训“软、硬件”建设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教学设备、仪器、教具等“硬件”,更需要“软件”。由于机械加工类专业设备投资大,实训材料、维护费用也相当大,一些中职学校由于受到财力限制,设备很少,使学生实习受到影响,应采取措施加大投资,还可采用厂校联合等方式来解决,以适应实训要求。“软件”建设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机加工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教师中理论基本功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比较少,应加大培训,可以

-4- 参与省级、国家级培训或与工厂相结合深入工厂实训,也可以工厂中聘请经验丰富的技师相互学习提高,共同进步。部

总之,我认为中职实践性教学应以能力为本位,市场要求为导向,岗位考证为参考,合理安排,全面推进,不断创新,适应社会之需。

参考文献

(1)董跃进,马从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6(2)常伟.创新进力的培养.辽宁土学院学报,2006,4(3)赵春礼;中职数控教学探讨;机械职业教育;2005,3(4)贺汉明;数控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机栈职业教育;2001,3

通讯地址:河南省淅川县 南阳信息工程学校 教务科 姓名: 杨保国

邮编: 474450 邮箱: ybg12342000@yahoo.com.cn 手机: *** QQ: 331354925

浅谈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3

【关键词】中职 机械专业 教学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没有实践经验、基础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听起来枯燥乏味且不易理解,极易失去学习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学生听课就会萎靡不振或“开小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且乐于学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其原因除了基础差,学习起来有困难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动机,认为会动手操作就行了,没必要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在讲每一个知识点前,我都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对他们将来的实践工作有什么样的指导作用,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在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下,实践工作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中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与专业打交道最多的是刀具、量具和机床。刀具在加工过程中会不断地被磨损,要经常进行刃磨,这样磨刀就成了我们工作中重要部分。而刀具刃磨的好坏又将直接影响加工件的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以及加工效率。刃磨需要根据加工的材料、加工阶段来确定刀具几何角度的大小,所以同学们必须掌握刀具切削部分各角度的概念。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立体几何知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机械专业课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听懂,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想学的情况下能学、会学: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在讲刀具的磨损及刃磨时,我就以家用的菜刀为例,先提出问题“用来砍骨头的刀与切青菜的刀外形、厚度有什么区别?”再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砍骨头的刀因受力较大,为保证其强度,刃口不宜太薄、太尖锐,否则易崩刀或卷刃;而切青菜的刀因受力较小,所以刃口应磨得薄而锐。然后引入教学内容:机加工时,用来粗加工或加工难加工材料与用来精加工或加工易切削材料用的刀具,刃磨时有什么不同?如何确定其前角、后角的角度大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刃磨這两种刀具的原则:用来粗加工或加工难加工材料时用的刀具和砍骨头用的刀类似,刃磨时取较小的前角、后角,刃口应磨得粗钝一些;用来精加工或加工易切削材料的刀具和切青菜用的刀类似,刃口要磨得尖锐些,所以刃磨时要增大其前角、后角的角度。这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引入要学的理论,使学生感觉既有趣,又易理解和记忆。

实施实物教学课堂上多用实物或自制教具做演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明白,而且感觉很真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讲授《汽车发动机构造及维修》时,开始我想利用挂图或投影辅助授课,但发现很多学生连零件图都看不懂,更别说是装配图了。后来我将曲柄连杆机构、气缸垫、凸轮轴等实物搬上讲台,对着实物边讲、边演示,并让学生根据实物用纸筒、硬纸皮或木头等制作曲柄连杆机构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实物或实物太小,就自制教具。讲授刀具的几何角度时,因刀具实物外形较小,很难把刀具切削部分的角度演示给学生看,我就用硬纸皮自制了一把放大了近十倍的车刀,用书作平面,学生们虽然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但也容易听懂,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一般的中职学生的智力较差,情绪不够稳定,注意力分散。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上课时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将重要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讨论,找出答案。以小组的形式选代表回答或单独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并给回答正确的小组或个人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精心筛选书本内容由于社会对中专毕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实习时间增多,而理论课授课时间相对减少。中职学校的教材大都还沿用四年制中专教材,理论性较强,压缩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或继续学习的需要来决定哪些内容必须讲透,哪些可以略讲,哪些不讲。尽量避免什么都讲,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心筛选书本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继续升学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后盾。

