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的特点(通用12篇)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1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把教学和学生专业课特点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不仅能激发中专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两者有机结合呢?
一、通过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术
阅读能力是各项能力中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学生课上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可以吸取其文学精粹, 同时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学好专业技术, 增强职业意识。
例如: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在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有这样一个自然段:清晨两点钟, 车厢内拥挤闷热, 忠于职守的父亲穿着白色的工作服, 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一位穿着讲究的先生叫住了他, 他说他和妻子都无法入睡, 想要一杯热牛奶。父亲不一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 穿过拥挤的车厢, 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这人递给他妻子一杯, 又递给父亲5美元小费, 随后, 慢慢地从杯中一口一口地呷着牛奶, 并开始了交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博西先生为什么要资助素不相识的父亲?”从这段叙述中, 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因为父亲工作非常认真、负责。顺势我紧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那段‘列车上的偶然相遇’, 没有得到博西先生的资助, ‘父亲’的人生之路将会是怎样的呢?”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议论, 有人认为, “父亲”一定在小农场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一辈子;有人认为, 凭着父亲的执着和认真, 他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结合学生的讨论, 最后我组织了一次班级辩论会, 学生分甲乙两组, 甲组的观点是“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奋斗”, 乙组的观点是“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机遇”。经过双方激烈的陈述, 最后大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生总是会有机遇的, 关键是要以认真、执着、不马虎的精神去工作、去生活,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自强自立的高尚道德情感。
二、通过作文训练, 强化学生成材、创业意识
作文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中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积累的再现, 思想认识的再现, 知识运用能力的再现。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结合教材, 提供给学生成材、创业等关注学生自我发展方面的话题,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例如:在议论文的学习中, 我结合技术工人孙长春的事迹进行了教学, 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即结合孙长春的事迹, 谈谈中专生的成材之路。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正当我为做一名中专生而悲观、失望的时候, 我听说了孙长春的故事。在一汽大众, 一条价值3000多万元的生产线出现了故障, 在场的有德国和日本的博士学位的专家, 他们经过一番努力后, 却没有找出原因。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 只好请来一汽自己的技术人员孙长春, 孙长春靠自己过硬的技术和经验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令人想不到的是, 孙长春就是一名中专毕业生。中专生只要自强不息, 同样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我觉得这篇文章谈得非常好, 很显然, 学生的这番话是有感而发, 孙长春的成功激励了学生成材创业的自信心。这样有计划地训练与引导, 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又渗透了成材教育,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为学生成材创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利用文体的特点, 结合专业技能进行教学
教师根据语文教材文体的特点, 结合专业技能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中专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发展他们的能力。例如根据说明文的特点组织教学。说明文一般按照一定的顺序, 对某事物的性质、特征、构造、成因、效果和发展全过程或人物的经历等进行介绍、阐释。所以, 教师可以指导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专业进行写作训练。如, 指导服装专业的学生, 在作文中说明服装制作、设计的过程;指导驾修专业的学生, 按专业要求说明化油器的拆装程序;指导烹饪专业的学生, 说明菜肴的烹饪过程、说明面点的制作过程;指导营销专业的学生, 结合其专业特点, 说明商品的用途与性能, 等等。这种训练, 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在写作中, 学生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再梳理, 这个过程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同时丰富、拓宽语文写作练习的内容, 克服说明文枯燥的弊病, 提高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根据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组织教学。因为散文和诗歌往往通过用语言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来表情达意,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展散文和诗歌欣赏的语文课件制作竞赛活动。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结合专业所学的技能, 学生自己能设计出一幅幅画面优美的课件, 课堂上配合教师的讲解, 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作品, 使语文课丰富、生动、形象, 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在语文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可谓一举两得。这种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学习,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根据学生专业的需要, 拓展语文学习
中专学生, 有一大部分毕业后就要就业, 不同的专业, 需要的语文能力各不相同。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需求, 适时拓展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导游专业的教学中, 加强口语和写作训练。在古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 除教材中的诗词外, 可以适当增加古代诗词及描写山川景色诗文的背诵;利用早自习等时间, 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 如背诵诗文, 同学间每日赠言、新闻播报、每组每月一题的讨论, 这些形式可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口语能力的机会;在作文课上, 增加导游词及议论、描写文章的写作量, 背诵量的拓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使导游专业的解说词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更富文化内涵;口语训练的增加, 可以使学生的解说更加生动, 解说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与专业结合的学习训练, 能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再如根据公关文秘专业的需要, 加强实践性教学。学习应用文与议论文时, 可以与文秘专业的公函学习相结合, 增加应用文的写作练习次数。同时, 组织学生, 根据专业要求自选课题, 并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在社会调查中, 可用摄像机记录现场、进行访问, 也可以到有关部门查找资料。采访调查后, 教师指导学生将资料整理分类, 梳理成文, 写出包括环保问题、就业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实践性教学能让学生体验到在学校中从未体验过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增进学生心理的沟通与心灵的契合, 增强与社会的交往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和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能力。
总之, 让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相互结合, 使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既可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又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摘要:中专学生大多不重视语文的学习, 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中专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本文试把中专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探究有针对性的中专语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中专语文,学生专业,结合
参考文献
[1]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鸿荃.语文教育学[M].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1.
