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外经贸企业

2024-05-22

湖南外经贸企业(精选4篇)

湖南外经贸企业 篇1

一、湖南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

(一)加工企业发展快速,竞争力不断提升

目前,湖南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加工企业总数达到429 家,其中国家重点加工企业47 家、省级加工企业382家。特别是粮食、畜禽、果蔬3大主导产业,省级以上外经贸加工企业总数达到223家,在这些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56 家、过10 亿元的有25 家、过50 亿元的有2 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的企业61 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有15 家;通过ISO9000 系列、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300 多家,275 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03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上市企业18家。在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全省外经贸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1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 900 亿元,比2010 年增长21.9%,其中省级以上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 340 亿元,增长24.3%,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60%。

(二)农业布局不断优化,加工企业区域化、特色化明显

湖南各地加工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了自身农业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在湘东、湘中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如祁东黄花集团,生产“映武”牌黄花菜畅销意大利、美国等16 个国家,年出口外销黄花菜占全国黄花菜出口总量的80%以上;在湘北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稻米、优质棉花、油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在湘南利用“天然温室”优势,重点发展了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在湘西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了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药材等。加工企业的区域化、特色化经营特征越来越明显,使得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三)加工企业运行机制不断创新,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湖南省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结合省情先后创造了“公司+农户”、“公司+大学+协会+合作社+农民”、“基地带农户”、“科技引农户”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在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中的领头与带动作用。如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大学+协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生产猕猴桃,带动湘西山区数十万农民奔小康。金健米业公司先后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优质稻新品种,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繁、育、推一体化的新路子。

二、湖南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财税问题及分析

(一)现有财税政策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够,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创新力不足

目前,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大多仍然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相比全国和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在500家国家级加工企业中,湖南省只有24 家,仅占4.8%。目前,总资产在10 亿元以上的只有正虹科技、亚华种业、金健米业3 家。产值过10 亿元的只有25 家。全省加工企业收购省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笔者对15 家农业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见表1),发现现有财税政策对农业加工企业和农民的影响和带动力是不足的。

1.从影响力和带动力来看:本次所调查的湖南省15家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中,带动种植基地的有12 家,带动养殖基地的有3 家,除2 家企业外,其他的企业都有自建基地。

2.从带动农户方式来看: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3种典型方式都囊括了,其中合同制最多,有10家;其次合作制,有8家;股份经营制最少,只有2家。这也体现了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带动农户方式上的特点,采用传统的合同制、合作制较多,新型的股份合作制较少。这可能也是造成当前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影响和带动力不够的原因之一。

3.从科技创新情况来看:11家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企业有5家,省级以上高科企业有3 家,既是省级以上高科企业又获得了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企业,占30%。这说明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还是很重视研发的。就品牌而言,大部分农业加工企业有相应的品牌,获省驰名商标的企业有8 家,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5 家,这说明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由于受资金困扰,企业投入到科技研发的资金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限制了湖南省农业传统优势地位的发挥。近几年湖南省崛起的农业加工企业主要依靠的是规模优势,对外销售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尽管大部分企业都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但由于研发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产品创新。

数量单位:家

(二)现有财税政策支持效率不高,力度不强

本次调查问卷共有5 个问题:前3 个问题主要是了解湖南省财税政策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效率。后2 个问题主要是了解湖南省财税政策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力度,问卷基本情况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1.“对农业加工企业的财税政策是否实现了政策目标”这一问题,共有9家企业认为实现了政策目标,达到总数的60%,接近2/3。但仍有6 家,占1/3以上的企业认为政策没有完全达到政策目标。

2.“湖南省对农业加工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情况”这一问题,认为“好”和“一般”的几乎各占一半。认为好的企业认为对农业加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是比较到位的,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要求直接可以减免税。认为“一般”的企业认为财政支持政策的落实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出于各种原因某些企业未能享受到相关财政支持;二是某些企业虽享受到了,但花费的人力物力代价太大,成本效益不配比,实际到手的利益不多;三是某些企业认为这些财政政策,包括补贴、贴息等并不是长效机制,是阶段性的,因而不太重视。这说明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加工企业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

3.“企业是否从现行财税政策中受益”这一问题,有14 家企业均表示从现行财税政策中受益了,且认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贯性和普惠性。可以看出,湖南省财税政策支持农业加工企业还是有一定效率的,只是在政策的操作层面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4.“财税政策对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一问题,有5 家企业认为支持力度大,占1/3,另有10 家企业认为支持力度不大,占2/3。这说明大部分企业认为财税对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因为目前多数的农业加工企业都属于微利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果要农业加工企业完全市场化,将会导致企业的亏损和生存的困难。由此可见,从企业角度来看,很希望得到财税支持,说明政府还需在财税政策方面进行强化。

三、促进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促进湖南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财政要加强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抓好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等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财政对农村环保、水土保持、乡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是促进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路径。

