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文化(精选12篇)
禅茶文化 篇1
1禅茶文化精神内涵
禅为参道, 茶为修道, 禅道无解, 茶道有形。茶文化与禅文化在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由相互接触到逐渐相互渗入, 相互影响, 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即禅茶文化。“禅茶一味”是佛教文化与当时中土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进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产物。茶文化为禅宗的传播提供了富有中国特色且受众广泛的有效载体。“平常心是道”是禅茶结合的思想基础, 也是禅茶一味的灵性。历经千年的茶文化与佛教精神的有机结合, 包含禅学哲理和民族的文化载体, 作为一种精神, 它具有博大精深的魅力[1]。禅茶文化,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典籍中的些许贡献。茶和禅的结合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 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的真实反映, 这也使得茶泡出更赋哲理性的滋味来, 真正符合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家所讲的自然和谐、佛家所讲的唯心勿恶、茶家所讲的端雅清高的禅茶文化思想[2]。这一精神使得禅茶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哲学和社会伦理学的教化功能。禅茶文化孕育于日常生活中, 是一种人文关怀, 其在茶清幽淡雅的熏陶下, 在禅的关照和感悟下, 历久弥香。
2东林寺禅茶文化历史渊源及其旅游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2.1东林寺禅茶文化历史渊源
据《庐山志》记载, 东汉时, 佛教传入中国, 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 僧侣云集。他们在庐山上劈崖填峪, 竞采野茶, 栽种茶树, 采制茶叶。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 据记载, 晋代时, 庐山庙宇僧人便开始相继种茶, 东林寺名僧慧远, 曾以自各之茶执行陶渊明, 吟诗饮茶, 叙事谈经, 终日不倦。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 聚集僧徒, 讲授佛学, 并在山中发展种茶。过去, 庐山云雾茶的栽培更是多依赖庐山寺庙的僧人, 他们辛苦的汗水培育、浇灌了一茬又一茬的茶树, 可见东林寺禅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底蕴深厚。而后, 东林寺也常在除夕举行普茶, 以供禅学交流。
2007年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举行, 这是中国茶文化、东方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盛会。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东方茶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这次会议大家商榷了众多事宜, 最重要的是之后禅茶交流大会有了会标, 使得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今后有了标志。大家还设立了石碑并将此次参加盛会的人员刻录其中, 就是为了纪念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今后对宣传茶文化有里程碑的意义。
2.2东林寺禅茶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服务和管理有待完善。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的好坏对游客的体验满意度有直接影响。东林寺的硬件设施总体来说还算可以, 但还是不够健全完善。比如, 寺庙周边没有提供住宿的旅馆, 餐馆更是少之又少, 没有出售旅游产品的正规商店, 都是些小摊小贩, 且销售的商品低劣、缺乏特色。周边环境较为杂乱,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统一管理, 影响美观。
(2) 游客体验项目少, 参与度不高。东林寺作为一个宗教旅游景区, 游客除了拜佛求签, 没有其他更多的体验项目提供给游客。游客在这个体验时代里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欣赏风景, 具有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旅游对于他们会更有吸引力。东林寺的体验项目单一, 让游客在旅游中切身感受到的寺庙文化不多, 自然游客的体验感受不强烈, 满意度也就不高。
2.3东林寺禅茶文化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1) 东林寺禅茶文化产品匮乏, 且禅茶文化旅游并未对外开放, 旅游规模小。东林寺尽管是佛教净土宗 (又称莲宗) 的发源地, 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在佛教净土宗上独具一帜, 但规模之小着实不利于禅茶文化旅游。
(2) 东林寺本身是个清修之地, 寺庙内人员无服务意识。寺庙本身并不是旅游产业, 寺庙僧侣更不是服务人员, 然而作为旅游产品去开发的话, 自然不能缺乏服务人员, 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服务人员本身缺乏禅茶文化知识, 禅茶文化知识也非一朝一夕就能习得的, 而寺庙僧侣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 禅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必然离不开两者。
3东林寺禅茶文化旅游产品优化设想
3.1东林寺禅茶文化旅游产品优化目标
(1) ) 突出禅茶性。禅茶文化旅游产品其特色就是禅文化与茶文化相融合的禅茶文化, 在产品优化上突出禅茶性是这一产品的立足点, 这是产品的特性, 更是其吸引游客的要点。不同的文化就如同不同的世界, 禅茶文化在当今浮华的社会更显得别具一格, 在旅游产品中突出禅茶性则容易激发游客的好奇心, 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2) 突出文化性。在禅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优化上必须体现并突出它的文化内涵, 文化性越强游客越长见识, 给游客带去充实感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愉悦感, 在游览寺庙时吟诵相关的茶诗、茶词、茶联等, 来制造意境, 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 突出艺术性。禅茶文化旅游产品本身就具有文化特性, 所以相应的, 也应该体现出艺术性。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提高。文化性提高了旅游者的文化素养, 艺术性则满足了游客的美学感受。艺术性是禅茶旅游产品优化的基础, 人们旅游就是为了追求一种美的享受。在注重体验效果的经济时代条件下, 旅游者经历日益丰富, 旅游消费观念也愈发成熟, 对体验效果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他们不需要那些处处雷同的旅游产品, 他们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情感化的效果体验、自由化以及艺术化的旅游效果体验经历[3]。
3.1.4突出体验性
东林寺目前的游客群体主要还是皈依佛门中人和对佛教感兴趣的信徒, 普通游客的重游率并不是很高,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普通游客来东林寺旅游体验所获得的价值和收获不够丰富。要想使东林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胜出, 必须加强其体验旅游的开发, 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 使游客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 并从中感悟快乐。禅茶文化旅游产品突出体验性则更能为游客提供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 依赖东林寺的自然资源、设备设施以及禅茶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游览的满足感。
3.2禅茶文化旅游中的音乐元素开发
禅茶文化旅游产品中音乐元素的开发应该有机融入到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 充分发挥音乐在旅游中的特殊作用。要将音乐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必须将音乐元素充分渗透。东林寺在进行禅茶文化旅游产品优化过程中, 应注重加强游客听觉的体验。
3.3参与体验旅游产品的优化设计
据调查显示, 东林寺的游客中有80%对于禅茶文化了解不深, 甚至未接触过, 所以在茶禅劳作养生园。斋礼佛堂和颂读经书堂的设置上可以选择小规模。而对于这些对禅茶了解不深群体, 则可以将禅修与茶园观光、采制茶叶、品茗参禅等活动结合起来, 丰富多彩的茶类采摘加工、琳琅满目的茶制品及茶具等茶叶配套产品的独特生产工艺, 使消费者愿意参与、深入体验, 放松心情并获得知识与快乐, 从而实现特殊的茶文化感受, 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享受[4]。另外禅茶的特点主要在于其水质、环境、泡茶的过程和最关键的禅机交锋。《石经寺的禅茶研究》中指出影响禅茶的因素由水质、环境、泡茶过程组成, 在优化禅茶文化旅游文化产品时应从这些方面入手, 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水质、环境, 同时对游客进行简单的泡茶过程培训, 这对于游客来说也是个全新的体验。另外也可以与当今信息技术想结合, 设立体验馆, 利用触感仪器设立相应情景, 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 增添趣味性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王志琴.当“茶”遇到“禅”[J].中国新时代, 2013 (08) .
[2]余悦.净慧法师对当代禅茶文化的贡献及其学术史意义[J].江汉论坛, 2014 (04) .
[3]姜财辉.体验式旅游购物产品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4]朱世桂, 房婉萍, 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禅茶文化 篇2
历史上,虽然《楞伽经》和《金刚经》都曾是禅门印证心法的重要经典,但真正称得上是禅宗宗经的则是《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的问世也是南禅顿教形成的标志。它的出现是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胡气”十足的佛教变成了中国风味浓郁的禅宗。禅宗一经问世就很快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代表,风靡朝野。它不仅使神秀北宗的后继者“普寂之门盈而后虚”,而且形成了“致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的昌盛局面。“会昌法难”之后,天台、慈恩、密等诸宗衰绝零落,唯独禅宗一花五叶,烂漫盛开于山野林下,繁衍不绝。直到今天,若问起汉地佛教寺院僧尼的法脉,十之八九,大多属禅宗。
禅宗及其宗经《六祖坛经》不仅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禅宗破除迷信,自强自立,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许多误解佛教的人以为佛教相信命运,而且以为佛教所言无非是要人们不要反抗,不要努力,一切听任命运的安排算了。其实,这是对佛教最大的误解,更是对禅宗的最大误解。佛教的确相信命运的存在,但佛教更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命运不靠神,不靠仙,甚至不靠佛、菩萨,只能靠自己。只不过在佛教的术语里,命运称为“业”或“业力”,一个人的业力决定其命运。而在改变命运,自强自救这一点上,禅宗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尤为深刻。
禅宗认为人的生活现状是由过去所造之业力(即命运)所决定的,过去的命运已成过去,已不可改变,但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而要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就必须靠现在的努力。在传统的佛教思想里,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业力,除自己努力修持之外,还必须佛、菩萨的接引、加被。而惠能所创立的禅宗则完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完全靠自己的觉悟,而觉不觉悟,则主要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你不认识自己内心所潜在的清净佛性,你不觉悟,佛、菩萨也拿你没办法。在《坛经》里,惠能大讲特讲人的价值,极力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向人们宣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清净,万法尽在自性。”“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人本来就具有这种只有佛才具有的最高智慧。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发掘人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开发完全靠自己,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所谓“自见本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并反复告诫其座下徒众,“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
强调自见本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成为历代禅师接引后学的主要思想,禅师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如破口大骂,当头棒喝,讲公案,参话头等禅宗特有的方式,就是引人开悟,洞见自身本有之佛性,觉悟成佛。
佛教重视因果律,认为任何事物的出现、发展、灭亡都有其前因后果,并用三世因果的理论解释宇宙人生。对于一个人来讲,什么是三世因果呢?人本身在这个因果链中起什么作用呢?有一位禅师用一首偈言简意赅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若问过去因,今生受者是;
若问未来果,今生做者是。
意即你今天的状况是你过去的因所造,你今天的所作所为决定着你未来的命运。因是你自己造,果也同样得你自己受,旁人无法改变,而你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决定于你现在所作所为。你无恶不作,必定要承受恶果;你行善积德,一定会结出善果。你的未来命运是好、是坏,是恶、是善,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佛、菩萨,祖师大德的作用只能起导师、引渡人的作用,告诉你,路该怎样走,河该如何渡。而真正一步一步地走出去,一桨一桨地渡过去,则只能靠你自己,别人是无法代替你的`。
有许多误解佛教,误解禅宗的人,以为头磕得多,香烧得多,钱财布施得多,功德就越多。其实敬礼佛陀,烧香磕头,其目的是要引发你的虔诚之心,让你摆脱束缚,认识本心。绝非在你心中建造一个牢不可破的权威,束缚你的思想、左右你的言行。为矫正人们的这一误解,临济宗祖师义玄才说出了让世人震惊不已的话语: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乍一听,难以相信这些狂妄之语出自禅师之口,这样呵佛骂祖,非经毁佛的言行,其目的就是要人们相信自己,不要迷信权威;要冲破任何思想束缚,解放自已的自性,形成反对偶像、轻蔑教条的禅门风气。可以说,自立、自主、自强是禅给中国文化最大贡献,一代一代的祖师大德用这种信念和言行影响社会的精英以及普罗大众,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民族要继承和弘扬的精神财富。