[3]史晓爱.中专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
[4]陈梅.中专语文教学的“四个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9.
[5]孙重阳.深化改革, 创新中专语文教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5.
[6]彭兴杭.用新课程理念为中职语文教学导航[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2.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2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方向的求异性即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问题。
2.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
3.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
4.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即思维成果迅速扩大和展开,在整体上带来价值的更新。
5.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更显得重要。其途径在于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联想思维的能力、克服习惯思维对新构思的抗拒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加强讨论,经常进行思想碰撞。
创造性思维对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尤其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可以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从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创造性思维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的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作出的一次又一次新的发明和创造,都将不断地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使人类去认识越来越多的事物,为人类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和“幸福乐园”的飞跃创造条件。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3
关键词:生态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探析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134-02
生态学是面向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而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具备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和如何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重庆三峡学院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三峡库区腹地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整合教学与科研优势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制定科研训练规章制度和引导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等多种途径,围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主题开展生态学实践教学,根据教师科研课题开设创新性实验,建设了全方位的优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促进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共同提高。
1 加强生态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主要途径。虽然生态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但仅仅靠理论教学难以让学生完全掌握生态学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途径强化生态学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生态学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条件保障
近年来,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生态学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创新建设,必须创造生态学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条件。
2.1 充足的实践教学学时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生态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唯一途径。但是,目前生态学课程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学时只有8个学时,因此有必要提高生态学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
2.2 完善的生态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实验到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需要进行持续地系统训练。由于生态学实践教学学时少,开展的实践教学大多数是调查报告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很少开展,造成实践教学内容难以统一,在知识与技能传授上发挥不出最大效益。因此,必须完善生态学实践教学体系来系统的提高学生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3 加强资源共享和生态学实践基地建设 随着生态问题的多样化,进行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呈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交叉发展。通过整合学校相关院系的资源,建立联合开放实验教学体系以此来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和相关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必要场所,专业的和良好的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和学生学好生态学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建立稳定的生态学实践教学基地,并且规范管理实践基地。
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学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构建
3.1 依托教师科研课题确立创新项目 根据教师科研课题,确立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由学生自由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申报,由教师合理安排选择学生,对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不断根据教师科研课题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把科研训练逐渐引入本科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开设创新性项目实验时,既要注意把实验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又要注意实验内容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目前,实验中心开设有“三峡库区腹地水体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其风险评价”、“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研究”、“库区两岸养殖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对长江流域污染的微生物学调查”、“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植物涝滞胁迫生理生化机理研究”等创新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做。通过这些创新项目实践,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继续学习深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2 建立科学创新项目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是基于教师科研课题和学生的自身专业素质,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训练。在开展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专业启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不同年级选择确定实验项目,从验证性实验逐步到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过渡。
3.3 构建创新项目实践研究的考核办法 创新实验项目验收考核体系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的理解及对实验方法的掌握;二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例如仪器使用是否规范,实验数据是否正确,能否在规定时间完成实验内容;三是考查实验讨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是否能主动探索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四是鼓励在创新实践项目研究完成后,把相关结果形成可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
4 生态学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通过在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实施依托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创新项目研究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先后有多个实践创新项目参加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竞赛并获得奖项,其中“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研究”和“三峡库区腹地水体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其风险评价”分别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和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另外,还有多个项目获得重庆市特等奖。目前正在开展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有11项,参与学生有54人,这些实践创新项目主要依托指导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并且都是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密切相关。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5 结语
实践证明,依托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实践创新项目选题,提高了学生申请和参加创新项目的自主性,通过创新项目的实践研究,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深化生态学理论、验证生态学理论、掌握生态学实践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素英,马妍,陈学军.生物产业对本科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体系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18-21.
[2]杨冰,陈长青,陈林海,等. 加强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8-70.
[3]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2-24.
[4]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50.