2.加大对重点支持对象的资金投入

一是要重点支持带动力、推动力强的企业。对经营状况好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要考虑连续支持,扶优扶强,培养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不能撒胡椒面,要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二是在制定财税政策时对从事效益低但符合社会发展业务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要重点倾斜支持。政府要通过财税政策来引导,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促进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要重点支持生产特色产品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政府要选准品牌与品种,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让有特色的外经贸加工企业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3.加大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直接支持

长期以来困扰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资金,因此财政部门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二是要设立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贴息、担保、补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规范有序地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给予支持,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要整合财政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上市。四是要加大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力度。支持加工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给予适当奖励。对企业生产优质绿色产品、推动能源清洁化利用及培育良种等方面实施奖励。

4.充分合理运用WTO规则,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和调整支持结构

为促进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财政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中有一些是符合WTO规则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财政补贴项目是不规范的,甚至是与WTO的规则相悖,主要表现在专向性财政补贴政策,因此要科学调整财政补贴结构,并充分利用绿箱和蓝箱规定,调整和改进相关的财政政策。尽量避免WTO规则中不允许的“黄箱”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化道路,向现代农业发展。在制定农业补贴政策时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倾斜:一是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重点补贴优质绿色产品和培育良种;把促进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产性专项补贴作为财税补贴的重点。二是要増加农业附加值,补贴的重点要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环节延伸。三是要结合湖南省主导行业及区域划分和农业产业布局,制定差异化财税政策,重点补贴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以更好地适应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要根据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和我国的承诺,调整财政支持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重点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科技研究

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湖南是农业大省、科教大省,农业科技在许多领域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用先进的装备武装农业,提升湖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从所调查企业来看,大部分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只是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及省级高科企业称号的企业更少。因此财政支持的重点要做好下几项工作:一是要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有选择地对重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科技研究予以支持,做到既注重科技创新,又注重应用转化。二是要支持加工企业自建研发中心,鼓励加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

6.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涉及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过程,要建立系统的资金申报评估模式、资金使用跟踪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农业产业化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要求,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监督管理,实施项目化管理。建立扶持政策公示制度;并由第三方对申请相关资金项目的企业进行客观评估。对支农资金的使用实行动态监测和考核,及时、全面和准确地掌握项目运行动态,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率。

7.建立健全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体系

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属于弱质风险产业,为减少自然灾害风险,保证农业收入稳定,很多国家都支持农业保险。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目前农业保险已成为WTO框架下世界农业政策的重要走向之一,农业保险已成为取代灾害救济及财政补贴的主要手段。湖南省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省,自然灾害较多,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扶持农业保险的政策,建立健全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发展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支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成立专门农业企业投保公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风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系统的利润,企业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提出一定的比例,政府也要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风险基金的补贴,这样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部分市场风险内部化,可以使加盟农户免受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以增进产业化经营系统运行的主动性,提高竞争力。同时鼓励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探索和完善承保、理赔的机制和模式。其次由财政投资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机制,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对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多元化监测,增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促进湖南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制定促进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减轻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吸引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流入农业产业化领域,扩大投资主体,增强外经贸农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促进外经贸农业企业农产品品质提升。在实行税收普惠制的基础上,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偏向度,鼓励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优质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政府要加大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以增加其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投入给予特殊税收优惠,以加快提高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四是调整税收优惠的享受标准,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能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都给予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同等税收优惠,对直接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给予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具体税收优惠政策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扩大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适度调减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所得税税率,特别是对微利外经贸农业精深加工企业要制定优惠所得税率,鼓励和支持其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产品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延伸。

2.调整增值税

为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鼓励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加大对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统一农产品初、深加工的增值税税率。建议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增值税销项税率均为13%。

3.提高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按照国际惯例许可的全额退税原则,恢复出口产品零税率,征多少退多少,从而增加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我省外经贸农业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链接

管理会计的七大创新趋势

第一个大趋势是,从产品至渠道和客户盈利分析的拓展。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包括,获得新客户比保留现有客户要贵得多、随着产品的标准化和同质化,更大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本身日臻成熟、互联网方便了卖方从每一位客户身上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等等。所以,管理会计要运用作业成本法等成熟的手段,帮助市场营销部门锁定更加有利可图的客户。公司需要在客户忠诚度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正是管理会计的用武之地。

第二大趋势是,和企业绩效管理(EPM)的融合,主要是非财务数据方面的融合。企业绩效管理是指,整合多种方法,包括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精益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来实现战略。上述各种方法就像机器中的齿轮一样,有序组合,相互衔接。企业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来保证战略从基层到高层的全面执行。

第三大趋势是,向预测会计的转变。柯金斯先生分别从滚动财务预测、客户终身价值(CLV)两个方面做了分析。“很多企业的预算只是会计师的数字游戏,和战略没有任何关系。”作为应对,企业除了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经常性需求驱动的部分,还要进行风险管理,做好预算准备。其实,管理会计已经开始转变为包含影响未来的决策支持与分析的管理经济学。

