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概述

2024-11-27

积极心理学概述(精选8篇)

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1

优惠政策――自我展示 每节课上课前有1个同学主动上台作自我介绍,携带个人制作的PPT、个人作品和其他补充材料,花3-5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陈述; 陈述完后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最后,随机选出8名同学给他/她打分,最高分抵论文成绩; 进行自我展示的同学可以不用写论文。

四、积极心理学的未来

(一)研究方向 主观幸福感研究 如何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考察整个社会系统背景 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哈佛幸福课 TalBen-Shahar 塔尔宾-夏哈尔 哈佛大学哲学与心理学博士,最受欢迎的积极心理学主讲老师。该课教给学生如何获得幸福人生,故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幸福课”。《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王牌课《经济学导论》 美国主流媒体(包括《波士顿全球报》、《纽约时报》,以及CNN、CBS、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争相报导对象。哈佛幸福课十点建议 NO.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选择做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事情,不要只是为了轻松而选择,或选择只是别人认为你应该做的事。NO.2 学会失败 成功没有快捷方式,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NO.3接受自己全然为人 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NO.4有规律地锻炼 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 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NO.5 睡眠 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NO.6慷慨 “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NO.7 勇敢 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虽然心中恐惧,仍依然向前。NO.8表达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期望 希望经过课堂内外的交流使我们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希望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能使同学们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敢迎接挑战机遇!希望这节课可以作为大家探索积极人生,走向幸福成功的强大助力!*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

样的巨作的?”他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大卫就诞生了。”* 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你的“至高财富-幸福感”一定会不断上升!* 积极心理学 ―― 何文文QQ:496910668 Email:496010668@qq.com 电话:1XXXXXXXXXX(677247)课程简介 序号 课程名称 教师学时 学分 上课时间 教室 星期 节次1 节次2 周次 75 积极心理学 何文文 24 1.5 4 10 11 3-15 A115-多 上课时间:每周四晚上19:00-20:40 ; 提前5分钟来到教室,按时上课。缺课1/3的课时 四次课 没有学分; 有事提前请假,要带假条或班主任直接联系我; 没有考试,但有课堂练习和小论文(练习可能是心理问卷或测验,或课堂感想,或回答问题,上课结束时提交;论文写上过这门课后你有什么改变或这堂课给你的启示,题目自定,800-1500字,从现在到最后一堂课结束都可提交); 最终成绩是10%的课堂考勤+40%课堂练习+50%论文,60分以上拿学分。为何选择积极心理学 为什么选择积极心理学这门课? 希望从课上学到什么? 关于这门课有什么疑问? 你比较喜欢哪种上课形式?为何学习积极心理学 倡导人类对人性积极一面的关注人们关注人性积极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英文文献资料统计发现(1967-2000): 愤怒:5,584、焦虑:41,416、抑郁:54,040 快乐:

415、幸福:1,170、生活满意度:2,582消极研究 / 积极研究21 / 1 纠结于人性的阴暗和痛苦中一位老人对孙女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女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你的心所朝的方向就是你未来人生的方向!指引新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视角 创造性的思路研究幸福:幸福可以学习积极心理学不否认人性消极的一面:接纳不完美,承认失败,直面现实 培养积极一面以预防消极一面的发生:专注于失败不能直接导致成功(Marva Collins)人类专注于哪方面的问题,他们便朝哪方面发展。――Cooperrider and Whitney 展望幸福美好的人生 为何学习积极心理学 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很棒,你能成功,你可以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吧,停止抱怨社会,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幸福和快乐就在你身上!积极心理学著名研究――快乐的修女 研究人员收集了180位圣母修道院修女在19

32年入院时所写的个人简历,从中找出每位修女对生活的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发现,对生活持最乐观态度的25%的修女中,有90%活到85岁以上。对比之下,只有34%对生活持最悲观态度的1/4的修女活到这个年纪。到90岁的时候,最乐观的1/4的修女仍有54%活着。而最悲观的1/4的修女只剩11%了。研究者的结论是“快乐的修女是长寿的修女”。积极心理学著名研究――毕业册上的微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教授Keltner和Harkor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们审视了1960年米尔学院毕业纪念册中四年级女生的照片。真诚的笑容VS皮笑肉不笑 然后在她们27岁,43岁和52岁时测试她们对生活和婚姻的满意程度。研究的结果表明真诚笑容组组的结婚率高,离婚率低,对婚姻和个人的生活品质的满意程度也比另一组的女生高。积极心理学授课内容 概述 情绪情感 乐观&希望 幸福感 人格 价值&成就 兴趣&能力目标 自我 人际关系 应对挫折 宽恕&感恩 超越完美主义 健康 如何学好积极心理学 请每节课按时到场 认真听课,记笔记(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讨论、课间提问、自我展示)及时总结,写下感悟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按时完成作业或提交论文 阅读推荐书目,观看推荐电影积极心理学概述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未来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998年 马丁??塞利格曼 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出版书籍:习得性无助、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真实的幸福

1、积极心理学的提出

2、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二战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认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解决和补救人类心理问题。人类本质被嵌套进了疾病模式,人被看做有瑕疵的,脆弱的,承受不良基因和残酷环境的残害。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代表影视作品:沉默的羔羊、爱德华大夫、飞跃疯人院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疾病模式精神疾病、愤怒、焦 虑、抑郁、变态心理关注人的弱点 克服不足 避免疼痛 逃避不愉快健康模式幸福、满足、愉悦、兴 奋、快乐、心理健康关注人的优势 接受自我 寻找快乐 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学诞生的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幸福感研究 生活满意度研究 对智力的多重定义 健康促进计划――阿尔比&科文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3、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

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4、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

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核心任务: 建立积极情绪 培养积极的个人特质 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

1、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快乐、乐观、希望

2、积极的心理特征性格力量、价值、能力、自我

3、积极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利他行为、家庭、感恩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二)积极心理学重要前提

1、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力量和潜能;

2、利用每个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力量可使人获得幸福;

3、用积极的方式解释和分析问题能使个体从中获益;

4、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可对人产生正面的影响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重要结论

1、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和成功的能力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研究: 低度相关或无关的分别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收入、有孩子、种族、智力水平、外表

(三)积极心理学重要结论

2、自身的性格力量和优势是通往幸福的渠道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让灵魂成长。――美国哲学家梭罗