[5]丁志群,赵洪霞,王金霞.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2):15-17.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特点,创新使用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的使用要富有创造性。 下面, 笔者就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谈谈体会。
一、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地理这套新教材图文并茂, 内容选择实用, 理论知识和文字叙述更简洁、更生动, 无论是知识性还是趣味性及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新特点。 与旧教材相比, 地理名词、地理概念及结论性的叙述更少, 增加“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环节的教学内容。 不必要的文字篇幅明显减少, 地图数量明显增多, 甚至有点地方出现以图代文的情况, 使地理地图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同时, 相应删除一些难读、不易理解的地图和不易理解的地理知识, 降低学习难度。 新教材在设计上明显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启发教学, 充分发挥地图课程资源, 突出新课程理念,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加大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培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 同时倡导师生互动,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探究, 引导勤于动手, 从而大幅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工作反思
笔者实施新教材两年来, 通过细心研究, 不断摸索和实践, 感触很深。 地理课程改革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比较关注,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 我们要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 同时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办法, 尽量科学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面对新教材, 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使用新教材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学时, 单凭教参和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地教学, 已不能满足当今课程改革需要, 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渴望。 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修养, 广泛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与地理专业课的最新内容, 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增强驾驭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互动频率, 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共鸣, 激发思维火花, 提高教学效率。
2.仔细阅读和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科书课程标准的编制, 虽然是专家经过反复调研, 围绕教学实际编写的, 但按课程标准编排的地理教科书是统一的。 因此, 使用时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必要的时候坚持集体备课, 统一研究相关要求, 在集体讨论研讨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特点, 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 寻找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内容。
3.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教育理念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因此,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传统“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传统做法,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实施探究式学习, 努力转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 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 倡导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同时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其次,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拓展练习的习惯、做完习题反思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习惯等。 习惯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在长期学习中逐渐养成的。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挖掘教材中插图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地理教材穿插了许多地理图表, 这些图表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 这些图表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 很容易从图表中了解地域分布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 我们注重教给学生读图技能, 充分挖掘地理图表中内含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5.尊重每一位学生, 赞赏学生激发思维。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 适时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哪怕是非常小的进步和成就, 老师也不要吝啬表扬, 学会欣赏学生的不同表现, 有针对性地赞赏和肯定, 激发学生思维, 增加学生的正能量。
6.养成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的习惯。
养成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的习惯, 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性。 因为课前教学设计和教案, 同样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知识面不尽相同, 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等存在差异, 教师设计教学和写教案时, 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 从实际出发。 尽管这样周到细致地备课, 也不完全符合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方式, 往往与教学实际情况有出入, 因此, 每一节地理教学课后都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回顾, 仔细思考教学每一个环节, 分析其中的得与失, 及时概括和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以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 对新教材的使用要把握其特点, 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注重挖掘教材中插图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幅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共和.浅谈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2) .
[2]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湖南教育, 2010.11.
[3]郭芙德.多媒体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7.
[4]韦辉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技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1.
[5]黄勤雁.高中地理“问题探究导创”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 (06) .
中小企业创新的四大特点 篇5
中小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应当提高的是管理水平,而最差的能力则是创新。观念的落后、管理的落后、技术的落后是中小企业目前最大的也是最可怕的落后。对中小企业来说,已经到了“不创新,则死亡”的生死关口。在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的今天,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是摆脱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使之“愿意创新”、“能够创新”、“踊跃创新”,必须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创新的4大特点,励精图治,奋力向前。
第一,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应变能力强
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贴近市场信息多,机制灵活束缚少,这些特点促使企业的应变能力较强。实践表明,众多的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最初都是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成为行业巨人的成功范例屡见不鲜。
联想集团创建于1984年底,与美国的戴尔公司是同一年诞生的企业。创业初期,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依托我国最具权威的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科技公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最大优势是拥有知识资本,只好“捧着金碗要饭”,像80年代初期的“倒爷”一样,干起了“倒买倒卖”的营生。联想渴望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能够把中科院计算所里那些新奇的发明变成利润。联想正是靠创新产品“联想汉卡”起家的。联想前期的技术创新,既包括“联想汉卡”的研制和“286微机”的开发,也包括后来开发的“联想1+1家用电脑”和中国第一台“586个人电脑”。1995年,第一台基于“奔腾Ⅱ处理器”的微机:“联想奔月”诞生,这是中国微机第一次在新机型方面与世界同步。1999年11月,联想推出了天禧家用电脑,首开了国内因特网电脑的先河。正是这些创新使联想从一家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中国IT产业的领先企业。
第二,技术转移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
大量资料表明,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适于进行技术转移活动,更容易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能够迅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转移不仅是科技创新获得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中小企业站住脚并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1986年8月,北大方正的前身――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正式注册成立。1988年初,北京大学得到国家经委的许可,决定将王选教授主持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专利和技术,全部转让给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从此,两院院士王选教授加盟并成为北大方正的创始人之一,从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开发、生产与销售。这项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是中国历史上印刷领域最伟大的创造。北大方正在“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超常发展。成立仅仅6年后,在信息产业部评定的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北大方正名列第十。