第四个趋势是,运用商业分析。他认为,分析需求可能是唯一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商业分析不但有能力回答问题,关键是能提出问题。以第一个趋势为例,将高盈利客户从非赢利客户中区分出来的这个“为什么花”的问题并不好回答。但根据分析递归分区和决策树方法,计算机可以告诉你原因。

第五个趋势是,多种成本法并存。这一趋势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的问题,即如何让两个甚至更多的管理会计方法并存共荣。不同类型的经理和雇员团队会就不同目的使用不同的成本法。进步的会计职能使得使用两种甚至更多会计方法成为可能。

第六个趋势是,把内部IT服务视作一项商业行为。当某样物品免费时,人们便不再计较他们需要使用多少。所以,某些信息密集型产业(如金融机构)的IT开支已达到其收入的10%就不足为奇了。IT部门不再被单纯视为技术供应者,必须被看作是为组织增加价值/提供战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提供服务的成本必须获得理解并成为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

第七个趋势,管理会计师需要提升技巧和能力。管理会计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推行起来会遇到IT技术壁垒、实施过程的“复杂”与“昂贵”、企业文化的障碍、缺乏领导力、对于真相的恐惧等障碍。管理会计师需要学习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方式,学习激励理论和方法,成为组织的变革管理专家。

(著名管理会计大师:加里·柯金斯)

湖南外经贸企业 篇2

(一) 湖南贸易融资基本情况分析

1. 从总量看, 湖南贸易融资发生萎缩

从湖南省人民银行长沙支行贸易融资额的变化来看, 贸易融资额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持续下降, 到2009年4月降到最低点, 贸易融资余额为40多个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进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和客户贸易结算量减少是造成贸易融资规模萎缩的主要原因。4月之后随着国家及湖南扶持外贸, 稳定外需政策发挥效用, 以及商业银行等各方面的重视, 贸易融资额缓慢上升, 至2009年底贸易融资余额为60多个亿, 仍低于2008年底的80多个亿。

2. 从结构看, 信用证项下的贸易融资和长期贸易融资方式增加

以中国银行湖南分行为例, 国际金融危机前采用出口TT汇款融资和出口托收融资的比较多, 而国际金融危机后采用信用证方式的比较多。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加大, 促使企业加强风险管理, 重新审视收汇风险, 将信用证作为降低交易风险的首选。另外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企业的支付能力下降, 资金比较紧张, 长期贸易融资方式如福费廷、出口信贷增多了。

3. 从投向看, 贸易融资更加集中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额占比很小

目前, 大部分进出口商尤其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出口企业多为中小企业, 往往因为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等条件限制而与银行贷款无缘。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高, 是银行的重点客户,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的贸易融资资源更加向大企业集中。

(二) 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湖南外经贸企业及中国银行或工商银行贸易融资情况的调查来看, 有80%的中小外经贸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评级不高等原因, 贸易融资受到很大的影响, 普遍希望获得担保及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以降低融资成本, 得到快捷方便的贸易融资。目前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贸易融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需求大却难以得到满足

中小外经贸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较弱, 信用评级较低, 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或担保, 加之银行在经营业务的时候, 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 在授信审批的过程中, 除了要严格审查企业资产情况、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和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情况以及业务真实贸易背景外, 往往还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 因此中小外经贸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相当困难, 就算是能够获得一点微薄的融资, 也都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查, 往往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2. 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产品较少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长期“抓大放小”指导思想下, 都把大型外经贸企业作为其核心客户, 认为大型外经贸企业经营稳定, 贡献度高, 其贸易融资产品主要是为大型外经贸企业设计和服务, 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的产品很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中小外经贸企业收汇风险普遍提高, 收汇逾期和信用证被外国银行无理拒付的现象明显增多, 各银行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更是严格, 使得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更加困难重重。

(三) 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湖南近30多家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调查, 我们选定其中有代表性17家企业对其贸易融资需求分析如下:

1. 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需求额度分析

从所调查企业贸易融资年需求额度来看, 最低为50万元, 最高为4 000万元, 17家企业所需贸易融资额具体区间分布如下表:

金额:万元

从企业贸易融资额区间分布表可知, 30%左右的企业所需融资额在100万元以下 (包括100万元) , 77%左右的企业贸易融资额在1 000万元以下 (包括1 000万元) 。需求额达2 000万元以上 (不包括2 000万元) 的企业仅1家, 占企业总数的6%左右。由此可见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所需额度并不算高, 主要集中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 但却很难满足。

2. 中小外经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主要建议意见分析

从所调查的17家中小外经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主要建议意见来看, 都提出希望获得贸易融资, 而且融资的需求相当迫切。这些建议意见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 一是能获得贸易融资担保, 二是能享受到贸易融资担保费率补贴及贴息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是简化贸易融资手续, 四是降低贸易融资门槛, 五是减少贸易融资费用。

