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精选12篇)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1
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中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硬件设施,但是却很少关注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一方面担当教书匠的重任,另外一方面却承担招生就业的重任。加之中职学校学生的复杂性,使得大部分教师不能安心教学,“厌教”情绪严重。如果放任这些不良的心理问题继续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中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中职学校教师现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工作强度过高,心理压力较大
随着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民办职业学校数量也明显增多,挤压公办中职学校的生存空间。为了在职业教育领域立足求发展,公办职校为获得国家级重点或示范职业技术学校的称号而不断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增加额外的工作量来迎接评估。再者,广大家长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使得职校在招生上出现困难,增加了学校教师的压力。虽然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但在招生上依然存在困难,每年仍需全校教师参与;每年学校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纳入到年度考核指标之中,这就导致教师压力负担很重。
(二)学生管理困难,教师成就感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同时伴有很多心理问题,如逆反、厌学和懒惰,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管理。绝大多数教师是非常不情愿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有些教师甚至不愿在中职学校从教。我曾在秦安县职中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只占13%,而在机电、汽车维修等专业,愿意担任班主任的比例更低,究其原因是在这些专业的班级里面,男生占绝大多数,更难于管理。
学生素质低,学习成绩差,中职教师缺乏普通教师和高校教师具有的成就感。一些怀揣一腔热血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如此复杂的教学环境下也变得冲动烦躁,出现强迫自卑心理。试想,这种心理状态怎么会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呢!
(三)社会地位较低,自卑心理强烈
中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与其付出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作为一名职中教师,每每有人问起工作单位时,都羞于回答。而当又被得知是职校老师身份时,询问者的面部表情大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似乎职校教师和其他教师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如此的社会评价使得中职教师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职业也抱有怀疑和不满的情绪。
二、重视教师心理状态的必要性
(一)教师的心理状态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
积极的心理状态会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消极的心理状态恰好相反。对部分中职教师和普通高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学效果影响力的问卷调查显示,中职教师比普通高中教师影响力要大很多。可见,中职教师的心理状态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胡颖在《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现状》一文中曾经指出:“积极主动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回报学校给予自己的各种支持,形成良好的循环交换关系,进而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减轻倦怠的程度。”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建议。
(二)教师的心理状态是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今天,中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教学和生活压力,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一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教师的良好心理状态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美国瑟普在《美国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中曾经指出:“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好,并且对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的发展起着刺激作用。”中职学生的心理脆弱,需要社会、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怀和理解。如果学生的人格在成长期存在缺陷并且不能得到纠正,可能对他们自己和社会都是一大隐患。所以中职教师的良好心理状态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中职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人格力量。
三、促进中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职校教师需加强自身修养
“对工作的投入,能使人获得成就感并提高自我价值感,对于心理健康相当有益。”自我提高和完善需要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在目前的客观条件,怀抱一颗平常心,学会从每个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中享受成功快乐,从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的笑脸中体验收获的喜悦。不要将成败得失太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职中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才能从内心发出惬意的笑。所以,职中教师要更好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展现自己。
(二)缩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关行政部门需要努力缩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这点尤其体现在中职学生的就业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中职毕业生找到一个让自己和家长满意的工作,也带动更多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前来就读,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改善中职教育者的社会评价和地位,缓解和消除长期存在于中职教师身上的自卑心理。
(三)教育部门要关心教师心理发展,联络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和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如聘请心理专家担任学校的心理医生,开设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和心理讲座与咨询,对教师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和指导。
总之,只有关注和重视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才能更加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长期以来,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和普通教师的研究,而教师群体中的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却被忽视了。殊不知,一个自身心理有问题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合格的学生呢?本文拟通过分析中职学校教师现存的心理问题,从关注中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迫切性出发,提出促进中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玲娟.职业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秀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维护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1.
