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通用9篇)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1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
文件 汉 中 市 人 事 局
汉市科协发[2005)30号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 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科协,人事局,市级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各企事业单位科协,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科协、省人事厅(陕科协发[2005)学字2号)文件精神,现将《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办法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
汉 中 市 人 事 局
2005年12月15日
主题词:自然科学 论文评选通励‘ 抄 报:市委、市政府、省科协、省人事厅 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是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是衡量科技人员学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汉,人才强市”战略,检阅我市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交叉科学等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以下简称“学术论文”),表彰在自然科学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动我市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繁荣学术活动,促进人才成长,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定名为“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由中共汉中市委、汉中市人民政府通报表彰。
第三条 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科协、市人事局联合主办,每三年评选一次。
第四条 成立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评选委员会”)。市评选委员会名誉主任由市政府主管科技的副市长担任,主任由市科协主席担任,副主任由市人事局、市科协分管领导担任,委员由市内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与市科协、市人事局业务部室负责人担任。市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科协,具体工作由市科协学会部承办。
第二章 评选范围和条件
第五条 凡在评选规定时限内国内外刊物公开出版、发表或省市级学会参与承办的省市级内部刊物发表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交叉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均可申报。
同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规划、科技管理、科技咨询论证和科技建议等软科学方面公开发表的论文,也可以申报。
第六条 申请参评者每届可申报为第一作者的一篇论文;
第七条 评选期限内凡属下列情况的不能申报:
1、凡内容为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目组成部分的论文;
2、电子出版物(光盘、软盘等);
3、工作总结、一般性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一般性综述、资料汇编、产品说明书和国内外科技动态介绍等;
4、著作权争议尚未妥善解决的学术论文;
5、《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于国家机密的学术论文。
第三章 评奖标准
第八条 根据学术论文的创新、价值、科学性、难度、水平和表达等,对学术论文分四个层次进行综合评定。
特等奖 学术论文为重要的科学发现;或在科学理论上有重要的发展,对该学科或其分支学科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或在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或填补了某一学科的空白。学术论文为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
一等奖 学术论文在科学理论上有较大发展,对该,学科或其分支学科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或在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或填补了某一学科在省内的空白。学术论文为国内先进水平或省内领先。
二等奖 学术论文在科学理论上有一定发展,对该学科或其分支学科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或在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或填补了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在省内的空白。学术论文为省内先进水平。
三等奖 学术论文在理论上有新见解,应用上有一定的技术经济价值;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适用技术推广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属市内同学科、同专业较高水平;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并在市内产生较大影响的论文;在某系统或某一中小型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学术论文属市内先进水平。
第四章 申报、评选办法
第九条 申报
凡符合评选范围的论文,须由论文第一作者向所在学会提出申请,填写“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表”一式二份,连同论文(发表刊物的封面、封底、目录或有关说明材料)二份,向市级学会或县区科协申报,先由市级学会、县区科协、企事业单位科协初评,定出等级后上报市科协。向市上推荐的特等、一等、二等优秀论文除报送上述材料外,还应附三名同行专家(特、一等奖三名正高;二等奖一正两副)填写的《论文同行专家评审表》。
第十条 评审
评审由汉中市科协、汉中市人事局统一组织,市科协学会部具体承办。对申报论文按等级分类后,分送市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并召开评审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进行审定。得票数必须超过参评委员的三分之二,方能选评。
第五章 表 彰
第十一条 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对获奖论文由中共汉中市委、汉中市人民政府通报表彰,并颁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证书。
第十二条 获奖优秀学术论文将作为作者考核、晋升和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之一。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编印优秀论文作者目录发送有关单位。
第六章 评审纪律
第十三条 市级各学会、县区科协或企事业单位科协须认真审核学术论文申报的有关条件和资格,评审应严格把关,严格依照评奖标准秉公评选,以质取文,不徇私情。
第十四条 获奖学术论文若发现窃取他人论文或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即撤销表彰,追回证书,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已获市(厅)级以上奖励的论文,市上不再评定;一篇论文只能向一个学会申报评选;评审时论文作者以论文发表的署名为准。
第十六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汉中市科协、汉中市人事局。汉市科协发(1999)09号文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2
有关单位:
为了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根据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有关要求, 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 ( 财教〔2002〕65号) 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反馈。
2015 年 4 月 15 日
附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以下简称项目)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1号)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 专项、基金等) 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 ( 国发〔2014〕64号) 和国家财政财务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项目资金,是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规 定,用于资助科学技术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财政部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金需求和国家财力可能, 将项目资金列入中央财政预算,并负责宏观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 依法负责项目的立项和审批,并对项目资金进行具体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依托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项目资金管理体制和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合理确定科研、财务、人事、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责任和权限,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依托单位应当落实项目承诺的自筹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对项目组织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第六条项目负责人是项目资金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项目负责人应当依法据实编制项目预算和决算,并按照项目批复预算、计划书和相关管理制度使用资金,接受上级和本级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般实行定额补助资助方式。对于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研究目标明确,资金需求量较大,资金应当按项目实际需要予以保障的项目,实行成本补偿资助方式。
第二章项目资金开支范围
第八条项目资金支出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相关的、由项目资金支付的各项费用支出。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九条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具体包括:
