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茶文化

2024-08-04

汉中茶文化(精选12篇)

汉中茶文化 篇1

21世纪是休闲的时代, 体验的时代, 人们的出游选择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审美体验。各种以文化为特色开展的旅游活动顺应了这一市场, 正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联姻, 是以茶为核心的物质功能、社会风向、文学艺术风韵的有机汇总, 经过长期发展, 已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体系。汉中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 研究汉中茶文化并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促进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汉中茶文化资源

(一) 茶文化发源地之一, 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茶史钩沉, 能不忆汉中?汉中是我国北方茶区中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 常年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经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也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而汉茶种植历史悠久, 始于战国, 兴于秦汉, 盛于唐宋, 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养地。汉中茶叶创造过历史的辉煌, 盛极一时并影响深远。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 约在公元前12世纪, 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 贡品茶“形似月亮, 紧压成团”, 名曰“西乡月团”, 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之一。“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

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文/张巧宁

巴、西乡县一带。大巴山产茶, 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开篇即云:“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唐代的朝廷即以汉茶赐贡。宋代“汉中买茶, 熙河易马”, 茶马互市, 更为繁荣。汉中因茶赋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中茶叶成为当时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二) 品质上乘的汉中绿茶。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汉中是我国罕见的高香茶区”, 而且是洁净、卫生的全天然有机茶产区。茶叶中普遍富含有机锌和有机硒, 同时汉中茶没有污染。全市所有的茶叶不经任何技术处理, 经中茶所测定, 全属无公害茶叶, 90%以上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的A级和AA级标准。美国有机食品专家对汉中茶区的生态进行了实地考察后, 给出的评估结果为“金”级。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 汉中名茶氨基酸含量达4%左右, 咖啡碱达4.5%左右, 茶多酚达40%左右, 水浸出物达46%以上, 有较好的品质表现。

(三) 独具魅力的秦巴茶艺、汉茶茶礼。

“尽揽春色品茗时, 茶香笑迎客做伴”, 汉中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宗旨, 收集、整理、发掘古朴浓郁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 加以创新利用, 开发出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茶艺表演艺术。

西乡的“秦巴茶艺”, 通过动态的冲泡以及表演者服饰的配合与古筝音乐意境的烘托, 将秦巴茶艺的大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茶艺表演的汉茶茶礼, 展现出了汉朝时代的礼仪和茶文化风情。茶道表演将盛唐宫廷茶道用现代茶道的形式表现了当代的礼茶理念。茶技精湛, 动作娴熟,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 汉中民间的茶风习俗。

解放前后, 汉中地区的茶馆设备都很简单, 仅有桌凳、火炉、水壶和茶具, 但店家招待茶客十分殷勤, 语言谦和, 态度和蔼, 使人有一种回家的亲切之感。近几年来,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 茶馆新增添棋类、纸牌、画报、书刊、音乐电视节目。有些还邀请乡土艺人弹琴说书, 活跃了茶人的文化生活。这类茶艺馆, 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茶俗, 增添了客人的雅兴, 深受人们欢迎。

在乡村集镇, 一家一户也是个茶馆, 不仅自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 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习俗语。客人登门, 茶水当先, 为客沏泡名茶, 连茶具也很讲究, 一般都要做到开水洗烫消毒。献茶时双手捧杯, 轻递轻放, 亲切招呼, 颇有茶礼。

过去关门制茶唯恐“独门绝艺”被人学去, 如今聚集一起亮绝艺现场“斗茶”。巴山深处著名茶乡西乡县罗镇数千名茶农聚集一起“斗茶”, 进行采制茶比赛。只见穿着醒目红、黄、粉色浅色衣服的茶女们, 臂挎竹篮穿行在青翠的茶山, 她们唱着采茶歌熟练地采茶。茶女们采摘的都是一芽二叶鲜叶, 随后由制茶历史都在20年以上的“老把式”登台亮相, 进行鲜叶杀青、揉捻、初干、复干和足干这些制茶流程, 角逐茶叶采制能手。随着“斗茶”比赛的开展, 该镇茶农们也出现了争学科技、大斗茶艺的热潮。

二、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 更新观念, 重视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 只有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 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 树立市场品牌, 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档次, 形成效益型增长。为了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汉中必须大力发展融自然风光、地方文化于一体, 强调参与性、知识性的特色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可让游人在美的享受与游的乐趣中, 学习和体味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感受“礼让、友谊、亲和”的中国茶德, 起到教育国人, 促进茶文化复苏与繁荣,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游人在对茶文化的了解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赏茶、爱茶的心理, 客观上起到了培育茶和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作用。以茶文化旅游为龙头, 可以带动茶文化旅游沿线景观、景点、茶商品购买、茶会娱乐和茶旅住宿的兴旺, 为旅游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 汉中旅游管理部门及业界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机遇, 转变对茶文化旅游不够重视的观念, 顺应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汉中茶文化旅游事业。

(二) 打造生态茶园旅游品牌, 开展茶乡生态游。

汉中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 气候温润, 产茶历史久远, 种茶地域广泛, 茶园规模空前, 深受游客青睐, 选择条件适宜之地, 如西乡、勉县、宁强、南郑等地, 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将发展茶园产业与旅游联姻, 共同引导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项目, 集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于一体, 让游客在欣赏汉中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 更好地去领略汉中茶文化的魅力。西乡县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 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 大力发展茶园农家乐, 开发出品茶、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旅游项目。同时, 还成立了县茶叶中等专业学校, 开设了茶艺表演班, 专门培养茶艺表演人才, 为西乡乃至汉中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较好地实现了“以茶促旅, 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 为汉中进一步打造更多的生态茶园旅游品牌树立了榜样。

(三) 积极营造茶文化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开拓汉中茶文化旅游市场。

“2010中国陕西 (汉中) 首届茶业茶文化节”, 随处可见宣传汉中茶文化的图片和信息, 社会反响非常好。建议将营造茶文化氛围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比如, 可以在出入汉中的交通要道旁悬挂

提要我国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沟通式规划理论在我国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应用, 从规划主体、规划师的角色转变和规划程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最后说明沟通式规划在塌陷区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沟通式规划;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多是由企业或政府组织进行。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不够。失地农民是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利益攸关者中的弱势群体, 但现在多数的塌陷区治理规划往往忽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二是

大型广告牌, 宣传汉中茶文化;在城市的商场、车站、广场等行人密集处安装电子显示屏, 讲解汉中茶文化;与央视或其他新闻媒体、出版社等合作, 推介汉中茶文化。同时, 要将类似“茶文化节”的节庆活动一直办下去, 因为现在的节庆活动已与发展旅游密不可分, 节庆活动已成为宣传旅游、招徕游客的又一特殊平台。特别是汉中茶叶协会将汉中几大名茶整合后打出“汉中仙毫”的品牌并成功推出, 使得汉中茶业走出了盆地, 走向了全国, 也使得汉中成了众多游客关注和向往的地方。

(四) 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工作。

购物是旅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汉中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必须注重茶商品开发研究工作, 茶商品从狭义上说是指各种品牌的茶叶;从广义上讲是指以茶为龙头的包括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工艺规划编制公众参与不充分。民众无法参与塌陷区规划编制的过程, 只能被动接受结果;三是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涉及的各个部门缺乏沟通, 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甚至出现相互拆台的现象, 制约了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不难发现,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国内已有很多对沟通式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如沟通式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农村规划中的应用, 如广东省佛山市运用沟通式规划理论编制了区域绿地专项规划等, 这些探索的成功经验都可以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考。

一、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内涵

沟通式规划又称为协作式规划, 形成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 起源于哈贝马斯在1980年提出的“沟通行为理论”。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

品、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个方面的旅游商品。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茶文化商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成立专门机构设计开发文化内涵、品味较高的旅游商品。如, 在茶叶包装上可以根据茶叶产地, 在盒子表面印上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及简介, 比如:勉县定军茗眉茶盒上可印武侯墓和武侯祠, 西乡午子仙毫茶盒上可介绍午子山, 南郑汉水银梭茶盒上可印南湖、红寺湖, 宁强雀舌茶盒上可介绍青木川古镇等。另外, 还应根据汉中客源市场的特殊性, 推出一些特别品牌包装盒。如, 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和“东方红宝石———朱鹮”常常引得日本和他国友人前来品味和观赏, 因此, 可以在茶盒表面增印上日文或英文, 在方便游客的同时, 更好地宣传汉中茶文化和旅游, 也为早日把汉中旅游推出国门

沟通式规划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文/许晨叶霞万红梅徐目圣

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Forester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引入到规划领域, 指出规划师的基本工作就是沟通。Albrechts和Denayer认为沟通式规划是“使城市规划师与其他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合作的一种方法”。规划应当综合地反映这些主体的利益。作为规划的方法论, 沟通式规划能够更有效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综合利益。沟通式规划的目标是关注公平和社会的权力分布。

二、沟通式规划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一) 规划主体。相对于传统规划, 沟通式规划的主体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主体数量多且多元化。传统的规划主体主要是规划师和政府, 规划师只受政府意愿的影响。沟通式规划则不同, 规划主体包括规划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

积蓄力量。

目前, 汉中拟建造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 休闲、旅游、娱乐、会议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汉中茶城, 以此来提升汉中城市品位。此项目的完成将会填补汉中无大型旅游购物点的空白, 从而大大提升汉中旅游品位, 促进汉中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汉中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 有着品质上乘的汉中绿茶, 独具魅力的秦巴茶艺、汉茶茶礼, 丰富多彩的茶风习俗等独特的茶文化。旅游部门应更新观念, 重视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打造一批生态茶园旅游品牌, 积极营造茶文化氛围,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不断开拓汉中茶文化旅游市场, 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使汉中茶文化旅游创造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汝百乐, 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7.

[2]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 1993.12.

[3]史延廷.振兴茶叶的关键所在是发展茶文化旅游.中国旅游报, 2000.2.

汉中茶文化 篇2

奉汉中王手札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排 国有乾坤大,王今叔父尊。剖符来蜀道,归盖取荆门。

峡险通舟过,水长注海奔。主人留上客,避暑得名园。

前后缄书报,分明馔玉恩。天云浮绝壁,风竹在华轩。

已觉良宵永,何看骇浪翻。入期朱邸雪,朝傍紫微垣。

枚乘文章老,河间礼乐存。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

淹薄俱崖口,东西异石根。夷音迷咫尺,鬼物傍黄昏。

汉中茶文化 篇3

汉中洋县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砖雕瓦塑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充分体现了秦巴山地人民在工程技术、艺术创造等诸多方面的才能与成就,具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价值。

人文、地理概况

洋县地处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端。洋县属秦巴山地,谷深峰峻,重峦叠嶂,但自秦以前开子午道,三国以前凿傥骆道,唐初辟羊巴道,元代开黑水峪道,亦有汉江水道,形成东通宁陕、荆襄,西达城固、汉中,北抵眉县、周至可达长安,南去西乡、巴州,为秦蜀鄂通衢。加之山川越秀,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洋县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县域成为秦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及拢文化的交汇之地。

费家窑砖雕瓦塑文化的发展历史

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1830年左右,该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70年多年的历史。清朝中期费氏费功泽费公庸兄弟俩从山东省费县一路逃荒流落洋县纸坊乡,稍后定居于纸坊街村,因持有祖上的砖雕瓦塑技艺,于是从操就业先给乡人制作砖瓦谋生,后来在村上瓦窑建场烧制砖瓦,创立了“费家窑”砖雕瓦塑作坊,家族传承技艺,传男不传女。民国年间,费家后人费德茂从事砖雕瓦塑制作,费德祥从事陶罐制作。上世纪40年代,费清廉接过该技艺传承的重担继续从事砖雕瓦塑制作,并在周家坎开辟过新瓦窑。到了1980年代,费春城中学毕业,因从小对砖雕瓦塑颇感兴趣,父亲便收费春城为徒学习砖雕瓦塑制作。在掌握了砖雕瓦塑制作技艺后,后来费春城还专程到咸阳拜师学习雕塑技艺,一边实践,吸取雕塑制作的技巧,总结经验,是砖雕瓦塑制作技艺日臻成熟,伺候他不断改善磨具,使该技艺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费氏代表性传人。数十年间其制作砖雕瓦塑作品数十万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传承人费春城至今仍旧专门从事此种技艺产品制作。砖雕瓦塑形式、内容呈现出世俗化、民俗化特征、水滴瓦、花脊、龙穿花脊、照壁砖雕、石质建筑构件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它们不仅依附于传统建筑环境存在,还具有实用、装饰、文化寓意等功能,与传统建筑环境两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共生性发展关系。目前,县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环境可划分为:一,城镇聚落形:洋县城隍庙戏楼;二,聚落庄园形:谢村民居等。