[3]纪红.哈尔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J].职业技术,2012(5).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2
一、充分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打好管理基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在接到一个新班级时,适时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家访、谈心、询问学校原来老师以及适度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你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才能谈论怎样地管理好班级。
二、民主选举班干,优化班集体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小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使学生能够树立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把竞争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当中,实行班级干部竞选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形成能者上的向上风气。班主任不仅重视选拔班干部,还要注重对班干部进行传、帮、带。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教任务又教方法;既检查他们完成工作的情况,又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更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受锻炼、增长知识以及培养能力,充分发挥骨干和模范作用。
三、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因此,在一个班集体中必须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它包括作息制度、课堂和自习制度、劳动制度、学生守则、奖惩考核等多项规章。要求学生执行班级的学习和生活制度,不仅可以使学生按一定的生活秩序有节奏地学习、劳动、休息和参加各种文娱活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性;有利于形成他们的集体观念及文明礼貌习惯;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四、重礼仪习惯养成,提高学生文明修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世界的礼仪之邦。为了提高学生礼仪行为,在班级组织学生学三字经、背三字经是很有必要的。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能充分展现出这个班级的朝气。
五、以鼓励表扬为主,正面引导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又正如苏霍林斯基所说:“从儿童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东西,如果相反,教育者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到根除恶习,那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抓住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善用表扬的艺术,以多树立新形象、新典范、新榜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今年农村健康宣教的精神,院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投入部分经费,成立领导小组,由工会主席分管负责,布置任务,分工明确并利用责任医生、乡村医师例会和职工业务学习会议对医疗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学习,确定防保科为职能科室,对辖区内的各种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活动,在今年的活动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为改善辖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强防病意识,逐渐缩小城乡间卫生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心不健康,万苦之源。心理健康,和谐在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生命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有了健康的技能,才有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是终身发展的主要标志,适时适情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终身的发展,才能使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因材施教,做好各个层面学生的辅导工作
辅导,并不是专门指后进生或差生的辅导,而对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该进行辅导。辅导,特别是个别辅导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做好个别辅导工作的关键是:查找“病根”,对症下药。
七、组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对于孩子来说,各种游戏是最有魅力、最能吸引他们的活动。如果班主任只会利用语言进行说教的话,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如果在适当的说教后,将你所教育的内容转换成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使学生将所明的的道理,通过各种活动进行运用表现出来,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八、做好家长工作,得到家长配合
学生家长的素质各不相同,往往教育孩子比较缺乏科学性;又因为如果只有教师的努力教育,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学生容易形成两面性,在校是一种表现,在家是一种表现。家校只有统一教育,才有利于学生的品德培养。
九、施人性化管理,促生身心健康。
总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加深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跟上新课程改革的强劲步伐,千方百计地理解、信任、尊重、体贴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一定能创建出一个团结求实、民主和谐的班集体!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研究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 心理资本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82-03
一、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重要性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近年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也得到充分发展,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区正深化职业教育攻坚、实施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于2014年提出了加快发展广西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就业创业和致富能力的必然选择。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综合心理素质,进行投资、获取收益是其特质,采取相应的有效手段以及特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投资和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组织绩效。职业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企业需要,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提升职校教师的心理资本,是一条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增加职业学校学生竞争力,增强职业教育竞争优势,实现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提升,有利于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能力。通过研究,编制本土化的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问卷,能为我区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测量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并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我区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和特点,以及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与相关因素的影响关系,提出有效的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水平的开发策略,为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和教师队伍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关于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在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在人所有发展资本中,心理资本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相比,具有长久、唯一、可积累、可更新以及可协同的竞争优势和重要地位。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核心概念。2007年,我国学者相继开展心理资本的研究,最初定位于对企业员工这一群体,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开展研究。查阅文献可知,我国学者是在2009年将心理资本这一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转向教师这一群体的。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关于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文献还不是很多,相关博硕论文和期刊论文50余篇。
(一)教师心理资本的结构研究
教师心理资本因研究者选取的群体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关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张文(2010)研究得出包含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因子;吴伟炯(2011)通过对5500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得出包含乐观、信心、希望、感恩、自谦、利他及情绪智力七个因子;王思阳(2012)研究得出包括教学效能感、乐观、希望、沟通合作、坚韧性、宽容和责任心七个因子,并将这些因子归为个体心理资本和关系心理资本两大方面;毛晋平(2013)对107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包含有任务型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进取心、韧性和乐观)与人际情感型心理资本(热诚、爱与感恩、幽默、公平正直)因子。关于中学教师的心理资本,郭明慧(2011)研究发现包含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因子,只是具体问卷题项表述不同。关于中学体育教师心理资本,魏德样(2012)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包含奋发进取、乐观希望、自信勇敢、尊敬礼让、坚韧顽强、感恩奉献、谦虚诚实、包容宽恕八个因子。关于高校教师,李敏(2010)研究得出包括工作导向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导向型心理资本这两个因子。以上研究表明,教师心理资本包含的因子是多维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与选取的教师群体和研究程序有关,但是研究发现每个因子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正向、积极的。
