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积极心理学(共8篇)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篇1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真实的幸福:积极心理学
主要内容:
1、走进积极心理学
2、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3、学会积极
4、通往快乐幸福
一、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财富。
快乐是什么?觉得满足与幸福。“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主观幸福感。快乐=主观幸福感。快乐—精神富翁的必需品 你快乐吗? 人们是否都快乐? 都会快乐吗?
为什么总是不快乐:有一天人生才会变的比较好 当我博士毕业了„ 当我拥有„ 当孩子考上大学„
患得患失迷茫纠结活着意义?
二、幸福是什么?
幸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对生活满意度高是主观幸福感,这种感觉很难长久维持;而心理幸福感是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能力,能使生命力保持长期旺盛。幸福需要感觉,更需要能力。马丁.塞里格曼提出幸福的三要素: 幸福=乐趣+参与+意义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真实地面对内心的自我。(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并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伊壁鸠鲁: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感觉被最大限度的增强,不好的感觉被最大限度的削弱。
幸福之泉的故事:三个小孩主动清理了树林里的老泉,树林里的仙女感激他们,并祝他们幸福。
孩子们不明白幸福是什么,仙女让他们自己弄明白,并相约十年以后在老泉见面,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三个孩子出发去寻找答案。
十年后三个孩子长大为青年,相聚在泉水旁,诉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一个青年做了医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让他感到幸福;一个青年去过很多地方,做过许多职业,他勤勤恳恳的工作,感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因而觉得幸福;还有一个青年留在村子里,他辛勤地种地,用粮食养活了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也觉得幸福。
仙女出现,告诉他们幸福要靠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跟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的各种变量: 低相关度或无关中等相关度高相关度 年龄朋友的多少感激 性别已婚乐观
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有工作 社会阶层娱乐活动的多少积极情感 收入身体健康自尊
有孩子知觉能力内部控制能力 智力水平外倾性自信
哈佛“幸福课”
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是2006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俗称为哈佛“幸福课”,正式名为哈佛积极心理学1504.23%的哈佛学生说,这个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全美数百所大学都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基本都是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2007年,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应邀来到北京,在钓鱼台国宾馆为中国企业家经营和白领做了一个为期三天的研讨会。The Question of Questions:
How can we help ourselves and others—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society—become happier?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走进积极心理学)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状态?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的英文是Positive Psychology,这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教育和爱息息相关。该课程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它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方法、建立新习惯来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
三个基本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国家、单位、家庭)。
积极情绪(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人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
积极的人格特质:指人的力量和美德。
包括如爱和胜任的能力、勇气、同情心、复原力、创造力、好奇心、诚实、自知力、克制、自我控制和智慧等。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就是正面思考、建立积极情绪。正面思考就是往好的方面想。
这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是一个“自我兑现的预言” 自我兑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秀才的三个梦的解释
人如何预言解释一件事,人往往就会把事情的发展按自己语言解释的方向来推进,心理学的转向:由消极到积极
最近50年来心理学一直关注人性的消极方面,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
对于《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4:1。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两个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21/1的比率是不健康的...但是它反映了现实...——今天,抑郁症人数是1960年的十倍
——今天,得抑郁症的平均年龄是14.5岁(1960年是29.5岁)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塞里格曼
抑郁障碍—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话题 抑郁症的年患病率5%-10% 美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17.1% 全球78.6万人自杀/年、1000万人自杀未遂
抑郁症在疾病的总负担中:1990年第四位,2020年第一位 我国年自杀人口28.7万人,200万人 自杀未遂
每两分钟一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自杀者中60%—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60%抑郁症患者。约3000万抑郁患者,15%最终死于自杀 女性自杀是男性的两倍。大学生心理问题趋势:
16%--25% 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7.89%
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心理障碍占20%左右 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左右。
“郁闷”一词在校园内的广泛盛行。资讯折射的心理倾向
国民幸福感的调查问卷统计: 不太满意的人70% 非常满意的只有3.2% 对未来缺乏信心的人有47.8% 很有信心的13.1% 感到自己非常幸福的人6.05% 感到自己不幸福的有38% 强调积极
我们在寻找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对于那些我们没有有意去看的,就会错过许多,即使这些东西依然存在。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因为我们如何安置我们注意力而大为受到影响。
人们通常只能聚焦于他所问的问题。我们所问的问题通常决定了我们的方向 人类坚持不断问什么样的问题,人类就会朝所问问题的方向成长
为什么能够成功:榜样;乐观和自信;不抱怨;注意力聚焦于有效的地方 一场幸福的革命:
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二道2005年只剩下36%,但是因果国名平均收入提高了三倍。
中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与此同时,青少年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快速上升。
中国青少年心理状况严重,3000万人找不到快乐。
2005年上海市妇联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达21%~32%。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1984年以来,对北京市某些城区的小学生作过四次儿童心理问题患病率调查,1984年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1年则增长到18.2%。
为什么相信积极心理学能带来幸福?
积极心理学就是连接象牙塔和日常生活的桥梁,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具自助运动给人带来的愉悦和乐趣。
积极心理学经过学术研究的成果,基于严格的考证和实践,具备更大的实证性。而且,研究者从来不随便保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保证的一般都会实现。
幸福是什么?
你会怎样定义幸福?幸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幸福?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幸福?是否有关于幸福的统一标准?如果有,它是什么?
