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全文

2024-06-14

积极心理学全文(共8篇)

积极心理学全文 篇1

疫情防控期间心理调适方法全文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隔离在了自己的家中或没能及时离开的工作场所中,使我们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行动,这是一个我们很久都没再体验过的状态,一个自己与自己相处的状态,人们或多或少的都感觉到了焦虑和紧张不安,一些情绪问题也随之出现。如果这样长期持续下去的话,自身的免疫系统都会受到损伤,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心理调适的方法,希望能对您有一点帮助。

一、认识到出现负面情绪很正常,接纳这些情绪反应,不指责埋怨自己。

正常人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常有以下4种反应:

情绪方面:会出现焦虑与恐惧、怀疑、疑病、愤怒、悲伤、抑郁、愧疚、易波动、精疲力竭、麻木、“英勇无比”紧张、担心、焦虑、恐惧等。

躯体方面:会出现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等情况。

思维、认知方面: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犹豫不决难以交谈想法、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为方面:会出现逃避、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或者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行为变得冲动、经常发脾气;睡眠会随着我们的心理变化而减少或增多;开始饮酒、吸烟,或者饮酒、吸烟增加等,甚至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这样的疫情中,我们身上会出现这些情绪变化是正常的,这是我们的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压力的表现,而不是意味着我们是脆弱的、有错的。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当我们以前面对压力时,使用了哪些情绪应对方法。如果现在依然有用,那么可以继续使用。

二、腹式呼吸法

(1)我们需要先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坐着或躺着都行。

(2)然后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深吸一口气(持续大约3-4秒),感受肚子在我们吸气时慢慢鼓起来。

(3)然后,再专注地慢慢地呼出这口气(持续大约3-4秒),让腹部慢慢回缩。

(4)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感到情绪缓解。

三、着陆技术

(1)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

(2)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

(3)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用心感受他们的存在与带给自己的感觉。

(4)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颜色、形状、物品名称都可以。

(5)想一想一个你爱的或者深爱你的人的面容。或者你记忆中让你感觉到轻松或愉快的经历(例如第一次吃炸鸡、吃雪糕、和朋友或家人远行、一个温暖惬意有浓浓咖啡香的下午等等)。

(6)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时的歌。

(7)腹式呼吸。

四、“蝴蝶拍”技术

(1)学习蝴蝶拍:双手交叉在胸前,轻抱自己对侧的肩膀或上臂,双手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或上臂,左右各拍一次为一轮,用自己感觉舒服的力度去拍,以时钟的秒“滴答滴答”为轻拍的速度和节奏,一般8-12轮为一组。(注意:是左右交替轻拍,速度不要过快)

(2)准备动作:让自己坐在家里或其他安全的地方,体验身体的姿势和周围环境的联结,譬如感觉自己的脚和地板的接触、感觉自己的背部和椅子背的接触,让自己尽量保持慢慢的平稳的呼吸,面带微笑,并告诉自己“现在我是安全的”。

(3)开始轻拍:带着“我现在是安全”(可以不断重复)感觉,感受自己和周围环境联结的感觉,开始轻拍。过程中允许自己的头脑中自然浮现的各种感受、想法、情境以及身体的各种感觉,让其自然而然的发生。拍完一组后停下来,做一次深呼吸,感受当下的体验和安全感。当一组完成后如果感受是安全的或者是你自己喜欢的,可以重复上述过程2-3组停止。

(4)需要注意:少数人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负面或者不舒服的体验,告诉自己“现在我只关注正面且积极的东西,其他不舒服的先放在一边,现在我是安全的”。如果这样做可以赶走刚才的负面想法或体验,可以继续做蝴蝶拍。如果还是不能赶走,请停止做蝴蝶拍。起身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东西,如可以关注房间里有几种颜色,体验脚踏地板的感觉等,让自己回到此时此地,做深慢的呼吸,同时体验当下的安全。

五、“三分钟”缓冲

在感觉到不安全和焦虑的状态下,对事务判断能力和别人的错误容忍度会降低,比如对趁人之危、趁火打劫、哄抬物价、处置不力的事件进行批评、指责、抱怨,愤世嫉俗,义愤填膺。还有的甚至对防疫医务人员大打出手,认为医生就应该妙手回春,就不该怕死等等。当我们批评指责时,表面上是在批评别人,对外界不满,但实际是对自己内心无力感和无助感的掩盖。

当你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情绪时,建议使用“三分钟”缓冲法。千万不要在生气的状态下冲动地做事情,给自己三分钟等待。实在不行,强迫自己数数,数到一定量的时候,再说话,再做事。相对而言,冲动性的愤怒动作就会少很多,言语攻击也会少很多。

六、冥想(正念)技术的几个经典练习

在所有的练习中,你都需要找到一个安静、温度适宜的空间,(不一定非要这样的空间,坐车,坐飞机,坐地铁时也可以,)确保自己不受打扰。然后找到一个优雅、舒适、警醒的姿势坐好。在此只讲这些经典练习的要点,掌握了要点,去做冥想就会很简单了。

练习一:正念呼吸,进入当下

请找到:哪个身体部位的呼吸是最明显的。如果是鼻端,感受气息流进流出的感受;如果是胸部,感受气流进出时胸部的起伏变化;如果是腹部感受腹部随着气息进出的胀缩感……

当你确定这个部位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去觉察呼吸给这个部位带来的感觉,不要变换其他部位。不要去数气息,也不要去控制它,不要去调节它。

