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企业会计论文(精选7篇)
外经贸企业会计论文 篇1
社会责任会计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会计分支学科,它通过计量和分析,客观公允地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它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责任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社会责任会计资料,能够展示较为充分的外部性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实施宏观调控,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性发展。
一、社会责任会计在企业中施行的迫切性
我国经济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尚存的今天仍然保持增长态势,除了国家宏观调控给出的各种激励政策外,其头等功劳无疑归属于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但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造假贩假、经济犯罪、工伤事故、食品安全等问题的频繁发生,使得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现行的企业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必须相适应,对企业履行责任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计量和分析,从而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纵观会计理论界,各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有了阶段性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将社会责任会计应用于实践。在这些大环境及国内经济发展矛盾的促使下,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术机构以及各类型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也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责任会计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二、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内外的起源概述
“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由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 (David F Linowes) 于1968年在美国《会计师》上率先提出。他发表于当年《会计师》第11期中的“会计职业与社会进步”,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在全球范围研究的序幕。他当年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对社会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这一理论。此后,各国学者们又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不少学者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积极的相关性。1984年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中认为,企业需关注除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即企业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一词首次被提出是在常勋教授1990年编写的《国际会计学》中。1995年财政部公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第九项和第十项分别为“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累积率”,这些都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2002年,财政部颁布的《2002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指标,用于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本质及在我国外经贸企业建立的必然性
社会责任会计就是研究和探讨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以科学的方法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计量和公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向政府及社会公众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让大家了解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通过合理缜密的方法计算并记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以会计披露的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相应监督和控制,最终实现社会贡献最大化。
从本质上来看,社会责任会计是通过权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进而计量和分析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后果的一种会计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将企业行为看作是孤立的、自闭式行为,仅从企业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往往会忽略企业作为社会一员的作用。忽略了社会性外部成本与外部效益, 虽然短时间内,或是从传统会计核算来看对企业是有利的, 但是考虑企业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及对整个社会而言可能却是得不偿失。一个健康的企业是不能与一个病态的社会共存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若一家化工类外贸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不按规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这种行为对企业来说, 短时间内节省了购进污水处理系统的费用,相应的增加了企业的效益,看似对企业大有好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 污水的随意排放必定污染环境, 企业因为此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因治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大大增加,同时企业也可能因此而收到相关部门高额的罚款。总体上来看损失要远远大于收益, 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外贸企业,特别是那些以劳动密集型为核心的加工出口企业,要走向世界,融合在国际化发展的大潮流中,就必须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及与其相对称的社会责任会计。这样才能拓宽生存空间,进一步追逐经济效益。在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关税关卡更低,这都意味着绿色壁垒的进一步加强。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不准买卖,这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条重要准则。
从这些方面看,在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刻不容缓。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也可以看作是对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规范。借助国际标准的实施,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责任效益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既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也注重了社会贡献的绿色发展步伐。这种双赢式步伐必将促进我国外经贸企业的整体发展实力,进一步加快全球化进程。
四、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科目与传统会计的比较
(一)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划分的区别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项。与传统的六大会计要素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所要计量的内容中有些非经济性的事项,不能进入公允市场中进行交易,与其相关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效益与社会权益的产权归属不适用传统的会计要素方法来划分。因此,我们根据社会责任会计的整体特征和性质,建议将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划分为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四大项。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区别与统一
1. 统一性
在社会责任会计科目设置上,我们认为最佳方式是将社会责任会计与企业现行的会计体系相结合。这样既不背离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会计制度,不脱离实际,也可以发挥社会责任会计优势,弥补传统会计不足。同时社会责任会计也有了可以发展的制度化环境。
2. 两者区别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企业现有的会计账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科目来对社会责任事项进行单独记录。这样在体现社会责任会计独特性的同时又不违背传统会计理论。
与传统会计相比,最大的不同还在于部分科目的设置上。比如说,社会资产类科目,可设置“社会资产”、“社会资产损耗”、“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社会责任在建工程”等科目。其中“社会资产”用来核算企业能以货币计量的,由于承担社会责任或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所形成的,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目前已经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社会负债类科目,可设置“应付环境赔偿金”、“应付社会责任资产租金”、“应交排污费”、“应付产品赔偿金”、“应付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为“其他应付款”的明细科目。社会成本类科目中,可设“社会责任基本生产成本”为“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社会责任成本”为“制造费用”明细科目,“社会责任管理费用”为“管理费用”明细科目等。而社会收益类科目,可设置“社会责任补贴收入”为“营业外收入”的明细科目等。
五、外经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举例
为灵活掌握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使用方法,现列举几个外经贸企业的实例加以说明:
例1:某加工类外贸企业承诺在生产过程中将产生的废水100%进行严格处理,使之可以在加工后直接排放回大自然而不会对生态造成任何影响,因此该企业投资2 600万元人民币购买废水回收和净化系统。预计净残值为100万元。并于第一年计提折旧125万元。对于此笔业务可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例2:某以生产壁挂炉为主、产品出口北欧的外贸企业, 于2011年在该企业所在地建立节能环保资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斥资1 800万美元, 按照2011年年底汇兑比例1:6.3的利率计算, 折合人民币11340万元。此业务可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六、建议与结论
在我国企业中普及社会责任会计,不仅有利于各类外经贸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更是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因我国目前对社会责任会计没有单独立法,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略显不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信息的披露以及如何规范核算与计量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商榷。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尽快完善社会责任会计的立法工作。
笔者相信随着未来持续性低碳经济理念的深入,社会责任会计必将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5) .