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

按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来分,可分为砖雕瓦塑两大类。

在选材方面,选取当地村北的原墩梁黄泥、油饼石粉、水、细面砂、草木灰、糯米汤等,用料讲究。

在制作风格上,造型丰富多变,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小件半成品结构合理。总体呈现出造型浑厚、古朴、端庄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手法以圆雕、浮雕、镂雕、线刻并用为常见方式。该技艺的制品以汉族房屋建筑风格为基础,是容绘画与雕刻雕塑为一体的高难度技术操作。根据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特征与种类,可将其分为“瓦塑类”、“砖雕类”两大类型。

制作工艺流程:

瓦塑类:1.配料,瓦塑兽脊类产品制作七份黄土、三份石粉;2.和泥,水加米汤和泥,沉浮四至五天,用泥叉翻转抽打;3.揉泥,反复揉搓泥团,直至不沾木案为止;4.按尺寸裁割成用品形状;5.用木匣塑初形,用草木灰便于脱模;6.画图,用竹签画图;7.塑泥塑雏形,用木竹工具刮削多余部分;8.勾勒刻画图案;9.组合部分,用米汤粘合;10.室内晾干坯子;11.在阴干过程中用绸布打磨修复;12.干透后入窑烧制;13.成后用土掩埋,封窑口、饮水;14.用桐油擦拭烧成的产品,使其光泽油亮;15.稻草包装产品。

砖雕类:1.备料,将烧制好的光板砖打光滑为止;2.用炭笔构图、画图;3.下刀,先刻掉的空余部分,再按图案由浅到深进行刻制;4.修复定形出细;5.修复刀路,用砖粉沫加米汤修复润泽气孔起到填充作用;6.刮磨修饰产品,整体完整;7.最后在完善定形;8.用到草草绳包扎产品。

以上两种砖雕类和瓦塑类的传统技艺方式,其打制工序较为烦琐,且比较系统。所以,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在历史价值方面,该技艺已经历五代,在洋县时间久远,影响较大。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民间居住文化、人文历史、地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其一,砖雕瓦塑是古代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住宅艺术的必需品。砖雕瓦塑作为民俗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自然具有浓郁的文化意义,况且砖雕瓦塑制作讲究谙熟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国历代各界人士的身份象征和需要;其二,砖雕瓦塑承载了汉民族许多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和习惯。体现了古老的民间崇拜和社会文化;其三,砖雕瓦塑制作的手工艺与其说砖雕瓦塑是一种技艺,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创造出的作品代表了一种符号,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因素,是一种集大成的分化产品。

科学价值。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工序繁多,用料讲究,操作细腻。该技艺束带一人的天才创造,所以他蕴藏着严密的科学性和创作性,有明显的科学价值。

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保护

1.费家窑砖雕瓦塑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的面临着消亡与变异。目前因古建筑产品的工艺复杂,用途狭窄,所以,商品价格较贱,艺人难以养家糊口,从而制约了其技艺的传承和此行业的发展。②技艺存在于洋县民间纸坊、戚氏一代,懂全套技艺者,现在仅存5人,一直处于弱势群体,但绝大多数工匠对砖雕瓦塑技艺缺乏了解,传统砖雕瓦塑技艺很难得到较好的传播与发展。 在遗产研究与保护方面, 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缺乏学术界关注和系统研究,面临濒危局面。使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保护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与生存土壤,很难得到整体性、原真性的

保护。

2.策略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被广泛关注,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阐明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法案第二条规定:“本法案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直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的部分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以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可以明确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物质因素的密切关联,不仅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表现形态还与其生存的物质环境具有关联。费家窑砖雕瓦塑依附于传统建筑环境而存在,其打制过程又多在传统建筑环境中完成,形成了与打制技艺相关的打制场地、传统习俗、文化空间等,这些都是将费家窑砖雕瓦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获缺的重要构成因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所承载它们的传统建筑环境(物质空间环境)。针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与传统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发展关系,提出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保护应在传统建筑环境之下完成,这将更加体现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保护的整体性与真实性,突出两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共生性发展关系, 实现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3.保护方法

“合理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社会价值。所为合理利用,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复核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的、有“度”的利用,时强调对其在当代社会中存在价值的激活。对费家窑砖雕瓦塑保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挖掘其经济价值,实现其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促进费家窑砖雕瓦塑与相关文化产业结合,使费家窑砖雕瓦塑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契机。选择保护较为完整的聚落庄园,如谢村民居、子房山张良庙、城隍庙戏楼等,通过对传统石雕打制技艺过程的展演,对打制场地、打制工具、打制风俗进行展示,突出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建筑环境(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支撑关系,明确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整体性原则也是当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在“抢救为主、合理利用”的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规划的制订和保护措施实施,都被置于阳县地区整体文化发展产业之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旅游产业的结合,选择具有较好石雕技艺传承关系的民居,如谢村民居,利用原有建筑或修建新的建筑设施,以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对米脂传统石雕技艺的历史传承、打制习俗、传统工艺、艺术特征,及其石雕文化含义进行归纳、总结、 展示。其次通过在生态博物馆中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培养技艺传承人,促进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传承发展。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洋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主要是将其“洋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整体规划之中,使其成为洋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维系和修复的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针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与传统建筑环境的相互依存发展关系,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三者(新农村建设、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洋县传统建筑环

境)相互支持的共生性建设模式,为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在当代背景下创造最基本的生存土壤环境。

结语

从真实性、整体性保护的角度讲,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互依托的特点。基于这种特点,对于能够融汇于当代生活之中的传统民间技艺,诸如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应该注重其传统技艺制作空间环境的延续与发展,使之能够充满生命力地传承,又能承载更加全面的历史文化信息。

文同“汉中诗”的地域文化意义 篇4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 (1073) , 文同知兴元府 (今汉中) , 熙宁七年 (1074) 三月十八日到任, 熙宁九年 (1076) 十月十三日任洋州 (今陕西汉中洋县) 知州, 元丰元年 (1078) 调回京城。文同在汉中仕宦生活共有五年,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岁月, 期间励精图治, 重视公益事业, 重视发展汉中教育, 繁荣经济, 闲暇之余勤于诗文创作, 留下许多吟咏汉中的诗歌, 本文拟对文同这部分汉中诗作一探究, 进一步了解宋代汉中的地域文化。

汉中地处汉江上游, 南屏巴山, 北依秦岭, 汉水蜿蜒横贯其中, 气候温润,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民风淳朴, 山川壮美秀丽, 有“秦巴天府”之称。汉中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北欧关中, 南蔽巴蜀, 东达袭、邓, 西控秦、陇”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 [3], 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以来, 就以引人注目的声誉载入史册, 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到北宋中期, 兴元府已经是川、陕间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士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文同于兴元府为官期间, 就曾探访一些与历史名人相关的古迹, 瞻仰古迹, 凭吊先贤。如东汉时期的名士李固, 其墓冢在汉中城固。文同凭吊李固墓时留下了《李太尉 (固) 》一诗, 高度评价了李固:“太尉汉中士, 气因八极外。岌然处大麓, 天下耸风采”, 赞扬其坚贞勇敢的斗争精神;唐代的崔觐, 是一位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隐居高士, 文同在《崔觐诗》中由崔觐一人联想到与他有相似气节的李固、杨王孙, 并“刻诗子竖庙, 来者期不泯”, 希望人们能记住他们, 也是对汉中独有的地域文化的弘扬。而对张骞, 文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作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他是汉中城固县人, 去世后安葬在家乡。文同曾去拜谒张骞墓, 写下《张骞冢祠》:“中梁山麓汉水滨, 路侧有墓高嶙峋。丛祠蓊蔚蔽野雾, 榜曰博望侯之神。当年宝币走绝域, 此日鸡豚邀小民。君不见武帝甘心事远略, 靡坏财力由斯人。”从诗句来看, 对这位民众心目中的“博望侯之神”, 文同并不认同其功绩, 反而认为这是为武帝“甘心事远略”所做的“靡坏财力”之事, 与传统评价相左。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思潮包括文艺观都是以内敛平和为主, 士人对历史上这些开拓疆域、挥斥方遒的人物大多不以为然。

除了历史上著名人物外, 文同对兴元府、洋州境内的古迹名胜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在公务之余常去游览。在今天汉中市北18公里的石门水库, 有著名的褒斜栈道南口的石门遗址。石门开凿于东汉, 用我国古代原始攻凿山石的办法“火烧水激”而成, 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 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的宝贵资料。自开凿后, 过往的文人墨客、仕官商贾往往留下刻石留诗, 咏怀记事, 形成闻名于世的“石门摩崖石刻”。文同本人是书画家, 自然不会错过观摩品鉴的机会。《自斜谷第一堰溯舟上观石门两岸奇峰最为绝》一诗记载了冬天乘舟观赏石门风景的经历:“北风吹云落寒水, 逆波刺船行五里。层峦夹空抱丛石, 万剑侧脊翠烟起。草木枝叶自殊别, 禽虫羽毛亦奇诡。安得鸡冠数棱田, 便可诛茅此居止。”寒冷的冬日, 褒河峡谷中景致独特, 夹岸的山峰怪石林立, 陡峭嶙峋, 期间生长着参天林木和珍禽异兽, 虽是萧瑟寒冬, 却依然生机勃勃, 使诗人不由得产生隐居在此的想法。另一首《游石门诗》则对景咏怀:“凌城走马过花村, 朱玩玉盆到石门。细想张良烧断处, 岩前伫立欲销魂。”诗中提到著名的玉盆, 据说这是当年张良在一块如玉的盆状巨石上写下的两个汉隶大字。文同面对“玉盆”二字, 思绪早已飞回千年之前, 想起张良为刘邦所出的“烧绝栈道”的计谋, 一为“以备诸侯盗兵袭之” (《史记·高祖本纪》) , 二为“示项羽无东意” (《史记·高祖本纪》) , 为日后一举打败项羽做好准备。文同年轻时亦不乏报国施才的志愿, 但因王安石变法期间的新旧党争, 加上自身性格, 逐渐收起锋芒, 先后外任, 远离朝廷。早期诗文中还有不少涉及政治时事的内容, 后来的作品却以山水之乐、书画之趣为主。在他不得已收起早年的志向后, 面对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遗迹, 心中不由感叹万千, 对石门也就念念不忘了。《寄褒城宰》就表达了希望再次游玩的愿望:“滟滟清波泄石门, 茂林高巘夹烟昏。何当画舫载明月, 共醉江心白玉盆。”诗人记忆中褒河水清波潋滟, 茂林丛生, 想象在月光朗朗的夜晚, 泛舟碧波, 沉醉于美景之中。在这类作品中, 不仅可以反映文同的兴趣爱好, 也描绘了石门在不同时节的风光。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 修建石门水库, 石门、摩崖石刻及周围景致已沉睡水下, 其中十三方精品石刻被移至汉中博物馆。在这种情况下, 涉及石门石刻的这些诗文就弥足珍贵。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汉中境内有多条古道, 被专家认定的有七条, 其中穿越秦岭的四条, 由东到西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穿越巴山的三条, 分别为荔枝道、米仓道和金牛道。这些古道历经千百年的时光, 为连接关中与四川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同诗歌中, 也对古道投去关注的目光。《骆谷》诗云:“高峰偃蹇云崔嵬, 层崖巨壑长峡开。龙蛇纵横虎豹乱, 古栈朽裂埋深苔。行人侧足恐惧过, 飞鸟敛翅哀鸣回。君不见德宗注意用奸惹, 大驾从此苍黄来。”诗中描写骆谷古道的地势险要, 难以通行, 与李白的《蜀道难》有相似之处。《送李中舍奉使还阙》:“褒斜新路晚, 户杜故园秋。”《送潘司里秘校》:“曲栈绕斜谷, 勾栏天际分。”《晚泊金牛》诗云:“一襟初觉晚霜清, 短鞚垂头任马行。斜日敛回疏木影, 急风收断落泉声。”这类诗歌从题目显示出, 有的是送别友人, 有的是路过, 由此可见, 正是这些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条条古道, 连接起了西北与西南, 也使得汉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咽喉之地。“即便是今天, 这七条古道也大多被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利用, 继续发挥着作用。”[4]8

汉中深厚的文化沉淀, 自然风光的秀美, 都使文同沉醉其间, 诗人写了大量描绘兴元、洋州景致的诗篇。尤其是两组大型组诗《兴元府园亭杂咏》、《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 不仅吟咏了两地的佳境, 更是开宋代组诗宏大规模之先河。《兴元府园亭杂咏》共十四首, 分别写了兴元府府园内的亭台楼榭, 包括甚美堂、绿景亭、照筠坛、桂石堂、垂萝迳、盘云坞、北轩、棋轩、静庵、武陵轩、激湍亭、凝云榭、四照亭、山堂。在文同眼中, 身边的这些亭台楼榭各有可爱之处, 垂萝径“长萝托高株, 晻暧蔽烟雾”, 绿景亭“层阴隔炎日, 四坐障绿锦。过午不可留, 单絺觉微凛”, 桂石堂“孤峰立庭下, 此石无乃似”, 激湍亭“高轮转深渊, 下泻石蟾口。临之设轩槛, 清绝更无有”, 甚美堂“潭潭栋宇盛, 窅窅轩窗辟”, 武陵轩则是“水从前岩来, 围入后溪云”, 照筠坛又是“积土削为坛, 险然在深竹。中惟一诗石, 独坐拥寒玉”。每一处景致都能让文同流连忘返, 文同本就是“操韵高洁”之人, 斯人斯景两相契合, 幽美宁静的园林使诗人更为平和淡泊。

