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需求(精选12篇)
教师心理需求 篇1
1 前言
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系统的支系统, 它由体育教师管理、体育体制管理、体育后勤服务管理、体育教学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体育管理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相一致,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措施, 亦是实现学校教育整体目标的具体措施。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 学校各项体育工作成效的决定因数。体育教师的心理需求, 是体育教师积极工作的主观心理基础, 它对体育教师工作实效有着重要的主观制约影响。因此, 开展体育教师心理需求的研究, 对体育教师管理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具有重要的实效意义。
2 体育教师心理需求分析
需求是满足个人或社会生活必需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渴求倾向。需求产生的表现形式是个人的愿望、兴趣、动机等。它具有推动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朝一定方向活动, 以求得心理需求满足的鼓动性特点。体育教师心理需求, 它包括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两大类。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仍然客观存在。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在不同地区, 甚至相同地区的城乡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学校体育教师年龄、经历、心理素质、思想水平等均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体育教师心理需求存在着差异性。有的体育教师重视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作为一般基本需求;有的体育教师较重视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在心理需求中处于次要地位;有的体育教师看中的双重需求, 两种需求占而有之。
2.1 体育教师工作特点与自我完善心理需求关系。
体育教师工作特点, 主要表现在劳动的复杂性、艰苦性、创造性三方面。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这是教师的工作的共同特性, 但是, 体育教师的劳动不仅在脑力劳动方面, 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应是脑力和体力双重劳动的劳动者。体育教学从制订目标、计划到具体的实施的整个过程, 体现着体育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实施中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 抓住教育机遇, 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发展学生体育活动能力,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整体的教学过程既是身体练习过程、思想教育过程, 又是开发学生智力过程。体育教师劳动的特点, 决定了有别于其它科任教师的心理需求或心理满足。学生体质的增强, 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课余训练成就的取得, 是体育教师心理满足的主要需求。满足的过程是逐步胜任工作, 取得成就, 并能显示才能的自我完善过程。这是复杂的、艰苦的、创造性的过程。2.2体育教师心理需求的内容。2.2.1社会尊重。学校系统隶属于社会系统之中, 必然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社会体育意识状况, 对体育教师尊重心理需求产生影响。我国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 基本上是传统的以文化成绩决定一切的办法, 这对社会重智轻体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起促激作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尊重有别于其它科任教师。体育教师需求尊重心理, 在社会环境中难以得到满足。2.2.2学校尊重。在学校内部环境中, 教师的需求, 最敏感、最强烈的是要求受到尊重, 特别是要受到从事学校管理主要领导人的尊重。体育教师至高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在社会难能满足的情况下, 越是需要在学校得到满足。学校管理主要领导人, 在政治荣誉、生活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 切实关心体育教师, 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 重视体育工作的开展, 体育教师心理需求就能得到满足, 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工作效率就能得到不断提高。2.2.3自我尊重。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尊重, 是体育教师尊重心理满足的客观方面, 自我尊重是满足尊重心理的主观方面, 对客观尊重的转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教师工作能否得到社会和学校的承认和支持, 与本身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学历水平、工作能力、资历职称等有相关联系。在目前社会体育意识比较单薄的时期, 体育教师尤为要重视自我修养。学校重视智育是普遍现象, 但体育教师本身不能因为自己在目前社会和学校中所处的实际地位而感到自卑, 自卑心理对本职工作、学校体育事业有重要的影响, 难以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尊重。2.3物质需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教师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和保障。它具体表现在职业、生活、医疗等得到保障。人的物质需求除了生存本能的基本需求外, 还具有更高的物质需求渴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和改善。体育教师需求与其它科任教师同等待遇, 这种需求的倾向程度与环境条件有关, 与本身精神活动有关。教育决策部门应尽可能满足体育教师合理的物质需求。
3 需求与管理
体育教师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骨干力量, 抓好体育教师管理, 就是抓住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重视体育教师内在因素的激励, 了解体育教师的心理需求, 满足体育教师的合理要求, 是体育教师管理的关键。3.1学校环境的客观因素与体育教师的主观需求相统一。学校管理主要领导人, 把学校体育摆到应有的位置来抓和管。理解和尊重体育教师工作。关心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 抓好心理平衡是满足体育教师心理需求的重要条件。3.1.1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体育教师管理目标是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工作质量,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把体育工作摆在一定的位置, 重视、支持和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 满足他们的合理心理需求。这就需求学校管理主要领导人, 切实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明确体育管理体制, 积极参与体育工作, 而不是形式上的重视, 或口头上的重视, 不仅仅停留在“管”字上, 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 逐步增强师生的体育意识。这对满足体育教师的尊重心理, 稳定体育教师献身于与体育教育事业的精神支柱心理是非常必要的。3.1.2关心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学校领导在对体育教师政治关心的同时, 应在生活上关注和帮助解决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评优等因素会打破体育教师的心理平衡, 这对体育教师管理有制约影响。3.1.3满足体育教师的基本权利。体育教师管理是民主管理。体育教师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计划、制度、考评等管理环节上, 允许体育教师发表意见和提出批评, 采纳体育教师合理化建议, 增强体育教师主人翁意识, 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共同做好工作。3.2体育管理与体育教师实际相结合。体育教师队伍由于历史原因, 在资历水平上、思想和文化修养上、工作能力上有着差异。另外, 体育教师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存在着区别, 这就构成了体育教师不同层次。学校在制定具体体育工作目标、计划、岗位职责时, 应考虑体育教师不同层次和特点, 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使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业务进修, 业务进修是教师权利和义务, 它与晋级和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因此, 业务进修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统一的形式, 能使教师自我完善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措施。3.3奖励制度与体育教师的实际劳动相统一。奖励制度是在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的。学校在制定相应的制度时, 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体育教师在完成本岗位职责任务的情况下, 应与其它教师同等享受一切待遇, 对于取得重大成果的体育教师, 在评优、晋级等方面, 应享受应有的特殊待遇。奖励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不是以制度约束体育教师、限制活动范围、监督体育教师为目的, 它是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措施。所以, 对待体育教师应立足于鼓励为主, 提倡奉献精神,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精神, 使个人需求服从于社会需求。
4 建议
4.1 学校管理主要领导人, 应该根据学校的客
观条件和体育教师的心理特点,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潜在能力。4.2体育职业需求体育教师要有一定的体力, 而体力是以旺盛的精力为基础的, 所以, 学校领导要爱护体育教师, 安排工作适当, 负担合理, 劳逸结合。4.3体育教师管理是体系性管理, 是以管理具体事项为管理内容, 不仅仅是以管理人为目的, 在管理过程中, 方法和手段应科学合理, 各种制度是硬件, 执行制度是人为的软件, 应做好软件工作, 逐步与硬件相统一。4.4充分发挥各种有利条件, 把体育意识从学校向社会环境伸展, 积极造成全社会都关心学校体育的局面。