(二)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者主要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方面开展研究,也有从某些心理变量对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方面来开展研究。在性别差异方面,吴伟炯(2011)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的;张文(2010)和周阿妮(2011)的研究则显示男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女教师的;郭明慧(2011)、王思阳(2012)、魏德样(2012)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心理资本状况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学历差异方面,张文(2010)、周阿妮(2011)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的整体水平上存在着学历差异,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大专学历的教师的,而本科学历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教师的。吴伟炯(2011)的研究却发现,大专学历教师的心理资本优于本科学历教师的。李敏(2010)的研究发现,在人际导向型心理资本维度上,不同学历的高校教师差异显著,而在工作导向型心理资本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婚姻状况差异方面,吴伟炯(2011)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已婚且已有孩子的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要优于已婚但无孩子和未婚教师的。魏德样(2012)研究发现,中学体育教师的人际型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水平,已婚的都显著高于未婚的。郭明慧(2012)研究发现婚姻状况对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关于教龄差异方面,李敏(2010)、张文(2010)、郭明慧(2011)研究认为教师心理资本整体水平不存在教龄方面的差异,而吴伟炯(2011)、魏德样(2012)研究认为教师心理资本水平存在教龄方面的差异。在职称方面,李敏(2010)、王思阳(2012)、魏德样(2012)的研究均发现,教师心理资本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关于学校类型差异方面,张文(2010)、潘芳芳(2012)、魏德样(2012)等研究者发现,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王思阳(2012)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心理资本水平,在不同班主任经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及年龄方面并无显著差异。魏德样(2012)在研究中发现,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变量对心理资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但相关变量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三)教师心理资本与组织行为变量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关于其与组织行为变量的相关研究还是很丰富。研究结果均显示教师心理资本与积极组织行为变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组织行为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张文(2010)以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等地的544名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运用自编的心理资本问卷开展研究,结论是中小学教师转换工作意愿与心理资本显著负相关,其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显著正相关。廖军和等(2011)以安徽省淮南市的500名教师为对象,运用企业员工心理资本问卷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资本与工作卷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职业倦怠、离职意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魏德样(2012)研究了800名中学体育教师,采用在国内七大区域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对象,研究显示事务型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型心理资本对二者均无显著影响。王思阳(2012)选取150名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及其因子与工作投入及各因子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欧阳儒阳(2013)、毛晋平(2013)、江红艳(2013)等研究者通过研究还发现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工作倦怠等组织行为变量的影响机制。
三、关于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可知,关于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方面的研究更少,相关研究论文不足10篇。张力(2010)在《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策略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建设,要立足教师心理资本现状,以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打造和谐的校园,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适应性,明晰其发展愿景,搭建发展平台,关注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推进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李雪松(2011)在《工作压力与高职教师心理契约: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一文中,对高职教师工作进行了分析,认为乐观、自信、希望、坚韧等心理资本要素对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心理契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邓青、王艳华、万严冰(2012)在《浅析中职院校教师心理资本》一文中,探讨了中职院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培养和加强中职院校教师心理资本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深度挖掘中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潜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中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心理资本,进而提高中职院校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韩笑、李同归(2014)运用柯江林等(2009)开发的心理资本量表和倦怠问卷,在《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对186名职校教师开展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发现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普遍较高,人际型心理资本高于事务型心理资本;职业倦怠现象在职业院校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其中耗竭维度高于解离维度;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奋发进取及自信勇敢对解离有负向预测作用,乐观希望及奋发进取对耗竭有负向预测作用。韩笑、李同归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资本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中,对随机抽取的186名职校教师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职校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较高,且人际型心理资本水平高于事务型心理资本水平,但在人口学变量上,女教师、工龄6-10年的教师和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教师心理资本水平较低。因此,综合心理资本开发的PCI模型,提出了一系列对职校教师心理资本进行开发的方法,提高教师工作绩效,保障职业教育高速健康发展。
四、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研究展望
(一)关于教师特别是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在现有的心理资本相关研究中,多数以组织环境中的领导或职员为研究对象,但以职业学校教师这一群体为对象的研究还很少。查阅文献可知关于我国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始于2009年,文献数量50余篇,其中关于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更少,这有限的研究以理论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很少。
(二)亟须开发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资本评估量表
职业学校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已有的量表还不够完善。研究采用企业员工心理资本问卷、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问卷或直接用国外翻译的量表,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测试,这忽视了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与企业员工、普通中小学教师等群体的差异,会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偏差。所以,关于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应注重施测工具的针对性和层次化。为了全面了解职业学校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资本的总体状况、发展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开发出一套信效度较高的、适用于职业学校教师群体的心理资本量表很有必要。
(三)解决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
由于目前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显得极为不足。那么关于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结构、特点及其有效的开发,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静.国内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综述[J].教育文化研究,2014(2).
[2] 李敏.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 郝利敏.90后高职生心理资本调查分析与开发策略[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4] 肖湘雄,欧叶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5).
[5] 吴伟炯.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5).
[6] 马莉,窦红宾.基于心理资本的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
[7]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6).
[8] 魏德样.我国中学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5).
[9] 程泽峰,徐世安.教学视角下的高职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的方法和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
[责任编辑:覃侣冰]
[收稿时间]2014-12-2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年度一般资助项目(SK13YB155);广西教师教育2012年度立项一般课题(2012JS058);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4年立项一般项目A类(2014JGA328)。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篇4
针对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以维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和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1.缓解教师的生存和经济压力。教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主要由于当前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如果提高教师待遇, 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不为一日三餐的事烦心、担忧,安心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的生存压力自然会解除。学校尤其要在生活上为青年教师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深入其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具体困难。
2.营造民主的沟通氛围。学校应创建管理体制民主化 ,适当支持教师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青年教师的自信心和民主意识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学校领导者应在强化民主管理的同时增加教代会等民主管理机构中青年教师的人数,多渠道倾听青年教师的建议并对合理化的建议加以采纳。
3.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教师的情况。学校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能力和工作情况,学校管理者要体恤下属,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参与的制度,广开言路,使教师有问题及时向上反映,学校对教师的意见及时解决,对教师的建议积极采纳,给教师一定的受重视感、安定感和舒适感,使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