( 一) 设备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 二) 材料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 三) 测试化验加工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 ( 包括依托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 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 四) 燃料动力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 五) 差旅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 ( 试验) 、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六) 会议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了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研究工作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会议费支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和会期。
( 七)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赴港澳台、外国专家来华及港澳台专家来内地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资金管理的有关 规定。
( 八)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 九) 劳务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在校研究生、博士后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费用,以及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费用。
劳务费应当结合当地实际以及相关人员参与项目的全时工作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
( 十) 专家咨询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十一) 其他支出: 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直接费用应当纳入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十条间接费用是指依托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了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 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绩效支出等。绩效支出是指依托单位为了提高科研工作的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第十一条结合不同学科特点,间接费用一般按照不超过项目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并实行总额控制,具体比例如下:
( 一) 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为20% ;
( 二)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 分为13% ;
( 三)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为10% 。
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
间接费用核定应当与依托单位信用等级挂钩, 具体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间接费用由依托单位统一管理使用。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间接费用的管理办法,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结合一线科研人员的实绩, 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体现科研人员价值, 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依托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资金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
第三章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三条项目负责人 ( 或申请人) 应当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编制项目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收入预算应当按照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得的资金总额填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资金以及从依托单位和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
支出预算应当根据项目需求,按照资金开支范围编列,并对直接费用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作出说明。对仪器设备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原则上不得购置,确有必要购置的,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合作研究经费应当对合作研究单位资质及拟外拨资金进行重 点说明。
第十四条依托单位应当组织其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
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依托单位的项目负责人 ( 或申请人) 和合作研究单位参与者应当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分别编报资金预算,经所在单位科研、财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项目负责人 ( 或申请人) 汇总编制。
第十五条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九、十、十一条的规定编制项目资金预算,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十六条对于实行定额补助方式资助的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对项目和资金预算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并参考同类项目平均资助强度确定项目资助额度。
对于实行成本补偿方式资助的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或择优遴选第三方对项目资金预算进行专项评审,根据项目实际需求确定预算。
第十七条依托单位应当组织项目负责人根据批准的项目资助额度,按规定调整项目预算, 并在收到资助通知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核,报自然科学基金委核准。
第四章预算执行与决算
第十八条项目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规定支付给依托单位。
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依托单位应当及时按预算和合同转拨合作研究单位资金, 并加强对转拨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核准的项目预算。项目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的,应当按照规定报批。
实行定额补助方式资助的项目,预算调整情况应当在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中予以说明。实行成本补偿方式资助的项目,预算调整情况应当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予以确认。
第二十条项目预算有以下情况确需调整的, 应当经依托单位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批。
( 一)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做出重大调整等原因需要对预算总额进行调整的;
( 二) 同一项目课题之间资金需要调整的。
第二十一条项目直接费用预算确需调整的, 按以下规定予以调整:
( 一) 项目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如需调整, 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 报依托单位审批。
( 二) 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在不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的前提下可调剂使用。
( 三) 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如需调减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报依托单位审批后,用于项目其他方面支出。
项目间接费用预算不得调整。
第二十二条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科研资金支出管理制度。会议费、差旅费、小额材料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等,应当按规定实行“公务卡”结算。设备费、大宗材料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原则上应当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结算。
第二十三条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按照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不得擅自调整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劳务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严禁使用项目资金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
第二十四条对于实行成本补偿方式资助的项目,项目中期评估时,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财务检查或评估。财务检查或评估的结果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当会同科研、财务、资产等管理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项目资金决算,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
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依托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报项目资金决算,经所在单位科研、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
依托单位应当组织其科研、财务管理部门审核项目资金决算,并签署意见后报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二十六条对于实行成本补偿方式资助的项目,依托单位应当在委托第三方对项目资金决算进行审计认证后,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财务验收。