关心和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在注重学习成绩的中、小学时期处于被批评且不被欣赏的环境之中。因此,中职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作为教师平时应多观察、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益友。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对你所教的课产生兴趣,而兴趣就是学生乐于学的动力。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悦。为此,我不管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总会脸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以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和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使他们始终以一种良好的状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我还经常引用一些妙趣横生的笑话或生活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并告诉学生许多工艺方法来自于生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找优点、多鼓励激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一方面在课堂上注意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让学生在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进步的肯定,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课堂是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舞台,要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强大的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积极而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营造持久而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天堂。

参考文献:

[1][美]Diane Heacox.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刘富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中职类专业 篇4

我校在贯标、晋级过程中,学校经过充分调研,学校的快速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2008年5月起开始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体化1 :X教学一系列改革,即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及小项目进行集中动手实践的模块化教学,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 :X的要求。笔者从本次教改中的非电工类课改的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电工类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非电工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电工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电工基础课具有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笔者就教学改革及非电工专业电工类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1 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中职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喜欢理论学习,大多数非电专业学生缺乏电学概念,认为电工类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一体化教学改革。

(2)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在中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实验、实训应付了事,没有体现现在学生的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厌学,学生普遍感到学无所用,教师厌教,教师感到怎样教学生都不愿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过去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的实践课时较少,即使安排也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有针对性的提高技能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实训条件不足实践环节要求高难度大。通过几年的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的一体化课改实践中,体会到实践课程的加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所带来的巨大效应,但也尝到了由于实践课程大量增加后带来的实训条件不足、专业课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等实际问题。

1.2 课程设置建议

为了改变上述各种被动局面,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的建议是 :将非电工类专业的电类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数字电路》《维修电工》、《电力拖动》、《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电机学》、《PLC》等不再分为几门课程教学,统一为一门维修电工综合课,在这个前提下,将课程分为以下大模块进行教学。

(1)基础电路知识模块

课题组成1直流电路及其应用 ;2电磁原理 ;3电容器原理 ;4交流电路及其应用 ;5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2)电子电路模块

课题组成1电子元器件基础及电烙铁钎焊基本训练 ;整流、滤波与直流电源3交流与直流放大电路 ;4功率放大电路 ;5振荡电路 ;6晶闸管技术及应用。7数制与编码及逻辑代数基础 ;8组合逻辑电路及应用 ;9时序逻辑电路及应用。

(3)电工安全及基本操作模块

课题组成1电工安全知识 ;2导线连接及绝缘恢复 ;3室内线路布置与安装 ;4常用电工器具选择与使用。

(4)电机控制模块

课题组成1电机的组成 ;2常见电机故障及检测与维修技术 ;3常用低压电器知识 ;4点动与连续运转联合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5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6顺序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7多地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8降压启动电路安装与调试。

(5)传感器与接口技术模块

课题组成1传感器的组成与应用技术 ;2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法 ;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方法 ;4 PLC技术简介。

2 课改的基本原则

围绕学校展开的一体化1 :X的教学改革模式,改变了以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教师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指导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学设备用途的基础上,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服务。这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对知识的探求积极性,从而带动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最科学结合点。

为达到实践与理论1 :X的目的,就必须从原有的、多年不变的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入手,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减小纯理论课,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对各专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各专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

3 要注意的问题及优点、缺点分析

在教学中,针对各专业对电工类知识的不同要求,可将上述模块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师安排中,只要任课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实训指导能力,可以承担多个课题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学中各模块分工明确,避免了在各门课程中重复地对某一重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教学,既做到了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电工知识,又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减轻了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压力,解决了学校电工类教师不足,上的门数多,备课不易的矛盾。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上好一至两门课程,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校提出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但是,也要看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这个建议的一个瓶颈,所以,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指导实训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培养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双师型教师。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养成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及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电工类专业课教师不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及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使学校紧张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使学校提出的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在这个实施中,还要求我们对课程进行认真地研究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实践,贴近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找到教与学的共同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职非电类专业电工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理论与实操1:X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对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中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中职类专业 篇5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综合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大纲

(面向中职毕业生)

一、考试目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综合理论》科目考试大纲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入学考试而制定的。本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测试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术提供依据。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根据自主招生考试的性质和目的,本考试的命题工作要有利于我院对优秀学生的选拔,考试试题编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对考生群体进行有效的测量和甄别,从而区分出考生的优劣,并将化学专业基础好、有发展潜力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考生选拔出来,进入高等职业学院学习、深造。

(二)命题的基本原则

(1)本考试大纲是命题工作和考生复习的依据,力求紧密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化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本专业理论与方法、提高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命题的内容不超过大纲的规定,各科目在试卷中的占分比例、题型比例与大纲要求基本一致,试卷中不出现超纲题、偏题和怪题。

