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旅游

2024-09-17

汉中旅游(共12篇)

汉中旅游 篇1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 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为汉中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2007年10月开通的西汉高速公路更是引爆汉中旅游产业。据统计, 2008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25万人, 旅游创汇330万美元, 同比增长13.6%和27%;接待国内旅游者820万人次, 收入23.3亿元, 同比增长了12%和35%。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6%, 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 汉中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

一、汉中市旅游业品牌定位SWOT分析

利用营销策略理论中的SWOT分析法, 对旅游业所处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四部分作缜密分析而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是旅游品牌定位常见的方法。汉中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城市, 对其作品牌定位SWOT分析, 优势是:汉中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 知名度高, 旅游资源颇为丰富, 所处的区位条件较为优越, 是一个人口密度适中、繁华而不嘈杂的中等城市, 具备休闲、娱乐、度假所需的那份舒适和悠然;劣势是:汉中虽山清水秀, 风景优美, 但毕竟是中等城市, 且南临“天府之国”的四川, 北临文化古城西安, 经济实力远不如大城市, 在旅游业投资和建设力度上处于弱势, 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配套, 旅游资源开发和营销投入不足, 制约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机会分析为: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 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已有很大提高, 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在剧增, 这也是人们物质需要满足后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需要的必然结果。同时, 汉中是建设中的中等城市, 发展速度相对快于大城市, 城市建设与旅游发

□文/黄荔

展相互渗透, 旅游业投资机会相应增多,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可更好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并且, 随着西汉高速的开通, 汉中旅游业掀起高潮;而威胁主要体现在周边省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比如四川省也是个旅游大省, 每年投入旅游的经费远高过汉中, 对汉中旅游将带来分流游客、抢占市场的威胁, 并且随着汉中旅游高峰的突起, 旅游业人才短缺、经营管理者水平有限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广告宣传

2008年为全面提升汉中旅游的知名度, 汉中市旅游局整合了各方的资源, 特别是利用旅游业界、主流媒体、旅游专业杂志等力量, 在《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汉中日报》等报纸上推出了一系列汉中旅游专题宣传。此外, 汉中旅游局还在《中国自驾游》、《西北游》和《行游天下》、《汉中印象》等专业旅游杂志上做了大量的汉中旅游宣传广告和相关采访报道。但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高科技化, 网络营销将成为重要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 要想成为陕西旅游的亮点, 就必须在陕西旅游网站中成为核心角色, 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传媒的信息资源亮出自己。因为, 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热衷或冷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地、旅游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以及其他影响旅游地形象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一般都可以从网上得到。

三、旅游营销中旅行社的联合做大

旅行社联合做大是旅游经济跨地区经营的必然趋势, 我国目前最大的旅行企业不及美国运通旅游公司规模的1%。过去在地区利益分割条件下小而全的旅行社, 应顺应时代要求做大做强。目前, 汉中市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家旅行社, 各家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去占领那块本来就不算大的旅游蛋糕。不论是接待外团还是带团出外旅游, 似乎均是来去匆匆。外团在汉中停留时间大都是3天左右, 而带团外出, 也不能形成规模。市级旅行社联合做大, 甚至加入省旅行社集团应是未来汉中旅行社发展的方向, 形成规模经济可以更有实力去开发新的旅游线路。

四、旅游营销中的诚信服务

旅游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之处在于, 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有一个时滞性。导游对团队游客游览过程的陪同和关注, 对自然、人文景观的讲解, 对食住行的安排都是消费者支付后得到的一个过程性产品, 因此服务结果取决于供给者。固然, 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 各服务业都在尽力推崇“微笑”服务、诚信服务, 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业的服务主要由导游、一般接待服务者、景区服务者、当地居民等提供。导游广博的业务知识, 任劳任怨的个性, 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是优质服务的保证。而良好的一般接待服务则取决于交通、住宿、餐饮业服务人员的诚信和周到。另外, 游客接受景区内提供的服务已日渐增多。一般看来, 居民也在无形中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一道风景, 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行为都可能受到旅游者的观赏。有关研究表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往往是从好奇、欢迎、热情到担心、冷漠的变化过程, 所以游客对居民的旅游满意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从各大网站统计的来汉游客对汉中的山水风情、城市建设基本都是满意, 但对城市卫生、餐饮、住宿、交通方面满意度偏低, 与预期服务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旅游营销中的长假旅游与短假旅游

据对西安、咸阳、广州的600余名消费者的调查发现, “五一”、“十一”和春节长假期间, 人们普遍明显感觉到的是消费价格的上涨和服务水平的下降, 假日经济很快受到阻碍。并且假日旺销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非假日的清淡, 集中消费破坏了市场均衡, 旅游业尤其明显。因为与旅游业有关的交通、娱乐、饭店、宾馆的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目前, 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来看, 海南离国际旅游岛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海南要大面积、高规格、高标准地进行国际旅游岛建设, 就需要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显而易见, 资金将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个成败关键因素之一。站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视野来看, 当前经济领域里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应用程度, 要解决巨额资金缺口问题, 借力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就非常重要。

一、海南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 海南资本市场起步早, 曾是我国最早试行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建设的地区之—。昔日深市“老八股”中“琼字号”曾占据半壁江山, 成为沪深股市引人注目的地方板块。但随着房地产的周期性退潮, 过多依赖房地产业的盈利模式的“海南板块”随着泡沫经济破灭而业绩逐步走低, 大多数上市公司在退市边缘苦苦挣扎。20年来, 海南上市公司中70%进行了重组, 被戴上ST帽子的比比皆是,

容纳量没有其他商品所具有的存储性, 难以适应集中消费, 为黄金周而准备的大量食宿服务设施随后遭到闲置和浪费, 而在旅游消费集中的地区则出现供给短缺和质量下降, 假日诚信服务大打折扣。事实上, 商家在盯住黄金周长假旅游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并不是旅游经济的全部。我国居民一年中节假日近110天, 3个黄金周仅占1/5, 就旅游经济而言, 双休日将是一块很大的旅游蛋糕。何况西汉高速全程只需4小时左右, 双休日完全适合这种中、短线旅游。根据旅游学吴氏定律, 国内旅游目的地80%的客源来自于周边80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 距离愈远, 客源愈少, 所以客源目标应定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吸引长期遭受大城市“综合症”困扰的居民到山清水秀、宁静秀美的汉保牌不成功退市的不乏其中, 最终使海南成为国内证券市场中的“高风险地”和“壳”资源地。

庆幸的是, 经过股改、清欠和上市公司治理等活动, 海南上市公司面貌正在改善。随着2009年海峡航运上市, 结束了海南8年没有上市公司的历史, 实现了海南中小板“零的突破”, 2010年康芝药业的上市, 填补了海南创业板空白。2011年海南橡胶的上市, 在敲响2011年中国主板市场第一锣的同时, 也打破了海南8年没有主板上市公司的沉寂。可以预见, 建设国际旅游岛, 海南经济无疑将迎来又一次腾飞, 海南资本市场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国际旅游岛旅游资源证券化亟待发展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可悲的是, 海南省目前上市公司中仅有ST东海 (三亚一家) 、ST罗顿 (海口一家) 两家旅游类公司, 尚在苟延残喘!且如此宝贵的壳资源在上市公司在控股股东多年执掌中并未焕发生机。可以肯定, 目前具有资质

□文/王文龙1上官健2

中作双休日中、短线旅游不失为明智之举。关注黄金周长假旅游, 兼顾双休日周末旅游, 将黄金周的资源、服务分出一部分到双休日, 打破集中消费的不均衡, 这才是推动汉中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六、旅游营销中的业内人才培养

随着西汉高速引爆汉中旅游产业, 汉中市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加强旅游、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和行业的合作, 发挥省内外高等院校以及旅游培训基地的作用, 实施旅游人才培训工程, 造就旅游企业家和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队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训中心, 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 培养专门人能够上市的旅游企业亦没有一家。勉强排队、朝上市努力的60多家海南企业, 亦是没有一家旅游类企业。

客观地审视海南省, 旅游类企业包括旅行社等数量众多, 但是形成规模的龙头企业根本找不到一家, 且几乎都处于规模较小的恶性竞争状态。好的景区从策划、建设到运营无不是岛外的上市公司一马当先。南山景区如是 (上市公司“首旅股份”50%收入来自南山) , 南湾猴岛如是 (上市公司“三特索道”主要收入来源) , 呀诺达……

不可否认, 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本土上市公司一向是海南的薄弱环节。要将海南打造成一个和夏威夷比肩的国际旅游岛,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借势资本市场对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意义

(一) 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方法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 注重产值和规模。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 人们逐步开始用上市市值、每股利润等指标去评价企业。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

才;抓好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借势资本市场给力国际旅游岛建设

参考文献

[1]梁青玉.我国旅游业服务营销策略选择与实施[J].江苏商论, 2008.10.

[2]杨红.基于体验营销视角下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35.

[3]伍建海.旅游业的品牌营销[J].经营与管理, 2008.S1.

[4]汪婷, 陶爱萍.安徽旅游业发展营销策略探析[J].特区经济, 2007.12.