(三)积极心理学重要结论

3、积极看世界,越看越积极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积极的人生观――三乐

身处逆境时要自得其乐

比上不足时要知足常乐

春风得意时要助人为乐

(三)积极心理学重要结论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应用领域 积极心理学在以下几个领域尤为成功: 1)女性的幸福感提升;2)夫妻家庭关系改善;3)抑郁症的治疗;4)领导力训练与员工绩效提升;5)学生教育;6)犯人干预。

(二)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2

对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两个方面在:第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开展;第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

1.1 积极心理学运动

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围绕着三个研究方向: (1) 为普通人的幸福谋福利; (2) 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 (3) 发现和挖掘以及培养天才 (Seligman, M E and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这说明了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包括消极取向的部分, 也包括积极取向的方面。然而, 二战以后, 随着社会等各方面问题的出现, 导致了心理学的发展背离了其本来的目的, 其主要的着眼点开始聚焦于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诊疗, 出现了比如, 临床心理学主要是预防及舒缓心理上的困扰和心理疾病;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惰化、种族主义和侵犯和顺从行为等;认知心理学关注人们做结论时候的偏见和误差等。心理学这一逐渐消极化的发展趋势给人们带来了不安和反思。以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为首的一小群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一种积极的、用于发掘人类优点的取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 他们于1998年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 其目的就是想把心理学研究中的至少一部分侧重点从生活中最糟糕的事物转移到生活中的一些最美好的事物上, 采用科学方法去发掘和促进那些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繁荣、兴旺的因素。

究竟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 (Martin E.P.Seligman) , 谢尔顿 (Kennon M.Sheldon) 和劳拉·金 (Laura King) 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 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使人类走向幸福, 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Sheldon, K M and King, L, 2001) 。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有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来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过程等诸多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 (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2003) 。

综上所述, 积极心理学意在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发掘人及生活中的美德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 自然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也不例外, 它的发展给了那些传统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2 传统组织行为研究的影响

霍桑实验的研究改变以前科学管理对于人是“经济人”的假设, 从此管理理论开始注重对人的特性研究以及考虑员工积极特性与绩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推动了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尽管这是个良好的开端, 然而传统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仍然局限于研究和改善组织中一切“不足”的方面, 而忽视利用和培养组织中“有利”的方面。诸如那时候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如何改善管理者、员工的消极负面的情绪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比如, 如何应对工作倦怠, 如何疏导不良的情绪, 如何激励懒惰的员工等等。这种局面的出现的原因有:

第一, 对人性的负面假设。“经济人”的假设认为, 个体的工作是为了物质报酬和私利因素, 而不是他们自身对工作的热爱。学者麦格雷戈以“经济人”的理论假设为基础, 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人生性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组织的要求;人生性宁愿接受领导的支配, 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人生性缺乏进取心, 反对变革, 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人生性易受欺骗、易受煽动。管理人员需要对组织成员采取强迫性的控制和指挥, 并以金钱奖励或以惩罚相威胁等方法, 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同时他又指出在管理实践中, 对组织成员采取强迫威胁和严密监督 (通常是隐蔽的) 、严格管理或采取随和态度, 顺应成员要求进行温和管理, 都难以奏效。

第二, 费用效应分析理论的影响。在Wright (2003) 等人看来, 传统的组织行为研究过于强调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这种受“费用效应分析”理论影响的价值取向被称为“忠于管理的观点” (Wright, T A, 2003) 。这种收益成本权衡使得传统组织行为学在应用研究中过分关注组织研究中的消极方面, 即过度聚焦于员工的消极、倦怠以及不利组织行为所造成的成本代价 (侯奕斌, 凌文辁, 2006) 。

第三, 负面事件的优先效应原理。同类的事件往负面不利情况发展相比于往正面有利情况发展对人的影响更大, 这一原理对组织行为的研究所造成的影响就是, 如果管理者或者研究者忽视组织中积极有利的因素, 可能只是产生后悔或者失望这种结果;如果对组织中消极不利因素的忽视, 可能会威胁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这也是组织行为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关注组织中的消极不利的一面。

受到积极心理学等思潮的影响, 一些组织研究的学者开始反思, 是否可以将积极的观念引入到传统的组织研究领域, 于是, 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为首的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小组开展了积极组织学术研究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POS) , 希望能够用崭新的视角去分析组织现象, 它主张发展个体优势, 以组织及成员的积极变量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积极探讨激发组织活力的方式。

POS不同于传统的组织行为研究, 它的重点在于培养组织员工的如同情、宽容、诚实等美德, 创造和利用组织的积极动力和生产运作来达到积极的效果 (Dutton, J E, 2005) 。近些年, 许多研究者发现以人为本, 以员工的幸福为出发点, 通过积极培育员工的优秀品质, 发现和挖掘员工的潜能来提高组织的绩效是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 (潘孝富, 2008) 。POS的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积极性 (Positive) 、组织性 (Organizational) 、学术性 (Scholarship) 。 (1) 积极性指组织内的积极因素。比如良好的组织结构, 能促进个体、团队、组织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因素以及组织里同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2) 组织性就是研究与组织相协调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在复杂的环境下, 通过提高管理者和员工适应环境的能力, 挖掘组织中可以应对环境复杂性的积极因素来产生利组织结果。POS使原有但被忽视的积极状态、过程和结果得到关注, 来应对环境与组织之间的交互影响, 并对这过程中积极性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解释。 (3) 学术性指在已有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关于组织积极性有关的理论体系, 并将其学术化和定义化, 为理论和实践做补充 (曾晖, 韩经纶, 2006) 。

POS修正了传统组织行为研究的消极取向, 这一思潮的兴起, 给予研究者们研究组织行为的新视角, 使得他们开始关注和探寻组织中的积极方面, 比如带动了积极组织行为、心理资本、亲社会动机等许多利组织行为的研究。

2 积极组织行为的定义

自2001年以来, Luthans在与其同事的研究中, 通过对传统组织行为的反思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B) , 它是以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为基础, 运用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积极方面的组织行为学模式。Luthans认为, POB要发现和挖掘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员工的心理能力, 并且使这些积极的优势变成可测量的、可开发的且可以用来改善组织的绩效, 这些积极的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希望 (hope) 、乐观 (optimism)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和恢复力 (resilience) 等等 (Luthans, F, 2002) 。