其次,禅宗倡导人间佛教,主张和谐相处的思想和传统,为营造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粮宗教都比较注重彼岸世界,关心人死后的世界,这是正常的,否则,就难以称其为宗教。佛教也不例外。传统的佛教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远在彼岸的涅槃世界才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只有彻底否定现实世界,认识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才能往生永恒的彼岸世界,与此相应,在修道方式上提倡出世隐迹的“头陀行”,所谓“居必兰若,行必头陀”。主张远离尘世,隐迹林岩进行苦修苦练,以求得个人的解脱。因此,佛教给人的感觉是具有强烈的出世色彩。近代从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再到赵朴初会长和中国佛教界探索的“人间佛教”,就是为了矫正这种只重生后不重生前的出世倾向。而要探寻“人间佛教”思想的源头,则非禅宗莫属。
《六祖坛经》中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偈语: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一偈语鲜明反映了禅宗的人生观,指出佛法不在天上而在人间;佛法要教化、开悟的不是天仙地神,而是人间众生;觉悟成佛的场所不在天上,而在人间。离开人间,离开生活去寻求所谓的觉悟之道那等同于寻找兔子的角,了不可得。
对于那种离世索居,静心看坐,欲求个人解脱的行为,惠能明确加以批判:“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离世独处,不理世事,独坐枯禅,在惠能看来就是“邪见”。欲修佛道,也不一定要离世出家,只要发心向善,在家同样可以获得正等正觉。因此,在修道是否一定要出家的问题上,惠能明确表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并认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正因为倡导“入世”的修道方式,强调行、走、坐、卧皆是道场,惠能对那种远离生活、隐迹山林、潜心坐禅、起心看净的修道方式持否定态度。
强调入世,就必然涉及到如何与社会相处。禅宗在这一点上,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影响了我们民族的世风民情。中国的儒家重视社会秩序,提倡人与人之间协调相处,但儒家同时亦强调名份、等级。佛教也重视社会的协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但这种协调、和谐的基础不是名份,不是等级,而是平等。佛教不仅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而且强调“众生平等”,众生包括所有动物在内,即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也要和谐相处。
作为强调入世的禅宗,对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禅宗认为,作为人,无论男女、凡圣、穷富、智愚、丑美、僧俗,其先天所具有之清净佛性是平等不二的,其成佛的根基完全相同。内在的佛性是根本,外在的差异是次要的,因此,无论任何人,都不可轻悔别人、歧视别人,不能只看到别人过失,而应时时反省自已。《六祖坛经》告诫修道人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发现别人缺点易,反省自己的不足难,这正是人性的弱点。故惠能告诫修道之人,不要总盯着别人的不是,只有除却非难别人之心,才能打破烦恼束缚。
皈依佛教者都要修行。什么叫修行呢?简而言之,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摒除错误言行,使之归于正道。对于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惠能以偈答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能做到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尊卑和睦,忍让谦和,那还持什么戒,修什么禅,分明已步入成佛之道。这些不也正是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所需要提倡的道德风尚吗?禅宗的这些理论和传统正是我们今天重建道德体系,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资粮。
第三,禅宗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滋润了独著特色的岭南文化六祖生于广东,除短短的八个月到黄梅受法之外,一生弘法于岭南。可以说岭南是禅宗的发祥地。岭南养育了这样一位开宗立派的佛教大师,同时也受益于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惠能反对离世隐居,主张行住坐卧皆是道场,认为生活中处处透着禅机,只要放下执著,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能触发灵感,洞见本心。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此,禅师们弘法传教,很少板起面孔进行说教,而是寓教于生活之中,或开示或棒喝,或讲公案,或参话头,或普请出坡,或挂褡参访,无不充满生活的情趣。禅宗虽然崇尚精神解脱,心灵自由,但在民族气节、民族大义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决不含糊,有其坚守的道德原则。这一点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明清易代之际,广州惨遭屠城,数十万无辜市民被杀,清初,那些抗清失败或不愿与清廷合作的岭南遗民,“一声长啸出红尘”,带着满腔的孤怀遗恨,披上袈裟,遁入空门,形成“十年王谢半为僧”的局面,他们中有进士、举人、诸生、隐士和布衣,一起聚集在曹洞宗三十三传法嗣天然和尚的座下,造就了岭南禅宗发展第二个高潮,形成了“海云诗派、海云书派”等影响深远的学术派别,为岭南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和活力。总之,随着禅宗在岭南的发展,随着禅宗文化的普及。禅门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对岭南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岭南文化务实而不保守,既遵守一定的原则,又不为规则所缚;岭南人相信鬼神,敬奉天地,拜祭先人,但独立自强,提倡个人奋斗,遵奉爱拼才会赢的人生理念;广东人宽容、谦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信和气生财;岭南文化富有生活情趣,对节日庆典特别重视,无论生活多么紧张,节日里的活动都会安排得中规中矩。这些独具岭南特色人文精神或民风民俗,我们都能感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今天,进一步发掘和弘扬禅宗文化的思想精华,对重建岭南文化,建设文化大省,应该说,只会有益,不会有害。
第四,禅文化是联结海内外、教内外的特殊纽带,为广东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海外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桥梁和机缘。
禅宗虽然发源于广东,但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佛教派别。历史上,禅宗曾是联系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文化纽带。这些国家的佛教信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广东参学拜祖,将禅宗思想介绍回自己的国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禅宗派别。近代以来,太虚、虚云等大德曾长期驻锡广东,振兴禅宗道场,培养禅门新秀,并到海外弘法。今天,其徒子徒孙,已遍布海内外,广东佛教界与海外佛教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法缘、人缘、地缘关系。
禅茶文化 篇3
“上舍”的名字缘起于《金刚经》中“正念正智,安住上舍”。刚进到大堂,面对的就是一尊开光佛像。韵意幽远的《七佛偈》声声入耳,心中隐隐有了一阵正觉感应。静下心来细观酒店内的设计,处处凝铸着深沉的禅宗文化和“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
见到热情的酒店总经理陈莉,小编忍不住问起这里作为“朝圣起点”的因由,陈莉告诉我们:“峨眉山共有26座寺庙,每年都会举行‘朝山会’,朝山会是峨眉山延续了200多年的重要佛事旅游活动,每年都会邀请海内外高僧举办一系列法会、庙会、开光、朝圣活动,祈福祝愿。而朝山、朝圣必然应先从山脚下第一个寺庙大佛禅院开始,因此星云大师亲笔题字‘朝圣起点’,是为缘来。”
行立坐卧,万般皆禅
路过院中小池,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客人在亭间怡然自得地品读佛经。陈莉说:儒、佛、道三教自宋以后其实都主要以禅文化为内蕴,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禅文化,何谓禅?禅不能用系统化的文字叙述,也不能用知性化的理念所传递,禅是一门生活的智慧与艺术,禅始于对人生的觉悟,止于人生觉悟的圆满。所以在进行上舍的整体风格设计中没有去追求表面形式感,而是将“禅”体现在意境上、氛围上。
上舍的每一个房间均由大佛禅院高僧诵经洒净开光,房间装饰古朴淡雅而禅意浓浓。所有的房间均以佛教之“三十三天”境界命名,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祥和寓意,如“波罗耶多天”、“威德焰轮光天”等等。其中最为特殊的当属两间特别定制的禅意套房,一名“兜率宫”(弥勒佛殿)、一名“琉璃宫”。
缓步进得屋内,目之所及是各式字画,有大佛禅院大师的题字,以及四川省书法协会著名书法家江虹的手笔。人说,书画者,人之心声矣,其中蕴含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之生命律动。是故,鉴赏书画的过程,实亦悟道也。坐于上舍一角,夜与书画为伴,与禅意心灵相通,想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除了字画,房间内还有各色佛学典籍。若是择一午后,焚香煮茗、阅偈翻经,定会俗念都捐、尘心顿洗。在上舍,无论是在客房内的罗汉床上诵念打坐、在客房内外的露台休憩谈心、抑或只是推开窗观月色、听蛙鸣,随时随地都可以静修冥想、颐养性情。客居于此,定会对生活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体察。
游学禅修,法喜禅悦
“禅”兼收并蓄地包涵了儒、佛、道各家的精旨,其影响力、包容性其实更易与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宗教信仰的酒店旅客相结合,因此酒店不止招待香客佛士,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行者。为此,酒店举办了游学班、禅修班等活动,提供讲经传道、朝圣祈福等特色服务,感悟菩提般若无上妙谛。
禅茶一味,原本归一
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世人,茶净苍生。在上舍1楼的茶室,峨眉山特产的“竹叶青“、“仙芝竹尖”都值得您一品论道。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禅茶一味,便读得了佛的禅心。
峨眉仙山,大道自然
人在大自然中,最单纯可爱,可以摘掉面具用本来面目示人,而这正是禅学倡导的生活。上舍在峨眉之中,本身也是景致。千百年来,这座修长如蛾眉的佛教名山始终令人向往。峨眉山巍峨雄壮,秀甲天下,更有五大亮点令人流连,至此极境,功名、利禄、色欲、俗念,何以再求?
No.1
八大寺庙,天下峨眉
金顶为峨眉山游程的最高峰,山顶的铜殿在太阳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故而得名金顶。在金顶更可以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其中佛光堪称峨眉山最壮美之奇观。
No.2
慰藉心灵,峨眉礼佛
峨眉山普贤菩萨声名远播,广有信众,菩萨因山而兴盛,山亦因菩萨而扬名。山有寺庙26座,其中最为重要的八大寺庙,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
No.3
生态园区,与猴同乐
峨眉山有中国最大的生态猴保护区。在保护区里活泼淘气的猴子对人没有一丝惧怕,甚至会主动与你亲密接触。只是与灵猴嬉戏玩耍时,一定要看管好随身物品,调皮的猴子可能会抢夺您包里的美食。
No.4
秀美山水,奇绝十景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每一种都秀美无比,令人神往。
编后
品茶的时候小编问陈莉,如今在很多地方,“禅宗文化”被过度商业化了,你认为禅文化表达和盈利性商业行为间是否矛盾?
陈莉说:“过度商业化一定不可能是禅,过度了,自然就迷失了本心。虽然当今社会整体上偏于浮躁,但我所认识的修禅的朋友都保持着安详平常的心性。至于商业行为,有大师说,大企业是大菩萨,小企业是小菩萨,因为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机遇,为顾客提供了服务。只要保持着本心,禅文化的表达和商业行为就并不矛盾。”
是啊,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
在上舍,云自飘,水自流,一切都自然祥和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想来,这便是禅。
禅茶文化 篇4
1 袁枚以及禅茶一味
茶产自亚洲盛于中国, 禅源于古印度兴于中国, 二者结合产生了独具魅力的禅茶。袁枚对茶文化以及禅宗美学有着深厚的造诣。虽然袁枚一生不喜佛法, 但其内心的归属却是禅之一宗, 他从禅茶中悟出了人生百态, 又通过禅茶宏大的文化底蕴, 创造自己性灵说的美学思想, 并体现在他的诗文食单中。
1.1 袁枚生平
袁枚字子才, 中年后号随园老人, 浙江钱塘人, 乾隆四年进士, 生于1716年卒于1798年, 少年得志, 被选为庶吉士, 后因满文考试不合格被外放, 做过几年江南县令, 在人生不得志、终日迎合上司的生涯里, 袁枚选择了归隐园林, 在四十岁借父亲亡故而辞官。官场的荣耀跟他的诗文成就比较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终其一生他都享受着文章给他带来的盛名, 和由此盛名而带来的各种福利。袁枚主张文章的性灵说, 并以此为学说广收弟子, 与纪晓岚齐名, 有南袁北纪之名。在他82年的人生中, 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批评著作, 主要作品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子不语》、《补遗》等。
袁枚多有智慧又重视生活情趣, 辞官后在南京筑随园并挂出“放鹤去寻山鸟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的门联。耳顺之年后, 更是遍游名山大川, 随处品尝当地香茗, 并一一记载下来予以文字品鉴。袁枚辞官归隐, 遨游山水, 在俗世中修禅, 这是禅宗美学和世俗生活结合的产物。他说君山茶与龙井色味相同, 只叶微宽而绿尤过之, 做茶诗无数:每到此间闲立久, 采茶人散夕阳西。年70旬到武夷山, 尝过天游主持方丈亲手行茶的武夷岩茶后, 赞不绝口, 并称之一生品茶无数, 唯有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可见其对武夷岩茶的钟爱。
1.2 禅茶
禅与茶的渊源。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译, 本作“禅那”, 简称“禅”, 意为静虑、瞑想、思维修, 是一种特殊的“定”[1]。禅出自释迦佛祖拈花不语迦叶尊者解意一笑的典故, 后兴于中国, 六祖惠能的“何处惹尘埃”彻悟以心传心的佛理。茶的根在中国, 佛教传入后, 又与佛法结缘, 茶的清高妙处暗藏佛法精髓, 被诸多高僧大德推崇, 一碗茶汤有若三昧给禅机的形而上平添了形而下的佐证。禅茶一味源于唐禅师善会, 又在宋代圆悟克勤发扬光大, 成就了禅茶不二的境界。禅与茶的结合提升了茶的品格也完善了禅的思想体系, 一个形而上如羚羊挂角, 一个形而下具体可指。禅是不立文字的茶, 茶是有文字的禅, 二者形影相随。
佛教提倡饮茶之风, 并以茶供养三宝。佛门茶事的兴盛, 带动了诸多文人墨客和善男女对茶的喜好。唐·陆羽《茶经》中就有对佛教的赞宠之词和对僧人饮茶的记录, 并通过诸多文字将茶道和佛教的思想内涵联系起来。禅宗的不立文字禅为茶道提供了入我之境, 如我之心的境界, 深化了茶的内涵。茶是禅的外在语言, 禅是茶的内在语言, 而诗文唱和是禅茶的产物, 在形而下的文字中展示了形而上的超凡脱俗, 又给禅茶平添了几分神秘。
2 袁枚之茶道与武夷游记
袁枚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 还是历史上少有的美食家和茶客, 60岁以后遍游名山大川, 在他的随园食单·茶酒单中就记录了诸多名茶和冲泡方式, 尤其重点突出了武夷岩茶, 有趣的是, 他早年号简斋, 虽然此斋不能等同于斋饭, 但又有谁能确定就不是呢?