你会发现,坚持不到几秒钟,注意力就会从呼吸上离开。别急、不要做

好坏评判,接受你很难集中注意力这个现状,平静的将它重新带回到呼吸上。下次如果继续走神,继续带回来即可。

练习二:身体扫描,聆听身体

这个练习,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个,感受你的身体每一个部位。这个练习可以躺着,如果躺着容易睡着,睁开眼睛也行。

想象你的觉知就像一道柔和的光束,从头顶开始,慢慢向下移动,从头顶到额头、眉毛、眼睛、双侧的太阳穴、耳朵、面颊、鼻子、嘴、下巴、脖子、胸腔、腹部、背部、双臂、手指、肌肉、骨骼、腹腔、臀部、小腿、脚掌、脚趾等。

总之,让这束觉知之光照进你身体的每一个地方,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外到里。

身体的感觉有很多种,冷、热、痒、麻、痛、干、湿、紧绷、放松等,如果你觉得没有感觉,这也是一种感觉。

练习三:观念头,念头并非事实念头本身,如同呼吸和身体感觉一样,可以成为正念的联系目标。

首先,请留意一下你的呼吸,可以做三次深长的呼吸,深深的呼气、缓缓地呼气。接着,将注意力带到念头上。我们一天会产生6万多个念头。

需要做什么?观察念头的出现、变化和消失。

当一个念头出现的时候,有意识的将注意力带向它,并对它进行命名,可以把它命名的很具体,比如“早晨在河边天微微亮一个人跑步”,或者按照念头的类型来命名也行,如“计划”、“回忆”、“幻想”等。

练习一下你就会发现,念头一旦被命名,就会松动、瓦解、消失。我做

这个练习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一个念头通常十来秒就会消失。留意你的命名和念头消失的过程,然后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呼吸或者身体感受上来。

在练习的时候记得遵守上面的那几个态度。

练习四:观情绪、与情绪共舞

深呼吸,并回到放松的状态。带着好奇心和耐心去觉察你的情绪变化。有时候你会觉察到一种情绪,有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种情绪一起涌出,如喜悦、满足。或者有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情绪,如无聊、麻木等。你需要给你的情绪去命名,如果你能给每一个觉察到的情绪做清晰的命名,就能驾驭你的情绪。当你觉察到强烈的坏情绪和消极情绪,请不要评判,接纳它的存在就好了。

在情绪出现的时候,通常会带来相应的身体反应,如愤怒时候脸会发烫、心跳加快。恐惧时身体紧缩。你需要觉察情绪以及情绪带来的身体状态。

记住前面提到的七个基本态度。

练习五:三步呼吸空间:忙碌中的回归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而又相对简洁的正念冥想练习。是牛津正念中心的MarkWilliams教授及其同事制定的一个练习,也是正念疗法中最重要的练习。

这个练习,也被叫做三分钟呼吸空间练习。只需要在你一整天的忙碌生活和工作中,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来练习。然后带着这份拓展的觉知,与更大的世界相联。

首先进入放松的状态,并深呼吸。

第一步:问自己,我现在体验到了什么?尽可能的留意你头脑中的念头。此刻有什么样的情绪升起?对这些情绪开放客观的对待,不管它是愉悦、中性还是消极的。你的身体感受又是怎样的?

5秒钟静默……

第二步:请集中所有的觉知,将注意力放在腹部,放在呼吸给腹部带来的感觉上……

25秒钟静默……

第三步:将你对呼吸的觉知拓展开来。除了感受呼吸给腹部带来的感觉之外,也感受身体的整体感,如你的姿势、你的面部表情、你的胸部、你的腹部、你的臀部、你的双手……从内心去感受这些……

现在,尽可能的将这份宽广、浩瀚、接纳的觉知带到一天里的每一个时刻,无论你在何处,无论接下来你要做什么,让这样的觉知自然的展开……

疫情面前,既要帮助别人,也要照顾好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共渡难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积极心理学全文 篇2

1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积极 (Positive) 一词现在一般理解为“建设性的”或“正向的”, 积极从其本义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 包括了人内部潜在的积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霍达 (Jahoda) 在当时美国心理健康联合委员会编订的一套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积极心理健康”。积极这一概念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的界定。就目前来说,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有以下几重含义。

1.1积极心理学的时代意义及其理论积极意义

1.1.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前期, 心理问题等同于人的身体疾病, 去除人的心理问题就如同去除人的身体疾病。因此,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 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于损坏的思想, 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们一般把这种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

1.1.2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 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 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我们说, 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从野兽的残忍能力到显微镜下可见的引起可怕疾病的细菌的无理性能力——的源泉, 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

伴随着对人性的不同观点, 让我们在科学上产生了两种视野, 我们渴望精细, 我们也相信感觉, 但这两者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沟, 积极心理学这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等, 这无疑是一种创新, 为强调整合的心理学也提供了一条可尝试的道路。

1.2研究内容的积极性

1.2.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 B.L.F redrick (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前,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 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 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 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 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 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 并未被意识到。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快乐与金钱的关系, 快乐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