Luthans虽然给积极组织行为学下了一个定义, 且关于这一构念的理论阐述也有许多, 但是学者们都对于这一构念的具体内涵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POB的研究更倾向于是考虑有什么因素能够影响员工的积极组织行为, 而不是对这一构念本身的研究探索。在这种情形下, 学者潘孝富开国内外研究之先河, 以生产型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 将员工积极组织行为定义为增益或促进组织功能正常发挥, 并能导致个体和组织效能提高的员工组织行为 (潘孝富, 秦启文, 2009) 。

3 积极组织行为与相近概念的关系

3.1 积极组织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Demnis Organ教授及其同事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术语。他们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明确和直接规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 这种行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员工的工作描述, 完全出于个人意愿, 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 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 (Smith, C A, Organ, D W and Near, J P, 1983) 。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员工会做一些工作职责规定之外的, 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利组织的事情;第二, 这种行为具有自发性;第三, 这种行为不在正式报酬体系规定之内。第四, 此类行为对于组织的有效运作和长久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积极组织行为是一切正面的、积极的、主动的能提高组织绩效的行为, 它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共同点, 都表现在是一种自愿, 主动的利组织行为;二者区别在于, 积极组织行为的范围要比组织公民行为的范围广, 它既包括了工作制度和报酬体系规定之外的利组织行为 (又称角色外行为) , 同时也包括了工作角色内的利组织行为, 而组织公民行为则只是包括前一个方面。

3.2 积极组织行为与工作投入

作为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Kahn (1990) 将工作投入定义为“组织成员控制自我以使自我与工作角色相结合, ”它包括认知, 情绪, 生理三个方面 (Kahn, W A, 1990) 。在Kahn看来, 自我和工作角色重合的程度与工作投入的程度有关:当工作投入较高时, 自我和工作角色就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self-employment) , 并在角色中展现自我 (self-expression) ;相反, 当工作投入较低时, 个体和工作角色度重合越少, 无法达到工作角色所需要的绩效水平, 并且还可能产生离职的意向。学者Schaufeli等从工作倦怠的对立面去给工作投入进行了定义, 即工作投入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员工表现出积极、完美的情绪和认知, 它由活力 (vigor) 、奉献 (dedication) 和专注 (absorption) 3个维度组成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and Leiter, M P, 2001) 。Britt等 (2001) 将工作投入定义为员工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承诺, 并觉得自身对工作绩效负有重大责任, 它包括三个维度, 责任感 (perceived responsibility) 、承诺 (commitment) 和绩效影响知觉 (perceived influence of job performance) 。徐艳等 (2007) 人认为工作投入是指在心理上表现为对工作的认同和重视, 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工作, 并认为工作投入由兴趣导向、工作热忱、心理认同和积极参与四个因素组成 (徐艳, 朱永新, 2007) 。

从上述的归纳可知, 工作投入是一种角色内的心理状态, 会在表现出利组织行为, 它属于积极组织行为的一部分。积极组织行为还包括角色外的利组织行为。

4 积极组织行为的相关研究

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 是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其发展是建立在传统组织行为学消极研究取向基础之上的, 强调对组织内个体的积极心理变量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开发和应用。因为这个构念的新颖性, 现有关于积极组织行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目前已有的文献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积极组织行为:

(1) 积极组织行为内在结构。潘孝富以生产型企业的员工对象, 进行实证分析得出, 积极组织行为的内在结构是由投入行为、负责行为、主动行为、创新行为、助人行为和谋取和谐行为等六个因素构成 (潘孝富, 秦启文, 2009) 。

(2) 积极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层面, 比如积极特质论者认为, 有积极特质的员工更易表现出积极组织行为, 并能导致高绩效;如大五人格特质论者认为, 员工的责任心、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工作的情感投入是积极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 (Ozer, D J and Benet-Martinez, V, 2006) 。张伶等研究指出外倾性人格的员工更易表现积极组织行为 (张伶, 聂婷, 2011) 。组织层面, 比如学者刘筱芬通过对服务性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 组织公平感、组织归属感、组织支持感、组织自尊、组织形象这5个因素决定了服务业企业员工的积极组织行为 (刘筱芬, 2012) , 张伶等研究指出, 工作匹配与员工的积极组织行为正相关, 而工作压力以及工作—家庭冲突与员工的积极组织行为负相关, 且工作—家庭冲突在工作压力, 工作匹配和员工的积极组织行为中起调节作用 (张伶, 聂婷, 2011) 。

(3) 积极组织行为导致的结果。现有研究中, 学者们多是通过理论的推演得出, 员工的积极组织行为能够导致企业绩效的提高 (刘菁, 2014;侯奕斌, 凌文辁, 2006;冯俊文, 高广鑫, 2012) , 形成正向组织文化 (刘阿然, 贺丹露, 2009) 。

5 总结

积极人格研究进展概述 篇3

关键词: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特质;测量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033-03

积极人格的研究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家们大都只关注于心理问题或问题心理的研究即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uchology)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家们则另辟蹊径开始关注人格的积极取向例如对代表喜悦、快乐、和平、爱、希望、宁静、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取代了以往对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等消极的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仅仅是以消极的人格特征研究为中心,那么当人的问题人格特征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地增长,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1]。所以,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强调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即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

一、积极人格的界定

积极(positive)一词,源自于拉丁文字positum,其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我们所说的积极不只是停留在口头或思想上的祝愿,而是通过挖掘个体的潜质并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和扩大。

人格来源于希腊文“persona”,原意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逐渐演化为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代表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则将人格定义为“是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规定了个人的行事风格,并影响着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2]

积极人格是塞利格曼(Seligman)在1999年提出的概念,认为人格不仅受遗传作用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影响,表明了人格具有可塑性。另外,积极人格除了表现出人格的普遍性之外,还有进取性、幸福性等特点。它显著高于正常人格,是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具有积极人格的个体他们的心态和行为都较为积极,能够清楚的认清自己与环境,结合实际并且用心努力生活。

二、积极人格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结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力量和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对个体来说,所有人都有各种心理力量和能力来获得最佳的心理健康。Hillson和Marie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区分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因此,目前积极人格研究主要包括自我决定、积极心理防御和乐观等方面。

(一)自我决定

自我决定是积极人格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Rvan和Deci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自决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概念。Ryan和Deci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探讨了人类三种相关的需要: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归属的需要(belongingness)和自主的需要(autonomy)。Ryan和Deci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带给人们幸福感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阻碍需要的满足,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3]。