17多家企业对这5方面建议意见提出的频次如下:绝大部分企业都期望获得贸易融资担保资金, 提出的频次最高, 有12家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外经企业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有限, 很难获得银行的授信, 迫切需要得到第三者的担保获得融资。其次是简化贸易融资手续, 提出的频次有8家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交易机会不等人, 融资速度太慢将失去交易机会。然后是要求享受贸易融资担保费率补贴及贴息方面的优惠政策, 提出的频次有7家企业;金融危机发生后, 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式, 上至国家, 下至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扶持外贸企业的临时性政策, 如提供出口信保保费补贴, 对保单融资进行贴息等, 这些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优惠政策, 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局。最后是减少贸易融资费用和降低贸易融资门槛, 提出的频次有6家企业;因为中小外经贸企业每笔业务的利润是有限的, 如贸易融资费用太高, 则外经贸企业难以承受。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湖南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新举措

针对当前湖南贸易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对稳定湖南外经贸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 推动银企合作, 改善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湖南制定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 (湘政发[2009]10号) , 提出加快调整中小企业结汇管理标准。要求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在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允许范围内, 适当提高湖南中小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从2009年开始, 一般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由10%提高到25%, 对单笔金额较小的出口预收货款, 不纳入结汇额度管理范围。调整企业延期付款年度发生额规模, 将原来不得超过企业上年度进口付汇额的10%提高到25%, 船舶、大型成套设备等企业货款预收汇比例和延期付汇比例可在此基础上按现行规定调整;来料加工收汇比例, 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 为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积极为中小外贸企业安排融资担保专项资金, 缓解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问题

2009年, 根据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出台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湖南商务部门和财政部门积极为中小外贸企业争取并安排融资担保专项资金, 一是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 按照不超过担保额的2%给予资助;二是在不提高其他费用标准的前提下, 对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给予奖励, 奖励比例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与实际担保费率之差;三是支持信用担保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 开展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 按照不超过地方政府出资额的30%给予资助, 对用于注资支持设立担保机构的资助额按最高不超过中央下达当地专项资金的30%。这些融资担保专项资金, 使一些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资金周转最困难的时刻获得了融资, 为稳定湖南外经贸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加强“信贸协作”, 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力度

配合国家“抓紧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的措施, 省商务厅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长沙营业管理部签署了“协作备忘录”, 建立了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 促进外贸企业、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 帮助外贸办理了出口信用保险, 规避外贸风险, 较容易地获得银行的贸易融资支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市场, 保份额, 稳定外需, 解决企业风险大, 不敢接单;成本高, 不愿接单;融资难, 无力接单的问题, 在国家要求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降低保费率的前提下, 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对出口信贷扶持力度》的通知, 制定了具体措施:一是提高出口信保保费补贴, 一般产品的保费补贴由25%提高到50%, 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保费补贴由50%提高到75%, 新兴国际市场的保费补贴为75%, 全年单个企业的保费补贴不超过100万元。二是保单融资贴息, 2008年出口额在1 500万美元以下有出口业绩的中小企业, 对其出口信保项下的融资, 按国家一年期贷款利率贴息50%, 2009年按贴息2.8%执行, 全年单个企业的贴息补贴不超过50万元。三是加快资金拨付速度, 项目资金申报拨付由一年两次改为分季度申报拨付。目前, 这三项措施刚刚实施, 已经对推动企业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 举办“湖南省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银行三方对接会”

2010年3月, 湖南省商务厅、财政厅联合成功举办了“湖南省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银行三方对接会”。接待会包括融资担保政策解读, 网上融资对接平台介绍, 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和中小外经贸企业三方对接洽谈等内容。

通过以上新举措,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湖南部分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目前, 湖南外贸额已基本恢复至2008年同期水平, 出口额缺口逐渐回补, 进口延续了去年下半年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加工贸易表现抢眼, 发展持续好于一般贸易。2010年1至2月, 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2亿美元, 占同期全省贸易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2.7%。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强劲回升,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加速。1~2月, 湖南机电产品出口3.1亿美元, 增长3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 572万美元, 增长65%。据长沙海关专家分析, 湖南外贸已开始走出低迷。

三、后危机时代促进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对策

(一) 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的资金投向

湖南省政府、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贸易融资优惠待遇的供给, 来引导贸易融资的资金投向有利于湖南经济发展的方向, 加强湖南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 深化合作方式, 重点对出口高新技术商品、具有加工贸易优势、服务外包业务拓展能力较强的中小外经贸企业提供融资或担保, 力争用60~80亿元贷款融资数额, 全面缓解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1. 在贸易融资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倾斜性政策。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 优先解决这些产业的融资困难, 如采取优先为中小外经贸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贸易贷款和担保等措施, 以全面促进外经贸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从而促进湖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湖南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2. 适度向中小外经贸企业倾斜。