(2)试题以考查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主,在这基础上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试题编制要符合各种题型编制原则。

(4)试题编制应科学、公正、规范。

三、理论考试内容

1、基本要求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①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元素周期律;

③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④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⑤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技能;

2、考试内容(150分)(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2)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掌握物质的量及气体摩尔体积有关的基本计算;

(3)了解溶解和溶液的有关概念,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常见表示方法;掌握质量分数(或百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基本计算、不同浓度的换算、溶液的稀释和混合),并掌握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

(4)了解原子的构成和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以及原子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5)初步了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规律,会用原子结构简图表示1-20号元素、Ⅷ族元素的原子及有关的简单离子。

(6)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化合价)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与特性;能辨别离子键与共价键、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8)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9)了解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10)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等概念;熟悉常见的强、弱电解质并能正确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11)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电离度的概念。

(12)了解水的电离及水的离子积;熟悉溶液酸碱与[H+]、[OH-]及pH值的关系,会进行pH值(为整数)与[H+]、[OH-]的换算。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13)掌握常见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甲基橙)的使用。

(14)理解盐类的化学性质;掌握各类盐(弱酸弱碱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

(15)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离子反应进行的条件,会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16)掌握缓冲对(缓冲系)和缓冲溶液的概念以及缓冲溶液的组成,熟悉常见的缓冲溶液。

(17)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理解溶度积规则;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18)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实质,能正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掌握用氧化数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9)掌握配位化学物的概念、组成和命名。

(20)了解H2O2、H2S、SO2、NO、N2O、CO、CO2、NH3、铵盐的主要性质。

(21)熟记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常见酸碱盐的水溶性,并掌握其应用。

(22)理解铝、Al2O3、Al(OH)3的两性;熟悉Fe的还原性,Fe3+的氧化性,Fe2+的两性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

(23)熟悉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掌握浓硫酸的硝酸的特性及其应用。

(24)掌握H2、O2、Cl2、H2S、SO2、CO2、NH3、H+、Na+、K+、NH4+、Fe2+、Fe3+、OH-、Cl-、Br-、I-、S2-、CO32+、SO42+的检验方法。

(25)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性、分类及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能正确书写各类有机物的重要代表的结构简式。

(26)理解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熟悉重要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及特点。

(27)掌握主要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和习惯命名法。

(28)熟悉醇、卤代烃和胺的分类

(29)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单环芳香烃、卤代烃、醇、苯酚、醛、酮、羧酸、酯、糖、蛋白质的结构特点(主要官能团)和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烷烃、烯烃、炔烃的通式。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30)掌握取代、加成、聚合、氧化、还原、消除、脱水、脂化、水解等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马氏规则、扎依采规则并掌握其应用。

(31)掌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熟悉不饱和烃、末端炔烃、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胺和糖的鉴别。(3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的概念;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掌握利用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3)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掌握其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4)熟悉化学、现代科学与生活(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3、试题类型

试卷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综合题等。试卷包括容易、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4、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笔试

2、记分方式:满分为150分

3、考试时间:90分钟

四、技能操作考试内容

操作技能部分旨在测试考生对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核时考生完成一个完整实验项目的各项操作。

1、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掌握一定质量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4)掌握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2、考试内容

(1)玻璃仪器的正确洗涤;

(2)固体样品的称量操作,包括天平的使用、称量瓶使用、减量法操作、样品标识及数据记录;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3)准确配制溶液:容器及量具选用、溶解/混合操作、稀释操作、定容操作、溶液的标识;

(4)滴定操作,包括移液管和滴定管的准备与使用、读数、滴定过程、终点判断、数据记录;

(5)数据记录和处理能力,结果平行性和准确性;

(6)实验素养,包括操作文明、台面整齐、穿着规范、试剂取用及处理、数据修改规范。

3、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实操

(2)考核时间:考核时间为180分钟

(3)分数设定:满分150分

中职类专业 篇6

【摘要】要想充分发挥职教学校的教育功能,为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关键一点就是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质量优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数量充足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需要大批量的具有测绘职业技能的一线工作者,作为专注于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中职学校,如何打造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测绘专业教师队伍,对测绘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行業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职 ; 测绘 ; 专业 ; 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44-01

一、中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目前,中职教师队伍人员主要来自于三大方面:一是从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等学科转行过来的;二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科毕业生;三是行业工作岗位转入教师体系的人员。同时,近年来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教师队伍的梯度不够合理,年轻教师比例过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大跃进,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中职测绘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要求。我校作为一所重点测绘类专业中职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建设和培养,即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队伍结构。