《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是文同在洋州期间所作, 描绘洋州三十处景致的诗作, 包括湖桥、横湖、书轩、竹坞、冰池、菡萏轩、茶蘼洞、北园、此君庵、待月台、灙泉亭、荻浦、二乐榭、过溪亭、涵虚亭、寒芦港、金橙径、吏隐亭、蓼屿、露香亭、南园、披锦亭、霜筠亭、天汉台、望云楼、无言亭、溪光亭、禊亭、野人庐、筼筜谷。其表弟兼挚友苏轼、苏辙也和诗《洋州三十咏》, 好友鲜于侁亦作诗唱和。诗文酬唱在文人中为平常事, 但对洋州来说, 却是一件文化盛事, 展示了古洋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其中筼筜谷应是名气最大、文同最为喜爱的地方, 它位于洋州城北, 两岸是呈缓坡状的丘陵地带, 谷底修竹森森, 环境清雅宜人。文同常带家人在此避暑纳凉、郊游野炊。《筼筜谷》:“池通一谷波溶溶, 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景渐野, 宛尔不似在尘中。”筼筜谷中碧水悠悠, 翠竹挺拔, 烟雾氤氲, 宛如人间仙境;《筼筜谷二首》其一“赠竹”将竹子视为朋友, 记叙自己对竹子的喜爱呵护, 终于换得“遮根护笋今成立, 好在清风十万枝”, 其二“竹答”则从竹子的角度, 感谢对文太守的感谢与怀念:“近闻官满将归去, 更望临时莫洗园。”充满作者对筼筜谷竹子的热爱的不舍之情。文同在洋州期间面对千竿修竹, 潜心研习墨竹画, 主张“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5]卷三324, 因而诞生“胸有成竹”一语, 这里是他艺术世界自成一家的地方, 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深情。当年的筼筜谷所在地, 今天叫做文家坪, 无疑是为了纪念曾在这方土地上作出贡献的太守文同。灙泉亭亦是文同喜爱之地。灙水河流经洋州汇入汉水, 河谷上游有一眼清泉, 名为灙泉。文同知洋州后带领百姓筑堰修渠, 将灙河水引入下游灌溉良田, 筑堰处形成碧波荡漾的大湖, 文同又在此修建灙泉亭。《灙泉亭》写道:“竹列苍戟枝干稠, 亭开翠幄窗户幽。下分灙水入渠口, 正坐小榻临清流。”修建在翠竹环抱中的灙泉亭, 给诗人带来了幽美安宁的环境, 心情也难得的轻松。如今, 文同筑堰的地方已经修建了灙河水库, 面积三千余亩, 景色秀美, 成为洋县著名的风景景点。灙泉亭也已沉入水库, 虽无法见其真容, 但它必定和文同的诗篇一样, 被后人怀念。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 (下册) [M].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 1974.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

[4]王蓬.中国蜀道[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5]张明林.唐宋八大家文集·苏轼文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汉中导游词 篇5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汉中参观旅游,我是此次陪伴大家的导游员刘军波,大家可以叫我小刘或者刘导,接下来的两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畅游汉中的青山秀水和三国古遗迹,希望汉中的好山好水能给大家带来好心情,希望大家在汉中能玩的开心吃的安心住得舒心,并预祝我们此次的汉中之旅能顺利结束,谢谢大家!

汉中简称汉,雅称天汉,古称梁州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西接甘陇东通荆襄,是镶嵌在秦岭与巴山之间的一块美丽而富饶的盆地。它具有承东启西接南济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汉中市全市辖10县1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人口380万,汉中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先念、徐向前、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汉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被誉为“汉家发祥地”和“两汉三国圣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在汉中首置汉中郡,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刘邦来到汉中后在这里养精蓄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逐鹿中原,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特用“汉”字为号,建立了汉王朝,自此,汉朝、汉族、汉服、汉人、汉文化等称谓与汉中一脉相承至今。汉中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故里,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封地,也是一代智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长眠之地,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褒斜栈道及摩崖石刻等以两汉三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驰名中外。汉初三杰张良功成身退于紫柏山,韩信被封坛拜将于汉中城南,萧何思进图强筑堰于褒谷关。三国时期,汉中这块战略要地演绎了无数的英雄故事,一本《三国演义》有两百多处事件涉及汉中。刘备早年在汉中称王,诸葛亮在汉中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他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葬在汉中定军山下。汉中也是著名的栈道之乡,石门栈道系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著名学者余秋雨来汉中考察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就是汉中。因此,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做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都当做是回一次老家!”2006年汉中荣获cctv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的殊荣时组委会给汉中的颁奖词中是这样评价汉中的:“他们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历经秦汉唐宋的三筑两迁,却从来都是卧虎藏龙,那里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每一个细节都证明着民族的成竹在胸”。汉中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

一。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汉中地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度的气候带,所以集北方的雄劲和南方的灵秀于一体,森林覆盖率为52%以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4.2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无霜期为200——250天,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粮食生产一年两熟,水稻单产量是全国最高产区之一。汉中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达332天,优良率90%,也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汉中的生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野生动植物35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300多种,有天然药库之美誉,是全国西洋参、天麻和杜仲的生产基地和全国的野生山茱萸之乡,也是西北最大的柑橘、樱桃和茶叶基地。汉中的水能资源丰富,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流经汉中,汉江全长1532公里,干流长270公里,嘉陵江干流长141.7公里。全市的水能资源理论蕴含量260万千瓦,可开发量110万千瓦,均居全省第二,小水电装机容量居全省首位。

汉中于1996年设市,是一座年轻富有魅力,生机勃勃的伟大城市,近年来汉中市着力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的发展战略,倾力打造“绿色汉中、魅力汉中、平安汉中、和谐汉中”。2007年10月1日西汉高速建成通车后将西安到汉中的距离缩短至三个半小时,为汉中旅游业的发展和兴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十天高速(十堰——天水)、宝巴高速和西成高速铁路为框架的交通枢纽正在形成,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绿色产业和旅游产业等经济格局正在突破发展,打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旅游品牌初见成效,以“一江两岸”为代表的汉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汉中的小吃也是闻名省内外的,汉中的面皮是老少皆宜的小吃之一。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它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上笼蒸熟,切成细条,辅以豆芽、菠菜,调配入芝麻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作料,色香味俱全,风味独特。

此外,还有浆水面,菜豆腐,粉皮子,汉中梆梆面,宁强核桃饼,王婆麻辣鸡等特色小吃,在此我就不给大家一一介绍了,一面吊起大家胃口等会儿没力气参观景点了。(看情况接下各个景点路讲)

武侯墓路讲

今天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勉县的武侯墓,勉县位于汉中盆地的西端,北依秦岭南望巴山,居陕甘川要冲,面积2406平方公里,人口42万。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森林覆盖率高达58%,有汉中后花园之美誉。

勉县是三国历史文化的聚焦点之一,是三国文化遗迹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有武侯墓、武侯祠、马超墓、古阳平关、刘备设坛立王处以及定军山古战场。

武侯墓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散文家、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由于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重创蜀汉大业,因此他被借地封为“武乡侯”死后后主刘禅又追封他为“忠武侯”。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尊称他的墓地为“武侯墓”。武侯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3岁丧母,8岁丧父,于是姐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到诸葛亮17岁的时候,叔父诸葛玄因病去世,于是姐弟五人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辗转来到了湖北襄阳的隆中隐居下来以耕种维持生计。19岁时,他与好友徐庶庞统师从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常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娶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

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了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精辟的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然后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以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天下的战略思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最后诸葛亮欣然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并允诺出山相助,他忠心耿耿的辅佐刘备和他的儿子刘禅,呕心沥血,建功立业,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34年由于诸葛亮过度操劳,积劳成疾,最终于阴历8月13日死在了北伐前线。临终前,他对姜维和杨仪托福遗嘱“亮死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可容棺,殓以时服,不需葬物”。于是蜀汉将相尊其遗嘱将其葬在了定军山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武侯墓。好了,关于武侯墓我就想讲这么多了,等到了武侯墓之后我再给大家详细讲解。谢谢大家。

武侯祠路讲

今天我们的下一站就是武侯祠了。

诸葛亮一生去过的地方很多,所以后人为他修建的祠庙也很多。风景最美最秀丽的是湖北襄阳的武侯祠,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四川成都的武侯祠,而修建时间最早的就是我们汉中的武侯祠了。据历史记载,这个武侯祠是景耀六年(263年)唯一由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比大名鼎鼎的成都武侯祠还要早41年,因此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武侯祠地处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位于川陕公路以南,汉江以北,占地80多亩,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30余座、150余间。西与古阳平关,诸葛亮读书台,莲花池相接,东与马超墓,刘备设坛立王处等古迹连成一线,北有古战场天荡山,南与定军山古战场和武侯墓遥遥相对。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于北伐前线,由于其生前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所以举国上下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而朝廷又以礼秩为由拒绝,于是老百姓只好私自祭祀于巷头,道路之上,后来又有人提出在成都给诸葛亮建祠,但刘禅又因为其父刘备的墓祠在成都为由加以拒绝。直到景耀六年,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允等大臣共同上表,后主刘禅才下诏为其立庙于沔阳,于是就始建了这个武侯祠,之所以选择了这个地方,就是因为它原是诸葛亮的行辕相府。

武侯祠是陕西省重点保护单位,是国家3a级景区,关于武侯祠我就先讲这么多了,等到了武侯祠之后我再给大家详细讲解。

石门路讲

今天我们的第一站就是位于石门褒斜栈道了,在游览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地方在哪吗?“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的主人公褒姒的家乡在哪吗?相信通过今天的参观,我们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石门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勉县和留坝县交界处的褒谷口,距离汉中市15公里,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的城郊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现在我给大家讲讲栈道的一些故事,汉中自古就是中国的栈道之乡,关于栈道的整体布局,有南三北四之说,北四指的就是沟通关中和汉中翻越秦岭的四条道路,又 叫北栈或者秦栈,由西向东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子午道,又叫子午口,北口在西安的长安区叫子口,南口在汉中西乡县叫午口,刘邦当年来汉中时走的就是这条路,他边走边烧,最后子午道被烧毁了,迷惑了项羽,刘邦来到汉中后拜韩信为大将,养精蓄锐,声东击西,最后取道陈仓道打到了关中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的由来。子午道与今天的西汉高速的走向大致相一致。傥骆道是依傥水和骆水而取名的,傥水向北流到渭河,最后流到黄河,落水向南流到汉江,最后流入长江。傥骆道与现在西安到汉中的飞机的航线基本上是一致的。褒斜道,南口在汉中的褒谷口,北口在宝鸡眉县的斜谷关,长约235公里。陈仓道,北口在宝鸡市的陈仓,南口在勉县。南三指的就是从汉中到四川的这三条道路,又叫南栈或者蜀栈。是古代川陕的交通线。李白曾经感叹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这几条路是多么的崎岖。这三条道路自西向东分别为金牛道,金牛道上曾经发生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骗局: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天秦惠文王在秦岭深山踏青狩猎,偶遇蜀王。两国国君相见,出于礼貌,秦王就将随身携带的价值连城的玉佩赠给了蜀王。蜀王非常高兴,想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也用布帕包了一块礼物送给了秦王,双方礼貌道别,乘兴而归。中国人一向内敛含蓄,收到礼物之后一般是不会当面打开的,于是秦王回家之后打开一看,里面包的竟然是黄土。秦王气的破口大骂:蜀王竟如此的贪财!众大臣看见这种情况都一起恭贺到: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秦王问:有什么可喜可贺的?大臣们说:黄土代表国土,蜀王将自己的国土回赠给大王,还有什么比您的玉佩更值钱呢?秦王心里一想,也是啊!于是问道:接下来如何?于是谋士给他出谋划策。过了几天秦国放出消息说:大秦宝物甚多,尤以石牛为最,它每日不吃不喝,但能日日粪金,天天拉黄金。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和秦国的美女都想送给蜀王。这个消息传到了蜀王的耳朵里,蜀王高兴得睡不着觉,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当即下令蔬果五员大将亲帅蜀国大军迅速打通了蜀国通往汉中的道路以便迎取秦王相赠的礼物。因为迎取的主要宝物就是金牛,于是这条蜀道就叫做金牛道。金牛道开通之后,秦王如约将宝物绫罗绸缎和秦国美女送给了蜀王,蜀王乐的笑不拢嘴。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刚回去几天,秦国的大军就浩浩荡荡的从他开通的金牛道打了回去,蜀王没有任何准备措手不及,蜀国就此灭忙,从此蜀国也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中间的就是米仓道,因为翻阅米仓山而得名,东边的那条就是荔枝道了,说起荔枝大家就会不自觉的联想到了杨贵妃,不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条道路就是玄宗李隆基为爱妃杨贵妃修建的道路。据野史记载,当年了李隆基很喜欢杨贵妃,想娶她为妻,但杨贵妃说:嫁给你可以,但是你必须满足我吃荔枝的心愿,李隆基说这有何难,于是下令立即修建栈道,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将巴蜀的新鲜荔枝送往华清宫,也就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别墅。这就是荔枝道的由来。

关于石门就先讲到这里,到了石门之后我再给大家详细的介绍,谢谢大家!

