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经贸专业论文

2024-05-23

中职经贸专业论文(共8篇)

中职经贸专业论文 篇1

摘要: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脱节, 如何通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 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已成为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1我国中职学校现实情况

1.1生源质量低下近年来, 随着初中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减少以及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中职院校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 一些中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 取消了入学考试, 并放宽招生标准, 规定凡年满14周岁就可以入学。这就造成中职生源质量急剧下降, 影响了其未来发展。

1.2教学观念滞后, 教学方法陈旧以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 其优势在于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这不仅是其与其他高校财经类学生就业竞争的主要优势, 还是其职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然而从整体来看, 目前中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 不重视课外实践锻炼, 教学方法陈旧, 直接影响了其教学质量。

1.3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失调一直以来, 中职院校就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实践课比例, 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保证课程学习和实际岗位需求的一致性。但实际上, 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授课环节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误区, 理论课比例高达80%, 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严重失调, 授课质量难以保证, 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

1.4实践教学环境差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目前, 多数中专院校均已建立起专门的会计专业模拟训练室, 以满足学生会计实验和实习实训的需要。但受实验经费和实验软硬件设施建设等的限制, 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 教学环境较差, 难以满足其实际会计实验需求。

1.5师资水平低下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任职的学历标准、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 拥有在生产一线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并通过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但实际上, 目前多数中职会计教师均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 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较弱。这就造成中职会计专业师资水平低下, 教学质量不高。

2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2.1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 基于数据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编制应建立在足够的数据资料基础上, 如课程是否要编制, 需要查找与学校、行业有关数据来论证;取舍课程内容, 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特性及它们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内容质量的高下, 同样需要从老师、学生那里收集信息来证明。 (2) “就业导向”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做事”的能力, 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等掌握知识、技能。设计尽量真实的职业环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行动来主动建构自己的职业能力, 同时必须抛弃学术性的学习。 (3) “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原则。学校是人才培养者, 行业、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 学校从培养者的角度思考需要设置哪些课程, 企业、行业从用人的角度思考需要设置哪些课程。只有两者共同参与研发的课程体系才是理实一体、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2.2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1) 创新教材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在这样一个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的时代,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新政策、新法规不断颁布与更新。这就迫切要求会计教材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及时更新会计内容, 以适应教育信息不断更新的特点。 (2) 重视实践教学, 建立模拟实验教学系统。通过让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 分成不同的小组, 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 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 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 (3) 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使学生更多机会接触真正的会计业务。学校要根据企业、行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企业一线财务人员承担学校实践教学任务, 在校生可直接到企业接触全真会计业务, 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

3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现状

3.1“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 其中“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60%, 理论教学只占40%。

3.2“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内涵“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为公共文化课程, 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 以学生“够用”为度, 主要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音乐、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指导、公关礼仪等。该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适当增加选修课。该模块设置的课程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 (资产篇)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 (权益篇)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 (损益篇) 、成本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纳税实务等。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 还应该多学习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 如财务管理基础、经济法基础、审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课程,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 建设由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财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 就是结合会计专业特点, 建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 就是制定岗位模块课程标准, 开发岗位课程教学资源, 实施模块化教学, 开展岗位实训, 如《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审计基础与实务》等课程与会计实务中的出纳岗、财产物资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报税员、审计员等岗位紧密结合。

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 即在每一岗位课程学习中或学习后进行跟岗实践,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模拟实习、代账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 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中级会计技能人才。

3.3师资培养:外引内培 (1) “大师”、“名师”工程。聘请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注册高级会计师、高级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 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 重庆市第一个全国会计领军人才, 从事工业、商业、金融等行业会计工作20余年行业专家作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大师、名师, 对该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等提出建议。同时与该校4名骨干教师签订师徒协议, 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成长。 (2) “三师”培养工程。校级层面发文鼓励青年教师考取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统计师。“三师”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共有20余名教师考取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资格, 很好的提升了该校会计专业教师知识面拓展和知识结构更新, 为该校师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3) “挂职锻炼”工程。学校要求每个在岗教师必须每年在企业挂职锻炼相应岗位不得少于2个月。从出纳岗位、财产物资岗位、往来岗位、资金筹集岗位、销售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轮流实践, 为“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探讨[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7 (09) .

[2]周晓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31) .

[3]郑维.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07) .

中职经贸专业论文 篇2

我是小小,是xxx大学经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四年里我很注重培养自学。我先后顺利地通过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还能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也能翻译英文名著,在专业课学习之余,我还广泛涉足于哲学、文学、法律、经济学等领域,并辅修了经贸英语,自学了第二外语——德语。

此外,我更注重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我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我深知作为经济类学生,交流、实践不可或缺。因此,在**年我加入了“**工大软科学爱好者协会”的市场调研部。作为部长助理,我参与编写、访问并总结的调研项目,通过真实的数据,纠正了社会上部分群众对大学生不正确的看法,引起了很大反响。

我坚信作为一位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走入社会汲取养分是必备的。在**年*月到**月,我在**公司驻长办事处做了三个月的促销小姐,初步感受到商家的激烈竞争,也以微见巨地了解了中国企业的现状。同年期间,我还兼职市场咨询公司调查员,对市场调查做了全面、专业、深刻的了解。这些经验为我走入社会,参与商业经营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职经贸专业论文 篇3