这些问题很难有确切答案,即便有,这些答案本身对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没有任何帮助。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我要么不幸福,要么幸福。在这种理解中,似乎有那么一个点,超过了就是幸福,未达到就是不幸。
但是实际上这个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折感 问正确的问题
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总是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我怎样才能更幸福。
与其因为没有达到所谓的幸福境界而感到沮丧,与其浪费力气去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地去体会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
要记得,追求幸福应该是我们的终生目标!协调现在与未来:
就算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时,也不要忘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不断地发掘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当下的和未来的幸福感的行动。汉堡模型:四种人生模式
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为了一场比赛,每天苦练,同时还得严格得遵守饮食限制。在开赛前一个月,他只能吃最瘦的白色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告诉自己,等比赛一结束,一定要好好大吃几天“垃圾食品”。
当他面对四种汉堡时,实际上他面对了四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类型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的”垃圾食品“。吃下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埋下了未来的痛苦。可以成为”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但是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以后的健康,可是吃起来非常痛苦。与享乐主义型刚好相反,称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了它不仅现在享受不到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称为”虚无主义型“。
上诉三种不会是我们全部的选择。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我们称之为”幸福型汉堡“。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物,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反思:
回顾你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你经常处于哪一个或者哪两个模型中呢? 反思一:回想一下,有没有曾经达到一个重要的目标之后,却没有得到你所预期的喜悦?
反思二: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段时期,曾经忙碌奔波的生活着。如果有,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给自己一些建议。享乐主义型:无所事事是魔鬼设下的陷阱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是去理智,比如吸毒。
享乐主义者的根本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同化了。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有过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经历或者一段享乐主义的生活,这种生活的优点和代价是什么? 适应性
持续性忽视的发生,可能仅仅是因为人们不承认还存在另外一个关于愉悦感的现象:我们有适应的能力
当我们重复多次遇到产生愉悦感的刺激因子时,我们所体验的愉悦感会不断下降
当到达某点后,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基线水平一个关于适应的学术报告
研究者找了22位彩票中奖者,他们一年内至少得了5万美金,有人甚至得了一百万。获奖者被询问他们过去、现在和将来(期望)的幸福感等级,从0~5分级,同时也去评价自己在日常活动中的幸福等级。研究者同时对58位没有中过彩票的人进行了访谈,这些人与中奖者住在同样的地方
研究结果
彩票中奖者目前的幸福程度并不比对照组要高多少(4.00:3.82)对未来的期望程度也是一样(4.20:4.14)
而在日常活动中所获得的愉悦感,中彩票者不如对照组高(3.33:3.82)在最多不到六个月之后,彩票中奖者的幸福感回到之前的基线水平。虚无主义者:被过去经验击垮的胆小鬼
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
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实验一: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被轻微的电击,而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它们无法阻止。第三组未受电击。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里,箱子边上有很矮的栏杆,接着开始轻微电击。第一组和第三组很快跃出了栏杆,第二组则只是在原地哀嚎。
实验二:塞里格曼让两组人听噪音。第一组有停止噪音的而方法,而第二组无法阻止噪音。过些时候他再次向两组人施放噪音,这次都有方法阻止,但第二组却无动于衷。
反思: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是一段时期中,你是否曾经也感到堕入虚无主义的漩涡中,除了眼前的不幸,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当时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给自己一些建议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幸福型:永远可以更幸福 解析幸福
——幸福的人不必当总统或百万富翁
为什么追求幸福:在所有目标中幸福才是至高无上的。
财富、名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幸福=意义+快乐 满意生活的先决条件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会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地情绪所推动,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是小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悲伤、考验还是波折,我们都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乐。
意义:生命的喜悦,真我的呼唤
假设有这样一部机器,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所期望的任何快乐,如“拥有无数的钱财”、“住在豪华的城堡中”等等。这架机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的爱的感觉,而且我们完全不会感受到是机器在工作,就像是真的一样。
这里我所要问的是: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不会选择一生都使用这部机器?另外一种问法就是:如果一辈子靠着这种机器,我们会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幸福绝不仅仅是愉悦的情绪体验
任何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灵性(在牛津词典里,灵性定义为“真切的感受到事件的意义”)动物无法去过有灵性的生活,他们的行为的意义只限于追求满足和逃避痛苦。
什么是有意义
目标不一定是意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让我们从内心感受到有意义的目标。我们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比如考一个好成绩,买大房子、好车子等,但是当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我们仍然可能感到空虚。
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其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
通往幸福
真正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为了获得持久的幸福,我们就要在奔向那个我们认定有价值的目标的同时,享受这个旅途的过程。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篇2
1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积极 (Positive) 一词现在一般理解为“建设性的”或“正向的”, 积极从其本义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 包括了人内部潜在的积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霍达 (Jahoda) 在当时美国心理健康联合委员会编订的一套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积极心理健康”。积极这一概念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的界定。就目前来说,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有以下几重含义。
1.1积极心理学的时代意义及其理论积极意义
1.1.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前期, 心理问题等同于人的身体疾病, 去除人的心理问题就如同去除人的身体疾病。因此,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 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于损坏的思想, 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们一般把这种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
1.1.2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 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 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我们说, 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从野兽的残忍能力到显微镜下可见的引起可怕疾病的细菌的无理性能力——的源泉, 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
伴随着对人性的不同观点, 让我们在科学上产生了两种视野, 我们渴望精细, 我们也相信感觉, 但这两者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沟, 积极心理学这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等, 这无疑是一种创新, 为强调整合的心理学也提供了一条可尝试的道路。
1.2研究内容的积极性
1.2.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 B.L.F redrick (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前,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 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 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 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 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 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 并未被意识到。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快乐与金钱的关系, 快乐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
1.2.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 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 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 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 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SandraL.Schneider (2001) 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 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 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1.2.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在这个研究领域中, 大多数研究都偏向于病理性质, 因此, 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然而, 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他们认为用前者代替后者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 以及情感的间接影响。
2 在积极思想精髓下的应用
2.1 许多分支中的应用