(二)积极防御

在对成熟的防御机制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Vailliant提出要描述积极的心理过程必须在生命全程中,或至少要在纵向研究中进行。因为一个真正的积极心理适应机制应在一生中得以展开[4]。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对三个大的成人样本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并且,总结了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生活的作用。MarieH L,James S.利用“大五”人格来研究人格特质与心理防御机制运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尽责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维度与积极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有显著的关系,而神经质的维度与消极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相联系,而神经质的反面,情绪的稳定性,则与趋近的应对策略有关。

(三)乐观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乐观(optimistic)。早期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天然本性。但Seligman,Abramson,Pe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认为与“习得性无助相对应”,是一种“习得性乐观”,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人格的可塑性。乐观的人具有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因此也更容易获得成功。积极心理学还对乐观人格特质作了进一步的区分,把它分为现实性乐观人格和非现实性乐观人格。Taylor等人的研究认为对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信念能使个体免于疾病。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保持乐观的病人比面对现实的病人的症状出现晚,活得也久[5]。通过分析表明,不现实的乐观在原则上并不会与现实相抵触,反而会使病人更可能多地接受治疗和获得社会支持。这些对乐观的研究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和更美好。

三、积极人格的测量

彼得森(Peterson)与塞里格曼(2003)认为,人格应该立足于人格力量与美德的培养。因此,他们共同编制了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量表,整个量表包括198个题项,分为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6种美德,24个分量表。量表由专业人员修订,信效度较好。

由于塞里格曼编制的量表在不同国家测量得出的结论有差距性,显示出相同的量表在不同国家使用时影响信效度的问题[6]。简单的修订和信效度检验不足以消除文化差异。因此,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关积极人格的测量工具——《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便应运而生。此量表由王登峰编制,分为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随和七个维度,共68个项目,这些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活跃维度有14个项目,高分表示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爽直维度有9个项目,低分则表示个体含蓄而稳重;坚韧维度有11个项目,高分表示个体具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坚定执著的追求;严谨维度有11个项目,高分表示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认真负责;利他维度有8个项目,低分表示在与人交往时能够做到随和而又诚信;重情维度有7个项目,低分表示在处事上能够冷静理智而又坚持不懈;随和维度有8个项目,高分表示个体机智乐观。七个因素的α系数均在0.80以上,重测信度在0.73-0.96之间[7]。

四、国内外积极人格的相关研究

关于积极人格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人格的积极方面,另一个是研究积极人格本身。以前的研究大多是对人格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而对积极人格本身的研究并不多。西方对于积极人格的研究大都是针对思想来源及各流派对于积极人格形成的贡献研究[8],实证研究比较少。

国内对于人格积极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在学生方面。张野等从矛盾性、认可性、拒绝型、中间型四个方面对小学生的人格进行研究[9]。结果显示,小学生的积极人格特征比例比较乐观,其认可性积极人格特征占首要地位,但矛盾型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也在不断地增加。另外中学生和大学生却不甚乐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差异。男生在稳定性等维度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有恒性、自律性上显著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更能表现出聪慧性、兴奋性等人格特质;市级学校学生个性特征总体好于一般学校学生。洪伟、洪炜、郑祥专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我国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六大美德力量发展却不平衡,具体表现在:智慧美德的发展水平最低;正义、人性、卓越三大美德力量发展水平较高;在部分美德的发展上,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和班干部与否等差异。男生在活跃、坚韧与随和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遇到事情时更能表现出聪明灵活、坚韧执着和幽默乐观等积极的人格特征;理工类学生在勇气与智慧两大美德力量上显著优于文史类学生;学生干部积极人格的发展也明显优于非学生干部;从整体来看,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六大美德力量的发展呈正比[10]。

另外,还有对特殊人群积极人格进行的研究,特殊人群作为一个被忽视的群体,往往在人格方面会出现一些障碍和需要提高的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具有视觉或听觉障碍的人群。研究结果显示,特殊人群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表现在能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与自我珍视、善于与人交往、较易被他人容纳。

除此之外,积极人格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积极人格与工作倦怠等研究

人格特质与职业倦怠呈显著相关,积极人格严谨、坚韧维度,积极幽默风格等得分低则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过高的竞争性和自我为中心等往往也会产生较高水平的倦怠。卞小华研究也表明:个体所拥有的良好人格可以减少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使个体有信心接纳自己的职业,并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与良好心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事情;身心健康、坚韧性和积极的幽默风格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即教师健康与坚韧的人格品质使个体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合理的解决,适时的使用幽默方式,更能够使教师远离职业倦怠[11]。

(二)积极人格与移情

彭秀芳的研究显示:移情与积极人格具有显著相关关系;部分积极人格对移情及各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和善因子能够正向预测移情能力;判断力与宽容、和善、好奇心均能够较好的正向预测移情能力;希望、自我调节等人格维度对个人忧伤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因此积极人格与移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任俊认为,移情和移情关注本身就属于积极人格的维度,因此移情及各因子与积极人格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12]。

(三)积极人格与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坚信积极的人格特征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他们认为乐观、积极的性格特征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增强心理免疫力。人格作为心理健康的有效指标,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涉及。如国内外使用大五人格量表对人格与心理健康进行相关性研究指出,开放性、宜人性因子与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且与心理症状存在显著负相关。Rack、徐红红的研究显示:积极乐观的儿童能够较好的缓冲童年时期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积极人格中活跃、随和、坚韧维度与心理症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够缓冲心理应激所造成的心身影响。积极心理学本身就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中的积极方面,那么,积极的人格特质也正是人类心理健康的表现[13]。

(四)积极人格与应对策略

Medvedoval研究结果显示,具有积极人格的个体多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境。詹姆士则利用大五人格研究人格特质与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除神经质与消极心理防御机制相关,宜人性、开放性等四个维度均与积极心理防御机制运用显著相关[14]。这就说明了具有良好特质的个体更容易改变自己的认知,能够从对待事情的评价上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

开朗阔达,豪爽不拘谨的人在遇到严重的事件时,也不会把问题想象的非常严重以至于作出极端的应激反应,而是通过认真的评估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达到一种和谐的解决状态。

(五)积极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最近研究非常热的领域,其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由于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个体所拥有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就会从个体的认知出发,改善看待生活状况的消极态度,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15]。Diener在2000年提出主观幸福感是主体对自己所拥有的生活状态所持的一种态度。他认为人的人格倾向和主观幸福感有关,具有积极乐观性格的人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感受生活。具有快乐特质的人相比消极个体而言,更容易获得快乐体验。

