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文化(通用2篇)
茶禅文化 篇1
南岳茶禅文化的历史考究
历史赋予和造就了巍巍南岳衡山,她以其风光独特秀丽、风景奇异迷人蜚声国内外,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着称于世。自进入21世纪以来,南岳更加娇姿妩媚,绽放光彩,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南岳茶禅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人为南岳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和发展机遇,给南岳旅游经济带来了飞速发展,同时步入了快车道,是南岳旅游的重要“文化名片”。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也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 大贡献。
一、南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
1.南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自然环境,为茶禅文化的衍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地处幕阜山一衡阳一都庞岭复式背斜中的浏阳一南岳衡山隆起带,盘亘绵延八百余里。群峰突起,最高峰主峰祝融峰1292米,最低海拔为80米,相对高差1200余米,南北走向的七十二峰穿境而过,有43峰座落境内。四周为丘陵、盆地,是一座耸立于湘江之滨的孤山。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达2.6万个/cm3,古云“神仙窟宅”之地,今有“天然氧吧”之称。其山水沃饶,人文早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中心。
据南岳史书记载,南岳历史文化曾经经历过几个重要时期:一是南岳佛教开山鼻祖慧思大师创建“大般若禅林”(今福严寺)时期;二是被道教奉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夫人潜心《黄庭经》时期,开创了我国女道士修行先例;三是唐朝着名宰相李泌隐士时期等等。更加难得的是每个时期都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弥足珍贵。特别是南岳作为中国较早的“茶禅一味”文化发祥之地,其历史地位更不容忽视。南岳风景优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
南岳特产“云雾茶”,其中以高山云雾茶享誉国内外,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初唐时期就被列为贡茶。它是传统的石禀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步发展下来的,它传承了南岳近二千年来的茶叶文化和禅宗文化。陆羽的《茶经》云:“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山谷”。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禀茶》诗中赞道:“客有衡岳隐,遗余石禀茶,白云凌烟露,采缀青山芽,硅壁相叠压,积芳莫能如„„”《中国名茶志》、《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图》等许多着作和全国高等院校茶叶教科书均有记载。
好茶还需好水泡。在南岳烟霞峰下有个远近闻名的虎跑泉,是泡茶难得的优质泉水,“香茗佳泉”,相得益彰。虎跑泉甘甜清冽,历干秋万代,至今依然碧泉涌流,令人叹为观止。
南岳古寺,远追唐宋,现有佛教寺庙18处,道教官观5处。置身于南岳好山好水好茶之中的佛门僧侣,得天独厚,于阵阵佛乐声中,尽享袅袅茶香,修心养性,品友敬客,普施甘霖„„无论是山上、山下寺庙,30在雅静、清寂的禅堂里,实现了茶与禅的结合,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宗教哲学理念和人文美学精神。2.南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
南岳大庙历史悠久,是南岳之神享祀的主庙。所建庙宇气势恢宏,是中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亦有江南故宫之称。庙中东有道教八观,西有佛教八寺,佛、道两教及儒家文化并存于此,是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也是世界宗教史上一朵奇葩。
南岳大庙先后经历了宋、元、明、清6次大火和16次重修补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后,整体构制布局迄今未变。南岳大庙占地1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官和北后门九进、四重院落。南岳大庙是历代帝王代表国家祭祀山川社稷的重要场所,民间祭祀活动也十分兴盛,历千年不衰,万年传承。每年有几百万人拜庙进香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其场景蔚为壮观。