首先, 要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一, 心在积极理学现有的领域中, 研究最多的是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同时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第二,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但对积极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 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 在这方面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 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考察。
2.2 本土化研究
中国传统心理学是一种生活心理学也是一种哲学心理学, 它关注实际生活、身心健康;指导人们积极入世。寻找积极心理学与我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研究更多地为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创造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 这将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一条可尝试道路。
2.3 在治疗中的应用
对待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 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 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 因此, 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
2.4 在教育中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
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现在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减少负性情绪, 从而获得积极体验, 研究表明人的正性与负性的情绪思考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这意味着可以培养与负性情绪有不同加工机制的积极情绪。
Lykken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能力是受遗传影响的, 有人尽管好运也总是不高兴, 而有人则相反。尽管受遗传影响, 他在2000年同样发样个人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一个试图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将会收获很多, 包括身体的、情绪的、社会的。
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有许多策略可以用来培养积极体验, 且这些方法都与休闲与活动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 这将让我们感觉到快乐。
培养积极情绪另一个因素是去习惯化, 据研究, 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某种仪式, 久而久之, 则会形成厌倦与疲倦。因此保持变化, 就会有一颗年轻的心, 人们从这种变化中得到乐趣与幸福。
3 展望积极心理学尚有许多可发展的方面
3.1 理论层次
缺少哲学根基。同时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早期的原始预防、增进幸福等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
3.2 实践层次
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的许多概念总是散落于各种文章之中, 缺少一条把它们串连起来的主线, 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显得散乱而不成系统, 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现象典型地表现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上。
3.3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 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的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一些的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事实上, 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其价值观、生活背景、社会文化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因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不能用一种人的幸福涵盖所有其他人的幸福。
3.4 方法论层次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的客观方法可能是不够的, 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有必要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 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处理文化变量的无能是对传统心理学最严厉的批评之一, 而接纳了其研究方法的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拿出什么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 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现不仅是对前期消极心理学的反动, 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和超越, 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 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消极心理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任俊, 叶浩生.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106~107.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积极家访;教育合力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促进家校合作与亲师合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更有帮助。家访工作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利途径。笔者在班主任实践中,注意善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坚持、完善、创新家访,促进家校良性沟通与合作,形成积极教育合力,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积极家访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从西方兴起的一场心理运动,主要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家庭教育即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是教养的基础和起点,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容易贻误终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中,父母必须发挥积极的影响,营造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塑造优秀品质和美好的心灵,促进孩子及家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研究表明,孩子80%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其道德修养、意志品质、价值观念、为人处世之道等大多来自近亲的影响与教育,家庭教育有问题,去再好的学校也没用。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那些学校教育成功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成功的家庭教育;而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特殊学生,其家庭常常有着不够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或者复杂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说,要实现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
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渠道多样,家访即实地走访、深入学生家庭,和家长、學生坐下来一起面对面谈话,是最直接便捷、积极有效的方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不只是指教师积极主动家访,更主要指尽可能地更新家访观念,创新家访形式,丰富家访内容,讲究家访艺术,升华家访价值,调动家庭教育积极因素,让家访发挥更积极的教育效益。
二、善用积极心理学,积极家访,形成积极教育合力
1.更新家访观念,建立积极的教育统一战线
家访的对象应包括所有学生,以体现“众生平等”。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帮助、转化、教育学生,是让家长知情、协同、参与、监督、共同成长,是家校间、亲师间的求同存异和相互学习,密切配合,建立积极的教育统一战线。家访的主要内容是老师、家长、孩子一起坐下来沟通,找到每个孩子独特的生长点和增长点,促进其自信、主动、独特、健康的发展,是向家教成功的家庭取经,为家教有问题的家庭传经送宝,答疑解惑,而不是只针对问题学生的上门告状,批评指责。一直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厦门市“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精神,尽可能地对包括问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进行全员家访,家长们也逐渐接受、欢迎这种常态化的家访。
主动的积极家访能让我们更及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针对性进行帮扶。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心思细腻,敏感脆弱,也许家庭情况特殊却不敢让老师、同学知道,主动的家访可以及时发现、了解、掌握家庭特殊学生情况,建立特殊生档案,确定帮扶计划和方案。例如,在开学初的常规家访中我发现,有位女生的父亲多年前因为意外脖子以下全部瘫痪,母亲只能在家务农并照顾父亲,家庭经济极为困难,我及时把这一情况向学校进行汇报,学校马上采取相关的帮扶措施,家长和学生深受感动,也很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家访也可以交流互动,密切关系,可以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理念,可以向家长学习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或者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问题,针对性指导家教技巧和方法,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
2.讲究家访艺术,提高家访的积极效果
讲究家访艺术,可以提高家访的积极效果。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人都需要获得成就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家访中对学生在校的情况多做正面和正确的评价,多夸赞优点,客观中肯指出其不足并探讨成长规划,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体验在学校学习的幸福和成就感,在家长面前感到自豪,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做个向上向善的好孩子,塑造优秀品质和美好的心灵,获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功。没有家长不爱自己孩子,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和接受的教育,积极家访让家长感受到对孩子无私的爱与积极肯定,感情上就容易和老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充当学校教育的强大同盟军。积极发现家庭优势、学习家庭教育中的闪光点,当着孩子的面,感谢家长用心教育孩子,又可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形成积极教育合力。来自教师的充分尊重,让家长和孩子都成为“重要人物”,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发现对方的美好,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让他们更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悦纳和配合学校教育,更愿意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3.传递积极正能量,指导问题学生家庭教育
问题学生是家访的重点对象。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有问题的家庭,或者是家庭教育有问题。香港媒体人屈颖妍在她的书中曾写道“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令人深思。其实,孩子年龄有多大,家长的“家长龄”也就有多大。现实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无不想尽各种办法教育孩子怎样当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少年,却鲜少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来指导父母怎样当好家长,有许多家长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碰碰地学习当家长的,既没有知识储备也没有心理准备,家庭面临着教育的困扰,家庭教育亟需指导与帮助!