第二十七条依托单位应当按年度编制本单位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全面反映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情况、资金管理情况及取得的绩效等。年度收支报告于下一年度3月1日前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二十八条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并且依托单位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在2年内由依托单位统筹安排,专门用于基础研究的直接支出。若2年后结余资金仍有剩余的,应当按原渠道退回自然科学基金委。
未通过结题验收和整改后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或依托单位信用评价差的,结余资金应当在验收结论下达后30日内按原渠道退回自然科学基金委。
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题验收后如需继续使用结余资金,可以向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第二十九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执行的项目,其结余资金应当退回自然科学基金委。
因故被依法撤销的项目,已拨付的资金应当全部退回自然科学基金委。因特殊情况退回资金确有困难的,应当由依托单位提出申请报自然科学基金委核准。
第三十条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府采购、招投标、资产管理等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使用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 一般由依托单位进行使用和管理,国家有权进行调配。企业使用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项目资金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依托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应当接受国家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检查与监督。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有关资料。
依托单位应当对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报告。
第三十二条自然科学基金委、依托单位应当建立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制度,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十三条项目资金管理建立承诺机制。依托单位应当承诺依法履行项目资金管理的职责。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提供真实的项目信息,并认真遵守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四条项目资金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作为对依托单位信用评级、绩效考评和对项目负责人绩效考评以及连续资助的依据。
第三十五条项目资金管理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及时公开非涉密项目预算安排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依托单位应当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资金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项目组人员构成、设备购置、外拨资金、劳务费发放以及结余资金和间接费用使用等情况。
第三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项目资金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的,有权检举或者控告。
第三十七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资金、不按时报送年度收支报告、不按时编报项目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截留、挪用、侵占项目资金的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按照《预算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 法规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由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解释。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3
为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令第624号)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适应教育督导工作新形势的督学队伍,特制定《督学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督学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促进督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提高教育督导工作质量和水平,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教育督导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督学是受教育督导机构指派实施教育督导工作的人员,包括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督导机构对所任命或聘任的督学实施管理。
第二章 聘 任
第四条 专职督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程序任命,兼职督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聘任,并颁发聘书和督学证。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督导机构应配齐督学,建立督学动态更替和补充机制。国家督学数量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工作需要确定。省级、市级、县级督学数量由本级人民政府或教育督导机构根据本区域内督导工作需要确定。
第六条 督学除符合《教育督导条例》第二章第七条的任职条件外,还应适应改革发展和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达到下列工作要求:
(一)热爱教育督导工作,能够深入一线、深入学校、深入师生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二)熟悉教育督导业务,掌握必要的检查指导、评估验收以及监测方面专业知识和技术。
(三)能够保证教育督导工作时间。
第七条 聘任程序:
(一)推荐:相关单位按要求向聘任单位推荐参聘人员。
(二)审核:聘任单位对参聘人员按程序进行审查、遴选。
(三)公示:聘任单位将拟聘督学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
(四)公布:聘任单位向督学颁发聘书,聘任结果向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备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兼职督学每届任期3年,续聘一般不得超过3届。
第三章 责 权
第九条 督学按照《教育督导条例》规定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第十条 督学受教育督导机构指派,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
(二)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实施督导。
(三)对师生或群众反映的教育热点、难点等重大问题实施督导。
(四)对严重影响或损害师生安全、合法权益、教育教学秩序等的突发事件,及时督促处理并第一时间报告上级教育督导部门。
(五)每次完成督导任务后,及时向本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督导情况,提交督导报告。
(六)完成本级人民政府及教育督导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第十一条 督学受教育督导机构指派,实施教育督导时可行使以下权力:
(一)就督导事项有关问题进入相关部门和学校开展调查。
(二)查阅、复制与督导事项有关的文件、材料。
(三)要求被督导单位就督导事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四)采取约谈有关负责人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落实。
(五)对被督导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教育督导机构负责为兼职督学开展教育督导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督学晋升职级或职称,为督学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四条 督学开展教育督导工作,须向被督导单位出示督学证。
第四章 监 管
第十五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对督学工作进行管理,主要包括:
(一)实施督导时遵守有关规定情况。
(二)督导报告撰写并向教育督导机构提交情况。
(三)督导意见反馈和督促整改情况。
(四)按要求接受培训情况。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本级督学进行登记管理,动态掌握督学相关信息。
第十七条 督学与被督导对象的关系可能影响客观公正实施教育督导的,督学应当回避。
第十八条 督学应主动公开联系方式和督导事项等,方便社会了解督导工作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受理对督学不当行为的举报,经查实后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对督学违法违规等受到处分的,及时向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
第五章 培 训
第二十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按照职责负责组织督学的岗前及在岗培训,新聘督学上岗前应接受培训。
第二十一条 督学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学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累积应不少于40学时。
第二十二条 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一)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
(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应急处理与安全防范等相关理论和知识。
(三)评估与监测理论、问卷与量表等工具开发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应用。
(四)督导实施、督导规程和报告撰写等业务知识。
(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六)教育督导实践案例。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国督学培训工作及组织相关培训,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负责本区域督学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建立本级督学培训档案,对参加培训的种类、内容和时间等情况进行记录备案。
第六章 考 核