第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比大企业有更高的效率
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促使中小型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占领各种市场缝隙,从而使不少中小型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的重要来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比大企业有更高的效率。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力量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生力军。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同样如此。美国约50%到60%的科技进步来源于小企业,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应用型产品出口国,其中,出口额的60%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而且这些中小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产品。
第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很多行业占有重要地位
党校法律课教学特点问题与创新 篇6
关键词:党校;法律;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34-01
一、党校法律课教学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法制观念已经得到很大进步,这其中和法学教育和普法工作的广泛开展有很大关系。党校法律教育继承和发扬了社会主义法学教育的深刻内涵,有着自己的特点:
1、党校法律教学核心是法律理论教学
党校法律课教学主要目的就是以党校学员为主体,对法律和法理含义进行深刻讲解,提高学员干部的法律素养。通过党校法学教育培养出一批忠于党、忠于马列主义的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各级党员干部。
2、党校的法律教学是一种交互性比较强的教学
党校的法律教学,学员是主体,教学的中心是围绕党校学员进行互动性的教学。党校的干部学员都是实干人才,他们大部分的岗位还是领导,有些是最基层的领导。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起到的主要是点播和引导的作用。党校学员的优秀资历对教师来说应当好好利用,要加强教师与学员的互动。
3、党校的法律教学必须体现先进性
一般高等院校的法律教学主要是基础法律常识的讲解,党校的法律教学层次要高许多,主要体现在法律观念和理论的先进性。新的法制理论和思想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党校的法学课堂上,使党员干部自始至终不断接受新理论和新思想的洗礼,保持先进性。
4、党校的法律教学是一个高层次的教学
由于党校的特殊性,党校教育的对象都是综合能力过硬的优秀党员干部,这就使党校的法律教学应当在一个比较高的层级,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
二、党校的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校的法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党校的法律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限制了党校法制教育作用的发挥。
1、师资力量不足,素质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法学专业教师少。能够走上讲台的法学专业老师很少,有的老师直接是从其它专业未经培训就改行过来;第二,法律专业的学科建设力度不够。许多省级以下的党校,没有建立法律教研室,缺乏可以担纲的学科带头人,在相关的法学理论研究中没有大的突破;第三,法律教师培训没跟上。“半路出家”的法律教师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就是法学专业出身的法律教师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培训。
2、教学内容没有特色,教材少
党校的法律教学,是包含党性内容的法律理论的教学,但是,现在我们各级党校在教学的内容上没有体现出这一特色,内容单一。一些党校在教学时,直接选用普通高校法学教材,一些党校教材编成了普法小册子,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3、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发挥学员主动性
在教学方式上,一些党校在确定教学的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党员干部实际需要;在课堂教授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员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少,有的还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互动教学很少,未能充分发挥学员参与性;双向交流少,学员中的法律实践和体会未能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被发掘和被共享。
4、教学设备落后,现代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在党校法律教学的课堂上,一支粉笔、一个粉刷、一块黑板、一张教师的嘴还是司空见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但在党校的法律课堂还没有普及。
三、创新党校法律教学的建议
教学实际表明,创新党校法律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必然选择。互动式教学是融实践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创新性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1、做好课堂设计是前提
其一,要在教学热点上设计互动点。选择那些学员比较熟悉、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学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有理讲、学员有话说的课堂效果。如果问题生僻、学员不熟悉,互动就可能开展不起来。
其二,要在教学重点上设置互动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都是学员素质能力的生成点,教师应该在吃透教学内容,全面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置具有破解教学重点难点价值的互动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兴趣,使学员在思维的碰撞交融中增长知识,生成素质和能力。
其三,要在教学疑点上设计互动点。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互动问题应围绕学员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对于疑点,学员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员探索欲望,换来学员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2、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是关键
开展互动研究式教学,增加了教师驾驭课堂、组织管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要有熟练的现场驾驭能力和对课堂气氛的把握和掌控技巧。从课堂教学环境看,互动式教学一改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员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他们感到被接纳、被重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体现。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员才会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交流,这样才能形成课堂当中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突出学员参与教学是灵魂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7
一、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萌芽时期, 是学生建立思维意识, 形成认知判断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好奇心较强且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是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忽视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导致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情况较差, 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体育技能, 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新课程背景下, 体育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一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 将素质教育观念融入体育教学活动当中, 注重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设计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理念, 丰富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 将更多的新鲜元素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小学生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 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 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创新体育教学的方法, 开展课堂教学引导活动。比如, 在指导小学生学习“三步上篮”这一篮球技能的时候, 教师便可以通过“老师用三步就能将篮球投入到篮筐中, 你们信不信?”等话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演示;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三步上篮”。这样在充分激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 使每一位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此外,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好胜心理, 教师也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通过比赛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比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三步上篮”这一技能的学习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篮球王”的比赛。每位学生有一次三步上篮投篮机会, 如果动作标准而且投中则可以进入到复赛当中, 如果动作错误或者没有投中篮筐则被淘汰, 经过激烈的比赛, 最终产生“篮球王”比赛的冠军、亚军和季军。在比赛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颁奖”, 可以给予这三位学生特权, 如可以让任意的学生为大家表演节目;又或者给予获胜学生棒棒糖作为奖励;也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学生的总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样丰富的形式, 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重视课堂学习。
三、创新体育评价方式