[5]朱灵标.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分析及营销策略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7.4.

汉中旅游 篇2

6月18日,我很高兴参加了由公司党支部组织的为期两天的汉中之行“红色旅游”的活动。活动行程为18日下午主要参观华阳景区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19日上午参观位于汉中红湖寺景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这是我第一次亲身来到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感受颇深。

18日我们早上7点出发于中午12点到达华阳景区,下午我们主要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座落于红崖沟,1935年3月8日红四方面军独立二十五军由鄂豫皖北上延安,在此建立司令部,建立了七个乡苏维埃政权,创立了华阳苏区革命根据地。司令部旧址是当地一个土豪宅院,外墙上刷写着“只有参加红军,才有饱饭吃”的宣传标语,司令部旧址正南方陈列着当年红军将士使用过的步枪、长茅、手榴弹和生活用品,院落500平米大小,清静肃然,参观的人们神情庄重,时有相机的拍照声和赞叹声。靠东面是司令部作战室,时任二十五军长程子华蜡像站在沙盘中央,时任副军长的徐海东眼神正视沙盘部署作战任务。作战室门口悬挂“洋县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文物保护管理所”牌子,围墙上刷写“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穷苦农民!”醒目标语,院落大门前方书写“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场景,脑海里浮现着革命先烈们在根据地辛勤工作奋勇斗争的身影,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另外我们还参观了华阳景区的金丝猴保护区、大熊猫保护区、朱鹮保护区一睹了国宝们的风采。我们

还在龙吟峡景区进行了7公里徒步行走的体验,感受了一下在山区急行军的感觉,好多人到达终点都是满头大汗,有的衣服都湿透了。这不仅是一次思想上的红色教育,也是一次行动上的红色体验。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晚上我们到达汉中市。

19日早上我们到达汉中红寺湖景区,这里有著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它是川陕革命根据在陕南唯一的纪念馆,是全国一百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以前只是在书本电视上了解了一些红军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和敌人作斗争。这次通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和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让我对这些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第二大苏区。汉中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川陕苏区通往中共中央的“红色交通线”,在传递情报、运送伤员和武器弹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及时地保护和恢复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遗址、遗迹等重要文物。红

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二十九军在此有过长达数年的活动, 建立了著名的巴山游击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汉中生活和战斗过。同时,汉中通往川北的著名“红色交通线”在革命战争年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在何挺颖烈士纪念广场前我们在王立军书记的带领下进行了庄严的宣誓。圆满的结束了这次红色之旅。

汉中旅游 篇3

[关键词] 汉中 旅游业 竞争力 提升 对策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秀丽。这为汉中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陕西建设旅游大省都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对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显著的地域特征,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汉中旅游特色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汉中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距今约30万年以前,在汉水之滨,就有龙岗人早期活动留下的痕迹。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春秋战国时为南郑地,秦至西汉置汉中郡。汉高祖刘邦先在汉中为王,特用“汉”字为号建立王朝,汉中可称之为汉王朝的发祥地。

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拓者,汉中城固就是他的家乡,在家乡有他的墓葬和塑像。造纸鼻祖蔡伦封侯并长眠于龙亭,在洋县建有其墓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在石门留下隶书石刻“衮雪”。蜀主刘备也先为汉中王,后在西蜀称帝。诸葛武侯丞相,在汉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死后归葬于汉中勉县定军山脚下。南湖公园建有著名的陆游纪念馆和川陕革命纪念馆,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汉中市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2、气候与自然景观独特优越

汉中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的上游山地,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汉江河谷盆地。由于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加之秦岭对寒流的屏障,汉中年平均气温在14 ℃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其亚热带气候不仅在西北地区甚至在整个北方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汉中境内水资源丰富,汉江、嘉陵江穿过其中,素有“西北小江南” 的美称。其“山水相依,雄中含秀,南北兼长”的地质地貌在全国独树一帜。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在汉中若即若离,形成山、丘、川兼有的地质地貌。加之水资源丰富,山水景观珠连璧和,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大气,又有南方山水的婉约秀丽。其秀不减峨嵋,其幽恰似青城,奇峰怪石可与张家界媲美;南湖、红寺湖、南沙河、 午子山等多处省内外知名风景名胜区,青山绿水,碧波荡漾,被称为“缩小了的山水世界,扩大了的艺术盆景”。汉中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为50.2%,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秦巴“聚宝盆”。汉中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 21.22 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9%。这些保持良好的原始森林风貌、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秀丽的山水风光,成为国内外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汉中市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3、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远离大都市,工业化程度低,环境污染小,未受工矿业及大规模森林采伐之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省级自然风景区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3个,市级风景区10个。佛坪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些景观依托秦巴山地 ,既是汉中的生态屏障,又是汉中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极具生态、科考等价值。因此,汉中被公认为是“新世纪中国土地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汉水流域是全世界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汉中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汉中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旅游景点较为分散等原因,市场竞争力弱 ,不能有效地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目前汉中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1、旅游主题形象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低级粗放,对资源缺乏挖掘和整合,建设配套设施无序,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不全,旅游功能单一。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不强,市场影响力弱,不适应市场竞争需求。主要为本地客源,外地游客少;以节假日浏览为主,一日游居多;以游览观光为主,专项活动项目少,游玩时间短,游客重游率低。无拳头产品,缺乏竞争优势。

2、旅游产业的名牌产品尚未形成

汉中旅游在外界的知名度还不高。从总体上看,汉中目前旅游开发的层次还比较低,未形成在省内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旅游名牌产品,这是制约汉中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汉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加大宣传力度和能否创出自己的名牌产品,或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缺乏科学规划,开发中不注重环境保护

旅游区建设中盲目搞 “洋、大、全”,常常出现破坏性建设,景区过多配置人工设施,扩大建筑物的高度、体积 ,使景区特色逐渐淡化、削弱。破坏景区植被、环境和景观,形成景区城市化,导致景区失去其原始自然生态美而最终不像景区。如市内主要景点南湖,早年青山绿水,游人如织,现在湖心岛建起了一系列磨天轮,电动碰碰车。上了岛,到处机器轰鸣,喇叭声声,失去了昔日的清静。四周楼堂馆所,俨然市区一条街,近年已门庭冷落鞍马稀了。

三、汉中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汉中旅游业是汉中的特色产业之一,充分合理的开发旅游业,是汉中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笔者就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提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主题定位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精髓,构建区域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质地貌,孕育出了独特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方面拥有如佛坪长青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五龙洞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汉中历史悠久,有张骞、 蔡伦等历史文化名人,是汉文化、 三国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区。三国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由刘、关、张及曹操、 孙权等历史人物演绎的英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吸引力巨大。汉中是资源品位高,但认知度和知名度不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主题定位时,就可以把陕西特有的三国文化资源和有别于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作为开发的重点,区别于周边省市的定位,以关中地区作为主要的客源市场,着力打造“ 陕西的后花园”,突出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可以发展三大旅游主题: 生态绿色游;三国遗迹游;天汉仿古游。

2、合理规划、设计产品

鉴于汉中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结合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汉中市应坚持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这要求采取资源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开发中将资源保护,资源的完整性,生态的协调性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方面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不要破坏现有古建筑,可以通过建立主题公园展示古代文明。汉中目前需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开发,塑造出一系列既符合汉中文化特点、又能提升城市品位、还能创造收益的旅游热点。根据汉中现状旅游资源,先期开发的主题公园有:以汉台、拜将台、饮马池为依托的“汉文化主题公园”;以定军山、武侯墓祠为依托的“三国古战场主题公园”;以石门水库与褒斜栈道三河堰为依托的“古栈道主题公园”等。

3.树立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汉中旅游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注重品牌的宣传推广。汉中市的旅游资源别具特色且十分丰富,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现有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深入挖掘人文资源的内涵,赋予现代休闲的韵味,构建以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休闲目的地为目标,以“田园山水、生态休闲”为突破口,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的旅游品牌形象,把汉中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生态旅游城市,提升汉中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品牌宣传与推广过程中,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突出促销主题,由旅游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以塑造“水韵汉中”、打造城区“水韵”品牌为重点,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促销活动;开创区域联合促销,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同时创新促销形式,保证促销的适时性;强化媒体宣传,邀请国内外电视台、旅游类报刊杂志、旅游节目摄制组、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对旅游品牌等进行宣传促销。通过各种文化节、会展、美食节等节事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游客,扩大客源市场。

综上所述,汉中旅游业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了从旅游业本身加大开发力度外,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旅游发展意识,按照职能分工主动配合旅游主管部门,共同营造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7.

[2]关嵩山.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SWTO分析[J]特区经济,2007.

[3]关嵩山.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8.