摘要:体育教师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 开展对体育教师心理需求的研究, 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实效意义。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育教师,心理需求
教师心理需求 篇2
最具代表性的需求心理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该理论不仅广泛分析顾客心理,也同样适用于饭店员工需求心理研究。深入地剖析员工需求心理有助于提高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员工需求心理理论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第一层次的需求。员工在饭店里工作,生理需求是不言而 喻的。饭店着重关注与员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方面:
(1)员工餐厅。员工每天至少有二次或三次在食堂用餐。员工餐厅应窗明几净,餐厅工作人员应着规定服装,并严格按程序和规范提供服务。所供菜肴也要在色、香、味、形等方面达到一定质量,并相对调剂,食品卫生须有严格的标准,逢年过节要体现节日气氛。
(2)员工宿舍。目前民营企业一般不设员工宿舍。如设个别员工宿舍应逐步改善条件,按公寓式管理。
(3)员工浴室和卫生间。为员工提供舒适、清洁的浴室和卫生间不仅是保持服务质量的必需,也是关心员工、满足其正常生理需求的必要。
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属于第二个层次。员工虽然很熟悉庄园环境,他们不大 可能产生初来乍到的客人那样不安全感,但他们的安全需求完全存在,主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员工的恐惧感。他人生地疏,又不熟悉服务规范,有时遇到外国客人更是不敢开口,如果尚在适用期内,还可能担心试用不合格随时遭到辞退。
(2)对严格制度担惊受怕。《员工手册》以及诸多规定不免产生害怕心理,怕违纪、怕罚款、怕除名。
(3)女员工对庄园环境的不安全感。由于习俗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女儿在旅游饭店工作不放心,他们一是担心外国客人有非礼行为;二是担心有些客人素质不佳,怕女儿识别不了会上当受骗;三是担心饭店气氛过于豪华,出入者多有相当经济实力,孩子易受引诱;四是担心同事之间相互攀比,会使孩子扔到艰苦朴素习惯。
(4)夜晚工作时间不稳定,员工害怕很晚单独回家不安全。(5)有些员工过于劳累或单调,有些甚至有危险。
员工存在上述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老板或管理人员应在措施上、制度上、组织上尽早让员工熟悉环境、熟悉规范和程序,尽可能消除导致不安全感的一切因素,并且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对员工多加关心,多给予指点,经常与员工家长或家属保持联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还应加强劳动安全教育,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根据条件可设置医疗或为半夜下班的员工解决住宿问题。
3、社交需求
员工的社交需求是指员工渴望在庄园获得友情,希望与同事精诚合作,和睦相处,害怕 孤独,受到歧视,并盼望成为某个组织的成员。
组织各种活动是满足员工社交需求最普遍而且最有效的手段。比如多见的活动有:各类 比赛、演讲、交流、观摩等活动;联谊活动,如生日晚会、跳舞、礼宾服务;或者书法、摄影、收藏等展览;或读书活动等等。
员工具有社交需求,这对管理是件好事,因为通过满足他们热望交友的需求,可达到增 强庄园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4、尊重需求
在对客服务中,强调“客人是上帝”,这就是对员工说的,即在对客服务中员工应尊重 客人,但服务业的性质决定了宾馆饭店不能用元宝的形式要求客人尊重员工,让客人把员工当上帝看待。
然而,员工是有尊重需求的。但是,在宾馆饭店工作的员工显然不能与客人“平起平坐”,不能要求客人尊重自己,这是员工在饭店内的角色地位决定的,但这样不意味着员工要求获得尊重是不合理的,不应给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应在以下几个得到满足:
(1)领导对员工的尊重。管理者的职能之一就是为员工服务,因此领导应视员工为上帝,尊重他们。
领导尊重员工不只是口头上,应该在工作及生活中尊重员工的人格、知识、才能和劳动。在宾馆饭店内,不分民营和国营,不管职位多高,所有人的人格是绝对平等,上级有权利批评下级,但必须有依据;相反上级应该接受下级的监督与评议。上级既有充分的理由批评下级,甚至处罚下级,也必须注意态度和方式,不能有侮辱和谩骂行为发生。
(2)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在我们庄园中间提倡相互尊重的风气。年长的应尊重青年人的机灵、活泼和热情,青年人则应尊重年长者的志成、稳重、经验和知识,人各人所长,都有值得他人尊重的长处。
(3)来自客人的尊重。尽管饭店不能明文要求客人尊重员工,但员工娴熟的服务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往往能赢得客人的尊重。
然而,客人确有一些不懂得尊重员工,他们有的叫喊,有的说脏话,有的动手动脚,还 有的甚至骂骂咧咧。员工不应过多计较少数客人的这种行为。
5、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拿破仑曾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用到 饭店管理中来,则可以说:不想当总经理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目前处于总经理位置的的确有不少人是从服务员或厨工做起的。他们经过不懈努力,排除种种困难,终于到达饭店管理金字塔顶,这正是他们自我设计与自我实现的结果。
饭店员工中青年人居多,他们中有许多胸怀大志,不甘现状,愿为社会多做贡献,这种 备发向上的精神正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饭店发展的动力,是饭店的一笔珍贵财富应爱惜、保护。
经常开展一些评比和竞赛,有利于员工的自我实现。有的大饭店将种种技能比赛轰轰烈 烈。极大的提高了饭店的服务质量。
(二)员工需求心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这里拟从需求心理的角度,讨论饭店(庄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注意做好的几项员工需求管理工作。
1、员工生活管理
不难想象,自己的饮食起居都成问题的员工能够数年如一日的向宾客提供主动、热情、温馨的服务吗。一旦员工的后顾之忧解除了,生活质量改善了,他们的工作劲头便有望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在我国饭店业提供学习外国主管理经验时,往往偏重于将他们的管理制度营销策略、公 关手段“拿过来”,却忽视了他们关心员工生活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际上海饭店业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乏对员工的生活福利予以极大关注的典型例子。下面以北京一家负有盛名的中外合资饭店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中外合资的北京丽都假日饭店聘请假日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工会组织认识到,要想把酒 店建成“宾客之家”,首先把酒店建成“员工之家”。其中方领导打破合资宾馆酒店的惯例,2 独资为员工解决宿舍问题,改善住宿条件,现已建成员工公寓,员工餐厅享受工作餐;老员工子女由饭店直接联系入托;为员工办保险;还办理了理发室、浴室、阅览室、员工酒吧、小卖部等。
2、感情化管理
感情化管理和严格管理并非水火不相容。严格管理的核心是“法治”,即各级管理人员 严格按制度和规范办事,坚持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原则实施管理。严格管理是饭店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
但是,严格管理不等于无感情管理,在严格中必须融入感情化管理。在不折不扣执行制 度的同时,不忘记对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我说的:人心都是肉长的。
感情化管理讲究人情味,讲究对下属有爱心。管理者业余时间与下属一起谈天说地,评 书论地,甚至下棋等,都是感情化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
饭店的感情化管理主要表现在:
(1)管理者脸上常带笑容。有的饭店从业人员提出:微笑服务来自于微笑管理。因为 管理者对员工主动的微笑意味者管理者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管理风格。管理者的微笑还有助于培养员工的服务角色意识,可随时提醒员工对宾客提供微笑服务。管理者的微笑同时又向员工展示其理解、宽容和感谢的内心世界,减少与消除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切记不要冷潮热讽,挖苦或谩骂、侮辱下属。管理者的微笑可增强员工的勇气和信心,减轻受监督的压力。管理者的微笑又具有非同一般的鼓动力,它是对员工劳动的认可和赞赏,又是一种勉励,员工从中能获得鼓舞与激励。
微笑不等于不严格,不等于一团和气。在管理者中提倡既严格执行制度,掌握原则,又 要实行微笑管理。即我们提倡的“你微笑了吗?”和“严中有情、严情结合”的理念。严而无笑或笑而不严都是不可取的。这两者的结合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是真心关怀员工。为员工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是关怀员工的一个方面。对待错误的 员工同样应给予适当的关怀。如一位员工因工作没有尽到责任而受到处罚后,当我得之其父长期卧病在床时,随即从我自己身上掏出100元交于该同志,给其父买些药品。有的受处罚后我个人又掏腰包请客,该罚的照罚,该关怀的照关怀,这正是严爱结合,刚柔相济的原理。
二是上下级的沟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不单只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不仅仅是下达命 令和执行服从的关系。不仅在业余时间,即使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也应该频繁沟通。这样的沟通不仅有关客人需要、服务质量、促销策略等业务信息的沟通,主要是指感情方面的沟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应该有道墙,即使是透明的玻璃墙也不可。从开业开始我们要求中层和基层班组长每天早上一到岗即主动向下属问好致意,举办生日晚会颁发纪念品,慰问病员等。
(2)管理者率先垂范,主动承担责任。一个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管理者往往能赢得下属的尊敬。要求员工向客人主动热情招呼,而管理者却对下属爱理不理,甚至板着脸;要求员工注意服饰打扮,讲究清洁卫生及文明行为,自己却挽起衬衫袖子,佩戴饰物,留长指甲;要求员工礼貌微笑,自己却不但不笑还粗话连篇。这样的管理者很难与下属的感情打成一片。