评价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加强对小学生思维的引导, 发挥评价的作用, 为小学生深入学习体育知识以及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有教师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小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等方式。比如,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一堂课的体育学习之后, 对每一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表现、体育学习中的优缺点进行点评。但是教师需要注重评价语言的应用, 要在不打击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使小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在某位学生完成投篮之后, 说:“你在投篮的过程中角度把握得非常准确, 但是下次要注意一下弹跳,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得非常好的!”教师通过类似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评价, 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分别列出, 使学生能够明确改进的方向,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意义。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是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创新方式, 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比如“我喜欢你投篮时的姿势”、“我觉得你投篮时角度稍微有一点不对”等话语。小学生在议论的过程中, 了解了其他人眼中的自己, 并学会交流、合作。在互评的过程中, 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 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需要突出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 创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以此营造良好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帅.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0 (15) :154.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8
比如,《落花生》就是一篇语言质朴、意蕴丰富、极富哲理的老课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如果把握不好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联系时代的特点,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时执教了《落花生》一课,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就因没有联系时代特点,引发了一片哗然。
课文结尾,教师提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落花生的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和教师预想的一样,回答说:“做人就要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而又有实用价值。不做像苹果、石榴那样,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正是教师所期望的答案。于是,教师继续启发:“现在,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做哪一种人呢?”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刚才的结论有问题。苹果、石榴营养丰富,很多人都喜欢吃。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现在不是提倡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吗?”又有学生提出:“老师,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如果一辈子没有被伯乐发现,自己的才华只能被埋没。我觉得还是应该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明确的答复,而是急匆匆打断学生的话,进行小结:“同学们的回答也很有道理,老师没有想这么多。课后老师好好考虑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讨论。”
课后,听课者也议论纷纷。有的说,像落花生那样的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有的说,现代社会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更现实,才能生存下来,不被社会淘汰;更有甚者说这篇课文不适合时代特点,不应该编排在当今的教材中……
学生的回答和听课者的讨论似乎都否定了文本的原本价值观。文本原本的价值取向是“要求孩子们要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做一个有用的人。”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落花生品质的可贵。可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都会因生活背景和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大不相同。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与自己的生活巧妙融合,这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解读文本时,苹果、石榴一度被打击、贬低,甚至还有的教师把苹果、石榴解读成“炫耀”的代名词。当时的观念很难被现代人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
其实,我们审视父亲举出苹果、石榴的形象,也不难发现,父亲只是教育孩子们不要有那种炫耀的姿态,骄傲的心态,强调的是品质,但是父亲的比喻还是有失偏颇的,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就是文中所说的“只讲体面,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其实如果做个既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何尝不是件好事。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不能正确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就会发生上面的尴尬,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教学时,教师要转换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还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本节课而言,我认为,首先应该充分肯定,任何时候,无论干什么事,都应注重实际,无私奉献;其次还应该学习苹果、石榴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张扬个性的精神。等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再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再次感悟“父亲的心”,再一次领悟父亲的意图。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教学时,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结合时代特点,老课新教,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9
关键词:自学考试,“专接本”,教学特点,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教育的发展现状
2008年, 江苏省开始自学考试“专接本”试点工作。几年来, “专接本”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为专科学生及学生家长所接受, 其毕业生也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参与对接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 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计, 至2012年, 参与对接的高职院校目前达98所, 对接专业57个, 在校专科学生接读本科总人数为59 800余人, 已毕业学生11 860余人[1]。自学考试“专接本”已经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自学考试“专接本”, 是高职院校全日制在籍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 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 开展本科助学辅导, 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并考试合格后, 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文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将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机结合, 是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教育的首次尝试, 也是高职院校、本科主考学校、自学考试主管部门联合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创新实践。专科学生在专科校园通过高职院校、自学考试本科主考学校的联合培养完成学历的提升, 在学好专科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学习更多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在完成知识结构重建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也通过对接本科专业, 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本科主考学校的指导, 对加快自身专业建设、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专接本”还对自学考试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自学考试的规模起到稳定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 “专接本”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 与专科层次相比, 其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分析、研究学生接读本科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特点,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思想认识, 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管理手段,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从而实现自学考试“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与自考“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连续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 人才培养途径就应当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制定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实质性内容, 形成合理的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 已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形成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了社会所需的大批高技能型人才。自学考试“专接本”的培养目标则定位于积极探索具有自学考试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用性与职业性特点, 建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符合大众化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确保基本理论够用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和竞争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两种教育模式都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一个“专”字, 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为专科学生搭建“专接本”教育教学的平台, 提供学生能够向更高的学历层次发展的教育途径。专科学生经过“专接本”的教育, 完善了专业知识体系, 养成了职业经验, 无论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还是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都有了“质”的飞跃。