对问题学生的家访,除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外,傳递积极正能量,指导与帮助家庭教育是关键。曾经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好胜、爱表现,与同学时有发生小摩擦,某天放学后在被几个穿黑色衣服的青年在校门外包围未遂,家长得知情况来到学校时情绪特别冲动,草木皆兵,在校门口错误揪住路过几个的黑衣少年不放,现场气氛一度紧张。值班老师和我对其进行安抚,承诺进行妥善处理。详细的调查后发现,事情起因是孩子和另外一名男生同时喜欢上一名女生,该生去挑衅那名男生,结果引起当事女生的不爽,叫了几个校外青年准备给该生一点教训。学校对几个当事人进行了相关处理之后,我对该生进行了家访,先向家长说明情况,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对孩子进行严肃批评后,就为人处世之道,与同学间交往、言辞有礼有度等给予引导,孩子也接受了教育。等孩子进房间读书,我又中肯地向家长提到当时她的在场表现,很容易激起新的矛盾,建议更理智处理,顺便向家长介绍家教理念,指导家教技巧和方法。家长虚心地接受了,检讨说自己性格冲动让孩子深受其影响,今后将调整改进,与孩子共同成长。此后,我与家长保持友好的联系与密切的配合,共同指导该生以积极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孩子更成熟更懂事了,原本长期比较紧张亲子关系也不断改善,高考中他考上了本二线,家长感激万分地说 “孩子接受教育的同时,我们家长也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帮助与成长,这是学校、老师的功劳”。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积极家访传递积极正能量,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感化并帮助家长成长,有效指导家庭教育,有理有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4.积极协调亲子关系,升华家访价值
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让孩子体验父母关爱,专心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也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稳定。然而现实中,却有许多父母和孩子总会把双方的关系搞得尴尬别扭,家访中,积极协调亲子关系,可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更升华了家访价值。
有名男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住所是危房,环境较恶劣,姐姐一出生就被寄养到家境较好的外祖父家中,长此以往,姐姐认为父母亲重男轻女,该生则认为父母偏爱姐姐,让姐姐过较好的生活,家长则有口难言,一家人有许多隔阂。上高中后,该生常与家长闹矛盾,倔强、偏执、暴躁易怒,学习成绩波动明显。我对其进行多次的家访,帮助倔强的孩子和无助的父母化解心结,对其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坚持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和及时的家校配合,该生到高三年脱胎换骨,进步显著,和家长的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个人以为,虽然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酸甜苦辣,有许多的反复和折腾,但老师积极的家访和干预,积极协调亲子关系,让这个家庭更健康和谐,家访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还有一名男生,家访中发现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主人却背着孩子偷偷向我求助,原来,男孩读小学时其生母出轨与一富商生下私生女,后与其父离婚;初二时父亲经人介绍,和来自重庆、丧夫、带来一个小女孩的她重组家庭,一直以来,家庭四个成员相亲相爱,唯一的遗憾是,男孩从未叫过她。回到学校以后,我找来这个孩子,询问他和母亲相处情况,看得出来,孩子是真正受到疼爱,也真正喜欢母亲和妹妹的。我和他谈起母亲的困扰,了解到他只是不好意思叫出口,就给他布置个家庭作业,让他在一周内找个合适的机会正式叫“妈妈”,他如释重负,很开心地同意了。当天晚上,母亲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一回家就抱住她,和妹妹一样,亲热地叫她“妈咪”!其实,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深爱着对方,也深知对方爱着自己,某些时候,只是欠缺沟通的桥梁和捅破那层纸的竹竿,这种时候,就让家访成为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让老师成为那根做好事的竹竿吧!家访将不只是家访,它还能促进孩子及家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以上是笔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实践及点滴心得,实践证明,善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坚持、完善、创新家访,在家访活动中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营造舒适幸福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寄予的厚望,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75.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篇4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的第 十八 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 2012 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 实现共产主义。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5.1963年3月毛泽东给雷锋的题词内容是 向雷锋同志学习。6.《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 张思德 追悼会上的讲话。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8.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
9.入党的几个重要程序是:①要填写入党志愿书;②要有 两 正式党员作介绍人;③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④要经过 上级党组织 批准。
10.中国共产党党徽是由 镰刀 和 锤头 组成的图案。
二、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1.党章规定,入党的年龄要求是年满(C)周岁。A、十六 B、十七
C、十八 D、二十
2.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B)年。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3.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的纪律处分有5种,(C)是党内的最高纪律处分。A、撤销党内职务 B、留党察看
C、开除党籍 D、移送司法机关 4.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C)。
A、中共中央政治局 B、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C、党的中央委员会
D、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5.党章规定,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A)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批评与自我批评
C、团结-批评-团结 D、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6.党章中规定了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宣誓的誓词,下列哪一句是党员的誓词中没有的(A)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C.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 D.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7.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求共产党员要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C)和带头弘扬正气。