1.2.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 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 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 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 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SandraL.Schneider (2001) 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 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 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1.2.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在这个研究领域中, 大多数研究都偏向于病理性质, 因此, 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然而, 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他们认为用前者代替后者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 以及情感的间接影响。

2 在积极思想精髓下的应用

2.1 许多分支中的应用

首先, 要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一, 心在积极理学现有的领域中, 研究最多的是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同时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第二,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但对积极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 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 在这方面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 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考察。

2.2 本土化研究

中国传统心理学是一种生活心理学也是一种哲学心理学, 它关注实际生活、身心健康;指导人们积极入世。寻找积极心理学与我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研究更多地为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创造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 这将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一条可尝试道路。

2.3 在治疗中的应用

对待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 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 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 因此, 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

2.4 在教育中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

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现在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减少负性情绪, 从而获得积极体验, 研究表明人的正性与负性的情绪思考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这意味着可以培养与负性情绪有不同加工机制的积极情绪。

Lykken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能力是受遗传影响的, 有人尽管好运也总是不高兴, 而有人则相反。尽管受遗传影响, 他在2000年同样发样个人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一个试图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将会收获很多, 包括身体的、情绪的、社会的。

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有许多策略可以用来培养积极体验, 且这些方法都与休闲与活动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 这将让我们感觉到快乐。

培养积极情绪另一个因素是去习惯化, 据研究, 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某种仪式, 久而久之, 则会形成厌倦与疲倦。因此保持变化, 就会有一颗年轻的心, 人们从这种变化中得到乐趣与幸福。

3 展望积极心理学尚有许多可发展的方面

3.1 理论层次

缺少哲学根基。同时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早期的原始预防、增进幸福等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

3.2 实践层次

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的许多概念总是散落于各种文章之中, 缺少一条把它们串连起来的主线, 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显得散乱而不成系统, 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现象典型地表现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上。

3.3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 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的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一些的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事实上, 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其价值观、生活背景、社会文化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因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不能用一种人的幸福涵盖所有其他人的幸福。

3.4 方法论层次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的客观方法可能是不够的, 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有必要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 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处理文化变量的无能是对传统心理学最严厉的批评之一, 而接纳了其研究方法的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拿出什么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 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现不仅是对前期消极心理学的反动, 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和超越, 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 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消极心理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任俊, 叶浩生.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106~107.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积极家访;教育合力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促进家校合作与亲师合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更有帮助。家访工作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利途径。笔者在班主任实践中,注意善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坚持、完善、创新家访,促进家校良性沟通与合作,形成积极教育合力,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积极家访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从西方兴起的一场心理运动,主要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家庭教育即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是教养的基础和起点,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容易贻误终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中,父母必须发挥积极的影响,营造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塑造优秀品质和美好的心灵,促进孩子及家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研究表明,孩子80%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其道德修养、意志品质、价值观念、为人处世之道等大多来自近亲的影响与教育,家庭教育有问题,去再好的学校也没用。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那些学校教育成功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成功的家庭教育;而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特殊学生,其家庭常常有着不够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或者复杂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说,要实现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

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渠道多样,家访即实地走访、深入学生家庭,和家长、學生坐下来一起面对面谈话,是最直接便捷、积极有效的方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不只是指教师积极主动家访,更主要指尽可能地更新家访观念,创新家访形式,丰富家访内容,讲究家访艺术,升华家访价值,调动家庭教育积极因素,让家访发挥更积极的教育效益。

二、善用积极心理学,积极家访,形成积极教育合力

1.更新家访观念,建立积极的教育统一战线

家访的对象应包括所有学生,以体现“众生平等”。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帮助、转化、教育学生,是让家长知情、协同、参与、监督、共同成长,是家校间、亲师间的求同存异和相互学习,密切配合,建立积极的教育统一战线。家访的主要内容是老师、家长、孩子一起坐下来沟通,找到每个孩子独特的生长点和增长点,促进其自信、主动、独特、健康的发展,是向家教成功的家庭取经,为家教有问题的家庭传经送宝,答疑解惑,而不是只针对问题学生的上门告状,批评指责。一直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厦门市“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精神,尽可能地对包括问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进行全员家访,家长们也逐渐接受、欢迎这种常态化的家访。

主动的积极家访能让我们更及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针对性进行帮扶。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心思细腻,敏感脆弱,也许家庭情况特殊却不敢让老师、同学知道,主动的家访可以及时发现、了解、掌握家庭特殊学生情况,建立特殊生档案,确定帮扶计划和方案。例如,在开学初的常规家访中我发现,有位女生的父亲多年前因为意外脖子以下全部瘫痪,母亲只能在家务农并照顾父亲,家庭经济极为困难,我及时把这一情况向学校进行汇报,学校马上采取相关的帮扶措施,家长和学生深受感动,也很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家访也可以交流互动,密切关系,可以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理念,可以向家长学习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或者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问题,针对性指导家教技巧和方法,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