二、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师德修养

由于近年中职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很多学生都存在厌学、学习能力差、个人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对当今中职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教师,不仅要做到学识丰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还要做到情操高尚、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

在教师师德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有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到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培养;其次,建立相应的师德制度,对教师提出其应尽的义务和要求;最后,建立师德监督机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师德的评价中,使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可每学期以观看典型案例视频、师德征文、演讲等方式进行师德培训。

三、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建设

针对中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想要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多途径、多样性的对专业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在职培训和在职学历提升相结合的原则,能有效的强化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建设。

1.新教师培训

新进教师和其他首次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有关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具备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基本能力。让新教师能够初步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了解教学规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的应用,提升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新进的专业教师可安排到企业一线锻炼半年或一年。

2.青年教师培训

对一些未经过企业实际工作锻炼的青年专业教师,培训方式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种是“请进来”,即学校邀请相关专家来校为青年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另一种是“送出去”,由学校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安排青年专业教师进入企业生产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可根据客观条件,采取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作业、现场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或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

3.“双师型”教师培训

“双师”培训是中职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可根据专业教学工作需要,安排教师到测绘生产企事业单位考察学习、顶岗训练。通过实践锻炼: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测绘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教师专业岗位能力考核,使其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

4.学术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训

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中起领导和带头作用的中坚力量,主要应从师德建设、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特色、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落实培养内容,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营造氛围,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师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水平、课程改革实验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能力,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四、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

要提高中职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必然基于良好的教师队伍结构。因此,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科学的梯队建设为核心,构建“金字塔”式教师队伍结构。

该结构中,“双师型”教师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培养的基石,专业课教师必须进行“双师”培训,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从“双师”型教师中选出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起核心作用的骨干教师。通过从测绘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能工巧匠,或通过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由企业推荐优秀员工到学校充当“兼职教师”,这种形式是改善学校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此外,兼职教师还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等信息。位于金字塔塔尖的学术带头人,应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较强的研究、开发才能与组织等条件,并且在各自学科或者专业领域有重大突出贡献的,可以起到带头作用的专家或学者等。

总之,随着中职教育内涵的不断发展,师高才能强弟子,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优化教师梯队,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学术带头人,尤其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中职教育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郭茜.《浅析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规划建设》[J]. 职业技术,2011年第6期.

[2]孙惜珠.《中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之我见》[J]. 职业技术,2008年第23期.

[3]张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 4 期.

谈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 篇7

1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

深化医药类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转变管理者和教师观念, 是搞好教材建设的基本保证。加强教材建设必须根据医药类中职教育特点, 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创建与医药生产、经营、医疗等单位有效的“校企挂钩, 互惠互利”双赢机制, 从而全面提高师生操作能力, 为专业教材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1 医药类中职教育办学方向及目标定位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1]。要正确理解这一定位必须把握以下基本特征: (1)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实用教育类型, 不应把“对口招生”升大专、本科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 (2) 医药类中职教育是直接为医药行业发展服务的, 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应围绕医药生产、经营、医疗服务等岗位人才需求进行。 (3) 医药类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劳动者。因此, 医药类中职教育工作者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 应转变观念。另外, 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医药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 医药类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 师资建设可以促进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 而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

1.2 医药类中职教育专业教材建设定位

从当今国内外职业教育大背景来看,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 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上来;从中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向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面向社会办学的法人实体转变;从重视课堂理论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能力培养转变。因此,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在坚持“必需、够用”原则的同时, 要根据生源实际确定理论深度, 从而使专业教材更加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环节, 融入足够的实验实训内容, 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体现医药类中职教育特色。

2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存在问题

2.1 跟不上国家中职教育发展步伐

多年来, 医药类中职学校教材大多来源于3方面:一是借用医药类大、中专教材。其弊端是内容偏多, 理论较深, 专业公式推导繁琐, 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导致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 动手能力不强且易引发安全、质量事故。二是延用医药类“本科压缩性”教材, 体现不出医药类中职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自编教材。不足之处是转抄内容偏多, 印数少、成本高, 编写质量不高, 印刷效果较差。

2.2 部分教材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

有的章节内容属被淘汰的检验方法、实际设备等, 甚至还有一些是已被废除的医药法规。另有部分专业教材重复, 内容脱节, 如药剂与中成药教材的“药品调剂”内容, 医药商品学与药理学教材中的“药品储存养护”。