在中等职业学校, 传统的考试多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方法。存在很多弊端, 诸如:学校在期末时规定考试的时间, 统一安排各专业各科目的考试;试卷由任课教师出卷, 考试内容也由任课教师安排, 答案只有标准答案;统一考试结束后, 试卷由任课教师批改, 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考试的试卷分析由任课教师把握。这种传统考试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之外的技能,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 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 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考试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 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不让学生害怕考试, 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借鉴国内其他职业院校考试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 内蒙古经贸学校在考试方法改革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1.“平时+期末考试”模式

本文所说的“平时”是指学生课堂出勤、课堂学习态度、课内外作业、小测验、言谈举止等平时学习的表现。本考试模式要加强平时考核, 提高平时考核的比重, 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实行这种考试模式的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 加强平时的学习, 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该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公共课程和一些专业基础课等课程。

2.“平时+实训操作”模式

该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电子商务实训》、《点钞》、《会计电算化》、《汽车底盘构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其中实训操作是指让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注重实操能力等考核方式。实行这种考试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决策以及实际操作,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平时+作品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市场营销专业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广告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其中平时考核的形式主要由主讲教师根据各章节的内容, 布置若干个小的任务, 让学生独立完成;而期末考试则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企业广告或企业形象策划书或设计作品, 并对自己的策划方案或设计作品进行解说、说明和评析。这种考试方法不仅能考核出学生策划书的质量、实际的动手能力, 而且能考核出学生的设计思想、理念、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4.“平时+调查报告”模式

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市场营销》、《商业经营实务》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课程。其中, 调查报告的内容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一小组负责一个街区的调查, 最后形成调查报告。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性, 加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 同时又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考核+考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注重学生技能考核, 比较适合于在中职二年级进行。要求中职二年级所有学生都要参加, 一些专业的技能考核联合人力资源保障局技能鉴定所进行, 考试内容为该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 通过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该科成绩亦评定为优良。亦可组织专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考试。这种考试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体会以及专业技能的实操能力。

6.“平时+口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说话》、《演讲与口才》、《英语口语》、《模拟导游》等课程。口试是传统考试中最容易忽视的一项考查, 在职业教育中, 可以对一些专业的课程加大口试力度, 对说话、朗读、背诵、演讲等进行全面考查, 教师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教具设计情境, 让学生当场对话、演说, 加强口语的运用能力, 让学生能讲会道, 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考试方法改革的效果

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采取各种不同的考试方法,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考试效能显著,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较注重平时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1. 考试形式多样, 注重专业特色

内蒙古经贸学校在考试制度设计上注重不同的专业特色, 结合各学科特点, 考试形式多样, 新颖独特, 着重学生的平时学习的考查, 既考理论也考实操, 既考期终也考平时, 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 最大限度地体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

2. 考试内容科学,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内蒙古经贸学校的考试方法改革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考核, 也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考查, 考试的内容不仅在书本上, 而且也在实践中, 期末考试不需要突击复习或死记硬背, 它的比重只占成绩评定的40%, 只要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好, 积极训练专业技能, 该学期的学科成绩一般都能合格, 从而让中职生重新找回曾经失落的自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有抓手,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因学校考试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的管理和考核, 增加了平时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确实辛苦很多, 但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却有了很好的抓手, 通过检查学生的平时学习的管理考核登记表, 就可发现任课教师是否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 是否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这也对科任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促进压力。因此, 自从实行考试方法改革以来, 我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有了良好的转变。

中职经贸专业论文 篇4

一、对外商贸英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指出,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完善对外经贸体制。国家规划为我国近期的对外经贸发展事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际的较量。中国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败关键是看我们国家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各地区各部门对外经济贸易业务的频繁, 这就需要大量的懂外语的外贸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的经贸英语课程。开设的课程多为一学年的商贸英语, 且多在大三或大四等高年级开设, 内容多涉及基本的商贸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术语等。由于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学生的就业常创造更多的选择, 故课程颇受学生的欢迎。

二、商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据笔者考查, 商贸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 表现在首先学生感觉学的不多, 学的不深, 毕业后很难派上用场, 学生毕业后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问题的现状和学校设置商贸英语课程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开设对商贸英语课程认识不够, 普遍认为课程的开始是为了开拓一下学生知识背景, 无需专和精的学习。多数开设商贸英语课程的学校都为了学生就业而设置该课程, 并不把商贸英语课程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这一战略地位上来规划和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首先在师资配备上并不专业, 商贸英语课程的教师多数就是普通的英语教师, 并没有很强的经贸知识背景, 认为英语教师备备课就能教授商贸英语课程, 结果必然导致教学内容肤浅, 教学效果欠佳。其次在教材选择上多选择简易的商贸英语素材, 多是原则和规则之类的叙述而并非实践的案例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总结。总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商贸英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不甚理想。