南岳作为源远流长的佛教圣地,文史资料及历代县志上均有记载,寺院现存碑铭颇丰,也是重要的佐证。游南岳、览古寺、品禅茶,已成为历代僧人、文人的雅事,如唐朝诗人李白有诗句:“衡山苍苍人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禀茶》诗中赞道:“客有衡岳隐,遗余石禀茶,白云凌烟露,采缀青山芽,硅壁相叠压,积芳莫能如„„”元代王旭《题三教煎茶图》诗云:“异端千载益纵横,半是文人羽翼成。方丈茶香真饵物,钓来何止一书生?”寺院方丈的茶香钓来的不止是一介书生,而实际上成就了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两大学说:“茶禅论”与“诗禅论”。这些弥漫着禅机茶香的诗句,表现了南岳作为茶禅源头的神姿天韵。而作为南岳茶禅文化的杰出代表者,理应首推慧思大师。
慧思(515-577年),南北朝僧,俗家姓李,北魏南豫州武泽(今河南上蔡县)人。15岁出家,从天台宗初祖慧文为弟子,得其衣钵,天台宗尊他为二祖。陈光大二年,慧思率徒40余人来南岳传法,他建大般若禅林(今福严寺)于掷钵峰下,广集徒众,弘法讲道;后又在祥光峰下建小般若禅林(今藏经殿)。
慧思生平着有《诸法无净三味法门》、《次第禅要》等书,他被尊为南岳佛教开山祖师。他在南岳首倡茶禅境味之说,因南岳寺院禅多,众僧念经,容易疲乏,于是他想到以茶解困,茶饮习俗首先在寺院兴起。有民间传说,“慧思禅师在和徒僧喝茶时,自已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递给徒僧。徒僧正欲接碗,慧思陡问:‘这一碗是什么?’徒僧一时语塞。”后人认为这便是“茶禅一味”最初的史迹。
慧思禅师对徒僧指问“这一碗是什么”,问得徒僧难堪,问题看似简单,但答好很难。谁都答得出,谁也说不清,引得多少茶人禅者,文人学士,咀嚼寻味,冥思探求,作出了诸多妙义无尽永远也说不清、答不完的答案。
南岳作为茶禅文化发源地。茶与禅宗的结合,主要有两个机缘巧合:一是寺院禅,因为茶与酒本质上不同,酒能醉人,而茶能醒人。众僧念经,容易疲惫困乏,于是以茶解困。茶饮习俗首先在寺院兴起;二是居士禅,唐代文人士大夫与寺院僧侣关系密切,追求风流儒雅的生活方式与理想完美人格,常在寺院参禅论诗,僧侣以茶待客,以文人骚客为友,茶成为文人与僧侣交往的传播媒介。
3.南岳“茶禅文化”的历史地位,得到广大文人墨客、政要、学者的关注和认同。
南岳茶禅文化历史悠久。追本溯源与神农尝百草得茶解之有很深的渊源,已有可考证两千多年栽培历史,唐代南岳九仙观道人中有司马承祯等几任国师,南岳茶就成为贡品享誉京城,宋代理学家朱熹、张轼同游南岳时就在上峰寺品茶写下赞美的诗篇,明代王夫之留下了衡岳采茶十章的佳话,清代着名诗僧八指头陀写有留恋烟霞的南岳茶诗,近代的^***、周恩来、陶铸、^***等都留下与南岳茶禅的不解之缘。
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过:中国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这充分说明了南岳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多次来南岳对寺院的修复建设和南岳茶禅文化的发掘弘扬极为关切,曾先后为南岳“大庙”、“寺禅院”多处题词,阐茶禅一味之真谛,以对南岳作为茶禅文化源头历史地位的崇重。此外,不少当代国内外茶文化、禅文化专家学者,同样对南岳茶禅文化进行了大量深入和卓有成效的探讨。
二、南岳茶禅文化对历代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慧思大师为代表的南岳茶禅文化,在其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我国茶禅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一,开创了茶禅学说的伟大构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到南岳曾高度评价和赞赏“慧思是个了不起的禅师和尚,是中国佛教佛学天才”。后人尊称慧师禅师为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
其二,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茶禅境界。茶禅走进文学艺术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茶禅诗词歌舞、书画曲文,留下不少旷世佳作。
比如茶禅入诗,开辟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片新天地。
“茶禅一味”在唐宋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像我国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指出的那样:“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而诗词无佛,则诗词无灵、无境、无气、无味”(《中国茶道》)。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禅渗透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渗透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渗透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渗透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茶、诗、禅浑然一体而臻于极境。