4.提供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 满足他们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这个群体比较重视个人专业学习和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希望在学校找到发展机会和空间。在现在的大学生择业意愿调查中, 就业单位能提供发展机会成为影响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要根据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政策,如改革那种先来后到、论资排辈的有关措施和做法等。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进修学习对教师本人和学校教学的重要性, 开辟多层次和多渠道的进修途径,既重视知识的拓宽又重视教学法的研修。
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
针对心理问题,要正确认识,有试图努力改变现状的信心
1.完善自我认识 ,树立合理信念。首先 ,教师要抱着客观的心态认识自己,并根据现实环境调整自己。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个人工作性质。大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会产生压力,这是不了解自己的缘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懂得立足实际,对个人要求过高,对学生期望值设定太高,导致理想与现实出现偏差,心理失去平衡。由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特长,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对自我的认识。其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坚定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的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无比自豪。
2.善于学习 ,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对于教师来说每天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然而教师呢,是学习者吗?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白发是权威和经验的象征,对教师来说恰好相反。为什么医生越老越香呢?因为医生凭的是专业技术,在工作中经验越丰富,研究越深,年龄不会损耗它的价值,因为那是一种智慧,知识是不容易随体力衰弱而减退的。为什么教师老了就不行了呢?因为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很少研究,只是埋头苦干,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一旦体力不支,不了解新的教育技术,不理解新的教育观念,不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当然谁都可以替代。其实医生并不都是越老越值钱,庸医也是有的,教师也不是都越老越不值钱,晚霞满天的教师大有人在,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学习,不断在工作和学习中汲取养分,做研究型的、反思型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个人心理维护、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应该正确自己的心理问题。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愉悦地接受,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过高,学会接受不如意的事情;面对挫折要坚强,经得住考验和打击,注重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如拓宽交际圈,与不同性格和行业的人多沟通、多交流,和家人及亲友保持和谐,平时宽容地对待同事、学生、领导。这样会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庭及亲友的理解和支持,才会有持续稳定的心理健康。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总结 篇5
一、教师要审时度势,自觉加强心理调适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可能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要加强修养,坚决抵制各种诱惑
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诱惑, 因此,尤其需要教师树立起自尊、自强与自律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教师要发掘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怎样促进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 篇6
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他的教育调查,也得出了近似的结果。我们周围常能听到或看到一些老师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如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
教师心理问题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这样的消极心理不仅有损教师的身心健康,还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碍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有些教师遇到学生不遵守纪律,便往往成为引发他们宣泄消极心情的导火索。个别教师甚至会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迁怒于学生,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课堂上的一点动静也会引起他们大发雷霆,训斥、辱骂以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民族兴衰,教育为本。教育兴衰,教师是魂。要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本身就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健康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健全与否,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在学校中怎样才能促进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转变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受教育者。现代社会的教师教育制度已经打破了过去师范毕业后一劳永逸的现象,而要求在工作期间也要不断地接受相应的在职教育。最初的在职教育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育思想的更新方面。现在,教师在职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应该认识到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有效教育的前提,从而转变态度,加强宣传与引导,做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疏导机制
在教育教学以及学校日常生活中,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的疏导机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要增加心理卫生投入,培养心理辅导教师,建全心理咨询机构,保障教师情绪交流渠道畅通,不良心态及时排解的心理疏导机制。
调查了解教师的感受和需求
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分子,教师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安全感之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除物质需求之外,还有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和政治需求。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教师的生存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他们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日趋强烈。学校要高度重视全体教师主观感受上是否满意、情绪体验上是否愉悦。充分关注每一个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并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和谐发展。
注重教师心理的疏导和教育
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诸如愉快、兴奋、和谐、满意、轻松、活力,或者郁闷、压抑、紧张、不满、焦虑、倦怠等。前者对教师的工作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后者对教师的工作生活起着消极的作用。教师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学校应该把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帮他们解决切实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其后顾之忧,又要通过心理健康训练和心理咨询治疗等途径来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创设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在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人所处的环境既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也是物质环境和心理(精神)环境的统一。学校心理环境指的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然形成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心理(精神)风格,主要体现为别具一格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特点。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人。要创设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学校就要从制度和人情两方面人手,做到制度健全、有规可依,人情温暖、乐在其中。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7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校管理创新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 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 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 日益成为学校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因素。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一、以人为本, 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问卷调查显示:80%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它已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杀手。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对教育和教学工作退缩, 不负责任;对学生态度消极、冷淡和缺乏情感;个人成就感降低, 情绪上易激怒、焦虑、悲伤等等。职业倦怠不仅伤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还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防治和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仅靠教师本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方式, 和谐的教师团队, 尤其是校长的工作艺术, 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领导学校工作的多年经验证明, 必须保护教师, 使他们从文牍主义中摆脱出来。尽可能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 让他们有机会看看书, 能在果园里挖挖土, 或到森林里散散步, 这些都是保持教师完满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一个教师在执教20~30年之后, 当他正要领悟教育真谛的时候, 却感到自己精疲力竭。”这种对人性心灵的呵护与关心, 充分体现了学校人本管理的实质, 是值得我们校长借鉴的。
因此, 学校管理创新应该以人为本, 把严格的管理转化成对教师的理解和信任, 把过分的控制变为更多的交流和对话, 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教师。让教师在执教生涯里, 始终充满活力, 精力充沛, 远离职业倦怠。这不仅是教师之大幸, 也是学生之大幸, 更是教育之大幸。
二、尊重个性, 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创新学校管理必须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个性教师团队为基础。教师没有了个性, 学校也就失去了特色与创新。
学校领导应该是一个掌舵者, 具备高屋建瓴式的管理策略和管理艺术。不仅要关注教师专业技能的素养, 还要研究和发现每个教师的天赋、素质以及兴趣和爱好, 努力创造条件让其彰显个性, 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追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的掌舵式的管理, 会激发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内心潜能, 形成温馨、和谐的阳光校园。
三、数管齐下, 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数管齐下, 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 形成良好组织氛围