第二十五条 督学考核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 督导工作完成情况。包括实施督导、督导报告、督促整改、任务完成和工作总结等情况。
(二) 参加培训情况。包括参加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等情况。
(三) 廉洁自律情况。包括遵守廉政规定、遵守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等情况。
第二十六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负责本级督学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对专职督学、兼职督学进行分类考核,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考核标准,采取个人自评和督导部门考核相结合方式对督学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督学按相应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七条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对督学考核后形成书面意见告知本人及所在单位并存档备案,作为对其使用、培养、聘任、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 督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教育督导机构给予解聘:
(一)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督导工作的。
(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影响督导结果公平公正的。
(三)滥用职权,打击报复,干扰被督导单位正常工作的。
(四)受到行政处分、刑事处罚的。
(五)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第二十九 条 督学不能正常履行职责须书面请辞,聘任单位于30日内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地教育督导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或本地督学管理办法,并报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备案。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4
关于印发《成都市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暂行办法》的
通
知
各成员单位,各区(市)县志工委,各志愿者组织:
现将《成都市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
2006年6月28日 成都市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完善我市志愿服务评选表彰工作,保证评选表彰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评选表彰是指以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名义进行的表彰工作。成都市志愿服务评选表彰工作由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
第三条 成都市志愿服务评选表彰项目包括:
(一)成都市优秀志愿者;
(二)成都市优秀志愿者组织;
(三)成都市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
(四)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第四条 成都市优秀志愿者授予在参与我市扶贫济困、帮残助老、扶幼助弱、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社会活动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注册志愿者,原则上在成都市五星级志愿者中评选。
第五条 成都市优秀志愿者组织授予能紧密结合全市发展大局,扎实有效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健全、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的志愿者组织。
第六条 成都市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授予能够从本组织、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立足社会所需,组织带领本组织、本单 位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我市志愿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者。
第七条 成都市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授予支持志愿服务事业,为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有关单位和部门。
第八条 成都市志愿服务表彰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年国际志愿者日(12月5日)前后举行。
第九条 成都市志愿服务评选表彰工作程序:
(一)申报与推荐。志愿者组织、各有关单位、区(市)县志工委严格依据评选条件并在本组织(单位、地区)公示后申报推荐。
(二)审核。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产生候选名单。
(三)评议。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邀请有关专家、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和群众代表召开评审工作会议,对正式候选对象进行评选,确定拟获表彰名单。
(四)公示。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评审后的拟表彰名单在成都志愿服务网上进行公式(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对在评选过程中确有问题的参评者,取消参评资格。
(五)报批。公示无异议后,报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审批。
(六)表彰。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下发文件,对评出的优秀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
第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生效,其修改、解释权属于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主题词:印发 志愿服务 评选表彰 通知
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06年6月26日印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5
豫油干﹝2011﹞122号
关于印发《河南油田突出贡献专家 和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评选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直属单位:
现将《河南油田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评选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党政办公室
2011年4月18日印发 附件:
河南油田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评 选 办 法
(试 行)
第一条 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凝聚技术骨干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根据《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评选办法》、《“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评选办法》,结合油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河南油田突出贡献专家、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评选是为表彰在油田科研生产、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设立的重要奖项。
第三条 评选原则
(一)坚持正确导向的原则。通过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正确的导向,使人才成长与科技进步相统一,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爱岗敬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提高油田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与能力的原则。注重业内认可,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评选表彰的主要标准,将业内公认、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做到宁缺勿滥。
(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规范程序,严格
-标准,阳光操作,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四条 评选范围
直接从事油田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油藏工程、采油工程、钻井工程、试油测试、机械动力、油田地面工程、炼油化工、电力电气、通信信息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处级及以上管理职位人员原则上不参加评选。第五条 参评条件
(一)热爱祖国,忠诚油田,遵纪守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学风正派,品行端正,求实严谨。
(三)参评“河南油田突出贡献专家”的人员,近五年内应取得下列业绩之一:
1、获得过集团公司(省部)级及以上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的贡献者;
2、获得局、分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前3名)或二等奖(前2名)的主要贡献者;
3、取得发明专利(含经过认定的中石化专有技术)或5项及以上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已被授予专利权)并应用于生产,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利权人(前3名);
4、作为局级及以上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项目长、副项目长),在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4 — 新方法项目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或自主研发新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四)参评“河南油田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人员,年龄应在35岁以下,且近五年取得下列业绩之一:
1、获得处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以上奖励的主要贡献者;
2、作为项目主要技术骨干,承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3、取得发明专利(含经过认定的中石化专有技术)或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已被授予专利权)并应用于生产,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的专利权人;