2.讲究家访艺术,提高家访的积极效果

讲究家访艺术,可以提高家访的积极效果。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人都需要获得成就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家访中对学生在校的情况多做正面和正确的评价,多夸赞优点,客观中肯指出其不足并探讨成长规划,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体验在学校学习的幸福和成就感,在家长面前感到自豪,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做个向上向善的好孩子,塑造优秀品质和美好的心灵,获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功。没有家长不爱自己孩子,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和接受的教育,积极家访让家长感受到对孩子无私的爱与积极肯定,感情上就容易和老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充当学校教育的强大同盟军。积极发现家庭优势、学习家庭教育中的闪光点,当着孩子的面,感谢家长用心教育孩子,又可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形成积极教育合力。来自教师的充分尊重,让家长和孩子都成为“重要人物”,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发现对方的美好,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让他们更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悦纳和配合学校教育,更愿意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3.传递积极正能量,指导问题学生家庭教育

问题学生是家访的重点对象。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有问题的家庭,或者是家庭教育有问题。香港媒体人屈颖妍在她的书中曾写道“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令人深思。其实,孩子年龄有多大,家长的“家长龄”也就有多大。现实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无不想尽各种办法教育孩子怎样当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少年,却鲜少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来指导父母怎样当好家长,有许多家长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碰碰地学习当家长的,既没有知识储备也没有心理准备,家庭面临着教育的困扰,家庭教育亟需指导与帮助!

对问题学生的家访,除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外,傳递积极正能量,指导与帮助家庭教育是关键。曾经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好胜、爱表现,与同学时有发生小摩擦,某天放学后在被几个穿黑色衣服的青年在校门外包围未遂,家长得知情况来到学校时情绪特别冲动,草木皆兵,在校门口错误揪住路过几个的黑衣少年不放,现场气氛一度紧张。值班老师和我对其进行安抚,承诺进行妥善处理。详细的调查后发现,事情起因是孩子和另外一名男生同时喜欢上一名女生,该生去挑衅那名男生,结果引起当事女生的不爽,叫了几个校外青年准备给该生一点教训。学校对几个当事人进行了相关处理之后,我对该生进行了家访,先向家长说明情况,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对孩子进行严肃批评后,就为人处世之道,与同学间交往、言辞有礼有度等给予引导,孩子也接受了教育。等孩子进房间读书,我又中肯地向家长提到当时她的在场表现,很容易激起新的矛盾,建议更理智处理,顺便向家长介绍家教理念,指导家教技巧和方法。家长虚心地接受了,检讨说自己性格冲动让孩子深受其影响,今后将调整改进,与孩子共同成长。此后,我与家长保持友好的联系与密切的配合,共同指导该生以积极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孩子更成熟更懂事了,原本长期比较紧张亲子关系也不断改善,高考中他考上了本二线,家长感激万分地说 “孩子接受教育的同时,我们家长也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帮助与成长,这是学校、老师的功劳”。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积极家访传递积极正能量,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感化并帮助家长成长,有效指导家庭教育,有理有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4.积极协调亲子关系,升华家访价值

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让孩子体验父母关爱,专心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也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稳定。然而现实中,却有许多父母和孩子总会把双方的关系搞得尴尬别扭,家访中,积极协调亲子关系,可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更升华了家访价值。

有名男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住所是危房,环境较恶劣,姐姐一出生就被寄养到家境较好的外祖父家中,长此以往,姐姐认为父母亲重男轻女,该生则认为父母偏爱姐姐,让姐姐过较好的生活,家长则有口难言,一家人有许多隔阂。上高中后,该生常与家长闹矛盾,倔强、偏执、暴躁易怒,学习成绩波动明显。我对其进行多次的家访,帮助倔强的孩子和无助的父母化解心结,对其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坚持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和及时的家校配合,该生到高三年脱胎换骨,进步显著,和家长的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个人以为,虽然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酸甜苦辣,有许多的反复和折腾,但老师积极的家访和干预,积极协调亲子关系,让这个家庭更健康和谐,家访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还有一名男生,家访中发现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主人却背着孩子偷偷向我求助,原来,男孩读小学时其生母出轨与一富商生下私生女,后与其父离婚;初二时父亲经人介绍,和来自重庆、丧夫、带来一个小女孩的她重组家庭,一直以来,家庭四个成员相亲相爱,唯一的遗憾是,男孩从未叫过她。回到学校以后,我找来这个孩子,询问他和母亲相处情况,看得出来,孩子是真正受到疼爱,也真正喜欢母亲和妹妹的。我和他谈起母亲的困扰,了解到他只是不好意思叫出口,就给他布置个家庭作业,让他在一周内找个合适的机会正式叫“妈妈”,他如释重负,很开心地同意了。当天晚上,母亲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一回家就抱住她,和妹妹一样,亲热地叫她“妈咪”!其实,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深爱着对方,也深知对方爱着自己,某些时候,只是欠缺沟通的桥梁和捅破那层纸的竹竿,这种时候,就让家访成为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让老师成为那根做好事的竹竿吧!家访将不只是家访,它还能促进孩子及家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以上是笔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实践及点滴心得,实践证明,善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坚持、完善、创新家访,在家访活动中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营造舒适幸福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寄予的厚望,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75.