2.经贸英语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手段脱离实际。翻阅英语专业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 多数教材为10年前甚至更早的教材, 而我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迅速, 经贸的理论的实践和案例年年更新。有些新理论和新学说很难在学生的教材中得以体现。受制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商贸英语课堂也出现了老师在台上一章一章的讲, 学生在课下半信半疑的听的机械教学模式。老师讲解单词然后讲解课文和练习, 孰不知商贸领域的知识是实践的知识, 商贸知识又是一个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不仅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 而且要有营销、交际谈判、物流服务、金融知识等放放面面的知识, 它和一般的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的学习区别还是很大的。

3.经贸英语的教学重点上, 很多经贸英语仅仅偏重于读写译的训练而忽略听说的训练, 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商贸领域的商事活动很多首先是通过电话或面谈沟通开始的, 而后在再做一些合同起草等文字性的工作。如果从业者不能在初次接触中很好的理解对方的发盘询盘等要点, 后面的合作也很难进行的顺利。

4.商贸英语课堂缺少对学生进行不同国家商务惯例和商务文化的教学和讲解, 造成学生对将来从业的适应和过渡期漫长。尽管国际上关于国家贸易有统一的规范, 比如UPC500等, 但各个国家由于宗教、民族文化等的差别, 表现出了多样的商事惯例和文化。比如在南美的客户很少有接受远期信用证结算的;中东地区不接受货物秸秆包装的传统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衔接探索

改革和完善传统商贸英语教学弊端, 应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等形式讲解经贸英语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除涉及经贸英语文体风格和语句特点及专业词汇的学习之外, 应该更多地系统学习经贸专业知识, 并加大对外经贸实务知识的引入和讲解,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总之, 要做好知识性和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结合。

第一, 增强和加深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学习。经贸英语只是经贸知识的表达符号和工具, 没有准确扎实的专业知识必然导致经贸英语变成脆弱的花瓶, “中看不中用”。这方面应该探讨引入经贸专业教师的必要性。虽然商贸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 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自然无法和经贸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 但商贸专业的教师以其系统性和宏观性的专业背景在讲授商贸英语课程时就能更好的做到高屋建瓴, 更贴近现实和实务, 也更加符合学校设置经贸英语课程初衷和目的, 即是为学生的就业增加竞争力。即使有些学校受制于师资的匮乏, 也应该在商贸英语师资配备上多考虑具有商业背景英语教师担任, 唯此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第二, 加强国际上商贸惯例和国家间商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以使商贸英语的学习更加使用和得体。对外经贸活动和商事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的一种, 交易活动的过程必须符合普通交际活动的基本基本原则。比如, 诚实信用、等价有偿和互相尊重批次的文化和传统, 等等。了解各国的文化习俗才能把握商机真正多好对外经贸。比如, 英语学生都知道圣诞节是12月25日, Merry Christmas是所有学过英语的学生都知道的西方基督教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但圣诞节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意义也许体会并不深。举个例子, 中国广东某外贸加工企业接单为位于美国的采购商加工一批圣诞树, 但该批圣诞树由于厂方组织生产不及时, 导致该批次圣诞树在来年的一月份才到达美国西雅图海港。由于圣诞节已过, 圣诞树被采购商退回。该例说明, 了解目标国的商事管理和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 注意改进商贸英语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 采用案例教学。分专题和模块, 考究语言精确性的学习。模拟商事活动的现场, 进行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如何处理好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关系, 是一个很具现实性的课题, 有效衔接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 培养复合型涉外经贸人才是高等学校商贸英语课堂努力的目标。

摘要: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两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 从课程建设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和接驳, 才能达到培养合格的涉外经贸专业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经贸英语,经贸知识,衔接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篇5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7日

一、引言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中明确提出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教职成[2006]4号) 中提出在职业院校中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包含以下两层基本含义:一是过程的结合, 即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二是对象的结合, 即学校与行业或企业的结合。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所研究的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等专业, 这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经贸类人才的主体专业。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活动过程大部分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尽管利用了诸如多媒体网络、视音频电子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 或者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模拟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但依然仅停留在以语言为主要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系列实验实训课, 但无法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现实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对学生的要求, 更无法让学生练就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此,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必须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才能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职业素养好、专业技能强的优秀人才。

(一) 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这不是我们仅靠书本传授知识, 或是在实验室里做几次实验就能给出答案的。是要看我们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地走向社会, 能否被用人单位所接受, 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能否快乐地为企业服务、开心地开展工作、有信心和有希望地长期发展。通过课题组的调研, 其结果显示为:加强对学生的诚信与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以及沟通能力培养;降低对英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增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 高达90%以上的企业将诚信放在职业道德的第一位因素。84.6%的小型企业与71.4%的大中型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76.9%的小型企业以及71.4%的大中型企业对沟通能力比较重视。69.2%的小型规模企业以及42.9%的中型以上规模企业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软件操作以及图文处理能力。而要想在短短的三年学习期内, 仅仅靠理论学习和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实训是无法达到企业的需求目标的。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企业顶岗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沟通合作、敢于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 根据理论教学需要建设校内课程实训室。