五、对积极人格研究的评价

首先,积极人格研究促进了人格心理学的积极转型。将人格心理学集中于消极人格特征的研究转变为向积极人格特征,使积极人格研究不仅既关注问题人格的矫正,更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使人格心理学研究回归了本原。

其次,积极人格研究丰富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范畴。积极人格研究倡导研究积极取向,重点研究人格的力量与美德,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平衡,拓展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范畴。

最后,积极人格研究拓宽了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为人格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积极人格研究展望

目前关于积极人格的研究还大多处在理论阶段,所以,我们应大力开展积极人格的测量与干预的实证性研究等。这样就会使积极人格的研究从理论建构中发展起来,建构更加有效的评估方法、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纵向研究,从而使积极人格研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的连接起来,为我国积极人格研究的本土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军,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132-147.

〔2〕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896.

〔3〕刘海燕,闫荣双,郭得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J].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7.

〔4〕林桦,彭运石.基本心理需求和幸福感的推动—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开封,2007.

〔5〕Kennon M.Sheldon,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gy Is Necessar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oal psychology,2010,34:321-330.

〔6〕M.Seligman.C.Peterson.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J]. American psychologisr ,2012,60:410-421.

〔7〕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信度与效度[J].心理学报,2004,36(3):327—336.

〔8〕Leontiey . Dmitry Positiv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pproching personal Autonomy[J]. A life worth living :Contribution to positive psychology .2006.30:49-61.

〔9〕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1—87.

〔10〕陈浩彬,苗元江.积极人格研究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48(5):245—249.

〔1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1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4.

〔13〕杨秀君,孔克勤.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1).

〔14〕Vailliant GE. Adaptive mental mechanisms :Their role in a positive psycholog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55(1):89-98.

〔15〕于欣欣,郑雪.大学生健康人格特点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507—509.

朋辈心理咨询概述 篇4

讲师:毛利元

随着心理咨询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模式层出不穷,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全体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成为一股强大的改革浪潮。

朋辈心理咨询就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对促进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在同辈及朋友之间进行的。咨询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本身的相互信赖程度,咨询员和来访者可以在咨询的起始阶段很快建立起互动关系,咨询员可以更好地深入来访者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咨询所能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朋辈心理咨询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提出的理念包括:

(1)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

(2)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3)心理咨询是一种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 1.心理咨询的含义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2.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

在这里“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学校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这两种形式关系

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辅导”在咨询问题、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辅导”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领域。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辅导”的关系表现在:

一方面,心理咨询在成立学生心理组织、培训学生咨询骨干、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等方面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指导,也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另一方面,“朋辈心理辅导”反过来促进学校心理咨询的开展,缓解学校日益增多的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员人员不足的矛盾,为及早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帮助。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分类

1.按照来访者的求助和咨询员给予帮助的主动性来划分,朋辈心理咨询可分为主动朋辈心理咨询和被动朋辈心理咨询。

主动朋辈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主动找寻心理安慰、支持及帮助;而被动朋辈心理咨询则相反,来访者由于遭受到挫折或打击,产生了压抑、移置等自我防御,这时朋辈心理咨询员就会主动帮助来访者,相对来说,来访者则是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

2.按照来访者与咨询员的数量比例来划分,可以分为一对一朋辈心理咨询、多对一朋辈心理咨询、一对多朋辈心理咨询和多对多朋辈心理咨询。

我们通常所讲的心理咨询多为一对一朋辈心理咨询。而多对一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多个咨询员对一个当事人的咨询,比如几位好友一起安慰考试失利的女生;一对多朋辈心理咨询是指一个咨询员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来访者进行的咨询,如咨询员对同学之间矛盾冲突的调解。多对多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多个咨询员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来访者进行的咨询,类似于团队心理咨询的模式,只是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关系为同辈而已。

3.按照心理困扰或者说是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来划分,朋辈心理咨询可以分为一般性朋辈心理咨询和障碍性朋辈心理咨询。

其中一般性朋辈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不足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而障碍性朋辈心理咨询则是指其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影响了来访者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譬如,来访者与其异性朋友闹分手,整天吵吵闹闹,使其情绪烦躁,无法安心来应付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4.按照来访者与咨询员的性别划分,可分为同性朋辈心理咨询与异性朋辈心理咨询。

就朋辈心理咨询的性别差异来说,女性间朋辈心理咨询较容易发生。女性之间的友谊多是出于感情交流的需要。相对于男性,女性有较多的幻想,心中的伤心、失落、自卑、苦闷、痛苦、悲愤等都希望找人倾诉,而朋友的理解、抚慰、同情更使她们觉得朋友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女性之间的友谊就起着一种感情宣泄的作用。而男性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也不完全是情感交流,除接受对方的鼓励和安慰之外,更多的是扩展到更广的方面,即在工作和事业上的相互帮助。

一般来说,就人生发展的历程而言,同性朋辈心理咨询发生的概率比异性同辈心理咨询的概率要大得多。因为男女毕竟有别,有些话题只可能在同性之间交谈,而不能在异性之间交谈。

三、朋辈心理咨询的条件性要素

1.要有牢固的友谊和信任关系。

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大优势就是,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的友谊与信赖关系,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

罗杰斯指出:“咨询是一个过程,其间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

2.咨询员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

由于双方已具有较为可靠的信赖关系,沟通上较为容易,与专业性的咨询相结合,可以收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宽容、接纳的心态面对来访者。

这一条为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求咨询员以宽容、真诚的心去面对以来访者身份出现的朋友、同辈。

4.在咨询时学会理智的进行分析和判断。

由于来访者的身份较为特殊,咨询员可能会难以把握心态,在咨询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理智的头脑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朋辈辅导员应具备的个人素质

尊重别人

有正面思维

情绪稳定

容易接纳别人

真诚

善于沟通

开朗及平易近人有耐心

敏锐别人的感受

有责任感

有自省能力能洞察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有同理心

能承载人生负面的经历,并转化为力量 愿意学习,在需要时能修正自己的想法 对工作的承担(我选择,我负责)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和帮助