2.3 实践实训性教材严重不足

实践实训内容应占有重要比例。然而, 不少学校至今仍仅用一本实验讲义;其中有实用价值的实践实训、第二课堂、职业技能鉴定等实践课缺乏操作大纲、说明书以及培训指导书。已出版的部分教材也存在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衔接、不对应, 专业课与基础课学时比例不当、前后内容错位等问题。

3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发展趋势

3.1 新颖性

好的教材应紧跟医药发展新动态, 在教材内容、形式结构、编写风格上不断创新。我校专业教师在编写《药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教材时, 常把案例及商家成功经验等以“任务引领的目标教学”模式编入教材;教材中融入大量模拟招聘、服饰展示、语言礼仪、化妆形象等与岗位接轨的实践实训内容, 颇受企业和学生欢迎。

3.2 实用性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要针对教学实际, 让学生掌握并熟知医药行业的新产品、新设备, 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岗位操作和应用技能, 又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医药信息, 成为生产、经营、医疗服务等用人单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技能型实用人才。

3.3 多样性

近年来, 国内外不少职业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目标和教学内容, 编写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 能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 从而促进了教学改革并提高了教学质量。

3.4 职业性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的另一趋势和特点是:在内容上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将更多地向医药实训场所, 如社区门诊、模拟车间、医药超市等延伸, 使教材更加体现岗位职业性。

3.5 法制性

面对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医药类中职教育涉及很多医药法规、经济贸易、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因此, 近年来编写的各类教材, 将多种法与理、法与情、法与市场等理论与实际成功案例写入其中, 使教师和学生在参与经济活动及药事活动时, 学法、执法、讲法、用法, 以促进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4 加强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4.1 抓教学改革, 促教材建设

医药类中职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 要针对医药单位用人岗位需求进行意向调查或召开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学生与专业教师联合座谈会, 根据医药类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专业教材改革。通过教研活动, 广泛讨论专业与基础课前后衔接及课时比例的合理性问题。挑选深资“双师型”专业教师与医药企事业单位高技能型人才联合编写系列实训技能型教材。

4.2 加强实践实训, 发挥“双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

为更好地体现医药类中职教育特色, 学校每年派专业教师轮流到医药生产、经营、医院、药检等单位进行为期1~2个月的社会实践。在提高专业教师动手能力的同时, 部分教师还考取了执业药师、执业医师等资格证。这样一来, 教师不仅专业技术水平高, 理论功底扎实, 而且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可操作性与新颖实用性为一体的教材深受师生欢迎。

4.3 重视校本自用教材开发建设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有些专业特点强、学校急需而国内没有的培训教材, 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编写, 力求做到教材具有实用性、通俗性、科学性,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学以致用。近年来, 我们除了组织教师编写部分培训大纲、实训指导与第二课堂操作说明外, 还编写了《实用中西药品500种》、《药膳基础知识》、《生活中的化学》等校本教材, 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 教材编写应注重各部门、各专业的协调和统一, 使实践教学中师资、专业、教材三者相互促进和协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保证教材编写质量, 以促进学校专业特色建设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 (1) .

中职类专业 篇8

从近年来中职学校向东南沿海企业输送毕业生的总体情况来看, 每个企业都希望录用的中职毕业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使现有的设备、资源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率。从企业反馈的信息上看, 部分中职毕业生存在基本功不扎实、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样不仅对企业的效益带来极大的影响, 而且对中职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一部分中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 在企业里不能很好地从事本工种的工作,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等。其中原因之一是中职学校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简陋、数量不足, 多数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仅够做演示性操作, 另外有些学校为了减少消耗, 缩短了训练时间, 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理论知识。三是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众所周知, 部分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 因此, 他们在理论课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在操作技能方面得不到理论知识的支持, 难以提高并形成技巧。

三、提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方法

1.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专业课教师, 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要支持他们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 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学校也可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 建设能够满足全体学生操作训练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

2.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从形象事物中感受抽象理论, 用较短的时间理解理论知识, 并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操作示范, 学生对操作方法、要领会迅速掌握。

3. 规范基本操作, 为提速做准备

规范基本操作是学习、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 正如小学生入学时, 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握笔的训练, 只有先握好笔, 才能写好字, 才能提高写字的速度。规范基本操作对任何工种都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的基础。在练习中, 教师对每一步操作步骤都要作出规范要求, 且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练习。

4. 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于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展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较为规范的从院校到省市再到国家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 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使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试论中职农业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篇9

1 中职涉农专业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不强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目的不明确, 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更好的数学成绩,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还是填鸭式, 教师从头讲到尾, 学生就一直听教师的讲授, 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意识不强。