另有一种情况,也是管理者的大忌,即不敢主动承担领导责任,遇到事情文过饰非,避 重就轻,将责任推给下属。南宁大饭店派出数名员工代表参加全市饭店行业的技能大赛,按饭店的规模、历史、声誉以及综合实力,这家饭店的员工应该捧几个第一名回来,但结果却大失所望,推了光头。参赛员工难过得一连数天抬不起头来。然而,饭店的领导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勇于承但行,分析名落孙山的原因,将领导平时以老大自居,自以为是,疏于学习业务和培训,对比赛和训练不够重视等列为主要原因,还特地请参赛员工吃饭,深表安慰,主动向他们道歉。员工们万分感动,从此以后,加紧学习业务知识和操作训练,改进操作程 3 序和办法,在后来的比赛中一举夺冠。可以想象,如果该饭店领导不是主动挑起责任,而是将失败归咎于参赛员工,那么以后的比赛结果肯定不会拿冠军。
在这一点上,我也是率先垂范的,多次自我批评和责罚。
3、帮助员工积极进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了饭店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将着重研究饭店管理中如 何帮助员工自我设计与自我实现。
我们各级管理者首先应懂得有一支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其他任何别的资源所不可替代的。用什么态度对待胸怀大志的员工,正是有真知灼见的管理者与鼠目寸光、不懂发展的管理者的主要区别之一。中国大酒店为员工专门设置有图书室,提供精神食粮,并安排员工参加社会上各类学校及文化技术学习班,鼓励他们自学成才。上海远东不夜城大酒店还专门设“自我成才”奖,鼓励员工在业余时间里攻学历、读英语、学计算机,最高管理层曾多次在员工会议上告诉员工多读书,无论对自身素质还是对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均大有益处。
鼓励员工为庄园的经营管理提建议,出点子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设一个“建议箱”征求员工“金点子”。
月初有一位老部下给我打电话,请教我,职业经理人考试是否参加,我说你应该参加。我年老了有无证书无所谓了,你年轻,即使选择这个职业,就一定拿到资格证书,这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次考不好,至少买了一套书,为下一次再考打好了基础,结果他参加考试了。希望在座的管理人员能够向“职业经理人”发展,也是目标激励。
员工有这种心理需求,就要激励。
利用心理需求赚钱 篇3
根据所闻所见,张女士便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与其受穷,倒不如做点小本生意谋生。眼下青年情侣都喜欢饰物,我何不开设一家饰物店呢?
于是,张女士东筹西借,筹措到了两万多元钱,精心选择了店址,开设了一家情侣饰物专卖店,进购了一批特色饰物,由于她店内的商品颇具特色,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走进她的店内你就会发现: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玫瑰花包装在精致的塑料盒中,用彩带系住,使游客备感温馨。还有各种雕花蜡烛,或单独摆放,或集体堆放,不时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还有一些“能歌善舞”的声控玩具,可以录音的布娃娃,以及各式香包、相片架、胸花等,这些小物品都能引起顾客的欢心。
在专卖店的东墙角,还挂着许多手机挂件和爱情密码锁。有一副看似十分普通的手机链,只需用手轻轻一碰,手机链便会自动发出“我爱你”的声音。
到张女士店内光顾的人很多,因为这些饰物价廉物美,也符合他们的消费心理。张女士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总会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的问题,顾客如果想退货、换货,她也会毫无怨言。
张女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受到了顾客的青睐,她相信顾客就是上帝。由于张女士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所以她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的生意越做越火,收入也在不断地增长。
当今社会,商机到处是,巧抓人们的心理需求去做生意,不仅能够赢得顾客的青睐,还能获得不菲的财富。迎合顾客的心理推出相应的产品,并不需要多少投资,只要你眼光独到,用智慧的头脑去把握商机,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师心理需求 篇4
我入职时,心情激动,满怀热情,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我对于教学积极、认真,但初入职场,由于经验欠缺,教学中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心理上的角色转变不易,深感责任重大——以心理换位来应对
从学校到学校,由于身上还带有浓厚的学生味,要求短时间内完成由学生变成教师的角色转变真的不是件易事。我自己学没有问题,但如何教学生?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我深感自己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一生,我觉得很有压力。在我备感压力时,领导和同事都关心和帮助我,使我渐渐适应这个角色。
我主要遵循以下两个调适心理的原则:首先,需要倡导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其次是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围绕这两个原则,我认为关键要做到心理换位,即善于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心理地位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选择最合适、最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
怕由于自身上课的不足而影响学生学习——以广泛听课、认真备课来应对
由于是新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缺乏经验,有时候会为“自己这节课是否上好了”这样的问题而心烦不已。到底什么样的课是学生欢迎的课?什么样的课是高效的课?作为一个新教师,心里没有底。我迫切地想把课上好,想让学生学有所得,然而有时候却感到力不从心,无比着急和烦恼。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结合其他教师的建议给自己定了两个任务:一是尽量多地听课;二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反思好每次教学。
如何实现平庸中的自我突破一以开放的心态开课来应对
在经过三四年的教学实践后,我已能够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然而总觉得自己似乎很平庸。三四年的教学经验,平平的教学水平,自己的教学生活总是这么平淡,与最初所期待的崇高的教育事业似乎有很大的心理落差,我开始迷茫了。正在那个时候,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期待。由于公开课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大量地查找资料,反复地备课、磨课,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非常大。尤其是经过教研组长等指导后,再改进时发现上课的思路越发地清晰明了。正是公开课使我找到了专业发展的途径,只有在同伴互助、团队合作中,教师的教学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以开放的心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从众心理,人的安全需求 篇5
每一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下火车站我们都会随着大流就会不用想事地走出火车站,有许多这样的“从众”而正确的事例。其实这是根据常识做了判断,更多的时候从众并没有从常识判断,只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大家都这样,错不了,即使错了,大家都一样。
且不说孩子千差万别,但即使是“百差十别”,那也说明孩子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智能结构。在幼小的时候,特别需要不同的环境成长和发展。我办学本来开始是出自个人的兴趣,但到后来假装得考虑社会的意义并自己也信以为真的时候,我想这种社会意义是提供一个选择,为某些孩子。
我曾有过一次闯红灯的经历。前面一辆高大的大巴,让我没法看清前面的红绿灯,如何计算左右的红绿灯规律咱也没有去关注过,跟在这大巴后面结果就闯了红灯。如果在当时的情况,自己停一会儿让大巴离我一点距离以免看清红绿灯,但如果那时是绿灯,你傻乎乎地停着后面的人不停地按喇叭让你感觉自己就像犯罪似地内疚。
激活心理需求,赢得市场先机 篇6
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是企业营销活动的起点。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着人在收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职业等方面的不断提升,人的需求会缓慢或较快地从低级需求向高一级的需求发展。
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人均收入也已接近2000美元。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理论,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会从过去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在这个升级过程中,企业不能被动地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积极主动地根据目标消费者的收入、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去“激活”消费者的需求,并创造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处于有利地位。
从生理需求向安全需求和爱与归属需求的发展,相对比较容易,似乎不用什么外在手段的刺激都可以实现。而从爱与归属需求向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发展,则往往需要外界的刺激,也就是说,这些需求只有通过“激活”才可能更快和更有效地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现在整个社会都处于快速转型期,人们往往对这种快速变化不太适应,也不知道如何行为(包括消费行为)才能与这个时代匹配。这个时候,企业如果能够艺术地“激活”其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有关消费者尊严和内在满足的需求,例如,对奢侈品和个性化服务的消费需求等等,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会让企业与消费者皆大欢喜!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是一本好书。作者为它选择了一个非常适当的词:“激活”。“激活”这个词,是一个让人看见就不能自己、想要动作、想要思考的一个动词。尤其是对于“心理需求”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的表面的言谈举止和深层的思想,乃至每一个细胞的“无形的力量”。在沉睡的时候,“心理需求”好像不存在,似乎也可以不存在,但是,当心理需求“激活”之后,我们都会体会到“心理需求”对我们的驱动。用这个词来作为书的主题,说明作者的匠心独运!
我相信,本书将“激活”更多的社会力量,包括学界和业界的人士,投入到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研究和探索之中!