其三,茶禅天地造就了历代以来大批文人墨客。在余悦先生主编的《茶理玄思》中指出:“‘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成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茶禅新天地造就了大批英才,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这里需要作补充说明的是:
1.茶禅境界有助于人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锤炼。“茶禅一味”中所追求的“和、敬、廉、清、怡、静„„”等高远境界,对塑造人才精英的伟大人格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2.茶禅的叛逆精神。中国禅宗的基本命题是“人人皆可成佛”,禅门从这种强调自性成佛、自尊自立的精神出发,以致敢于离经叛道,“呵佛骂祖”,一扫儒学沉闷迂腐之气,给当时文人学者以强烈刺激,大大促发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总之,中国有了茶禅文化,有了“茶禅一味”这团心灵智慧之光,上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便增添了许许多多耀眼的光辉。
茶禅文化不仅是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实深广远。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就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
茶禅文化 篇2
1 袁枚以及禅茶一味
茶产自亚洲盛于中国, 禅源于古印度兴于中国, 二者结合产生了独具魅力的禅茶。袁枚对茶文化以及禅宗美学有着深厚的造诣。虽然袁枚一生不喜佛法, 但其内心的归属却是禅之一宗, 他从禅茶中悟出了人生百态, 又通过禅茶宏大的文化底蕴, 创造自己性灵说的美学思想, 并体现在他的诗文食单中。
1.1 袁枚生平
袁枚字子才, 中年后号随园老人, 浙江钱塘人, 乾隆四年进士, 生于1716年卒于1798年, 少年得志, 被选为庶吉士, 后因满文考试不合格被外放, 做过几年江南县令, 在人生不得志、终日迎合上司的生涯里, 袁枚选择了归隐园林, 在四十岁借父亲亡故而辞官。官场的荣耀跟他的诗文成就比较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终其一生他都享受着文章给他带来的盛名, 和由此盛名而带来的各种福利。袁枚主张文章的性灵说, 并以此为学说广收弟子, 与纪晓岚齐名, 有南袁北纪之名。在他82年的人生中, 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批评著作, 主要作品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子不语》、《补遗》等。
袁枚多有智慧又重视生活情趣, 辞官后在南京筑随园并挂出“放鹤去寻山鸟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的门联。耳顺之年后, 更是遍游名山大川, 随处品尝当地香茗, 并一一记载下来予以文字品鉴。袁枚辞官归隐, 遨游山水, 在俗世中修禅, 这是禅宗美学和世俗生活结合的产物。他说君山茶与龙井色味相同, 只叶微宽而绿尤过之, 做茶诗无数:每到此间闲立久, 采茶人散夕阳西。年70旬到武夷山, 尝过天游主持方丈亲手行茶的武夷岩茶后, 赞不绝口, 并称之一生品茶无数, 唯有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可见其对武夷岩茶的钟爱。
1.2 禅茶
禅与茶的渊源。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译, 本作“禅那”, 简称“禅”, 意为静虑、瞑想、思维修, 是一种特殊的“定”[1]。禅出自释迦佛祖拈花不语迦叶尊者解意一笑的典故, 后兴于中国, 六祖惠能的“何处惹尘埃”彻悟以心传心的佛理。茶的根在中国, 佛教传入后, 又与佛法结缘, 茶的清高妙处暗藏佛法精髓, 被诸多高僧大德推崇, 一碗茶汤有若三昧给禅机的形而上平添了形而下的佐证。禅茶一味源于唐禅师善会, 又在宋代圆悟克勤发扬光大, 成就了禅茶不二的境界。禅与茶的结合提升了茶的品格也完善了禅的思想体系, 一个形而上如羚羊挂角, 一个形而下具体可指。禅是不立文字的茶, 茶是有文字的禅, 二者形影相随。
佛教提倡饮茶之风, 并以茶供养三宝。佛门茶事的兴盛, 带动了诸多文人墨客和善男女对茶的喜好。唐·陆羽《茶经》中就有对佛教的赞宠之词和对僧人饮茶的记录, 并通过诸多文字将茶道和佛教的思想内涵联系起来。禅宗的不立文字禅为茶道提供了入我之境, 如我之心的境界, 深化了茶的内涵。茶是禅的外在语言, 禅是茶的内在语言, 而诗文唱和是禅茶的产物, 在形而下的文字中展示了形而上的超凡脱俗, 又给禅茶平添了几分神秘。
2 袁枚之茶道与武夷游记
袁枚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 还是历史上少有的美食家和茶客, 60岁以后遍游名山大川, 在他的随园食单·茶酒单中就记录了诸多名茶和冲泡方式, 尤其重点突出了武夷岩茶, 有趣的是, 他早年号简斋, 虽然此斋不能等同于斋饭, 但又有谁能确定就不是呢?