[2]胡承德.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 (7) .
[3]宋献中, 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来自上市公司年报的内容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07 (2) .
[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 1999.
对外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 篇2
一、对外经贸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 适应国际市场信息发展的需要
当前, 网络技术正在促使国际贸易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原来以信函、传真为主的沟通方式已逐渐演变为EDI (电子数据交换) 的方式, 例如运用电子订单、在线定货等方式, 面对面的贸易谈判也演变成网络谈判, 促使对外贸易企业更快捷、高效地进行规范化国际运作。这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交易形式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并调整会计核算与管理, 实施会计信息化。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和新的商务模式出现, 正显著地改变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这不但要求对外贸易企业在短期内改变经营理念, 更要求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改变经营管理手段,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实施电子商务。信息化的交易方式、交易媒介等都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企业必须适时的变革, 实施会计信息化。
(二) 外贸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 它以数字化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 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 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原来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手段已完全不能满足这种信息化的需求, 必然要求企业采用会计信息化来实现电子信息的传递、电子信息的交换以及电子信息的处理与传递。
(三) 信息化大潮下的国际贸易需要新的核算方式
信息化浪潮推动了信息业的崛起和壮大, 以计算机为外围设备的EDI技术的成熟与应用, 又开辟了以信息为中心的新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品市场。包括电子计算机软硬件、语言处理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通讯和光缆通讯设备、卫星及地面站设施、测量仪器和控制仪器等为代表的有形信息技术产品, 以及以技术专利、技术知识和商标使用权为代表的无形技术产品的交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上述新兴电子商品采用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将非常繁琐和复杂, 企业必须实施会计信息化, 满足新的国际贸易商品的核算要求。
二、对外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含量与日俱增, 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体现。但在看到上述进展和成效的同时, 还要看到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依然不高, 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 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对外贸易企业都开始了会计信息化建设, 但这些企业并非都对什么叫会计信息化、怎样应用信息化手段有透彻的了解。认为信息化就是拥有计算机先进设备, 拥有企业自己的网站, 将信息化等同于购买行为———以为买来硬件、软件、网络等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其实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信息化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目的错误。“上软件”和“信息化”永远不是目的, 信息化只是帮助企业实现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由于对会计信息化没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使得数字鸿沟问题仍然难以跨越;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 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
(二) 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少
首先, 投入力度不够。外贸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小, 国内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远小于国外企业, 国内企业之间投入也不平衡。其次, 对外贸易会计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 在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重视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建设。目前, 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的硬软件投资比例严重失调。
(三) 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
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专业行为, 企业缺乏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员和经验, 即缺乏既懂IT技术又懂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最新的高新技术, 同时又涉及到企业和国际贸易业务的管理, 具有跨职能的特点。由此可见, 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重要。
(四) 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财务与业务问题
外贸企业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要有效地控制“三流”, 单靠财务部门使用信息化核算软件还不够, 还应将业务部门信息纳入该财务软件涉及范畴, 这样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彼此共享, 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 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体现可信的决策信息。但是, 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到位、资金短缺、人员缺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 而不能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对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会计的核算与管理,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财务与业务脱离, 外贸业务管理困难重重, 如信息交流不畅, 业务流程中责权利不清晰, 企业资源配置不科学, 外部竞争愈演愈烈等。
(五)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 财务信息的传递借助网络完成, 如何保证信息从传递到接受的真实性、可靠性, 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网络环境下, 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复存在, 外贸企业多利用网络来传递数据、沟通信息,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各种因素都威胁到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若企业内部信息使用权限划分不当, 内部控制不严, 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提高外贸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 信息安全问题也相应滋生, 成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的“拦路虎”。信息化的特殊环境, 使得会计信息的安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储介质、计算机系统本身、网络安全、人员进入安全等因素都可能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一下子丢失, 或是被毁损, 甚至是被盗取。