2.1 袁枚茶之一道
袁枚辞官后登黄山游天台, 过雁荡下庐山, 走波阳泛舟洞庭, 品尝诸多名茶, 1786年, 古稀之年的袁枚踏上了武夷山:我来竟入茶世界, 意颇狎视心悠然。道人作色夸茶好, 瓷壶袖出弹丸小。他通过诗文将武夷山连绵无绝的和茶世界描述了出来, 并对各种茶做了中肯的对比。他认为龙井清而味寡, 阳羡佳而韵逊, 而独钟情于武夷岩茶, 称之武夷山顶所生, 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走过诸多名山大川, 尝遍各种香茗, 袁枚对于茶之一道有着独特的山水般的智慧。他认为好茶要有好水, 水要困, 水新则味辣;好茶如武夷山茶, 次而求龙井, 而雨前茶优于明前茶;烹茶用武火穿心罐;行茶之水要一滚而非长滚之浪, 行茶时碗不加盖;藏茶小包并伴有石灰包;袁枚还对茶与玉和水晶做了对比, 将武夷山茶置于顶尖, 类似美玉无瑕而水晶无絮。以上种种体现着文人对茶品格和饮茶习惯的文化之旅, 也体现了袁枚随情任性的人生美学追求, 寄情山水, 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人生归宿, 品茶犹如品味人生, 人生有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只有随缘随性才能成就人生的悠然淡然。审茶如审文章, 如审山水, 如省内心, “戒苟且、戒掺假”。袁枚不喜酒且喜茶, 不学仙道, 不喜佛, 却将佛家禅思与茶道合二为一, 尤其晚年武夷山之行后, 他的《赏茶》和《试茗》充分体现了他的茶之一道:以书籍诗文为事, 备林泉之清福。从茶禅中认识袁枚艺术个性, 可以给人安静, 从而更好地寻觅精神家园, 安顿短暂生命[2]。
2.2 武夷游记
袁枚喜山水亲自然, 崇尚万物贴近心灵, 耳顺之年遍历江南烟雨, 品茗作诗文, 广收灵秀弟子, 并在游历之余给后人留下了《随园食单》。
1786年秋天, 已经70岁的袁枚带着家人和众多弟子来到武夷山, 在各个寺庙游玩, 他最初对于武夷山茶评价并不是很高, 只是为了看看景色如画的武夷山, 顺便品尝武夷山茶, 他曾经对此茶做过味道浓艳的品鉴。但当他来到天游寺, 品尝主持方丈亲手行茶的白鸡冠后, 一改往日对于武夷岩茶的态度, 并称之为茶中极品, 犹胜龙井。在与方丈交谈中, 颇得禅之三味, 虽然他不喜佛, 但禅宗思想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 借此机会他写下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词和《武夷山游记》。袁枚将闽人种茶比作种田, 可见武夷山被称作茶世界不是虚妄得来。他虽然喜茶, 但却不是简单地迷恋茶, 他已经将茶文化和其他文化在其思想中交融为一体, 将无文字禅化为有文字禅, 口中无佛, 佛法却常驻心中。
虽然袁枚一生不理佛法, 但也不佞佛, 他大力提倡“性灵”美学, 认为男女之情为人之根本, 在那个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 袁枚汲取了道家任情自然的美学观点, 在官场理想破灭的同时, 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被道家随性自然的思想代替。佛教与本土结合的禅宗思想成了袁枚思想的最佳落脚点, 禅宗强调因悟成佛, 提倡在当下的现实世界进行超越, 把本来繁琐高深的佛教简单直接化, 加之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 人们的思想解放, 追求个性, 追求自我的思想盛行, 这些都是袁枚性灵美学思想形成的土壤。
3 武夷岩茶与袁枚诗歌的禅影留痕
武夷岩茶与其他几大名茶一样, 都是因地得名, 以此说明此茶的的特殊性。从文化角度出发, 生态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人文与社会结构组成的不同。从汉代开始, 中原地区人民不断地迁徙到武夷山地区,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茶文化。
3.1 武夷山茶
陆羽的《茶经》详细的介绍了土壤环境的不同, 茶叶品格就会不同, 他总结上者为生烂石。而武夷山就完全具备了这种地质特征:正岩、半岩、洲岩在此整体发育并分布合理。武夷岩茶, 顾名思义就是产在武夷山山岩的茶, 公元810年前后孙樵曾作《送茶与焦刑部书》一文, 成为较早记录武夷茶的文学作品。清蒋蓄又作《云廖山人文集》, 更加清晰地描述了武夷山的地理地质环境。《崇安县新志》明确记载武夷岩茶始于唐而兴于宋, 明衰而清复兴。
苏轼《荔枝叹》中有“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这样的诗句。范仲淹更是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全面描述了武夷岩茶的采摘、制造和斗茶, 并写明了武夷岩茶的特殊, 由此可见, 武夷山地区茶事的兴盛。由于佛教的传播, 各大名山大川都有寺庙的香火, 禅宗又带来了禅无一物的思想, 而茶似乎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又不能准确的说出茶为何物。禅的不立文字和茶的说不明白的二者融合引申了茶文化的内涵, 更给武夷岩茶带来了无限的苦静凡放。
3.2 禅影留痕
茶禅文化的传播务必注重其形式、内容以及精神形态[3]。袁枚以才闻于世, 精神上保持完全的独立又能博采众家之长。他不喜佛不佞佛, 甘心做槛外人, 但他留下的文本中却时时显露出禅机。他不喜酒独喜茶, 走遍名山大川, 为各种香茗立传, 却不沉迷于茶之一道。他又在不断地自省内心和过往言行, 曾经他对武夷岩茶做拈花一笑样的短评, 却在品尝到了白鸡冠后深刻的检讨了自己的虚妄之词, 认为武夷岩茶为世所罕有, 诸茶之冠。
禅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 在传播中不断地汲取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4]。袁枚作为一代宗师, 对中华文化浸染极深, 对道家思想中的自然颇多体味, 当禅宗思想体系中融入了老庄的自然思想后, 已经和袁枚内省的毫无挂碍的性灵美学息息相通。他耳顺之年游历山川河洛, 就是一种超然的逍遥之游。虽然禅宗融合了老庄思想后入世面对现实, 却无时无刻不在推导“随缘、随流”等理念, 正应和了袁枚的“随园”。当外人评论他的诗歌得到了正法眼藏精髓的时候, 他都会欣然受之。他曾经作诗:“山似相思久, 推窗扑面来。[5]”这种用形而下诠释形而上的思想契合六祖惠能的“何处染尘埃”, 和唐代诗佛王维的“满院青苔色, 欲上人衣来”异曲同工。
4 结语
山川多秀美, 诸水更灵秀。得山水精髓的茶, 滋养了中华文明, 给予了文人墨客诸多的创作灵感, 催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新思想、新思维。禅宗在中国的本土化, 给国人带来了迥异于本土的哲学思想, 当禅与茶相遇, 又为中华文明添加了禅茶文化的枝丫。一代文学宗师袁枚禅茶文化中品味出“随之时义而生死”的人生美学观, 一生逍遥自在, 傲笑山林, 成为了一代文人的典范。
摘要:中国人喜茶爱茶,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对此吟诗作赋, 于茶香之中品味人生, 养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美学思想。茶与禅宗结缘, 一碗茶汤蕴含了芸芸众生三千世界, 一芽一叶的形而下平添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禅宗的美学思想又深深影响着茶文化。禅宗美学思想推崇世俗中修禅, 俗世享乐中参禅悟道。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深受禅宗美学思想影响, 虽然终其一生不喜佛禅但也不佞佛, 并对后人加诸于佛本身的虚妄之词予以斥责。但袁枚正是在对禅宗美学的领悟过程, 形成了独有的人生美学思想。
关键词:茶,禅,袁枚,美学
参考文献
[1]丁以寿.关于茶禅文化概念的思考[J].农业考古, 2011 (2) :190-191.
[2]张绍华.各有心情在---由袁枚山水咏物诗看其性灵说的自然旨趣[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1 (6) :24-28+60.
[3]庞举才.茶禅文化现状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4) :20-23.
[4]徐峰, 孙晓生.袁枚《随园食单》饮食养生思想及其科学解读[J].新中医, 2014 (5) :250-252.