金融危机下湖南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外经贸企业, 其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 且融资难, 企业迫切希望得到政策性的融资支持, 因此政府应在贸易融资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融通困难。

(二) 湖南贸易融资方式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湖南对外贸易的发展, 满足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需求, 贸易融资方式应在有效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 尽快同国际接轨, 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 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湖南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由于出口信用保险基金不足, 客观上制约了其信用保险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的外贸发展。因此, 政府应大力宣传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利处, 进一步加大承保力度, 并且尽量降低中小外经贸企业的投保费用, 简化投保手续, 提高效率, 以提高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小外经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2. 大力推广国际保理。

国际保理是一种集融资、结算、账务管理和风险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结算方式, 以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顺应了当今贸易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在湖南的保理业务发展得不是很顺利, 银行的保理业务规模很小。随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各商业银行要大力推广国际保理业务, 使其成为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贸易融资中优先考虑的方式。

3. 积极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

各种融资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单一的融资方式仅仅能满足外贸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资金不足而产生的融资需求, 它无法解决中小外经贸企业整体资金缺口问题。结构性贸易融资能够根据中小外经贸企业具体情况, 安排最佳融资方式, 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单笔出口金额偏小、且企业结算很大比例为汇付的情况, 银行可以着重开发T/T项下的贸易融资方式组合, 如: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业务;或出口信用保险、担保与其他信贷方式相结合, 通过保险手段解除出口企业的后顾之忧, 这种做法越来越为国际上所接受和广泛采用, 也是今后贸易融资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 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政府层面的对策

1. 加大对中小外经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扶持力度

为满足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需要, 建议政府 (1) 要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 进一步降低保险费率, 简化投保手续, 以帮助更多中小外经贸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获得担保和贸易融资。 (2) 要加强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 进一步扩大保单融资规模。 (3) 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融资担保经营, 主导或推动建设一批为中小外经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中介机构, 以解决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之忧。

2. 加强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政府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其纽带、桥梁作用, 进一步完善由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和银行三方参加的对接会, 加强三方的沟通, 以畅通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渠道, 同时在现有的政策融资支持体系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政府促进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多样化手段, 并进一步细化支持目标和支持领域, 鼓励银行专门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设计贸易融资产品, 再由政府制定配套的政策进行财政补贴, 以方便中小外经贸企业进行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

(四) 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商业银行层面的对策

1. 建立科学的信用等级制度, 确保融资产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国际金融危机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贸易融资产品尤其是组合类融资产品蕴含的风险不可避免, 银行应加强对产品风险的评价与估测, 做好业务转型和客户结构优化, 并建立适应中小外经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 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外经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 创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授信管理新模式, 重点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外销渠道、经营者素质、结算方式、产品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级定等, 及时解决那些有订单、有市场但财务暂时有困难的外经贸企业的融资需求, 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 提高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贡献度, 同时审慎稳步退出淘汰类客户, 提升信贷资金的安全水平。

2. 顺应宏观调控政策导向, 着力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

抵押物缺失或不足一直是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的“软肋”, 许多中小外经贸企业因为缺少抵押物、贷款风险较大被商业银行拒之门外, 银行要创新融资模式、着力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 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一些融资产品值得各银行借鉴, 如交通银行对连续3年按时、足额纳税, 信用优良但缺少抵押物的小企业推出了“税融通”业务, 最高贷款额度达500万元。贷款金额方面, 如果申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可获得年纳税金额3倍的贷款, 如果采取第三方担保形式, 则可获得年纳税金额5倍贷款。总之, 银行应配合国家的货币政策, 把握好规避风险和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的关系, 更新观念, 调整方向, 通过整体营销策略、优势产品和资源倾斜, 适时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市场, 多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产品, 通过理顺产品体系、业务创新, 为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便利。

3. 商业银行要介入商品交易的全部环节, 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

现在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 比过去愈发关注商业银行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便利。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的要求, 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 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物流、信息流的趋同管理要求,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 银行要从仅仅提供商品交易中传统的交易服务, 发展到介入交易的全部环节、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 将供应环节中商品、信息、资金三方面的循环进行一体整合管理, 将国际贸易周期各个环节上的所有服务综合为一个产品包。

(五) 后危机时代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层面贸易融资对策

1. 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来融资和规避风险

中小外经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化解风险, 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国家出口信贷政策及相关机构的运作情况, 通过改变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融资和化解风险。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企业可以在成本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 一方面可获得类似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 另一方面还能简化手续、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2. 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信用意识, 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由于国内目前社会信用机制还不完善, 很多银行只愿意向大型优质企业提供贸易融资, 其实这也是银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因此中小外经贸企业必须努力增强信用意识, 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银行, 同时规范自身的开户行为, 使存款、贷款、结算以及经营活动都置于银行的监督、了解之下, 以获得银行的信任, 从而获得贸易融资服务。