1.2 学生的自信心存在差异

由于数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中, 一些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 可能是学习方法出现问题, 久而久之, 这些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不是很高。与此同时, 还有一部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相对比较强, 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信心不断增强。

1.3 部分学生转换思维难以形成

很多的中职学生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的时候, 一般都是顺着问题的, “顺”着往下思考, 从已知条件推出相关的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思维方式相对单纯, 已经不能满足中职数学一些较为复杂问题的解决, 这些因为现代中职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不仅有“顺”着往下思考, 还需要“转化”着思考, 因此一些学生的转换思维难以形成。

2 中职涉农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应用, 使得学生参与中职数学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进一步提升。将教师传统教授理念进行优化, 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使其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更加符合教学规律, 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性不断提升,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实现中职数学教学的双向流动。

2.1 明确涉农专业数学重要性

数学是所有应用科学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实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归纳推理思想等数学理念的有效构建, 这些思想、思维、意识都是涉农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认知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具备相关的数学思考的形式, 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关的涉农专业的教学任务, 进一步在学生心中明确数学教学在涉农专业中的重点地位, 不仅仅是这些数学思维是这些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基础, 同时还有相关的数学知识也是构建这些专业课程的前置知识。例如, 在农业机械化就需要学习机械原理和设计的相关知识, 其中有力学方面的分析都是需要相关数学的矢量计算。另外还有数学中的导数在机械设计等应用领域中有着更多的实际意义和作用。这些数学理论知识在涉农专业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应用实例, 因此数学与相关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关系。学好数学知识, 对更好地构建涉农专业课程的网络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2.2 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新定位

教师需要选择那些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创造参与中职数学教学的氛围, 在教学开始的时候, 需要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化的案例分析, 实现学生参与教学探讨的积极性, 在教学经过的过程中, 设置更好的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发言等, 在教学结束之后, 可以进一步布置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去积极思考, 总之在教学全过程实现问题引导,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进一步树立。例如, 中职数学函数的教学之前, 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到了课堂上, 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就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拓展, 具体措施就是这些教学任务的布置, 同时可以结合网络交流平台, 实现学生在寝室就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交流, 不断丰富互动教学的外延, 这些具体的措施都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

2.3 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数学学习信心重建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自信心, 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就只是一句空话。涉农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他们对数学这种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 很难实现学习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 教师需要不断开展人文关怀, 在课下需要进一步关心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耐心解答他们的学习疑惑,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一旦出现一些学生发呆和开小差, 就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向, 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关心,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其次, 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优等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更多的自信心, 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优等生与学困生编在一组, 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 实现共同的成绩提升。在圆的标准方程教学环节中, 这一部分教学更多突出这一标准方式的具有应用, 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 不断深入, 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最终引出切线方程, 这些环节都可以让优等生和学困生分组在一起,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相互帮助, 参与教学的自信心树立。

2.4 形成转化、归纳推理等思维的措施

试题的解决是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实践过程, 练习试题的主要目的有相关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 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积极性的提升, 多种数学思考思维的有效形成, 转化、归纳推理等思想就是其中的中职数学需要重点培养的思维方式, 也可以通过中职数学的解题过程不断加强练习, 实现转化、归纳推理等思维的有效提升。例如在结束了圆的标准方程学习之后, 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习题, 让学生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 不断形成中职数学的转化、归纳推理等思维。

结束语

中职涉农专业的数学教学难度在于学生学习信心不足, 基础底子弱等问题, 需要明确数学在中职涉农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升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配套相关的评价方式, 从而实现中职涉农专业的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萍, 吴子有, 等.中职校“同课异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浅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说课教学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4学术年会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 2014, 12:157-158.

中职类专业 篇10

(一) 受众对象学习特点的变化

从“九五”到“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变。“十二五”期间, 国家规划教材的受众对象大多是在这十年间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学习态度、自我约束、逻辑思维都是这些学生的共有弱点, 但形象思维、实践操作则都是他们的强项。这一受众的变化对于教材结构、呈现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

2011年到2020年, 我国机械工业将发展目标定位于由机械制造大国转变为机械制造强国, 机械工业将基本实现高端装备的产业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离不开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这种新要求也必需在机电类专业技能教材中有所体现。

(三)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变化

2014年, 根据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公布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

1. 培养目标的变化:

由培养具备从事某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行和维护人员变为服务于某领域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结构的变化:

由原来的2+1变为“2.5+0.5”, 打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由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程+限选课程的结构变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结构, 专业技能课中分方向设计专业课。