积极心理学全文 篇4

杨丽娜

暑假里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这段话促使着我不断地向后翻,里面一个个案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似的,竟是如此的契合。作者用他的积极心理学,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应对策略,我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猛然想起,曾经,我无意中也用他积极心理学去开展纠错教育,并且效果还不错呢。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没多久,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每天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杨老师极少笑,老是板着一张冷面孔,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荣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杨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杨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总感觉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日记之后的某天,放学好一会了,我在教室门口环顾了一下教室,发现值日生没在值日,有几个男孩子竟然还拿着扫把在打闹。一看这情景,我的火气上来了,值日生竟然在我眼皮底下“失职”,当我准备要批评失职的人员时,发现平时动作慢吞吞的超伦拿起了扫把,开始扫地。这孩子平时动作慢吞吞影响自己就算了,如今失职,我更火了。

我正准备走进教室,没想到,半路班长子潇“杀”出来,只听他对正在认真扫地的超伦没好气地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超伦只应了一声“哦”,低着头走开了。霎那间,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回想着刚才的情景:子潇自己失职了不说,还讽刺勤劳的超伦,这样子以后超伦还会干好事?可是怎么样才能让她比较心服地接受教育,同时保住她的自尊心呢,头脑中出现了好几种对策:严肃的批评一顿?似乎治标不治本。通知她父母,让她当教师的父母教育?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如果不借此好好教育她一番,难保班级里的好事都被她给“扼杀”了。该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第二天通过同学把子潇请到了办公室,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在学生面前我很少笑)而是温和地和她聊起天来。讲起了昨天值日的事,我也没有狠狠地批评她,而是用微笑,用真诚,既肯定她做得对的,又慢慢引导,让她真心知道自己的错误,当她离开时,只见她也冲我微微一笑,我感到了一丝欣慰,这是有史以来师生对话中最轻松的一次。

以往遇到类似事件,我通常会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摆出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总以为老师充满斥责的话是学生心中的一根刺,让他们可以有所警惕,但今天我把“架子”放下了,跟学生站在了同一条线上,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微笑”的面容,尽管是“笑”中藏“话”。但是尝试的微笑教育不知道是否有效呢?

后来在她《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的读后感中,我找到了答案。

老师教育了我很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让我难忘……

放学后,正好轮到我们这组值日。超伦不是我们这组,可他却在那“装勤劳”我走上前,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哦……”超伦应了一声,放下扫把就走开了。杨老师正好也在旁边。

第二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本以为会被这个严肃的老师骂惨,我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小声地喊了声:“报告!”“进来!”没想到老师竟然面带微笑地看着我。谁知老师提到了超伦,我心里紧张啊,肯定要被“骂”了。可又一次出乎我意料,老师好像跟我闲聊一样,让我想想,超伦前一天被我讽刺了后,他以后还会‘抢事’干吗?也许正如老师所说的:“你太辛苦了,我来,你去休息一下?” 不仅没打击他的自信心,还称赞了他。

我看着杨老师一直在笑,受宠若惊,让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真是虚惊一场。“好了,你去教室吧!叫同学们自习。”老师亲切地说。“嗯,知道了老师。”离开办公室时,我心里可高兴了。平时凶巴巴,老板着脸的杨老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太棒了!回去后,我跟几个女同学讲了这件事,她们都羡慕我有如此厚待,哈哈。

我感到老师真是和蔼可亲……

不久就要离开母校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教导,特别是那次的教育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班长。我想对杨老师说:“老师,你辛苦了,为了教育我,你花了那么多心思,我会牢记你当时的话,还有你的笑容,很好看!…

谢谢你,老师!

积极心理学大全 篇5

姓名:郝飞飞班级:政法学院思政二班

一:积极心理学概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提出来的,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们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诠释,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寻求找到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环境关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提及或运用,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如何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班级管理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教育信念含义及重要性

教育信念,是人们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之类较为宏观、抽象的事物)的确认和信奉。[1]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伴生着对教育强烈、真挚的情感和献身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意志。

(一)教育信念提供教师教育行为的动力

“人的行为最明显的特征是,人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情感和追求„„他把生命的赌注押在宗教、政治、人道主义理想上,这些追求构成并表现了人之生命独特性的特征”。[2]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制约和规范,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的根本规定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行为还受到自身对教育的情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的驱动。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活动及自身教育行为的一种理解、向往和追求,显现出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理想,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帕亚斯指出,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教学决策和课堂实践。

[3]只有教育信念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引起教师自身的变革,进而可能引发教育行为的变革。对于具有教育信念的教师来说,他们会把教育看作是一项“光辉” 的、神圣的事业,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将思想、情感、行为凝聚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不断有所作为。教育信念会推动、激励教师不断追求达到专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使教育行为更臻完善。

(二)教育信念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教育信念会深化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职业意义。教师基于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观念、理性信仰以及对教育强烈的情怀,一旦纳入教师的职业生命,会支撑教

师把自身的工作不再仅仅看作是谋生的职业,而是终身奋斗的事业。

其次,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基本要素和重要标志。教师的教育信念可以促使教师弥补在专业职能和专业道德方面的不足,确保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充分发挥。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

责人库姆斯说,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4]

再次,教育信念能够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自觉性,追求卓越。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着“知识化”、“技能化”的倾向,这对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有着极大的缺陷的。只有教师带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之中,以生命的热情和信念的执着消融“物化”、“技能化”的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才会真正发展、完善起来。

(三)教育信念激励教师不断超越“有限性”

信念一旦形成或确定,就会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给人的实践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