南湖路讲

各位朋友们,我们的下一站就是有“陕南第一湖”之美誉的南湖。

南郑县位于汉江上游的西南岸,与汉中隔江相望。面积2849平方公里,人口55万,因为地处于南北交汇处,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区域,所以集北方的雄劲和南方的灵秀于一体,山水交融,兼有平川丘陵和大山。南郑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2%,年平均气温为14.2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000毫米左右。自然奇观众多,人文历史悠久,而南湖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南湖地处于与汉中相隔十七公里的汉山脚下,距县城六公里,是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南湖原名强加湾水库,1955年建成,水域面积1109亩,蓄水量765万立方米。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南湖的作用就是灌溉南郑县的3万多亩田地。由于改革开放启发了人们解放思想,于是开发南湖综合利用南湖的方案便应用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集旅游、灌溉、养殖、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现在我们就通往南郑的路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汉江的三号桥,又叫彩虹桥。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桥梁与拦河闸相结合的工程,是集城市交通,车辆过境集城市游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连接汉江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主桥宽28米,长1160米,双向四车道。总投资为2.28亿元。2004年开始施工,2007年建成通车。此工程荣获了中国国家及工程建设最高奖——鲁班奖,当年全国共有98项工程荣获此殊荣,其中就包括鸟巢和水立方。

大家现在向窗外望去,我们看到的就是汉江,汉江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为17.43万平方公里,它发源于宁强县的嶓冢山,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标准最好的大河,是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渠首。汉江古时曾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为“江河淮汉”。在武汉市汇入长江。

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南郑县的土地上了,正在走的这条路就是南郑大道,再过几分钟就踏上了通往四川省南江县的211省道。2004年、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先后在南郑县视察时就是沿着这条路把党中央、国务院的亲民爱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手中。

南郑县的历史文化也是非常悠久的,南郑县的龙岗寺曾经发现了12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址,它遭遇蓝田人,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同一地方还发现了距今7500年的新石器遗址,200多具完整的人体骨架、三千多件精美的器物,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概貌。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一位考古教授考察后说道他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根源。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南郑县的一位著名的红军将领何挺颖的纪念碑。何挺颖生于1905年,是南郑县何家湾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1927年组织秋收起义的领导人之一。1928年曾与毛泽东朱德等一起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1929年1月由井冈山根据地向赣南革命根据地转移的时候不幸遭到敌人的袭击,英勇牺牲,年久24岁。刚才大家看到的纪念碑上的“何挺颖烈士纪念碑”是由薄一波同志题写的,高大威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个广场也是入党宣誓的场所之一,也是汉中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大家是不是发现公路两边的树站得很直啊?他就是南方江南水乡特有的树种之一水杉,水杉一般喜欢生长在水边和多水的地方,树干笔挺,一般高20米左右。江泽明书记曾经来汉中考察时看到了这些树时说他们就像迎宾的战士,站得笔挺,很威严很壮观?大家说是不是呢?

再有一段时间就到我们的目的地了,我先讲到这里,到了景点后我再给大将细细讲,谢谢大家篇二:汉中武侯墓导游词

汉中武侯墓导游词

作者:陕西理工学院 刘军波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美丽古朴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的的汉中参观游览,我是此次陪伴大家的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刘军波,大家可以叫我小刘或者刘导,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的司机简师傅,简师傅虽然姓简,但是他的驾驶技术却是很不简单的。接下来的两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畅游汉中的名山秀水,希望汉中的好山好水能给大家带来好心情,希望大家在汉中能玩的开心吃的安心住得舒心,并预祝我们此次的汉中之旅能顺利结束,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象征智慧化身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武侯墓。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散文家,由于其辅佐刘备从无到有,终创蜀汉大业,因此他被借地封为武乡侯,去世后后主刘禅又追封他为忠武侯,于是千百年来他的墓地就被人们尊称为武侯墓。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生于山东琅琊阳都的武乡,少年时便父母双亡,于是姐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叔父不幸因病去世,于是姐弟五人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于是辗转来到了湖北襄阳的隆中隐居了下来,以耕种维持生计。诸葛亮十九岁的时候,他与友人徐庶和庞统师从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常自比于管仲和乐毅,后来娶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公元207年,诸葛亮二十七岁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精辟的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以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天下的战略思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最后他欣然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并允诺出山相助,他忠心耿耿的辅佐刘备和他的儿子刘禅,呕心沥血建功立业,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武侯墓的前面是书案梁,后面是笔峰山,左边是土地岭,右边是武冈山,四面环山,可谓真正的风水宝地。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山门,一进山门,两幅壁画便映入眼帘,左边的这幅就是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当年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右边的这幅是将星陨落,讲的是诸葛亮尽心尽力27年后死在北伐前线临终前给姜维和杨仪托付遗嘱的场景。两幅画有始有终,从诸葛亮出山时的二十七岁到去世时的五十四岁,中间恰好是他半生波澜的二十七年。

站在院中,古柏参天,绿树成荫。柏树是常青树种,木质坚硬,有寿与天齐之说。古柏栽在院中既可以装点绿色有可以记载历史。据史书记载,武侯墓原有古柏54株,象征着他在世的五十四个春秋,由于天灾现在只剩下了22棵。高30多米,直径都在一米以上,冠幅可达19米左右。1978年经北京林学院专家的测定,这些古柏都有1700年的历史了。这些古柏为什么这么茂盛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旧时来武侯墓拜谒诸葛亮的人常自带清油二斤,伴以草木灰或者沙土,刨开树根将其埋入以资营养。新中国成立 后,国家也非常重视对这些古柏的保护,包括在我们国家非常困难的时期,政府每年都会定量给这些古柏拨360公斤供油。22株古柏现已全部编号入档,其中4号古柏最为特殊。树身上缠绕着一种蔓生植物凌霄。每年夏天开花,立秋结束,花期长达百日之久。花开时节,远远望去宛如千年古柏开红花,红绿相映,娇艳至极。

大殿门上的这块“三代遗才”匾是清朝光绪年间民间团体赠送的,因为这个“才”字的落笔反向内让许多游人产生误会,其实笔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让这块匾的结构紧凑、重心突出罢了,当然比着这样写有可能也是为了突出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奇才吧!

大殿中间的神台上端坐的就是中华智多星诸葛亮先生。羽扇纶巾栩栩如生。他左手扶膝右手持卷,似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印剑二童侍立左右,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体态威严,使人肃然起敬。武侯坐像后面有屏风式壁画四张,从走往右依次是刘备取得定军山之战的胜利后打算返回四川,留大将魏延镇守汉中;第二幅是定军山之战中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的精彩瞬间;第三幅是诸葛亮在北伐中调兵遣将的场面,最后一幅就是刘备去东吴娶亲时的的情景。

大殿两侧是木刻的诸葛亮的作品《隆中对》和刘备的《诫子书》,其中一侧的厨师表示有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亲笔书写的,情真意切,一笔喝成,堪称两绝。

出大殿来到墓冢前,有四角揽尖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上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墙壁上有壁画一幅,描绘的是襄阳名士黄承彦踏雪寻梅图。刘备第二次去隆中的时候,刘备不在家,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让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转交给诸葛亮,当他出门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人骑着一头毛驴正往这里走,刘备以为是诸葛亮,于是忙上前鞠躬说道“闻之诸葛先生冒雪而归,刘备在此等候多时”。黄承彦忙下驴还礼,诸葛均忙出来说道,此乃家兄岳父黄承彦先生。这个故事为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诸葛亮的陵寝了,呈汉制覆斗式,高五米,周长60多米。关于墓冢,一说为南北方向,头朝北脚朝南,取“北顾中原兴复汉室”之意。一说为头朝西脚朝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不管武侯墓的方位如何,孔明先生当年为建立蜀汉帝业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在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他死之前说道:我死后就把我葬在定军山下,目中不要太大,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师就穿平常的衣服,可不要陪葬物品。由此可见,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虽贵为一国之相,但它是多么的清廉啊!

诸葛亮一生所到之处甚多,为什么偏要遗命葬于定军山下呢?因为汉中是当时魏蜀争夺的军事重镇,又是蜀汉创立帝业的根据地。为夺取汉中,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在这里刀劈魏国大将夏侯渊,挫败的魏军的锐气,使蜀汉夺取了汉中。不久刘备又在汉中称王,他别是孔明戎马生涯的27年中,八年北伐是他辅佐蜀汉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最后拼搏,五次北伐皆以汉中为根据地,故而“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大家可能对武侯墓上的这棵树有疑问了,因为我们知道,一般坟墓上是不能长一草一木的,但这棵树为什么偏偏长在武侯墓上呢?前面给大家讲了诸葛亮后来去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而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所以夫妻两人聚少离多,知道武侯死后,黄月英来到这里为丈夫守墓,整日以泪洗面,不久便郁郁而终。黄月英死后不久,墓上便长出了这棵树,人们说是黄月英的化身,既然他们夫妻生前不能在一起,就让他们死后相守在一起吧!

墓后有古桂两棵,名曰“护墓双汉桂”,高达十九米,胸围有一米多,冠幅二十米左右。浓荫蔽日。桂树四季常青,清雅幽香,芳香持久,喻示了诸葛亮“高风亮节与天齐,蜀汉遗骨万年香”的内涵。寄托了人们对孔明的敬仰和怀念。双桂的奇特之处一是结籽,二是比其他桂花的花瓣多。在陵墓的偏后方的半山腰上,还有一座号称是真墓的武侯墓。据考证,清嘉庆年间,陕甘总督松筠根据一位风水先生的妄说臆断,附会说平地上的墓是假的,真墓应该在半山腰上,就是就命令勉县的知县在这里填土为坟,垒起了所谓的真墓。从此便有了真墓不真假墓不假的说法。

武侯墓离得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刻沧桑的古树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每一株绽放的花而又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半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集合,谢谢大家!篇三:汉中张良庙导游词

汉中张良庙导游词

各位尊敬的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汉中的张良庙景点参观: 我姓宋,大家叫我宋导就可以了,请各位跟着我一起进入庙内参观。

张良庙位于秦岭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相传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汉初三杰”(张良、肖何、韩信)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这里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肖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此举正中刘邦下怀,当他当了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就敕封张良晋侯。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柴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像。二水轻流低 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迭现,常使风尘仆仆的游客,如去云雾飘渺,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成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剩下的时间,各位可以仔细端详,领略一下张良庙的仙家灵气。另外,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不要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共文物.....祝大家玩的愉快!篇四:古汉台导游词

古汉台

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西北小江南——汉中观光游览!很高兴能在这人杰地灵的魅力之城与大家相识,在这您不仅能欣赏到秦巴汉府的阔大,也能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神韵,更能感受到历史带给您的人文气!我呢是汉中职工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我叫任志华,大家可以叫我任导。我旁边的这位师傅姓王,他是汉中市十佳旅行车司机之一。此次汉中之行将由我和王师傅陪大家一起度过,我们将竭诚为大家服务!预祝大家在汉中吃的舒心、玩的开心、住的安心。祝愿大家把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留在这里,把愉悦舒适的心情带回家!谢谢大家!现在大家看到的高楼就是望江楼,古人在此留下了“汉水东去三千里,秦地南来第一楼”的诗句。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看一下“汉家基业”汉基。公元前206年,项羽违背“谁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郡南郑”。刘邦认为汉中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自然不愿意来。萧何劝谏道:“汉中,语曰 ‘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能王汉中。”刘邦从谋如流,便率军由子午道来到汉中任汉王一职。他来到汉中后,发现汉中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盛产鱼米,便利用此地休养生息,操练士卒,囤积粮食。此后,他又拜韩信为大将军。采纳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计策,一举攻出散关,平定三秦,奠定了汉室帝业之基。刘邦为纪念他从由汉中发迹,遂定国号为 “汉”。这里一直被视为汉室帝业的象征,有诗为证:留此一杯土,尤为汉家基。著名学者余秋雨来汉中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是汉人,说汉话,写汉字,我建议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都把这里作为自己的老家,我建议大家有空能常回家看看!经过桂荫堂我们来到这里,大家看到的两幅壁画,右手边这幅就是家喻户晓的鸿门宴。描绘的是刘邦先入关中激怒项羽,恶战在即,刘邦到鸿门找项羽谢罪,九死一生逃回坝上的情景。左手边描绘的是刘邦当年设坛拜将时的情景。右手边呢是拜将图,刘邦在鸿门逃离虎口后,在萧何的推荐下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采用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出三关,一举拿下三秦大地!下面我们去参观栈道陈列室!大家看这个栈道的栈字,栈道的“栈”字,左边为“木”字旁,说明栈道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右边为“浅”字的右半边,说明栈道主要顺着河谷,依浅水区而建,一方面运送木料简便易行,另一方面取水方便。因为古代没有先进的开山工具,聪明的古人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凿栈道,符合今天物理学“热胀冷缩”的原理。用猛火烧之,就近取河谷之水激之,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柱孔、壁孔,立木为柱,上架木梁、石梁,铺之以木板,供人、车行走,这就是栈道。汉中被誉为“栈道之乡”,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战国策·秦