禅茶文化 篇5
【发布文号】甬政办发〔2010〕1号 【发布日期】2010-01-07 【生效日期】2010-0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宁波市
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暨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的通知
(甬政办发〔2010〕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浙江省农业厅和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供销社、市政府会展工作办公室、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民族宗教局、江东区人民政府、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韩国国际禅茶研究会、宁波市七塔寺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暨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以下简称本届茶文化节)将于2010年4月举行。为确保本届茶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按照“多请商、少请客,提高效率、节约办节”的原则,现将举办本届茶文化节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本届茶文化节将于2010年4月24日~26日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二、总体要求
本届茶文化节以 “发展、健康、和谐”为主题,以展示展销、招商引资、文化活动等形式为载体,推动茶产业,促进茶文化,将倡导“茶为国饮”的文明理念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茶文化节成为展示我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水平的平台,成为合作交流、商贸洽谈、信息共享的平台,成为宣传、巩固宁波作为“中国海上茶路启航地”和“中国绿茶之源”历史地位的平台,推动宁波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宁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主要内容
本届茶文化节由展示展销、商贸洽谈、茶艺文化、评优评奖、禅茶交流等5大类活动组成。
(一)展示展销
展示展销活动即茶业暨农副产品博览会,于2010年4月24日~26日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分茶业展区和农副产品展区2个部分。茶业展区集中全国各地各类茶叶及相关产品开展展示、展销和贸易洽谈活动;农副产品展区集中全市各类名特优新农产品及观赏鱼开展展示、展销和贸易洽谈活动。
(二)商贸洽谈
举办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贸易合作、项目签约和产品推介活动,重点推介一批农业合作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并提供我市农业政策和信息宣传、咨询服务,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茶艺文化
以弘扬、宣传茶知识和茶文化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文化活动,主要包括颁奖典礼、茶文化节暨农副产品博览会开幕式、饮茶与健康知识讲座、茶道茶艺表演进社区等活动。
(四)评优评奖
举办第五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和第三届宁波茶艺大赛。
(五)禅茶交流
组织召开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主要包括参观海上茶路启航地、僧人禅茶茶道表演、宁波禅茶东传论证会、禅茶乐观摩会、参观天童寺和育王寺、禅茶文化交流会记事碑揭碑仪式等活动。
四、参展费用
按照市场化运作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由组委会对参展企业的展位费予以适当补贴,对有关单位组织的专项主题活动按照“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支持。展销产品运输、参展人员食宿等费用由参展企业自理。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届茶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市政府决定成立第五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暨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组委会,组委会名单如下:
名誉主任:周国富 浙江省政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陈 新 市委
郑杰民 市人大
常敏毅 市政协
刘环祥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陈宗懋 国际茶叶协会
杨亚军 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科所
孙景淼 浙江省农业厅
徐杏先 宁波茶文化促进会
主 任:徐鸿道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陈炳水 市政府
副 主 任:戴国华 市委
陈少春 市政府
张松才 市委宣传部
江用文 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科所
王 庆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沈 璇 浙江省产业协会
毛祖法 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
胡剑辉 市林业局
谢群华 市供销社
王桂娣 市委宣传部、市茶文化促进会
殷志浩 市茶文化促进会
成 员:江圣友 市农办
杨 军 市财政局
李 谦 市公安局
刚 勇 市外经贸局
吕国湘 市工商局
陈文辉 市教育局
干爱玲 市卫生局
张民柱 市贸易局
朱红霞 市农业局
汤社平市林业局
陈员祥 市海洋渔业局
舒月明 市文广新闻出版局
陈民宪 市旅游局
徐松庆 市民族宗教局
陈进军 市委市政府接待办
陈忆戎 市大活动办
李猛进 市供销社
郑桂春 余姚市政府
杨慧芳 慈溪市政府
王海国 奉化市政府
邬汝跃 宁海县政府
孙小雄 象山县政府
蒋明良 鄞州区政府
石贤义 海曙区政府
陈家连 江东区政府
丁培人 江北区政府
王国铭 北仑区政府
柴鹏飞 镇海区政府
张 旦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由胡剑辉兼任办公室主任,汤社平、陈忆戎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一○年一月七日
禅茶文化 篇6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却在精神层面有了很大的缺失,因此人们开始了探索追求精神生活的新路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备受人们的追崇。“禅”文化作为一种新时代的设计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被阐释的非常完美,成功地将“禅”所传达出来的简朴、安静、平淡、随和的语意内涵运用其中。本文以产品语意学理论为基础,以“禅”文化作为符号元素,分析了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出“禅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一般规律,进而选取“开关语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总结出开关语意研究和“禅”文化台灯中蕴含的思想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产品语意学;“开关”;“禅”;台灯
1 产品语意学概述
产品语意学是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外延与内涵双重意义的理论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设计界,它作为人类在特定环境中与产品进行互动的载体功能,目的是通过符号向人们传达出产品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属性特征和象征内涵,文化情怀。产品语意学通过人类文化中的符号赋予了产品更多的内涵,[1]在人们有意识的情感基础之上,从中感受到社会文化和个人的意识形态。
2 中国“禅”文化背景介绍
公元六、七世纪,唐代是中国佛教的辉煌时期,唐玄奘在印度举办无遮大会上,辩论获胜,把他在印度各国学习到的佛教及佛经带回大唐,专志于译大乘经典为标志,使世界大乘佛教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土,并在中国文化圈内广大地域扩散和传播,使中国大乘佛教于隋唐臻于全盛。当时八宗竞秀,高僧百出如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2] “禅”是要看透人生的真相,寻找生命的真谛,快乐自在的活过一生,是人们对精神境界最高的追求,它给我们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禅文化”作为一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元素延续至今,不仅吸引了大批现代都市人对空明寂静的向往,还令不少设计师心驰神往。
3 “禅”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1 “禅”文化在卫浴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011年4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举办的代表中国工业设计最高水平200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颁奖晚会中,一组卫浴产品成功摘得了最佳奖的桂冠——“禅·静”电子面盆龙头,它以出色的造型设计获得了所有人的好评。“禅·静”电子面盆龙头运用了“禅”文化元素,以其简约的方形造型,配置以控制面板以及不对称的设计,映照了在不对称中求得平衡,在静中求动的“禅者静也”佛家学说。在技术方面,由“灵慧芯”芯片控制出水方式与水温高低,让使用者操作自如。[3]它成功地实现了将“禅”这种无形的心境融合到了高端的电子科技中,向人们传达出一种清淡高远,静如止水的心境,很好地迎合了卫浴产品的自身特点。
3.2 “禅文化”在笔座设计中的应用
“禅”是一种似山非山,似水非水,回归自然的心性,是一种参不透,摸不着的境界。由台湾设计品牌KOAN+所推出的“之间Between笔座”,[4]便是采用了“禅”文化的这种意境,它虚无缥缈的外形设计,没办法让人参透它的用途和目的。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便是KOAN+所追求的品牌风格。
“禅”文化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与人生状态,其返璞归真的自然理念影响着设计师的设计风格特征,在这种质朴的“自然之道”影响下,设计出来的产品不再是一些没有生命力的物品,而是被设计师赋予了更多人生内涵与精神状态的美好寄托。通过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深层次地折射出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4 “开关”语意在“禅”文化台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开关”语意“禅”文化台灯设计内容:
在产品语意学中,传统的台灯“开关”代表的是产品显在的功能形式与操作方式,是一种形式单一的外延意义,并没有传达出更加多维的内涵意义。因此,在台灯“开关”的设计中,将其进行内涵意义上的延伸,会使其增添更多的附加价值。
第一,形制符号分析。禅石作为空灵圆融的境界,在感情上总是平静恬淡的。其造型早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台灯其作为人们每天晚上看书与学习的家用电器,令人感到亲切,舒适,安静是非常重要。此次设计造型选用禅石作为语意符号,经过抽象变化,使人容易感到自然美观的存在。在构思这一设计时,采用此造型可以使其作为一种照明工具的同时又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可以借助其本身的曲面造型和禅石的意境影响,使人有一种清旷闲适的境界。
第二,材质符号分析。材料是一切形态存在的物质基础,材料质感与产品的设计密切相关。设计材料以其自身固有的特质和质感特征传达给我们的不同信息与判断,暗示给我们不同的情感内涵。通过对常见的一些性能较好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此设计各部分的材料分别为:灯罩使用玻璃,底座使用实木。由木头的原始,自然性能,使展台灯传达出一种“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
第三,开关语意功能分析。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功能性、实用性。功能性是纯粹的功能,实用性是消费者能够获得所提供功能的可能性。如果消费者很容易使用上这些附加功能,设计者也会有所收益。
“开关”作为人们操作产品开启与关闭的使用功能,在众多产品设计中,形式却展现的很单一,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因为与产品之间没有良好的情感互动而感到厌烦,久而久之不再使用该产品,台灯亦是如此。本次设计对这一点格外重视,利用语意符号“木鱼”,台灯“开关”打破了传统按键开关的方式,运用了木鱼棒的插入以及抽出决定了这盏台灯的开关状态,将外延与内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情趣化体现的十分完美,成功地诠释了产品语意学所宣扬的实现符号使产品具有了更多的内涵意义。
5 结语
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是设计的源泉,而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寻找灵感也是物质转化为设计的过程,本文以产品语意学为理论基础,从佛教中的“禅”文化思想展开设计研究。首先对产品语意学概念进行解读,进而介绍“禅文化”背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并试图将两者结合,将“禅”语意符号进行内涵分析。最终将“开关语意”的“禅”文化台灯进行语意分析,总结出其所传达出的传统造物设计思想及其语意传达的过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曹建中,祝莹.产品语意及传达[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季羡林.文化与禅[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http://www.jiancai.com/info/detail/67-213708.html[DB/OL].中国卫浴网,2011.
[4][DB/OL]http://chuangyi.xdnice.com/ChuangYi/2013-09/3415.htm.