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原则性和坚韧性。教师自身及其专业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一

个从“受

动”走向“主动”,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信念会激励教师不断克服人性的弱点和专业发展的种种限制,不断追寻和反思其人生价值与教育意义,进而表达出教师作为人的存

在方式和意义以及教师专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对“有限性”的超越,意味着对教育“神圣性”的追求。“神圣性”并不是说教育和教育中的人不再有缺陷、丑恶、功利、迷惘等,而是更强调对教

育及教育场域中善的、正义的、美好的追求。超越“有限性”表达了教师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确

认和信奉,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教师的生命价值,也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性和卓越性。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信念建立中的作用

1:可以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是等他们身心发展出了问题了再去纠正还是从

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呢?答案显而易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作为直接负

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心理养成的班主任,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却是有方法可循。

1).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活动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活动

中发展自己,同时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人和社会。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

各种活动的第一环境,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的类型

很多,如德育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所执教年

级的高低不同,适合的活动类型也应差别对待。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实践所掌握的社会技能、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2)全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全体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对一

个部分学生的个别教育也不可忽略,尤其是留守儿童。鉴于留守儿童心理上对父爱母爱的缺乏和渴

望,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单独聊天或教育,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主任在谈话过程

中表露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怀和期望能够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因为老师的关

怀和期望而发奋学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校时间长,课程多,难度大,这就难免造成一部分学生走在了其他同学的后面。如果他们没

有得到及时的帮助,消极的心理和懈怠的情绪很可能会郁结于心直到毕业那一天。为什么一些学生

想尽办法去网吧结交网友而不愿跟同学老师交流,迷恋电脑游戏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他们自认为在学习生活当中总是一个失败者,而很少或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因此,班主任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

表扬;在自己所承担的科目教学中注意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位

同学都能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4.)班主任角色的转变。社会在变,学情在变,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的过程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首先,班

主任应当成为学生的“偶像”,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敬、仰慕和信赖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这

就要求班主任应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博学多才的表露、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等。其次,班主任应

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极其需要班主任适时的点

拨和引导。再次,班主任还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即使经过了积极的心理引导,学生还是可能会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充当一名心理医生的角色,及时地对学生进行

心理问题的疏导,以避免他们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的方法并

不唯一也不固定。任何可行的、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应用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

2:有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倡导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具体来说,赏识教育具有如下作用:

1)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润滑剂。

2)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耐挫折能力。

3:有利于共同推进师生共同成长 为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区指导和引领班主任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发挥自身优势,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我们倡导班主任要始终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对学生的关爱之情,用自己的广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阳光的心态等影响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听评、与学生座谈等形式进行效果反馈。

2).通过谈心沟通,进行有的放矢的个别心理辅导。

谈心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疏导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我们倡导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真诚交换意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决思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不仅是落实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更是班主任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舞台,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学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落实,班主任在自己的课堂上抓住学科的特点,运用心理学原理,自身人格魅力启示、激励、引导等手段,创设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上好心理活动课或班级心理辅导

加强对班主任上好心理活动课和班级心理辅导的指导,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加强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心理活动或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们在“倾听”--→“同感”--→“判断”--→“商量”中感悟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在和平相处中而并进发展,凸显“心育”中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

5).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教育是学校常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抓住契机,结合活动性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契机。如在开展的各种参观类、拓展训练类、社会服务类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交往、合作、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想 篇6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我从积极心理学这门选修课中学到了很多,赵老师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它也是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

上了大学,想要的是一切从新开始,却未曾想到,什么也没有了,除了迷茫,与无知。感觉生活处处与自己不相符合,我的生活一片冷淡。自从选了这门课,使我明白了过去的已不能再回来,回来的也不会是昨天的日子。昨天越多,包袱越重,脚步拖着,沉甸甸地移动。放下了,感觉天一时间蓝了许多,风暖暖的,草绿了花开了,心情也好了,给昨天一声祝福,经历过才会拥有。往日烦乱的心,平静了许多,没有了冲动,不会在走极端,发现自己如此的平淡,不追名不逐利,只是为了生活再向走。感觉生活和谐了许多,没有再生气。原来空虚的生活变得简单,但感觉很真实,活过了一天就是一天。我会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加充实,让人生走的更美。要说对这门课程喜欢的部分,那就是课前的团队活动。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问题,能知道很多能交流很多。先不说友情能不能增进,就交流足以让每个人打开心门,说出自己内心藏了很久的话语。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并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在课堂中,我们跟着老师的思路,和老师进行互动,从中学到了许多。记得老师说过,当人们在生活中感觉到心理压力时,要学会去面对,可以进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时候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抱怨,这种抱怨可以说很可能会让我们走向歧途。停止抱怨,能让我们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停止抱怨,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停止抱怨吧,让我们用好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正当我们进入青春期,有很多很多的烦恼,有些人不断去抱怨,造成心理压力,这也许就是平常所说的反心理吧。而有的人学着怎样去克服,怎样去缓解压力。深呼吸都是我们所知的,自从学了这门课以后,我才知道我们应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感激和付出。

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我认为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从烦恼中走出来,从困难中走出来。学校开了这门课,当然也有它的道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讲到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逐渐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所以,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习惯、学会与人相处。虽然是选修课,但我从中体验到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积极心态。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仅需要21天的时间,但这21天的时间谁又能坚持下来呢?因此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就必须持之以恒。这门课下来不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