4、作为项目主要技术骨干,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项目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参与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或新技术的研发,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五)获奖人员再次申报同类奖项评选时,其成果、业绩不得重复使用。同期省部级以上获奖人员,不再参加油田评选。
第六条 局、分公司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专业组,统一组织突出贡献专家、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评选工作。
第七条 评选程序
(一)申报与推荐。按照个人申报、组干部门审核、单位研究的程序确定推荐人选。
(二)组织审查。组织部(干部处)汇总各单位上报推荐人选
— 5 — 材料,并进行合规性审查,确定有效参评人选。
(三)业绩初评。专业组对照能力业绩标准,对参评人选进行能力业绩初评,并依据初评结果对参评人选进行排序。
(四)评选。局、分公司专家评审委员会结合专业组的初评意见,对参评人选进行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建议人选。
(五)公示。将建议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六)审定。局、分公司研究审定。第八条 表彰与奖励
突出贡献专家、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每两年评选一次,对当选者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次性奖励。组织部(干部处)将会同各直属单位在《河南石油报》、油田电视台开辟专栏,介绍获奖人选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九条 加强对评选过程的监督管理,对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撤消获奖者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由组织部(干部处)负责解释。
我的:第一:《降低稠油热采井聚升能耗分析》论文获得勘探局2010年节能节水优秀论文征集活动中的三等奖;
第二:我撰写的《防反吐掺水水嘴的研制》在长江大学学报发表
— 6 — 第三:景师傅那边有什么资料 第四:我队的积算仪改造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6
(苏科协发[2002]160号)
各市、县(市、区)科协:
现将《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二OO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科普工作
示范基地
暂行办法
通知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科普法》和全省农村科普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科普示范基地专项经费的使用交盗,特制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条
省科协科普示范基地专项经费由以下部分构成:
1、省财政当年拨款;
2、上投资收益。
二、申报范围
第三条
凡已被命名为国家、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县科协用于以下项目建设时,可申报省科普示范基地项目,使用省科普示范基地专项经费。具备较好条件的其他县科协也可申请科普示范基地项目。
1、示范性的科普手段;
2、符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具有一定市场需求、较大示范推广价值和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或新品种,由县科协直接管理或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管理,并在当年内能够见效或收益的短线项目。
三、项目类别
第四条
科普示范基地项目分为I类项目和II类项目,以II类项目为主。I类项目拨款无需返还。II类项目完成后,省科协按照《项目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返还比例和回收部分资金。回收的资金将作为当投资收益,转入下科普示范基地项目经费。
第五条
申报科普示范项目,当地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或生产基地、生产资料。具备条件的省辖市科协也应匹配相应的项目资金。
四、立项程序
第六条
项目申请。申报省科普示范基础项目须在征得省辖市科协同意后,向省科协普及部递交《项目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含量、推广价值、效益预测、经费预算及经费来源、项目期限等。
第七条
项目评审。在申请单位提交项目申请书后,省科协普及部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咨询和实地考察,提出初审意见交项目评审小组终审,确定是否立项和项目的类别、投入经费数额及回收比例。
第八条
签订责任书。由省科协普及部负责人代表省科协,与实施项目的县(市、区)科协法人代表共同签订科普示范基地《项目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的种类、目标,以及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
五、实施管理
第九条
项目批准后,项目实施单位应按计划抓紧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向省科协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完成后须提交书面总结。
第十条
项目一经批准,省科协将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拨付所需资金。省科协普及部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财务监督,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质量监督主要是检查督促计划实施进度、质量标准、《项目目标责任书》实施状况;财务监督主要是检查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有截留、挪用等行为。
六、奖惩措施
第十一条
为确保科普示范基地项目顺利实施,省科协应视项目完成情况,对实施单位进行奖惩。
第十二条
对项目完成盛况较好、好期上交有偿资金的单位,将优先安排下一项目,并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三条
对因人为因素未完成项目任务的单位,原则上二年内不再安排新的项目。
第十四条
对违反科普法规定,截留、挪用项目经费的单位,省科协将进行通报批评,并移交司法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七、附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科团体普及部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7
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陕教研〔2009〕6号
各有关高等学校、各重点研究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省教育厅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三月十六日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构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推广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内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章 建设条件
第三条 重点研究基地的立项建设,按照“突出特色、注重成果、合理布局、择优支持”的原则,由申报重点研究基地的依托高校提出申请,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省教育厅组织论证、批准后,进行立项建设(建设期一般为3年)。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完成后,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对达到立项标准的重点研究基地予以正式挂牌成立。
第四条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条件包括:
1.学科方向明确,特色突出。重点研究基地应依托陕西高校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突出的学科和地域特色。研究内容和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发展优势,能够带动该学科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2.科研队伍结构合理。具有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应占研究队伍的二分之一以上;科研整体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声誉;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能吸引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开展科研合作;具备组织全国、全省学术活动的实力;近两年内,独立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
3.科研条件良好。基地拥有独立、集中的研究用房不少于400平方米(包括:研究室、配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术报告厅、拥有1万册以上的图书资料室、办公室等);配备科研所需的计算机等现代研究办公设施;基地建有专门网站,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能满足国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来基地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每年有不低于10万元的运转经费;
4.管理措施到位。有学科建设近期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第三章 职责任务
第五条 重点研究基地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1.开展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科研项目研究,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成果;
2.人才培养。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成为省内外相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库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3.咨询服务。主动承担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课题研究,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4.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推进理论创新。通过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成为本学科领域学术和信息资源交流的重要平台;
5.深化科研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制度和机制创新,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第四章 基地管理