作者简介:张家祺 (1963—),男,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及理论。
禅茶文化 篇7
1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的基础
“文化资本”(le capital culturel)最早由法国社会学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指的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衍生成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等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社会形态[1]。少林禅武医文化拥有深刻的内涵和广延,但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呈现出声势大而实力不强、传播广而影响力有限、内容丰富但杂而不精的状态,尤其是在实践层面上,少林禅武医为僧人养生的生活方式,大众践行者、受益者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这使得禅武医文化资源难以完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文化资源本身具备的特征,首先从文化资源本身的特质出发,固其根本、浚其源泉。
首先,文化资源本身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平衡性等辩证特征。就整体性和系统性而言,禅、武、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三学并非孤立存在的,因此,少林禅武医文化绝非一个封闭的文化资源体系,我们在思考文化发展时一定要摈弃狭义的文化所属界限,跳出文化来审视文化本身因势利导,善于发掘和利用禅、武、医内部和外部的辩证联系和交融互通,在其文化系统内实现与体育、医疗、心理疏导、健身等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文化系统外寻找与新闻出版、影视资料、旅游、商业的最佳切合点积极促进禅武医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其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一种文化终究是否能够成为人们精神诗意的栖居地,取决于该文化能否保持其鲜明的符号特质。实现少林禅武医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前提是既注意保持其原有的文化个性(特殊性),又需要促使其融入大众文化的实践内部(普遍性),成为广大群众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只有尊重文化本身的历史、善待文化资源才能为文化资本的形成提供坚持的文化基础;只有适应当下的社会、在融合中创新,才能为文化资本的转化提供强大的现实基础和动力。
第三,少林禅武医文化虽很具吸引力,母文化——少林文化已形成国际化品牌,但文化内部的整合却没有完成,尤其是对其精髓禅武医内涵的挖掘远远不足,因此要想真正形成恒久完备的品牌化机制,就要求更多的从禅武医内部寻找中国文化精神和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赋予古老而神秘的少林文化以时代气息,整合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市场化运营、系统设计文化发展方式和营销手段,最大程度上降低文化资源闲置,是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的前提。
2 禅武医文化资源转化引入CIS战略
那么如何才能把少林文化资源高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笔者认为可通过CIS战略引入,充分利用禅武医的资源进行系统设计,突出其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以提升知名度和差异化发展优势。CIS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优化管理来实现文化最大化,达到铸造品牌、促进文化消费市场朝多层次、不同个性需要的方向发展,它以创意特征的形式把动态的文化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文化产品,并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特殊商品,达成资源到资本的快速转化[2]。根据文化持续增值原理,进行禅武医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设计与经营可借鉴CIS的三大系统模式,即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2.1 理念识别:充分挖掘少林禅武医的底蕴
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指的是以人脑和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一个文化体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和文化本质内涵高度浓缩和概括。少林禅武医的精髓在于禅。禅宗理论是少林禅武医的重要理论支撑。在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佛学文化,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3],其理论重点在于不断地完善和升华人的生命本质,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通过心性、心理、认识、观念等范畴,即在主观精神领域转变生灭的观念,扩大心的作用,泯灭情欲,排除妄念等内在活动来消解人的各种矛盾,排除心灵的紧张,克服人的意识障碍,从而实现自我超越的,这即是禅的精要。少林禅武医以禅为核心,同时将禅宗和武术这两个价值取向完全相反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调形与调神相结合的养生原则下,形成了独特的少林武术,因此少林武术文化提倡“禅武结合”。少林医学同样以禅宗为主,以佛教道理为本,去帮助他人修养心性。佛教常以医喻教,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佛曾号“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净化。总之,禅武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只有在发掘少林禅武医的底蕴和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理念识别的创新体系,可以这么说:开发是保护的手段,保护和挖掘是开发的前提。
2.2 行为识别:形成禅武医文化竞争力源头之水
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是指以文化核心理念为载体的行为文化。独特的理念文化是一个文化体的灵魂所在。但是如果理念文化不能转换成为活力充盈的行为文化,理念创新就不能转化成为行动的创新,文化的种子就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要保护和开发少林禅武医文化就必须倾力打造其市场竞争力,在一个核心的理念文化指导下,建立一套以具体文化材料和实践方法为核心的行为文化。
首先,少林武术中的洗髓经、易筋经等导引术有益于通经活络、活血强身、充盈气血,同时兼具锻炼心肺功能的各种拳术和器械,还有推拿按摩等医疗术。因此应专门针对少林禅武医不同层面的各种养生价值进行综合探究,从当代科学和中医学的视角对其养生作用做出科学的解析。其次,少林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吸取中国道家理论和中医学思想逐渐成为独树一帜的禅医体系,在与中华哲学思想相融合的过程中,以禅宗的无之无痕、心无挂碍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和阴阳理论相结合,与传统中医和道医具备了相同的哲学体系和理论范式。因此可从中医理论和易经哲学出发,探究武术文化的养生理念和养生哲学,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对禅医的养生智慧进行深入挖掘;第三,少林禅武医的精髓之一就在于通过养德来养心,只有心身同健,才能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因此从东西方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对少林禅武医在养心、健心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养心、健身、医疗三者三位一体、血脉相连,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因此必须用整体观、系统观和动态平衡观对少林禅武医进行综合的考察和研究才能发现其养生的核心和真谛。
2.3 系统整合:形成可视化的禅武医文化系统
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是指一文化体以文化享有者或持有者为载体的隐性文化集合体。它可以通过少林禅武医文化所衍生出的一切物质形态作为文化形象视觉系统,在展现该文化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利用“禅武医”衍生品的文化语言展现少林文化独特的文化个性。
少林禅、武、医三位一体的具体体现就是它所蕴藏的生命价值,其中包含养生价值、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它是多元化的载体,我们不仅要把它从文化资源物化成为文化行为,要想真正实现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还要使之具备可视化文化系统的特质,即形成具备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标志。首先,随着西方体育的东渐与奥运会竞技的冲击,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外部形体行为的操练,忽略了锻炼意识的“内作用性”,故难以真正达到养生之目的。当代是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大工业发展的时代,社会节奏快,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精神空间,得不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心理健康、和谐问题成为了当代人必须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学禅则可以让人们在紧张之余,使情绪得到放松和调整,重新领会那种恬静平淡的生活情趣,禅的这种特殊文化识别模式在该意义上形成可视化系统,应紧密联系该模式把禅文化首先打造成文化资本形式。第二,少林禅武医讲求“以禅修心,以武养身,以医调病”,包括修心、修身、居食养生。通过修习禅定,使人清净心灵、约束行为、弃恶扬善、涵养道德;修身术分为内修身与外修身,内修身指通过坐禅入定,调息元气,由静入定,由定生慧,最终修得正果;外修身就是对筋骨肉形体的修炼,通过劳动、习武等肢体运动来强健身体;居食养生主要讲究在生活起居上,远离尘世,寻幽深之处进行修行,在饮食上有“斋戒”,以此来促进修心和修身的效果。禅武医三体模式在现代这种人们亟需回归自然和精神家园的时代,更加具备可视化文化系统的特性,因此把禅武医养心、养德、养神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锻炼方法像其他体育和文化项目一样作可视化和系统化整合,充分把其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底蕴物化成为人们可闻、可见的书籍资料、精品视频、养生药品、宣传广告、艺术表演等等,使这种充满古典神韵的文化披上现代化的外衣,成为可视化文化,突出其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以完成向文化资本的转型。
3 结语
“文化营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企业营销”理念,文化营销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综上所述,少林禅武医文化要想在竞争如此强烈的文化大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接受市场的规则,但这种接受的前提是挖掘和保护其内在文化特质,只有保护好文化的内在特殊性和差异性才能突出该文化的理念识别;只有促进文化的理念识别成为行为识别才能使文化的种子得到大众的践行和浇灌;只有使其具备可视化识别才可能完成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禅武医作为少林文化的精髓,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意挖掘和保护它内在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特质,又要注意借助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竞争手段对其进行市场化运行,才能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一份属于中原自己的经济动力。
参考文献
[1]Bourdieu,P.The forms of capital[M].In J.Richardson(Ed.)Handbook of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86:248.
[2]汪秀英.企业CIS战略的策划与实施(第2版).[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12.
禅茶文化 篇8
一、低碳设计的内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的生活方式主张人的生活饮食起居所耗费的能量要少,它相对于司空见惯的铺张浪费行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贯穿于人们生活的点滴,要节电,节油,节气,等等。“低碳经济”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禅宗文化的内涵
禅文化最早是从中国佛教中的禅宗思想衍化来的一种思想文化,内涵包括禅宗影响下的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的总称。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进入入禅定思虑的状态,以此达到开悟和自在解脱,更凝结了老庄美学、魏晋玄学等主流传统美学观念。禅宗向往在融入简单但博大的自然的天地中表达纯粹的内心精神世界,抛去事物纷纷扰扰的表象,超越了人生烦恼,删减到一种空白状态,从而回归和审视内心,以达到一种理性的超脱;它强调整体性,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因此要求人抑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一种无欲则刚的状态,从而也预想到了现代社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禅宗作为一种静默的哲学,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与关怀,由此而展开的返璞归真的精神理念简淡冲和的人文精神。
三、低碳设计方式下的禅宗思维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 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灵性
禅宗追求在喧嚣的尘世之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无所矫饰,浑然天成”讲求回归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关系,并只有沉在自然的“静”中才能反思本心,看到本质,从而感悟生命的灵性,体现一种可贵的反物欲精神。这与低碳设计理念中的节能降耗观点不谋而合。
洛可可设计设计公司曾推出了“上上”系列品牌的代表作“上山虎”香台设计,如图1。它以虎代人,以石代山,秉承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传统哲学观,营造出“步步登高,香之燃尽,轨迹犹存”的禅宗精神境界,将物质的使用和精神的愉悦达到完美的结合,以自然作为一种最初源起和最终诉求,在材质上遵循天然材料的原始肌理,我们可以将旧的陶瓷融化后凝结烧制成的陶土制成的陶瓷,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在意境表达手法上,运用象征禅意的符号,将人赋予在“物”之上的“灵性”表达的淋漓尽致。
2. 妙悟参禅的“空白”之美
禅宗追求在质朴的自然中参禅悟道,讲求“空”的丰富性,也就是人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与西方著名设计师密斯·凡德罗所提倡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是类似的。那么什么是好的设计呢?也就是说,好的设计并非“繁缛富丽”的无规则堆砌,而是一种“空”的哲学,它以物的“极简”为起点,那么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反馈与想象的空间,人丰富的精神可以衬托并补足物的“极简”。“空”既是没有,但又是所有,可以是万物的起点,可以生长出一切来,也可以是一切的终点,可以作为一个谦虚的容器包容一切。
3. 素简静慢的生活方式
禅宗提倡“宁静平和,修身养性”的慢生活理念。“慢生活”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生活新模式,其核心理念与东方古老的禅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符合低碳设计的理念。
如著名的杭州法云安缦酒店设计堪称禅意酒店之最,营造了融于自然的居住结构,和空寂清净的意境。整个酒店设计在设施完备的前提下秉承节俭的理念,低耗能,高环保,与自然融为一体。著名学者朱学东指出“善意的设计是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善待。”法云安缦的生活方式很好的诠释了禅宗的“物质”的节俭与“精神”的丰富。
四、当下本科产品设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教育,更应当将寻找到创新发展的教育路线。因此,本科的产品设计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国的产品设计教学目的缺乏针对性。在课程方面,缺少实践课的安排。并且,由于产品设计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除了美术史论,人机工程学,艺术概论等理论课之外,缺少工学以及心理学课程的安排;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授课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即行为导向式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与我们最初的培养目标是背离的;在教学模式方面,忽略工作室制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没有紧跟形式明确当下产品设计的低碳发展趋势的必要性以及本土文化的风格渗透的重要性。
五、低碳理念下的禅文化元素融入本科产品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着力措施
1. 转变教学思路
首先,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教育家杜威的理念,通过完成课题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并实践过后进行学习汇报,教师和学生沟通,并进行教学反思。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包豪斯的工作室制度。其次,由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的学问,教师应当注重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多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我们万万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发扬赏识教育的理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从而将学生的潜意识激发出来。
2. 重视德育环节
当下本科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单方面能力培养,忽略了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的最初意义,即制造出合理而美观的工具,来方便人们的生活。因此,低碳设计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纸质的椅子,一个回收旧羊皮做的灯,一个可以接水的雨伞,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融入今后的设计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重视民族文化,这就是德育的意义所在。
3. 走“官产学研用”的教学模式
“产学研用”的系列教学模式最初是由美国辛辛提那大学教授赫尔曼·施耐德提出来的。它旨在进行教育改革,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和美国以及日本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将政府支持,学校研究,商业生产,工作室制教学等四大模块儿进行无缝对接,组建双师型团队,凝聚教学资源,营造学习平台,在授予学生“道”的同时,也重视“技”的能力,从而由“技”进“道”,例如禅宗文化的道义,在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六、结语
艺术设计源于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终需回归于生活。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更重要的不仅是高科技的渗透,而是人类要怎样发展才能能更加和谐的适应自然的可行性,以及产品设计融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那么节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成为了设计发展的新地标。而禅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有着玄奥的精神体系和表现形式。设计离开了文化,犹如无根之萍。我们更应当重视自身深厚的本土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的低碳设计技术,通过高校教育的改革和传承,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以及审美观念。目前我国本设计科教育存在它的薄弱环节,我们应当尽快提出方案来更新我们的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法,以更好的培养有思想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来扶持我们的文化产业。引领大众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观,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观,惜物和悯物,向善和归真,遏制过度的欲望和浮躁,回到生活本来清净状态,这是对社会人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审美的更新。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三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出版社,2004.187.
[2]范臧辉.无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0(1).
[3]刘苏.从深泽直人设计风格解读极简主义新内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
[4]苏克.细节——设计的成与败[J].装饰,2008(8).