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篇4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联姻, 是以茶为核心的物质功能、社会风向、文学艺术风韵的有机汇总, 经过长期发展, 已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体系。汉中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 研究汉中茶文化并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促进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汉中茶文化资源

(一) 茶文化发源地之一, 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茶史钩沉, 能不忆汉中?汉中是我国北方茶区中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 常年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经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也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而汉茶种植历史悠久, 始于战国, 兴于秦汉, 盛于唐宋, 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养地。汉中茶叶创造过历史的辉煌, 盛极一时并影响深远。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 约在公元前12世纪, 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 贡品茶“形似月亮, 紧压成团”, 名曰“西乡月团”, 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之一。“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

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文/张巧宁

巴、西乡县一带。大巴山产茶, 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开篇即云:“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唐代的朝廷即以汉茶赐贡。宋代“汉中买茶, 熙河易马”, 茶马互市, 更为繁荣。汉中因茶赋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中茶叶成为当时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二) 品质上乘的汉中绿茶。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汉中是我国罕见的高香茶区”, 而且是洁净、卫生的全天然有机茶产区。茶叶中普遍富含有机锌和有机硒, 同时汉中茶没有污染。全市所有的茶叶不经任何技术处理, 经中茶所测定, 全属无公害茶叶, 90%以上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的A级和AA级标准。美国有机食品专家对汉中茶区的生态进行了实地考察后, 给出的评估结果为“金”级。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 汉中名茶氨基酸含量达4%左右, 咖啡碱达4.5%左右, 茶多酚达40%左右, 水浸出物达46%以上, 有较好的品质表现。

(三) 独具魅力的秦巴茶艺、汉茶茶礼。

“尽揽春色品茗时, 茶香笑迎客做伴”, 汉中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宗旨, 收集、整理、发掘古朴浓郁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 加以创新利用, 开发出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茶艺表演艺术。

西乡的“秦巴茶艺”, 通过动态的冲泡以及表演者服饰的配合与古筝音乐意境的烘托, 将秦巴茶艺的大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茶艺表演的汉茶茶礼, 展现出了汉朝时代的礼仪和茶文化风情。茶道表演将盛唐宫廷茶道用现代茶道的形式表现了当代的礼茶理念。茶技精湛, 动作娴熟,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 汉中民间的茶风习俗。

解放前后, 汉中地区的茶馆设备都很简单, 仅有桌凳、火炉、水壶和茶具, 但店家招待茶客十分殷勤, 语言谦和, 态度和蔼, 使人有一种回家的亲切之感。近几年来,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 茶馆新增添棋类、纸牌、画报、书刊、音乐电视节目。有些还邀请乡土艺人弹琴说书, 活跃了茶人的文化生活。这类茶艺馆, 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茶俗, 增添了客人的雅兴, 深受人们欢迎。

在乡村集镇, 一家一户也是个茶馆, 不仅自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 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习俗语。客人登门, 茶水当先, 为客沏泡名茶, 连茶具也很讲究, 一般都要做到开水洗烫消毒。献茶时双手捧杯, 轻递轻放, 亲切招呼, 颇有茶礼。

过去关门制茶唯恐“独门绝艺”被人学去, 如今聚集一起亮绝艺现场“斗茶”。巴山深处著名茶乡西乡县罗镇数千名茶农聚集一起“斗茶”, 进行采制茶比赛。只见穿着醒目红、黄、粉色浅色衣服的茶女们, 臂挎竹篮穿行在青翠的茶山, 她们唱着采茶歌熟练地采茶。茶女们采摘的都是一芽二叶鲜叶, 随后由制茶历史都在20年以上的“老把式”登台亮相, 进行鲜叶杀青、揉捻、初干、复干和足干这些制茶流程, 角逐茶叶采制能手。随着“斗茶”比赛的开展, 该镇茶农们也出现了争学科技、大斗茶艺的热潮。

二、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 更新观念, 重视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 只有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 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 树立市场品牌, 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档次, 形成效益型增长。为了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汉中必须大力发展融自然风光、地方文化于一体, 强调参与性、知识性的特色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可让游人在美的享受与游的乐趣中, 学习和体味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感受“礼让、友谊、亲和”的中国茶德, 起到教育国人, 促进茶文化复苏与繁荣,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游人在对茶文化的了解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赏茶、爱茶的心理, 客观上起到了培育茶和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作用。以茶文化旅游为龙头, 可以带动茶文化旅游沿线景观、景点、茶商品购买、茶会娱乐和茶旅住宿的兴旺, 为旅游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 汉中旅游管理部门及业界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机遇, 转变对茶文化旅游不够重视的观念, 顺应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汉中茶文化旅游事业。

(二) 打造生态茶园旅游品牌, 开展茶乡生态游。

汉中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 气候温润, 产茶历史久远, 种茶地域广泛, 茶园规模空前, 深受游客青睐, 选择条件适宜之地, 如西乡、勉县、宁强、南郑等地, 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将发展茶园产业与旅游联姻, 共同引导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项目, 集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于一体, 让游客在欣赏汉中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 更好地去领略汉中茶文化的魅力。西乡县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 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 大力发展茶园农家乐, 开发出品茶、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旅游项目。同时, 还成立了县茶叶中等专业学校, 开设了茶艺表演班, 专门培养茶艺表演人才, 为西乡乃至汉中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较好地实现了“以茶促旅, 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 为汉中进一步打造更多的生态茶园旅游品牌树立了榜样。

(三) 积极营造茶文化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开拓汉中茶文化旅游市场。

“2010中国陕西 (汉中) 首届茶业茶文化节”, 随处可见宣传汉中茶文化的图片和信息, 社会反响非常好。建议将营造茶文化氛围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比如, 可以在出入汉中的交通要道旁悬挂

提要我国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沟通式规划理论在我国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应用, 从规划主体、规划师的角色转变和规划程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最后说明沟通式规划在塌陷区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沟通式规划;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多是由企业或政府组织进行。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不够。失地农民是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利益攸关者中的弱势群体, 但现在多数的塌陷区治理规划往往忽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二是

大型广告牌, 宣传汉中茶文化;在城市的商场、车站、广场等行人密集处安装电子显示屏, 讲解汉中茶文化;与央视或其他新闻媒体、出版社等合作, 推介汉中茶文化。同时, 要将类似“茶文化节”的节庆活动一直办下去, 因为现在的节庆活动已与发展旅游密不可分, 节庆活动已成为宣传旅游、招徕游客的又一特殊平台。特别是汉中茶叶协会将汉中几大名茶整合后打出“汉中仙毫”的品牌并成功推出, 使得汉中茶业走出了盆地, 走向了全国, 也使得汉中成了众多游客关注和向往的地方。

(四) 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工作。

购物是旅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汉中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必须注重茶商品开发研究工作, 茶商品从狭义上说是指各种品牌的茶叶;从广义上讲是指以茶为龙头的包括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工艺规划编制公众参与不充分。民众无法参与塌陷区规划编制的过程, 只能被动接受结果;三是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涉及的各个部门缺乏沟通, 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甚至出现相互拆台的现象, 制约了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不难发现,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国内已有很多对沟通式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如沟通式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农村规划中的应用, 如广东省佛山市运用沟通式规划理论编制了区域绿地专项规划等, 这些探索的成功经验都可以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考。

一、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内涵

沟通式规划又称为协作式规划, 形成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 起源于哈贝马斯在1980年提出的“沟通行为理论”。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

品、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个方面的旅游商品。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茶文化商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成立专门机构设计开发文化内涵、品味较高的旅游商品。如, 在茶叶包装上可以根据茶叶产地, 在盒子表面印上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及简介, 比如:勉县定军茗眉茶盒上可印武侯墓和武侯祠, 西乡午子仙毫茶盒上可介绍午子山, 南郑汉水银梭茶盒上可印南湖、红寺湖, 宁强雀舌茶盒上可介绍青木川古镇等。另外, 还应根据汉中客源市场的特殊性, 推出一些特别品牌包装盒。如, 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和“东方红宝石———朱鹮”常常引得日本和他国友人前来品味和观赏, 因此, 可以在茶盒表面增印上日文或英文, 在方便游客的同时, 更好地宣传汉中茶文化和旅游, 也为早日把汉中旅游推出国门

沟通式规划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文/许晨叶霞万红梅徐目圣

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Forester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引入到规划领域, 指出规划师的基本工作就是沟通。Albrechts和Denayer认为沟通式规划是“使城市规划师与其他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合作的一种方法”。规划应当综合地反映这些主体的利益。作为规划的方法论, 沟通式规划能够更有效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综合利益。沟通式规划的目标是关注公平和社会的权力分布。

二、沟通式规划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一) 规划主体。相对于传统规划, 沟通式规划的主体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主体数量多且多元化。传统的规划主体主要是规划师和政府, 规划师只受政府意愿的影响。沟通式规划则不同, 规划主体包括规划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

积蓄力量。

目前, 汉中拟建造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 休闲、旅游、娱乐、会议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汉中茶城, 以此来提升汉中城市品位。此项目的完成将会填补汉中无大型旅游购物点的空白, 从而大大提升汉中旅游品位, 促进汉中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汉中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 有着品质上乘的汉中绿茶, 独具魅力的秦巴茶艺、汉茶茶礼, 丰富多彩的茶风习俗等独特的茶文化。旅游部门应更新观念, 重视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打造一批生态茶园旅游品牌, 积极营造茶文化氛围,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不断开拓汉中茶文化旅游市场, 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使汉中茶文化旅游创造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汝百乐, 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7.