第六条 陕西省教育厅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全省重点研究基地的总体规划和检查指导,受理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组织专家评估和评审验收,并按财政管理体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第七条 依托高校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与评估,组织申报新建重点研究基地;
2.指导重点研究基地制订整体建设计划和中长期研究与发展规划,并负责检查、落实;
3.为重点研究基地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经费支持;
4.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对外开放和开展重大学术交流活动;
5.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重点研究基地工作。
第八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是高校直属、独立设置的科研实体,具体要求是:
1.重点研究基地是依托高校正式批准成立的科研实体机构,配备有数量充足的专职科研和管理人员;
2.拥有独立的办公室、研究室和资料室,配备相应的科研设备;
3.经费独立建账,能自主安排科研工作和各类学术活动;
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九条 重点研究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重点研究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基地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以及基地平台的建设;
2.负责重点研究基地发展规划和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与落实;
3.负责聘任副主任、专兼职科研人员及以科研管理人员;
4.负责向依托高校和教育厅汇报工作进展。
第十条 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由依托高校校长聘任,并报教育厅备案。
对任职期间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主任,应及时予以调整并报教育厅备案。
第十一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建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届更换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其主要职责包括:
1.审定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
2.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及基地开放课题的评审,参与重大研究成果的评审鉴定;
3.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
4.听取基地主任的工作汇报,监督学术委员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由省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一般为7—9人,其中,依托高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依托高校校长聘任,其任职条件是:(1)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力;(3)身体健康。
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一般不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第十四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建立完备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的范围包括:
1.科研人员档案,如聘任合同书,出国学术交流证明等;
2.科研项目档案,如立项通知书、委托研究合同书等;
3.科研成果档案,如研究成果正本,奖励证书等;
4.学术会议档案,如会议通知,会议论文,会议纪要等;
5.科研经费档案,如各项经费拨入和支出账册等;
6.工作报告档案,包括各类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及决议文本,重点研究基地大事记等;
7.其他档案。
第五章 科研队伍建设
第十五条 重点研究基地以“开放、流动、竞争、合作”为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基地主任与受聘的专兼职人员及受聘人员原工作单位(部门)三方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的聘任合同,聘用周期一般为3年。
第十六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凝聚和建设一支具有政治素质高、治学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团队。注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和壮大科研队伍。
第十七条 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兼职人员组成。人数不少于15人,其中正高级研究人员不少于5人,副高级研究人员不少于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8人以上。
第十八条 为保证重点研究基地骨干队伍的稳定和研究方向的长期发展,重点研究基地应设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科研岗位和科研人员。专兼职研究人员在重点研究基地从事项目研究的工作时间:校内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8个月;校内兼职人员每年不少于3个月;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含境外访问学者)应根据研究项目的实际需要,安排驻基地必要的工作时间。
第六章 项目和成果管理
第十九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把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瞄准前沿学科,发挥创新优势,强化质量意识,力争产出能够填补科学空白和具有学术前瞻性的精品成果,并注重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二十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加强项目和成果管理。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对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有建设性和影响力的咨询报告。
项目研究完成后,应首先由基地学术委员会进行审定,并签署意见,上报项目来源部门进行结项审查。
第二十一条 要注重保护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基地项目研究成果包括的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等,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相应的重点研究基地或依托高校。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其著作权由资助方和作者共同所有。
第二十二条 建立重点研究基地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类报告(简报)及其内容将列入对基地的检查评估指标体系。
(一)工作报告制度,内容包括:
1.重大学术活动报告,如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学术活动纪要、依托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等;
2.重大项目研究进展报告;
3.规章制度制订、修改和执行情况报告;
4.承接和组织全国、省级学术交流、论坛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情况报告;
5.其它有较大影响活动的工作报告等。
(二)成果简报制度,内容包括:
1.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
2.专题学术研讨会内容摘要;
3.研究咨询报告摘要;
4.标志性论文、专著摘要等。
第七章 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第二十三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积极吸收中青年教师参加重大项目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吸收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研究工作,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十四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把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的推广和应用,在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十五条 重点研究基地应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依托高校及相关院(系)应支持重点研究基地自主举办各类培训班,并支持其将部分培训收入留作基地学术发展基金使用。
第二十六条 各重点研究基地应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每2年须主办或联办一次高水平的全国或全省学术会议,研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及研究进展,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增进合作机制与平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壮大研究队伍。
第八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重点研究基地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结算,并按规定提供项目结算清单。
第二十八条 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主要由依托高校投入。省教育厅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基地重点项目研究。依托高校每年应保证为基地提供不少于10万元的运行和开放课题等经费。
第九章 检查评估
第二十九条 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淘汰替补”的动态管理模式。省教育厅对正式挂牌的重点研究基地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对科研成果突出的重点研究基地给予奖励,对未能通过评估的重点研究基地给予1年期的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停止经费支持)。整改仍未通过的,取消重点研究基地资格。
第三十条 检查评估采取依托高校自检、组织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单位自检:依托高校每年应对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年度检查。帮助重点研究基地总结学术成就和工作经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结果通过工作简报的形式向省教育厅报告。