教师心理需求 篇7
一、影响教师自我实现需求满足的因素分析
1.传统的教师角色与现今社会关注和尊重个性的特点不匹配。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誉为“园丁”和“红烛”,作为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形象被人们赞颂着,忽视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自我成长。这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许是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相适应的,但在价值逐渐多元化、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显然需要进行新的审视,需要关注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专业发展中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当下担当着教师群体中骨干作用的“70后”“80后”教师,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对自我的认识和发展的要求也高。
2.现有的教师培养、选拔模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学校的很多岗位,需要不同个性特长的人担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岗尽其责”。比如,管理岗位和教学岗位,都必须由适合的教师来担当重任。然而,现实中似乎有着从教师岗位到管理岗位就是“提升”的理解。而业务骨干教师到了管理岗位之后,很多人忙于事务工作,干脆脱离了教学一线,造成了他们专业成长中的“中断”。有些业务素质好的教师本身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而有些管理工作并不是业务好就能胜任的。每个教师对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定位不同,其需求也不同,相对单一的培养、选拔模式对于部分优秀教师来说,也许就是挫折和障碍。
二、对满足教师自我实现需求的思考
(一)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条件
1. 注重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人文的核心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这对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心理健康所呈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情绪困扰、职业倦怠等,与教师自身在发展进步中产生的心理需求有着直接关系,更加需要给予人文关怀,需要关注他们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关注他们在理想、信念和对职业角色的理解,让每个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聪明才智,使教师享有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工作处境的机会。
2. 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合理评价和导向,关注他们的价值取向。
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教师的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或是能否评上职称等方面,那势必忽视了自己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应试的工具”,专业化发展就无从谈起了,自我实现也就成为了梦想。教师的工作价值,体现在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也包含着内在的成熟和完善,不单单是名利和物质。因此,在大力进行师德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引导他们感受并接纳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看到自己在平凡工作中得到的快乐、进步和情感支持。
3. 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
现实中的教师教育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心理发展理论认为,职业选择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需要,促进个体成长。当一个人选择做教师的时候,对自己在这个职业上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动力和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专业发展的良好开端。顺应这一需要,及时对教师进行个人专业发展的分析、评估,指导他们做出近期和远景规划,就可以帮助他们缩短盲目摸索的过程,尽快适应教师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处于职业稳定期的教师来说,规划的制定可以帮助他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增强教师自身自我调节的能力
1. 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在专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和挫折,比如满腔热情地面对学生,学生却不领情;殚精竭虑完成的教育科研任务,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这些都是教师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超越的,需要以积极态度面对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与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教师作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更加需要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需要学会客观合理地看待问题,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问题。
2. 依托团队的力量,在群体的相互支持中成长。
教师心理需求 篇8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 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某层需求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求才出现, 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求;该需要需求后, 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 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 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都属于外在需要, 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内在需求, 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 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二、财务人员的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一) 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的满足可以消除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满。
1、财务人员生理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生理需求是物质利益, 同时也是基础的心理需求。表现为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吃饭、睡觉、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 则大都会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 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生理上的需要在财务工作中首先反映在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上。对大多数人来说, 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若所获得的工资在当地不足以谋生, 或不足以保证必要的生活质量则会影响到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而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发生的错误增加。舞弊发生的三要素是借口、机会和压力。长期待遇过低可能造成舞弊的借口和压力, 在通过内部控制降低舞弊机会的同时, 也应关注借口和压力问题。
生理上的需要在财务工作中也反映在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上。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 经常加班加点使身心非常疲惫, 在身体迫切呼唤休息的状态下勉强处理财务数据, 不仅会增加错误的可能, 长期疲惫的状态更会产生焦躁情绪, 影响财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和组织内部的和谐, 甚至可能由于心理状态的异常形成舞弊的压力因素。
2、财务人员安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 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安全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工作的稳定上。朝不保夕的工作意味着员工随时可能失去经济来源, 也意味着难以通过诚实和勤勉取得经济上安全。安全感的缺失将大幅度增加员工错误和舞弊的几率。
安全的需要也体现在职业发展上。员工职业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当前企业中的工作是否稳定, 也在于是否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在实际财务工作具体表现为员工是否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职业技能的提升, 以及能否获得培训的机会。缺乏职业安全感的一方面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资深员工对新员工采取保守、压制的态度, 通过阻止他人的进步来获取自身的安全感, 而这一做法将更严重的破坏组织的和谐, 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和矛盾的隐患。