[2]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 1993.12.

汉中旅游 篇5

一、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指以农村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选择、新亮点。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兴起以钓鱼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等为主体的“农家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景观、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田园风光、特种动物养殖为主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到2008年底,我市已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2户,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园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个,全市共有农家乐306户,休闲农庄35户。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从业人员2500人,资产总额4.5亿元,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实现利润4000万元,上缴税金800万元,年农产品销售收入1.5亿元。

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主要类型有:

(一)特色农业观光基地类。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大力发展“猪、药、茶、菜”及粮油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突出抓了“三个六”(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柑桔和600万头生猪)建设,做精做细优质粮、油、中药材、蔬菜、花卉五个特色产业,涌现了以西乡县万亩有机茶园、城固县20万亩桔园、汉中百万亩油菜花、洋县千亩梨园、汉台宗营万亩花木基地、西乡县樱桃沟等为龙头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基地以及以西乡县午子绿茶有限公司、城固泛亚绿色食品公司、城固县磷光食品公司、宁强县羌州食品公司、西乡县鹏翔茶叶有限公司、留坝县佳士森药业公司等为龙头的汉中农产品及土特产品加工企业。

(二)秦巴民俗风情类。汉中地处秦巴山区,民俗资源丰富,依托巴山民歌、陕南剪纸、陕南号子、汉中曲子、民间婚俗、镇巴唢呐、洋县木偶汉调桄桄剧、龙灯社火(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等特色秦巴民俗风情,涌现出民歌村、诗歌社、剪纸村、社火村及宁强青木川、汉台苏景园、汉中民俗村、汉中奇石馆等一批特色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场所。

(三)城郊田园风光类。近年来,随着我市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一批田园风光类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在城市周围勃然兴起,且各具特色。如汉中荷花园、汉中牡丹园、陕南珍稀植物园、南郑县花果山、汉中楠竹园、南郑圣水桃园山庄等企业,这些企业特点是围绕中心城市,营造特色田园风光,在城市近郊发展,方便城市人群周末或假日旅游。

(四)特种养殖类。近年来,随着农家乐和各种休闲山庄的兴起,我市特色养殖业悄然

兴起,满足了人们的垂钓、捕捉乐趣和多样饮食文化需求。汉中的各种鱼塘在各城市周边星罗密布,可以满足人们的垂钓乐趣,大鲵、火鸡、鳖、野鸡、野兔等特种动物养殖在部分地方成为一种时尚,如城固香格里拉、白杨寨狩猎场、南郑县新集鳖养殖场等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企业,让游客在自己垂钓鱼类和捕捉野味的的同时,也品尝到其特有的风味。

(五)景区周边农家乐类。我市民胜古迹众多,目前已建成国家A级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旅游区6家,这些旅游资源给有经济意识的老板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勃勃生机,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兴办“农家乐”、“度假村”,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同时品尝汉中的特色风味小吃。

二、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和周边地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缺乏科学有效规划。一方面是一些县区重视不够,没有把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战略以上缺少研究,工作中找不到抓手,导致部分县区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当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生存、无序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定位不准确,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项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

(二)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我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经济总量依然很小,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比低,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企业更少,旅游农业带动能力弱,产业要素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及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县区间发展不平衡,除城固县桔园和西乡县樱桃沟、茶园形成一定品牌效应、定位准确外,其余县区的休闲农业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三)公共服务不完善,设施建设滞后。在我市已经形成的几个主要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景点,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导致链接景区的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景区停车泊位少、厕所少,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不到位,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卫生状况差,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其余休闲农业设施、条件更待加强。

(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市休闲农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整体建设水平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缺少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经验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个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企业还存在环境卫生差、经营秩序乱、诚信缺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三、汉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的资源和条件

汉中有特有的自然条件、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日益改善的交通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

(一)特有的自然环境。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被誉为“西北小江南”,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国家“南水北调”汉江水源头保护地;洋县华阳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紫柏山旅游风景区、午子山、褒谷口石门景区、红寺湖、南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汉中有西北最大的柑枯生产基地,城固二十万亩枯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汉中有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汉中还有百万亩油菜、六十万亩的茶园,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这些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汉中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浓郁的民俗风情。汉中民俗,特别是秦巴民俗绚丽多彩,诸如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崇拜、娱乐游艺等,是汉中文化遗产的立体史籍。汉中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处于荆楚、巴蜀、秦陇三大文化的撞击之中,其特产、饮食、习俗都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历史上“湖广填陕南”,南北移民,五方杂处,从而使汉中的民俗兼四方特色。汉中传统戏曲种类很多,有京剧、秦腔、汉剧、歌剧、话剧、汉中曲子、相声等。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分高跷、芯子)等民俗别具风情。特有的秦巴民俗风情,为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是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的发源地,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汉中市是国务院于1994年第三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又获“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殊荣。独特的城市名片,悠久的古文化底蕴,使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显示出汉中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四)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汉中处于川陕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陕西的南大门,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巴蜀的咽喉,自周朝起在各不同历史时期开通了陈仓、褒斜、傥骆、子午、荔枝、金牛和米仓等著名古栈道,汉中因而成为闻名遐尔的“古栈道之乡”。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善了汉中市的交通条件,缩短与西安、成都的距离,并被纳入西安、成都都市辐射圈内。十天高速、宝巴高速,还有西汉蓉客运专线、新飞机场的建设,对休闲农业发展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通过县乡公路砂改油和村村通建设,通往各景点小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四、加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

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属于南水北调汉江源头保护地的汉中来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保护要求标准较高,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既符合汉中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多重效益。因此,各级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将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二)科学规划,健康发展。一是搞好科学规划。要切实制订好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尽量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坚持与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选点,科学布局,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二是规范管理。尽快理顺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制定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星级评定行为。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拓展服务功能。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市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三)突出特色,综合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各县区要确定自己的产业特色,汉台、南郑应围绕中心城区和“一江两岸”景带,在中心城市周围,积极发展城郊田园风光类、特种养殖类休闲农业,要依托汉台花卉基地、褒河鲜鱼一条街及天台山、南湖、红寺湖、黎坪森林公园等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景点周围农家乐;城固要继续在柑桔上下功夫,加大对桔园景区的投入力度,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和项目,丰富旅游内容;西乡县继续打造樱桃沟和茶园两张名片,做精品牌,扩大影响力;洋县要持续打造梨园品牌,在梨园面积、景区开发上下功夫,同时搞好华阳风景区建设;勉县要依托武侯祠、武侯墓两大知名旅游景点,围绕景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留坝县继续打造古栈道漂流、高山草甸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宁强县要依托羌州文化和青木川古镇,突出民俗风情类休闲农业;略阳县要依托嘉陵江纵贯县境,形成广阔水域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发以观光游憩、休闲度假为主,集水上娱乐、森林探险、农业观光、地貌欣赏、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镇巴县要发掘巴山民歌、陕南号子、汉中曲子、镇巴唢呐等秦巴风俗文化,形成产业;佛坪继续开发好山茱萸旅游项目。各地要在突出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发展模式和项目、形成旅游新亮点。

(四)打造精品,示范带动。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在此方面,我市西乡县、城固县等县区探索出一条新路。其中,西乡樱桃沟连片种植12300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樱桃生产基地、国家级农业示范观光园。近年来,西乡县政府依托樱桃沟资源,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设计樱桃沟旅游规划,制定了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高水平建设规划;采用德国风格,修订了景区建房、旅游设施等开发项目;

新建三条通景区的公路,加大了景点设施建设力度;2008年樱桃节期间,有41.1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综合收入达2179.5万元。城固县依托近20万亩无公害绿色橘柑基地,按照“生态游、休闲型、农家式”发展模式,精心设计“桔园一日游”和“桔园农家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改造柑橘观光园环山道路15公里,在橘园景区规划建成两个1000至2000泊位的大型停车场,重点扶持柑橘主产区橘园镇刘家营村、杨西营村2个农家乐集群点,帮助橘农建起60余家“农家乐”。相继建成荷花园、天逸园、湑水苑、香格里拉休闲中心等19处乡村农业观光点和郊区休闲场所。推出登山、漂流、垂钓、荡舟、赏橘游园、品特色腊肉等特色乡村游项目,游人既体验到采摘丰收金橘的愉悦,也领略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惬意。2008年,该县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挖掘西乡、城固县经验,将精品做精,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其它县区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落实政策,营造环境。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建议市上尽早出台有关支持和鼓励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级要建立和安排专项资金,对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县区及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一些重点休闲农业景点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要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减免相关费用,坚决防止“四乱”发生。四是要加强宣传。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汉中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重视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品牌,吸引游客,从而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做大、做精、做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汉中市乡镇企业局

汉中的地形交通 篇6

汉中地区,古来有褒国。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为求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失去了天下的信任,最终闹得亡了国。那位千金难买一笑的冷面美人,就出身于汉中的褒国。到了春秋时代,汉中北有秦国,南有蜀国,成了秦蜀两国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前387年,秦国再次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从此以后,汉中就一直是秦国的领土。