三、对外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全面高效的外贸企业会计信息化, 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
首先, 对外经贸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 会计信息系统应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 比如采购成本核算与对外经销, 应收外汇账款的收付, 各项资金的往来等都能够自动采集, 并汇集于相应的系统进行实时处理。会计人员将从传统的记账算账中解脱出来, 从而更大的发挥管理控制职能。
其次, 系统也让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随时查询使用相关会计信息, 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 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也大大提高, 信息的流速也大大加快, 有利地促进了外贸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 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直接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减少了人为的舞弊现象, 从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质量。
(二) 加大对外经贸会计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落实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来源, 把会计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相关部门的预算。同时, 对重要机构、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 运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给予专项扶持。对适合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项目, 可以吸收国内企业或外资参与, 采取适当的收费方式, 实现项目的自我发展和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社会培训、完善就业和在岗培训制度, 加快在外经贸全行业普及会计信息化知识, 培养一批既熟悉外经贸业务, 又掌握信息专门技术, 又精通会计核算的专业人才。对于现有的外贸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定期培训或进修的方式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技术水平, 并定时进行考核。
(三)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
当今外贸企业会计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设计的, 企业的财务和业务的完全割裂开来, 两家软件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两套系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要实现外贸企业会计信息化后, 会计就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而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 它将财务系统、业务系统、进销存等系统整合在一起, 充分考虑系统的高度无缝联结, 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 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笔者认为, 可以将库存接口和财务接口衔接以保证能顺利应用整合 (EAI) , 对各项业务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 使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延伸至各个业务环节将企业的管理核心定位于“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 获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迅速改变企业粗放管理现状, 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会计报告也可以采用电子联报方式进行实时报告, 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四) 加快会计信息化安全系统的建设
首先, 从会计信息生成的完整途径来考虑, 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控制阶段。事前控制即是在会计数据处理前财务软件的安全设置;事中控制即是在会计数据处理时的人员、权限、操作等方面的安全;事后控制是在会计信息生成后, 会计信息的存储、传输等方面的安全。
其次, 构筑防火墙。防火墙是保护企业网络及会计信息安全的主要措施, 网络防火墙可抵御外来病毒或“黑客”对的非法侵入。同时配合使用防病毒软件经常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 以防止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
第三, 网络电子信息控制方法。一是利用网络所持有的实时传输功能和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项目, 可以实现原始交易凭证的第三方监控, 即网上公证。二是监控与操作的分离实现了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三是利用在线测试功能补救软件内部可能存在的漏洞。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外贸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 全球信息化浪潮对其的影响更是深刻。出于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需要, 贸易方式较以往更为多样和灵活, 使得传统的业务、管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外贸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对外贸易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必要性出发, 分析了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信息化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叶秀琪.浅谈信息化下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变革[J].科技咨询, 2011 (19) .
[2]王博.浅析国际贸易专业信息化的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7) .
[3]吴泽宁.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 现代商业.2011 (03) .
[4]孙绪才.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化架构模式设计探讨[J], 国际商务财会.2011 (5) .
外经贸企业会计论文 篇3
关键词: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财务,一体化
引言
会计信息化成为经贸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和基础。经贸企业只有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才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因此,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经贸企业都重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指导意见, “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经贸企业应根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加强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 这样才能在对外经贸发展中不断提升企业的控制力和治理能力。
一、经贸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经贸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宏观发展的转变需要
在信息技术改变国际贸易方式的背景下, 电子商务成为新的经贸模式, 经贸企业一方面要改变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 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电子商务模式, 加快信息化管理能力。经贸企业开展的业务交流和沟通方式以电子数据交换为主, 电子订单、在线定货成为主要方式, 贸易双方更多地采取网络谈判。国际贸易在信息技术的促进下, 交易形式更为快捷和高效。经贸企业必须实现会计信息化, 这样才能使经贸企业的会计核算适应国际贸易信息化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媒介。