2.1 袁枚茶之一道
袁枚辞官后登黄山游天台, 过雁荡下庐山, 走波阳泛舟洞庭, 品尝诸多名茶, 1786年, 古稀之年的袁枚踏上了武夷山:我来竟入茶世界, 意颇狎视心悠然。道人作色夸茶好, 瓷壶袖出弹丸小。他通过诗文将武夷山连绵无绝的和茶世界描述了出来, 并对各种茶做了中肯的对比。他认为龙井清而味寡, 阳羡佳而韵逊, 而独钟情于武夷岩茶, 称之武夷山顶所生, 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走过诸多名山大川, 尝遍各种香茗, 袁枚对于茶之一道有着独特的山水般的智慧。他认为好茶要有好水, 水要困, 水新则味辣;好茶如武夷山茶, 次而求龙井, 而雨前茶优于明前茶;烹茶用武火穿心罐;行茶之水要一滚而非长滚之浪, 行茶时碗不加盖;藏茶小包并伴有石灰包;袁枚还对茶与玉和水晶做了对比, 将武夷山茶置于顶尖, 类似美玉无瑕而水晶无絮。以上种种体现着文人对茶品格和饮茶习惯的文化之旅, 也体现了袁枚随情任性的人生美学追求, 寄情山水, 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人生归宿, 品茶犹如品味人生, 人生有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只有随缘随性才能成就人生的悠然淡然。审茶如审文章, 如审山水, 如省内心, “戒苟且、戒掺假”。袁枚不喜酒且喜茶, 不学仙道, 不喜佛, 却将佛家禅思与茶道合二为一, 尤其晚年武夷山之行后, 他的《赏茶》和《试茗》充分体现了他的茶之一道:以书籍诗文为事, 备林泉之清福。从茶禅中认识袁枚艺术个性, 可以给人安静, 从而更好地寻觅精神家园, 安顿短暂生命[2]。
2.2 武夷游记
袁枚喜山水亲自然, 崇尚万物贴近心灵, 耳顺之年遍历江南烟雨, 品茗作诗文, 广收灵秀弟子, 并在游历之余给后人留下了《随园食单》。
1786年秋天, 已经70岁的袁枚带着家人和众多弟子来到武夷山, 在各个寺庙游玩, 他最初对于武夷山茶评价并不是很高, 只是为了看看景色如画的武夷山, 顺便品尝武夷山茶, 他曾经对此茶做过味道浓艳的品鉴。但当他来到天游寺, 品尝主持方丈亲手行茶的白鸡冠后, 一改往日对于武夷岩茶的态度, 并称之为茶中极品, 犹胜龙井。在与方丈交谈中, 颇得禅之三味, 虽然他不喜佛, 但禅宗思想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 借此机会他写下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词和《武夷山游记》。袁枚将闽人种茶比作种田, 可见武夷山被称作茶世界不是虚妄得来。他虽然喜茶, 但却不是简单地迷恋茶, 他已经将茶文化和其他文化在其思想中交融为一体, 将无文字禅化为有文字禅, 口中无佛, 佛法却常驻心中。
虽然袁枚一生不理佛法, 但也不佞佛, 他大力提倡“性灵”美学, 认为男女之情为人之根本, 在那个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 袁枚汲取了道家任情自然的美学观点, 在官场理想破灭的同时, 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被道家随性自然的思想代替。佛教与本土结合的禅宗思想成了袁枚思想的最佳落脚点, 禅宗强调因悟成佛, 提倡在当下的现实世界进行超越, 把本来繁琐高深的佛教简单直接化, 加之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 人们的思想解放, 追求个性, 追求自我的思想盛行, 这些都是袁枚性灵美学思想形成的土壤。
3 武夷岩茶与袁枚诗歌的禅影留痕
武夷岩茶与其他几大名茶一样, 都是因地得名, 以此说明此茶的的特殊性。从文化角度出发, 生态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人文与社会结构组成的不同。从汉代开始, 中原地区人民不断地迁徙到武夷山地区,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茶文化。
3.1 武夷山茶
陆羽的《茶经》详细的介绍了土壤环境的不同, 茶叶品格就会不同, 他总结上者为生烂石。而武夷山就完全具备了这种地质特征:正岩、半岩、洲岩在此整体发育并分布合理。武夷岩茶, 顾名思义就是产在武夷山山岩的茶, 公元810年前后孙樵曾作《送茶与焦刑部书》一文, 成为较早记录武夷茶的文学作品。清蒋蓄又作《云廖山人文集》, 更加清晰地描述了武夷山的地理地质环境。《崇安县新志》明确记载武夷岩茶始于唐而兴于宋, 明衰而清复兴。