A、艰苦朴素 B、转变作风
C、遵纪守法 D、团结群众
8.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方式为公开承诺、领导点评、(B)、评选表彰
A、党群共建 B、群众评议
C、召开会议 D、宣传报道 9.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是(D)。A、坚持原则、保证数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B、坚持标准、保证质量、调整结构、慎重发展 C、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严格考察
D、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10.党员的党龄,从(B)之日算起。
A、递交入党志愿书
B、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 C、上级党组织谈话
D、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
11.下面关于预备党员的表述哪一句是正确的。(B)
A.预备党员的权利同正式党员一样 B.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 C.预备党员违反规定应当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D.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就可以转为正式党员 12.党的纪律最重要的一条是(A)。
A.全党服从中央 B.个人服从组织 C.少数服从多数 D.下级服从上级
13.党章规定,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A)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A.坚决执行 B.基本执行 C.停止执行 D.暂不执行 1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学习成绩优秀,当上了“三好生”就可以入党。B.入党说明我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C.共产党员必须信仰共产主义,也可以信仰其他宗教。
D.共产党员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15.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A.发展 B.稳定 C.改革 D.科技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什么是入党动机?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什么?
答: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资料。第三,实行个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第四,彻底消灭阶级和三大差别。第五,人类获得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精神境界。第六,政党和国家灭亡。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5.下面是党员义务的第三条和第五条的开头一句,请你写出每一条后面的内容?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四、论述题(共3问,每问10分,共30分)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奉献精神: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二是“钉子”精神:他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三是“螺丝钉”精神:他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四是艰苦奋斗精神:他出身贫苦,深知生活的艰辛,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请回答:1.简单陈述一件雷锋的事迹(故事)。2.简要论述当前弘扬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3.在雷锋精神的感染下,你打算如何实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 要点:1.陈述的事迹(故事)正确、清楚、基本完整。
2.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党的宗旨,也是党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②雷锋精神是一种高尚的进步的精神,雷锋精神永远也不过时。
③改善当前社会出现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问题,更需要弘扬雷锋精神。
3.①学习雷锋,提高认识,增强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
②好好学习,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篇5
杨丽娜
暑假里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这段话促使着我不断地向后翻,里面一个个案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似的,竟是如此的契合。作者用他的积极心理学,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应对策略,我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猛然想起,曾经,我无意中也用他积极心理学去开展纠错教育,并且效果还不错呢。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没多久,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每天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杨老师极少笑,老是板着一张冷面孔,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荣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杨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杨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总感觉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日记之后的某天,放学好一会了,我在教室门口环顾了一下教室,发现值日生没在值日,有几个男孩子竟然还拿着扫把在打闹。一看这情景,我的火气上来了,值日生竟然在我眼皮底下“失职”,当我准备要批评失职的人员时,发现平时动作慢吞吞的超伦拿起了扫把,开始扫地。这孩子平时动作慢吞吞影响自己就算了,如今失职,我更火了。
我正准备走进教室,没想到,半路班长子潇“杀”出来,只听他对正在认真扫地的超伦没好气地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超伦只应了一声“哦”,低着头走开了。霎那间,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回想着刚才的情景:子潇自己失职了不说,还讽刺勤劳的超伦,这样子以后超伦还会干好事?可是怎么样才能让她比较心服地接受教育,同时保住她的自尊心呢,头脑中出现了好几种对策:严肃的批评一顿?似乎治标不治本。通知她父母,让她当教师的父母教育?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如果不借此好好教育她一番,难保班级里的好事都被她给“扼杀”了。该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第二天通过同学把子潇请到了办公室,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在学生面前我很少笑)而是温和地和她聊起天来。讲起了昨天值日的事,我也没有狠狠地批评她,而是用微笑,用真诚,既肯定她做得对的,又慢慢引导,让她真心知道自己的错误,当她离开时,只见她也冲我微微一笑,我感到了一丝欣慰,这是有史以来师生对话中最轻松的一次。
以往遇到类似事件,我通常会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摆出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总以为老师充满斥责的话是学生心中的一根刺,让他们可以有所警惕,但今天我把“架子”放下了,跟学生站在了同一条线上,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微笑”的面容,尽管是“笑”中藏“话”。但是尝试的微笑教育不知道是否有效呢?