实践出真知, 理论是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总结, 从实践中总结和提高的理论是可以有效指导我们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对于学习者而言, 要想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 灵活地运用理论原理,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一方面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 可以为我们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做好理论指导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实验实训可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也能结合实际理解和掌握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比如, 在商品基础知识课程学习中, 如何区分羊毛与腈纶 (有人造羊毛之称) , 在实验室里用燃烧的方法就可以利用简单实用的感官检验方法看燃烧火焰、熔融状态、闻气味、捻燃烧存留物等感官检验方法获得答案。故此, 通过资源整合、置办实验设施设备, 开出专业建设和学习所需的实验项目,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通过实验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三)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 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和向导建立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室。该专业综合实训室不仅仅能完成技能竞赛的教学和训练, 又能使学生通过训练达到毕业要求, 并有效地与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 总之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6年11月, 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和根据《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 (试行) 》的要求, 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利用学校提供的场地, 企业提供的经营型真实设备、实战技术, 使学生得到真实环境下的培养和锻炼。

(四)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点以及毕业生就业企业、岗位的要求, 依托行业与企业深度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使学生能更真实、更好地融入企业, 一边实训, 一边领略企业文化、熟知企业制度、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实战技能、锻炼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为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 同时可以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实操要求融入的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中来。

(五)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并推进企业顶岗实训和顶岗实习。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开发、完善并推进学生企业顶岗实训和顶岗实习。如每年的“双十一电商节”期间, 网上订单激增, 物品分拣、打包、配送量随之陡增。每年的中国中部暨湖南农博会、茶博会等都需要大量的推销员、导购员, 等等。对此, 我们可以组织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融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与销售中去, 以顶岗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到了每年的毕业季, 组织毕业实习生根据企业要求, 通过初选、培训后分配到各种适合的工作岗位进行毕业企业顶岗实习。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建设理念模糊, 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统一规划。

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比较久远, 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 又由于高职教育大多依托行业、立足行业、为服务行业、提升行业、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故受传统教育和行业实际的影响较大, 在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如何建设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概念不够清晰。尽管国务院、教育部等都有政策性指导文件, 但针对高职经贸类专业而言, 在商品贸易、流通环节和经贸管理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 没有合适的案例参考。故此, 虽然在文件上、大会上、讨论中常常提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顶岗”等概念, 但是真正能直接指导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由此而来, 在实验室建设、校内综合实训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就表现为单一性很强, 独立单元操作而没有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统一规划。

(二)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场地不规范, 设施设备与企业实际不符。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左右,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资金投入远远不足, 相对于“生产性”明显的理工科专业而言, 经贸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更加显得捉襟见肘。由此就必然出现在原有的实验场地进行简单的改造, 不成系统地购买一些仪器设备就建成了所谓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如此一来, 一方面实践教学场地建设的不规范, 无法模拟出企业生产性场所, 也无法给学生营造企业真实环境的氛围;另一方面设施设备的简陋和不成系统, 既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也严重损害了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对企业真实现状的认知, 更为甚者有的学生可能由此而产生厌恶专业的情绪滋长。

(三) 实践教学内容不成体系, 与企业真实环境相差较大。

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管理方式、关系隶属、当前利益等方面都没有完全融合, 导致校方与企业方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表面, 或者两者的合作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共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 校方和企业方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具体就更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一方面校方的专职老师缺乏对企业真实流程和各单元操作的掌握;另一方面企业方的技术管理、管理专家也缺乏对接受高职教育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掌握程度, 由此就必然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 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也就无法达到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同时, 实践教学内容不成体系, 与企业真实环境相差很大, 这极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真实工作作业流程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四)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无法完全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与实践教学内容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实践教学师资问题。一方面本身校内专职教师就严重不足, 属于“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就更少, 很多专职教师都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或者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 或者通过企业顶岗培训;另一方面校内的实训老师 (实验室管理员) 要么对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深度, 无法有效指导学生, 要么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也无法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最后, 从企业聘请的专家、劳模、能手、大师们, 虽然其有着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 但也存在着缺乏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技能, 导致有内容讲不出, 有经验传播不了, 有思路却无法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五) 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不利于促进实践教学工作开展。

相对于实践教学硬件方面来说, 属于“软件”方面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在制定和执行方面都有待改进。由于实训的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有差距, 实践教学师资也无法确保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故导致一方面各种管理制度制定时就不太科学、不太合理、缺乏可执行性, 执行起来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工作开展, 无法为达到实践教学目的而提供保障。

四、对策研究

(一) 更新理念, 统一规划, 加强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组织专业理论教学老师、实践教学老师、实践教学管理老师、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主管领导深入大型企业、行业学习, 有条件的可派往国外, 学习和更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等。在此基础上, 根据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 和该类毕业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企业、行业的特点要求, 统一规划,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二)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条件。

办教育就要有投入了, 当然投入是为了有合理的产出。一方面争取财政拨款、申报财政专项支持;另一方面开发合作企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 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真实企业经济运行模式建设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条件。

(三) 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深层次、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师资队伍, 开发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项目。

实践教学项目、内容的选取, 实践教学教材、资料的编写是实践教学的纲, 实践教学师资则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确保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争取在不泄密的前提下, 将企业真实运作的材料和数据编入到实践教学的教材中来, 根据企业真实运作流程确定实践教学项目。

尝试以机制建立为基础的校企双方人才共建共管、人力资源共享模式, 努力构建战斗力强、创新意识强、热爱职教事业的高素质、精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 广泛而深入地调研,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确保实践教学良性运作。

通过到兄弟院校、合作企业深入调研, 找出问题所在,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同时创新实训室管理体制。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服务, 以此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滟.谈谈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J].民营科技, 2013.6.