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积极心理学全文 篇7

一、中职师生在情感认同方面的困惑及其影响

中国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师生的情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凡有成效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师生间深厚感情为基础, 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 现代学校教育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工作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能够实现认同, 彼此只存在工作关系, 那么, 就可能出现教师与学生不得不共处一室而又在情感上相互排斥的现象。因此, 师生情感认同成为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

从中职师生情感关系的现状来看, 师生双方都存在着困惑。教师的困惑集中表现在教师付出许多努力之后, 感到一些学生是教而不学、启而不发、屡教不改, 固守着一些消极因素。换句话说, 学生对教师的付出不领情, 教师感到“很受伤”。一些教师在反思中认为, 自己该做的都做了, 该说的都说了,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最后将问题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和社会大环境不好等。这种归因往往使教师产生无能为力之感, 从而对学生倾注的精力越来越少, 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减弱。

中职生对目前师生关系也存在着困惑, 集中表现在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不能真心接纳他们。本课题组对中职生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 在“你认为老师是真心接纳你的吗?”这个项目上, 90%以上的学生选择“不是的”或“说不清楚”;在“你能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心吗?”这个项目上, 选择“偶尔”和“从未有过”的学生近70%。这两组数据至少可以说明, 教师付出的关心没有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当学生在情感上不认同教师的时候, 他对教师教育要求产生消极反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职师生在情感认同方面的两个困惑对双方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彼此情感不认同的情况下, 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相互抱怨、相互冷漠甚至对立。这种师生关系下, 教师很难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生也会将对教师的情感不认同转嫁到学习上, 表现出对学习的无兴趣。中职师生双方在造成师生情感不认同这个问题上的先后因果关系已无从理清, 但是, 中职师生必须认清, 要走出师生情感认同的困惑, 必须双方共同努力去建设。

许多中职教师在构建师生情感认同方面作出了努力, 但从中职学校的现状来看, 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源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框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教育的切入点依然是把中职生当作差生。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 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 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 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1]因此, 中职师生要实现感情认同, 就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中职生及我们的教育过程。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职师生关系中情感认同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 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 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教育就是要“一切从积极出发, 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 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中职师生关系的情感认同模式是积极悦纳, 即教师积极悦纳学生并影响学生积极悦纳教师, 形成积极的师生情感认同。构建积极悦纳的情感认同模式, 要求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

1. 积极期待。

一些教师认为中职生无论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方面, 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对中职生不敢有很高的期待。然而, 就是这样低期待也往往一再使教师失望。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 要求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期待。所谓积极期待, 就是要求教师从积极视角将中职生看作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的个体, 相信中职生自己能够积极进步和完善自我。中职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期待就能够包容学生身上暂时存在的一些不足, 这种期待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 二是教师要着力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和光明面。本课题组对中职生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 大多数中职生是期待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老师是那些十分关心学生的老师, 而不是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这里固然有中职生认知不成熟的一面, 但反映出中职生希望老师来关心他。当学生无法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的时候, 就会产生失望和被伤害感, 进而不再期待也不再主动与教师交往、交流, 师生情感认同受阻。此刻, 即使他认为教师的教育要求在道理上是正确的, 也会因情感上不认同教师而表现出不愿接受。一些教师往往因学生出了问题才给予关注, 教师的教育成了面向问题学生的教育, 这是教育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心理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关注学生, 主动关心学生, 由重点关注学生身上的问题转向重点关注学生身上的光明面。即使学生身上有九十九个缺点和一个优点, 积极关注要求教师首先关注的是那个优点。

3. 积极评价。

当前, 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还是比较低的, 中职学校的教师对中职生的评价往往也是消极多于积极。特别当学生对教师不认同时, 既使教师对其用积极评价词语, 他也认为教师是虚伪的, 这也就是大多数中职生感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赞扬的原因之一。用了鼓励和赞扬的词语而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回应, 教师也感到委屈。其中的问题就在于, 教师已有的心理学理念框架是以问题为取向的, 他们的鼓励和赞扬是基于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要改进而采用的策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就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中职生身上的缺点, 放大和强化优点。因为“用缺点和不足去形容某个人, 会使我们忽略他的另一部分内容———他的优点, 这也是使生命有价值的关键”[3]。当然, 教师积极评价学生不是无视他们身上的缺点与不足, 也不是为了讨学生一时高兴而自欺欺人的顺着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出于真诚和坚持发展性, 给学生以光明、希望与力量, 而不能仅仅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积极评价要求教师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输出积极情绪和肯定、赞扬、鼓励之词, 这是积极悦纳学生最关键的表现。