后来在她《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的读后感中,我找到了答案。
老师教育了我很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让我难忘……
放学后,正好轮到我们这组值日。超伦不是我们这组,可他却在那“装勤劳”我走上前,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哦……”超伦应了一声,放下扫把就走开了。杨老师正好也在旁边。
第二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本以为会被这个严肃的老师骂惨,我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小声地喊了声:“报告!”“进来!”没想到老师竟然面带微笑地看着我。谁知老师提到了超伦,我心里紧张啊,肯定要被“骂”了。可又一次出乎我意料,老师好像跟我闲聊一样,让我想想,超伦前一天被我讽刺了后,他以后还会‘抢事’干吗?也许正如老师所说的:“你太辛苦了,我来,你去休息一下?” 不仅没打击他的自信心,还称赞了他。
我看着杨老师一直在笑,受宠若惊,让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真是虚惊一场。“好了,你去教室吧!叫同学们自习。”老师亲切地说。“嗯,知道了老师。”离开办公室时,我心里可高兴了。平时凶巴巴,老板着脸的杨老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太棒了!回去后,我跟几个女同学讲了这件事,她们都羡慕我有如此厚待,哈哈。
我感到老师真是和蔼可亲……
不久就要离开母校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教导,特别是那次的教育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班长。我想对杨老师说:“老师,你辛苦了,为了教育我,你花了那么多心思,我会牢记你当时的话,还有你的笑容,很好看!…
谢谢你,老师!
积极心理学感想 篇6
走过了忧郁,走过了忧伤,渐渐地,我长大了,怀着一颗未知的心去探索、去追求、实现和提升自己的幸福。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对幸福失去了定义,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幸福是一个什么样的幸福,幸福到底在哪里,就在自己彷徨迷惘的时候,积极心理学带我走出了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障碍,开始对自己幸福有了定义,有了方向。
幸福是唯一一样值得我们渴求其本身的东西。人们追求富有,但并不是为了变得富有,而是为了幸福。同样,人们追求名声,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名声会给他们带来幸福,所以,幸福是最好的东西,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渴望并极力追求它的原因。
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却认为幸福指数并未随之提高,甚至感到不如过去幸福,这就是人们对幸福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没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其实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就我而言,幸福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了希望,我们才不会对生活失去兴趣,才会有追求幸福的动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那面会陷于困境而感到失望,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对待失望的态度,人生之路是由失望和希望串起来的一条项链,因此才多姿多彩。在失望时萌生希望,就会让人驱散心中的浓雾,摆脱层层的阴影。失望让人压抑、痛苦,备受折磨;希望让人振奋、欣喜,跃跃欲试。年亲人在希望中生活,在追求希望中成熟。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希望是我们的锦绣,是灿烂的前程。所以我们才能不断向前。
一个人如果没有事情可做,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空虚,工作着的人最幸福。无事最容易生非,生活中清闲的时间越多,生命潜伏的危机越大。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在他最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自己挑选的位置上勤奋工作,总能保持一种健旺的精神,正像劳累一天带来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活,沿途风景无限。一个人即使冥顽不化,即便忘记他的崇高使命,只要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这个人便不致无可救药。努力工作,而绝不贪婪卑劣,本身就会逐步导入真理,导入自然和谐的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很忙碌,大多花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很累,但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相反,当我想懒惰,我就会听见时间的马车飞赶而来——面前是无尽的沙漠,尚待我的双手改造成绿洲,怎能懒惰?
亲人,爱人,朋友,都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爱。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谦卑、有朝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就变得万紫千红。爱的来临没有预约、也不可回避。一旦降生,就有呵护其成长的责任。只要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爱的权利··
我们有多幸福,取决于我们是否想要变得幸福,只要我们还在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幸福就会远远地避开我们。而一旦我们的选择正确,幸福就会轻松地到来。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确定幸福是什么,而不是别人认定的那样。如果我们坐等命运摆布,或是等着别人来为我们指明出路,那我们只好说服自己永远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了,无论我们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文盲还是受过高等教育,是贫穷还是富有,幸福都会让我们自己做主是否能拥有它。幸福不是任何人可以给的成品,他来源于我们自己的行为。
光阴似箭,转眼间积极心理学这门课就结束了,于是最近我常常思考自己想要的幸福,自己的人生:从出生到现在,从小到大,都觉得如果怎样,明天就会得到幸福,可为何在一个个愿望实现后,幸福依旧没有来?这时候,才真正明白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其实尽在当下。如果我们觉得现在不幸福,总觉得改变了才是幸福,或者过去了才是幸福,那么恐怕自己这辈子都难得有真正的幸福感!不是吗?未来的没有来,过去的已经过去。如果每一个当下的我们不抓住,不认真对待,总想看不见的明天或已经远去的昨天,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紧张与失落当中。随着生命一点点溜走,到头来留下的只能是三个字:空悲切。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篇7
一、中职师生在情感认同方面的困惑及其影响
中国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师生的情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凡有成效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师生间深厚感情为基础, 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 现代学校教育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工作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能够实现认同, 彼此只存在工作关系, 那么, 就可能出现教师与学生不得不共处一室而又在情感上相互排斥的现象。因此, 师生情感认同成为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
从中职师生情感关系的现状来看, 师生双方都存在着困惑。教师的困惑集中表现在教师付出许多努力之后, 感到一些学生是教而不学、启而不发、屡教不改, 固守着一些消极因素。换句话说, 学生对教师的付出不领情, 教师感到“很受伤”。一些教师在反思中认为, 自己该做的都做了, 该说的都说了,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最后将问题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和社会大环境不好等。这种归因往往使教师产生无能为力之感, 从而对学生倾注的精力越来越少, 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减弱。
中职生对目前师生关系也存在着困惑, 集中表现在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不能真心接纳他们。本课题组对中职生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 在“你认为老师是真心接纳你的吗?”这个项目上, 90%以上的学生选择“不是的”或“说不清楚”;在“你能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心吗?”这个项目上, 选择“偶尔”和“从未有过”的学生近70%。这两组数据至少可以说明, 教师付出的关心没有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当学生在情感上不认同教师的时候, 他对教师教育要求产生消极反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职师生在情感认同方面的两个困惑对双方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彼此情感不认同的情况下, 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相互抱怨、相互冷漠甚至对立。这种师生关系下, 教师很难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生也会将对教师的情感不认同转嫁到学习上, 表现出对学习的无兴趣。中职师生双方在造成师生情感不认同这个问题上的先后因果关系已无从理清, 但是, 中职师生必须认清, 要走出师生情感认同的困惑, 必须双方共同努力去建设。