创新学校管理, 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上下级、同事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 创设育人情景,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通过咨询、倾吐、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2. 强化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培训是教师心灵的“加油站”。培训机构应该重视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唤醒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正确看待考试,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正确处理好与同事、家长的关系, 以平常心看天下, 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 以提高自身的耐压能力;激励青年教师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充满青春活力, 多一点人情味, 拥有健康、快乐的阳光心态。
3.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 获得家人支持, 营造温馨家园
家庭和谐会促使教师的潜能不断开发, 在亲人的爱中, 教师无后顾之忧, 全身心投入工作, 教育创新的火花会不断闪烁。学校领导可安排教师家属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 如联谊会、座谈会……让他们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 主动承担家务, 减轻教师的负担, 为其分忧解愁。使教师既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关怀, 又在家里亲人的抚慰下, 平稳渡过心理危机期, 重新找回阳光健康的心理。
(2) 赢得学生好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融洽的师生情谊中, 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以全面发展为真谛, 以爱心为坐标, 怡养童心;以情感为主线, 培植性情, 完美人格;以活动为载体, 用美好的事物熏陶学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 用父母之爱、恩师之德、慈善之心感染学生, 捕捉学生创新萌芽,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点燃学生创新之火, 教师也获得成就感。
(3) 争取家长的信任, 营造社会氛围
教师的工作如果得到家长的认可和信任, 教育就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合力, 学校管理创新工作就会如虎添翼, 大踏步地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师的心情会更愉悦, 教育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8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历程并不是很长,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研究在借鉴国外学者的基础上主要选择本国的学者对此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目前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较多, 但将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结合的论文比较少。从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独秀学术搜索、万方数据、维普中科技期刊中以“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检索, 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130, 其中硕博论文13篇, 大多是关于职校老师、聋校教师的文献,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文章却寥寥无几。本研究对130文献进行综述, 主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内涵、现状、成因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来论述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如下:
(一) 教师职业倦怠的国内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才初步形成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主要以理论介绍为主, 在对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相对清晰后, 近年来结合实证调查研究才侧重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研究。
1.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研究。
李兆良等人对吉林大学在职教师采用分层抽样方式调查560位教师, 调查结果显示3.5%的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 45.9%的高校教师存在低成就感, 6.5%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去个性化现象。 (1) 王国防对河南省3个高校的356人专任教师进行调查发现15.45%的教师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4个因子分上超过全国常模, 且表现出显著差异,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2) 一项关于大学教职工职业压力的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86人中, 长期感到压力太大的228人, 占总人数的80%;经常感到疲劳的214人, 占总人数的75%;经常失眠睡不好觉的131人, 占46%总人数的;记忆力减退的100人, 占总人数的35%。 (3)
2. 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研究。
赵金波、邵华认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因素, 包括职业特点、社会期望、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社会支持;二是学校因素, 包括科研任务重、评价体系、人际关系、待遇、学生问题;三是个人因素, 包括人格特征、价值观、自我效能感、性别因素。 (4) 方达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期望值过高、工作的重复性、工作任务重、生活和心理负荷过重等。 (5) (6) 由此可见,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 主要包括这四大方面:社会层面、职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
(二) 教师心理健康的国内研究
1.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张桂华学者研究表明3%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5%的人常对个人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81.7%的教师总感身心劳累, 不堪重负。 (7) 张桂华、邓洪财研究发现26.49%的教师有躯体化症状, 20.99%的教师人际关系敏感, 20.95%的教师有焦虑症状, 24.46%的教师有抑郁症状, 29.08%的教师有敌对情绪, 23.98%的教师有偏执症状。 (8) 可见,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 教师心理健康人口变量学的研究
根据性别差异的研究:杨宏飞的调查认为教师健康状况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女教师的人际敏感分和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 (9) 但是郭秀兰经调差发现女性教师总体上超出常模范围的人数比例高于男性教师, 但男性教师在强迫症状、敌对、恐怖、精神病性4个精神症状中超出常模范围的人数比例高于女性教师2—5个百分点。 (9)
根据年龄差异的研究:马喜亭和李卫华等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51—60岁年龄段的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症、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较低, 但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王金道的研究指出教师的心理健康随年龄呈V型趋势, 30—40岁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龄段教师。
根据学历差异的研究:焦霞蓉对6所高校“80后”已婚女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本科女教师和硕士及以上在强迫症状、躯体化、精神症状、焦虑等因子上表现显著差异 (P<0.05) , 其他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P>0.05) 。马喜亭、李卫华等人调查结果显示:相对本科学历的教师而言, 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要低, 除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以及其他三项因子以外, 不同学历的教师SCL-90另外七项因子的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
3. 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吴思孝认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有人格特征、自我认识、成长经历;客观因素有社会、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过高期待、工作繁重而报酬相对较低、教师职业的角色冲突及工作环境不理想。焦霞蓉认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文化因素, 涉及社会赋予的角色压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生活压力、社会发展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的缺乏;二是职业因素, 涉及教学对象急剧变化、科研要求不断创新和工作负担加重;三是个人因素, 涉及生理特点、家庭结构及个性因素。
(三) 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国内研究
国内涉足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比较晚。到目前为止, 西南大学叶子菁对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元分析的结果在国内比较具有权威性。经过调查发现:“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联系, 其普遍性相关系数为0.359;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 (情绪枯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 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联系, 情绪枯竭和去人性化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相同, 而成就感降低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最小;职业的不同对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枯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去人性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显著效应, 说明职业的不同是上述三种效果量异质性的重要来源, 而对成就感降低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有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对教师的情绪枯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显著效应。”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 研究结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心理健康, 主要集中在于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而把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结合的有深度系统的专著和学位论文还很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教师教育关注的重点从追求教师数量转向了提高教师质量和提升教师素质, 而教师心理健康是影响教师质量和教师素质的关键因素, 职业倦怠又是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催化剂。但是国内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较少、起步较晚, 从而导致了国内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积淀相对薄弱。通过以高校教师为例来揭示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客观现状, 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为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借鉴, 丰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 充实教师心理研究的资料, 引起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视, 力图为维护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永萍.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3.