汉中地区,与东部的淮泗地区一样,地处中国大陆南北分界的地理线上。汉中地区,也与淮泗地区一样,在中国政局南北对立的时代,常常是反复争夺的焦点。秦亡以后,刘邦由汉中反攻关中,进而统一天下,汉中成了龙兴之地。三国时期,曹操刘备争夺汉中,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五次北伐失败,蜀汉之亡,也由失守汉中开始。南宋时期,汉中地区再次成为南北势力推移的地带,宋在此屯驻重兵。蒙古军队由大散关攻入汉中,东进灭金,继而南下灭蜀,南宋不久亡国。

古往今来,进出汉中最大的难题是交通。由汉中进入关中地区,必须通过山间的谷道,穿越秦岭山脉。秦岭山脉,东西绵延八百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山势险峻难行。秦汉时代,自东而西,穿越秦岭有四条道路,分别称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都是蜿蜒穿行山谷间的险峻小道,中国交通史上著名的栈道,就集中在这些道路上。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沿西汉水迂回去陇西,再翻六盘山东去的道路,称作祁山道。

子午道,由咸阳南部的杜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出发,入子午谷(今长安区子午镇附近),沿山间河谷前行穿越,进入汉中平原,经成固县(今陕西城固),抵达汉中郡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子午道,全长六百余里,是早早开通的官道,也是由汉中出秦岭后,距离咸阳最近的通道。

傥骆道,北口在骆谷(今陕西周至县),穿越入秦岭,沿傥水河谷(今洋县境内)进入汉中平原,西去抵达汉中。傥骆道,为连接咸阳和汉中的最短道路,也是最险峻的道路。不过,这条道路,在本书所叙述的秦末汉初时期,史书中没有提到,或许只是民间的小道,尚未作为官道开通?

褒斜道,北口在斜水谷口(今陕西眉县),穿越入秦岭,沿褒水河谷(今留坝县和汉中市)通到南郑。这条道路,长四百七十余里,在秦岭栈道中最负盛名,著名的石门遗址,就在这条道上。不过,褒斜道的大规模修建,是在汉武帝时期,秦末汉初,这条道路,应当也是一条小道。

陈仓道,又称故道。由陈仓出发,进入故道县,过大散关,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西南穿越,大体走今宝成铁路的路线,经过今陕西凤县,甘肃徽县,陕西略阳县,然后,东去经过今勉县抵达汉中。

祁山道,是古代连通关中地区和汉中地区的另一条通道。这条道路,也由陈仓出发,西去走六盘山南段的祁山抵达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然后又沿西汉水顺流而下,经过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下辨 (今甘肃成县西北)地区进入今陕西略阳,沿汉水一直抵达汉中。

古往今来,岁月流逝,山河变迁。汉中的地形和交通,特别是汉水上游水系所形成的空间,历史上有重大的变迁。远古以来,今天的汉水与西汉水是一条河道,发源于今甘肃天水西南,南下流经陇南地区的西县,西南经由西和县、成县进入陕西略阳,一直向西流去,与今天的汉水一体连通,经过勉县、汉中地区、安康地区进入湖北,再流经十堰、襄樊、荆门、孝感等地区,在武汉汇入长江。

当时,汉水上游略阳一带,有巨大的山间水道型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储水抬高水道的原因,汉水上游的各个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顺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达西楚,洋洋荡荡一条汉水,成为联系陇南、汉中、荆楚间的重要通道。公元前280年,秦国将军司马错统领秦军进攻楚国,就是由陇西郡(今天水)出发,乘船顺汉水东南下,经汉中一直抵达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北十堰市的竹山、竹溪)一带的。

汉水全程通航的这种情况,在西汉高后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年的春天,今陕西略阳、宁强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史称武都地震。由于武都地震引起的山崩地变,汉水被截断成为西汉水和汉水两条河,古来贯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断。尔后,随着地形的变化,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在略阳一带形成,西汉水及其附近的河道南流进入四川,成为嘉陵江上游的水源。失去了西汉水的汉水,河道缩短,水量减少,舟楫之便也大不如从前。

汉中旅游 篇7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 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 整个汉水横贯其中, 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同时这里也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中华聚宝盆”、“金瓯玉盆”、“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汉中市名胜古迹众多, 全市现有旅游景点110多处, 其中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保护圈1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省级森林公园5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 名优土特产190多种。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亦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两汉三国文化圣地”。近年来, 随着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引导和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汉中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秦巴天府, 水韵汉中”的旅游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的评选活动更是提升了汉中在全国的知名度,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

二汉中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资源开发程度低, 品质不高, 缺少名牌产品

汉中市拥有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武侯祠 (墓) 、张骞墓、张良庙等数量众多的两汉三国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以褒斜栈道、倘骆道为主的“栈道文化”遗产, 以南湖、红寺湖、南沙河等为代表的山水风景独具魅力。汉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尤以国宝大熊猫和朱鹮为代表。汉中少数民族众多, 民族风情浓郁, 独特的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羌族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目前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 品质不高, 缺少名牌产品。以著名的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和饮马池古汉台为例, 古汉台现为汉中市博物馆, 馆藏众多文物精品, 以及栈道模型陈列室和石门石刻展室。但目前仍停留在单纯的陈列参观阶段。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 拜将台现在站在高台上会发现是一个棋盘广场, 整个景区外面的围墙却是栏杆式的, 许多游客到了景区门口在景区的外围转一圈却不进去, 因为通过围墙就把景区里面一览无余, 客人反映景区里面太单调, 所以游客的逗留时间很短。关于饮马池目前却没有开发, 使这一资源没有发挥它的价值。

2. 汉中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能够有效提升游客的满意度、重游度以及推荐度, 因此, 提升旅游形象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闻名于世, 它展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特色, 不仅包括独具个性的城市空间布局、风格各异的路网结构、体现传统文化和地方风格的建筑群体, 而且还包括具有地域文化与传统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 还有以这一物质形态为基础向人们表达的文化内涵与信息。但在当前文化趋同的大背景下, 汉中的城市建设也难免走入雷同的误区, 没有结合汉中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进行准确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导致了汉中的城市旅游形象没有个性, 没有特色, 没有吸引力, 没有生命力。

3. 城市和景区基础设施差, 不利于吸引游客

城市环境面貌是诸多物化和非物化因素的综合外在表现。城市建设必须充分体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追求功能与景观统一,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果统一。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后发现, 汉中在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如城市中心广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来都市中心游玩时, 都会碰到许多问题, 如主要街区公共卫生间太少而且位置偏僻, 游乐设施几乎没有。此外, 景区方面的基础设施也不太理想, 游客反映停车难、住宿难、旅游服务质量不规范等, 许多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抱怨汉中旅游的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旅游者对汉中的旅游形象都大打折扣, 游客的旅游期望和实际旅游体验差距太大, 严重地影响到游客的满意程度, 游客的重游率很低, 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吸引力较差。

4. 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汉中的旅游业发展较晚, 景区旅游收入渠道单一, 这导致了许多景区、景点为了生存, 在收入来源上过分依赖门票收入。毫无疑问, 目前, 景区门票是构成景区旅游消费成本的主体部分, 但中国景区高昂的价格已经成为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因素。笔者调研后发现, 汉中几乎所有的景区门票价格偏高, 而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太理想, 管理比较混乱, 经验不足, 维护意识不强。比如汉中的石门水利风景区, 大坝附近的水里面经常都有附近山上的枯枝烂叶和一些生活垃圾, 景区却没有及时清理, 游客抱怨在所难免。景区外远近闻名的鲜鱼一条街使得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但景区及经营户显然对内部的环境卫生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褒河水面上厚厚的枯枝落叶和石门水坝周围年久失修的栏杆, 以及鱼庄直接排入河中的垃圾污水, 都直接反映出景区注重开发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弊病。

三对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 打造名牌产品

从总体上看, 汉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加之地处秦巴山地的内陆地域劣势, 使得其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乃至陕西的其他地区。资金的匮乏使得汉中无力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以至于形成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档次低下、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资金的缺乏使得众多的旅游资源“待字闺中”, 而原有的旅游产品则大多老化单一。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 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旅游专门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汉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为汉中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要尽可能谋求多元化的融资格局, 多方筹措资金, 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此外, 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的用人政策,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机遇,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的水平, 打造名牌产品, 促进汉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 提出符合汉中历史和特点的宣传口号和策略, 找准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区形象是对外展示风采的平台, 旅游地往往通过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 (DIS) 向旅游者传达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因此, 旅游区形象定位从根本上而言是确定本地区旅游特色基调的过程, 旅游区形象的定位实际上包括了旅游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是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外在表现。因此, 需要充分考虑汉中的各种内外环境,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确定汉中市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确定汉中市的旅游功能定位。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对汉中的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 使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特质鲜明, 以现有的和后续开发的旅游产品来支撑其旅游功能, 实现其旅游发展目标。目前汉中城市旅游形象口号是“秦巴天府, 水韵汉中”“金瓯玉盆”等。这些都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而且要推陈出新, 如“寻祖汉家之源, 纵情山水汉中”“寻找朱鹮最后的一块净土”, “汉山汉水, 汉人汉家”“天之汉, 地之中”更是在对外吸引旅游者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 提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旅游的效用高低不仅取决于“游、娱”等主要旅游要素, 还包括“食、住、行、购”等其他要素的配合, 在少数地方, 甚至“食、购、行”能成为对游客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如德国的高速公路, 在设计中要求密切结合所穿过地区的地形, 通过设计显示出自然风貌和现有城镇的最佳景色。因此, 城市包括基础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是增加游客的旅游效用, 提升旅游价值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汉中市应精心建设城市的硬件环境, 景区 (点) 、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广场、花园等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元素, 应保持或恢复其原貌和特质, 新建建筑和景观也应注入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 以此提高城市硬件设施的文化品位。此外, 要重视汉中的城市文明建设, 提升市民的社会责任感, 以21世纪的新形象作为汉中的文化主体意识特征, 塑造良好的城市精神。以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和热情文明的城市精神来吸引游客, 不断提升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