3、财务人员社交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从事核算工作的财务人员交流的需要尤其迫切, 他们整日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烦琐而重复的工作将造成心理的疲劳与压力, 增加错误发生的概率。
从事报销工作的财务人员被理解的需要更为迫切, 他们生存在制度与人情的夹缝中, 放松对制度的执行会威胁到组织的安全和个人职业的安全, 严格执行制度又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与埋怨, 缺乏被理解可能导致他们工作态度简单粗暴, 影响到组织内部的和谐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着归属的需要, 对组织缺乏归属感会导致积极性和责任感的缺失, 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可能。
(二) 财务人员的内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1、财务人员尊重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 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 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很多人, 包括从事财务工作的人, 对会计的第一印象是电视剧中的账房先生, 他们站在柜台后的阴影中, 带着暮气扒拉着算盘珠子。这一形象无疑不利于财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而在一些小型企业, 老板雇佣财务人员, 也确实是打算当作账房先生来使用的, 这就进一步固化了财务人员账房先生的形象和自我定位。
缺乏职业自豪感,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财务人员工作的和提高职业技能的热情, 影响工作效率、效果, 也影响自身的发展。
2、财务人员自我实现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 似乎在竭尽所能, 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如果财务工作本身成为了财务人员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手段, 那么他们被称为自我实现的人。对他们来说, 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而并非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在工作中他们将发挥出更大的智力潜能, 往往会以达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致力于实现目标, 他们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 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 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 能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但是, 我们同时应当认识到, 现实社会中只是极少数人达到了自我实现——少于百分之一。能够通过财务工作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员工, 是组织中宝贵的财富, 而这一需要无法实现的员工不会对企业造成破坏性后果, 只是表现相对平庸, 在财务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而已。
三、满足财务人员心理需求的措施建议
(一) 满足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的措施建议
1、满足财务人员的生理需求的措施建议。
解决财务人员生理需求的问题首先要给予财务人员合理的工资待遇, 鉴于业务部门的收入通常与业绩挂钩, 财务人员的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所在企业平均工资。其次要注意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 年终加班通常是不可避免的, 但应避免频繁的加班, 避免长期的高强度工作, 使财务人员的紧张程度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2、满足财务人员的安全需求的措施建议。
财务人员工作的稳定问题已被企业充分认识, 而从职业发展的角度, 组织应为财务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鉴于国家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严谨全面, 覆盖了不同层次财务人员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通过参加职称考试, 财务人员能够系统的掌握、补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 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组织也可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参考。因此建议各组织对财务人员报考会计职称给予适当的支持。对于CPA、ACCA等会计资格考试和MPACC等会计学历考试, 对小企业可能存在财务技能的冗余, 各组织可视自身情况决定支持的力度。
同时, 我们应意识到, 除了外部培训, 组织内部的非正式业务交流对财务人员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有着一定帮助的作用, 也会影响到财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组织应使财务人员认识到, 随着时代的变化,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传播系统的进步, 知识和技能的保守已经变的毫无意义。
3、满足财务人员的社交需求的措施建议。
如大多数企业正在做的, 组织员工参加一些旅行、郊游、聚餐、唱歌、生日会等活动, 不失为一种提高组织凝聚力, 缓解员工压力的有效办法。但更意识比形式更重要, 仅仅流于形式, 活动组织了, 却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嫌, 失之于刻意。实际上, 平时的非正式沟通往往比刻意组织的效果更好。所谓非正式沟通, 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各种沟通活动, 一般以办公室人员之间的交往为基础, 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而产生。非正式交换消息, 意味着相互的关心和友谊的增进, 借此更可以获得社会需求的满足。如果能够对企业内部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加以合理利用和引导, 不仅仅能帮助员工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获得许多无法从正式渠道取得的信息, 在达成理解的同时解决潜在的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发挥整体效应。
(二) 满足财务人员的内在需求的措施建议
1、满足财务人员的尊重需求的措施建议。实现财务人员尊重需求, 要从自身认知和他人认知两方面入手。
改变财务人员对自身的认知, 使财务人员认识到, 在当今的环境中财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管理环节, 财务人员应当是敏锐、严谨、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的职场精英, 是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员。
改变他人的认知要总自身做起, 财务人员只有发挥好参谋的作用, 从财务的角度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有切实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 切实起到了实际的辅助、参谋作用, 为企业创造利润有切实的贡献, 才能得到领导更多的重视, 得到业务部门更多的尊重。所谓“切实”, 一方面指专业性, 要能够从财务角度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指可读性, 领导和业务部门人员大都非财务出身, 能用非财务语言把财务问题说的清晰透彻, 才可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2、满足财务人员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措施建议。
对于有潜力在财务工作中实现自我需要的财务人员, 组织应帮助他们实现这一需求, 帮助他们成为企业财务工作中的栋梁。此外, 对于有潜力在管理、资本运做、公司治理等相关领域实现自我实现的财务人员, 应使其认识到, 财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实的财务基础对于从事经济领域的其他工作能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使他们能在当下做好财务工作, 能在未来在管理等领域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心理需求充满差异性, 而且经常变化。因此, 管理者应该时常关注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然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消除员工的不满, 增强员工的满意度, 以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组织内部和谐, 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 也指心理的健康。人不仅仅是经济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样能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 有些时候效果甚至更好。具体到财务工作中, 财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增进组织内部和谐, 降低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也能使财务人员快乐的生活, 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发展。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主要工具, 浅议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各层次心理需求的表现及应对。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财务人员,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丽萍.化解财务人员心理压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0) :170-171.[2]张丽萍.化解财务人员心理压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0) :170-171.
[3]袁静静.基层财务人员的心理调适[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0下) :92-93.[3]袁静静.基层财务人员的心理调适[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0下) :92-93.