[2]周国韬, 张明, 迟毓凯.教师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3]赵玉芳, 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01) .
[4]赵崇莲, 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04) .
[5]孙惠利.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07) .
[6]张积家, 陆爱桃.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 2008 (01) .
[7]邵来成, 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
[8]王晓炜.国内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 .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9
一、中职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 心理健康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 即知觉、情感、意志、活力内在关系协调, 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 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 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问题危及全人类的心理健康, WHO在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种心理合作研究发现, 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4%。1994年对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精神类总的患病率为25.29%, 其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1.62%, 情感障碍为0.3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4.86%, 神经症为18.4%。10年后, 教师范围内心理内状况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心理压力很大或很大的占20%, 心理压力一般的占40.85%, 心理压力较小或很小的占39.25%。据2004年对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64%, 主要问题是抑郁、敌对、强迫、人际关系及焦虑。2013年3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测查发现, 心理问题发病率为14.0%, 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6.5%, 常见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及敌对等。从平素心理咨询的情况来看, 焦虑、抑郁、强迫及人际关系问题为多。
(三) 对心理障碍识别困难
在针对中职语文教师调查中发现, 语文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卫生知识, 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存在, 但不能识别和救治。在工作中发现个别语文教师出现典型自责、无用感、自杀和严重失眠的抑郁症状, 但始终未意识到是出现了心理障碍。只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评时才意识到是由压力造成的心理障碍, 这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治疗。但在担心他人嘲笑的心理下, 有些中职语文教师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
(四) 心理健康教育较片面
实际上,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经常性工作, 目的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另外, 在健康教育的对象上也较片面, 多是面对学生, 而忽略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 心理工作者人员不足
由于中国对心理健康知识起步晚, 而且早期是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所以出现了专业知识人员少、经验缺乏的现象。
二、培养中职语文教师健康心理的策略
(一) 用情绪作“良药”
情绪是人类的第一味药,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主控着我们一天的生活, 长期的积累它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位无形杀手。从中医的角度来说, 如果情绪不畅, 就会影响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 造成气血运行不畅, 进而诱发脾胃失和, 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运行。如果进食, 不仅造成营养浪费, 还会增加代谢垃圾, 影响健康。
现代中医研究显示, 人体处于不良情绪的控制下, 肠胃胃酸的分泌就会发生紊乱。若处于紧张愤怒的情绪之下, 胃酸的分泌就会发生紊乱;若处于抑郁忧虑的情绪下, 胃酸的分泌就会增多, 胃黏膜有破坏的风险, 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
相反的, 若人心情舒畅, 胃肠道的运行也会变得“有效率”起来, 食物的消化和吸引效率也较高。其他脏器的运行也会变得井井有条, 气血运行通畅, 心情愉悦, 健康自然长随。
(二) 用豁达做“药引”
人生总有一面镜子, 若是你总是以消沉悲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看到的都是苍凉, 陷入痛苦深渊中, 不能自拔。长时间的悲观会使人产生抑郁与悲观, 进而有自杀的倾向, 这就会产生抑郁症。所以我们应向陆游学习, 在面对颠沛流离的人生忧患时, 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从容而不急进, 自如而不强求, 稳重而不浮躁, 坚韧而不堕落。
因此, 要学会慢养身、养心。上班时我们可以追求高效率, 但下班后就要学会把节奏慢下来, 比如利用午休时间, 出去散散步;晚上回家做一些轻松、缓和的运动;周末可以去郊游。
(三) 用幽默做“药膳”
生活中总有很多不顺心的事, 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遇到文化课不爱学、专业课太枯燥的学生时, 心情难免会受到影响。因而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适时地转弯, 用幽默的方式将事物的严肃态度隐藏在其中, 在不失真理的同时也达到化解的作用。
在用以上三点化解问题的同时, 还需多学生一些有关心理卫生的知识, 并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专家讲座以提高自己的早期心理问题识别能力, 为预防和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自我健康心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篇10
一、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
1. 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当身体强健, 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 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远离倦怠。
2. 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饮食是人生的享受, 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 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3. 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通过建立自己交际圈中的良好人际关系, 不仅会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 而且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 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4. 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学生身上优缺点的形成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 教师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或喜或悲。确立了这种合理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的教师, 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困扰, 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
5. 积极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 因此, 任何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 那就是去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作为中小学教师, 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若不能有效投入课程改革实践, 就很容易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各种变革折腾得厌倦不堪。
二、克服倦怠的心理调适
1. 学习“水”的智慧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 但是“攻强克坚”时, 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的那种柔中有刚、刚柔一体的境界。水的智慧很值得教师思考、领悟和内化。教师若能领会水的智慧, 那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 总会怀揣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不可避免, 那么只能改造主观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 从而调适内心状态, 以应对和排遣压力。
3. 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 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个极限时, 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 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 采取适当的方法, 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阀门”, 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4. 心里要有“时间表”
在现实里, 时间是个不变的常数。教师若能在常量的时间里管理好自己, 提高办事效率, 就会增强自信心, 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就能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5. 善待自己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很少为自己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再加上教师责任心很强, 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 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要改变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 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善待自己。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11