4.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机制

由于汉中市相对封闭, 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消费方式陈旧, 对旅游业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型, 尚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阶段。具体表现在:注重宏观指导、缺乏深度开发;注重旅游效益、缺乏资源整合;注重开发建设、缺乏形象包装。旅游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管理模式相对僵化, 景区自我管理缺乏活力。明确旅游产业主题, 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景区、政府、人民群众等许多方面, 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政府的一项职责。汉中市目前许多旅游景区 (点) 仍处在文化、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多重管辖之下, 往往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发展目标不明。笔者认为, 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机制, 从制度层面解决前述问题。景区管理机构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学习借鉴成功景区的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景区自身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彦清、尹继武、熊小军等.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24~27

[2]申有顺、申莹洁.以史为根以文为魂以绿为韵以人为本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名城景观[J].城市, 2008 (11) :71

[3]王旭东、李全润.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的思考[J].城市, 2008 (11) :79~81

[4]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19

[5]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 (张文译)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77~79

汉中旅游 篇8

由于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对世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克服传统旅游带来的种种问题, 许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旅游业的开发, 而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模式之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生态旅游的兴起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上的鲜明体现, 也是人们追求高品位生活的必然要求。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被正式确认, 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位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 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

随后又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旅游的概念, 对生态旅游做了多方面的解释。如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员伊丽莎白·布尔1990年对生态旅游作出定义:“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 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后来她做了些修订:“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 为保护区筹集资金, 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 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2 汉中市生态旅游开发状况

2.1 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自然环境

汉中市地理区位独特, 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 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优越。汉中盆地内气候湿润, 雨量充沛, 年均气温14℃, 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左右。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水系, 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0.2%。汉中南屏巴山, 北依秦岭, 毗邻四川、甘肃, 处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 同时也是我国南北方的交界地带。

2.2 生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汉中生物资源种类丰富且品种多样。根据调查, 植被覆盖率达56%, 森林覆盖率达50.2%, 高等植物有40多种, 可利用草地33.33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8781m3。野生动物有534种, 其中有50多种被列入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对象, 特别是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稀世珍宝驰名中外, 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 省级森林公园5个, 是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另外,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是独有特殊风韵的生态旅游资源, 沿岸分布众多的名胜景点, 有着较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开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

汉中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景类资源分布较完备, 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珍惜性。资源单位数量具备一定的规模, 有着较强的资源集中度 (参见表1) 。

2.3 生态旅游建设初具规模

汉中市着力调整产品结构, 建设休闲汉中。积极响应国民休闲旅游计划, 深度开发文化休闲、古镇休闲、田园休闲、温泉休闲等产品, 形成旅游消费新热点;结合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以“一村一品一游”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加强要素建设, 提高综合配套能力。

目前汉中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环城市珍稀花木基地休闲度假游;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一日游;以石门水库、红寺湖水库、南湖为代表领略汉中西北小江南特征的秦巴风情游;以国家级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野生动物观赏游;以黎坪、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度假游;以樱桃、桔柑、茶叶、荷花为特征的特色农业观光游。

3 汉中市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汉中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而且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和优势。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环

汉中市现有的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上属于“资源导向”的粗放型开发, 大多数景点仍停滞在发现阶段,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使得大多数景点的开发处于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 常常出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 景区内人工设施的大量建设使得与生态旅游的原则格格不入, 如黎坪景区从天书崖通往中华龙山的道路被修建成水泥路面, 与景区内绿树成荫的格调形成明显的反差。再如南湖风景区中的湖心岛上修建了一些碰碰车、摩天轮等娱乐设施, 喧闹的氛围使这里失去了往日的清静。

3.2 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突出

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调研不够充分, 造成各生态旅游景区内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特色不够鲜明突出, 没有显示出汉中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 使许多本应具备很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被埋没, 削弱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另外, 在开发过程中大多是模仿国内其他地方生态旅游景区的模式, 没有开拓出一条适合汉中自身情况的发展之路。

例如华阳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同属于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 景区内均以使用观光车将游客送至各个景点的形式开展旅游活动, 在游览过程中只是走马观花的欣赏自然风景, 缺乏对自然资源的科普知识讲解以及对游客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又如青木川古镇和华阳古镇的建设上颇为相似, 古镇街道两边的建筑样式趋同, 没有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3.3 交通通达性不强

由于汉中市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各生态旅游地分布较分散, 公路交通建设相对滞后, 道路交通网络密度低, 往返线路重复, 输送能力有限, 个别地区路况较差, 通达性不强, 严重限制了本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造成“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例如位于宁强县的青木川古镇, 这里保留了民国时期古镇的原始风貌, 并且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 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但由于通往古镇的道路建设滞后, 很多路段行车困难, 从汉中市区到达这里通常需要六个多小时的路程, 使得很多游客对这里望而却步。

3.4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 汉中当前许多生态旅游区的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相对淡薄, 通常会忽视旅游经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的影响, 忽视区内环境教育功能, 缺乏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解说系统, 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 造成了区内乱搭乱建、乱捕乱杀的状况。再加上受经济利益驱动,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 造成生态旅游环境进入恶性循环,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严重影响了汉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汉中市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4.1 实施科学规划, 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研究, 所以组织一批专业的专家学者对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一次详尽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汉中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调查要全面, 规划要合理, 坚持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 根据景区的环境承载力确定游客进入的数量。景区内旅游设施的建设要因地制宜, 做到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存, 尽力做到不破环自然景观, 不污染环境, 保持景区原有的风貌。

4.2 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以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著名风景区为依托, 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如黎坪国家原始森林观光游览区, 留坝紫柏山高山草甸旅游区, 洋县大熊猫、朱鹮珍稀动物观光考察游览区, 城固桔园生态旅游区南湖、红寺湖水上旅游区, 天台山、哑姑山国家森林公园, 定军山—武侯祠风景区等。将这些景区打造成为有鲜明特色, 在全省乃至全国甚至世界上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景区。

4.3 加快旅游交通线路建设, 提升景区可进入性

旅游应着力加大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升级建设, 对通往景区的公路应实现“无障碍化”, 改善道路行车条件, 进一步缩短到达景区的交通时长, 提高游客进出景区的交通舒适感。对通往景区的车辆进行升级换代, 替换掉一些车况不好的老式客车, 升级成车内环境良好, 行驶安全可靠的新型客车, 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交通舒适度, 为游客留下良好的旅游印象。

4.4 加强教育, 培养专业化人才

从业人员的素质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 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汉中生态旅游景区的主管领导、工作人员、导游进行生态旅游观念的教育, 尤其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导游人员, 不仅具备基本的导游知识, 还应掌握专业的生态旅游知识。制定汉中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制度, 抓好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汉中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应紧密结合区域资源与环境条件, 同时加强生态旅游专业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并不断普及生态旅游知识, 增强公众的生态旅游意识, 为全面促进区域整体开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6-7.

[2]Elizabeth boo.Ecotourism, 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M].WWF, Washington, 1990:19.

[3]Elizabeth boo.The Ecotourism Boom: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M].WWF, Washington, 1992:19.

[4]孙彦清, 龙姝明, 王少华等.汉中旅游资源特色及数字化建设构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 :313.

[5]赵桦, 薛永, 王杨科.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研究及保护[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 :67-72.

[6]关嵩山.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8) :113.

[7]孙彦清, 尹继武, 熊晓军等.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25.

[8]乌兰, 李玉新.生态旅游[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17.