苏轼《荔枝叹》中有“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这样的诗句。范仲淹更是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全面描述了武夷岩茶的采摘、制造和斗茶, 并写明了武夷岩茶的特殊, 由此可见, 武夷山地区茶事的兴盛。由于佛教的传播, 各大名山大川都有寺庙的香火, 禅宗又带来了禅无一物的思想, 而茶似乎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又不能准确的说出茶为何物。禅的不立文字和茶的说不明白的二者融合引申了茶文化的内涵, 更给武夷岩茶带来了无限的苦静凡放。
3.2 禅影留痕
茶禅文化的传播务必注重其形式、内容以及精神形态[3]。袁枚以才闻于世, 精神上保持完全的独立又能博采众家之长。他不喜佛不佞佛, 甘心做槛外人, 但他留下的文本中却时时显露出禅机。他不喜酒独喜茶, 走遍名山大川, 为各种香茗立传, 却不沉迷于茶之一道。他又在不断地自省内心和过往言行, 曾经他对武夷岩茶做拈花一笑样的短评, 却在品尝到了白鸡冠后深刻的检讨了自己的虚妄之词, 认为武夷岩茶为世所罕有, 诸茶之冠。
禅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 在传播中不断地汲取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4]。袁枚作为一代宗师, 对中华文化浸染极深, 对道家思想中的自然颇多体味, 当禅宗思想体系中融入了老庄的自然思想后, 已经和袁枚内省的毫无挂碍的性灵美学息息相通。他耳顺之年游历山川河洛, 就是一种超然的逍遥之游。虽然禅宗融合了老庄思想后入世面对现实, 却无时无刻不在推导“随缘、随流”等理念, 正应和了袁枚的“随园”。当外人评论他的诗歌得到了正法眼藏精髓的时候, 他都会欣然受之。他曾经作诗:“山似相思久, 推窗扑面来。[5]”这种用形而下诠释形而上的思想契合六祖惠能的“何处染尘埃”, 和唐代诗佛王维的“满院青苔色, 欲上人衣来”异曲同工。
4 结语
山川多秀美, 诸水更灵秀。得山水精髓的茶, 滋养了中华文明, 给予了文人墨客诸多的创作灵感, 催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新思想、新思维。禅宗在中国的本土化, 给国人带来了迥异于本土的哲学思想, 当禅与茶相遇, 又为中华文明添加了禅茶文化的枝丫。一代文学宗师袁枚禅茶文化中品味出“随之时义而生死”的人生美学观, 一生逍遥自在, 傲笑山林, 成为了一代文人的典范。
摘要:中国人喜茶爱茶,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对此吟诗作赋, 于茶香之中品味人生, 养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美学思想。茶与禅宗结缘, 一碗茶汤蕴含了芸芸众生三千世界, 一芽一叶的形而下平添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禅宗的美学思想又深深影响着茶文化。禅宗美学思想推崇世俗中修禅, 俗世享乐中参禅悟道。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深受禅宗美学思想影响, 虽然终其一生不喜佛禅但也不佞佛, 并对后人加诸于佛本身的虚妄之词予以斥责。但袁枚正是在对禅宗美学的领悟过程, 形成了独有的人生美学思想。
关键词:茶,禅,袁枚,美学
参考文献
[1]丁以寿.关于茶禅文化概念的思考[J].农业考古, 2011 (2) :190-191.
[2]张绍华.各有心情在---由袁枚山水咏物诗看其性灵说的自然旨趣[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1 (6) :24-28+60.
[3]庞举才.茶禅文化现状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4) :20-23.
[4]徐峰, 孙晓生.袁枚《随园食单》饮食养生思想及其科学解读[J].新中医, 2014 (5) :250-252.
【茶禅文化】推荐阅读: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07-15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07-12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10-22
企业文化≠老板文化10-28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05-24
旅游文化文化产业06-23
地产文化与文化地产06-25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08-08
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08-31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