如今,教师已经成为“高危”职业,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已不足奇。实践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往往跟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人际关系等有直接联系。因此,学校在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一、校领导重视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疾病的基础
1.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温馨、和谐的内在环境。从根本上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源,更要主动深入到教师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管理层面上,应有从“人治”过渡到“法治”进而走向“文治”的意识。“文治”是学校管理的最高文化境界,管理者要让教师感受到管理层面的尊重、关心、培养、激励、合法,也要善于有用“法”来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2.学校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少些浮躁与功利,多些恬静与守望。让教师从“追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追求教育的本真之道,遵循学生的成长之道,让教师“专业”地发展,幸福地成长。
3.学校要尽量减少可能干扰和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之事。让教师少参与或不参与与教育无关的活动,如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纯形式的会议,减少毫无意义、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的,所谓的“高大上”的“专家”讲座、培训或以收费为目的的“继续教育”等活动,想法遏制“应付主业,忙于副业”的不良现象愈演愈烈之势。
二、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建立、健全学校良性竞争评价机制,用发展性、差异性、多元性评价观考核教师,让教育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是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1.改变评价标准,进行个性化评价。每位教师都是个性迥异的个体,他们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思想阅历、性格爱好、特长见识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长处。要想人尽其才,使每位教师都能得到最大发展,管理者就不能因个人喜好与一部分教师过于亲近,也不能因为主客观原因与另一部分教师疏远,更不能拿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管理者要把教师的个性差异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采用个性化评价方式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努力让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以多把“尺子”衡量教师,尊重个体,承认差异,是进行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
2.改变评价方式,进行多样性量化评价。除了对教师进行个性化评价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如教师的工作量,承担的公开课,外出学习,个人成长,特长展示,学科团队建设等进行弹性评价。
首先,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但除了公开课,教师在课堂上下的工夫是有限的。如果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评价依据,可加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其次,学校可将教师工作态度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学校应将教师生涯发展规划,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主动进行教育研究和系统化的教学反思,踊跃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等成长行为也纳入量化评价之中,让教师自觉挖掘自身成长潜力,拒绝职业倦怠,形成健康心态。
3.改变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参与评价。在多元化的时代,对教师的评价也应百花齐放。除管理者外,同事、家长、学生、自我都可参与评价。
管理者要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为其提供多角度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教师在参与中感受到存在感和尊严感,并对此做出发展性评价。此外,管理者不妨将评价权交给教师、家长、学生个人,让教师从不同层面多角度认识自我,减少迷茫和无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参与评价中,评价者要尽量给予被评价者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其内心获得满足和充实感,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快乐,生活的幸福。
总之,评价科学、合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也就相应提高了。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效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
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工作效率倍增。但由于学校有些不合理评价和竞争机制的存在,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成为影响教师心理亚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机制,确保教师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其次,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从传统的物质刺激奖励方式转向提升精神愉悦奖励。最后,管理者要端正作风,讲究领导方法和艺术,注重沟通、协调方法,务必做到让所有教师心服口服。
有了良好的人际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也就会相对降低。
四、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压力应对策略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根本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外力充其量也只是“助人”。从根本上说,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是要靠自己。
1.教师当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教育理想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教育主张的确认和信奉。高远的教育理想可赋予教师无穷的力量,催发教师无尽的动力,促使教师自觉、主动的强化教学技能,掌握教育智慧,做时间的管理者,高效率的践行者,帮助教师走向“省时——高效——省时”的教育境界。
2.教师当一定的“抗压”技巧。无论哪个时代、何种职业,不可能不存在压力。教师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压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困惑,只有练就了过硬的“抗压”能力,才能精神不倒、信心不败、奋斗不止。
3.教师当有锻炼意识与心理调适意识。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保证,教师要定期抽出时间刻意“关照”身体;当心情不适时,或锻炼、或宣泄、或K歌、或会友,或购物、或读书、或旅游……迅速调节郁闷情绪,让健康愉悦充斥身心。
4.教师当定期反思。师者要善于通过反思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个人效能感,自觉“维修”心理健康之路。学会定期反思也是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五、团体辅导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助力器
面对教师心理状态不容乐观的现状,学校应支持有资质的心理教师对全体教师定期进行心理讲座、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等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强大助力器。
1.心理讲座。教师心理不健康,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全的学生?因此,学校领导要支持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或邀请心理专家每学期定期按计划、按需求为教师进行心理讲座,让教师准确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掌控情绪,善待自己,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2.团体辅导。学校是集体场所,但又是以每个班为单位的独立“个体”。大多时候教师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互不往来,即使某些教师出现心理问题,也无人帮助解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或任其“病情”发展。在这种情势之下,对全体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团辅是非常有必要的。团体辅导不仅能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创设互动的融洽氛围,还能为传输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内涵开辟专门渠道,有效为教师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团体情境下进行辅导,可以让所有教师的人际交互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自觉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同时,有效帮助“单打独斗”的教师融入群体,将独立的个体变成团结的整体。
3.沙盘游戏。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调节与治疗工具,对矫正、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有积极作用。在游戏中,个体为照顾全局,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自己的想法,并正确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以增加团队之间的默契和共通感。随着团体沙盘游戏次数的增多,成员就能将沙盘世界中所获得的人际互动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最终实现个体、团体的成长。
只有加强学校心理环建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之说才不会落空。