许多中职教师在构建师生情感认同方面作出了努力, 但从中职学校的现状来看, 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源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框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教育的切入点依然是把中职生当作差生。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 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 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 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1]因此, 中职师生要实现感情认同, 就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中职生及我们的教育过程。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职师生关系中情感认同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 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 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教育就是要“一切从积极出发, 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 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中职师生关系的情感认同模式是积极悦纳, 即教师积极悦纳学生并影响学生积极悦纳教师, 形成积极的师生情感认同。构建积极悦纳的情感认同模式, 要求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
1. 积极期待。
一些教师认为中职生无论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方面, 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对中职生不敢有很高的期待。然而, 就是这样低期待也往往一再使教师失望。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 要求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期待。所谓积极期待, 就是要求教师从积极视角将中职生看作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的个体, 相信中职生自己能够积极进步和完善自我。中职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期待就能够包容学生身上暂时存在的一些不足, 这种期待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 二是教师要着力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和光明面。本课题组对中职生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 大多数中职生是期待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老师是那些十分关心学生的老师, 而不是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这里固然有中职生认知不成熟的一面, 但反映出中职生希望老师来关心他。当学生无法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的时候, 就会产生失望和被伤害感, 进而不再期待也不再主动与教师交往、交流, 师生情感认同受阻。此刻, 即使他认为教师的教育要求在道理上是正确的, 也会因情感上不认同教师而表现出不愿接受。一些教师往往因学生出了问题才给予关注, 教师的教育成了面向问题学生的教育, 这是教育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心理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关注学生, 主动关心学生, 由重点关注学生身上的问题转向重点关注学生身上的光明面。即使学生身上有九十九个缺点和一个优点, 积极关注要求教师首先关注的是那个优点。
3. 积极评价。
当前, 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还是比较低的, 中职学校的教师对中职生的评价往往也是消极多于积极。特别当学生对教师不认同时, 既使教师对其用积极评价词语, 他也认为教师是虚伪的, 这也就是大多数中职生感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赞扬的原因之一。用了鼓励和赞扬的词语而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回应, 教师也感到委屈。其中的问题就在于, 教师已有的心理学理念框架是以问题为取向的, 他们的鼓励和赞扬是基于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要改进而采用的策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就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中职生身上的缺点, 放大和强化优点。因为“用缺点和不足去形容某个人, 会使我们忽略他的另一部分内容———他的优点, 这也是使生命有价值的关键”[3]。当然, 教师积极评价学生不是无视他们身上的缺点与不足, 也不是为了讨学生一时高兴而自欺欺人的顺着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出于真诚和坚持发展性, 给学生以光明、希望与力量, 而不能仅仅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积极评价要求教师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输出积极情绪和肯定、赞扬、鼓励之词, 这是积极悦纳学生最关键的表现。
4. 积极引导。
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情感、行为都需要引导, 可是, 一些中职教师感到学生不再追随教师的引导。究其原因, 除了社会信息源和价值观多样性等因素之外, 教师的引导方式以及引导时的情绪起着关键作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积极引导, 在方式上强调事先积极主动引导而不是事后消极被动引导;在引导氛围上强调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保持积极情绪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的积极情绪传递着悦纳的信号, 是教师悦纳学生的直接表现, 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积极情绪代表着安全, 代表着接纳, 它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期待的认知和行为活动中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 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 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 对中职生来说顶多就是正确而已, 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职师生情感认同模式就是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相统一的积极悦纳。实现师生间积极悦纳, 我们无法要求学生首先积极悦纳教师, 必须是教师率先改变观念积极悦纳学生, 进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悦纳。“要知道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是教育者的人格形象, 假如没有青少年对教育者的人格敬仰与信赖, 思想道德教育是难以成功的, 而最重要的是, 要有发现青少年巨大的发展能量的慧眼。”[4]因此, 构建这个模式, 对中职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需要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自觉调整观察中职生的视角, 积极改变我们的视点、改变我们的成见、改变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教育话语。
三、中职生积极悦纳教师的可能性
积极悦纳本身包含着一个相互悦纳的过程, 只有实现相互悦纳, 积极悦纳才有可持续存在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可能。因此, 构建中职师生关系的积极悦纳情感认同模式, 还要考虑这个模式的另一端———学生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悦纳教师这个问题。
探究学生积极悦纳教师的可能性, 我们将结合课题组对中职生的问卷调查, 从中职生情感依赖、感恩意识和自我发展动机等三个维度来分析。
1. 中职生对教师有情感依赖的需要。
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普遍不佳, 这种状态决定中职生总是要和自卑作斗争, 他们需要支持。同时, 中职生年龄比较小, 老师是他们离开家庭之后能够寻找的最可依靠的社会支持系统, 因此, 中职生对教师还有着情感依赖的需要。本课题组对中职生调查问卷中显示, 85%同学想与老师交流, 但又很少主动与老师交流。虽然从学生与教师交往发展的规律来看, 到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 与老师的交往呈下降趋势, 但这并不表明对教师没有情感依赖的需要。如果中职教师能够主动亲近学生, 就会满足学生情感依赖的需要, 进而就会悦纳教师。
2. 中职生对教师有着较强的感恩意识。
本课题组对中职生感恩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老师关心你, 你是认为那是老师应该做的, 还是认为应该感谢老师?”这个项目上, 98%都选择“应该感谢老师”。这说明中职生懂得感恩。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中职生常常给人留下不懂得感恩的印象。可见, 问题不在于中职生缺乏感恩之心, 而在于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学生没有体会到“恩”在哪里。所以, 如果中职教师能够积极悦纳学生, 积极关注学生, 就会得到学生的积极悦纳。
3. 中职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
本课题组对中职生在自我发展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 95%以上的中职生对现状不满意, 有着强烈改变现状、实现自我发展的动机, 但能做到主动发展自己的比重偏低;对于老师所给的指导和建议, 能够重视的学生达到80%以上。这个调查结论与中职教师的感受有较大的差距, 在中职教师看来, 多数学生不听指导, 我行我素。这表明中职生有改变现状的需求, 但自我效能感很低, 在行动还需要广泛支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悦纳学生, 通过积极期待相信学生, 积极关注帮助学生, 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和积极引导感染学生, 那么当学生自我发展获得进步的时候, 必然积极悦纳教师。