策》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汉中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西南之间往来的必经之地。栈道分“南三北四”,共七条栈道。北栈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因连接秦地,又名秦栈。南栈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因连接蜀地,又名蜀栈。在七条栈道中以褒斜栈道最为重要,是修建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最短、最为合理的一条栈道。褒斜道是横跨秦岭、连接关中与汉中、巴蜀的主要通道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条国家级“高速公路”。褒斜道以秦岭为界,北边沿斜水河谷而建,出谷口为斜谷口,连接关中眉县。南边沿褒水河谷而建,出谷口为褒谷口,连接汉中,因此称为褒斜栈道。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金牛道,它涉及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骗局。据说当年秦王在秦岭中游玩巧遇蜀王,两国国君相见,秦王非常高兴就把自己随身的玉佩送给了蜀王,来而不往非礼也,蜀王也回送了礼物,中国人讲究含蓄,秦王不好意思当面打开,回国后打开一看,非常生气,原来蜀王送给他的是一包黄土,正要发怒,手下一位谋士灵机一动说:恭喜大王,贺喜大王黄土代表国土啊。秦王大喜,便照谋士的注意,让人给蜀王传信说,我们大王准备送给你们几头能粪金的石牛。蜀王大喜,偏派了5位大力士,遇水搭桥,遇上开山,没想到秦王派了大批军队跟着大力士灭掉了蜀国,这就是金牛道的来历。下面去参观被称为国之魁宝的石门十三品展室。这里展出的都为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就是以自然山崖为依托,稍事修整后刻上文字。石刻之风,兴于秦而盛于汉,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通摩崖石刻《大开通》,曾在泥沙青苔下沉睡了数百年。最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通溢满生命能量的艺术品,而以为那些刚劲有力的线条,不过是崖壁的自然龟裂。审视《大开通》的开通二字,书法家看到了古拙开张,政治家看到了开创开拓,哲学家说它包容天地,军事家则想到了开疆拓土,应该说这正是对汉中历史的认识,也是对汉中精神文明的理解。

大家知道,枭雄曹操诗文华盖天下,他的书法却十分罕见。现在大家看到的衮雪摩崖,相传为魏王曹操书写。史书记载,曹操一生两次来到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闻讯爱将夏侯渊被刀劈定军山,便亲帅大军四十万,来到汉中与自己的老对手刘备一决雌雄。人算不如天算,两个月过去了,总是相持不下。心情郁闷,在部众的陪同下来到今天的褒河散步,看到水激岸石卷起的千层浪花犹如白雪翻滚,回首往事,一时心情澎湃、感慨万千,便提笔写下了滚学两字,以抒情怀。大家看,这两个字近篆而非,行笔纵放不羁,确有波涛澎湃之势。以此来表现自己的风采神韵和魏武精神。

好了,古汉台的讲解到这就结束了,请大家自由参观,半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集合。篇五:汉中古汉台导游讲解词

古汉台导游讲解词

作者:陕西理工学院 刘军波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美丽古朴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的的汉中参观游览,我是此次陪伴大家的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刘军波,大家可以叫我小刘或者刘导,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的司机简师傅,简师傅虽然姓简,但是他的驾驶技术却是很不简单的。接下来的两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畅游汉中的名山秀水,希望汉中的好山好水能给大家带来好心情,希望大家在汉中能玩的开心吃的安心住得舒心,并预祝我们此次的汉中之旅能顺利结束,谢谢大家!汉中城内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就是这座占地14000平方米、台垣高耸气势恢宏俨如城垒的古汉台了。相传古汉台建于公元206年,刘邦建国之初汉中太守田叔在此为刘邦建造的行宫。

据《史记记载》,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违背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而立刘邦为汉中王。为了麻痹项羽,刘邦入汉中时烧掉了走过的栈道。进入汉中后,他采纳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一方面训练军马,一方面储备粮草。与此同时,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北越秦岭占领关中,继而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王朝.汉中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汉朝的发祥地.刘邦在汉中的时间虽短,但遗留下来来的古迹却很多,古汉台就是其中的一处.古汉台最早叫汉台,又名七星台,坐北朝南,最高的台地高达7米,为人工移土夯成。自汉以来,这里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的游乐场所。历代都有修葺现耸立于东北隅的天汉楼就是望江楼的初称。明国七年,望江楼经道尹主持重建并正式命名,此后再无更易。我国古代都有在名胜处临江建楼的传统。一般统称为望江楼。也有冠以雅号的如黄鹤楼、滕王阁等。登之可以饱览山水,陶冶性灵激发诗性。但古汉台的望江楼却与众不同。此楼远离汉江数里之遥,为何会谓之望江楼呢?原来汉台地势高,加之古汉台高七米,望江楼正是利用这一高台优势。古时汉江水源丰沛,航运繁忙,等此楼可清晰饱览碧波东流白帆点缀的如画美景,汉水东去三千里,秦地南来第一楼这里两局诗充分表达了汉太望江楼在陕南名胜古迹中的重要地位。而今,望江楼以其别致的造型巍峨的风姿成为了汉中的标志性建筑。

望江楼的南面为明朝所建的归荫堂.现有古汉桂数珠,每逢中秋时节香气四溢,成为汉中寻香访桂的佳处.桂荫堂的命名和桂树有关,意在汉中的官员和文人学士都会受到汉桂的庇护.汉中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西南之间的必经之地,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栈道之乡”。首相我们先把这个栈字分开来看,左边是个木字旁,右边是浅水的浅字去掉三点水,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占到在当年是沿河道修建的,而且材料是木头。我们古人充分利用了当时的自然条件,足以见得我们古人是多么的的聪明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这个电子沙盘,这是以汉中为中心的秦巴交通分布图,关于栈道的整体布局,有南三北四之说,北四指的就是沟通关中和汉中翻越秦岭的四条道路,又叫北栈或者秦栈,由西向东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子午道,又叫子午口,北口在西安的长安区叫子口,南口在汉中西乡县叫午口,刘邦当年来汉中时走的就是这条路,他边走边烧,最后子午道被烧毁了,迷惑了项羽,刘邦来到汉中后拜韩信为大将,养精蓄锐,声东击西,最后取道陈仓道打到了关中灭了项羽 统一了天下,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的由来。子午道与今天的西汉高速的走向大致相一致。傥骆道是依傥水和骆水而取名的,傥水向北流到渭河,最后流到黄河,落水向南流到汉江,最后流入长江。傥骆道与现在西安到汉中的飞机的航线基本上是一致的。褒斜道,南口在汉中的褒谷口,北口在宝鸡眉县的斜谷关,长约235公里。陈仓道,北口在宝鸡市的陈仓,南口在勉县。南三指的就是从汉中到四川的这三条道路,又叫南栈或者蜀栈。是古代川陕的交通线。李白曾经感叹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这几条路是多么的崎岖。这三条道路自西向东分别为金牛道,金牛道上曾经发生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骗局: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天秦惠文王在秦岭深山踏青狩猎,偶遇蜀王。两国国君相见,出于礼貌,秦王就将随身携带的价值连城的玉佩赠给了蜀王。蜀王非常高兴,想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也用布帕包了一块礼物送给了秦王,双方礼貌道别,乘兴而归。中国人一向内敛含蓄,收到礼物之后一般是不会当面打开的,于是秦王回家之后打开一看,里面包的竟然是黄土。秦王气的破口大骂:蜀王竟如此的贪财!众大臣看见这种情况都一起恭贺到: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秦王问:有什么可喜可贺的?大臣们说:黄土代表国土,蜀王将自己的国土回赠给大王,还有什么比您的玉佩更值钱呢?秦王心里一想,也是啊!于是问道:接下来如何?于是谋士给他出谋划策。过了几天秦国放出消息说:大秦宝物甚多,尤以石牛为最,它每日不吃不喝,但能日日粪金,天天拉黄金。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和秦国的美女都想送给蜀王。这个消息传到了蜀王的耳朵里,蜀王高兴得睡不着觉,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当即下令蔬果五员大将亲帅蜀国大军迅速打通了蜀国通往汉中的道路以便迎取秦王相赠的礼物。因为迎取的主要宝物就是金牛,于是这条蜀道就叫做金牛道。金牛道开通之后,秦王如约将宝物绫罗绸缎和秦国美女送给了蜀王,蜀王乐的笑不拢嘴。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刚回去几天,秦国的大军就浩浩荡荡的从他开通的金牛道打了回去,蜀王没有任何准备措手不及,蜀国就此灭忙,从此蜀国也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中间的就是米仓道,因为翻阅米仓山而得名,东边的那条就是荔枝道了,说起荔枝大家就会不自觉的联想到了杨贵妃,不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条道路就是玄宗李隆基为爱妃杨贵妃修建的道路。据野史记载,当年了李隆基很喜欢杨贵妃,想娶她为妻,但杨贵妃说:嫁给你可以,但是你必须满足我吃荔枝的心愿,李隆基说这有何难,于是下令立即修建栈道,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将巴蜀的新鲜荔枝送往华清宫,也就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别墅。这就是荔枝道的由来。

关于栈道的情况我就介绍的这里,下面我们就去领略一下著名的汉魏十三品的风光。

汉中的地形交通 篇6

汉中地区,古来有褒国。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为求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失去了天下的信任,最终闹得亡了国。那位千金难买一笑的冷面美人,就出身于汉中的褒国。到了春秋时代,汉中北有秦国,南有蜀国,成了秦蜀两国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前387年,秦国再次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从此以后,汉中就一直是秦国的领土。

汉中地区,与东部的淮泗地区一样,地处中国大陆南北分界的地理线上。汉中地区,也与淮泗地区一样,在中国政局南北对立的时代,常常是反复争夺的焦点。秦亡以后,刘邦由汉中反攻关中,进而统一天下,汉中成了龙兴之地。三国时期,曹操刘备争夺汉中,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五次北伐失败,蜀汉之亡,也由失守汉中开始。南宋时期,汉中地区再次成为南北势力推移的地带,宋在此屯驻重兵。蒙古军队由大散关攻入汉中,东进灭金,继而南下灭蜀,南宋不久亡国。

古往今来,进出汉中最大的难题是交通。由汉中进入关中地区,必须通过山间的谷道,穿越秦岭山脉。秦岭山脉,东西绵延八百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山势险峻难行。秦汉时代,自东而西,穿越秦岭有四条道路,分别称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都是蜿蜒穿行山谷间的险峻小道,中国交通史上著名的栈道,就集中在这些道路上。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沿西汉水迂回去陇西,再翻六盘山东去的道路,称作祁山道。

子午道,由咸阳南部的杜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出发,入子午谷(今长安区子午镇附近),沿山间河谷前行穿越,进入汉中平原,经成固县(今陕西城固),抵达汉中郡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子午道,全长六百余里,是早早开通的官道,也是由汉中出秦岭后,距离咸阳最近的通道。

傥骆道,北口在骆谷(今陕西周至县),穿越入秦岭,沿傥水河谷(今洋县境内)进入汉中平原,西去抵达汉中。傥骆道,为连接咸阳和汉中的最短道路,也是最险峻的道路。不过,这条道路,在本书所叙述的秦末汉初时期,史书中没有提到,或许只是民间的小道,尚未作为官道开通?