患者的心理需求与医患关系 篇9
关键词:医患关系,患者就医心理,医院和谐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 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患者就医心理, 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 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1,2,3]。
1 医患关系的发展阶段
由于社会的历史条件不同, 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不同, 致使不同历史时期医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且存在显著差异。
1.1 第一个时期是远古时期
此时期医师被人们当作神, 神拥有无限法力, 可以死人复活。这一时期医师被抬高到神灵的位置, 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和尊崇, 这种情况不仅在我国, 而且在西方国家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1.2 第二时期为近代时期
此期医师不再被患者当作神, 而是借神的法力治病的“半仙”。这一时期的医学内容一部分是祈祷, 一部分是咒语, 出现了医巫不分的现象, 此时医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 而患者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
1.3 第三时期为现代时期
此时期不仅医师和巫术分道扬镳了, 而且医师处于主导作用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 医师被看成是为了谋生而从事医务工作的普通人, 此时期才真正体现出了医患关系是平等的, 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没有高低之分, 没有主导和服从之别。而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 医师和患者的地位发生的根本性改变, 患者成了医疗工作的“上帝”。
2 医患关系的类型
医患关系按技术方面和非技术方面, 分两类。医患关系技术方面按医师和患者主动性大小, 分为以下3类。
2.1 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
此种类型的医患关系, 医师是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 而患者则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如远古和近代时期医师被当全神或“半仙”。此时医师的权威性不会受到患者的怀疑, 患者也不会提出异议。这种关系犹如父母与婴儿的关系, 父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而婴儿没有表达独立意志的可能性, 一切听命于父母。这种医患关系在危重、休克、昏迷、婴儿患病、精神患者、智力低下等患者适用。这种医患关系有极大的缺陷, 它把患者在医疗中的主动参加和主动配合等主观能动作用都排除在外, 这不但会影响诊疗效果, 而且还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此种类型不应该广泛采取。
2.2 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
这种类型的医患关系, 医师是主动的, 患者也有一定的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是以配合医师, 执行医师的意志为条件的。医师的意见仍然是权威性的, 仍然受到患者的尊重, 但患者可以提出疑问, 可以寻求解释。这种关系犹如父母与少年, 少年有一定的理解力和主动性, 但他们在各方面远不如成人那样成熟、那样有权利意识, 因此父母充当引导者即医师的角色, 少年接受父母的引导即患者角色。此型医患关系见于急性患者, 他们是清醒的, 但疾病较重、时间较短, 他们对疾病的了解很少, 要靠医师的诊断和治疗, 他们处在接受和执行医师劝告的地位。虽然这种医患关系有它本身的局限性, 但可较广泛的用于患者, 特别是对疾病了解甚少或不懂得医学知识的急性患者, 这有利于提高医疗效果, 有利于及时纠正医疗中的某些差错, 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2.3 相互参与型医患关系
此种模式适应当前“和患者共同医疗”新趋势, 此时医患双方具有近似同等的的主动性和权利, 双方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和实施, 共同商量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这种关系, 犹如处理成年人之间的互相关系, 对于成年人来说, 他们已经成熟了。已经学习或懂得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 其中包括一部分医学知识和医学经验, 因此他们理应具有决定权。这种医患模式很显然较前二者大大进步了。深受医师和患者的欢迎。在这种关系中, 医师有积极性, 患者也有积极性, 这无疑对提高诊治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使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清除医患之间的一些紧张因素, 均是十分有利的。这种模式适合于慢性患者, 因为此类患者患病时间长, 因此不仅对自己的疾病了解甚为清楚, 而且对自己的诊断和治疗都比较熟悉, 俗话说:“久病成医”就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 这种模式还适用于神志清楚并且用一定文化、智力水平较高的患者。总之, 这种医患关系中, 医师和患者一起共同商讨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共同决定和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帮助患者自疗。
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是指在医疗过程中, 医师与患者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关系。换句话说它是一种道德关系, 包括服务态度、医德、医疗作风等等。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呢?我们应该从患者就医心理需求入手, 充分了解患者的就医心理需要, 尽量满足患者的这种心理需要, 就会大大减少医患纠纷,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一般患者心理需要有以下几点: (1) 安全感: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场所, 是人们不愿意来而不得不来的地方, 也是患者必须接受各种检查, 甚至决定命运的地方。因此, 患者来到医院大多担心害怕, 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患者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一切影响患者安全感的活动都要避免。如任何新的治疗措施、诊断手段、饮食安排等都要向患者解释清楚, 以消除其顾虑。医护人员要热情、认真、负责。使患者感到医院可以信赖, 可以安心接受治疗与护理, 从而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治疗和康复。 (2) 受尊重:患者有病来看医师求治, 在客观上就存在一种“被动祈求”的心理, 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热情接待, 以礼相待, 绝不能冷落、傲视、怠慢患者, 甚至呵斥患者而损害其自尊心。若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则会影响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医护人员要有“患者第一”的思想。称呼患者时要有礼貌不应该叫床号代患者的姓名, 要用名字和头衔。多与患者交谈互相了解,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患者觉得受到尊重。以便建立信任感, 融洽感情, 配合诊治。 (3) 受欢迎:医院是一个流动的环境, 患者不断更迭, 不断有新患者加入这个集体, 每个患者都存在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都希望医院接纳他如同家庭和单位一样, 使他尽快成为这个群体中受欢迎的成员。因此, 医护人员对患者应表现出热忱和同情, 乐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应环境, 使患者摆脱孤独感。尽量满足患者受欢迎的需要。这样, 有利于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 明诊断:人一旦患病, 多表现出焦虑、忧心忡忡, 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换了什么病, 预后如何。他们需要医护人员耐心听他们倾诉, 进行全面而仔细地检查, 以便尽早做出诊断。在观察中, 医护人员闲谈、漫不经心、思想不集中等, 都会使患者怀疑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涉及医疗保密的问题 (如癌症患者的诊断和病情等) , 切不可不负责的泄露给患者, 否则将引起严重后果。 (5) 快治疗:病情诊断清楚后, 患者需要尽快治疗, 并渴望治疗有奇效。患者需要住院, 开药, 需要复诊等。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各项检查指标的意义, 疾病的性质, 病情轻重, 病程长短, 转归情况和有无传染性等, 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使患者在良好的心境中, 配合医护人员, 尽快得到治疗, 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同时, 医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诊治疾病的速度, 提高患者的信誉度。
总之, 随着医患关系类型的转变, 我国目前, 患者和医师同样参与到医疗活动中, 所以必须从患者就医心理需求入手, 想患者之所想, 急患者之所急, 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患关系, 促进医院和谐。
参考文献
[1]罗卫东.医疗纠纷起因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15 (11) :700.
[2]易红.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杂志, 2004, 10 (2) :184-185.