五、朋辈心理咨询的主要技术

1.耐心而积极的倾听。所谓积极倾听,即指有明确的目的定向,不断获得信息作出判断、决定反馈,并且保持有持续的高度注意。朋辈心理咨询的谈话过程所需要的就是这种积极的倾听。直接表达积极倾听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语言和非语言方式。

(1)语言方式:补充说明、提问、提出共同点、简单重述对方谈话的内容、表明自己的见解、尝试性地以完全符合或相似的语言反映对方的陈述内容。

(2)非语言方式:点头、手势、目光接触,身体前倾,伴随非语词性的“嗯”、“哦”、“噢”等。

2.情感反映。它是指咨询员理解并反馈来访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参与技术。

来访者情绪情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言语主要是指言语表情,而非语言则主要指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即体语)。言语表情是指通过词语(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语气语调等方式表达的情绪情感,如“美好”、“可爱”、“伟大”、“向往”、“战斗”、“伤害”、“厌恶”等。面部表情是指肌肉变化、眼神变化而表达的情绪情感,如高兴时,嘴角上扬;烦恼时,眉头紧锁;吃惊时,眼睛瞪大等。身段表情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们识别情绪的重要方向,如愤怒时,身体僵硬;害怕时,全身颤抖;沮丧时,摇头叹气等。

咨询员反馈来访者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增长共情和双方感情疏通,有助于来访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表达的准确理解。

3.总结和探索。简短总结谈话要点,引导对方的注意力,保证谈话按一定方向进行,同时也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更新角度分析对方所处环境。

4.自我表露。从对方需要出发,与其分享自己的个人情感、态度、观念、经历,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开放”或“自我暴露”。“自我开放”在心理咨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来访者感到晤谈中双方地位的平等;可以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员的真诚、坦率,从而增强对咨询员的信任;可以增加来访者的自我开放程度。

5.解释。它指咨询员运用某种咨询理论或自身的经验,观察、描述、分析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实质、原因和发展过程。运用解释时应注意要适度,解释方式要因人而异。咨询员解释的理论依据应尽量与来访者已有的理论取向吻合,这样有助于来访者对解释的理解和认同。

6.对质。它是指咨询员对来访者的感觉、经验与行为深刻了解后所作出的反应。咨询员就来访者言行中的矛盾、歪曲及逃避的部分,通过询问技术,向其提出问题,协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的感觉、态度、信念和行为上不一致或欠协调的地方。对质技术强调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咨询员采用对质式询问时,应注意,①对质应在高度共情的基础上进行,②对质应该用投入的态度,③对质应该是试验性的,即要用假设的态度,用和缓且具有弹性的语气来提问,④对质要用渐进的方法,从来访者能接受的层面开始,再缓慢导入更深的层面。

六、朋辈心理咨询的原则:

(一)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向第三者公开当事人的姓名,拒绝关于当事人情况的调查,尊重当事人的合理要求。

注: 若当事人有自伤、伤他的行为倾向或是法庭需要取证时可以破除保密原则。

(二)具有强烈的义务意识,乐于为同学服务。

(三)在咨询过程中不得逾越辅导关系,运用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遇到困难情况及时转介,转介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说明转介的理由。

(五)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时,要尽量在最小的范围内寻求帮助,不能随意拿当事人的问题跟他人探讨。

七、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其他有效形式

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即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它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参与, 并加以积极引导, 心理互助不仅可以开展, 而且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它可以通过下列一些方式来进行(一)互助式心理训练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同学之间的督促、提醒、启发和鼓励有时教师重要。在互助式心理训练中,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的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时,会主动纠正自己和别人的不正确训练方法,会纠正别的同学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训练法。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企业家、明星、导游、主持人、服务员、清洁工等角色。让每个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二)互助式心理激励

互助式心理激励是指在同学之间给予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工作、生活,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事、对人、对己。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准确地认识自己。“差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优秀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学生都有认识自己的愿望,也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扬长补短的能力。但“知人易,知己难”是常见的事实,学生需要别人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关注,而且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遇到挫折时都有寻求帮助的愿望。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积极的刺激。例如,每年新生入学之后, 容易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现象, 对此, 朋辈心理咨询员主动接触该类同学, 开展谈心活动, 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其积极进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新生的心理问题。此外还有其他的做法: 如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差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开展互赠格言活动, 帮助个别学生战胜挫折, 互相鼓励, 共同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等。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应当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投入。(三)互助式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主要指受过心理学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或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了解自己,愉快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职业上获得最理想、最完美的自我选择和适应,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互助式心理辅导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每一位学生都写出自己希望得到辅导的心理烦恼或心理困惑。不署名,用代号或绰号。写好以后全部交上来;第二步,交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该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写好以后全部收齐;第三步,发回原来的学生,让其对“辅导者”的辅导予以评价、打分,写好以后全部收齐,教师对“辅导者”的辅导给予鼓励性评价;第四步,发还给“辅导者”,让其了解自己的辅导水平;第五步,全部收回归档,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和高质量的辅导在全班表扬,并请学生发表补充辅导意见。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四)互助式心理暗示

所谓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反映出相应的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互助式心理暗示是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与被暗示者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助式心理暗示之所以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点多,影响力大。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尊心,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看,含蓄的暗示要优于命令式的要求。同学之间往往命令少、要求少、强迫少,从众多、模仿多、默契多,所以同学之间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当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也能自觉地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影响其他同学,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的关键在于把握积极的暗示,克服消极的暗示。

八、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意义

1.对咨询者而言:通过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增加自己的才干,改善人际沟通,提高工作方法。

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5

高中生职业生涯课堂——生涯概述,开启人生

一、教学背景:

大部分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自己以后想考哪所大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等。对社会上就业情况、各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也不了解。概括地说就是很迷茫,所以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希望学生初步了解职业规划,有规划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教师举例让学生知道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如何做规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探索自己和职业的热情,对未来充满期待,并将规划落实到行动。

三、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课前小调查)

师:同学们,我想请问你们几个问题: A.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B.你的兴趣、特长是什么? C.你的理想大学、专业是什么?