(二) 有利于提高经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国际贸易普遍采取的电子商务方式, 导致了经贸企业以数字化网络为主要管理方式, 使得经贸企业必须以信息为管理核心, 以资金流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只有将经贸企业的会计实现信息化才能提高企业的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和优势, 充分实现经贸企业电子信息的传递、交换和处理。特别是国际贸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经贸企业的核算方式已经是信息化替代手工会计核算。经贸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后能够更好地占据国际贸易市场, 特别是电子商品市场, 例如有形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和无形技术产品市场。
二、我国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经贸企业在国际贸易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并取得成效。但是, 在国际贸易信息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 经贸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处于较低水平。
(一) 经贸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低
经贸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环境迫使下, 陆续开展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一些经贸企业将会计信息化等同为建设企业的网站, 使用软件和网络就认为实现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然而, 这些经贸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方式仍旧停留在旧有的模式, 处于简单的会计信息管理层次, 未能实现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的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不能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优势。此外, 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信息安全就存在着问题。企业内部的信息权限不当, 会使财务信息外泄, 而网络安全原因会导致会计信息受到威胁。因此, 要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 就要确保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使用的可靠性。
(二) 经贸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
对比国外的经贸企业来说, 经贸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比较少, 这样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就落后于国外的经贸企业。同时, 国内经贸企业之间投入资金差距较大。经贸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资金的结构不均衡, 经贸企业在硬软件投资比例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另外, 经贸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 不但要懂信息技术, 而且也要对经贸企业的业务和管理熟知。然而, 经贸企业十分缺乏这样的人才, 人力投入不足制约了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三) 经贸企业的财务与业务脱离的问题
经贸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目的之一就是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一体化。然而, 这需要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有力衔接。一方面财务部门要采用信息化核算软件, 另一方面业务部门信息要纳入该财务软件涉及范畴。一些经贸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比较低, 信息交流不畅, 信息化资源结构不合理, 业务链脱节导致财务与业务不能实现一体化。
三、健全我国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措施
国外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都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不断创新管理,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实现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实时控制和集成化等, 这为会计信息化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保障。我国的经贸企业应借鉴此类经验, 健全会计信息化。
(一) 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有用
经贸企业要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增强实时控制能力, 确保实时信息的有效性, 对企业的日常运营进行实时控制。经贸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系统, 使经贸企业的业务汇集于会计系统进行实时处理。同时, 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方便管理者查询会计信息, 掌握企业的财务信息, 提高财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经贸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质量。
(二) 增强经贸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与合作
各级政府应对经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给予资金的支持, 通过专项资金解决经贸企业建设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难题。同时, 经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与国内外企业进行合作, 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可以采取在岗培训, 通过定期培训或进修的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和能力。财务人员加强财务信息管理能力, 实现经贸企业的智能型财务分析功能。经贸企业还可以与会计信息服务商进行长期合作研发和创新。
(三) 提高经贸企业的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水平
经贸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 促使财务系统、业务系统进行整合, 形成有机整体和系统。经贸企业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 为管理者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并进行管理决策。经贸企业的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应充分兼顾公司内不同业务部门的特点, 针对薄弱环节, 因地制宜地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四) 提高会计信息化安全
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整个过程的控制, 例如对财务软件的安全设置, 设计会计信息处理的人员、权限、操作的管理。构筑防火墙防治非法侵入, 安装防病毒软件等。此外, 可以采取原始交易凭证的第三方监控, 实现网上公证。经贸企业对会计信息实行监控与操作的分离, 使会计信息系统得到有效牵制。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研究, 得出互联网信息时代的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亟待完善。经贸企业应积极采用会计信息系统, 完善财务核算体系, 提高经贸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戚艳霞.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 2010, (05) .[1]戚艳霞.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 2010, (05) .
[2]孙绪才.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化架构模式设计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05) .[2]孙绪才.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化架构模式设计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05) .
[3]刘江.对外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09) .[3]刘江.对外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09) .