[2]赵宝芳, 韩振生, 王岩.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0.2.

[3]朱智.高职经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3.

[4]黄远辉, 习波, 叶奕茂.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 2013.3.

国际经贸专业创业实训平台探究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创业活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在过去的20多年中, 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2005年初, 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 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除开设创业学以及建立高校创业中心之外, 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还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和协作网络, 创业教育与训练已为美国锻造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创业人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1) , 但直至2002年4月才由教育部牵头将创业教育正式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并加以启动实施, 比国外晚了20多年[1]。虽然许多大学陆续开展了创业教育, 但是成效尚不显著。美国创业周的主办者———考夫曼基金会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美国实际创业人数约占20%, 而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真正实现创业的仅有0.01%。另据中华英才网发布的《2006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在回答“毕业后的意向”时, 79.2%的学生选择了找工作, 而选择毕业后进行创业的仅有4.3%。这反映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与能力尚显不足, 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创业心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薄弱有着较大的关联。正因为如此, 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引发了诸多关于强化大学生创业训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并形成了一些富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阶段性成果, 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及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创业教育与训练的意义。主要包括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良性发展, 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等。

2.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养构成。主要包括敏锐的创业意识、健康的创业心理、丰富的创业知识、系统的创业综合能力等。

3.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强化创新创业价值目标引导、创业训练环境建设、创业技能训练的组织等。

4.我国高校目前创业教育状况评价。一些高校推出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创业计划”竞赛等已产生了积极广泛的效应, 但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实施范围及其组织保障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创业教育与创业训练的结合还有待于加强等。

然而, 较之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和实践进程, 国内相关研究的滞后性较为明显, 且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组织实施和运作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训练的结合也有待加强。尤其是对于那些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的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而言, 如何进一步推进创业实训项目与平台的研究, 强化创业实践训练, 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二、创业训练与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就大多数国内普通高校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而言, 无论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还是应用与研究综合型人才培养, 培育面向国际经贸领域的现代创业者都是其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对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规格与方向的重新审度, 而且也体现了本专业的自身特性, 加强创业实训是促进国际经贸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一) 创业训练是培育新颖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的新时期, 创业型人才作为新颖的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愈益凸显, 对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都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众所周知, 国际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国际化经营的非模式性赋予了国际经济活动较强的创业特性。伴随着国际经贸方式、内容、手段、规范等方面的日新月异以及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我国经营权管制的逐步放松, 对外经贸企业蓬勃发展, 对外经贸业务范围拓展迅速, 对外经贸领域已逐步成为创业活动较为广泛和相对活跃的一个领域。按照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办学方向, 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突出创业实训显得既必要又迫切。惟其如此, 方能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 并能进一步增强他们在国际经贸实践中的挑战意识、创业信心和能力。

(二) 创业训练是提高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业务操作水平和实战技能的重要平台

国际经贸活动基于双方意愿一致的契约关系, 在运作方式与内容选择等方面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但在既定业务项目下的操作程序及主体行为方面又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作为一名国际经贸领域的专业人士, 若想驾驭复杂的国际市场, 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 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 就必须拥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引入创业实训项目,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丰富其感性认识, 累积其实战经验, 并为其日后全面驾驭业务的综合能力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创业训练是激发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创新意识和潜能的途径之一

创业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创新是成功创业的关键, 缺乏创新支撑的创业活动很容易演变成一种简单的投入产出重复, 甚至还可能导致无效产出。在时刻充斥激烈竞争和高危风险的国际经贸领域, 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和有效整合资源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故而,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为国际经贸从业者所必备的素质。由于创业活动始于“白手起家”, 创业过程往往伴随着诸多艰险和磨难, 通过创业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意识熏陶, 培育学生创新向上、团队合作的精神风貌[2], 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激活以及创新兴趣、创新行为习惯的逐步形成。

(四) 创业训练是高校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开放式办学条件下, 高等院校办学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的支撑点逐步趋向多元化, 除了教学、科研这两个传统领域外, 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为各类高等院校所重视。开创并拓展社会服务项目, 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科、科研、人才优势和社会各类资源优势之间的互补及其相互“溢出”效应的进一步发挥, 实现“才智”尽其用、“财物”尽其值, 而且也能成为高等院校创建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点。通过对国际经贸专业在校学生开展面向社会和生产实践的创业训练, 在拓宽学生认知社会实际和专业实践渠道的同时, 也可以借助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经营理念的“传染”, 激发对外经贸企业内部员工吸取新理念、新知识的热情, 并在对外经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策划、业务运作与管理等活动中献计献策或完成相关的业务工作, 为企业效益的形成与提升提供一些有益的辅助。由此可见, 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业训练也是高等院校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宗旨的具体体现。

三、国际经贸创业实训平台的构想

鉴于传统创业教育模式呈现出来的开放性缺乏, 专业特点不突出, 实践空间有限以及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等弊端, 现代创业教育活动应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 以专业性实战训练为载体, 使学生通过实战参与或实战跟班从中获得知识、体验、经验和技巧等,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能致用[3,4]。据此, 对国际经贸创业实训平台作如下构想。