4. 积极引导。

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情感、行为都需要引导, 可是, 一些中职教师感到学生不再追随教师的引导。究其原因, 除了社会信息源和价值观多样性等因素之外, 教师的引导方式以及引导时的情绪起着关键作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积极引导, 在方式上强调事先积极主动引导而不是事后消极被动引导;在引导氛围上强调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保持积极情绪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的积极情绪传递着悦纳的信号, 是教师悦纳学生的直接表现, 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积极情绪代表着安全, 代表着接纳, 它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期待的认知和行为活动中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 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 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 对中职生来说顶多就是正确而已, 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职师生情感认同模式就是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相统一的积极悦纳。实现师生间积极悦纳, 我们无法要求学生首先积极悦纳教师, 必须是教师率先改变观念积极悦纳学生, 进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悦纳。“要知道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是教育者的人格形象, 假如没有青少年对教育者的人格敬仰与信赖, 思想道德教育是难以成功的, 而最重要的是, 要有发现青少年巨大的发展能量的慧眼。”[4]因此, 构建这个模式, 对中职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需要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自觉调整观察中职生的视角, 积极改变我们的视点、改变我们的成见、改变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教育话语。

三、中职生积极悦纳教师的可能性

积极悦纳本身包含着一个相互悦纳的过程, 只有实现相互悦纳, 积极悦纳才有可持续存在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可能。因此, 构建中职师生关系的积极悦纳情感认同模式, 还要考虑这个模式的另一端———学生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悦纳教师这个问题。

探究学生积极悦纳教师的可能性, 我们将结合课题组对中职生的问卷调查, 从中职生情感依赖、感恩意识和自我发展动机等三个维度来分析。

1. 中职生对教师有情感依赖的需要。

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普遍不佳, 这种状态决定中职生总是要和自卑作斗争, 他们需要支持。同时, 中职生年龄比较小, 老师是他们离开家庭之后能够寻找的最可依靠的社会支持系统, 因此, 中职生对教师还有着情感依赖的需要。本课题组对中职生调查问卷中显示, 85%同学想与老师交流, 但又很少主动与老师交流。虽然从学生与教师交往发展的规律来看, 到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 与老师的交往呈下降趋势, 但这并不表明对教师没有情感依赖的需要。如果中职教师能够主动亲近学生, 就会满足学生情感依赖的需要, 进而就会悦纳教师。

2. 中职生对教师有着较强的感恩意识。

本课题组对中职生感恩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老师关心你, 你是认为那是老师应该做的, 还是认为应该感谢老师?”这个项目上, 98%都选择“应该感谢老师”。这说明中职生懂得感恩。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中职生常常给人留下不懂得感恩的印象。可见, 问题不在于中职生缺乏感恩之心, 而在于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学生没有体会到“恩”在哪里。所以, 如果中职教师能够积极悦纳学生, 积极关注学生, 就会得到学生的积极悦纳。

3. 中职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

本课题组对中职生在自我发展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 95%以上的中职生对现状不满意, 有着强烈改变现状、实现自我发展的动机, 但能做到主动发展自己的比重偏低;对于老师所给的指导和建议, 能够重视的学生达到80%以上。这个调查结论与中职教师的感受有较大的差距, 在中职教师看来, 多数学生不听指导, 我行我素。这表明中职生有改变现状的需求, 但自我效能感很低, 在行动还需要广泛支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悦纳学生, 通过积极期待相信学生, 积极关注帮助学生, 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和积极引导感染学生, 那么当学生自我发展获得进步的时候, 必然积极悦纳教师。

综上分析, 我们可以说, 如果中职教师能够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 积极悦纳学生, 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和积极引导, 那么, 就会激发学生身上内在的悦纳教师的积极因素, 进而实现师生情感的互相悦纳。在积极悦纳情感认同模式下, 中职师生关系中情感认同方面的困惑也就解除了, 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长, 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培养, 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2.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32.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17.

积极心理学 篇8

科学家们发现,环境中确实有一些与幸福相关的常量,比如噪声,还有交通、金钱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爱情、友情、社区、归属感都直接指向幸福。几年前,“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组问卷中抽取了10%自认为“非常快乐”的人,他们并不有钱,相貌平平,身材一般,没有宗教信仰,也没碰到过什么特别的好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热爱社交。

但是,塞利格曼认为,这样的“幸福”远远不够,它只是最浅层次的一种幸福。事实上,大部分人在谈论“幸福”时,都是指这种“幸福”——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

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了解自己最好的品质、最擅长的才华,反复在生活中实践,化枯燥为乐趣,并为更高的目标服务。比如知识、艺术、政治、宗教、正义,这样才能得到整个的沉湎、投入,甚至意义。他从东西方文化中发掘了6个核心的美德:智慧、勇气、人性、争议、节制、超越,并将这6个概念细分为24种力量。

当一个人的强项力量发挥到最好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流”的状态,你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的发现。人在运动中容易进入“流”的状态,比如滑雪、下棋、在乡村小路开车,或者在音乐和人群中,比如乐队、舞池或在咖啡馆与朋友进行一场激烈有趣的对话。“流”也经常发生在独自的创造性活动中,比如画画、写作、照相。

“积极心理学”总结了一个相当乐观的“幸福公式”:H(幸福)=S(设定点)+C(客观环境)+V(主观行动)。客观环境C指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如种族、性别、年龄、伤残)和可以改变的事实(如财富、婚姻状况、住址)。主观行动V则是你选择做的事情,比如冥想、锻炼、度假等。

在这个幸福公式里,基因占50%,客观环境占10%,主观行动占40%。很难说这样的比例分配有多么精确,更重要的似乎是传达一种态度:追求幸福并非捕风捉影,只要有行动、努力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长远地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

上一篇:我喜欢的猫作文下一篇:如何办招行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