褒斜道,北口在斜水谷口(今陕西眉县),穿越入秦岭,沿褒水河谷(今留坝县和汉中市)通到南郑。这条道路,长四百七十余里,在秦岭栈道中最负盛名,著名的石门遗址,就在这条道上。不过,褒斜道的大规模修建,是在汉武帝时期,秦末汉初,这条道路,应当也是一条小道。

陈仓道,又称故道。由陈仓出发,进入故道县,过大散关,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西南穿越,大体走今宝成铁路的路线,经过今陕西凤县,甘肃徽县,陕西略阳县,然后,东去经过今勉县抵达汉中。

祁山道,是古代连通关中地区和汉中地区的另一条通道。这条道路,也由陈仓出发,西去走六盘山南段的祁山抵达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然后又沿西汉水顺流而下,经过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下辨 (今甘肃成县西北)地区进入今陕西略阳,沿汉水一直抵达汉中。

古往今来,岁月流逝,山河变迁。汉中的地形和交通,特别是汉水上游水系所形成的空间,历史上有重大的变迁。远古以来,今天的汉水与西汉水是一条河道,发源于今甘肃天水西南,南下流经陇南地区的西县,西南经由西和县、成县进入陕西略阳,一直向西流去,与今天的汉水一体连通,经过勉县、汉中地区、安康地区进入湖北,再流经十堰、襄樊、荆门、孝感等地区,在武汉汇入长江。

当时,汉水上游略阳一带,有巨大的山间水道型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储水抬高水道的原因,汉水上游的各个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顺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达西楚,洋洋荡荡一条汉水,成为联系陇南、汉中、荆楚间的重要通道。公元前280年,秦国将军司马错统领秦军进攻楚国,就是由陇西郡(今天水)出发,乘船顺汉水东南下,经汉中一直抵达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北十堰市的竹山、竹溪)一带的。

汉水全程通航的这种情况,在西汉高后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年的春天,今陕西略阳、宁强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史称武都地震。由于武都地震引起的山崩地变,汉水被截断成为西汉水和汉水两条河,古来贯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断。尔后,随着地形的变化,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在略阳一带形成,西汉水及其附近的河道南流进入四川,成为嘉陵江上游的水源。失去了西汉水的汉水,河道缩短,水量减少,舟楫之便也大不如从前。

汉中茶文化 篇7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口高度集聚, 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球的共识。面对新的发展要求, 汉中市在实施“双百”战略的基础上, 以务实稳进的姿态主动接轨国际, 积极融入西部大三角 (西安、成都、重庆) , 旨在在更大视野范围内认知和构建“汉之渊源, 西北江南”的鲜明特色, 为西部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努力把汉中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和“汉民族人民心中的一座殿堂”。2013年1月, 汉中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生态建设动员令, 并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制定了《汉中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通过8年时间 (2013-2020年)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稳定健康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前3年努力达到国家创建森林城市的标准, 后5年全市形成以生态网络为骨架贯通城乡, 山青水秀、城镇森林繁茂、花团锦簇的新格局。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笔者与同事通过多年调查与交流, 并参与规划纲要的讨论与制定, 对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以下思路, 供同行们参考。

1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 倡导绿色发展, 共建生态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 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及其存在的内在价值, 担负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植于公众的心灵, 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 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型, 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汉中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提升森林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 提高各部门联动协作能力, 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 推行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 森林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1 规划目标

通过开展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全市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提供给市民一个学习、认识森林的生态文化平台, 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推动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2.2 建设内容

2.2.1 森林生态文化宣教场所建设。

为了弘扬汉中市的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药文化、湿地文化为主题森林城市生态文化, 结合森林生态旅游、森林人家游、生态文化展示等形式, 发展以森林风景资源为背景, 以生态文化为内涵, 以文化展示和传承为重点, 通过征集、典藏与森林文化遗产有关的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森林文化产品, 制作森林地貌沙盘, 建设一批起点高、水平高、高科技、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集动植物标本馆、林业科技、森林文化等为一体的森林文化博物馆, 珍藏森林文化产品, 并对其科学性、历史性分类陈列。也可以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汉江湿地等为依托, 在秦巴山区建设一批能充分反映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专题博物馆, 命名为汉中生态民俗文化馆、汉中花卉园艺博览馆、北亚热带森林文化园、汉中中华养生园、汉中农林观光园等馆 (园区) , 激励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2.2 科普教育建设。

规划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规划每个县 (区) 建设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2~3处, 全市建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30处以上, 为构建汉中国家森林城市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和文化基础。

2.2.3 森林文化广场。

在城巿周边或城郊, 以森林为背景,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的原则, 以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为主调, 通过微缩群雕, 结合石碑文字, 配以彰显秦巴山水独特魅力的园林造景, 建设以刘邦占汉为王、筑台拜将、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成就一统天下霸业历史典故为背景, 以北亚热带林区丰富的山石、动植物资源为依托, 打造集生态、科普、文化、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城巿森林文化主体广场。

2.2.4 全民义务植树、纪念林基地。

规划到规划期末在全市范围内建设面积至少1333m2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00个, 规划总面积66.7hm2。通过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 将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0%以上, 使义务植树的观念深入人心, 使义务植树活动日常化。

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纪念林基地, 深化全民绿化意识, 积极履行植树义务,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贡献。规划全市范围内建设纪念林基地40个以上, 规划总面积13.3hm2以上。通过开展营造纪念林活动, 丰富义务植树形式, 加大对植树造林的环保知识宣传力度,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3 森林生态文化创作、保护与宣传

3.1 规划目标

通过创作生态文化作品、开展生态科普实践活动等方式, 积极宣传、倡导生态文明, 充分发挥文化工作的特殊作用。大力宣传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维护生态安全;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生活, 全面细致地了解和反映生态环境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生态文化产品;通过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各单位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动, 采用座谈会、专题讲座、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等形式, 开展生态环保实践与宣传活动, 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建设内容

3.2.1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规划结合汉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大对《森林保护条例》、《义务植树条例》的宣传和贯彻力度, 使广大群众了解义务植树的义务性和法定性, 进一步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植树的自觉性, 并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 不断提高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3.2.2 公民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

为增强全体公民绿色环保意识,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提倡公民绿地认建、认养、认管。各人或集体以志愿者的身份认领绿地, 承担协助社会做好绿化和管护工作, 使城市的每一株行道树、每一簇灌木、花丛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2.3 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

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 通过该活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名望, 间接地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该活动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应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同经济协调发展。把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的目标 (生存、获利和发展) 同减少工业污染、建设优良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3.2.4 森林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将与城市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 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 系统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大力弘扬先进的森林生态文化, 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 树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要求的生态价值观, 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使更多的人认识生态文化, 接受生态文化, 吸引更多目光关注林业, 凝聚更多力量建设城市林业。

3.2.5 古树名木保护活动。

古树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切实保护好珍贵稀有树木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古树名木保护坚持以政府保护为主, 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汉中市各地应当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并将古树名木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 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古树, 实施特级保护;树龄在500年以上不足1000年的古树, 实施一级保护;树龄在300年以上不足500年的古树, 实施二级保护;树龄在100年以上不足300年的古树, 实施三级保护;重要名木一律实行一级保护。

加强古树名木资源普査, 搞好古树名木养护、抢救、复壮以及保护设施的建设, 搞好古树名木建档, 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活文物资源;依托秦巴山区独特的种质资源, 充分发挥其"基因库"功能, 通过对现有珍贵、珍稀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收集、驯化、繁殖、造景能措施, 发掘区域种苗、花卉的内涵,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4 结论

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应遵循国家林业局《创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陕西省《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实施方案》, 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 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 培育生态文化, 保障生态安全, 全面实现“宜居、文明、和谐、美丽”的汉中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为目标, 将进一步打响“住在汉中、游在汉中、学在汉中、创业在汉中”的城市品牌, 提升汉中综合竞争力, 勾画一幅升级版的“山清水秀小江南、和谐幸福宜居城”美丽画卷。汉中人民一定会把汉中建成美好生态家园, 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摘要:生态文化体系是森林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中市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这一目标概念, 如何将这个目标转换为现实, 是汉中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则是广大林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与同事通过多年调查与交流, 并参与规划纲要的讨论与制定, 对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意见和思路。

关键词:森林生态,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思考

参考文献

[1]汉中市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西北规划设计院.汉中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J].2014, 2.

[2]陕西省林业厅.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实施方案[R].2013, 11.

[3]但新球, 舒勇.广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化内涵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8, 27 (4) .

汉中茶文化 篇8

【课程目标】

1. 能画出简要的汉中地图, 明确汉中在陕西的位置和南郑在汉中的位置以及我校在南郑的位置;标注汉中主要县区及旅游景点所在位置。

2. 能选择一个主题, 收集相关资料, 探究其人文历史及其发展, 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

3. 能选择一个人物, 了解其生平、事迹, 并以某种方式展示成果。

4.能就家乡风土人情的某一方面写一段解说词, 并向别人介绍。

5.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 在小组活动中体现出个人的贡献和价值。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可爱的家乡———汉中

课程类型:乡俗、人文、自然类

授课对象:七至九年级学生

教学时数:16课时

【课程内容】

本课内容分四大块进行, 分别为:“汉中历史”单元、“汉中地理”单元、“汉中人物”单元、“汉中风情”单元。

【实施办法】

每单元实施前老师统一要求, 明确要达到的目的, 不可敷衍了事。课后学生分组按要求搜集整合资料, 形成小组成果。课堂分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每堂课内容不可太多, 小组展示要做好充分准备。单周搜集资料, 双周汇报展示, 课堂以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选定主持人合理安排活动方案, 主持人拟写开场白、串词。评委由师生代表担任, 公开评分。活动结束后学生谈感想收获, 剩几分钟语文老师进行小结评议, 以激励表扬为主。此课程活动结束后可以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实施步骤】

1.课程简介与分组 (1课时)

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纲要, 着重说明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关的内容与实施办法以及本课程的评价 (参见评分表) , 并与学生探讨有无修改的必要。特别要说明的是, 本课程让学生自由组合为4~6个小组, 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取名, 说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都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汉中地理”单元 (3~4课时)

(1) 让学生以画地图的形式, 明确汉中在陕西的地理位置, 并标示周边主要县区等;同样以画地图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我校在南郑的位置, 标示主要街道及建筑物等。

(2) 让学生画简单的“汉中旅游景点示意图”并为旅游景点设计广告语加以展示与说明。

(3) 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图, 就某一特色景点写一段有文采的导游词并模拟讲解。

3.“汉中历史”单元 (3~4课时)

此处的“历史”并非汉中地区的全部历史, 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主题 (比如拜将坛遗址、汉中地名由来、某一风俗等) , 收集资料、参观博物馆、访谈相关人物, 深入探寻其历史, 然后再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等。

4.“汉中人物”单元 (3~4课时)

此处的“人物”并不限定为汉中地区的历史著名人物, 而是任何能让学生感动、引以为豪的汉中人, 他可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 也可以是颇有建树的现代商人;他可以是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 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人物, 收集相关资料, 如生平、事迹、让你感动的原因等, 有条件的话可进行访谈。最后进行展示, 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表演等。

5.“汉中风情”单元 (3~4课时)

此单元的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 即假设有一个远方的朋友来到汉中, 学生需要将汉中最好、最可爱的一面展现给朋友看。学生可以选择风俗、特产、小吃、节日、景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介绍。展示形式可以为情景模拟 (即由一位学生扮演朋友, 另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拟写宣传语, 导游词等。

【课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体现过程性和及时性,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综合判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每单元结束后都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来自于学生每次展示的成果, 分小组与个人进行评分, 既重视小组合作成果, 也关注个人在小组中所作的贡献。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确定, 分内容充实、表达流畅、手段多样、合作精神四方面, 每一部分内容占100分, 总分500分, 老师与学生都要参与评分。最终成绩由每次评分累积而成。

摘要:为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需要学校内部人士根据自己的情况、条件来设计、规划自己的课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爱好、特长,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设计课程, 充分挖掘当地、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就汉中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校本化, 在探求整合汉中资源文化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技巧,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汉中茶文化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包装设计,洋县皮影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其艺术价值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打动了所有国人, 它作为一种可传承的文化, 不应该仅仅存在与那些艺术作品之中, 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型的发展方式, 使其源远流长, 设计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也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展现方式, 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做成世界的文化。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的思考

传统文化作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与商品这种物质食粮都是为人们服务的, 而商品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商品包装设计主要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印刷设计等四大方面, 商品的包装设计体现传统的设计手法, 使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再创造, 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民族认同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很多商品使用传统元素, 特别是节日用品, 如茶叶、粽子、月饼、元宵等等, 常常会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书法艺术、青花瓷、剪纸、刺绣、 脸谱等多种富有想象力和寓意的图案被广泛采纳。而在如今高速快捷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们更加向往心灵的宁静, 希冀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而民族化的设计元素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的共鸣, 产生一种心理的皈依感。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设计师喜欢民族化的设计产品。

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 不仅仅是元素的照抄照搬, 更要考虑时代的需要, 消费者的需要, 甚至是文化的发展需要, 要让中国传统元素的包装既有时代感又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核心寓意。

二、汉中地区代表性传统文化元素

陕西汉中市作为两汉三国发源之地, 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很多方面、本文侧重于民间传统美术方面。