(一) 实训平台的构建———外贸虚拟公司

依托与校外实习基地间的紧密协作关系, 基于“科研合作———人才输送———业务联盟”的校企合作办学思路, 借鉴外贸代理运作机理, 以外贸经纪人角色构建外贸业务中介平台。具体构想为:一方面, 商请外贸管理部门从既有校外实习基地中举荐相关对外经贸企业, 并在对所荐企业经营产品、市场、资信调研的基础上, 确立交易中介协作关系;另一方面, 在校内设立外贸虚拟公司 (非经营性实体) , 由现有专业课教师、协作企业职员共同担任业务指导并进行联合管理, 虚拟公司业务员来自于本专业在校学生。鉴于业务开展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业务员的选拔主要面向本专业高年级学生 (大学三、四年级) 。在遴选程序上, 可依次采取个人自愿申请→所在专业教学部门审核→校企联合专项培训→校企综合考核。合格者方可成为虚拟公司的一线业务人员,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指导下直接参与虚拟公司开展的外贸实训活动;不合格者则作为二线业务人员参与业务过程中的辅助项目训练。

(二) 实训平台的运作框架

外贸虚拟公司组建后, 可将学生分设若干小组, 并为其配备校企双方人员予以各项指导。具体的运作可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 由虚拟公司的协作企业提供产品的相关信息 (品质、用途、功效、工艺、材料构成等文字或图片资料) 、经营考核的基本指标 (利润率、增值率、收汇周期等) 以及市场开拓和交易基本规范的其他说明 (诸如海外市场份额安排、最小交易规模等) , 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之后, 由虚拟公司组织学生以协作企业的名义开展海外市场调研、客户寻找、交易磋商等交易前期工作。在交易意向明确后交由协作企业审核, 并由协作企业对外达成交易契约和负责具体交易的实施, 从事交易前期工作的学生则进行跟班学习或协助交易。在交易结束后, 由校企双方进行考评和总结, 对在上述实训过程中取得业绩的学生还可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具体运作框架如图所示) 。

四、国际经贸创业实训平台的运行保障

基于外贸虚拟公司基础上的国际经贸实训平台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有益尝试, 由于创业实训的环境与过程都具有实战性, 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 国际经贸创业实训平台的成功运行需要校企双方在价值取向方面保持一致, 在行为方面实现默契配合。

(一) 校企双方拥有开放性理念

在全球化时代和开放型社会中, “开放性拓展”已渐渐引入至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 企业不仅要立足于内部资源的最佳配置, 而且还要放眼于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内外部资源的综合有效配置。而现代高等教育的开放式办学主流和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性也对高校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国际经贸创业实训平台的设计基于校企间相互提供“外包”服务的运作模式, 体现了校企各自发展中的开放性要求和利益上的双赢目标。

(二) 校企双方实施紧密协作

从国际经贸创业实训平台的运行框架来看, 无论是平台构建的基础还是训练过程都有赖于校企的密切协作和“双管齐下”。如果缺少校企间的合作关系, 创业实训便失去了基础平台, 外贸虚拟公司的构建无非就是摆设而已。同样, 如果没有协作企业的实际参与, 外贸虚拟公司就会丧失交易标的等支撑, 其运作也无法正常开展, 不能达到创业实训的预定目的。同时, 鉴于外贸虚拟公司的非实体性以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复杂性、高风险性, 协作企业的介入不仅解决了创业实训运作中因法律主体缺失引发的困境, 而且通过协作企业的业务指导、交易磋商结果的审定以及后续交易的直接运作有利于控制实训过程中的风险。

(三) 校企双方遵循诚信与道德准则

诚信与道德是交易达成和实施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也是校企双方在创业实训活动中开展协作的基础, 二者分别作为交易磋商代理主体和交易实施的直接主体必须在各自运作的涉外环节中恪守这一准则。同时, 校企双方之间同样也需要充分的互信基础和高度的责任感, 协作企业应为校方外贸虚拟公司提供交易磋商所需的必要信息, 校方也要竭力维护协作企业的社会形象、商业信誉、商业机密等。尤其伴随当今国际商业情报竞争的愈演愈烈, 企业更加关注自身核心商业机密的保护, 因此, 欲使校企之间的紧密协作得以维系, 校方外贸虚拟公司必须对参与创业实训的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和职业规范约束, 可施行集校纪处理、信誉评定、学分管理于一体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承贵.关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6) .

[2]张智, 郭磊魁.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潜能与创业精神[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 (2) .

[3]吴松岭.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 (11) .