中职教师职业心理压力与调适 篇1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与此相关的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多年以来全社会都把目光投向普通教育,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录用、选拔、职称晋级、评价教师时, 都以升学率作为一把重要的标尺。此时的中职教师处于很尴尬的地位, 家长不重视, 学生不懂事, 社会多轻视。可以这样讲重点高中的教师只要一门心思搞好教学就可以出成绩, 而中职教师教育的对象大多是中考受搓、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薄弱, 甚至是有很多陋习的学生, 初、高中时是每个班级几个人, 而现在是大部分人都集中在了职业学校。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要教好课程外, 课余时间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专业的发展, 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管理学生, 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去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类课堂内外的突发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看, 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般说来, 过度压力和持续存在压力会严重干扰心理和生理机能, 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中, 更加多疑敏感, 并伴有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涣散, 兴趣爱好降低, 精力减退, 不愿与人交往, 睡眠障碍等症状, 极大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难多, 他们的苦衷更难于为外人所了解, 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要有一些独特的技巧。而一旦当他们的苦心不被学生所接受, 不被家长、以至社会所认可, 工资待遇又很低, 那种失落感, 那种挫败感, 往往会更加强烈。
目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如何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是当今社会重要的问题。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这对教师造成了危害。如何减小教师的这种压力, 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
2 学校角度
2.1 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 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我认为学校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模式:坚持“两全”, 追求“三个最佳”, 做到“四个到位”, 着力实现自主式管理的优质高效。该模式包括科学完善的管理网络、完整的系列化管理制度、健全的考核评估体系、有效的学校内部激励机制, 同时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坚持“两全”即坚持全员管理, 全过程管理;追求“三个最佳”即通过管理力争达到最佳教学秩序、最佳教学效果、最佳社会反响;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激励到位。现在我们学校就做到了有什么事情全体教师参与, 所有事务公开。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学校不仅仅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更是教师发展自己的场所, 其宗旨是以课程改革为内容, 转变教师观念为重点, 培养教学科研能力, 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让教师之间相互讨论, 在讨论中吸取别人的优点, 摈弃自己的缺点, 然后总结一下自己以前的工作, 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创造出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当然这就要求学校为老师提供发展自己的一个平台, 肯定教师的价值,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扫除因不合理的管理而带来的压力。由于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师缺乏, 近年来有十多名年轻的教师参加了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学习在专业技术上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收获, 成为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
2.2 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 为教师排忧解难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教师, 才能应付日常工作,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下一代。当今社会发展很快, 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压在教师身上的担子很重,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严重的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因此我认为学校在管理上应加强人文关怀, 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 为教师排忧解难。具体做法有: (1) 指导教师有效驾驭心理压力的方法, 增强其心理防卫能力; (2) 引导教师合理思维, 多进行正向思维与客观思维, 改善人际关系, 减少冲突与矛盾, 减少消极情绪; (3) 鼓励教师多参与群体与社会活动, 扩大心理交往空间; (4) 鼓励教师在繁忙中求休息; (5) 协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空间。学校和教师的互动, 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和保健, 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为此学校成立了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游泳队, 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小型比赛, 每月一次大型比赛。每学期还和其他学校进行友谊比赛。不但老师的身体健康了而且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观。
3 教师自身
3.1 正确认识自我
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自己, 只有充分的认识自己,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展现自己, 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扬长补短, 我们不是经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自己个性特点, 采用灵活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策略, 以化解职业适应障碍, 提高工作效率, 如依据自己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等来决定自己的教学风格。
3.2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一些压力。当这种压力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伤害时, 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及时的调整心态和情趣, 让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在工作和生活的同时, 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 通过运动、与人沟通等方法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锻炼自己的意志, 增强感受及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
3.3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目前这个社会, 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能力, 更好的职业精神。时代的步伐在进步, 教师也要进步, 在工作之余也要不断充电、学习, 牢固地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与意识, 学校不仅仅只是老师工作的地方更是老师学习的地方, 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学习之地, 将教育教学改革视为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 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重新的整理, 及时的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改正, 有效地促成专业潜能的发挥, 缓解工作压力。
3.4 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
缓解工作上带来的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人沟通。沟通的好处有两点:既能很好的了解别人又能从对方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能认可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 吸取别人的意见, 这对于完善自我人格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一定要掌握沟通的技巧, 与别人沟通时要坦诚、友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减轻来自同事之间的压力。
当然, 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求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师的职业压力不可能完全消失, 也许目前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到了缓解, 又会有新的压力产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真正认识到教师的压力, 从而有效地进行缓解,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只有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教育对象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我们社会的主体才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 我们这个社会机制才能更好地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中职教育应运而生, 改革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 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回顾一下近期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们就不难发现, 在教育转型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教师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显见, 这些冲击加之显性的课时量和大量的隐性工作量, 无疑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超负荷的压力。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面对教师的困扰和压力, 应该高度重视, 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 让老师能够更好的工作, 获得更好地发展。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09-25
职业学校教师05-30
学校职业健康教育制度05-08
职业学校择业心理问题07-30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06-19
职业学校教师教学10-23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09-16
职业学校教师聘任制度08-27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10-07