外经贸企业会计论文 篇4
慰问考察团一行乘车从成都出发沿都汶公路向“5·12“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开进。虽然这里经过了一年多的恢复建设, 但在马路两旁, 大家还是不时看到特大地震后的危楼与附近临时搭建的板房村, 且越接近映秀镇镇中, 大地震的痕迹越明显。穿村过镇, 数不尽的是全国各地鼓励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的宣传标语, 曾经的残恒断壁已经变成了一座座板房, 被严重损毁的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修复, 看着孩子们在漂亮、功能完善的新校舍读书的身影, 大家深切感受到了灾区民众生产、生活逐步回归正常的喜悦。
在蒲阳村上游镇境内, 考察团一行专程考察了上海市对口援建的“壹街区安居项目”。作为灾后重建、城乡统筹的标志性工程, 该项目于2009年2月筹划, 6月30日正式动工, 目前28万平方米安居房、“两馆一中心”、小学、幼儿园、妇保院等项目已全面开工, 预计明年6月底, 整个壹街区项目将全面完成, 届时约8 000户、2.5万受灾群众将住进这座集居住, 上学、就医、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2010年底, 都江堰人民就将在这座融合川西建筑风貌和上海里弄风情的“新市镇”中感受新的生活。
外经贸企业会计论文 篇5
2011年10月23日, 商务部建设的“中国外经贸企业服务网”在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广交会) 上正式开通。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在开通仪式上致辞时指出, 建设“中国外经贸企业服务网”, 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是商务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商务部将利用这个网站, 力求构建企业与政府相互沟通的新渠道, 为企业求援和投诉提供一站式服务, 希望广大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开拓国际市场。
(来源: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浅谈外经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篇6
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进出口企业由于业务流程长, 不相容岗位多, 容易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产生舞弊行为。这种舞弊可分为直接舞弊和间接舞弊。直接舞弊就是在发盘、询盘过程中直接要求外商或国内供应商给予回扣。这种舞弊容易被发现和识别, 经办人的风险高。与此相对应的间接舞弊主要表现在当和外商建立起信任关系后, 经办人把本该由公司做的业务介绍给其他公司, 或者干脆自己注册一家新公司自立门户。这种舞弊行为在过去的进出口业务中屡见不鲜, 其行为更隐蔽更难以被发现, 对企业造成的伤害也更严重, 往往会失去一个地区或一个板块的业务, 甚至造成连锁反应, 整个企业就此解体。
结合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和管理舞弊的理论基础及进出口业务本身的特点, 要比较好的解决进出口业务的舞弊行为, 特别是间接舞弊行为, 首先是要严格做好岗位轮岗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特别是在接触外商和国内供应商的岗位上一定要定期轮换。为了使得岗位轮换顺利和高效, 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信息传递要求, 做到业务岗位手中的客户资料等信息共享以及流程的标准化, 使得与客户打交道的是公司而不是具体某个业务员个人。同时, 在一个业务流程结束后, 一定要有独立的监督部门对整个业务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的审核。监督的及时性可以防止舞弊人员的侥幸心理, 防范于未然。职务分离, 流程标准化, 信息共享, 及时监督是企业进出口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关键点。
二、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团结协作精神
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的管理层有责任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 有责任让每个员工看到美好的企业愿景, 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倡导爱岗敬业, 进取创新, 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做好员工的效绩考核, 评价, 激励工作, 从制度上让每个员工认识到有付出就有回报, 有舞弊就有惩罚。基于舞弊的特点, 要让员工知道, 企业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是为了从制度上更好地保护员工的职业生涯, 更好地完成企业的目标, 而不是为了控制和监督员工个人, 控制和监督的是具体的岗位。
加强企业的团结协作精神是现代内部控制思想的创新。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也能避免产生舞弊。由于个别销售业务员包办了公司整个流程的业务, 导致企业的业务资源载体个人化。企业可把其中的经常性业务独立出来, 派专人或部门来负责办理。如配载发运可由专门的货运部门负责, 而采购商品可另设助理, 提供货源。这样销售业务员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销售上, 并且在制度上限制个别岗位放权过大, 避免个人包办所有业务管理, 反对个人主义的风气。此外, 还可以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加强业务员间的合作和竞争, 逐步弱化个人垄断对企业业务资源的制约作用, 使业务资源的安全性建立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重视“以人为本”的集体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气氛。
三、应收账款的系统化管理
应收账款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支撑销售规模的扩大。一般说来, 应收账款与销售收入规模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当企业放宽信用限制时, 往往会刺激销售, 但同时也增加了应收账款;而企业紧缩信用, 在减少应收账款时又会影响销售。
如果企业没有有效的销售信用管理, 导致应收账款过多或回款期过长, 则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就不能顺畅地完成, 经济效益就不能完全实现。这就形成企业一个非常大的风险点, 因为只有最终能够转化为现金的应收账款才是有价值的, 而那些预期将无法转化为现金的部分就是无价值的。在会计上, 对预期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将通过提取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方式来反映, 这就是用会计方法来管理商业风险的主要体现。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把它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做到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人员;强调要对企业信用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企业内部应建立3个不可分割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 分别是前期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并且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形成一个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组织体系。