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篇7

1 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外贸规模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从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一方面是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是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并且外贸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目前除了传统的外贸公司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之外,1999年允许民营企业开展外贸业务;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外贸法”还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这些都降低了外贸准入门槛,使外贸经营者大量增加。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生产企业等从事外贸行业,同时国内有很多的企业走出去也要参与对外贸易。这些因素使外贸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不同的外贸主体,外贸行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

其次国际贸易业务本身的发展需要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从交易对象和内容上看,国际贸易业务已经从简单的货物贸易过渡到包含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复杂经济关系。另外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变革。这些都对传统外贸岗位的技能要求进一步提升,还需要不断学习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兴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例如通过电子商务来开展外贸业务,包括通过互联网开发客户、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转账等来实现国际贸易过程的电子化,因此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

最后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企业需要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很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外语好、专业对口等基本条件,并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对于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都希望在短期内能够扩大业务量,但他们又没有精力和实力培训外经贸人才,所以他们在招聘时一般都首选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人才,甚至很多企业直接指出要求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和相关资格证书熟练并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并能独立的处理外贸业务,熟悉外贸制单、报检、报关、安排托运和核销等环节。因此国际经贸实务操作、报关员、报检员等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应培养出能符合社会和外贸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这类人才不仅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同时还要求有较强的业务操作技能。

2 目前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人才供给主要是依靠高等院校。现在全国701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384所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从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就业来看,人才市场并未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反而是供过于求的现状,甚至目前还有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没有找到相关工作岗位,就业形势空前的严峻。

从人才市场的需求看,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还很大,每年大约100万~200万,而该专业的人才是供过于求,究其实质目前高等院校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受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影响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受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制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从总体上存在趋同现象,都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实际上培养目标趋向理论型人才。因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主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非常明显。另外从教师看,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是以科研成果为主,因此教师也都忙于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也是侧重于理论知识。其结果是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质化,使得各个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也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轻视实践教学环节

受普通高校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尤其是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偏大,而实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偏小。由于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因而对于学生实际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也没有得到重视。从实验教学看,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各种国际贸易的实验,但是缺乏有实际外贸经验的教师,结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验效果不佳。尽管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等时间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场所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操作技能不强、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当前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课程实践体系有待完善;综合性实践环节需要加强。

(3)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方式看,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学方法仍旧较为传统,仍保持着“填鸭式”、“说教式”的上课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对学生的评价看,高等院校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但是从当前社会的需求看,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是在企业能独立的开展外贸业务。另外从国际经贸专业看,还存在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以及教学经费不足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因素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 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首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自身的实际条件,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等方面来探索适合社会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共开设三十多门课程,课程类型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课四个组成部分,主要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此外还有国际电子商务、国际技术贸易、国际企业管理等理论课程。此外还应适当给学生开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例如增开大学语文或艺术鉴赏等课程引导学生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全面适应社会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需要,首先可以调整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在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够用为度,精简课程门数和压缩课时,整合课程内容和门数。而对于国际经贸业务中常用的电子商务,除理论教学外,还可以增加电子商务的模拟操作课程。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注重课程的改革,及时将当今外贸行业的新知识引进课堂,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敏感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还可以突出应用能力,加强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除开设大学英语精读外,增加英语听说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同时保证英语学习的连续性,还在第五、六学期开设剑桥商务英语、英语口语和外贸英语函电来加强英语的学习。除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语言,还增加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以培养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要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另外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实验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大对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专业应用软件的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的条件,以满足基础实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一些课程中分散的实验课程整合成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从而更好的达到实验效果。例如可以考虑将单证课程中的外贸制单实验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实验课程;将商务谈判模拟从国际商务谈判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或者进行国际贸易的综合实训、仿真模拟实训等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可以利用校企联合会这个平台与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或,争取合作单位为本专业提供实基地,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还要改变实践教学的管理方式,把实践环节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三是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或文体活动或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潜能,并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推行专业考证制度。推行专业考证制度,实现了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目前主要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外销员、国际货运代理员,让学生每人一证,考证制度同学生毕业结合。

(3)创新教学

教师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课程体系的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使上述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教师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保持先进的教育思想。具体而言,要求国际经贸专业的教师从以往的重视理论教师、轻视实践教学向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转变,从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向知识的应用性转变。

其次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认真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的能力。要尽量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并实践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组模拟或进行国际经贸的仿真实训或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转变。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的知识、理论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试方式上改革惯用的闭卷考试方法,即使是考试科目,在考核时也可以增加综合思考题,还有考查课除了开卷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上机操作、仿真模拟、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其它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应用能力。

摘要: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文中先分析了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国际经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并从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创新教学等措施来培养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65-66.

[2]孟亮.普通高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4):138-139.

[3]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59-62.

中职经贸专业论文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经贸专业,问题,对策

作为教育部于2001年要求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六个专业之一, 国际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已为各界所认识。随着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 中国对外经贸领域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以及国际经济贸易业务规范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 中国高等教育也需要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在此态势下, 国际经贸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性, 通过教学改革实行双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 双语教学在中国仍属于新生事物。虽已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实践, 但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制约, 近几年来, 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正呈逐渐萎缩之势[1]。在此大背景下, 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也不能独善其身, 其推行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教学质量亟须提高。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双语教学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认识, 分析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应对之策, 以期对促进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有所裨益。

一、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因素, 一般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类。前者指社会文化环境与社会性质、国家双语制度、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的性质与规模、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后者则包括师资水平、学生外语水平、教学方法、教材、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2]。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背景下, 与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类似, 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更突出地表现在后一类因素方面。

1.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 国际经贸专业师资队伍一般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为主, 并正迅速补充以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这样一支教学队伍在常规汉语授课方面已相当胜任, 并具备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的空间。但双语教学目的的特殊性,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顺畅地运用外语将课程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以及重点内容等讲授清楚, 并通过与学生的现场互动了解其掌握理解情况。这对教师的外语口语、听力以及知识表达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在国外系统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其外语能力不全面, 语法知识不系统, 外语发音不标准, 知识内容表达不规范, 在授课中难以使用外语与学生做有效沟通, 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显得相当吃力。