汉中旅游 篇9

(一) 外部环境

1.自自2001年以来, 我国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除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及2008年受雪灾、地震及金融危机影响外, 我国旅游业均以高于同期GDP增长率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的背后, 是国民收入提高后的自然爆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对旅游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2.西部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亮点。我国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 人口约2.8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23%。西部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那里藏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宝贵的自然资源, 特别是珍藏着宝贵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非人力所能为, 非技术力量所能再造的,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垄断性。所以西部地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是西部地区参与国际旅游业竞争最重要的“资本”。

(二) 内部环境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包括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正是旅游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好的旅游内部环境是旅游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1.汉中旅游的前景展望

(1) 汉中经济实体日益雄厚, 快速发展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

(2) 把握政策导向, 抓住契机突显特色优势

2.“两汉三国”文化研究发展现状

汉中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 南有巴山的屏蔽, 北有秦岭的呵护, 中间有汉水的哺育和滋润, 使汉中形成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从经济地理位置来讲, 汉中处在西陇海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华中经济带、关中经济带的中间地带, 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腹地和拓展空间;从文化地理上分析, 汉中是中华民族两大文明体系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融合地带, 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处,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文化景观。

二、基于汉中市旅游电子商务的“两汉三国”研究

1.旅游业品牌与旅游业电子商务化

1.旅游商品品牌的内涵

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 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 也可称作旅游购物品。旅游商品具有多类别、多品种的特点, 主要包括:

(1) 旅游纪念品。这主要指以旅游点的文化古迹或自然风光为题材, 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材料, 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 富有纪念意义的小型纪念品, 如无锡惠山的泥人、宜兴的紫砂壶、三峡的卵石雕、泰山的手杖等。

(2) 旅游工艺品。这主要指用本地特色材料制作的设计新颖、工艺独特、制作精美的艺术品。我国的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久负盛名, 不仅是大宗的出口产品, 也是旅游者向往的佳品。作为旅游商品的主要有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刺绣工艺品、花画工艺品等。

(3) 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

2.旅游电子商务的内涵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应用。

2. 基于电子商务视角“两汉三国”文化线汉中旅游发展路径分析重点打造“汉源生态之旅”和“蜀道文化之旅”两个品牌。

3.旅游产业品牌建设主体的职能分析

(1) 基础服务的提供者

(2)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制定者

(3) 品牌的注册管理者, 规范品牌的注册和品牌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4) 旅游产品品牌的推广者, 旅游产业营销的核心是塑造与宣传品牌形象, 政府部门显然具有强的公信力, 由政府进行农产品品牌的宣传, 容易获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任。政

4.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职能分析

(1) 品牌的定位者

(2) 旅游产业质量的控制者

(3) 旅游产业品牌的投资者

5.电子商务人才在旅游产业品牌建设中的职能分析

旅游电子商务的腾飞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是当下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 且集中在高职高专层次, 本科以上培养屈指可数。这种情况十分不利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基于汉中市旅游电子商务的“两汉三国”研究实证分析以汉未央汉文化体验馆为例

1.汉未央汉文化馆特色旅游产品现状

在这里有一家致力于汉文化的复兴的公司。汉未央文化体验馆是远航集团在汉中形成的一个开放的、富于行动力、组织力和理想主义的公司。有感于汉文明的衰落现实, 希望尽绵薄之力, 做些有益的尝试。

生态类

⑴珍稀五植物系列:旱莲、油菜花、汉桂、梨花、佛兰

⑵秦岭四宝系列:大熊猫、朱!、金丝猴、羚牛

⑶生态系列餐具、茶具、看盘、艺术花瓶

汉文化类

⑴汉茶系列:红韵、清韵、大汉情、魅力汉中-汉中印象

⑵汉食系列:围绕汉系列土特产的深度开发 (土特产系列:汉三珍、汉三饮、汉三品、汉八宝、聚宝盆等) 和汉中特色饮食的升级开发, 漆器包装高端土特产, 汉式餐具 (陶瓷、漆器)

⑶汉书法系列:石门十三品、汉三颂、出师表 (陶、紫砂)

⑷汉字系列

⑸汉服系列

⑹汉礼系列

⑺汉乐系列

⑻汉舞系列

旅游纪念品类

⑴朱!系列

⑵汉中历史人物系列:金、银、树脂雕塑 (刘邦、诸葛亮、张骞、张良、蔡伦、韩信、褒姒) , 人物看盘

⑶各县旅游纪念品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象产品的创意开发——油菜花、朱! (对接各县政府对外的大型节庆活动) 第二阶段:各县区的景点及生态风光开发 (对接各个景区、景点)

张骞与丝绸文化的对接, 书法 (石门十三品) 与丝绸文化的对接蔡伦与纸文化的对接第三阶段:深度研发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绣、皮影、汉代青铜器、汉端砚)

经销产品类

⑴高端收藏品、艺术品 (石雕、木雕、玉雕) ⑵国外品牌茶, 藏茶、藏香

2.基于电子商务视角下“两汉三国”旅游产品汉中向外战略

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导致礼品生产商生产的快速变化。因此, 谁能快速推出产品, 谁才能抢先占领市场, 赢得顾客。在传统企业中, 整个生产周期和流通周期都拖得很长, 这不仅意味着无法迅速相应市场, 而且意味着整个周期内资源的大量占用。而利用信息技术, 可同时解决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和降低时间成本两个问题。

3.对汉中“两汉三国”旅游产品路径建设主体的建议

1.深人挖掘两汉三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2.参考借鉴其他省市经验, 加强开发的规划引导, 提升两汉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竞争优势

3.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 打造优势品牌

4.主题营销模式

5.构建用户信息库, 对关键客户应当重视

6.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 确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7.建立稳定的用户网络, 促进反馈机制的逐步完善

四、结论

汉中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国内外学者关于汉中旅游电子商务“两汉三国”研究基础上,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将网络营销的模式应用在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中, 是对传统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营销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实现二者融合能够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的营销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 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 促进地域文化的推广, 增加地域经济发展。互联网使得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通过企业自身内部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建成, 余蓉.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 (1) :275-275.

[2]袁基瑜, 于静.旅游电子商务需求及发展模式探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 (6) :6-7.

汉中旅游 篇10

一、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

一直以来, 国内外宣翻译工作者的理论依据长期围绕着西方的翻译理论。针对旅游外宣翻译这一实用文本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和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强调翻译以目的语为归宿, 提出译文应努力适应和包容目的语的文化习惯, 替读者扫清语言文化障碍。但随着国内旅游事业的兴旺, 外宣翻译的任务已不能仅限于关注译文读者, 向读者传递信息, 它还担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的重任。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势必造成大量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的自我隐匿, 加剧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因而为了寻求“语言生态环境”中的话语权, 并对“他”语言文化产生影响, [1]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提出生态翻译理论。该理论的核心为适应选择论, 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 选择是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环境下的适应性选择。[2]该理论为提升外宣翻译文本的质量, 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和维护世界语言生态平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

二、适应选择论下的翻译策略

生态适应选择论定义翻译原则为在翻译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适应, 继而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翻译方法归结为“三维” (语言维度, 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 间的转换。[3]本文通过对汉中市著名旅游景点宣传文本的翻译研究, 探讨翻译过程中“三维”的适应与选择。

1.语言维度

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清楚准确地理解译文传递的信息, 然而目前汉中的旅游外宣资料中有很多内容让读者无法理解, 甚至会产生误解, 既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甚至会损害景区景点的形象和品味, 减少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具体表现为虽然外在形式为英文, 但简单对等, 无视语境, 生搬硬套, 词不达意, 语法错误频频。例如汉中市著名旅游景点张骞墓中的介绍。

例 (1) 张骞出使西域后, 人们沿着他的足迹, 频繁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呈现出“东西使者, 络绎不绝。商贩胡客, 相望于道”的盛况, 逐渐形成连接东西, 横跨亚欧大陆7 000余公里的陆路交通线, 而以中原丝织品为主的东西贸易在汉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公元1877年,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After the missions of Zhang Qia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entral Plai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are often.Along the Silk Roads, ambassadors from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 flooded, and caravans looked at one another.Since then, the Silk Roads developed a 7000 kilometers land routes between Asian and European.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译者能够基本将原文中的信息表达清楚, 但横线部分标出了三处用词错误, 这些错误都是具备基本翻译知识的译者应当避免的。同时第三处“looked at one another”对应原文“相望于道”, 在笔者看来却是意义上的偏差。因此, 在英汉翻译中, 应遵守“对语言意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原则, 使读者毫无阻碍地通过译文获取原文的主要意义, 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2.文化维度

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语言维度的双语转换并不能完全满足实用文本翻译的需求, 由不同语境的文化因素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在翻译和理解时经常出现。

例 (2) 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招募有识之士出使西域, 欲联合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满怀抱负的汉中城固人张骞毅然应募奉命出使, 历经13载, 行程万余里, 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 详记了西域山川地理、风俗民情, 开辟了东西之间的交通路线, 被史书称为“凿空”。

In 138 BC, Wudi planned to send an envoy to try to enlist the support of another Central Asian nomadic group, the Rouzhi, in an alliance against the Xiongnu.Zhang Qian with aspiration from Chenggu responded to call and become an envoy.That trip also is called‘Hollowing’in China historical archive.