应建立独立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应认真组织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 专门研究企业的营销策略, 调查了解客户的资信程度, 真正制定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体系。例如很多外资企业采取的是在财务部下将信用职能和其他职能分离, 由总经理直接领导, 将有经验的人员充实到该部门, 根据公司的总目标对销售进行全程信用管理。公司从流程制度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防范方法。首先, 为了确保信用管理制度在实际的业务运行中不被架空, 在业务流程上作了更改。任何一张订单, 都必须首先通过信用管理部门的审核才能放行。超过信贷额度的特殊订单, 必须经过信用管理部门的特别批准。而且, 信用管理部门有最终裁定权。销售总监放行的订单, 也可以被信用部门一票否决。
四、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 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从内部信息来讲, 要求企业根据经营目标等建立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持续性地收集经营活动所生成的各种信息。比如建立起ERP系统对整个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分类汇总, 这样也有利于对企业整个经营状况的正确反映、确认、计量、披露以及各个节点上的控制。由于所收集的各种信息来自于不同的渠道和信息源, 属于零散的、非系统的, 必须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整理和加工, 以提供给有关方面。
信息的最终目标在于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 处于内部控制之中的信息则必须服务于内部控制, 服务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应当将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进行内部传递。内部信息传递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向下传递机制, 使企业内部参与经营活动各个方面和全体人员了解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方面的信息, 明确各自职责, 了解自身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向上传递机制, 使企业员工能够及时将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了解的重要信息向管理层及董事会等方面传递。此外, 还须建立信息横向传递机制, 特别是要使信息在管理层与企业董事会及其委员会之间进行沟通。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外部沟通渠道, 加强与外部投资者、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的沟通和反馈。
五、加强监督管理
由于一项经济业务往往会由几个部门同时进行, 要做到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财务负责人可以指派专人随时随地与销售及发货等部门核对账务, 及时互通信息, 查实原因, 做到账账相符。如交付一笔销售定货, 会涉及到销售部门取得定单, 信用管理部门检验信贷批准情况, 仓库部门挑选货物, 会计部门作出经济业务的记录, 货运部门检验发货项目的正确性, 并准备发货。这种由几个不相容的部门和人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共同完成一项业务, 不但能激励员工完成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作业效率, 而且也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 使内部控制成功发挥作用。另外也可以鼓励客户索取所有业务票据, 这可以防止收款人员少记销售数量, 从中谋取利益, 加强外部监督。
内部控制的管理体系, 需要信用管理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供应商与买方订立完善的销售合同并完全履行是买方付款的前提条件, 各部门包括售后服务部门的疏忽或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瑕疵, 都会影响货款的及时和完全收回。赊销的决定权、应收账款的监控权、考核权、核销权彻底地分开, 使每个环节都处于其他相关部门的监控之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个别人员或部门徇私舞弊的可能性。并使得各部门和销售人员一定期限内的应收账款发生额保持在一定限额之内, 从而使公司的总体风险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不至于对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而动态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调整相关的策略, 避免问题扩大, 保证了公司现金流动顺畅、充足, 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可见, 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信用控制部门的管理职责, 也不是销售部门催收时的单兵作战。而不能一味地让某一部门负责, 只有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外经贸企业会计论文 篇7
关键词:中国—缅甸,“桥头堡”战略,会计协调与合作
一、研究背景
2009年至2011年间, 中央政府逐步确立并实施了“桥头堡”战略, 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战略目标, 大力发展中国同东盟、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 积极签署并实施多项经贸合作战略规划。在全球经贸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局面下, 我国与东盟、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并由经贸合作加深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政治互访与社会交流。加强和东盟、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 对我国实现资源互补、拓宽国际市场、确立能源战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 由于偏重于和东盟、南亚国家的整体交流和对点经贸,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我国与缅甸的地缘优势。2010年, 中缅贸易额不到中国—东盟贸易总额的5%, 极低的经贸水平和中缅两国的地缘毗邻优势极不相容。巩固我国和缅甸的重要邻邦关系, 深化两国的经贸合作程度, 有利于促进我国和东盟、南亚国家的战略合作目标的实现。而要深化中缅经贸关系, 必须先解决经贸往来中的会计协调与合作问题。但长远以来, 中缅两国的会计交流远远落后于经贸交流, 缺少紧密而富有成效的会计协调与合作。这会制约我国深化中缅经贸往来和“桥头堡”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促进中缅经贸合作的同时, 我国必须着力解决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问题, 建立完善的会计协调与合作机制, 推动双边经贸往来的发展。