2. 学生外语素质及参与主动性需要加强。

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是双语教学能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而这又是以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学习主动性为条件的。较之其他专业, 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外语基础应相对较好。然而笔者的直接感受是, 近些年来, 随着高校持续扩招, 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似亦呈下降之势, 且良莠不齐现象明显。同时,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 大多数学生仍只是被动地听课、接受教师提问和参加考试, 缺乏主动性及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笔者曾就《世界经济》双语课程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 关于双语课程教学过程的侧重点所在, 仅有少数同学选择“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 面对沉默且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 教师只好多唱“独角戏”, 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缺乏适用的双语课程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是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基本工具。没有一套好的、难度适中的教材, 双语教学的开展不啻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要求, 高校双语教学要使用原版教材。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教师获取原版外文教材的信息渠道较为狭窄, 常常难以做出恰当选择;二是在结构及内容上, 原版教材与其对应的中文教材往往不相匹配;三是原版教材价格一般较高, 学生缺乏购买积极性;四是原版国际经贸教材通常部头较大, 其中专业词汇较多, 知识涉及面广泛, 对高校师生都存在一定难度。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教师在授课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又要如期完成教学计划, 结果难免顾此失彼, 也降低了原版教材的利用率。

4. 教学支持条件尚显不足。

据调查,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机制, 如双语教师培养机制、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教学研究机制等, 从而使教师的双语教学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推进[3]。由于多数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所体现出的宏观性和发展性, 要求教师在培养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 特别是较高的听说能力的同时, 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 及时了解国际经贸理论及现实动态, 部分课程还要求教师深入对外经贸实际工作部门, 了解其业务流程。这些都要求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目前各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 教师在双语课程方面的付出未必会使其获得期望的回报。此外,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 如图书资料、数据库、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 也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二、推进国际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

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构成了当前制约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虽然它们错综复杂且相互影响, 但仍属可控因素。通过实施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对策, 将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的不利影响, 推进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1. 培养与引进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

为提高双语师资水平, 应实行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高校现行体制之下, 要使双语教学持续系统地开展下去, 教学主力只能是在职教师。聘请外籍教师授课, 其从事的是外语教学而非双语教学;聘请对外经贸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或他校教师, 也仅能起点缀或过渡之用。因此, 除在职教师需主动设法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外, 高校也要创造条件对现有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技能培训, 包括选送优秀人员赴国外对口高校接受培训。此外, 当前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已学成归国, 高校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有条件从中选拔出专业知识理论水平高、外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强并且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 充实到现有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中去。

2. 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

应继续强化大学公共外语教学, 使学生切实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为后续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 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程度不够的问题, 教师除要抓好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外, 还可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及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4]。双语教学还须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教师应根据班级内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情况, 确定授课内容中的适当外文占比。应该指出的是, 鉴于课程成绩在学生参与评优、保研以及毕业求职等方面的作用, 教师需对双语课程考试方式以及外文试题的占比、难度、涉及面等进行综合权衡, 以使考试成绩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开发出适用的双语课程教材。

鉴于高校的现实状况, 笔者以为目前双语教材建设的一种较好方法是, 由国内知名高校的资深学者在选择高质量国外原版教材后, 参照对应的中文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对原版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精选和改编, 并在添加注释、名词解释、练习题、小结等内容后汇编成教材。以笔者负责的《世界经济》双语课程为例, 由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世界经济》教材包括中文版及英文版各一本, 其在内容上完全对应且篇幅适中, 很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当然, 广义的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本身, 还包括PPT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定教材后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制作形式生动的教学课件以及从有关外文网站上选用材料等手段,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相关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情况等告知学生, 充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4. 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管理和支持。

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大力配合支持。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双语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 一方面要设置双语课程准入门槛, 实施教师授课资格制度, 设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质量, 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将双语教学及其授课质量同教师的业绩指标和待遇挂钩, 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并同时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保障。要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材选用、考试方式、学生成绩判定等方面给予教师必要的自主权, 避免凡事搞“一刀切”。此外, 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会同学校其他有关机构, 为教师参与国内外进修、异地参加教学研讨会及教学观摩、发表教改论文和出版双语教材等, 提供相关信息、机遇以及必要的财力支持。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双语教学既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主要途径, 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 囿于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整体上并不顺利。在“全面地用英语讲课,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术语和单词, 这才是双语教学的标志。”[5]这种“规范的”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的状况下, 推行双语教学还需要管理者、研究者以及任课教师去不断总结和探索。国际经贸专业由于其更适于实行双语教学的内在特性, 在探索和推行双语教学方面责无旁贷。本文结合笔者作为一线任课教师的实践与体会, 分析了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不足之处期望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邹芝.试析大学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出路[J].教育探索, 2009, (10) :68-69.

[2]冯晨昱, 奥喜平.影响高校双语教学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7) :60-62.

[3]章帆, 郭福, 刘建萍.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路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76-80.

[4]马晶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 2009, (2) :147-148.

上一篇:中学文言文教学新探下一篇:立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