以上变化说明了此次方案修订关注了以下方面, 这些都是新国规教材开发的依据。

关注职业素养, 上一版方案中仅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要求。新方案中首先提出了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且用8条细化的标准去描述这方面的要求;

关注岗位群对应的能力, 即专业通用知识和技能, 这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

关注专业岗位能力, 即特定岗位知识和技能, 这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

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设置专业课程上, 充分考虑了当前职教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为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为学生体验完整工作过程提供了机会。

二、出版社在变革中的创新思维

1.普遍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九五”版国规教材中并没有把实践教学提升到重要地位, 很多还是在高等教育同类教材的基础上“剔肉”, 理论难度仍然没有降低。根据新方案中对于专业技能课程的描述, 此次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机电类教材开发中, 85%以上的课程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模式, 根据当前学校的实训条件及企业生产案例设计教学任务, 选当今市场主流机电产品作为载体, 学生可以边实践边学理论。

2.职业素养渗透其中

近年的调研发现, 企业对于人才的衡量, 比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忠诚度、安全意识、节能环保意识等。因此, 此次新国规教材开发, 我们尝试将职业素养的内容融合到专业技能课程教材中。例如, 将现场整理、清扫等6S管理经验, 安全防护装备检查, 工具仪器用前清点等内容植入任务实施环节;在教材开篇对相应工作岗位的描述、职业路线规划等进行必要说明;在文中穿插“国标要求”、“环保小贴士”等内容。

3.作者队伍多元化

“九五”期间, 国规教材创作主体是单一的教师群体, 使得教材普遍反映理论过多偏难, 且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的原因。此次新国规教材开发, 我们注意引入了企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培训人员参与。在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学习任务设计、任务流程规划、操作方法规范等环节, 企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编写建议。

4.新形态教材的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 特别是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教材不再依靠单一的纸介质, 通过二维码、增强现实等技术, 可以将大量实物图片、操作视频、原理动画植入教材中, 通过移动终端, 让学生实现边看边学边做。

三、出版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出版行业改制及经营需要, 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选择进入教材市场, 而且首选进入准入门槛低的职教教材市场。机电类国规教材的开发, “九五”期间由三家出版社承担, “十二五”期间增加到近十家。在国家“智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 机电类专业发展空间巨大、对反应新需求的教材市场空间也很大, 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出版社的目光。未来一段时间, 中职机电类教材市场仍然会是一片红海。而随着对教材背后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掌握资源优势的出版社必将掌握更多的市场主动权。这一资源的开发完全取决于出版社对新形态教材的反应速度和投入力度。在此方面, 传统科技出版社并没有与新生力量拉开距离, 因此市场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随着市场竞争秩序的不断规范, 出版行业, 只有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 深入挖掘教学需求, 积极探索教材形态,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九五”和“十二五”期间两批国家规划教材开发依据的变化, 客观地分析总结了十年间中等职业教育机电类教材在开发思路、呈现形式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 并从出版社经营的角度理性分析这一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电类专业,项目任务式

参考文献

中职类专业 篇11

【关键词】日文录入基础教学 实践教学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41-02

(一) 编写校本教材,丰富课堂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为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商务日语专业在技能课的设置上。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掌握自己学习的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技能的掌握练习课程,这样就会达到边学边练。

就日文录入课程来说,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基础日语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将重点放在日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录入文章录入的培养上。为就业铺平道路。

而对于日文录入来说,则应该以大量的上机练习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与企业的实际操作的接轨。为了今后达到毕业就能择业,还应该设置日文办公软件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教材的编写必须紧扣培训大纲,课程必须为专业技能训练服务。以企业一线的实际的操作为蓝本,进行模拟训练。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技能的培训目标。

(二)仔细研究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差异设计课堂内容,做到因人施教。

中职类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更何况是日语基础不强的学生,尤其是当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节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需要因人施教。计算机教师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教学更需要因人施教。幸好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因人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布置每个学生都可以做的开放性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另外,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也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设计几套任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最基本任务。当然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应随时适当调配,如有时间,可让后进生分几个步骤操作完成。这样既能顾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促进学生的有序发展。

(三)、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要想会使用某一工具,你就必须去使用它。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

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模块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模块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到解决一个模块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专业技能训练的上机实践环节应该多采用模拟企业实训的方式来进行。模拟企业实训是一种最有效的"案例引导,任务分解"的培养模式。