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拍, 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高等教学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学生参加自学考试“专接本”学习, 其实质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延伸;是专科学生重新构建高技能人才所需的合理知识结构, 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向更高层次推进的过程;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彻底改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能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 增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阶段。自学考试, 使学生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 加上专科阶段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 从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构成知识经济时代“宽口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 “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明确“专接本”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选择正确的办学方向, 有助于参加接读本科的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 真正在思想认识上实现对接, 从而在高职院校内营造适合“专接本”学生的学习氛围, 坚持专科人才培养和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两种教育模式的特色, 努力创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环境, 避免周围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专科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 是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最核心的部分是专业和课程体系。“专接本”本科段使用的考试计划是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 在此基础上每个专业增加了三门与专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 分为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等四个部分, 面向社会开考计划中的课程构成“专接本”考试计划的前三部分, 增加的三门实践课程构成第四部分即实践与应用课程部分。沟通课程为基础课程, 衔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 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顺利实现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过渡, 为学习主干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设置实践与应用课程的目的是, 延续专科实践技能型培养特色, 突出“专接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
经过几年“专接本”教育教学运作的实践, 笔者认为, “专接本”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要求。对南京工程学院2012年“专接本”500余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 68.56%的毕业生的就业与“专接本”背景有关[3]。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 “专接本”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暴露出较多不足, 特别是在毕业设计 (论文) 方面, 基础理论不全面、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意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导致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全国及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骨干型高职院校与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素质差距较大;其二, 自学考试面向每个有学习需求的个体, 学生选择自学考试“专接本”是为了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 不可能也无须采用筛选程序;其三, 相关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对接本科, 前期课程的不同但后来又选择学习同一个专业, 造成学生之间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其四, 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对“专接本”相关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 导致教学与管理方法存在差距。实现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 既保持原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又体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特色, 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完善。
(一) 需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做铺垫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过程。由于自学考试接读本科段只要求学生具有专科的学习经历, 所以许多学生专科阶段与接读本科的课程体系是不连续的, 两者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 也不可能达到相吻合。所以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 高职院校需要适当调整专科阶段课程, 为有意接读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 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针对本科阶段课程开设前期课程, 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铺垫, 使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连接起来, 从而形成学生知识的够用, 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二)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保持人才培养特色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4]。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 除了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实训实习, 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是顶岗实习。一般顶岗实习安排在基本完成理论教学后的第三学年进行, 实习期限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而“专接本”恰好也在第三学年进行对接, 时间上的冲突使顶岗实习让位于“专接本”, 打乱了专科的教学体系。虽然补充了三门实践与应用课程, 但并没有体现出专科生培养的特色, 也没有达到“专接本”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方案所预期的效果。
笔者认为, 可以将考试计划和教学计划提前, 即在暑假、寒假进行教学,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 提前做毕业设计 (论文) 开题, 提前进入毕业设计 (论文) 准备阶段, 在本科教学计划完成后留出半年的时间给学生到生产一线的岗位实习, 在岗位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的任务, 这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 重视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
专科学生学习自学考试本科阶段课程, 重新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学生接读本科, 不是简单地多学十几门大学课程, 不是通过了自考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且成绩合格, 做了毕业设计 (论文) 就本科毕业了。最重要的是, 学生应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构建起与高端技术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相匹配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知识体系[5]。
高职院校在决定“专接本”对接专业时, 应该根据本科段考试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与主考学校一起制定合理的包括理论、实践、素质教育等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将创新精神融入平时的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
四、“专接本”教与学主体的和谐对接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关键
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自学考试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教学资源丰富的高职院校开展助学辅导, 通过主考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 对高职院校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指导, 依托高职院校师资、实验设施及实习设备开展“专接本”各教学环节的实施。
“专接本”教学方法既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 也不同于专科学校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 它对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专科学校要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 这些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也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 还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 要在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上尽快过渡到本科教师角色。参加接本的学生要主动适应本科学习要求, 改变专科阶段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注重平时的规范性训练, 认真做好课程设计, 做好知识的日积月累。
五、“专接本”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协调统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专接本”使用自学考试的课程体系, 参加自学考试管理部门组织的考试, 获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 其本质特征是考生的大学后继续教育。但是考生的群体来源是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学生, 他们必须在完成专科基本教育的同时接受继续教育, 所以“专接本”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专接本”的教学既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成分, 又有继续教育的成分。其教学管理也体现了多重管理的特点, 既接受高职院校的全日制教学管理, 又接受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虽然以高职院校单独教学管理为主, 但又必须在本科主考学校制定的对接专业的教学进度、教学管理的框架内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
“专接本”的教学管理具有多个环节, 分别由高职院校办学院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本科主考学校自考管理部门、主考学校本科专业所在院系等承担。各教学管理环节相互之间的关联, 使得“专接本”教学中的协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环节只有各负其责并保持互相沟通, 才能使“专接本”各项工作运转自如, 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才能实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伟, 马吉玲.浅析江苏自学考试“助学二学历”教育之创新[J].成人教育, 2013, (1) :89-92.
[2]肖春兵.自学考试发展新途径[J].成人教育, 2013, (2) :79-80.
[3]王祖伟.自学考试“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文教资料, 2012, (4) :160-163.