原文中的“有识之士”在译文中根本没有出现, 笔者认为可以译为“a man with insight”或者“a man with visions”。而之后出现的古文“凿空”, 中文中含义为“开辟道路”, 因此译文中的“Hollowing” (意义为“挖空”) 显然不合适, 在笔者看来, 此处的“凿空”有可能被大多数外国游客理解为“将大宛, 康居等国挖空, 掏空”, 引申为“抢劫或者掠夺外国”, 与原文所表达的含义大相径庭。

3.交际维度

此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 即译者所翻译的内容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反应。旅游文本的作用除了提供描述性信息外, 还需向读者介绍旅游景点的主要特色, 提高读者对某一景点的关注度, 引起其观赏共鸣和体验兴趣, 真正赢得口碑。因此, 旅游文本应有模拟人际交往的功能与读者产生互动, 在语言形式上, 祈使句、疑问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使用较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

例 (3) In Ningqiang County, a bride at the wedding must weep;otherwise, she will be wronged.However, weeping can be hired, uttered by others.The money a finace sending to his fiancee is usually wrapped in red envelops called“Sibling Envelop”;and those envelops are chosen as gifts to the maids who come congratulate the bride.

例 (3) 来自于汉中市政府官方网站英文版,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宁强的婚嫁习俗。此段表述清楚, 意义一目了然, 但语气平淡, 缺乏吸引力。仅就对中国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的外国游客来讲, 宁强的结婚礼仪和其他地方并无不同。为了更好地与读者达成互动效果, 使读者产生继续了解宁强的兴趣, 笔者将此段改写为:

My dear friends, fantastic and mysterious Ningqing welcomes you!Probably you have learned that Chinese brides must weep before marrying to indicate their gratefulness and attachment to her parental home.However, I’m sure you don’t know that weeping can be hired by brides!Isn’t it funny?Those maids who shed tears for their marrying best girlfriend can get“Sibing Envelop”as reward for their congratulations.

综上所述, 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时, 应注意针对不同文本的不同侧重, 以达到文本翻译的“最佳适应选择度”。

结语

旅游文本翻译作为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不仅成为外国旅游者了解汉中的最直接方式, 同时面向国际树立起了汉中市的对外形象。因此, 译者应以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依据, 以传播中国文化和实现文本预期功能为出发点, 传递旅游信息, 平衡语言文化差异, 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生态环境, 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摘要:旅游文本翻译是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旅游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汉中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为重点, 以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依据, 从语言、文化和交流等多角度分析和研究汉中市旅游宣传的翻译策略, 强调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对外宣传的重要性。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 2007 (4) .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茶史钩沉忆汉中 篇11

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史册中,大汉的中央为“汉中”。历史悠久。无可替代的汉中市,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处中国版图地理中心。她盘古秦巴汉水源,美丽富饶甲天下。令这方水土上的人引以自豪的,就是这里出产的绿茶。

古巴蜀是中国茶的摇篮,汉中茶区属古巴蜀茶区的最北缘。汉中种植茶树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日“西乡月团”,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之一。

“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大巴山产茶,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开篇即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唐代的朝廷即以汉茶赐贡。宋代“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茶马互市,更为繁荣。汉中因茶赋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中茶叶成为当时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汉中茶叶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盛极一时并影响深远。

当历史的车轮跨入到新世纪的征程后,谁也不会忘记这么一个令人难忘的精彩片段——2004年4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前来陕西视察工作,并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汉中市南郑县罗帐岭茶园,与茶农们亲切交谈。在明媚的春光下,他看见茶农所采的一篮又一篮的绿色茶叶,动情地鼓励大家发展茶生产。那短暂的话语,就像春风拂面而来。就像春雨滋润万物……茶农们心里乐开了花,也为当地的党政干部发展茶叶指明了方向。在全国乃至海外的茶叶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汉中北屏巍峨的秦岭,阻挡住了冬季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流长驱直入和春秋两季北方的沙尘;南靠逶迤的大巴山,千谷万溪牵引着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形成亚热带气候,适宜于茶树生长。汉中茶在大巴山北麓海拔600~1200米的缓坡地带,自然肥力好。茶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经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也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汉中自古至今都是贡茶、名优茶的知名产地。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加上先进的制作技术和设备,决定了汉中茶内质的优异,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汉中名茶氨基酸含量达4%左右,咖啡碱4.5%左右,茶多酚40%左右,水浸出物达46%以上,有较好的品质表现。

汉中旅游 篇12

汉中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 (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 , 即态势分析法, 是由哈佛大学的企业战略决策专家K.andrens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SWOT的含义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1]。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对原有事物发展的内、外部各影响因素环境作出更加全面、清晰透彻、明了、精确的判断。所以, 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

1. 汉中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S)

(1) 资源优势

汉中自然资源总量大, 68种基本旅游资源类型的拥有率超过80%, 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如高山、草甸、河流、沟壑便于开展诸如登山、攀岩、漂流、狩猎、自驾车、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汉中体育旅游的人文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汉中市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汉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城等。

目前汉中市逐渐成熟的旅游业也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全市各种大型旅游节会均可加以利用开发出体育旅游产品。近年来年汉中市常规开展的大型旅游节庆有近20个分布在全年各个季节。

(2) 政策优势

陕西省政府以“人文陕西·山水秦岭”为形象品牌, 不断加大国际国内市场宣传推广力度;其中明确提出:汉中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 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 突破发展。

汉中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策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汉中旅游业以“田园山水、生态休闲”为突破口, 以“建设重点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场营销、加强保障体系”为重点, 着力建设“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两大旅游产品体系, 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旅游品牌形象, 快速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其中休闲度假旅游中就包括体育旅游。

总体上, 汉中旅游政策性优势明显, 相信在政府主导下, 以市场为导向, 汉中市的体育旅游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汉中市旅游业升级转型之际,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随之进入发展高峰。

2. 汉中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劣势 (W)

虽然汉中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其对外开放的滞后性使其体育旅游业起步较晚, 没有形成区域规模, 体育旅游活动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 开发利用的程度还很低, 体育旅游的劣势还很明显。

(1) 经济基础比较脆弱, 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较弱,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都有待进一步优化, 旅游产业规模小, 发展水平比较低。总量偏小, 旅游业发展速度慢。

(2) 旅游开发层次低, 主导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精品不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交通不畅;旅游开发市场意识淡薄, 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旅游生产要素不配套, 旅游规范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得到全面提升。

3. 汉中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O)

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汉中地区的旅游业出现了全面升温, 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了强劲的东风, 为汉中地区把体育旅游资源转化成为体育旅游产品创造了条件。

(1)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借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攻势, 汉中市旅游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 争取发展政策。汉中市被列入陕西省旅游整体开发格局的次中心。这是汉中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

(2) 高速公路交通网建成将改善汉中市的交通条件, 提高了汉中市的可进入性, 从而为汉中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是汉中也是全省旅游业发展最现实的一个机遇。

4. 汉中市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威胁因素 (T)

随着体育旅游的不断发展, 各省市、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 汉中地区的体育旅游刚刚起步, 与四川省相比, 实力还比较薄弱。

综观以上分析, 可以明确汉中市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这些资源正是发展体育旅游的良好基础。在汉中地区的开发体育旅游是可行的, 其不但可以促进该地域旅游业的更好发展, 而且可以利用体育旅游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健康价值对汉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汉中市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

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交汇与融合发展, 实现现有旅游资源的再生性开发, 提高现有资源吸引力, 从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其次, 以现有资源的深度开发为基础, 可以保证汉中体育旅游市场的逐步培育, 既能保证普通观光客源, 又能促进体育旅游客源增加。实现汉中体育旅游产业良性发展。为此, 应该加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深化对体育旅游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认识到体育旅游是一个复合型产业, 单独一个部门是无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建立体育旅游复合型产业管理模式, 调动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积极性, 充分利用已有体育资源,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建立专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管理机构, 聘请专门体育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体育旅游的产品开发, 市场推广等业务。体育和旅游部门可以参与其中并以各自资源投入分红, 这样可以调动其积极性, 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发展。

2.运用科学发展观, 开发体育旅游品牌产品

结合汉中地域及人文特点, 请专业旅游开发规划公司, 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体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 根据市场需要, 挖掘可开发项目。经验表明没有特色产品是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认为汉中体育旅游的特色就是以汉中这块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为基础开发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户外体育有一定的危险性, 需要有专业机构的体育部门组织活动, 体育部门必须是管理机构成员单位, 由其利用专业特点, 策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独有性的体育旅游项目, 尽快创出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体育旅游项目, 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结

通过SWOT分析汉中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条件, 分析论证了汉中市进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结合汉中市的实际情况, 提出汉中市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在于不断深化对体育旅游的认识;运用科学发展观, 开发体育旅游品牌产品, 对于改变目前汉中体育旅游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和建议对全省及其他省份类似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摘要:汉中市属于基础旅游资源丰富型中小城市, 可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具有优势。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汉中地区发展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显示:国家和陕西省政府的政策性指引是开发的良好机遇。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汉中市的可进入性;汉中市体育旅游资源种类和质量优势明显;开发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开发的不利因素是汉中市经济基础薄弱;周边城市旅游业竞争激烈。文章通过分析论证了汉中市进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汉中市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体育旅游,SWOT分析,汉中,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崔瑞华, 王泽宇, 于文谦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PEST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 (3) :252—254.

[2]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旅游资源选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鼻内窥镜围术期护理论文下一篇: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