综上分析, 我们可以说, 如果中职教师能够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 积极悦纳学生, 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和积极引导, 那么, 就会激发学生身上内在的悦纳教师的积极因素, 进而实现师生情感的互相悦纳。在积极悦纳情感认同模式下, 中职师生关系中情感认同方面的困惑也就解除了, 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长, 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培养, 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2.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32.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17.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论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从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和意见,指导高校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2013年张小艳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心理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占79.1%,具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4%,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7.9%,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0.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20.9%[1]。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朋友的心理品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学校和家庭教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能力培养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完全成熟,但心理上却未完全成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心理品质:
1、认知上的偏差
对大学生来说,智力和创造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期,却存在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思维等认知偏差。绝对化要求:容易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等非理性思维。过分化概况:以一件事情的成败来评价自己或他人所有方面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灾难化思维:过分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认为如果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而陷入抱怨、自责等极端的不良体验中。
(2)、不良情绪体验频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在情绪上,一方面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激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性较大,而且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较多。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自身情绪控制力较差,情绪受情景影响较大:如在“情绪起伏较大,常影响学习和休息”这一选项中,有31.7%的大学生做了肯定回答[2]。
(3)、意志上不够坚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比较突出。树立了远大理想,却容易半途而废;自制力薄弱:对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情却去做,典型表现就是某些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症”。学者对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百分比中,轻度依赖的学生占29.3%,较重依赖的学生占10.3%,严重依赖的学生占4.1% [3]。
(4)、欠缺优良的性格品质
当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不良的性格品质:偏执:敏感多疑,无足够根据地怀疑他人的无意、非恶意甚至友好的行为;强迫:个体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持续存在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并感觉到紧张和痛苦;攻击性:较长时间的对环境、人和事物的敌对心理,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和厌恶,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和破坏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了解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质,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多渠道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年级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国内比较好的测量工具如《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等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状态。
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测量发现大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让我们能切实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切切实实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
2、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笔者认为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很好的途径和渠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在课程中,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方向,努力从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理念;
(2)、改革教学目标,树立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关注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并进行相应的咨询和辅导、针对部分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而进行辅导和咨询、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笔者建议努力整合三个目标,突出开发大学生潜能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应对消极的情绪和体验。
(3)、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融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在课堂中,通过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收集大学生中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形成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以积极心理学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发展。只有在实践中的良好的体验才最能深入人心。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所受的感悟、心灵的触动而形成的。
笔者认为,活动本身就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从体验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着吸引学生“走出寝室、走出网络、走入团体、运动起来”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活动,比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等,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大胆展示,在活动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学习如何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得到增强等能力。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开展活动的重头戏。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真诚、热情、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能激发个体潜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大事。
参考文献:
[1] 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J].
[2] 张淑玲,王怀章,王艳玲,孙闻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月.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推荐阅读:
第二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10-04
关于积极开展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投票的工作通知09-29
商学院举行第二十五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学典礼07-21
县安监局积极贯彻落实县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09-13
积极心理学导向12-09
积极心理学全文06-14
论文积极心理学08-14
积极心理学概述11-27
积极心理暗示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