“禅”式管理 篇9
近年来, 禅学常常被用到企业管理上, 禅学思想备受管理者们的青睐和重视, 常常成为国内MBA及高级总裁研习班的必修课程。
到底什么是禅呢?佛陀曰:不可说, 不可说。大通禅师曰:禅!赵州禅师曰:吃茶去!国学大师南怀瑾曰:羚羊挂角无处寻, 一任东风满太虚。
禅学以中国文化的精神为基础, 以佛家感悟人世的高超智慧为核心, 是一门生活的智慧和艺术。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 是中国佛教文化思想的重心,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起源。在这个快节奏的E时代, 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 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 因为禅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禅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洒下清凉的甘露, 使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荡涤心灵的尘埃, 发现生命的意义, 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正如一位禅师所说:“禅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
生活是禅, 人生亦是禅, 若参透了其中的道理与真谛, 人世间的一切都将如诗如画, 心随梦想, 梦随心动, 成功就在彼岸。
而管理是每个企业永恒的主题, 任何企业都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规律, 这些就犹如水之源、树之根, 要做好企业、提高人生的价值, 管理者们就要静下心来追本溯源。
管理企业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打造一种企业精神, 创建一种企业文化。因为企业的发展在初创时是靠产品, 到了一定规模就要靠机制, 做大了就必须靠企业文化。说得简单直白一点, 创建企业文化其实就是对人的管理, 而人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心的管理就是禅的管理。因为禅宗又名心宗, 讲究明心见性。禅的智慧是心的智慧, 禅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 正所谓“心胸有多大, 事业就有多大”。
现如今, 随着世界大环境里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异常迅速。很多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在急剧变化的市场中, 一方面喜不自胜, 另一方面又眼花缭乱。正因为如此, 盲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情绪像大雾迷漫在天地间。各种管理理论、经营理念和文化观念像流行歌曲一样, 各领风骚一两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从事企业管理的一线领导者, 若能从禅文化的高度、禅历史的角度, 用禅学的思想结合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 并将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确实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用大智慧创造的禅哲学, 其思想博大精深。在新世纪的今天, 禅学思想也并没有陈旧, 反而历久弥新, 生生不息。“禅”以它古老而崭新的思想内涵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定力
一位无果禅师为了参透禅理, 便深居幽谷, 一住便是二十余年, 这二十余年来他全靠一对母女护法供养。可是他却一直未能明心见性, 于是, 他想出山寻师访道。护法的母女听说禅师要走, 便挽留禅师多留几日, 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母女二人回家后, 马上着手剪裁缝制, 缝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毕, 再包了四锭马蹄银, 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 准备次日动身下山。当天晚上, 无果禅师像往常一样, 仍坐禅养息。到了半夜子时, 忽有一青衣童子, 手执一旗, 后随数人鼓吹而来, 扛一朵很大的莲花, 扛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
无果禅师十分惊奇, 心中暗道:我修禅定功夫, 未修净土法门, 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 此境亦不可得, 恐是魔境。想到此处, 无果禅师便不再理睬童子, 童子又再三地劝请, 说勿错过。于是无果禅师随手拿了一把引磬, 放在莲花台上。不久, 童子和诸乐人, 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 禅师收拾行囊正要起程时, 母女二人手中拿着一把引磬来到无果禅师的住处, 问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 马夫用刀破开, 见此引磬, 知是禅师之物, 特来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无果禅师听后, 大吃一惊, 想想昨晚, 不禁后怕得汗流浃背, 随后乃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 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 几与汝家作马儿。”
说后, 无果禅师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 起程而去。
“耐得住寂寞, 禁得住诱惑”, 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成熟阶段, 这句话是对管理者的最佳忠告。每个人都想赚钱, 但切不可因贪小而失大。要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骗子屡屡得手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博取人的同情心;二是趁人疏忽大意的时候下手;三就是利用人的贪念欲望。一只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 这个意外使它喜出望外, 它一通猛吃之后倒头便睡。老鼠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衣食无忧的舒服中过去了。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米缸进行过痛苦的抉择, 但终究未能摆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 老鼠面对米缸现在的高度, 想跳出去也无能为力了。
人有时候与这只老鼠一样, 会面对诱惑的考验。我们身边太多的诱惑就像男人身边的妖精一样, 时时引诱我们, 让我们慢慢淡忘、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
小孩子会受到糖果的诱惑, 学生会受到游戏的诱惑, 官员会受到贿赂的诱惑, 减肥者会受到食物的诱惑, 而每个成年人都会受到风花雪月、锦衣玉食、黄金美元、名誉地位的诱惑。
管理者如果没有无果禅师那样深厚的定力, 早晚会被这些诱惑所俘虏。
定力是一个人意志的忍耐程度, 它是和勇气恰为互补的意志元素。管理者的定力越高, 就越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 就能从容面对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管理者是否定力十足呢?可以参照以下问题, “否”越多就说明你定力越高。
“下不为例”是你的口头禅吗?你经常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吗?你总是提前花下个月的工资吗?你容易被人说服吗?你经常不能完成自己制订的目标吗?你喜欢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吗?你经常在早上赖床吗?希望管理者的回答全部是“否”, 因为坚定的自制力是抵御诱惑最有力的武器, 它能使管理者从软弱无力的受诱惑状态中解脱出来, 恢复控制自我的能力, 重新主宰自己的命运。
舍身
有一次, 释迦牟尼外出说法。在路上, 他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在追捕一只弱小的鸽子。鸽子央求老鹰说:“求求你放过我这一次吧, 你现在是在捕食, 错过我还有下一个食物;我现在是在逃命, 我的命可只有一条呢!”老鹰无奈地说:“我很清楚你说的道理, 但我现在饿坏了, 不吃了你我也没办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 不被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
释迦牟尼听了它们的对话, 顿生慈悲之心, 就伸手把鸽子握住, 藏在怀里。老鹰见状, 顿时怒火中烧, 便跟释迦牟尼理论道:“老和尚, 你大慈大悲, 救了这鸽子一条命, 难道就忍心让我饿死吗?”释迦牟尼双手合十, 道:“我佛慈悲, 我不忍心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 也不想你白白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说完, 释迦牟尼就取了一个天平和一把刀子, 他把鸽子放到天平的一端, 然后从自己身上割下肉, 放到天平的另一端。可是, 这鸽子看上去虽小, 没想到却十分沉重, 无论释迦牟尼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
一直到释迦牟尼割下身上最后一片肉时, 天平终于平衡了。天地风云为之变色, 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其实, 做企业就是在做一件最大的善事。
人格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首要因素, 有多高尚的人格, 就能办多大的事情。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企业家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博大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和公正的行为, 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慈悲心怀的基础上。
人类的终极智能不是提供仇杀的技巧, 而是给予博爱的训练和教养。就像伟大的诗人但丁在《神曲》里所赞扬的那样:“唯爱也, 移太阳而动群星。”
佛爱众生, 不离众生。慈悲心怀是阐释佛教和禅宗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慈悲心怀之所以被禅宗所强调, 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极大的快乐。渴望被关爱是人类生存的原动力, 我们每一个人和他人都是相互依赖的。不论一个管理者多么能干, 如果让他独自生存, 必然无法存活。
毫无疑问, 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法则, 其实不仅人类, 连最小的昆虫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它们虽然没有宗教、律法、教育的熏陶与约束, 但基于彼此必须唇齿相依的出自天性的认知, 也是互助合作而存活。甚至海洋、浮云、森林等等, 无一不是因特定的因素聚合而生。如果缺乏必要的互动过程, 必然解体与凋谢。
普通民众是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形成了社会的种种需求, 企业家不正是赚他们的钱吗?同时, 普通民众还是劳动力, 是为企业家创造财富的主力军。
所以, 企业家要将做企业当成是做功德, 要努力实现利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壮大。只有企业效益好、发展快, 员工及其家属才能生活好, 才有安全感。如果每个企业家都能做到这点, 同时依法纳税、注重环保、诚信经营, 社会就能稳定, 国家就会强大, 这不是做功德又是在做什么呢?
因此, 企业家要尽可能多做善事, 回报社会。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 同时也是最慷慨的慈善家。企业家赚再多的钱也是社会财富, 自己也不过是社会财富的管理者。回报社会不是因为你有多高尚, 而是因为这是你必须做的功德, 因为这是对整个世界大生物链的维护。企业家可以在管理中, 运用禅师参禅的一些方法, 如此, 既做了功德, 也有助于经营。
持戒——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
布施——心系困难员工, 给予他们帮助。
忍辱——身体的劳累, 心理的疲劳, 恶意的诽谤, 失败的痛苦, 通通得忍。
智慧——看问题要全面, 多动脑筋去思考。
禅定——做事能集中精力, 且有恒心。
精进——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现代的企业家不应只着眼于自家的公司, 只求自利而置他人利益于脑后, 而应有大慈大悲的心怀, 以事业为功德, 以责任为功德, 以价值为功德, 贡献自己的智慧, 这样才能为员工、为群众、为社会谋福利。企业家要有造福人类的大理想, 要做造福人类的大功德。
良好的心态
北宋有一将军名叫曹翰, 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 路经庐山圆通寺, 寺僧知道曹翰的军队风纪不好, 便都吓得四散逃逸, 只有住持缘德禅师端坐法堂不动。曹翰来到这座寺院, 叫住持出来参见, 但禅师对他不理不睬, 甚至连瞧他一眼都不肯。曹翰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非常生气地说:“我的军队路过此间, 只想借宿贵寺, 让士兵们休息一下, 为什么你连一声招呼都没有?难道你不知道面前站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
禅师听后, 慢慢地睁开双眼, 接口道:“一个军人站在佛前咆哮, 如此无礼, 难道你不怕因果报应吗?”曹翰更气急败坏, 大吼道:“什么因果报应不报应, 难道你不怕死吗?”缘德禅师说:“难道你不知道面前坐着一个不怕死的禅僧吗?”曹翰十分诧异于禅师的胆魄, 同时也被禅师如此的定力所折服, 问道:“这么大的一座寺庙怎么只有你一个人, 其他人呢?”缘德禅师说:“只要一敲鼓, 他们就会闻声回来。”曹翰于是亲自操起鼓槌猛力敲鼓, 敲了好久, 却没有出现任何人。曹翰不悦地说:“已经敲鼓了, 怎么还没有人回来?”