2.专家评估: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实地检查评估。重点研究基地及依托高校应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安排,及时提出自评工作报告和评估申请。
第三十一条 评估的重点、内容和办法:
1.评估重点:以评价科研质量和成果水平为重点,考察评估重点研究基地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及其学术贡献。基础研究类的成果侧重评价成果的原创性和学术性;应用研究类成果侧重评价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2.评估内容: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4项条件和5项职责任务为依据,考察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与科研目标的实现,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成果的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特别是取得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以及成果的转化应用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在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管理工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情况。
3.评估方法:采取基地主任汇报和专家组实地考察打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估结果由省教育厅公布。
第三十二条 取得以下突出成绩的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结论为合格,特别突出的为优秀。省属高校的重点研究基地将获得在项目立项和经费资助等方面的优先支持:
1.依托高校支持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基地建设计划全面完成的;
2.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成绩突出,研究成果创新程度高,应用广泛,产生较大影响的;
3.积极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服务提出的论证报告和建议,已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的;
4.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
5.规章制度健全,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
第三十三条 存在以下问题的重点研究基地,其评估结论为不合格。主管部门将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一年后复查。经复查仍不合格的,撤销重点研究基地资格。
1.依托高校对基地建设支持不力,每年经费投入不足或配套经费不到位的;
2.无正当理由,未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或未取得研究成果的;
3.评估期内没有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的;
4.违反经费使用规定,擅自挪作它用的;
5.科研成果存在学术质量低劣、抄袭剽窃等问题的;
6.评估材料中有弄虚作假、谎报数据等现象的;
7.经专家检查评估确认,其他高校同一研究方向科研机构的整体研究水平和实力已超过受评基地的;
8.严重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产生不良影响的。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8
广府办发„2014‟13号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广元市优秀人才服务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管委会:
《广元市优秀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3月17日
广元市优秀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市有关人才服务管理的要求,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支撑,激励引导广大优秀人才在“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统筹发展”中建功立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优秀人才包括:
(一)省级及以上创新人才奖、科技杰出贡献奖、科技进步奖等获得者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二)市级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杰出贡献人才、科技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名医、名师以及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获得者。
(三)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工人才。
第三条 建立广元市优秀人才信息库,发放“广元市优秀人才证”,开辟“绿色通道”,对优秀人才实行个性化管理服务。
第二章平台搭建
— 2 — 第四条 培养平台。鼓励优秀人才参加学历提升、知识更新、学术研讨、带薪学习等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所需费用采取“财政资助、单位补贴、个人负担”各三分之一等多种方式解决;每年选送50—100名优秀人才通过学习深造、培训研修、上挂下派等方式进行培养锻炼。
第五条 科研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建、共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名师名医工作室和优秀人才服务基地,政府重点予以资助。
第六条 创业平台。支持各县区创建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集中力量建设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特区”。鼓励各县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主导产业设立优秀人才创业园,强化“一项目、一园区、一创业导师、一创业服务专员”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第三章 政策激励
第七条 权益保护。允许优秀人才通过兼职兼薪、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分配。
(一)兼职兼薪。允许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损害原单位知识产权和利益以及符合职业道德操守的前提下,经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同意,以协议工资、岗位工资、项目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月薪制、周薪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3 — 面向社会、市场选课题、找项目,在市内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及企业受聘兼任技术职务。
(二)入股分红。鼓励优秀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品牌等要素参与分配,分配比例由受益单位和优秀人才协商确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股权奖励、出售和股票期权等方式对优秀人才实施激励。
第八条 项目扶持。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开展科学研究、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给予扶持。
(一)创业扶持。各类优秀人才到市内创业园区进行科技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享受招商引资和《关于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广府发„2013‟17号)及其他创业资助政策规定的优惠待遇。
(二)科研扶持。优秀人才承担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并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和课题,给予启动资金、科研项目扶持。优秀人才申报国家、省、市有关科技项目时,科技等所涉行政部门优先立项、优先推荐,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第九条 岗位评聘。经申报核准,对优秀人才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一)职称评定。对“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统筹发展”等重点行业、部门的相关单位,适当提高中、高级职称比例;加大向长期扎根基层、实绩较为突出的优秀人才职称评聘 — 4 — 倾斜力度。
(二)岗位聘用。对实绩特别突出的优秀人才,其专业技术职称可不受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直接予以聘任。
(三)岗位竞聘。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按所聘岗位兑现工资待遇。
(四)返聘。企事业单位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返聘。
第十条 政治激励。逐步增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优秀人才的数量,吸收一批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符合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可破格提拔担任党政领导干部。
第十一条 表扬奖励。加大对优秀人才表扬力度,给予一定的资助或每月岗位补助。
(一)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对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杰出贡献人才、科技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工人才等给予表扬。
(二)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在涉及我市重大产业、重要民生部门,选聘业绩最为突出的优秀人才担任“首席专家”。
第四章 服务保障
第十二条 住房保障。加大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大单位人才专项用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力度。无住房的优秀人才可
— 5 — 由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部门定向安排公共租赁住房。
第十三条 配偶调动。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夫妻两地分居的可申请家属调动,经申报核准,由用人单位联系,组织人事部门协调服务,按人事调配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子女入学。优秀人才的未成年子女需在广元就学的,根据“随到随读、自由选择”的原则,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办理入学手续,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第十五条 户籍办理。优秀人才及其配偶、子女要求取得我市常住户口的,享受公安机关提供的户籍即时办理等“绿色通道”服务。