教师心理需求 篇10
一、受众心理研究
对观众的研究是我们电视理论研究中的盲点, 中国目前也没有形成“电视节目———收视率———观众”的研究体系, 收视率调查公司的数据不能即时地影响节目的改进, 节目制作与观众的欣赏口味没有直接沟通的渠道。我们目前所能做的是以现有的数据为对象, 研究中国电视观众的大体特征, 它的总体状貌仍然决定着中国电视业的基本走向, 也据此对综艺性节目做一个判断。目前, 我国电视观众的构成显示出我国目前的观众特点如下:
1. 结构呈现多层次
(1) 受众整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以初中文化程度为界, 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 看电视的比例越小。文化水平低的收视群占总人口的大多数, 他们是中国目前的收视主体, 家庭的休闲活动还很依赖电视。
(2) 综艺性节目的受众群:以中国目前的电视消费情况而言, 可以把大部分观众具有普遍性的收视行为特征归纳为以下主要几种:
(1) 个人化收看:收看需要依次为影视剧、娱乐综艺、音乐录像、娱乐资讯节目、对象化栏目。
(2) 家庭化收看:收看需要依次为娱乐综艺、影视剧、新闻纪实节目。
(3) 对象化收看:收视兴趣一般集中在一些新闻、资讯节目、服务性栏目、教育类节目。
(4) 习惯化收看:这种收看选择完全以视听感受为标准, 音乐电视类、综艺节目、文艺栏目、音乐节目、电视电影往往具有吸引力。
从以上主要的几种收视行为中, 不难看出综艺类节目仍然在大部分人的主要收视需要中。
2. 综艺性节目所体现的当代人的娱乐心理
电视娱乐节目潮流中的文本除了具备综艺节目所具备的场面性, 满足人们的看热闹的心理之外, 还体现出人们新的娱乐倾向:戏谑的模仿、体验刺激、碰撞机遇、恶俗的快感、揭私与滥情等。
二、满足受众审美需求
综艺性电视节目是按照电视观众的艺术审美需求编导的, 它的作用在于满足电视观众领略艺术美感的情趣和意味。显然, 欣赏价值是衡量这类节目的标尺。
综艺性电视节目的编导, 是传播给电视观众艺术节目上的把关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 让电视观众欣赏到什么, 往往要由他们来决定。这样, 作为晚会导演有没有深层的审美观念, 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们知道, 电视节目是通过媒介作用于人的双项感官的, 即是说, 电视的媒介包括电子视讯和声讯, 分别作用于人的耳朵和眼睛。通过耳听眼看, 使人对电视节目的感受具体、直观, 最终获得感情范围的享受。从美学角度来看, 电视欣赏又是知觉的美学感受和心理的美学体味的结合。它使人的大脑开拓条条纵的和横的通道, 使之得以保留曾在短瞬间活跃于电视观众心中的审美意象。正因为电视综艺节目具有这样的长处, 才使得电视节目的声色之美,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大超过舞台艺术。相对于舞台的表演和银幕的再现而论, 它可以使观众看到他们的想要看到的, 平时难以看到的表演者的感官和动作。电视文艺中的视觉为主的表演类节目, 可以间接地向电视观众提供感情信息;而以听觉为主的歌唱类节目, 可以直接地向电视观众提供感情信息。综艺性电视节目的编导, 培养和增强了欣赏观念, 便可以通过多种艺术手法, 把提供给电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转化和增大, 强化电视文艺节目的欣赏性。
比如说, 电视以视觉感官为主, 就要有清晰生动的图像。这里的核心是动, 因为动更接近电视观众的生活, 更能调动他们的情感, 靠着节目表演者的动作表情和摄像机的运动, 提供给电视观众美的画面, 不但构图要美, 而且内涵要丰富。这就要求导演从欣赏的观念出发去界定和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规范表演者的表演。如果没有欣赏观念, 对要传播给电视观众的文艺节目没有欣赏情趣, 那么节目就可能杂乱无章, 甚至可能破坏了艺术美。正因为如此, 电视节目的编导在设计、组织和导演节目时, 需要特别注意画面表现, 让人看到、看清、看全, 这样才能在观众那里产生欣赏的心理美感。
我们这里强调视觉, 并非忽视声音的创造和再现作用, 因为听在电视节目中的功用, 基础在于说明, 作用在于深化。笔者在编导节目时, 有意识地追求了节目的欣赏性。调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 把一个个最美的画面传播给观众, 这样的节目的可视性和感受力都较为强烈, 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便是编导注重和增强欣赏观念的结果。从编导的欣赏观念到观众的艺术享受, 中间过程并不漫长, 也不复杂, 但是解决得不好, 却有可能使编导事倍功半。■
巧用心理需求消除心理疲劳 篇11
我曾做过初步统计,具有明显心理疲劳症状的学生约占16%左右,一般表现为学习效率低下,成绩退步,自尊心、自信心不强,从而出现情绪低落、厌学,甚至逃学的现象。学生出现心理疲劳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据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过重的学习压力,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单调繁重的脑力劳动之中,大脑长期紧张,每天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听、读、背、写、计算,使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乏味、厌倦。二是由于这些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依赖性强,抗挫力差。三是由于这些学生可能存在某些心理障碍,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孤芳自赏,宽于待己,严以责人等等。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有各种心理需求,不同年龄,不同处境的人需求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若能有效满足学生心理上正当的发展需求,促其心理健康发展,则有利于消除学生心理疲劳。
多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鼓励他们进行有效的探索、讨论和创造,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并发展。
初中生已形成了一定的“参与”意识,对任何事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部分学生由于未得到足够的“参与”需求,致使心理锁闭,性格冷漠。教师要多为这些学生提供参与的舞台,给他们较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放松大脑,平衡心态,缓解压力,消除心理疲劳现象。
善于肯定学生成绩。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和支持。即使某个人做得不好,我们也不要全盘否定,而应该在肯定其进步的前提下,提出更正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心情愉悦,更易接受意见。
善于肯定学生是教书育人的一门艺术。积极的肯定能给学生带来愉快和欣喜,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一种相互间的信任和理解。肯定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若学生得到的是批评多于表扬,否定多于肯定,会常处于失望、孤寂、自责之中,易出现心理疲劳现象。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予表扬,肯定其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只有这样,学生才有继续努力奋斗的动力。
师生交往多“商量”。宋代理学家程颢对学生和善亲近,求学者多喜欢接近他。他的教学使学生感到心情畅达、自在,而毫无拘谨、约束之感。师生之间互相切磋,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现今,一些自主意识很强的学生,一般希望与教师平等交往,希望自己的看法、主张能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他们尤其厌恶成人絮絮叨叨、居高临下之势。教师应知晓学生的这种心理,对他们多采取“商量”的方式,体谅、信任他们,指出他们行为中的错与对,这样有利于他们在自主的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逐步消除心理疲劳现象。
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需求浅析 篇12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疏导需求特点存在年级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存在年级差异, 心理辅导需求程度呈现两头热现象, 即大四高于大一、大一高于大三、大三高于大二发展趋势。这与大一和大四处在大学本科首尾两个较为动荡的阶段不无关系。[1]大一新生刚入校, 面临着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转变, 压力重容易形成心理的迷茫与困顿, 而大四学生承受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 在平衡与处理就业与深造、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矛盾以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方面的现实冲突时, 内心容易生成更多的心理困惑。同样, 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辅导需求和发展趋势差异。
(一) 大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期
大学一年级新生, 从中学迈进大学, 由于角色的变化, 生活、学习、人际环境的改变, 使其入学后, 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应, 并因此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此外, 当他们初入到一个新鲜的环境中时, 生活习惯必然会与原有的形成冲击, 因此也就导致了他们处在一个迷茫而不自知的状态下, 不同类别的大一新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有着不同的侧重心理辅导需求。