3. 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与资金供给方尤其是银行之间的沟通

中小外经贸企业应密切关注银行依据新形势推出的贸易融资产品, 了解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审批条件、过程和重点。积极主动配合银行了解自己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等, 并按时付息还款, 有效利用银行贸易融资, 缓解企业营运资金。

4. 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素质

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 操作复杂的业务, 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 要求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小外经贸企业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抓好岗位培训, 不断提高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人员要全面掌握国家出口信贷、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熟悉各种贸易融资产品, 了解各种业务操作程序和相关机构的运作情况, 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途径规避风险, 为企业及时争取贸易融资。

摘要:2002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08年,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 国际市场需求下降, 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009年湖南进出口总额首次出现下降, 且下降幅度较大。针对这一现状, 本文通过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对湖南外经贸企业的影响, 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 从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三方面, 就如何解决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 改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深化金融改革, 为广大中小外经贸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研究

参考文献

[1]关溪溪.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浅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

[2]湖南对外贸易形势统计分析报告.湖南省商务厅网站, 2009.

[3]阎煌.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湖南社会科学, 2008 (4) .

[4]谭小芳.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经济失衡面临的新矛盾与化解之策.现代财经, 2009.

湖南外经贸企业 篇3

调查说明

调查与分析方法调查以访谈为主, 辅之以问卷调查, 对同一对象访谈与问卷调查不重复, 调查对象的选取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数据处理主要采用归纳法。

调查时间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

调查对象湖南省相关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所在系的系主任、经贸类专业的教研室主任、部分骨干教师及相关企业负责人。

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共访谈省内12所高职院校的相关人员27人, 发放问卷45份, 回收问卷38份, 回收率为82%, 所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共访谈省内15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18人,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68份, 回收率为68%, 其中有效问卷42份, 有效率为62%。

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调查发现, 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 本省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经验, 开拓了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但由于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 当前各高职院校经贸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尚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

校企合作操作层面的力度不大调查显示, 100%的高职院校被调查对象认为, 实践教学是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的主体, 校企合作是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特别是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为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保障的必由之路。100%的企业被访谈对象和80.95%的问卷调查对象认为, 目前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毕业生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操作技能较差, 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提高操作技能的最好途径, 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 也会非常看重其有没有相关工作岗位的顶岗实习经验。与对校企合作理念的广泛认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校企双方在操作层面上对校企合作的推动力度都不大。在被调查的12所高职院校中, 经贸类专业所在系尚没有1个系部设置专门的岗位或由由专人负责校企合作, 也没有制订对校企合作进行考核与奖惩的可操作办法。100%的访谈对象认为, 目前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尚处于一种由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关负责人的私人关系维系的状态。同时, 企业普遍缺乏参与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3%的被访谈企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 企业在短期内不会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方式多样, 但开展并不深入调查显示, 目前高职经贸类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主要有如下一些方式:一是人员互兼互聘。主要是高职院校聘请企业现场专家担任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承担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对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和到学校举办讲座等;企业聘请高职院校部分经贸类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担任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等。二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职经贸类专业与合作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为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提供条件。三是项目推广。主要是企业以项目的形式, 委托高职经贸类专业部分骨干教师为其解决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如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薪酬体系设计、管理诊断等。四是合作编写教材和教辅资料。高职经贸类专业部分骨干教师与企业现场专家一起, 引入最新的企业实际工作资料, 编写更切合企业实际的专业课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等教辅资料。五是其他方式。如部分企业在高职院校设立奖 (助) 学金, 资助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等。

总体而言, 近年来高职经贸类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果。但当前经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运行得并不太顺利, 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人员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方面, 在被调查的12所高职院校中, 虽然均设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但有2所院校近两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其他10所院校也仅每年活动一次, 根本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75%的高职院校被调查对象认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应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需要而建立的,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 聘请到高职经贸类专业兼职的企业现场专家承担的大多是理论课程教学任务, 难以让这些现场专家的优势充分发挥。二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虽然100%的高职院校都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但实质性的合作有限, 高达89%的被访谈企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 企业为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毕业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与场所存在一定的困难。