[4]刘国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7) :73-76.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10
1 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课程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种来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过程安排了“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文种写作”、“联合企业举办产品推介会文种写作”、“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或事业单位一次专题会议文种写作”、“创建学生创业公司文种写作”等项目任务, 明确真实的工作任务, 在分析活动开展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的基础上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一方面从易到难落实活动所需应用文种的学习, 另一方面, 从简单到复杂锻炼学生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把教、学、做结合起来, 在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写作,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1.1 教学模式的设计。
与企业合作, 在调研的基础上, 实现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证文书写作内容相结合。从“职业能力”出发, 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 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 基本模式如下图:
1.2 教学模式的创新
1.2.1 创设了“工学结合”的写作环境。
深入企业现场教学, 将写作与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紧密结合。每一个工作任务的设计均将他们放到与工作有关的情境中展开, “仿真+全真”的写作材料与写作情景, 实现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作业内容与实际应用一体化、写作实践与项目活动一体化。
1.2.2 课程开发讲求立体构架。
借助多媒体、网络、情景模拟实训室、创业公司和社会生活现场, 建立一个以课程文本 (教材) 、电子文本 (PPT) 、网络课程和资源库为基本构架的立体化课程, 并努力构建一个听觉与视觉联动, 图文与音像交互, 生活与学习共融, 老师与学生共创的交往性、生态性学习环境。
1.2.3 课程内容凸显人文底蕴。
许多人认为应用写作课单调、枯燥, 远不如文学作品那样让人神采飞扬和酣畅淋漓。我们注重充分发掘课程的文学元素、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 把具有湖州地方文化和产品特色的湖笔、湖州丝绸作为文中写作项目中的依托内容, 寓人文素养的培养于教学中。
2 课程多媒体素材特点
2.1 研发了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项目化课件体系。
课程项目化教学起步较早。课程以四个工作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从模拟、仿真到完成全真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的整合, 应用写作的系统理论融合在其过程之中。理论在实践中巩固, 实践为应用服务, 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基于这样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课件内容注重科学性、设计注重交互性。
网络课件以四个项目为主线, 提示信息详细、准确和恰当, 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
课件界面直观, 通过大量的写作案例及分析和图片, 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 从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能力。特别是课件中“工具箱”的设计, 是本课程课件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工具箱”, 其中有写作案例、系统的写作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手段、提示等, 学生在自建“工具箱”时, 并通过“工具箱”, 可以自主学习, 在项目任务训练中, 实现真正的能力训练。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为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自觉学习、不断的实践与学习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方式。
2.2 研发了源于企事业单位一线的范文资源库。
如何开发和利用自己课程的专有资源库, 是很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而应用写作课程组老师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从06年起, 应用写作课程组老师设计好专业调查表, 发动学生、教师利用暑假、休息日, 到企业到社区, 到高职学生就业率比较高的单位, 进行全面调查。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课程组对调查的1112家企业、乡镇、社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秘书职业岗位所应用过的许多文种案例进行进行了统计, 整理, 建立了来源于企业的范文资源库, 突破了范文从教材到教材的僵化状态, 给与了学生鲜活而又有岗位针对性的范文学习。
范文资源库按难易程度、文种进行分类, 每个案例并做好详细分析和引导, 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 并做到定期上传和更新。
2.3 研发符合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论坛和写作博客。
教学论坛和写作博客坛突出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表现手法, 操作简便, 使用灵活, 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
学生通过这两个平台随时管理、整合获得的素材及心得, 或向老师发问。它可以作为个人知识文档管理系统,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极大地缩短了教学中的知识点获取的时间和繁琐程度, 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是传统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摘要:应用写作课程是高职经管类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在解决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多媒体素材上提出新的观点和做法, 旨在为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多媒体素材
参考文献
[1]金振邦.网络时代写作学科的现代化[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
[2]张清娥.巧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优化应用写作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 .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11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 普通高校 创新教学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准备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着眼普通高校军事课特点,开展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开展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
在普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全面更新教育理念。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把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注重军事理论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才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利于培养和储备数量充足、素质较高、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国防后备力量。军事理论教师和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应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搭建沟通平台,创新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创新是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创新的重要条件。首先,建立联合办公新机制。要根据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实际需要,建立军地联合办公机构,及时解决军事理论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次,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军事理论教学实际,完善评教评学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验收制度、奖惩制度等,对军事理论教学实施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建立军事教师与派遣军官的沟通管道。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军事教师与派遣军官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军地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推动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第四,建立军事理论教学评估体系。使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有一个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促进军事理论教学规范有序的进行。
针对教学对象特点,创新教学内容