缘德禅师不慌不忙地答道:“因为你敲鼓的时候, 杀气太重。请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然后再敲一下。”这回, 曹翰依照老禅师的话, 念佛敲鼓, 敲鼓念佛, 不久, 藏起来的寺僧都跑回来了。曹翰此时非常有礼地合掌问道:“请问禅师法号?”禅师平静地回答:“我是缘德。”
曹翰万分惊诧, 他没想到眼前这个老和尚就是赫赫有名的缘德禅师, 随即跪拜说:“原来是德高望重的缘德禅师!禅师, 请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战争中制胜。”缘德禅师漠然地回答说:“不知道。”曹翰大悟。
从古至今, 社会每逢战乱, 便会有一些大德之人护卫道场, 愿与寺庙共存亡, 比如缘德禅师便是勇敢、慈悲、智慧之人。兵难不离是勇, 叫人念佛是慈, 随兴回话是智。尤以问战争制胜之道, 回以“不知道”, 实为真智仁勇之大德。
所以, 良好的经营心态, 是企业家必备的精神素质。缘德禅师因为拥有良好的心态, 临危不惧, 因而用禅理感化了杀人不眨眼的曹翰。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 也应拥有良好的经营心态, 这样才能处变不惊, 遇事不慌, 保持冷静的头脑来面对一切。
在我们的身边,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经营相同业务的企业, 有的能够赚很多的钱, 拥有很多的客户, 打出自己的品牌, 甚至成功上市;有的则生意惨淡, 日渐萧条, 濒临倒闭。如果细心一点我们还会发现, 面对同样的困难, 有的企业能够沉着应对, 有的企业则知难而退, 或者被困难击败而一蹶不振。
这就是经营者的经营心态问题。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 经营者的经营心态便是其中之一。目前中国本土的企业中, 凡是业绩卓越的企业, 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执行力。组织执行力由心态、工具、角色和流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而心态要素作为构成组织执行力的第一要素, 是影响组织行为的关键, 也是组织能力外化为组织实践的内在动力源。
心态通常是指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它是我们采取一切行动的基础, 也决定我们用何种方式去创造我们的生活。曾有哲人这样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同样, 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也取决于管理者的心态。在一个企业里, 组织执行力就像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性能, 是决定个体执行力能否淋漓尽致发挥的基础平台。而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心态, 则是组织执行力的动力之源, 是确保企业按照正确的方向和方式运作的基础。比如以柔情文化著称的万科和以刚毅文化闻名的华为, 在组织心态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信念的程度。万科一直提倡“专业化+规范化+透明化=万科化”, 并在《万科职员职务行为准则》中, 将规范经营作为所有万科职员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行为标准进行了详细描述。而华为则一贯倡导员工要爱公司、爱自己的亲人, 并将其作为公司的一项核心价值观在《华为公司基本法》第一章《公司的宗旨》的“核心价值”中予以正式的确认。
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 也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 拥有一个好的心态, 可以令你乐观豁达处世, 可以令你战胜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拥有一个好的心态, 也可以令你在交际谈判中应对自如, 可以让你的竞争对手成为朋友, 使你的事业之路免去更多的人为障碍……总之, 良好的经营心态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精神素质。
以小博大
唐代有一个江州刺史, 名叫李渤。一天, 他遇到了智常禅师, 便向智常禅师请教:“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 芥子纳须弥’, 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 小小的芥子, 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 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这个刺史的话后, 轻轻一笑, 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 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当然了!我读书岂止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智常禅师又反问道:“可是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双手合十道:“真奇怪, 我看你的头颅也不过就只有椰子那么大, 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我吗?”这个李渤刺史听了老禅师的话之后, 立即翻然大悟, 豁然开朗。
佛门和世俗社会是相通的, 就像芥子和须弥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样。芥为蔬菜, 子如粟粒, 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 后为佛教所用, 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 其高八万四千由旬, 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以小搏大”, 不合常理, 不合常识, 但未必是骗人。
管理者一定要有这种“以小搏大”的勇气, 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世界上没有一件可以完全确定或保证的事。成功的管理者与失败的管理者, 他们的区别并不在于能力或意见的好坏, 而在于是否有敢于冒险的个性与采取行动的勇气。
在20世纪, 谢英福的创业史曾被马来西亚人津津乐道。他就是一个具备冒险勇气的管理者。当时, 马来西亚有一家国有钢铁厂经营不善, 连年亏损。马来西亚总理找到谢英福, 请他援助该公司, 接任这个公司的总裁职位, 他爽快地答应了。在别人看来, 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但谢英福却坦然面对媒体说:“当年来到马来西亚时, 我口袋里只有5元钱, 这个国家令我成功, 我现在要报效国家, 如果我失败了, 那就等于我损失了5元钱。”
三年之后, 企业扭亏为盈, 赢利达1.3亿港元, 而谢英福也成为东南亚钢铁巨头。他成功了, 赢得让人心服口服。面对巨大的成功, 谢英福竟笑着说:“我只是捡回了我的5元钱。”
这就是成大事者的境界。勇敢的管理者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 那是一种敢作敢为的勇气和气魄。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管理者有勇气去面对一件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马上就会去做, 而是思前想后, 顾虑重重。
当我们决定一件大事时, 心里一定会很矛盾, 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现实就是, 只有你勇敢去做了, 才可能做好, 如果你没有这份勇气, 就永远不会成功。在日常工作中, 作为管理者难免会遭遇种种困难, 或者是人际关系上的困难, 或者是制度上的障碍让你的事情办不顺, 又或者是资源不足以及你的专业能力欠缺……种种主客观的困难都会横亘在你面前。而且, 往往越是在这种时候, 越没有人会伸出援手。
面对困难, 我们做管理者的更应该挺身而出, 勇敢面对, 如果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就会有充实的人生。俗话说:“自助者天助。”当我们愿意设法去克服困难的时候, 事情也往往就会出现转机。
平常心
唐朝会昌年间,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非常向往惟俨禅师的德行, 曾多次邀请惟俨禅师下山参禅论道, 但都被惟俨禅师拒绝了。于是, 李翱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一天, 李翱来到山上见惟俨禅师, 禅师正在山边的树下看经。尽管李翱位居高官还亲自拜访, 可是禅师却坐在蒲团上, 手拿经卷故意不理睬他。李翱愤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拂袖欲去。这时, 惟俨禅师冷漠地对他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李翱听后为之所动, 遂转身礼拜, 并问道:“什么是道?”惟俨禅师伸出手指, 指上指下, 然后问:“懂吗?”李翱说道:“不懂。”惟俨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 水在瓶。”李翱听后, 想了片刻, 当即领悟, 茅塞顿开。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 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 道在一山一谷, 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这时, 突然一道阳光透过云层射了过来, 正巧照到禅师旁边瓶中的净水, 李翱顿有所悟, 不禁随口念了一偈:“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原来, 惟俨禅师起初故意不理睬李翱, 是有他的目的的, 他想挫挫李翱的傲气和火气, 以便让他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 最后见他心平气和之后, 这才对他说了人道的真谛:云在青天, 水在瓶。
领悟不在早晚, 只要及时, 就不算太迟。李翱下山后随即退隐, 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李翱的这首诗后来也成了千古绝唱。古人求师论道讲究一个缘字,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主要来自儒家思想, 能放下身外事, 淡泊名利的人毕竟是少数。也许只有曾经观看沧海、游历巫山的人, 才会对清水浮云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惟俨禅师说:“云在青天, 水在瓶。”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 云在天空, 水在瓶中, 正如眼横鼻直一样, 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 瓶中之水, 犹如人的心, 只要保持清净不染, 心就像水一样清澈, 不论装在什么瓶中, 都能随方就圆, 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能刚能柔, 能大能小, 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 自由自在。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拥有一颗心很容易, 但要有一颗平常心却是不易的。如同花儿一样, 需园丁精心栽培, 不然就会营养不良干枯而死。平常心或是花园里一朵开得娇艳欲滴的硕大的花, 让人欣赏, 又或者是一朵没有鲜艳的色彩, 没有茉莉般的清香的路边的小花。无论怎样的姿态, 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是我们在残酷的生活中所看到的希望。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禅宗师父们最爱拿来启发学人的一句诗偈, 其意是指为人处世应该有一颗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平常心也是管理者最难得的管理状态。白云飘浮在蓝天, 绿水奔流在大地, 这是再平常再普通不过的情景了, 但这种自然、恬淡和永恒所蕴藏的“平常心”、所表达的管理智慧, 现代的管理者都能理解吗?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 有些管理者浮躁而急功近利, 经常有背信弃义、过河拆桥、见利忘义之有悖于平常心的举动, 平常心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种修养, 古有名相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今有李嘉诚先生的“好景时, 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 也不过分悲观”, 这都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他们无欲则刚、有容乃大。他们相信努力自有回报, 因而看淡成功, 追求不止。现代经营理念中的“诚信为本”、“人性化管理”不正是希望管理者要具有一颗平常心吗?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可能会一直一帆风顺,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福祸相随。企业管理者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福祸。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平常心不单是一种心胸豁达的表现, 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平和的心态能消除狂傲之气, 舍去浮躁和虚华, 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以诚待人
在文益禅师住持清凉院时, 禅风大振, 四方学人云集, 不下千人。清凉院的众僧也视文益禅师为活佛, 潜心跟随其修行。其中有一老僧, 平时听文益禅师说禅, 总是强调修行重在悟“心”, 于是他回到自己的禅房后, 拿起笔写下了几个“心”字, 在门上贴了一个, 在窗子上贴了一个, 在墙壁上也贴了一个。过了几天, 文益禅师无意中发现了老僧贴的字, 于是他便把老僧叫到面前, 问清缘由后, 文益禅师说:“悟心要在心中悟。门上但书门字, 窗上但书窗字, 壁上但书壁字。”
老僧顿悟。不管是为了“悟心”, 还是“澄心”, 心本来就是在自己心中。如果一味地追求表面, 往往会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就像有些人, 在房间内到处贴着名人警句、处世格言, 好像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 但一旦遇到现实的问题, 这些格言早就忘到脑后了。所以, 写得再多, 贴得再满, 而不印在心中, 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自古以来, 诚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修身立国之本。人生活在社会中, 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诚信的原则, 有章必循, 有诺必践。否则, 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 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对于个人来说, 诚信就是要遵奉努力进取, 真诚待人的做人准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诚信就是要重合同守信用, 公平竞争。
依靠诚信创业是成功管理者的共同特点。比如历经三百年沧桑风雨而不倒的同仁堂, 其秘诀就是人人可见的大门口的一副对联:炮制虽繁, 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 必不敢减物力。IBM公司为了修理一偏远地区客户的计算机, 派直升机送技术人员及时赶到了客户家里, 而且还对客户表示歉意。优质的产品及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 使IBM公司在世界计算机销售领域中独占鳌头。
其实, “诚信”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 人的人格因素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包括遵守诺言、实践成约、老老实实、诚实可信、讲真话、不虚饰、办实事、不撒谎、守信用、不食言等等都是诚信的表现。
赚钱是企业家的本性, 但是赚钱与诚信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无论是做小本生意, 还是经营大公司, 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就是要赢得顾客的信任。成功的企业家对顾客是必会讲信誉的。现在广告宣传铺天盖地, 有的企业为了发财不择手段, 欺骗消费者。虽然这样有时也能侥幸发一笔小财, 但却成不了大气候。在消费者日益关注自身权利的今天, 谎撒得越大, 圆谎言的成本就越高。顾客受欺骗一时, 但不会永远被蒙蔽。这样的企业在一开始就是在为自己掘坟墓。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管理者的诚信理念及其派生出来的经营行为, 必定会给企业树立起无形的金字招牌和良好口碑, 这比任何其他的装饰或者广告都更能赢得顾客与合作伙伴的信赖。很多世界著名品牌在某个营业年度会出现巨额亏损, 但最终都会转危为安, 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信仰