职教集团作用的发挥尚需时日2009年4月, 由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的成立, 使集团内各职业院校的商贸财经类专业能够依托行业背景, 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主线进行专业建设;集团内企业则能够依靠具有行业背景的各职业院校获得人才支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因此, 可以说, 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 为集团内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由于集团成立的时间尚短, 其所开展的活动还极其有限。且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 集团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尚需完善, 集团秘书处外引内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还没有充分发挥, 要想发挥职教集团推动集团内校企合作的作用, 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对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政府政策激励缺位主要表现在国家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政策没有很好落实, 参与企业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 也没能获得提高其社会声誉的表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同时, 高职院校要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经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 往往需要较多的投入, 而在当前的政策激励机制下, 这笔投入还很难获得资金方面的补偿,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合作主体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一是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校企合作摆到关系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 对校企合作缺少全面系统的规划, 人员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工作制度不健全, 无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二是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 没有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还不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之上的经济价值观。当与高职院校合作时, 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这种合作是否有利于增加自己的利润, 降低自己的成本。调查显示, 与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所需人才相比, 有61.11%的被访谈企业相关负责人更希望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贸类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还较低, 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一方面, 现有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师不仅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不高, 且绝大多数没有企业实践经验, 更没有企业管理咨询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 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严重缺乏, 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 没有时间和精力积累实际经验。二是学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不足。由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很难直接胜任管理、经营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效益。更主要的是, 高职经贸类大多数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 其工作成果的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如决定销售人员销售额的最主要因素是老客户的量, 但老客户的积累是需要大量时间的, 这使得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经贸类学生很难为企业创造效益。

经贸类人才的需求与就业特点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方面, 几乎每一个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均会有一定需求, 但绝大部分企业每年对经贸类某一具体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又不会很大。因此, 企业在与高职经贸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时, 往往觉得不合算。另一方面, 经贸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在各行业、企业与职业间的通用性较强, 就业的流动性较大, 这造成在一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在毕业后极容易转向其他企业乃至其他行业, 从而使出于人才需要而与高职经贸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 很难从为毕业班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等投入中获得应有的回报。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

合作信息的沟通渠道不畅一方面, 企业大量的人才需求信息, 包括数量和人才规格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高职院校中, 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的人才调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不易得到企业方面有效的配合。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不是很了解, 无法在教学中将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 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等, 但这方面的信息企业也不是很了解。

推进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应在推动校企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 为推动本省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 各级政府至少应在如下一些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是政策激励机制的制订、完善与落实。一方面, 应按照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 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 加快高职院校的建设;另一方面, 制定和落实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税收与政策优惠, 采取建立专项基金等方法扶持校企合作。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由于经贸类人才需求的小批量特点, 高职院校可利用地方经济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 就同一专业与同一地方的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同时, 企业所需的人才具有多样性, 也需从多家院校引进。这样就形成了“多对多”的校企合作关系。此时, 政府相关部门对校企合作加以指导、协调, 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形成与正常运转将产生巨大的作用。三是承担信息服务功能。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信息沟通, 而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在人才需求与供给、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 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趋势、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等信息, 用以指导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首先, 高职院校要切实将校企合作放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 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 成立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外联络, 为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 并对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 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障碍, 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展开。其次, 要通过政府引导、媒体报道等手段, 在全社会营造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 从而增强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高职经贸类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首先, 高职院校应鼓励和引导骨干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以提升经贸类专业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同时, 可通过成立管理咨询公司等相关机构, 组织经贸类专业教师积极投身校企合作实践。其次, 高职院校要主动调整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人才。同时, 高职经贸类专业要加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 提升高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时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能力。再次, 要改变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体系, 在职称评聘中注重对高职经贸类教师“双师素质”形成加以引导, 以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高职经贸类专业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提供师资保障。

创新校企合作途径由于高职经贸类专业的自身特点, 工科等类专业采用的学校与企业“一对一”的校企合作方式不是经贸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最好方式, 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在实现途径上应有所创新。一是可开展校地共建, 即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出面协调高职院校、当地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校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地合作招生、校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落实顶岗实习到校、企、地三方协调就业的全过程合作, 使高职经贸类专业的建设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效对接。二是加速湖南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 在集团秘书处设置专人协调集团内校企间的合作, 以“多对多”的方式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旭, 陈群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12-15.

[2]丁金昌, 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6) :49-55.

[3]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54-56.

湖南外经贸企业 篇4

一、加强高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1. 是迅速改变当代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需要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是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其建议中肯、及时,有必要不折不扣执行落实。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确有部分高校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高度重视,而一时疏忽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滑坡的趋势。而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时间有限,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高职院校减少了思想政治课时,缩编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砍掉了职业道德教育课时。目前高职院校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力量普遍薄弱,甚至有以班主任代替政治辅导员的现象,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不到实处。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局限,学生素质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与本科生相比相差甚大,不少学生对高职学历、所学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事业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缺少必要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意志消沉,精神沮丧,生活散漫,学习懈怠。迅速改变这种面貌的关键,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 是实现当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更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面对80%为独生子女,在家便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和溺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学习基础较差,且缺少学习的自觉性,进校考分比一般二本要低200~400分的学生,以及高职院校多为“中专”学校晋升为“高职”或为直接新办的学校,师资、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一般都还处在发展之中的现状,要实现其培养目标并非易事。唯一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辅之以参与生产实践,接受艰苦生产生活环境磨炼的方略。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好一个人的道理,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其诚信、务实和敬业的职业道德,真正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