二、缅甸政治经济现状与中缅经贸交流
(一) 动荡的政局制约经济的发展
全面了解缅甸政治经济状况, 对深化中缅会计交流和经贸合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缅甸地处中南半岛西部, 是典型的半岛国家, 贯穿东盟和南亚大陆, 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理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缅甸国内有丰富的石油、木材、药材和玉石等资源, 但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要外贸经济, 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处于弱势。
缅甸国内政治局面不稳定, 中央政府与地方武装之间连年对峙, 频繁的战事不仅导致人身财产严重损失, 更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缅甸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在东盟国家中处于不发达行列, 人民生活比较贫困, 年人均GDP不足1 000美元;城市化水平也较低, 城镇人口只占国内总人口的30%, 城镇居民失业率水平居高不下, 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动荡难以实施稳定、持久的战略合作计划, 冲击了国外政府和企业的经贸信任感和投资积极性, 成功的投资项目并不多, 我国和缅甸的陆上石油通道项目虽已签署, 但进展缓慢。
(二) 中缅经贸合作紧密且稳步提升
虽然中缅经贸面临着缅甸政局动荡的不利影响, 但经过多年贸易往来的积累, 我国已成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 中缅贸易额突破50亿美元, 中国对缅甸的出口额为27.86亿美元, 进口22.14亿美元, 分别占同期缅甸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59.2%和25.7%。在正常的经贸合作之外, 政府层面的经济援助也是比较常见的, 缅甸经济发展对我国有一定的依赖性, 国内初级产品的出口, 大部分销售到中国或经过中国转销他国。
与此同时, 经贸合作也推动了中国在缅甸的投资热情, 2010年, 中国对缅甸的投资总额高达123.2亿美元。总投资为25.4亿美元的中缅天然气管道, 不仅避开了马六甲海峡航行困惑, 更能为西南的石油战略提供有力保障。由此可见, 中国和缅甸的经贸合作是紧密而逐步增长的, 虽然现在中缅贸易总额还很小, 但加强和缅甸的经贸往来必将成为我国经贸的长远战略, 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和必要的。
三、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徘徊不前
实现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 是深化两国经贸关系的重点。由于缅甸整体经济发展缓慢, 阻碍了中缅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化, 更难以推动系统性的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与中缅经贸合作密切相反的是, 两国会计协调与合作徘徊不前, 长久以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实质的进展。
首先, 我国会计准则正在逐步实现国际趋同, 但缅甸国内还没有成型的会计法规体系, 由于中缅缺少对等的会计准则体系, 必然会形成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的障碍。其次, 中缅两国的会计交流难以稳定化和长期化, 较多的只是我国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的一些单边会计会议和论坛, 虽有利于探讨中国—缅甸会计问题, 但没有形成定期的会计交流机制, 远远没有达到深化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的目标。再次, 中缅两国在长期的经贸交流中, 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双方所共同认可的组织机构, 以协调经贸交流中会计冲突, 对于会计冲突, 要么回避, 要么由政府机构强制调停, 无论哪国企业受益, 都不利于中缅间长远的经贸合作与会计协调。此外, 我国会计发展水平比缅甸要高很多, 会计体系相对完善、成熟, 缅甸没有很好地借鉴、学习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双边会计交流次数少、规模小、层面窄和层次低。众多困境都验证了中缅会计协调还不像经贸往来那样紧密而富有成效, 在深化双边经贸合作的同时, 更要妥善处理好会计协调与合作问题。
四、制约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的原因分析
中缅会计协调存在很多问题, 长此以往, 必将影响中国—缅甸、中国—东盟的经贸发展。因此, 要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 就必须深刻剖析制约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的原因,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 政治动乱是影响会计协调的首要因素
影响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的首要不利因素, 就是缅甸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经贸往来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 会计协调与合作更是如此, 稳定的、良好的政治环境能为会计协调与合作提供政策、资金、组织和人员的支撑。但缅甸从1948年独立之后, 并未真正统一, 中央政府与地方武装军事冲突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缅甸国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也不利于会计的国际协调。政治动荡下难以有效保护我国企业和投资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缅甸的政治信任越来越低。政治动荡导致企业载体的锐减, 严重影响了缅甸国内的会计发展, 更制约了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
(二) 经济发展水平降低了会计协调的必要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深化交流与合作, 经济互惠是基础, 但是由于中缅两国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对等, 还影响两国经贸交流和会计交流的积极性。中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使得国内很多企业忽视了和缅甸企业的经贸往来, 更不会积极地去探寻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问题。同时, 由于缅甸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工业体系尚不完善, 企业会计核算较为简单。因此, 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必要来建立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自然而然也会降低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三) 中缅缺少对等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缅两国会计协调与合作徘徊不前, 重要原因在于两国还缺少对等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体系, 逐步实现实质性地国际趋同。但缅甸还没有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只有一些会计制度用于规范会计行为。就会计规范功能、法律效力和发展趋势而言, 准则和制度的不对等, 很难在准则的规范下实现中缅会计协调。中缅两国间政府层面的会计交流还很少, 我国许多会计金融政策是相对于整个东盟国家而制定的, 针对缅甸的具体协调措施还不完善。而缅甸政府现在的重心是解决政治动荡问题, 不大可能颁布实施健全的会计准则体系, 基于对等的会计准则体系基础上的交流, 就更难以提上日程。