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 唐三藏法师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经。行至伊吾 (今哈密) , 高昌王麴文泰闻讯即派使者前往延请。高昌王笃信佛法。过了几天, 玄奘法师要西去天竺, 高昌王婉辞相留, 情真意切, 说要以弟子身份终生供养法师, 并要求全国人民都成为法师的弟子。玄奘重任在肩, 执意不允。面对玄奘的执意拒绝, 高昌王终于忍耐不住开始发威了。史书中记载, 国王的脸色都变了, 他把袖子卷起来, 大声说:“弟子有异途处师, 师安能自去, 或定相留, 或送师归国, 请自思之, 相顺犹胜。”
国王的这番话使玄奘进入了两难之境, 若答应高昌王的要求, 就违背了自己西行求法的誓愿;若不答应留下, 就会被送回唐朝去。最糟糕的是, 无论答应或不答应, 都将无法再继续西行了。
此时的玄奘做出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说:“玄奘来者为乎大法, 今逢为障, 只可骨被王留, 识神未必留也。”意思是说:我来到这里, 是维护大法, 现在我遇见国王您, 给我设置障碍。我的骨头, 可以为国王留下, 但是, 我的意识, 我的神明, 未必能留在高昌。换言之, 就是您能留住我的人, 也留不了我的心。这话他说得非常悲痛, 但是又非常决绝。说完这两句话, 玄奘开始哭起来。尽管玄奘哭得悲痛万分, 但国王依旧认为玄奘是在施苦肉计。于是他采取了“冷战”政策, 先不理会玄奘, 每天拿最好的食物, 提供最好的居住环境, 施行最崇高的礼节, 加倍地供养玄奘。玄奘用绝食来表明自己西行求法的决心。高昌王万般无奈, 只好答应玄奘西天取经, 并和玄奘结为兄弟。
玄奘离开高昌时, 高昌王为他写了二十四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 还赠送了马匹、仆役和大量的衣物、钱财等, 组织万众夹队相送数十里。分别之际, 高昌王抱着玄奘大声恸哭, 玄奘也同样恋恋不舍, 他答应取经回来的时候, 一定再到高昌国看望国王。
玄奘从天竺取经后, 本来可以不走沙漠, 从海道返回唐朝, 但他心里一直惦念着高昌王麴文泰, 所以他仍取道北路, 翻雪山, 涉流沙, 回归中原, 履行他们之间当年的约定。遗憾的是, 当玄奘法师走到于阗国的时候, 听说高昌王麴文泰早已长眠于九泉。玄奘暗拭泪水, 只好从于阗直接回到了长安。
当前, 中国的经济、社会处在一个新的变革时代, 这也是个信仰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人士在尽最大努力获取财富的同时, 试图探寻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他们尝试将神圣的义务、有尊严的价值观、简单的生活方式, 与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财富的意义何在?为了赚钱需不需要牺牲自己的原则?什么是成功的标志?该如何处理家庭生活?工作多少才算够?什么情况下该裁员?”这些问题不断地缠绕在一些企业家的脑海中。
当企业家相信并敬仰的东西不一致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 他们的选择也往往不同。于是, 商人信仰上的差异也往往决定着企业管理制度与方法的不同。一种信仰对整个社会甚至于整个世界, 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信仰反映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有物质的需要, 也有精神的需要;有较低层次的, 也有较高层次的。在众多的需要中, 就包括信仰的需要。与人的其他需要相比, 信仰的需要是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它规定了人生的方向, 赋予生命活力。
中国需要有信仰的商人。有信仰的企业管理者能够使自己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商海中迷失, 而能始终看清前进的方向。企业的发展有无数条道路, 有的是正路, 有的是邪路。哪一条道路是正路?仅仅依靠智能是无法判断的, 还要依靠信仰, 为自己何去何从作出抉择。
一个人有信仰, 才有力量抵御不良因素的诱惑。尤其是作为一个企业或者集团的主宰者, 在你成功时, 社会上会有人把你捧上天;在你遭受挫折时, 社会上会有人把你贬入地。企业管理者有信仰, 才会以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自己, 既不会因别人的吹捧而飘飘然, 也不会因别人的蔑视而灰心丧气。
信仰是人的终极关怀, 是人的一生中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信仰的商人才能够成就伟业。
人格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首要因素, 有多高尚的人格, 就能办多大的事情。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企业家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博大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和公正的行为, 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慈悲心怀的基础上
当我们决定一件大事时, 心里一定会很矛盾, 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现实就是, 只有你勇敢去做了, 才可能做好, 如果你没有这份勇气, 就永远不会成功
现代禅诗初探 篇10
一
20年代初期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在思想上更接近禅宗。在他的《我和诗》一文里, 他介绍了自己与哲学和诗歌结缘的经过, 其中说道, “秋天我转学进了上海同济, 同房间里有一位朋友, 很信佛, 常常盘坐在床上朗诵《华严经》。音调高朗清远有出世之概, 我很感动。我欢喜躺在床上瞑目静听他歌唱的词句, 《华严经》词句的优美, 引起我读它的兴趣。而那庄严伟大的佛理境界投合我心里潜在的哲学的冥想。我对哲学的研究是从这里开始的。”宗先生的这段经历对《流云》小诗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创作《流云》时, 先生在“静寂中感觉到窗外横躺着的大城在喘息, 在一种停匀的节奏中喘息……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一会儿, /又觉得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里, /在里面灿着。”这首《夜》写仰望星空的微妙心理变化, 并赋予这一变化以灿烂的诗意的表现, 引起人们对于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悠长的哲学思索。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仰望星空而终于悟道, 西方的哲人也有静夜独处对空沉思的习惯。杰出的诗人和哲人往往集于一身, 因为他不仅有丰富的人类共同情感, 也有深刻的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
二
徐志摩、林徽因都曾留学西方, 但他们自幼受过传统思想的熏染, 其诗同样也有含蓄的“禅寂”意境。梁启超在著名的《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阐述过佛教对现代中国复兴的重大作用, 所论或有夸大之词, 但由此可见他对佛学的重视。而徐是梁颇为欣赏的得意学生, 林徽因又是梁才貌双全的儿媳。泰戈尔诗作多充满了“爱”和神性之美, 也有释迦的献身精神。他的《飞鸟集》、《园丁集》都有泛宇宙之爱的灵光闪烁。我们知道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倏忽即逝和佛教禅宗的“顿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林和徐两个年轻人在梁启超和泰戈尔两个东方智者的影响下, 也有一些表现“灵之颤抖”的诗歌, 如徐志摩有一首《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当他听到天宁寺的礼忏之声时, 他感动于那种人间没有的境界, 犹如听到“初夏的第一声鹧鸪”、又犹如“热带空气里听一个骆驼的铃声, 轻灵的, 在远处响着, 近了, 近了, 又远了”他赞道, “这鼓一声, 钟一声, 磬一声, 木鱼一声, 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 迂缓的, 漫长的回荡着, 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和了, 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 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他把这声音称为一种“大和谐”, 是“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这是直接写对于寺院梵呗忏诵之音的主观感受的, 表达了诗人在这宇宙庄严谐和之声中心灵的颤动。
林徽因的诗歌更多一些女性的细腻体验, “夜、灯、星空、光、影、花、梦”等成为其诗歌中经常涉及到的物象, 表现“禅寂”的诗作就多一些, 如《昼梦》“昼梦/垂着纱, /无从追踪的情绪/开了花;/四下里香深, 低覆着禅寂, /间或游丝似的摇移, /倏忽一重影;/悲哀或不悲哀/全是无名, /一闪娉婷。”还有《冥思》、《空想》、《静坐》《记忆》、《山中一个夏夜》等都是作者在寂静中获得的细微感受, 如果没有灵敏的感悟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很难表达得如此形象。另外, 《莲灯》和《题剔空菩提叶》是直接采用佛教常用物象入诗的, 而《中夜钟声》则采用优美的形式突出了钟声的悠长和回音:“钟声/敛住又敲散/一街的荒凉/听——/那圆的一颗颗声响/直沉下时间/静寂的/咽喉。”林是建筑家, 在考查中国的古代建筑时, 直接接触了众多的古刹佛像, 面对庄严凝重的大殿佛像, 她每每肃然起敬, 心生玄思。
三
废名是新诗人中独特的一个, 他偏爱佛理, 自己也打坐参禅, 往往有妙悟。所以他的诗最难懂, 是典型的“现代禅诗”。他的诗作不多, 但类似禅宗公案般耐读。比较好懂的是他的《街头》:“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邮筒PO/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这首诗突出表现了现代人在都市的寂寞情绪。古人也有寂寞, 却是“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式的。当“汽车”和“邮筒”出现在古皇城北京街头时, 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可现代人的寂寞不再是那种相思不得相见的无奈和凄美, 而是一种茫然无着的焦虑和机器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无所适从的困惑。废名抓住了街头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事物, 在看似漠不相关的一组事物组合的街景中传达了人类共同的现代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他以局外人身份“静观”的结果。他的人生宇宙观和审美观不同于同代人, 而是更多得益于东方古老哲学与禅宗及美学的睿智与敏慧。他的《星》、《十二月十九夜》、《妆台》、《花盆》、《灯》、《画》等诗也有深刻的佛理禅趣。
四
卞之琳的许多短诗如《断章》、《雨同我》、《寂寞》、《圆宝盒》等都以智慧之美取胜。《投》是《雕虫纪历》中的一首。从写小孩子投石头玩, 想到“说不定有人, /小孩儿, 曾把你/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的捡起, /象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一投。”这首诗以“小孩子”为诗人的观照对象, 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层思考。这两“投”, 小孩子都在其中, 只是在前一投里, 他是投石人, 而在后一投里, 他是被投掷者。投石头时的他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但这个“由自己做主”必须在生命产生之后。在没有生命时, 无所谓做主和不做主。人都属于“不由自主”的, 既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 又不能决定投生到怎样的环境。而当人有了思想开始厌倦生命时, 生命的存在已然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生命的偶然性总让我们无可奈何, 所以诗人用“随地”“好玩”来修饰那不同的“一投”。
其他如吴奔星、赵萝蕤、何其芳、李白凤也多化古诗意境入新诗, 以“静默”的观照来统摄诗歌的灵魂, 因此具有了无言的禅寂。
综观这一时期的现代禅诗, 其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刚刚突破旧体, 音韵上比较和谐, 内容多反映个人对于社会人生宇宙的关注。带有比较浓厚的古典诗风。诗人“静观”的创作心理类同禅宗的“观心”, 故其诗歌氛围多寂静悠远, 因柔和有余而呈现出玲珑之美。
摘要:新诗和传统诗歌有截然不同的体式, 但并不意味着新诗与传统诗歌完全背道而行, 例如传统诗歌里的禅道精神从新诗初创就时时隐含在诗歌文本中。本文仅就其中的部分诗篇进行例证, 以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关于新诗和传统诗歌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2].周良沛选编.《徐志摩、林徽因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
禅茶文化 篇11
3月27日、28日,沪港经济高级顾问委员会、闵行区女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了名为“智慧人生、净化心灵”的禅修文化活动,150多位来自各个行业的企业家齐聚玉佛寺,参加了这次为期两天的活动。觉醒大法师从佛教禅宗这一文化角度,为来宾讲座开示。
觉醒说,无论是学佛还是经商,关键还是要看人是否具有平常心、平等心、真诚心,是否能将这种心态化入日常的工作中;佛教最看重的是“起心动念”,对于企业家来说,出发点与初始的理念至关重要。
觉醒认为,财富值的增加固然是一种成功的标志,但并不等于就获得了幸福和快乐,要获得幸福和快乐,还须重视心灵的调节和净化。“不造作、无是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持有平和的心态,就能去除浮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再大的灾难也不会把你压垮。”
应邀参加这次禅修文化活动的企业家们,大多经历过胼手胝足的艰苦创业,也经历过潮起潮落的商海沉浮,对于觉醒大法师这番满含禅机的演讲,他们更是多了一层常人没有的领悟与感喟。
在这次为期两天的禅修中,来宾们还参与了祈福、参禅、晨课、放生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庄重、静穆的仪式来感受佛教禅宗的文化魅力。
禅茶文化 篇12
“2008年对于灵禅而言, 是非常成功的一年。”灵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兰海文表示,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 灵禅由原先一个27人的工作室发展成如今拥有350人规模的开发团队, 目前我们还在进行新的苏州研发中心的筹备工作, 并计划进一步扩大上海和北京两地研发中心的规模, 增加至少100名新员工。不仅如此, 今年10月, 灵禅开发的Xbox LIVE (R) Arcade (XBLA) 游戏《疯狂老鼠》正式发行, 作为首款由中国本土游戏工作室开发的XBLA游戏, 《疯狂老鼠》的成功发行对我们甚至对中国整个游戏行业而言, 都可谓意义重大。”
《红鲱鱼》杂志被高科技业界喻为高科技业未来新星风向标, 创新性和高成长性是其筛选企业时最为看重的两大关键因素, 多年来被创投界誉为“硅谷圣经”, 包括e Bay、Google、Skype等网络巨头都曾在默默无闻时倍受《红鲱鱼》关注, 而近几年来《红鲱鱼》将关注焦点转往亚太地区高科技企业。《红鲱鱼》亚洲百强企业的评选每年一次, 奖项颁发给在IT市场具有良好表现、最具影响力的私营技术公司。评选活动旨在评选出在亚洲高科技领域最具前瞻性的100名未上市的公司, 并将他们推向世界舞台。
2008年角逐“红鲱鱼亚洲百强”的企业近千家, 评选吸引了来自硅谷、亚洲及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业界合伙人、决策者, 创投公司创办人、首席管理层, 以及大型跨国上市科技公司的投资并购部门 (Corporate Development) 决策者。评选主办方依据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市场定位、融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等多项条件, 最终筛选出100家创新型、高增长的高科技领军企业, 并授予其“最具前景百强企业”的称号。
“这些获奖的优秀企业向我们表明, 亚洲正逐步打破一些普遍存在的旧有观念, 而走向创意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红鲱鱼》杂志主编Joel Dreyfuss表示, “要从如此多优秀企业中进行挑选绝非易事, 我们对这些获选企业的表现非常满意。”
12月2日, 《红鲱鱼》杂志在香港公布了“2008亚洲最具潜力科技创投公司”榜单。获奖企业高管受邀出席了本周于香港万豪国际酒店举行的颁奖会, 并向在场的所有企业管理者、金融学者及公司战略制定者展示了各自企业的创新理念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