1、洋县皮影

洋县皮影由清乾隆年间由关中地区传入洋县, 因其使用小铜碗作为主要伴奏工具而被称为“洋县碗碗腔”, 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雕刻技法独特, 洋县皮影人物及场景多以镂空为主, 采用推皮走刀、 转皮不动刀, 刀凿并用, 点线分明, 虚实有致, 是玲珑剔透的皮影繁而不冗, 单纯质朴的皮影简而不空;而在绘画上结合传统绘画的线描形式, 染色简洁明快, 使皮影色彩简而不单、丽而不艳。

2、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

石门为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 东汉年间雕刻, 内容是汉魏以来的大量文人骚客们的题咏和记事, 因修建水利而被搬至汉中博物馆, 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国之瑰宝”, 无论在书法方面和雕刻方面都是很高的研究价值。而曹操的“衮雪”二字更被称为目前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

3、宁强羌族刺绣

在汉中市宁强县为羌族聚集地, 羌绣早在明清之时就已小有名气, 如今羌族大多数人还保持着传统服装的习俗, 宁强羌绣针法多样, “十字绣”“串挑绣”“编挑绣”都十分有名, 主要用于服装鞋帽等, 图案寓意吉祥, 色彩鲜艳, 工艺精巧, 精美绝伦。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

1、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

传统文化元素可包含传统图案、传统文字等。

传统图案一般都是以描述剧情或者吉祥图案为主, 体现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无论是皮影艺术还是羌族刺绣艺术都是由图案组成的, 皮影艺术根据人物与场景的不同, 主要包括古代宫殿、元帅账房、菩萨坐的莲花、古代人物、车马、 动物、现代人物等, 而羌族刺绣艺术主要以吉祥图案为主, 如狮子滚绣球、吉祥梅花、锦鸡穿牡丹、金瓜银灯等。

传统文字即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的提取, 如书法艺术、印章艺术等。包装设计借鉴书法艺术的设计原则, 要理解书法艺术的创作技巧以及神韵, 如曹操的“衮雪”二字, 因为的它的唯一性可增强其识别性。

2、包装对象的选取

现如今经常使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的包装对象的提取可以选择传统商品、地方特产两种。

传统商品如月饼、酒类、茶叶等, 例如汾酒盒的外包装就使用杏花村的图形。西凤酒的外包装使用凤凰的图腾设计。浙江舟山本地的月饼品牌使用渔民画的形式。

地方特产则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产进行针对性包装设计, 既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又宣扬了传统文化, 对于汉中地区而言, 由于其群山环绕的地理特点, 特产主要以茶叶、 药材、干果类、山珍类、米为主。

3、合理方法设计包装

包装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 如比喻、象征、重构、变化、打散、分割等方式, 借助传统的图形纹样、书法艺术、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导入现代包装设计理念。从而赋予产品全新的文化内涵。将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与特产包装相结合, 既可以宣扬传统文化, 又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地方文化的理解, 提升民族皈依感。为地方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种传播载体。同时, 我们也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以及商品运输及销售方式的选择等多方面元素, 尽量将包装设计做到尽善尽美。

作者以汉中特产洋县五彩稻米为例, 将传统文化皮影艺术与五彩米外包装相融合。五彩稻米产于全国黑米渊源地、 世界珍禽朱鹮的栖息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这里土壤、 水质、大气等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无公害要求。其含有黑、红、 黄、绿、紫五色, 纯天然色泽, 无污染、无公害。而洋县皮影艺术的人物图案以结构复杂、色彩繁复艳丽为特色, 在提取图案基础上, 考虑到包装设计的时代特色, 如包装结构包装造型上采用提携式、陈列式、组合式结构, 而包装装璜设计方面色彩使用以及编排设计采用简洁大方的原则。使包装既有文化内涵, 又注重现代气息, 设计作品如下图所示。

四、小结

汉中茶文化 篇10

关键词:广场演出,社会文化,节目类型,演出风格

2011年春节,中共汉中市委、汉中市人民政府在汉中市汉台区桥北广场的演艺舞台上,主办了汉中市十多年来“第一次全市性群众文艺调演活动”。引起我关注的是,当下的文艺演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本文将站在艺术社会学的立场上,以演出场所作为观测点,试图析出全球化时代我们身边表演艺术所发生的社会历史变迁。

一、演出场所:表演艺术变迁的观测点

演出场所是表演艺术活动的关节点。依靠它,组织者、编剧、演员和观众才能得到连接,从而形成表演艺术活动;依靠它,表演艺术的审美表达和审美接受方式才能得到规制,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依靠它,表演艺术影响社会的功能才能得到发挥,社会对于表演艺术的认同也才能得到实现。更重要的是,演出场所的变化还折射出表演艺术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成为研究表演艺术变迁的重要观测点。

我国的戏剧史表明,山林空地是研究原始宗教性仪式乐舞表演的观测点,由新疆呼图壁县西南天山深处雀儿沟的体现生殖崇拜意义的舞蹈岩画1可以推测到原始人特定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宗教巫术仪式活动。田野宛丘是研究农耕时代祭祀天地神祇乐舞表演的观测点,由“舞《九韶》于大穆之野”2可以看到夏代统治者在田野组织众人参与的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的特点。广场演出是研究汉代宫廷贵族娱乐活动的观测点,“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3可以看到汉代统治者统一中国后的那种君临天下、铺张扬厉的享乐情怀。歌场戏场是研究隋唐时期歌舞与戏剧表演的观测点,“至于大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4,可以析出佛寺的艺术表演逐步地世俗化,戏剧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精神享受。瓦舍勾栏是研究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观测点。瓦舍是市民的娱乐场所,勾栏则是设在瓦舍中的演出场所,供艺人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等,而官员将其视之为“下流”之地,由此可以析出都市市民阶层壮大后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诉求。酒馆戏园和茶馆戏园是研究明清戏剧表演的观测点,由此可以析出商人们为招徕回头客人而请艺人演戏,而艺人也依靠商人打造的平台获得较为固定的收入,从而专心致志地提高艺技,获得市民的认同。这种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也为戏剧的繁荣以及后来京剧的诞生,提供了沃土。

按照艺术社会学的观点,理解表演艺术既有社会历史的规定性,也有艺术的规定性。但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把握对象及其对象化形式,才能够悄悄地接近那个我们希望了解和认识的对象变化的无限性,艺术和审美的魅力和动力就在于此”5。因此,本文取演出场所作为观测点来解读2011年汉中市春节文艺调演,既有表演艺术活动的艺术社会学的学理依据,也有中国戏剧史的历史依据。

二、广场演出:2011年汉中市春节文艺调演的基本情况

此次汉中市春节文艺调演选定的演出场所为市区内桥北广场的露天演艺舞台。

桥北广场是汉中市民重要的休闲区,小吃餐饮、音乐茶座比比皆是,汉江边上的芦苇衬托着宜人的自然生态,江水边的垂钓者和江水中的游泳者显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音乐喷泉、露天演艺舞台则营造着现代的文化氛围。把桥北广场作为调演的场所,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休闲者。

从时间安排上看,此次文艺调演从2011年2月6日(正月初四)开始,到2月17日(正月十五)结束。显然,其观众定位是本市的居民、在外地工作回家探亲的汉中人和春节留守汉中的外地人。

从演员的角度看,参加此次演出的既有京剧团、秦剧团、桄桄剧团的老专业艺人,也有事业单位职员、企业工人、在校学生和武警战士。每个县参加演出的人数大致都在200-300人左右。

从演出情况看,此次调演是由全市11个县区进行专场表演。正月初四,汉台区专场演出,主题是“新春的旋律”。节目类型为歌舞、曲艺、独唱、秦腔片断、京剧片断、武术等,表演方式则选取当前已经为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歌舞表演形式,进行主题整合,以此来渲染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人们的勤勉奋进。正月初五,佛坪县和留坝县同场演出。佛坪县演出的主题是“魅力佛坪”,其亮点在于有了原创性的歌舞《熊猫迎春》、独唱《佛坪美》和小品《小孙子老爷子》。留坝县演出的主题是“诗化山水,生态留坝”,通过歌舞音乐剧、独唱和舞蹈来展示留坝的生态魅力。正月初六,镇巴县专场演出,主题是“锦绣三乡涌春潮”,主要表演了原生态民歌、原生态的民俗小戏和苗家女歌舞。其表演犹如一股清新的山风吹来,给观众带来了淳朴的民间民俗文化享受。正月初七,洋县专场演出,主题为“洋州春早”。演出分为白天和晚上两个部分。白天主要由当地村民表演传统闹春节的秧歌、狮子舞、耍龙、锣鼓等仪式性的民间艺术,其中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谢村悬台社火《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将表演推向高潮;晚上则表演了主题为“洋县春早”的文艺节目,主要节目类型为舞蹈、相声、诗歌朗诵、小品等,其中原创性的舞蹈《华阳人民送红军》、《年年有余》,诗歌朗诵《引酉壮歌谱新篇》,以社会历史的变迁的轨迹,展示洋县人民的奋斗历史。正月初八,勉县专场演出,主题是“三国之都”,节目类型为民间社火、独唱、快板、舞蹈等。具有原创性的民间锣鼓表演《战鼓催征》、歌舞服饰秀《历史的天空》和舞蹈《旱莲开》,展示了勉县三国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景观,给人留下穿越时空的感受。正月初九,城固县专场文艺演出,主题是“桔乡神韵”。大型民间鼓舞表演《盛世欢鼓》开场,大型舞蹈《橘颂》《西域情怀》、歌伴舞《桔花谣》和快板舞《六知教育凯歌旋》等节目相继亮相,突出展示了城固县的特色桔园观光农业和张骞开西域的历史文化。正月初十,南郑县专场文艺演出,主题是“春满南郑、汉山神韵”。开场歌舞《汉山魂》定下了表现南郑历史文化积淀的基调,一系列自编的原创性节目逐一展示,形成具体的支撑。歌舞《水韵南湖》、生活情景剧《农家乐》、汉调桄桄《三星游天汉》、音诗画《南郑是我家》、歌舞《油菜花》、《山水黎坪》等,均取材于南郑人文地理资源和风土人情,展示了南郑的县域文化特色。正月十一,西乡县专场文艺演出,主题是“茶乡放歌”,由“茶乡情韵”、“时代风采”和“明天更美好”三个篇章构成。节目类型为鼓舞、街舞、群口快板、歌伴舞、舞蹈和民俗短剧。其中鼓舞《茶乡鼓韵》、舞蹈《制出名茶创国优》、歌伴舞《西乡茶歌》、民俗短剧《柳二姐赶赛茶会》和《幼儿茶艺》集中展示了西乡茶叶的资源禀赋和以茶产业为突破口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正月十二,略阳县专场文艺演出,主题是“春满略阳”,由“开放的略阳”、“魅力略阳”与“和谐略阳”三个篇章构成。节目类型为民间歌舞、现代歌舞、船工号子、歌伴舞、山歌演唱和羌族羊皮鼓表演。由于略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属于重灾区,其《戏说略阳》、《灵山秀水新略阳》、《略钢颂》和《走在阳光大道上》重在表现略阳人民的感恩之心,而原生态的山歌和羌族羊皮鼓则表现了羌族古朴无华的文化意蕴。正月十三,宁强县专场文艺演出,主题是“古羌新韵”,节目类型有方言小品、独唱、歌伴舞、羌族舞蹈和杂技。与略阳一样,宁强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同属重灾区,因此表达灾后重建的顽强和对于天津人民无私援建的感激,是应有之义。《西斯咕》、《羌寨欢歌》、《收获的希望》均以羌族歌舞形式,表达了这种情感。正月十四,南郑县桄桄戏专场演出。南郑县桄桄剧团上演了其经典保留剧目《程夫人闹朝》。桄桄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专场既让现代市民知晓了汉中戏剧发展的历史形态,也是对这一传统剧种进行的一次现代检验。正月十五,获奖的节目进行汇演,也给此次文艺调演划上圆满句号。

此次广场文艺演出有下述特点:第一,观剧方式的适意性。没有人刻意动员观众,也没有人来刻意组织观众,市民们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观剧。观众可随时来,亦可随时走。第二,节目类型的综艺性。现代街舞与传统鼓舞,现代歌伴舞与原生态民俗表演,快板与演唱,杂技与舞蹈,传统京戏片段与整本大戏,综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市民的欣赏口味。有记者在报道中不止一次地用“给市民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大餐”来概括此次文艺调演6。第三,节目内容的地方性。每一个县区的专场演出都有自己明确的主题,都不同程度地要表达出本县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宁强是“古羌新韵”,城固是“桔乡神韵”,西乡则是“茶乡放歌”;洋县是“洋州春早”,略阳则是“春满略阳”。作为组织者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将自己的宣传意图,渗透到了节目内容之中。第四,组织方式的公共性。每个县都调动了数以百计的演出人员精心准备,市委和市政府出面组织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协作,方使广场演出圆满结束。这没有以公共服务为己任的政府出面,广场演出就无法实现。