(四) 缺少充足的社会机构和人员的参与
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 离不开诸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会计人员、留学生等相关社会机构和人员的参与, 但目前, 我国和云南省都比较缺少相关的社会机构和人员。云南省的会计师事务所有135家, 执业注册会计师2 026名, 从业人员5 000多名, 人员偏少, 规模偏小, 且主要面向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能促进中缅会计合作的就更少了。中缅留学生虽能带动会计协调与合作, 但留学生的会计交流纽带作用并不突出。云南省虽有1万多东盟留学生, 但缅甸留学生的比重很小, 且受制于语言、学科安排、学习时间等条件限制, 很多留学生并未真正地学习、掌握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也就难以在缅甸国内传播。
(五) 传统经贸习惯制约着会计协调的积极性
凭借着云南省和缅甸的毗邻优势, 中缅两国自古就有了边民互市传统。边民贸易在两国经贸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 但往往是小规模的、不稳定的、间断性的个体活动。同时, 边民贸易往往追求简单交易, 不会受过多会计准则体系的限制, 物物交换、易物估价、现货交易等小规模的交易方式就能促成交易的实现, 即使是不公平的价值交换, 只要不触及两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底线, 都被认为是允许的。现阶段依然存在边境走私行为, 特别是缅甸向我国走私木材、药材和牲口等非法行为, 根本不需要会计准则的约束, 因此, 传统的经贸习惯会制约会计协调与合作的积极性。
五、完善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机制
就现阶段缅甸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而言, 颁布实施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 实现中缅会计准则趋同是不现实的。但长此以往, 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问题, 必然会影响“桥头堡”战略目标的实现, 制约两国的经贸发展。因此, 必须在不断深化的经贸合作中探寻有效的会计协调与合作机制, 改善会计交流困境, 以此推动中缅经贸的发展。
(一) 建立以国家机制为主导的会计协调模式
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 是我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建立以国家机制为导向的的会计合作模式。以国家为主导, 以政策互惠为手段, 大力开展政府层面的会计法规、准则体系的交流;以科学、定期的人才选拔方式, 共同确定来华留学、访问人员和中国到缅甸的支教人员, 帮助缅甸培养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人才。同时, 增加我国企业与缅甸企业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力度, 建立投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 合理利用风险转嫁机制, 有效应对缅甸国内的动荡局面。
(二) 深化中缅两国政府层面的会计交流
目前, 中缅还没有签署有关会计协调与合作的相关协议, 也没有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 会计交流多为民间自发组织的。由于民间机构的作用难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仅通过民间交流的方式来实现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的成果是很有限的。因此, 必须深化中缅政府间的会计协调机制, 建立官方性质的专业型组织机构, 负责两国会计协调工作, 定期举办官方的会计会议或论坛, 充分发挥政府在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中的宏观调控职能。
(三) 完善缅甸留学生课程体系设置
由于我国会计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体系较为完善, 在中缅会计协调与合作中, 缅甸相对被动, 更多的是一种会计学习的角色, 而要全面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留学生是比较重要的一支力量。因此, 应完善留学生课程体系设置, 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 设置灵活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内容, 充分发挥留学生素质高、基础好、语言障碍小、吸收借鉴能力较强等优势, 使其能真正服务于中缅会计交流。
(四) 深化民间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现阶段的民间交流, 还远远达不到实现中缅会计协调的的目标, 应深化民间机构在会计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高校和培训机构等积极走出去。跨国经营有利于拓宽和缅甸的贸易、投资渠道;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跨国审计, 为跨国经营提供专业的会计服务;高校着重于会计人才的培养;培训机构则能灵活地向缅甸提供会计、语言、法律等培训服务, 通过深化民间机构的交流, 进而推动中缅会计协调。
(五) 完善边民贸易机制
中缅两国的边民互市有着悠久历史, 对两国的对外经贸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两国应该鼓励边民贸易快速、灵活等特点的发挥, 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修建固定的贸易场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边民贸易的规模, 深化边民贸易机制, 逐步完善交易机制。同时, 加强对边境走私行为的稽查力度, 稳定市场秩序。完善边民贸易机制, 有利于提升会计协调与合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熊彬, 严海霞.云南省与缅甸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11, (7) .
[2] .马婷婷, 陈红, 张颖.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机制研究——基于会计协调组织的视角[J].东南亚纵横, 2010, (8) .
[3] .陈霞枫.缅甸改革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东南亚研究, 2013, (1) .
【外经贸企业会计论文】推荐阅读:
湖南外经贸企业05-22
[县外经贸工作调研报告] 外经贸工作09-12
外经贸人才06-13
大外经贸06-16
江苏外经贸07-30
外经贸专项资金07-13
外经贸英语函电流程10-21
2024年度外经贸工作总结06-15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pdf10-19
全市外经贸工作运行调研督查报告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