一、从教学策略方面着手构思有效教学方法

怎样才能结合计算机的特点,挖掘它的内在有效性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呢?这也是值得计算机教师积极探讨的,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重视传统的按部就班法。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学习操作比较复杂、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或技能点时,教师可以采用"老师教一步,学生练一步"的方法,就是教师演示完一个动作单元(一个操作)或技能点(若干个操作),然后学生依照教师的操作再做一次。对这类知识或技能点,教师表达要简洁通俗、细致易记,以使学生逐步理解练习,绝不可为了教学进度而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讲得过多,学生一知半解,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和进度。

(二)采用问答式教学法。

孔子说得好:"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除了学生要好问,教师通过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尤为重要。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方式灵活。

(三)利用设疑自学,设错分析的教学学法。

设疑自学,设错分析。直接经验的学习,其经历往往是不可以代替的。日文计算机学习中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常需要让学生先进行自学摸索,待出现问题后,再引导解决,获得真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敢于放手,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学。老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使用程序中的帮助、利用网络自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五)利用学生自主教学法及时实施应用能力评价。

一节课上完之后,教师确定题目,由学生收集素材并创作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评价,作为他们过程学习的成绩。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抽几个学生,让他们也来当一回"老师",站到讲台上演示操作给全班同学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他们的同学,这样学生会感到在计算机课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提高了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能力和应用软件操作水平。

二、总结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某些职能技能的实用人才,实践性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职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尤为如此。

本文首先簡单地讨论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如何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以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从而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并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交流等各种综合的能力。笔者指出,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应该打破原有的以某一门具体的课程为任务内容主题的设置方式,创新性地提出了应该以专业目标和内容来进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问题设置。这种设置方式不但能够完成传统的课程设计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更能让学生将自己专业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国琛.学习计算机,迎接教育革命.

[2]张丰主编.初中计算机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3]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4]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09,(29): 36-36.

中职类专业 篇12

我认为当前制约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1. 由于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中重实习轻理论, 使得学生的数学, 物理基础较差, 而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数学, 物理知识要求较高, 如果职业学校不加强对学生数学, 物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 势必会影响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选用方面不太合理, 有些课程和教材理论较深, 有较多的理论推导, 学生看到了这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就兴趣索然, 从而使得老师的教学工作也难以顺利展开。

3. 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的安排和衔接上不够合理, 有些学校由于学制较短, 把《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和《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 这样就造成了课程前后无法正常衔接, 有时, 学生在《电工学》的正弦交流电路还没学完, 在《电子技术基础》中就已经开始学习正弦波振荡电路了。如果这样, 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时自然是一头雾水了,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有些中职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对电工电子课程实习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很多学校的实习设施比较落后或设备不足, 难以保证在实习教学中一个学生有一个工位, 这使得实习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5.目前机电技术发展很快, 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去系统地学习新的机电技术和工艺, 这使得当前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跟不上机电技术的发展, 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已经过时。另外, 目前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没有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应用不够, 课堂教学呆板不够生动,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针对上述制约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予以应对:

1.在教学中, 可以压缩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的课时, 加强对数学, 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机电类专业课程之前就有足够的数学和物理理论基础。

2.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选用上应去粗取精, 摒弃那些理论过深, 有太多公式推导的教材,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专业课老师编写校内教材, 这样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3. 机电专业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 以及各专业课之间的课程衔接, 比如对于3年制的机电专业学生而言, 可以在第一学年把数学, 物理, 电工等课程开设完, 在第二学年开设电子技术基础, 电机与变压器, 在第三学年开设难度较大的电气控制与PLC和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这样既可以使课程的衔接比较合理, 也有利于分散各学年的课程教学难度, 便于学生学习。

4. 职业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校应该加大对机电专业实习设备的投入, 由于机电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很强, 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充分的实习训练才能够使他们熟练地掌握机电专业的各项技能, 应该使学生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达到1比1的合理比例。

5. 中职学校应该定期将专业课老师送到工矿企业或大专院校去进行进修, 保证机电专业课的教师能够掌握较新的机电技术和工艺, 老师也应该自觉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 例如可以在电工电子专业课中引入基于NI-MUL-TISIM的计算机仿真教学, 可以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中引入基于PROTEUS的计算机仿真教学,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下操作一些他们平时在实验室里很难用到的示波器, 波特图仪, 频谱分析仪, 逻辑分析仪等先进仪器, 在仿真的环境下观察电路的运行状态, 而且也可以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课题, 需要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的通力配合, 不断学习, 加强实习教学, 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制约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 并提出一些改进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上一篇:关爱是最美的语言下一篇: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