3. 是全面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这里所指的高素质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心怀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以及解放全人类、服务全人类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高尚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对社会负责,对事业精益求精,对祖国、对父母、对学校感恩,不但有自己的个性,更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科学技术技能,有自我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纪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敢于献力甚至献身。

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担负着培养未来千百万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永恒目标和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当代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很丰富,针对当代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弱化,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都较差,思想信念淡薄的实际,我们认为当代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具有共性,亦具有特定性。

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经数千年的积淀和不断丰富,而成为世畀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乃至当今世界各国已出现了300多家“孔子学院”,而且发展的势头仍十分强劲。

中国不少有识之士亦呼吁当代高校应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早在1990年就倡导在大学生中开设集孔子思想之大成的“论语”课程,并要求背诵《论语》;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刘福生董事长就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学会请来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大张旗鼓进行了整整四天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请来专家学者讲解《弟子规》,请来各种先进典范现身说教,传播忠孝仁义之道,请来“司仪”示范表演礼貌礼仪。

事实证明,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正确伦理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规定要在高校开设传统的美学、音学、文学课程,使学生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其实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中国近代求富强的伟大实践。为此,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一代一代前赴后继,才换来了解放独立的新中国,才换来了今天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一定要传承给现在的青少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此,刘福生董事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高度重视在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首先,在校园内开辟了校园文化广场,在具正中立起了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的铜像,经常组织师生瞻仰铜像和合影留念,使其永远不忘革命领袖及其全家为革命所作的牺牲;每周组织学生升国旗、奏国歌,教育学生新中国来之不易;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故居就在学校所在的衡阳,组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参观其故居,背诵其“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豪言;还组织师生参观考察井冈山,进行唱红歌比赛。

一幕又一幕的革命传统教育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公共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其目的是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涵极其丰富,意义极为高远,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不折不扣实施,因为它是公民用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应该遵循的最基本行为准则。

作为高职学生除必须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外,在具体做人做事上,还应该具有很好的社会公德,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以及职业道德,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决定在各个专业增设“社交与礼仪”课程,将公共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生平时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以及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之中,校企合作,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教育和传授。还在学生中经常开展校内的尊师活动、向特困学生献爱心活动,并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做义工,献爱心。学校还创造条件开发了“创业一条街”,无条件提供商铺和设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所有这些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升华。

三、强化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措施

1. 完善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管理机制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键。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高职院校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形成、完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管理机制。

为此,一方面要建立以党委为核心,由校长负责实施,以党、政、团、学为主体,以班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管理干部、学生共同参与的队伍管理体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格局。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董事长的高度重视,在育人队伍体系中还有董事会,并且除政治辅导员外,还有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和学习的班主任,还增设了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的武装部,故其学校管理体制相当完善,实践效果极好。

另一方面要构建学校、家庭互动管理的体制,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家庭是教育学生的第一课堂,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成立家长联谊会,定期交换意见,每学期学校都将学生各方面表现的评价信息告之家长,家长也有明确的反馈意见。协调和谐的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实践了董事长“家长给我一个孩子,我要还给家长一个人才”的承诺。

2. 健全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工作体系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目前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主,也是其主渠道、主阵地,必须抓紧抓好。而作为具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高职学生的必修课,提高教学质量是其教学的必然要求。

为此,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立志建设强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决心和信心,并激发起奋发学习,掌握过硬理论和技能的激情。其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根据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的特点,必须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产实习中,利用企业工人师傅们的积极思想教育学生,以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机会培养对所学专业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情感,以解决其专业思想和行业情感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要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加强直观教学、形象教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

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精选思想政治教师,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编著鲜活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校本教材,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了多媒体CAI教学。同时,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与企业合作,企业都选配了技术过硬且人品道德好的师傅,与学校派出的政治辅导员一起教育学生,形成校企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形成。

3. 优化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环境

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环境是人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人的思想道德都是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任何人的思想意识都是人对环境的反映,人的品德和心理是环境熏陶和磨砺的结果。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用丰富、准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精神品德的过程。

为此,必须培育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经多年的美化、绿化和香化,已经是绿树成荫、花开四季,是标准的园林式单位,为激励学生成长成材,学校还创设了对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文化名人走廊,树立了“八荣八耻”等宣传广告。由董事长亲自制定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院精神”等,还创作了“校歌”,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如同进入了一个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大殿堂,给学生以极大熏染。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还重视家庭环境教育,密切与家庭的联系,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党总支书记、院长经常用电话与家长沟通,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能给家长一份学生成绩单、一份学生在校表现鉴定书、给家长的一封慰问信和一张意见征询表,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环境。

摘要:当代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地位重要,其教育内容丰富。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以强化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迅速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乔春霞.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J].职教论坛,2009(4):48-49.

[2]杜慧娟.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天津职院联合学报,2009(11):108-110.

上一篇:科技论文写作下一篇:艺术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