三、文化变迁:调演的社会历史文化解读

此次广场演出的成功举办,也显示出当下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

首先,表演场所变迁。从我国戏剧发展史看,剧院舞台表演方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但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有一批时间充裕、经济宽裕、不满足于民间歌舞那种仪式化表演、喜欢玩味人生的市民观众,有一批将演艺视之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的演员,有一批熟悉市民审美需求、善于顺应演出市场变化的经营者和组织者。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上述必要条件发生了改变:电视的普及和电视剧的热播,已经将市民吸引到了更经济、更自由、更随意、更舒适的家庭中看电视剧,以此来满足自己玩味人生的审美需求;戏剧的繁盛,需要观众和演员的互动,才能形成审美效应和维持演员生存的经济效益,只是随着观众向电视剧转移,掏腰包看戏剧的人愈来愈少,演员为生存所迫,也就无法专心致志地苦练演技;剧团的经营者和组织者面对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尚未寻找到一个如何顺应演出市场的路径。这就使得文艺表演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表演方式和组织方式,改由政府组织,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利用广场演出,来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此次汉中市文艺调演选择广场作为演出场所,是顺应了文化变迁趋势的。

其次,节目类型变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戏曲和戏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戏剧是表演艺术的概念,“是指戏剧演出”,而戏曲则是“一个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性与音乐性相结合的曲本或剧本”7。从戏剧历史看,整本大戏的形成是商人、剧团经营者、编剧、演员与观众互动的历史过程。宋代的勾栏和瓦舍为集市贸易市场中的演艺场所,由剧团直接与观众进行表演的交易活动,亦即交钱看戏。由于市民观众交钱看戏,掏腰包购买文化需求,因而观众是特定的,也是小规模的。明清出现了酒馆戏园,后来又演变为茶馆戏园,商人介入了戏剧表演。酒馆和茶馆的经营者,为了留住回头客人,请来戏班表演,既稳定住了客源,又促进了戏剧表演的专业化。编剧要按照吃酒喝茶这些比较稳定的市民的需求,苦苦寻找故事的“看点”,来编写情节生动的剧本,演员则要拿出精湛的技艺,创造表演的“看点”,来满足这些比较稳定的作为酒馆茶馆回头客的观众。但全球化时代,这种整本大戏形成的历史条件被消解了。一方面,审美出现大众化的趋势,审美活动要重返生活,另一方面,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疲于奔命,为生存而战。显然,精英式的整本大戏演出对于繁忙的观众来说,成为奢侈和多余。于是,要想吸引住消闲时间不多的观众,选择综艺性的节目类型,其优势要远远大于单本的大戏演出。此次汉中市春节文艺调演在节目类型上的综艺性,体现了当下的文化变迁趋势。

茶史钩沉忆汉中 篇11

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史册中,大汉的中央为“汉中”。历史悠久。无可替代的汉中市,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处中国版图地理中心。她盘古秦巴汉水源,美丽富饶甲天下。令这方水土上的人引以自豪的,就是这里出产的绿茶。

古巴蜀是中国茶的摇篮,汉中茶区属古巴蜀茶区的最北缘。汉中种植茶树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日“西乡月团”,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之一。

“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大巴山产茶,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开篇即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唐代的朝廷即以汉茶赐贡。宋代“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茶马互市,更为繁荣。汉中因茶赋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中茶叶成为当时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汉中茶叶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盛极一时并影响深远。

当历史的车轮跨入到新世纪的征程后,谁也不会忘记这么一个令人难忘的精彩片段——2004年4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前来陕西视察工作,并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汉中市南郑县罗帐岭茶园,与茶农们亲切交谈。在明媚的春光下,他看见茶农所采的一篮又一篮的绿色茶叶,动情地鼓励大家发展茶生产。那短暂的话语,就像春风拂面而来。就像春雨滋润万物……茶农们心里乐开了花,也为当地的党政干部发展茶叶指明了方向。在全国乃至海外的茶叶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汉中北屏巍峨的秦岭,阻挡住了冬季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流长驱直入和春秋两季北方的沙尘;南靠逶迤的大巴山,千谷万溪牵引着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形成亚热带气候,适宜于茶树生长。汉中茶在大巴山北麓海拔600~1200米的缓坡地带,自然肥力好。茶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经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也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汉中自古至今都是贡茶、名优茶的知名产地。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加上先进的制作技术和设备,决定了汉中茶内质的优异,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汉中名茶氨基酸含量达4%左右,咖啡碱4.5%左右,茶多酚40%左右,水浸出物达46%以上,有较好的品质表现。

浅析汉中经济发展趋势 篇12

一、制约汉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可耕地面积有限, 人地矛盾日益严重。

汉中地理上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 虽然面积有2.72万平方公里, 但94%为丘陵山地, 能用于耕作和建设的土地量十分有限。2009年汉中地区粮食种植面积为426.14万亩, 人口381.55万人, 人均可耕地面积就十分有限。而未来还有大批的挤占耕地因素:退耕还林、城镇住宅、公共建设用地、公路铁路用地、水电站建设淹没耕地、企业用地、农民宅基用地、自然灾害毁地等。特别是目前有大约25%以上的耕地属于坡地, 这在未来是要退耕的, 那么人地矛盾将日益尖锐, 这个现实是制约汉中经济发展的最大劣势。

(二) 受自然条件影响, 粮食产量有限。

汉中地区虽然水资源丰富, 但是都比较集中, 只有极少数江河流域的川道地可以进行灌溉。且受地形影响, 只能采用传统的人力畜力, 现代化机械技术很难采用, 这就使得粮食的产量有限。2009年汉中粮食产量为109.87万吨, 2010年粮食产量为114.13万吨, 要不是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 汉中地区的粮食可能就会出现缺口。

(三) 汉中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6.00亿元, 其中六大工业集团 (汉航集团公司、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中烟公司汉中卷烟厂、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略阳钢铁有限公司) 完成工业产值135.68亿元。2010年汉中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2.67亿元。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 汉中没有宝鸡的装备制造业, 也没有像榆林的煤气油资源。

(四) 区位条件和国家宏观统筹要求的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向的市场主要是东南沿海, 就省内而言, 大部分流向西安及其周边, 汉中基本靠边站。当前, 我国对外依存度已达60%以上, 外商投资企业又在进出口贸易额中占60%以上。而2008年汉中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 720万美元, 外贸依存度仅为0.1%, 200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4, 070.8万元, 外贸依存度依然很低。没有外贸和外资的拉动, 经济实力就很难得到大的提高, 这也是汉中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的种种制约因素最终体现在汉中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汉中地区生产总值为352.61亿元, 人口为380.14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为10, 049元。2009年汉中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6.16亿元, 人口为381.55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为10, 907元。2010年汉中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9.7亿元。而早在2008年, 省内的西安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6, 259元, 延安市是33, 332元, 宝鸡市是18, 992元, 2008年的全国人均生产总值是24, 640元。

二、如何打破束缚, 让汉中经济健康发展

了解汉中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就是要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突破这些束缚, 让经济活跃起来。当前正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 也是汉中在新起点上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之年, 汉中经济要想在发展中上一个台阶, 就需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完善经济结构、协调区域发展。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巩固工业发展基础。

大力改造和提升汉中的工业水平, 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给予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政策方面的支持。着重发展冶金、装备制造、制药、化工等行业。有重点地培育一批有能力、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 形成龙头和增长点,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加快配套的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建设, 做好宣传和招商工作, 延伸和拓展相关产业和配套产品。以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为依托, 积极创新工业园区管理模式,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二) 对农产品统一规划, 统一发展。

整合汉中有限的农产品资源, 进行统一规划, 统一发展。把大量相关企业和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起来, 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集群。汉中的优势产品不少, 但成规模、叫得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产品并不多。而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今天, 如果没有形成著名的品牌就不能在市场上形成具有独占优势的卖点, 价格也很难提高。可以统一汉中的橘子、木耳、香菇、西洋参等品牌, 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模式, 作为一个整体来操作。同时,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优势农产品, 如瓜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等。积极培育核桃、蚕桑、烤烟等特色产品, 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增产技术, 使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效用。充分发挥汉中的优势, 为汉中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注入活力。

(三) 迁出山区居民, 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对于汉中十分重要, 同时也十分脆弱。要采取措施使超载人口向山区外转移, 减轻生态压力和自然灾害损失。2010年陕西省政府提出《陕南山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从自然灾害的角度出发, 让山区居民搬离山区, 从另一方面也使得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那么, 汉中市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和加快这种转移, 还汉中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给汉中创造一个理想的投资环境, 为汉中营造一个持续的经济增长环境。对生态脆弱区、山区的资源进行整体规划, 完善管理体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充分利用国家对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的各种补偿政策, 促进经济增长。

(四) 抓住发展机遇, 实现突破发展。

早在2006年, 陕西省人民政府就提出“陕南突破发展”的规划纲要。陕南要突破发展, 汉中更要率先突破。汉中市应以此为契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创新发展观念。依托资源禀赋, 发展优势产业, 实现特色产业突破。依托山水, 立足富民, 产业推进, 多元发展。坚持富民为本, 多层次突破, 县域在标准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品深加工上实现突破, 汉中市则在大项目、大产业上取得突破。全面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努力实现汉中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未来汉中经济的增长点

经济的发展, 有某些制约因素不能够改变, 那么就应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能够发展的新增长点。区域经济的兴衰, 与经济发展中全社会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热点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一些新概念如绿色、生态等的提出, 汉中的经济将有一个新的增长机遇, 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在未来将会成为经济主要发展点。

(一) 绿色产业发展将会成为汉中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价格也会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加而增长。汉中的绿色产业已经有所发展, 但是在档次上与市场还不是很适应, 有很大发展潜力。2006年的《关于陕南突破发展规划意见》这一文件, 对汉中的绿色产业、生物资源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2009年, 汉中的“猪、药、茶、菜”四大产业完成产值90多亿元, 2010年“猪、药、茶、菜”完成产值达113.69亿元。通过编制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加大工作协调指导, 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进行优势资源的开发研究。通过市场化方式, 以企业为主体, 以陕西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 使“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 让研究成果尽快地进入生产领域, 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使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逐步上升。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 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 人们需要更好的空气、水资源和绿色环境。汉中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有多条清澈的河流, 广袤的山林和一些原始森林, 南北的巴山、秦岭更是天然的氧吧, 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汉中又是三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侯墓、武侯祠、古汉台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都极为有利。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人们对于旅游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多, 这就为汉中的旅游业提供了机会。特别是西汉高速的开通, 十天高速、巴宝高速的开工以及西汉蓉铁路客运专线、阳安铁路扩能改造的建设, 都进一步拉近了汉中与周边城市的距离, 也为汉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 矿产资源也将会成为经济支柱之一。

汉中地区的矿产开发, 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生态保护。但是任何的开矿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汉中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是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 由大企业来实施大项目。因为只有大企业才能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来实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特殊的地理区位, 使得汉中的矿产开发只能选择高起点、高标准、大项目、集群化的路子。这就需要汉中相关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 以及政府给予大企业的招商政策优惠, 吸引大企业、大公司, 彻底改变就开矿而开矿或者有矿不能开的情况, 使汉中的矿产资源开发走上健康模式。

(四) 借助区域辐射, 实现经济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深入, 西汉高速通车, 十天高速、巴宝高速相继开工, 西汉蓉铁路客运专线及阳安铁路扩能改造的建设, 汉中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也在缩短, “小时城市圈”正在形成。汉中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圈来发展自己的优势, 向周边城市借鉴发展经验, 提高经济增长。国家关于“关天经济区”的规划, 对于汉中也是一个机遇, 充分借助“关天经济区”来发展汉中。汉中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的加快, 各种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 也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资源。区域间的优势互补, 资源的共享, 信息的互通, 都为汉中实现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摘要:汉中的经济发展由于受到地理区位的影响, 发展很是缓慢。但是, 汉中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和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热点将向绿色、健康、环保、生态方面转化。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使汉中经济迸发活力, 把汉中经济带入一个新的增长期, 实现汉中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汉中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突破束缚, 最后引入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 全面剖析汉中经济。

关键词:汉中,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罗援朝.未来陕南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M.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0,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汉中市统计局.2009年汉中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3.17.

[3]林毅夫等.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4]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6.9.2.

[5]杨德勇.区域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6]胡颖欣.生态环境利益补偿机制:理论、经验和框架[C].刘永佶.经济中国:第三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7]陕西省统计局.汉中: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动力持续增强[EB/OL].http://www.sn.stats.gov.cn/news/sxxx/20113384752.htm.2011.3.3.

上一篇:畜牧业与温室气体排放下一篇:妇科常见阴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