1. 女生自卑情绪突显
李滨对高校一年级新生对心理咨询需要程度做对比分析表明大一女生明显比大一男生感到自卑, 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2]通常情况下来说, 女生会比男生在学业上更为仔细认真, 因此她们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 她们就是优等生, 这就导致了她们是在一种没有坎坷的环境下成长的情况。在她们的内心深处, 她们极度渴望自己被认可, 想要作出一番自己的成绩, 然而, 在一直受传统礼教观念影响的时代里, 大家依然觉得女性就应该是贤良淑德, 能够在家相夫教子的。所以, 她们害怕自己身为女性的身份会给她们将来的求职带来困扰, 同样, 这种情绪也就一直伴随着她们。本来女性就是心思细腻的, 长久下来也就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束缚和影响着她们, 导致形成自卑心理。
2. 初入大学, 男生的性与爱观念会凸显
由于在高中阶段情感会受到压制, 所以很多学生甚至在步入大学前就有谈恋爱的想法, 只不过男生和女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男生从生理特征看, 身体及各方面都会比女生成熟得晚, 但是他们天生好奇心强, 也极度容易受到视觉等方面的刺激, 再加上他们在性格上比较浮躁, 因而对在感情方面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好好处理, 使得他们会在心理上受到创伤, 被情感所困扰。而且一些调查也显示出, 男生在情感上受伤的比例较重, 也有一部分人会刻意避开恋爱的话题。
3. 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学习、人际和谐与异性交往顺畅方面辅导需求差异显著
受年龄、性格、经历、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学习、人际和谐与异性交往等方面表现出高于城市学生的辅导需求。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因沿袭当地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 具有更多关注学习成绩、考试名次的学习特点, 进入大学后过分强调学习成绩, 敛聚学习问题。[3]来到城市后, 较复杂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方式方面, 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他们在公众场合会变得敏感, 不愿意交际, 他们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个体, 还会有脸红、局促不安的表现, 等等。在异性顺畅交往能力方面, 由于城市较农村相对开放、开明, 使得城市大学生在此方面优势突显。所以, 身在农村的学生就急需有人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进行指导。
(二) 大学二年级:心理问题的碰撞期
经过大一的适应期, 大学二年级学生基本形成了新的学习、生活习惯。同学关系基本稳定, 交往范围由班级、院系到学校逐渐发展着, 甚至扩展到校外。随着教学进度深入, 专业课程难度增大, 基础课程学习优势逐渐被削弱, 人际互动与竞争日趋激烈, 许多以往就已存在的问题, 逐渐暴露出来, 于是, 各种心理问题随之出现, 如:性格差异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 来源于学习压力的狂躁情绪, 与异性交际产生的问题, 等等。处在同年级阶段, 学生的类别、经历不同导致了心理问题辅导差异明显。
1. 女大二学生人际敏感程度高于男大二学生
在二年级期间, 女大学生自我表现欲与参与感、独立感强烈, 如人际挫折, 就会出现嫉妒、自大等情绪。张运生等学者对149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 女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等上得分高于男生, 具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 女性一般多愁善感、温顺胆小, 更关注情感问题,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敏感程度自然高于男大二学生。
2. 农村学生的人格成长问题较城市学生突出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一方面导致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生活大多很艰苦, 他们寄希望于下一代身上, 使得下一代倍感社会的不平等和自己责任重大, 从而直接影响孩子人格成长, 另一方面致使城乡教育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譬如, 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还不健全, 教育水平也比较低下, 因而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自然也不利于他们成长。因此, 农村大二学生心理咨询需求度高于城市大学生。
(三) 大学三年级:情感发展的冲突期
已经历过大一的所谓“古典主义”和大二的所谓“浪漫主义”的大三学生, 开始转向急功近利的“现实主义”。虽然学生可以开始独立生活了, 但是他们仍然处于发展的阶段, 因此还不够成熟, 甚至是不能很好地处理感情问题。
1. 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辅导需求增大
当学生升入大三以后, 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大学的生活规律和学习方式, 因而他们会比较明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想要考研, 那么他们就会去收集有关考研的信息或者是购买和搜集备考的材料, 如想要报考学校所考的科目, 英语该如何复习, 等等。而毕业后想直接就业的人, 则要在毕业前参加各种考试, 准备自己的简历, 并尽可能多地拿到证书, 增强自身的硬件条件, 譬如, 英语四六级证书、国家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 等等, 亦或先去一些工作单位实习以提升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还有就是想要留学的人, 他们要着手准备托福、雅思考试, 还要了解国外学校的学习方式, 办理签证和申请等。[4]
2. 人际交往多元化辅导趋势明显
因为大三的学生们都有各自想要努力的方向, 因而每个人的作息规律也自然会变得不同, 这也使得大家互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再加上各种压力接踵而至, 很容易造成易怒的情绪, 甚至会出现寝室矛盾。同时, 处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人际交往圈子扩大, 交往方式多元化。因此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多元化辅导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3. 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
情感冲突在大三表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在感情上遭受了打击, 甚至有走上极端道路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学生们初入大学时的感情是简单的, 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接触, 可能会出现很多矛盾甚至是关系出现裂痕, 他们往往面临的是分开还是走下去的难题, 而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因而也就受到了困扰。[5]
(四) 大学四年级:择业、深造盲目期
而等到了大四, 学生们最关注的也就是未来去向问题。在这一阶段, 学生们往往会比较迷茫, 他们受择业的困扰较大, 再加上其他譬如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和恋爱等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他们眼光过高, 其次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面对学校、社会、家庭的三座大山, 学生们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 经常会面临几近崩溃的状态。在这一阶段, 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更要随时关注他们的情绪, 要将他们的状态调换到可控之下。[6]
摘要: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 一般经历入学适应期、稳定发展期、就业与深造准备期等三个阶段。通过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差异性分析, 可以发现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体系, 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不同发展阶段,心理辅导需求,阶段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华炜.大学生心理辅导需求特点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 :108-110.
[2]李滨.高校一年级男、女学生对心理咨询需要程度的比较分析[J].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42-43.
[3]谢钢.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2) :300-302.
[4]韩俊彦.大三学生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北京教育, 2003 (3) :28-30.
[5]夏纪林.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 2005 (27)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