生:医生、教师、研究员、设计师、作家、心理学家......喜欢绘画、唱歌、体育运动、写作......师:看来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想从事的职业、想上的大学和专业还不是很了解,概括来讲就是我们没有职业理想或者职业理想不明确,我们感到迷茫。有人做过调查,小学生有职业理想的人占80%,初中生50%,我们80%的高中生没有职业理想。再看一组数据:仅仅2.1%高中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大学生57.8%对自己专业不满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越长大越迷茫,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目标,没有规划,随波逐流。

2、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1)哈佛大学调查研究:发现最初的仅仅3%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在25年后成为成功人士,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2)再看一个案例:刘立早,为换专业,不读博士,再战高考。

刘立早:23岁,重庆人,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生。199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并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学反应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2003年3月,从清华大学申请退学。2003年6月,第二次参加高考,并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

记者:对你来说,这种选择花费了你五年的代价,沉没成本这么大,那既然如此何必当初? 刘立早:高中时,对于大学也好,专业也好,概念都是很模糊的,根本就没有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自己以后想要什么,想做什么。(3)再看一组图片: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

师:同学们,老师用了数据调查、用案例、用图片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必要(没有规划的人生就是在浪费生命)和重要(规划能够让你获得资源,更可能成功)。成功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你不准备,不规划,你的努力可能是徒劳无功的,等待你的将是社会血淋淋的教训和残酷的现实及无休止的焦虑不安。

你去旅行 你会考虑:我有多少钱?我有多少时间?喜欢去可能去的什么地方?是旅行团还是自由行?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当地的气候条件怎样等等。可是对于职业生涯这个人生重要的旅行,我们有多少人是没有经过任何筹划就上路了!老师希望大家从此刻开始牢固地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为生涯做规划,你准备好了吗?

3、职业生涯准备(态度、工具书、资源)师:同学们,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 生:从现在开始

师:错,从出生开始。还记得我们在一周岁生日时抓阄吗?大人们会根据我们手上拿的东西推测我们长大后从事的职业,有的家长也会据此进行某方面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尽管不是百分之百吻合,但说明了从小就要有规划的意识。人生需要设计。你们是幸运的,从现在就可以进行规划还来得及,不像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才进行规划已经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错过了很多机会。放羊娃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如果不想像他一样恶性循环,我们就要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高考战神王金战——研究自主招生,精心设计让初中女儿就能上北大)。了解课本目录,熟悉框架

第一篇 生涯概述,开启人生(总述)

第二篇 发现自我,唤醒潜能(借助专业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第三篇 认识高考,学会择业(分析外在环境,获得信息,寻找资源)第四篇 生涯决策,成就人生(将规划付诸行动)

4、职业生涯规划

阅读课本P1-P10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a.什么是工作?职业?生涯?

依次是满足我们的安全需要、社会认可、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b.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中学生涯教育的三大目标: 关注学生自我的发展,挖掘学生潜能(我是谁?)

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帮助学生确立目标,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要去哪儿?)学会有效决策行动,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挑战的人才(我怎样到达那儿?)核心目的:提升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c.为什么需要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助我们成功,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做自己人生路上的领航者。

d.怎样职业规划?(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世界、形成生涯目标、确定职业价值观;根据舒伯的生涯规划阶段做好每个阶段的任务;生涯规划“五步法”;生涯规划考虑因素;校内校外生涯活动表)

在课程最后老师需要提醒大家一些学习方法:多思、讨论、辩论、演讲、调查、交流、实践 课程福利:

可以利用的资源:推荐职业规划相关网站及找工作网站

5、教师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职业生涯规划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没有规划的人生很难成功!谷歌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常被邀请到清华、北大等学校作报告,被誉为智慧的象征,给学生留下最深的是:“人生需要设计,职业需要规划,有规划的人生就会精彩、辉煌,有规划的职业就会做大做强,创造一番事业。”

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6

积极心理学思想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赛利格曼提出,在2000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吹响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号角。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和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积极心理学要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幸福在多数情况下是主观的,所以它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意即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事例:有一个聪明人和一个老实人一起到海边玩,聪明人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贝壳,而老实人也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鹅卵石。当他们走到一起时,聪明人提议两个人交换自已所捡到的东西,老实人爽快地答应了。聪明人在交换之前悄悄地把自己捡到的最好看的两个贝壳藏匿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老实人,而老实人则把自己捡起到的所有鹅卵石都有交给了聪明人。回去之后的那天晚上,老实人睡得很香,但聪明人却彻夜难眠,他一直在想:老实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样把最好的石头藏匿了起来。在这里聪明人客观上占了便宜,但主观上却并不感到幸福;相反,老实人客观上吃了一点亏,但主观上却感受到了幸福,这就是主观幸福感。塞利格曼创造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个要素——乐趣、参与、和意义。乐趣通常表现为兴高采烈的外在情绪表现形式;参与是指对家庭、工作、爱情与业余爱好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意义则意味着个体对行为或事件深层价值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能发挥自我的力量,达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标。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真实的幸福,他必须要感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又可以使他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则必须要达到超越自我。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点”是: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个基本点实际上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基本路径的具体体现。

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7

关键词:概念图认知发展阶段论,智力三元理论,有意义学习,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了相关资料之后, 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将概念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有益补充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 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 (认知) 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 (Schemes) 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陈琦、刘儒德2007)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机能的成熟,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 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 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他认为, 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陈琦、刘儒德2007) 。一方面, 由于受环境影响, 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 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 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 (assimilation) 和顺应 (accommodation) 两个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 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这种不平衡。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 (equilibrium) 的过程, 个人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 实现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依据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 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 0-2) 、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 2-7) 、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 、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成人) 。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 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 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 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 能做一定的概括, 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综上所述, 可以总结出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个体是在建构自己的见解, 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必须把老师提供的信息并入他们已有的图式中去。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 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理解的过程, 在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学生通过与老师讨论、与同学讨论、翻阅书籍、查找资料,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 老师制作的相对完善的概念图为学生提供了新知识建构的良好支架, 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师完善的知识提供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机的连接。概念图正是帮助个体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组织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 (R.J.Sternberg, 1985) 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 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 (analytical ability) 、创造性能力 (creative ability) 和应用性能力 (practical ability) 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 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 (陈琦、刘儒德2007) , 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组合学生的特征分类为研究概念图应用于不同类型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也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预测, 便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结果上有备而战, 战果辉煌。依据此理论, 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辅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交流能力, 继而充分释放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的有益补充功能。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 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 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奥苏贝尔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 并在第二年发表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奥苏贝尔 (1994) 认为, 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 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 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 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 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奥苏贝尔 (David P.Ausubel) 提出有意义学习 (meaningfu learning) 过程的实质, 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 (nonarbitrary) 和实质性的 (substantive) 联系。