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用新知识阐述新理论,用新信息带动新思维。具体应该抓好以下三点:一要抓住结合点。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及相关事例作为论据,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使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二要抓住侧重点。对地方大学生要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的信息和科技含量,不宜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作过细的探究。三要抓住热点。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力求把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之中,用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军事理论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针对军事理论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
地方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内容多、覆盖面广、时间少、军事理论课教学机制不完备等特点。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灵活运用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通过挖掘丰富的军事理论内容和博大的军事历史知识,结合教学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能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具体事例中去感悟军事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运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和民族盛衰的具体史例,诠释军事理论观点,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手段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在综合运用幻灯、广播、录音、录像手段的同时,要重点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使空洞的理论可视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同时,为普及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意识、辅助军事理论课教学,要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建立和完善国防教育网站,将军事理论课的课件资料在网上公开,通过网络解答学生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大学生军事理论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军事理论课考核应当根据教学目的,创新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考核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核的结果采取平时成绩与课终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于平时成绩的原则。平时成绩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考核内容采取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侧重于主观题的原则。主观题以论述题、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客观题主要以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形式出现。通过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开拓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特点 篇12
一、绘本的特点
所谓绘本, 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 顾名思义, 就是画出来的书。同普通的课本相比, 绘本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见下表:
第一, 绘本展示的图画既多又大, 而且艺术感很强。与之相比, 普通课本展示的图画则较少、较小, 艺术上也比较单调。具体而言, 绘本图书一般都有独立的绘画作者, 图画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画面情景交融, 很多可以单独成画。而普通的课本, 也会有一些插图, 尽管这些图画有的还比较有趣, 但总的说, 这些图画的量比较小, 反映的内容比较少, 图画只是文字的补充, 不具备完全的“图画语言”的功能。同传统课本相比, 绘本就好像是提供给少年儿童观看的一部电影, 它既展示出宽广的视野, 又有具体细节的描写;既有极其有趣的情节, 又暗含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而以插图为主的图书, 图的作用只是辅助, 只是点缀。比如绘本《小黑鱼》与课文《黑眼睛的大红鱼》, 后者根据前者改编而来。绘本原书是A4开本, 整页大图。绘画风格是淡彩加多种肌理, 生动地表现了海底微妙的光影变幻与海洋生物的鲜艳多样, 深受儿童喜爱。而以其为蓝本改编的课文《黑眼睛的大红鱼》, 是标准的32开, 只有绘本的一半大小, 以文字为主, 图片为辅。图片形象生硬呆板, 色彩缺少变化。这时的插图, 往往只是文字的固化, 从形式上失去了灵动的魅力, 画面情节也已经被“肢解”得难以表达原著的内容。某种意义上讲, 书中的插图只是引起对情节回忆的符号。
第二, 绘本的文字通常比较洗练、简洁, 而普通课本则往往比较繁琐、复杂。绘本的文字往往只有一两句话, 却画龙点睛, 生动形象, 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比如, 《小黑鱼》中有一段描写海底生物的场景, 每种生物只用了一句话:
“他看到, 水母像彩虹果冻……
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
海鳗的尾巴有多长连他自己都搞不清……
森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
海葵像粉红色的棕榈树, 在风中起舞。”
在阅读课上, 我们利用文字留下的空间激发儿童的想象, 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生活联想与角色扮演来进一步表现海洋生物的特点。比如表演大龙虾走路的样子, 举起双手模仿海葵在风中起舞的动态等, 给儿童带来了生动有趣的体验。
第三, 绘本往往更强调故事性与趣味性, 而普通课本往往更强调教育性与实用性。翻开课本, 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材都是按主题来组织单元的, 且这些主题都具有德育价值。但与绘本相比, 课文的故事因为篇幅的限制、教育的需要, 情节就显得略微简单。在孩子们眼中却往往不够接地气, 甚至觉得比较枯燥, 有实用主义和说教的嫌疑。而绘本的故事不受教育任务的限制, 充满了大胆的想象, 题材丰富多样, 对儿童更有吸引力。比如《有你真好》讲述了大狼与小狼之间的温馨故事, 《地下100层》每一层都介绍了一种动物并教会了孩子数数, 《最好的爸爸》展现了一对熊父子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智慧与父子深情……
二、绘本的教学价值
尽管绘本教学的好处多多, 但客观地讲, 目前小学教育实践中用得还不多, 需要进一步推广。下面以《小黑鱼》这节课为例, 说说绘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这一环节中,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见过大海吗?海洋里有哪些生物呢?”同时利用幻灯片播放绘本中的海洋生物, 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然后顺势引出绘本《小黑鱼》, 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本了。
第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绘本图片生动、文字简约, 既激发了想象, 也给想象留出了空间。在《小黑鱼》的开头, 有一群小鱼快乐地生活在深海中, 我让学生看图, 并想象“他们在快乐地干什么呢?”学生借助画面开始了遐想。有的说:“他们在快乐地捉迷藏。”有的说:“他们在快乐地比赛游泳。”还有的说:“他们在快乐地玩耍。”
第三, 加深学生的理解力。有些情感和知识对于儿童来说不是很好理解, 而绘本中的图可以帮助儿童加深理解。比如小红鱼们被大鱼一口吞掉后, 小黑鱼侥幸逃脱, 一个人孤单单地游向大海深处时, 此时的画面变得灰暗, 构图也显得空旷。我利用这一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小黑鱼孤单、害怕的心情。而后来小黑鱼看到各种奇妙的海底生物后, 心情变得愉快。此时, 画面变得鲜艳明快, 构图饱满, 我借此引导孩子们体会小黑鱼快乐的心情。
第四,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某种意义上讲, 绘本课上教师要隐藏起来, 让孩子发现和表述他们所理解的图画和文字, 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必须给孩子“留白”, 要给孩子以“角色代入感”, 把孩子带入角色之中, 通过想象和表达, 让孩子随着绘本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 使孩子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迅速提高。比如, 当小黑鱼看到各种奇妙的海洋生物时, 我设计了一个看图说话的活动, 要求学生说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海洋生物。他们都跃跃欲试, 说出来的话比绘本的原文还精彩:“海葵轻盈飘逸, 随波浪轻歌曼舞。”“怪鱼们游得那么整齐, 他们是多么有秩序啊!让我想到了那群排着四五米长的队伍, 有秩序地前行, 搬运面包渣的小蚂蚁们。”“彩虹果冻一样的水母, 五颜六色, 颜色丰富, 像果冻一样软软的, 有弹性。”
第五,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好的绘本, 往往蕴藏着人际交往、意志品质、个性培养、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 共同学习绘本的过程, 本身也有利于孩子们加强交流与合作。比如, 当小黑鱼又找到其他红鱼后, 有一句“他想啊想啊……”我问学生:“小黑鱼在想什么呢?”然后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结果, 在他们头脑中蹦出了很多想法:“他在想怎么让小红鱼们不害怕。”“他在想怎样能够让小红鱼们勇敢地游出来, 大家一起玩, 到处看看。”“他在想怎样让小红鱼们不要老躲在那里, 不敢出来。”“他在想用什么办法能战胜可怕的金枪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