第十六条 医疗保健。建立优秀人才健康医疗档案,由用人单位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和疗养休假,享受就诊“绿色通道”服务。
第十七条 沟通联系。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建立完善重大节日探望慰问和突发事件救助制度,及时解决优秀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分行业系统组建优秀人才联谊会,定期举办优秀人才论坛、讲堂、沙龙等,畅通与政府间经常性沟通交流渠道。
第五章 考核管理
第十八条 目标任务。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从事专业和单位工作实际,立足本职岗位,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作出表率。除以下原则外,具体或规定时段目标任务,由用人单位确定。
(一)积极开展共性和公益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具体问题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在或规定时段内完成规定的重大科研课题,或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合作项目。
(二)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门行业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在或规定时段内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门行业工作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三)积极指导帮带后备人才,培养行业人才梯队,鼓励将自身的经验形成成果予以公开。在或规定时段内帮带后备人才团队,开展业务知识或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建设优秀人才服务基地。
(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才引智,促进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五)积极参与全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第十九条 考核。由用人单位对优秀人才进行专项考核,优秀人才进行专项述职,考核为优秀的,可不受单位考核优秀比例限制。考核情况送主管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市人才办备案。
第二十条 弹性工作。优秀人才在保质保量完成所交付的工作任务前提下,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地点,让优秀人才自己控制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
— 7 — 第二十一条
管理机制。优秀人才服务管理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政策统筹和宏观指导,市人才办负责具体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类人才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是责任主体。建立责任分解落实制度,明确各县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相关部门、用人单位优秀人才服务管理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合力抓好落实。对优秀人才服务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优秀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努力营造人才作用发挥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规定的有关政策,由市人才办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单位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人才办负责解释,自2014年4月1日起实行。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广元军分区。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篇9
泉政文(2006)404号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部属驻泉各单位,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
一、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市社会科学事业,,奖励在社会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根据《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二、市级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名称定为“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下列三类社会科学作品,每类均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㈠专著类;
㈡译著、教材、古籍整理、工具书、科普读物类;
㈢论文、调研报告、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类。
三、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泉州市人民政府名义颁发。评奖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
泉州市人民政府委托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负责评奖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实施。
四、在当届评奖内正式出版或发表的本暂行规定第二条所指的社会科学作品,符合下列标准的,其作者可以个人或者集体名义申请“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㈡在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有科学创新、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㈢体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五、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提交下列文件:
㈠《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
㈡作品原件及其复印件;
㈢有关单位或组织推荐意见书。
六、凡已在相当或高于本奖励的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申报参评。
七、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当届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评委会)评审。
市评委会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设立,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市评委会成员,由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
市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八、社会科学各类作品优秀成果奖具体标准是:
㈠专著:在研究现实和历史的重大问题上有创见;
㈡译著:译文准确畅达,译作内容对研究和解决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㈢教材:在内容上有创意,结构上有创新,对科研、教学有重要应用价值;
(四)古籍整理:切合原意,注释准确,对历史考证有所发现或有重要价值;
㈤科普读物:适应时代需要,并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效益;
㈥工具书: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能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
㈦论文:在学术上有创见,或能正确阐明重大理论问题或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㈧调查报告、咨询报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研究,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明显的社会效益,或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
九、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㈠坚持科学、民主、客观、公正的原则;
㈡坚持标准,注重质量的原则;
㈢在同等条件下,青年作者作品优先入选的原则;
(四)宁缺勿滥的原则。
十、市评委会的评审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㈠初评:组织学科评审组按照评审标准,负责成果的初评、初选工作;
㈡复评:组建若干复评组,对初评结果进行复评,按评审标准和所下达的入选成果比例(或数量)向市评委会推荐各等级获奖候选项目;
(三)、终评:市评委会对各复评组所推荐的各项候选成果进行最后评定。
十一、市评委会的评审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为异议期。
十二、经公布无异议的评审结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对获奖人授予奖励证书和奖金。
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各类各等级奖金额和评奖工作费用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同市财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十三、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者与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者享受同等待遇,其获奖结果记入人事和学术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和参评“泉州市杰出人才奖”及享受有关津贴的依据。
十四、参加评选的作品有弄虚作假或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取消其参评资格;已获奖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撤消其奖励,并追回奖金和奖励证书;有关主管部门应视其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分;构成侵权行为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十五、评审成员利用职务便利徇私舞弊的,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取消其评审资格,并由有关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或者处分。
【关于印发《汉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推荐阅读:
关于印发《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社〔2011〕6号07-13
关于印发《××市通讯员奖励办法》的通知10-28
2018-10号关于印发《公司员工考勤管理办法》的通知06-03
关于印发《嘉兴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