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则需要具备以下标准及条件。

1. 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两条标准:

(1) 新旧知识的非字面联系。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也就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2) 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 有意义学习实现的条件:

(1) 外部: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 内部:学习者自身因素。 (1) 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2)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 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结果, 旧知识得到改造, 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即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表征学习 (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2) 概念学习 (concept learning)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3) 命题学习 (proposition learning) :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 分两类 (非概念性命题, 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 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 。命题学习包含表征学习, 且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奥苏贝尔的理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诺瓦克教授根据其理论开发了概念图工具, 并首先在研究儿童能够理解诸如能量、细胞和进化等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很快他们发现, 该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由此对概念图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 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学生制作概念图, 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 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 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 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 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四、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造性思维 (creative thinking) 是发散式思维 (divergen thinking) 和聚合式思维 (convergent thinking) 的统一 (陈琦、刘儒德2007) 。其特点为流畅性 (fluency) 、灵活性 (flexibility) 和独创性 (originality) 。他提出四种类比方法:狂想类比 (fantasy analogy) (尽量列举) 、直接类比 (direct analogy) (有与问题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境) 、拟人类比 (personal analogy) 及符号类比 (symbolic analogy) (直指人心, 立即感悟。如漫画人物眼睛里画上$符号以刻画人物贪婪刻薄的形象) 。

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进行训练: (1) 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 (鼓励、班组讨论) 原则:不需评价 (要到脑激励法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 、异想天开 (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 、越多越好 (重数量而非质量) 和见解无专利 (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 。 (2) 分合法 (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 “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 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 。 (3) 联想技术 (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 。

概念图技术正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辅助学生开阔视野并鼓励想象,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们选出最合适的知识内容, 形成最恰当的结构概念。比如:在讨论中, 学生可以将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 以引导和激发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 这正是概念图解决的问题, 同时利用适合的软件, 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 体现集体思维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 等著.佘星南, 宋钧译, 邵瑞珍, 皮连生校.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8

图画心理疗法是心理老师以学生创作的图画作品为中介,通过学生、图画、心理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发展象征性语言,发现内在真实感受,并将其创造性地整合到人格中,最后使学生发生治疗性改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本文就图画心理疗法的主要技法和操作技巧进行阐述。

二、主要技法

图画心理疗法在实施中有一些主要的操作要素,抓住这些主要的操作要素就抓住了图画心理治疗的关键技巧。

1.图画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图画的内容主要来自3个方面,记忆、想象和真实生活。要画出记忆画是具有难度的事,无论对儿童来讲,还是成人。大多数情况中,我们画出的画都会缺少很多微小的细节,概括性比较强。

我们的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还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这时候,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关注语言的心理疗法,可能效果不会十分明显。如果使用图画心理疗法,我们只需要给学生纸笔和图画工具,便可以通过他们的图画内容来了解他们,来给他们提供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2.图画的材料和场所

图画的材料和场所是绘画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我们会用标准A4的画纸,因为那既能对学生的图画篇幅等作出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人们图画中的一些细节。在图画中提供给学生的颜料种类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图画作品的颜色。一般来讲,我们图画用的颜料必须选择适合使用对象的图画发展水平的种类,比如低年级学生就不大适合选用水粉颜料,可能用蜡笔、油画棒比较好。

在进行图画时,我们要使学生感到安全和温暖,这样方便他们自由地画出各种形象。一般说来,学生在图画的时候会不大愿意有人在旁边观看。考虑到这个,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图画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他们的个人空间。

在我们学校,一般都会有心理咨询室,图画的材料也是十分常见的绘画工具,这给了我们在学校中运用此疗法的可能。

3.学生与心理老师的关系

学生与心理老师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图画内容,图画过程中表现的重要因素。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会对图画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要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老师是帮助他们、分享他们思想、感受他们情感的人。心理老师的在场和出现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压力,或者产生焦虑的感觉。这是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儿童把人物形象画得很小,但那其实并不是他们低自尊或不安退缩等原因,而是他们感受到了图画环境或者心理老师个人的压力。

三、操作技巧

主要的技法

图画心理疗法目前发展出了很多的技法,下面对这些技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1.自由画

图画心理疗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自由画。

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经常会拒绝“自由地把想到的东西画出来”这个指示。他们会说“我画得很差”“我对画画没兴趣”。这些回应可以解释成潜意识的抵抗,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说明了相对于语言表达,不擅长图画的人要多一些。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最好不要继续要求学生,以防破坏与之建立的治疗关系。

另外,考虑到不善于图画的学生,心理学家们还陆续提出了多种其他的操作方法。比如,对于那些不善于“自由地画”的学生,可以给出题目让他们进行命题作画。而心理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梦见的东西画出来。当然,这并不需要学生们画得很艺术,只他们需要简单地勾勒一下就可以了。

2.涂鸦法

涂鸦法是在不进行任何思考的情况下,随手画出线条,再根据线条偶然形成的某种意向绘制出图画的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

涂鸦法不单单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并进行自我投射,也可以用心理老师和学生交替作画的游戏式的操作的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交替涂鸦法不单可以表达出学生的潜意识,也可以表达出心理老师本人的潜意识,而这就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交替涂鸦法常见的感想是:“对方画的线条,我一定画不出来,很有新鲜感。而且自己信手画的线条,被对方变成了一幅画,感到很开心。”另外,学生也会有“他没有把我画的线把握好,他没有重视我”之类的反面感想。

3.家庭描画法

对于不善于画画的人,要画人物就已经很困难,画家人就更困难了。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圆形家庭画法,用简单的圆形来作画,不善画画的人也能轻松地画出来。从圆的大小我们可以推测出家庭成员对学生影响力的大小,从空间位置关系则可以看出学生的人际关系。用蜡笔涂色的话,还能表现家庭成员每个人的性格。

以上是图画心理疗法主要的技法和操作技巧,还有一些测试,如画树测试,自画像测试等属于主要技法的具体的分支,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阐述。

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它特别适用不想说话的学生,或者对治疗有阻抗,怀疑自己口语能力,害怕心理老师“玩他们”的学生,图画传达的内容较文字或者话语来说较丰富,学生自我解答的过程就是探索自我的过程。这弥补了一些偏重语言方面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缺陷,适用于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拥有广泛的使用前景。

上一篇:体系认证工作总结下一篇:输煤栈桥底板底面防腐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